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篇1

首先,让我们假定这个论点是成立的, 即校外教育市场的存在和繁荣反映了学校教育质量低下, 反映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意。后者是前者催生和繁荣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个论点成立,那我们不得不推导出这样的结论: 现在的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不如以前好,因为,以前没有或很少有校外教育市场。我们也可以仅仅因为上海的校外教育市场发达而青海某贫困县校外教育市场极不发达这样一个事实,就宣称:前一地区中学的学校教育质量要比后一地区的中学教育质量差。尽管我们没有经过严密的数据对比,不言而喻,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质量要比 20 年前有较大的提高。上海的中学教育质量比青海某一贫困县中学的教育质量要高不少,这也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我们不得不拒绝“校外教育市场的存在和繁荣反映了学校教育质量低下”这个论点。

那么,校外教育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升学考试竞争”的角度来解答这一问题。

我国学生总量庞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同时家庭与社会把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升学考试”竞争在我们国家异常激烈。为了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家长在家中打扫卫生、做饭、给孩子送饭, 做一切能做的事情为孩子创造时间学习。为了增强孩子在考试中的竞争力, 家长为孩子买各种营养品,同时也为孩子请家教或让他( 她) 参加一个补习班、提高班 校外教育市场就这样从无到有地产生和壮大起来。你或许会问:以前(比如 20 年前), 就不存在“升学竞争”吗? 那为什么那时基本上没有校外教育市场呢? 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市场需求与购买力。显然, 20 年前, 由于考试竞争的客观存在, 也必然存在校外教育市场的心理需求。只是那个时候, 普遍缺乏市场购买力, 因而校外教育市场就没有产生的可能性。而且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都比较低, 人们也没有“到学校之外去寻找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的想法。那个时候, 升学考试的竞争仅仅限于学生在学校内的竞争―――学生通过自己在学校内多花时间和多下功夫来提高自己的考试竞争力。随着家庭收入的普遍提高,校外教育市场不仅出现了, 而且种类丰富、特色显著。

校外教育市场的培训与补习等, 在家长眼里,其功效等同于学校教育, 二者皆是增强孩子在升学考试中竞争力的一个手段与途径而已。过去由于经济收入( 市场购买力) 低的原因, 只有学校教育一个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现在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途径罢了。升学考试的竞争已经从学校延伸到学校之外―――校外教育市场。

我们再来看看是哪些学生在接受校外教育市场提供的教育服务? 对校外教育市场的消费者―――学生进行仔细调查表明, 这些消费者当中,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成绩差的有, 一般的也有, 成绩好的也有。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购买校外教育市场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行为, 只能从竞争的角度来分析。购买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 提高考试竞争力的动机与目的”, 但是, 在校成绩不同的学生在校外教育市场购买教育服务的动机与目的是有差异的: 成绩好的学生是为了进顶尖的学校; 成绩中等的学生争取进较好的学校; 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希望就是考上即可。针对不同的需要, 校外教育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开设“强化班”、“培优班”,针对中等成绩的学生开设“提高班”,为学习较差的后进生开设“补习班”。因而家长在校外教育市场为孩子购买教育服务,不能归结为他们对学校教育不满意。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也到校外教育市场购买教育服务,可以这样解释: 对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群体而言,竞争的压力与激烈程度都是大致差不多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总体上相对其他成绩水平的学生是少数,比例很小,而优质学校同样很少。因而, 这个全体竞争也很激烈。成绩好的学生也希望获得更多的途径增强他们在考试中的竞争力,他们需求的迫切程度并不比其他学生群体要缓和多少。而且, 优质教育资源对学生命运的改变要比一般教育资源来得显著, 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涉及“ 进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考试竞争”的话题与现象往往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重点。

篇2

论文摘要:从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而提出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五个子系统构建而成。

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好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学质量。而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挥与高等学校课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作用,实施对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各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过程的有效保障和监控。

一、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述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它通过一套多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表现,其本质上是指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显形或潜在需求能力的特征的总和,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和水平等一套绩效指标体系表现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就是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质量保障,是指提供某些实体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校课程评估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的适当信赖程度,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是指特定的实体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主要是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学校课程的质量,提供有关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就尤为必要。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以课程行政主体为关键,以课程评价为手段,以教师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外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学校内部不断追求课程教学质量完善相结合的活动,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目的,全面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完美的课程教学质量,是为使高等教育消费者(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生)对高等学校课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建构起来的组织结构与程序系统、过程和资源系统。这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的深化、结构化与系统化。其功能在于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活动,对课程与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有关部门进行准确掌握和调节。

