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本的语言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财务会计的本质
财务会计的本质是我国财务会计发展的根本,财务会计信息的核心可以反映出该企业的经济活动工作成果。在企业的资金运营中,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过程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组成因素又影响了财务会计的本质。而财务会计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另一方面是主体会计经济利益。首先,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形式,其主要包括当前的经济收入加上已经结算或正要结算的经济收支账目,这些账目的现状都属于当前的经济收支,对于不属于当前经济收支的费用,即便款项存在于现实的收支中,那么,也不应该将该项收支算入当前的收支费用中。
由此可知,权责发生制的根本是可以影响到财务会计的最基本的元素,在我国的财务会计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可以影响到企业中的经济活动,该项本质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还可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贡献;其次,是主体会计经济利益的发生,在我国的财务会计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主体经济活动涌现而出,这使得会计主体财务状况慢慢渗入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在财务会计的不断发展中,主体会计经济利益解决了经济利益的归属和计量的问题。
二、财务会计的特点
财务会计的特点是根据其本身的本质所具有的属性,其特点第一表现为是整个企业的主体,主要的属性是对企业之外的部分服务,是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决断性的依据;第二财务会计制度是严格遵守我国制度出的会计法律、会计标准以及会计制度来实施,再结合各企业的具体发展需求,又专业的会计人员对工作进行处理和解决,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进而强化我国会计主体的运营模式;第三财务会计工作的核心是将准确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的主体,将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第四财务会计的特点还包括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在我国不断发展的会计行业中,这两大特点也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在经济的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财务会计还具有一定的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生产力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直接可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水平,而经济环境也是影响到经济管理的一个要素。
三、财务会计的边界问题
财务会计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给企业的一种方式,而财务会计边界是指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范围与界限之内。在会计信息的提供方面,就要求其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预测性。特定的企业主体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对财务会计的信息需求也是更加的渴望,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财务会计是不存在边界的。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提供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特定企业的经济活动要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监督工作,以此来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公布。
在财务会计边界的确定中,应以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所获得的会计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财务会计边界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计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财务报表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财务信息不断增加的今天,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增加,这就导致了披露的内容过于泛滥,使财务信息缺乏了可靠性,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财务信息的随意性增加,会计审计人员无法做到对信息的全面校正,这样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确保财务会计核算范围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必要前提。
篇2
【关键词】绘本 想象 积累 表达 情感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图画精美、语言精练、内容浅显、内涵深刻的绘本以其独树一帜的优势跻身于低年级学生读物的前列,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首选阅读文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是语文教学努力的目标,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优秀的绘本不仅是低年级学生乐此不疲的优秀读物,也是教师用来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丰富情感体验的有效范本。绘本惟妙惟肖的图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妙趣横生的语言闪烁着文字的灵性,丰厚学生的言语积淀;简单易懂的情节扣住学生的心弦,打开学生交流的心窗;耐人寻味的哲理涤荡幼小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优秀的绘本对低年级学生思维想象、语言积累、交流表达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巧妙利用绘本,对低年级学生语文能力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赏画面,激发思维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以看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比知识更为重要。
好的书籍能激发人的思维与想象,图文并茂的绘本读物能将这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绘本,它用文字与图画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它从头到尾,无论是封面还是封底,环衬还是扉页,都配有精美的图画。绘本中生动的事物形象,鲜艳的色彩画面不仅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且富有动态感,远远超越了文字的界限,给学生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无限的遐想。
例如,绘本《爱心树》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其中几幅精彩的画面只有少许文字。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男孩长大了”和“树很快乐”这两页图,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在“男孩长大了,和以前相比,会有哪些变化?他现在会做些什么?树为什么会这么快乐?”等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联系前文,根据画面,尽情展开想象,描述着画面中的故事。
