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家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家的作用

篇1

刘积仁,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经济学家观点分歧是企业家的收益

对我来说,经济学家是我们做决策的参考。经济学家是学者,有名的经济学家之间的观点也经常不一致。对企业家来说最大的启示,或者说最大的受益点,就在于经济学家彼此观点的不一致,他们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以及对问题看法的分歧。经济学家的这些不同点,反而能带给我们相对确定的因素,帮助我们来确定不确定的因素究竟在哪里。我们企业家对这一点非常敏感。

经济学家发表的话语,对企业家来说都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部分,也能成为我们的决策基础。一方面,我不认为这个社会不需要经济学家,也不认为社会的发展就靠经济学家的某个结论。

高鸿鹏,陕西长河实业公司董事长:为全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以企业家的立场,我们认为经济学家应该研究人类经济发展史,揭示规律,为人类解决共同的经济问题提供方案。当前,全球人口约70亿,人类社会已经发展达到一定的生活标准,但是仍然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饥饿、疾病之中,经济学家有责任为各国协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发挥出更大更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经济学家可以用研究成果告诉企业家如何去做,才能对人类社会更有价值。

我们对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是放宽视野,登高望远,从纵向的维度去研究人类经济发展史,从横向的维度去研究各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公正的就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同面对的经济问题得出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孙子强,韩国SK集团中国总裁:以独立角色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中国应该采取什么“经济制度”。但这样的问题更需要政府的“政治”决策。

相对西方国家已经稳定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是在1993年才基本确定了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过去的20年的市场经济实践中,中国又经历了多次关于“经济制度”的争论。这样的争论到现在仍然还伴随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争论,就没有办法出现“主流”的经济学家,中国的经济学家角色也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学家的作用受到限制,还有一个原因是原始数据存在问题。数据不准确,自然会影响研究结果。

除此之外,经济学家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独立性。中国学者的经费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家课题或上级拨款,这会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因此经济学家随大流、人云亦云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存在个别“伪专家”。

篇2

关键词: 《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 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

1.引言。

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课程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省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确定三个学习情境:(1)阶梯轴的加工;(2)轴套的加工;(3)支承块的加工。每个情境通过教、学、做,以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任务为主线,以机械零件加工知识为核心,将相关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检测的知识整合其中,根据完成各情境所需知识合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实现《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课程的开发。

2.基于工作过程的《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学习情境是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纽带,本课程安排了阶梯轴的加工等三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从目标、实施步骤提出要求,分述如下。

2.1“阶梯轴的加工”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2.1.1学习目标

能结合典型零件理解尺寸公差的含义,并能采用合理的方法检测;

具备基本的切削加工知识(包含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内涵的理解);掌握CA6140型车床的基本操作;

具备分析阶梯轴零件图的能力,能进行轴类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能够利用车床常见的工、量、夹具对零件进行装夹找正;

会根据不同的加工要素选择合适的刀具,并进行刃磨;

能根据不同的加工条件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选择合理的刀具几何参数;

以小组为单位加工以端面、外圆、沟槽为主要要素的合格的零件;

以小组为单位对零件的质量进行检测与判定。

2.1.2实施步骤

2.1.2.1资讯

内容:①分析零件图,确定阶梯轴加工内容及加工重点;②毛坯材料和加工方法的选择;③获取零件加工所须相关知识、资料(机床的认识、刀具的认识、量具的认识、工艺规程等)。

教学组织:给定零件图,下发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零件图。获取零件加工资讯信息。

2.1.2.2决策

内容:①刀具参数的选择;②阶梯轴装夹方法的选择;③机加工设备的选择;④量具的选择。

教学组织:指导学生根据相关资讯信息进行工装设备选择。

2.1.2.3计划

内容:①选择加工方法、切削参数;②拟订工艺线;③制定阶梯轴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序卡片。

教学组织:教师听取学生加工工艺设计方案。确定合理方案,指导学生制定工艺规程;学生独立填写工艺卡片,关注切削参数的确定。

2.1.2.4实施

内容:①零件的装夹;②刀具的刃磨与正确使用;③车床的正确操作;阶梯轴的端面、外圆、台阶的车削加工训练;④文明生产、安全操作规程。

教学组织:教师示范,指出车削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练习阶梯轴的车削加工;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1.2.5检查

内容:①量具使用与尺寸测量;②阶梯轴加工质量的检测与分析。

教学组织:对学生加工的工件进行验收,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质量意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件质量检测和分析;对工件加工质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2.1.2.6评估

内容:①知识能力的评价(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和优化);②操作技能的评价;③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

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对工艺方案和加工过程进行分析、优化;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养进行评价。

2.2“轴套的加工”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2.2.1学习目标

能利用铁碳合金的相图,解释碳素钢、合金钢的常用牌号并能正确地选用;

能合理地安排零件加工的热处理工序(整体热处理);

具备分析轴套零件图的能力,能进行轴套类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能够利用工、量、夹具对零件进行装夹找正;

会根据不同的加工要素选择合适的刀具,并进行刃磨;

能根据不同的加工条件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选择合理的刀具几何参数;

能正确操作车床加工圆锥面、螺纹面、内圆面等要求较高的要素的合格零件;

以小组为单位对零件的质量进行检测与判定。

2.2.2实施步骤

2.2.2.1资讯

内容:①分析零件图,确定轴套加工内容及加工重点;②毛坯材料和加工方法的选择;③获取零件加工所须的相关知识、资料(机床的认识、刀具的认识、量具的认识、工艺规程等)。

教学组织:给定零件图,下发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零件图。获取零件加工资讯信息。

2.2.2.2决策

内容:①刀具参数的选择;②轴套装夹方案的选择;③机加工设备的选择;④量具的选择。

教学组织:指导学生根据相关资讯信息进行工装设备选择。

2.2.2.3计划

内容:①选择加工方法、切削参数;②拟订工艺线;③制定轴套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序卡片。

教学组织:教师听取学生加工工艺设计方案。确定合理方案,指导学生制定工艺规程;学生独立填写工艺卡片,关注切削参数的确定。

2.2.2.4实施

内容:①零件的装夹;②刀具的刃磨与正确使用;③车床的正确操作;轴套的圆锥面、螺纹面、内圆面等要素的车削加工训练;④文明生产、安全操作规程。

教学组织:教师示范,指出车削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练习轴套的车削加工;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2.2.5检查

内容:①量具使用与尺寸测量;②轴套加工质量的检测与分析。

教学组织:对学生加工的工件进行验收,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质量意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件质量检测和分析;对工件加工质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2.2.2.6评估

内容:①知识能力的评价(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和优化);②操作技能的评价;③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

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对工艺方案和加工过程进行分析、优化;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养进行评价。

2.3“支承块的加工”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2.3.1学习目标

能结合典型零件理解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含义,并能采用合理的方法检测;

具备分析支承块零件图的能力,能进行支承块类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能够利用工、量、夹具对零件进行装夹找正;

会根据不同的加工要素选择合适的刀具;

能根据不同的加工条件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

能正确操作铣床加工以平面、斜面、台阶、沟槽等基本要素的合格零件;

以小组为单位对零件的质量进行检测与判定。

2.3.2实施步骤

2.3.2.1资讯

内容:①分析零件图,确定支承块加工内容及加工重点;②毛坯材料和加工方法的选择;③获取零件加工所须相关知识、资料(机床的认识、刀具的认识、量具的认识、工艺规程等)。

