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点上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许多疾病如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中,病理学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病理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对整个医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类型
1.1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科学研究是知识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也是推动着病理学科发展水平的灵魂。研究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样,先进行一年的集中授课,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第二年开始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最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并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通过科学研究,研究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先进的病理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等),提高科研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研究生期间,基础医学研究生还要进行本科教学,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但此期间,基础病理学研究生不进入临床进行对疾病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
1.2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集中授课之后就进入临床,在医院学习疾病的病理学分类,掌握疾病病理诊断的程序和规范,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病理培训,使其获得诊断病理学如外科病理诊断和细胞学检查等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其目的就是达到初级病理医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成为高级临床病理医生。可以说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病理学研究生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依然和其他医学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一样,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临床病理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投入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少,甚至不了解临床病理工作的一些原则和常规。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很多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受到影响。很多医院在面试的时候主要注重独立操作能力(如采集标本、切片、读片等),没有真正接触过临床的研究生很难通过这一关,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即使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不从事临床工作,到医学院校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并担任教学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利之处。因没有实际接触过临床,其知识都来源于教科书,缺乏实际操作,影响了今后的教学工作,从而教出来的学生也难以对病理学产生兴趣,感觉这是一个枯燥无趣的学科,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因病理学在各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病理学专业人才,急需大量的病理学人才服务于医院、服务于社会。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加大,一些临床病理学研究生只想尽早参加工作,不想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这种想法就导致培养出的一些研究生成为没有思想的干活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和科研资源的浪费。病理学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不仅如此,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病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目的和任务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研究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诊断和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服务。病理学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非常之广泛[1]。故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3培养复合型病理学人才的思考
如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的教学重点,高水平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也就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2]。医学研究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故传统的培养方式即单纯的基础或临床培养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及病理学科的发展。
篇2
病理学既是众多医药类专业学科中的基础实践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一门学科。运用着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揭示疾病的本质,阐明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在为疾病预防中提供着科学扎实的理论基础。归纳其主要的任务主要分为: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关键词:
科学研究;医学教育;临床医疗
病理生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部分。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角度方面去研究疾病,以不同疾病病菌的不同形态进行大概的分类归纳,是实践研究中最基础的辨别操作;而病理生理学则注重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直击疾病病菌心脏,在进行相应的抗菌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以动态的观念去认识和了解疾病的本质,掌握疾病与一般正常的组织结构在局部与整体、镜下与大体、结构与功能的特殊化不同之处。
1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要求
病理生理学在教学的创新实验教学在遵循教学课本的基本要求除外,还特别注重了“四个原则、六个突出、两个简化”。
1.1教学原则瞄准目标原则:针对不同年制的临床专业为不同地区培养适用型人才,以教科书为基础,发散针对性型培养;为不同年制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最大化知识接受面。整体优化原则:以教科书为蓝本,衔接好其他临床基础医学和临床课程。更好的配合,做到全面顾及发展;不仅进行书本知识的更新,还将实践课的涵盖面扩散到各个基础性学科。让每门学科知识相互衔接,相互融洽教学。密切临床原则:尽可能恰当的联系当地卫生医疗机构,将病理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最新成效进行反馈,为临床教学提供有依据、有代表性的实例。充分发挥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桥梁”作用;继续创新原则:去其糟粕,汲取当代社会所带来的精华。
1.2六个突出①突出常见病、多发病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临床教学创新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②突出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临床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并掌握;③突出重点,淡化一般。让那天繁琐多余的语句变得简单易懂,简介突出,直入突出阐述刺激学生的眼部神经,强化记忆;④突出有临床意义的形态学知识,尽量动态化描述。就像小朋友看动画片一样,当一个物体或组织结构赋予动态化的时候,更能让学生提起学习研究的兴趣;⑤突出阐述病因、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强化实践教学中一些疾病的特性和生理特征。起到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并掌握的更好;⑥突出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图文并茂。就像一本故事书一样,有图画有思路线索牵引,所有的知识产生连接性,让学生在想到一种疾病的相关机制时就可以顺其自然的想到其他的一些疾病知识。
1.3两个简化:①简化病因。发病机制中的繁杂叙述;②简化病态中的纯形态描述。“四个原则”、“六个突出”、“两个简化”在病理生理学创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临床上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老师在教学当中,也省去那些只有病理临床工作者懂的繁琐专业语言,用简介易懂的生动比喻将知识全面概括。学生将知识更好吸收,学习起来也是游刃有余轻松了很多。
2病理学创新实验教学
病理学的创新实验教学不仅在同跟学生教学上带来的很大的交流沟通空间,包括在科学研究方面、医学教育方面以及在临床医疗方面也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在科学研究方面,创新后的实验教学将疾病的规律和本质更好的揭示,在为疾病的防治更加准确的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通过对学生的动手思考的能力提升,更多的疾病领域有可能提前被打开,更多地疾病治愈的方法可能被提出。另外,创新后的实验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临床医学中的一些症状和体征和对临床中敏感药物的筛选,以及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会有一个很深刻的了解。在医学教育方面,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嫁接在其他学科和临床医学中间的桥梁,创新后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病理机制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其他各学科的一些实验现象。将有关联的学科联系起来,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临床医疗方面,创新实验教学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比先前更为直接客观的病理诊断。让学生在上临床之前更好的直观观察这些病理诊断下的疾病,更了解疾病的产生。让医学生在过渡变成一名临床医生之前能够更好系统的掌握病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
3结语
病理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着脱不开的联系。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地病理疾病被发掘;更深层次的疾病机制被认证;更多地疑难疾病被攻克,病理学的知识体系也在吸收中壮大。创新实验教学,让病理学这个像一团缕不开毛钱的知识球体逐渐顺畅解开。现在人们对健康要求也是日益提高,不单单是对已经出现的疾病提供自愈,还会对身体表现出的不适等一些隐性疾病产生质疑,这对病理疾病是一个具体的时代挑战、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吸纳新的病理机制,才能迎合时代需要。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在掌握前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同时更能同时发掘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胜英,汪雄.病理生理教学中研究性课堂学习方法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0,(4).