还有一些绘本从头至尾都是图画,没有文字,属于无字绘本。如《弗洛拉和火烈鸟》《疯狂星期二》等,诸如此类的绘本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节性,同时也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并学会欣赏绘本中的图画,以此为切入点,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欣赏色彩鲜艳画面的同时,能用自己独特的想象来填补书中美好的故事情节,想象的大门会被打开,思维的火花会被点燃。学生就会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思维也会更加开阔敏捷。
二、品文字,丰富语言积累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处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积累不是机械重复、枯燥无味地强行记忆,而是要经历理解、感悟、记忆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理解、感悟是语言积累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浅尝辄止,应该让学生深入认识好词佳句并能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境界,这样学生才能将读物中的语言内化榧河小
不少绘本吸引学生眼球的是其富有精美的图画内容,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冲击,也有很多绘本在语言表达上有自身的特色,形象、简洁、灵动,而且具有反复性,宛若一首首脍炙人口、清新绮丽的小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语言特色,设计迁移运用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指向地积累语言,积淀言语素材,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驱力。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爷爷的动作及语言描写多次重复;“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____,____,真该把他丢了。”’描写妈妈语言的句式也近乎相同;其他叙述性的语言也有相似相通之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这种不断的、重复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既学习了读物中的新鲜语汇,能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牢记于心,又激活了学生自身的语言积淀,“语言仓库储备”会愈加丰富,达到语言的再积累,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述情节,促进口语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听故事、看音像作品,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由此可以看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同时,口语表达能力也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低年级阶段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时机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扎实训练。
因此,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绘本,针对不同类型的绘本有选择、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借助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说话训练,既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四、悟哲理,提升情感体验
绘本为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窗口”,更是学生寄托心灵、表达情感的精神栖息地。绘本是蕴含着深刻道理的童话书,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和儿童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每一本绘本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更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心灵鸡汤。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生命体验、情感愿望寄托在作品内容中,让学生在阅读时与绘本中的事物产生情感的交流,并受到深深的感染。
篇3
[关键词]兴趣;习惯;落实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若儿童早期阅读若发展不充分,后天就难以弥补。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又有限。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我认为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最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它是由文字和图画合成的一个复合文本。它一般一个故事都在三十个页码左右,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文字大,形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所以深受儿童喜爱,绘本阅读也成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一环。且优秀的绘本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很多插图都是出自著名的儿童画家之手,让人赏心悦目。绘本的主题多种多样,有些保持着风趣幽默的风格,但同时又让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或生活常识。如在《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本书中,通过小鼹鼠不断的质问,分别告诉学生山羊、牛、猪、兔子、狗等动物粪便的不同形状。此类题材的书籍我们一般只能在科普读物中才能找到,而绘本得天独厚的形象优势和生动的语言特点是与追求真实、语言生硬的科普读物无法与之相媲美。再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画面上老鼠一家其乐融融,仿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让孩子们体会到家庭的爱和温暖:在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爷爷总能想出解决的办法来,也让学生体会到在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像爷爷一样把问题解决掉。这些生命教育的主题通过绘本的演绎,变得简洁、轻松,并不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增加任何负担,留下任何阴影。所以每个学生都会对这些绘本都爱不释手,绘本也会成为他们最爱读的一类书籍。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推动力,要确实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一)乐意阅读,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每天的绘本故事,起初都是老师读学生听,一学期后逐渐让学生读同学们听。展示读的学生由点到面,逐步实施,不断鼓励,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乐读”。
