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医院中级技术人员竞聘专业技术职务实施方案
根据××县人事局、卫生局《关于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竞争聘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的意见》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我院专业技术人员竞争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充分发扬民主,把整个竟聘工作置于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下,凡是规定要求公开的内容,一律向全体职工公开。切实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这次竟聘工作。
目的意义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职称聘任制改革、调整优化医院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目的,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压力感、紧迫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爱岗敬业,努力奉献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医院工作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竟聘范围
医院聘期届满和新获得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竟聘条件
竟聘人员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执业行为;
经年度考核均达到合格以上,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
任期内能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要求,即20xx年达到10学分,20xx年达到20学分(县直单位必须含i类学分5分);
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符合本单位制定的岗位任职条件。
竞争聘任程序
1、建立健全聘任组织。建立以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专业
技术人员为成员的竟聘领导小组(当事人回避),负责制定和实施对竟聘人员的考试考核,对竟聘人员述职答辩和综合考评等工作,并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2、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卫生局文件(20xx)23号《××县卫生系统20xx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竞争聘任工作实施意见》。
3、公布竞争聘任的岗位数和竟聘职数,宣布竟聘人员的基本条件和竟聘范围等。
4、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提出书面申请。
5、竟聘小组审查竟聘人个人申请是否已具备竟聘条件,决
定其是否参加竟聘。
6、全体职工按德、能、勤、绩四项内容对被竟聘人现场进行民主评议并公示(标分为100分)。
7、聘任领导小组对被竟聘人员按德、能、勤、绩四项内容现场打分(标分100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平均分并公示。
(第6、7两条得分相加除以2为民主测评最后得分)
8、聘任领导小组对符合竞争聘任条件人员进行业务考试,注重基础理论和本专业业务理论考试。
9、个人述职答辩:竟聘领导小组为评委会,组长任评委主任,其他成员任评委委员。
自述部分(50分);自述部分包括:
本人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学历、党派、职务、职称及简历等)
本人竞争岗位及优势;
竟聘后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思路;
参加竟聘的体会和对最后结果的态度。
随机抽题答辩(50分)
聘任委员会根据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实际确定,业务考试已涉
及的内容不再列入答辩范围。个人述职答辩结束后,由评委当场打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出答辩人
最后得分”的方式进行。答辩现场要安排答辩席、记时席、记分(监督)席,答辩时可组织不参加竟聘的人员旁听。
10、确定排名顺序:聘任委员会将业务考试、述职答辩、民主评议的分数,按30、30、40的比例折合成100分,再按竞争的职位排出得分顺序并公示。
篇2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本案例中的求助者具有自卑心理,并且被诊断为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如“失恋者就是失败者”、“同学看不起失恋的男同学”等所致。该咨询采用合理情绪疗法,通过三个阶段的心理咨询过程,用合理的信念成功替代了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有效地解决了求助者焦虑、自卑、胃口不好、睡眠不佳、同学交往不良等问题,达到了咨询目标。
关键词 :失恋;自卑;合理情绪疗法;咨询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63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133—04
收稿日期:2014—11—02
作者简介:李平明(1976— ),男,江西余干人。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徐敏(1977— ),女,吉林镇赉人。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医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蒋某,男,21岁,在读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未婚,汉族,无宗教信仰,住学校学生公寓。
(二)个人成长史。求助者不爱交际,言语不多。家里只有一个哥哥,比他大五岁。父母都是农民,在农村比较能干,在集镇经营一家金银加工店,经济条件尚可。父母都是初中未毕业,平日较忙,没有把两个儿子放在身边抚养,对子女的成长关注较少。求助者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爷爷、奶奶对其较为娇惯,哥哥也一味地迁就他,由此导致求助者有一点以自我为中心、经受不起挫折、急躁。在儿童时期,求助者曾听母亲说过同村一对恋人到广州打工,女方移情别恋,男方被女方的新任男朋友痛打后住院的事情,自此对失恋产生了负性情绪。
求助者在县城读高二那年,邂逅了初中毕业、做理发师的小学女同学曾某。曾某性格外向,外表漂亮,在逐渐交往中,两人相爱了。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求助者处于狂热的初恋中,也因此影响了高中学业,高中毕业只考入了市里的职业技术学院。求助者到市里读书不久,就发现曾某另有所爱,又交了一个男朋友。求助者曾尽力挽回,但终无果,万般无奈之下,于2010年国庆节期间与曾某分手。生理上没有发生过重大疾病,父母双方家庭都没有患精神病的历史。
(三)精神状态。情绪焦虑、敏感、急躁,易紧张,易激动,知情意尚统一,人格基本稳定,思维正常。
(四)身体状态。近三个月来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早醒。
(五)社会功能。难以坚持到教室上课;学习容易分心;同学关系紧张;与漂亮女孩在一起,会感觉不自在。
(六)心理测验结果。
1.SAS:标准分59。
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8。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2010年国庆节期间与女朋友分手后,求助者一直把痛苦深埋心中,甚至为了面子,对外刻意隐瞒失恋之事。两个多月前,他失恋一事被同寝室同学无意间获知。求助者得知同学知道自己失恋的事情后,心理忐忑不安,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嘲弄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连他们看自己的眼神都是异样的、鄙视的。在持续的心理压力下,求助者在学习上开始分心,脾气变得急躁,同学也开始对其有了看法。
(二)个人陈述。“恋爱两年了”;“分手半年多了”;“自从同学们两个多月前知道我失恋了,我就抬不起头”;“同学问起我与女朋友分手的事时,更让我感到他们是在故意羞辱我”;“从小就认为一个男人被女友甩了,这是奇耻大辱”;“同学们对失恋的我,是有偏见的”;“我现在怕待在学校,我能感觉到同学对我的鄙视”;“我认为,同学们将我学习和同学关系上的一些差错与我失恋作了必然的联系,待在公寓和教室都极度不自在,极端压抑,苦不堪言,特意来寻求心理帮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他人反映。同学反映求助者两个多月来心情压抑,心事重重,神情有时呆滞,对同学充满敌意,经常逃课,单独待在寝室。同学们一起谈天说地时,他面无表情,也不参与。在宿舍里,爱发脾气,室友们不太搭理他;有时看见他叹气、压抑、闷闷不乐的样子,同学们会主动劝解,而他却极力回避。现在,他基本断绝与外界的沟通,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二)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从小对失恋有负性想法。同学们过去对求助者很友善,关系较好,即使有一些磕磕碰碰,也都能彼此谅解。自从求助者失恋的事情被同学知道后,求助者认为他们鄙视自己,因此,非常自卑,在失恋的痛苦中走不出来。求助者目前只想离开就读的学校,对人的敏感不只限于同学,还扩大到了漂亮女孩,有泛化倾向。求助者意识清楚,知情意统一,情绪焦虑。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该求助者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个性偏内向、不好言语、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太稳定。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不合理信念,心情压抑,同学关系不良,缺少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策略;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生理症状表现为食欲很差、无饥饿感,入睡困难、惊醒、早醒。病程超过两个月。
(二)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1.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协调一致,人格基本保持稳定,自我觉知能力基本完整,主动寻求帮助,并未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失恋这个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涉及生活中严重的事情,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
(3)恋爱的失败引发该求助者巨大的挫败感,由于刻意隐瞒却仍然被同学知道失恋,导致求助者正常学习、日常生活遇到较大困难,加之极端压抑的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导致的情绪困惑开始出现回避和泛化,对饮食、睡眠等生理功能和学习的社会功能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越一般心理问题了。
(4)该求助者的焦虑、胃口不好、睡眠较差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月,精神痛苦程度比较强烈;与漂亮女孩在一起会感觉不自在,表明内容出现泛化,可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鉴别诊断
经鉴别诊断,该求助者有自知力,可以排除精神病;评分不足六分,可以排除神经症;开始出现回避、泛化现象,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1.躯体因素。没有找到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后天社会性因素。存在女朋友另有所爱,与女朋友分手这一负性生活事件,即社会性因素。
3.心理因素。
(1)对失恋有负性情绪记忆。
(2)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失恋者就是失败者”、“同学看不起失恋的男同学”。
(3)个性特征:以自我为中心,交际能力不强,敏感,抗挫折能力较差。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近期目标。用合理信念代替该求助者认为“失恋者就是失败者”、“同学看不起失恋的男同学”的看法,使其能够坦然面对失恋,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改善求助者的焦虑情绪,使其吃饭和睡眠恢复正常;改善求助者的人际交往状况。
