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事件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事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事件

篇1

2013年10月9日,临汾市安泽县太岳焦化有限公司脱硫工段脱硫液3#循环泵出口软管破裂,导致脱硫液泄漏,部分脱硫液排入蔺河。9日7时39分,接到该焦化公司的报告后,当地环保部门第一时间向上级环保局、本级县人民政府进行了报告,第一时间责令该焦化企业采取封堵外排口等处置措施,并对该焦化公司下发限产保炉的通知。该县人民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加强抢险指挥部领导,为确保事故得到科学、合理处置,指挥部快速成立了专家组,同时安检、环保、水利、公安等部门18人组成调查组。应急指挥部按照专家组意见,采取了层层设坝、清污截流等措施,共在蔺河设置9道水坝,将上游清水与受污染河水分别设坝截流,确保事故不对沁河造成影响。应急指挥部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a)通知沿途村户禁止使用蔺河河水;

b)将受污染的河水全部拦截在事故点下游约7km的坝内,随即调用了21台消防车、运水车等将污水运送至该焦化厂污水处理站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部分运至周围洗煤厂、煤矿等企业事故池暂存或喷洒至煤堆;

c)立即组成200余人的专业施工队伍开始施工,将上游清水截流在坝内,并通过2800m管道引至坝下游,以减少河水流量,减缓受污染水体流速。同时要求上游焦化厂停止排水,在上游设置多道清水坝层层截留清水,并采用大功率抽水机将清水提至农田,以减少河水的流量;

d)抢险过程中,为了减少河道的污染,在水体投放活性炭80t余,用于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

e)当地环保局第一时间责令该焦化公司采取封堵外排口等先期处置措施,并下发通知,要求限产保炉。该焦化公司焦炉结焦时间已延长至50h,焦炭生产负荷已降至45%;

f)共布设21个监测点位对污水流经河道(约7km)浅层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污水流经的河道浅层水未受到污染。未发生人畜伤亡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情况:监测站共布设14个监测断面对蔺河、沁河水质进行了监测,同时为了了解蔺河过污河道潜层水受污染情况,在7km河道内布设21个监测点位对潜层水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过污河道潜层水未受到污染。从15日22时到17日2时,蔺河入沁河前200m断面COD、氨氮、挥发酚浓度稳定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本次事故未对沁河水质造成影响。在本次污染应急事件中环境监测站出动应急监测车7辆,动用监测仪器、设备20余台(套),每2h采集1次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共出具监测数据2000余个,为指挥部科学处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2012年12月31日山西长治市潞安市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苯胺泄漏造成浊漳河水体污染的环境突发事故。事故原因是,该公司苯胺罐区一条软管破损,而雨水排水系统阀门处于开启状态,如果企业的管理到位,雨水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泄露的苯胺就会流入事故池,出不了厂区,恰恰就是企业的疏忽导致泄漏的苯胺通过下水道排进浊漳河。2012年12月31日早7时40分,事故发生,省环保厅1月5日才获知消息,中间间隔了5d。

2012年1月6日,长治市政府和天脊煤化工集团才实施了应急预案,在浊漳河河道对水质污染物进行活性炭吸附清理。泄漏事件导致河北邯郸市区从1月5日下午起突发大面积停水事故和居民抢购瓶装水,河南安阳境内红旗渠等部分水体有苯胺、挥发酚等因子检出和超标。根据2012年3月山西通过的《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较大以上和暂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报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2h内报告省人民政府。山西长治出现苯胺泄漏污染水源迟报,事故在12月31日发生,直到1月5日才得以披露,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和当地的环保部门对苯胺泄漏污染浊漳河水体的事故严重性认识不够,当地相关主管部门如果把化工企业作为一个重点监管对象,尤其是在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企业对自身设备、设施管理到位,完全可以避免外泄的苯胺通过雨水、污水管道流入浊漳河,造成污染。也不会由一般性安全事故发展成环境污染大事故。以上两件突发环境事件如出一辙,但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污染事故的认识不同、警惕性不同,造成了处置方式的不同。长治市政府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故后,未按照《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在5d之内,长治政府和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只是将污染的河水拦截在市境之内,结果事态无法控制、污染了的河水已流出市境(同时是省境),当地才急忙上报。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没有认真核查苯胺泄漏量,误报为1t~1.5t,迟报了苯胺泄露导致浊漳河污染事件,误导和延误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此次环境污染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处置。

造成了应急处置失当,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存在疏漏等问题。企业在日常巡检维护中,没有重视对雨水阀的维护,雨水阀处于开启状态的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长治市环保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规定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不高,执行力不强。在得知苯胺泄露的事件后,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未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不能向领导和上级提出正确建议,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仍坚持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而临汾市和安泽县的环保部门在2013年10月9日,得知脱硫液泄漏,部分脱硫液排入蔺河的事件后:a)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b)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c)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行动;d)协调对周边地区污染源的监控工作;e)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确定重点防护区域;f)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随时调整应急方案;g)每天向上级部门报告环境污染事件的进展情况。通过积极努力,避免了一场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未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结语

篇2

1.1目的

为了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突发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切实有效预防和控制农(牧、渔)业环境(以下统称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统一管理,分工协作

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实施,保证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理。

1.2.2分级管理,属地负责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区域和危害程度,按照属地化的原则,进行分级管理,实行四级预警和应急处理。

1.2.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人员、资金、设备、物资、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1.2.4快速反应,科学应对

建立预警和处理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善后等环节的紧密衔接,采用科学手段,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

1.2.5加强宣传,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鼓励公众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加强防范。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部的《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概念界定和适用范围

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是指由于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直接或间接引入农业生产相关区域,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农田土壤、农用水域、水区大气等受到污染,农业生产受到损害,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然性事件。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需要由县农业局负责处置的较大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或者需要县农业局参与处置的重大、特别重大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1.6突发事件分级

根据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区域、危害程度和损失大小,将突发事件由高到低划分为四个等级:

1.6.1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Ⅰ级:

因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

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的;

造成5000亩以上农田污染的;

造成社会影响特别严重;

造成跨省污染的。

1.6.2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Ⅱ级:

因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造成30人以下10人上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

造成1000亩以上5000亩以下农田污染的;

造成社会影响严重的;

造成*省内跨设区市污染的。

1.6.3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Ⅲ级:

因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30万以上100万元以下的;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50人以下中毒的;

造成300亩以上1000亩以下农田污染的;

造成本市内跨县(市、区)污染的。

1.6.4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Ⅳ级:

因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

造成3人以下死亡的;

造成100亩以上300亩以下农田污染的。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2.1决策领导机构

按照突发事件等级,县农业局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县级应急指挥部由农业局局长任总指挥,成员由农业局办公室、农技中心、畜牧中心、土肥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水产站等有关部门组成。县级应急指挥部的职责:负责制定本县有关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政策、全县性行动方案及其有关规定;协调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和行动。

各乡(镇、场、区)应急指挥部,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分级负责当地有关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决策领导工作。

2.2日常管理机构

农业局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挂靠农业局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成员由农技中心、畜牧中心、土肥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水产站负责人共同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与各部门信息沟通、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监督检查、信息收集等;拟订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的有关文件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完成农业局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日常工作。

