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的核心任务

篇1

很多厂家随着市场拓展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经常会从学校毕业生中引进一些新手,充实到销售一线去。很多业务新手往往派到市场上去,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都将会受到曾老板对待小李刚去时的那种礼遇——不认可或者瞧不起甚至排斥。为什么客户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刚从大学出来的业务新手,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专业技能,加之书生气很重,他们在客户眼里,只是是一群“中看不中用”的书生而已,对业务拓展毫无用处。如果业务新手得不到客户的认可与信任,就算业务新手能力再强,想法再好,都很难发挥,更不可能创造良好的销售业绩。只有业务新手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任,在客户的充分支持下,业务新手才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才有可能创造良好的销售业绩,才有可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业务新手如何过好客户这道关,最快速度的赢得客户的认可与信任呢?

第一步:学会做人,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销售员每天都要与不同的客户打交道,销售员只有把与客户的关系处理好了,才有机会向客户推介你的产品,客户才有可能接受你的产品。作为业务新手,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会做人,不断培养自己的情商,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首先业务新手要做一个自信的人。在自己的心目中没有什么不可能,决不怀疑自己的公司,决不怀疑公司的产品,决不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征服客户,客户一定会对你另眼相看。当遭遇客户刚开始时的一两次冷眼或者不热情的态度时,业务新手心里要明白:这只是客户还没有或者不完全了解你之前的一种本能反应,没有什么大不了。千万不要客户一两次的冷眼或者不热情就怀疑自己能否在这里继续干。如果有这种想法,那结果肯定是在这个客户这里干不下去。

其次业务新手要做一个主动的人。天上不会掉馅饼,业务新手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客户不理采你,你可以主动去推销自己,关心他及他周边的人,用你的真诚行动去感染他及他的家人,如每次拜访为他或者他家人捎点小礼品等等;客户不告诉你的市场情况,你可以主动去问客户一些情况;市场的真实情况,你可以主动自己深入到客户市场一线,亲自去了解市场情况;客户没有告诉你他的基本情况,你可以主动地通过其他一些间接手段去了解。

再次业务新手要做一个能吃苦的人。很多客户不认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怀疑业务新手不能吃苦。业务新手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获得客户的认可的。因为做销售,业务新手相对没有太多的经验,没有太多的关系网,没有太多的老本吃,唯独的方法是比别人拜访客户的时间更长,比别人拜访的客户更多,比别人拜访客户的频率更高,也就是说比别人吃更多的苦。只有这样,个人的业绩才能提高,个人的销售能力才能提升,才有可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接着业务新手要做一个可靠的人。业务新手除了自信、主动、吃苦还不够,还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客户信赖的人。业务新手应该严格遵守厂家的职业规范和作业制度,坚决不做任何有损客户与厂家利益的事情,公私分明。同时业务新手还要有诚信,不能做到的事情坚决不承诺,承诺的事情坚决做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客户依赖你,才有可能获取客户最大的支持与配合。

最后业务新手还要做一个好学的人。一是业务新手要养成“多问”的习惯。业务新手既不要形成“自己什么都懂,而客户什么都不懂,客户不如自己”而不值得去问,也不要有“问多了,怕客户嘲笑自己愚笨”而怕去问。二是业务新手要养成“多听”的习惯。倾听,可以使你变得更聪明,更能受到对方的尊重。

第二步:从简单做起,让客户不要小瞧你

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业务新手,一下市场,就想管理多大多大的区域,就想做多好多好的销售业绩。业务新手有这些想法固然是好事情。由于受社会经验、专业知识、销售技能等因素的制约,业务新手要马上单独运作和管理好一个县级或者市级市场甚至更大区域的市场,难度很大。业务新手刚刚接手业务时,只有从简单做起,从容易做起,做点成绩出来,不让客户小瞧你。

1、从最小的区域市场单元做起。业务新手开始管理的区域不应过大,每个行业、每个厂家都有自己最小的区域市场单元,如快速消费品的最小区域市场单元可能是一条街、一个社区,饲料产品的最小区域市场是一个村、一个庄,业务新手可以选择从厂家最小的区域市场单元做起。选择从最小的区域市场单元做起,对业务新手的成长及业绩的提升有好处。一则管理区域小,业务新手市场拓展与市场管理的目标与思路比较明确,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二则管理区域小,相对更容易操作,操作成功的机会要大些;三是便于业务新手树立信心。

2、从最简单和最基础的工作开始。销售工作是一项复杂且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市场调查、竞争对手分析、市场开发计划、客户资信调查、客户开发、客户管理与维护、终端网点建设、终端理货与促销、产品投诉处理等等。开发与管理的对象也很多,有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等。而业务新手要将每项销售活动执行到位,将每个层级的客户开发与管理好,确实有难度。业务新手可以从走访零售店,帮助零售店理货与促销等基础性的开始,一则积累产品知识和销售技能,再发展到开发零售店、二批,二则证明给客户看,你是最棒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客户的认可与信任,最终达到驾驭和管理客户乃至整个区域市场的目的。

第三步:与客户共同销售,用业绩赢取客户充分信赖

通过做人,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通过从简单做起,客户再也不小看你了。但做销售,最终的结果是销售业绩,是销量的持续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接下来,业务新手还应深入下去,将客户的激情充分的调动起来,与客户共同开发与管理市场,获取良好的市场业绩,最终使自己成为客户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客户感觉永远离不开你。

1、帮助客户重新调研、分析与规划市场。业务新手通过全面的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评估客户的机会、威胁、优势与劣势,制定客户现在与未来的市场发展规划,包括经营定位、发展区域、网点布局与选择标准、经营产品定位与策略、价格策略、促销政策等等;

2、与客户共同开发与培育网点。业务新手动员客户亲自或者与其业务员一起前往市场一线,根据客户发展的总体规划与要求,搜索、物色、开发和培育新的网点,不断壮大客户的分销网络;

篇2

一、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准确理解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很多物理“课件”集中展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现象,或者用“课件”展示理想化的物理过程,但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使教学过程人性化,而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有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与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是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整合,考虑的是物理课程的整体效果,是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环境构建工具,成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的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将中学物理教学从传统的“灌”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现有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之主体是物理课程,而非信息技术,物理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基本功,注重对教材的理解,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研究,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被削弱。物理教师应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技术,避免生搬硬套,成为“鸡肋”。

二、对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象展示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许多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用语言、文字、挂图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而利用信息技术却能变静为动、变难为易。

比如:“平抛运动的剖析”。平抛物体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这是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常规教学是用做实验的方法,让两个小球同时分别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但学生看不真切,一瞬间还没搞清是怎么回事,两球都已落地,如果眼睛盯紧一点可看到最终两球同时落地了,但在运动过程中呢?两小球是否总在同一高度(即竖直方向是否是相同性质的运动)?给人的感觉是“看不清”,或者“大概是”。我用电脑模拟平抛运动时,是在两球同时运动时,描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当然水平方向同时也描出一个做匀速运动的小球的运动轨迹,在竖直和曲线轨迹上取出竖直间隔相等的一些点来表示它们的高度每时每刻相同,在水平和曲线轨迹上取出水平间隔相等的一些点来表示它们的水平位置每时每刻相同,这样就表达清楚了:平抛物体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解决了重点和难点。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还有如“机械波的产生过程”、“弹簧振子的回复力”、“速度与位移的关系”、“LC振荡过程”等,用计算所模拟时可化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变难为易,还可以用“慢镜头”播放,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景和物理过程。

再如波的叠加、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实验往往看到的是“结果”,而“过程”和“本质”是不容易看清楚的。在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之前,这个课题比较困难。现在可以先做有关实验,初步了解事实,然后用电脑模拟补充,实现“优化组合”来达到教学目标。

三、模拟难做的实验和物理现象

1.夸张地表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宠然大物又说不清道不明,过去在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挂图或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庞然大物加以缩小,展示在学生眼前,许多情景不言自明,复杂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获取和理解知识。

例如:α粒子散射是二十世纪物理的重大发现,并引出原子核式结构的认识,在高中物理教学里也是重要课题。新课程标准明确建议:“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又如:“理想气体模型”、“布朗运动”、“链式反应”、“自转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等内容也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

2.超越时空展示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

有些物理现象是瞬间变化的,有的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观察到,科技成果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时无法“搬”到课堂上,这些也可以通过电脑来模拟,如“海市蜃楼”、“大炮反冲的现象”、“火箭发射”等,及时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按教学的需要而延迟或加快时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与学生发生“共鸣”。

四、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篇3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的含义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且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尽如人意。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的主体是物理实验,信息技术不能代替物理实验本身,它只能起到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一切能做的实验绝不能用计算机模拟或仿真,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验课的选择设计、实验过程的展示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微观宏观现象的展示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步骤,认识常见的错误操作方式,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实验技能素养。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也迫使教师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的价值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突破了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

