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

篇1

1 朱家湾村概况

朱家湾村地处陕西省柞水县西北部秦岭南麓,红妙河畔,曾经贫困而窘迫。即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朱家湾村的发展。随着2007年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开通,给紧邻终南山隧道口的朱家湾村,带来了新的机遇,该村融入了西安1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交通的便利,自然风光优美,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憩度假休闲,成为西安人自驾游和短线游的目的地之一。自此,朱家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成为商洛市命名的首批秦岭美丽乡村,进行重点建设。之后,又被国家农业部、住建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2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朱家湾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牛背梁国家级森林公园,把美丽乡村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打造,既完善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又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使该村成为服务景区和自成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现已完善提升了朱家湾入口形象区、红妙河综合服务核心区、沁园村新型农业综合体、花锦园高端民宿区等区域,利用河道空地,修建田园式的漫步长廊。为了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发展农家乐产业,目前采取农户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对朱家湾村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并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重点开发高端民宿区,以创意旅游带动美丽乡村的全面升级。让游客在感受自然、生态、乡土、田园生活方式的同时,享受与城镇同质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现代文明服务。既体现乡村文化和乡土风情,又呈现“室外五千年、室内五星级”、具备城镇文明服务功能的品质。2016年“五一”期间,朱家湾村接待游客 6 万多人次,十一黄金周,接待4.37万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管理不规范。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入旅游地产项目。如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古山庄,但还有一些项目是打着旅游地产的名义在建别墅,如安德鲁西亚项目。该项目土地使用权是50年,而非居住用地的70年,但建的却是高档住宅,进行出售。该项目沿着210国道而建,占用了路两旁为数不多的的耕地,还造成原农户搬迁,而且曾被媒体曝光,在征地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村落风貌和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体量较小的在河道空地开发的别墅项目,以及农户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的多层,向外出售出租。说明土地利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3.2 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还不深,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目前朱家湾的旅游接待以农家乐和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古山庄为主。农家乐开发档次还不高,而近年来由于众多农家乐和民宿的影响,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更愿意体验原汁原味的乡野生活,锦苑盘古山庄入住率较之前也有所下降,房价下跌。虽然已重点打造了花锦园等民宿项目,但民宿的规模相对较小,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真正吸引旅游者体验性强的项目较少。主要以自然风景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朱家湾农家乐的经营期一般从清明前到11月初。

3.3 可购买旅游商品少

朱家湾村所在的柞水县,其核桃、木耳、腊肉、豆腐干等农特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柞水县也先后开发旅游纪念品 200 余种,旅游购物已成为柞水县乡村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在朱家湾村,可购买的旅游商品相对较少,缺乏旅游六要素之“购”的开发。

3.4 乡村旅游营销不足

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是农户自主经营,而农户自我销售的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导致朱家湾的乡村旅游在营销方面做的还不够。虽然网站上对朱家湾村进行了新闻报道和介绍,但占较大规模的农家乐,缺乏在线预定、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

4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4.1 完善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旅游接待产品线。朱家湾村还应继续大力发展民宿产品,对当地的老旧民居加以保护和改造,对新建农家乐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予以统一规划,农家乐的发展应以数量和质量并重,并适当控制规模。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近几年沿路新增建筑过多,影响了该村的整体风貌与景观环境。在食宿的基础上,应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锦苑盘古山庄,还应推出更多的养生康体娱乐休闲类项目,吸引游客的入住。形成该村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接待产品线,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并在多个地方供应当地的旅游商品,如土特产供游客购买。

4.2 提升乡村旅游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人们出行之前都依赖于互联网搜索信息,确定目的地和行程安排。而目前来朱家湾的游客,自驾游占绝大多数,而自驾游更是依赖于网络信息,因此必须有强大的信息平台来支撑这一需求。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的网站和手机平台进行宣传,并提供在线预订、在线服务等内容,满足游客网络服务的需求。

4.3 丰富休闲娱乐类旅游项目。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是吸引游客来朱家湾游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位于该村的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知名度较低,并且定位不清。虽然前期已按照青少年体验基地进行了建设,但这里又想作为保护区进行保护,并未大力宣传,没有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运营。因此鲜有青少年团体前来体验。北沟森林体验基地应做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满足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丰富的乡村体验性活动,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客观上对餐饮、住宿的经营都有提升。

篇2

“美丽乡村”,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乡村建设提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指向性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新型农村,促进农村发展与繁荣。具体要求就是对村庄的生态环境、文化风尚、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坚持立足长远发展,保障民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乡村特色风景及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使得乡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一、“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趋势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将会朝着创新性、特色性、专项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创新性和特色性是指在此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要注重对新资源的开发,并打造地方特色;专项性要求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项研究和发展;最后在进行旅游发展时,必须要注重生态型开发,保证乡村环境的稳定。所以说,面对“美丽乡村”的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遵循合理的开发原则,坚持创新开发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者在开发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乡村旅游的概念,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所以就只是一味地进行大面积的开发,并没有根据乡村旅游的特征进行一个合理的开发规划,制定出科学的开发计划。且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不深入,且还存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例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且不符合“美丽乡村”的理念和发展背景。

