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篇1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实体化,完善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升级改造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争取市里支持,统筹综治中心建设,按照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将行政执法监督、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社区义工、心理咨询矫治、社区矫正等法律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开发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配备公共法律服务终端一体机,为办事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提升镇街(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和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建设,实现与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互联互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向基层延伸,形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市、镇、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突出实战化,规范运行四大智慧平台

一是搭建智慧监督平台,助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为全市29个行政执法部门逐一配备了4G执法记录仪等设备,搭建了行政执法可视化监督平台,并与“雪亮工程”对接,对执法活动实行全景式记录,弥补了执法记录仪拍摄盲区,实现了执法记录仪的主观单方记录与“雪亮工程”的客观全面记录有机结合,有效避免、化解行政纷。

二是搭建智慧调解平台,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格局。搭建起矛盾纠纷收集汇总、研判分析、分流督办、调处化解于一体的网上调解管理即时办理平台。同时,市、镇街、社区三级建成集视频会议、视频调解、远程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调解工作视联网平台,并与“雪亮工程”有机衔接,借助“雪亮工程”精准抓拍有关案件细节,固定证据,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是搭建智慧矫正平台,推动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深度融合。以我局被确定为省级智慧矫正中心示范试点为契机,统筹利用“雪亮工程”人脸识别、车牌抓拍、高空瞭望综合防控系统,构建集日常监管、远程点验、电子定位、执法协同、执法监督、教育帮扶、远程督察、心理矫正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矫正监管帮扶信息平台,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24小时的精准监管和网上在线学习教育帮扶。精心打造了“一中心两基地”,即“社区矫正中心”“心理矫治基地”和“教育帮扶基地”,与市阳光义工协会联盟,并借助智慧矫正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活动。依托智慧矫正平台深入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四是搭建智慧顾问平台,提升法律服务质量。研发了社区法律顾问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造集服务、管理、监督、测评于一体的“社区法律顾问”管理考核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实现社区法律顾问办结法律服务事项一宗一录入、一宗一测评,实时动态掌握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情况,实现工作全程留痕、规范监管;不断加大工作监督力度,依托管理考核系统,建立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月动态考核通报制度,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月度情况即时收集、即时统计,实现工作数据一月一汇总、一月一通报,在线实时公开,确保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考核结果公开、公正、透明,以此倒逼社区法律顾问不断提高工作实绩,同时,借助智慧顾问平台,群众可以将法律服务需求事项予以上传,便可及时得到答复,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法律服务需求,也极大地便利了社区法律顾问随时提供法律服务。

(三)突出法治化,统筹推进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高效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法制审核。印发《市政府合同管理办法》《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立、改、废有关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着力打造移动监督员队伍,提升监督时效性;统筹利用雪亮工程,着力打造天眼监督员队伍,提升监督客观性;统筹利用民情通手机终端,着力打造网格监督员队伍,提升监督精准性;借力随手拍客,着力打造社会监督员队伍,提升监督群众性,强化监督,推动行政执法制度落地。持续做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为全力做好迎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督察复核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分头主持召开迎察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调度。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情况报告,并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进行了视察。市委依法治市办先后召开迎察工作专题部署会、工作调度会和培训会6次,组织全市法治监督员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评估协调推进会,强化督导检查,促进工作落实,确保了创建工作实效。

二是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因地制宜,借力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两个关键对象的普法宣传。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协调全市60个普法责任主体制作图文并茂的普法展板,集中宣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的形式摄制法治戏剧《七棵树》《分爹》《六个姐妹看演出》。突出抓好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和《民法典》专项普法,成立“法治宣讲团”,大力开展宪法、民法典宣传“十进”活动。打造了张择端法德文化公园、王尽美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法德文化广场等法治文化阵地。开展规模宏大的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法治宣传教育月宣传活动,在王尽美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举行了隆重的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暨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培训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宪法学习新。创新打造“党建+普法”法治宣传教育特色品牌,荣获全省主题党日优秀案例三等奖1个,市主题党日优秀案例一、二、三等奖各1个。