在常规实验教学中,由于仪器的限制,许多实验效果不明显,有的实验还很难做成。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实验效果,完成一些目前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实验,特别是传统实验手段难以表现的“微观变化”“瞬时变化”,运用多媒体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消除视听信息的相互干扰

在常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实验器材时,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候,他们急于观察自己的实验器材或动手安装,不听教师讲解,产生该听时不听,该做时不会做的情况。由于教师讲解实验、介绍实验器材时,学生接受的视觉信息来自于实验,而听觉信息来自于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就大大下降,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视听信息相互产生干扰。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消除这些相互干扰。

3.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探讨性实验的作用

在传统的实验室里,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和实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自主意识很强的学生,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有时会损坏仪器,然而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实验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里可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

1.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网络课件可以使无法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的实验通过模拟后生动地体现出来。如教师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疑惑。此时若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其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给常规实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2.发挥自主探讨性实验的作用

传统的物理实验室存在很多弊端,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又如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可以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3.增进教学效果

网络的无限可拓展性可以对有限的课本化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网络上有相当多的教学课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用课件完成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建构学生难以建构的知识,如微观世界的现象宏观化,复杂的现象形象化、直观化,学生能顺利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等。如教师在进行浮力教学时,需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的,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而产生的,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此时可通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cn)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展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地就攻破了这一难点,同时也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了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件应该反映一些物理现象的真实理论

物理课件不应有任何不合理论的成分存在,以免误导学生,进入教学的虚幻境地,让学生认为真理和虚构是一致的。课件中存在不合理论的成分会使物理教学活动失去其本拥有的真理性的内涵。

2.实验教学内容必须经过挑选

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放入网络进行实验教学。有一些通过普通的课堂教学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融会掌握的内容,经过缜密的分析其教学要求后,可以进入网络实验教学。同时,也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免做出的课件学生无法理解。

3.在进行网络物理实验教学探索的同时,应着手对现行的实验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对现行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达到完全整合的基本要求。网络实验教学必然同其他模式的教学一样,有着其不能克服的缺陷,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弥补。直观的演示和分组实验教学有着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独特优势,在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得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参考文献:

[1]何蓁,王沛清.试论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

[2]邵泽义,秦晓文.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探究电路短路问题[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

篇4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任务型课堂 整合模式 研究

1.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任务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去完成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识策略,培养其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使之会学、好学、乐学,以达到自主创新的能力。

2.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

2.1预习理解

在预习中,教师指导一个学习小组自编自导自排一个与课文话题,语言知识和内容相关的节目。例如对话,短剧,游戏,答记者问,报告会,辩论赛,历险记等。教师必须坚持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真实性,正确性等原则,对改编的内容进行取舍,重组,归纳和定稿。在预习中,教师诱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或从网上下载或从图书馆里查找与课文相关资料,为参与教学活动准备必要的材料。

2.2表演呈现

以表演导入新课,就表演内容设置呈现课文的导问方式,让学生寓学于乐中,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弄清课文中心话题和整体框架。负责表演的小组在教师协助下,借助必要的人物设计与道具,场景布置,将精心编排的节目表演出来,使枯燥无味的纸上文字直观,形象,活泼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2.3讨论深化

一学生作“记者”,担任表演的同学由编导演员转化为被“记者”采访的对象;二是讨论。他是在组内、组之间进行的,所以组内具有互,组间具有竞争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钻研精神。对课文内容自然融会贯通,在答记者问和讨论中便成了释疑解难的骨干,他们由此体验成功的快慰,容易树立学习自信心。

2.4归纳巩固

第一,单元归纳。单元归纳从形式上来说可要求学生以构建知识树,或列成表格,或口头问答挑疑,或即兴命题演讲,或课文重组或复述等形式进行;从内容上,可从课文意义或语言知识以及延伸等方面进行;从激励形式上,可利用口头抢答、选答、抽签必答、师生对讲、辩论等形式进行查漏补缺归纳总结。

第二,阶段性归纳。教师要求学生向任课教师用英语发电子邮件或自制报纸交给教师和分发给同组同学,以归纳一个月或一学期所学内容。教师和小组的其他成员要向报纸主编或邮件发出者就报纸或电子邮件的内容提问,并进行评选,其目的是促进他们达到认真复习,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自我消化一个月。

2.5探索创新

设计预测性问题,插图或配图,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推断性问题,把文章中的某个部分去掉或插入一些虚拟词汇,让学生把去掉的部分补起来或推测虚拟部分含义,让每个学生读一个部分,然后推测未读部分信息,以此获得整篇文章的信息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或引导学生准确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的弦外之音或文章中叙述的某个事件可能会引发的另一个事件;设计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对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评价;设计迁移性问题,教师提出类似“假如你是文中……人物?”等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故事的各种结局和各事件的可能发展。

3.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研究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可实验于初级中学课堂教学,同时也完全实用于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是一个策略体系,是由学习环境的优化策略、资源利用的制度化策略、自主学习的协作化策略、自主学习的模式化策略、课内外的集成化策略等组成。前两个策略为外部的保障机制层面,后三个策略为内部的学习机制层面。运用这个策略体系必须更加关注为内部的学习机制层面的策略,特别关注决定这个层面的心理动机。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对于这种模式的评价体系还要在今后的推广运用中得到充实完善。

[1] 王轶莲.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提问在探究性自主学习中的运用[J]. 校园英语, 2012(10).

篇5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060-07收稿日期:2014-02-10

(一)问题的提出

信任是影响电子商务(以下简称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Mcknight,1995)。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低信任度构成阻碍中国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恰恰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低社会信任的环境中电商的发展却异常迅猛,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欧洲。2012年中国电商市场交易总额突破8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31.7%。其中网络零售增长67.5%,约为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4.7倍,交易规模超1.3万亿元。同期,欧洲电商增长16.62%,达到3022亿美元,网络零售增长17%。美国电商增长率为15.9%,达到2255.4亿美元。由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为什么在低社会信任度的中国情境中电商发展如此迅猛?与此紧密相关的一个议题是:在低信任度的社会情境中企业如何发展电商?后一个问题反映了前一个问题的管理含义或社会实践价值所在。

(二)信任的概念及分类

信任研究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技术等多视角的研究,如Deutsch通过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实验提出,信任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一般地说,信任指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甘愿处于弱势地位的意愿,这种意愿基于无论一方的监督和控制能力如何,对方都会履行对其非常重要的行动(Mayer et al,1995)。信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信任信念、信任意图和信任行为三个构念:信任信念指在既定情境下信任方相信被信任方值得信任的程度,或在相信中感觉有信心;信任意图指在既定情境下尽管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但信任方愿意且感觉相对安全地依赖被信任方的程度。这样,信任信念产生信任意图,信任意图产生信任行为。

经典的信任机制有三:一是基于行动者自身特征的信任,如因家庭背景或族群归属等产生的信任;二是基于交往经验的信任,如因行动者以往的经验或交换行为等形成的信任;三是基于制度的信任,如许可证或规则产生的信任等。许可证、执照和法律等第三方认证,以及第三方保存附带条件的契约,构成促进制度信任的两种主要形式(Zucker,1986)。在这三种信任机制中,基于特征的信任大体对应人际信任中的认知信任,基于交往经验的信任大体对应人际信任中的情感信任,这样,信任机制又可划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两类。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因此,人际信任由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构成。这种分类方式构成目前人际信任最广为接受的分类方式。其中,认知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知识、能力、个体特征和可靠性的认知判断,情感信任是信任方与被信任方之间形成的以情感关系为基础的信心(McAllister,1995),如声誉、口碑和评价等。这样,依据人际关系的类型,在家庭等首要群体关系中的信任以情感信任为主,而同事之间等次属群体关系中的信任以认知信任为主(邹宇春 等,2012)。这种具有亲疏远近特征的关系包含了不同信息,形成社会信任中由强至弱的“差序格局”现象,诱发学术界对信任传递或转换的研究。另外一种人际信任的归类方式是将人际信任划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Uslaner et al,2003),特殊信任指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庭或准家族关系之上的信任。普遍信任则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的信任。

(三)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在交往中缺乏共同价值观时,制度信任是最重要的信任机制之一。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就是博弈规则,或者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包括正式规则如法律、产权和契约,及非正式规则如惯例和习俗等。与此相对应地形成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包括基于契约等的正式规则的信任和基于声誉和口碑等的非正式规则的信任两种形式。其中,制度信任由社会和组织的嵌入型产生,且可以被计算出来;人际信任由于其独有的形式或是持续性和适用性,不依赖于对个人兴趣的计算而仅存在于个人关系中。例如,依靠契约、法律和管制而维持的信任构成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信誉的信任就是当事人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选择相信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对方不会采取违反规则的欺骗行为(杨居正 等,2008)。这里,可计算的信任是建立在理性选择基础上,是在经济交易中对得失权衡比较中所产生的信任,当信任方认识到被信任方采取了一种对其有利的行为时,就会产生信任。