(二)产品雷同,缺乏创新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的问题。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忽视对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大部分的开发只是简单地对资源直接利用,这对游客的吸引力只是一时,而不能发挥长久的经济效益。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旅游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甚至存在旅游资源单一、种类较少的现象,而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原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外,并没有对旅游的衍生品进行开发,这就是开发过程中的失误。因为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资源本来就很缺乏,如果不加大对旅游衍生品的开发,就没有任何旅游的特色。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并没有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设计,只是模仿一些旅游景区出售一些木制品、钥匙吊坠、明信片等。很显然这些都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旅游景点的特色,且也没有对这些旅游产品加入更多的附加值。这种忽视创新性的做法对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任何帮助。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比较单一,参与性不足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因为在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较少,资源匮乏,例如仅仅有一些风景独特的地区,这就对乡村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在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对旅游资源进行单一开发,而没有结合当地的一些著名景点进行联合开发,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地区旅游方式单一,不能与其他的旅游方式良好融合,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只是一味地采取参观、展览的方式,这样往往只适合一些家庭的度假活动,根本不能广泛吸引游客、为乡村旅游带来良好收益、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改造。

(四)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具体的经营方式存在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首先,在乡村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制定一个科学的经营计划,只是简单地进行开发和经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费和一些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除此之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人员,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旅游接待培训,这样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

(五)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效益低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受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影响,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乡村旅游之所以知名度不高,首先,宣传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并没有对宣传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而是采用一些原始的印发宣传页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落后,且影响范围小,不能辐射很大的市场。此外,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在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加之大部分旅客还是喜欢去一些具有独特体验的景点消费,这也造成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的问题。

三、“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于“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得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旅游者需求理论

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必须坚持和运用旅游者需求理论,只有这样才是可以创造效益。旅游者需求理论,就是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喜好,然后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整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不进行旅游者需求理论的研究,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营销理论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将大众对乡村旅游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再根据调查的数据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宣传,进行合理定位,这就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运用。所以说,通过采用市场营销理论,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四、“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乡村旅游产业不是简单消耗自然、人文资源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利用生态、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保护生态、人文资源的双向促进的特殊形式。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规划,编制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开发计划,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资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

(二)加强对创新型产品的开发

在乡村旅游创新型产品开发方面,要不断结合时代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旅游景区的优势,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例如,在某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就采用了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开发方式,依托地理环境,积极开发自己的土特产品,如石耳、笋尖、竹荪、茶树菇、熏笋等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开发时,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如在有名人故居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出售一些带有名人故居标志性的笔记本或带有名言的明信片等,使乡村旅游开发与大众旅游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以创新性为导向,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三)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多种类型开发

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还要注意将多种类型旅游进行综合开发。例如,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开发一些具备红色资源的村庄,宣传革命烈士牺牲的红色战役,将这些战役打造成实地模仿的游戏形式,让人们可以亲自加入战斗,体会到当时战场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真正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旅游优势,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廊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四)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科学经营

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各个景区都独自经营,没有实现强强联合,其结果是发展相对缓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对旅游路线的开发,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打造多条精品路线,实现旅游的一站式服务。这样既能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也能更好地进行统一管理。旅游产业要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乡村应在保障现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整合鼓励旅游业投资的价格、税收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除此之外,在科学经营的基础之上,还要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引进专业的接待和服务人员,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宣传,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度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乡村的多数旅游景点还缺乏较高的知名度,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所以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一是旅游形象设计,全面准确地表达乡村“自然美”为特色的旅游总体形象。二是营销策略,以“生态美”“风景美”为基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带动市场。三是利用广告策划、新闻公关宣传、节庆活动推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努力塑造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关键是在城乡统筹背景与乡村旅游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互动发展机制,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以城乡统筹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乡村旅游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许多城乡区域的旅游业不断的发展,并很快形成了快速发展的形式,这些乡村旅游也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乡村人民的生活问题,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与国际游客比较,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乡村旅游而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旅游产品,满足不了国内游客的需求,进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

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其自身教育程度的局限、经营理念和服务观念的落后与游客的要求存在极大反差。农户在经营“农家乐”时,往往是自己一家人提供服务,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人员。其服务意识较弱,质量低下,卫生条件差,餐饮品种单一,竞争力弱。与旅游接待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难以改变,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又多以村干部为主,造成了对旅游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景点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和市场定位