二、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其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课程资源越是丰富,课程教学质量也会越高。其中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教材资源无疑是最直接的相关要素。

1.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保障课程质量的前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组织高水平的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而使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师资问题尤其是师资的素质问题成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性问题。教师的素质可以从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身体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文化科学素质和审美艺术素质是教师从事其活动的工具和手段;思想政治素质是教育活动方向性的有力保证。具体而言,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宽阔的知识视野,健康的体魄。当然,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也包括以上几个方面,只不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其教育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财力资源。课程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一定的财力支持。财力充足才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各种硬件设施,如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场地、实践基地等,也能促进对课程与教学质量等软性指标的重视,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

3.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高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要选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色的高质量辅助教材或配套教材(教学参考书、图书资料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习题等指导书)和直观教材(挂图、实物模型以及投影、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二)课程管理

课程质量不仅受上述静态的课程资源要素影响,也与课程管理对课程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控制有关。课程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具体包括规划课程环境,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选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等。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设计优良的课程方案和选择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极为关键的因素。

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学。

课程实施主体包括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人员。他们对课程实施是否理解、认同、支持、参与以及他们是否具备课程实施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行为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的课程再开发和创造性实施能力、对动态课堂的把握能力等都会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此外,是否有一套适用、完备的教学文件对课程实施也有影响。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以及讲授提纲或讲稿、课程总结等其它教学档案。

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断、纠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主要依据。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评价的历史来看,教育评价往往是与课程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课程评价则是高等教育评价最重要的部分。

(三)课程理念

要保证课程质量,除了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足够的条件支持,通过高质量的课程管理使课程从设置、实施到评价都能有序有效展开之外,还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因为课程思想是引领课程实践的指南,我们很难想象落后的课程理念会导致先进的课程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但是目前,高校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

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课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五个系统构成(图1)。

(一)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课程教学质量目标是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层活动的要求,它可以使学校组织明确其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方向、制订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战略和计划,以及在制度上确保其实现,表明其能够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等。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明确阐释学校组织的职责,它主要包括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健全组织的文件体系和文件控制系统,展开一系列的质量策划、管理评估、内部沟通活动。同时它还包括建立全校性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目标。

(二)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协调工作。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及教研室的负责人直接负责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它按照学校课程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协调指挥整个系统的工作,以政策性、指令性、指导性决策的方式,统一调配高等学校内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把握。其主要任务为: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学校各部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系;保证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地实现;总结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三)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主要负责收集高校课程实施中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的信息,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加以整理和汇总,为学校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该系统由高等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具体负责,各系教学业务办公室配合,成为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为了保证获取的信息比较全面,通常采用多种渠道来进行,信息来源主要有学生、授课教师、教学督导组成员等等。为了保证信息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可靠性,在数据处理时既要考虑到样本数总量的控制,又要考虑到对教师个人样本的大小对统计的精确度产生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数学统计算法。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网络优势,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保证信息源的广泛性。

(四)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主要是完成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诊断性的工作和价值判断的任务。该系统由高等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聘请和组织一定数量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和教授,成立课程督导组,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要求,对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各主要教学环节、课程的授课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做出结果分析,并把各种评价的情况汇报给学校和各院系的领导部门,提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五)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满意度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88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cores

ZHANG Xing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is a major problem and the various challenges faced by schools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proposed method of classroom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ck of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studied voca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relevance of science teaching evaluation scores of the three, found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two are not related,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core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so the science teaching evaluation as the core indicators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vocational evaluation is unscientific.

Key words vocational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relation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科学合理地评价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当前高职院校经常从学生、督导及同行等多个维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些维度均是由相关评价主体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而非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提升与掌握程度的结果评价,而且理论上应由这四个维度加权得出最终评价。但在实际操作时,督导评价的涉及面太小,因此其可信度一致遭受诟病,同行评价也因走形式而变得没有意义,只有通过网络开展的学生评教能高效地对所有老师及课程进行评价,并按一定的方式反馈评价分数,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或完全由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数决定。另一种在观念上已被众多高职教育管理者认可,但在实践上仍未广泛采用的评价方法是由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来评价其教学质量。该理念的产生主要源于学生是教育消费者的定位,即学生到学校是来享受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课堂教学作为学生享受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最主要途径,学生对其满意度就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好体现。