三是切实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法律服务”机制建设,选派不同领域的精干、专业律师组建中小企业律师专家团队,为中小企业处理涉法涉诉事务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创新建立“互联网+公证”工作模式,真正实现公证事项“网上办”,对无法当场出具的公证书,开展邮寄送达服务业务,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建立“法律援助人才库”,认真落实“一次办好”,延伸法律援助服务触角,在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受理点,进一步简化程序,将案件审查期限、给予法律援助决时间全部压缩至1个工作日;为企业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维权开辟“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和工伤待遇的案件不再审查经济状况,直接作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今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7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15.7万元。

四是着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拓展发展“枫桥经验”,在全市全面推广枳沟镇乔庄社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新模式。进一步完善警民联调、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等衔接机制,建起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0个,个性化调解工作室25个。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实现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

五是统筹协调做好疫情依法防控工作。市委依法治市办及时印发了依法防控疫情工作通知,加强对依法防控工作的协调、督导。成立疫情防控律师服务团,与市电视合开办专题栏目,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成立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顾问团,帮助企业依法防控化解风险,有序复工复产。

六是持之以恒抓好班子队伍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司法局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司法局关于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党组会或党组扩大会,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实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修订完善《市司法局关于激励司法行政人员干事创业的考核办法》,实现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坚持每周五集中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法治思想,学习民法典、社区矫正法等法律法规,提升全体人员履职水平。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队伍建设大整顿、纪律作风专项教育整治暨纪律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开展“我来讲党课”活动,锤炼党性修养。积极开展“七一”系列庆祝活动,组织6个党支部全体党员到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加强结对共建,扎实开展城乡联建、驻社区工作队、“双报到”活动,立足职能优势,服务社区群众。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双城同创”工作。全面梳理基层工作、政府法制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律师、公证行业领域等廉政风险清单,制定防控措施并抓好落实。对照“问政”、市委巡察反映出来的问题,专题民主生活会、队伍建设大整顿活动、纪律作风专项教育整治活动中查找出的问题,举一反三,一并进行集中整治,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利用政府网站、“法治”微信公众号、《党风政风监督热线》等平台,大力推行司法行政事务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方面。“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有待于加强,看得见、摸得着的亮点示范点不够多。

(二)在调解工作方面。调解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人员短缺,专职调解员太少,在调解矛盾纠纷的时效性上难以保证。

篇2

法律服务;法律援;公益法律服务体系

1.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以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享有知晓法律常识、获得基本法律服务的权益。

构建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应注重把握四个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原则。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益法律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对农村提供基本法律服务的责任。满足基本需求原则。公益法律服务毕竟是市场化法律服务的补充,应定位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法律需求上,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力量着重解决农村组织和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原则。在推进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因地制宜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2.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和队伍组成

组织构架方面:在各区县成立由市律师协会和本区县推荐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较高的律师组成区县政府律师顾问团,负责为区县政府依法决策、调处疑难纠纷、重大接待等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依托司法所设立乡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聘用专职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负责为乡镇政府、辖区农民、农村经济组织等提供法律服务。依托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法律服务室,人员由人民调解员和法律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组成,并定期组织律师、专职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等上门开展流动。

队伍组成方面:区县政府律师顾问团组成人员为执业律师,由市律师协会和区县司法局负责推荐,区县政府选聘,人员数量根据区县政府需求确定。乡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要配备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职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由区县司法局负责招录和聘用,配备人数根据辖区面积、人口以及法律服务需求确定,但不得少于2名。辖区内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司法所的组织、协调下,要积极参与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村级法律服务室由固定服务人员和流动服务人员组成。固定服务人员可由村人民调解员、大学生村官兼任,每村至少明确2名固定服务人员,流动服务人员由辖区内专职公益法律服务者、律师、公证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定期进村服务。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要积极引导城区律师到郊区农村进行服务,给农村法律服务提供业务工作指导和支持。

3.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A.明确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区县政府律师顾问团工作职责:为政府依法决策服务;参与接待;协助政府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为政府签订的重大合同进行法律把关;为区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其他法律类事务服务。律师顾问团每季度要召开一次例会,定期研究涉农法律事务;遇有重大涉农法律事务时区、县政府可随时召集律师顾问团成员听取意见和建议。区、县政府法制办负责与律师顾问团的联络工作。