在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投资低,经营规模小、乡村旅游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乡村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乡村旅游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有的乡村旅游为了赶时髦的态度,对原有的农村资源加以修改,有的乡村旅游产业甚至不加工就贴上了“乡村旅游”的标签。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结果造成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则逐渐衰落而停业。乡村旅游中,“农家乐”内的住宿,与城市的居住风格及居住环境没有多大区别,体现不出乡村旅游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设计,旅游纪念品更是相对缺乏,乡村旅游差异不突出,无法形成乡村旅游品牌效应,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致使乡村旅游发展缓慢。

(四)投资经营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落后

在乡村旅游产业中,由于大多都是由农户经营,农民不愿将过多的资金收入投入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因此,造成了乡村旅游投资经营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相对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乡村旅游中停车场、道路、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乡村旅游中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的条件相对比较差,乡村旅游卫生状况和乡村旅游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这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乡村旅游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互动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个由旅游消费者、政府、农民、乡村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市场等多个利益诉求主体所构成的经济体系,而对于城乡统筹而言,是一个由城和乡组成的共生体系,各个要素在系统内进行合理的流动与优化配置是增强城乡统筹规划、促进我国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无论是对于乡村旅游,还是城乡统筹来说,在整个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磨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益不均衡”,这给我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城乡统筹内部各要素的协调,更好的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发挥,进一步的提升生态环境和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综合功能,促进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的良性互动发展,进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此,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的互动发展,找到了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法,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来讲,通过城乡统筹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则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三、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专门人才,人才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对合格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各高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要密切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培养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旅游地同旅游类高校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对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的旅游类大学生给予更多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以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开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补充知识,提高其理论水平、素质与服务技能。培养他们的旅游知识和礼仪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公司或高校教师对“农家乐”进行现场指导、集中培训、规范管理等,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

整合运用网站、公交车、旅游大篷车、广播、电视、手机短信、高速路口、户外广告等形式;与各事业单位、学校联系,单位疗养、亲子活动、夏令营等都可以将此景区选为目的地;宣传乡村环境的优越性。乡村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而城市人生活在较差的空气质量环境下,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将会是他们旅游的一大动机。乡村旅游可在门票、户外广告中宣传乡村环境的保健功能,有效增强宣传的权威性,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加以合理的利用,搞好乡村旅游整体规划,突出乡村旅游特色。通过乡村旅游规划,可以发挥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正确的把握市场的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各乡村旅游景点应推行精细化管理、问题管理、差距管理,保持景区的持续发展,促进村民增收。形成明显主题,保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独特地位,防止出现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同时,应该有效的结合我国乡村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对乡村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使乡村旅游在当地的生态环境,日常生活环境容量、农业生产容量中可以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城乡统筹规划、旅游规划,都呈现出“大系统、大规划”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进行思考。希望可以有效的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春.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乡村旅游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易磊.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思路[D].西南石油大学,2012.

[3]周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篇4

1 战略引领

制定并实施政府主导、品牌提升、持续发展、示范带动、融合一体发展的战略。

1.1 政府主导战略 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统筹规划,在统筹乡村发展规划中,强化农村旅游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统筹建设,强化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统筹协调服务,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清洁环保实行统筹规划和解决。

1.2 品牌提升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打好保亭“玉林秘境、黎苗风情”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特色、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农乐乐”形象。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4 融合开发及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 以乡村度假促进新时期旅游开发,使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乡村度假成为乡村旅游主体形式――农家乐(农乐乐)的主要特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耕种-田管-收获-销售-餐饮服务的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协调发展。

2 统筹规划

2.1 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 ①发展方向。贯彻“要培育农家乐、体现保亭农民增收的特色”的精神,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编制乡村旅游有关规划,切合做好休闲度假型农家乐。②确立农家乐发展目标。一是树立保亭旅游形象;二是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三是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推介保亭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2.2 总体布局 结合保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保亭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设计为“一圈、两带、五群落”的空间结构。①一圈。以保亭县城和七仙岭为核心形成环城乡村旅游圈,以山野黎城和雨林温泉秘境为背景。②两带。沿保亭南北交通主干线和东西交通干线形成的乡村旅游度假带,分别是224国道海榆中线(保亭境内)的山水黎乡乡村旅游带、保亭-陵水305省道田园休闲乡村旅游带。③五群落。围绕毛感乡、六弓乡、南林乡、加茂镇、八村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形成乡村旅游点,组成五大乡村旅游群落。毛感群落建成山乡雨林特色休闲区,以特色山野环境为吸引物;六弓乡建成热带乡村低碳生活旅游区,以低碳乡村、国际绿都为吸引物;南林乡以热带山地乡村为背景,建设热带山水田园休闲区,以热带山水田园为吸引物;加茂镇以微缩丘陵雨林为背景,建设热带丘陵山野田园休闲区;八村以山野田园为背景,建设山野田园秘境休闲区。

