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耐久跑的生物学分析
1.耐力项目的比赛历来被誉为心脏的较量。
生理医学研究发现,有45%的长跑运动员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增大的约占20%。这种增大是由长期进行耐久力训练使心室容积负荷增加,因而心室腔发生了适应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每搏输出量增加,以保证长跑时对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应。科学工作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等技术对马拉松运动员的心脏进行检查,证实这些运动员心室壁并无显著肥厚,但心室腔较显著增大。所以说,要获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锻炼强大而有力的心脏。
2.运动时需要肌肉,肌肉运动需要耗能,运动时间越长它的能量消耗也必然多。
生理医学研究表明,耐久力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常人大1―3倍,肌肉内有氧代谢场所中肌糖元较一般人增加一倍,甘油三脂增加83%,肌红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量也有增加。这些是保证耐久运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除了有赖强大的心肺功能使每分钟最大吸氧量增加外,肌肉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肌糖元、肝糖元贮量的增多,动员脂肪供能能力的改善,都是保证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充足的生理基础。
3.耐力跑运动对人体神经系统也要求颇高,需要各肌肉群高度协调,节省能量。
人体的肌肉运动与协调是神经系统协调的结果。神经系统一旦疲劳,工作能力下降,对各器官的协调指挥不力,其它器官机能也随之降低,就无法耐久了。神经系统是人体要求最高的系统,它对血液及氧的供应十分敏感。以体重60千克的人为例,脑的重量仅为体重的1/40,但安静时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3%。在长时间耐久运动中,由于全身耗氧的增强及心脏工作的繁重,一旦对脑的供血供氧略有降低,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协调指挥能力的下降。所以,神经系统对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对各器官系统和肌肉的活动保持较长时间协调调节的能力,也是耐久力运动的重要保证。
二、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耐久跑的训练
1.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向学生讲解耐久跑运动对锻炼身体的好处,让学生认识到耐久跑比赛不单纯是名次的比赛,而是人体重要器官的较量,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气,它可使头脑清楚,工作学习效果加强;在大量吸气的过程中,它的深吸深呼过程就是隔肌、肋间肌、腹肌、肩带肌和背肌参与活动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可促进胸部增长和内脏发育;利用大量业余训练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心脏每搏输血量等数据的变化,从生理基础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重视耐久跑锻炼的意识。
2.在耐久跑锻炼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长跑教学中应首先强调呼吸节奏问题,即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并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意念导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跑步时让学生默念“两步呼吸练长跑,心情愉快成绩好”;又如在“极点”过后让学生自己心里默念“脚下生风,越跑越轻”等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
3.要有较长时间的匀速跑练习。因为有氧代谢是耐久跑的核心,这是让人体各器官系统适应耐久练习,锻炼强大心脏工作能力的好办法。在匀速跑时,心率应在150次左右,这种匀速的长时间跑不易疲劳,又使心脏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锻炼。
4.要有较长距离的间歇跑练习。在匀速跑时心率总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这是一个不足,而间歇跑可使强度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心率来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如配备心率接收器更为方便,在一个距离跑完后心率要求达到每分钟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使心率再达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匀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补不足,作为耐久跑间歇跑每次距离应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们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爬楼梯、骑车子等,要善于发现其与耐久跑的相同处,可参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医学保健监测法,让学生用齐步走的速度(每分钟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层楼,上去后心脏跳动次数,增幅不超过原心率40%,没有明显的喘气现象,说明心肺功能好。中老年人用此方法做实验若能达到这要求,证明心肺功能最少还可再正常工作二十年。②学生上楼锻炼前,鼓励学生在楼下进行3―4次深呼吸,这对心肺锻炼有好处,古人云:“登楼如登山。”它的锻炼价值很有相近处。
三、对如何提高耐久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应在学校大力宣传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提高自觉锻炼意识,把提高全民素质当成百年大计来抓,为青少年终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2.建议教育有关部门在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加大提高耐久跑教学内容的比例。
3.在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给青少年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要多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要让人们认识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出色,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亚于家庭作业,实际上优秀学生往往“玩像玩的样子,学习像学习的样子”。只有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才能对提高耐久跑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菲克斯.跑步[M].北京出版社.
