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2007年起,课标版《语文考试大纲》也在原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根据考纲解释: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概括一下,主要是从“作品意蕴”“背景意图”“自我见解”三方面进行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纯粹吸收,也不是单纯的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应对语文卷中的“探究”题,自然不能仅靠高三一年相关模拟题的强化训练;提高探究能力,应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其重中之重,则是师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长期富有实效地探讨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须致力于培养探究的兴趣、能力,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明确其特点与基本理念,掌握探究的常用方法。
这里,试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谈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以典型的探究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首先,自然是切实利用好课文后已有的探究题。审读苏教版必修二中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基本设有探究性思考题。下面试择其要者,作一个归类:
1.发掘意蕴型。
《我与地坛(节选)》――(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是怎样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有“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之语。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本文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祝福》――(阅读鲁迅的《药》,联系初中学过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想一想,《藤野先生》和《药》中的人们是怎样“看杀头”的?《孔乙己》中掌柜、酒客、小伙计是如何“看”孔乙己的?孔乙己是如何“看”自己的?《药》中的华老栓、康大叔、茶馆闲人、夏瑜的母亲是怎样“看”夏瑜的?《祝福》中鲁四老爷、鲁镇人又是怎样“看”祥林嫂的?你是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背后的实质的?请和同学交流看法。)
2.探讨意图型。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阿房宫赋》《六国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两文作者当时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
《金岳霖先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3.提出见解型。
《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
《荷塘月色》――(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学习材料”包括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等4则)
《林黛玉进贾府》――(下面是清人脂砚斋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出场作的评点,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附有评点5则)
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注重引导高中生“联系已知”“结合材料”并“扩展阅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在“比较”和“讨论交流”中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可针对课文,自行精拟思辨性强、思维含金量高的探究题。请看笔者就必修二课文设计的部分实例:
《我与地坛(节选)》――(第二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表意上有什么区别?)
《说书人》――(有人评价师陀的《说书人》是“一首柔和而凄凉的人生行吟曲”。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祝福》――(如何看待祥林嫂“最后的疑惑”?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吗?)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次相会,宝玉得知黛玉没有“玉”后,就摘下那玉,狠命地摔去,并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请探析这个情节的重要作用。)
自拟探究题,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备探究的追求和能力。同时,既然名为“探究”,那么所拟题目就得体现探究的基本特点,具体包括:(1)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他们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2)问题的开放性――探究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以文本的某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做拓展。(3)答案的个性化――鼓励个性化阅读,即阅读过程中不受他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4)答案的多元性――因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也因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有差别,学生有时会作出不同的却都符合要求的解答。
为真正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另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部分探究题可来源于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认知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创造、追求真理的精神;其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体验和观念。
二、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增设“探究”环节
探究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围绕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索,以实现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探究”的旨归如何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上。只有解决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的探究,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语文探究。
为使阅读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具体操作时可尝试的两种做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辅相成;主问题设置与小问题分解有机结合。例如针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是这样安排探究学习的: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两个问题:
1.小说中“我”被锯掉了双臂和右腿,如果写锯掉的是“双腿”,表现力上有无影响?为什么?
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在作业本上:(1)疑义相与析(课文难点解析),要求选取文中两到三个疑难点加以解析,也可再提读不懂的一两个问题求解;(2)妙处亦可言(课文妙点揣摩),要求选取若干精彩之笔作评析。
(二)课堂学习环节之一 ――交流预习所得,把握学生的认识程度;
(三)课堂学习环节之二――师生共同选点探究。比如:
1.第七段末句写到希特勒画像,有什么用意?第三十四段写“也许用不着我讲……”,为什么用“也许”这个词?
――表明各个城市都有;说明处处可见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
2.第四十九段写“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必须”有什么意蕴?
――典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自己眼下正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3.文末让门房比尔格勒出场,有哪些作用?
