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1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方法及步骤

一、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Lead-in)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开始都要有一个导入的步骤。这一步骤通常采取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这是为了承上启下,以旧带新,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定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对我们国家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阻力就是遗忘。为了克服遗忘现象,就要设法使自己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以重复和运用,只有通过有规律的复习和巩固,才能加深记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加深理解。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当旧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率达到80%以上时,才能保证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弥补教学中疏漏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一步骤所用的时间也不必过长,否则会影响下一个教学步骤。

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灵活的。这取决于选择的内容、复习的目的及学生掌握的程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连锁句型操练(Chain Drill)。

教师首先向一个学生问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先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向第二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第二个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再向第三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以此类推,学生有问有答,形成一个问答链,例如:

教师: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writng.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drinking.what...,..

这种方法可以创造师生互动和学生问互动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使用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提问不同的问题。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2、听写(Dictation)。

听写是一种简便而又广泛的教学方式,可用来复习字母、单词、句子、短文等。这是一种集听和写两种技能合二为一的语言训练形式。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听写时语速不能太慢,要用正常的语速来读,按意群来停顿。一般情况下,只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第三遍边听边检查。否则,虽然学生能将句子或短文正确地写出来,但最终不利于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3、找出特例(Odd Man out)。

这是一种适合用于语音和词汇的练习方式。在小学阶段,语音与词汇占有很大的比例,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比较全面的练习。教师可以来用笔头和口头的形式给出一组单词,在这一组词中,有一个词的发音或拼写或词义不同于其他的词,要求学生找出这一个不同的单词。例如: cheese eggs oranges bread soap meat (第五个词的词义同其他单词不属于一类)

总之,导入的方法很灵活,教师也可以自行设计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学内容的不同形式,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英文课文内容的介绍方法(Presentation)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介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或解释新的语言内容和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的语言项目的运用、发音、形式和意义。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感知这种语言现象,以下将介绍几种课堂教学的方法:

1、使用母语辅助教学(Mother Tongue)。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但是,教师使用的英语不能超过学生的语言水平,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教师使用的语言太难,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所以在教一些抽象名词和不易用实物、图片和动作解释的语言现象时,最好使用汉语。汉语解释快捷、简单、省事。当然,不能过多地使用汉语。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原则是: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英语;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汉语。

2、利用实物进行形象化介绍(Real Objects)。

使用实物进行介绍既方便易行,又直观形象,它能够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复杂的语言简单化。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实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学生的学习用具――书本、纸张、钢笔、作业本、书包等,教室内的设备――黑板、桌子、椅子、门、窗户等。另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教室外搜集和购买一些实物,如:水果、食品、用具等。

3、配合图片进行介绍(Pictures)。

在教学中,特别是教词汇时,可以选用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片配合教学,如:plane飞机、train火车、lion狮子、tiger老虎等,图片包括教科书中的插图、教学挂图、广告画、照片、幻灯片、贺卡等,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画片,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理解单词时更加的印象深刻。

篇2

一、体育合作教学的基本方法

1.小组成绩分工法。

在上课时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这就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才能倾向领导或辅导能力、个性特征上有异质性。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学习。通过组员的辅导与帮助,所有成员掌握所教内容。最后,所有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此时不许他们互相帮助。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成绩相比,根据学生达到或超过他们自己先前成绩的程度计分。然后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奖励。例如:在立定跳远考核前的复习提高阶段教学时,教师根据以往所测成绩,把学生分成好、较好、中、差四个组,然后在各组中挑出一名合并为四人一组的分组练习(在挑选时应考虑小组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练习后进行个人测试,规定不超过以往所测成绩者不得分,与以往成绩相同者得一分,超过以往所测成绩者得三分,为单位递增一次加一分,最后算出合作小组的总分,总分多的名次列前,教师予以肯定或奖励。

2.小组游戏竞赛法。

此方法运用与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一样的教师讲授和小组活动,不同的是它以竞赛代替测验。在竞赛中,学生与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的小组赢得分数,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它依据每次竞赛中的成绩到下次竞赛时做适当调整,使竞争趋于公平。例如:在往返跑教学中时,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掌握一定往返跑与交换木块技能后,分四到六人一组合作练习,练习一定时间后,进行小组竞赛,成绩好(差)的对成绩好(差)的,获胜者得1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并为争取小组获胜而积极练习。

二、合作教学发挥的效果

1.在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学技巧《前滚翻》一课,先布置:①想――完成前滚翻的动作难点是什么?②议――如何完成动作。③品――自我尝试,体会动作。④练――反复练习,得出完整动作要领。在小组围绕导学提示开展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参与讨论,尝试自主学练,教师认真耐心地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交流时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所以课堂气氛既融洽又热烈,不仅理清了层次,理解了教学内容奥球,而且突破了重点、难点――掌握了团身像球一样的滚翻动作。在谈论开始时,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要求,根据导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学练的任务自然落到组内每一个人身上,在学练过程中,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先学会的帮助后学会的,互教互学,老师及时给予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内参与机会,开拓思路,加深对教学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自主学练,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探索的艰难和快乐,以及成功的甜美和喜悦。