乡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参与辖区内矛盾纠纷调解;担任乡镇政府和村经济组织的法律顾问;非诉讼法律事务;解答法律咨询。除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外,均对外办公。除在固定场所办公外,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人员还要定期深入村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服务。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接受区县农村公益法律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接受司法所的管理和监督。司法所对乡镇公益法律服务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包括:是否擅自扩大或者缩小服务范围、是否擅自向农民收取服务费用、是否尽到服务职责等。发现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有不当从业行为的,及时给予纠正,情节严重的报上级机关处理。

村法律服务室工作职责: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参与辖区内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解;解答一般性法律咨询;收集与反馈群众法律需求,协助流动服务人员开展工作;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村法律服务要在司法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每周可确定2至3个工作日面向农民进行服务;每月对法律服务室的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矛盾纠纷和法律服务需求的特点和动向,向司法所和乡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报送信息。司法所定期到法律服务室检查指导工作,及时解决法律工作中的困难,纠正法律服务室的违规行为。

B.建立服务工作考核评估体系

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在有关专项考核评比活动中,增大该工作的考查内容和力度,如新农村建设考核、文明村(单位)考核、法治县、镇的创建活动等。其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将农村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自上对下建立考评细则。最后,司法行政机关应将农村农村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纳入各法律服务机构和执业律师、执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年度考核内容。引导更多的律师提供优质高效的农村法律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公益法律服务工作。

4.构建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是制约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要逐步探索建立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的资金保障机制,形成政府承担基本责任、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社会各界踊跃提供资金帮助公益法律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益法律服务的长效运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政府要增列财政预算,拨付公益法律服务专款。按照“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思路,通过区县级市的财政支出,增列财政预算,解决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基础工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公民公益法律服务需求量、经济发展状况等综合因素确定公益法律服务的经费预算,并随社会发展而逐步增加资金投入,以保证本辖区的公民享有的最低标准的公益法律服务。

多渠道筹措资金。从社会筹资。公益法律服务已成为一项社会公共性事业,要利用社会多方筹资,建立市公益法律服务基金会、市法律援助基金会,鼓励相关机构和个人为公益法律服务提供赞助,对社会各界用于公益法律服务的捐款给予免税的优惠及其他相关的鼓励政策。允许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对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受援人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等。但数额要低,以此来体现公益性法律服务的性质。从律师管理费中提成,各地律协每年从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公益法律服务资金,以体现律协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科学、合理、统一地管理公益法律服务资金。公益法律服务资金应当由三级机构统一管理、使用。即全市的资金总量由市司法局统一管理,并按各各区县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比例、需要公益法律服务的可能,办案平均费用指数等一系列指标,按比例分配划拨到各区县中心,由各区县中心具体管理。资金的统一划拨,可以解决公益法律服务资金地区差异大的矛盾,确保各地公益法律服务能顺利进行。资金专用: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的专项拨款,要用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基础工资方面。社会募集资金,要用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的日常耗费、以及支付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办案补贴等开支。

5.建立公益法律服务机构与弱势群体维权机构的日常联系机制

妇联、老龄委、残联等机构在相对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需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应及时与公益法律服务机构联系,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完成相应案件后,应将相关情况及时反馈到维权机构。另外,维权机构如果有相关证据材料,应及时提供给公益法律服务人员,以便于维权服务。这种联系应当规范化和制度化。

[1]沈红卫著.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篇3

实施“法治惠民”工程,构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司法局在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平台规范化水平。对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服务事项实行代办、领办制度,为重点项目、特殊服务对象等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以“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为工作切入点,满足群众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运用3台公共法律服务一体机“法律小管家”,为群众实现自助法律服务,力争实现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实施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工程,充分发挥12处法律援助站点的作用,构建“半小时”服务圈,着力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0件。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组建23人的乡村振兴律师服务团,开展乡村振兴基层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指导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法律服务工作,主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法律服务的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群众在法治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法治育民”工程,构筑法治宣传教育体系

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今年以来,已开展“法律进村居”20余场次。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20个农村法治文化精品,营造了良好法治文化氛围。扎实推进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已创建13处。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法治意识,深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篇4

2015年到2016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科技服务型企业进入到了公共服务领域,我国互联网法律服务在原有的“律师+门户网站+淘宝模式”基础上逐渐变革、快速发展,成为参与公共治理的重要社会资源和协同平台。

