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在对教材的钻研和音乐情感内涵的挖掘还不够,不善于利用音乐作品的内涵
升华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对艺术体验与实践要求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在音乐基本技能、音乐人文与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方面,还不够紧密;音乐知识拓展方面尚嫌不足,有时缺乏音乐性和艺术性;在对音乐情景、欣赏材料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还缺乏深入、全面的归纳与提炼。
(二)教师音乐教学基本功缺乏。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伴奏,范唱,形体表演启发学生审美,以至于有的音乐课音乐性不强,学生没有在教师示范下的活动,因此学生的情绪体验十分苍白。
(三)学生活动留于一般,缺乏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缺乏引导学生聆听、体验、品味、模仿、表现、创造音乐的方法。例如,有些音乐、艺术作品,需要反复的聆听、观察,通过教师引导,促使学生发现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蕴涵的审美意蕴、体验艺术的表现形式,并逐步获得艺术的感受提高鉴赏力和创造力。
(四)教师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在教学资源与知识点的结合上把握不够,没有深入地、多角度地挖掘教学资源的教育内涵,在联系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比较牵强生硬,有的在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顾及不够。因此教师在利用资源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缺乏审美感。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设计,运用多媒体,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节奏平缓,缺乏起伏变化,有的过多的使用媒体,使音乐教学缺少了生动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六)抛开音乐讲人文,是教师常犯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还并不真正理解音乐人文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殊不知,音乐、艺术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审美,对音乐人文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群(音乐人)的生活、学习、思考、创造、奋斗、追求的心理路程,体验作品蕴含的人文思想,感悟作者生活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探寻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与贡献,学会在音乐欣赏中思索、联想,让学生透过心理去审美,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境界。
(七)教师取代学生思考和发言,也是常有的现象。尽管教师们一致认为,传统的一言堂不可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脱离不了传统的羁绊。当代教育实践的研究认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发言次数比例应大于5:1,教师的发言着重发挥引导和梳理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而不要让学生对着教师讲。如果教师的发言过多,学生就会有选择地说出某些观点去迎合老师,这样就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励教师更新音乐教育理念
(二)推动教师努力研究媒体手段
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教学信息量大,审美感观上,视觉刺激较强。运用网络,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更高的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实践。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音乐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广阔的音乐环境,凭借网络创设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
(三)励教师把创作与活动走进音乐课堂鼓
根据教学主题发散出去的创作与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教学设计是否把这一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师生的创作活动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伴随自制的音乐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学生所思、所想以及学生身上蕴涵着的创造力和表演才能。注重学生创作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通过体验创作过程及分享成果的喜悦,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教室里上演出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气氛的改善,对培养学生互、社会性情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同学之间的友情,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了解,接受,信任,鼓励和帮助,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以培养和释放。
(五)音乐的综合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1.培养想象力:在教学中设计的个性化选择,扮演音乐家、音乐竞赛;
2.培养感受力:将律动教学引入课的开始部分使学生在一种音乐的情景中欢快地开始,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符合音乐教学的特点,例如:舞蹈、律动及朗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
音乐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于前者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育人娱乐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制作等方面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过对于传统性音乐课而言,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学生拓展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约束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进程。在新课标的影响下,经过课程改革之后,音乐课堂上实施互动设计措施已经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以此为研究方向,笔者就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展开分析。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现状分析
由于新课标的影响,传统性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突破与改革,而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听、唱、弹奏等等,不过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教学误区,对素质的重视度过度,从而使基础教学不够扎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掌握新课程的强调重点。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时,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性乐理知识及基础性技能,教师应在明确并运用新课标理念时,确保教学重点的精准性,促使音乐课堂有产生针对性的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语自有其道理,目前小学音乐课堂存在一种现状就是学生不具备计划性的互动学习,课堂活动的展开时往往存在一定的混乱性,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时常提出部分缺乏营养的问题,在浪费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无法对教学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从本质上来讲,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设计不是简单的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应该是设计一些具备联系性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针对性的设计成效性较高的问题。此外,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全方位掌控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应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实现全面性、个性化发展。