县农业局负责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2.3技术咨询机构

由*县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土肥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植保站、财务股等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县级技术咨询委员会,作为全县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工作的技术咨询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突发事件预警等级进行评估;提出启动、变更和结束应急预案建议;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指导;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提供技术咨询。

乡(镇)建立相应的技术咨询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咨询。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信息收集

在县农业局应急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建立环保、安全监管部门以及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等相关行业间信息收集和交换机制,重点收集农区周围的工业污染源、农用水源水质、危险废弃物贮运等相关信息,为突发事件预警预报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3.2监测报告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的设备、能力和信息系统建设,严格执行例行监测和污染事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责任人,及时填写《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报告表》,并逐级报送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遇特殊情况可直接报告。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靠现有监测网络,开展例行监测,

建立完善预防预警信息数据库,定期汇总、分析、评估监测信息,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及时报告各级人民政府。

3.3预警预报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技术咨询委员会对预警报告做出分析判定后,报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变更或结束应急响应。

3.4信息

对已经发生的较大、一般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信息,由县政府办公室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县农业局负责;对已经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信息,按照《*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办理。

3.5宣传与演练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深入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预防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动员全社会参加与农业环境保护,做到群防群控、早防早治。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应急预案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防范与处理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4应急响应

4.1Ⅰ级响应

国家级技术咨询委员会根据各地上报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突发事件Ⅰ级预警后,经省农业厅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Ⅰ级响应,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赴突发事件所在地指导应急处理工作,并及时向省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处理情况,同时抄送省环保局。突发事件所在设区市、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2Ⅱ级响应

省级技术咨询委员会根据各地上报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突发事件Ⅱ级预警后,经市农业局、应急指挥部决定,报省应急管理办公室、农业部应急指挥部备案,启动Ⅱ级响应。突发事件所在设区市、县(市)有关部门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3Ⅲ级响应

设区市级技术咨询委员会根据各地上报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突发事件Ⅲ级预警后,经设区市级应急指挥部决定,报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省农业厅应急指挥部备案,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农业厅应急指挥部视情况决定进行支援。突发事件所在县(市)有关部门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3.1现场救助

根据污染情况,立即通知当地政府,采取必要措施排险、减害,实施现场救助。对发生有毒物质污染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要积极做好防范工作,必要时组织群众疏散或撤离。在污染区设置警示标志,必要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有关警示通告。

4.3.2控制污染源

在明确污染源的情况下,立即控制污染物的泄漏或排放。

4.3.3控制污染蔓延

对污染物质可能扩散或传播的途径进行分析、调查和勘查,采取必要措施,堵截扩散或传播途径,对受到污染的农畜水产品进行截留、追回并妥善处置,防止污染扩散和蔓延。

4.3.4应急监测

立即组织农业环境监测人员携带仪器设备赴现场监测,尽快查明污染物质、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4.3.5调查评估

对污染事件发生原因、危害程度展开全面调查,对污染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综合评估。

4.3.6结束响应

在污染险情或危害排除后,由省级技术咨询委员会提出报告,经农业厅应急指挥部决定,本次应急响应结束。警示通告的,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警示通告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警示。

4.4Ⅳ级响应

县级技术咨询委员会根据上报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突发事件Ⅳ级预警后,经县级应急指挥部决定,报设区市农业局应急指挥部备案,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设区市农业局应急指挥部视情况决定进行支援。突发事件所在乡政府有关部门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人员安置

遭受污染伤害的群众应由当地政府妥善安置,伤害较重群众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抢救。大气污染毒害区域的群众要转移到安全地带。对饮用水源被污染地区的群众,要及时供应清洁饮用水和食品。

5.1.2经济赔(补)偿

对能够分清污染责任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由污染事故肇事方负责赔偿损失;对不可抗拒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由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按政策规定实施救济和救助。

5.1.3灾后重建

对由于污染突发事件造成农业减产、绝收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计划,尽快组织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弥补灾害损失。

5.1.4污染整治

查明造成污染事件的原因及污染物质后,组织有关专家会同当地政府制定污染整治方案,对污染水体、土壤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治理与修复,使受污染的水体、土壤尽快恢复原有功能。

5.2法律援助

受污染损害严重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建立社会救助机制,由民政部门统一负责接收国外救助机构的援助,接受企业和个人捐助等。资金和物资统一管理,及时发放到受害人,做好登记和监督,严禁将救助资金和物资挪作他用。

调动法律援助组织,为受害地区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授助,维护受害群众的合法权益。

5.3突发事件调查报告

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取证。处理完毕后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调查报告。

6保障措施

6.1物资保障

污染保护用品、化学药品、净化设备、检测试剂、监测仪器等。县发改委、经贸委协调跨市、县的物资调用。

6.2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所需经费,按县财政局《*县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所致污染损害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政策规定补偿、救济资金。

6.3技术保障

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健全县级农业环境污染检测系统,分级负责本区域的农业环境污染鉴定、诊断技术指导及污染物质的检测、诊断工作。农业环境污染检测实验室必须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业部的考核评定。

篇3

关键词:环境污染纠纷 现状 误区 依法行政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26-02

1 双流县环境污染纠纷现状

近年来,双流县的环境污染纠纷频发,从近3年来处理的环境纠纷的统计数据可以初步看出:2008年处理纠纷518件,2009年589件,2010年677件。另外,出现了一些棘手的纠纷,如2006年发生三强轧辊厂、成都驱动桥厂、成都顺成机械铸造厂与周围住户关于噪音、烟尘的污染纠纷以及成都飞压粉末涂料涂装实业有限公司与周围住户关于粉尘、噪声的污染纠纷:2007年华阳歌城与周围住户发生噪声污染纠纷;2010年煎茶镇、三星镇、永兴镇交界处的养殖厂与周围农户发生环境污染纠纷。这些纠纷的处理反复性强、难度大,还引发了集体上访事件。尽管如此,通过环保行政执法人员耐心细致的工作,县环保局与县规划局、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县政府出面行使职权,以相关企业整体搬迁或取缔使上述污染纠纷得以根本性解决。

在这些污染纠纷的处理过程中,我发现了环保行政执法者、行政相对人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我对环境污染纠纷的本质、特点以及环保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职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依法行政是解决污染纠纷的根本之道。2环境污染纠纷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人治”文化,对纠纷的认识和处理留下深深的烙印,长期流传的“包青天”和“拦轿喊冤”的故事经久不衰,现在的省长、市长、县长热线(信箱)一定程度上也传承了这种文化。深厚的文化传统影响到人的认识,很多环境污染纠纷当事人认为,解决环境污染纠纷就是只能靠环保局和局内行政执法人员的公正调解,无论如何也不愿走司法途径,实践中就存在信上不信下、不信法的群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而且缠住环保局要一竿子到底,而不管环保局有无相应的执行权(司法性质)。另外,受传统文化影响,环保局及局内行政执法人员在纠纷处理的认识和实践中也存在误区,少数人唯领导指示是瞻,不以法为根据而是习惯性地参照领导意图来处理纠纷。但绝大多数行政执法人员对环境污染纠纷处理还是尽职尽责的,有把环境污染纠纷处理完美的美好愿望,实践中却往往事与愿违:因袭旧的工作方式,不惜跑腿、不惜口舌、不厌其烦地调解,对反复性的环境污染纠纷也一而再地调解,却对当事人反悔、撕毁协议的行为无能为力,陷入循环反复而无法取得实质结果的状态中,环境污染纠纷当事人不满意,社会舆论不满意,上级领导也不满意。最后还被老百姓戏称“环保局工作人员留下了一串串脚板印,问题还是问题”。