政府推印⑵笠荡葱隆⑿幸荡俳、资本融入是互联网法律服务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本文分析2015年来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模式创新和主要难点,探讨互联网法律服务四方面的公共价值。

互联网法律服务三点创新及主要挑战

早期,以“找法网”“中顾网”“律云”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模式,通过提供律师信息和分类检索功能,方便了用户与律师的线下联络。相继而来的是以“法大大”“无诉案例”为代表的“法律工具”模式,为法律工作者提供了合同和案例搜索工具,提升合同签署效率。以“绿狗”“知果果”为代表的“垂直法务”模式,提供了专为中小微企业,或者针对知识产权等特定业务环节的法律服务。这些模式对于推动法律服务的透明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近两年来,以“律兜”“口袋律师”为代表的平台则走向了互联网法律服务的第四条路,即针对普通大众,建立公众与律师良好沟通关系的“社交服务”模式。此类平台均由具有律师和互联网行业背景的人士创办,整合全国性的法律服务资源,实现普通网民需求和专业律师服务的有效对接。围绕服务谁、提供什么服务、谁来提供服务三个基本问题,“社交服务型”互联网法律服务模式做出了三点创新。

一、拓宽社会覆盖面,面向普通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法律服务。

“社交服务”模式的平台,针对公众找不到、用不起合适的律师这一社会问题,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法律专业服务的集成融合,让老百姓与律师成为朋友,随时随地享受法律服务。公众原来不被重视的、分散的、碎片化的、轻量级的法律需求被聚合在一个大平台上,使得平台发挥了互联网的长尾效应,通过整合律师的碎片化时间进行供需对接。

二、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并建立信任关系。

这一轮的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即时响应、普惠式收费、信任关系的建立上:互联网平台突破时空界限,保证对公众需求进行7×24小时的即时响应;移动互联网平台因为利用了律师的碎片化时间,又可以把很多微小的诉求集约化处理,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会通过详细核实和公开律师的教育背景、从业经历、平台咨询量、用户评级等信息,进行咨询质量监督、抽查、用户回访、跟踪,对律师进行服务培训,采用末位淘汰等方式来保障公众获得更好的服务。

三、打破多重局限,整合全国律师资源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

国内律师地域分配不均;行业内靠关系吃饭,论资排辈现象突出;不同律师专业领域不同,隔行如隔山……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打破了上述局限,对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首先,整合更广泛的律师资源,利用律师们的空闲时间来提供服务。其次,打破资历限制,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年轻律师也可以通过用心服务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等。第三,平台可以智能化地根据专长、职业年限等标准对抢单律师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向他们分配公众需求。

当然,尽管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正在努力进行创新和突破,他们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连接大众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并没有迎来用户的爆发,厌诉情绪始终笼罩着大多数当事人;互联网法律服务是一种低频的刚需,公众对服务期待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不断累积的服务数据资源需要进行深度开发,但是难度比较大,不同平台都还存在很多观念上、技术上、制度上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互联网法律服务发挥四方面公共价值

将互联网透明、公开、便捷、高效的特性融入法律行业,不但可以消除行业自身的信息不对称,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综合服务资源,运用技术手段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更多地向社会治理末端延伸。

我国的公共治理应该学习美国比较成熟的互联网治理体系,具体体现为顶层设计能力(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和制度设计)、社会化能力(建立由政府、协会、企业、智库等多元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协同化能力(建立由其他公司、部门组织间信息交流、合作共享机制)等三种能力。今后,互联网法律服务的企业平台会与公共部门形成互补和融合,在长远发展中发挥出四大公共价值。

一、建设移动互联网互动矩阵,提升普法效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平台的普法渠道将齐头并进,逐步形成互联网普法矩阵,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推进普法工作,将普法落实到城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群体,实现全民智慧普法。

二、引入市场竞争活力,促进服务创新。

从服务方与需求方的交易模式到服务的流程,再到服务的保障体系,都是各个互联网服务企业重点开发、不断完善的必争之地,这一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使相关产品和服务得到不断优化。

三、共享数据和人力,优化资源配置。

探索建立政企合作伙伴关系是建设和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出路,互联网服务平台与政府在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服务采购等领域拥有广泛协作空间。