[2]张玲,刘文华,靳莉莉.五年一贯制《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1).
[3]戴淑芳,李连宏“.实验性全心衰”综合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
[4]陈波.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绘图能力培养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0,(7).
[5]张继秀,张雪梅,美丽班《.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校本教材整编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0,(4).
[6]卜晓东,陈平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
篇3
当前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化课程《病因病理学》的课堂教学,由于学制短教学进程快,面广量大的教学内容和紧缩的教学时数形成了矛盾,所以教学方法仍然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束缚,授课形式仍是以教师“单通道授意”为主,“一灌到底”,学生学习变得呆板生硬,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具有开拓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围绕《病因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现总结如下。
1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科学思维才能的一代新人,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现代高等高职院校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如何将这种教育理念贯彻到护理专业《病因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思维的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基础学科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枯燥,单调,乏味和抽象。学生不愿学,老师不好教。我们通过教学改革,采用了大量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分析概括形成逻辑思维,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型授课模式,转变为现在应用现代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用了3个结合:一是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将教研的思路和设计引入教学中,贯穿教学中,启迪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用于临床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病因病理学是衔接正常人体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临床护理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病因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能将病因病理学知识和今后临床护理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的病因病理学知识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三是教学与未解决的难题相结合。在病因病理学领域中,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未知数(如肿瘤的原因和机理等),我们通过教学告诉学生,激励他们将来去研究和探讨,让学生通过我们课程的学习,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2 突出课程的特色
针对病因病理学的学科桥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学习、研究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要求指导学生复习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生物学知识,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预习相关临床护理学知识。不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办法体现学科的桥梁特点,课堂教和学都不可能得心应手。为了更好地将病因病理学课程真正成为护理专业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在课程的实施中,还贯彻了“一纵”、“二横”、“三框架”的课程教学特色。“一纵”指的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介绍单一孤立的知识,而且把所讲授内容的来龙去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如我们在讲授病因病理学各论之前,总是引导学生先专门复习已经学过的病因病理学总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二横”指的是知识的横向联系,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带有横向联系的内容如肿瘤、炎症等章节的教学,以共性特点为中心,层层展开,把总论的教学和各论的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框架”指的是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将病因病理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超出教材本身的局限,构建学生整体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便于学生把所学的零碎知识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也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 改革实验教学
以校园网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备,组建以部门局域网络系统为依托、以网络控制室和课件制作室为中心,以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实验室为主体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实验室既可通过大体标本、投影仪、数码显微镜、投影仪等显示设备,自主安排各种形式的病因病理学实验活动(如:显微视频摄像示教、电脑幻灯教学、网络教学等),也可在网络控制室统一协调下,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活动,从而建立开放性、多媒体、立体性教学空间的新型病因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病因病理学较为单一、抽象和封闭的实习教学模式,增进了整个病因病理学实验教学系统的效能,促进了现代病因病理学实验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转变。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该新型实验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和成绩进行研究分析,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加以总结,形成教学理论。新型实验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讨论、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建立对疾病正确诊断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有利于扩展学生实验范围,我们在实验课中,将学生带入形态学技术室,让他们了解实验所观察的病理学切片的制作过程,观察临床外科病理标本的制作程序,包括组织的固定、脱水、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封固等实际操作过程,给他们介绍每一步程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使他们提前了解临床病理工作,扩展知识范围。
4 培养课外兴趣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的临床实习中,不再有机会接触到基础实验室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组织他们参观实验室,介绍实验仪器和设备,学会操作基本的仪器设备,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分工有协作,具体完成某一项实验任务。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以及科研的动手能力,科研协作精神,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实践基础。
篇4
关键词:卫生职业学校病理学科 学生学习特点 对策
The hygienic vocational school pathology discipline student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untermeasur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d the ponder
Zhao Hong
Abstract:The hygienic vocational school pathology discipline student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goal is clear about.FromOctober,2007 from to March,2008,separately carried on has suppos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official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 advance.Stochastically chooses Shanxi Province Changzhi health school 1~4 grade student 300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the analysis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The student studies the goal insufficiently is clear about;The student is at present insufficient to the pathology curriculum study interest;Student to pathology this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insufficiency;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has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academic record;The study method insufficiently is appropriate.From this aims at above students some study characteristic,enhances the student from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o study the efficiency:Is clear about the study pathology goal;Stimulation study pathology interest;Enhances the study pathology understanding;Improvement study pathology environment;Raise study pathology ability.