3 环境污染纠纷的本质及特点

环境污染纠纷有时反反复复,难以解决,可以从它的本质和特点来分析原因。环境污染纠纷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常常是某个污染源头污染了自然空间,就与在这个自然空间内生存的人群发生了矛盾,所以,环境污染纠纷往往涉及到多数人的类似纠纷,易发生,由此发生的司法诉讼叫普通共同诉讼。其次,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未出现拐点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我县近年来环境污染纠纷的投诉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经济增长、利益分化导致环保矛盾通过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集中凸现。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纠纷数量却多起来了、种类也日渐复杂,不是环保部门没作为,而恰是经济与环保存在相关性关系的科学体现。再次,环境污染纠纷处理难度大,反复性强。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新问题交织,使环境污染纠纷的处理牵涉到规划、环保、国土、建设等各职能部门,甚至有些问题要县政府出面解决,这些都使环境污染纠纷处理难度加大。正如本文前面所介绍的2006年的两起纠纷,由于规划设计过于保守,与经济迅猛发展,城镇迅速扩建不相适应,一批持有合法批建手续的厂矿很快成为“城中厂”,挤占了商住楼、住宅楼的环境空间,加上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水平有限,于是纠纷不断。环保局穷尽职权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措施――责令整改到位、罚款、限期治理(限期治理这项是县政府委托授权给环保局的,2008年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将这项权利赋予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等措施加上行政调解也无法完全处理好。常常是一时处理后得到短暂平息,但事隔不久再度暴发,而且不断升级、恶化。而且,这类纠纷通过司法途径也未必能得到圆满解决,因为司法系统处理民事纠纷是遵循救济原则,利用赔偿或补偿方式使损失得以恢复,赔偿或补偿方式可能起到一段时间的平息作用,但环境污染问题可能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纠纷也可能再次出现。根本性的解决措施只有责令停产停业、取缔或整体搬迁,这些措施或处罚措施是县政府的职权。本文之前提到的多起环境污染纠纷最终以企业取缔或整体搬迁得以解决。

4 依法行政,完善行政程序,理性解决环境污染纠纷。走出误区

篇4

一、环境责任保险是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防范不可或缺的制度

由于海域污染可能带来的损害后果十分严重,环境责任保险已经成为国外企业不可或缺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世界广泛关注的海域污染事件中,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2300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受到污染,使英国石油公司(BP)向墨西哥湾灾民赔偿1亿美元,另外BP公司设立了总额为200亿美元的专项赔偿基金。而在更早的1999年“埃里卡”号漏油,法院判决法国石油工业巨头道达尔集团对污染负有责任,罚款37.5万欧元,同时向约100名原告支付1.92亿欧元赔偿金。1989年美国 “瓦尔德斯”号漏油,埃克森公司为此支付43亿美元,用作清理、赔偿和罚款等费用。据悉,这些重大事件中都涉及到数额巨大的环境责任保险赔付,如BP公司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获得了35亿美元左右的保险赔偿。

我国现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在我国的7555个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中,81%分布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平均不到2天就发生一起。数据显示,仅2010年我国就发生了156起突发环境事件,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缺陷,导致污染事故频发。作为当今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我国90%的进口石油是通过海上船舶运输完成,同时海上石油勘探和开采也取得长足进展,仅在渤海湾就有上千口油井,船舶漏油和海上油井漏油事故也时有发生。目前,经有关部门检测发现,我国沿海地区海水的含油量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倍至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致使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2010年7月发生的大连原油储罐陆地输油管道因爆炸起火导致的漏油事件,留下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黑海”,但涉事企业仅以“投资抵赔偿”,而相关后续赔偿工作却全部由大连市政府承担。今年6月4日开始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即中海油溢油事件)已使周围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类水质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类,对海洋环境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污染损害。

大连泄漏事件、中海油溢油事件再次为我国的环境安全敲响警钟,与此相关的环境责任险制度日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环境责任保险的法律特征

对于我国公众较为陌生的环境责任保险,该制度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正日趋成熟和完善。从法律特征看,环境责任保险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责任保险本质上并非纯正的第三者责任保险,也具有自保险的性质由于污染破坏环境产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和牵连性,当被保险人的自有场地受到污染破坏而无能力抢救治理,相邻地区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将会受到牵连,因此投保人的自有场地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受到污染侵害产生的抢救费用和治理责任应当作为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

(二)环境侵权对象包括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环境污染致害往往造成受害者生命、健康和财产上的损失,即受害者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了侵害。传统民法从财产权、人身权两方面对环境进行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许多重要的环境要素像空气、阳光、水等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无法以财产权作为对其救济的根据。而相邻权的局限性在于其范围狭小,只限于以不动产的相邻关系为前提的环境侵权,但环境侵权往往具有迁移性、远距离的特点。把环境权与财产权、人身权并列作为环境侵权的对象,可以弥补传统民法的缺陷,也有利于新型权利概念的生成,增强人们的环境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赔偿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根据中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及相关的法律规定,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规定者应承担的责任,根据具体情节及情况不同,分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相对易于鉴定,它们强调的是违法者对国家承担的惩罚性个人责任,由自己承担,不能转嫁于社会,这与责任社会化性质的环境责任保险的赔偿责任是不一致的。公平正义是民事责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表现为在施于致害者必要的赔偿责任但又不至于使其失去生存能力的同时,及时有效地补偿受害者的损失。现代特殊侵权责任社会化(如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就是以此为价值基础而产生的,环境责任保险就是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的一种表现。环境责任保险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权关系,属于民事责任的范畴。环境责任保险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由保险合同规定,保险人的保险赔偿是基于环境责任保险合同进行的,其责任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被保险人所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强调的是投保人对国家承担的惩罚性责任,不受环境责任保险调整。

(四)环境责任保险合同遵循因果关系推定原则最大诚信原则、可保险利益原则、近因原则和赔偿责任原则是传统保险合同的四大基本原则,环境责任保险合同也必须遵循最大诚信原则、可保险利益原则和赔偿责任原则。但所不同的是,在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上,环境责任保险合同遵循因果关系推定原则,故在证明方法上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因此,在环境责任保险中,只要 求环境污染受害者在相当程度上举证,不要求全部技术过程的举证,即只要证明“如无该行为,就不会发生此结果”的某种程度上的盖然性(或然性)即可推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三、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进程

(一)关于陆上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险2007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我国一些省市试点开办环境责任保险,然而实际情况是企业参保意愿薄弱、保险受益覆盖面小、赔偿金额不足以弥补污染侵害后果。某环保厅人士分析认为,长期以来污染事故发生时,若涉事企业无力赔付,多由地方政府买单。同时,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主要投保财产险(含仓储的财产险)、机损险、货运险、人身意外保险、工程险;码头财产设备险,或者是码头操作责任保险、油污责任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对于环境责任险这一新生事物,财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认为企业不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即使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自身也有能力应对而不愿投保。

