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概念

篇1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意义;本质属性;物理现象;物理定义

作者简介:李源贵(1986-),男,广东信宜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包括了物理现象、物理本质属性、物理意义、物理思维形成过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等,掌握和界定每个物理概念才能形成物理学体系.但是在学习中,却有部分同学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存在问题,出现物理概念的混淆,物理概念界定不清等现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乱用概念、滥用概念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1认识物理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11把物理概念等同于定义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头脑中缺乏科学严谨的物理思维,在学习物理概念时,部分同学会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深,简单的认为物理概念就是物理定义,只是从定义上来记忆物理概念,而没有深入理解到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中归纳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属性.

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学生从定义上理解到密度其实是一个比值,如同数学一样,通过公式ρ=mV来计算其大小就可以了,但是正确理解密度应从它的物理意义上理解,密度是由物质的种类来决定,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单从定义上理解并没有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

12没有区别物理概念的个别现象与一般现象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物理概念中也有个别案例是在概念界限之外的,应当加以区别.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一般学生都是从大量的例子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所以就在一般现象中概括形成了“浮力”的概念.但是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显然不是的,例如浸在水中的桥墩,它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应该从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13没有分清“前概念”与“物理概念”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现象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前概念”,但“前概念”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也能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如果没有把“前概念”和“物理概念”区分,则容易把物理概念混淆.

例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前,从大量的生活经验中就形成了摩擦力的前概念,而且都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是属于阻力.但是从实验中发现,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如运动员起跑时的摩擦力就属于动力,所以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时,关键要认识到摩擦力只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对”两个字就把前概念和正确的物理概念分清.

14没有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

物理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基本是从大量的实验和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每个概念也有一定的范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概念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导致在知识点上出现前后矛盾.例如:学生学习声的产生时,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学生容易把“声”等同于生活中的“声音”,但是他们的范围不同.人们能够听到的才叫做“声音”,把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声音只是声的一部分,所以振动的物体能够产生声,但不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2初中物理概念的分类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到的物理概念很多,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21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尤其重要,有些概念就是物理现象的直接描述.例如:把一块固态冰放在室温中慢慢变成了液体的水,对于这种现象就叫做“熔化”.所以把匀速直线运动、熔化、凝固、扩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都归纳为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22反映物理本质特性或属性的概念

在初中阶段,有些物理定义只是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总结,但并没有描述出物理的本质,当我们深入学习时,就会发现它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性.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这个定义只是给出了密度如何计算,但实际上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特性.除此以外,特性还有、比热容、电阻、热值等,属性的有:质量、惯性.

23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概念

物理概念除了描述物理现象和物理本质属性或特性外,还有就是反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它往往是通过公式的计算来描述.例如:物理学中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用公式表示就是W=FS.这就是通过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概念.除此以外还有力、功率、机械能、电流、压强、效率等.

3怎样学习初中物理概念

31理解概念的物理意x

在物理学中,虽然物理概念很多,但是每个物理概念都有物理意义,如果学习中忽略了物理意义,那就不叫物理了.例如:物理学中引入了“速度”,如果学生只是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当路程越远,时间越短时,速度就越大.这就等同于数学中学习的速度,物理学中之所以引入速度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本领,它的大小不是由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由物体本身的性能决定.所以学习物理概念一定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32分清物理现象与本质

物理现象的概念和物理本质属性的概念是物理概念中最难区分的,有些概念从物理定义上看好像是描述物理现象的,但实际上是反映物理本质的,这样的概念最容易造成混淆.例如: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从定义上看是一种阻碍现象,但实际上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学习物理概念时应分清现象概念和本质属性概念.

33分清物理概念的范围

物理概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物理概念.而物理概念的范围有大小之分,也有过程量和状态量之分.例如: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我们清楚密度的大小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是这只是针对固体和液体而言,而对于气体则不成立.又例如:在学习“热量”的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会出现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热量”,但我们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能量”.