――①提供了一个见证人(比尔格勒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②表明从小的到老的,一个都逃脱不了厄运;③突出了造化弄人的意味,是人生戏剧性的一种强化;④前伏后应,联系前文看,更觉文思缜密(前面多处写到“烟草”味)。
(四)课堂学习环节之三――基于创作背景,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布置作业――认真反思自己的预习作业,写得不到位的建议重写。
三、在探究实践中悟出探究的方法
探究,必须重视学习过程,可以说是“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以下理念:探究不是脱离文本的自说自话,不是断章取义的胡思乱想。探究的基础是文本,文本的意义具有多维的阐释途径,但意义本身(文本内涵与作者创作意图)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学作品阅读中,生活阅历还不丰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的中学生,更何况是学会领悟与吸收。换言之,文本解读虽有主观无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客观有限性的一面,应避免对一些传世名篇进行令人啼笑皆非的“创造性误读”。
还要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比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重在立足文本。首先,要懂得“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指“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并善于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其次,应丰富知识积淀,了解一些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指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及人的理想等方面)。最后一点,明确探究路径:留意文体特征;分析内容方面有哪些暗示;琢磨主要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例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林黛玉进贾府》中“摔玉”这一情节的丰富意蕴,可看出它既照应前文的“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构成这一回目内容的;又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埋下伏笔(后来宝玉冷落《四书》《五经》,厌恶仕途经济,甚至把家庭给他的荣华富贵、娇妻美妾统统“摔”掉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摔”,“摔”掉了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也“摔”出了黛玉的美(表现出黛玉在宝玉心中是何等的与众不同、光彩照人,且为宝黛二人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篇2
一、打造课堂合作学习的环境和基础。
1、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根据全班学生的学力水平、个体差异组建4人或5人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先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学习小组应该 保持均衡,即每个小组的水平,包括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要有学困生和学优生,这样每个小组就能互相帮忙,每个小组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和帮助。学习小组应该以自愿为前提,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自愿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这能更好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小组应该经常变动,学习小组建成后,不应一成不变,应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出的矛盾,使合作学习能顺利展开。
2、合理安排座次
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和其它情况,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让素质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弱的穿插安排在一起,可以是梅花形的排列,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排列,只要适合于教学就可以。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后,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在建立学习小组里我们提到,可以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这些同学必须明确他的职责,比如: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报告员负责集合组内研究结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二、科学认真地安排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自我产生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来一起呈现这个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的问题,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要做好协调工作,然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记录员整理,由报告员在全班交流。
3、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协调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将讨论的问题总结后,并向全班交流,组与组之间再进行交流,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要作好协调工作,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解答疑难,鼓励创新。
4、客观评价、科学总结
这个评价可以是老师给的,也可以是小组中给的,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总是不太现实,所以,可以运用小组成员自评或相互评价,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5、表扬是最好的奖励
对学生来说表扬是最好的精神奖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下步都要及时表扬。对于表现的突出的学生也可以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无。
三、注意事项
1、处理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教师应处理好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时机有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前,应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一定的看法,这样小组讨论才能产生一定的成果。
2、处理好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而不应看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自己课堂设计的结果相符合。结果只是时间问题,没有完整的过程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成果的,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3、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职责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然地形成合作学习动机,自发地提出合作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数学;培养;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自学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对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是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与学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些理念,学生首先要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节时,我通过情境演示、动手操作分小木棒来验证计算,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观的协同作用,来理解知识、发现规律、获得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弘扬主体精神,张扬个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挖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算法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不仅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平台,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如,计算21×12时,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提出怎样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汇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竟然有7种方法,最后归纳为“笔算、口算、摆、分”四种方法。
篇4