2.在合作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投掷轻物件》一课时,课前已提出自学要求:①自己做或准备好轻物件。②理解投掷轻物件的意思。③自我学练,体会投掷动作要领。④发现疑难,提出疑问。然后,各组按自学要求分步学习,互相交流。在汇报各小组学习结果时,各小组分别请几名同学出来进行示范练习。老师针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纠正和发现错误动作,同时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阶段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时学生之间协调学练,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力,老师也从中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

篇3

关键词:数显千分尺;测量;误差校准

外径千分尺是中职学校机械加工课程中常用的量具,但是数显外径千分尺因为其价格原因还没有在广大中职院校的教学中被普及,作者本人在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本文中结合实际的使用对数显千分尺做出相关的介绍。

千分尺类的量具很多,外径千分尺是用途最广的,而在一般情况下中职学校教学都是用普通的千分尺,虽然原理是一样的,但是毕竟在μm级是需要估读的,这就造成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可以达到,而量具的测量精度却不能达到此级别,而机械加工零件的精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数显千分尺的普及是一个趋势,

一、数显千分尺的常见种类

数显千分尺和普通千分尺一样,在使用中会遇到各种不同形状的工件,为了应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数显千分尺有多种形状的测量砧。

数显千分尺以测砧形制分为 :普通圆头千分尺,尖头千分尺,圆盘式千分尺,簿片式千分尺,V砧型千分尺,螺纹千分尺。上述几种类型的数显千分尺是在中职学校教学与比赛中常会用到的几种,这些种类的具体形制由于产地和制造商不同而略有不同,除此之外还有根据不同生产需要进行定做的数显千分尺,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二、数显千分尺的调校

数显千分尺这种量具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机械加工生产和教学中对工件尺寸精度日益严格的尺寸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对量具本身精度的准确调教是量具使用前的基本保证。对于数显千分尺最好的校准方式是在恒温空调房内使用三坐标检测仪进行校准,这样能确保最好的精确度。在普通的生产和教学中虽然不用进行如此严格的调校,但是为了使得千分尺的测量精确度达到最好状态,在每次测量之前都必须用量块进行调校。

量块通常有钢制量块和陶瓷量块。陶瓷因本身的性质而能做到不和生产中所接触到的化学物品发生反应,因此在操作中只要保证清洁即可,而陶瓷本身对于温度也是不敏感的,所以陶瓷量块对比较恶劣的加工环境是适合的,另外陶瓷量块的耐磨性好,这也更适合需要经常校准尺寸的工作环境,但需要注意的是陶瓷量块易碎,所以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经济条件使用频率等进行选择。

在进行校准时候要尽量选用和被测量尺寸接近的量块,如果没有,可以用多个量块进行组合后再校准,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尽量少的使用量块来组合出需要的尺寸,在组合量块的时候用手捏紧,挤压出两块之间的空气,尤其对于金属量块不要用手抓握太长时间以免热胀冷缩影响精度。

三、测量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及y量手法和解决途径

数显千分尺在进行校准后如果产生测量误差,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硬件的原因也有人为操作的原因,也有二者共同造成的。下面就常见的几种情况进行介绍。

(一)数显千分尺的测砧损伤。在实际使用中,测量面的划伤,碰伤是很难避免的,尤其是中职学的教学中,同学因为马虎大意经常造成损伤且不报告而造成后来的使用者发生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这些损伤包括测砧面的划伤和测砧的碰撞伤,前者一般不会造成太大问题,只要没有产生毛刺凸起即可,可以用软布料反复摩擦光滑,而后者比较严重,会造成较大的测砧变形,一般表现为校尺的时候发现量块的光滑面和测砧两个面不能感觉到摩擦,而是打滑旋转,这就说明测砧的边缘因为碰撞而凸起,导致无法正常测量,这时除了更换量具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避开边缘的凸点,利用剩余的平面进行校准和测量。而磨损的情况在实际中并不常见,因为机床加工的零件,尤其是中职学校中加工工件一般受到设备和刀具的限制不会有太高的硬度,所以一般不会造成磨损,如果发生磨损则是比如有铸造件的砂砾等等较硬的残渣造成的,只要做到测量前按照规范进行工件和量具的清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测量力对精度的影响,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测砧和被测量面的接触不在同一平面上,原因可能是工件表面不光滑有凸起或者是使用者的手法有问题,这一般会导致测量尺寸偏大,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对一个尺寸进行多次测量。另一个是测量力和校准力不同。同一把尺的使用者和调校者不同,二人的用力不同,这种看似不大的区别,在实际中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首先要确保调尺和用尺是同一个人,另外在使用中,不能因为测量时身体姿势的变化而改变手上的用力和手法。

(三)对数显千分尺的保护,首先是在教学和生产中要保证量具专人专用,量具一旦流通使用,在实际中很容易造成不明原因的损坏,其次是量具的保养,虽然数显量具的密封很好,但是电池的漏液,外部的锈蚀还是会发生,尤其是切削液和油渗入量具内部造成锈蚀和影响精度,造成跳数现象。