34用科学实验学习物理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和概念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但是在做实验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和严谨性,只有正确的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物理概念或知识.例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时,气体扩散实验是把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上面倒扣的是空瓶子,这两个瓶子的上下位置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5用生活实践理解物理概念

篇2

初中生刚接触到物理这门课程,不知道该怎么学。唯一能直接上手的是各物理量的概念。而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

我认为,要学好物理概念,关键就是要弄清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透彻理解它的内涵与外延。

以“热传递”这个概念为例,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经过分析,我们首先能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句:“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然后琢磨、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说出了热传递发生的位置是既可以在两个物体之间,也可以在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说明了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能否发生热传递,关键是看温度是否相同,而非其他。温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反之,温度不同时就一定会发生热传递。“能量”二字指明了热传递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或其他,说明了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发生了转移,温度变化只能是表象。“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道出了热传递时能量转移的方向,是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而不是从质量、体积大的物体转移到质量、体积小的物体上。“直至温度相同”指出了热传递停止的条件是温度是否相同,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就会停止,否则热传递将会继续。经过这样的反复分析、琢磨,我们对热传递发生的位置、条件、实质、方向以及热传递停止的条件自然就会清楚、透彻,哪里还会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能否学好物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对物理概念理解得是否透彻。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比如“能量”“惯性”等这些概念,单靠老师的“言传”并不能传神地表达出其真谛,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会”才能真正领略出它的全部内涵。这种“意会”的感觉只有靠我们对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才能体会得到,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意义正在于此。

篇3

1 创设情境,获得感知

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运用实验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带入情境和通过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展开情境.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都必须凸显出事物的“共同属性”和“基本特征”,让学生能够清晰、迅速和直接地感知到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例如,在进行压强的新课教学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当充分凸显出压强大小所产生的效果是材料压缩形变的大小、压强等于压力除以面积等于弹性模量乘以相对压缩形变这一本质属性,压强大则压缩形变大,当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材料就破坏了.所以创设的情境应该让学生观察或感受物体在压强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形变大小或者压力变化对物体的破坏程度.如教学中播放一段视频,沙滩上穿平底鞋且体重较重的男士和穿高跟鞋但体重较轻的女士散步后会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让学生改变图1中实验小桌在海绵上的安放形式;或在图1的乙图和丙图中通过改变小桌上的砝码让学生观察海绵压迫的深浅程度.老师通过这样一些简洁、直观的实验现象来表现压强大小对材料压缩形变影响这一概念本质特征,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清晰.

如图1所示,甲图把小桌放在海棉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注意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深浅,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2 思维加工,形成定义

老师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出物理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将物理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这一思维加工环节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举足轻重但又常被教师省略的.如在进行压强概念教学时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到了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压力一定,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感知后,许多教师就直接给出了压强定义,而没有再对学生提出压力与面积都

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强.如果此时老师让学生通过思考、寻找比较方法,学生就可自行得出压强定义,这样学生就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从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上得出了压强的定义,真正实现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思维的抽象的飞跃,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老师对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仍须围绕概括共同属性、抽象出事物的物理本质特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综合的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如在进行电阻的概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感性认知.任一纯电阻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之比是一个与U和I都无关的物理量R,再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每一个金属导体本身都存在一个恒量R,且不同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这一导体的共同属性.这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恒量,不同的物质这个恒量也不尽相同,这个恒量表示物体的一种本质特征――密度,再让学生悟出导体这一不同恒量R也一定表征着导体的某种固有本质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推理得出:在相同的电压下,恒量R值大则电流小,恒量R值小则电流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于是引出电阻的概念.最后可让学生试用文字及数学式R=U/I得出R的正确的表达形式.

初中物理教学多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和感知来总结知识,对理论逻辑的运用相对较少,但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理论逻辑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抽象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做铺垫.如对升华这一概念进行教学时,老师可先告知学生碘的熔点是113℃,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将含固态碘的密闭容器放在热水中,学生观察到固态碘变为了气态,此时提问学生:固态碘是直接变为了气态还是中间经过液化再变为气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固态碘的溶化温度为113℃而热水温度最高不过100℃,最终得出固态的碘是直接变为了气态,所以这一过程就叫做升华.

