辩论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辩论的重点

篇1

随着信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迎来一次新的变革。文章阐述了社会经济形态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当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变革。

【关键词】

企业管理;重点变革;知识经济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及时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推动着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不断变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不断变革,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最终促进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企业管理变革理论层出不穷,有“短板”管理、绩效管理和标杆管理等。每种变革各有优劣,形成了企业管理上的“百家争鸣”[1]。文章主要目的是探究企业管理中的重大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健全与完善。

1 中国企业管理历程

在20多年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中国企业的管理变革已经完成了一次,现阶段要开始新的变革。中国企业管理上一次变革的时间大概在1980年到1995年这一时间段,即自中国改革开放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当时陷入供不应求的情况中,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企业管理方式不够科学,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改革。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即企业要积极引进管理科学,强化职能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在以往的管理中以计划管理和粗放管理为主,现阶段,这两种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要细化分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加强企业职能管理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元化的到来,尤其是自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国际发达国家企业的强烈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管理的变革亟不可待。

2 知识经济和企业管理

2.1 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革命,一是农业革命,二是工业革命,在这两次经济革命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已经迎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第三次经济革命的基础是信息和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农业经济时期的关键性资源主要以土地、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为主,农业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以早期的农场和作坊为主。早期农场和作坊的主要生产技术已手工作业为主,产品是单件和小量产品的服务,其管理特点以无分工的专制式管理为主。

工业经济时期的关键词资源是材料和能源、蓝领工人为主,工业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是大规模生产企业。这种大规模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技术以机器自动化生产为主,提供的是大量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大规模生产企业的管理特点在劳动方面进行细致分工,组织管理的模式是以多层次、递进和集中式管理为主。

知识经济时期的关键性资源是知识与信息、知识人才,知识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是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主要和关键性的生产技术是以柔性自动化、人工智能化和计算机及通信为主,这种生产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大量和个性化的特点。

2.2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变化,二是战略的调整,三是竞争的焦点。首先,在环境的变化方面,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关键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发生了变化;其二是经济时代的主导因素发生了变化。其次,在战略的调整方面,投资战略上,由过去的厂房、设备和生产线为主的有形资产转变为人才的培训和人员的激励创新,成长战略上,由规模经济转变为无形资产的创造与增值。再次,在竞争的焦点方面,从以前的资产和技术的竞争转变为现阶段人才的竞争,除此之外,竞争的焦点还有融入了知识和信息的产品,比如微软公司的软件等。

3 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

企业管理思想是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的升华,企业管理思想为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过去的企业管理发展历程当中,企业管理的思想深受历史渊源和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企业管理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管理思想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管理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管理思想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带有强烈的时代和历史烙印。知识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经济时期的管理思想诞生出新的理念,比如,变革与创新、集成与融合、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等。

3.1 变革与创新

首先从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方面讲,在工业经济时期,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但是,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丢产品和技术的垄断,企业追求维护自身利益两个方面遏制了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企业的管理活动以追求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的。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着社会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经济时期的企业在追求企业绩效上,主要以企业的成本,产品的质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知识经济时期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的变革主要在于创新,管理思想的变革包括了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组织管理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而信息、知识和人才则为创新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创新管理。

3.2 集成与融合

工业经济时期的组织管理以西方自由之父-亚当·斯密的分工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工业经济时期,劳动分工与工作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分工越细,工作效率也就越高,但是细致的劳动分工使得企业的协调工作变得复杂化。复杂的协调机制和规模庞大的协调机构使得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受到阻碍,由此诞生出一种新的思想,即集成与融合,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指导性思想。

所谓集成,指的是将不同性质的事物在同一目标的引导下实现有机的合成。而融合指的是不同事物在集成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新事物的过程。从上文可以看出,管理思想的集成与融合的作用都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集成包括了多学科人才的集成、技术的集成、业务与管理过程的集成等,而管理思想的融合包括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的融合,这些集成与融合为当代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集成与融合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很多企业和产品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计算机集成制造、团队工作等[2]。

3.3 以人为本思想

人既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不管是在农业经济时期、工业经济时期,还是在知识经济时期,人的因素一直受到重视。因此,在企业的管理思想的变革中,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管理。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投资者的愿望,同时也要满足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物质、文化发展等的需要。在企业的管理当中,减少管理的层次、员工的教育培训等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体现。

4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组织与行为两方面特征的总和,市场竞争中永恒的逻辑就是优胜劣汰。在知识经济时期,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准确迅速的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及时更新完善技术,改进经营管理的策略。

4.1 团队工作

团队是企业基层组织和管理形式中的主要管理模式,以团队工作为主要管理模式的代表企业有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等。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精干和灵活等特点,深受国际众多企业的认同。在精益生产系统中的主要支柱就是团队工作。同时,团队又包括了职能团队和项目团队。团队工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劳动组织的灵活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创造精神,因此,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构建高素质的团队组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2 分形工厂

分形工厂来源于分形理论,分形在企业的形成过程中受递归机制的影响,可以衍生出变化无穷的复杂结构,分形的主要对象是依据其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整体相似。有关研究表明,任何经过漫长时间考验的事物都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企业也是一样。分形工厂具有自相似、自组织和动态的特点,分形工厂的结构特点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受分形结构特点的影响,分形工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3 虚拟企业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增强企业管理的灵活性,由于市场和社会的瞬息万变,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要抓住机遇,就要积极挖掘、合理配置并且有效的利用好企业内部的资源。虚拟企业是由几个成员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经营管理实体。组合的目的在于抓住市场机会,因此,一旦失去机会,这种组合式的虚拟企业也就解散了。虚拟企业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系和合作,在虚拟企业中,组合成员根据市场机会提供自己的核心能力,把经济管理精力集中在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中。虚拟企业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化科技水平和经济时代的推动下,企业的管理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管理的思想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优化改革,实现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3]。

【参考文献】

[1]赵新西.国外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我国的产业结构软化升级探析[D].吉林财经大学 2011(08)7-9

篇2

【关键词】变电站系统功能控制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重要作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使变电站逐步摆脱了电力运行中人为操作的局面,给变电站的整体运行面貌带来了质的改变。具体来讲,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运行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电气自动化帮助科研人员开展实时仿真工作。使用电气化驱动技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暂时状态和稳定状态的同步存在,这使得同步实验成为了可能。为系统运行提供了大量的精确数据,增加了实验的精准度。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更多的电力装置测试,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建立起一个混合型的实时仿真实验室。

(2)实现了电力服务的智能化。当今时代,几乎每个行业都离不开电力的使用,失去电力系统的支持,许多行业将陷入瘫痪的境地。电力的广泛使用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是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精确地进行系统运行设计工作,并能代替人力做到更精确的系统运行故障分析。这种智能化的控制方式,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准确。这种高度安全的自动化运行体系,使电力系统的服务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 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模式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2.1 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相对分散模式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相对分散模式是从90年代后出现的,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和广泛的应用。它的应用原来是将变压站以几个相对独立小区的形式呈现,通过对小区内部设备小室的建设,形成安装小室地点并对各项用于监控、安全保障的设备进行安装。对特殊控制设备,比如对波录、通信控制器、直流的安装仍然采用集中安装方式,以便实现其总控制功能。最后通过对工业总线网路的使用,实现总控制室与各个安装小室的互联。

2.2 对电气自动化系统集中模式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集中模式是:设置特殊的操作控制室,同时相应的对自动化模块通信模块、保护模块、监控模块进行安装。虽然这些自动化模块在一个控制室中集中放置,但是各个模块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这种电气自动系统集中放置方式,在电路的接口的有效扩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放置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档次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使用,以完成变电站模拟量信息、数字量信息、开关量信息的集中采集、计算和处理。

2.3 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分层分散模式的应用

作为一种全监控的应用模式,分层分散模式的应用原理是对中低压变电站自动化模式的参照和利用。该过程中采用集中组屏的设备是高压线路、主变、母线设备中的通信、保护监控、中央信号。在设备小室中依照设备间隔进行监控、电容器、出线设备的安装,或者直接将上述设备在一次设备上进行安装,各个设备模块之间的互联应用的是通信规约和标准局域总线。同时这些模块的安装采用集中组屏的方式也较适宜。分散式结构的应用对变电站二次设备之间互联线的简化、连接电缆的大量节省、设备投入的降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存在着较强的抗干扰力、安全可靠性高、维修保养操作简便、各器件之间组态灵活等特点。

3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的有效运用

3.1 计算机保护功能的有效运用

对计算机保护功能的应用是为了保护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使用到的所有的电气设备,包括对安全自动装置母线、变压器、线路等的保护。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记录相应的故障并储存多套定值、显示自身修改定值。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接受总监控系统命令,并对该过程中的工作步骤和对应的故障信息进行发送,诊断和处理变电站运行过程中设备出现的故障。对以往的定值进行有效的修改同时校对时间。