教学组织:给定零件图,下发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零件图。获取零件加工资讯信息。

2.3.2.2决策

内容:①铣刀的选择;②支承块装夹方案的选择;③机加工设备的选择;④量具的选择。

教学组织:指导学生根据相关资讯信息进行工装设备选择。

2.3.2.3计划

内容:①选择加工方法、切削参数;②拟订工艺线;③制订支承块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序卡片。

教学组织:教师听取学生加工工艺设计方案。确定合理方案,指导学生制订工艺规程;学生独立填写工艺卡片,关注切削参数的确定。

2.3.2.4实施

内容:①零件的装夹;②刀具正确使用;③铣床的正确操作;支承块的平面、斜面、台阶、沟槽等要素的铣削加工训练;④文明生产、安全操作规程。

教学组织:教师示范,指出铣削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练习支承块的铣削加工;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3.2.5检查

内容:①量具使用与尺寸测量;②支承块加工质量的检测与分析。

教学组织:对学生加工的工件进行验收,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质量意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件质量检测和分析;对工件加工质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2.3.2.6评估

内容:①知识能力的评价(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和优化);②操作技能的评价;③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

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对工艺方案和加工过程分析、优化;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养进行评价。

3.结语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将根据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就业单位、毕业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按照六步法不断进行课程深度开发和改进,提高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满足行业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亚盛.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特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

[2]高林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

[3]姚和芳等.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3

本来经济学家的预测遇到“滑铁卢”并不奇怪。预测就有算卦的意思,各种因素很复杂,谁也说不准。预测准是偶然,预测不准才是正常。那么,为什么国外经济学家预测错了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如中国一些经济学家预测错了产生的社会效应这么强烈呢?

当然,这与国情相关。在国外,经济学和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一样,是一种普通学问,经济学家也不过是工程师、教师一样的职业。他们说的话、发表的意见还不至于那么地引人关注。但在中国,经济学家则被放到了显学的地位,他们充当了为人指点迷津的角色,其言论、预测当然广受重视。说对了,是应该的,说错了,当然会引起人们对其的怀疑。而且,国外的经济学家没有的傲气,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却有。

中国一些经济学家之所以总被揪住,原因还在于国外经济学家预测未来无论对也好,错也好,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判断,几乎没有个人功利色彩。而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则被公众称为“抬轿派”,种种抬轿当然有同报,而且还不低。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来换取个人名利,为一些特定利益“抬轿”而由此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这就不能为公众容忍,难免被公众揪住不放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危机在于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不在于预测的对错。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成绩突出,但依然需要我们去积极面对一些问题。这种高增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主要由政府主导。二是投入型、数量型增长居多,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技术进步还需加大力度。一个国家开始发展时采用这条路径是不可避免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实现转型。没有转型,经济就必然产生一定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沉醉于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成绩表时,没有充分看到成绩下仍需要解决的转型问题。

更有甚者,当美国金融发生时,一些土流经济学家还在坚持认为中国是一枝独秀。不过他们忘了,中国的GDP占世界的5%,同时他们也没有说明,这5%的马车如何拉动世界经济这辆大车。或许,全球经济复苏是全球的事情。这样的认识可能更加全面一些。

经济学家们的社会责任更应该是批评。批评对社会来说是有一种必要的警示作用的。在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赞扬声中,他们忽视了转型政策最好的时机。而且,一味以增长率为目标,会忽略解决高速增长中的其他问题,只会在日后令这些其他的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解决难度加大。

篇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7年6月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17年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95.5(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比上季度回落13.0点(图1)。其中,体现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满意程度的即期景气指数为102.2,比上季度略降1.1点;反映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走势乐观程度的预期景气指数为88.8,比上季度下降24.8点(见图2)。

调查收到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92位经济学家的问卷,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依次为:常欣、陈淮、陈浪南、陈彦斌、陈宗胜、程漫江、程永照、迟福林、邓海清、丁宁宁、管清友、郭克莎、何自力、贺力平、胡必亮、华而诚、黄海洲、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姜超、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康、李善同、李天德、李雪松、李迅雷、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核伞⒘跣〈ā⒘跤秋、刘元春、马晓河、梅新育、牛播坤、牛犁、潘向东、任若恩、邵挺、沈建光、史晋川、谈世中、田国强、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剑辉、王军、王B、王曦、王小广、王小鲁、魏杰、谢亚轩、徐长生、许维鸿、姚枝仲、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臧旭恒、曾五一、张宝通、张斌、张立群、张明、张平、光、张涛、章铮、赵峦、赵锡军、赵晓雷、赵志耘、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志斌、诸建芳、祝宝良和左小蕾。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一、预期全球经济平稳向好 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预期美欧经济稳中向好,日本经济基本稳定,英国经济稳中有忧。关于发达经济体,调查了解了经济学家对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经济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国经济走势,50%的经济学家预期美国经济形势“改善”,比上季度减少29个百分点;42%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25个百分点;8%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

对于现阶段特朗普政府推出减税政策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美国经济走强的作用,相对多数经济学家持肯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的经济学家认为作用“很大”,53%认为作用“较大”,39%认为作用“较小”,只有4%认为“几乎没影响”。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承受美联储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加息、缩表等)的能力较强,其中,78%认为“比较强”,3%认为“非常强”,合计超过八成;另有17%认为“比较弱”,2%认为“非常弱”。

对于未来六个月欧元区经济走势,43%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50%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7%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日本经济走势,24%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69%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7%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英国经济走势,15%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48%预期“基本稳定”,与上季度基本持平;37%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比预期“改善”的高出22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季度扩大15个百分点。

预期印度和俄罗斯经济温和改善,东盟经济基本稳定,韩国经济脱困向稳。关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调查了解了经济学家对部分金砖国家、东盟和韩国经济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六个月印度经济走势,40%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58%预期“基本稳定”,与上季度基本持平;2%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俄罗斯经济走势,36%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48%预期“基本稳定”,与上季度基本持平;16%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东盟经济走势,28%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70%预期“基本平稳”,与上季度持平;2%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韩国经济走势,17%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55%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明显增加31个百分点;28%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大幅减少46个百分点(见图3)。

预期美欧日物价指数均窄幅波动。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国CPI走势,69%的经济学家预期“窄幅波动”,比上季度明显增加30个百分点;22%预期“上升”,比上季度减少38个百分点;9%预期“下降”,比上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欧元区CPI走势,81%的经济学家预期“窄幅波动”,比上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15%预期“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1个百分点;4%预期“下降”,比上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日本CPI走势,83%的经济学家预期“窄幅波动”,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12%预期“上升”,5%预期“下降”,均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

预期美元指数小幅波动或温和升值。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元指数的总体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1%的经济学家预期“小幅波动”,比上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38%预期“逐渐升值”,比上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11%预期“逐渐贬值”,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稳定预期有所增强。对于当前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名义汇率,调查结果显示,45%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27%认为“高估”,28%认为“低估”。58%的经济学家认为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认为“高估”和认为“低估”的分别为19%和23%。45%的经济学家认为英镑兑人民币汇率“合适”,认为“高估”和“低估”的分别为28%和27%。69%的经济学家认为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认为“高估”和“低估”的分别为14%和17%。

对于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调查结果显示,49%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13%预期“升值3%以内”,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1%预期“升值3%以上”;37%预期“贬值3%以内”,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预期“贬值3%以上”。