更为关键的是,各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初期很大程度上必须要靠政府强力推动,然而我国因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对高风险企业推行责任保险的工作尚缺乏强制力。目前国家层面的环境责任险的依据只有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目前并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开始了破冰之旅,无锡市是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确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城市,今年2月实施的《无锡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使无锡在江苏率先推出环境污染责任险。据悉,由此无锡约2000家存在一定环境污染风险的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投保企业可按照生产经营规模和环境风险等级,在10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等档次中,选择相应的赔偿限额。《实施意见》的推出,意味着“绿色保险”机制将在无锡全面、强制性推行,靠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一制度,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关于船舶环境责任保险1967年的“Torry Canyon”号油轮搁浅,泄漏原油12万吨,污染英国140英里的海岸线,而油污受害人仅得到五分之一的损害赔偿,由此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海上船只漏油导致沿岸环境污染事故的关注,也直接促成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简称CLC1969公约)的诞生。CLC1969公约为保障油污受害人得到合理、充分的赔偿,创立了海上油污责任强制保险的完整体系。该公约规定,在缔约国登记的载运2000吨以上散装货油轮的所有人必须投保油污责任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保证。同时在第五条第11款又规定,保险人或提供财务保证的其他人有权按照本条规定设立基金。最后CLC1969公约第七条第8款还规定,对污染损害的任何索赔,可向承担船舶所有人污染损害责任的保险人或提供财务保证的其他人直接提出,即便油污损害是由于船舶所有人本人故意或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地作为或不作为所造成。可见其赋予了责任保险人一种近乎无条件的责任限制权利。

1992年用两个议定书对这一“旧”的赔偿机制进行了修订,公约修正案提高了赔偿限额、扩大了油污损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议定书分别称为《1992年民事责任公约》和《1992 基金公约》,随后又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

我国于1999年1月5日向国际海事组织交存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2年议定书》加入书,成为该议定书的缔约国。根据议定书第13条第4款的规定,该议定书于2000年1月5日对我国生效。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2010年交通运输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该实施办法第二条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载运油类物质的船舶和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

该实施办法第四条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应当按照以下规定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保证:

1.载运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

2.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非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和燃油造成的污染损害。

3.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燃油造成的污染损害。

4.1000总吨以下载运非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非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

同时要求中国籍船舶应当向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的保险机构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的保险机构以及境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出具的保函、信用证等其他财务保证。

(三)关于海上石油勘探和开采的环境责任保险在国外,海上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事故保险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比如,2010年4月20日发生火灾的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海地平线”这一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事故。这一平台属于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由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瑞士越洋钻探公司向英国劳合社和其他一些保险商投保了7亿美元的保单。在世界主要石油保险市场,英国劳合社占据了市场份额60%~65%.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1980年开始开办石油保险业务,第一张石油保险单承保了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在南中国海进行的钻井作业风险。但总体而言发展远未达到期望的程度。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均没有关于海洋环境污染保险的相关规定。

四、当前开展环境责任险制度的建议

环境责任保险不同于一般责任保险,其技术要求高、赔偿责任大,并且每一个企业的生产地点、生产流程各不相同,经营环节、技术水平各有特点,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的危害性都不一样。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有专门通晓环保技术和知识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个标的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单独确定其保险费率,情况不同,每个保险标的适用的保险费率就可能千差万别。从理论上讲,保险精算的基础是大数法则,需要通过众多企业的参保才能化解少数企业的高额赔偿负担,达到环境风险的分散及费用分担的目的,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环境责任险由于难以达到精算技术所要求的众多投保数量,致使保险人经营该险种进退维艰。

各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德国采取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第二种是美国采取的强制责任保险为原则的制度;第三种是法国采取的任意责任保险为主、强制责任保险为辅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我国现阶段,相比全部强制参险,更可能采取的是通过立法逐步建立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环境责任险制度,可选择在部分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大的重点行业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如石油、化工、印染、水泥、造纸、皮革、火力发电、煤气、核燃料生产和有毒危险废弃物处理等行业;在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商业等污染较轻的行业,给予积极引导,促使企业自愿投保。

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推进环境责任险制度时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立法和执行层面加快行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尽管在《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等法律或参加的国际公约中有所涉及,但是一部法律的个别条文显然不能支撑整个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因此 ,应当在《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保险法》以及《自然资源保护法》中加入环境责任保险的条款,并进一步进行环境责任保险的专门立法。同时,配合已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制定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施细则,明确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原则、主体、范围、标准、举证责任、请求权时效等,从而为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具体为:对有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的事项作出专门的规定,包括投保行业的范围、承保范围、除外条款、责任限额、保险费率、索赔基础、保险期间以及索赔理赔等程序性条款等;对保险公司的环境责任风险经营作出专门规定,包括责任准备金制度、风险等级评估制度、环境信息共享制度、保险诚信等级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金制度、再保险制度和巨灾证券化制度等。

其次,环境污染事故是通过环境介质的污染或破坏而引发的事故,具有复合性、长期性、累积性、高技术性和高度复杂性等特点,无论是环境风险等级的划分还是环境事故中损害的评估,都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和技术标准的支持。因此,应当集中人力、物力优势,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包括:

一是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专家团队,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环境损害评估以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行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从事环境风险企业进行等级划分、环境损害评估以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专门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三是加紧出台有关技术指南。2011年5月30日环境保护部公开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明确提出2011年至2012年我国将重点开展案例研究和试点工作。关于海洋环境污染,国家海洋局于2007年出台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但显然,这些尚不足以支撑环境损害的评估和鉴定,需要加紧出台相关的技术评定细则。

四是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专家的引进、第三方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机构的建立、第三方环境损害评估机构的建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等都需要专项资金作保障,政府应当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 噪声环境污染 环境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度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发展的同时,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在这其中以建筑施工工程的噪声污染最为严重,对于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产生了众多的民事纠纷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是今后城市化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改善的工作。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特征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不同于其他城市污染,其存在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于:首先,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难以禁止性,因为城市要发展,建筑施工项目难以被禁止;其次,断断续续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存在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由其工程的性质和进程来决定的;其三,强度比较大,影响的范围很广泛,从物理的角度上来讲,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有叠加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噪声强度增加,影响的范围可以辐射到很远。其四,噪声的来源难以有效的界定,因为建筑施工环节涉及到人为的,机械的,工具的等很多方面的噪声,难以有效的分清楚是哪个环节的噪声源。

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现状

结合目前城市化中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具体情况,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施工主体单位缺乏噪声防治意识,对于噪声污染不闻不问,尤其是一些管理人员严重忽视国家对于此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不顾社会负面影响,随意的在夜间开展施工操作,使得周围的居民难以正常有序的生活;其二,施工单位忽视设备的维护的更新工作,很多的旧设备存在老化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造成很大的噪声污染,使得工作环境和周围居住环境遭受大量的噪声污染;其三,施工场地分布不合理,缺失相应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结合现实发现大量的建筑工程都是在没有屏障的基础上开展的,这导致噪声直接辐射到周围的人居环境里,导致周边居民无法正常的生活;其四,忽视工程环境监管工作,很多工程监管和噪声监测都是在做形式化的工作,难以将噪声环境污染工作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做到实处,从而导致这种噪声污染处于无秩序,没人管理的状态。 其五,居民的维权能力不足,维权意识淡薄,很多情况下大家都抱怨一下,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法律的噪声污染的规定不是很熟悉,难以有效的依据法律法规去开展维权活动,使得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更加猖狂。