Keywords:The hygienic vocational school pathology disciplineStudent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42-02
1.调查研究的目的
国家正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努力创造着优良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以形成全社会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质就是关注未来一线生产力的发展。“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它不仅是现代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更是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尤其要接受和面对现实,“学会学习”是他们未来求生的基础,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至关重要。卫生职业学校病理学科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卫生职业学校病理学科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分析,找到影响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病理学科学习效率的相关因素,从而改变和控制这些因素,发现现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其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卫生职业学校病理学科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有利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人员对多年来病理学科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归纳整理,为病理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直接依据。
本次调研主要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学生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策略等几方面做比较全面的分析,掌握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病理学科学习特点,从调查结果中得到一些反思与启示,引起更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关注,也为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病理学科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通过调研,为病理学科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相应策略和理论基础。
2.调查学校概况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分别进行了预设问卷和正式问卷的调查。随机选择山西省长治卫生学校1―4年级学生300名,年龄在15―22岁之间,其中护理专业170人,口腔专业80人,社区医学50人,中职185人,高职115人,男60人,女240人,发放正式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0份,无效问卷两份,有效问卷268份。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其中护理专业149份,口腔专业76份,社区医学43份,中职158份,高职110份,男36人,女23人。
3.分析与讨论:调查结果显示
3.1 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报考卫生学校的学生有29.8%是喜欢学习医学的,其余都是父母意愿或者没有其他选择才来到卫校学习的。在新生入学时,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非常熟悉的仅占到1.9%。病理学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或者第三学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学生对医学专业学习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有56.0%认为学习病理学课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打基础,64.2%认为病理考试成绩对临床课的学习有一定程度影响。但将来可能想从事病理临床工作机会只有25.7%。现在的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3.2 学生目前对病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对于病理课程的学习,42.5%同学都依赖于老师或者其他原因被动学习,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倾向于正常人体学,而且学生更愿意选择实验室和动手较多的动物实验,并且在选择考核方式时58.6%的学生选择了开卷笔试。从中看出大多数学生目前对病理课程的学习主观努力不够,学习兴趣显然不足,因此,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还与自身基础没打好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我们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入学时的基础。
3.3 学生对病理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不足:病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课程,它起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相比较与其他学科,48.9%认为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较大,57.5%认为病理学和医学其他学科有一定关系,约有616%学生认为病理考试成绩对临床课的学习有一定程度影响,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识不到。而且64.9%认为病理学和文化课的关系不大,高达53.0%的学生认为病理学比较难学。
3.4 学习环境的影响:学校学习环境和班级学习气氛对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56.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只有9.3%的学生认为所在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非常有利于自己的学习;46.6%在病理学课堂上,容易受到环境和同学的干扰,需要老师管理;29.1%的学生认为病理课的老师从来不认识自己,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只有45.1%学生的父母亲对其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生活非常关心,经常询问。教师和家长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学习方法不够得当:学生的学习更 多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思考,学习方法不得当,比如:在病理学课前准备好书本等学习用品,上课前59.0%的学生脑子里还想着其他内容;在病理学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只有9.3%的学生努力设法解决;在病理学课后,只有11.2%的学生能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比如病理学实验课上实验操作只有13.1%可独立动手完成,只有18.3%的学生可以很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实际上,学生的这些表现不仅仅出现在病理课堂上,在其他学科也有类似表现。
4.几点思考
4.1 明确学习病理学目的:学习的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职业学校一名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白,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面对严峻就业形势,使学生认识学习能使自己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历低就业不一定难,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因此,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发展的过程是人类认识疾病的过程,医学教学活动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病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病理的意义,看到病理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认识病理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病理知识在医学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4.2 激发学习病理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最成功的方面必定是他们最感兴趣,最热爱的东西,当一个学生对某一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正向的心理动因,他就会萌生学习驱动力,从而努力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仅是病理教学,更是整个医学基础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情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另外,重视实物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把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临床联系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4.3 提高学习病理学认识:病理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桥梁课程,不仅要学好这门课程而且要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明确其学习目的和内容,明确该学科的知识框架,掌握和理解、记忆病理学知识的方法,掌握将病理知识临床联系的技巧。对于病理学实习课的教学,是整个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实习课中学生不仅通过对病变器官、组织的形态学观察,联系其机能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表现,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临床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4.4 改善学习病理学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和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因素,并促进其参与学习和竞争。在学校的学习环境,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而且不同的班风和学风,班级的成绩也有所不同。家庭学习环境中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也会与孩子的学习密切相关。
4.5 培养学习病理学能力:学习成绩之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方法不同。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学得轻松、成绩不错;也有的同学学习刻苦,却收效甚微,这主要就是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步骤和手段,是人们对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和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其学习过程。目前,我们需要在病理教学改革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力求把学生的能力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不同基础的学生考虑他们所存在的不同学习接受能力,培养适合其学习的正确学习方法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篇5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1目前高职教育的一般特点
围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则坚持以“够用”、“必需”为原则,构建了“强能力”、“重应用”的课程体系。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为标准。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的社会认可度高,说明毕业生所具有的岗位技能、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
2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二学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需的人文与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认知实训,为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第三、四学期,进行专业领域学习,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循岗导教”的原则,以完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校内实训室,完成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重点职业技术的核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六学期,通过毕业顶岗实习,着重强化训练学生岗位职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