(二)有效阅读,提倡多样化的阅读只要学生喜爱上了阅读,学生的识字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惊人的,而且阅读的个性化也体现了出来。学生们有的喜欢背诵儿歌,有的喜欢讲故事,有的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故事进行加工自编故事,有的喜欢把一些故事情节画一画。对学生的这些阅读方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奖励。因此,个性化阅读更能体现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而且还能互相学习,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三)享受阅读,在学中感受阅读学生们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学会了如何阅读,就要及时的给予他们一个展示阅读的机会,并且在展示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评价机制,让学生既学会“品”,还能够“评”。教师坚持每天利用一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钟时间安排“我读书,我快乐――自我展示”环节,让孩子们展示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快乐。在展示过程中,也许会有争议,那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学生们不但学会了阅读,更学会了在阅读中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三、落实课外阅读
(一)教师训练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动眼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的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能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形成阅读时用脑的习惯。
2.训练定时和限时的阅读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阅读,阅读时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3.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
(二)营造一个宽松的读书环境
阅读时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选择的图书范围是自由的,这些无疑会增强学生自觉读书的兴趣。班级增设图书柜,学生可以在图书管理员的督促下自由取阅、观看,无须繁琐的手续。课间也可以互相交Q自己的图书,10分钟虽然不长,但是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篇4
【关键词】黑白木刻 教学方法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58-02
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一切的教学有法,其出发点必在于此。以往,高校黑白木刻教学,通常的教学方法是采取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法训练与创作实践练习,即临摹―写生―创作实践练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由浅入深不同主题创作的反复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黑白木刻创作与表现能力。然而,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对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却是关键所在。保山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情况就总体而言,其绘画基础、造型能力等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笔者多年来在版画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 黑白木刻与黑白画
1.黑白木刻
“木刻即‘木版画’,是版画的一种。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过去木刻多用以复制绘画作品,绘、刻、印三者分工,称为复制木刻。现代木刻由作者自画、自刻、自印,充分发挥刀木所特具的艺术效果,称为创作木刻。”而黑白木刻版画是版画艺术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个版种,是版画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
黑白分明是黑白木刻版画语言最极端的形式,最极端的黑白对比构成了黑白木刻版画强烈的简洁、明快、单纯、概括和阳刚之艺术特点。
2.黑白画
黑白画这里特指黑白木刻创作稿,是完成黑白木刻创作所必需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黑白装饰画。黑白木刻教学不同于基础素描、色彩可以通过写生,从而研究和表现对象的黑、白、灰之素描关系或色彩关系等那么相对直观。因为,一幅黑白木刻创作,首先我们要把所要表现的物象或素材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常的方法是用毛笔、墨、纸,先画出黑白画(稿),然后转印到木刻板再用木刻刀具刻制、印刷,最终完成作品。然而,该黑白画(稿)又不同于一般的黑白装饰画,它既要有一定的黑、白、灰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作者用刀的意味。
二 教学反思
通常黑白木刻教学,首先是讲授黑白木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黑白木刻的工具材料特征与一般木刻刀法组织、黑白木刻的构图特点等。然后是刀法组织、范画临刻、写生、创作实践练习。
学生通过写生、默写或结合已有的写生素材、资料进行加工、再创造,画出黑白画(稿),在此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怎样画黑白木刻稿?如何对画面的黑白进行处理是关键所在,此过程就是把一般绘画的光影或是素描的色调转换为木刻的黑白,这是由一种媒介转入到另一种媒介,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也由相对的摹写走向了主观创造的表现过程。因此,画面黑白关系的处理显得至关重要,是黑白木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色彩缤纷、不同材质的物象时无从下手,对黑白木刻语言特点的认知与表现感到困惑。即便是画出黑白稿,笔绘与用木刻刀表现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用刀、用什么样的刀来表现具体对象仍感到茫然。其次,在黑白木刻学习过程中显现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题的创意、构思与画面的构图能力相对较差和不善于思考,版画制作过程某些环节或制作工序方面不够认真、严谨,尤其是对画面黑白的归纳、概括处理能力较差。再次,学生的创作意识淡薄,造型能力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以往学习基础素描、色彩那样摹写、摹仿相对直观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在基础训练课程中对学生的创作意识、创造性思维、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法有待改进。
三 怎样画黑白木刻稿
在黑白木刻教学过程中环节很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很多,如学生的造型能力、对黑白关系的处理能力、刀法的运用与表现能力等诸多因素。教师只能循序渐进,抓住重点,分阶段逐一解决。在此阶段可重点解决如何画黑白画即黑白处理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画面的黑白处理。
1.从物象的明暗入手
自然界中的物象在光的照射下,或我们把所表现的物象设置在“假定”的光源下都会较为直观地呈现出物象的明暗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相对直观地依据物象的“明暗”来归纳不同物象的黑、白、灰关系。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既要准确地掌握一般绘画的光影规律,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木刻的特点,牢固树立以黑白为主体控制画面的理念。尤其是初学者,面对丰富的明暗关系要大胆归纳、概括,应强化物象的黑白对比度,尽量减少中间层次,注重画面黑、白、灰的整体关系。
2.从物象的固有色入手
固有色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中的物象本身就具有不同深浅、不同质地、不同重量感、不同明度的黑白灰关系,为此,我们可以相对直观地依照物象固有色的深浅,包括材质等因素,结合木刻的黑白处理规律来归纳不同物象的黑、白、灰关系。通常而言,深颜色倾向于黑,而浅颜色倾向于白或灰,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是根据画面需要而定,尽可能压缩和省略掉一些灰调子层次。
3.从物象的结构入手