三.建筑施工噪声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需要社会,建筑施工企业,国家结构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建筑施工噪声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3.1不断开展噪声污染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高度重视噪声污染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以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一方面,开展建筑企业的噪声污染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得其意识到随意开展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噪声污染是违法的行为,应该积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全面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提高自身认识水平,以保护环境的形象担当企业社会责任;另外一方面,注重维权意识的培养,在社会范围内开展噪声污染法律维权的途径和方式的教育工作,使得民众明白在面对噪声污染的时候,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实际问题,保证自己舒适的人居环境。

3.2积极制定施工噪声污染预防方案,严格制定标准

首先,以企业管理者,企业施工人员代表,噪声污染专家组成施工噪声污染防止制度制定小组,保证结合周围居民生活习惯,工程项目的进展,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噪声污染预防方案;其次,积极加大在噪声污染防止的投入,购买相对应的噪声预防设备,尽可能的避免露天生产和经营,合理调整作业时间,争取将噪声污染降到最低。最后,做好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对于一些会造成噪声污染的设备和工具要及时的更新,保证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3.3监督建筑施工噪声环境预防工作,保证防治效果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对于不执行国家规定和标准开展噪声污染治理和预防工作的,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敦促其开展各项噪声污染预防和管理工作;其次,不断健全居民举报监督机制,保证一旦出现噪声污染,居民可以以有效的措施告知相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去实现噪声污染的管理和控制。最后,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说,也应该积极建立噪声污染监督部门,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过大噪音源要开展彻查,并以岗位责任者实现问责,从而保证其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3.4注重引进先进的建筑机械和设备资源,实现环境效益

随着建设技术和设备的智能化,人性化发展,势必会出现大量先进的设备和机械资源,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先进设备的使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良性发展;对于此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在此环节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使用噪声污染可能性小的设备和技术,从而实现建筑施工与周围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相处。

3.5居民应不断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和能力,实现权益保护

对于居民来说,其是噪声污染的受害者,应该做到能够利用有效的法律手段去维护自身的权益。详细来讲:一方面,积极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知晓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去规避建筑施工企业噪声污染的现象,实现自己良好生活环境的保护。另外一方面,积极配合国家相关监督单位的工作,给予其提供有效的信息,保证监督工作有效的执行下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性质不同,其需要社会,国家机构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努力,才能够慢慢实现环境的改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严重性,其不仅仅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还将对于城市的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应该采取各项措施进行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金洁蓉,吴雯雯,张跃群,蒋智伟.  环境噪声污染特征及趋势与防治对策探析[J]. 科技风. 2010(02)

[2] 孔玉霞.  沈阳市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篇6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针对于应急监测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为了确保环境应急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应从日常质量保障和现场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加强质量管理。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应急监测体系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环境应急监测的质量管理是必须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关键环境监测信息,而且提供的信息必须既要保证其可靠性,又要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本文简要论述了完善的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并介绍了如何有效地采取应急监测质控措施来促进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质量管理

事故处理决策部门应准确提供监测信息,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常常事发突然,这就要求监测队伍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在环境事故中还有污染因子不确定的特点。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这些特点,其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平战结合、常抓不懈、快速高效”等几方面开展工作,为了给突发性污染在处理措施及度评估危害程度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这就要求无论是日常质量保证,还是现场质量管理的应急监测结果都必须及时、准确、可靠。应急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见图示。

1建立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1.1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质量保证运行系统和质量保证监督系统是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质量保证运行系统是由负责现场踏勘组和监测采样组以及检测分析组等应急监测的各部门组成。要求现场踏勘组和监测采样组于30min内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并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根据已知事故发生信息和应急监测信息查询系统(即危险源地理信息库和危险化学品信息库)确定初步应急监测方案和现场监测质量保证措施,并提出隔离警示区域范围及应急处置建议。检测分析组做好应急监测实验室准备工作,随时对现场采集的样品进行比对分析。情况紧急需就近分析测试,应尽快联系附近有监测能力的监测站协助做好实验室分析测试的准备工作。

1.2规范使用应急监测方法

目前,在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中,应优先使用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并确保使用最新版本。在没有标准方法时,可使用技术权威机构、有关教科书、杂志上发表的或设备制造商制定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方法不标准,应重新进行确认,确认的过程需记录,确认后再使用;另一方面,在使用仪器进行快速测定时,不仅要编制相应仪器的校准规范和使用操作规程,还要对仪器技术和规定进行验证和评价;此外,如果需要及时快速的显示数据,相应检测方法的性能可以用质控手段(包括加标回收等)来进行验证。如果采用的方法不恰当或者使用的方法不完善,都会对监测结果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3规范管理应急监测仪器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中,为了满足要求,在选择仪器时,要尽量选择携带方便且抗干扰能力强、可直接读取且准确性好、检测快速且重复性好的仪器,而且对仪器的技术评估要全面。为了规范管理,每台仪器都应有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按《期间核查程序》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其量值溯源应符合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每台仪器责任到人,责任人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有关注意事项使用仪器设备,使用时认真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真实反映仪器设备使用状态。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做好定期维护记录。

1.4科学制订应急监测现场监测方案

应急监测方案是指针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由相应的环境监测部门制定的有一定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一种环境应急监测方案,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查明污染事件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以及影响范围。在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方案是环境应急监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这直接关系到,事件处置人员能否高效合理的做好污染善后工作。首先,应急监测方案的制定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这就需要相应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对污染现场的情况进行勘察分析,依据现场污染环境介质、污染物确定出检测项目。并根据现场环境条件以及污染物分布来设置合理的监测点,做到有更好的针对性。然后,应急监测方案基本确定后,就要对相应监测人员进行分工,认真做好采样、分析以及数据审核等各个环节。

1.5确保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

在应急监测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监测的技术人员,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来切实保障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防止形式主义,使该体系切实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比如,可以把不同阶段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起较好的督查机制,安排监督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相关的监测系统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保证体系的稳定运行。

2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

2.1现场监测质控措施

现场监测质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期准备阶段质控、现场监测和采样质控,以及实验室分析质控。其中,准备阶段质控主要是指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我们的监测人员要根据具体的应急方案进行相应仪器设备、通讯设备、防护设备、技术资料等的检查核实,确认是否完备,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应急监测过程中不会由于准备不足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现场监测质控主要是监测前仪器校准和现场监督复核。确保相应的监测仪器在监测前已经进行校准,避免由于疏忽引起系统误差,可一人负责监测,另安排一人负责监督。

2.2现场采样的质控措施

应急监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现场进行采样和监督。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术,严格按照有关监测方案开展各项工作。首先,采样时要注意保持采样容器的清洁,防止造成样品污染,所用容器不会与样品中的相应成分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其次,为了保证应急监测所采样品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对现场进行采样时,可遵循污染物时空分布,以及污染物波动规律进行采样;最后,就是要保证采集的样品保存应按照相应规定(《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进行,还要有唯一性标识,以做好相关信息记录。

2.3样品实验室分析质控措施

在实验室分析阶段,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遵照实验室质控规范来进行样品分析,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等问题,应尽可能采取适用性好的分析手段,同时注意保证监测分析的实效性。实验室环境、试剂、仪器设备等都要满足实验分析标准。最后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主要验证手段有校准标准曲线,增加空白实验,盲样考核以及加标回收分析等。

2.4应急监测现场质量监督

针对应急监测现场质量监督,可以安排质量监督员,采取现场监督的方式,监督内容主要有:(1)监督采样和运输:该环节主要针对采样断面、频次、点位、采样设备、采样时间和数量、样品保存、样品标识和交接流转过程进行监督。(2)监督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监测主要是指对监测方案的合理与否,以及仪器使用规范性进行监督,包括对现场测试数据和现场质控到位与否等进行监督。(3)监督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的主要监督内容为,样品是否污染或者丢失,监督标识是否正确等。

3结语

环境监测部门,务必要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这首先就要保证环境应急监测时的各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其中,作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我们的环境监测人员必须要做好质量管理,只有做好了应急监测质量管理,才能在一些特殊情况时,更好地为事故处理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监测信息。

参考文献:

[1]沈振月,姚爱珍.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2000(2):50-53.