篇2
关键词:质量管理,统计过程控制,控制图,小批量
Abstract: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small batch manufacturing, use the traditional Shewhart control chart will produce false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sis the techniques of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in the small batch condition, then point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of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chart;
small batch
中图分类号:C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预防为主”的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和精髓。制造业中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检验最终产品并筛选出不符合规范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这种检验策略通常是不经济的。在现代化机械制造生产中,为了有效地进行现场质量控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质量数据随时间变化的统计规律,进而发现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实现预防为主。为了保证预防原则的实现,1924年美国人休哈特(W. A. Shewhart)首创过程控制理论及监控过程工具――控制图,现今统称为统计过程控制。 [1]
2 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统计过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一种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在企业质量控制中,可应用SPC 对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区分出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正常与异常波动,进而对过程的异常波动及时提出预警,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生产过程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SPC技术的应用,使质量管理从被动的事后把关发展到生产过程中积极的事前预防,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定单和更好的商誉。[2]
2.1 统计过程控制原理
产品质量具有波动性,产品质量的波动具有统计规律性,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之一。当过程受控时没有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即总体质量特性服从正态分布。在正态分布范围内, 即样品特征值出现在中的概率为99.73%,超出该范围的概率仅为0.27%。
过程受控时,过程特性一般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而失控时过程分布将发生改变。SPC正是利用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对过程进行分析控制,因而,它强调过程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状态下运行,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稳定地满足顾客要求。
2.2 休哈特控制图原理
根据所控制质量特性的情况和数据性质,休哈特控制图可以分为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其中,均值―极差控制图(图)主要用来监控生产过程均值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求的水平,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是计量控制图中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图的作用类似于图,但是更精确,效果更好。
图中,总体分布为时,的分布为,按照方式,控制图和控制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界限为:
图中,若为计量值,从总体中抽取大小为的样本,样本标准差,根据原则图和图的控制界限分别在和的三倍标准差处,即
3 小批量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休哈特控制图,需要采集大量数据来建立控制界限,若将它直接应用到小批量生产环境中会产生以下问题:[3]
①在小批量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得到大量样本。例如,要确立控制图界限通常需要25个左右的样本,每个样本有4~6个观测值,如此大的样本在小批量环境中是不可行的;
②在小批量生产环境下,由于批量小,往往采用连续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具有相关性,而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建立在数据具有独立同分布的前提下;
③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要求特征参数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而在小批量生产模式下,有些质量参数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而是服从二项分布或泊松分布;
④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小批量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应用,使得生产不稳定因素明显减少,工序质量参数有可能长时间保持稳定或仅发生微小变化,而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对过程参数的微小变化检出率很低,甚至会在小批量生产模式下失效。
因此,如果在小批量生产模式下仍使用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4 小批量生产模式下SPC技术的改进
4.1 利用成组技术方法
该方法设法从相似的生产工序中提取更多的质量信息,通过数据变换的手段来构造服从同一分布的统计量以增加样本容量,从而直接使用传统的SPC方法对各生产工序进行控制。但对于一些新的工序或是很少有类似工序或历史数据可供参考时,则不能用数据变换的方法来增加样本容量。因此,它只适用于有较多相似工序和有充裕历史数据的质量控制场合;同时,对数据进行变换并不能反映实际质量参数的状况。
4.2 利用更为敏感的控制图
CUSUM(累计和)控制图和EWMA(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的设计思想是对数据的信息加以累积,这使它对过程的微小偏移变得更加敏感。CUSUM控制图对于所有的历史数据具有相同的权重;而EWMA控制图的独特之处在于:距今越远的数据权重越小,距今越近的数据,权重越大。这两种控制图适合用在小批量控制场合,但不能反映质量的真实特性。
4.3 调整控制图的控制界限
调整控制图控制界限的方法是利用改变控制界限的方法来使犯第一类错误(误发警报)的概率保持在一个比较小的固定值,使其不受样本量大小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动态的、变化的控制界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误发警报的概率保持为固定值,且随着采集样本数量增多,对工序的分布参数及控制限的估计趋于合理和精确,具有通用性;其缺陷是一味保证误发警报的概率,使得在样本量较少时使用此方法建立的控制界限有时会超出零件本身的公差范围,从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失去意义。
4.4 对生产过程建立动态模型
一般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作为一种动态模型,既考虑过去的加工值,具有记忆功能;又反映了检测序列的随机和统计特性,具有预测功能,对动态加工过程的随机性误差和随机化的系统性误差反映比较充分,适用于较强随机性加工过程的质量预报。但时间序列模型应用在小批量质量控制中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模型定阶过程十分复杂,且准确度不理想;建模预报速度慢,预报范围及精度受限,对加工过程中系统性误差趋势反映较弱。而且,时间序列分析法一般要求事先有50个可用数据为最佳,这也限制了它的使用。
4.5 代码值图
代码图是用实际观察值减去标称值或其他目标值所构成的控制图。[4]这些控制图要经常进行标准化,把测量值转化为整数且无量纲。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变换:Y=(X-目标)/度量单位,使用变量Y来计算控制界限,并将Y绘制在均值和极差控制图上。代码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工具,尤其适用于短周期、小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它无需收集大量的检测数据就能很好的反应过程控制状态,对过程的质量波动进行分析,而且此方法可以在一张控制图上实现对多个质量特性的控制。
4.6 改进的休哈特控制图和表格式累积和控制图
文献[3][7]中,胡兴才等提出了一种将改进的休哈特控制图和表格式累积和控制图结合使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对生产的产品要求有一定的(过程能力指数)值范围,且应大于1,生产的产品有一公差带,假定生产过程的瞬时质量特性服从正态分布且没有历史数据可用。上下界限按照标准建立时,应有(这里,代表规格上限,代表规格下限),据此建立控制界限:
根据给定的值和公差带计算方差:(该值为理想值);
根据公差带,计算出过程理想均值:;
建立控制线:;
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偏移或随机波动,根据测量值落在哪个区间采取相应的决策措施。
以上方法只建立了过程的单值控制图,主要用来监控过程中的突发因素,在小批量生产过程中,若考虑用已成熟的CUSUM(累积和)控制图来发现过程的微小偏移,将两种控制图组合使用的话,可以达到对过程的严密监控。表格式累积和控制图是传统的累积和控制图的一种改进,较传统方法更方便有效,且更易于用计算机实现。
4.7 单值实时标准化控制图的数据模型
在小批量生产环境下,过程质量特征数据少,又需要在收集到少量数据后就绘制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为了实时利用生产过程中逐个获得的质量特征数据,运用抽样分布理论、概率积分变换方法获得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统计量, 以该统计量绘制控制生产过程均值、方差的标准化控制图,其中心线为0,在给定第一类错判概率时,其上、下控制限为固定不变的数值,不随样本数据量的递增而发生变化,克服了传统统计过程控制图应用于小批量生产存在“误发警报”加大的问题。[5][8]
设为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独立、同分布、顺序型的随机样本。由于,则个样本数据的均值,为消除位置参数,引入标准差的抽样分布,构造不含位置分布参数的统计量:
求出服从自由度为的分布的统计量的概率密度积分并进行反标准正态变换,得到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统计量:
由此建立控制过程均值的单值标准化控制图。类似可建立控制过程方差的单值标准化控制图。
公式中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无量纲的随机变量,如采用原则,上下控制限为。
4.8 基于Meta分析思想的统计过程质量控制
Meta分析是当今一种比较流行的对同一主题下多个独立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统计方法。将Meta 分析思想引入SPC 也应有显著的效果。“Meta”为一前缀,表示改变、转型或某系列的一部分。1976年美国教育学家Glass对Meta分析下的定义是:为了综合研究结果,对同类单个研究分析进行统计、综合及再分析的统计方法。
李淑庆等结合成组技术讨论将Meta分析思想引入SPC。[6]如前所述,成组技术常常用于小批量生产中解决控制过程质量数据不足的问题。与成组技术相比,将Meta分析思想引入SPC可以集合以往的分析和研究结论,更客观地反映以往的研究结果,从而获得更有参考意义的统合结论,指导当前实践。
在SPC中引入Meta分析思想时需注意三点要求:首先,所需的研究资料必须从多方面搜集,包括各种期刊、文献,最好利用网络技术和各个企业的资源组建一个公共的数据库,以获得多企业、多地区甚至多国家的较全面的信息资料。其次,在选择和评价时需要设计符合具体要求的参考标准,按标准客观的选择和评判纳入资料。最后,在具体统计分析处理时,要求按部就班,认真操作,一般需要执行以下五个步骤:①选择合并统计量;②进行异质性检验;③对多个独立研究的合并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④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⑤对所得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指导实践。