从绘画的角度而言,所谓结构就是通常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结合、连接与构成。这种结构在特定环境、光线下,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构成特征。因此,可以说物体的形体结构是绝对的,是本质的东西。在特定的光源下,物体的形体结构决定着物体表面明暗调子的变化。即便是光源发生变化,而自然界中的物象其内部间的组合与相互的比例关系、内在结构以及外貌特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因此,结构是物象形态不变的根本基础。所以,我们可以围绕着物象的结构,按照黑白木刻的构成规律,运用木刻点、线、面的表现语言来归纳黑、白、灰。
总之,在具体的木刻创作过程中,黑白的处理主要还是依画面的整体需要或创作主题而定,画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是处理黑白的根本,而画面灰色处理好坏是处理黑白的关键。
四 结束语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时、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对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同时,在黑白木刻教学中,不仅要加强造型基础和创作实践练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版画制作过程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操作习惯,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黎主编.版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 漆器 装饰 漆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Modern Lacquer Decoration
YU Yo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hand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55)
Abstract Chinese lacquer is profound, eclectic. the creation of modern lacquer is necessary to meet modern aesthetic with modern lifestyles, but also able to maintain a large paint language features. Chinese lacquer should learn Japanese lacquer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and explore new roa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lacquer.
Key words lacquerware; decoration; lacquer; comparison
漆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多见,它主要生存发展在东亚文化圈中,以中国、日本、韩国最具代表性。漆艺的开始便是作为一种实用器物出现并开枝散叶,在世界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漆艺历史。以器为最初形态出现的漆艺,其首要的功用必然是使用功能。在满足了使用功能的同时,基于人类对美的本能追求,必然希望在使用或看到这件实用品时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就要对其造型、使用的材质、表面的纹饰、色彩等方面进行装饰。本文从漆器装饰的角度针对中日两国现代漆艺发展进行比较分析,藉此取长补短,探寻适合中国漆艺发展之路。
1 中国现代漆器的装饰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讲究一脉相承的民族。这种包容性体现在民族、文化、地域以及时间在内的方方面面。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对祖先精神的尊重和敬慕使得中国的艺术与设计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相似性。在历史上形成的某一种经典造型或纹样往往被后世不断沿用,并出现在各种艺术、设计的造型中,中国的现代漆器装饰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大多为大陆文化,而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加之中国漆艺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由于环境、文化等差异,形成了审美风格的较大差异。漆艺作品题材广泛、不拘一格。
中国现代漆器的装饰,可以从工艺趋向和艺术趋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工艺趋向的现代漆器注重传统的制作工艺及髹饰技法、器型与装饰纹样也常采用传统制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漆器作品在形式及工艺上受到现代艺术设计及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脱离传统工艺的概念。在中国,这类的漆器作品大多出自于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一部分是一些漆艺厂或漆艺作坊中通过数名漆工的共同努力完成的,还有一部分为少数民族艺人的作品。这些工艺美术大师沿袭了中国漆器的传统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工艺技法。将这些工艺技法运用在漆器的制作上便形成了其独特的装饰风格。由于这类作品的创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作品局限特定的某些工艺技法基础上,作品的风格较为单一,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中国漆器装饰风格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在漆器装饰上或采用传统、吉祥纹样构成装饰表达美好的寓意;或把松、柏、梅、竹、菊、水仙、莲花、奇石等作为本民族的代表,借物咏志。
艺术趋向的现代漆器,其作品更加重视人类现代的生活方式,作品的实用与审美并举,作者往往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重视主观感受,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及个人的独特的设计风格与漆材料及髹饰技法有机结合进行创作,强调一种诗性的表现方式,遵循了中国传统的隐喻、象征的思维模式,作品多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暗示性话语模式。
在中国这类的漆器创作者大都出自高等艺术学院,他们一方面接受国内有经验的漆艺艺人在传统髹饰技法上的传受,一方面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接受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对外交流的机会较多,有很多漆艺家曾有出国留学的经历。由于所处的立场不同,这些艺术家没有地域、国家的区分,他们的漆器创作更加灵活多变。有些漆器作品已经脱离了器的概念,转化为纯粹的美学范畴的艺术品。很多漆艺家在纯熟的掌握了当地特有的髹饰工艺的同时,进一步关注漆语言形式的现代性,并介入到漆语言形式现代性的研究创作中。
2 日本现代漆器的装饰特征
在世界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如此热烈执着着本土文明的传统,又如此广泛摄取外来文明;如此曲折的反复,又如此艺术地调适和保持两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新的文明体系。①日本漆器无论是对古代中国漆艺髹饰技法的学习与继承还是对近代的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吸收过程中,一直是处在不断消化吸收使之本土化的过程,摆脱了绝对化的极端倾向。当我们想到日本漆器的装饰特点时,极具装饰意味的富有情趣的图案与具有和谐与秩序感的直线形和网格形式会马上浮现于脑海。日本漆艺作品非常强烈的展示了装饰上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内涵上的东方文化精神,同时作品还具有引人入胜的精致,作品极具设计感,色彩浓郁、充满了微妙的情趣和多变的性格。
日本美学文化不仅具有静、虚、空灵等传统的从中国而来的东方韵味,还具有西方实用的、繁琐的特征,更有本身所具有的爱好优雅、纯洁的特征,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美”。这种“装饰美”充分的体现在日本漆器艺术上。日本自然美学观念中的“雪”、“花”、“月”和“物哀”之说,通过图像的表达就是对自然之中稍纵即逝的、纯洁的、伤感的事物的喜爱,特别以残月、落花、枯枝、红叶、衰草等事物的描写为最多。欣赏日本漆器,你会感到细致的、平静的抒情,在平和冷淡中描绘了一个梦与现实分不开的世界。这种对图像的运用才真正达到了日本民族本身对自然美的表达的极限。日本则是纤细纯粹的私人情感的体现。