3检验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医学课程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及病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体解剖学主要介绍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等;组织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展及发育机理;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病理学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几个医学科目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为医学基础课程,而病理学则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4传统的教学讲授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仍沿用传统模式,理论教学内容多,缺乏针对性、应用性,专业基础课验证性实验多[1]。在以往授课安排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要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学习完正常机体的结构及功能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病理学,其弊端是过于强调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这几门课程都交错有相似的内容,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组织学要学习血液的组成、血浆、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及血细胞的发生,在生理学的血液这一节,也要学习这些相同的内容,这无疑是重叠、繁冗的,同时,生理学血液中还要学习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而这些内容恰好与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的血栓形成有着前后的对应关系,所以,如果能把这些课程中有关联的内容有机的整和到一起,在同一科目中,设置血液这一独立的章节,先学习血液的组成、形态及功能,再学习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量、血型和输血,后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在此基础上学习血栓形成,既保证了内容的连贯性,又避免整体学时的浪费。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的是正常机体的结构及功能,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状态下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在第二学期讲授病理学时,往往有这样的困惑,无论是病理学总论还是各论,都首先要复习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的人体正常结构,然后再给学生介绍病理改变,但往往学生对上一学期学过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已感到模糊,所以要利用课堂上相当一部分时间再去复习以往学过的内容,否则学生对各种常见病理变化基本无法理解,甚至有时需要用20~30min的时间去复习旧知识。例如,学习病理学的肺炎,要先复习肺的微细结构;学习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要先复习肝小叶的结构;学习肾小球肾炎要先复习肾的剖面结构及微细结构......。如果能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既能促进学生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例如,消化系统先介绍其构成,然后是各主要器官的结构及功能,包括,胃壁的结构、肝小叶的结构、肝门静脉系统及肝的血液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接着学习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在心血管系统内容的安排上,在解剖学的心脏形态结构的学习后面接续生理学的心脏生理内容,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心肌的生理特性;在解剖学的动脉和静脉的学习后面接续生理学的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器官循环,在此基础上,学习病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授课效果势必会大大增强,也会节省相应的重复学习时间。因此,在课程整合上,内容的安排尤为重要。在课堂的授课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查找资料,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去总结、答疑、扩展,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重要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对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及时淘汰陈旧的内容、删除重复的内容,充分体现实验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
篇6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改革措施;创新;多媒体手段;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60-1
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独立分析和解决学科面临的基本问题的能力,又引导学生树立勇于开拓、应对挑战的创新精神。而病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键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临床课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和教学内容抽象复杂等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引导其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1改革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好理论课、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科教师积极探索的领域。
(1)更新教育理念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基础医学教学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学的重点是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就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而学生也往往习惯于过分依赖教师的组织安排,而不会主动思考,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最根本的就是应该做到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能力,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并且,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现代病理学早已从原先传统的病理形态学发展为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病理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素质,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修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每一章理论课讲解中增添一些前沿病理研究动态,讲解一些最新病理学科研成果和相关的科研方法,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完善和巩固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及时利用教学医院提供的崭新临床标本,开展综合性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病理学的工作,领悟医学生如何向医生转变的思维模式,为将来走上临床提供指导和帮助。
(4)改革教学手段
病理学基础是一门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主要涉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结局与转归,内容丰富且抽象难懂,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起来多倾向于死记硬背,易产生厌学心理,并且在近几年中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又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调整,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在挂图、模型、尸体标本和病理切片都缺乏,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章节的尸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更是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病理学知识,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2004年开始进行多媒体教学尝试,本人现已普遍掌握了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程序,目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率已达100%。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增加了教师课堂表现手段,图文并茂,增加了课堂教学气氛,使课程内容中的许多难点、重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由于节省了板书时间,在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能基本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总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大大推动了教学改革,挖掘了老师的潜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新经验
(1)教学方法
医学专业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对于理论教学,提倡“学教结合,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课堂教学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分析讨论为辅;但实践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一改以往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从头讲到尾的灌压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和课程特点,鼓励学生走向讲台,对教材中难点、重点由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来讲,学生经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后,对该问题学懂弄通后,再用学生自已的语言和形式讲出来,这样的教学形式活泼,吸引力强,效果也比较好。
(2)改进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理论课的延续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直接,在形象性实践性方面更具优势,有利于掌握形态学知识,因此,应重视实验课教学,实验课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己观察为主,教师可稍加引导和提示,或者采用反问式的启发,学生往往就能很准确地对病理图片进行正确的描述,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效率。
篇7
关键词: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88-02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素质的骨干课程。由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名词术语繁多、病原微观而抽象,导致该课程学习起来难度大,不易全面、系统掌握课程精髓,构建完整理论体系。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灵活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需求是每个病理工作者不倦探索的课题。目前,我国不少教学工作者对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和尝试,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目前关于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却鲜有报道。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与探索,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调整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拟向森林保护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对实验和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术型创新人才,为林木病理学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准备。普通植物病理学涉及学科范围广,应用知识全面,该课程以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同时与树木学、遗传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普通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的系统学习之前,需要对上述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有相当的认识和了解。结合兄弟院校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的实际情况,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在第四学期开设,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增加1周的教学实习。同时在第二学期增设《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树木学》由第四学期调整至第三学期,安排在《植物学》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之前。