二、互动化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1、实现课前准备的充分性,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在开展课程时应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应有的尊重,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掌握音乐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实现课前准备的充分性是构建互动音乐课堂的必备条件。为了全面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质量,应确保教师的教材及教具准备十分充分,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课堂师生互动性的影响因素,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十分渴求老师对自身的关注,所以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其教学活动中去,之后,教师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应尽量融合多媒体或乐器等等,促使音乐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新鲜感,以此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及激情,最后,在上述基础上,贯彻师生互动教学里面,譬如设置师生、学生之间的歌曲对唱,运用科学化软件对学生或老师的演唱进行评估等,都是强化课堂互动性的重要方式。
2、构建优良音乐课堂教学学习气氛
小学生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音乐课堂是其中最主要的场所,所以,为了很好的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可以尽可能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与放松的状态实施课堂学生,该种方式才能够在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完成课堂任务时,获取最优良的成果。此外,音乐课堂中影响师生间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维持或确保教学课堂气氛的融洽。就实际情况而言,当人具备良好的情绪时,其思维方式及能力相较平常好,并且这时的记忆能力也非常优秀,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音乐课上所运用的互动措施获得最好的成果,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尽可能构建优良的课堂学习气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子啊音乐课上真正放松,并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注意力等特性缺乏,促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中无法将注意力持久性的放在课堂上,导致最终的教学成果不够理想。以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嘀哩嘀哩》为例,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将歌曲放给学生们听,在听过之后,老师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人能告诉老师春天派来的天使是谁啊?”在学生回答之后给予奖励或表扬,这样不但提升整体课堂气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方式通过多媒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经由提问抓住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进行音乐课教学活动时,应将小学生自身特性及发展现状作为课堂设计的先决条件,当教学课堂真正变得开心、和谐、轻松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放松自我,身心舒畅,真正解放自我,融入到课堂中,随后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样课堂才能说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力。
3、开展课堂讨论
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互动设计,其中所谓的“设计”并不仅仅指的时师生间的互动,同时还包含学生自身之间的互动,过去音乐课展开时,教师的教学模式往往就是经口述或黑板展开的,但这样传统性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了,小学音乐教师应全力创新,对传统性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甚至直接,譬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运行时先构建几个合作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当天教学内容展开针对性讨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及教学活动之中。经由这种方式进行音乐教学能够尽可能提升最终教学质量,同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在音乐乐理方面的理解能力,通过讨论、思考、辩论、总结等方面充分掌握相关的音乐教学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进行提升。
三、结语
互动是促使师生关系优良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教育运用互动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性与发展特色,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促使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了解音乐所散发的魅力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童琳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锦江小学
参考文献
[1]胡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实践尝试[J].中国培训.2015(18):89.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25-02
小学音乐教学是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应该使学生们尽快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能有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来实现审美教育和音乐熏陶的目标,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教师方面,有些教师在教学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等。有些教师则对于学生们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行为反应过于敏感,处处设防,甚至动不动就对学生进行训斥,使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有一种压抑甚至害怕的感觉,教师的这种反应非但无助于维护课堂秩序,反而还会降低在学生们心中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尤其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对教师产生害怕的情绪,不利于他们学习。
学生方面,小学生们的视听说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还较差,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反应不够敏感,不够专心等行为;有些孩子在课堂上的自控力弱,可能会出现活动过于频繁、情绪不够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打造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以兴趣切入,体验音乐的美。"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简笔画、歌表演、看课件、搞合奏等都是既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又能穿插大量常规要求的互动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穿插课堂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音乐学习。
2.2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开展情境教学。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比如:带领学生们在公园里漫步,风吹树叶沙沙沙,小河流淌哗哗哗,林间鸟儿啾啾啾,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音乐之声》吗?在美好的氛围中,学生们都随着这神奇的大自然乐章唱起来,他们会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生活的美好。
2.3利用多媒体、图画、录音的多种教学手段。小学生阅历浅,经验少,要让他们真正理解歌曲,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等形式,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式方法来辅助孩子们理解歌曲。在教学《绿叶》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灿烂的阳光、葱苍的树林、依稀的茅舍、远处的牌坊、原野、河川、清新的花香,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接着给画面配上原歌词,制成简单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绪较好地表现了出来。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郑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3):163.