篇7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危害;检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大量新型化学建材,人造建材的使用使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挥发到室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室内污染事件急剧上升,室内空气健康效应已被公众所关注。现代人90%以上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因此,室内空气的质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下面就对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环境检测及防治作以简单的论述。

1 民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致污材料

按照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划分,民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致污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

(1)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包括砂、石、砖、水泥、商品混凝土、预制构件和新型墙体材料等;(2)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 如胶合板、细木工板、密度纤维板等;(3)涂料,包括水性涂料和溶剂型涂料,如聚氨酯漆、醇酸漆等;(4)胶粘剂,包括水性胶粘剂和溶剂型胶粘剂,如聚氨酯胶粘剂等; (5)水性处理剂,如水性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等。

2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标准控制要求

(1)氨: Ⅰ、Ⅱ类民用建筑物浓度均不得大于0.2mg/m3 (2)氡:Ⅰ类民用建筑物浓度不得大于200Bq/ m3;Ⅱ类民用建筑物浓度不得大于400Bq/m3。(3) 游离甲醛:Ⅰ类民用建筑物浓度不得大于0.08mg/m3;Ⅱ类民用建筑物浓度不得大于0.10mg/m3。(4) 苯:Ⅰ、Ⅱ类民用建筑物浓度均不得大于0.09 mg/m3。(5)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Ⅰ类民用建筑物浓度不得大于0.5mg/m3;Ⅱ类民用建筑物浓度不得大于0.6mg/m3。

3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主要污染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规范》 实施以来,对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标准仍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部分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受诸多因素限制,尚未在工程建设环节中开展相应工作。部分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在污染物判定方面易受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该标准难以灵活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1 材料使用控制不到位

建设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各地区均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控制。有些地区实行材料准用证制度,有些地区推行材料备案证制度。尽管材料管理的名称各异,其目的却大致相同,都旨在控制本地区建设流通领域中的建材产品质量,确保可能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责任方的单一性、明确性。

如何保障建筑产品的质量,目前仍需要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控制,在“正本清源”的同时,也应该在最后的应用环节中进行一定的管理控制,方能达到“清流”的目的。所以,对材料在建设环节上的管理控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实践证明,只要供需关系存在,就会有市场行为存在。伪劣产品的层出不穷,除去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外,也是因为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就建筑材料而言,材料的使用备案、认证制度并不能够真正消除这种需求的存在;与之相反,它在客观上为地方保护提供了依据,为自由贸易设置了壁垒。比如,在甲地进行备案的产品,到乙地还要进行备案。而备案后的产品受产品批量或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不一定总以合格品的身份进入工程现场。所以,进场后的产品质量检验才是材料使用控制中的唯一、核心依据。

因而要杜绝致污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控制工作真正把关的重点最终集中在进场材料的产品质量检验资料与材料使用过程中的供需双方上。

3. 2 污染物的检验手段存在一定局限

污染物的检验通常是在工程完工7 d 以后, 交付使用前进行。这部分采样或检测工作通常在现场进行。虽然标准对采用的相关测试方法做出了说明,而当前能够满足标准中检测精度要求的现场检测设备,其功能还不尽完善,其精度还不能完全达到标准要求。比如污染物苯的标准要求是:含量不得大于0.09 mg/m3,而市场上测苯的便携式产品的精度根本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这样一来,该类污染物的测量仍需依赖现场采样后用实验室设备来完成,客观上给污染控制工作的普及带来不便。

3. 3 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的差别

污染控制检验的核心在于评定,评定工作的重点则在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技术条件通常比较到位,有较好的技术环境。而现场检测受场地条件限制,数据结果中的干扰因素较大,准确判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适用的环境温度差别。实验室检测通常在室温条件下进行, 工程现场检验则在现场温度下进行,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别范围。对于气体检测来说,检测点的温度、气压都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指标, 通常均在计算中予以考虑。但实践表明,部分检测设备受环境温度影响, 会造成误判情况。以某甲醛现场测定仪来说,在工作环境9℃下测试, 比色法反应颜色为深蓝,人体有头痛、喉痛等症状, 仪器读数却为0.04mg/m3,标准判定为合格;室温21℃下测定,比色法反应颜色为浅蓝,人体无不适感觉,仪器读数为0.29mg/m3, 标准判定为超标。这样现场检测仪器与比色法结果、人体反应情况相矛盾的测试结果,说明在现场分析检测过程中,在严格操作、消除偶然误差的同时,应注意避免系统误差的产生,宜采用其他手段对数据结果进行比对。

(2) 空气质量中的干扰因素。在现场检测时,受环境因素影响,气体采样、检测工作中常会发现样品或测试房间有灰尘、杂质等情况。对于精度较高的化学、电化学检测而言,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是确保检测数据精确的必要条件。此外,在检测过程中,偶然产生的烟、酒等气味均会对测试结果产生不良影响。这些方面的问题除了在检测过程中予以相应告知、注意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技术方法上加以明确、解决。

3. 4 缺乏整改处理方案

鉴于当前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工作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工作。室内环境污染判定后的整改问题,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手段较为单一,可行性、经济性方面的适用性不强。对于装饰材料致污的,可以局部拆除;对于砂、石、混凝土等材料致污的情况,就不能采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整改。对这类问题适用何种整改方案,也是我们目前工作中的难点。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 在当前前期“预控”加强的基础上,可收到一定效果,但在后期处理措施方面仍缺少较好的处理办法。

4 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结合实际情况, 我们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严格控制材料进场使用环节中的资料要件,在材料特性、批量的基础上,加强对材料进场检测报告的核查工作。(2)取消易产生消极市场作用的材料认证和备案制度, 将工作重点放到材料市场供需双方的行为核查上。(3) 结合标准要求, 完善检测手段和检测设备,充分发挥中介性检测机构在行业中的技术优势, 确保检测数据、判定结果的真实有效。(4)丰富室内环境污染整改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加强新型环保建材的推广、应用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承昆.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8,34(6): 351-3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S].2011.