2.3 创建特色 ①建设要素。外观(民族地域)、内在布局;菜品,礼仪、歌舞服饰、图腾、工具;卫生条件;人员健康;污水垃圾处理。②主题特色。建筑风格特色,有自然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应有县域绿色食品和黎苗饭菜的特点;自然特色应有自然生态和农家生产生活和黎苗文化的场景展现;娱乐特点,应有体验感受地域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的歌舞礼仪。具体体现在七大特色:餐饮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格调特色、环境特色、农味特色、娱乐特色。

2.4 分类建设 结合保亭的乡村旅游资源,确定发展以下几种特色类型。①休闲品食型: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以响水镇的周道为代表。②民俗村型:以次生型模拟村落承载黎苗民俗文化,是把黎苗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重建加以展示,重点发展。以三道镇什进村的布隆赛为代表。③风光田园型: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以毛岸的缘真雨林为代表。④果木园林型:果木园林类型以果木园林旅游为主,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响水镇的丽水农庄为代表。⑤观光农场型:以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为主要形态,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提供家庭式度假、朋友聚会的空间。以加茂镇的隆宾为代表。

2.5 分类扶持 对已建成的乡村旅游经营机构(农乐乐),在提出申请后,经过县政府成立的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同意,按照类别和水平的不同,享受县政府给予的数额不等的专项基金扶持。

3 全面落实

3.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保亭县政府成立发展农家乐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亲自担任,成员由各行政部门领导,领导小组四条职责,审批、定策、指导、督办。

成立县农家乐发展研究会,挂靠在旅游协会,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立保亭县农乐乐协会,由旅游协会负责指导,承担协调、发展、自律、监督的职能。

3.2 评星定级 编制《保亭农乐乐评星定级标准》,邀请专家进行评定,树立典型,带动发展。

3.3 辅助编制农乐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邀请行业专家,制定农乐乐经营机构的发展策略,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农乐乐)的资源,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策略等。

4 收效

4.1 精准定位,形成合力 农乐乐作为现代农业、农村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的一种业态,是保亭县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助农,以旅促农,通过发展农乐乐乡村旅游和特色风情村镇建设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乐乐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保亭县种养殖业的繁荣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4.3 完善农乐乐产品体系 结合保亭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瓜果蔬菜、优质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结合保亭山地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准确定位,正确引导,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

4.4 加强行业监管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组织农乐乐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走出去”,学习借鉴农家乐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农乐乐经营业主、农乐乐服务员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营造农乐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规则规范了农乐乐的管理。

4.5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农乐乐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保亭县在农乐乐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更加高档次的农乐乐,满足游客的需要。连续几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农乐乐发展,从单纯的饮食向休闲度假深度旅游发展,探索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的“旅农相融”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不断强化、乡村旅游的科技产品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的产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居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机制。

篇5

>> 智慧旅游背景下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App在定制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京郊旅游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南昌旅游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大学生用户行为调查 环境友好型智慧旅游APP发展研究 鞍山市智慧旅游背景下智慧营销策略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长春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体验提升研究 浅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博物馆营销策略 智慧城市背景下吉林省延边州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苍南旅游发展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金华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旅游营销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本溪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长沙市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张凌云,金卫东等.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 3-5.

[4]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 97-100.

[5]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 cnnic. 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2015-02-03.

[6]《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7]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13-16.

[8]乔海燕.关于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 27-29.

[9]刘莉.论手机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7) :119-120.

[10]吕兴洋,殷敏.旅游手机网络营销初探[J].旅游学刊,2009,(8): 77-81.

[11]巫宁.手机媒体在旅游目的地的应用[J].人物,2007,(5): 30-31.

Research of Tourism APP Market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isdom Tourism

TANG Jing; ZHOU Bingqin

(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篇6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篇7

摘要: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发展在现在社会很发达,但是也是一个很存在挑战的事宜。中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也需要发展,而且农村大多是青山绿水,只要好好开发都会十分吸引游客,政府也很重视农村的发展。中国城市已经发展到了顶端,要想将中国生产总值再次提高,只能选择改革农村社会的体系。但是乡村旅游能发展好也面临许多挑战,各个地方的农村会有竞争意识,会更大力发展自村的旅游事业,可能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可能为了发展自己的旅游景点与其他正在发展旅游的产生激烈竞争,还可能激化成矛盾,所以要发展好农村旅游事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当然为了中国快速发展,我们的政府要迎难而上,大力支持与开展农村旅游事业。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挑战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反思

1)现在消费者都追求心灵上的放松,旅游事业就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开发和发展的事业,现代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即将跨入全面小康,旅游事业绝对是有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的。当然发展旅游业需要国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拉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也要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合作,达到双赢,城市的工作者压力大,无心工作,旅游可以放松心情,城市工作者们到了建设好的乡村旅游,愉悦身心,得到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放松了精神,不在紧绷与劳累的工作,旅游完回到城市就能更加专心投入于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城市的工作者们的专心工作能使城市工作得到进步。农村也有了固定收入,旅游业蒸蒸日上,农村居民的生活也会更好,许多农民也不用只局限于种地,收入少投入高。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城市的经济也能得到推动,农村有了固定收入,由此可见,只要能发展起农村旅游业就能达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