对于未来六个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61%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18%预期“上升3%以内”,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1%预期“上升3%以上”;20%预期“下降3%以内”,比上季度减少16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预期“下降3%以上”。

预期国际粮油价格小幅波动。对于未来六个月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调查结果显示,71%的经济学家预期原油价格“小幅波动或持平”,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10%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19%预期“下跌”,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

对于国际粮食价格,72%的经济学家预期“小幅波动或持平”,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20%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8%预期“下跌”,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见图4)。

预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态势尚难缓解。49%的经济学家预期2017年下半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态势“稳定”;44%预期“加剧”,比预期“缓解”的(7%)高出37个百分点。

二、预期经济平稳增长,就业稳定

预期经济平稳增长,2017年GDP增长6.67%。对于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9%的经济学家认为“好”,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84%认为“还可以”,增加14个百分点;7%认为“差”,减少6个百分点。展望未来六个月,13%的经济学家预期经济形势“好转”,比上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62%预期“大致持平”,减少11个百分点;25%预期“恶化”,增加18个百分点。

对于2017年我国GDP增速,91%的经济学家预期在6.5%-6.9%之间,7%的经济学家预期高于6.9%,2%的经济学家预期低于6.5%;平均预测值为6.67%,比上季度预测值高0.12个百分点。

预期出口增长平稳,进口稳中有落,贸易顺差增加。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六个月出口增速,30%的经济学家预期“上升”,比上季度略减1个百分点;42%预期“大致持平”,略减1个百分点;28%预期“下降”,增加2个百分点。对于未来六个月进口增速,21%的经济学家预期“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40%预期“大致持平”,增加13个百分点;39%预期“下降”,略减1个百分点(见图5)。

综合进出口形势,4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贸易“顺差增加”,比上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21%预期“不变”,增加8个百分点;33%预期“顺差减少”,减少20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预期“出现逆差”。

预期投资需求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投资需求“好”,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73%认为“还可以”,增加6个百分点;25%认为“差”,增加4个百分点。展望未来六个月,12%的经济学家预期投资需求“好转”,比上季度减少18个百分点;60%预期“大致持平”,增加5个百分点;28%预期“恶化”,增加13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13%的经济学家预期FDI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45%预期“持平”,增加7个百分点;42%预期“放慢”,减少5个百分点。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26%的经济学家预期ODI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29%预期“持平”,与上季度相同;45%预期“放慢”,增加8个百分点(见图6)。

对于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0%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8%-9%之间,14%预期增长高于9%,6%预期增长低于8%;平均预测值为8.6%,与前五个月的增速持平,但比上季度的预测值低0.7个百分点。

对于2017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8%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6%-8%之间,2%预期增长高于8%,20%预期增长低于6%;平均预测值为6.6%,比前五个月的增速低0.2个百分点,比上季度的预测值低0.1个百分点。

对于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69%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6%-8%之间,15%预期增长高于8%,16%预期增长低于6%;平均预测值为7.1%,比前五个月的增速低1.7个百分点,比上季度的预测值高0.1个百分点。

预期消费需求趋稳。调查结果显示,17%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好”,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74%认为“还可以”,增加12个百分点;9%认为“差”,减少17个百分点。展望未来六个月,11%的经济学家预期消费需求“好转”,比上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86%预期“大致持平”,增加18个百分点;3%预期“恶化”,减少11个百分点。

预期就业形势稳定。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3%的经济学家预期“就业稳定”,比上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3%预期“失业率下降”,减少4个百分点;4%预期“失业率上升”,减少9个百分点。

三、A期CPI稳中略升,PPI继续回落,国债收益率升势趋缓,股价指数窄幅波动

预期消费价格稳中略升。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调查结果显示,32%的经济学家预期“逐步上升”,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67%预期“窄幅波动”,增加3个百分点;1%预期“逐步下降”,与上季度持平。

对于2017年全年CPI,77%的经济学家预期在1.5%-2.0%之间,11%预期高于2.0%,12%预期低于1.5%;平均预测值为1.7%,比前五个月CPI高0.3个百分点,比上季度预测值低0.6个百分点。

预期工业品价格指数继续回落。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1%的经济学家预期“逐步下降”,比上季度增加21个百分点;42%预期“窄幅波动”,减少6个百分点;7%预期“逐步上升”,减少15个百分点(见图7)。

对于2017年全年PPI,60%的经济学家预期在4.0%-6.0%之间,30%预期高于6.0%,10%预期低于4.0%;平均预测值为5.2%,比前五个月PPI低1.6个百分点,比上季度的预测值低0.7个百分点。

预期国债收益率升势趋缓。对于未来六个月短、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调查结果显示,49%的经济学家预期三月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比上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42%预期“大致持平”,略增1个百分点;9%预期“下降”,增加6个百分点。31%的经济学家预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比上季度减少十个百分点;60%预期“大致持平”,增加4个百分点;9%预期“下降”,增加6个百分点。

预期股价指数窄幅波动。对于未来三个月股票市场价格指数趋势,调查结果显示,24%的经济学家预期“上升”,比上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66%预期“小幅波动”,增加7个百分点;10%预期“下跌”,增加2个百分点。

四、房价上涨预期明显回落

关于房价走势,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18%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房价“上涨”,比上季度减少24个百分点;41%预期“持平”,减少11个百分点;41%预期“下跌”,大幅增加35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19%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48%预期“持平”,减少15个百分点;33%预期“下跌”,增加24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18%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43%预期“持平”,增加9个百分点;39%预期“下跌”,略减1个百分点。

关于房地产销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销量“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1个百分点;22%预期“持平”,减少14个百分点;69%预期“下降”,增加25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11%的经济学家预期销量“上升”,比上季度减少22个百分点;43%预期“持平”,增加4个百分点;46%预期“下降”,增加18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26%的经济学家预期销量“上升”,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35%预期“持平”,增加3个百分点;39%预期“下降”,略减1个百分点。

不过,对于2017年下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向下调整的可能性,只有3%的经济学家认为“非常大”,37%认为“比较大”,59%认为“比较小”,1%认为“几乎没有”。

五、关于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一是建议财政政策温和扩张,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对于2017年下半年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调查结果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应“适度扩张”,44%认为应“保持不变”,2%认为应“适度收紧”;62%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应“保持不变”,24%认为应“适度收紧”,14%认为应“适度扩张”。

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外汇占款余额,15%的经济学家预期“上升”,比2016年四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29%预期“基本不变”,增加15个百分点;56%预期下降,减少25个百分点,其中,43%预期“降幅收窄”,8%预期“降幅持平”,5%预期“降幅扩大”。

基于外汇占款余额的预期好转,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可作微调,以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对于未来六个月存款准备金率,调查结果显示,8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降低,其中,60%认为应“降低1次”,23%认为应“降低2次”,5%认为应“降低3次及以上”;11%的经济学家认为应“维持不变”,1%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提高”。对于未来六个月存贷款基准利率,7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下调,其中,63%认为应“下调1次”,14%认为应“下调2次”,1%认为应“下调3次及以上”;19%的经济学家认为应“维持不变”,3%的经济学家认为应“上调”。

二是实体经济降成本应主要着眼于进一步减税降费。对于我国下一步降成本最重要的举措,6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进一步减税”,57%认为应“简政放权进一步降费”,39%认为应“设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8%认为应“降低企业上缴社保费用”,8%认为应“降低电费、高速费等”,3%认为应采取其他措施。