传统的漆器设计是与日本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也与日本传统的风俗习惯、民族审美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传统日用漆器的设计是基于日本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锤炼,到现在达到了非常简洁精练的程度,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日本独特的审美标准。
日本现代漆器创作可分为“传统派”、“日展派”和“生活派”。 源自“日本传统工艺展”、“日展”和“日本生活工艺展”,三大派展览,此三大展览都有相当的历史,对日本现代漆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传统工艺展强调工艺技术、纹样和造型在古典审美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日展主张“创作性”。日展工艺在即保有器物性的同时,创作现代的形态、纹样和色彩。作者在追求各自自由创作之时,注重把握材料的特性,在制作中随着这一方向延伸发展着;“日本生活工艺展”,标榜其为生活派,其主旨来源于日本朴素的民艺和现代设计,传统的古典工艺高高在上,略显冷寂,可望不可及;而“创作性”的纯艺术趣味,是高雅的形而上;难以成为实实在在的日常所需。柳宗悦的“民艺论”给生活派以理论支撑。数十个漆艺产地使好的设计得以实现,生活派真正重视“工艺=用+美”中的“用”之功能。②
狭长的日本列岛,有几十个日本通产省指定的传统漆艺产地。每个漆器产地也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比如装饰精美的莳绘和戗金则是轮岛漆器装饰的特点,镰仓雕这种工艺则以其发源地神奈川县镰仓为名。
日本现代漆艺由于对传统技术很好的继承,技术上的精巧化的倾向,加之漆艺家对胎质成型、髹涂方法、装饰技巧的不断研究,促进了其新的构思创意。传统技法的承袭与创新与地方区域性技法的新思考被广泛应用于漆器作品之上。如黑田辰秋把鲍鱼贝强烈多彩的光泽巧妙地组合做成的螺钿,大场松鱼用新手法再现平文,寺井直次对蛋壳的有效研究和纯熟的掌握,田口善国艺术性地运用莳绘等,他们将漆艺的传统技法的纯熟运用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作品极具魅力。
3 中日现代漆艺的交流
中国作为亚洲文明的发源地,对周边特别是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长久的影响,在漆艺方面每个历史阶段日本都直接或间接的学习了中国的技艺与文化精神。而漆艺发展到现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漆艺已经落后于日本。吸收了中国漆艺精髓的日本漆艺也开始“反哺”中国漆艺。日本教授原田先生曾于1907年应邀到福建工艺研习所传授漆艺,1924年福建漆艺名家李芝卿先生赴日本研习漆艺,在原田任教的长崎美术工艺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莳绘和变涂等髹漆技法。1936年沈福文先生东渡扶桑,进入松田漆器研究所学习漆艺,回国后于1940年在四川省立艺专科学校筹建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漆器专业。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漆艺展览不断地举行,为中日等国的漆艺家提供了国际漆艺交流的平台。随着漆艺国际化的发展,各国间高校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了现代漆艺的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4 小结
我国传统漆艺技法源远流长,这也是我国古代漆艺领先于日本韩国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漆工艺的传承在近现代部分出现了断层,加之生产力水品不足以支撑漆器的消费等原因,使得中国的漆器的设计生产缺少了民用的支撑,从业者很难从中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使得漆器创作的人数极少,这也必然导致漆器的民间创作生产出现了总体的工艺水平不高、作品缺乏新意,造型与装饰仍沿袭传统制式,作品缺乏设计感,不能与时俱进的状况。
如何在现代漆器的创作中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又能保持漆的特色,是当今漆艺家应该考虑的。保持漆的现代性并非是对传统的否定。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现代漆器在造型与装饰上的复古风格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能够认真研究传统漆器,将古代漆器中装饰与工艺的精髓继承发展下去,对中国现代漆艺的复兴与发展是不无裨益的。日本的现代漆器中复古风格的漆器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象日本的增村益城增村纪一郎、大西长利等漆艺家在创作中吸取了宋代素髹漆器的精髓,创作出大量具有现代意味的漆器作品。我国的著名雕漆大师文乾刚运用现代的构成方式将其精湛的剔红技艺、传统的装饰纹样与造型巧妙结合。正如他所说:“剔红这种传统工艺经一千多年的积淀,有着太多的内容,掌握它十分不易。但是,你得想办法,爬到前人的肩上,再往前走,就是一片灿烂。”
而当前我国漆器设计之所以与日本的存在差距。从日本的现代漆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作品对漆艺髹饰技法接近完美的表现,这不仅得益于漆器作者个人技术的高超、创作态度的精益求精,同时漆艺产业化的完善与发展、国家社会的重视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使得具有高超漆艺髹饰技法的漆艺匠人既得到经济的保障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我国许多漆艺匠人,由于其所在的漆艺经济产业的不良发展而整体滑坡,拥有精湛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经济保障,逐渐流失、转行、退休。人材的匮乏造成技术传承的断层,又何谈漆工艺的发展。由于行业的不景气,而作为人材培养的基地院校中,选择传统漆艺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少,漆艺行(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65页)业缺乏新生力量的加入。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传统和艺术的保护条例》开始对传统手工艺立法保护。尽管现在漆艺的发展还有许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中国仍有许多勤奋的漆艺家努力创作了不少新颖有趣的漆器作品,学习日本漆艺发展的的兼容并蓄,为中国现代漆艺发展探索新的道路。大漆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曾经孕育了中国辉煌的漆文化,中国的现代漆艺也将以它特有的形式屹立于世界现代艺术之林。
2011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注释
① 叶谓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篇6
一、创建书库,有书可读
(一)图书馆藏书丰富,开放书架让人心动
图书馆藏书丰富,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图书馆设1个图书文献库,1个阅览室。图书馆现有藏书5万余册,生均图书达到30余册。采用单双周学生借阅制,由班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图书馆借阅。而且单本书的量也充足,如《爱的教育》《城南旧事》《爱丽丝漫游仙境》等都达到了55本,可以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阅读。
开放书架让人心动,为了引导学生多阅读,进一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在教学楼二楼和三楼的休息平台上各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漂亮大书架,并辅有供学生快乐阅读的座位。为了使课间阅读更加文明,每天有几个服务志愿者,负责管理书籍、整理书架,确保学生形成爱护书本的良好习惯。如今,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建立班级小书库,进行快乐阅读
学校还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漂亮的小书架,以便各班建立班级小书库。学生们把自己的图书纷纷拿到班级“书库”和同学们共享,又纷纷从小书库中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满满一书库的书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借书阅读,学生们享受到了更多读书的快乐。
(三)建立家庭图书角,和书相伴左右
在校读得再多,都比不了家里的阅读。不要说放学后和双休日,单说寒暑假就有充沛的阅读时间,所以,建立一个家庭图书角是很明智的选择。我们教师会推荐给家长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以便家长为学生购书。