篇4
摘要人的生活需要音乐,因此,音乐就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培养的孩子不是让他们成为音乐天才或音乐家,而是让他们在音乐中获得快乐,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快乐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变得文雅、充满爱心,有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因此,我们应重视孩子们对音乐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塑造;形象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或乐曲,都为儿童塑造了完美的音乐形象。教师要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发掘出来,利用兴趣教学手段,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使儿童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于美的氛围中,体验、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儿童就会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盎然。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与教的过程始终伴随在快乐于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
(1)引导学生听,从听中感受音乐“听”便是听音乐、欣赏音乐;在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在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任何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认识字、会写字,都是从听觉开始,首先听会了才会认、会写。因此,孩子学习音乐也应该遵循这一认知事物的规律,从听觉开始,只有听之熟之才能够进一步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的内涵、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一个欣赏音乐的过程或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播放一段音乐———《小袋鼠》(欢快活泼跳跃),请孩子描述自己从音乐中听到、想到、“看”到的音乐形象,并说说为什么?目的是要求孩子关注音乐,把孩子带入音乐中,促使孩子在听的活动中熟悉音乐。再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教师启发学生说说音乐描绘的是什么动物?并可边听音乐边用形体模仿,孩子也许会说这是小猫、乌龟、小狗、老虎、狮子等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时让孩子根据音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没有统一的答案。孩子尽情地表现之后,对音乐已加深了印象,再进一步启发:从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来看,音乐更注重表现什么动物呢?从而将孩子领入“狮王”的音乐中。让孩子们听音乐还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感悟,比如:听辨音色、节奏、情绪、乐器、不同的生活中的声音等……这样,从听觉、感受等方法来完成音乐教学的目的。
(2)启发学生动,从动中体验音乐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也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知识的学习。如何使这些内容的教学有乐趣、有创造性,并真正具有音乐性,能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音乐教学审美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师也常常因为孩子们课堂上好动,不专心听讲而烦恼。为什么不将孩子的这种天性运用于课堂活动之中呢?在一节音乐课中,为了组织学生仔细听音乐并分辨出其中的主题音乐,我让学生每人手里拿着一张旧报纸,听着音乐,并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地抖动手中的报纸,当听到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时,则撕开手中的报纸,撕了几次则表明主题出现了几次,这时孩子会精神高度集中听音乐而完成手中的动作。这样的活动是孩子们生活中喜欢玩的游戏,将它运用于音乐课堂中,既让学生玩得高兴,又完成了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启发孩子根据音乐结构,不同音乐段落的重复与变化及音乐的情绪,做相应的队形变换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队形去反映对音乐的认识;通过各种活动———跳跃、步行、击拍等表现音乐不同的节奏型、不同的音色……启发孩子从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感受和表现不同的音乐节拍时值。这种通过孩子的亲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音乐的途径,比依靠教师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轻松得多,并具有趣味性。总之,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出发,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从先前的生活经验里获得音乐情感体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一定能碰撞出音乐情感的火花。
篇5
【关键词】声势律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运用
前言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提高人的艺术素养。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成为小学基础课程,声势律动在其中的应用,能够将音乐产生的律动更加直观、细致地呈现出来,对学生产生感官层面的刺激,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同时,相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声势律动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深入感知音乐艺术,丰富自身精神世界。
一、声势律动内涵及优势
声势,是指能够发生声响的人体动作,如拍手、拍腿等动作。声势律动是通过肢体对音乐产生的节奏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协调肢体语言,同时,通过肢体的运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1]。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声势律动能够有助于培养音乐创造性人才,且能够通过动作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感知力,深入体会音乐带给自己的愉悦感。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来看,声势律动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声势训练中,学生能够锻炼自身听力,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作品,能够辨别出音乐之间的差异性,并产生多元化思维,进一步感悟音乐内涵。声势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随着音乐做出相关动作,形成形象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与其他学科不同,音乐是抽象性体验,学生记忆、感知能力都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够形成。当学生听到音乐后,身体会随之做出一系列动作,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声势律动培养,能够在很大程度突破单一教学模式的枯燥缺陷,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二、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踊跃参与其中。如在学习《粉刷匠》歌曲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使学生放松身心,然后带领学生有节奏地做一些简单的拍手动作,营造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运用不同的动作感受、体验歌曲。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一拍一击都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教学,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2.感受音乐节拍