(二)长期目标。使求助者能够运用所学的比如“失恋者不等于失败者”、“同学们关注最多的是自己的学业、就业,并不像求助者想象的那样在关注他的失恋”等合理信念去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学业、事业、婚恋、生活等。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自信心和心理力量,增强其应对挫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完善其人格。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失恋后的自卑。其原因是在他童年成长经历和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在“失恋者就是失败者”、“同学看不起失恋的男同学”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失恋,特别是失恋后由于自卑引起的人际关系的变化等社会事件。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理论认为:人们一般都认为引发他们情绪困惑的是外界发生的事情,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引起人们情绪困惑的是他们对事情的解释、评价和认知等,因此,人们致力于通过改变外界发生的事情来改变其情绪困扰的方法是注定会失败的,正确的方法是先改变他们对事情的解释、评价和认知等,再改变情绪。埃利斯认为外界事情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按照心理咨询流程,咨询师与求助者按照规定约定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
1.咨询时间。从2011年6月7日至7月5日,每个星期的周二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共进行五次。
2.咨询收费。免费,属于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的免费咨询。
七、咨询过程
咨询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咨询关系建立与评估诊断阶段 (包括前两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
1.时间:2011年6月7日下午4点30分至5点30分。
2.目的:收集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方法:会谈法。
咨询师与求助者是平等的,咨询师应充分尊重求助者,用不带倾向性的、开放性的问题获取信息;咨询师通过耐心的倾听、身临其境的共情、无条件的接纳、积极的关注,给求助者创造一个无压力感、畅所欲言、安全的情景,让求助者尽情倾诉。
4.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说明咨询中的规则,询问基本情况。
(2)与求助者交谈,采用开放式提问和观察求助者肢体语言的方式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其成长背景,掌握求助者的心理现状和改变动机的强烈程度。
第二次咨询:
1.时间:2011年6月14日下午4点30分至5点30分。
2.目的:巩固咨询关系,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双方共同商定近期和长期咨询目标,共同制定咨询方案;咨询师介绍拟采用的主要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布置家庭作业。
3.方法:会谈法和放松疗法。
4.过程:
(1)与求助者商讨制定咨询目标,选取主要的咨询方法。
(2)介绍合理情绪疗法。
(3)针对求助者情绪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的食欲不佳、睡眠不良等问题,传授放松技巧。
放松技巧:让求助者坐在沙发上,闭上双目,全身都处于放松、自然、舒适的状态。让求助者想象家乡的一个美景,比如成片的油菜花,使求助者身心处于沉迷、专一、安静的状态。然后,咨询师用低沉、轻柔、缓慢的语调引导求助者从上到下放松身体的各个器官。
(4)布置家庭作业:练习放松技巧,进一步理解合理情绪疗法,特别是情绪ABC理论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
(二)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包括第三次和第四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
1.时间:2011年6月21日下午4点30分至5点30分。
2.目的:引导求助者领悟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的新信念;布置家庭作业。
3.方法:会谈法。
4.过程: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是否进行了放松训练,是否认真领悟了合理情绪疗法,是否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是否试图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努力改变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2)咨询师通过提问、质询、引导,促使求助者领悟到其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试图用合理信念替换之。会谈过程摘录如下:
咨询师:“现在,请你再次谈谈对所遇到问题的看法,好吗?”
求助者:“我认真思考了您讲的合理情绪疗法,挺有道理的。”
咨询师:“能否请你详细讲一下?”
求助者:(稍作思考)“小时候,我妈妈就给我讲过一个男孩被他前任女朋友的现任男朋友痛打一事,给我留下了阴影。”
咨询师:“你认为留下的阴影给你带来的不合理信念是什么呢?”
求助者:(抬头注视咨询师)“失恋的人就等同于失败的人,对吗?”
咨询师:(点头)“恩,你认为这对你目前的影响呢?”
求助者:“我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我自卑,总认为同学看不起我,影响到我对同学的态度,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咨询师:“这里的不合理信念又是什么呢?”
求助者:“带着有色眼镜看大家!也许他们根本没有蔑视我,只是我太敏感了。”
(3)布置家庭作业:仍然进行放松训练,复习第三次会谈内容,尝试归纳出合理信念。
第四次咨询:
1.时间:2011年6月28日下午4点30分至5点30分。
2.目的:检验求助者是否归纳出合理信念,并用它代替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询问求助者食欲不佳和睡眠不良等症状是否有所缓解;布置家庭作业。
3.方法:会谈法。
4.过程:
(1)咨询师适当提问,引导求助者回顾上次咨询结果。
情绪的ABC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失恋;
B代表信念系统:“失恋者就是失败者”、“同学看不起失恋的男同学”;
C代表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焦虑,自卑,胃口不好,睡眠不佳;同学关系不良;与漂亮女孩在一起时,感到不自在。
(2)提炼新的合理化信念,强化求助者的思维方式。
合理化信念:失恋并不等于失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失恋是生活中正常的事,同学并不会看不起失恋的人。
(3)咨询师询问求助者最近的心理和生理情况,食欲不佳和睡眠不良症状是否缓解。
求助者反映经过前几次的咨询,心理、精神基本恢复正常了,饮食和睡眠也基本恢复正常了。
(4)布置家庭作业:继续进行放松训练,不断强化、巩固合理信念。
(三)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五次咨询)。
第五次咨询:
1.时间:2011年7月5日下午4点30分至5点30分。
2.目的:询问求助者的同学关系改善情况,询问求助者与漂亮女孩在一起时是否感到自在,巩固咨询效果,预防复发,结束咨询。
3.方法:会谈法。
4.过程:
(1)询问求助者最近人际关系情况,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是否还像以前一样敏感,同学关系是否得到改善,与漂亮女孩在一起是否自在。
求助者表示:经过咨询后同学关系得到改善,与漂亮女孩在一起时很自然了。
(2)让求助者自述合理化信念,巩固咨询效果。
求助者自述不合理信念已经被合理信念替代了,表示将来会坚持放松训练,并且会把学到的情绪ABC理论用于今后的生活。
(3)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心理测验评估。从咨询后再次做的SAS、SDS、SCL-90测验结果看,所有得分已在正常范围内,达到了咨询效果。
(二)求助者自述。“焦虑情绪几乎不存在,食欲和睡眠恢复正常,准备专心复习,迎接专升本中期选拨考试”;“失恋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对失恋的态度改变了,信心树立了,同学关系也改善了”;“错误信念改变了,与漂亮女孩在一起也自然了”。
(三)咨询师评估。通过咨询师的观察和电话回访,该咨询制定的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在人际关系中不像以前那么敏感,焦虑情绪减轻,饮食恢复正常,睡眠质量得到改善,面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求助者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清自我的主观想象与真实客观环境,促进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周围人士反映。同学反映求助者虽然仍然内向,但又回到了以前的宽容、积极、乐观的状态,同学之间的关系恢复正常了。
[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 严重心理问题 渐进式放松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1.一般临床资料
余某,男,15岁,体态正常,自述无重大疾病史和精神病史。现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家排行老大。父母靠打零工谋生,来访者性格偏内向,敏感,自尊心强,有强烈的责任感。
2.主诉
近三个月来感觉很焦虑紧张,严重失眠,逃避上学。生气时常常会发抖,感觉头脑混乱。最近由于考试失败,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都抬不起头,同学会嘲笑自己,不太愿意与同学交往,很苦恼也很担心这样会影响自己。来访者回忆自己多次转学,每次转学都有很长时间的适应期。自己患有慢性疾病,常担心自己的疾病会传染给别人,因此不愿与人交往,现在也不想去学校而想退学,但对求知的渴望没有减退,感觉很矛盾,现在的状态严重影响睡眠和食欲,因此前来咨询。
3.评估与诊断
根据余某的症状结合,来访者经历过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考试失败,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刺激,并且由此引起内心冲突,他有求治的愿望,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约三个月左右,出现了睡眠障碍,学习受到影响,自己难以摆脱,痛苦的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且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做基础,因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善情绪和失眠状况,使来访者恢复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功能,能够顺利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压力。长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消除焦虑、自卑,增强自信,乐观地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
5.咨询方案的制订
5.1主要咨询方法
(1)渐进式放松法
这种放松法通常是先从身体的上半部分的肌肉开始的,当某一个部位的肌肉放松后,再进行下一个部位的肌肉放松。一个个依序进行,渐渐地使全身的肌肉都放松下来。由于练习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上,因而精神也会随着放松下来。
(2)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6.咨询过程
6.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①收集一般临床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③明确主要咨询问题,并做出初步诊断。
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来访者中心疗法。
过程:①咨询中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和规则。②建立咨询关系,使用共情,倾听来访者的烦恼,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
6.2第二阶段:咨询阶段;(第二次到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②运用渐进式放松法进行放松;③把时空扩大,让来访者全面长远地看现在遇到的问题。
方法:会谈法、渐进式放松法、叙事疗法。
过程:①在初步了解了来访者的问题之后,与来访者深入探讨她的问题,咨询师主要帮助来访者了解如何释放压力,如何放松。②指导来访者寻找和确认自己的问题根源,学会把问题与自身分开。③运用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寻找例外性事件和时空夸大等技术帮助来访者进一步分析问题。
6.3第三阶段:巩固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强化积极行为,巩固咨询效果;②结束咨询。
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过程:①反馈咨询作业;②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鼓励来访者巩固积极的行为。
7.咨询效果评估
7.1来访者本人评估
余某说:经过四次咨询,我感觉好多了,也有信心能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我知道我的慢性疾病不是通过简单接触就会传染的,我现在也能静下心来学习了,与同学关系良好。
7.2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刚开始来访者来的时候心情很低落,常发抖,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的睡眠质量好多了,也对自己更有了信心,学会了缓解压力的方法,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和父母关系也融洽了,与同学也能较自在地交往。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篇4