5 结语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应用以柔性自动化为基础、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正是这样的趋势驱动了各专家学者对小批量生产条件下SPC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文献[3]至[8]都对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证明所采用的理论具有实际效果。虽然现在各个方法理论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由于其理论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来进一步完善小批量生产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案。
参考文献:
[1]尤建新.质量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崔喜权,解治宇.SPC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矿业工程,2007,(3):9-11.
[3]胡兴才,叶文华.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的统计过程控制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1):36-38.
[4]宋书强,叶春明.统计过程控制在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的应用研究[J].电子质量,2008,(5):88-90.
[5]陈炜,苗瑞,杨正娥.面向小批量生产的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43-45.
[6]李淑庆,张根保.基于Meta分析思想的统计过程质量控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2):76-78.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 《课程文化发展论》范兆雄著.-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篇4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农业生产;利用模式;测土配方施肥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54-03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Guidance to County Territo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UO Qun-sheng
(Lech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Lechang Guangdong 51221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subsidy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and using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for years,feasible utilization model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put forward:using soil nutrient testing data and field fertilizer experiment data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of grain,vegetables and staple crops were established;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also used to put forward suitable planting district,soil type,soil nutrient,major evaluation factor and modified direction of different crops;using yield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yields of staple crops were estimated.Therefore,through using the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test data and spatial data from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usable range of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 was extended,operability and intelligent degree were increased;using fertiliz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from the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target yield of crops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accuracy of evaluation content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 was also improved.
Key words farmland;productivity evalu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utilization model;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以来,各地项目实施县开展了大量的土壤测试、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实施县完成了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各地在利用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改良中低产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过程中,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主要提出:粮食、蔬菜或当地大宗特色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题报告、改造中低产田或农业生产布局专题报告。在结合各地自然、社会条件提出适合当地实际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利用方式的同时,也存在利用方式随意、标准不一、效果差别大的问题,不利于全面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1]。
本研究在乐昌市多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利用模式: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中的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1 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
1.1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根据耕地地力评价成果,选择不同地点、不同肥力的耕地,设置不同农作物田间肥料试验,对施肥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农作物相对产量等试验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求取相应的回归方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以此建立不同农作物的土壤有效养分丰缺指标和不同肥力土壤的推荐施肥量指标[2-4]。
测出试验地基础土样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根据“3414”田间试验中基本处理的农作物的产量数据,计算出缺氮、磷、钾处理小区的相对产量(不施氮、磷、钾区农作物产量占施氮、磷、钾区茄子产量的百分比),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与田间试验相对产量分别配置对数方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求相对产量分别是50%、75%、95%时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按相对产量分别在95%的范围定为极低、低、中、高等几个等级。
将每个试验的产量与施肥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农作物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函数,根据产量和肥料价格通过边际分析计算每个试验点的最佳施肥量。并将每种养分最佳施肥量的计算结果与相应土壤有效养分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分别求取相关性数学模型,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各级等级水平推荐施肥技术指标。从而建立超级稻、辣椒、茄子、柰李、香芋、马蹄施肥指标体系[5-8]。
1.2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
1.2.1 按上述方法建立乐昌市不同农作物施肥量回归方程。按照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划定的粮食、蔬菜及其他大宗农作物的生产区域,在不同年份选择高、中、低肥力地块,进行“3414”田间试验,并对每种作物的试验结果进行每种养分最佳施肥量的计算结果与相应土壤有效养分测定结果的相关分析,并得出乐昌市超级稻、柰李、辣椒、茄子、香芋、马蹄等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数学模型[9-11](表1)。
1.2.2 按上述方法求出乐昌市主要农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计算不同年份、不同地力水平的农作物“3414”试验缺素相对产量,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与田间试验相对产量分别配置对数方程数学模型,确定不同作物的养分丰缺指标,再把根据各种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模型计算出不同土壤养分含量的推荐施肥量(表2)。
2 提出耕地适宜性评价
为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根据地力评价成果、乐昌市大量农作物栽培试验数据和实践经验,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表3)。
3 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在提出乐昌市主要农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主要农作物的适宜区域、土类、土种、有效养分适宜含量匡算出主要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再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为农业产业布局提量依据,从而提高农业产业规划的科学性[12-14](表4)。
4 结语
利用地力评价系统提供的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数据和空间数据,扩大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智能化程度;利用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的施肥数学模型,地力评价系统可对规划的农作物进行目标产量的估算,提高了地力评价系统评价内容的准确性[15-17]。本研究在建立乐昌市主要农作物施肥体系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当地农业产业规划的参数过程中,均采用人工计算,因为当前各地使用的测土配方数据管理系统及耕地地力评价系统均未开发相关的数据处理功能,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测土配方数据管理系统及耕地地力管理系统的升级过程中应增加相关数据功能,以方便基层更好地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
5 参考文献
[1] 田有国,辛景树,栗铁申.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2] 陈新平,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业技术推广,2006,22(4):36-39.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高详照,马常宝,杜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张福锁,陈新平,陈清,等.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6] 张桥,黄旭,梁友强,等.广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标体系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技,2010(4):19-23.