3 基础练习,熟悉概念

初步形成概念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仍然是肤浅、片面的,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就需要进行紧贴概念全部含义的基础性练习.练习要囊括概念的全部含义,多一些巩固解释现象的练习,少一些复杂的问题训练.提出的问题应定性的多一些,定量计算的少一些,问题设计层次依次递进,难度逐步加深,不急于拓展、提高.如在给出压强的概念后进行这样一个基础练习,如图2所示,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若是将报纸对折,则对折后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Pa?将报纸撕去一半后对桌面的压强又是多少Pa?练习紧贴压强是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这一含义,先改变影响压强的一个因素(面积),提问学生压强如何改变,再使压力和面积都改变再次提问学生压强的变化,使问题由浅入深,层次递进,让学生在问题难度的递进中逐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4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多媒体

物理概念教学程序一般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具体策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运用课件选角度、抓引入、建构概念

概念的形成首先要有一个图式积累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课件播放有关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获取丰富的感觉、知觉图式,可以了解与物理概念相关的多种矛盾现象。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唤起学生的记忆,促使学生有目标地感知,将新的感性材料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体系中去,找到记忆的“增长点”,让学生知道他们即将学习的概念“像什么”。教师要分析学生新接收到的信息与原认识领域中的信息有无冲突的地方,如有的话,在哪里出现不符,甚至出现了对抗,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排除前概念的影响,为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浮力”概念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人在死海中自如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不下沉?再做小实验,将小木块、牙膏袋等先后放入透明的水槽中,学生会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牙膏袋沉在槽底。此时教师可以提问:是否只有木块才受到水对它向上的作用力,而牙膏袋却不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很多学生都会作出这样的回答:木块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牙膏袋不会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学生甚至还会解释说密度比水大的物体不会受到水对它力的作用,所以下沉。接下来,教师通过改变牙膏袋的形状,再放入水中,发现它浮在水面上,学生会非常惊讶,兴趣大增,因为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作用,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如,人在水中搬运石头就比岸上感到轻松,是因为受到水对石头浮力作用的缘故。再通过进一步举例、分析,引入“浮力”的概念。

二、运用实验录像揭现象、抓本质、理解概念

由于获得了足够多的感性材料以及为建立新概念而引入的相关知识,这些感性材料和相关知识为新概念的建立做好了心理图式上的准备。但新的概念的建立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经过思维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设疑、质疑、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逐步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逐渐摒弃物理现象中的无关因素,找到形成概念的相关因素,甚至关键因素,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形成新的概念,实现思维由感性到理性,又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如,在学“浮力”的概念时,通过实验己构建了概念的雏形: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但浮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选择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两金属块,如铁块与铝块,通过弹簧秤悬挂并浸没在水中,我们马上就发现,与铁块相连的弹簧秤的读数大于与铝块相连的弹簧的读数,而改变铝块的形状后,弹簧秤读数并不发生变化,最后将水换成油,弹簧秤的读数都变大。教师让学生将数据逐一记录下来,连同用牙膏袋引入浮力概念的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物体所受到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其他因素无关的结论。

三、恰当应用,及时反馈,明确概念

应用就是让问题显现出具体矛盾,这些问题的矛盾既可以分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自身的矛盾,又具备认识上的矛盾。概念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具体认识和理解的延续,是认识层面的第二次跨越,能够让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作用于实践层面,也可以使得我们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得到检验。对概念的运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学习者在了解和运用具体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相似的问题;二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进行把握,可以根据所学的概念来解决实际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只有那些包含了物理的表面现象、物理内在规律、多种多样的物理应用题和那些同其他科目有包含关系的物理题目,才能够真正检验和运用到物理概念。