1、生活分析咨询法形成背景
松原达哉先生从1956年起就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非常丰富的学校心理咨询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他在其工作实践中发现,当时很多日本青年学生中出现了厌学、没有生活目标等情况,而这部分学生心理功能正常,并未发生重大的社会事件,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咨询,已有的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因而,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咨询方法。[1]
经过研究,他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出现厌学等情况,与当时日本社会发展背景是分不开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出现了少子化趋势,因此,很多家长采取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的教养方式,同时,社会的竞争也比较激烈,这导致孩子出现抗挫折力低的情况。当需要自主安排自己学习生活的时候,就会出现缺少学习热情、丧失生活目标的情况。基于这种分析,松原达哉不断尝试,结合行为治疗、人本主义等咨询理论,提出了生活分析咨询法。
2、生活分析咨询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咨询中的适用性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比较相象,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生活的富裕,父母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照顾和爱护。而社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这些,都造成了孩子们适应上的困难。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大都在 十六岁到十八岁之间,他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开始自己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时,有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厌学导致逃课;
(2)迷恋网络游戏;
(3)谈恋爱、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4)吸烟、打架
3、生活分析咨询法的步骤
3.1 和来访者认真讨论其生活目标,协助他分析自己现在的问题,明了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这一步,可以与其他心理咨询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来访者的自知力以及为自己负责的意识。
3.2 生活分析咨询的实施步骤
在具体的操作中,生活分析咨询共有十步。在咨询之前,应该准备一些小的物品:若干蓝色不干胶标签、红色不干胶标签(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使用普通的小纸片与胶棒)、B4大小的白纸一张、1-2张A4大小的纸。[2]
LAC法的实施主要有10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请来访者将现在想做与应该做的事一一列在标签上。给来访者20-30张蓝线标签,要求他把自己必须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一一写在标签上,不管什么都行,按自己所想到的那样,每张标签写一件事,越具体越好。
第二步:分组。将所有填上内容的标签进行归纳、分组,如:学习、娱乐等。每组内标签数2-6张较合适。可以列一个“其他”项,将所有不易归类的标签纳入其中。
第三步:为各组命名,用红色的标签书写,贴在各组蓝色标签的最上方。
第四步:打分。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请来访者思考各标签上所列事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100分为满分,逐一打分。每个事项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得分相加,再除以2,写在标签的右下侧。
第五步:排序。按各组的重要程序,从左至右排列组名标签,各组的标签则按平均分值,由高到低排列。然后贴在B4纸上,形成生活行动分析图。
第六步:选择两个最重要目标。从己完成的生活行动分析图中挑出两项个人打分(平均分数)最高的,作为最重要的行动目标。
第七步:编制最重要目标生活行动日程表。确定目标之后,接下来要制定各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即将长期目标分成多个短期目标,写出各个阶段的目标值、完成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尽量详细描述,此日程表的作用是加强对最重要目标的检查督促。
第八步:定期评估和检查。以两大目标为中心,根据日程执行计划,并定期检查。实施结果每周一检查,每月一评价。
第九步:制定新的生活行为分析计划图。每一个月一张新的LAC图。将上个月内没有完成的项目记入标签,补加新的项目。
第十步:评价长期行为。半年或一年后要对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一长期评价。并根据评价情况进行奖励,如果没有完成,一般不直接惩罚,而是与来访者分析和探讨没有完成的原因,制定新的方案。
如果条件许可,以上十个步骤也可以运用电脑软件完成,如EXCEL软件。
4、一个案例分析
4.1基本情况
张X,男,16岁,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咨询,咨询持续一个学期。
基本情况:独子,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社会功能正常。
4.2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系由亲人介绍来咨询。据其亲人介绍,张X一年级上学期成绩尚可,但自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减少,成绩下滑明显,有四门课不及格,如果再不做出调整,有退学的危险。其父母多次与其交谈或写信交流,张X每次均答应得非常好,但事后仍然我行我素,改变不大。家人因而要求其到我这里进行咨询。该生比较配合。
自述:自己也觉得现在这种状态不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不进去书,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同班同学也不喜欢学习,经常在一起玩,自己如果不和他们来往,会被孤立。工作的事,还要再过几年才考虑,因为还想参加三校生考试,不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就要找工作。
4.3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精神状态良好,衣着整洁,诉说自身情况时语速中等,平静。与咨询师较配合,很少提出不同意见。
4.4评估与诊断
来访者精神状态良好,饮食与睡眠均正常,社会功能佳,与同学关系良好,生活中未有重大事件发生。排除精神疾病。
诊断为:因缺少目标而导致的适应性障碍。
4.5咨询目标的制定
在第一、二次咨询中,经与来访者讨论,共同确定目标为在本学期末成绩均达到70分以上,另外,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长远目标为确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生涯目标,并在中等职业学校期间做好相应的准备。
4.6咨询方案的制定
针对来访者的情况,确定使用生活分析法(LAC)来进行咨询。LAC法针对的是“学习无气力”症学生,与来访者的情况符合。
来访者需要每周完成咨询时所布置的作业,并在咨询时与咨询师讨论新的一周的计划,在咨询期间,如果有什么情况不能按时咨询,需要提前和咨询师电话说明。
因为是朋友介绍,故咨询免费。
4.7咨询过程
第一、二次咨询:了解基本情况,确立双方的咨询目标,约定咨询的规范。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比较配合,能按约定时间准时到达,求助意愿强烈。在此阶段,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了比较好的咨询关系,为下一步的咨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咨询师向来访者详细介绍了生活分析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来访者同意按此方法实施,进行咨询。咨询师按照生活分析法的布置,首先要求来访者画出自己的生命线,并预测自己的寿命,标出从小到现在的重大生活事件。同时,请来访者假设自己是毕业班学生,即将找工作,制作一份简历。通过这两个步骤,希望能使来访者明确自己的目标。从实际咨询的效果来看,这两个方法对于来访者的触动较大,意识到自己要做的、可做的事情还很多。
实施阶段,从3―10次咨询:在每次咨询中,都要求来访者针对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如:学生、学生会工作人员、子女、朋友、休闲者等,列出自己在下一周希望做的事情,越具体越好,并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这些事情排出次序,填入相应的生活分析表中,作为指导下一周活动的一个计划。在紧接着的咨询中,结合这个生活分析表,对于上一周的生活和学习做出一个评估,对完成的事件给予相应的鼓励,如果未完成,则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原因,并重新列入新的一周计划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指责、不批评,采取接纳的态度和来访者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刚开始的配合度较高,但在第7和第8次咨询中,略有松懈,经与咨询师讨论,来访者意识到这是自己制订的计划不够明确,因而,根据具体情况做了改动。
结束阶段,从第11-12次咨询:临近期末考试,来访者主动提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的要领,可以自我管理,又加上考试复习的任务较重,因而希望中止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做了讨论,认为来访者已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来继续学习,因而,同意中止咨询。
4.8咨询效果评估
二年级下学期,来访者又主动与咨询师联系过一次,在二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来访者所有功课均顺利通过,且都在70分以上。又过了一段时间,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公布,咨询师接到来访者的短信,计算机等级考试顺利达标。
来访者的家人在给咨询师的反馈中,也认为其变化较大,学习自主性增强,动力较强。
篇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64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大学生体量的总体增大,大学贫困生的数量也逐步增加,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让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我国高校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规定。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对贫困大W生的认定、资助方式、资助范围、资助力度的界定都存在很多困难,使得很多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其中尤以贫困生的认定这个资助工作的重要步骤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
1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贫困认定工作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是否贫困的问题,另一个是学生的贫困程度的问题,例如一般贫困、贫困、特别贫困等,可以说这一步工作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具体资助工作,是重中之重,但是就目前的工作现状来看,这方面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来看有三个方面。
1.1认定方式缺乏科学性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的时候,大体是以一个“三关三级”的模式进行的,“三关”就是证明关、评议关、消费关。“三级”指的是班级、院级(或系级)、校级。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有漏洞。例如证明关,这里的证明指的是学生生源地基层民政部门所开具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该表有学生家庭基本收入情况、人口情况、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等内容,但是现在类似这样的证明表格是很容易盖到章的,签章部门也没有实际履行调查核实的程序。评议关指的是申请人所在班级的学生及班主任老师的民主评议,这种评议表面上公平、公正、公开,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出现泛民主化的倾向,还有的学生出于自尊心的考虑,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所以干脆不提出申请。消费关指的是对学生的消费情况的摸底,有的高校是看学生的校园卡消费情况,有的是看学生饭卡的消费情况,但是这些数据会受到诸如消费偏好、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不能非常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经济情况,更何况这种数据的收集工作量是巨大的。