篇8

1污染的来源

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来源非常广泛,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建筑物自身污染。此类污染正在逐步检出,一种是建筑施工中加入了化学物质(如北方冬季施工中加入的防冻剂,渗出有毒气体氨);另一种是地下土壤和建筑物中石材、地砖、瓷砖中的放射性物质氡。

(2)室内装饰材料及家具的污染。这是目前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方面。油漆、胶合板、刨花板、泡沫填料、内墙涂料、塑料贴面等材料均含有甲醛、苯、甲苯、氯仿等,以上物质都具有相当的致癌性。

(3)室外污染物转移到室内。主要包括:①地层中故有的,如氡及其子体;②地基在建房前已经受到的工农业废弃物的污染,而又未得到彻底清理,如某些农药、化工燃料、重金属等;③质量不合格的生活用水,淋浴、冷却空调、加湿空气等,可能存在各种致病菌和化学污染物,如军团菌、苯等;④人为带入室内,如将工作服带入室内,另外干洗的衣物带回家后可释放四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物,养猫养狗养鸟也带入有害生物污染物;⑤从邻近家中传来的厨房油烟或下水道的腐败气体进入室内;⑥室外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以及飘尘侵入室内。

(4)燃烧产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做饭与吸烟是室内燃烧的主要污染,厨房中的油烟和香烟中的烟雾成分及其复杂,目前已经分析出3800多种物质,他们在空气中以气态、气溶胶态在。其中气态物质占90%,他们中有许多物质具有致癌性。

(5)家用化学品和床上用品的污染。人类日常使用家庭卫生用品,如消毒剂、干洗剂、香水、洗涤剂,蚊香等,可产生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人类使用的化妆品、纸张、纺织纤维中也可能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被褥、地毯中孳生的尘螨、细菌会诱发皮肤过敏呼吸道等疾病。

(6)人本身带来的污染。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以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的挥发成分也是造成室内污染的一个原因。例如人每小时可呼出25升CO2,人肺可排出25种有毒物质,除此之外,人体还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汗腺排出各种病毒和细菌。

(7)家电和办公设备的污染。家电及现代办公设备,如冰箱、电视、电脑、打印机等,可产生四氯化碳、四氯乙烯、乙苯、苯等有毒物质;而且产生的噪声、静电、电磁辐射等带来的室内污染已逐步上升。

(8)全封闭建筑物设计带来的污染。全封闭建筑物设计带来新风量的不足,使室内有害气体大量积累难以消散,加剧室内污染程度。特别是空调房内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易使室内的细菌、病毒、霉菌等大量繁衍。

2室内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室内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致病因素的头疼、焦虑、失眠、孕妇流产、哮喘、肺炎、皮炎、咽喉炎、过敏、眩晕、食欲下降、遗传物质突变等等恶疾,现在认为: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并芘、氨、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细菌、氡、家电辐射、室内温度、湿度等等,这些环境污染因子相互作用,构成我们居室的小环境安全程度的大小。并通过呼吸、进食和皮肤接触对我们的肌体发生作用。暴露在这样环境里的时间的长短,污染因子强度的大小也直接导致受害人的疾患爆发时间和轻重程度。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1)室内装修产生的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对人体的危害。这是目前室内最主要的一类危害。甲醛是一种无色但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对人的眼睛和呼吸系统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流泪、打喷嚏,甚至出现结膜炎、咽喉炎等,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细胞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能致人死亡,甲醛对人体还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并且还是导致胎儿畸形和妇女不孕的潜在威胁物;挥发性有机物(TVOC)主要包括如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酮类和醛类、氨和胺类、卤代烃、硫代烃、不饱和烃类等,能引起人体免疫功能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使人食欲不振。

(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电磁辐射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细胞增殖,能影响人的生殖系统,表现为男性质量降低、孕妇自然流产和胎儿子畸形等,还能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等,电磁辐射还是造成儿童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并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静电可使人体受到电击,严重时还可引起痉挛,静电还可引起信号失误、控制失灵,导致恶性事故的发生。

(3)生物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微生物,建筑室内一般存在着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这几种细菌和病毒。尘螨是一种强过敏原,它随着人们的卫生活动如叠被等飞入空气中,被吸入人的肺内后,可诱发各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肾炎和过敏性皮炎等。

(4)放射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室内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氡的污染,房基的土壤和岩石中释放的氡气通过泥土地面、墙体裂缝、建筑材料缝隙渗透入房间;建筑装饰材料如水泥、石材、沥青等,本身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而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氡气;天然气也是室内氡的来源之一。人体吸入氡后,衰变产生的氡的短寿命子体呈微粒状,进入呼吸系统堆积在肺部,沉淀到一定程度后,会损坏肺泡,进而导致肺癌。

3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措施

(1)建筑的选址要合理。新建房屋选址,首先考虑的是作为地基的地质环境质量如何,历史上是否有地质变化和含有有害元素的记录,假如有记录,要弄清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现在的状态以及发展前景预测;再就是新房屋周围的大的环境质量怎么样,比如了解经济发展规划,可以避开一些污染企业产生诸如噪声、异味、烟尘和辐射源等的影响;参考社区发展前景,对于水源、河流、湖泊、绿化、植物种类、区域小气候等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2)选择环保的装修材料和家具。室内材料主要包括石材瓷砖类、胶漆涂料类、木质板材类等,这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选用石材时要注意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在选择胶漆涂料和复合地板、胶合板,纤维板、大芯板等装饰装修板材及家具时,应把甲醛和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量作为选择的主要条件之一。尽量选用无毒和少毒的材料,最好是选择天然材料或接近天然材料的产品。总之,室内装修材料的选用不能只图便宜,要尽量使用经过有关部门认证的绿色环保合格产品。

(3)采用合适的空气净化技术。目前的室内净化技术主要包括:以活性炭作为吸附介质的吸附法,这种办法成本低廉,无毒无副作用,但是见效较慢,可以作为室内空气轻微超标的房间长期治理采用;以TiO2为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法,这种技术对于大部分室内有机物有很好的降解作用,但是在污染物浓度低和非紫外线照射下催化反应效率较低;臭氧氧化技术,利用臭氧强氧化性,净化空气,杀除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室内空气治理的一种常用、安全的物理方法,适用于中度、轻度污染。这一技术已被医院等公共场所广泛采用。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会生成任何残留物及二次污染。高压电负离子,利用高压电离分解苯、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办法,这种办法有见效快,无污染,不留死角的特点,可以作为室内定期集中治理的一种措施。

(4)室内种植花卉植物。在居室内放一些抗污染的花草,也能起到“空气净化器”的作用。花卉对室内不同污染物的吸收作用不同,其中较强吸收甲醛的花卉有吊兰、芦荟、非洲菊、虎尾兰。能吸收苯类物质的花卉有长青藤、铁树和类,它们不但能吸收存在于地毯、绝缘材料、胶合板中的甲醛,还主要吸收隐匿于壁纸或封闭在墙体中不易清除、而对人体肾脏极为有害的苯类化合物,能分解其他有害气体的花卉有巴西铁、雏菊、万年青等,可有效消除三氯乙烯、硫化氢及乙醚等有害气体。红鹤花可吸收存在于化纤、油漆中的氨。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关注,我国几乎每个省市县(区)都成立了环境监测站,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1]。环境监测站主要承担了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和底质、生物、噪声与振动等五大类数以百计的监测分析项目[2],各环境监测站均具有较为齐全的分析实验室。由于实验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发生,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及噪声等环境污染。这种污染的存在,危害了实验室分析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污染了水、气、声、土等环境,缩短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种类和特点,提出了防治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的措施和对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减少环境监测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1.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种类及特点