篇4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地方院校 就业

从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隶属大概有三:“一是由原来的中师逐级升格而成,如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二是由一些重点高师院校直接设立,如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三是中师与地方高校合并升格之后设立,如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院等。与前两类主体相比,这类地方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分享高校资源的同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就业形势的角度来探讨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里就业形势良好。如2002年,江苏省首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江苏省各名牌小学争抢的对象,所有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到2008年,该专业就业率已经低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的1.02%”。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出自专业自身,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科定位不强、学科专业知识较弱、教育教学技能差、师范性较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的什么基本技能最重要,43.39%的新教师首选‘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有38.26%首选‘组织管理能力’,还有10.53%首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以来最想得到补充的知识是什么:新教师首选‘所学专业方向的知识’的比例最高为22.33%。”这些现状也反映出了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直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地方院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没有深入的思考设置本专业的原因、优势与不足,不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而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然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仍是合并升级前中师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在保留自身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低,很多教师甚至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调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学科专业方面多教授课程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科具体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比重低,且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单一,最终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应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定并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必须树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师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实施并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通识教育类课程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授

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仍是以某个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的,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文理哲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有不专的现象。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凸显师范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进行,在校内通过微格训练环节加强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技能;在校外可以与地方小学合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切勿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地方院校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保持教师原有的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招聘优秀年轻教师以实现老、中、青教师队伍的良好衔接。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教育艺术、教育耐心,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智慧,包括精深的专业智慧、广博的文化智慧和必备的教育教学智慧。孔子有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地方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升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瑞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2]李伟.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4).

篇5

论文摘要:“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随外界评判而改变。没有教师自觉参与的教学改革是徒劳的,没有价值认同的学校管理是虚妄的设想,没有研修提供支持的评比无法取得预期管理的成效。学校是否把校本评比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是否在评比后对该项活动有积极的反思?这应当是校本教学评比后期反思的内容。

    一个成熟的教师大都经历过适应期、扩充期、高原期、创造期和示范期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专业精神、人文素养,以及教育的科学理性上。教师能否顺利从“高原期”发展到“创造期”,取决于教师能否以反思的心态审视自我,通过积极的研修,并借助于有效的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寻求积极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此,通过有效的校本教学技能评比,推动“反思求解期”教师发展,就成为目前学校提升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方式。

    校本教学活动评比是指学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校本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评比。像每隔一定周期举行的校级教学能手评比和科研型教师的评定等,不仅要对其常规教学执行的标准进行评定,还要通过说课比赛、多种课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评定、教学反思评比和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审等若干个内容构成一个评价单元。校本化的教学评比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次活动,通过评比旨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明确的定向,并将评比演变成校本研修的学习行为,以此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认同度,降低管理的成本。

    一、“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特征

    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经过两至三个教学循环的实践,加深了教学准备性知识的体验,对学科知识已经开始从教学智慧的角度进行诊释,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表现丰富的教学机智。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的指导,对自我和同伴的课堂有了更高的认识。教学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日臻成熟,初步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教材整合与课程的开发者,但还无法从课程的视角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重组,哪些知识点该精讲,哪些知识点是承载学科方法发展的逻辑点还不明确,教学只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熟练上,还没有内化成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就注定了这部分教师的课堂生活缺少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气息,无法掌控教和学的平衡,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只是外在的一种要求,还没有熟练成教师专业行为的习惯,也谈不上教育实践的创新,此时的教师还处于学习借鉴期,是一群待塑造的未定型教师。

    “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他们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发展的兴奋点,随外界的评判而不断发生改变。基于自我岗位要求,提高教学预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自我认知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掌握班级管理,人际沟通和交流的艺术,出色完成教育任务,赢得同伴、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信任与尊重,这是教师心理需求趋向社会化的突出特征。通过校本化的教学技能评比,创设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以评比推进培训的发展,采取多层次的表彰实施激励,对提高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校本教学评比:搭建专业研修的平台

    以教学评比的方式推进以校为本的研修,用评价的方式推动求解行为的跟进,是目前创新学校研修管理的主要方式。各学校基础发展力不同,教学文化背景存在差异,阶段性的校本管理目标和为实现目标实践的管理策略存在着差别,这也就导致校本教学评比的方式、内容和目标存在着差异。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多数学校停留在“以活动促改进、以评优树先带动大多数”的管理策略,这对于推动教学改良活动的发展是有效的。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评比的校本性、评价的目的性、评价标准的多维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再加上学校缺乏对自我教育文化价值的追求,往往趋外界的评价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舍弃自我的价值定位。体现在校级教学评比中,学校关注更多的是评价内容和制订的标准是否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需求,即在没有弄清教学评比目的的前提下就开展了评优树先,往往有活动的形式而缺乏文化积淀的内涵,为活动而活动,往往成为这类学校真实的写照。