1.2认定材料缺乏真实性
在进行贫困认定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有,《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个人自述的家庭情况说明、村居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等,这些材料是老师在认定过程仅有的可以用来判定学生贫困状况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的真实性究竟如何确实很难判定。首先是《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如前所述,由于其实际调查工作的困难性,使得很多地方的民政部门没有严格把关,造成材料的虚假性。其次是学生自述的家庭情况说明,现实中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助学金,有意将自己的家庭情况恶化。第三是村居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有的村居委会负责人没有正确认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治性意义,故意夸大事实甚至伪造情况开具证明,破坏了该项工作的公平性。
1.3认定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基本上是依照“班级――院级(或系级)――校级”的三级认定程序,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公示,接受举报。这种认定程序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仅仅依靠公示这一项监督机制其实是不够的。班级是认定的最基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有的班级本身认定工作就不规范,例如有轮流坐庄、平均分配等情况,但是只要班级这个小集体的大多数成员达成共识,就不可能在公示中被上一级监督部门发现,所以表面上看,公示时风平浪静,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措施
综上所述,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无论是认定方式、认定材料还是认定程序上都存在着缺陷,最后的认定结果也必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这将对下一步的助学金发放带来巨大隐患,对良好校风的形成也会有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对国家的资助政策产生质疑。因此,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势在必行。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需要从贫困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入手,加强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必要的评价调整机制,以及时纠偏促进公平,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这是完善机制的基础。
2.1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对贫困生的认定体系基本还是以定性评价为主,具体方法是以“自我诉说+学生意见+老师意见+名额限定”的方式。定性的评价是必须的,但是它存在欠缺主观性和科学性的弊病。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定量的评价的方法。形成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基于定量的方法来评价贫困生,需要确定一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通常使用的指标有:学生月消费金额、家庭人口健康状况、生源地地域因素、家庭收入、家庭遭受突发灾害等情况,这些指标的具体权重,需要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得出,通过这种指标、权重的办法可以为学生打一个具体的分数,老师可以根据分数来辅助分析学生的贫困情况,据此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打分的过程中,不仅老师可以给申请学生打,其他学生也可以打,这样就可以提高打分的准确性,当然如此一来数据量就会非常巨大,这就需要计算机系统的介入,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贫困生认定和管理的数字平台,通过专门的数据库来管理和利用这些信息。
2.2建立贫困生认定的监督、调整机制
过去的监督机制看起来层层把关,更多的是把材料的关,公示的关,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需要形成以师生为主体,以贫困生实际生活情况为内容,以日常观察法、深入生活法、家庭走访法等为主要方法的工作体系。以师生为监督主体,具体就是以与贫困生密切相关的老师和学生为主要监督者,通过建立师生联系的有效机制,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流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日常观察法就是通过平时贫困生的吃、穿、用、行的观察来判断其实际经济能力。深入生活法就是通过直接到学生宿舍观察、对比一下他的实际生活情况来分析其经济状况。而家庭走访法是其中最为有效但施起来又最困难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所需成本较高,建议在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上可以使用,以确定其真实情况。
调整机制就是对整个认定程序的评估和纠错。再完美的体系,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漏洞,因此调整机制就显得必不可少。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来说,就是通过对认定前、认定中、认定后的监督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认定后,甚至拿到助学金后被发现有与其申报情况不符的行为出现,那么就要及时停止发放助学金,对于已经发放要严格追回。只有有了调整机制,才能使体系运行得更顺畅。
2.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学生的教育引导是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的基础,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没有感恩意识和诚信精神,再完美的程序都会出现漏洞。对学生的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诚信教育。在“免费教育午餐”的资助模式下,很多学生出现了“有便宜不占是傻瓜”的错误思想,因而为了获得资助出现了伪造假证明、刻意恶化家庭经济情况等很多不诚信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完善学生征信体系,严肃处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其次是感恩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不以为然,总认为什么都是应该的,丝毫没有意识到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所做的巨大投入。加强感恩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正面宣传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形成心怀感恩、回馈祖国的高尚情怀。
3结语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是提高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困难最大的工作之一,不断完善这一工作体系,需要高校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当然更加成熟的政策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伍亚华,许晖,王永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大学生贫困等级认定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1):143144.
篇6
(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院陕西西安712046)【摘要】目的:干眼症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眼睛泪膜发生病理性改变,使角膜和结膜得不到正常湿润而出现的一系列眼部症状,关于干眼症的病因与分类目前都不是很统一,寻找简单、客观及准确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一直是干眼症临床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方法 应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干眼症有独特的优点和疗效,采用病历对照方法筛选出干眼症的影响因素并综合分析治疗效果。讨论 根据不同情况下引起的干眼症,针对性预防及治疗。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来预防治疗这一疾病的发病发展。【关键词】干眼症;泪液;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鬼针草【中国分类号】R24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45-01干眼症(dry dye syndrome)又称干燥性角结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KC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眼睛泪膜发生病理性改变,使角膜和结膜得不到正常湿润而出现的一系列眼部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 中医中药对干眼症有着特殊的治疗方法,目前已使用与临床,本文旨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个人基本情况、生活情况对干眼症的影响及中医治疗的相关疗效,从而客观准确指导预防治疗。(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在近五个月的时间于省中医院对前来就诊的干眼症患者进行病历分析及追踪疗效,并有记录相关病情及抄录病历以便进一步分析。2分析方法:①虎红染色(rb)于受检眼下穹部滴1%虎红眼液1滴(约20μl),轻揉上下睑使其弥散分布,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呈玫瑰色者为阳性。②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 ,BUT):使用1%的荧光素钠滴入结膜囊内,在裂隙灯下观察自最后一次瞬目后睁眼至角膜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为BUT,一般认为<10s既是泪膜破裂时间过短。③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I):用滤纸测试结果,泪液量<5mm/min,但使用此法时应注意刺激性产生泪液,往往会影响测试结果。3分析指标:根据国内干眼症进行计分诊断分级标准图表分析疾病的程度:(二)结果1.650例患者中男性326例(50.2%),女性324例(49.8%),年龄30~83岁,平均年龄49.9岁。干眼患者共134例,干眼总患病率为20.6%(134/650),女性85例,占26.2%(82/324),男性49例,占15.0%(49/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4, P<0.001)。2.干眼症状的分布650例中至少有1项干眼症状阳性者共计447例(68.7%),其中干涩感182例(28.0%),最为多见,其次分别为疲劳感158例(24.3%)、眼痒131例(20.2%)、异物感或磨砂感及眼部不适均为77例(11.8%),最少的症状为眼痛42例(6.5%)。3.取临床病例跟踪疗效,初次使用中医特色治疗后效果明显改善者476(73.2%),二次使用效果改善者(含初次有效者)501(77.1%),结果符合有效范围。(三)讨论关于干眼症的病因与分类目前都不是很统一,总体来说干眼症可以分为泪液生成不足和蒸发过强两种类型。轻微的干眼症或是在疾病的早期,通常不会有很明显的症状,大多数病人只会觉得眼睛稍有干燥感,往往不去对它进行专门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觉,并会有畏光,眼红和视物模糊,当外界环境中有烟尘时,他的反应会更加剧烈。晚期常会合并角膜溃疡、变薄、穿孔、继发感染、角膜斑痕形成和新生血管,视力下降等一些并发症,对于干眼症的治疗可以分为四类。1补充泪液:人工泪液的种类比较多,但是每一种人工泪液都有其适应证。对于轻度的干眼症,选择黏稠度较小的人工泪液,不会引起一过性的视物模糊。对于中、重度干眼患者可以选择黏稠度大的人工泪液,这样可以使人工泪液在眼表停留的时间延长,减少用药次数。对于眼表疾病严重的要应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2减少泪液蒸发:①戴各种眼罩,如湿房镜、游泳镜等。②泪小点封闭:可以用暂时性的泪小点封闭法也可以使用激光的永久泪小点封闭法。③亲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以改善症状,但是有感染的风险。3刺激泪液的分泌:目前虽然有一些药物有增加泪液分泌的作用,但是这些药物的临床副作用也很大,不可以长期的应用,且治疗效果也不是十分的理想,常用的如0.5%CsA滴眼液,每日3~4次,可以改善早期干眼症的症状。4手术治疗:手术的治疗只适用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受损的干眼症患者。常用的方法有颌下腺导管移植治疗严重的干眼症,对于一些重度干眼症尤其角膜溃疡者,可进行睑缘的缝合以缩小睑裂的宽度,从而减少泪液的蒸发。5中医中药的治疗:中医认为干眼症是由于老化或其居饮食压力环境诸因素,造成肺、胃、脾、肝、肾、等脏腑亏虚,甚至免疫失调,导致泪腺功能失常或邪毒留恋体内而发生的。因此治疗之道,唯有透过恢复脏腑的功能或调解免疫的药物,才能有效缓解症状。