2)当然每件事都是有利有弊,旅游事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许多益处,当地物品引入更多种类做到品种多样化,农民的收入不再受局限性影响,旅游服务更完善,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会受到影响,吸引的游客越多,游客区打扫的难度也就越大,清扫的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可能会更严重。因此生态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地居民为了取得利益,增大旅游必须品的价格,使得来旅游的旅客得到物价上的不公平对待。也有可能当地的居民为了增加景点,把不应该设立为旅游景点的地方开发成景点区,影响其他产业的生产与发展。也有可能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忽略了其他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全面发展经济。当地的乡村文化可能受到外地人员的影响。所以要完善旅游业,必须考虑周全,考虑所有利弊,传扬优点,尽力避开缺点与弊端,相信旅游业的优点能代替缺点,传扬文化,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二、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突破相关思路

(一)把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

许多人都喜欢去旅游,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目前各种企业项目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型事业之一,只要顺应世界发展的这一趋势,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使乡村奔向小康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镇选择了这一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农家乐已经家喻户晓,许多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承包制的农场,都很好的在这个社会迅速的发展下去,中国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种趋势,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改革已经指日可待了。

(二)重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许多的乡村都在向着城镇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乡村当地的文化也在不断的缺失,失去了它应有的传承,要想保护中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选择,保护中华文化的遗产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中国的经济,政府会迎难而上,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时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比如物价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标准价格并进行实时调查,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于环境问题,可以加派人手,减轻每位清洁人员的工作量。主要是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中国的传承文化。

(三)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想要促进乡村旅游和生态建设融合一起发展,就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加强:1、研究生态性存不存在乡村生态空间边界,怎么判断乡村生态系统是不是完整的,怎么判断它的安全性,怎么管理生态空间,怎么确定适合旅游发展的方案。2、研究乡村性,只有保持完整的乡村性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果将乡村拆并,对乡村进行整改,一些整改措施如:改厕改水,用机械进行播种,将家禽进行圈养,是不是会将乡村改的过于城镇化,影响其乡村气息。乡村变得现代化和乡村性还有关系吗,如果出现居民诉求过于现代化,会出现中国发展现状与人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三、结语

只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民的利益不发生冲突,能最大化的提高国民经济,可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加快乡村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经济建设搞好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也会紧跟上去,便有利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当然在这一发展方向上会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与全国的专业人士相互讨论,全面完善其中的相关管理制度,再配合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优势,将中国的旅游业推动到一个顶点,将中国最美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再相应融合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中国特有的中国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应推动着商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民生问题,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生态环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307-314.

篇8

【关键词】高职旅游院系 旅游乡村 企业经营要素 共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70-02

当前,乡村和乡村居民经营旅游业,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产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窄,缺乏协同管理机制;产品单一,特色差异不明显;地理位置分散,营销各自为政;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W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服务地方经济;提倡职业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经过多年改革探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的无缝隙对接、实践内容的不断创新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人才H型培养指出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区别,但在人才培养上应通过行业实践和科研融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向学术型人才的转换,给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通道。因此,旅游人才的培养在贴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深造和转型的积淀培养。

综上所述,由于部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自主实现旅游产品内涵、质量的提升,需要各级部门、组织介入帮扶。而高校的旅游专业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旅游院系与旅游乡村的共建发展探讨变得极有意义。

企业经营要素是指企业的人、物、资金、信息、文化、科研、营销等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要素。具体到旅游乡村而言,包括从业者、政策和行业信息、乡村文化、市场调研、互联网营销、合作机制等要素。本文对高职旅游院系与旅游乡村企业经营要素合作共建进行探讨,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要增强旅游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在人才培养中把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融合起来,提升人才的培养层级,为旅游人才的转型积淀基础;促使高校和旅游建成形成良好的“哺育”“互哺”与“反哺”机制。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要素提升共建

从调查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水平低,从业者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旅游从业知识培训,对旅游业缺乏正确科学的认知,缺乏保持良好的旅游自然、社会环境的意识,更缺乏旅游规划、营销的知识。针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缺乏相关旅游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现状,旅游院系的教师、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在乡村开设旅游理论培训班,并把这些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实践的一部分。村里也可以选派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分子,到高校跟班学习或短期培训,以提高旅游理论知识和旅游服务技能。此外,高校还可以联系组织乡村的旅游从业者到学校的专业实践基地(饭店、景区)等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规范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组织校企合作酒店的管理者一同到旅游乡村开展技能培训,对基层从业进行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旅游接待服务等具体对客接待业务培训,通过清晰的示范与指导,以及规范化的条文、标准,让乡村旅游从业者能够做到有标准可依据,有示范可参考,有制度可遵循。以高校为中心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搭建学习、提高的个人能力的立交桥通道。