(四)电商信任的研究路径

在信任理论研究基础上,电商信任研究主要沿着三条主要路径来展开:一是电商信任的特征与机制,二影响电商信任的前因,三是电商信任的结果。

电商信任由信任倾向、制度信任、信任信念和信任意向四个层面的构念构成。信任倾向影响制度信任,两者又共同影响信任信念,三者又同时信任意向,最后信任意向影响与信任相关的行为(Mcknight et al,2002)。其中,信任倾向是电商消费者表现出的意愿依赖他人的一致的倾向性,包括对人性的信心和信任立场(Mcknight et al,2001),尤其是在不熟悉的全新环境中,信任方主要是借助其基本的信任倾向来相信被信任方不会采取损害自身行为的。制度信任指电商消费者相信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可以促使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且制度信任尤其适合于消费者不熟悉网店但存在第三方认证或事实性的第三方认证功能的网络购物环境中。信任信念是电商信任方相信被信任方具有一个或多个对自身有利的特质而形成的认知或情感的信念,包括能力、正直、善意和可预期等。信任意向指无论是否可以有效控制对方,电商消费者当前或未来被信任方以自身名义采取行动的意愿。在这里,电商消费者既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组织或群体,信任倾向对信任具有整体倾向性的影响,制度信任调节信任信念对信任意向的影响。

电商信任的类型研究中大体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电商信任可以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两种(Mcknight et al,2002),另外一类观点认为电商信任有其特殊性,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对电商信任的影响,由此提出电商信任中的系统信任概念,认为系统信任是电商信任方对所处网络环境的制度保障及安全性的感知或信念(Pizzutti et al,2010)。这样,电商信任通常包括系统信任、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三种(Sjau et al,2003;Chen et al,2009)。

影响电商信任的前因研究主要涉及影响信任倾向、制度信任和信任信念三类因素的分析。影响电商信任倾向的因素包括消费观念和生活经验、网络经验或对网络的理解程度、风险偏好,个性倾向、个体认知能力和知识等,如相信网商不能从投机行为中获利等。消费者的信任倾向对电商信任有着直接影响;影响电商制度信任的因素包括对网络渠道安全性的基本信任、隐私保护、第三方服务等;影响电商信任信念的因素包括网站使用体验、声誉或评价、规模、服务水平等。如:良好的网络口碑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并提升消费者的信任程度,或者企业处理网络消费者抱怨的能力也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同时,在线声誉与网络管制,或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之间构成互补效应(杨居正 等,2008)。此外,社会资本也构成影响电商信任信念及其网商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商信任的结果或电商信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行动层面,包括行为倾向、忠诚度、满意度、信息分享和实际行动等,如信任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忠诚度;二是心理行为层面,包括感知风险和感知价值等,如电商消费者由于信任使感知风险降低而提高购买意向;三是宏观影响层面,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产业创新等。如网络信任影响电商消费者的社会资本,或者电商信任行为促进了电商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等(肖静华 等,2010;邹宇春 等,2012)。

(五)总结性评论

综上所述,现有信任研究成果无疑为电商信任研究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电商信任研究又进一步拓展了网络环境下信任的特征与机制、信任前因和信任结果研究的理论视野。其中,三个研究领域的拓展值得深化,一是不仅仅满足于单因素或单向的信任研究,而强调需要从信任的双方互动角度研究信任问题,因为信任双方的信息互动和情感互动等社交互动行为会对信任构成重要影响(Chen et al,2009),对该方向的进一步延伸就是电商信任的演化博弈分析;二是从Zucker(1986)提出的三种信任机制出发,借助Shapiro等从多视角分析信任产生机制那样,综合系统信任、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三个层面,从技术、行为、制度和结构等维度综合几种角度考察电商信任的特征和机制;三是现有电商信任研究多单独考虑某一类影响因素对信任的影响,较少影响电商信任的因素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后如何作用于电商信任,如信任如何调节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等问题,构成未来电商信任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和技术信任

(一)制度信任的内涵

个体对制度产生信任的基础在于相信这些制度的承诺能够实现(Barber,1983),信任程度的差异在于个体对制度承诺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这些承诺实现程度的判断,由此出现类似人际信任一样的差序格局(邹宇春 等,2012)。因此,制度信任是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是个体对保障交易成功的契约、规则等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观信念。具体地说,制度信任的内涵包括情境规范、结构保证和促进条件三个方面:情景规范(Situational Normality)指通过交易过程中体现的惯例、习惯和规则来判断交易是否可以成功,构成因为情境正常而预期成功的信念,表明不存在可能导致交易失败的异常或危险情形;结构保证(Structural Assurances)指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是否存在法律规范、担保或管制将影响主体对交易成功与否的判断,包括了Zucker(1986)提出的制度信任的两种形式(Mcknight,1998);促进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指关于行为和目标的共同标准、价值和信念,构成支持交易成功的内在非治理机制,如技术标准等。

(二)人际信任的本质

产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任方与被信任方的关系强度决定了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信息了解程度,进而影响信任的程度。在直接互动、较为熟悉或关系紧密情境中,个体可以获得充足的特征信息,以及频繁的互动经验,进而形成特殊信任或情感信任。相反,在间接互动、不熟悉或关系疏远情境中,个体对其他对象了解甚少多形成普遍信任或认知信任。可见,信任依赖于信息(邹宇春 等,2012;冯登艳,2012)。因此,信任是一种基于信息的互动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又从属于特定的规则系统。信任在互动的框架中产生,既受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受社会系统的影响,而且不可能排他地与任一单因素相联系,是用来减少社交活动复杂性的简化机制。这样,除人际信任外,还存在一种系统信任,它与个人特质无关,但与系统的运行机制相关,假定交易各方都会遵循特定的规则。因此,人际信任的建立受系统的有效运行的影响,如对某人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总是与对系统的信赖有关,本质上是信赖系统的有效运行而非系统本身。

(二)系统信任与技术信任的概念

诚然,Luhmann提到的系统信任并非指信息系统或电商系统的信任,而是泛指规则体系。但是,这种论述为电商信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对电商平台提供者的能力、正直和善良等的认知信任,以及对电商环境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信任等,构成电商信任中的系统信任,且会影响到交易双方信任的达成(Chen et al,2009;潘勇,2006)。同时,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之间会在电商环境下形成互补效应。

在电商信任研究中,与系统信任相似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技术信任,认为电商信任主要由交易伙伴信任和技术信任构成,也有认为电商信任主要由商家信任、制度信任、技术信任和基于经验的信任构成(Siau et al,2003)。较早的技术信任概念似乎与电商环境下的技术信任概念无关。Bidault等提出技术信任和道德信任概念,认为这两种信任都是指对人的信任,即由于被信任方拥有一定的技能或高尚的品德而产生的信任。该技术信任的内涵似乎属于认知信任的范畴。在电商环境中,最初的技术信任被认为是一个多维结构的概念,包括网络的机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性、不可抵赖性、渠道控制、可用性和最佳商务实践等七个方面,是个体对电商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的信赖感知(Ratnasingham et al,2003)。这显然是一个从互联网技术角度出发界定的技术信任的概念,本质上与系统信任一样,属于对硬件或软件等基础设施层面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可信程度。因此,技术信任是个体相信技术设施安全和控制机制能按照其期望来促进某个特定交易的主观信念。由于技术信任主要通过技术标准、安全步骤和保护机制来促进交易市场的情境规范和促进条件来发挥制度信任的功能,从而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技术信任指企业或个体本身具有确信的期望(confident expectations),使企业或个体主观地相信技术有能力促进双方交易,并由这种信念产生的信任。显然,这里的信任不是对合作方的信任,而是基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产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信任。一般地,这种技术信任可以逐步演化为跨组织之间的关系信任(relational trust),进而增强组织间的关系,因为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资源在实现信息技术价值过程中起到了互补性作用。同时,这种互补性通过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竞争战略和信息系统支持企业核心能力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

技术信任也构成影响个体对电商初始信任的关键因素。如移动商务中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由技术信任、移动商务供应商信任和制度信任构成。其中,制度信任的影响最强,移动商务供应商其次,技术信任的影响力最低。对于高风险规避者而言,成熟稳定的技术使个体感知风险降低了,进而增强了采纳移动商务的信任意向。随着移动技术和商务环境的成熟,技术信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逐步降低。

由此可见,现有文献将电商环境下的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和技术信任视为三种主要的信任机制,并强调技术信任是电商信任中与传统信任不同的主要特征,构成电商信任的基础或前提条件,因而在电商信任中技术信任成为隐含或显著的前提条件之一。