3.2 采集和处理运行数据

变电站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电气自动化具有的基本功能的应用,即对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其中变电站的脉冲数据、变电站的状态数据和变电站的模拟数据是其主要处理数据。对状态数据的处理包括对事故跳闸总信号的处理、断路器表现状态的处理、预告信号的处理、隔离开关表现状态的处理和一次设备告警信号的处理等。对模拟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对无功功率值、各段母线电压、电流、馈线电流等模拟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3.3 能够及时准确的记录设备故障、事件播录测距

变电站对电气自动化记录功能的运用,是为了对设备故障和事件播录测距的准确记录。事件记录内容为:记录运行设备的开关跳合、保护动作序列。对各种配置的选用是为了实现监控系统中的通信功能,并通过对监控系统的应用实现分析、储存事件、故障功能。

3.4 电气自动化的操作和控制

通过对后台屏幕的应用,变电站的操作人员可以进行远程的操作控制变电站中的各项变电器设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了使因系统故障而无法进行设备操作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避免,设计和建设变电站系统时应当注意对人工直接跳合闸的预先保留,这样一来即使系统出现了故障事故,变电站仍然能够正常的运行。

5对自动化系统中自行诊断功能的应用

应用系统中各个插件的自行诊断功能,实现数据到远方调度中心和系统后台的输送。系统装置的本身可以及时的进行自检,使维护和维修工作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实时检查各项运行设备,有效的找出运行装置的自身缺陷和存在的故障,并对故障的出现位置进行有效的提示。

6数据记录和处理的有效性

系统处理数据的工作任务是对变电站工作历史数据的有效处理,是进行变电保护、管理、上级调度中心所需数据的处理。详细的分为断路器运行动作次数的记录;对变压器和输电线有功、无功的记录;对断电器跳闸次数和累积数量的记录;母线电压最大、最小值应用时间记录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需要,在变电站运行中实现记录和处理数据。

4 电气自动化在变电站的发展前景

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实现更高程度的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体现出一种普及化的状态,具有代表性的是IED电力自动化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各个厂家对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操作,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为了规范这一系统的应用,国际上对这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出台了一些特定的使用标准。我国的研究人员在推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主动将这种技术向国际标准靠拢,以便该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一个更好的前景,目前已经按照IEC61850标准开始了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另外,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大规模应用,也必将推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及通信控制技术在智能控制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5 结语

本文通过阐明了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相对分散模式的应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集中模式的应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分层分散模式的应用、计算机保护功能的有效运用、采集和处理运行数据、能够及时准确的记录设备故障、事件播录测距、电气自动化的操作和控制、对自动化系统中自行诊断功能的应用、数据记录、电气自动化系统中诊断功能的应用。提出了电气自动化在我国变电站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具有较高、较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电网的高效、顺利运行、电力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一、从风控角度切入研究IP改编电影的必要性

2006年,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中的第一章“‘融合膜拜’:理解媒介变化的一种新范式”中,以2003年奥尔良媒体体验电影节的口号“融合膜拜”为名,指出媒体业正在经历着一种范式的转换。“如果说数字革命范式是假定新媒体会取代旧媒体,那么正在凸显的融合范式则假定旧媒体和新媒体将以比以前更复杂的范式展开互动”。{1}

詹金斯认为,媒体融合时代的电影“把多种文本整合到一起……以至于单一媒体已经容纳不下了。”{2}而当这些电影在不同的媒体平台播出之后,也会产生出更多新的文本。这些新的文本不仅对于原故事整体而言具有美学上的价值和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会强化观众对该故事的深度体验,进而促进更多的消M。

大概是在《融合文化》被译介成中文的那一年(2012年)之后,国内影视业也开始进入到“融合膜拜”的氛围之中,跨媒介改编电影也在两三年内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并借由IP这一新晋热词博得学术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从票房表现来看,“2014年与2015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电影,由IP所转换的影片数量分别达到了5部与6部。2015年,由IP转换的影片的票房总量已超过了50亿元。”{3}

这些数字在客观上说明了IP改编电影的市场热度,然而,它们也容易一叶障目。在热潮之中,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取得高票房的IP作品上,但更多关注的是其票房成绩而不是改编的方法。一部IP电影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风险和解决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原IP的版权价值对于电影的改编存有怎样的影响?一部IP改编电影为什么会选择这一种而非另一种叙事策略?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应该保留或删去哪些内容?显然,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探讨。而如果影片的创作者和项目的操盘者没有有效地处理好改编电影和原IP作品之间的关系,那么这部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市场效果一般不会太乐观。这不论是对于单部作品自身,还是对于整个电影市场而言,都是不利的结果。

从某种角度看,2016年的电影市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IP改编的电影数量较前一年增加了2倍,但大量IP改编电影都没有进行科学的风控评估,在内容上也只是简单地自我复制与复制他人,导致部均票房只有2015年的1/3,并且口碑和评分都不高。而电影的风控研究便是针对这些问题所作的理论尝试。

二、电影的风控理论与IP改编电影的风控指标体系

所谓电影的风控研究,简言之,就是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切入,对一个电影项目的所进行全产业环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1963年罗伯特・梅尔和鲍勃・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1964年小阿瑟・威廉姆斯和理查德・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管理过程,而且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4}2009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3个风险管理的标准,同年年底,中国也了国家标准的《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从实施的表现来看,风险管理的理论主要被应用于企业管理{5},目的在于辨别与防控对于企业不利的风险和影响。但由于国内电影业普遍实现企业化运营仅有十余年时间,因此,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电影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针对电影项目的风控理论也才刚开始出现。

学术研究层面,国内在电影风控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是《影视风控蓝皮书: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6}。该报告从中国影视风控研究的新路径:舆情分析路径、舆情报告、电影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研究、IP改编电影作品评估体系研究、电影投资风险实证研究和风控模型分析、全案分析等多方面着手,开创了电影风控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电影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研究》{7}一文中,司若、张强结合电影产业链的布局,建构了十二项电影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IP价值、电影类型、制片人、导演、演员、编剧组合、投资组合等。这十二项指标是对所有电影项目的整体风险评估,适用于所有类别的电影。那么针对IP改编电影,笔者认为, IP价值和电影类型这两项指标是研究的核心。在该文的“电影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表”中,这两项指标又被具体细分为政策风险、可改编度、IP人气、话题性、可开发程度、该类型的政策风险、该类型的市场受欢迎程度七点,但作者并未对其展开论述。

鉴于此,本文试图结合两部电影案例,并根据它们的特点将IP改编电影的风控研究指标初步划分为以下四点:IP版权的价值与风险、可改编度与可实现性、类型与题材的政策风险以及市场要素。

三、以《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为例的风控分析

ISO的三个风险管理标准不仅定义了风险的概念,还确定和规范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评估程序。所谓风险,实际上就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风险诊断时,首先需要判断不确定性的来源,即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还是外部环境。而风险控制就是要去管理和降低这些不确定性,并在解决负面影响威胁的同时,创造正面机会来改变风险传导的过程。

1. IP版权的价值与风险

对于IP改编电影而言,原IP的版权价值对其至关重要,但IP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负面风险。一方面,影视公司对IP的疯抢容易导致版权价格的虚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影视业在版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不少IP项目都出现了版权归属上的法律争议。这不仅意味着IP品牌容易受到损伤,不少项目还可能因此而无法顺利推进。因此,在对一个电影项目的IP价值与风险进行评估时,就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考量。

除了思想上的正确选择,在对一些需要表达的内容的度的处理上也需要精准拿捏。这其实是一种表达的克制。因此,对于特定年代的生活状况,影片着墨不多,更多是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来设计这方面的内容。这种克制既是美学上的减法,也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此外,在影片上映之后,为了避免更多变数的出现,片方出于谨慎的考虑,最终选择屏蔽了有关的评论与分析,尽力将相关的政策风险降至最低。

4. 市场要素

市场既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时也与文本本身有关,因此在风险诊断中属于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风险点,需要项目开发者与主创一起把控。

《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均改编自知名IP,原IP故事自然是已经得到了原著粉丝的热捧,但当其改编成电影时,就必须尊重电影的市场标准。这意味着部分的内容需要被删改,而删改的比例就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风险点。

《寻龙诀》项目在电影改编时就需要考虑原著粉丝效应的双面性。因为影片已经对故事进行了较大改动,所以在主要人物的情义上就需要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并且要重点去铺垫。正是为了让人物是以情出发“不得不”入地宫“探险”,影片在开始部分才设计了那段在美国生活的故事。

从文本上看,尽管漫画《肿瘤君》在网络上吸引了大批网友的关注,但这不能掩盖该作品因过于个人化的记录风格而内含的非市场性的隐忧。因此,为了增强影片的市鲂裕《肿瘤君》的主创团队在剧本中增加了部分娱乐性元素,在原有亲情和友情的叙事线上,大大加强了爱情故事的表现力度,同时也增加了对于男主人公的描绘比重。但与此同时,改编也相对节制,爱情只是并列于亲情、友情的感情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没有让爱情戏过于喧宾夺主。