篇5

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双结对、二帮一”服务机制。在重点企业设立律师工作站,促进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淮扬菜集团等全市26家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律师事务部试点工作,加大对机关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结对帮扶企业的考核力度,发挥法律服务在企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控制和防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立健全投资兴业服务机制。健全完善台商台胞法律服务团运行机制,在台商台胞法律服务团基础上,分步建立客商商会、行会法律服务机构。针对开发区、工业园区法律服务力量薄弱的现状,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设立一站式法律服务中心,靠前服务;在招投标中心、重点建设项目指挥部设立办证服务窗口或联系点,为重大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招标投标、融资贷款、土地使用权流转等事项进行现场公证,推行网上预约办证制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证服务。

建立健全企业法律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加强和经信部门合作,主动对接市企业家协会,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服务人员和企业家恳谈等活动,研讨行业、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等事务。建立完善中小微企业法律顾问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转型升级法律问题;以律师网为主,聚集整合各法律服务机构网站,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建立企业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开通在线法律咨询、法律体检和法律讲座,形成企业法律服务需求和法律服务供给网上网下对接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在全市律师事务所、公证处设立20个信息采集点,及时收集和研判分析企业法律风险动态,特别是涉外投资和经营风险,定期通过网站、建议等形式法律风险预警提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帮助实力弱小的中小微企业培训一批内部法律顾问,健全企业律师制度。完善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职工人数300人以上的企业全部组建调解组织,建立企业用工、劳资、损害赔偿、工伤赔偿等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研判分析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建立健全城镇化建设法律保障机制。整合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力量,成立城镇化建设法律服务工作组,全程服务城镇化建设,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办理相关法律事务和公证事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篇6

1、人民调解方面:截至10月31日,我所共化解矛盾纠纷97起,涉及人数近千人,涉及金额1700余万元:其中,群体性10起;各类死亡赔偿(含工亡与非工亡)3起;工伤赔偿15起;各类劳资纠纷69起。调处率100%,调解成功率98.5%。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村社区调解案件200起。接待各类法律咨询450起,累计人数超过480人。

2、规范化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在司法局指导下,街道所辖村、社区按照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创建要求,统一设立人民调解固定工作场所、统一调解标识、规范调解程序、规范档案制作。同时,为加强基层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司法所组织参加了市区调解员培训、参加法庭庭审以及业务交流等形式的活动,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

3、做好警调衔接,实现了司法与公安双方的资源优势互补。今年与小港派出所__警务站配合,对人民调解派驻调解室进行了装修,上墙制度进行了规范,进驻调解员进行了明确。警调对接有效地将辖区治安民事纠纷引导至调解室,促进社区矛盾及早化解。

目前,街道现有社区矫正人员10人,本地6名、外地4名;矫正工作中,司法所严格规范化管理,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引导和教育转化工作,一年来,无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的现象发生,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人员表现良好。

1、源头严把关,管理严落实。__司法所认真贯彻落实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精神,注重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流程。今年,司法所重点抓好落实审前调查工作和日常管理。司法所要求审前调查必须做好走访工作和现场笔录,并对每个被告人的详细情况要进行核对。对于存在瑕疵,不符合司法所接收条件的,司法所一律不予接收,在源头处从严把关。同时,司法所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各项流程的规范和自我监督。司法所今年通过规定每月报到时间,避免了管理工作的分散无序;同时,对需要外出请假的矫正人员,要求必须本人到司法所进行请假手续的办理,并在返回后立即凭相关出行凭据进行销假。同时规定单位人员出差必须要单位开具证明。落实好矫正人员一人一档案的规范工作,使矫正工作有章可循。做好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和思想引导,强调矫正纪律和思想汇报,防止矫正对象重新犯罪。

2、信息化建设抓效率。本年度__街道司法所积极响应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关于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配合区矫正办完善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的全覆盖,努力实现文书传递、情况通报、日常监管教育网络化、全程化、无缝化,提高工作质量。__街道司法局所从2月起全面开展信息化核查和平台测试工作,自查宁波市社区矫正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模块,及时反馈使用功能及平台存在问题,并提出有关的建设意见。完成与区矫正中心的视频对接、平台手机定位、以及声纹识别记录等工作,加强对矫正人员的信息化监管。