这样一来,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知识面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关于概念运用的第一个层面的教学方法,教师大多能较好地把握和运用。了解、分析、鉴别、运用这些是教学的程序也可以说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计算机,根据以上要求,设计出对应的题目,根据具体情况巧妙组合题目来进行练习。现把概念运用的第二个层面做如下的理解:

1.在物理概念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构建物理模型

应用题中大多包含着很多矛盾对象,可是由于要受到一些题目条件的限制,我们总是选择那些能够解答出问题的矛盾作为对象来回答,通过问题的一些物理模式来进行把握,写出分析过程,最终解答出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能不能通过现有的物理模式进一步突出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来看,具体情景越新鲜,能够使得学生兴趣越浓烈,物理模型中包含的物理概念自身或者是概念之间的一些统一结合的关系,如果在教师有目的地提取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这些问题就更具有特殊的关系,将使得物理概念更加明确。

2.在物理规律中延伸概念教学

运用多媒体来演绎物理的运动过程,可以让学生直观明白相关概念之间的那些统一对立的物理现象,或者是物理过程中的关系以及发展的趋势。这些都是靠相应的物理规律来建立的,物理规律不是单一存在的,它是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具体解决题目的时候,不容易建立正确、全面的物理方程,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对物理的相应概念不能够全部理解造成的。在具体的物理规律中延伸物理概念的教学能更深层次解释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活化物理概念。

比如,在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时,可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通过多媒体与教材相结合得到最优化的效果。

3.借助具体的物理实验来巩固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直观的物理实验在概念的学习中具有很强的作用,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这个特性可以强化对物理概念的反复记忆,还可以利用实验的可操作性这一特性,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可以利用实验的可信性,可及时考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此外,具体的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做书本上的相关实验,并且可以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知识来设计实验。例如,九年级小实验“空气的力量”简单易做:对两张平行的纸吹气,两张纸吸到一起。通过这个小实验使得学生明白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大气的问题。但是有些实验必须提醒学生的安全性,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概念的内涵、外延,科学合理、灵活地应用多媒体,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都晓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顾爱敬.中学物理生态化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方法革新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92-01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分的注重学生利用物理原理解题应用的教学。对于概念的处理,一般都是要求学生“熟记”,而忽略了学生是否对物理概念中一些重要内涵的彻底领悟。概念没有摸清,导致了学生在物理原理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学习效果比较差。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他们对于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

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具体将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领悟物理概念的内涵。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讨论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 物理概念的初步学习过程

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最初接触一是经过课前预习,其次就是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其中又以课堂中的学习为主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理解的入门,理所当然就落到了物理课堂教学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概念学习的有效指导,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思维习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课堂教学中相关物理概念的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1实验观察阶段

物理实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形象化的有效途径。以往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过分的注重了对于实验结果的观察,而没有结合相关的概念阐释,结果在学生中就造成了一种“外行看热闹”的现象。所以,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改革,就是将实验和概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变成“内行看门道”,即让学生真实的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让物理概念在真实情境中建构与应用,才能完全被理解。

例如,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候,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入手,缝衣针很尖,刀钝了要磨一磨,图钉一头大一头尖细,坐在沙发上要比坐在条凳上舒服,书包带子是宽的,胖子和瘦子站在沙坑里,胖子通常陷入的更深等,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现象都与物体的哪些方面有关,初步得到压强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分析和交流得出概念。

1.2元物理知识的科学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已经相应的有了一些积累,并且在生活中,有了一些浅显的物理概念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简单的物理知识,充分进行调动,然后,帮助它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物理概念的科学化,在学生熟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免除一种抽象知识的陌生感,提升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认同。

2 物理概念的记忆阶段

这个阶段的记忆主要指的是,对于物理概念的掌握,以及印象的加深,将学习到的物理概念的持久保持。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于概念的复习阶段。