三、技术与制度混合治理下的电商信任模型

(一)三级技术信任的电商信任概念模型

正如信任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学问题或经济学问题那样,电商信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管理问题或技术问题,而是既涉及技术又涉及经济管理、社会和心理行为等多视角的问题。本文在前述文献及概念的元分析基础上,聚焦于从技术与制度混合治理视角探讨电商信任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以此构建三级技术信任的电商信任概念模型(参见图1)。

在电商环境下,尤其在个体缺乏认知或缺乏共同价值观的情况下,信息系统或交易平台最初为交易双方提供的技术可靠性或安全性的信念,使交易双方降低了风险感知,从而促进交易的信任意向。这种源自于对技术或信息系统的信任意向,既不完全是人际的,也不完全是制度,而是综合了技术、人际和制度因素在内的一种混合性的信任,我们称之为初级技术信任或一级技术信任,类似于Ratnasingham等(2003)讨论的技术信任的概念。通常地,一级技术信任对初始的电商信任影响较为明显。随着电商技术基础设施及法律和环境等制度因素的成熟,尤其是随着个体对电商认知和情感的加强,一级技术信任的影响将越来越不明显。这时,一级技术信任就逐步转化为二级技术信任。

二级技术信任是通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共享两大特征构成的信任倾向,分别影响电商的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进而影响个体信任意向的一种信任实现机制。

首先,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可追溯性,为电商个体解决了信息不完全或证据不完全的问题,通过增强在线契约签订后的可操作性,部分消除了在线契约的不完全性,进而客观上满足了形成制度信任的第三方认证机制(汪鸿昌 等,2013),由此形成基于信息可追溯的技术信任影响电商制度信任的机制,即信息系统实现的信息可追溯形成的技术信任影响个体的制度信任,制度信任进而影响个体的电商信任结果。

其次,信息系统为个体提供了低成本信息共享的可能,信息共享带来的信息透明较好地解决了交易双方的信息非对称问题,通过提供在线契约签订前的依据,部分消除在线契约的不完全性。因此,当借助电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时,信息系统应用能够提高个体间的信任,而用于控制或监控参与者交换的信息时就会降低信任。或者说,信息系统整合通过信息协同作用可以提升企业间的信任,而通过信息控制作用就会降低企业间的信任,因为电商环境中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共享知识,支持信息的流通而保证沟通的顺畅和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从而增强交易双方的合作和信任,减少功能失调的冲突以及产生关系租,由此形成基于信息共享的技术信任影响电商人际信任的机制,即信息系统实现的信息共享形成的技术信任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人际信任进而影响个体的电商信任结果。

在二级技术信任中,基于信息可追溯的技术信任来源于电商信息系统对交易双方形成的第三方权威性、独立性和技术保障,尤其是信息系统降低了个体交易中的不可契约化程度,构成实现基于制度信任的情境基础或社会环境,或者构成对于在线违规的信任惩罚的可信威胁。同时,基于信息共享的技术信任源于电商系统为交易双方或多方提供实时便捷的信息分享和交流条件,如在线社区、在线口碑、用户点评与网商声誉,以及大量的用户创造内容(GUC),从而实现了对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有效传递。这样,电商环境下的技术信任一方面通过制度信任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来实现。

然而,随着电商技术和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二级技术信任与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之间将不再是单向的传递关系,而会出现相互交叉影响的协同演化过程,由此形成技术信任与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之间混合治理下的技术信任机制。我们将这两种混合治理下形成的技术信任称为三级技术信任。从制度经济学来看,制度信任属于正式规则的信任,人际信任属于非正式规则的信任。这样,三级技术信任既是技术信任与正式规则信任混合治理的结果,也是技术信任与非正式规则信任混合治理的结果。由于广义的制度信任既包括正式规则的信任,又包括非正式规则的信任,因此,我们也可以广义地将三级技术信任视为技术信任与制度信任混合治理下的信任实现机制。

(二)讨论与管理建议

在调适性结构理论(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AST)看来,信息系统或平台具有结构化的功能和无形资产,包括类似于社会资本的内在价值和精神等。这样,对个体和组织的各种软硬件设施要求等结构性要素,可以影响现有的社会和组织的结构和流程,经过一系列信息技术与社会结构的动态调适过程,最终会形成新的社会准则、管理机制和行为模式等社会结果或创新行为(Desanctis et al,1994)。依据AST理论,电商环境中的个体、技术、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等结构性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结构性要素与现有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一个交叉或单一的动态调适过程,最终形成三级技术信任的动态传递结构。

AST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较好地解释了电商技术信任如何从一级技术信任传递到二级技术信任,再从二级技术信任传递到三级技术信任的信任发生机制。在三级技术信任形成的电商信任机制中,一级技术信任、二级技术信任和三级技术信任不是一种单项的不可逆的传递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随着电商技术的变革和环境因素的创新而变化的一种社会信任结构。例如,当移动电商技术发展成熟后,一级技术信任的影响总体上逐步下降,但是,当一种最新的移动技术开始流行的初期,一级技术信任的重要性又可能会短暂地显示出来。此外,当社会中大量出现三级技术信任时,可能也大量地存在二级技术信任乃至一级技术信任,只是三种技术信任影响个体电商信任的结构不同而已。

依据图1描述的电商概念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各级政府主导的第三方认证中心均无疾而终?原因是这类中心只为个体提供一级技术信任而无法提供二级技术信任,一级技术信任不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在初始信任中它只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非必要条件。第二,为什么在低社会信任度的中国情境中电商发展如何迅猛?原因主要有五:一是电商平台提供服务的扩展性与中国人口众多等个体特征实现了很好的结构匹配或耦合。二是中国电商系统和平台迅速模仿和学习亚马逊等成功的界面设计和个性化推荐等技术结构要素,在中国消费者中形成一级技术信任的速度高于国外同类企业。三是电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简单易用的正式交易规则,如淘宝网中对品质的预期与天猫商城中对品质的预期形成有效的分离均衡,在商家和消费者中均构成了明确的共同知识或规则,由此形成二级技术信任。四是电商技术及平台提供的大量促进人际信任类的在线信用服务(如等级评价、口碑、声誉、GUC等)有效弥补了公共部门管制不足带来的结构缺陷,相关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杨居正 等,2008;胜 等,2009)。这些在线信用服务与后台技术推荐或数据挖掘分析相互动态调适,形成技术与制度混合治理下的三级技术信任。五是电商个体、技术、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等结构性要素与中国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形成了较好的动态调适或结构匹配,尤其是公共部门对电商监管能力不足,社会信任度低等社会结构特征,反而刺激电商平台或网商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来建立三级技术信任,从而形成了中国电商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特征。相反,美国和欧洲电商市场受到种种原有管制政策的限制,因而发展速度没有中国那么迅猛。

因此,本文的管理建议是:在低信任度的社会情境中,企业要发展电商既需要进入现有电商平台迅速建立一级技术信任和二级技术信任,也需要通过自建官网和提供各种在线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的服务承诺来建立一级、二级和三级技术信任,通过动态调适过程,借助在线品牌、口碑、承诺、保证书、退货规则、支付规则和安全保障等正式和非正式电商信任实现机制来提高最终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最终用户的风险感知。

四、贡献、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整合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给学校教学改革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数学教学更是受益者。然而,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手段,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改革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任务导向型教学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整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可以优化我们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本身就构成了对学生莫大的吸引,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上的资源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大大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以及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标;而且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又不受时空限制,所以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需求和目标决定数学学习进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学习。这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齐步走”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学生通过自测反馈信息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以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在这样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并学会独立使用网络资源、对数学题目进行取舍、加工、组织和调整。因此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元认知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真实的探讨而进行数学研究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任务导向型教学的整合重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理论知识模块、任务模块、过程模块、展示模块和总结模块。

(一)引入知识。对理论知识的一个引入与讲解,构筑一个产生任务的真实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应通过各种手段引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时学生投入的目的,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数学学习的先前条件。

(二)生成任务。任务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真实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并且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学生更好地获得信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完成这些任务,并不仅仅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这是整个网络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应该是导航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让学生在广博的资源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尽可能利用网络互动的功能,进行网上交流、协作及共享。而每个学生都要通过活动实践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尝试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成果展示。在这个模块中,学习者以最终解题展示上述的研究成果。这种成果是个载体,学习者以正式的解答或简单写研究成果的方式,向老师或同学阐述,并在阐述解答过程中通过一些数学语言来与听众互动,在表达中修正自己的解题表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和网络依然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发挥其优势。

(五)教学总结。这个模块主要是鼓励学生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还有些什么地方值得改进。整个过程也为主动研究和思维的循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生成他们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任务导向型教学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实现真正的整合,而不是停留于添加水平。在传统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停留在“添加”水平,知识把信息技术简单的混合于数学课堂教学,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是教案、板书和教材电子化,并没有达到“整合”的目的。整合不是混合。混合只意味着将两种或多种事物简单相加,混合的各个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而整合则强调事物之间彼此融合,各构成部分发生质的变化并最终形成新的统一体。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是以数学课程为基点的。因此,那些在课堂上简单地将数学课本或课本上的习题或函数图像搬到屏幕上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地适应。

