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近年来,我国围绕着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目标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不断地增加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创新,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哲学与人生》是中职教学中的一门重要思想课程,通过对哲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生,从而逐渐地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分析了《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特点,指出现阶段我国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职教育;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93-02
有的人认为,哲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学起来没有任何的兴趣,甚至会从心理上产生厌烦的情趣,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一心理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地领悟到哲学的魅力与意义,没有把哲学置于人生发展的层次来进行思考,更没有将哲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就是让广大的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哲学的魅力,将哲学与自我人生发展相联系,从而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哲学知识,感悟人生道理,明确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一、《哲学与人生》教材与教学的特点分析
《哲学与人生》是中职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版教材的编写更加贴合生活、贴合实际、贴合学生。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编撰时,应充分考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身心条件的情况,以哲学为基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融入到学科之中,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做好人、走好路,坚持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编撰原则落实到实处。
2.《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要求老师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材料中,知识点是教材编制的核心内容,学科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是编撰的主要原则,但是在新的《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编撰者摒弃了传统的编制原则,着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作为编制教材的重要依据,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知识更加贴合实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3.《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教材。”我国新的教育标准要求,老师的教学不能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还要教育学生能学、会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一定要注重实践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
4.《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归属于德育教育范畴。这门课程从名字上看好像是哲学的课程,但是从实际内容来讲是属于德育教学范畴的,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增强对生活的热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能力与实际的差距,树立自信心、自强心,以更加热情的态度投入到未来的生活之中。
5.《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一般安排在职业学习学校面对就业的学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我国当前的中职院校一般采用的是2+1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就开始要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选择阶段——就业或继续深造,这时让学生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程就是让他们思考人生的五大问题: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从而使他们再一次地认识自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院校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现代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人生选择的关口更好地认识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从目前来看,这门课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最大化地发挥,这从根本来讲是主要由于我国教育制度方面存在偏差所造成的,也存在着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在里面。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足,思维理念存在偏差。虽然现代的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开通了《哲学与人生》教学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被有效利用起来,很多学校最初只是为了不落后于其他院校,而“跟风”设立的这门课程,在后期的实践中,由于学校对于这些课程的投入资源不足,重视程度有限,没有聘用有力的教师来教学,使学生对于《哲学与人生》课程的重视力度也逐渐下降,最终导致这门课程没有有效地付诸于实践之中,因此也就没有最大地发挥出这门课程的重要作用。
2.实践意识不足,思想行为有待规范。现在大多数的中职教师往往把哲学教育学习仅限于学会这个层面,缺少实践的意识和动力,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并没有把良好的哲学思想与技巧融汇贯通到教学工作之中,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甚至他们没有把正确的哲学技巧认识通过平时的练习课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这就使他们的哲学技巧认识始终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
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资源结构不合理。由于资金不足及专门人才招聘难度较大等原因,在很多的中职学校中,仅仅只有几个专业的哲学老师,他们要担任着全校成千上万学生的哲学教学工作,这不仅大大加大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还导致教学的质量不能够达到标准水平。因为教师的人数太少,他们一周中可能会对很多的学生进行数学练习教育,这会大大消耗他们的精力,以至于他们不能及时地发现某些学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不能够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导致哲学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效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效率的措施
《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方法,中职院校的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就开始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关口——就业问题。就业难是目前我国的一个重要突出问题,很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这样的尴尬境地。怎么使学生在这一困难的境地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我的人生定位就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就承担着这样的重要任务,总的来讲有效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效率的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一切为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彰显学生的本位。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创新,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门的技术性人才学校,因此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要坚持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中职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担当引导师的角色,摒弃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2)在合作中学习,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一般都比较的差,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课堂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高。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却普遍较强,在活动式的教学课堂上表现非常的突出,且团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较强。这就需要针对中职课堂教学任务,摒弃传统的授教模式,多开展活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引动学生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技能。