    【案例】某县高中在三年一次的校级教学能手的评比中,改变以往“综合素养+课堂教学评比”的单一模式,实践了“综合素养+过程评定”,即由多项教学活动评定组成过程评价来遴选校级教学能手。降低综合素养评比的分值,由原先的40%降低到10%,这有效弱化了按资排辈的习惯做法,降低了“荣誉叠加荣誉”压制青年教师发展的不良传统。同时限定已取得校级以上教学能手的教师不在参评范围,从而提高了参评教师的积极性。

    综合素养从教学绩效、教研绩效和科研绩效三个角度进行积分统计,并限定为近三年来的成就,破除参评教师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保证参赛教师基本上都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得到评价。

    在注意事项中,对各级别的奖励和科研数量都进行了不同积分分类,保证公平与合理。过程性评价占90%,分为五项内容,其中教学设计评比占10%、说课评比20%、课堂教学评比占40%、教学反思评比占10%、教学案例研究评比占10%。

    上述案例体现出: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采取分层次推进,以评代管,淡化基础差异,强化过程性指导,把静态的遴选变成过程研修,以此实现专业提高的发展过程。学校通过评价的调控,把外控管理演变成文化的引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定向,无限趋近校本管理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评比中,以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主导,也可以依据课型和教师自身的特长,实施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必须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必须突出有效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基于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反思求解期”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比较容易接受学校规范实施的模式要求,但如何推动这批教师的跟进行为有新的发展,该校期望在“第三届校级教学能手评选”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带动广大教师的发展。

    该校经过调研提出了“课前预习与课前教学诊断”环节的强化,期望通过这一环节,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的状态。“有设定的预习提纲,能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教学反馈。”这是针对教学预设中是否关注该环节的设计而对教学预设进行的评价。“有效地利用预习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前预设,落实以学定教。”这是判断教师是否依据课前预习的诊断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教学关注生成,通过教学诊断在课堂上再进行二次备课,根据学情来确定施教的内容,真正实践“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引导教师从重视教开始关注学,努力改观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

    在教学案的编写中重点突出“预习提纲”的设计,突出教学案一侧旁注的二次备课检查,将课堂教学引导到学习环节的指导上来。在互评课的内容上,突出对“预习提纲”的检查和教学诊断环节的评价,看教师是否进行二次备课,实施以学定教。

    通过教学设计、说课和课堂教学评比,强化了参赛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研修,通过评比提高了对学校规范的执行力。为提高“反思求解期”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学校将“教学反思评比”规定在课堂教学评比后,参赛教师组织听课人员评议,并听取部分学生的意见,结合自我的预设和课堂实际取得的效果撰写反思研究报告。提高了教师对同伴互助的理解,感受到同伴互助和教学相长带来的力量。

    选派资深型教师、教学骨干、教学管理人员、青年教师代表和未能人选却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为评委,不仅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同时实现了大面积研修的目的,把教学评比变成了对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培训过程。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有利于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把评价过程变成互动研修的发展过程,使优秀的实践案例成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

    三、对校本教学评比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本的教学评比,弱化或舍弃已取得成绩的比较、,强调对设定的诸教学环节的评定,是一种典型的以评促训,以评促研,将“相马”变成了“赛马”的管理行为。在“赛”的过程中发现人才,这对于当前的静态式评价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于推动“反思求解期”这一没有资历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但通过对该项活动的调研,以及对评比工作后的反思性总结,笔者对几个问题产生思考:

    1.评比的目的有待于理清

    校本教学评比为谁服务?为教师,还是为学校的管理目标?评价内容由什么来确定?制订的校本评价标准是否科学?这是校本教学评比价值定位的问题。

    依据学校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选择评比的内容,依据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制订合适的评价标准,这是校本管理的原则。如果一味突出校本特征,是否会偏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是否所有的学校都能从师本的角度审视校本管理的行为?我们是否以校本的名义陷人主观主义而偏离了科学的命题,我们是否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演变成约束专业个性的手段?

    对评比的过程,我们要审视:是否所有的参评对象都对该项活动投入真实的心力?评价过程是否唤醒教师内心的沉睡意识?学校的期待是否成为教师参评的原动力?评选过后教师能否继续以这种发展的心态对待将来的工作?评比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能有多大的改良?同样,校本评比对于学校管理者,我们是否对每一次的校本评价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过真正的思考?

    2.奖励的方式有待于发展

    既然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是发展人与成就人,具体到评价结果的管理上,就应当尊重教师专业基础发展力的差异,实施差异性评价。既然每一位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参加评比,既然参赛的过程实现了对学校管理目标的无线趋近,我们就应当本着“人人受奖,差异性奖励”的方式对待参评的教师。像基于学科教研组人数的不同发放不等数额的初选指标。诸如确定校级教学能手占初选指标的30%;二等奖占35%,可赋予他们校级优质课一等奖;剩余的35%可设定为教学单项奖。这种方式有效保证了评比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研修的质量。