【关键词】 实验能力;技能技巧;探索创新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责任,既要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去观察、感知、探究化学知识,还要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戴安邦教授认为“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那么如何在中学现有仪器设备,和化学知识的条件下,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的强化训练,并由此出发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我们做的具体体会和做法是:
1 重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
从现代化学的教育理论看,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
(1)准确操作实验的能力。
(2)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
(3)科学选择仪器、试剂和试验条件的能力。
(4)正确观察、测量、分析和判断的实验能力。
(5)对实验方案进行选择、组合和自我修改的实验设计能力。
(6)正确处理数据,表达结果及对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其中,准确操作仪器的能力是这六种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放在首位。认真挖掘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称量、溶解、振荡、搅拌、加热、过滤、蒸发等。在强调方法,同时放手让学生操作、评价。通过不断练习和强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试验基本操作,为以后进行探索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设计探究试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又非完全已知的东西,而现行教材中的试验大多已知操作过程、已知试验结果,有些还是教师曾演示过的,很容易流于重复和枯燥。此外,试验课大多是“填鸭式”的,即教师与教材设计好了一切,为保证试验正常进行,教师准备得很很细,学生只管“照方抓药”,不谈不上独立思考。若能设立一些内容不很确定,无现成教材,学生有充分自由来设计和发挥的实验,并在考核中注意衡量学生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实验总结与讨论中的知识性和探索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使学生能较多地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老师选择一些常见但并不复杂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2.1 选题: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地实验设计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如何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呢?首先要精心选题。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要浅。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
(2)选题要巧。编实验设计题时,要注意把多方面的知识巧妙地组和起来训练学生,达到启发思维,触类旁通。
(3)选题要“新”,要注意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新知识、新常识引入试题。
(4)选题要活。要通过实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2.2 形成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种方案,认真阅读每一份实验设计方案,对好的方案特别是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再通过讨论、启发、引导,优化出最佳方案。
2.3 动手实验。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检查仪器是否齐全,有无破损。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否完好,检查药品。其次,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作好现象记录。同时要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并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2.4 分析实验现象并写出实验报告。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写好实验报告的关键是要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实事求是地作好现象记录,然后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这一步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便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点系统化,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为了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例1:【提出问题】:磷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吗?
例2:【提出问题】: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吗?请同学们分别作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想。
分析:上面两道题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量等于反应后生产的各物质的总质量。即只要是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要用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就要使反应在密闭容器进行。同学们知道这些原理,所以在设计实验中,都能把反应物放在密闭容器中。但是,这里产生了问题,例1中怎样使磷与氧气发生反应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燃烧的条件。例2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溢出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用气球装起来。这样,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把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
篇5
一、创设实验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精神需要,并能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精心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显得可贵”。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唯有学生爱上物理,对物理学习产生内在动力,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我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学生很自然会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利用实验功能,培养探究能力
1、感受设计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
当前实验教学中,实验理论和方法是以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对于学生理解实验理论和方法是必要的。然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因此,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若能铺设台阶,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将激发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
2、拓展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新方法能力
教材中学生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都比较简单,这也是充分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可接受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实验理论和方法引起的实验误差较大。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原有学生实验的探究功能,可以通过拓展原有学生实验(改变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控制条件、实验仪器、实验情景等)创设新的探究情景,来引导学生揭示原有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的适用条件,探究适用于新实验情景的新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新方法的能力。
3、创设应用情景,培养学生移植应用能力
物理实验综合了很多相关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把这些成功实验中的巧妙的设计思想方法和高新技术进行移植应用。移植应用能力也应该是科学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学生实验中一些有较高迁移价值的实验理论、方法和技术,创设一些实验应用的问题情景,创造性地解决实验应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移植应用能力。