在基本概念记忆阶段,可以采用说文解字的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物质;量:……的多少);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从功劳引入:努力+进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就叫惯性。(习惯性,习以为常,不喜欢改变,为惯性);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源:水流出的地方,事物的出处,根由)等。

关于物理概念的复习,我们指导学生根进行一种科学分类的复习策略,就是将繁杂的物理概念,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类。知识一个有机的系统,找到其中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概念的掌握。

比如,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已经学习过的关于“能”的定义:第一步,归类。按形式这些概念分为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光能、核能等。随后,在将机械能分为动能和势能,电磁能氛围电能和磁能,核能可以继续分成化学能、原子能、太阳能。这个过程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形成一棵知识树,不同的“开枝散叶”。

3 物理概念的应用

物理概念的学习和识记,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在实际应用上,在这个环节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并且加工有效信息,抽取概念中的科学内核,根据具体的物理条件要求甄选出合适的适用概念,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比如,在进行概念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概念知识判断对错,并且说明理由。

(1)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紧自行车刹车闸是为了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2)在接触面之间加油,可以消除摩擦

(3)物体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4)物体运动越快,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5)物体静止时,就一定没有受到摩擦力

(6)如果没有摩擦,我们就寸步难行

篇6

一、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物理概念往往出现在教材内容的开头或末尾,一般都会用黑体字标记出来,目的是让学习者重视和注意。概念是科学的细胞。学生只有对物理知识,进行初步地把握,将物理概念转化为解题方法,才能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和学科的学习方法。

概念的建立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重获科学家得出概念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物理概念往往拗口饶舌,晦涩难懂,而物理试卷的出题人也喜欢在物理概念上设置陷阱,稍有疏忽,就会落入“圈套”。所以,重视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既是考试的需要,也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把握学科特征的关键。

二、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机制

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习物理的关键和基础。它是表述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思维形式,在进行概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已经由感性思维的阶段过渡到理性思维的阶段,但是在物理学科等初步涉及的领域,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学生还是会对物理学科停留在最为初级的感性认识。尽管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物理现象,但是,学生还没有物理的理性认识和学科认识。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提出,人的认识,必须由感性阶段过渡到理性阶段,达到质的飞跃后,在认识上,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感性阶段。所以,教师必须遵循“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以形象的教学工具作为支撑,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性认知材料。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挂图、模型、实物、图像、图表、实验、视频、动画、课件等显而易见的教学材料,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讲解“功率”概念时,我采取的是“情景教学法”,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包括三个主要场景:沙滩上,父子二人堆沙;单元楼里,胖子和瘦子二人同时爬楼梯回家;工地上,工人们用起重机吊起重物,而旁边有很多工人抬起一块重物。通过这样一段视频,就是为了根据生活中的常见情景,引出我的教学导语――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吗?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做工不仅有快慢之分,而且与物体的质量、做工的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物理抽象生涩,学生当然不会有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物理概念尽管抽象、理性,但是,物理概念的提炼也是从具体生活中得来的。教师要想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物理课堂丰富、多元。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分类方法、比较方法等,将物理概念单纯看成是语言的一种。比如在讲解“速度”概念时,我就用“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课堂导语,让学生通过回忆这个小故事来具体理解速度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我在这个故事里,将龟兔赛跑的故事,划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兔子睡觉作为故事的和转折,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其当做两个单独存在的小故事再让学生看一次,兔子跑在乌龟前面的时候,学生很肯定地回答是兔子赢。这样,学生就在这种动态的情境中,知道了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可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的方法,时间长运动的慢;也可以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路程长,运动快。

3.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任何事物都普遍联系着,尤其是初中教材,编者一定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物理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规律进行编排,知识之间一定会存在内部的联系和迁移。

教师要有效利用课本的这一优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正确认识前知识、前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排除表象的、非本质联系,争取水到渠成地实现概念的迁移。如“机械效率”的概念教学,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功的概念,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先引导学生温习“机械功”的相关背景知识,将“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进行对比、比较,找到异同,以使学生对“机械效率”的概念,进行初步把握和了解,由于受文字意义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将这几个概念混淆,所以,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既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加强提问环节,打破常规教学