    3.评比的过程期待人文

    既然把评比变成引导教师专业研修的过程,就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增强过程指导的人文性,使参赛教师始终处于兴奋和对学校管理认可的状态。在实践这一设想时,强化评价目标的导引就是一种典型的做法。学校研制评比规范,将教学评比诸环节的评价指标印发给参赛教师,学校在进入该项评比之前,组织参赛教师和评委学习,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准。要强调评价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要突出研修过程重于评比过程的认识,这是举办校本教学评比的重要落脚点。

    参赛过程中要及时公示各项成绩,在提前告知教师序号的同时,要隐去教师的姓名。及时公示的目的不仅体现评比的公正与透明,而是要告诉教师你哪一项存在劣势,与学校的管理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你应当在今后环节的评比中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这也是缓解教师精神压力的重要方式,不失为科学与人文的并重。

    4.评比后反思的行为要跟进

    我们提倡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管理者是否在校本评比后对评比方式和内容进行过反思?校本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维度中,优先发展什么?重点突出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引领?这些都是评比工作后需要思考的问题。校本管理只有从每一次评比活动中发现问题,才能为日后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智力的支持。同时,今后举行的教学评比,方式是否需要无限制地创新?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引领应定位在什么上?如果为活动而评价,学校将迷失自我,也就无所谓“校本管理课题化”。

篇6

关键词:学校;德育制度化;价值;发展;创新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112-02

学校德育制度化研究是对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无序道德生活与德育困境的理性审思,德育制度化也是当前我国德育新理念之一。就目前学校道德教育而言,它所追求的发展也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趋势。尤其是制度化,逐渐在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含义

制度是探讨制度德育内涵的前提,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制度”,其内涵不仅包括正式的制度表现形式,还包括道德、风俗、习惯、禁忌、价值观等非正式的表现形式;狭义的“制度”,则指各种具体的规范、规则、程序和确定的活动形式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活动的制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依赖于制度。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更加依赖于制度。显然,学校在对于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为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规则,使学校德育无论在教育还是在管理方面,都呈现出以制度为准则的现象。然而,制度会随着适用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制度会逐渐表现为“制度化”。一般说来,制度的制度化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稳定、不严谨、非结构的制度形式,发展为一个稳定的、严谨的、有结构的制度形式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制度化的特点与价值

德育制度化是近些年探索学校德育教育发展道路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因为在现阶段,德育制度化是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而这一切,是由德育制度化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决定的。

(一)德育制度化的特点

第一,标准性和客观性。德育制度化的规范性和客观性是建立在德育制度基础上的。学校的德育制度将学生需要遵守的基本的道德义务和道德修养的目标,以规范的形式将其制定为清晰、明确的制度准则,要求学生遵守,从而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标准。这也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客观要求。

第二,权威性和强制性。学校的道德教育部门,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通过了制定若干的规范性制度,确立了学生的基本的道德义务。它既强调对个人道德修养行为和道德修养的正确方向的指导,也强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统一。这就体现出了它的权威性。同时这些规范性制度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考核的标准。是需要学生无条件遵守的,一旦违反,我们必须接受惩罚。

第三,参与性和正义性。德育制度化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制订学校德育制度的过程中,让学生来选择学校的德育制度,主张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并对其生活有关制度进行合理性论证。德育制度化既是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对公民民主参与素质的培养,同时有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体现出其特有制度化的正义性,因为制度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规则。正义的制度不仅有效地规范人的行为,而且深刻影响人的价值观。

(二)德育制度化的价值

随着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整个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局面。青年学生从社会和家庭的生活中,体验到了不同的价值观,包括在道德教育方面。从而容易引起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混乱。而此时,德育制度化就显现其的价值。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德育制度化是一个很好的道德准则和机构构成的道德管理系统。这不仅确保了学校能顺利进行日常的工作,还确保了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有一个标准的基础。从而使学校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德育制度化可以让他们清楚地了解传统,正确地认识学校道德教育对社会发展进程做出的有益的贡献。可见,它的出发点和实施都是对学生有益的。我们必须承认德育制度化对于现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三、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弊端

不可否认,良好的制度是客观化和权威化的意识,是传播社会意识的重要工具。现阶段学校的管理者过分地强调制度对德育的价值和功用,忽视和违背了德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德育应该是制度规范与引导教化的融合与统一),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制度的支持,“以严厉的纪律规范对学生进行监视、惩罚和全面的控制,不允许有任何怀疑和抵抗,以‘塑造’心态强制地使学生发展成特定类型的人。”[1]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僵滞性。因为制度约束是刚性的约束,其刚性的规范性使其缺乏了一些灵活性,这也就限制了德育手段的发展与创新。现阶段大多数的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依然运用固定的教育手段――“说教与灌输”,无法创新和运用更为有效的手段,使大多数的学生对教师的说教感觉到疲劳,更对教师的灌输感到厌烦,造成了教师“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局面,也使学校的德育停留于制度在表面形成的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判断标准,进而无法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完备的制度也具有界定范围和作用边界。比如说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虽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但它属于个人自由支配的思想认识领域。如果用制度手段强行干预、限制、禁止,不仅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同时,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不可能朝令夕改,致使学校德育在面对因为社会的快速变化而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行为时,往往无法依靠相对稳定的现有制度快速的适应变化。而且,这种不适应性很容易就被强化而走向僵化。