声势律动的运用能够改变原本枯燥的音乐知识灌输,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融合声势律动,渗透至动、唱及听等不同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节拍的特点。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拍手、划船等动作,让学生体会歌曲四四拍子节拍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和感知歌曲曲风。此外,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小学生个性化差别,加强对其年龄特点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与音乐教材相结合,设计更具趣味性的动作,通过对学生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3.体验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故在教学中将音乐与肢体相结合,通过声势律动练习,能够为课堂渲染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得音乐能够进入到学生内心当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奏感、律动性较强的动作,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要点。如在学习《新年好》歌曲时,教师可以设计拍手颤膝脚步等动作,让学生通过声势动作体会和感受到歌曲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2]。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选取动作时要尽可能避开难度较大的动作,以免学生过于关注动作,忽视了音乐的感知。
4.创建音乐意境
音乐作品欣赏中,我们要深刻感受和体会音乐营造的意境,将意境与心境有机整合到一起,升华音乐艺术。一般来说,不同音乐作品主题和内容都具有独特性,对应的意境也有所差别。故教师通过声势律动辅助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中,教师在音乐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背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内涵及作者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在欣赏时,可以选择带有民族特色的声势动作,如叉腰跺脚、捻指耸肩等,感受蒙古族特色风情,且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或者在《挤奶舞》欣赏中,教师可以挤奶动作作为声势律动,帮助学生感受挤奶人的辛苦与乐趣,努力营造音乐欣赏良好意境。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主流趋势,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如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使得学生的感官与音乐能够有机整合到一起,心理与心理互相协调,深化对音乐内涵的感悟,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音乐;有效教学;以人为本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热点话题,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最少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组织策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质量的提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想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必须要提高备课的质量,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非常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对教材的分析,备课也就成了对教参的“照搬照抄”。但是,最有效的备课则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具体、鲜明的特点,依照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分程度、分类型、分层次的进行。老师只有真正地理解、吃透了教材内容,才能够真正地把握好教材的使用。真正地认识到音乐作品中哪一部分是对学生和本课的教学有用的。把音乐作品熟悉和掌握透了,教学目标也就会清晰了,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也就会水到渠成。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了。学生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学是一种老师与学生的双边关系,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有效地突出“学生本位”和“学生角色”,积极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探究,跟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和情感体验;与学生们一起探寻真理,与学生一起成长。真正地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默契配合、相互交流的新型教学关系以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要走出“独奏者”“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角色,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发挥语言的教学优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语言技巧是教学的灵魂,生动、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枯燥、呆板、平淡的语言,会降低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音乐课堂的艺术性以及与生活的关联性,更加需要生动的语言,激发出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爱好。比如说,在进行校园集体舞的训练中,需要男生与女生牵手跳舞。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害羞,但是,内心会渴望尝试个性、新鲜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鼓励性的语言,带给学生们挑战与尊重:“老师想请一位舞伴”“让我牵起你的手”等等激励和引导语言,让学生们放下心中的羞涩一起跟随教师翩翩起舞。另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节奏,尽可能做到“精讲多练”,根据学生们的具体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保持课堂气氛的松弛有度、生动活泼。
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利用,创设激励活泼的新型教学形式
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当积极的活动与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时,学习才可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都是在评价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和锻炼出来的。因此,活动竞赛的举办和创设,是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多样性、积极性的教学评价方式,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保障。活动竞赛的创设,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准确地呈现教学目标。通常情况下,一个音乐教师要任教好几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同,那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侧重点和教学环节进行适当调整。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入手,为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前提条件。小组竞赛活动的开展,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于落后的学生要给予充足的肯定和信任以及鼓励,真正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以及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备课质量的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发挥语言的教学优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利用,创设激励活泼的新型教学形式等四大方面,简单论述了新课程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徐艳、张华,新视域下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探析[期刊论文]-文理导航(下旬),2011(05)