教师要想进行概念教学,就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在细节上取胜。教师语言表达要清晰,课堂教学目的要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敢于提问,比如让学生先进行自学,阐述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从而在课堂提问中,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物理教学了。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拘泥于教材,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打破常规地进行教学,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物理学科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把物理概念放在总结语中,在教学中,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等教学方法,将物理概念隐含其中,逐步渗透,使其逐步清晰化、具体化。如“上浮”,让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以后,就进行动手实践,让师生共同观看上浮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漂浮时浮力与物重相等的结论,进一步追问,怎样用实验来进行验证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将前后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不仅学习本节知识,同时很好地应用以前所学知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等。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上浮,而且两者相辅相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篇7

1物理概念教学的本来意义

在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之际,如果我们物理老师追问自己一下:什么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这些问题恐怕不是每个物理教师都能迅速地回答出来的,更别谈在新的课程标准视角下对其进行理解了。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信息,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及物理现象与过程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概念既是物理知识框架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一般认为物理概念作为物理知识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理规律是建立在物理概念基础上的。关于这一点笔者的理解是,物理概念作为对客观世界物理属性的一种反映,本质上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术语来阐述一个较为复杂的意思。比如说“力”的概念,在学生熟悉力这个概念之前,他们对力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在了解了概念之后,就统一地认为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了,也就是说用“力”一个字就可以代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意思了。那么,在后续的规律学习中,力就成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再需要解释。比如说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当我们说“当一切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学生看到“外力”想到的就是力,而不需要再想到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等情形。因此,一言以蔽之,概念就是对物理事物属性建立一个基本的、直觉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方面。在学生最初接触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会习得与物理相关的好多内容。比如说学生会知道物理概念是如何构建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有着相似定义规律的概念而言更是如此,如比值法定义的概念速度、密度、功率、比热容等;再如一些非物理知识概念,如单位换算是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技能性概念,如果不掌握其实质,那每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都需要进行单位换算的训练,如果掌握了单位换算的实质,意识到不同单位的换算,往往就是某个物理国际单位中的主单位前面加上不同的修饰字,那有了前面一两个单位换算,别的新单位的换算就有了一个基础了。

所以说,概念的作用在物理学习中是基础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物理教学中必须以此为基础,扎实抓好。

2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物理概念教学“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学生最终是不是记住了概念的定义,而在于学生能不能熟练地运用概念,能不能将概念生活化、逻辑化、知识化,也就是说能不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物理概念来解释一些事情,能不能通过逻辑推理将概念纳入到更为广泛的物理知识当中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准,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在笔者看来,以下一些教学策略是值得考虑的:

一是要注意将物理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相联系。初中物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学生原有数学基础关系较近。例如在初二阶段的物理中,声音传播完全与数学图像的建构能力相一致,而运动中速度的概念、公式等均与数学关系密切,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成为物理学习的重要基础;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近。力、运动、声、光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运用,而实像、虚像等概念在生活中也有原型,比如照镜子时的自己就是像,只是学生不知道叫像而已。因此,只要将学生原有的前概念转变为物理概念,那物理概念的教学就算圆满了。

二是要注意概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个概念怎样形成,取决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我们为什么说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理解概念呢?是因为这个过程缺少自主建构,只是机械记忆,因此对于学生当时理解概念极具负面影响。但有意思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够对原来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所掌握的概念也能理解,其实这正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自我构建的结果,但对于复杂的概念往往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因此还是需要在新知学习时,就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构建,也就是说自主构建概念是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是要注意概念教学的要求把握。习惯于应试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定义一字不拉地记下来,这其实是不太需要的,也是不符合概念教学规律的。前面已经说过,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概念形成一种直觉,谈到某个概念时就能产生一种较好的直觉。显然,这种直觉不是靠记忆来完成的,而是靠理解来完成的。因此概念教学要求的把握标准,就在于判断学生能不能在新的情境中立即了解概念的含义。如“人们常常利用水作为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点”这一问题中,我们要的不是能够说出比热的定义,而是要求能够在此问题情境中反映出比热的概念。