不管采用学评教分数还是采用学生满意度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与学评教分数、学生满意度呈正相关,否则此举就没有任何意义。由此可见,探明三者之间的真实关系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2 研究的模型与思路

要对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学评教分数及学生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实证研究,就必须科学合理选择的研究对象,并调查与采集这三类数据。为此,课题组选择了所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二年级的两个生源一致、人数相当(50人左右)、班风相似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平行班,并选择了《企业运作实务》(甲课程)与《企业经营决策仿真》(乙课程)这两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及其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让任课教师在两个班交叉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一种是满意度导向的授课方式,另一种是正常的授课方式。课程结束后由二级学院办公室组织两个班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学评教和满意度调查,由此获得两班的学评教分数与学生满意度数据,其中学评教指标与该校网上评教指标完全一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采用一言概之的整体满意度。鉴于国内外有关高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仍是最有效的衡量指标,同时作者也认为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产品质量”才是衡量产品加工过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该产品质量就是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行为与态度,而包含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与实训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的课程总评成绩正是“产品质量”的最直接体现,所以课题组把课程总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在获得以上3类数据后,课题组将利用统计软件从班级整体与学生个体两个层面来分析三者的相关性,并判断前文提及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与学评教分数三者关系研究模型

3 数据分析与结论

3.1 课程总评成绩、学生满意度与学评教分数的班级均值比较分析

对三者班级均值的比较分析,是为了从班级整体的层面考察它们是否呈正相关(注:本文在数据分析时,都采用 =0.05的置信水平,即95%的置信度,412111班简称“1班”, 412211班简称“2班”)。

3.1.1 课程总评成绩的均值比较分析

利用SPSS15中“均值比较”模块的独立样本T检验功能,可得1班《企业运作实务》课程的总评成绩平均分为76.52分,高出2班平均分(74.82分)1.7分。但是从表1可得,两班课程总评成绩的方差齐性检验F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875>0.05,表明方差具有齐性,即采信方差齐性行数据,因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381>0.05,表明均值并没有明显差异,即两班课程总评成绩平均分并没有明显差异,该任课教师在两个班的教学质量基本一致。同样分析企业经营决策仿真课程,结论与其一致。

3.1.2 学生满意度的均值比较分析

利用SPSS15中“均值比较”模块的独立样本T检验功能,可得1班学生对企业运作实务课程的满意度均值为4.83分,比2班的4.49分高出0.34分。另外,从表2可得两班学生满意度方差不具齐性,因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12<0.05,故两班学生满意度均值有明显差异,即1班学生满意度的确高于2班,这与该课程预先设定的班级授课方式一致。同样的分析可得,2班学生对企业经营决策仿真课程的满意度均值为4.84分,明显高于1班的4.54分,也与该课程预先设定的班级授课方式一致。

3.1.3 学评教分数的均值比较分析

利用SPSS15中“均值比较”模块的独立样本T检验功能,可得1班对企业运作实务课程的学评教平均分为4.847分,高于2班(4.744分)约0.103分,但从表3可得两班学评教分数的方差齐性,因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124>0.05,表明该课程两班的学评教平均分并没有显著差异,即两个班对该任课教师的评价一致。同样分析企业经营决策仿真课程,结论与其一致。

3.1.4 均值比较分析小结

综合均值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学生满意度因授课方式不同的确有显著差异,以满意度导向授课的班级明显高于以正常方式授课的班级,但是课程总评成绩与学评教分数的均值在两个班级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所以从班级整体的角度看,三者并没有显示出正相关,即学生满意度高的班级学评教分数与课程总评成绩(课堂教学质量)未必就高。为了进一步探究三者的关系,必须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撇开班级与课程的因素,分析三者的相关性。

3.2 课程总评成绩、学生满意度与学评教分数的相关性分析

全体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学生满意度及学评教分数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满意度与学评教分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464;从表面上看学生满意度与课程总评成绩呈微弱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8,但是因其显著性概率为0.707>0.05,表明相关系数与0无差异,即两者不相关;同理可以推断出课程总评成绩与学评教分数两者也不相关。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学评教分数不相关,故用学评教分数来评价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不科学的,至少也应该进行改进设计。