(二)合理选取教材及参考书,补充最新的概念、方法和观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有效施教和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托,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植物病理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概念、新观点不断涌现,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植物病原分类系统的更新以及植物病害防治理念的更新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吸纳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王海光等,2015)。我国的第1本《普通植物病理学》统编教材始发于1979年,2009年,《普通植物病理学》统编教材第四版教材发行。近十年内教材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但对于植物病理学一些最前沿的知识仍未包括在内。森保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植保专业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基本概念、病原生物的分类以及诊断和防治等基础知识是一致的。目前,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相关的教材版本较多,华南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选用的是许志刚主编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第4版),同时将谢联辉编写的《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参考书目,在备课和讲授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林木病害的案例,尽可能地将近年来华南地区生产中遇到的有关林木病害的种类、发生为害情况、对林业生产造成的威胁和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补充到教案中,把该方面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有针对性地介绍给学生。此外,植保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相对成熟,国内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精品课程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推荐相关的网站作为课外学习的素材。
二、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林木病理学教研室有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以及一位高级实验师,教学、实践和科研经历丰富。三位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本教研室积极鼓励年轻教师通过国内外研修及合作等途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教研室三位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各有所长,在课程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结构不同将普病内容划分为3个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配以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激发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使每个知识点达到新、精、深、透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领略教师新面孔的同时,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法教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本教研室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二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声像兼备、表现力及信息量大为增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更不能不求质量和特色地完全沿袭其他兄弟院校的多媒体课件。本教学团队借助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契机,收集了大量林木病害的素材,结合岭南地区的生产实际需求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自主开发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教学与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本教研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借助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优势,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三次校园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完植物病害的症状这一节后,直接带领学生到学校树木园观察植物病害的不同病征和病状,时间不长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将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要求学生从第四学期走进实验室,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时间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认同。
此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打破传统以考试为主的形式,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0%、10%、20%、5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片面追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弊端。
四、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和补充实验教学素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对植物病害种类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就业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随着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林业企事业单位对森林保护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农业大学向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32学时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此外,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对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在安排实验课时,需要将各实验项目安排在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后面,使理论与实验同步。这样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进行的实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此外,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完成几个实验项目,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研室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增加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
森林保护专业停招15年,致使本学科病害标本老旧,急需更新和补充。然而病害的发生复杂多变,病害标本的收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华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林木资源丰富,病害的种类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也不相同,短时间内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可充分发挥学生教学实习期间的作用,将新采集的标本鉴定后保存,作为下一届学生实验课的材料,如此循环,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实验教学素材得到了更新和补充。
五、结语
总之,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和充实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仍需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完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
篇8
[关键词]成教专科;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病理学;信息化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2
[中图分类号]G434;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世界大学城与信息化教学概述
1.1 世界大学城
世界大学城是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具有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和版权号的一座网络虚拟城市。它是运用Web 2.0、SNS、BLOG、TAG、RSS,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与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是真实人生的动力之源。其目的是要打造全球一体化远程教育互助平台。
1.2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传统医学专业的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特别是给成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成教专科的人数较多,医学的基础主干课病理学内容繁杂、难学难懂,课时较少、实验室建设跟不上医学专业的发展,成教专科的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欠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又不想学也没时间学。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成教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快速灵活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弥补成人教育集中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对于难学难教的病理学来说尤为重要。
3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3.1 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成教医学专科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实现病理学教学信息化,授课教师可利用世界大学城平台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在这些教学文件中插入典型的病变图片、动画、视频等,这样可图文并茂地给学生们展示病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学直观化形象化。例如:可以把血栓的形成过程、栓子的运行过程、炎症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以及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制作成Flas,可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面授教师的指导,学生也可在世界大学城里搜寻相应的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提高成教专科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与主动性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对病理学实施信息化,可以提高专科医学成教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在集中学习之前,面授教师通过大学城空间的教研苑将要讲授的内容公开,让学生先自学,或展开讨论,学生可根据临床的实践与自己对自学内容的理解,提出一系列问题,面授讲师针对这些问题讲授或答疑,这样可提高成教医学专科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与主动性。