3对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总结

篇8

如果将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扩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思维就会得到充分活跃,推动内在发展。所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将概念性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具体,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理解程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1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可通过物理实验有目的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直观的重现出来,这个过程简单且明晰化,方便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课堂物理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具有动态、高效及大容量等特点,所传递出的信息富有表现力和直观性,可以形象且逼真的再现物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演示实验虽然现象清楚,简易方便,可以保证演示成功。但不得不受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实验条件和环境,教师的演示技能等。上述因素都可导致演示实验的失败,从而无法体现化学概念。而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难以还原的实验通过动画的形式给模拟出来,虽然多媒体的动画模拟不能取代课堂的演示实验,但两者可以起互补作用,一起服务与物理教学课堂。其次,可以将实验过程提起录制好,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给学生,尤其是操作步骤和整个实验过程的示范操作,让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可先观看录像,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步骤和要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还可按照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进行实验,补充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不足。

2.2通过课件模拟情景引入

常规实验仪器和材料及环境等条件会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的发挥,导致实验效果不尽人意。然而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来模拟一些抽象和重要的实验,提高实验演示效果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如“电流”概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电路,让看不见的电流演变成动态的画面,不仅让学生建立对电流的概念,还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电流的感官认识。

2.3通过学生活动、问题及类比法的引入

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也间接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是实现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幅度增加。教师还可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入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化,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学习“电压”这节知识时,要充分了解它的概念才能有效的继续学习,因为电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抽象和最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设计一个较为具体化的课件,如电压可以运用水压来对比,电流类比水流,打开抽水机,使容器内的AB两种产生压强,之后再将阀门打开,A经过水管流到B水流,从而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也是电压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结语

篇9

1 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做好概念教学铺垫

所谓建构主义实质上是学生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系统知识,它指的是学生全部生活经历的积累,其中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这些经验不仅构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而且决定新知识的意义.

因而,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经验,这对学生构建物理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如在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概念教学时,教者可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流水声、小提琴演奏声、人说话声……等图片,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踊跃发言,提取大脑中已有的自然界、生活中大量的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概念构建做好铺垫、奠定基础.此时,教者只需略加引导和点拨,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就易抽出其本质,建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概念.

2 运用“矛盾事件”,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以适应新的环境.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

因而,学习是观念(概念)的发展和改变.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的转变.教师的任务则是选择有效地促进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方法.而运用“矛盾事件”创设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这是促进学生在解决认知冲突过程中构建新概念的有效方法.

在进行牛顿力学中“力与运动”关系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伽利略实验:让一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至水平面时虽没有推力仍继续向前运动,历史展示伽利略的批判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验证的科学作风,突出学生前概念与伽利略实验推理的矛盾之处,指导学生进行认知顺应,构建与科学观念一致的新概念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实现学生观念转变,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

3 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充分理解

由于学生的原有经验不同,对新知识的建构方式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学习情境中接受同样的新信息,不同学生也会获得不同意义或解释.由于不同学生理解了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因而在教学中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将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更全面理解.如在进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教学时,通过学生间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内涵:产生力至少具备两个物体、物体间要发生推拉提压等作用才能产生力、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4 再次提取学生已有信息,拓展概念外延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易混淆 概念 教学策略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要认识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了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时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在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

二、消除易混概念的策略

正确认识、区别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从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为教师,进行易混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充分认识客观因素,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的方法和习惯。

1.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容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例如:压力和重力。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2.概念内涵的比较。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特别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不同的物理内涵。

3.在运用中比较。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常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例如:热量和温度,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用个人的理解来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解释这些现象。再进一步运用“概念发展”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并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使自己不正确的观点得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