三是应积极防控、稳妥化解金融风险。不少经济学家建议,在当前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的形势下,要加大风险防控的力度,坚定不移去杠杆,从多方面加强金融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比如,对于当前各地快速推进的PPP项目产生潜在金融风险的可能性,3%的济学家认为“非常大”,64%认为“比较大”,33%认为“比较小”,没有经济学家认为“几乎没有”。

篇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7年3月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17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108.5(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比上季度提升20.2点,为三年来的最高点(见图1)。其中,体现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满意程度的即期景气指数为103.3,比上季度提高20.0点;反映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走势乐观程度的预期景气指数为113.6,比上季度提高20.3点(见图2)。

调查收到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91位经济学家的问卷,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依次为:蔡洪滨、常欣、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彦斌、陈宗胜、程漫江、程永照、迟福林、邓海清、丁安华、丁宁宁、管清友、郭克莎、何自力、贺力平、华而诚、黄海洲、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姜超、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康、李群、李天德、李雪松、李迅雷、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核伞⒘跣〈ā⒘跤秋、马晓河、梅新育、牛播坤、牛犁、任若恩、邵挺、沈建光、史晋川、宋立、谈世中、田国强、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军、王B、王擎、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夏兴园、徐长生、许维鸿、姚枝仲、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臧旭恒、曾五一、张宝通、张立群、张明、张平、光、章铮、赵俊臣、赵凌云、赵锡军、赵晓雷、赵志耘、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志斌、诸建芳、祝宝良和左小蕾。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一、全球经济温和改善 人民币贬值预期减弱

预期美国经济持续改善,欧日经济平稳,英国经济存在不确定性。关于发达经济体,调查了解了经济学家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国经济走势,79%的经济学家预期美国经济形势“改善”,与上季度持平;17%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4%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欧元区经济走势,60%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 6个百分点;24%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16%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减少11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日本经济走势,73%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19%预期“改善”,与上季度持平;8%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英国经济走势,近半数(49%)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29%预期“恶化”,比预期“改善”的高出7个百分点(见图3)。

预期印度和俄罗斯经济温和改善,东盟经济运行基本平稳,韩国经济趋于恶化。关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调查了解了经济学家对金砖国家、东盟和韩国经济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六月印度经济走势,59%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35%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6%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俄罗斯经济走势,49%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42%预期“改善”,比预期“恶化”的大幅高出33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季度扩大4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东盟经济走势,70%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平稳”,24%预期“改善”,比预期“恶化”的高出18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韩国经济走势,逾七成(74%)经济学家预期“恶化”,24%预期“基本稳定”,仅2%预期“改善”(见图3)。

预期美国物价水平上升,欧日物价水平窄幅波动。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国CPI走势,60%的经济学家预期“上升”,39%预期“窄幅波动”,仅1%预期“下降”。对于未来六个月欧元区CPI走势,65%的经济学家预期“窄幅波动”,26%预期“上升”,9%预期“下降”。对于未来六个月日本CPI走势,81%的经济学家预期“窄幅波动”,13%预期“上升”,6%预期“下降”。

预期美元指数波动上行,美联储未来半年内加息一到两次。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元指数的总体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1%的经济学家预期“逐渐升值”,比上季度减少18个百分点;40%预期“小幅波动”,比上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9%预期“逐渐贬值”,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取向,53%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加息1次”,32%认为会“加息2次及以上”,另有13%和2%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保持不变”或“降息”。

人民币贬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作用可望有所增强。对于当前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名义汇率,调查结果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32%认为“高估”,28%认为“低估”。61%的经济学家认为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认为“高估”和认为“低估”的分别为22%和17%。51%的经济学家认为英镑兑人民币汇率“合适”,认为“高估”和“低估”的基本持平,分别为24%和25%。62%的经济学家认为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认为“高估”和“低估”的均为19%。

对于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调查结果显示,36%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45%预期“贬值3%以内”,比上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8%预期“贬值3%以上”,比上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另有9%和2%预期“升值3%以内”和“升值3%以上”。

对于未来六个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51%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大幅增加20个百分点;36%预期“下降3%以内”,2%预期“下降3%以上”;11%预期“上升3%以内”,没有经济学家预期“上升3%以上”。

与2016年相比,近六成经济学家认为2017年人民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作用会增强,其中,54%认为会“有所增强”,4%认为会“明显增强”;23%认为“变化不大”;另有16%和3%认为会“有所减弱”或“明显减弱”。

预期国际油价小幅震荡,粮价波动上行。对于未来六个月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调查结果显示,68%的经济学家预期原油价格“小幅波动或持平”,比上季度大幅增加20个百分点;18%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大幅减少27个百分点;14%预期“下跌”,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

对于国际粮食价格,70%的经济学家预期“小幅波动或持平”,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26%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4%预期“下跌”,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 二、预期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预期经济稳中向好,2017年GDP增长6.55%。对于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17%的经济学家认为“好”,比上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70%认为“还可以”,减少5个百分点;13%认为“差”,减少8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六个月,20%的经济学家预期经济形势“好转”,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73%预期“大致持平”,增加2个百分点;7%预期“恶化”,减少11个百分点。展望全年,29%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比去年“减弱”,48%认为“不变”,23%认为“加大”。

对于2017年我国GDP增速,77%的经济学家预期“在6.5%-6.7%之间”,13%的经济学家预期“高于6.7%”,10%的经济学家预期“低于6.5%”。其中,6%预期增速不高于6%;平均预测值为6.55%,比上季度预测值高0.04个百分点。

预期出口回升态势趋缓,贸易顺差继续减少。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六个月出口增速,31%的经济学家预期“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43%预期“大致持平”,增加9个百分点;26%预期“下降”,略增1个百分点。对于未来六个月进口增速,33%的经济学家预期“上升”,与上季度相同;27%预期“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减少27个百分点;40%预期“下降”,增加27个百分点。

综合进出口形势,53%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贸易“顺差减少”,与上季度相同;13%预期“不变”,比上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31%预期“顺差增加”,增加7个百分点;另有3%预期“出现逆差”。

预期投资需求稳中有升。调查结果显示,1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投资需求“好”,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67%认为“还可以”,增加16个百分点;21%认为“差”,减少25个百分点。展望未来六个月,30%的经济学家预期投资需求“好转”,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55%预期“大致持平”,减少4个百分点;15%预期“恶化”,p少5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15%的经济学家预期FDI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38%预期“持平”,减少11个百分点;47%预期“放慢”,增加8个百分点。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34%的经济学家预期ODI增长“加快”,与上季度相同;29%预期“持平”,减少6个百分点;37%预期“放慢”,增加6个百分点。

对于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8%-10%之间,9%预期增长低于8%,8%预期增长高于10%;平均预测值为9.3%,比上季度预测值高0.6个百分点。

对于2017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2%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5%-8%之间,预期增长低于5%或高于8%的比重均为9%;平均预测值为6.7%,比上季度预测值高2.6个百分点。

对于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67%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5%-8%之间,6%预期增长低于5%,27%预期增长高于8%;平均预测值为7.0%,比上季度预测值高2.3个百分点。

预期消费需求平稳。调查结果显示,1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好”,比上季度略减1个百分点;62%认为“还可以”,减少9个百分点;26%认为“差”,增加10个百分点。展望未来六个月,18%的经济学家预期消费需求“好转”,比上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68%预期“大致持平”,减少13个百分点;14%预期“恶化”,增加5个百分点。

对于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2%的经济学家认为“基本稳定”,认为会“增加”或“减少”的均占24%。