2.尹余美,音乐课堂有效性教学及其实施策略探究[期刊论文]-成才之路,2011(02)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 合唱教学;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76-001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强的集体歌唱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合唱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让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小学合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更是学校普及素质教育的广阔平台。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小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声乐基础和合唱技巧。因此,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成为了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强调训练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照搬成人训练的那套方法,又不能完全借用中学阶段的训练手段,少儿合唱应当具有一种清纯童趣之美。这就要求广大音乐教师牢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排练。
一、科学选择合唱曲目,力求扬长避短
选择合适的曲目是合唱教学的前提条件,由于音乐素质、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限制,我们在选取作品时,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嗓音、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等,选取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作品,选择学生喜欢的合唱歌曲,这样的话效果会好许多。要让合唱队员对合唱作品产生积极的审美兴趣,对演唱曲目引起关注并有所期待,让学生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进行排练。相反,如果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作品,容易导致学生对合唱作品感到乏味,排练兴趣也就无从谈起。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受到年龄、音乐修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年级的学生审美直觉也不相同。比如一首歌曲,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兴味盎然,但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会觉得很幼稚。因此,选择作品还要与学生的个体相联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应该选取一些难度相应增加、表现力更强的作品。总之,合唱作品不胜枚举,教师选曲一定要扬长避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合适的作品,这样既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基本技巧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同步的音准和节奏训练是顺利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音准通常是指音高的准确性,小学生对音准的把握性很差,一首歌唱下来,原先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完全变味了。所以,音准训练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根据固定音高学会彼此倾听,自己调整音高,以求达到协和的状态。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音准,我们应尽量采用无伴奏的合唱训练曲目,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音准,然后进行反复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准确的节奏感,是合唱基本技巧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强简单节奏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反应。
同步的音准和节奏训练都是合唱的基本技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这两者的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对基本技巧的学习,才能为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作品欣赏,提高审美鉴赏力
欣赏是合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经典的合唱曲目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合唱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合唱作品时,应该着重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感情以及作品本身所包含的音乐美出发,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让学生了解和声美以及多声部合唱的震撼效果,并鼓励学生投入到音乐氛围当中,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经典音乐带来的艺术享受。
一般来说,欣赏高水平的合唱曲目能让学生心情愉悦,激发起学生对优美旋律的追求和向往。如果欣赏曲目和学生所学的合唱曲目正好是同一首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模仿,然后把学生的演唱录下来与赏析作品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不足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找寻改进的办法,并在训练中实践,学生的演唱一定能实现质的飞跃。重视作品欣赏,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四、巧妙进行艺术处理,力求最佳合唱效果
艺术处理是合唱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对合唱歌曲进行整体构思的艺术处理时,首先要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确定演唱的基调,即以什么情绪作为表达歌曲的基本感情。歌曲内容不同,处理和表现的方式就不一样。在选定一首合唱曲目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结构形式,以便准确的表达歌曲内在情感。而在各声部分别视唱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确定曲目的风格,不论是雄伟壮丽还是抒情柔美,需要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实施教学。等到合唱初步揉合时,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还应注意,在任何情况下,不论哪个声部都应互相默契配合,同时在速度、节拍和感情上力求一致,使声音和谐动听,从而达到最佳的合唱效果。
五、强调合作训练,培养团队精神
合唱不同于个别的声乐教学活动。独唱讲求个性,合唱表现共性,可以说合唱就是合作的艺术。每个队员都是合唱团的一份子,只有当全体队员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时,才能将作品精彩的演绎出来。没有“合”就无所谓“合唱”,一部合唱作品完成时,这个合唱团队的合作精神也同时被体现出来。
篇8
【关键词】课堂 教学 艺术 审美 享受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语态艺术