二、乡村旅游文化挖掘和保护共建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游客的进入无疑会对乡村生活方式、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影响表现在加速文化的趋同化,造成当地文化的流失,让当地失去自身文化特色,利益分配不均破坏社区和谐。众所周知,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文化是一种摸不到、看不着的社会意识形态,未必能为村民感知。对于没有旅游经济组织进入投资的乡村,村委和村民对当地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往往有滞后性,往往是文化流失了,遭到破坏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了才意识到并采取措施。因此,旅游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需要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推动。一是相关组织(包括高校)协助和帮助村民认识、归纳总结自己的特色文化,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以及旅游活动可能对乡村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村委要承担起宣传和教育的职能,协助村民做好乡村文化载体建设。三是高校教师开展指导乡村挖掘自身文化、设计旅游活动,将农村文化室建设成村民学习和承载农村文化的场所。四是高校鼓励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歌舞和体育活动作为文化建设载体,协助村民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共建

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关联度大,任何单个的市场和主体都无法承担起资源整合的任务,资源的整合需以观念整合为先导,通过利益手段,完善互相合作机制,达到对旅游的整合。高校在旅游资源的整合上除了发挥其知识传播作用外,还要实践它的教学理念“做中学,学中做”,具体来说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真实或是模拟的工作世界中,以企业产品质量/岗位要求为标准,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项目,习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与乡村进行资源利用共建上得到更好地实施。高校和乡村旅游主体可以通过优势组合进行策划和举办赛事活动,如举办户外徒步走、户外自行车、导游讲解技能比赛等小型活动,破解高校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只能通过模拟比赛或是参加活动来开展的难题。对景区来说,这样的合作可以吸引游客,提升乡村的旅游人气。对高校来说,把比赛的场地从学校移到了景区,把模拟变成了实操,把参与变为自主策划、组织,这样的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思考、设计、探索,从而积累经验发展各种技能。

四、旅游信息收集和科研共建

相P政府部门需要对各地信息资料加以汇总和研究,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预测及引导;乡村需要对旅游活动的开展进行数据收集和调研,改进存在的问题,提升游客满意度。高校融入当地旅游活动数据收集、分析和调研活动,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教师深入了解旅游市场、促进高校的科研发展具有莫大的益处。大学生调查研究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根据旅游人才需要和培养的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今后要转型为研究型旅游人才,需重视调查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常规的课堂讲授法只局限于教师单方面讲解理论,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课程倘若把课程教学与乡村旅游信息收集、调研结合起来,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调查与科研的实际能力。

五、政策形势和行业发展解读共建

纵观近些年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和各省区市的旅游宏观政策的支持与扶植,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可割舍的联系。因此,为发展乡村旅游,从业者一方面要理解国家宏观政策并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了解行业运行和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培训,从业者或许对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有大概的理解,但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培训就能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政策,对行业的竞争发展有深刻的领会。从接受事物的过程看,从业者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是在反复、冲突、实践中循序渐进获得的,所以对政策形势和行业发展的解读,需要通过通俗、简练、生动的语言,将各级旅游工作会议中所达成共识和市场的发展信息传递到基层,并通过学生寒暑假的实践宣传活动不断地强化,方能促进政策的落地和当地民众对旅游行业市场的了解。

六、旅游市场营销和推广共建

在快节奏的智能化时代,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更喜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互联网渠道获得旅游的信息。旅游个体和企业借助互联网为顾客提供旅游咨询和咨询服务,信息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信息从文字、图片、音频到视频,内容包含交通线路、周边环境、食宿、景点特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但乡村旅游从业者因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应用技术能力的限制,大部分旅游从业者很难通过互联网创建和更新营销的内容,即使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收效也是甚微的。因此,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还未成熟、没有建立“农户+公司”模式的村庄,或是没有加入“农户+公司”运营模式的旅游个体,很难享受到互联网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便捷,亦享受不到科技对企业的促进作用,这样的个体很可能将在乡村旅游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沉下去。我国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思维活跃,对图片、视频和信息图片的组合加工能力突出,对于乡村旅游微信的营销推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市场营销作为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如能把学生营销的专业特长与乡村民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将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2]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3

[3]兰宗宝,兰申菊.关于广西乡村旅游人才建设的战略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8)

[4]高谋洲.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J].商业时代,2008(5)

[5]韩振华,王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9)

篇9

无景点乡村旅游,是一个与传统景点景区旅游相对的概念,其主要是指追求放松、休闲和体验的旅游方式,没有固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旅游的规划,选择感兴趣的场景进行休闲活动。无景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者自主意识提升的表现,也是旅游体验深入人心的标志之一。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乡村旅游中进行无景点旅游发展是一个科学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深入,选择无景点乡村旅游的旅游者规模不断扩大,令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当前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商业色彩浓重