3、充分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社区公益劳动及学习教育制度。司法所今年通过联系辖区4个社区,搭建了__护绿队、社区志愿者服务、护美__绿色志愿服务队等多个社区服务平台,建立司法所微信公众号“__司法点点通”服务平台、矫正人员交流qq群,不定期推送法律知识,推进法律学习、社区学习、公司学习、自我学习的多方位学习教育模式。平台的搭建和模式的推进,使以往社区矫正人员被动接受的状况得到了有效地改善,目前,社区矫正人员基本都能做到每月社区公益劳动和学习教育双八时间,促进矫正人员的教育转化。

4、做好安置帮教,教育帮扶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社区矫正人员、刑释人员的教育帮扶和安置帮教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和开发区市政公司协商,双方签订建立了安置帮教基地的合作协议,基地提供就业安置、技能培训、社区公益劳动等内容,为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提供服务。组织建立了以公安、法院、社区、

企业为成员的街道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教育转化,尽快融入社会。司法所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普法教育工作,加快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目前为止,累计已组织开展各类普法讲座活动9次,邀请了法院的法官、律师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进企业、进社区,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余份,发放法律图书50多册。今年,司法所为加强普法宣传力度,提升普法宣传的效果,在各社区宣传窗放置法治宣传板、海报,按月更换,实时更新;每季度开展法治文化“季风行动”、《人民调解条例》led及条幅宣传等,更换了七色花法治广场的宣传内容,突出适合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法律知识,在__公园建立以“和谐家庭、廉政建设、法治宣传”为主题的__法治文化园,把法律条文转换成具体的案例,成了老百姓能够读懂的法律知识,区域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司法所通过普法宣传工作的常态化,在辖区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司法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紧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制宣传的新期待与新需求,寓法制宣传于公共法律服务之中,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法制宣传惠民工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为中心,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咨询点为支点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维权和普法宣传的需要。提供法律援助,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共接受法律咨询40余人次,化解矛盾13起,受理案件1起。

为不断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司法所按组织机构正规化、干部队伍专业化、业务工作法制化、管理制度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等要求展开工作,全面深入推进规范化司法所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社区人员调解员队伍,组织参加市区各类调解培训,参加法庭庭审等提高调解员业务水平。落实法律顾问进村社区制度,聘用专职律师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篇7

深化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是推进法治邹平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依法治理,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巩固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团队化、有偿化”的总体思路,继续完善法律顾问全覆盖长效发展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律师承担公益性法律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在政府引领下,不断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购买法律顾问服务的比例,推动法律顾问法律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巩固和完善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困难村民合法权益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多区域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建设,搭建多形式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各类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服务作用。发挥律师管理职能作用,推荐多领域律师专家担任各级政府和企业法律顾问。积极探索推进律师参与涉法涉诉工作机制。

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积极落实《法律援助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便民服务长效机制,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应援尽援,全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加强法律援助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建设。深入推进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

二、以规范执业行为和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工作者信用档案,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和信用公示平台。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结合争创“零错证、零投诉、零上访”公证员活动,开展公证质量事故“零容忍”活动,提升公证公信力。在稳定现有证源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公证业务新领域,扩大公证覆盖面,积极介入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实现办证数量、收费数量双突破。加强司法鉴定质量监管,进一步优化我县司法鉴定专业布局、提高司法鉴定质量,树立司法鉴定权威。开展“司法鉴定质量提升年”活动,健全完善法律服务行业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实现鉴定质量检查常态化机制,加大执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司法鉴定公信力。推进人民监督员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人民监督员选任、培训、管理工作机制。

三、以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依法调解纠纷机制

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民调解员准入制度。完善全县858个行政村村级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村级调解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并逐步将人民调解工作向物业、环保、城建、经贸、劳资、消费、保险等矛盾纠纷多发频发领域延伸,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处置、联动联调和考核奖惩等长效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四、以规范执法和强化保障为目标,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深入开展“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执行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大社区矫正执法队伍建设和信息化监管力度。加强社区矫正基础保障建设和社区矫正场所设施建设,年内完善监管指挥中心建设和建设一处社区矫正劳动教育基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在推进社区矫正人员培训安置上下功夫。完善衔接管理制度,抓好重点帮教对象必接必控。加快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