(2)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不相关,故用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来评价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是不科学的。这种基于学生是教育消费者定位的评价方式似是而非,因为与教育消费者的角色相比,学生更多的是学校的“产品”的角色,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是社会的企业事业单位,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自身的需求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技能与素质的需求是错位的。这种评价把商业服务法则简单地套用在教学活动之中,是把教与学的关系简单化为商业服务中的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最终伤害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利益。另外,退一步看,若两者真的相关也是微弱的负相关,即高满意度的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反而较低,这与作者在研究组织员工满意度与其绩效相关性时获得的结论不谋而合。

(3)学评教分数与学生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说明学评教分数是反应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有效指标,这与作者的猜想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满意度更多反应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试想一个上课没脾气、下课没作业、考试走过场的老师与一个上课严要求、平时多作业、考试动真格的老师相比,学生更喜欢哪一位?从高职学生的心智特点、知识结构与判断能力的实际情况看,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4)如若不对当前高职院校学评教方式进行改进设计,而继续把它作为评价高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这将必然导致绝大部分教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上,而忽视了必要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课堂也将最终沦为一个关系导向型的“俱乐部”。

表4 课程总评成绩、学生满意度及学评教分数相关性检验表

**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双尾检验)两者相关性显著。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在本研究过程中有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是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期末测试成绩理论上应是考教分离的,但因该校基本没有采取该方式,所以研究中采用的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的测试成绩;二是学评教分数理论上应是学生网上评教的原始分,但因学评教系统对其进行了加密处理而无法获取,所以研究中采用了书面评教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在问卷上书写自己的学号,当然评教过程由非任课老师组织,且对学生进行了说明:此次调查只做学术研究之用,不会影响课程成绩,希望认真客观地进行评价。第二个影响因素可能是消极的,因为要求学生书写学号,也可能是积极的,因为评价前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克服了学生网上评教的快速与随意性。上述两点是本研究可能的不足,也是未来同类研究改进的方向,希望新的研究能够在克服或尽量弱化其影响的基础上获得更加可信的结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与学生评教成绩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GZYLX20112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张星

参考文献

[1] 戴丽萍.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9(9).

[2] 刘鸿亮,李清俊.高校教师授课满意度“以学生评价第一”理念的辩证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3] 齐振彪.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9(4).

篇4

一、将常态课堂教学工作提升至“管理层面”

常态教学工作, 有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管理”有关的问题也仅仅是课堂常规问题,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一体。我们只有做到对教学的程序、步骤、方法等的统筹安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有机调控学习氛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行为。学生上课的情绪、男女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管理工作来统筹安排。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效能感

课堂管理是每个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每位中学教师都曾遇到过有学生某些言行不合乎课堂要求的不良现象。为什么有的教师能从容应对,有的却愁眉苦脸呢?有的坚持,有的放弃呢?这是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效能感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在观念上认为:“学生总有好有坏,不可能把每一位学生都教成优秀学生。自己只是科任教师,对问题学生不承担教育责任。”那么他就很可能会放弃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

但相反,如果他在观念上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成长、进步。”那么他就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求去转变他们,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抱有这种积极的观念。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存在着不相信自己能教好学生,也不相信学生能普遍地获得好的发展的观念问题。要转变这种教育观念就必须要教师自我提高自身的教育效能感,这种效能感是确信自身能够教好学生,确信学生能够成才的重要基础。

三、课堂管理,重在预防

优秀的课堂管理者常常使用各种不同的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预防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

(1)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激发学生专心听课的内在“激素”。赫尔巴特认为:在兴趣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另一种是审思。而专心是一种“集中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可见,当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减少课堂行为问题的出现,要知道有时学生行为失控是因为他对课程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要适合学生的程度,若学生能明了课程就会集中精神听讲;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行为问题自然就会减少。

(2)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要巧妙利用控堂技巧。如,让学生知道教师会随时考核他们;善于运用:眼神、

手势、笑容、脸部表情等各种肢体语言的提示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还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单调重复的节奏会使人感到困倦,过快的节奏会令学生听不清,过慢又会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降低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语气让课堂变得生气、活泼、富有感染力。

(3)把握全局,及时调控

篇5

关键词:精益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25-02

一、教学中引入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面对高等教育日渐国际化挑战的需求。最近几年以来,全球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潮流不断显著,以此看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是对高等学校现在的教学体制、运行体制、管理形式等的挑战。二是对教学设备、教师队伍等诸多教育资源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日渐更新,高等教育资源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共享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配。三是对学生品德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积极加大对外交流,世界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教育市场面临着直接被瓜分的危险,从而直接导致生源的流逝与人才的流失。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人才竞争上并不占优势,因此,怎样通过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现今的社会正在快速的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更进一步的迅猛发展,就需要巧妙并适当的依仗智力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发展管理形势来看,依然有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应按照社会对学生的新期望,提出日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与新要求。