无景点乡村旅游,主要追求的旅游目的在于回归以及体验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村镇之间旅游的深入发展,这一原始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乡村旅游经济色彩越来越明显,商业布局过于刻意、原始气氛减弱、原生态文化受到入侵,部分无景点的乡村,为了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甚至进行建筑景点商业化创设,这本身就和回归以及体验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的旅游目的不相符合,没有考虑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初,可能会收到某些规模化效应,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商业色彩过于浓厚的乡村旅游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

无景点乡村旅游,游客采取的交通方式以自驾游为主,而我国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路况差、停车位少、公共设施(卫生间)建设落后,除了交通以外,住宿条件也是阻碍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乡村住宿条件有限,热水、电力和网络供应都十分有限,同时,餐饮安全卫生问题也尤为突出。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提升,例如,进行餐饮业、住宿业的从业者多为农民出身,利用自家的住宅进行经营,经营经验和意识都很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导致了旅游者停留时间有限,对于乡村旅游的印象也不佳,影响无景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无景点的乡村旅游,大多都采取农家乐、采摘等模式进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客源如何,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旅游产品,这就是乡村旅游开发当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无景点乡村旅游产品不仅仅类型比较单一,设计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比较差,存在的抄袭和模仿情况比较严重,产品比较缺乏当地的特色,与此同时,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部门,也更难树立起科学化的品牌意识,这都阻碍了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发挥当地乡村特色

旅游者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大自然的回归,主要动机是对于休闲的渴望,因此,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开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能够发挥当地乡村的特色,保持乡村的原生态文化。对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所在,体现出明确的民族风格和特性。对于无景点的乡村,更应当进行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情以及体验项目等环节的旅游开发,例如在住宿方面突出当地特色,住宿小木屋、土炕等等形式,在餐饮方面,可以提供杂粮餐、野菜餐等等,保障住宿和餐饮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别的地域难以复制的乡村特色,这需要进行深入发掘,实现一村一特色、一乡一文化。

(二)提升旅游资金投入力度

对无景点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应当建立起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管理作用,了解到当前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范式,为乡村群众提供出稳定的资金进行旅游发展,同时,对于农户进行合理化培训,加大对于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出台相应的财政和资金政策进行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乡村地方的旅游局需要将乡村的旅游发展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当中,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制定统一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保障开发的合理性和有序性,避免对于乡村环境产生破坏。

(三)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由于我国当前无景点乡村旅游尚处于萌芽阶段,游客的自主参与程度还十分有限,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都应当提升,同时也应当进行产品的扩展,对于产品的同质性问题进行解决,提升产品的差异性,推进产品的特色化发展,对于休闲旅游和旅游体验项目进行开发,对于村镇的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并且分类,明确主题,尽力培育出服务优秀、乐于参与、体验良好等类型的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也可以进行创新性开发,丰富扩展旅游业务,也能够将观光旅游转变成为新型自助游和半自助游。

(四)新媒体推动旅游发展

利用新媒体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影响,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就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进行旅游的推动,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专业科学明确化的无景点乡村旅游品牌。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以及网站进行旅游信息的,更好地介绍无景点乡村旅游概况,吸引更多的游客。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道家养生;契合

乡村旅游是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人们享受着日益丰富、方便、快捷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弊病。为逃离这种生活状态, 都市人将视野投向广漠的乡村,试图回归乡野自然找寻正在失落的精神家园,寻求人地、人际、人自身的和谐与平衡,在虚静中体验农耕文化的宁静美,并最终找回身心健康,缓解人类社会的异化,这都成为现代社会众多城市居民内心的渴望,这些需求曾是道家先哲探索养生的重要内容,从此种意义上讲,道家养生思想是乡村旅游的合理内核。本文以道家的视野探索乡村生态旅游,既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处事智慧,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生态旅游与道教的结合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研究生态旅游比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1990年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英国著名旅游学家迈德里克(Medlik)在他的《旅游辞典》中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享受和欣赏大自然而从事的生态可持续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大自然的保护,访客影响低,并有当地人参与。一般地说,生态旅游的重点是在有明显界定的区域中从事的小型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置于某种保护形式之下,并能使当地传统经济作为主要的就业部门。”

从以上几个典型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和生态人文等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基础上。对崇尚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言,中国古代道家,道教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也非常重视,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 了“天人全合一”的基本理论。这与现代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有着极其明显的相似性和互通性。作为道教经典的《道德真经》,讲“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南华真经》即《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太平经》讲“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形而成”,如此等等,把人与天地自然摆在同一个层面上,主张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和谐。道家,道教的这些观点与现代生态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显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二、乡村生态旅游与道教的结合