1.音乐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音乐课堂教学的语言不同于语文,数理等其他学科。因为音乐教学语言应具有鲜明的、直观的形象性和音韵,情调上的启发等特殊作用。音乐课堂教学语言有着控制、引导学生的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艺术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俗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因此,音乐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讲究艺术。
2.音乐课堂教学的伴随语言艺术。教学语言还包括副语言和身体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叹息之类的声音;身体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手势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是伴随语言。马卡连柯说:“凡是不善模仿,不能运用必要面部表情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好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动用伴随语言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自然贴切,这也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
1.教学环境的营造和保持。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且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所以,组织教学的艺术首先体现在良好教学环境的保持。音乐课堂的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指:音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尽量使教室美化,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
2.方法形式多样性的课前组织教学。课前教学组织越来越不受重视。教师总是在上课铃响了之后才姗姗来迟,走上讲台,然后程式化地师生问好。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真诚,也厌烦上课。所以教师在上课前提前走进教室,放段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这样学生会被音乐吸引,为课堂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艺术。并不是每个学生课堂45分钟都能集中精力,随老师的思路走,中途难免有学生走神,不认真的情况出现。这时,教师应灵活,风趣地处理,不至于中断课堂教学。
三、音乐教学的艺术
1.导入新课的艺术。艺术的导入方式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节课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学生亲身体验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等等,自然过度到新课的进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方式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挖掘其中的潜力,使自己的教学导入更加吸引学生,更具艺术魅力。
2.新课教学艺术。
(1)用情感唤醒学生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情感寄予音乐教学之中,用真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要做到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感染力为学生示范(范唱、演奏、指挥、表演、创作等)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2)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图、文、声、像多形态融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形象化;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零乱知识条理化;增加教学的情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音乐视野。也使教师教学更具艺术性。
(3)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姊妹艺术(舞蹈、美术、戏、影视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
(4)音乐与艺术以外学科的综合。学科进行综合也向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打破学科观念,广泛听课,在实践中互相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这一优点,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3.巩固教学的艺术。巩固教学既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强化,也包括对基本技能技巧的练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复习知识的教学,还是对技能技巧的练习,不管是运用知识的活动还是进行音乐表演,都是艺术性的展示。这个环节,教师应从感性着手,层层深入,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并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具体的作品中去分析和巩固,在巩固知识的教学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在充满情感的艺术氛围中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4.教学评价的艺术。教师的评价艺术在于,以积极,正面的评价为标准,愉快真诚地评价学生。给学生打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经常用欣慰的笑容,赞许的目光,热情的语言,给学生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热心的帮助。鼓励学生去追求美,创造美。让音乐成为快乐生命的舞台。
篇9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广大教师大胆创新,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把有效教学看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就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那怎么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1.在学生面前展示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都还不太成熟,还处在十分童真的年代,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要掌握学生好表现$好模仿的这一特点,多向学生展示一些好的音乐作品,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刺激学生的音乐灵感,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热播时,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千年等一回”这首主题歌;《水浒传》热播时,向学生介绍刘欢唱的“好汉歌”,歌声中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很是打动人,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从而乐意去接触音乐、去学习音乐。