预期就业形势稳定。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80%的经济学家预期“就业稳定”,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7%预期“失业率下降”,增加6个百分点;13%预期“失业率上升”,减少15个百分点。 三、预期CPI窄幅波动,PPI趋于顶部,国债收益率上行,股价指数波动有升

预期消费价格窄幅波动。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调查结果显示,35%的经济学家预期“逐步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5个百分点;64%预期“窄幅波动”,增加16个百分点;1%预期“逐步下降”,略减1个百分点。

对于2017年全年CPI,85%的经济学家预期在2.0%-3.0%之间,13%预期低于2.0%,2%预期高于3.0%;平均预测值为2.3%,比上季度预测值低0.1个百分点。

预期工业品价格指数趋于顶部。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走势,调查结果显示,22%的经济学家预期“逐步上升”,比上季度减少33个百分点;48%预期“窄幅波动”,增加9个百分点;30%预期“逐步下降”,增加24个百分点(见图4)。

对于2017年全年PPI,41%的经济学家预期在5.0%-7.0%之间,26%预期低于5.0%,33%预期高于7.0%;平均预测值为5.9%。

预期国债收益率继续上行。对于未来六个月短、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6%的经济学家预期三月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41%预期“大致持平”,增加3个百分点;3%预期“下降”,减少6个百分点。

41%的经济学家预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56%预期“大致持平”,增加16个百分点;3%预期“下降”,减少6个百分点。

预期股价指数波动有升。对于未来三个月股票市场价格指数趋势,调查结果显示,33%的经济学家预期“上升”,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59%预期“小幅波动”,减少9个百分点;8%预期“下跌”,与上季度持平。 四、房价上涨预期有所提升

P于房价走势,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42%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房价“上涨”,比上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52%预期“持平”,与上季度相同;6%预期“下跌”,减少13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28%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增加12个百分点;63%预期“持平”,增加11个百分点;9%预期“下跌”,减少23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26%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增加22个百分点;34%预期“持平”,增加4个百分点;40%预期“下跌”,减少26个百分点(见图5)。

关于房地产销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20%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销量“上升”,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36%预期“持平”,减少4个百分点;44%预期“下降”,减少3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33%的经济学家预期销量“上升”,比上季度增加20个百分点;39%预期“持平”,减少5个百分点;28%预期“下降”,减少15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28%的经济学家预期销量“上升”,比上季度增加18个百分点;32%预期“持平”,与上季度相同;40%预期“下降”,减少18个百分点。 五、关于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一是减税及降低非税费用、防控金融风险、处置僵尸企业亟待取得明显成效。对于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需要取得明显成效的方面,经济学家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减税及降低非税费用(63%)、防控金融风险(60%)和处置僵尸企业(58%)、国有企业改革(53%)和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51%),其他选择依次是进一步简政放权(31%)、加大生态环保投资力度(30%)、降低企业上缴社保费用比重(26%)、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24%)、加快完善法治环境(18%)、房地产去库存(17%)、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9%)、加快诚信体系建设(9%)、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和促进进口替代产业发展(3%)。与2016年一季度相比,国有企业改革和防控金融风险的选择比重分别增加13个和9个百分点,房地产去库存和减税及非税费用的选择比重分别减少23个和9个百分点。

二是建议加大减税力度,特别是下调最高档增值税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降成本举措涉及所得税、研发费用抵扣、非税费用减免以及增值税结构调整等。对于未来一年内是否应适当下调最高档增值税税率(17%),调查结果显示,66%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27%表示“看看再说”,7%认为“不应该”。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减轻实体经济税负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三是建议适度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满足实体经济流动性合理需求。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趋紧”,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42%认为“保持现状”,增加8个百分点;12%认为“趋松”,减少4个百分点;另有2%表示“说不清楚”。

对于未来六个月存款准备金率,调查结果显示,90%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降低,其中,56%认为应“降低1次”,28%认为应“降低2次”,6%认为应“降低3次及以上”;9%的经济学家认为应“维持不变”,1%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提高”。对于未来六个月存贷款基准利率,7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下调,其中,67%认为应“下调1次”,10%认为应“下调2次”,1%认为应“下调3次及以上”;21%的经济学家认为应“维持不变”,1%的经济学家认为应“上调”。

四是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对此,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主体对所得收益有安全感,是增强投资预期的基础。产权保护主要是保护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物权得不到保护,会导致企业投资外移;债权得不到保护,会带来经济秩序紊乱;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会带来创新动力减弱。对于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经济学家的具体建议有:

1.建立完善的法制化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严格规范各类产权案件财产处置的法制程序,切实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对侵权行为的惩罚。

2.确保政府承诺的可信性以及政策的稳定性。要在法律框架下约束政府行动,确保契约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对地方政府失信行为的处罚,当政府不能履行承诺而产生不必要损失时,要给予投资者相应经济补偿。

3.采取切实措施,着力降低产权保护或维权成本,提高侵权成本。加大各类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侵权赔偿标准,实施全面赔偿原则,健全信用记录等。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全民保护产权意识和对产权保护制度的信心,增强民间投资信心。

篇6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开始退出QE、爱尔兰退出纾困机制,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欧美经济开始好转、复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我们的经济走势也是世人关注的焦点。2008年,中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政府实施4万亿刺激方案后,2010年经济增速一度回升到10.4%的两位数,但随后又开始下降,一直降到现在的7.5%上下。经济增速这样长时间地下降,是改革开放前30年没有的,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体制机制因素造成的,不改革体制机制,经济还将继续下行,甚至崩溃;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周期性原因所致,而且主要受国际经济周期影响。

其实,中国经济下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只是外因,内因还是受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被经济学家们称作不可持续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官方也认同。所以,“九五”时期,政府就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至今无果。究其原因,以吴敬琏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是体制机制的原因制约了经济转型。今天,伴随着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的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改革不到位或停滞所致,是政府主导经济运行、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造成的。所以,虽然中国经济面临发展方式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双重转型的历史重任,但吴敬琏认为,体制机制转型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

显然,以吴敬琏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与官方达成了共识。十确定了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制定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别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过去,我们的提法是“基础性作用”,现在是“决定性作用”,这在中文语义上,可以理解为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

但我们如果回顾一下改革历程会发现,制订改革方案重要,落实改革方案更重要。我们不仅是发展方式转型转了20年转不过来,而且这10多年来改革方案的很多任务并没有落实,甚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近10年来改革倒退了。

篇7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投资增长过快虽有所遏制,但存在反弹的可能;外贸顺差仍呈扩大趋势,经济运行热度趋升;物价呈逐步上升趋势,但通胀可能性不大;房地产价格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原油价格预期平稳趋升;人民币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2007年世界经济走势平稳,国内经济增速趋缓。

多数经济学家建议,在坚持双稳健政策基础上,适度收紧货币政策,继续调高存贷款利率;加快建立廉租房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通过扩大内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合理使用外汇储备,满足国家战略与安全需要;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税收改革。

参与此次调查的经济学家共有81位。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巴曙松、白永秀、陈淮、陈浪南、陈兴动、程恩富、迟福林、丁宁宁、郭克莎、郝福满、贺力平、胡必亮、洪银兴、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马晓河、茅于轼、潘云、史晋川、谈敏、谈世中、唐寿宁、田秋生、邱东、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光、张卓元、章铮、赵敏、赵晓、赵志耘、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放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周志斌、祝宝良、左小蕾。