[7] 黄旭,张桥,梁友强,等.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广东农业科技,2009(9):76-80.
[8] 古子怀,魏伟谦.优质高产超级稻五优308的引种示范与抛栽高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05-106.
[9] 伍胜华,彭雄文,魏均明.超级杂交稻五优308在龙川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技,2011(10):15,25.
[10] 刘怀珍,黄庆,陆秀明,等.施氮量和插植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0,25(1):41-44.
[11] 温皓,张景文,黄晓凤.天优998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87-88.
[12] 潘惠玲.超级杂交稻天优998引种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81-1183.
[13] 赵永志.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2.
[14] 陈杰忠.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5] 吉艳芝,关楠,张丽娟,等.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李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9):25-28.
篇5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学历上来说,研究生主要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两种。研究生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培养质量管理。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知识学习深度上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在科研领域的发展。研究生教学管理水平体现的是一个高校综合性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最有力的体现。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长,师资力量、硬件设施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去,所以强化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显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的基本特点分析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思想观念也相对稳定和成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实现自主安排。此外,研究生在经历过本科时期的学习之后,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将更加明确。因此,要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来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对研究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
研究生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能够做到熟练地掌握。同时很多研究生对专业课程的科研能力很强。但是也要看到,研究生的扩招政策导致当前研究生总量很大,导师所要指导的研究生人数比以前增加了很多,这就直接导致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变得更弱了。此外,研究生自我学习时间和方法等方面都实现了提升,所以在学习容易出现容易满足的心理。研究生的毕业需要达到相应的考核指标,这就导致很多研究生将自身的精力用于科研学习领域,不太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1]。
(二)对研究生的生活特点展开分析
研究生阶段属于高层次的学习,学生通常都在22岁到30岁之间。与本科生相比,对于研究生在生活上更不希望依赖于父母或者家庭,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但是研究生的压力要比本科生更高,不仅有传统的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还有婚姻压力。研究生在学校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将更多的实践用于图书馆资料查询和学术研究,这种生活方式造成研究生的交友范圍普标狭窄,课外娱乐活动少。
(三)对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展开分析
与本科时期的学习情况相比,研究生在学习上没有了彷徨或者青涩,研究生的思想理念变得更加成熟,人生目标和生活目标变得更加成熟,致力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注重于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研究生普遍希望能与导师展开平等交流和沟通。此外,因为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在奉献的时候通常优先考虑回报,在集体利益中寻找最佳的个人利益。
二、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按照不同的标准,研究生教学管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按照在校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生源是不同的,学习目的也是不同的,这些都造成当前的研究生就学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类问题。
第一,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本科生的培养是相互脱节的,特别是科研活动以及文化活动,这样就使得很多老师在具体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中有重复性的工作,将对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第二,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方式单一,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有的还兼职别的职务,所以容易造成工作职责不清晰。有的学校特别是对在职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随意,将在职研究生管理作为高校一种经济产业。有的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造成管理工作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高校提升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动力存在不足[2]。第三,有的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不科学,研究生培养过于追求数量,使得研究生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一定的差距,造成研究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四,有的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比较粗放,精细和创新性不足,将工作重心放在考试管理上。研究生在入学之后,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任务缺乏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学术科研热情比较低,研究成果不显著。第五,有的高校在于研究生教学管理上手段落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足,管理效率低下。学生难以有效地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从当前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来看,班级还是基础性的组织形式。对于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班级来开展。对研究生实施班级管理模式,将是科学的、有效的,以班级管理对研究生开展教育管理,在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研究生班级使用的横向编班的教育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导师强化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更好地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第一,研究生的班级归属感比较缺乏。横向编班的教学管理方式,将让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在同一个班级相处。每个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在同一个班级,研究生之间的交流都不多。第二,研究生班级内信息沟通缺乏。大家知道,本科生通常对辅导员的依赖性是很强的,但是研究生因为心智比较成熟,具有很强独立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即使在同一个研究生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具体情况也可能互不了解。第三,导师管理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与班级相比,研究生和导师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但是导师忙于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只能对研究生的学习实施指导,很少有时间对研究生实施教育管理。即使导师想对研究生强化教育管理的时候,因为研究生和导师空闲时间的不匹配没法达到有效地实施,所以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变得更加混乱,缺乏条理性。
三、提升研究上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推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一体化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指的是在高校中对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培养目标等事实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第一,高校要注重构建一体化的研究生管理队伍。由研究生院管理人员、研究生培养导师以及研究生辅导员组成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综合体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为高校研究生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第二,积极推动一体化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重点是抓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体化的建设工作。高校要引导研究生转变思想认识,将输出看做重要的知识体系树立方式,引导研究生在科研中取得成就。第三,积极推动一体化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要积极打造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教学管理体系,扎实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学识和技能,促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提升,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3]。