此外,《肿瘤君》项目在做电影的改编时,还必须处理悲剧和喜剧如何平衡的问题。如果是走纯悲剧路线,则电影的质感会与原漫画IP的风格和调性不搭,容易引起原漫画粉丝的不满。即使是采用悲剧与喜剧相交织的方式,如果在篇幅上处理不恰当,也容易造成影片在叙事风格上的前后断裂,进而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因此,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主创团队在给影片定位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和评估了这几方面的风险,最后成功将负面影响转变为正面机会,使这部电影成为改变风险传导过程的经典案例。

从《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的改编案例可以看出,IP改编电影在选择叙事策略和对原著内容的取舍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各方面的风险点。它们是创作团队在考虑如何进行剧本改编时的关键要素,而这也是电影风控理论急需被创立的重要原因。本文只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针对IP改编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点所作的简要分析。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影的理论化最好是从生产电影理论(producing film theories)的维度而不是电影大理论的维度来加以理解。”{10}当大理论在电影的创作、制作等具体问题面前失效,我们也需要更多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的电影理论去解答与电影本身相关的各种问题。另外,电影理论也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而是需要以电影的现象和问题为基点,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来实现电影理论自身的扩展。而电影的风控理论正是一种应时、应需的新的电影跨学科研究方法,能为电影的理论研究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注释:

{1}{2}[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4页、第155页。

{3}陈旭光、石小溪:《2015中国电影年度报告:产业、艺术与文化》,《创作与评论》2016年1月号下半月刊。

{4}参见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

{5}风险管理已经发展成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是一种包含多类学科的综合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较多。

{6}笔者在该报告中分别针对《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两部电影做了全案评估,本文的案例分析部分与这两篇全案报告内容有一定关联性。

{7}文章发表在《当代电影》2016年第2期,同时收录在《影视风控蓝皮书: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89-202页。

{8}《鬼吹灯》系列小说一共有两部,每部各4册,于2006年开始在网络上流行。买下这两部小说版权的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第一部的电影改编和摄制权卖给了中影集团(拍摄了《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将第二部卖给了万达集团(拍摄了《寻龙诀》)。

{9}天下霸唱认为《九层妖塔》的人物设置、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都与原著有太大差异,超过了法律允许的改动范围,对原著的品牌造成了损伤。

篇4

关键词:在线监测技术;变电检修

中图分类号:U2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力系统的安全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关系到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电力系统日趋复杂,这就给变电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变电监测技术在变电检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并未普遍推广,在线监测装置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监测效果也不是很好。在线监测技术在变电检修中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这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做出了保障。在线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也需要构筑多道安全屏障,依托技术的进步,相信安全屏障能日益增加,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

1、在线监测的关键技术

1.1设备与技术引进应注意的问题

监测系统在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时候,要考虑到监测设备的二次开发能力,要注重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步骤,了解操作要点,以便在现场正确使用和操作设备。

1.2监测参数的整理与分析

变电检修要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掌握设备状态的发展趋势,分析监测数据。在变电检修工作中,设备状态的发展趋势往往比监测数据的极限值要重要的多。变电检修要依托专业设备,对现场的各种特征量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在线监测要做到对设备由始至终的监测,跟踪并储存许多设备的原始状态资料,方便对设备状态进行分析。

1.3管理理念的更新与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

变电检修工作不仅需要先进技术,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主要发挥管理作用。目前,变电检修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检修策略与管理方案,只有建立状态检修管理体系才能克服制约状态检修发展的主观因素,提高检修工作的质量。

1.4基于“在线监测”技术条件下的设备状态评估体系的建立

变电检修系统要建立综合在线监测数据中心,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中心,采集到的数据包括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种,要不断优化数据的采集、传输与管理环节,使数据分析更加可靠。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数据库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对信息实现统一化管理,数据库的规划与设计是整个工作的重点。

2、变电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

2.1变电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

在线监测技术在全国电网的变电检修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监测系统朝着实用、可扩充的方向发展,技术设计本着创新与成熟并用的原则。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在线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分析监测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1产品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线监测技术是现代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传感、通信技术达不到要求,或者监测装置选用的器件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质量存在问题,或者功能存在缺陷,比如:电磁兼容性、稳定性、老化性等达不到要求,在对装置进行性能检测时,一些装置可能仅仅能够满足室内进行的灵敏度测试,却不能满足现场使用的恶劣环境,这就给供电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2.1.2技术开发与研究方面的问题

做好变电检修工作一方面要引进监测技术,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监测技术的研发。目前,一些与电力系统科研相关的单位与高校,在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基础理论和系统结构设计等课题研究上经费投入不够,课题研究划分时段,缺少连续性;一些科研单位只注重理论的研究,做出的理论论文十分精彩,但却无法应用于实际,这就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一些生产厂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在监测技术尚未完备之时便将其投入到电网运营中去,这就给电力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1.3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目前,变电检修工作缺少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能力有限,难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在变电检修的管理系统中,职责分配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变电检修工作依托在线监测技术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监测,再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在对设备进行维护时,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不能达到维修的最佳效果,提供维修所需产品的厂家对维修人员的培训不到位,维修管理制度寻在漏洞,这些都会导致在线监测技术无法在变电检修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2.2变电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线监测技术根据监测设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油中溶解气体分析、铁心接地电流、局部放电、绕组变形、变压器振动频谱等状态量的监测技术。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对电流互感器、套管、耦合电容器和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电容型设备的绝缘在线监测,成熟的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已经在一些电网公司得到了推广。断路器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主要有灭弧室电寿命、机械动作特性的监测,其中通过监测累计遮断电流来计算估计断路器触头磨损是一种正在积累经验和判据的技术。GIS在线监测主要是气体密度和局部放电的监测,目前国内只有一套这种类型的在线监测装置在运行。

3、变电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然到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改革十分必要。保障供电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十分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反馈,会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变电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有着以下几个基本思想:(1)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优化数据分析,进行数据系统化管理,形成一整套信息编码系统;(2)面向班组,面向数据的原始来源地,迫使管理规模成倍增大,信息成倍增加,实用性不断增强;(3)面向主体业务,强化生产管理的技术性与整体性,保障生产安全,规范业务流程,方便监督管理。变电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有着自身的特点,它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管理,方便各部门间进行信息交流;部门分布采用分布式结构,便于分层管理、数据传输;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标准数据库系统,做到数据的实时传递与资源共享;整个管理系统流程清晰,任务划分明确,责任落实到位;采用模块化管理,科学高效,变电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为变电检修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4、结语

电力系统的安全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工农业的正常生产,建立新型的变电检修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借助这个平台,电力生产信息与管理信息可以实现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回馈与信息共享,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时代在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保障供电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时代的变电检修需要实现信息化,需要依托高新科技,实现动态监测,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优化变电检修流程,实现监测数据的交流与共享,在实际应用中,在线监测技术会得到不断的优化与完备,变电检修工作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变电二次设计;电力系统;细节问题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 A

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性要素,在电力系统当中,变电二次设计的细节质量与精细度将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安全稳定地投入运行。然而在变电二次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往往有许多细节问题会被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所忽视,并且这些细节问题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是非常大的,严重者更可能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变电二次设计中的细节问题是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所必须要重视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其中的各项细节问题以及考虑到其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保证不漏放每一个细节,尽最大能力保证其设备的完善性与精确性,从而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调试远动系统的细节问题

变电二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调试远动系统的细节问题。在变电二次设计的过程当中,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不同的调度端来进行二次变电站中远动系统的调试,简单来说就是以不同的连接形式来作为不同的输送介质,目的是为了保证其信息输送速度与信息输送质量都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并且在信息输送的过程中不会发生运输中断现象以及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的运转。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对远动系统的自动化设置进行调试之时,必须要注意不能够仅仅只局限于对其装置本身的自动化情况进行调控,而是应该对其电源设备以及通讯设备等的自动化情况也进行有效的调控。再者,在对变电二次设计中的远动系统进行调控之时,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还应该多加注意一些调控中的细节问题,并将整个调控过程都进行细节化设计,从而避免一些细节性问题对远动系统造成的故障和损害。