3.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数量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高校的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也日渐朝着新颖合理的方向发展等等,这些进步都体现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管理都还基本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上,仍然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围绕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二、精益管理的特征

1.强调数据化与精确性。精益管理的模式使得企业管理在每一个执行细节上都能做到精准化与数据化,企业的管理者依据这些严谨的资料进行重要的决策,让每一个决策都更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实际操作性。

2.推进并完善管理进程。精益管理更多时候强调细节,所以在企业的每一个执行环节上都需要体现出这一管理理念。因此,逐渐的优化改进和完善管理流程成为了精益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3.持续不断地改进。精益管理是一个逐渐改善,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完成。而且,精益管理没有其固定的模式,要从积累的管理经验中不断总结提升。因此,精益管理作为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运用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来逐步实现对管理进程的更新与完善。

4.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说,管理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精益管理更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管理其实就是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无论是在一个企业中,还是在一所高校,人的资源总是最大的资源,要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要使人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但如何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是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精益管理中一个很大的障碍。

5.创新。前面已经提到精益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持续不断的改进,而改进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何谈改进。精益管理强调的就是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的改进并完善自我。

三、精益管理运用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出,精益管理运用到教学管理中来,不仅是非常有前途的,而且是可实施的。精益管理的思想与形式最开始是在制造业出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其管理原理具有广泛性与普适性,因此也被广泛运用到服务业当中,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益,精益管理的模式在很多领域都是适用的。因此,它不仅适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也适用于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教育是属于服务业的。而高等教育本身所特有的三大功能,使其在很多方面与企业又不少的相似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将高等学校看作是一个社会上的生产单位,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为社会培养高等人才。二是为社会提供一些科学成果。三是向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等其他各项服务。而企业在经营方面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面所存在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二者均是对原有生产材料的加工。主要体现为,高等学校的生产过程既有企业中所存在的对原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当然还有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过程。

2.二者均对产品质量有着很强的把关。我们都知道,产品的质量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就是它所研发的科技成果,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和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等都是检验其办学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

3.二者均具有强烈的服务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不再是仅仅以产品为所有的核心,而是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发展为以顾客为中心,服务观念和质量不断的在完善。而和企业相同,高等学校也是在向社会提供服务,也应该提高其服务意识,从而得到广大社会群众的好评。

4.两者都具有投入和产出比的效益观念。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和学校二者都是对原材料的加工过程,所以,自然就避免不了效益的问题。众所周知,企业追求高效益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目前,有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办学效益问题。近几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所提及到的对于宏观上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如院校合并,“211”工程建设。专业调整,扩大招生规模,改编教师队伍等,均与提高办学效益有很大的关系。

四、结语

精益管理最早是运用于企业中的。本文分析并研究了精益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美好前景。但另一方面,精益管理教学仍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管理形式,在具体的实施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一管理模式上小有成绩,但考虑到新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的规划,以及管理的制度化与科学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仍然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并完善精益教学的思想,争取早日取得较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瑞东,陈兴威.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实行网络化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家教世界,2013,(02).

[2],花有清,陈海荣.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3]王剑,张凤岩,刘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12,(11).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引探;理论;教学质量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小学的数学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就农村的小学教学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相应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环境分析

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与城市的教学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不发达,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中去,导致小学的数学教师缺乏,阻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多是就近的民办教师,对最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熟悉,甚至存在着一个教师任教多门课程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乏味

由于受到自身素质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此外,受到农村小学自身条件的限制,设备配备不足,特别是多媒体技术难以应用于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难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理论依据和经验

为了改善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了调动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数学思维,需要教师对其引导,鼓励去探索发现。

引探教学模式是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授受”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叫傲雪结构需要反应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作用,进而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部因素,真正的实现了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及训练为主线,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争论,做到有发现有创新。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理论,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引探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主的探究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和推导,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学生达到会学的效果。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应该来源于学生,可见引探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发现,这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提升质量方法研究

为了改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的质量,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确保足够的师资设施,同时更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认知和能力形成的初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反应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教学的创新。同时农村小学的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着手,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小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收获,因此需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因此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认知形式,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情境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同时要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公因数时,可以利用童话故事的例子引导学生:小猴子秋天收了48个桃子,想和森林里的小伙伴分享,把他们平均分给小伙伴们,他应该分给多少个伙伴,每个人多少个,有多少种方法?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开始思考,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的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三)有效的组织课堂活动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合理的设计教学,促使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利用农村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课堂活动的灵活性和新颖性,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此外,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去探索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真正的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