2.巧设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想象,展开联想,才能使学生对音乐听之有情、思之有趣。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打开音乐的学习之门,才能让学生对音乐听之有情,思之有意,学之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发问,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思索。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演奏小段音乐来向学生提问:此段音乐是采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并且学会了什么?利用这种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音乐对心灵深处的震撼,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无论是从视觉上、听觉上还是音乐的动感节奏上,只有全方位地让学生进行体验,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才能理解音乐的存在价值,才能通过音乐体验其中的真情实感。因此,初中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性演唱、观看多媒体音乐录像或者全班同学来一段摇滚音乐,调节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样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音乐情感,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致力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属于主角,占据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学活动的角色,这样的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互动,社会科学论文难以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学生独自学习的模式,将学生设置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并在这样的载体里面相互指点、监督、帮助,提高学习成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笔者还在每一个小组里面指定了一名学生作为牵头人,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成效。其次,笔者积极创设平台将学生推向前台,在一些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演示结束之后,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相关训练活动的指导,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有助于教学训练目标的有效达成。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将单纯的训练活动转变为竞赛形式,学生原来在枯燥乏味的训练中积极性不高,现在采取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效激发出来,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发现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实际效果都得到了提升。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篇10
一、流行音乐导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大多数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内容要健康向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如:识谱视唱教学是困扰许多音乐教师的环节,针对学生对枯燥的音乐知识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现象,开学后,我搜集了大量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作品的词曲,并分类整理好。在教学中,让学生先用“啦”来模唱已熟知的乐谱片段,当老师讲解了乐谱中的知识点后,学生再次在老师的带领下视唱教材中的乐谱,很快就能准确唱出了,因此信心百倍,畏难情绪迎刃而解了。
在唱歌教学中,我也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歌曲《渴望春天》之前,用SHE的《我不想长大》导入,让学生由《我不想长大》感受歌曲的节奏,产生学习新歌的兴趣。我常常将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家如:郭峰、刘欢、韦唯等和流行音乐如:《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引入课堂,简介、点评音乐家,推介、教唱流行歌曲,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将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精品联系起来,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
另外,温馨的教室的环境布置、丰富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座位等均能够起到活跃音乐课堂气氛的效果,如:黑板上画上一些跳动的音符,钢琴上放上一束美丽的小花,墙上悬挂音乐家的肖像或挂上一些常见的乐器,这些都能给音乐课堂带来活力。教师要善于使用音乐教学语言,如,音乐语言、有声语言、体态语言等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
当前,我们的音乐教科书特别是初中的教材里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流行音乐。但教材里的音乐经过编写、定稿、出版再发到学生的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教材不可能年年都在重新改编,因此教材里的流行音乐有些滞后甚至是落后,学生们普遍觉得书中的音乐不太符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唱歌而不喜欢音乐课中的歌曲的尴尬场面。但必须认清一点,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和歌曲都适合学生、适合音乐教学。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文艺汇演、卡拉OK或生命教育展示周的节目筛选时,很多学生首选都是像《死了都要爱》、《爱情买卖》这样的情爱歌曲。可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选择一些和时代相结合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供学生欣赏或学唱,如北京奥运会前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等等。还有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比如臧天朔的《朋友》,孙楠的《红旗飘飘》,陈红的《常回家看看》,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等等,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引入流行音乐是适应教学相长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对流行音乐、歌曲的“健康选择”,避免让学生不辨善恶的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和歌曲,就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去欣赏、去学唱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要比回避或强行制止的效果好的多。
三、比中审美,提高认识
可通过课本歌曲与流行歌曲在风格、内容、情绪、速度等方面的对比,激发学生对音乐形象的体验。如在教唱《中国人民进行曲》时,为帮助学生体会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特点,我让学生欣赏了《咱当兵的人》、《运动员进行曲》等歌曲,学生在步伐节奏乐曲中感受了歌曲的行进风格;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时候,我就把歌手周彦宏演唱的通俗版的《茉莉花》以及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族器乐曲《茉莉花》也让学生进行了学习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歌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异性,同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古老的民歌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古老的民歌又散发出青春和时尚的气息。对于这样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与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并且引导他们正确地去对待,无疑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通过分析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不同特色和风格,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地欣赏音乐。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音乐鉴赏的基本能力。
四、以情促情,寻找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只有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才能较好地实施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 上一篇: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 下一篇: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