其次,功利性。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德育依旧使用和依赖制度规范。学校德育制度的建立者试图以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使学生能够做到在外在行为层面上服从于学校制定的各种道德规范。但是制度也只能涉及德育的基本层面,只规定通常秩序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这一方面导致学校制度的建立者多注重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校的德育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大多数的考核制度只是对制度的表面性的东西进行考核,诸如学校德育取得的荣誉,嘉奖,而不能真正地考核出学校德育的现实效果。这些都使学校德育的效果只停留于表面的遵守,无法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性,所以其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现阶段的学校教育的重点在学生的“智”的发展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的效果,即升学率的高低。而非在学校德育。就更加不用说学校德育会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支持,以最短的时间(以各阶段学制的时间为准)和最小的代价使学生达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认知的统一。而学校工作重心的偏移,影响到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更加倾向于框架化,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流浮于表面,同时也使学校德育越来越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好与坏。由此可见,“他们已经远离了生活的真实。他们是为了社会的目的,而非学生的生活;是为了伦理的教育,而非道德的教育。”[2]

四、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发展与创新

新时期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道德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德育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和行为训练,把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信仰统一起来。德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变化的道德观念,探索道德法律,提高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鉴于此,学校德育制度化应做出以下改进和创新:

从宏观层面来讲,变革学校教育制度,为个体道德发展提供制度环境,支持学校德育制度化要求新、求实、求活。求新,指德育教育手段的创新,增加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德育教育指导思想与时代的思想相结合,取长补短,互促互进。求实,主要指制度的制定要务实,不能过于理想化,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遵守,同时要将德育工作做进学生的心里,贴近学生的生活,追求现实的德育效果,而不是量化的数据。求活,就是要求德育制度要摆脱死板的、教条式的框架性规范,增加制度的灵活性,将学校德育制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无条件遵守转变为学生自觉内在的修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习到应该如何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

从微观层面讲,变革学校德育制度,为个体道位发展提供制度环境支持。一方面,增强学校德育制度化的个体导向性。学校德育应充分增加学校德育制度化的个性化导向,重视学生个体的性格差异,接受方式的差异,将每一个人要遵守的规范转换为个体乐于接受的形式,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方面使得德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强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兼容性。随着我国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并存的局面,学校德育制度的单一准则已经不再适应道德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应该容纳和接受一些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传统。使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价值观相联系,帮助涉世未深的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价值观,对比它们与社会主义道德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真正的发挥出制度化学校德育的实效,就要把握好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发展创新,真正的使外在的强制约束逐渐变化为内在得自觉自律。那样才能达到培养、塑造合格“新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学校德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把握重点,有的放矢;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逐步提高;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劳动本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

关键词:学校德育活动方式道德修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单位,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讲授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学会做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德育活动效果与德育活动方式密切相关。本文拟对德育活动方式进行探讨,就教于有关专家。

一、学校在德育活动中的特殊地位

一般说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一个人所能接受的德育大致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的德育活动中,学校德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学校德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人生旅途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本科四年,一个本科毕业生就有16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把上幼儿园的时间算进去,则时间更长。有些人本科毕业后还要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又要好几年时间。可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德育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而能够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对青少年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校是教育机构,青少年是受教育者,学校负有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活动的责任,要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懂得怎样做人。在校期间,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老师的教诲,而且可以得到同学的帮助,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所以,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概莫能外。

3.学校德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

学校德育涉及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内容;从如何对待读书来说,有端正学习态度、注意学习方法等内容;从政治思想来说,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等内容;从个人修养来说,有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勤劳俭朴、遵守公德、讲究卫生、注意仪表等内容;甚至涉及生理卫生、婚姻家庭等问题,有关内容较为全面。不仅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内容有关知识的传授还相当系统、相当深入,有些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正因为学校德育具有这些特点,学校德育才显得尤为重要。质言之,学校在德育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学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德育活动

既然学校德育活动如此重要,那么,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德育活动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

德育知识极为丰富,涉及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德育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短时期内将所有的德育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不但教师做不到,学生也接受不了。不仅如此,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德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必须有所区别。学校德育活动要从传授最基本、’最简单的德育知识开始,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注重实际效果。对于小学生,要教育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懂礼貌、讲卫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积极向上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上述基本道德规范必须得到拓展和深化。此外,还要讲授生理卫生等知识,强调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千万不要沾染酗酒、赌博、吸毒等恶习,不要沉迷于上网和电游。对于大学生,则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对于研究生,不仅要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而且要强调遵守学术规范,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学术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把握重点,有的放矢