五、以两个“争创”为载体,继续推进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

深入开展争创“全国模范司法所”和“明星司法所”活动,力争年内90%以上的基层司法所达到省级规范化司法所标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打造2-3个“明星司法所”。继续推进司法行政“四个中心”建设,年内力争建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四个中心”。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水平,促进工作方式转变,为司法行政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

六、深化教育,着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践行宗旨、服务于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政治定力。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适时组织开展与司法行政工作紧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养。

篇8

一、创新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全面开展人民调解“进机关、进园区、进企业、进院校”活动,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

2、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我区特色的调解工作室。围绕“一村一品、一居一品”要求建好特色调解室,如“胡名辉调解室”等示范调解窗口,不断扩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影响力。

3、抓好人民调解经费保障工作。适时开展检查、督查,确保资金使用效率。积极争取区财政支持,加大资金配套力度,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的保障水平。

4、推广“枫桥经验”的先进经验,聘用社会专业热心人士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积极推进行业化、专业化人民调解工作。

5、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乡镇(街道)、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按照“六有”要求,即:“有工作场所和调解室、有印章、有标识和调解微章、有工作程序制度、有调解队伍、有调解案卷和统计台帐”的要求推进各级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并已全部完成。

6、抓好人民调解队伍培训。按照“属地培训为主、分级培训为辅”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干部调解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人民调解员,特别是新任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培训。区司法局适时举办一期司法所所长及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培训班。各乡(镇)、街道要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培训面达100%。

二、强化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

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茗杨心”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落实2021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平安暨市域治理办:

按照《关于报送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的通知》、《广汉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项目责任分工方案》的分工,智慧治理组扎实做好相关工作,现将2021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省一体化平台试点建设。积极拓展完善运行期间平台功能,强化平台推广运用,实现“最多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截止目前,全市实现在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可网办事项1280项,可网办率达99.84%。

二是搭建广汉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积极包装项目,总投资4.5亿,推动广汉“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运营中心项目建设,构建数据融合池和展示厅及相关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强与国新宇航沟通对接,大数据融合平台初步搭建完成,待测试后上线“城市之眼”系统。

三是建设投资项目大数据管理系统。落实资金35万元,建设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投资项目的中介服务、行政审批、建设进度适时监控。四是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按照“1+4”(1个综合管理平台,4个分模块:智慧党建、智慧管理、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模式和商业、安置、老旧、“三无”小区4个类别,确定金雁大同,汉洲京皇等6个社区作为智慧社区前期试点,将智慧、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二)推动治安防控基层基础建设

一是基本完成广汉市综治中心(平台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建成1个市综治中心、12个镇(街道)综治中心,2个社区综治中心示范点;建成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底座、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综治“六联”(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治安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建成市级视频监控共享平台,接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图像1046路,“平安雒城”视频监控340路,实现重要区域全覆盖,实现省、市、县三级综治数据的无缝对接,以及县、镇(街道)、村(社区)各层级综治中心纵向贯通的数据互联互通。网格化中心划分设置网格343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43人。我市2018年至2020年投资781万元,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建成每个村(社区)不少于5个覆盖全市农村、城区、铁路全域的监控点位1046个,全部纳入综治中心信息化系统“雪亮工程”监控平台。今年年1月起每年投入266.6万元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6月进行了平台服务升级,新增了12处人脸(车牌)识别监控点位,新增电子地图,可以通过GIS引擎技术提供位置追踪及精确定位,更加有效地实现治安防控的目的。

二是“雪亮工程”同“平安雒城”、“慧眼工程”等视频监控和智慧小区项目共同编织了技防监控网络。形成镇、村、院、户四级技术防控圈,实现从点到面、联防到户的立体防控网。“雪亮工程”建设以来,公安机关通过视频监控精准出警、精准处置,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破解了农村地区治安管理难题。目前,“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案件30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30余件次, 2019年和2020年,我市公安机关年立案数分别比上一年度下降15.8%、3.9%,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