篇7

关键词:技能人才 综合服务 网络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4-4914(2016)09-272-04

阳煤集团是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之一。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以煤炭和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电、铝、建筑地产、装备制造、贸易物流为辅助产业的煤基多元化企业集团。当前,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企业要实现转型和发展,关键在人才。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阳煤集团高度重视以高技能人才为首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

2015年,为落实国务院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切实提高企业技能人才服务工作效率和水平,为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领军人才搭建一个集学习、培训和技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阳煤集团创新发展思路,在互联网创办了“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http://),经过一年多来的运行,“互联网+技能人才服务”模式的作用凸显,技能人才服务工作实现了从企业到职工的点对点对接,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技能培训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技能人才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和技艺切磋,促进了阳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背景

(一)适应企业发展变革对技能人才服务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发展,阳煤集团逐步从阳泉地区两山夹一沟仅有四个坑口的矿务局发展成为地跨晋、冀、鲁、渝、新多个地区的企业大集团,产业布局从单一的煤炭转变为以煤为基,化工、铝电等多元发展的模式。企业的产业增多、体量增大和区域扩张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成长,但对技能人才服务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是区域扩大和管理层级的增多使技能人才政策的宣传贯彻,以及各类工作安排部署的时效性大打折扣;二是沿用原有集中办班的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使培训的人工和时间成本大为增加,职工全部在集团总部参加较长时间的脱产技能培训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三是随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深入开展,鉴定申报人数逐年增长使鉴定考试组织工作的难度加大,考试题卷、印刷、传送、阅卷等考务工作量较大且相应的成本有所增加。阳煤集团面对技能人才服务工作的新需要,在遵循鉴定工作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亟需建设一个高效的综合平台。

(二)满足企业多层次技能人才服务的需要

近年来,阳煤集团通过不懈努力,采用职业技能鉴定、高技能人才专项培训、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多种途径的培养使企业技能人才总量得到了不断攀升。技能人才队伍呈现出拔尖人才高端引领,高技能人才成倍增长,初、中级工有序跟进的技能人才梯队式发展态势。

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对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原有的人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企业亟需建立一个可以分门别类为各类人群提供服务的平台。

(三)满足企业技能人才技术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企业培养储备了一大批领军高技能人才。为完善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技术交流机制,阳煤集团一是启动了集团首席技师聘任工作;二是推荐选拔出一批技能大师并分期建设了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每年定期组织优秀高技能人才召开技术交流会议;四是在煤炭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在集团煤炭产业建立了以技能大师为首的技术服务队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这些举措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能人才技术交流和技艺代际传承,解决了一些在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但是由于领军技能人才所在基层单位地点不集中,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沟通仅仅局限在本单位和附近区域,且集团统一组织的技术交流会在频次上也难以满足技能人才的需求,技能人才的交流沟通存在一定瓶颈。如何在集团范围内充分地引导和发挥出技能人才之间相互切磋技艺、师徒教学互动、技术难题技术会诊、绝招绝技展示、技术技能创新难点分析等方面的作用是工作中面临的一项突出问题。企业和职工亟需一个能够跨越时空开展技术交流、会诊和学习的平台。

(四)顺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互联网逐步成为公众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技能人才的宣传作用日渐弱化。互联网凭借其互动性与便捷性正成为最有发展潜力与前途的新兴媒体,在线教育培训更是成为新兴的交流媒体。总理在2014年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其重要作用可见一斑。从企业内部看,技能人才队伍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新一代技术工人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职工队伍呈现出的这些新特点推动着企业管理向现代化迈进,通过网络开展技能人才服务和培训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综合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分析,“互联网+技能人才服务”的时代已经到来。

(五)提升技能人才服务水平的需要

阳煤集团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历经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密度得到了不断攀升。企业的技能人才工作逐步从培养储备向人才的管理使用和服务转变。如何获知技能人才的成长发展需求,如何实现对大批技能人才进行的高效管理,如何方便快捷的开展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鉴定,如何建立有效的技能人才交流模式,如何更好地为技能人才提供及时、可靠、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成为阳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

面对企业的和职工的双重需求,阳煤集团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对技能人才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即:创建“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新媒介。

二、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一)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基本内涵

基于“互联网+”新思维下的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基本内涵是:以服务企业安全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提供技能人才综合服瘴落脚点,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遵循“企业发展、人才优先、尊重知识、崇尚技能、服务职工”的方针,利用“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整合各类优势资源,为企业技能人才提供信息速递、政策宣传、在线技能培训、人才服务、技术交流等服务,为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班组建设等技能人才工作提供宣传和展示的窗口。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拉近技能人才和企业的距离,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氛围,为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二)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主要做法

1.在调研基础上确立以互联网站为载体,技能人才综合服务为核心的总体建设思路。在项目实施前期,阳煤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到基层各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根据企业和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确定了“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的定位:网站是助力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发展的创新平台,是为企业技能人才提供政策指导、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远程技能培训、在线考务与考试、技术服务、技术交流、成果展示的综合平台。

2.突出综合性、服务性,合理设置网络平台版块。“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设置了“工作动态”、“政策法规”、“鉴定服务”、“鉴定管理”、“技能培训”、“实训基地”、“班组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比武”、“队伍建设”、“人才服务”、“咨询信箱”、“通知公告”、“高技能人才风采”、“技术交流论坛”等版块,各自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主要的版块有:(1)“人才服务”:人才服务是网络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为技能人才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从申报、培训、成绩和证书查询的一条龙服务,还为技能人才提供技术资料查询下载、远程技能培训等其他服务。(2)“技术交流论坛”:论坛是技能人才进行技术交流的主要平台,为技能人才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通道。(3)“工作动态”:对公司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进行宣传,职工方便了解最新资讯和工作进展情况。(4)“政策法规”:学习贯彻国家、省、行业及阳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相关政策和文件。(5)“鉴定服务”:查询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职业介绍、职业标准、职工对相关职业(工种)的讲义教材进行学习。(6)“鉴定管理”:查询职业技能鉴定公告及各阶段考试考评通知、查询职业技能鉴定政策,查询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建设情况与服务范围。(7)“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各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工作动态、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8)“班组建设”:为技能人才提供他们所在基层一线班组的工作动态和班组工作经验介绍。(9)“咨询信箱”:有效建立企业和技能人才的网络沟通渠道,职工可以咨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提出意见建议等。(10)“高技能人才风采”:将集团首席技师、技能大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照、先进事迹、技能成才历程等资料进行展示,以激励和促进广大职工学本领、练技术。

3.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厉行节约组织网络平台搭建。阳煤集团本着高标准、高质量且厉行节约的思路谋划推进网络平台的搭建工作。一是按照网络平台的定位和目标缜密制定了网络平台的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打造技能人才服务精品工程的思路分步组织建设;二是建立协调机制,由阳煤集团人力资源部领导牵头定期组织工作协调会,及时了解平台搭建的进度和质量,并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三是在煤炭行业经营形势下滑的背景下,阳煤集团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严控建设成本。在成本投入方面所做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1)根据数据承载量合理购置服务器来降低固定资产购置费,服务器购置共计花费1.7万余元,较常规购买服务器节省3000余元。(2)选择有资质的公司对服务器进行第三方托管,大幅降低服务器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费用,服务器托管费用每年6800元,较自行维护每年节省约8200元。(3)在企业内部抽调建站方面的专业人才对网络平台的后台系统和前台页面进行自主开发和设计,网络平台只用了20个工作日即搭建完成,设计开发费用仅投入1.8万元,较依托专业建站公司设计开发节省18.2万余元。(4)相机等辅助设备购置1.28万元。平台建设的计划投入与实际投入比较如表1。

经过近三个月的反复测试和完善优化,“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这一技能人才的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正式开通上线。

4.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宣传优势,营造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网络平台较传统的二维宣传平台具有多媒体优势,平台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为一体,达到真正的声情并茂。网络宣传资料制作周期短,能在较短的周期进行投放,资料一旦放在网页上,不仅立即“问世”发挥效用,更可随时更新、更正、省时省力,节省了大笔的人力及印刷费用。“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开展针对技能人才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一是通过政策法规版面,让企业职工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省、行业及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有关政策和文件,拉近企业与职工的距离,让技能人才感受到政府、行业和企业对他们的关爱;二是通过技术比武版面宣传最新的职工学练比动态,激发出职工学本领、练技术的热情;三是通过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风采两个版面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的事迹进行展示,通过标杆和榜样的表率作用带动整体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大提升。

5.突出技能人才服务这一网络平台的核心职能。网络平台的核心职能是为技能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使这一核心职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网络平台重点做好了如下服务。