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自觉的学习。

(四)科学的进行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还需要结合科学的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进行信息的反馈,为后期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由于农村教学质量较差以及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要借助提问评价,不仅实现知识的落实,还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结束语:

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从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式的改进以及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篇7

关键词:工程测量学; 教学方法; 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中等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现代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即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改进《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方法使其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明确培养对象,满足企业需求

《工程测量学》是工程测量专业和地质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其内容极其广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培养对象,在教材的选取上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的放矢,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就“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精度分析”、“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及其精度分析”等两个专业共性的问题应当结合现代企业需要共同进行详尽讲述;而地质工程测量部分只对地质专业学生做详尽讲述,对工程测量学生只做系统介绍即可。切实注重不同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真正做到让不同专业学生能够应用所学过的这些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满足不同领域工程建设发展对学生的需要。即做到让不同专业学生学即所用、学即能用,毕业后能顺利参加工作。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工程测量学是围绕着各项工程建设对测量的需求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测量理论、方法和仪器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与很多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需要解决各类工程建设中测量问题越来越复杂再加上测量仪器更新换代之迅速,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企业需求。因此,改革当前《工程测量学》教学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势在必行。

2.1《工程测量学》理论课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打破“满堂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方式。采用讲练结合和讨论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路的引导和启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上课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对于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采用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边讲边练,精讲多练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对于多解问题、方案选择采用思路引导或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对于非重点、难点及描述性内容采用老师指点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工程测量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授课的主要形式,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和绘图软件的灵活使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对测绘仪器使用的讲解上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如陀螺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穿插大量图片,使学生对这些仪器及其操作流程、应用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构造空间模型,测量后内业数据处理等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很好的帮助,从而更好的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如在校园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网站,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己阅览学习,了解测量的发展动态。

2.2《工程测量学》实践课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实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掌握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实验和对测量仪器的操作、采集数据、进行计算、测图或施工放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和完善工程测量学实践环节,是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实验课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运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故此在实验课程进行前一定要选好实验课题,选的实验最好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并提前向学生公布以便使学生提前为实验做好准备(包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

(2)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步骤严格按照工程实施步骤有条不紊进行。如要求学生按工程要求进行图上设计、实地踏勘选点、实地测量等。

(3)实验实施环节分工明确,安排有序。为了提高实验质量和效率,防止实验课实施过程中杂乱无序,和个别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实验的安排应当分组比赛进行,每组人员分工明确组织有序。这样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测量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4)实验过程中及时排疑解疑。这一阶段是测量实习的最重要阶段,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和未掌握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务必要对其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及时发现及时有效解决,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巩固和加深理解。

(5)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实验总结报告分为实验操作记录和实验分析总结两个部分。学生撰写实验总结报告,有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回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得提高。

3改革考核机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程测量学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水平测试与实验测试双重机制考核,理论和实验两项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具体办法如下:

(1)理论水平测试,包括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两个部分。在教学中,平时的考查包括上课率和作业完成情况、上课的笔记、课堂讨论和答疑情况等,期末考试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命题考核。

(2)实验测试,包括平时实验成绩评定和期末专项抽题测试两个部分。平时实验成绩根据平时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记载情况及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绩; 期末组织专项抽题实验考试采取学生随机抽题,严格按照实验规范要求根据最终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来给定成绩。

总之,我们要本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方针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开拓创新《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工程测量学》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宝波,黄德芳.工程测量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 党星海,郭宗河.工程测量.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张正禄.工程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创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互动探究,主体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因此,我们教师应以“和煦的春风”、“灿烂的阳光”般的姿态来面对学生,优化师生情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有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生活素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引进课堂;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创设有吸引力的悬念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设有效的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创设生动的多媒体情境,用多媒体辅助学生学习。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开展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提出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探究、交流的空间。如:教材中设计了“课题学习”“探究”“思考交流”“学习材料”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学习活动不仅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结论,更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学习活动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会,更重要的使学生会学。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他们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探索精神。