学校德育活动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明确,方法得当,不能停留于空洞的说教,要将德育知识与有关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握重点,有的放矢,以便学生加深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付诸实践。仅仅进行空洞的说教,一味强调“要怎样怎样”、“应该怎样怎样”,那是很难收到实际效果的,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例如,学校强调中小学生不能私自下河游泳,这是纪律,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而制定的。每年夏天都有许多中小学生因私自下河游泳而丧生。据统计,2000年以来,湖南省湘潭市水上治安大队从湘江湘潭段共打捞120具尸体,其中三分之二是中小学生。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哒些学生溺水而亡,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重大损失。班主任在读报活动中应该趁机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甚至还可以将这类文章剪下、张贴。又如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对于“祖国”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多讲一些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和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使祖国强大是多么重要;还可以通过教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再如勤劳俭朴精神培养。现在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只有

一、两个孩子(城镇居民一般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较好。中小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人参加生产劳动,不懂得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来之不易,不知父母的艰辛,难以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培养他们具有勤劳俭朴的精神,这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清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过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到社区做义工等。农村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只有参加这些劳动以后,学生才能认识到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确实来之不易,才有可能珍惜,从而养成勤劳俭朴的精神。把握重点、有的放矢可以使学校德育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素质教育为主,逐步提高

与其他教育一样,德育也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从容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爱党爱国、勤劳俭朴、尊老爱幼、谦虚谨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等是立身之本,这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才不至于犯严重错误。拿诚实守信来说,一个人如果讲假话、没有信用,那么别人就会看不起他、不相信他,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寸步难行,甚至因此受到某些惩罚。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正确对待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要能迷途知返、知错必改。如果死不认错、一错再错,那就无药可救了。能够正确对待错误就是一种很难得的高尚品质,是要经过长期修炼才能形成的。又如积极向上。一个人如果消极颓废,那么他的学习、工作肯定搞不好,事业方面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途,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沾染许多恶习,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危害。在保持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刻苦学习,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有用人才。只要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再对他们有进一步的要求就容易多了,同时也就有可能达到目的。教师应该阐明有关利害关系,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只能这样做”和“不能那样做”,帮助学生培养上述基本素质。

4.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

家庭、社区也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家庭、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活动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水平的青少年。但是,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家庭、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活动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三方经常沟通、相互协调。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思想、表现比较容易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离校以后,教师就很难看到学生了,不能直接考察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言行,只能通过家庭、社区来了解此时学生的思想和表现。在其成长过程中,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解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表现,可以检验学校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按照老师教导的那样去做了,也可以看出学校德育活动还存在哪些不足,便于以后改进。现在很多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祖父母管教有些力不从心,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有些留守儿童终年见不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见到他们,为了引起他们的关注,只好给他们发“死亡短信”,意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学校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有些孩子沉迷于上网、电游,甚至沾染酗酒、赌博、吸毒等恶习,如果学校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挽救这些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新时期;德育目标

1 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并坚持自己的特色。

1.1 从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上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职业学校与社会、与企业有必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具有开放性和生产性特征。

1.2 从职业学校的德育对象上说,职业学校学生是产业工人后备军

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思想、技能和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职业性特征,也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务实性特征。

1.3 从职业学校的德育机制上说,“有用即人才”的新型人才观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创新德育机制

将学校德育与学生自育(职业理想)、社会“时育(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三方一体、相互为用互为补充的德育网络,增强德育评价的有效性。

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结合实际,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确定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内容、方法,使德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第二,要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只有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吻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目前职教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5~20周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相关因素对德育的影响,使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引导,释疑解惑。

第三,要努力讲求教育实效。思想教育只有为学生所接受,最终变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才是成功的。因此,职业学校的德育必须在讲求实效上下工夫。要把德育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做细做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懂得道理,更要知行统一,表里一致。

2 新时期对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黄炎培先生曾说过,“职业教育最终目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学校德育不仅受到学生对德育需求的制约,也受到世俗格局的影响。

2.1 党的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十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强化 “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发展、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十精神。

2.2 构建和谐社会对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德技并重”,不仅职业技能熟练,还要人格健全、职业道德习惯良好、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强烈、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综合变革的要求,等等。

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统一。

2.3 教育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地提出要把育人放在学校工作之本、德育工作之首,为中职学校调高认识、强化德育指明了方向,教学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因此,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是当务之急。

2.4 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争强。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以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网络时代也给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工作幅度,提高工作速度,优化交流。

3 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

职业学校德育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新时期,培养学生应对信息时代各种挑战所应具有的观念、情感和能力。

3.1 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遵纪守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2 培养学生形成突出的职业道德品质

从职业需要出发,加强爱岗敬业、群体意识、纪律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照职业岗位的职责规定、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规范行为;培养习惯、正确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3.3 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实践意识

使学生“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开拓、勤于实践等良好的工作作风。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劳动观念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利用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3.4 培养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

现代德育要求所培养的人要具有参与国际事务和世界竞争的胆识与魄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时间社会、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它要求德育所培养的人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如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就不能适应新的时代。

3.5 培养学生形成辩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求学生辩证认识、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学会从事物的多种属性、多个角度全面把握事物的矛盾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树立生态意识。

3.6 培养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篇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学校;德育;启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到21世纪,后现代主义逐渐走向理论的通俗化,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并不是产生于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而是人们对待“现代主义”的一种态度。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反基础主义