(二)实施多元化融合管理模式
多元化融合管理模式,不僅要开展学科教学管理和课程考试管理等工作,要高度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技能,对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意志品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加大培养力度。虽然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但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在对学生情感熏陶以及意志培养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多元化融合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学校领导在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研究生教学管理中的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特别要注重对研究生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多元化融合的校园环境氛围,将学校管理者、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价值作用,为学生发挥个人价值创造相应的平台,对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培养,对班级规模进行合理化地规模,促使老师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从而发挥出导师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压实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将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给充分地发挥出来[4]。
篇6
强化试验基础建设,提升科研保障能力
一流的科学研究离不开一流的科学试验,一流的科学试验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受资金、体制以及技术等历史及当前因素的制约,纤检机构的科技基础设施、试验仪器设备等普遍比较薄弱,与其他检测机构尤其是国际知名检验机构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的科研条件还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短板。为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竞争中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并持续强化试验基础建设,不断改善提升试验条件,以进一步提升科研保障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否则,在试验手段这个重要环节上,我们就会轻易地输掉关键的一步。正是本着机构发展、科研先行、科研发展、装备先行的发展理念,我局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持续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并形成较为稳定的科技投入和科研基础条件改善投入正常增长机制,为科技工作的开展及各项科研任务的完成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仅2012年一年,我局就购置双臂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77台(套),完成设备技术改造16台(套),实现仪器设备年投入同比增长12%,达1200余万元;并新建恒温恒湿实验室90余平方米、常规检测实验室210余平方米,改造仪器计量校准实验室100余平方米,全局的产品检验和科研试验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购置增添设备仪器的同时,我局还与福建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署合作协议,加入福建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加强与福建省内其他科研机构间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合作,避免重大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和盲目引进,最大限度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积极增扩科研试验空间。
良好的科研试验条件,不仅为我局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关注,更有不少企业和机构向我局伸出橄榄枝,主动表达合作发展意向,我局也因此获得了一次次合作共进的发展提升机会。2012年,我局以福建总分第一的高分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质监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达标验收,被列入国家首批承检质量I类机构;同时还被福建省科技厅列入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负责筹建“福建省纺织产品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福建质监系统第二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纺织品功能性检测技术、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新型纤维定性和定量检测等方面的检测和技术研究工作。
深化运行平台建设,增强科研创新实力
科技纤检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需要良好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的支撑,更需要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高效的运行平台,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作为实践探索,我局在科研运行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可以用“建站、搭台、促转化”7字来概括。
“建站”,即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011年,通过多方努力,我局建成福建省质监系统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和周翔院士两名纺织专家相继成为我局在聘院士,并多次亲临现场指导科研工作,为我局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其中,姚穆院士在2012年6月的现场指导过程中,还对我局提出了针对纺织产品有关仪器检测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可能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和纺织品功能性检验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的建议,并表示将部分科研项目的研究检验工作安排在我局进行)。除两名院士外,东华大学于伟东教授、台湾逢甲大学郑国彬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胡军岩博士、法国必维检验集团上海申美检测公司高铭博士等知名专家也先后来我局开设科研讲座或进行科研工作交流,他们在传授丰富科研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信息的同时,也活跃了我局科研工作的学术氛围,专家工作站逐步发挥出了科研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
“搭台”,即搭建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资源平台和对外交流学习平台。我局与福建省图书馆合作开通“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业务,与福州大学图书馆签订科技查新协议,建立完备的标准信息资源库,并在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新增有关数据集成、统计、分析以及国家专利申报直通功能,构建起完善的网络科研环境,丰富充实科研人员的科技资源和参考信息,保证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科学、准确、真实、有效,为日常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便捷、翔实、有力的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与此同时,为建设与科研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我局还通过与东华大学联合开设工程硕士研究生班,设立研究生、大学生实践基地,定期举办科研专题指导讲座,开展局内外科研技术交流以及编制科研论文集等多种形式,为员工搭建起丰富多样的科研交流学习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2012年,我局有16人考取在职研究生,3人在职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14人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人受邀担任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国际纤维协会专家会员,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得到了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级职称和硕士学历为主的中青年专业科研人才队伍,整体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促转化”,即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研成果只有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此,我局从科研工作起步开始,就将产品质量检测及相关检测技术、标准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以基础性研究解决日常检测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技术问题,不断强化科研工作与日常检测及企业生产的融合。如,2012年我局完成的“纺织品上染料迁移性能测试方法”和“涂层织物涂层牢固性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两项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就是在借鉴国外先进测试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反复试验分别建立了染料迁移性能测试和涂层牢固评价测试两种质控体系,成功解决了企业普遍反映的纺织服装产品在生命周期内,染料由一处向另外一处迁移导致服装质量损失和贸易纠纷频发及涂层面料服装经常出现裂纹、脱胶等突出质量技术问题,其研究成果已在有关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并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像“纺织品耐大气中氧化物色牢度测试方法研究”等项目,我局则是与企业联合开展进行或是在企业普遍提出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目的是贴近企业和产业实际发展需求,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完善考评体系建设,激发科研工作活力