四、运用现代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运用生动的动画演示,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的板书来出示问题和练习,这样可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利用网络下载的信息可将有限的教材加以扩充和拓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的运用可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搭建互动平台,尤其是新教材中设计的有些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呈现,如《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视图》、《向量》、《流程图》、《空间几何体》等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可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这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五、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数学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领悟。只有促进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将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匹配,克服低效、无效重复问题。练习设计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精挑细选、科学创新。要以“优化作业设计,减轻课业负担,改善作业结构,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课堂教学例题、反馈练习层次、课后作业布置都要从学情出发,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科学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首先要反思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促进有效教学而创设的特定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尤为重要,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践证明,创设充满新奇、富有情趣、极具思考的探索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心理倾向,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其次要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使得教师所要教学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生动性、有效性。用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去引导学生在参与到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知识素养。

再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就是对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备课、组织教学、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实施全面地自我调控,抓住局部,优化整体,注重教法,努力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教,精心批改,精心点评,容不得半点疏忽与马虎。

篇9

关键词:关键词:汇编语言;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汇编语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的先修课,此编程语言是计算机能够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最快而又最有效的语言,也是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唯一语言。在对程序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很高的情况下,汇编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好《汇编语言》对于训练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与技术,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系统软件的开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控制等多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汇编语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科学的设置本门课程,让学生有效的了解汇编语言、掌握汇编语言就尤为重要。目前,我校《汇编语言》课程的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汇编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焦点之一。

    2.提高《汇编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2.1让学生充分了解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属于一门低级语言,是符号化了的机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是众所周知的,很多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因此,在讲授本课程之前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特点,让学生对《汇编语言》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提出疑问:高级语言这么多,用起来这么方便,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门低级语言呢?这就要让学生明确汇编语言的优势,以及所应用的领域,用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进行引导,使学生对汇编语言有所期待,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2.2 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用

    由于汇编语言的易懂性和易理解性不如高级语言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对汇编语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动画功能

    多媒体现在被广泛应用在高校的教学当中,在《汇编语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比如在MOV AX,2000H 指令中,如果用动画演示2000H传送给AX寄存器,其中20传送给AX的高字节AH部分,而00传送给AX的低字节AL部分,则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AX寄存器的使用。再比如讲解PUSHA/POPA指令时,也可以使用动画功能,让学生看到所有寄存器入栈出栈的顺序和过程,我们还可以采用动画演示功能来讲解物理地址的形成过程等。

    2)采用“相似比较”的方法加深记忆

    汇编语言的寻址方式是汇编语言学习的基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且容易混淆,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相似比较的方法来完成教学。比如,8086/8088的7种寻址方式中,可以把立即寻址方式和直接寻址方式进行比较讲解,MOV AX,2000H 和 MOV AX,[2000H]两条指令的源操作数分别是立即寻址和直接寻址,在格式上区别仅一个括号而已,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前者表示指令执行之后AX寄存器的内容为2000H,而后者指令执行后AX寄存器中存储的是偏移地址为2000H所对应的物理地址里的内容;再比如MOV AX, BX 和MOV AX, [BX]两条指令,其源操作数分别是寄存器寻址和寄存器间接寻址,在格式上也是仅仅一个括号,但是实际操作中,前者表示把BX寄存器的内容传送给AX寄存器,后者表示把BX寄存器的内容做偏移地址,并把其对应的物理地址里的内容传送给AX寄存器。类似以上的知识点,都可以采用相似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记忆,并进行对比学习,避免混淆。

    3)采用比喻的方法加深理解

    在汇编语言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快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存储器的知识点时,一个存储器由很多个存储单元构成,可以比喻成一个宾馆由很多房间组成,如果cpu要访问存储单元,必须要知道存储单元地址才能实现,相当于要到宾馆要找人,必须知道所在宾馆的房间号才能找到。这样的讲解学生易懂易理解,可以提高听课效果。再比如在讲解存储器分段时,如何用16位数据来描述20位地址的问题,可以比喻成如何用20个编号来描述100个人,那就是采用分组的方法,把100人分成5组,每一组都有20人构成,这样,就可以实现用20个编号来描述100个人。要想找到某个人,必须要知道此人所在的组,以及此人在组内的编号,即可以映射成物理地址=段地址*16d+偏移地址。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存储器分段的原因和实现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3调整授课内容

    目前,大多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材都以8086/8088为主对汇编语言进行介绍,且前后顺序基本为先介绍汇编语言的基础知识,比如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等,然后按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汇编语言的编程思路和技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调整书本顺序,如果单纯的介绍汇编语言指令,会使学生对指令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我们可以把对指令的介绍直接放在程序设计的内容里进行讲解,比如,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介绍LOOP、LOOPZ、LOOPNZ指令,在子程序结构中介绍CALL和RET指令等,让学生把指令和程序联系在一起,体现汇编语言的编程特点。