例如,学生电学实验中多次用到分压电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关分压电路移植应用的应用课题:(1)运用分压电路设计电压调节范围大的家用台灯;(2)运用分压电路和弹簧、电压表设计压力计等。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总结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能辅助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任务;(2)注重教学和探究的过程而并非只注重结果;(3)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评出最具创意的探究设计等等。不要急于肯定或者否定学生,从成功或者失败中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56-01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而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托兰斯曾认为,创造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你才会”的思想,放弃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老路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转变。课堂上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提供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活动,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发挥。
二、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因此,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的生活或已有的知识中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载体,引导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如,教学“将瘦长的圆柱体钢胚锻造成矮胖的圆柱体钢胚”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教师可以让他们每人先用橡皮泥捏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捏成矮胖的圆柱体。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归纳总结出了在锻造过程中圆柱的体积保持不变这一结论。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
习题变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探究作业。设计这种作业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已知矩形ABCD中,按下列要求折叠,试求出所要求的结果:
(1)如图1,把矩形ABCD延对角线BD折叠,得AEBD,BE交CD于F,求SBFD。
(2)如图2,折叠矩形ABCD,使AD与对角线BD重合,求DE的长。
(3)如图3,折叠矩形ABCD,使点B与点D重合,求折痕EF的长。
(4)如图4,为AD上的一点,把矩形ABCD延BE折叠,若A点恰好落在CD上的点F处,求AE的长。
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着、探索着。新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不愿放弃已有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浓,只是机械的听教师的讲解分析,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更谈不上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为此,通过实验研究使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不再停留于字面认识上,而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寻找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年龄特点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不同体裁“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
(二)语文学科“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研究。
(三)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探究式”教学的意识。“探究式”教学既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把这种观念贯穿研究的全过程,有利于外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探究式”教学推动力的关键。在学校范围内广泛发动广大教师,调动其积极性,营造一种“探究式”教学的氛围,把“探究式”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每个环节,并努力使思想转化为实践活动。
(二)新老教师结对子,搭建研究的阶梯。学校语文组有三位教师是有着十五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题组的年轻老师刚刚工作,她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缺乏课堂教学经验。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定期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使新老教师教学理论与经验得到交流与补充。
(三)定期举行专题研究课,展示研究成果。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情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组织开展“小说教学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实验展示课。
(四)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促进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提升。
每学期组织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流程具体安排如下:先有实验教师说课、上课,接着其他教师听课、分组议课和执教者作教学课后反思,最后由主评老师集组内议课的集体智慧评课。通过此项活动教师的新课改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展现。教学中教师逐步转变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创建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为了充分发挥博客的交流作用,课题研究中创建“妍妍芬芳”博客,实验教师不定期上传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探讨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
四、课题进程说明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
1.结合学校实际及课题指南选择研究的课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施这一教学理念,为此确立了《“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探索出适合农村的“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与规律。
2.课题方案确定以后,组织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为此,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及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2010年9至2011年12月)
1.对课题进行重新界定。研究之初的课题范文过大,因此课题申请下来后,又重新确立研究的范围,既将研究的范围由“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改为“探究式”教学在语文学科应用的研究。
2.实验教师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寻求理论支撑。
3.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计划。
4.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研究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总结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
1.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整理,撰写结题报告。
2.做好结题的各项工作。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通过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
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例如在教学《空城计》、《美猴王》时,教师通过播放《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主题曲及影视片段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
2.通过研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在学期初能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和高度,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探索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
3.通过研究,学生自主探究习惯初步养成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自疑解疑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组成四个学习小组:“文学常识”小组、“课文翻译及注释”小组、“剧本改编与表演”小组、“艺术分析”小组。经过准备,学生进行展示时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及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改革之理想选择》.
[2]陆《探究性学习》.