3.3 实现教学资源的广共享,拓宽成教生的视野
病理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一般的医学院校都开设有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立了教学资源库等。这些网络平台给该校的成教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集中面授或自学时都可便捷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节约了查找学习资料的时间,又拓展了成教生的专业视野。
3.4 现实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益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将病理学教学信息化,教师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教师在讲解理论之后,利用视频播放等方式将相关的实验内容一并演示、讲解,将病理学中繁杂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这样就通俗易懂了。
3.5 建立满足教学对象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库
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应将病理学信息化来开展病理学教学,开展成人教育的医学院校必须开发与自己学校实际相符的教学资源。病理学教师要制作网页,采取、甄别相关信息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对病理学的理解,也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病理学课程的信息处理能力。
4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4.1 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理念
由于医学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课本知识已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各类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成教专科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基础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教师如能讲述病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与动态,学生必将获得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例如:讲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改变的角度,补充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最新进展情况和研究动态,同时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联系作进一步的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相关学科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4.2 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根据医学成教专科师生对病理学教学资源的实际需要,结合校情、学情,构建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1)遴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人员,聘请本校病理学教学经验最丰富而又拥有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主导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成员分工,制定病理学资源库建设工程流程表。
(2)确定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包括以下内容:媒体素材库(包括病理学教学有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与视频,涵盖病理学教学的所有知识点),试题库(含在线自测、课后习题、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病例库(临床真实典型病例、尸体解剖案例),电子教案及教学课件库,常见问题解答;病理学网络资源友情链接库,文献资料等。
(3)病理学资源库素材的收集。病理学教学资源库中素材的收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自主研发,这应该是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素材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学资源库建O的教师能根据自己对不同版本的教材作科学的分析,选择最适合本校成教专科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经验与一线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非常重要,在教学资源库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网上下载,在没有知识产权纠纷的前提下,到其他院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下载,网上下载资料。三是外部购,通过付费的方式,从其他医疗机构、医学院校、教学名师等处购买病理学教学资源。以上这些教学资源应该按照所选教材的章节收集。
(4)对素材加工整理、分类、汇总入库,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病理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应用于病理学课堂,运用世界大学空间教学平台进行病理学教学。
(5)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的完善。通过病理学教学的实践与反馈,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特别注重病理学的前沿发展的相关资料的及时补充,最终形成一个资源丰富、高质量的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并逐步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董静尹,方洁,王俊波,等.病理学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
[2]龙捷,张雅洁.基于网络平台的病理学PBL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
篇9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8-03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主要根据地区特点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等,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后,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然而,该课程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和局限性在于教学方法单一且僵化,教学内容固定且知识更新缓慢,重视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针对上述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加强综合性实验环节、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在考核方面采取多样化考核体系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明显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注重于重要作物病害的讲述,相对而言,对果树、蔬菜等病害较少涉及。近年来,随着各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像果树和蔬菜,由于经济效益高并且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故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甚至成为一个省或一个地方的重要或支柱产业。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处的陕西省为例,苹果是陕西省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是关系到全省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产业,苹果产业直接关系到陕西省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苹果病害,特别是苹果腐烂病和褐斑病,已经严重制约和限制了陕西省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大田作物学时分配由原来的90%下降为75%,蔬菜和果树病害由原来的10%提高为25%。
在课程教学重点方面,改变过去的全、多、细的安排和授课方法为按作物和病害的经济重要性来划分,做到重点病害代表性强而且精要,兼顾一般病害。我们一般根据课程学时数和不同地域特点而做出灵活选择。就西北地区如陕西省而言,如小麦三大病害(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马铃薯病害(晚疫病、青枯病)、谷子白发病、玉米病害(大斑和小斑病)、棉花病害(枯、黄萎病)等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讲授时力求全面、系统、深透,并加以研究方法的启示。对一般病害而言,我们授课时仅讲明它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而对在南方地区重要而西北地区不太重要的病害如水稻病害,我们让学生自学,了解和掌握病害的发生和防控策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已大大加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了解和学习植物病理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科研成果,尽快更新授课内容,尽量传授和指导学生获得更多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讲授小麦条锈病菌生活史过程中,我们及时地增加了小檗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并且病菌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生殖这一新的发现和知识点,讲述了有性生殖在病菌毒性变异及病害流行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病原菌致病性时,我们介绍了我们课题组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小麦条锈菌基因组呈现高度杂合性及特有的遗传重组”(High genome heterozygosity and endemic genetic recombination in the wheat stripe rust fungus)科研论文内容,来加强学生从分子水平和基因组水平对活体营养寄生真菌致病机理和毒性变异的理解和认识;在讲授马铃薯晚疫病害时,我们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Pivoting the Plant Immune System from Dissection to Deployment”科研论文提供的持久控制病害策略为借鉴,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病原的核心效应蛋白基因来持久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和认识植物病理学中的重要的“基因对基因假说”。
2.改进教学方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过去“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多媒体课件)为中心)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台上台下互动,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积极推进“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3种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时有限且固定,然而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作物病害种类多而泛。根据课程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讲授作物重要以及重大病害,而对发生规律相似的植物病害和一般重要病害以自学为主。例如,以水稻病害为例,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任一种水稻病害,自己收集资料和材料制作课件,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真正地参与教学,体会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坐在下面和其他同学对讲课的同学进行点评和解答问题。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收集材料时的艰辛,同时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了师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案例式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中的应用。具体做法为,我们把生产中的病害诊断和病害防治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讲授,让学生在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例如我们在讲述完禾本科锈病综合防治方法后,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这种防控策略可利用到豆科锈病的防治上,甚至延伸到活体营养寄生菌造成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的应用。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病害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每一章课程内容将结束时,我们布置1~2个具有辩证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时间设置为5~10分钟,在课堂上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发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例如,薯类病害这一章结束后,我们布置这样一个题目“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已经有百年历史,针对病害的防治策略也已较为成熟,为什么现在该病害仍然时常发生且对马铃薯产业具有重大威胁?”我们提示学生通过病菌毒性变异角度出发思考这一问题,辩证思考综合防治该种病害的策略和方法。在研讨课上,学生讨论时虽然有些观点不够全面,但是课堂气氛热烈,积极发言的场面让人高兴和振奋。