二、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电源回路设计的细节问题

变电二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电源回路设计的细节问题。变电二次设计中电源回路设计的细节问题主要体现在因为电源回路的设置不当而引发的二次寄生回路。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中电源回路的设计之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通过不同的熔断器进行供电的保护设备的直流回路以及通过不同的专业端子进行电力提供的保护设备的直流回路之间绝对不能有丝毫电的联系。比如说,微机型设备的使用会涉及到输入输出的开关量,因此微机型设备需要一定的外部保护设备的保护,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微机型设备的光电耦合分隔装置将外部保护设备的无源空接点接入进来,当外部保护设备与微机型设备两者之间需要发生联系之时,微机型设备的无源空接点就会通过外部设备的光电耦合分隔器件接入到外部保护设备之中,从而对微机型设备形成保护。总的来说就是无论是保护设备的内外部哪种电源回路都必须要使用设备的内部电源以及闭合电路必须是无源的,不然就会引发二次寄生回路的问题,从而损坏电源。再者,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于多种新型设备的二次设计的电源回路不能再保持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更改。比如说,在对常规电源变压器进行保护设计时为了实现调压闭锁目的通常会将继电器的常闭接点接入相应的有载调压的公共电源回路来完成,然而随着更多新型系统的开发运用,如今已经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小型化继电器来实现调压闭锁,而为了解决小型化继电器在调压闭锁时断弧容量小的问题,就需要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灵活地设计一个用常输出接点启动小型化直流接触器并由其接触器串入有载凋压的公共电源回路达成调压闭锁目的的电源回路。

三、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电缆设计的细节问题

变电二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电缆设计的细节问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变电二次回路的主要特性来进行电缆趋向的设计。在当前很多变电二次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都会为了图省事而只在主变上面的瓦斯继电器的闭合电路中使用一根电缆;而实际上在主变本体上是有两个瓦斯继电器的,并且这两个瓦斯继电器的位置是不同的,如果只在瓦斯继电器的闭合电路中使用一根电缆的话,那么会令其中一些电缆芯暴露出来,从而使得电缆芯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虽然,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安装电缆之时也会对暴露出来的电缆芯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行保护,但是那些防护措施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电缆对于电缆芯的保护作用大;在变电二次设备刚刚投入使用的时候,也许这其中的问题还显现不出来,但是如果长期如此的话就会逐渐导致电缆的损坏。尤其是在天气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损坏的电缆非常容易引起盲流接地的现象发生。因此,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电缆的设计之时,一定要谨慎考虑到这些问题,尽量在每个独立的设备之中都能够安装上单独的电缆,从而防止电缆的损坏,保证变电二次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选用装置电源的细节问题

变电二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选用装置电源的细节问题。一般而言,二次变电站内的变电二次设备大多都是采用的220伏特的直流电,但是也有少数设备使用的是交流电,比如说用于进行主机监控管理等的一些设备就需要用交流电。目前我国大部分二次变电站内所使用的电压在稳定性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这些不稳定的电压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比如说,在220伏特的电压对设备进行交流充电之时,有些二次变电站内的电压因为不够稳定而经常会自动跳换成低压电,从而导致充电过程中的失电现象,使设备不但无法充电,还会变成放电。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应当用三组电源为二次变电站内的各项设备提供电力,从而保证交流负荷用电的安全性。另外,在变电二次设计当中,强电流与弱电流以及交直流电源之间是绝对不能够合用一根电线的,并且在进行电线排列之时还要将三者有效分隔,从而避免三者之间的互相干扰。

结语:

变电二次设计工作是一项非常注重细节化问题的工作,因此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必须要保持谨慎严格的工作态度,在一次次设计中不断累积故障经验,对那些容易在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问题重点予以重视,从而保证变电二次设备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贵水,赵逢荣. 变电二次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19)

[2]李兴华. 变电站互感器二次回路误接线反事故措施探讨[J]. 科技信息. 2009(23)

[3]李苇,陈维莉. 变电二次出图方式与自动化辅助设计软件的实现方式[J]. 电力勘测设计. 2009(04)

篇6

关键词:高校院校;教学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1-01

一、背景与现状:高校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1、重视课堂教学监控,忽视课程本身监控

课堂始终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从更高层次的眼光来看,高校院校的质量监控仍然存在几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1)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但课程本身是否吻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这其实是课程设置必要性的问题。(2)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好,但课程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平台?这其实是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3)课堂教学体现了“做中学”,但考试是否体现了“做中考”?这其实是课程考核的问题。

2、重视教学环节监控,忽视育人环境监控

在经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与示范性建设的洗礼之后,高校院校对于教学准备(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已较为完善,特别是对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也大为提升。但教学环节的各项活动从来都不能脱离于具体的育人环境而开展,特别是当前广大高校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管理,育人环境监控的滞后性也日益显现。育人环境的建设或营造的滞后,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使教学的效用无法在课堂之外得到延伸。

3、重视学生学习监控,忽视教师成长监控

教学活动从来不是单个主体所能完成的“独角戏”,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伤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姑且不论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削弱是否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需要明确的是,教师同样也是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价值,“为学生构建了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在更为强调通过教学互动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校院校,怎样让学生“动起来”的同时,让教师也“动起来”。

4、重视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忽视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

日益开放的高校院校教学的质量监控是当前广大高校院校必须直面的管理难题,已经备受重视,可是一方面建立了校内督导队伍强化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却忘了高校院校的教学质量需要由行业、企业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来监控。同时,随着高校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应纳入到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范畴中来。

5、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忽视后续发展能力的监控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校院校虽然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但对于如何通过调查获得针对学校教育阶段所能提供给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信息不够重视。这其实反映了高校院校在提供职业培训、考证服务等终身学习渠道上的功能性缺失,对持续提升学生岗位竞争力与生涯质量的忽视,这其实是高校作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机构的重要功能。

二、对策与转变:推进高校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

1、从课堂走向课程

(1)注重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使各门课程的教学“紧密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2)注重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课程标准、案例、课件、录像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课程网页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课程平台。(3)注重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让课程考核方式更加符合课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特点,避免传统的考核方式影响到学生能力发展的判断。

2、从局部走向整体

从局部走向整体意味着高校院校要从单纯关注显性课程走向综合考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体建设。但隐性课程也需要像显性课程一样进行优化设计,以做到隐性课程建设的“形散神不散”,主要措施可包括:通过强化学生社团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职业氛围的营造,实现对学生职业精神的熏陶。

3、从单一主体走向复合主体

就高校院校而言,应当更加强调教学功能的高等院校,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技术开发也都应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这一根本。从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层面而言,就是要强调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并让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在高校院校教师的考核与职称评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凸显其主体价值,避免教学改革中出现矫枉过正的错误。

4、从封闭走向开放

(1)强化外部监控队伍的建设,需要建立融合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监控队伍,使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与行业标准、企业与家庭需求相结合;(2)在进一步发挥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的监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在其职业生涯的开始必须培养的能力:(3)采用问卷、访谈、个案分析、在线问答等实证性的监控方法。

5、从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从长远看,高校院校应承担起更多的岗前培训、职业考证服务、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等任务,为个体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成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功能型机构。这就需要广大高校院校提高教师的社会服意识与能力。搭建更为丰富的社会服务平台,特别是要重视对其毕业生终身学习的服务。

篇7

关键词:影视艺术;武侠电影;武打动作;冷兵器;影像;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The Vision Evolving Process of Kung Fu Video

LIU Quan, WU Chao

纵观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像表现风格,武侠电影的影像魅力中心呈现出“故事―刀剑―动作―特技”的嬗变过程。这种变化过程表现在冷兵器影像这一电影元素上,则是视听语言的发展。其发展过程中,武侠冷兵器影像视觉化增强,艺术化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可以说,武侠电影冷兵器影像嬗变的过程,也是创作者们努力实现冷兵器符号电影化的过程。

一、“土法特技”:影戏一体演绎“神怪”魅力

20世纪20、30年代左右,是武侠电影的初级阶段,也是武侠电影不断进行文本语言探索的阶段。对电影来说,文本语言不外乎故事内容和视觉影像。对于故事内容,中国电影不可避免地从具有悠久历史和雄厚底蕴的中国文学中获得;对于视觉影像的探索,作为舶来品的电影,除了借鉴西方外,需要依赖于自身的探索。以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为例,它“却既不向现实世界探寻奥秘,也不用影片来造梦和改组世界,而仅仅把摄影机对准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1](p.27)这种艺术便是中国戏曲。可以说,武侠电影脱胎于蕴含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影戏一体,武舞同台”成为早期武侠电影的显著特点。