经济状况正常 运行热度趋升

2007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63(取值范围在1-9之间),与2006年四季度基本持平(略增0.05点),高于2004年一季度以来信心指数平均值(5.55),表明经济学家信心继续处于比较乐观的状态(图1)。

从指数构成看,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继续好于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的乐观程度。其中,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分别为5.87和5.39(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其平均值),差距进一步扩大,由2006年四季度的0.32点增加到0.48点。这一结果一方面意味着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的协调、稳定增长存在担忧。

在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上,经济学家们主要认为,投资增长过快现象有所缓解,流动性过剩仍较明显,经济运行热度趋升。

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投资需求“正常”,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44%的经济学家认为“旺盛”,与2006年四季度基本持平,比认为“正常”的低12个百分点。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半数(54%)的经济学家认为“正常”,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比认为“过快”的经济学家多12个百分点,改变了2006年四季度认为“过快”的高于认为“正常”的态势;另有4%认为“过慢”(图2)。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中国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有效遏制。

一年多以来,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2月末,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增幅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经济学家(74%)认为目前中国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比认为“正常”的高48个百分点。

同时,2007年2月末,M0(市场货币流通量)、M1(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和21.0%,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高17.1和8.6个百分点。调查显示,仅有18%的经济学家认为与2006年相比,今年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会“缓解”;认为会“加剧”和“持平”的均达41%(图3)。

调查表明,由于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被遏制的投资增长过快势头随时都有反弹的可能。

基于这种认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处于正常轨迹,但温度趋升。调查显示,5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正常”,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43%认为“偏热”,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另外,认为“过热”和“尚难判断”的分别为1%和4%(图4)。

顺差过大难以缓解

股市上升空间不大

对于经济中其他方面的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向,经济学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调查显示,1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形势“旺盛”,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61%认为“正常”,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21%认为“不足”,比四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的消费需求增长预期,27%认为消费需求“趋强”,与2006年四季度基本持平;65%认为“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8%认为“趋弱”(图5)。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消费需求状况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并预期未来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出口需求旺盛,外贸顺差过大且趋严重。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18.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高达46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倍,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剧。

调查显示,5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45%认为“正常”,只有3%认为“不足”。81%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贸易顺差“过大”,与2006年四季度基本持平;只有19%认为“正常”。

尽管3月顺差明显回落,但从未来六个月的态势看,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认为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会出现缓解。

调查结果显示,27%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52%认为会“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认为会“减慢”的则仅有21%,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20个百分点。在进口方面,46%的经济学家认为进口额增长会“加快”,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45%认为会“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

因此,对于中国外贸平衡情况,4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顺差增加”,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33%认为“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仅有23%认为“顺差减少”(图6)。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趋于平稳。今年1至2月,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3.0%,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高8.6和8.5个百分点,其中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22.6%。

调查显示,22%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会“加快”,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62%的认为会“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16%认为会 “减慢”,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

物价涨幅趋升,但通货膨胀可能性不大。今年1至2月,CPI同比增长2.4%,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提高1.0和0.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5%和3.3%。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CPI涨幅将超过2.0%,其中26%认为达到或超过3.0%;仅有18%认为会低于或等于2.0%,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55个百分点。不过,多数经济学家(66%)认为今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15%认为“不可能”,认为“较大”的有19%(图7)。

房地产价格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持续上涨的房价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2007年的房价走势,92%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上涨,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其中6%认为“上涨10%以上”,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63%认为“上涨5%-10%”,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23%认为“上涨5%以内”,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认为“持平”的比重仅为8%(图8)。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虽然出现大幅上涨(10%以上)可能性较小,但今年房地产价格涨幅控制在5%以内的可能性也不大。

国际原油价格预期平稳趋升。关于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经济学家的趋降预期继续减弱。调查显示,19%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下降”,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38%认为会“平稳”;39%认为会“小幅上涨”,与2006年四季度持平;另有4%认为会“大幅上涨”。

人民币还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受流动性过剩、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关于各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与2006年四季度持平;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为32%和12%。同时,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欧元、英镑、日元目前兑人民币的汇率“合适”,比重分别为58%、59%和59%。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调查显示,只有6%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将“基本稳定”,而62%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升值3%以内”。另分别有28%和4%认为将“升值3%-5%”和“升值5%以上”(图9)。

预期股市趋于稳定。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显示,62%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稳定(或波动)”,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22个百分点;29%认为会“上升”,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25个百分点;9%认为会“下降”(图10)。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国内股市价格基本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持续快速上升的空间不大。

世界经济走势平稳,国内经济增速趋缓。对于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趋势,59%的经济学家认为将“不变”,23%认为将“好转”,比认为将“恶化”的高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

对于2007年国内经济走势,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在高位运行;考虑到国内不断加大的宏观调控力度,增速可能会趋缓。多数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GDP增长10%左右。其中,30%认为是10%,30%认为高于10%,40%认为低于10%(图11),平均预测值为9.9%。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态势。

利率水平应上升 地产调控待加强

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还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坚持“双稳健”政策基础上,适度收紧货币政策。基于上述对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和流动性过剩加剧等问题的判断,经济学家普遍对今年3月18日央行上调存款利率0.27点的政策表示认可,67%认为这次调整的时机“合适”,还有24%认为“太晚”,只有9%认为“过早”。

对于未来六个月的存贷款利率,63%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提高”,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比认为“不变”的高26个百分点(图12)。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出于对缓解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防范可能的通货膨胀的考虑,利率水平仍应趋上调。

在此基础上,71%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中国应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25%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分别仅有3%和1%(图13)。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今年宏观经济政策认识趋于一致,尤其倾向于适度收紧货币政策。

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强调,应注意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与优化,注意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的结合,调控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协调,以及调控时机和力度的选择,并做好预调和微调工作,保证调控措施的落实。

房地产调控效果有待加强,推进廉租房制度建立成首选。对于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超过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67%)认为“效果不大”,比认为“比较有效”的高5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距比2006年四季度扩大了10个百分点;另有20%认为“尚待观察”(图14)。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效果满意度较低。

关于房地产市场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超过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68%)建议“尽快推进廉租房制度的建立”,并成为首选措施;另分别有49%、48%和41%的经济学家建议,通过“限制地方政府的土地经营收益”、“加大税收调控力度(比如开征物业税和不动产税等)”和“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比率”来缓解住房供求矛盾、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此外,建议“增加土地供应”、“进一步提高利率”和“从严控制购房贷款”的比重,分别为34%、23%和20%(图15)。

通过扩大内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等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关于如何有效缓解目前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分别有接近三分之二(65%)和近六成(57%)的经济学家认为,应“切实扩大内需”和“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加技术进口”。同时,认为应“增加进口”、“放松外汇管理,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全面取消出口退税”、“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和“在国际市场增加政府采购”等的比重,分别为43%、41%、38%、33%、32%和16%(图16)。

调查表明,要有效缓解和解决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需要从改变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出发,从改变有量无质、有产品无技术的外贸增长方式等根本性问题入手,同时要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和使用,使之推动和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局。

外汇储备应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和安全需要。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是中国利用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其资本使用方向,80%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如石油)”,其次是“国外债券”(47%)和“填充社保基金”(35%),其后是“购买国外基金和衍生产品”(28%)、“购买或参股国外上市公司”(28%)、“增加黄金储备”(22%)、“扶植国有企业”(9%)及“其他”(6%)(图17)。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外汇储备的使用除了传统的如“国外债券”等方向,主要应考虑满足国家战略和安全需要,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加强对海外的投资。