3.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来讲,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个有效方法。早在2002年,我们在教学中就推广利用多媒体手段,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加了课程教学信息量,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把网络教学作为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一边教学,一边充实、改进教学课件,先后实施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目前本课程的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及实验指导等课程相关资料。网络专门设置了答疑窗口,同学们在预习、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如果存在疑问,可直接与老师在线交流,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课程组进一步加强了网络课程素材库的建设,已收集植物病害症状图1000余幅,植物病原超微和显微结构图各80和3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实验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农业植物病理学》为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就业及从事高层次研究的学习。因而,我们将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本课程教改的重点。在新教学大纲中没有安排实习课和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为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我们使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达到1:1,进一步提高了实验课程学时比重;同时专门安排了8个实验课次中的1个课次内容为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与病害诊断。其次,变原来的固定实验课时间为根据生长季节中作物病害发生情况随时调整实验教学时间,1个课次的田间病害诊断根据田间作物病害发生危害情况而确定上课时间。通过改革,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本地常发性病害的了解。
2.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所进行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老师通过讲解要观察的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菌形态特征,让学生对病害有初步认识,然后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形态去印证病害,这样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丧失主动性,动手机会减少,缺乏进一步探究病害发生规律的主动意思。
为了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我们在实验时尽量提供新鲜的植物病害标本或病菌培养,从而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课堂上我们提供实验材料或者安排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材料,但是不对病害基本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观察病原菌形态,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确定病害,得出初步结果;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比,共同讨论该种病害病原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似病害病原的区别,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病害的实质。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对病害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能切身体会到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密切互作关系;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
3.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走进实验室,根据他们的科研兴趣帮助他们联系自己喜欢的研究生导师,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或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农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而且为以后的研究生生涯或科研生涯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科研经历。此外,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各种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大学生科创活动、具有当地特色的“田园使者”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服务三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多项改革。首先,我们结合《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大纲要求确立考核目标,包括考核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专业素质水平等。然后,建立新的多样化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增加了新的考核项目,课程总成绩由原来的平时考核成绩(10%)、实验课程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70%)3项,变为出勤考核成绩(5%)、分组讨论成绩(5%)、课程研究论文成绩(5%)、实验课程成绩(25%)和期末考试成绩(60%)5项。新的考核体系将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由原来的70%减少为60%,实验课成绩提高为25%,平时考核成绩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所占比重提高为15%。对于课程总成绩中主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课成绩,我们考核内容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基础理论入手,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突破点,使考核的内容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素质提高。期末试题内容通过召集课程组老师讨论,组建习题库。题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有中英文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题等各种题型,保证每种题型所占比例科学适中。实验课成绩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报告内容的正确性来评定。
该项改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011级的三届农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将来参加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学文,王源超,邵敏,吴耀清,郑小波.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8-69.
[2]杨军玉,朱杰华,董金皋.结合学科特点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实践[J].河北农林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477-479.
[3]张爱香,瓮巧云,张红杰,袁军海,吴玉环.农学专业农业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0,(12):127-129.
[4]鄢洪海,李宝笃.《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农业教育研究,2009,(2):18-20.
[5]齐慧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改革[J].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71-74.
[6]张亚玲,台莲梅,靳学慧.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96-97.
篇10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
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
3.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形态教学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
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人才培养处,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和总结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的体会,结合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学科特点和意义,提出在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为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PBL教学模式;病理学;实验教学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病理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病理学课程涵盖知识面广、内容繁多,主要涉及疾病状态下组织器官形态学及其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因此,病理学既属于形态学基础学科,又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1 病理学教学模式现状
对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病理学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两个基本环节完成。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的飞跃发展,病理学理论课教学模式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从传统的板书式、幻灯机或投影机接合的板书式模式发展到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动画信息、减少了文字信息的堆积,使学生可以通过大量形象逼真的图片或动画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各种疾病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理论课的课时非常有限且理论课教学中较缺乏学生互动及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学生还必需要通过实验课教学环节来对知识点进行更直观的学习。
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作为病理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使学生亲自对病变的组织进行肉眼和显微镜的观察,以此掌握各种疾病病理变化的理论知识,使理论课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验证。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通过对同一疾病不同发病时段病变组织特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结合以往学习的有关学科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和推断疾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培养学生辩证和科学的思维、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在整个病理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科学性和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或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对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已经引起了广大病理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且相继提出了多种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新模式,包括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学模式、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CPC)式教学模式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 PBL)模式等[1-3]。其中,CPC虽然与PBL有相似之处,但缺乏PBL从根本上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加之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相对操作方便、人力和财力投入均较PBL教学模式少,所以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应用最为广泛[1,4-5]。