二、激情引趣,有书愿读
(一)精心布置,书香萦绕
为了让学生亲近阅读,走进经典,与好书零距离,学校在各层教学楼的走廊上悬挂了“经典好书宣传画”,在教学楼的每块走廊墙壁上张贴《三字经》等,学校宣传窗也会定期进行宣传。
班级读书环境精心布置,两边的墙上张贴一些读书名言;教室后面的墙上开辟专栏,张贴学生的读书心得、读后感;黑板报上定期刊登一些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等,使师生进入班级就时时处处置身于书香的包围之中。
(二)晨诵午读,亲子阅读
优秀青年教师常丽华说:“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领略母语的优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晨诵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以实验小学的《八个一百》、李振村主编的《新经典日日颂》和薛瑞萍《日有所诵》为主。学生早上到校后就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晨读。每天午间,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低段主要选择绘本,以教师读,学生听为主,中段多选择一些童话、寓言、校园系列类的故事,学生默读的时间逐渐增加,高年级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一些名著。
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二十分钟阅读时间。我们建议家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做好亲子阅读。
三、提升能力,有书会读
(一)“织围脖”,促交流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深受网民的喜爱,我们把它引进到学生的阅读交流当中。学生们看了书以后有什么想说的,把它写下来,我们戏称为“围脖”。我们让学生每人购买一本便签本,用来微博。鼓励他们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感悟,自由自在地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们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钟,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自己的“微博”,并评选出精彩的微博,抄到便条上,再贴到“微博展示台”。写微博,微博,展示微博,学生兴趣盎然,津津乐道;闲暇时光,总有那么多的人徘徊在“微博展示台”的周围。
(二)做笔记,话“采蜜”
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做读书笔记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喜欢把这样的本子叫做“采蜜本”。
我们设计的“采蜜本”内容上分两大块,一是摘好词好句,二是写读书感受。如何发挥读书笔记的重要作用呢?我们认为“采蜜”前的指导是基础,“采蜜”以后的反馈、交流是关键。
反馈、交流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每周一次,随机抽取3到5本学生的读书笔记,由教师或学生在班中朗读,从摘抄的词语、好句、感想,全班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和准确到位的评价,教师会进行适当的表扬,有些教师采用星级来进行评定。
1.优秀的读书笔记首先看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摘抄的好词,避免常用、普通的词语。摘抄的好句是否典型,有特色。比如:句子中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风趣、幽默的对话描写,生动、细致的画面描写等等。
2.其次看重的就是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记叙和评价阅读的感受。
(1)从书中事联系到自己所遇到的事,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
(2)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走出作品,展开合理的想象。
(3)抓住作品中主人公,就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教方法,重批注
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摘录,还有边读边想、读思结合,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圈划批注等。采用合适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使学生最终能达到“自能读书”。
针对如何让学生进行品味性精读,我们主要采用批注法。开始的时候,学生针对几个词语进行批注,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对批注进行点评、交流,等学生掌握了以后,再指导学生批注句子,一次以3-5句为宜,也要进行必要的点评、交流。然后,逐渐放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批注。随着年级的升高,从一开始选择的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逐渐过渡到读整本书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批注。批注让学生的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浅入深,张扬个性,在阅读中感受幸福。
(四)阅读的开放性指导
关于课外阅读的开放性指导,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实践。其中在一次全市的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中,我们大胆尝试。我们把人教版四年级的课文《去年的树》作为三年级的课外阅读材料,在进行阅读指导中,我们的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把握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口语表达、独立创新的能力,最终能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篇7
1、取材:平凡中有真谛
石涛生活在明末清初,一个动乱的年代。这种大环境下文人志士们害怕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大多寄情于诗文书画中,来逃避现实。这种状况阻碍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自由发展,扼杀了中国文人的创新精神。明末清初,以董其昌和以“四王”为首的“师古派”崇尚摹古,他们强调基于前人技法上来为自己再利用,以此为“正宗”。在清政府的鼓励下,“重现古法”的风气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画法。一味的“师古法”,作品即便形象逼真,却少了鲜活的气息,显得客套死板,也因而无法摆脱前人的创作束缚,限制了绘画艺术的发展。石涛独树一帜,反对摹古仿古,倡导应该“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石涛作品取材大多是亲眼见到的景象,来源于生活所见,创作的手法和创新性的思想是和当时社会所对立的,从而体现了他超乎时代的艺术水平。
2、技法:挥洒中得心源
传统的山水画技法石涛归纳为“三叠”(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与“两段”(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而石涛不同,多年居于深山老林,便于观察山景,章法上突破传统,远近景浑然一体,这种画是从生活中来,从心境中来,从灵感中来,若不是丰富的生活经历,很难画出这种画来。石涛把自己的章法总结为“蹊径六则”(1、对景不对山,2、对山不对景,3、倒景,4、借景,5、截断,6、险峻)。他不愿受约束于成法,随心挥洒、笔墨进行创作,抒发心中情怀,他们以一种超凡脱俗、清新自然的作画风格出现在清代的画坛上,有别于当时流行的仿古复古绘画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石涛向古人学习绘画技巧,不为古人的经验所束缚,活学活用,注重向大自然学习,在“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古法,大胆的表达心境,为后世所学习。