《定军山》的“戏剧化”表现除了主要演员是当时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外,其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银幕化的场景也完全遵循了舞台戏曲程式化的规则。特别是在拍摄上,“摄影机放在剧场中央的‘舞台视点’,没有角度、距离、方位、速度的变化,画面景别很单一,‘永远是一个远景’。”[2]中国最早的电影以记录京剧武打场面开始,它再一次弘扬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同时由于京剧本身所具有的武术式动作和舞刀弄剑的观赏性、审美性,客观上促成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成与发展。之后的《车中盗》、《女侠李飞飞》、《王氏四侠》、《刘关张大破黄巾》、《花木兰从军》、《大侠白毛腿》、《山东马永贞》、《山东响马》等逐渐确立了武侠电影的若干基本元素和叙事模式。虽然武侠电影对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这种“移植”将一部分剧院观众拉进了电影院,以好奇性①的银幕影像奠定了一个潜在的心理市场。然而如果不对自己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进行探索,则很容易成为传统艺术的记录工具。武侠电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为自身艺术语言的探索而努力。由于当时中国电影还处于无声时期,且多以传统艺术为依托,陆弘石就曾以“往日那份穿开裆裤的尴尬”[1]来形容无声电影成长之初的无奈。因此,对当时的武侠电影来说,对视听影像语言的探索成为必然的选择。1928年的电影《火烧红莲寺》中,已经出现了放飞剑、掌心雷以及空中飞行等视觉特技的运用,由于当时技术落后、手段简陋,故称之为“土法特技”。如该影片在拍摄两大武林高手施法所释放的“剑光”时,只能在后期的胶片上以手工画成,也就是演员表演时拿着兵器道具摆好施法的姿势或放飞剑的姿势,后期美工人员在胶片上一格一格画上白光,由小逐渐变大,画成后再与斗法高手的手掌或者剑连接,这样播放影片时,就会在银幕上看到“光”从手掌或剑尖发出,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除此之外,为了表现剑侠腾云驾雾、飞檐走壁的效果,当时发明的吊钢丝技术至今依然是香港武侠电影的常用手段,被称之为“吊威亚”(Wire)。据说当时摄影师董克毅在《火烧红莲寺》中为了表现剑侠腾云驾雾的镜头,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来无意间在美国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种拍法,却无具体过程,他凭借想象,用土方法拍出了空中飞人效果。

另外,对于“土法特技”的运用在武侠电影的一种演变形式――神怪武侠中,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神怪武侠片”或者“武侠神怪片”是在对剑客侠士的超体能极限度或者对兵器威力的超乎想象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在故事时空背景上发生了重心转移,更加注重法术争斗,但对电影表现的可能性,即电影的拍摄技巧及其形式的探索促进了武侠电影文本语言的成熟。如在动作、镜头、道具、环境布置,以及对兵器威力的表现上都有了很大进步。

尽管早期武侠电影在银幕表现和题材内容上进行了开创性探索,然而限于电影技术的发展,戏曲舞台的武打和舞蹈动作必然成为武侠电影的影像内容。再加上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业已形成的巨大接受群体,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很难脱离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依赖。可以说,早期武侠电影基本上是一个“放飞剑”的时代,花拳绣腿的功夫、舞台表演的程式动作和道具,再加上神怪化的叙事手段,使这一时期明显存在着戏剧时代的印记。

二、“刀剑对决”:“电影作者”呈现暴力美学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武侠电影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动作上,更加讲求真实性,武打设计备受重视;兵器上,刀剑、棍棒等成为武术技击的主要武器。“刀剑对决”的影像特色不仅将民族侠义魂魄融于武侠电影的主题意蕴之中,还将刀光剑影、江湖情仇转化为神圣化、伦理化的影像暴力美学。当早期武侠电影“土法特技”和神怪噱头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的时候,邵逸夫开始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即将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动作技击相结合,以产生一种新型武侠片。他希望香港武侠电影能够有美国西部牛仔片和日本刀剑片那样激烈、逼真的打斗。1966年胡金铨的《大醉侠》问世并获成功,邵逸夫因此赞它“开创了中国新派武侠片纪元”。而后,张彻的《独臂刀》创下百万票房纪录,“阳刚美学”的口号和理念使他创下了武侠电影史上的诸多先例。可以说,两位武侠电影大师为港台电影,乃至整个中国武侠电影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也成为后来电影的“致敬时期”。胡金铨的武侠电影风格独特,他通过镜头、动作、节奏、色彩、音乐等电影元素的恰当处理,将武打动作搬上银幕,并表现出紧张激烈和富有诗意的动态美。特别是在打斗、兵器道具、美工等方面的真实性,一扫旧式武侠片传统的慢节奏和缺乏迫力的舞台套招技巧”。《大醉侠》中,他首次使用快节奏的镜头剪辑技巧,使拍摄时原本缓慢不真实的武打场面和动作显得真实可信,美观,大大增强了武功与兵器的视觉表现力。影片开头玉面虎的扇子深藏暗器,导演采用快节奏剪辑技巧,扇子一出,便是士兵捂胸中箭画面,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特别是“客栈一战”中,胡金铨更是以“筷子串铜钱”、铜钱摆出“燕子”形状,以及双短刀大战众匪长刀来显示金燕子功夫的高超。同时精巧的场面调度、节奏和鼓点音乐渲染了紧张的打斗过程,美化了影像画面。《侠女》中,竹林一战,侠女杨之云迅速跃起,跳上竹梢,反弹后双手握剑腾空而降,一剑刺穿敌人心脏。刀光、剑影、日光、竹影的交叉剪辑,成为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光影图景。从此,竹林大战便成为中国武侠电影的经典场景。从《大醉侠》、《侠女》到《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山中传奇》,再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胡金铨无不用刀剑影像“书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时空。在胡金铨的武侠世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武侠电影的“历史超越”、“美学超越”和“类型超越”[3],看到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儒道佛思想的“致敬”。同时,我们在鲜明的二元对立体系和“善恶有报”的伦理编码中也一睹了他的影像暴力美学。

张彻在人物塑造上不求历史真实,但却在武打设计和刀枪剑戟的视觉表现上建构了武侠电影的影像魅力。《独臂刀》中,长臂神魔为了报复齐家,精心研制了专门克制齐家金刀的奇门武器――金刀锁;齐家弟子在遭受恶势力“灭门”险境时,断臂后出走的齐家弟子方刚在小蛮的帮助下练成独臂刀法,铲除了恶势力。影片中,导演张彻专门创制了个性兵器金刀锁和断刀,使兵器更加符合故事情节的要求,同时在银幕上建立了兵器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独臂刀》一刀祭出,名动江湖。随后张彻又拍了续集《独臂刀王》、《新独臂刀》、《盲侠大战独臂刀》,可谓乘胜追击。从《独臂刀》,到《大刺客》、《报仇》、《马永贞》,再到《方世玉与洪熙官》、《少林五祖》、《洪拳小子》、《荡寇志》、《五毒》等,“张彻电影”在以刀剑为“主题道具”演绎江湖英雄侠肝义胆的豪情壮志时,展示着“阳刚美”的影像暴力。这种暴力的展示既有“孝义”和“伦理”道德旗帜下人物暴力行为的合理性,又有兵刃交接、“盘场大战”和“血腥死亡”的视觉震撼。可以说,张彻在电影中对武打动作、兵器道具真实性的把握,以及对暴力美学意蕴的追求,“为香港电影掀起了‘阳刚突破阴柔’的新潮流,并为以后吴宇森等人的枪战动作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在胡金铨、张彻“刀剑武侠片”的引领下,武侠“江湖”中不断冒出新人新作品。他们自创“刀剑”影像新风格,最终推进了“刀剑武侠片”的创作热潮。1976年之后,楚原陆续导演了《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三少爷的剑》、《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等一系列优秀电影,创造出“楚原+古龙+狄龙”票房金三角的新武侠片奇迹,带动了古龙小说电影的改变热潮。“楚原电影”虽然奇情诡异、唯美浪漫(这在片名中就略知一二),但每一场打斗都是兵刃间的较量,刀枪剑戟的厮杀。此外,《追魂白骨刀》、《天剑神笔》、《天剑绝刀》、《天下第一剑》、《怒剑狂刀》、《路客与刀客》、《夺命金剑》、《琴剑恩仇》等一大批“刀剑武侠片”出现。正如陈墨先生所言,这些“新武侠世纪”的“刀剑武侠片”将武打因素的重要性提高了一个档次,尽可能地打出了“局面”,打出了“情感”,打出了“节奏”。在武打处理上,虚实结合,追求电影化的“逼真的夸张”或“夸张的真实性”。同时,各“电影作者”各显神通,建构者自己的影像风格、打斗形式和“暴力美学”。[5]