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对目前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面的改革也提出了建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关键因素之一。对此,经济学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限制政府的审批权,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二是规范基层政权的组织和监督;三是改革财政预算管理,明确中央、地方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权限和责任,加强监督,逐步实现财政决策的科学化、透明化;四是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上来;五是加强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六是制定新的考核政府政绩和领导干部政绩的政策和指标,突出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业绩。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应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和扩大就业需求等提高最低工资和工人福利;改善财政转移支付效果,直接提高贫困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调节收入。

篇8

关键词:西方资源环境经济理论 悲观的马尔萨斯模型 乐观的李嘉图模型 最优耗竭率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能源、粮食、水、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应用边缘经济学科。但是这一相对年轻领域的许多研究方法、思路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甚至经济学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本文将西方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古典资源环境思想、新古典资源环境思想、近代资源环境理论和当代资源环境理论四个阶段,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介。

古典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所谓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土地和矿产资源,他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有无限制。

亚当•斯密像重农主义者那样,认为农业具有超过其投入的产出,制约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不是土地稀缺,而是资本积累规模和劳动投入量。

集中体现古典经济学家思考资源环境问题的理论成果是“悲观的马尔萨斯”模型和“乐观的李嘉图”模型。

“悲观的马尔萨斯”模型也称作绝对自然资源稀缺理论。该理论假设可耕地存量有一个绝对界限,而整个经济体系又依赖于这种核心的自然资源,一旦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可耕地的绝对数量界限,持续的人口增长将形成对可耕地存量的压力,进而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乐观的李嘉图”模型又叫做相对自然资源稀缺理论。该理论否认可耕地存量有绝对界限,但认为可耕地在质量上逐步降低,其边际产出递减。相对于经济体系的需求来说,可耕地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暂时的影响,但不至于形成绝对意义上的制约。

上述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马尔萨斯假设可耕地质量上没有差别;而李嘉图认为可耕地在质量上存在差别。两种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假设无技术变化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受到稀缺效应的制约。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李嘉图的理论可被视为是对马尔萨斯绝对增长约束条件的放松。

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约翰•穆勒比较清楚地表达了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在长时期内,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农业收益递减的影响,并引起利润下降、地租上升以及工资上升,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停滞状态。与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是:穆勒比较明确地注意到了技术进步对停滞趋势的阻碍作用;考虑了煤、铁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限制;探讨了经济增长对对环境质量的不良影响。

杰文斯在《煤炭问题:对有关国家的发展和我们煤矿资源可能耗竭问题的探讨》一书中着重分析了矿产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他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煤)被耗竭的可能性是制约工业化国家(如英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

新古典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新古典经济学家观察到,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种种悲观预测并没有成为现实。于是他们着重从市场机制角度对资源环境问题作了重新探讨。

马歇尔的资源环境思想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意古典经济学家有关土地收益递减的分析,认为土地肥力的降低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不认为这一稀缺效应会制约经济增长。在马歇尔看来,趋于上升的农产品价格将刺激农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减弱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限制。认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存在收益递减规律。因为矿产资源的开采能力不仅与开采的投入和逐步加大的开采难度有关,而且与矿产资源的耗竭速度有关。如果开采初期就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资本以较快的速度开采,则同样储量的矿产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因此,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远较农产品复杂。认为自然环境的价值不容忽视。在人类生产的许多产品价值中,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并未计算在内。认为自然资源稀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得以反映,并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得到消除。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人类的需求相比较,资源永远都是相对稀缺的。在市场经济中,相对稀缺的资源通过价格机制进行分配。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增加,资源质量品级随之降低,开采难度也相应增大,为维持或提高原有产量,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和资本,开采的平均成本相应提高。但是在最优化的动态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刺激旨在提高开采效率的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促使人们寻找能够降低成本的替代品,或是对已有自然资源深加工、回收和更有效率的利用。因而在长时间内,不存在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这一基本观点可以看作是对“乐观的李嘉图”模型的进一步放松,并且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被推崇为正统的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近代资源环境经济理论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一系列非经济因素如资源环境保护运动、热动力理论、生态理论等对于突破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资源环境思想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资源环境保护运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引起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重视。它使人们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和经济扩张同样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使可持续发展更切合经济实际;如何对环境保护的价值作出经济分析;如何看待生态系统与环境功能的经济地位等。

生态学家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生态系统和进程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并且提出了在人类活动干扰情况下生态环境保持稳定和持续能力的条件,特别是对可控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其满足人类需要能力的条件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热动力理论则为一些经济学家思考经济过程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上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能源危机”、“矿产资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生活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资源环境思想。他们对资源的最优耗竭率问题、污染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对市场机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作用能力产生了怀疑。

最优耗竭率。在假设相对价格会自动反映自然资源稀缺程度的前提下,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试图确定自然资源的最优耗竭率。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着重分析了决定最优耗竭率的经济条件以及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趋于最优耗竭率的过程中实际价格与最优价格的变化关系。对于可再生资源最优耗竭率的分析,则考虑了一些其他相关因素,如资源的再生率、开采程度和过程等。对于自然资源最优耗竭率的研究为确定影响自然资源存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和优化利用的条件提供了分析的工具。

污染问题。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沿袭了马歇尔和庇古的观点,把污染当作与最优资源利用无关的一个外部性问题来看待。他们认为由于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激励消除污染的经济行为因而超出环境吸收能力形成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部分经济学家主张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征税,以便在价格中恰当地反映出这种行为的社会成本。科斯主张对产权进行界定,制约污染行为。激进经济学家则认为消除污染的前提是消灭资本主义的私人利润制度。另外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还对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管制政策作了大量探讨,引起了人们对环境吸收能力、公共物品、外部性、市场失灵以及自然系统保护等问题的关注。

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经济行为造成的环境成本;二是强调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不可替代功能。这一认识超出了单纯把自然环境作为经济过程物质和能量来源的观点。在估算环境功能的价值方面,“影子价格”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应用,并导致了大量关于消费、积累与环境质量之间最优选择的理论研究。

当代资源环境经济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主要是针对60―70年代的经济学家在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不足而展开的。因为60―70年代的经济学家仅对一些“微观”的资源环境问题,如资源耗竭、污染控制、环境保护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源环境理论则着重揭示资源环境系统的“宏观”问题。其主要观点是:

经济过程在物质上依赖于环境,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环境成本。

环境整体上是一种稀缺“资产”,它有三种主要的经济功能: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流量和存量的价值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吸收其排放废物的功能。这一功能不仅会由于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遭到破坏,而且由于发挥这一功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而被排斥在价格机制作用范围之外;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依赖于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

区分了长期稀缺与短期稀缺概念。当环境被过度地作为物质和能量来源而导致质量下降时,就会产生短期自然资源稀缺。长期稀缺则是指持续扩大的环境退化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生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遭到破坏,经济及其增长的持续能力受到绝对的稀缺限制。由于维护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是被排斥在市场机制之外的公共资源和生态系统,没有正确反映其成本大小的价格信号,因而经济的环境稀缺限制不能被经济系统内部的创新自动消除。

某些创新可以延续环境质量的退化。这类创新有,但是由于环境质量问题外在于市场机制,因而这类创新是没有保证的。为保持环境质量和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旨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制度设计和政府政策干预是必要的。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政府干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政策的总体框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经济学家所推祟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动态的权衡过程中,找到生态和资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的最优水平。