篇7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一)选题目的
1、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和探讨,深化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探求公共管理理论对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对中国政府政府职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并提出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3、系统检验自己参加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习以后,在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方向的研究能力。
(二)选题意义
1、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研究该课题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
3、对该课题的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学术价值
1、研究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建设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实现政府管理科学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民主化、标准化和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2、丰富和完善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加快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四)研究现状
1、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步完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和报告也进入一个繁荣期。
2、“中国政府应尽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一系列国际国内新情况。”这是目前国内外一直公认的观点。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是对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兑现,也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显得尤其艰巨,当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政府是由“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还是由“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转变或者是由“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3、目前学术界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进行合理转变以及转变后的政府主要实现什么功能。
(五)个人准备
1、材料准备情况:搜集并阅读的论著主要有: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叶劲松:《转型期的地方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邹伟《政府职能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张E,杨芸:《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探讨》;顾艳君《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2、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关的文献来获得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理论依据,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正确的对策、观点。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前言(内容提要)
一、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特点
1.以经济职能为重心
2.以经济和法律手段间接管理经济
3.政企分开
4.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作用
5.政府和社会相互协调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缺乏有效率的市场环境
2.依法行政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不高
3.政府职能履行效率低下
4.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不到位
5.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异化现象严重
(三)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必要性
1.政府职能改革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政府职能改革是我国有效防止和纠正“政府失灵”的需要
3.对国际风险承担能力较弱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观点及启示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国际先进经验
1.政府支持本国经济的方式发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变化
2.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3.政策针对的范围发生变化
4.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社会政策
5.各国政府可以利用国际资源解决国内问题
6.日益重视开放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
7.在政策执行方面国际合作日益重要
三、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和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
1.转变观念
2.建立健全正确的政绩观评价标准
3.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4.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制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进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方式
1.精干、高效有机结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务人员效率。
2.清理并大幅度减少政府行政性审批
(三)强化市场监督职能
1.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2.抓紧对具有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特点的行业的改革、重组和规划。
3.按照速立统一、开放、公平竟争的国内市场的要求,大力整顿市场秩序
(四)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主要观点: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政府职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政府是营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的转变来带动和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问题)
(一)进程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2009年8月1日—9月12日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
时间:2009年11月15日—2010年1月31日
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3.第三阶段
时间:2010年2月1日—4月15日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第四阶段
时间:2010年4月16日—4月30日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第五阶段
时间:2010年5月1日-----5月31日
内容:参加答辩
(二)待解决问题
1、该课题最新研究成果的搜集;
2、该课题研究对象最新转变进程;
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背景
在探究式英语教学的实现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前提工作,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至于如何实现探究式英语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文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成为知识研究的主体,有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其次:大学英语探究式学习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探究式学习过程包括文章内容的探究,语言背景的了解和词汇的探究等方面,并且每个过程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其他学生进行结论的探讨,这样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另外:探究式英语教学的作用明显,但是关于其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实现探究式教学也是高校英语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话题。