三、“拳脚功夫”:兵器“助威”彰显武术精髓20世纪70至80年代,对武侠电影来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武侠电影人物群雄辈出,李小龙、刘家良、袁和平、洪金宝、成龙、徐小明、张鑫炎、张华勋、李连杰、于承惠等成为武侠电影台前幕后的代表;影像风格上,拳脚肉搏的体能展示、诙谐幽默的功夫喜剧、随手即来的生活化兵器形成了“拳脚功夫”为主,兵器“助威”的特色影像。特别是武术指导直接晋升为电影导演,使武术动作设计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达到顶峰。可以说,这为武侠电影数量和质量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小龙的出现,标志着70年代香港“拳脚功夫片”的开始。李小龙从美国回到香港并出演了《唐山大兄》,“影片上映后不到三周就打破了香港票房的记录,总票房竟高达350万港币。”[6]片中李小龙对跆拳道的展示不同于传统中国功夫,他注重实际效果,一招一式都讲求功夫的真实性。从此之后,李小龙便开始树立起自己的独特风格。打斗时的尖叫、凛冽凶狠的眼神、“连环三脚腿”、双截棍等成为李小龙电影的标志。特别是在使用的兵器上,他更是以“人无我有”的展示彰显着“唯我独尊”的气概。可以说,双截棍、短棍、鞭杆等,这些在以前的武侠电影中极为少见的兵器,从李小龙的《精武门》开始风靡世界。此后的几乎每一部电影,他都会对这些兵器加以展示。《精武门》中独闯日本武官“以一敌百”的棍花②;《猛龙过江》中在饭馆后院演示双截棍的棍梢、棍把、链条等用法;《龙争虎斗》中地狱打斗时短棍的使用;《死亡游戏》中他可以用鞭杆打败对手的短棍,也可以用双截棍打败菲律宾棍王的双截棍。在以“拳脚功夫”为主体的影像中,李小龙用真实的武术对打一反程式化的舞台动作,且通过兵器快、准、狠的配合,建构起真实功夫电影的结构方式。刘家良作为黄飞鸿的正宗传人,开启了“正宗国术”的路线,延续着李小龙的真功夫衣钵。它在讲求南拳功夫的硬桥硬马、刚猛劲道的同时,更是突出功夫生活化、兵器真实化的刘氏武打风格。刘家辉是刘家良的弟弟和御用演员,他说:“刘家良电影用的兵器都是真刀真枪,虽然刀子还没有开锋,但是用铁来造的。你可以想象我们天天是如何耍那些武器。我曾问刘家良何以不用道具?他承认用道具武器是安全,可是当人面对真刀真枪,表情会更有实感。”[7]所以,在《少林三十六房》中刘家辉耍的是真正的三节棍。可以说,刘家良的电影在彰显中国功夫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以各种兵器的真实化展示为武术“助威”。从《神打》、《陆阿采与黄飞鸿》、《中华丈夫》、《少林三十六房》、《螳螂》到《少林搭棚大师》、《十八般武艺》、《少林与武当》、《五郎八卦棍》、《南北少林》(1984年)等,刘家良在电影中不仅展示一招一式的拳脚“真功夫”,还以刀枪剑戟等传统冷兵器,甚至是扇子、板凳、桌子等生活化兵器衬托着拳脚背后细节的真实。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武侠电影在大陆“销声匿迹”达三十余年之后,80年代初,大陆再次掀起了武侠电影的拍摄热潮。此时作为“娱乐星球”(大卫•波德维尔语)的香港,武侠电影的创作早已是异彩纷呈。换言之,1980年代的大陆武侠动作电影是在对香港武侠动作电影借鉴甚至是模仿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然而由于两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此时大陆武侠电影“既融合了香港成功的娱乐经验,又不乏顽强的本土意识”[8]。与这一阶段的香港武侠电影相比,1980年代大陆武侠电影更加“贴近尘世的写实精神”,真正的武术拳脚功夫、真刀真枪的打斗动作成为大陆武侠电影成功行销国内外的品牌标志。从《神秘的大佛》、《少林寺》、《武林志》、《武当》到《木棉袈裟》、《黄河大侠》、《阮氏三雄》、《天下第一剑》、《无敌鸳鸯腿》等,大陆武侠电影凭借一种纪实风格的重塑和“现实主义”的回归给人真切朴实的民族侠义感。虽然影片都重在表现武术功夫的硬桥硬马,但仍未脱离对各种兵器的展示。特别是《少林寺》对兵器的真实化展示,几乎不用任何特技的镜头展示,给观众带来视觉的真实享受。少林棍、牧羊鞭、真刀真枪,以及恶人的各种冷兵器都给人逼真的现实威力,一招一式,兵器使用过程中一挥一舞一刺都给观众最真实的现实感。张鑫炎在拍摄《少林寺》时曾试图使用吊威亚技术来实现动作场面的拍摄,但由于演员打斗武术队员出身,难以掌握,便采用真实的打斗动作,他说:“一方面是导演强调真实,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根本不会、不习惯使用钢丝的弹床。”[9]除了“拳脚功夫”和兵器的真实化展示外,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还出现了新的风格转向,那就是喜剧化因素的增加。对香港武侠电影来说,当“暴力美学”盛行至极之时,“侠气渐薄,武打猛增”的诟病也使观众不得不渴望新的娱乐因素的注入。而对刚刚复苏的大陆武侠电影来说,在借鉴香港武侠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必然意识到发展变化的趋势。在中国武侠电影中,袁和平的“诙谐武侠片”创立了武侠电影与喜剧因素有机融合的成功典范。可以说,“武侠电影的喜剧化转变,是其创作风格从英雄化趋向平民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在电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武侠电影自身的一种生存策略。”[10]武侠电影的喜剧化,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暴力”,将观众引入一个轻松、幽默的喜剧世界之外,更是对电影艺术“娱乐性本体”的回归。这种喜剧化因素,表现在武打动作则是招式的随意和创新,表现在兵器上则是生活化和多样化。也就是说,喜剧因素融入并不意味着武打和真实性的丧失,而是诙谐幽默的打斗更加灵活和贴近现实。《蛇形刁手》中,白长天(袁小田饰演)为了躲避鹰爪拳掌门人上官逸云的追杀,化装成行乞老翁,在面对收租者的无礼时,轻松幽默的打斗中,其碗、筷等都成了制敌的便捷兵器。《醉拳》中成龙、刘家良被斧头帮在客栈追杀时,桌椅板凳、竹子、栏杆等随手拈来的生活工具都成了手中的兵器。大陆武侠电影虽更加注重武术打斗的真实性,但在香港“诙谐武侠片”风潮的影响下,难免多少会沾上一些喜剧的因素。特别是《少林寺》中主人公觉远以“顽皮小子”的性格形象取得成功后,喜剧化的场景、轻松诙谐的打斗、生活化的兵器等风格化影像得以延续和发展。如《少林寺弟子》、《少林小子》、《少林俗家弟子》等少林系列,以及《自古英雄出少年》、《京都球侠》等。可以说,武侠喜剧因素的融入,不但使“拳脚功夫片”呈现出轻松愉悦,时而又惊险刺激的兼容主义美学风格,还使武侠世界的“神话”英雄更加贴近生活。