(3)注重研究性学习,增强参与哲学课堂的动力。在中职哲学教学课堂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真正学习到知识。因此,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有情境的教学环境,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
2.哲学即是生活,课堂教学要充盈生活气味。哲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是对实际客观规律的总结。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让学生在这一课堂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身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课堂上一定要充盈生活的气味。
(1)课堂教学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现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材的编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鲜明的生活味,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地融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也需要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地进行教育方式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做到生活、学习相统一,知行合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2)让时政进入哲学的课堂,让学生充当自己的老师。时政问题是哲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时政学习使学生及时地了解社会动态、国际形势,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能够充分地考量实际情况做出更好的人生选择。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之中,可以鼓励学生去主动地搜集一些社会上的时政热点问题和学校、身边发生的事件,让他们通过群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锻炼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在积极主动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体现活动意义。
(1)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中职教育不是纯粹的说教课程,而是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哲学与人生》课程来说也是一样的,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让学生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哲学,从而为自我人生道路的选择做出有利的指导。为了能够提高哲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哲学学习强化对学生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难点问题的指导,发挥哲学的实践意义,让学生在掌握了哲学的原理和观点的基础上,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2)学习实践活动多样化,注重在活动中学习哲学知识。哲学的学习不是纯理论的,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地发挥创新力,不断地改善教学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对于那些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要进行积极的尝试。同时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课堂活动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以身边的实际案例作为学习的素材,真正将哲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活动之中。
《哲学与人生》是中职教学中的一门重要思想课程,通过对哲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生,从而逐渐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新方式,同时教师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勇于突破传统,勤于摸索创新,积极主动地提高哲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严涛.浅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1).
[2]周延丹.用哲学智慧照亮中职生的人生路——《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思考[J].文教资料,2012,10,(35).
[3]张钰铖.品味哲学,体验人生——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三味[J].考试周刊,2013,20,(51).
[4]闫承友.提高哲学素养启迪人生智慧——浅谈《哲学与人生》教学感悟[J].新课程(中旬),2013,(12).
[5]覃少英.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的应用[J].才智,2013,(30).
篇2
关键词:课前预设;课堂生成;孪生姐妹;同等重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24-02
1.问题的提出
自从教以来,我任教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已有十多年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教学现象。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模糊思路、突然发问、错误回答等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时,有的教师能够机智筛选、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使课堂教学妙处横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有的教师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甚至是粗暴的打断、生硬的批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低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我想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准备是不是很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二是教师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要精心预设,在课堂上要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2.准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生成’是课堂最为宝贵的资源。它是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师生与知识对话结出的硕果,更是师生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明灯。但在关注‘生成’的同时,千万不能轻视‘预设’,更不能忽视‘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石,没有精巧的预设,不可能有高层次的生成;即使偶然有'始料未及'的生成,教师也很难把握,让她悄然而去。”[1]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成”与“预设”像是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两者同等重要!
3.精心设计预设,关注动态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3.1 理性思考、认识生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有效的生成。可以说教学和预设是矛盾的统一体,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但是,课堂生成不是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堂与教学目标”来生成。否则课堂生成就很容易导致盲目生成。这即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又有损于学生的最终发展。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教师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头、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到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步步为营,逐步完善。
3.2 提高素养,厚积薄发。曾看过一则案例,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生成信息时,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老师说:“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又一学生提出异议:“不,知识是曲线,因为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老师小结道:“对,知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3.3 积极的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的促进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有激起无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分享学生自我表现后的成功体验。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持续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真了不起。”或许这句话令那位学生终生受益。因此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象“老师看到你的进步,真高兴。”“你更加勇敢,更加有主见了。”“虽然因病你休息了几天,但你的表现依然很出色,已经接近完美了。”要经常说。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只有蹲下身来看儿童世界,才会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或许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许一个会意的动作(竖大拇指、摸摸头、一个眼神),学生便拥有和体验做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奇妙的情趣、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象,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的感受,同样也体现在教师那里。在这种互动状态下生成出精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精彩会无法错过的。