    2.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任何一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汇编语言也不例外。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环节,在上机调试程序之前,先给学生适当补充dos和debug的相关知识,在实验课上适当安排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分组选作发声程序、进制转换程序、文件加密解密程序等。

    2.5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好汇编语言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建设汇编语言课程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自学相关知识,学生和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及时解决。

    3.结语

   《汇编语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汇编语言这门编程 语言,是我们每一位讲授本课程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汇编语言》课程的讲授能够适应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沈美明.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现红.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决策探索,2010.6

[3]李扬等.汇编语言教学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12

[4]杨建军,陈星.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 实验室科学. 2008.04

[5]刘跃华.  以实践教学来增强“汇编语言”的教学效果[J]. 计算机教育. 2008.06

篇10

【关键词】 中医儿科; 教学实习; 量化管理

中医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医学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同时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中医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医教学临床课间实习作为中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适应社会能力[1],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学院是后期临床教学的主体,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实习是关键。因此,北京中医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承担着中医专业本科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和实习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院儿科教研室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教育处的领导下[2],于2007年申报了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课题——中医儿科授课与带教相结合教学量化管理新模式,对中医儿科教学授课与学生课间实习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索,尝试了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摸索出了教学客观评价与监督机制的结合,以更好的保障教学实习质量。

通过调研以往的教学实习模式,结合目前中医医院的现状,对往届的课间实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教学、实习长期沿袭着西医的教学模式[3],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沿用这种教学模式造成教学与实习缺乏连接,学生课间实习时由于时间短、与授课内容不连贯、老师不固定等,使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思维过程,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参与诊查患儿的机会,导致缺乏学习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学习中医,从院校中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必须从提高实习质量入手,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通过加强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医事业的热爱,锻炼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制定了中医本科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控制指标,应用于首都医科大学2003级、2004级、2005级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在本院儿科课间实习过程中的质量考核。

1 制定课间实习计划和进程表

根据教学内容及见习、实习的安排,每位带教老师制定出个人所承担的教学内容的讲课和带教计划。教研室组织统一备课,将各位带教老师编写出的教学带教计划汇总,大家集体讨论后做为儿科教研室临床带教大纲实施。每位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都要按大纲进行统一带教内容,这与以往的带教有“质”的区别。

2 讲课教师与带教老师互动

在教学集体备课会上共同商议讲课与课间实习的内容及时间上的协调统一同步。在带教课间实习中,注意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提问讲课的内容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提问,鼓励学生多动脑、多问、多思维,从而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他们自觉动脑、动手的能力。利用课间实习变被动观摩为主动思维,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学习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在课间实习中着力向学生灌输中医儿科临床实用的知识,比如儿科用药特点、煎服法及饮食宜忌等。在课间实习期间检查批改学生书写的门诊病历。

3 学生老师建立相互评价机制

在课间实习中着力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以此做为沟通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确立正确的中医辨证思路。课间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对学生形成评价表,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打分时做为参考。学生对带教老师同样也有评价表,采用带教老师与课间实习学生互动的形式,提高带教实习的质量,便于教学带教监管。

通过目前这种新的课间实习模式,能够更大程度地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能够把课堂所学知识及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使学生觉得课堂所学内容不再空洞或不易理解。通过这种新模式,能够很好地将课本内容与临床实践相呼应,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他们如何在临床利用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可以跟随老师的思路,理解老师立法用意、处方用药的辨证基础,学生反映收获较大。

通过近两年这种新模式的临床带教实践,一方面提高了老师的带教责任感,规范了课间实习的内容,使课间实习成为书本知识的延续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种新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通过与带教老师的互动交流,提高个人的辨证思维能力。使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形象,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的。

目前只是对中医儿科教学授课与学生课件实习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雏形,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修正。如在实施中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早期安排每批学生人数较多,造成推行新模式困难;实践时间较短,考核方法有些繁琐;对带教教师的评价标准还不够一致等问题。今后将在这方面做进一步工作,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课间实习全过程的监督考核,修订课间实习记录和考核手册,完善中医本科学生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内容,加强实习带教教师的岗前培训,使其评价标准更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提高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水平的目标,为中医事业培养出更多临床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历军.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的探讨与思考[J].中医药学刊,2006,24(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