“刀光剑影”:数字特技创造影像奇观

20世纪90年代以后,武侠电影进入了数字化、多元化时代。这时期,数字特效成为武侠银幕新的支撑元素,武术指导依然重要,但武打设计的方法和形式已经改变。武侠电影已经不再把展示所谓客观的、真实的武打动作作为最高的美学原则,而是注重使用各种特技手段制造人们难以想象的武林绝技。电影特技的“植入”已经将程式化或真实化的武术动作演绎为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11],将刀枪剑戟等中国古代冷兵器幻化为威力四神力量。面对好莱坞动作片的追车、枪战、爆炸、光怪陆离的影视特效,中国武侠电影因为在东方浓郁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中融入数字科技而显得从容和自信。当然,说到武侠电影的“刀光剑影”,我们应该为中国古代冷兵器在影像时代所彰显的艺术魅力而自豪;说到“数字特技”,我们不得不提到徐克。当很多中国人还在本能地拒绝特技时,徐克已经在影片《蝶变》中让“蝴蝶”成为杀人的武器,并在《新蜀山剑侠》(1983年)中把特技作为拍摄的主要元素。在徐克的影像中,他以天马行空的视觉特技将武侠世界中的兵器符号幻化为人的性格和精神力量。这个开辟新武侠电影浪潮的“江湖怪才”,“力图使中国武侠电影与西方科幻影片挂起钩来,自创一种所谓的‘未来派武侠片’”[10](p.103)。他将武侠电影推向科技化的大胆尝试,则意味着香港武侠电影走向现代化。徐克对数字特技的热衷不仅表现在以强烈的视听刺激来渲染武打的激烈程度和奇观场面,比如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制造出的各种声效、色彩汇聚的山崩地裂、暴力厮杀影像,虚拟武打场景:血云大阵、峨眉悬空山、幽泉老怪的沙石阵、昆仑山奇观、黑木崖等等,还表现在武与器结合下的神化武艺、刀光剑影。在徐克的武侠世界中,武是一种“使人生突破困境的力量”。兵器则是“一个人生哲学的代号,是一个修为的代号,也是人格的代号。”[4](p.29)他说:“刀是用原始力量去对抗,虽然有文明在保护我们,但还是要我们的原始的意念去对抗。剑,则是一种气节,一种精神”。[12]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也都验证着他对武与器的钟爱和科技化展示。《黄飞鸿》、《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黄飞鸿之龙城歼霸》等虽然重在表现“真实功夫”,但刀枪剑戟、棍棒衣袖的特技化威力展示无不胜于枪炮威力。《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中对武功和刀剑的展示也是出神入化,紧凑利落的节奏、舞蹈般的美感,缜密的剪辑和高超的数字特效无不超越了人类生理的极限。特别是《笑》中东方不败的引线飞针、琵琶钩、蛇阵,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新》中刁不遇的剔肉刀、东厂“双刀将”曹添的“凤尾箭”等更是求新求变,彰显了刀光剑影的影像魅力。而到《青蛇》、《倩女幽魂》系列、《蜀山传》,武与器已幻化为数字特效下的一种精神和意境。“徐克电影”对“武功”的想象和象征,对数字特效的“自觉”几乎陷于极端和执迷,同时也为武侠电影的现代化、科技化探寻了影像奇观的魅力模式。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电影产业和资本的跨国运作,集神话寓言、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民族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武侠电影再一次显示它所蕴含的巨大商业潜力。而且凭借武侠电影自身独特的叙事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以及电影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武侠电影的市场影响力和创作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华语电影进军国际市场,对抗好莱坞电影的强有力的电影类型之一。李安的《卧虎藏龙》(2001年)在叙事主题和人物塑造上依然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侠义故事和江湖英雄,但在制作上却是采用了当今最流行的电脑数字技术。模型制作、影像合成,包括武打设计的表现,飞镖飞行射中人脑的设计等,都是数字技术的功劳。《卧虎藏龙》“在奥斯卡奖历史的空白处填上了一段华语武侠电影创世纪的光彩”[13]后,推动了华语武侠电影创作热潮的到来。随后,蓝海瀚《龙腾虎跃》、陈明新的《重振精武门》、徐克的《蜀山传》、张艺谋的《英雄》、何平的《天地英雄》、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周星驰的《功夫》、徐克的《七剑》、陈凯歌的《无极》、李仁港的《锦衣卫》等形成了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五次创作浪潮。英国学者斯蒂芬•希斯说过:“在电影的早期时代,也许是电影技术而非电影本身吸引着观众。”[14]虽然我们不能像“技术决定论”那样承认科学技术的唯一决定性,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确为武侠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创作者已经对其运用自如,既可以追求“真实”,使得在不破坏生活原貌的基础上,以逼真的视觉效果强化人物的高强武艺,突出了兵器在武打动作中的效果,又可以以震撼眼球的光效和数字技术赢得观众的喜爱。作为以表现中华武术和文化精神为内容的武侠电影,虚实结合是其影像的本质特点。无论是拳脚术、轻功、内功,还是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的展示,都是经过武打设计、摄影机摄取、剪辑技巧等技术手段处理的,银幕上的刀光剑影也只是电影艺术语言和“电影技法”的表现形式。但随着数字技术向武侠电影的“渗透”,制造视觉上影像奇观已经成为武侠电影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法国电影印象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路易•德吕克在《电影及其他》中说,我们是目睹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也许是惟一的现代艺术诞生的见证人,因为它同时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武侠电影作为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样不可缺少视觉的魅力和精神文化的意义。数字化的武侠影像在为观众创造视觉奇观的同时,更应该融合叙事、主题当中,做到“武、侠、情、器”的四维组合。

① 戏曲艺术的表演空间由舞台的立体性、同步性扩展至平面的银幕光影,对戏曲艺术热衷的观众可以从影像中欣赏到传统艺术,让他们感到新鲜和惊讶。

② 双节棍独有的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的棍法。

参考文献:

[1]马军骧.倾斜的起跑线[A]//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7.

[2]陈南.中国电影创作思潮评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6.

[3]吴迎君.论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39.

[4]张燕.映画:香港制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

[5]陈墨.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38.

[6]江江.李小龙画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97.

[7]潇洒人生――独家专访刘家辉[J].香港电影,2008,(11):64-69.

[8]宫浩宇.1980年代大陆武侠动作电影的历史演进及类型特征[J].扬子江评论,2009,(1):83-92.

[9]白皑.从武术冠军到觉远和尚――访《少林寺》主演李连杰[J].大众电影,1982,(4).

[10]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93.

[11]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0-195.

[12]窦新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21.

篇8

【关键词】机电设备;变频技术;流体负荷;机械动力负荷

面对着日益紧缺的世界能源储备现状,以及不断发展的电子电力技术,使得变频技术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有力推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科学发展观有力地推动了电力、机械、矿山等诸多行业内变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仅就煤矿企业来说,约有70%-90%的矿井企业用电量均为矿井中各个生产系统的用电。变频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机械使用效率,节约了能源消耗。

1.变频技术的发展

伴随着不断进步的控制理论和电子电力技术,无论是在实际应用还是在理论领域,变频技术的发展都是较快的。IGBT、GTR在功率器件领域的更替,最终更深地发展成为智能功率模块;在控制理论领域内,极大地改进了压频比的控制方式,在实际变频器里越发广泛地应用到转矩直接控制盒矢量控制方式,最新的研发方向变为了人工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自优化控制方式;越来越高的调速系统集成度,使得以单片机为起点,总共产生出了高级专用集成电路、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器;在功能领域,越来越高度综合化的变频器,使得基本的调速功能能够被很好地完成外,增加了通信、参数辨识和内置的可编程序等功能。这些最新最尖端的变频技术在煤矿企业内的推广和使用,使得矿业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具体而言,没有使用变频节能技术之前,风机、水泵等流体机械只有20%-50%的平均运转效率,对于采掘机、空压机和矿井提升机等具有较大变化负荷动力的机电设备,在维护保养、制动、加减速和启动等各方面的浪费极其巨大。变频节能技术的成功应用,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很明显地具有优越的调节性能和节能效果。

2.流体负荷设备中的变频技术

由于泵和风机的负载转速和转矩的平方成正比,只有较低的过载能力要求,因此截流成为了一直沿用的调节流速的方式。根据相关统计,2002年国有重点煤矿共有1486台通风机,其中绝大部分机器的通风效率不足一半。再加上数十个大型的煤矿公司集团,在我国矿用泵、通风机的改进和配备新设备工作中,变频技术的作用将非常重要和明显。

2.1 风机变频调速

我国目前的煤矿新上项目和风机节能改进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变频器,甚至生产出了专门的变频调速装置以适应煤矿作业环境的特殊性。相关资料表明,在杨村矿南风井改造风机工作中,用JS157-10型的低压鼠笼式电动机取代了以前的JRQ-1510-10型的高压绕阻式电动机,两台电机由一台变频器控制。经过改造后的风机实际转速和电机实际输出功率,均比原来更加节能,风压和风量对于矿井的特殊性也更加适合,年节约费用50多万。最新型的ZJT-30型本安隔爆兼变频调速智能系统,其散热方式为IGBT,具有660V的工作电压,可带动的局部通风机功率为28kW,具备了实地和远程控制功能、超温断电功能、保护过流短路功能、瓦斯和风电闭锁功能以及调整载波频率功能。有效地使巷道矿山掘进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2.2 泵中的变频调速

变频调速在给液用泵、矿区给水中的灵活应用,有效地使设备的机械冲击被降低,能够更加灵活地控制工艺系统,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以PLC控制器和变频器为研究基础,所研制成的用于监控煤矿井下排水泵站的系统,通过变频器对抽水泵进行控制,灵活地进行适时加减速和起停平滑,使井下液位的恒定得以确保,对于泵频繁起停和空转时所产生的巨大能耗进行了有效地降低,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机械的损耗。加入了PLC控制器,则能够更加灵活和智能地控制变频器,进一步确保了高效安全地生产运行。李庄选煤厂将变频器安装在介质泵上,对于重介旋流器的入料压力的调节,是通过在线水泵转速的调节来完成,避免了增加因启动时过大电流带来的损耗,频繁的起停车次数得到了减少,防止了变压器跳电,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经过实践生产可知,变频调速技术的成功引用,为该选煤厂年增创收入200多万元。

3.机械动力负荷设备中的变频技术

由于煤矿作业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复杂的生产条件以及恶劣环境等特点,很多机电负荷设备所处的工况多是波动频繁,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严重地损耗了设备,对于安全高效地运行煤矿作业产生了严重影响。而变频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将煤矿增效节支带入了全新的领域。

3.1四象限交流变频器

由于煤矿作业环境的特殊性,比如采掘设备的坡度较大,使得电铲、输送机、提升机等机电设备的起停、调速十分频繁,因此变频器的工作必须做到四象限。整流电路在四象限变频器的作用下,用IPM组成的可控整流桥代替了以前的全波整流桥,在电动状态下的电机,其四象限变频器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完全等同于两象限变频器,即整流电路变为四象限变频器中之前的逆变电路,之前的逆变电路则是之前的整流电路,实现了在电网内回馈电机所产生的电量。