临床中常用的治疗的干眼症的为鬼针草、枸杞子、三味中药,虽然只有简单的三种药材,但是效果非常好,其中鬼针草时临床其它疾病应用较少的药材,性寒,味苦,本方中重用;枸杞子性甘,味平;辛、甘、苦,微寒;诸药和用,疏风散热,活血通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现取一病例简要说明治疗过程:患者性别:男 年龄:35 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1月 病史:1年病情:患干眼症1年,双眼干涩,自觉异物存在,分泌物较多,有时会出现视疲劳的现象,闭上眼睛可稍改善,曾就诊了2次,第一次诊断为干眼症,同时取出眼睑内的结石,而后用了唯地息、润洁、杰奇眼膏、利福平,但效果不明,第2次诊断为结膜炎,建议用唯地息,但是用后总感觉不舒服。
本病例检查BUT=5s,SIt几乎没有,经其它有效检查,确诊为干眼症。上方配伍后首服七日,早晚各一次,一周后复诊检查BUT=9s,SIt=10mm,此外病人自述睡眠情况变好,以往深夜惊醒的症状也得到改善,此次原方配伍不变,加服七日,服法依旧,另外每晚嚼食少许核桃仁,嘱注意休息,及时复诊。三诊BUT=10s,SIt=10mm,视疲劳有所减轻,为巩固疗效,原方适当减量继服七日,七日后停用,再次复诊后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俗话说:有病"三分治,七分养",已经患了干眼症的患者,除了进行必要的针对性治疗外,还应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护养。所以说,对于干眼症的预防,就应从平时的生活调摄中做起,针对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给出不同的建议:少年期让眼睛多"开小差",青年期空调房里多饮水,更年期:泪水少早就医。症状严重或持续不能缓解时,应及时接受眼科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果被诊断为干眼症,应严格按照医嘱接受药物等治疗。 参考文献[1]赵家良 主编 眼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1-61[2]崔浩 主编 眼科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0-71[3]褚仁远 主编 眼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4]刘祖国 主编 眼科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
篇7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90-021一般资料
王龙(化名),男,21岁,河北人,未婚,大一新生,爱好文学,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及遗传病史。父母亲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差。
2主诉和个人陈述
2.1主诉:近三年害怕与异往,并伴焦虑。
2.2个人陈述:王龙有个很苦恼的问题,上初三时因暗恋一名女生后就开始跟异往时说话脸红,心跳加快。当时看到这位女生就会出现一种莫名地紧张、感觉到脸部发热,全身出汗。总感到一些不自在。自此以后,渐渐发展到跟其它异往也会出现紧张状况,近三年这些现象越来越严重,竟发展到害怕跟异往,特别是上大学显得更严重,现在一看到异性就紧张,随即回避,明知道理但又无法控制,心里很烦躁,自己看书采用了一些办法,但收获甚微。
3个人成长史
王龙出生在农村,两兄弟,家庭经济不好。父母经常吵架,关系不好,父亲常年在外不顾家,母亲常常抱怨。对王龙也不关心,并常说讽刺话,王龙害怕与异往,可能与一些事件有关,王龙回忆11岁那年夏天,跟一群女孩子做游戏时裤子不小心被扯了下来,露出大半个屁股,刚好被妈妈撞见了。只听她大声喝道:“当女孩子面脱裤子,真不要脸。”当时觉得很委屈。
另外,上初三时,王龙暗恋上了一位女生,常因看她而上课走神,常常想她,看到她丰满的身材,浮想联翩.....认为这种想法好肮脏,竟然会有这样不道德的想法,因此责备自己。晚上也开始失眠。好几次想跟女孩表白爱恋之情,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高考没有考上本科院校,在母亲眼里,他是个不争气的孩子。
4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4.1咨询师的观察
4.1.1身体状态:身高约1.7米左右,五官端正,身材略显胖,有关体检报告显示均正常。
4.1.2精神状态:来访者见咨询师低头不敢对视,呈紧张状态。
4.1.3社会功能:害怕与异往,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下降。
4.2心理测验结果: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选择实施了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1.85 强迫症状2.2 人际关系敏感2.16 抑郁:2.09 焦虑:1.82 敌对:1.04.0 恐怖:3.64 偏执:2.0 精神病性:1.71、其它2.27
EPQ:抑郁质
SAS:标准分69分,中度焦虑
5评估与诊断
5.1评估:害怕与异往三年,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下降。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及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1]以及成长的经历的一些事件的影响和在别人面前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 妨碍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5.2诊断:社交恐怖症
5.3诊断依据:
5.3.1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5.3.2社会功能相对完整,起居正常,生活能自理,言行能保持在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
5..3近三年与人交往恐惧,尤其是异性,恐惧程度与实际情景不相称并根据心理测评结果
5.3.4伴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紧张,伴有面色潮红,心跳加快等。
5.3.5明知道理但又无法控制,有回避行为。由于害怕与人交往、加之性格内向,严重的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5.3.6对自己的问题具有自知力和较强烈的求助行为。
5.4鉴别诊断:
5.4.1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该来访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等内在心理活动基本协调一致,人格稳定。有自知力,无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5.4.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症与焦虑症都以焦虑为重要症状,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环境和对象,呈境遇性和发作性,而焦虑症没有明确对象,常持续存在。
5.4.3无明显的抑郁症状表现,无三低症状等,可排除。
6病因分析
6.1生物学原因:无异常发现。
6.2社会原因: 家庭环境不好,高考失利更加重了自卑心理,个人成长过程存在创伤事件,这种应激事件是由于负性思维被激活。
6.3认知原因:童年的经历,认为不被爱,进入青春期后及成年后,出现了一些正常的性幻想是正常现象,但是陈龙认为这种想法是耻辱的,不道德的,认知存在错误想法,从而出现人际关系的障碍。
6.4防御机制:由于心理防御机制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回避反应,导致他产生了对其它异性泛化心理现象,所以,这些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7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7.1近期目标与具体目标:纠正错误的思维模式,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树立自信心。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进行社会技能强化训炼以减少回避行为,减轻其焦虑强度。
7.2长期目标与最终目标:指导来访者克服恐怖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格趋于成熟。
7.3咨询方案的制定
7.3.1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进行认知-行动疗法进行咨询,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传统的系统脱敏法和满灌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已少使用[2],目前比较流行的疗法有社交技巧训练、实地暴露疗法,认知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3]。经同来访者协商并同意采用认知行动疗法进行咨询。
7.3.2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心理咨询即通过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运用认知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共同商讨、寻求消除求助者不良情绪的方法等7.3.3咨询时间:根据其症状并考虑学习时间的特点,共为他安排每周一次,咨询时间为一小时,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
8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第一次及第二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咨询的目标和任务: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建立信任感;让求助者了解他自己的心理困惑。
咨询方法:会谈法 心理测验实施过程:
8.1第一次咨询
8.1.1建立信任感;充分尊重求助者,用真诚、理解、同理心的方式对待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8.1.2 询问有关基本情况8.1.3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咨询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项与规则。 与求助者一起确定咨询方案。
8.2第二次咨询
8.2.1 建立良好的关系
8.2.2 与求助者交谈,收集相关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期待,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经历,针对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
8.2.3 EPQ SAS SCL-90心理测验,解释测评结果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三次至第四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本阶段咨询的目标和任务:此阶段主要同来访者了解真实性情绪体验,从而逐步帮助来访者识别行为背后的动机,改变错误认知。
咨询方法:会谈法、理性情绪疗法。
实施过程:
8.3第三次咨询
8.3.1通过会谈与求助者共同分析其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8.3.2让来访者渲泻,获得轻松感。
8.4第四次咨询
8.4.1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8.4.2分析他对诱发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如:认为“差、不可爱、肮脏、不正经”这些负性思维模式,指出她现在的不良情绪就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8.4.3建立合理信念。并找出可以代替的合理信念,问题不是问题,怎样应对才是问题。就是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在认知上应对。让来访者认识到在激发事件与消极情感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些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是消极的自我陈述。针对这些消极思维,转换积极的想法。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加负责任、更加自由地做出应对。
8.4.4家庭作业:找一些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一下她们对王龙的反应评价,这种 “不自然”状态是否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的。目的是让她通过实地调查,克服“不合理”仅凭想象思维的模式。
咨询会谈摘要:
来访者:我跟异性说话时,特别紧张
咨询师:你特别紧张,你当时在想什么?