3、心境:僧俗两界显高远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于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的文化及其价值观也已内化成为了传统中国人的一种人文思想。作为文人画家,石涛身上也同样具有深深地儒家传统文化烙印。作为一名佛门弟子,他秉承佛家淡泊名利的思想,长期居于深山老林之中,衣食起居,皆“以天为盖地为炉”。因此即便当他陷入逆境时,(和当时的画坛主流思想相抵触),他不曾消极沉沦,而是依然坚持自我,勇敢的承担起推进中国山水画向前发展的社会责任,突破陈旧的传统束缚,大胆的革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石涛绘画创新精神的根源
明末董其昌以其“南北宗”文人画理论为旨,和清初画坛影响最大的“四王”一起,致力于摹古,崇尚元四家,注重笔墨,以能灵活的运用古人的笔墨技法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四王吴恽的山水画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誉,被视为“正统派”。他们的绘画注重临摹,重笔墨,轻写生,轻创作,力求一草一木皆以古画为本,画风僵硬,作品呈现出程序化的感觉。
石涛的绘画风格变化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是明朝宗室,明朝灭亡时还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选择了出家,顺治十八年,石涛在松江拜名僧旅庵为师。旅庵对石涛曾有指点:“谓余八极游放宽,局促一卷隘还陋。”指出石涛还年轻,需要瞻仰天下的名山名寺,丰富自己,不可孤陋寡闻,居于一隅。旅庵指点的不仅是佛法之路,也是艺术之路。康熙五年,石涛来到宣城,在宣城的这段时期,石涛结实了不少当地文化名流,与他们在绘画上相互交流,又曾数次与友人游黄山,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继而形成了其书画艺术的基本风格和面貌。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对于自然的真实感受和积极的探索并吸收前人技法长处,相互融会,使之更进一步强调“师法自然”。石涛提出的“一画”论,通俗地说就是他常说的“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黄山是我师”是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前提条件就是要深入生活,要有生活依据,这种观念在现在看来属于常识,可在当时就是有悖于“正统”的了。石涛的“黄山是我师”他针对的是当时的权威王时敏明确指出的只有古人才是我师,“黄山是我师”不等于消极的模拟自然,要有法。有变。“我是黄山友”,用石涛的话说,就是“黄山是我师”是“神迹”我对黄山的理解便是“迹化”。“神迹而遇迹化”便能诞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三、石涛绘画的创新精神的当代意义
1、石涛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石涛之于山水画,有自己的理论观点,有许多敢于向当时的权威挑战的见解,他的艺术理论著作《画语录》,其中谈到中国画的构成特点、画家的审美心态和画家艺术实践与素养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他提出“一画”论,即客观世界——主观感受——艺术作品三点一线的理论,“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这十个字做了最好的诠释。石涛能够在清代画坛有所成就,就是在尊崇古法,师承古法的前提下,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适当改革,“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因此,中国山水画要想不断得到快速发展进步,必须要学会在结合时代背景对绘画进行创新。石涛的绘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一方面在于他敢于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在画坛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的时期,敢于打破画坛的寂寞,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特点,这是值得称赞的。而另一方面,他“搜尽奇峰打草稿”将绘画付诸于实践之中,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分析,用最真实的思想情感进行创作,在“师古人”、“师造化”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情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使阅者耳目一新。
2、石涛绘 画艺术对后世的启示
(1)在生活中发现美
在石涛的绘画中,多以取材于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但在创作过程中突破画家传统的绘画思想,带有较强的石涛本人的主观色彩。追求创新,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美学规范。石涛注重向前人学习,注重传统,但是“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在古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个人主观思想,突破传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绘画技法风格。
(2)在生活中创造美
石涛绘画以独特和个性的风格作品,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标准,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改变了当时画坛死气沉沉、一成不变的现状。当今画坛,需要学习石涛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画家利用自己高超的技法水平,更具现实社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潮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3)在生活中弘揚美
中国画的产生和发展依托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启发当今艺术家们不为世俗生活所迫,坚持住自己的创作理念与画风,如实反映社会问题,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反省现实生活问题。坚持艺术与生活结合,保持作品在艺术原创性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着自身的突破,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兼具时代特色,针对当前社会问题产生特定的艺术语境的作品,创造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与时俱进,更新艺术的时代性,促进艺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共同打造中国画坛最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俞剑华著.中国绘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殷玉琴.石涛宣城时期绘画之探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
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刘晓枫.略论中国山水画的布置.西安美术学院2008.
篇8
一、 笙的概念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传说是女娲所做。《礼记・明堂位》有:“女娲氏之笙簧”,《世本》则说:“S作笙。”笙义即生,女娲化生了人类万物,成为生的象征,自然的就成了笙的创造者。笙是民族乐器里很独特的一件簧管乐器。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笙身和笙斗两大部分。连接笙身和笙斗的是笙脚,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由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长度的竹管耦合震动发音,故准确的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笙的品种繁多,外形样式有大的、小的、圆形的、方形的、长嘴的、短嘴的等多种。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簧、21簧、24簧等以及改良高音键笙、中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音坐笙系列。
二、 笙的传承