所谓基础主义就是泛指一切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文化都必须有某种可靠理论基础的学说。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需要证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应当成为一切知识合理性的来源。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形而上学。二是通过解构主义摧毁哲学中对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信念,打破哲学中的等级体系。因此,学者们又明确指出,后现代不是一种“主义”。

2.反本质主义

所谓“本质主义”,概括地说,就是承认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其本质,人们可以运用理智与知识,通过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哲学的洞察力,透过现象把本质揭示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这一本质――普遍永恒的本质的存在,由此而出现了反本质主义的思潮。反本质主义是指反对认识论中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反对在认识论中套用规律、原则、模式这类“人为”的概念。

3.反中心主义

传统哲学不但被基础所规定,并且被“中心”所规定。容易看出,就方法论而言,基础主义是一种一元决定论的学说,而不是多元决定论学说。一元决定论必然导致对一种“中心主义”的文化理念的肯定。反中心主义者认为人不应该是存在者的主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由存在决定的,人只是存在的邻居。

4.反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对理性主义激进的否定和批判,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否认存在和认识的相对稳定性,否认任何形式的理性认识和方法,否认任何规律和体系,以非确定性代替确定性,认为不能将理性作为普遍规范,否则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只有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才是真实的,是创造的源泉。

二、后现代主义对学校德育的冲击及原因分析、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也使我们的学校德育在了观念和方法上受到了冲击。学校德育目的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德育强调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话语霸权,反对学校德育以工具性为目的、以整齐划一的标准造就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公民。教育的目的应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选择与角色定位,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某种目的。学校德育课程的反思。后现代课程观建立在后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抨击了理性主义的德育知识观和德育课程体系,认为道德教育应关注人自身的开放性,尊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和可能性,注重所有能对道德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反对过程与结果、个人与社会、本质与现象的绝对二分。学校德育方式的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重视道德课的说教,企图将道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德育生活化也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任何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主张容纳一切思想,允许任何方法,摆脱僵化的形式,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

三、后现代主义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作为一种理论、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绝对是有价值的。它反对现代思维方式的中心性、本质性、整体性、同一性,提倡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开放性、宽容性等,为学校德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一)学校德育要提倡素质化

受理性主义传统影响,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再加上唯智主义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德育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人文素质的培养被极大的忽视,德育在诸多方面已演变成为一种“训练”和“教条”。时代的呼吁使学校德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基于如此重要的使命,学校德育要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优化教育目标、充实和完善德育内容、改善德育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年轻的一代能够在自己生命的舞台上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二)学校德育要教会学生进行选择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及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传统的道德教育已日益受到冲击,德育的低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现实,教会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中学会选择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校德育目标。后现代主义强调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倾听一切声音,主张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多元的、开放的、无所不包的道德教育系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他们的认知视阈中所理解的不同的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要给青少年学生以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道德教育上自己教育自己,进行有效的选择。同时,要担负起应该肩负的责任,守护着自己心灵的那片道德天空。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后现代德育倡导建立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批判的、平等的和对话的道德教育,给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后现代主义也并非完美无缺,所以学校德育要以科学的辨证的态度向前发展。借鉴后现代,超越后现代。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姚大志.现代之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3]朱永新.困境与超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俞静峰.论后现代视野下的学校德育[J].焦作大学学报,2004,(4).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学校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还要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证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学校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对学生制定并完善“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学生班级考核办法”、“学生品德评定办法”等,对教师、班主任和其他员工制定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班主任任用考核条例”、“中层干部考核办法”以及“教职员工奖励和处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考核办法”、“学校公物管理办法”、“学校校园环境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要注意制度约束,坚持“对事不对人,以制度约束人”的基本原则,充分运用公共道德和校规来约束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保证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上能真正地落实。长年累月坚持下来,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二、强化德育教科研工作,是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

一般来讲,“登记入学”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欠缺,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有待形成。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和社会变革的实际需要,加强正面引导,端正学生的思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激励、赏识、构建情境化德育模式、开展创新教育等方法,大力开展德育教科研工作,自主创新德育模式。

可以以一月一主题的形式搞好主题班会的建设,学校领导、中层领导定期听课、评课,从中选出优秀的主题班会在学校示讲,学校给予表彰奖励。例如:三月春招生刚开学,我们的班会主题可定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好主题班会的同时,要求学生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到校,不但要自觉清扫教室和校园的卫生,还要早读。通过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文明修养,又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与配合。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载体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学校要根据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改变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增强其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从而实现职业理想。要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举办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适应学生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的各种教育活动,能培养、发展和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例如学校抽出下午一个小时的时间成立音乐、美术、书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等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文体项目的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能有效地遏制学生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功能,是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障

德育教育要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和良性互动。学校每学期应组织对家长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有:爱父母的教育,孝敬长辈的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教育等。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

总之,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确定德育目标,取舍德育内容,选择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有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的实施,两者各有侧重,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共同构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格强调自信、问责、敬业、诚信等要素的独立人格,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追求真理、追求真知。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其基本任务,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才能具有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的品质,才能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赵凯 ;著《班主任工作艺术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秦娟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