来访者:我想异性看不起我,想我这个人是个很差的人?
咨询师:你特别紧张,不敢跟异性说话,证明你是太差的人是吗?
来访者:是的,其它男同学跟异往没有什么问题,我为什么是这样,我真是没有出息!
咨询师:如果你一个男同学与女同学交往有些类似的问题,你怎样看他,你和你同学们是不是认为他很差?
来访者:不会吧,只是说明人际关系上有些紧张罢了,不能说明他很差啊!
咨询师:但你是怎样评价你自己的呢?问题不是问题,怎样合理思维和应对才是问题是吗?
来访者:明白了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二(第五次至第六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咨询的目标和任务:接受过去,缓解焦虑情绪,认知重建。
咨询方法: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法。
实施过程:
8.5第五次咨询:
8.5.1再次说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非理性情感不适或异常行为的联系。
8.5.2通过患者的自我监察和治疗的反馈,识别非理性思维。
8.5.3直接对非理性观念提出疑问, 指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
认识自动思维: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妈妈和自己过去的事件,用一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如1例因偶发性事件引起的社交恐怖障碍患者,患者终于摆脱了社交恐怖阴影[4],其次,端正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事件和对母亲的认识。全面、客观地评价母亲,并最终理解、接纳自己与对方。
8.6第六次咨询:
8.6.1训练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回避行为,运用自我指导训练法等方法,协助其建立正常的异往关系。
8.6.2用言语表达有效的行动策略,强调个人适应性和战胜克服困难的自我陈述对于成功行为的内在自我强化。
8.6.3克服目标行为的同时大声用言语自我指导并强化,替代不合理的思维产生的异常行为焦虑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对话。
8.6.4通过角色扮演意识示范适当地正确的行为.
8.6.5布置家庭作业:与妈妈电话沟通,每周三次,并主动与异往,改善人际关系。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第六次至第八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阳性强化)
第六次咨询:
㈠反馈上次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自述一些症状基本消失,上课能主动发言,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均增强。
㈡提醒求助者需要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的关系和矛盾。学会分析自己非理性认知,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8.7第七次咨询:
8.7.1进行自我鼓励
8.7.2在学习与生活中,强调求助者主动与异往,积极参加各种团队活动,鼓励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完善自我,学会独立处理问题。每次进步时给自己奖励。
8.8第八次咨询:
8.8.1了解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以及自我训练法缓解焦虑后的感受与效果。
8.8.2肯定咨询效果,找出继续巩固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制定今后的行为目标,结束咨询。
(咨询对话选登)
来访者:我原来认为的“肮脏、不正经”这些负性思维模式,是我自己的认知所造成的。原来越想控制一些紧张,就越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控制,从而使得情况变得更糟。现在我接受自己的想法,同时学会了放松,感到舒服多了
咨询师:现在你懂得了如何去应对,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来访者:是的,通过咨询我感到效果不错
咨询师:你以后怎样做才更好地帮助自己
来访者:我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咨询师:我们预订的目标已经实现。现在该是你适应生活的时候了,你初步懂得了怎样调节自己,再继续咨询将会影响你的自我成长。因此,再进行一到二次咨询,就可以结束整个咨询过程了。。。。
9咨询效果评估
9.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与人交往时焦虑明显降低,与异往恐惧感基本消失,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得到相应地提高。
9.2周围人的评价:通过一些同学了解到,王龙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半年后跟一女孩子在恋爱。
9.3咨询师的评价:通过系统规范的心理咨询,再加之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采取了认知-行为咨询疗法,使来访者逐步解决了与异往困难和恐惧的问题。学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咨询目标。
9.4复查SCL-90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来访者生理心理行为症状趋于缓解。
复查SCL-90自评量表结果:躯体化1.85; 强迫症状2.2;人际关系敏感2.16; 抑郁:1.09; 焦虑:1.82; 敌对:2.04; 恐怖:1.64; 偏执:2.0;精神病性:1.71。其它 1.27
复查SAS 标准分49分
10结语
本案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让王龙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合理的思维上,而不是问题本身。社交恐怖症之所以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重点在于梳理思路,重建认知,舒缓情绪。青年男女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爱意,是很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案例中的王龙,把自己在情窦初开时的暗恋,看成是肮脏和下流的行为,因而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最后发展到与异往恐惧的地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王龙逐渐改变了一直以来与异性相处时的恐惧、紧张状态,达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3。
[2]陈涤宇.吴文源 《社交焦虑症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非药物治疗 》上海精神医学2001(03)
篇8
关键词:恐高症;贝克、雷米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19岁,大一。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
记得是初中时开始不敢独自上天桥,除非有人扶着,假如独自一人却又不得不到街道的对面,宁愿绕路到路口或者是跨越道路中间的隔离栏;后来,到了高处,不敢靠近楼层边缘,若是透明落地窗或是边缘的保护栏较矮,总之目光或是余光可以看到外面或者是楼下的街道,就会惊恐万分,脑子变得空空的,四肢发软,发抖,心跳加速,心慌,总会觉得地面变得倾斜,自己会滑落窗外,因而一个劲儿的往屋内中心处移动,使自己看不到窗外景象,才会觉得安全;每次到了高处,都会暗示自己没事,没必要害怕,但一想就会胡思乱想,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于脚下,感觉很恐怖,致使自己越发害怕,无法控制。因此只要去高处就一定要有人陪同。
高考考到省外,一个人外出的可能性增加。有一次,学院安排任务要求我进城办事情,来到市区某路口,却意外发现该路口没有人行横道线,而且路中的隔离栏很高,只能通过人行天桥才能到达对面,由于时间紧迫,无奈之下只好独自走上人行天桥,当我走到对面准备下楼梯时,看见楼梯两侧又空又高、桥下的车辆急速行驶,就觉得两边的保护栏不结实、会倒,而且担心鞋底会打滑、站不稳,猛然感觉一阵眩晕,脑子空空的,四肢开始发软不听使唤,只好慢慢退回桥中央,让地面的情景消失在视野中,过了一会镇静下来,只好求救于路人。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改变,但效果不佳。曾去医院做过身体检查,医生也说没问题。在大一的假期,去了一趟南京中山陵,当我来到中山陵脚下,只是看见它那大大的楼梯时,就觉得有一点紧张、害怕、心跳加速;但一想也许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时,就一鼓作气,头也不敢回的冲了上去,到达顶部趋势迅速冲进建筑物里赶快逃离大楼梯的边缘,当参观结束后,需要下楼梯时,一看情形瞬间就傻了,只觉得手脚发软、心慌、眩晕、注意力不能集中、胡思乱想,最后实在没办法还是由同学搀扶着自己闭着眼睛走下去的。自己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主动前来咨询。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一)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己前来。身材高挑,衣着整洁,年貌相符,为人热情、开朗,语言清晰,能陈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一些自己的分析,自知力完好,有求治的愿望,合作程度好,每次如约前来。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二)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1、求助者的母亲陈述
家中独女,深受长辈宠爱,较为依赖大人,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幼时生长发育好,“怎么突然就会恐高了呢?不过现在想想,她小时候出门都有大人带着,到了小学,无论是爬山还是坐自动扶梯还是上人行天桥,她都会自然的勾着我或者她爸爸的手臂,我们也没觉得怎么就让她勾着,小学毕业的那个假期,我们几个家庭一块儿出去玩,小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冲上一个人行天桥,只有她跑了几步就折了下来,她说害怕有点高,我就说‘怎么那么胆小呢?你看看那些比你年龄小的’,可能当时语气也有点儿重,后来她上了初中,开始忙于学习,也没有太注意她的这个方面,以为年龄大了自然就不会害怕了。”
2、求助者的同学陈述
为人热情、开朗、直爽、偶尔有些敏感,情绪不太稳定,与同学相处融洽和睦,虽然宿舍是11楼,但因为平时上下楼都乘坐普通电梯,而且在走廊和阳台上都未发现她的问题。直到有一次,宿舍楼停电,需要爬安全出口的楼梯(旋转式的),而且一面有窗户,眼睛和余光可以看见楼下,她爬到7、8楼的时候,停下休息了一会,就有点不敢迈步了,那时脸色苍白,靠同学扶着才回到宿舍。同学一起去逛商场,她都不敢独自下乘自动扶梯,尤其是那种两边都悬空的。相约一起去省图书馆看书,门口的大楼梯(大概有三层楼高,又大又宽又长的那种)她从来没有使用过,都是乘坐侧边的普通电梯上下楼。
四、评估与诊断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幼年时缺乏安全感;从小受家庭成员较多宠爱;独自到省外读大学;较为敏感,依赖;存在认知偏差;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诊断依据:无器质性病变。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地求医,无逻辑思维的混乱,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求助者内省冲突涉及的是生活中的小事,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其操心,而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冲突属于变形冲突。病程持续时间超过1年,有退缩行为需借助他人帮助或改变处境才能摆脱痛苦;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属于神经症。
主要症状:救助者有明显的恐惧症状,一定的高度或高度情景常引起强烈的恐惧,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心慌等;对恐惧的客体和情景极力回避,要人陪同,不然就绕道避开高处;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自知不自制。
因此,综合临床资料可确诊求助者有心理障碍,是“恐惧神经症的场所恐惧症”中的一种――恐高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近期目标:纠正认知偏差,学习放松技术,缓解处于高处的焦虑情绪,不害怕、不回避“恐高症”,生活不受影响。
终极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完善求助者个性,最终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原理及步骤:合理情绪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向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咨询效果与评价手段。咨询收费: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可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的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如下:
第一次咨询:建立关系。
目的: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初探求助者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
方法:摄入性会谈,观察了解。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布置作业:回忆思考自己对高处的恐惧情况。
第二次咨询:诊断
目的:巩固咨询关系;明确求助者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出明确的心理诊断。
方法:摄入性会谈,观察了解,放松训练。
过程:询问思考情况;做出诊断判断;学习放松技巧,并要求回家练习。
第三次咨询:分析问题、确定咨询目标。
目的:让求助者明白自己恐高是由于对某些事情的认知造成的,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就得首先对其认知过程和观念进行分析。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的确定求助者ABC,双方商定咨询目标。