4.预设与生成并举,构建和谐课堂
数学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精心预设,但我们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应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进行飞翔。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提出他们心中的疑惑。不怕,不仅仅是不怕老师,同时还要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便是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学生更应该不怕的是他自己,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学习品质;自主精神;向上精神;刻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83-01
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学习品质和学习行为的辩证关系表明,学习品质的形成,是学习行为的结果。优良的学习品质的培养,既是学法指导的任务,也是学法指导取得真正成效的结果。这就要求在学法指导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将两者统一起来。在此,笔者以一位从事多年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师身份,粗略谈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
良好的学习品质主要包括自主精神、向上精神和刻苦精神等。
一、自主精神
学习的自主精神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教给学习方法后,就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当它被学生有效地运用来进行学习时,才算真正被掌握。因此,教师必须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课堂教学,探索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
1、立足学生认知水平,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可能仅仅是一种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外在物”,只有将其“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课堂学习才会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师要依据课标,客观分析教材,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出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
2、组织信息素材,通过领悟、推理和分析获取知识
学习实际是一个不断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网络解决问题的内化过程。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实验与探究”、“科学・技术・社会”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创造。在此基础上教师备课时充分收集的科学实验与科研成果、生产生活实例、生物科学史等教学资源,都是学生学习的信息素材。教师根据学习要求适时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提取、分析、整合,从而领悟、推理出结论性的知识。
例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中,在设计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好有关生物反应器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先了解现今人类在这方面的成就,然后由学生总结出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及研发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对于仿生的教学处理,教材中只是以简单的文字列举常见的仿生实例,这需要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准备较详细的资料。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长颈鹿的身体结构和特殊生理功能,请学生总结宇航服模仿长颈鹿的制作原理。最后,调动学生联系生活,多举例生活中了解到的仿生实例,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科技为社会造福的情境中。
二、向上精神
学习的向上精神指的是在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支配下,自觉完成或逐步加深学习内容的意识。要求不断地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愿望是向上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这种愿望又是促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的内在动力。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自然会产生向上攀登的意念和情感。因此,学法指导也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难度适当,拾级而上,诱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1、注意精讲点拨,拓展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精选知识点,讲授时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理论(概念、观点、原理),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认识中的疑点、模糊点和新知识,进行精讲点拨,启发诱导,设置认知冲突,突出基本观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拓展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动物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对“运动的产生”进行精讲,最好有模型和视频配合讲解。运动的产生,学生可能误解是由骨活动而引起,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强调是“骨骼肌接受刺激而牵拉骨,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完成运动。”关于“其他系统协同完成运动”的教学,教师也需要举例生活中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实运动的完成,是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协同配合。
2、孕育问题意识,让设问和释问贯穿学习全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知识点背后隐藏的问题,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面对问题会形成强烈的知识和技能的“饥饿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和行为。
三、刻苦精神
学习上的刻苦精神指的是学生为完成确定的学习任务而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意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由此而变得一帆风顺,学习方法只是克服困难的钥匙。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必须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学习方法来克服困难,从而一方面巩固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刻苦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先苦后乐,苦中有乐”,注重培养学生的苦练精神。
篇4
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原则,还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无论是当今教改的宗旨,还是当今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育思想,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了教育教学的首位。然而,我觉得有些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成分还有些匮乏,没有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这样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生不能很快坐好去听课时,少数教师熟视无睹,个别教师强令其“坐好”,较好一些的教师也仅以简单的说教、鼓励――“看谁坐得好!”去“教育学生”。这没有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熟视无睹”者没有把思想工作落实;强令其“坐好”,没有与学生商量,没有讲清为何要“坐好”的原因,没有真正地贯彻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民主的思想,容易使学生产生盲从、武断、恃强凌弱、奴性的思想;简单的“说教”、“鼓励”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做事动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严于律己的思想(当然,老师不必在课堂上就“如何坐好”长篇大论,只是以此现象为例说一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如,“课堂小结”过程中让学生谈收获,不仅可以让学生谈在知识方面的收获,更可以让学生谈在思想方面的收获。即使像《色彩的冷暖》这样的美术课,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冷暖是相对的”得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及“什么事都不能太绝对”的结论。类似上述发生在课堂上的情形是屡见不鲜的,我们要抓住时机,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身边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是十分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的。如,他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说他当年在他的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时,他说‘他从不抱怨,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他说,‘你抱怨,时间又浪费在抱怨上了,还不如利用这抱怨的时间学点什么、做点什么’。这不是对学生进行积极、乐观的心态教育吗?对学生进行务实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品格的教育吗?魏书生老师还在学生懒惰、不爱学习及不守纪律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新我,一个旧我”,这两个自我是经常斗争的,要让“新我”战胜“旧我”,这样人才能‘形成习惯、逐渐加速、控制时空、进入轨道’,自觉地进步,。当然,这是学生在魏老师通过天长日久地引导而懂得“真、善、美”的前提下进行的。