从对西方资源环境经济思想的历史回顾中不难看到,贯穿着这一领域经济思想的主线是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并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他们对这一限制的忧虑与思考;新古典经济学家则以对市场经济的绝对信心否定了这一限制,但也不得不为如何摆脱这一限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说明,并对摆脱这一限制的途径进行探讨。近、现代经济学家也未能跳出这一基本的关系范式。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具有更加强硬和长期的特征。这一方面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相关,不容易做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完美地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更为主要的是,在我国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还与人口的硬约束交织在一起,加深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可以肯定,在我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将会比西方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复杂得多。

参考文献:

1.邵赤平,李慧凤.资源、环境与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空中楼阁

2008年,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获得了诺贝尔奖,以表彰其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新经济地理因为研究空间经济活动的独特创新性又被称作“空间经济学(The Spatial Economy)”。

藤田(Fujita)、克鲁格曼(Krugman)、维纳布斯(Venables)和蒲格(Puga)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掀起了一场空间经济学革命。空间经济学模型假设世界是均质的,它不需要通过山脉、河流、港口等自然条件的外生差异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而是通过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向心力和运输成本、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等产生的离心力相互作用,内生出空间经济活动的分散或集聚等状态。

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和工具。但是,就像所有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发展一样,空间经济学在其理论和应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外界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过分抽象化。空间经济学家所指的区域或区位常常代表经济空间中抽象的点或其他形状,但因为数学建模的局限性,现实中的制度、文化、社会、历史等重要因素却较难融入空间经济模型。正如空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1998)所言:“空间经济学只是为经济学向空间进军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工具”。

二是过分依赖数学模型。克鲁格曼认为缺失数学模型是空间经济学的前身――经济地理学在时代中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模型,我们一直都在借助简化的模型思考问题”,“最终,我们会借助巧妙的模型把空间问题纳入到经济学中来”。他认为复兴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重建数学模型的权威,因此在把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过程中,空间经济学家普遍采用了主流经济学家最认同的工具――数学模型。

三是缺乏经验研究。空间经济学注重的往往是抽象、简化的数学建模,这些建模和复杂的现实相去甚远。虽然空间经济学家在他们的模型中也使用了一些经验检验,但这些案例典型性较差,因此说服力不强。霍尔(Hoare,1992)在批评克鲁格曼所标榜的空间经济学时就指出,他们的分析建立在“最薄弱的经验支持”基础之上。

四是缺乏系统性。空间经济学虽然在模型化、动态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就整个理论体系而言,还显得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系统性。正是这些不足的存在,使得空间经济学的质疑者认为其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正如其批判者所说的一样,空间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现期空间经济学面临的局限,因此藤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1999)建议未来在空间经济领域应关注以下工作:

一是扩展理论菜单。空间经济学家认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决定了经济体的分散或积聚,他们眼中的向心力包括关联市场、厚市场、知识外溢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包括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但在建模时为了简化问题,代表性的做法是只把关联效应作为向心力,把要素的不可流动性作为离心力。扩展理论菜单的提议不仅包含了对可能理论菜单更加系统化的探索,而且包含了在建模时还应该考察在多种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发生作用时模型表现出的变化。

二是经验研究的支撑。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空间经济模型特有的强烈非线性对计量经济学方法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关于空间经济模型的经验研究相对缺乏。但作为一种方法,经验研究可以用来判断究竟哪些因素之间存在真正的相关,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出模型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展。

三是量化。这里所指的量化不仅仅指适合实际数据的模型,更重要的是指那种理论一致的模型,模型的参数建立在数据和假设融合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对这类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这将使空间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可以应用的学科,能够衡量假设条件的冲击对经济的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

四是福利。虽然空间经济学家首先关注的是实证研究而非规范研究,所以在研究经济地理问题的早期更加关注模型解释现实而不是指导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空间经济模型的空间结构是外部经济所代表的向心力和外部不经济所代表的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外部(不)经济促使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而政府干预的基础――正是那些还需要大量的经验研究支撑的外部(不)经济所代表的福利。

可见,空间经济学家在认可空间经济模型建模方式的基础上,认为其还不够完善,应该在其不足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扩展。而空间经济学的外部批评者则把矛头主要指向用过分抽象、简化、假定严格的空间数学模型描述现实经济方面,就像区域科学的先驱艾萨德将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的忽略称为“没有空间维度的仙境(Alsard,1956)”一样,空间经济学的批判者认为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经济学也只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因此空间经济学模型是不是过于抽象、简练以至于脱离现实就成了空间经济学家说服批判者,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发展其学说的大前提。空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2003)就坦言:“空间经济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它提出的头几年,经济学家为重新开启从前未涉足过的领域而兴奋。但是,当他们认识到空间经济学的模型太简单、程式化,而与现实的经济地理相去甚远的时候,相应的怀疑和批评就接踵而至。”

诚然,空间经济学模型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但它独特的视角却足以颠覆以往的经济学研究。

一是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某些问题的直观表述进行了较严格的论证和说明,从而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范畴之中,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是它不仅建立了贸易和增长理论的直接联系,而且将贸易和增长相辅相生的机制以及贸易成本的变化对贸易、增长、专业化和分工的非线性影响都完全动态化,是对传统经济地理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三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活动的基本视角是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重均衡、历史、预期、突变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内涵。

四是它的基本观点是规模经济与下降的运输成本相结合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以及为什么相似的经济活动集聚在相同区位。

五是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使得我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研究问题。从这些方面而言,空间经济学获奖无愧。

综上可知,空间经济学革命将空间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延续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最新发展。这种将以往经济学家难以驾驭的垄断竞争、规模经济、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融入到统一框架之中的空间经济模型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内涵,扩展了经济学的理论菜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因此受到普遍关注。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经济竞争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从国家之间转到了区域之间,空间经济学为研究这种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空间经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既扩展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又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必将在后继的经济学研究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FUJITA M,PAUL KRUGMAN and ANTHONY 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The MIT Press,1999.

2、Dixit A and Stiglitz 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

3、KRUGMAN,PAUL.Space:The final frontier[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2).

4、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HOARE A.Review of Krugman’s ‘Geography and trade’[J].Regional Studies,1992(26).

6、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KRUGMAN,PAUL.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A].in Gordon L.Clack,Maryann P.Feldman and Meric S.Gertl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Krugman P.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33).

9、David,Paul A.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2).

10、Fujita M.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67).

11、Fujita M.and Mori T.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43),

12、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10).

13、李仁贵.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解读[N].光明日报,2008-11-03.

篇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罗斯托等人。 强调资本积累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

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

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伯根、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是: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与了人们深刻的印象;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

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刘易斯等人也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普雷维希和拉美经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哈伯勒和克尔恩克罗斯等人还依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静态比较利益理论,从动态观点分析了国际知识传播和资本流动问题,得到了国际贸易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理论根据是传统的保护幼年工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由缪达尔进一步强调的国际结构具有不平等性质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增长和发展的目标。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斯特里顿等提出,应当以保证基本需要,而不以国民收入最大化为增长和发展的目标。即在增长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等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不应当有过多的、不恰当的结构和技术变革以及资本支出,要注意采用减少消费和改进现有技术 等比较简易的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这种看法称为“基本需要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早期快速增长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感到,用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去指导各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赫希曼把这种统一理论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叫做“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停滞”。

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 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

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尽管发展经济学有上述的庸俗观点,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