过程:放松训练。全面深入了解求助者,让求助者理清自己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紧张、害怕、四肢发软、心慌、心跳加速,以及这些反应所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高处,找寻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被试觉得保护栏不稳、觉得脚底会打滑站不住等;确定B为咨询的大目标后,将其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使整个咨询过程比较有层次。
第四次咨询:确定问题。
目的:提出某些特定、具体的问题,协助求助者体验那些通常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及事实,使其认清自己在认知过程中的不合理处。
方法:提问和自我审查结合。访谈。
过程:放松训练。鼓励求助者详细说出她对自己以及自己情绪、行为的看法;通过提出特定问题,使求助者注意到被自己忽略了的经验(问:怕看到下面就意味着你没有乘坐过飞机?为什么有人陪着就可以从高处下来?中等高度为什么靠墙就敢自己下来呢?人、墙会比栏杆牢固吗?);对这些经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
第六次咨询:系统脱敏。
目的:建议求助者亲身体验不同的高处情景并直接感受自己的情绪,让求助者来评判现实发生的事情是否与自己原来的想法相同,以此检验自己的观念是否合理。
方法:采用建议、模仿和系统脱敏相结合。
过程:明确表层错误观念(觉得自己会掉下去、栏杆不牢固、脚底打滑等),表层错误观念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建议求助者模仿并完成其所观察的参照个体所做的活动(学着别人站到高处),这一过程配合系统脱敏使用:
第一步,学习放松技巧。在第二次咨询中,已教授放松技巧,要求其回家联系,并在之后每次咨询中练习过,以求使求助者能应用自如。
第二步,建构焦虑等级。对引发求助者特定焦虑的刺激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将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景排序,从引起最小的焦虑到最大的焦虑,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最小的是0,最大的是100,级差要均匀,循序渐进。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等级排序:自动扶梯是20分,人行天桥是40分,图书馆门口的大楼梯是60分,高楼顶部观光层的边缘是80分,南京中山陵前的大排楼梯是100分。
第三步,系统脱敏。按焦虑等级,由小到大依次逐渐脱敏。每次放松后要询问求助者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要继续放松。
第八次咨询: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目的:摈除夸张性认知,让求助者对恐惧做出更为客观的归因。
方法:语义分析――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
过程: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使求助者认识到她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过分夸大灾难性后果(比如天桥,很多人都一起过天桥别人没掉下去;天桥质量是过关的,扶手比人更可靠);对求助者非现实的假设(到高处,就会掉下去)作严格的逻辑批判,使其看到自己思维的不现实性。
第十次咨询:行为矫正
目的:使求助者体验到积极情绪和成功行为,学会获得愉快的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应用这些方法。
方法:阳性强化,布置家庭作业。
过程:在与求助者的问题相关的特殊情境中,对其积极地表现和改变给予及时的强化,并督促其反省获得强化后的情绪体验(让其男友、同学在其日常生活中变扶着她为走在她身后鼓励她,并适时给予奖励)。
第十二次咨询:巩固
目的:巩固新观念;应用于今后的日常生活中。
方法:认知复习(穿插于咨询过程中以及用于咨询后期)
过程: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阅读有关认知疗法的材料、书籍。在生活中,继续对自己的深层错误观念进行句子分析,继续注意自己的活动和反应,并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加以评估和反省。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通过咨询,当求助者身处高处时,焦虑情绪得到很大改善;自己也敢独自乘自动扶梯、上下人行天桥、去往高处,但由于地理空间因素,暂无法前往南京中山陵尝试,总之,对咨询效果满意。
(二)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
能独自上街,不回避高处,基本对生活没有影响。
(三)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
通过咨询,现不需要我们陪同也可以独自前往高处。
篇9
[关键词]警校大学生 适应不良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90-02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人口学资料:王某,男,18岁,独生子,某警校大一学生。父亲为政府官员,母亲为其家族企业财务总监,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父母在学习上对其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过于疼爱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然而高考发挥失常,被调剂到了某警校,二本批次。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但感知觉和思维意识正常,自知力完整,能充分表明自己的想法且内容具体,主动前来咨询。
生理与身体状态:无重大疾病史,入校体检和复检均一次性通过,无异常。开学近一个月以来食欲和睡眠均较差。
社会功能:不适应警校的警务化管理,能够坚持上课,但学习动力不足。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和区队同学交往,寝室间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192,因子分:躯体化2.1、焦虑2.6、抑郁2.1、人际关系敏感2.2,其他各因子得分正常。SAS标准分:56,存在轻度焦虑症状; SDS标准分:54,存在轻度抑郁症状。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入校1个多月以来,感到失落、孤独、苦闷,对警校的严格管理非常不适应,睡眠时间少。打算退学复读,但是下不了决心。
个人陈述:我从小到大成绩优异,高考我发挥失常,被{剂到了这个二本警校,觉得很掉价,注定今后没啥出息。学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和军队一样,我很讨厌这样刻板的规章制度。同学的高考分数不如我,和我不是一个档次的,不想和他们说话,也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最近心情很郁闷,没胃口,熄灯之后睡不着,也不想学习。我想复读,但又不想再吃一年苦。前阵子我在老乡聚会上得知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所以特来咨询。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的着装符合警容风纪,言语表达流畅,逻辑思维明晰,有自知力,咨询请求明确。据其室友介绍,求助者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喜欢一个人看书。求助者父母反映,求助者自上大学后,经常打电话回家抱怨,多次提出复读。其中队长的评价是王某内向,很少与区队同学交流,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四、评估与诊断
(一)初步诊断
求助者存在焦虑、抑郁、食欲不佳、入睡困难等症状,症状持续1个多月。其严重程度达不到强烈级别,并未出现泛化,也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新环境适应不良;②人际关系紧张;③入睡困难,食欲下降。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按照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一致,知情意协调统一,逻辑思维正常,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未出现感知觉异常、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神经症、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存在焦虑症状,但未出现泛化,逻辑思维正常,社会功能良好,因此可排除焦虑神经症。该求助者存在负面情绪,缺少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但未对生活产生绝望感,更无自杀动机,且病程较短,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表现为出现明显的泛化,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病程连续超过2个月。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未出现泛化,其社会功能未严重受损,病程较短,未超过2个月,因此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求助者先后通过了警校招生的严格体检和入校复检,健康状况良好,无器质性病变,生物因素不显著。
2.社会因素:①成长背景:求助者是独生子,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②应急事件:入学后,学习生活环境巨变,且尚未摆脱高考失利的阴影,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③社会支持系统:求助者从小到大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去警校后未获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心理上有落差。与区队同学交流有限,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3.认知因素:认为自己不该来警校学习,屈才;区队同学各方面不如自己,看不起他们;上了二本警校,今后注定没出息;首次远离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负担大。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师与求助者王某协商后,拟达到两大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尽可能宣泄求助者的负面情绪,纠正认知偏差,重建合理信念,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2.长远目标:充分发挥求助者的潜能,完善其人格,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懂得调控自我,助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1.咨询方法:①帮助求助者开展自我剖析,正确认识警务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其转变先前的认知偏差。②和求助者一起剖析所学专业的就业优势,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③指导他学会解决自我情绪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尽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去。
2.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的本质就是转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观念,主要治疗手段是逻辑分析与思辨,其核心为ABC理论。ABC理论认为,一个人情绪和行为的问题主要是源自其心中不合理的观念。只有接受合理观念,人们才能更为理性和睿智,才能消除求助者的负面情绪,最终解决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二)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1)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2)时间安排:每周三下午。
(三)咨询的相关费用
根据高校内心理咨询工作的公益性原则,求助者无须支付费用。
此外还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本案例咨询预计进行5次,主要包括三大阶段:
1.诊断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咨询。内容主要是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临床资料,开展心理测试,确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领悟阶段和修通阶段):包括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咨询。内容主要是转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
3.结束和巩固阶段(再教育阶段):此阶段为第五次咨询,咨询师在此前咨询的基础上帮助求助者总结和升华,并就此结束咨询。
(二)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任务:询问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获取求助者的基本资料。②摄入性会谈,倾听求助者的陈述,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③阐述心理咨询的含义,告知咨询活动的注意事项,明确双方的义务、权利、责任。
2.第二次咨询:任务: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方法: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过程:①给求助者做心理测验(SCL-90、SAS、SDS);②与求助者协商,明确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③介绍合理情绪疗法,依照ABC理论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A.诱发事件:高考发挥失常,就读于某二本警校,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B.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是优秀的,上了这个二本警校很憋屈,没出息;认为警务化管理毫无意义,纯粹是没事找事;认为周围同学成绩不如自己,不是一个层次,没有共同语言。C.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情绪表现――情绪低落、烦躁,易冲动。行为结果――对警校适应不良;不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