2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是近些年来在国内各大医学院校报道较多且应用较为广泛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模式[1,4-5]。该系统包括教师端微机单元、学生端微机单元和各种显微图像处理、显微互动、显微图像分析软件系统。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系统软件对学生端实施互动授课,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完全互动式教与学,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进行交流,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根据各校实际教学后的切身体会报道,均认为该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操作性及直观性得到大大的提高,显著地提高了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效果。比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独自使用显微镜观察,其方法简单、枯燥;教师也只能对有问题的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而那些不够积极主动的学生会缺乏及时有效的辅导,导致互动性差、学习效率低;同时当个别同学观察的切片具有特别典型的结构时,只能让其他学生们逐一交换进行观察,既浪费时间又缺乏即时的互动,并且无法储存这些有价值的图像资料,缺乏资源共享。而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应用后,教师可以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某个学生所观察的典型结构通过图像的传输进行教学示范,学生可以随时与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非常直观和方便,既有效的达到资源共享,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尤其是在当前由于尸检状况不容乐观所导致的教学标本资源逐年减少或缺乏的情况下,利用该系统可以充分的发挥这些有限资源的价值。其次,学生可以将图片信息贮存下来以便课后的继续学习,大大拓展了学生病理学学习的空间。显然,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质疑的,对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显微数码互动系统长期应用的体会
我校于2003年购置了4套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根据近10年来在病理学实验教学实践中长期使用的情况,使我逐渐对这种显微数码系统教学模式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体会。除了以上大家公认的诸多积极作用外,我认为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利用显微数码系统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现代病理学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惰性或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加,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降。在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先自己观察每张组织切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再由教师对每张切片中的观察要点通过教学示范模式展示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当学生熟悉了这种教学模式,他们就逐渐产生惰性和依赖性。久之,学生对自己观察切片的要求降低,不再去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即使在教师讲解后他们也不愿再过多地观察切片,最终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实践能力下降。
(2)学生组织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病理学学习的困难加大,影响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经过多年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观察,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相比,这种新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组织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我们分析,这可能与显微数码系统应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复杂抽象的知识会变得更直观、生动和容易理解;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教师的教学示范获得知识,而不需要通过自己仔细琢磨去获得。因此,当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增加出现后,这些知识点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时间将会大大缩短。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现在的学生通常不像以往学生对组织学基本知识掌握得那么扎实,从而导致他们在观察组织切片时对病理学变化的认识变得很盲目和难以理解,只有当老师再帮助他们复习组织学结构特点后,他们才可以在老师的教学示范中基本领会各种疾病病理变化的形态特点。同样,这种学习模式也会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掌握病理学知识,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在总论炎症章节实习中曾经观察过的化脓性脑膜炎组织切片,当在各论传染病章节中再观察时,部分学生竟然已经没有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由于学生认真的程度不够导致,但无论什么原因都将导致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难度增加和学习兴趣降低。
(3)学生端电脑的使用分散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为学生每人提供了一台电脑,这就为学生在电脑上自由操作提供了方便。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心进行上网或玩游戏,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经过几次不断升级,从最开始通过教师机对学生端口学生机的锁定发展到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随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生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尽可能的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从事学习之外的娱乐活动。但在实际实验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观察切片的时段内与老师做“谜藏”偷着玩电脑游戏,影响学习的效率。
(4)教师的绘图水平下降。在以往缺乏数码互动系统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些病理变化,教师只能通过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而当具备数码互动系统后,各种病理形态变化可以直接通过图像传输展示给大家,久而久之教师就省略了自己动手画图的过程,从而使教师的绘图水平下降。
4 PBL教学模式引入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基于长期应用后出现的以上这些新问题,这将迫使病理学教育工作者再次探索符合现代医学教育要求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新模式。PBL是一种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 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6]。该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近些年来,PBL 在医学教育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不断地被国内外的医学院校所采用,并逐步被认为是一种科学、成熟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部分院校已开始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尝试。除了目前教育大环境及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外,我认为PBL教学模式引入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PBL教学模式的优势。PBL教学模式是通过生动有趣的病例,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全面地分析,在病例中发现问题、合理分工协作及自主学习并去解决问题。这种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获得终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科研能力,符合新时代对医学生的素质要求。
(2)PBL教学模式适应病理学学科的特点。病理学本身就是联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重要桥梁课程。PBL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将病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尤其是能够理解疾病状态下临床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病理基础,即理解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功能代谢变化的紧密联系。
CPC始创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是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共同对死亡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明确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是否相符、治疗措施是否得当。其目的在于汲取诊治教训,提高诊治水平,促进医学诊疗科研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病理学教学中也开展类似临床病理讨论会的教学活动,通过对病例临床资料和死后尸检资料的讨论、分析和学习,可促进学生复习所学病理学知识,加深形态学印象,体现病理学的桥梁作用,把病理知识和临床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CPC式教学模式与PBL有很多相似之处。
(3)我校具备将PBL教学模式引入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各种条件。虽然课时有限,但我们多年来曾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了CPC式教学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病例材料和经验体会。同时,借助台湾光华基金会对我院医学教育事业大力支持的良好契机并在台湾阳明大学各位专家的培训和指导下,我院通过认真的调查和论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PBL 教学相结合,已在部分七年制临床医学班开始实施了适合我院具体情况的基础医学课程的PBL 教学。当然,PBL 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可以有效地解决病理标本资源有限的现状。
综合以上分析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改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长期应用后的各种弊端,适应学科的学习特点和顺应时展的要求。不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改善教师的知识背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车萍,夏雷,韩涛.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742-1743.
[2]靳俊峰,郭瑞珍,欧小波,阮媛,吴秀香.PBL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J].基础医学教育,2010,16(2):105-108.
[3]金铁峰,孙抒,宋京郁.CPC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9,32(1):65-66.
[4]崔丹,齐凤杰. 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1):90-91.
[5]李玉红.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8,16(1):124-125.
-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 下一篇:安全审计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