1.1废液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对各类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液,除了大气自动监测和噪声监测等少数监测项目外,几乎所有的常规监测项目都存在着废水污染问题。废水包括做标准曲线及分析样品后的残液、失效的贮备液和洗涤液等。通常,这些成分复杂、危害巨大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一般情况下随产随扔,直接排入下水道,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这些废液的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无机废液和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包含带腐蚀性的酸碱、重金属离子和剧毒物质等。强酸强碱废水使水体和土壤的pH值发生变化,影响人类和动物的饮用水安全,并影响农业和渔业生产。含汞、铅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排放到水和土壤中,通过食物链,可以导致人和动物神经性的损害,严重的会造成死亡。剧毒物质氰化物进入人体后,妨碍细胞正常呼吸,造成组织缺氧,导致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有机废液有含苯、酚、醇类和多环芳烃、芳香烃类的废液等,这些废液容易挥发,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对生物造成急慢性毒性,并且危害身体健康,对人类和动物有致癌变、致畸形、致基因突变和致内分泌失调的危害。

1.2废气

在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分析过程中,化学反应会产生一些废气如HCl、H2S、C02等气体;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如有机易挥发溶剂二氯甲烷、丙酮、乙醇等。每次实验中由于产生的气体量较小,实验室中直接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但是通风橱大多不经过吸收处理,就将废气直接排到空气中,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造成较大的社会公害。

如果将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产生的废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废气中的C02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SO2、NOX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含氟含氯气体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毒有害气体物质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后,长期低浓度或短期高浓度接触可造成人体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

1.3废渣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产生的废渣种类非常多,主要包括残留或失效的固体试剂、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滤纸等)、分析产物和分析后不要的废物垃圾。这些废渣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生物污染物。若处理不慎,极易导致严重的污染事故。如随意丢弃在垃圾堆中,其中的有害组分会经过径流的侵蚀,渗入到土壤,使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产生的铬渣中含有的六价铬具有较强的致癌和致突变特性,六价铬易溶于水,所以容易经过土壤进入农作物而危害人类健康。铬在人体内又有蓄积作用,会对人体、农作物机体造成损伤。

1.4噪声

噪音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三个主要环境问题[3]。噪声是指那些人们不需要的、令人厌恶的或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有防碍的声音。随着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大多数仪器需要压缩气体、高真空等要求,这些仪器设备在运行时产生噪声。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承担的试验任务繁重,不可避免的产生高强度的噪声。实验室人员长期生活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耳鸣、耳聋。

2.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防治措施

2.1提高认识,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在新建实验室建设和评估工作中,应考虑实验室的功能分区,对原有实验室重新改造,评估合格后再使用。实验室的分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实验室承担项目的特点,合理布局。如使用挥发性试剂较多的实验室,应分配在较高楼层上,使排出室外的气体扩散范围广,对于底层实验室影响降到最低。

监测站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本站的特点,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办法,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积极引导实验人员提高保护的意识,根据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污染的特点,想法设法寻找具体防治措施,以期减少实验室污染。

2.2选择有效的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

2.2.1从源头减少实验室污染物

将实验室污染物总量控制在最低限度,是实验室污染防治的根本所在。因此,利用各种有效措施,从各个环节减少实验室污染物的产生。

首先,环境监测采样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在满足分析的要求下,适当降低采样量。在购买化学试剂时,按照实验室的需要有计划进行购买,避免化学试剂过期失效而造成的实验室的污染。其次,在进行样品的分析时,选择实验室污染小的分析方法。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如气相色谱仪和离子色谱仪等,不仅可以使监测工作更加迅速、准确,而且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种化学试剂的用量,减少实验室污染物的产生。

2.2.2合理有效处置实验室污染物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污染物数量不大,但种类较多、成分复杂,其成分和危害不同,根据实验室污染物的性质和状态不同[4],应遵循“分类收集”的原则进行合理处置,杜绝二次污染[2]。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应将污染物采取分类并及时回收,将不同的废液分类装入不同的回收瓶中,并交由具体负责人员妥善集中保管,后交专业的单位合理处置。在实验中,在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案的同时,考虑节约成本,循环利用,做到以废治废,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长,来解决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对不可回收利用的有毒实验室废弃物,应统一收集后,交有资质的污染物处理单位进行统一处理。

3.结语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的环境污染物繁多,只有采取有效的污染物防治对策,才能够使得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环境得到改善。当地环境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理念,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始终要贯穿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中,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人员要提高环保意识,降低实验室污染物的产生,并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置,尽量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郭宏伟.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及预防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7:169,175.

[2]袁金霞.浅谈县级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J].污染防治技术,2014,27(2):91-93.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设;污染监控与预警方式;思考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广泛、密集化,城市管理的方式也随着人文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提高,各项城市功能逐步向全面化、合理化的管理轨道上并拢。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不断从各种影响城市建设的相关因素分析,正在努力寻求高度密集化居住环境的健康发展之路。

在各种影响城市管理要素当中,城市环境(相对集中)污染因人群的高度密集、生产集中化而一直伴随于城市发展的过程之中,现今我国占绝大多数的城市对污染的控制还是处于“控制新污染、治理老污染”传统管理体系当中,在自然、人为灾害、污染层出不穷的人类活动高峰期的今天,这种环境管理方式越来越显得被动滞后、顾此失彼。

从现实上讲,环境污染的发展速度,总是高于对污染控制的已知程度,国家对项目污染的判定总是用已知的污染物对未知的污染进行评价,这就会行成按现有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标准进行分析监测达标,但污染仍然存在的情况出现。因为我们现今掌握的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控制指标速度远远低于未发现污染物的产生的速率,污染的产生和事故的出现很多是由于对污染物的监控手段不足,预警系统匮乏造成的。从污染的产生到集中过程,从集中移动到人们感知污染、从感知污染到分析、控制污染,从分析、控制污染到查找、消除污染是污染产生与防治的四个主要环节,如果能从这四个环节当中预先得到污染信息,那么对污染的影响范围、时间提早做出判断,对控制城市污染的发生率和事故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故笔者认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要积极建立起城市环境污染监控与预警系统,使环境管理的步伐走在城市各种建设的前沿。

城市规划各种功能区,应该如下图所示进行建设。因为城市越来越趋向于功能区分明化,多以城市主导风向与河流下游发展的模型出现,污染多发区(如工业区)多置于城市的主导风向下风向和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段地区,城市各功能区逐步向环境敏感区过度,形成城市发展“金字塔”型环境配制结构。

城市空气国家到2012年底已建成处于国界、省界及主要地表水系自动监测站149座,自动站300多处。这已经形成了大范围的监控与预警框架,各地区政府应以此为依托,建立起城区监控子站,形成本辖区环境自动预警与监控网络体系。

3 结语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快速发展,为环境监控与预警终统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有可能改变长期以来我国环境监测依靠手工监测的局面,这对城市污染的控制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城市环境污染监控与预警的建成,不但能使国家现有的各地区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得到有效的完善,还有效地遏制污染企事业的建设与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发生,她的存在,对污染者起到一个很大的震摄作用,可以有效、高效、实效地控制污染事故和跨省、跨国环境纠纷,并为真正还城市居民一个优良居住地,铺好绿地、清山、碧水、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