服务一:设立咨询信箱、电话热线、短信平台,搭建了企业与技能人才之间直接沟通的桥梁,技能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反映到企业,企业可直接了解到技能人才的诉求以及在技能人才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企业针对技能人才的各类通知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实现平台到手机的点对点推送,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延迟和内容误差。

服务二: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在线的职业技能鉴定自主申报服务通道。职工申报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内置的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系统进行考务管理,该系统与企业既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接,申报鉴定职工的有关个人信息可直接调入考务系统,方便了工作人员审核申报条件、安排考场、打印准考证等,提高了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的效率。

服务三:搭建了职业技能鉴定无纸化考试系统,职工在鉴定考试前可登陆系统参加考前培训、在线题库训练、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无纸化理论考试,在方便职工的同时提高了鉴定管理水平,降低了鉴定开展过程中投入的试卷提取、传送、印刷、监考、阅卷等成本。

服务四:网络平台为技能人才提供了远程技能培训服务,职工可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直观的学习操作技能。一是将职业技能鉴定前培训课程进行现场录制并上传到网站(包含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参训职工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登陆网站进行学习,阳煤集团可通过网站对每名学员的培训课时情况进行管理监督。既可解决因为申报人数多无法集中统一组织培训的问题又可以进行有效的培训监督和管理,同时还降低了培训成本。二是将高技能人才专项培训、各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的日常培训等其他技能培训课程录制成视频供所有职工观看学习,使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服务五:在网络平台上为职工提供在线查阅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的通道。

服务六: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果经验展示的平台,充分调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技能人才开展技能攻关和技术革新的热情。

服务七:在网络平台上分专业提供了技术资料方便职工查询和下载。

服务八:建立技能人才库,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其中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对外公布,其他技能人才信息在集团内部联网供各基层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查询使用。

6.借助互联网优势,打破技能人才的交流瓶颈。为解决技能人才之间的交流范围狭窄,技能人才之间交流方式单一且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为职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网络技术交流论坛,主要交流技能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论坛设置有采煤掘进、矿山机电、运输提升、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煤质选矿、化工化机、铝业冶金、发电供电、煤机制造、建筑建材、新兴产业等专业版块。除专业版块外,论坛还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展示交流版面。此外为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还开办了新闻、摄影和文学版面。论坛的开办,一是突破时间限制,职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在单位、在家中均可以利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登陆进行交流;二是突破了空间限制,职工之间的交流不再仅仅依托单位集中组织的会议和培训,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和集团各单位的技术“大拿”结识并进行在线交流;三是突破了交流内容的限制,网站建立后,技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地开会和培训,职工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解决方案,也可以将技术疑难杂症难到网上请求其他高技能人才帮助解决。

三、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效果

基于“互联网+”新思维下的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涵盖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平台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管理、使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平台拓宽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知识面,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技术素质的提升,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平台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的交流和沟通;网络平台成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网络平台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宣传更为便利,政策深入人心

1.技能人才网络服务平台投运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通过网络的形式辐射到企业所属各基层单位,方便、快捷的传达到企业的每个职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基层单位和广大职工的了解和认可,“企业发展、人才为基”的思想深入人心,企业上下凝聚出搞好技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极大的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以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工作为例,为鼓励职工申报,近年来阳煤集团出台了《阳煤集团高技能岗位聘任管理办法》、执行了高技能人才月度技能津贴,对优秀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嘉奖,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还适当减免了职工的鉴定费和教材费,但是由于宣传渠道不畅通,这些措施收效甚微。2015年网络平台开通后,职工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这些政策,高级工以上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申报人员较往年大幅提升,由2013年的15.1%提升到42.8%,提升了27.7%。

(二)工作流程化繁为简,管理效率大幅提高

技能人才网络服务平台投运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例:一是技能人才信息系统和职业技能鉴定在线申报系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以往通过开证明、提供复印件进行鉴定申报资格审查的历史,减少了基层单位的初审环节,工作人员通过技能人才信息系统即可快速查询申报人员的职业(工种)、现有技能等级、学历等,大幅减少了工作流程,原本需要近1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资格审核工作缩短到现在的1周。二是提高了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考务管理系统与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接可以直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个人资料信息和照片开展编排考场和准考证印刷等考务工作,减少了以往鉴定前组织职工进行大规模信息和影像采集的繁琐流程,减少了考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三是针对参加鉴定的考生的考前培训从以往的集中办班改为职工根据自己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自主参加培训,减少了鉴定前培训的组织工作量;四是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实现了在线机考,除减少了考场设置和考务人员派出量外还省去试卷提取、传送、阅卷等环节,网络服务平台不仅减少了考务工作量,还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因素对考试公正性产生的影响。

(三)开展的针对性技能培训效果明显

平台的远程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较以往的所有人员参加统一大班授课的针对性更高,培训效果更好。以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为例,通过分专业分层次的考前培训,职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较往年有大幅提高。2012―2014年期间,阳煤集团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分别为61.7%、60.3%、65.3%,三年的平均合格率为62.4%。在线培训在2015年开通后,当年的鉴定合格率达到85.9%,较前三年平均合格率提升了23.5%。

(四)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技能人才网络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一是为初、中级层次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基础的安全和技能培训的服务,让他们快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确保他们适应相应岗位需要并进一步促进技能水平的快速提升。二是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开阔视野、相互学习交流的服务,让他们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R结构的能力。三是为领军高技能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服务,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提高不断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并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

(五)技能人才服务成本大幅降低

在经济下行、煤炭行业低迷的背景下,以技能人才服务为核心的平台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与2014年相比,阳煤集团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通过网络平台使主要营业成本中的考务成本降低了36.3万余元,考务成本在营业成本中的比重由2014年的72%降低到54%。一是职业技能鉴定的考前培训由过去的大班集中培训改为职工自主培训后每年可节省培训场地占用费5.5万余元、教师授课费4.8万余元、教材订购费9.6万余元。二是职业技能鉴定考务费用大幅降低,理论考试由传统笔试改为在线考试年可节约考场占用费3.4万元、试卷印刷费4.8万余元,监考费3.4万余元、阅卷费4.8万余元。

(六)畅通了技能人才的交流通道

技能人才交流论坛的开办获得了企业和职工的普遍好评。一是使企业内外同行业的技能人才通过网络结识成为了朋友,扩大了企业技能人才的交流范围;二是通过网络能够使技能人才较为便捷的获取当前最新的设备、技术等信息,拓宽了技能人才的眼界;三是解决了日常技术交流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难题,使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更加便捷,提高可交流频次;四是通过论坛搭建了技术难题多方会诊的平台,某个基层单位遇到的技术难题可以调集集团范围内的技术大拿通过网络共同参与解决;五是方便了职工交流学习,技术大拿或者技能大师工作室整理的技术资料、课件讲义等可以通过论坛进行分享,职工可在论坛学习,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提问并得到专家的解答。

(七)技能人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社会效益显著

以技能人才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平台运行一年多来,使阳煤集团的技能人才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职工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了解更为深入,调动了职工参加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职工技术交流通道的畅通激发出职工相互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使生产现场遇到的棘手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让领军高技能人才有了“扬名立功”的舞台。技能人才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技能人才在生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有效降低了企业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技能人才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在企业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创新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小曼.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6(6)

[2] 刘鎏.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

[3] 冯光福.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1)

(作者单位: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 山西阳泉 045000)

篇8

关键词:多普勒 成像技术 高血压 左室肥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4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了本院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50例左室肥厚,记为LVH 组,其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年龄分布在49~66岁;室壁厚度大于等于12毫米。50例非左室肥厚,记为 non- LVH 组,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24例;年龄分布在47~60岁;室壁厚度小于等于11毫米。经检验,以上所有患者都和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相符合,并且都是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力衰竭、瓣膜疾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其他疾病。另外,选取了门诊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为26例,女行为20例;年龄分布在38~62岁;都经病史、体检、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1.2 研究方法。

1.2.1 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PHILIPS iu22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先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房内径(LAD)。应用二尖瓣血流频谱图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充盈速度(E)、舒张晚期充盈速度(A),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用的Sequo ia5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其心脏探头的频率为2至4兆赫兹。之后,在清晰心尖四腔心切面下转入PW-DTI模式,将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水平处,测量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并计算VE/ VA 比值,所有病例于冠脉造影前1~3d由同一资深超声科医师完成超声检查,存储3~5个心动周期的图谱,各测量指标取3个心动周期之平均值。

1.2.2 心导管检查。对所有受试者都实行心导管检查,并按常规方法先对其进行左室压力测定,记录左室舒张压力曲线,然后行选择性冠脉造影,记录冠脉病变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所有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多组数据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用LSD法。变量间的相关性作Pearson相关分析,如果P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参数。LVH 组IVSD、LVPWD、LAD 均比对照组和non- LVH组显著增大(P0.05)。射血分数(EF)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DTI及MVI参数LVH 组和non- LVH组VE/ VA和E/ A 均比对照组的显著减小(P