笙最早是皇家宫廷使用的专门乐器。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乐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据《周礼・春官》记载:“笙师,掌教(歙)竽、笙、埙、a、萧、篪、a、管。”“笙师”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也簧。”《韩非子・内除说》:“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乐之。廪食以数百人。”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就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在宫廷、贵族间广泛流行。正是由于笙拥有这种特殊的位置,使笙能够堂而皇之传承延续下来。有史为证: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有黑漆朱描图案,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14、16和18等偶数,与早已发现的及古籍中所记载的笙的簧数不同。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17簧笙,木斗,另置长吹嘴,绘龙纹和云纹,笙管也刻有纹饰。皇家宫廷保存传承下来的各种制式的笙,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这是除了官方传承笙的又一重要的传承途径。走出皇家宫廷的笙,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当时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这就使笙的传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任何一种乐器,只有得到民间的认可,它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在,在河北吹歌、山东吹乐和辽南鼓吹等民间吹管乐队中,笙都是不可或缺的吹管乐器。流行于河北保定地区的冀中管乐;在婚丧喜庆活动及僧道宗教仪式中演奏的山东鼓吹;流行于山西五台山,以吹奏乐器为主的八音会;十番锣鼓中的笙吹锣鼓;欢快流畅,清新活泼的江南丝竹;喜庆活动与迎神赛会演出的福建莆仙地区的十音八乐;流行于台南等地区的十三腔(音);其它还有潮州大锣鼓、潮州苏锣,以及用于男女爱情、生活、婚丧葬仪式、踩堂走寨场合所演奏的苗族芦笙乐队等等,这些传统器乐乐种中都有笙的主奏、助奏角色。
由于笙的普遍发展和自身魅力,也成为历史上寺庙音乐不可缺少的演奏乐器之一。历代的寺庙也是传承笙的场所,史书上都做了记载。北京智化寺现在还保存着一件十七簧笙,笙管十七根,笙斗用牛角制作。智化寺是明正统(1436―1449)年间太监王振舍宅建造的寺院。寺内一直拥有一批擅长演奏管乐的乐僧,现存乐谱,年代最早的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十五代僧永乾所抄。由于乐僧有严格的师承传授,故其所传的笙及其演奏方法,又是明代民间实际存在的形式之一。日本的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内,也保存着我国唐时制作的吴竹笙、竽各两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为17管,其排列方法均呈马蹄形,唯弯曲的吹嘴特别长,斗上都有油漆彩绘的人物或风景画。至今笙仍是寺庙音乐(佛、道)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皇家梨园就有笙师这个官名。《礼记・春官》记载:“笙师,掌教(歙)竽、笙、埙、a、萧、篪、a、管。”“笙师”为官名,其实就是宫廷里梨园负责人。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多用来为戏剧、歌舞独奏、合奏(齐奏)或伴奏。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笙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笙在江南丝竹、河北吹歌、常州丝弦、福建南音、山西八套和西安鼓乐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配奏乐器。还用于昆曲、越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伴奏。在梆子腔诸剧中(秦腔、晋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笙均属于主奏乐器之一。在歌舞音乐方面,使用笙来作为主奏的,以西南少数民族的芦笙舞最具代表性。其吹笙舞蹈充分地表现了边疆民族善于歌舞之民族特性。在曲艺艺术中使用笙的,则包括了福建南词、绍兴平胡,酪铡⑺拿髂洗省⒐笾萸偈椤⒀锔琛⑻旖蚴钡鳌安徽琴书及徐州琴书等等,笙与其他的管、弦、打击类乐器共同作为说唱之伴奏。由于笙在音乐中具有的融合力、丰富的和声、以及具有固定音高的特点,在传统音乐中许多民间乐种都有重要的角色。
在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笙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国外也得到了传承,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史书记载,笙最早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传入欧洲。在盛唐时又东传日本,目前在日本使用的还是我国唐代流行的17管笙。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将笙传到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18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由此可见,笙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笙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
近年来,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笙在演奏技巧、音域广度以及音色统一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并日趋成熟。其高音区音质轻柔、清秀;中音区甜润;低音区圆润、丰满、深厚,已形成高、中、低音十二平均律系列,可以流畅演奏十二个调。目前已成为戏曲音乐伴奏乐队中非常重要的常规乐器。
戏曲乐队俗称“场面”。它具有人数精干、使用乐器简练等特点,因此,每件乐器在乐队中都必须充分地发挥特性。笙的音响美妙辉煌,富有渗透力,其和声饱满,音量充实,能使小小的戏曲乐队丰富多彩。可以说,笙是一件戏曲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但是,在戏曲伴奏中必须注意和“主弦”乐器的隶属关系,声音既不能盖过主弦乐器,更不能压过唱腔。一般来说,有唱腔时用单音伴奏,有时甚至停吹,在间奏过门中或跳荡、或热烈、或悲愤、或激越,这时则可放开吹奏,发挥笙的威力。因此在戏曲乐队中它有着“一支笙十把嗡”之说法。文场的伴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剧情和板式的发展需要,有时与唱腔并行,即所谓“唱腔满跟”,有时不完全随唱,而在行腔的间隙出现,亦即将唱腔继续加以伸展和补充。同时又将几个互相间隙的唱腔片段连接成一个整体。即“拖腔保腔”,有时则不用伴奏,让演员尽情发挥,待到感情达到的一瞬间,笙和其他乐器突然加进来以造成情绪上大的起伏。总之,笙在戏曲伴奏中,采用你简我繁,你繁我简,简繁交错,以高就低,高低相应,上连下带、下带上连,上下结合等手法,使笙与唱腔、主旋及其他乐器珠联璧合,达到烘云托月、水融的效果。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个剧种既有其共同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程式,又因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及民间音乐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争奇斗妍。但无论是柔婉秀丽的“昆山腔”,高亢激昂的“梆子腔”,韵味隽永的“皮黄腔”,还是具有乡土气息的“柳子腔”等,笙都以它丰富的和声,粘性的音色,充实的音量和多采的演奏技法,在戏曲乐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全国各剧种的欢迎。
同时,笙作为一种吹奏乐器,由于它声音高亢、宏大,粗犷跳跃,适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奔放的场面,很受群众喜爱。原来大多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解放后由于戏曲事业的迅速发展,戏曲的伴奏音乐中也加入了吹奏乐器,而且多为领奏的主要乐器,使戏曲伴奏音韵更加丰富,更能充分表现戏曲中的喜怒哀乐,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场景气氛烘托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现在的戏曲,不管是流行全国的京、评、越、梆,还是颇具地方特色的秦、徽、黄、卢等剧种,在乐队中均有吹奏乐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中国笙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