2.探析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主动研究和分析问题为前提,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探究式教学,英语教师应从教材的选择、教学背景的渗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好准备工作,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基础。
2.1探究式教学的准备工作
(1)教材的选择:要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英语教材的选择是关键。英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所涉及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并且能够适合多种教学模式。
(2)教学背景的渗透:深入了解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有助于探究式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合理选择教材之后,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调查和研究,深入到社会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背景重现深化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在话题的选择上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这样有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提升,从而对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视频、书面资料,思维方式更加活跃,也能够将多种研究成果呈现在课堂上,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最终目的。
2.2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
(1)教材内容的探究: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探究式学习的基础。限时阅读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教材分别进行泛读和细读,然后用英文叙述文章的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实现对文章大意的正确把握。
(2)英语文章的探究式写作: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这一过程的探究旨在实现学生在规定实现内对讲授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和总结。通常要求学生用写作的方式完成,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和探讨,并由英语教师进行必要的评价。将探究结果进行公开,实现互相借鉴和共同进步。有助于促进其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语言能力。
(3)词汇和短句的探究:在理解文章大意之后,难免有一些词汇无法理解。这需要学生进一步将词汇以及短句作为探究对象,研究其结构、意义以及用法等。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及短句进行总结,然后分组或集中进行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互助,节约探究时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该为辅助和引导,而不是强制性的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或探究方式。对词汇的探究是高校实现探究式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对英语单词的背景、使用范围进行深入和基本的探究,实现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
3.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践,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文化背景的理解、文章大意的掌握和词汇的查阅和讨论都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实现了其自主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视频和书籍等资料,丰富了其知识面。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活跃。这样,通过长期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进步效果明显。
4.总结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已经成为高校重点研究和实施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我国,探究式学习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其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是关键;另外,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重点。实现高校探究式英语教学是教师以及相关工作者的责任,应得到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并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探究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新余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组织传播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然而,在传播学逐步成为显学的今天,我国的组织传播研究仍然处于低迷阶段。以传播学经典的四大分支学科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维普期刊网,可以发现,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远远少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见表1)。
回顾我国20多年组织传播的研究历程,我们大致经历了引进、形成和初步发展等三个不同阶段。
1988年至1999年为我国组织传播的引进期。以林瑞基在《深圳大学学报》发表的《组织传播及其效果》(1988)为标志,我国大陆第一次出现了“组织传播”这一研究概念。在这之前,组织传播仅在我国台湾地区传播学界产生影响。第一本组织传播著作是林瑞基于1991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组织传播》。可惜的是,在此之后就很少看到林瑞基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发表。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论文还有彭凤仪的《论组织与组织传播》(1996),魏永征的《关于组织传播》(1997)等。与西方发展脉络相似的是,我国最早关注组织传播的并非传播学界的专家,而是管理学科、新闻学科的学者,他们发表的基本上是一些学科介绍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转述,阐述了组织传播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此时的组织传播研究尚处于学术启蒙阶段。
2000年至2004年为我国组织传播的初步形成期。这阶段的重要成果是,华夏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凯瑟琳・米勒的《组织传播》(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丹尼斯・K・姆贝的《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2000),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教军章与刘双合著的《组织传播》(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国才的《组织传播理论与实务》(2002),这些著作的出版对组织传播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主要有:《组织传播的研究模式及思考》(黄孝俊,2001),《组织传播中的“事件驱动”开发》(舒咏平,2003),《论组织传播的意义》(顾孝华,2003),《组织传播学的界定及其意义》(胡河宁,2004)《组织传播学的发展状况与体系构建》(胡河宁,2004),《诚信:组织管理与传播的伦理智慧》(胡河宁,2004),《组织传播两岸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胡河宁,2004)等等。
这个阶段除了文献发表数量上升之外,还表现在学者们的研究旨趣大多集中在对“组织传播”学术领域的界定、研究模式的探究、研究意义的深入思考、学科体系模式构建方面。学者们基本摆脱了早期对国外组织传播研究成果的简单转述,期望通过界定组织传播与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和组织行为学之间既联系又区别的关系,厘清组织传播在我国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实现组织传播研究领域的一种突破。
2005年至今为我国组织传播的初步发展期。这期间数量增长趋势明显,共有35篇文献。这些论文试图在强调本土化意识的同时,也开始考虑研究范式的创新,以及体现学者个人的研究旨趣。如胡河宁的《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2005)和《组织传播符号的伦理意蕴》(2006),从哲学、符号学视角出发,运用文化阐释的研究范式,诠释组织中隐喻和符号对组织经验的共享与意义建构,透过对组织传播本质的诠释,深入探讨了传播对于组织的不可或缺性。《组织传播研究的方法与视角》(2007)和《组织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2007)这两篇文章则通过对组织传播国内发展的深度思考,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组织传播研究的建议。曾耀农、肖乃涛的《组织传播的审美特征》(2006)、刘京林的《论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中介作用-兼介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2007)等论文,通过言说分析的研究方法,为组织传播注入了活力。
这阶段的著作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传播》(胡河宁,2006),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生使用的组织传播教材,作者在构建组织传播理论新体系的途径中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组织传播论》(顾孝华,2007),探讨了组织传播的若干理论问题,回顾了组织传播思想的演变过程,重点讨论了组织内部的下行、上行和非正式传播的特点。