3 结果讨论

心室舒张压是很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在舒张早期,血流从左房进入到左室,这是由左室心肌主动松弛以及二尖瓣开放之后,左房室之间的压力差来决定的。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在临床上较难诊断的疾病,大约有50%~60%的心力衰竭是由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引起的,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高血压是临床上导致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的一种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左室肥厚除了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外,还伴有心肌间质水肿、胶原代谢增强以及心肌细胞坏死等导致的心肌纤维化,从而使得心肌僵硬度增加,逐渐出现心肌松弛性和心室顺应性下降。

临床上对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它相对容易获得,且具有无创、测量简便等特点。以往对左室舒张功能改变的检测常限于二尖瓣口血流参数的测定,即舒张功能正常时,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 / 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大于1。早期舒张功能不全主要是由于左室松弛能力下降所致,表现为E峰降低、A峰增高、E/ A小于 1,当舒张功能进一步受损时,由于左房压力升高,左室充盈受限,此时E/ A 比值可大于1而出现伪正常现象,从而影响了对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判断。DTI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二尖瓣环(MVR)运动反映的是左室心肌纤维在纵轴力学方向上的变化,它与左室功能有着重要关系。

4 结语

组织多普勒作为一种临床检测左室舒张功能损害的指标,具有可重复性及方便性,能够客观、早期检测左室舒张功能的损害,特别能够鉴别二尖瓣血流的假性正常现象,并且不受心率、呼吸及心脏负荷的影响,能够准确而敏感的反映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一、坚持维护群众权益,依法管理服民心

一是规范文件规定。由县政府法制局牵头,对以往的计划生育文件进行了清理,凡有悖于政策法规的全部废止。

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县计生委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15个乡镇都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村村都有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栏,把群众想知道、要知道、应该知道的及时公开。制定并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公示、评议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项工作制度,让群众学法、懂法、自觉守法,使各级干部正确执法,依法行政。

二、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村民自治顺民心

我县按照“依法建制,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奖惩分明,便于操作”的原则,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各行政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合法的程序,选举产生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议事会和村民议事小组,制订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利用计生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开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办事程序和本村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由村委会与已婚育龄夫妇家庭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书,建立计生协会。目前,凡实行村民自治的村,都较好地解决了已婚育龄妇女“三漏”问题。村民自治的实施,有效调动了群众广泛参与、管理、监督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

三、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暖民心

我县按照“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优质服务体现到尊重群众“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隐私权、保密权、尊严权、舒适权”上,做到“五个加强”、“五个坚持”:

“五个加强”: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二是加强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两年来,县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对县站进行了整修扩建,更新、添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县站稳定在省甲级县站行列。15个乡镇都建有标准较高的计生科技服务楼,科室健全,全部达到了B类以上甲级标准;206个行政村(居委会)的计生宣传技术室全部达到省、市规范化标准,成为全市乡所、村室建设示范点。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各种并发症抢救预案、转诊、过错追究、术前宣教、术后随访等工作管理制度,完善了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妇女病普查诊治服务、优生咨询服务、孕期保健等服务规范。

四是加强健康检查。在康检中做到“真诚面对面,沟通心贴心”;在妇科病查治服务中,做到“全面检查,逐人建档,病情保密,优惠治疗”。全县康检对象参检率保持在98%以上,妇科病查治参与率达到90%以上。

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县建立完善了已婚育龄妇女管理信息库,实现了县乡联网,各种台帐、报表全部微机打印,并坚持用微机信息指导工作。2004年8月,被表彰为全省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甲级县。

“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免费技术服务。近两年来,全县为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金额达370多万元。

二是坚持术后随访。凡手术对象,计生工作人员都要上门走访,送营养品进行慰问,向群众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查看有无手术遗留问题,全县多年来很少发生手术并发症病例。

三是坚持送药具上门。村村都有药具室和药具发放员,保证及时把避孕药具送到使用者手中,并坚持开展性病、艾滋病的防治咨询服务。

四是坚持开展知情选择。县、乡技术服务机构都设立了术前宣教室、技术咨询室,在让群达到“四知情”(知国策情,知政策法规情,知避孕节育方法情,知自己身体状况情)的基础上,与受术对象签订知情同意书。目前,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率达到了90%以上,综合避孕率保持在90%左右。

五是坚持开展生殖健康系列服务。县计生、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扎实开展婚前期、孕前期、孕产期、哺乳期、更年期服务。通过系列服务,育龄群众接受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率达90%以上。

四、坚持利益引导,政策推动感民心

我们按照“统一资金、统一渠道、统一形式、统一监管”的办法落实独生子女父母每月10元奖励费,资金由县财政拨付,设立专门帐户经全县邮政储蓄所采用存折形式发放。去年,县政府分上、下半年两次,为全县12561个独生子女领证户发放奖励费150多万元,今年第一季度奖励费也已发放到位。

将县直45个单位制定的优先优惠政策汇编成《川汇县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服务手册》,全县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持《服务手册》可享受“减少计生户‘五荒’承包费、经商税费、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考取本县重点中学的降10分录取”等各项优先优惠政策。

近两年,全县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困难户子女上大学43人,救助金额达15万元;教育部门为计生户子女落实“两免一补”15129人,司法部门为12户计生户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卫生部门为56人次计生户减免疾病治疗费用,民政部门为计生户发放救助资金达20多万元。

五、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安民心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县直部门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管理优质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各部门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中的责任。

篇10

论文关键词:媒介融合 通识教育 融合新闻

论文摘 要:在媒介整合时代下的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大致沿袭三条路径:即分别作为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和教育理念来加以建设现有的新闻教育体系 。但是由于对媒介融合实质存在认知误区,三种路径在现实发展中都存着问题。作为专业课程上唯技术至上的课程取向,在专业方向上对通识 课程设置认知模糊,在专业理念上对新闻教育目标缺乏大局意识,都导致现实改革处于瓶颈状态。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育实质上是传播者和受 传者的传播理念融合,是知识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的融合,是对专业人才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1 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的冲击

1.1 关于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是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平台传播给受众。在新闻生产流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使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体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平台的建构、一个采编团队同时面对多种媒体终端的内容整合,要求新闻组织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能胜任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任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赖恩布鲁克斯(Brians Brooks)06年6月在人大讲座时,曾介绍说:媒体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以及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

1.2 媒介融合呼唤新闻教育的改革

过去的十年,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中西方的传媒界实践中也已经相当普遍。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会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为传媒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新闻教育也必须正视这一挑战作出相应变革。媒介整合影响了整个新闻业制作流程,对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竞争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促使了以前占据独立市场份额的各个媒介开始从独立经营中转向多种媒介的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上的联运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从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其次在整合传播的过程,技术因素的力量越来越得到突显。新媒体不仅作为一种媒介载体,更是成为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新媒体发展中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

中国的不少高校正逐步开始顺应媒介融合的时代环境,进行新闻教育的相关改革和调整,既体现在教育观念上,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概况来说,现阶段的新闻教育改革呈现出三个层次。

1.3.1 把媒介融合做为一种专业课程体系来建设。通过开设具有实验意义的数字传播课程来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如《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等,在课程体系上将新增加的课程作为原有课程的补充。

1.3.2 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专业方向来建设。不单独开设具体的数字传播课程,而将新媒体概念渗透于各个专业的课程中,尝试“大传播”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并重点借助“网络传播实验室”、“新兴媒体实验室”等教研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新技术运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密苏里大学呼应业界的需求,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于2005年9月开设了一个新的“媒体融合”的专业,在“交叉”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出的“融合新闻学”(convergence journalism)专业,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

在中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的专业建设也悄然起步。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系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互为姊妹学院,共同举办“新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双方的师生互访,互相承认学分。

1.3.3 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加以应用。即整个学院以媒体融合为基础,将媒体融合嵌入到新闻理论演变中,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实习实践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技术特点进行调整,探讨多元化互动新媒体教育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调整学院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尝试在本科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可根据兴趣、发展潜力选择专业课程包。同时,在此前提下,也积极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加强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试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实践层面,人民大学尝试将学生的实习真正融入到新闻业界的生产流程中,搭建真正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

纵观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核心点其实体现在了对专业技术的重视。然而单纯对技术的重视并不足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受众心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层面的转变。所以,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实质,正确认识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才能够使新闻教育从根本上适应融合媒介的时代背景。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认知误区

2.1 对媒介融合对新闻实践影响的认识误区——停留在了对新闻制作者与制作方式上,忽视了受传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的改变不仅是体现在业务流程、行业规则、媒介形态上,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制作者,更重要的是受传者对媒体选择和利用的方式。单一的从制作者层面理解媒介融合,尝试着通过培训全能记者的方式来适应媒介形态的变化,并不足以应变纷复繁杂的现实状况。更重要的是从受传者的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的影响。媒介融合对受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众对新闻的获取和理解方式上。