[3]李建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53-01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再现为终极目标,过分强调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和任务,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僵化,缺乏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化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实验能力呢?我的做法主要是:
1 以“动手做实验”为切入口,培养了学生自主实验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一位学生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先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请另一位同学用导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清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喜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怎么会是这样的?”紧接着又请学生在一无色溶液(石灰水)中滴加两滴另一种无色溶液(酚酞),一下子变红了,再次滴加数滴第三种无色溶液(盐酸),红色又消失了。这样就把学生的情绪推到。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学习化学很“好玩”,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兴趣。进而在我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我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奋发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演示实验尽量请学生来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学习,尽可能的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自操作,既取得第一手感性的认识,获得化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兴趣。事实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只有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
2 以“探究与讨论”为重要突破口,激发了学生自主实验的欲望
第四单元《金属》中有这么一个内容: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具体为:请设计一个方案,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提示:通过三种金属与FeSO4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三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得出结论。)
于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提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试剂铁钉与铜片两种金属,FeSO4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三种溶液。学生根据所给试剂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并选择实验用试剂,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提出假设”的机会。学生们根据提供的试剂,纷纷设计实验,结果同学们的实验过程是不尽相同,而且同学们在课堂上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把学生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依次亮相给全班同学,但这中间我没有肯定,也没有直接否定,只是让学生通过后面的实验进行证明。接着,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不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了结论。最后,再由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也有同学把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得出了自己认为可以最快辨别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对于这一切,我都及时在课堂上给予了肯定,并请同学们记录下自己实验的感受。这样的一个过程,无疑是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学生们的思维是积极活跃的,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学习的自主发展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欲望。
3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了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利用教材中的“课外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化学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时时刻刻注意生活,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这是对他们终身受益的。
在学习《应用水的处理》这一内容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周围河浜的水污染现状。询问老人、家长,了解家乡水质在这几年来的演变情况、成因及后果,组织他们有重点地分别调查乡镇企业、菜场、养殖场等处的水质。要求作好描述性记录,并认真思考治理水污染的对策。在教学中,我联系到“我国的水资源虽然排名世界第四,但为什么还说是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切入,在学生中展开思索和讨论,并引导学生就当前水污染的现状成因及后果展开交流。学生们积极思维,发言热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来归纳污染水源的三大人为因素。激发了学生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
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既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有关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4 以“实验习题”为依托,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篇9
关键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打好佬。”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就是要让学生手、脑并用,把学生的情感、认知、动作等各种心理活动合为一体,能自我构造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动手能力,在探究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探究的课堂中享受工作的乐趣。
一、领悟新课程的三维一体化目标
如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逐层递进。在八年级(上册)时,最初的几个探究实验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例如探究“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这两节里,学生经历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探究实验,但是学生对探究还是比较生疏,并没能对探究的方法熟练掌握。在之后的“光的折射”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把本节课改为探究实验:
首先通过树林中的光束的图片引导学生复习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再让学生拿出桌上的玻璃砖和激光手电筒自己实验,观察光束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路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从这个现象想到了什么?”
探究(一):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传播路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传播路径。
2.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3.进行实验,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并与自己的猜想比较。
4.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看到光的偏折现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并且让学生自己得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折射规律。
探究(二):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老师投影学生作图的情况。
3.实验验证:学生观察到光最终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路。
4.学生交流得出折射规律并且总结出,无论是从空气斜射向玻璃还是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折射角与入射角是不相等的,总是在空气中的角大。
我认为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
1.更有利于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物理现象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对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坚实的后盾。
3.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
到八年级(下册),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课中,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每逢下雨天,去上学时,父母都会叮嘱“雨天路滑,小心慢骑”的话语,对于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联系刚刚学的摩擦力,想一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摩擦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再由学生提出猜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大小、压力大小、运动速度等,然后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学生首先能运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方法,例如,在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运动速度是否有关时,要控制相同的木块在相同的木板上滑动,但要改变两次滑动的速度。
再进行实验,这个过程中,学生合理选择器材,一个因素一个因素的探究;最后讨论,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在上课时直接告知定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不容易遗忘。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
并不是只有优等生才有能力进行探究,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去,尤其是在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更应该给予他们特别的鼓励和关注,使他们对物理实验探究充满信心。
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中的合作、讨论、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体现出各自的能力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完成一个学生很难完成的复杂的探究过程。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连贯性和艰巨性
探究学习能力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引导的,常常需要反复讨论,反复探究,反复引导,不必强求一两次就能水到渠成。
五、注意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整体的观察、对常见物体的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的验证进行描述,进行分组和分类的活动,思考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要学会采用简单的工具收集数据,并学会以图示方式或书面方式总结和交流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进入初三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学生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还应该能够进行精确的测定,并会确定和控制变量以及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构造模型,如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滑轮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总之,探究式学习不局限于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堂课或者某一门课。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得到科学方法、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 下一篇:高校服务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