上课的过程是师生在一起、同学在一起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当然以老师为主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学做身心都健康的真正的人的过程,期间有很多看似平常的现象、环节都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教育的“素材”。再则,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研究设计的,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只要我们稍加细心发掘,也能找到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魏书生老师在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所讲的时文名篇等为我们探明了教书育人的好路子),所以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无处不在的的,不必非利用语文课中典型的课文或思品课来刻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可。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学生的学习”形象地比喻成“机器的工作”,把学生的思想形象地比喻为机器的动力部分,他说如果‘学生的思想出了问题’,也就是机器的动力部分出了问题,机器的动力部分出了问题,机器是不能正常工作的。同理,学生的‘思想出了问题’,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可能学好的。可见,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
【关键词】 数学教学;预设;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伴随新课程而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 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 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 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 因此,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准备
1. 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 + 15 = 10x;3x2 -12x = 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 + bx + c = 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 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 + bx + c = 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 + bx + c = 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进行讲解.
2. 预设问题要具有启发引导性
听课的很多老师当时就在嘀咕:在学生连分式方程的概念还没有了解时教师就给出了分式方程让学生解,这样做不恰当. 其实,事实说明,这位教师这样预设问题,恰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生在由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 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 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 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这样学习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
3. 预设问题要环环紧扣,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 ”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 ”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 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余味无穷,
二、善于引导,变预设为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 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 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时,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
三、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篇6
【关键词】预设;生成;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平等、宽容;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成功的预设与生成,教师是策划者,学生是实践者,课堂上充满激情与挑战,是动态生成的,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本文试结合化学课堂教学从预设和生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于预设与生成
这里所说的预设是指教师实施教学前的教学设计,而生成则是指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全面而有弹性的预设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使我们从系统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的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互动生成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教师教学技能、学生学力。但是,课堂是师生用武之地,生成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
教学生成和教学预设有时是一致的,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把握,以及对学生认知状况与心理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因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可变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当教学过程不符合预设时,将面临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新信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能漠视,也不能强行纳入预设的轨道,要合理引导,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维护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精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智慧。
二、精心预设,强化生成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的生成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人的差异”。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预设,我们的教学变成失控的飞机。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体现教学价值;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促进生成教学。
1.预设简明目标,指引生成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我们要认真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成的方向。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每一个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不能照搬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只是制定了学段的教学目标,它是笼统的、模糊的,是难以把握的。因此,还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师本人教学特点,分解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2.预设灵动的教学板块,让化学在动态中生成
所谓“教学板块”,即在一节课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各个“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统一体,即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的有机整合。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繁杂无序的问题,可操作性强,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
3.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生成氛围
教师在预设时,以设计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连的教学情境作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对化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化学学习的内驱力,使枯燥的化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化学现实。