2.1.1 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公众日益摆脱被动接受新闻或信息的状态。尤其是年轻人,乐于回应、参与媒体报道,甚至创建个人的媒体。

而且在年轻人中,拥有这种新媒介技能的人群在增加。专业媒体的记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而且学会从这种方式中获取自身工作的养分。如从网上论坛,在线视频中寻找报道的灵感和故事。

2.1.2 改变了受众理解信息的方式。在传统新闻业为主导的新闻时代,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和信赖是基于对理论、数据的臣服,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选择和体验新闻更多是出于情感判断。传统新闻学去强调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用社会学解决理念传播、影响力问题,但今天它的效能却在极大减损。现在95%以上的社会判断、社会信任建立在情感判断基础之上,要让人们在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向心力和认同感,动之以情,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学会的一种传播手段。

2.2 对融合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认知误区——唯技术至上的专业取向

早期在新闻学框架中的新闻教育注重采写编评的技能课程。在新闻学向传播学过渡的过程中,特别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注重新媒体的技能培养又成了新的学科取向,提出培养“全能型人才”、“跨媒体记者”的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体现在了对技术的重视上,尝试打破早期的专业类别划分,让学生打包学习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知识。实际上全媒体记者的核心并不是单纯的专业质技能的掌握,媒介融合教学目的也不是要求报道者同时掌握所有媒体形式的专业技能。而是要求报道者能够在团队中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将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进行互动,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技巧,以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唯技术至上论”会导致新闻信息的重复传播,深度信息的缺乏,减损有效传播的的效率。

2.3 对融合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的认知误区——对融合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认知模糊

2.3.1 融合新闻课程设置上停留在了对多个不同媒介的专业技术知识的融合。

中国目前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实质是力图将网络、报纸、广播电视三种不同媒介形态的技术课程进行打包设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自已主修专业外的第二专业的课程。如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将本科课程设计为新闻学选修包、传播学视觉传播选修包、传播学新媒体课程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选修课程包、广告与传媒经济专业选修课程包、学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包,规定专业选修课必须选修够16个学分,其中在本专业选修的课程不少于3门计6学分,其余学分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个课程包,但所选课程至少要来自本专业外的3个课程包。在这种课程体系中,网络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包来讲授。 这样,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首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课程体系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过多的专业技术课程会减弱课程中非新闻专业领域的课程比重,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就得不到全面的系统的提高。融合新闻教育的目标并 “重视多能,忽视一专”,而是要实现“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3.2 融合新闻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并没有真正体现。媒介融合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如何在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上,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多学科知识的融汇,是目前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美国密苏里大学作为首个开设融合新闻专业的大学,以它成功的教育实践诠释了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质。威廉姆斯认为,既然将新闻确立为专业,它就既不能不强调通识、整体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偏废实践经验所能赋予的训练,新的教育方式是将专业课程和一定数量的经过精心选择的学术课程的结合。以此为理念,密苏里学院非常重视新闻学与其他科系之间的合作。尝试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的方式来增强跨学科专业的整合。

转贴于

中国新闻教育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却出现了简单的“拉朗配”的局面,即简单地把两种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融合。如有些学院要求学生选修经济类、文化类、法律类、信息类课程,提出培养所谓的军事记者,财经记者,法律记者等等复合人才,实质上这种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相较于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来说,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只处于粗浅的认知阶段,四年的选修课程由于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上课时间,和与传统新闻学知识的有效融合,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复合型人才”。

3 误区的重新认识和反省

3.1 对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对全媒体记者的认识解读

3.1.1 脱离唯技术至上的全媒体技者培养观念,确立培养具备技术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理想的新闻创新人才。全媒体技术这一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正是体现了新闻创新人才的三方面素质的要求。一融合媒体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掌握全媒体新闻采集和制作技术,在综合利用各类不同媒介特质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形态的差异化传递。如在报道一个突发新闻事件中,先用手机媒体做短信报道,然后是网络媒体滚动播报,再跟上图片报道、视频报道,最后为报纸、刊物提供详细的深度报道。通过多媒体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传播以实现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二是融合媒体人才的专业素质是指具有职业道德和素养,遵守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才能。体现在全媒体时代就是脱离简单地对信息的重复性加工,防止信息的爆炸式传递,而是能够根据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和媒体介质的不同特色,对信息进行多样性的富有深度的开掘。三是体现在新闻的职业理想上。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方式如何变革,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文内涵永远是至上的,新闻教育理念应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目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教育走向了误区,即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把新闻教育置于市场逻辑中,漠视生命教育,使新闻教育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 因此,全媒体记者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内涵即是要培养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维护社会公益和价值体系的社会人才。

3.1.2 全媒体记者的核心素质是叙事能力,即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功底,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与现实,不仅能够通过掌握多种媒介技术把信息进行差异化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突显出信息的力量和价值。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前主任、新闻学教授贝蒂?迈斯格在演讲中说,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傻瓜,已经变成简单易学的小手艺,今天的新闻院系培养的仍然是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新闻传播院系在教学和科研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过分追求,将会削弱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培养的学生很可能只会成为别人原创性的新闻和影视作品的剪贴员或包装工。不管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如何让一个故事讲得生动始终是新闻学教育的关键性问题。已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凯瑞说过:新闻就是一种描写的艺术,或者是描述的艺术。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南加州大学的融合课程改革中,新闻写作课程始终是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因为讲述一个好的新闻故事的能力实质是其他媒介技能的平台和基础。

3.2 融合新闻课程体系的设置——融合课程实质上媒介技术课程和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深层整合

3.2.1 技术课程融合的实质是不同媒介专业的学科间融合,实现跨学科的整合教育。

媒介整合时代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质是要把广播电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特色、写作范式、技术理论、视觉需求、专业术语进行课程间的协调整合,建立真正成熟兼容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

美国南加州大学媒介融合的课程在多次改革后逐步建立了这一体系,即把媒介融合中的网络新技术课程融入到整个传统新闻学教学中,不再像中国目前的新闻课程改革那样,把网络、广电、纸质媒体分别授课。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避免了课程体系的重复导致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从新闻实践的角度考量更适合融合新闻要求记者和编辑结合新闻题材特点选择最佳的媒介方式进行报道的特点。

表1:南加大新闻系媒介融合课程模式

3.2.2 融合新闻教育不仅要实现在专业课程上不同媒介技术课程的融合,更要在通识课程上实现多种学科间的融合。

媒介融合催生了融合新闻学的发展,技术层面引发的制作流程的改变,促进了在新闻教育中对技术课程的重视。但是在美国密苏里学院开设的融合新闻课程的实践中,发现单纯的技术性知识的掌握并不足以培养出胜任各种状况的优秀新闻人才。虽然媒体技术的力量谁都无法回避。但是也应该看到,内容永远主宰了高质量的新闻与新闻教育,传输系统永远是第二位的,虽然新技术挑战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应该坚持教授学生那百分之八十不变的内容,掌握百分之二十的操作技术比掌握百分之八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

在此理念下,美国新闻教育从早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发展,开设课程的重点从专业技术课程转向了人文与科学知识。各学校都努力将反映传媒技术性层面内容的课程减少,增加传媒事业社会层面、伦理层面、文化层面内容的课程。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大众传播系对新闻、广告专业学生人文课程的学习做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必须修65学分的人文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历史、国际关系、经济学、戏剧艺术、宗教、讲演等;宾西法尼亚大学传播系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有良好的人文学科基础,我们训练他们能够探求文化、技术、伦理、文艺以及政治事务,并能深刻理解大众传媒对公众的作用、权利和责任。”

目前在中国新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变革和现实危机面前,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成了新闻高校改革的一大举措。目前复旦和清华都提出了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这一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媒介精英人才。如下表2、表3可看到,虽然两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各有特点,但通识课程中对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加强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是其共同特点。通识教育使学生浸润于文理贯通的博雅教育中,使其成长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通才”。

表2 复旦新闻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一览表

表3 清华新闻学专业通识类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一览表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是当代传媒业的一种新趋势,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与合作,早已突破了现行政策的壁垒。与此相适应,融合新闻教育成为现代新闻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如何在融合媒介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学科整合进行重新认识和规划,对新闻教育改革来说至着重要。这种学科间整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包括不同媒体形态技术课程的整合,尝试将新媒体融入到各个传统媒介的教学体系中。二是在新闻学院内部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和传统新闻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着眼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打破学院间的藩篱,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真正实现学科间的联合办学,着力于培养社会性工作人才。只有实现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才能够真正实现融合新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东南传播,2008(6).

2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中国记者,2011(3). 3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中国记者,2011(3).

4 Editor and Publisher.Dec.24.1910,20.

5 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新闻大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