(一)乡村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自从1998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以来,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然而,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如游客增多污染和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不良示范效应激发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干扰社区正常生活,盲目开发造成资源破坏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困扰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要想使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地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的旅游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二)道教思想在乡村生态旅游中的元素分析

1.道教提倡的“小国寡民”是对乡村原始形态的回归

道家构筑的“小国寡民”是老子对乡村原始形态的刻画。因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蓝图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展现出的完全是一幅原始、纯朴而又和谐、宁静的乡村图景,也是人们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另外,庄子崇尚“道”的原始生命力,希望回归“天下之母”的怀抱回归道的境界回归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也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原始素朴的乡村社会,也即当下人们对和谐、安宁、民风淳朴的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追寻。

2.在“天人和一”、“自然无为”的乡野之境实现道家的理想处事境界

道家,道教提出要人要顺应自然、因循无为,也即是找寻“天人和一”、“人际和谐”的理想之境。“人地和谐”指人们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来违背自然法则,不破坏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与平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天人关系是和谐共生的,“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就是对“人地和谐”状态下悠闲、祥和的乡村自然环境的刻画;“人际和谐”,指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人们应保持“柔弱不争,清净寡欲”的处世之风,人与人便可形成纯朴友善、和平相处、互不干预的良性关系。因此,可以说老庄在“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里,刻画的出道家理想的处事境界。

3.道家的虚静的审美理念契合传统乡村文明的美学观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老子又提出 “清静为天下正”的话语,直接表达了他的“尚静”思想。庄子主张“静”,主要言心静。他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的最高境界。在庄子的“道”熏陶和影响下,其旅游自然也以虚静为纲,从而形成了庄子虚静的审美理念,即旅游审美中要抛弃世俗的功利,专心致志。因此被空灵、寂静与恬淡的氛围笼罩着的广漠的田园和乡村,是庄子虚静以审美的场所,在大自然中隐逸、散漫的个体旅游行为是庄子崇尚的虚静旅游方式。从此种意义上说,庄子的旅游审美是以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为欣赏对象的审美行为,是以传统乡村文明的美学观为底蕴的。

三、乡村生态旅游与道教养生理念的契合

(一)道教养生观与旅游

“养生”一词源于道家书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上。养生,是根据人体生命过程规律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既包括生理层面的养生,注重身体机能的维护和康复;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养生,强调内在精神的平衡与祥和。中国古代人对“养生之道”极为重视,道家就一直致力于追求“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的境界。如何保持健康、延长生命、颐养性情,道家先哲们曾作过众多探索与实践。然而,随着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工业污染加重,导致众多城市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大气质量下降。寻找健康、绿色的生存空间,成为现代都市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动机。广漠的乡村原野森林覆盖率高,人口稀少,工业污染相对较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因此,到乡村去旅游成了相当数量的都市居民短暂逃避喧嚣压抑的大都市,寻求健康和绿色生存空间的普遍行为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与道教养生理念的结合

道教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提倡贵生精神,敬重生命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原则。整个道教文化,都有一种强烈的贵己重生的倾向,这是由“道法自然”生命观所决定的。《老子》中说“贵生”、“摄生”、“自爱”“长生久视”,《庄子》中说“保生”、“尽年”、“全生”、“尊生”, “贵生”成为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体现了对生命的关爱精神。道家和道教提出养生的基本理念是性命双修,即身心俱炼,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能健康发展,在今天仍具一定实际意义,这也是关爱生命的一种体现。如道家养生倡导“静以养神”,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传统的养生文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庄子的养生思想包括“食气”、“养形”、“修性”等内容。庄子就是在对自然山水和田园景物的爱恋中体现其养生思想,在“吸风饮露、吐故纳新”的行为中,在乡野人际和谐的环境下,获得内心的宁静、身心的平衡,最终达到“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健康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而“吸风饮露、吐故纳新”的行气之法,须借助乡野民间良好的自然环境,乡村清新的空气以及悦心悦目、和谐安静的乡村大环境方能实现。“熊经鸟申”,也是模仿大自然动物、禽类的行为以行导引之术。良好的自然条件、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生活环境和相对和谐的人际氛围,与喧嚣中物欲横流的大都市相比显现出的淳朴友善、少私寡欲的居民态度等等,乡村成为了道家养生、修性的首选之地。

通过上述对道家养生理念与乡村生态旅游关系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到道教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关怀是为人的,是为人的发展,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老子思想所孕育出的道家关爱人的理念和养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学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资源。道家重视养生,现代人渴望健康,而乡村具备了都市旅游者养生、保健所需要的大环境。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应在养生文化的大背景下, 重新审视,打造多元化、多功能、产业化的乡村生态旅游,为中国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营造全新氛围。

参考文献:

[1[乐爱国.道教生态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燕琴.生态旅游游客行为与游客管理研究.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