同时,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观点(可能与预设有出入),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
4.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生成
通过课堂提问,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常保持有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提问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课前做充分的准备,诱发学生学习欲望。
提问要促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到哪些方面需要仔细讲解,哪些方面学生已经理解,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该补充则补充。
三、不拘泥于预设,让生成充满智慧
教学预设,是为了很好的生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所打断。预案毕竟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流程,由于学生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质疑、争论会增多,这需要我们学会倾听,寻找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设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但学生总是在不断的碰撞中得以发展。
1.留足学生的自主空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不局限于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应该灵活地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所以当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留给他们一个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预设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流于形式,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而应加强。我们既反对“老师牵着学生走”,又反对“老师跟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的生命力在预设中生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关注生成,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引导动态生成,因势利导改变教学预设。预设与生成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应力行简约而有弹性,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应机智把握,即兴创造,让学生的感悟、体验与创造在课堂上绽放,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8页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主体参与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贯彻课堂教学“十六字”原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教学原则中,“主体参与”是核心,其实质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主见,形成自主学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明教师要把塑造主体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主体参与”的运用恰能达到这一要求,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从而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参与”呢?笔者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尝试:
一、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才能使学生参与并实践学习目标的全过程。明确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一般来说,大部分课时目标均可由教师在课前直接告知学生;对知识点多的课时目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揭示,最后再进行归纳;有些目标还可以给学生课前提出。比如学习“基础训练”可根据标题在课前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再让学生具体学习。这样,上课伊始,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激情高涨,唤起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自觉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一些学生就举手准备回答,这些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应该说是参与了教学过程,但另一些未举手的学生是否也一定参与了教学过程呢?这就难以确定了。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科的性质将知识点合理分解,难易要适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力争体现既“妙”又“趣”,做到妙趣横生。往往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香”的效果,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所以每当听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都想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会产生参与的激情,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启发、交流,使得问题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得到了圆满、彻底解决,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激励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的质疑问难,使得教学活动可以更深入。学生的求知欲都很强烈,在课堂上急于找到自己读书时碰到的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讨论,认真剖析,借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挖掘课文含义。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四周围黑洞洞,经常碰壁,鼻子扁了”这句话,学生提出疑问:“四周围黑洞洞的,鲁迅为什么偏偏去碰鼻子呢?”这时,教师并不急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想一想,鲁迅当时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结合上节课教师给大家介绍的时代背景,看谁能想出它的真正含义?”教师这样轻轻一点拨,一些同学就回答出来了:“四周黑洞洞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黑暗的旧社会,鲁迅敢和黑暗的旧社会‘碰’,充分表现了他敢和旧社会做斗争的勇敢精神。”就这样,从一个问题掀起了,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争着回答,通过自己的理解,真正掌握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指导学生归纳学法,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俗话说:赠鲜鱼一筐,不如送一张渔网;赠一只野羊,不如给一杆猎枪。如今,对学法指导早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授人与鱼”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方法是能力的核心,那么,指导归纳学法决非易事,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我在教《猫》这篇课文时,在归纳写作特点上,是这样引导的:
教师:同学们认为《猫》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学生:描写动物的记叙文。
教师:为什么作者能把猫写得这样生动、具体呢?
学生:是因为作者喜欢猫,认真观察,描写时就能抓住猫的特点。
教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作者抓住猫的特点还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呢?
学生:还采用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了描写动物类文章的方法―“三步法”:①细致观察,有序地观察;②观察要有重点,要抓住动物的特点;③观察时要注意动物的静态和动态。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明显地看出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的仅仅是点拨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8
在日益强调主体性教学的今天,反思目前课堂中学生参与机会的多与少,努力探寻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机会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略做探讨.
一、数学课上学生获得学习机会的现状
目前,通常用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提问式.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推理、演算、论证,最后解完一道例题或证明一个定理,之后再让学生仿例做练习.
客观地看,教师带领学生推理、论证的思考过程是正确的,要是每个学生都参与推理、论证的全过程,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既得到了数学知识,又得到了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实际问题是,教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是几个水平较高的学生开口回答;或教师叫一人回答,只要一个同学说对,教师立即重述一遍并在黑板上写出推理的第一步,教师再问,又有一个学生答对,教师再板演第二步――如此,教师自问自答,一步步推演下去,直至把题目解完.