组织传播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因此,2005年之后应用型论文的大幅增长亦是此种趋势的有力佐证。一些学者从技术层面入手,探讨新科技影响下的组织传播建设。如顾伟泉的《网络环境下高校组织传播系统的构建》(2005)、《基于网络推拉技术模式的图书馆组织传播系统》(2005),程士安课题组的《数字化时代组织传播的新特征》(2007),王晨的《组织传播的新媒介技术运行分析》(2006)等都是结合了最新的数字科技,研究技术构建对组织传播的影响和促进。
在研究对象方面,不少文献将组织传播研究放到了具体的组织中,通过对各类社会组织传播行为实践活动的诠释,表现出组织传播的研究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如刘海波、陈晓霞的《试论学校教育的组织传播属性》(2006)、涂刚的《组织传播与班级管理》(2006)、周云倩的《组织传播视阈下的企业内刊现象》(2007)等等。复旦大学的谢静在《今传媒》杂志连续发表了《组织的决策过程与信息的传播和解释》(2007)、《组织传播与危机的预防和应对》(2007)等四篇文献,刘京林发表了《开放系统、负熵与界限沟通者》(2006)等论文,都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解读,探讨在组织管理中信息沟通与传递,决策制定与修正等组织信息传播方式、方法、途径等,这些应用性研究文献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更加贴近了鲜活的组织传播实际。
通过对组织传播研究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随着各类组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影响日益深刻,学者们对组织传播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作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探索的一个特殊领域,组织传播理论经历了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等不同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信息社会的传播人范式阶段。组织传播也越来越为我国学者们所认识和关注,其学科发展脉络已渐然成形。然而,从总体上说,组织传播研究在我国仍然处于落后与徘徊状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我国组织传播研究还缺少能够致力于组织传播研究的专业力量,研究者普遍受到非专业背景与多学科知识结构等问题的困扰,学科建设目前还存在的许多空白导致众多理论问题模糊不清。与西方国家的组织传播研究相比较,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组织传播研究仍然是块有待耕耘的处女地,发展之途任重而道远。
篇10
1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
1.1基本情况2010—2013年,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45项,获资助项目128项,资助金额7923万元,4年平均资助率37.1%,基金中标率屡创新高,2013年的中标率更是高达43.8%。
1.2各类项目分布情况分析本部资助项目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获资助数量较稳定、申请难度适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般项目(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另一类是资助额度较大、申请难度高、所占比例较小的重点重大类特殊项目(优青、杰青、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国际合作等)。2010—2013年本部面上项目共获批87项,占所有获批项目总数的70%,获得经费资助合计5065万元,占全部经费的63.9%,平均资助额度为58.2万元;青年项目获批总数为28项,占总项目数的21.9%,经费资助合计622万元,占全部经费的7.9%,平均资助额度为22.2万元(表2)。2010年以来,本部面上和青年基金获批数及项目占比基本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申报基金策略,开始向稳抓常态项目,集中突破重点项目转换,项目申报类别逐渐呈现多样化态势。特殊项目,虽然不同年份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每年均获批3项左右,4年来累计获批13项,获资助经费合计2216万元,占全部经费比例的28%,这不仅大幅度提高本部科研经费资助额度,而且为长期的科学研究及大成果的产出建立有效保障和奠定充实基础(表3)。
2成果产出
2.1SCI情况2010—2013年本部共发表SCI论文243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75篇、10分以上33篇、20分以上9篇。经对所回收的128课题验收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SCI论文共计217篇,平均每项课题2.3篇(表4)。现今本部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论文数稳步上升,仅2013年10分以上的文章就多达9篇,这表明科学研究在的质量上得到显著提升。
2.2专利和获奖情况本部在积极申请研究项目,加快高水平论文产出同时,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转化。4年以来,共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2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一等奖3项。4年来,每年获得基金资助项目数和金额稳步增加,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数也在逐年趋于稳定,高水平论文产出增多。然而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国内顶尖院校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基金项目数学科之间存在明显不均衡,基金使用效率管理以及成果转化有待提高,大成果产出较少等。
3管理探讨
现阶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及资助经费额度是衡量单位科研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研基金申报的中标率,扭转当前科研工作者重科研、轻管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面临的难题,也是科研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工作。通过对近年本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申报工作和基金中标情况的分析,列举我单位几点基金管理措施,为探索科研管理新思路提供参考意见。
3.1制定基金申报方案打破申报人员格局每年11月份初,召开科室主任会议,对上一年度基金申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启动并部署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协商制定实施计划,帮助广大科研人员熟知本年度NSFC基金申报程序,确定时间节点,明确各级责任人扩展申报者来源;打破以往主系列(助教、讲师、教授)科研人员为组成的单一格局,吸纳符合条件的辅系列科研工作人员、博士后、在职研究生,建立申报人员格局的新常态。针对从未申请过基金的科研人员,各科室必须制定“一对一”的帮带计划,签订帮带协议,落实奖励政策;同时对本单位符合申报条件的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摸底,设定符合申报人员基数,根据学科类别及人员职称属性制定相应指标数。
3.2吃透指南精神避免“合眼摸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南》是当年基金申报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后期形式审查工作实施的标准。因此,在开展基金申报、撰写标书工作之前,以“吃透政策、把握实情、贯穿全年”为基本思路,积极组织科研助理、科技人员对指南中基金申报政策、资助计划尤其是较以往有所变动的内容进行专项培训,在充分了解指南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基金申报工作,避免盲目申请[4]。
3.3定期开展基金申报讲座和培训针对首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人员,邀请资深科研管理干部全面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政策和方针,让申报人员充分了解科学基金设立的初衷、发展战略、政策改变,深入研究申请项目类别、资助内容、申报要求和申报注意事项等,全面梳理科研工作者符合申报的基金项目类别,列出清单,择优申报。邀请二审评委剖析标书撰写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题、摘要、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为标书撰写保驾护航。
3.4逐级论证保质量精挑细选出精品在申报过程中,实行科室,部内,外请同行专家三级把关;科室主任领衔团队对本科室申报标书进行细致讨论,逐项论证,提出意见,进行修改,使课题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部内组织中标率高、获资助项目多的专家教授对本单位标书进行点评,和申请者面对面就撰写技巧和心得体会进行深入交流,让标书更具创新、更具亮点、更具说服力。外请专家对标书进行盲审初评,反馈意见,同时对个别创新性差,课题思路不清晰,低水平重复的课题予以取消申报资格,为切实提高项目中标率奠定坚实基础。
3.5统筹指导资源整合严把形式审查关单位汇总意见后,做最终梳理,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学科交叉,依靠学科优势,强化各学科和领域间的合作,对一些重点、重大项目进行联合申报,确保项目不出现撞车现象,提高项目中标概率。参照基金委要求,做最后形式审查,组织各科室科研助理进行形式审查培训,对标书进行各科室交叉审查,其中存在问题汇总后集中解答,确保标书在形式审查中顺利通过。
3.6赏罚分明规范管理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针对各学科类别及科室职责功能不同,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制定《基础医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将16个科室分为3类,实施科学管理(以科研为主、科研与教学并重、以教学为主),确保基金工作的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办法将基金申报和中标情况与科室及个人的立功授奖、科室主任任期考评、个人调职调级、职称评聘以及研究生招生等挂钩,最广泛地调动科室和各类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3.7基金项目定期“查房”践行各期考核制度针对现今科研环境中“重前期申报、轻后续管理”的不良倾向,强化中标项目组织实施中的过程管理,规范从任务书编制、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每年年底进行年度检查,以及不定期的科研“查房”。以课题汇报形式,联合财务部门,对原始纪录本、科研经费使用、、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考评,以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对遇到困难的课题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保证课题顺利完成;在本年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查中,27项课题中有20项被评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