布置家庭作业:入学以来自己所存在的困惑,以及这些困惑都和自己的哪些想法有关。
3.第三次咨询:任务:进一步发掘造成求助者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不合理信念,并就此与之展开思辨。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过程:依照求助者的家庭作业中所反映的问题,发掘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比如:认为周围同学高考分数太低,和自己不是一个档次,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学习公安学专业就一定会去基层公安机关,并且从事公安工作就没有出息。
布置家庭作业:例举一个自我出现负面情绪的事例,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撰写合理翔实的自我分析报告,需包含ABC各项。
4.第四次咨询:任务:协助求助者重建合理信念,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警校大环境。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过程:通过探讨和分析家庭作业,引导求助者展开回顾,进而发现自己原先的一些观念并非是理性的和客观的。比如:原先认为警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就是浪费时间。但现在认识到,作为警校大学生,要严格遵守警务化管理制度。原先认为区队同学成绩远不如自己,没啥水平。如今意识到他们其实也有闪光点,很多方面远比自己强。
作业: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各阶段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5.第五次咨询:任务: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过程:进行咨询效果的心理测验,引导求助者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其将合理的观念贯穿于现实,并就此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述心情渐好,食欲和睡眠逐步恢复正常。已经能够适应学校的警务化管理,对学校和所学专业有了归属感,进入了学习状态,也开始和周围同学交往了。
据其室友反映,求助者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傲,现在大家能够一起聊天和开玩笑。据其父母反映,求助者不再怨天尤人,也没有再提出复读。据其队长反馈,目前求助者内务和纪律方面表现较好,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第五次咨询进行的心理测验结果为,SCL-90:总分138,因子分:躯体化1.3、焦虑1.5、抑郁1.4、人际关系敏感1.5,各项指标正常;SAS标准分42,SDS标准分46。该测验结果表明,求助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下降,已不存在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焦虑症状,其心理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咨询师发现求助者的情绪明显好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很好,能够主动去参加集体活动,逐渐适应了警校的学习生活,对警校适应不良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九、总结和体会
通过本案例的心理咨询工作,笔者认为合理情绪疗法既能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又能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起到巩固咨询效果的作用,科学地引导学生合理调控情绪,是较容易掌握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此外,结合此案例,我发现当前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与普通高校相比,相对滞后。警校管理强调的是服从,缺乏地方大学专职辅导员制度,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学管干部大多为部队转业,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直接,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心理咨询师资质,同时也没有开展心理咨询的意识。这就容易造成警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疏导和释放的现象,隐患较大。因此,我认为要重视警校心理咨询师人才的引进工作和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从而确保警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汉族,20岁,大一学生,家庭和睦。上大学之前均为走读,上大学之后住集体宿舍。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2.主诉及个人自述
近一个月,情绪焦虑、烦躁,过于关注与舍友的关系,害怕舍友讨厌她。
“上大学后,学校离家很远,我只能住学校宿舍。大一开学后,我始终觉得舍友之间很冷淡,都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每当我回到宿舍,就感到特别压抑。有时候我和舍友说话,舍友只是笑笑。这样几次以后,我总结其他人不说话的原因,总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她们对我不满,于是再不敢多讲话。这样的日子让我很难受,尤其是最近一个月,常常感到烦躁,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让舍友讨厌自己,很苦恼,于是前来咨询。”
3.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3.1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有礼貌,谈到宿舍情况时有点紧张。逻辑清晰,语速正常。自知力完好,有求治愿望,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3.2咨询师了解到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个人史:独生女,幼时生长发育正常,学习成绩好,做事追求完美,朋友较少;家族史:父母两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72分,焦虑2.4分,人际关系2.5分。
5.评估与诊断
5.1评估
一般心理问题。
5.2诊断
求助者无器质性病变症状,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属常形,即因害怕舍友讨厌她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有因而发,即因不适应集体宿舍的生活且存在错误的认知带来焦虑情绪,反应强度不大,持续时间一个月,症状并未泛化,社会功能正常,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据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3主要表现
情绪焦虑、烦躁;担心舍友讨厌她;存在自我怀疑的错误观念。
5.4鉴别诊断
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充分泛化并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尚未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该求助者的冲突属常形,而焦虑性神经症的冲突属变形,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5.5原因分析
生理因素:求助者女性,20岁。
社会因素:无居住集体宿舍的经历,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朋友较少,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因素:存在错误的认知:舍友不说话的原因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引起她们的不满;人格特征:追求完美。
6.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不良情绪。
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7.咨询方案的制订
7.1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起因。因此,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
7.2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7.2.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7.2.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7.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时间安排:每周三下午。
7.4咨询相关费用
咨询费用:免费。
8.咨询过程
8.1心理咨询阶段
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8.2具体咨询阶段
8.2.1第一阶段: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次)
目的: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通过心理测验、辅助咨询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向求助者了解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反馈测验结果,确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阐述保密原则,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并根据该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去后深入了解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使她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8.2.2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过程:回馈家庭作业,了解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咨询师通过对合理情绪疗法理论的进一步解说,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评估宿舍沉闷气氛及求助者自身的想法:“只要我和舍友说话,她们也应该和我说话。”“如果舍友不说话了,那么肯定是不高兴了。”“舍友不高兴,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我不能做错事或说错话,否则一定会让舍友对我产生不满。”帮助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对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
8.2.3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4次)
目的: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与求助者一起讨论她的不合理信念;针对求助者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求助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咨询师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先让求助者叙述她的不合理观点,然后依照该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如,针对求助者持有的绝对化要求之类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直接提出:“有什么理由让你的舍友在你和她们说话时一定要所回应?”通过辩论,求助者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舍友选择沉默是正常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使用行为治疗方法;第三次咨询时教求助者进行想象放松的练习,使其在宿舍中放松下来,并向求助者介绍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第四次咨询时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如赞美训练,以帮助求助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运用掌握的方法继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与舍友进行有益的交流。
8.2.4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5次)
目的: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的效果,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束咨询。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焦虑、烦躁等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困扰;咨询师仍采用上一阶段提到的方法和技术,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新的反应模式;使用心理测验重新评估咨询后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及行为方式;结束咨询。
9.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通过咨询,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能和大家友好相处了,情绪也恢复了正常,对咨询效果满意。
求助者舍友评估: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消失,和舍友的交流互动恢复正常。
咨询师评估:求助者经过咨询后,情绪明显比刚来咨询时好。一个月后电话随访,称咨询效果继续保持,症状基本消除。
咨询测验结果:SCL—90:总分151分,焦虑1.4分,人际关系1.6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