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方式,使多数学生学到的只是结论和死知识,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
可见,只有真正鼓动绝大多数学生(不仅仅是几个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挥,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阻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原因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在教与学的双方中,学生是鲜活的力量,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好奇心强,上进心强,求知欲强,渴盼动手,但限于教学上错误的导向,他们的主体性被压抑、被扼杀了.
认真分析起来,原因有三:
1.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
受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在备课时,常订好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保证教学目标能顺利完成,教师常常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讲,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因此,表面上好像是提问式教学,实际上是变了味的“满堂灌”.
2.被动接受学习的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
在课堂上,为保证教学进度完成,教师只能自己板书、演算或只让个别学生演示,而其他同学只有看的份,没有真正动手操练的机会(即被动接受学习),这势必使学生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3.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机会少
一方面,是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回答;另一方面,是学习水平低的同学反应慢、耗时多,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为赶课时的教学只有就高不就低了.
三、让更多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想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必须注重人文环境的创设:
1.师生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
教师不应采用强硬的措施来保证课堂教学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最大限度地相信自己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当学生偶尔出现差错时,要学会宽容,当学生有创见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哪怕是错误的!)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表扬.只有双方都在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气氛下共同钻研学习,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我的潜力,从而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去.
2.帮助学生形成相融互补、合作竞争的关系
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因为信息的交流可纠正掌握知识的偏差、实现知识系统的优化,有利于深化所学知识.学生相互交流,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他们可以在关系较好的同学的帮助下攻克许多自己无法解决(甚至是听了教师讲解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因学生性格不一,很可能会在教师“放开手”的这段时间出现一些小摩擦.这时,教师要调控好课堂气氛,学会妥善处理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僵化不利的局面,恰如其分地鼓励竞争及相互帮助,确保生生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把学习的时间让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统治了课堂的时间,学生无法自由支配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而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程序,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进行思考、钻研.具体做法是:
1.分解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分解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为若干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答疑中参与课堂教学,如:“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的学习,教学目标分解为:
A.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试画出它的三条内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是否交于一点?你能否证明?
B.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有什么性质?教材把这一个点命名为什么?
C.想一想:证明三线共点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先猜想、讨论、论证,再阅读教材对照自己的想法,找出与教材做法的差异、各自的优越性,从而通过比较,落实对知识的掌握.
2.练习设计梯度,让各类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均学有所得
教师把课堂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分类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完成.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完成所有的课内外作业,并“反思例题,反思定理”尝试自己编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而学有困难的学生,则需要扎扎实实完成基本目标.通过分层,同学们在“共同前进”的前提下,有快有慢,放鞭奔驰.
3.强化当堂检测的力度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力将教学目标攻克之后,教师应通过检测来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的反馈方式是:教师出题,学生解题.而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就应多角度地变换检测手段:有老师出题来检测,也有学生自己编题自我检测(甚至出题考老师!)等等.比如,在“角的轴对称性”学习后,有这样一道题:如图,在RtABC中,∠ACB=90°,DE平分∠ADC,DE∥BC.求证:DB=DC.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用有效评价方式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应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麻烦事”,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可以从有效正面评价、委婉含蓄评价和多元理性评价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有效正面评价,带动课堂热烈气氛
有效正面评价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状态,让表扬适得其所,真正发挥积极促进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有分寸,既要给予学生慷慨真诚的表扬,也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表扬。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应不同,同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期待和反应也不同,教师应把握课堂中学生的即时状态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在课堂“热闹”起来、“兴奋”起来,带动语文课堂的热烈气氛。
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在学生集体诵读课文后,说道:“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可是我想请一位同学再读一次给大家听。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我会给读得好的同学颁发一枚智慧星。”听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自己的热情,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而且被我点到的这位学生,读得也很好。这样的激励评价,可以给予小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初见成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智慧星、小红花等小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功利心理”,将奖励作为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在奖励的心理驱使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委婉含蓄批评,智慧课堂洋溢温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太多,因为小学生是敏感的,教师可以用委婉含蓄的批评,用自省式批评和幽默式批评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印象,收获持久的评价激励效果。教师用充满智慧的话语,化解学生在课堂的错误尴尬,帮助学生纠正学习错误,保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批评智慧中成长。