3.2在采煤机中的使用

如今的采煤机调速变频系统已经用“一拖一”代替了原来的“一拖二”。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四象限运行回馈能量交流变频调速采煤技术已属于领先行列,我国生产制造的采煤机可以实现2台变频器之间的转矩平衡和主从控制以及额定转速以上恒定功率调速、额定转速以下恒定转矩调速。四象限调速变频器能够保持基本不变的牵引速度,不会使采煤机出现跑车下滑的情况,同时具有可靠的速度调节、方便的操作、灵活的控制以及简单的结构等特点。

3.3在电铲、胶带输送机中的使用

由于我国胶带输送机目前所使用的是液力耦合器装置,其下行运输皮带在制动、运行和启动时容易出现电机失控的情况。在使用了四象限变频器之后,能够在电网中通过变频器回馈电机产生的负力,使发热损耗降低,对于电气系统和机械系统冲击的问题给予了有效的解决,使设备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作为将岩石、矿石在露天矿山进行装载的大型设备,电铲有着极其恶劣的工作条件,经常会出现堵转、冲击载荷过大等情况。使用四象限变频器之后,能够快速地进行制动、反转、减速和加速,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4.结束语

针对煤矿机械设备作业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变频器的普及推广使用将会适时有效地解决很多难题。目前在我国的矿山中,具有较大基数的矿山,大量机电设备亟需改造,对变频器的需求量十分可观。而且有着种类繁多的大小机电设备,如何能匹配好这些种类的电机设备,将会对变频器的推广普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变频器在越来越多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我国的煤矿行业也必将得到更加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洲.《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解读[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

篇9

【关键词】电力变电运行;危险点;控制技术

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不可缺少的基础能源,但是使用者的不正当操作也会加大电力应用存在的危险,从而引起危险事故,电气设备如果长时间使用而没有对设备进行检测,就会加大设备损坏的几率。因此,我国电力部门始终在倡导安全用电,提高安全意识,电力变电系统运行过程,造成危险点的因素有很多种,研究人员必须要深入到用电实践中,对电力变电运行的外界环境、机诫设备、人为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危险点。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行时,负责接收发电公司输送的电能,将接收的电能直接输送到电网及用户,所以安全运行才能保障用户的正常使用,确保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

1 电力变电运行中存在的危险点

1.1 母线倒闸操作中存在的危险点

倒闸操作是电力管理的重要步骤,母线倒闸需要技术人员具备熟练的技能,保证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如果不能按照规定去操作,很容易导致变电站输电的紊乱。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母线倒闸会使刀闸在负荷的作用下闭合,变电站设备会随之出现故障,同时当技术人员操作倒闸时,没有合理切换继电保护装置,致使整个系统运行丧失稳定性,电网系统自身故障问题,也是体现倒闸操作危险点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提高电力运行的可靠性,技术人员必须要对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必须要对倒闸操作中的危险点进行合理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案来对危险点进行防御。

1.2 变压器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

技术人员在对变压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严谨的观察变压器的实际运行情况,如果在操作中出现失误,变压器的电压会改变,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人员的伤亡及经济的损失。在实践中,变压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空载变压器的实际运行情况,直接对变压器进行设置,另一方面是因为空载变压器的电压不断升高,整个电路处于高压状态下,长时间使线路的绝缘受损,最终失去了自身的保护能力,出现安全事故。

1.3 外界环境因素

电力变电的运行也会受到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导致变电运行中存在危险事故,在雨雪霜冻天气的影响之下,电力设备很难及时调节输电量和输电速度,在炎热的夏季,持续的高温又会提高电力设备,降低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电力设备无法正常输送电量,既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情况,又会降低电力设备的性能,所以在实际电力变电运行中,技术人员要充分融合天气状况,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并要制定出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及时处理输电问题。

1.4 直流回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

直流回路操作是电力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任务,工作人员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流程,都会对电力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变电设备在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下,电力设备输送的电量会不断扩展,最终损坏电力设备的构件。

2 电力变电运行中存在危险点的控制措施

2.1 提高设备监控力度

提高对电力设备的监控力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危险点,并根据设备实际运行的规律和状况,制定出有效的处理对策,然而很多变电站都没有重视对设备的巡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几率,所以工作人员一定要定时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加强巡视工作。

2.2 做好预防工作

合理预防才能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因此,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应该认真分析案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从根本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事故进行深度分析研究,积累事故处理的经验,提高预防工作的效率,并确保每一个工作者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

2.3 做好继电保护工作

继电保护是电网运行中重要的安全壁垒,通过继电保护作用可以在电路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切断电路,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出现的可能性。电力变电运行在继电保护的作用下,要做到及时检查气管压板、控制保护设备和直流系统的设备,断电送电时的安全性,以及设备在跳闸后的后续处理情况,防止各种错误操作,保证电力变电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其明确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电力部门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结合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程度,落实切合实际的培训工作。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电力变电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拓展工作人员的思维,从而提高业务素质综合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的提高输电安全性,每一个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就必须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每个人的责任意识,技术人员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每一个危险点进行有效的防控,这样才能达到电力变电稳定运行的标准。对危险点的分析、及时做好控制准备,有利于把危险事故的发生几率降小,是现代电力部门输电过程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对为危险点的检测工作就要更加细致,确保发现每一个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管晓阳.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多发事故点及控制措施探讨[J].广东科技,2013(20).

[2]崔丽.试析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危险点防控[J].电子制作,2013(22).

[3]熊国辉.新形势下对变电运行管理中危险点与控制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2).

篇10

    一 变电站工程建设前的准备工作

    在变电站工程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中,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随着目前电力系统对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的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的加强,对设计的标准化和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土建施工图设计前,必须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前,电力安装技术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此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二 变电站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土建施工与电气安装的配合

    (1)土建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首先,土建结构模板搭设完成阶段。在这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需要将放线工程以及暖通和给排水、给照明动力等诸多工序的逐步的实施完成。其次,沉梁及底筋铺设完成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针对管道的铺设以及预埋构件放置加固工序进行完成,这阶段的施工是按照第一步的放线做好管道的铺设,以及大型设备进行预埋构件的加工固定等作业。

    最后,面层完成及封模前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检查前两个阶段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工艺,如果发现前期的施工基础有所遗漏,那么在此阶段就需要进行重新施工弥补,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与土建施工中的交接手续。而且还需要和各个专业施工人员进行跟踪监测,以及以土建施工作业人员之间保持联系,确保预埋工程的完整性以及预留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进行。

    (2)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交接阶段

    在此阶段中,土建施工人员与电气安装技术人员,针对变电站的整体情况需要进行全面有效的检查,并且对于施工工艺以及材料方面,全都需要严格做好质量方面的把关。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作业的工程当中,需要在接地网四周布置的接地桩都需要做好辨认的标记,进行电气测试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中,若是发现接地网接地的电阻没有合格的时候,这样能够方便电气安装人员有效的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进行解决问题。两者之间的交接问题结束之后,针对完成的成品需要全面做好保护工作,应当加以重视保护的力度,相关人员以及部门需要进一步的将其有力的落实到位,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后期出现意外情况,对成品产生不必要的破坏,从而对工程建设的顺利施工造成影响,继而产生经济损失。

    (3)电气安装施工阶段

    在电气安装施工阶段,土建施工方面应主动配合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需要,做好道路平整工作,确保大型施工设备能顺利进入施工现场的各个工作点,为立杆和户外设备吊装工作提供保障。同时道路的畅通也尽可能地减少设备和安装材料的二次运输的发生,降低工程安装费用的开销。在电气安装前期,土建施工与电气安装相互交叉作业,双方应主动相互协调并了解对方的施工进度。电缆支架的制作和接地电阻符合有关电气安装规范,检查支架的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与图纸一致,为下一步的二次设备安装做好准备。在人员充足情况下可以增加工作点,保证施工进度能按计划进行。在二次控制电缆和电力电缆敷设完毕后,土建方面应立即协助电气工作人员对关键电缆出口进行封堵并在电缆坑上加盖板,避免老鼠和其他小动物咬损电缆。在电气安装后期,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另外一些必须在电气设备就位及安装结束后,土建施工才能完工的部位,例如护栏、控制室静电地板、室外道路面层浇注等,土建施工单位必须及时跟进,以确保工程进度。

    (4)电气安装收尾阶段

    通常在电气安装施工进入尾声阶段时,电气安装单位在做好电气设备自验工作的同时应联同土建施工人员对变电站进行全面的验收检查。针对因设备安装时造成土建成品的损坏和其他土建施工方面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修整,包括做好整个变电站的亮化和清洁工作,为变电站的竣工验收做好准备工作。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整体施工作业中想要有效全面的保证工程项目顺利的开展进行,变电站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技术作业人员都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对于整体工程必须要有完整深入的了解,而且针对施工技术人员本身,必须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变电站工程的质量,进一步高效率的完成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1] 骆洪涛.某室内变电站综合楼土建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预控措施[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