如在“梦”的教学中,教师看到有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在和“周公”开小差,教师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这位学生,而是说:“今天,在我们课堂上,我做了个梦。”学生们一下子笑起来,睡觉的学生也醒了,脸微微红。在课堂中,教师看到睡觉的学生,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以幽默的话语“叫”醒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化解了学生的尴尬,让学生能够较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较为轻松地参与到后面的课堂学习活动。
三、多元理性评价,驱使课堂伯乐明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反思学习,继而更理性明智地学习。因此教师应采取多元理性评价方法,建构多元互动课堂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堂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应用多元理性评价方式,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师评价、合作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促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运用评价获得发展。
如“放弃射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从福勒的体育风范出发,对福勒的做法给予肯定,教师评价道:“你的想法很棒,福勒的体育风范是高尚的!”也有学生说道:“福勒的做法是错误的,从一个专业球员的角度出发,他没能把握射门机会,是不称职的。”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直接予以否定,反而看到学生的个性思考,说道:“这位同学的回答与众不同,关注福勒的身份细节,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大家有没有看法呢?”学生们听到这里,纷纷陷入思考。随后,班级内分为两大派,一方拥护放弃射门,一方主张射门。看着学生们的积极讨论,教师感到非常欣慰,并没有打断学生的讨论。最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课文中“放弃射门”的“是与非”。在整节课中,学生们热闹非凡,教师并没有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而是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给予学生肯定,还引导学生去思考深层内容,使课堂充满智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教与学的“对话”,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状态出发,通过有效正面评价,带动课堂热烈气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体验学习的成功,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动力,让学生更努力学习。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的背后,可能会导致课堂“热闹”的浮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真正实现评价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黄 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科学的评价[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84.
篇10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燃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儿童的自我指向学习。”因此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幽默课堂气氛,注重微笑教育,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提出批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没有外界压力下,寻求多元学习目标的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问题引导,指明方向,激起学生的自主求知的欲望
在正式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欲。一方面“创设问题情景”能在教学内容和求知欲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只有那些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提出,还可以引发学生提出更多的相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第三方面,这些问题的提出,还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内容的侧重点和方向,以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有意义的。
三、个性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 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与个性化的关系,高度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求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首先,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学生选择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选择学习材料,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中出现关系并列、主次分明的材料进行朗读或理解;选择练习能照顾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选择学法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寻找合理方法进行自学的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选择伙伴能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熟练的合作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其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补充和改进班级教学。合作讨论可以给他们提供开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合作表达能体现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合作评议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辨过程,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就课堂上某一同学的发言进行小组合作评议,也可以就各小组内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议,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引导发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
1、比较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既可以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中寻找不同点,也可在不同中发现相同点,从而形成问题,促使学生去研究。
2、批判学习。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有争议的教学内容适当采用批评性思维,通过诱导争论、引导辨析等手段,在批判反思中发现问题,并多次进行,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变通学习。这实际上就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它要求学生的思维能针对原有的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以及较多的渠道和较大范围去灵活地思考。变通的结果是会从一个问题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
4、转换学习。我们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抽象性思维转换成形象性思维,把集中性思维转换成发散性思维,或把发散性思维转换成集中性思维。在转换过程中,出现许多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
5、创想学习。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大胆进行想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单一的、静态的内容想象成多元的、动态的情境,多为学生创设想象情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时句段的省略处可以采用补充想象,结尾处可以进行延续想象,寓意深刻处可以引导进行想象深化,能引起学生共鸣处可以运用再造想象,文章的空白处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五、开展活动,变式手段,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根据教学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可以让学生和教材中人物进行转换,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真切地感受课文人物的情感和课文情境,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根据语文课本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绘画帮助理解。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善于研究探索,还能勇于实践,在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六、多元标准,课堂强化,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