三是推动建设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广汉市建成了1个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12个镇(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城区28个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构建市、镇(街道)、社区(村)、网格员四级平台,同时,将与民生事务紧密相关的住建局等23个职能部门、44个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纳入平台并开通电脑终端账号参与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分级管理,梯次互动的工作模式。全市343个网格,配备社区专职网格员242名,农村兼职网格员(村干部)101名。2021年市财政投入资金297.2536万元,有力保障了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运行。编制广汉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细则,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网格员通过“一日双巡”,主动走访群众,主动服务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主动发现,并现场办结或通过手机平台上报处理民生问题和群众诉求,2016年以来,累计宣传政策法规12619人次,办理民生服务事项49468人次;主动发现、干预、化解网格内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收集各类基础信息并推送入系统平台,动态更新,基础数据更加完善、真实、准确,共采集各类基础信息100余万条,收集录入社情民意13061条,走访特殊人群4581人次;今年7月下旬一轮疫情爆发以来,全市网格员共参与疫情防控排查18641人,协助开展医学观察居家隔离5190人,走访重点区域、场所40147处,开展疫情防控常识政策法规宣传32526次,协助开展疫苗接种3465人次,通过宣传引导使辖区内居民提高了防护意识,增加了疫情防控知识,提高了居民参与防控的积极性。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网格化工作品牌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三)将智慧建设与法院工作相结合

一是准确领会上级精神,科学谋划。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定专人兼职负责信息化建设日常工作,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计划上,坚持与司法部、省厅、德阳市局实现并网为标准,不做物力浪费;在场地设置上,坚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标准,做到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指挥、公共法律服务“四个中心”统筹规划;在经费保障上,坚持中央、省级转移支付与本级财政保障相结合,积极主动向广汉市分管领导、主要领导汇报省厅信息化建设新要求。

二是积极参加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业务培训,熟练使用普法、调解、援助、社矫、律公、考勤、公文等系统分类平台,不断提升信息化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奠定信息化建设技能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干部职工大会等时机,强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已主动适应新的工作常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使用司法行政工作平台的自觉性,奠定信息化建设思想基础。

三是加强硬件建设。建设司法行政指挥中心,发挥“智慧司法行政”优势。2019年,我局投入近120万元建成了司法行政指挥中心,目前已初步实现60个点位工作巡查,20个远程单兵实时指挥,150个社区矫正手环定位监管,7个监狱远程会见系统,并实现了与省、市远程对接,为司法行政大数据化、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加强维护管理。一方面,外部加强与电信部门沟通,遇有网络不通的情况能及时进行技术性维护;另一方面,内部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平台、视频会议、指挥监控等系统的使用管理,确保了各种工作数据录入正常、及时、准确;第三,坚持每周不定时检查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使用情况,每月对检查情况在工作群进行通报,并将个人登录使用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确保了使用率。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动智慧社区建设

持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在2021年完成3个街道(100%)、29个社区(100%)、238个小区(33%)建设任务,2022年完成全部712个小区智慧化建设(其中高坪镇白里社区、小区作为智慧社区和数字乡村试点),有效转变社区工作被动管理,实现政府、居民、企业共建共治共享,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基层治理新思路,助力广汉高质量发展。

(二)继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按计划推动重点行业单位横向联网,有效整合各行业单位自建的监控网络,达到联网共享、综合利用的效果。进一步扩展视频监控覆盖面,加强农村地区治安防控技防基础。建设前端感知源符合机、非、人采集设备,实现智能化、结构化数据,缩短民警在案件侦查中图像查阅时间,为案侦提供精准、快速、有效的支撑并为治安防控提供预警能力。

(三)推动行政司法智慧化建设

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坚持高标准建设,确保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上下运行一致。积极把握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尽快将司法行政指挥中心、社区矫正中心电子设备进入政府采购环节,为“四大中心”早日实现互联互通运行提供强力保障;重视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人才储备,采取送学培训、专业招录等方法,建强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培训针对性,着力解决计算机网络维护问题,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正常运行,适应大数据、大服务、大格局的新时代。

篇10

未来五年,荔波将按照“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省委“两加一推”和州委“一圈两翼”部署,紧紧围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擦亮“地球绿宝石”,种好“旅游摇钱树”,坚持“八个加快、八个着力”,推进荔波在新起点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着力补齐全面小康建设最大短板。按照“八个精准”“八个抓好”“五个责任”“五个一批”要求,突出抓好以“旅游扶贫”为特色的荔波扶贫模式,重点抓好2870户10764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和脱贫致富、成功发展的先进经验,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动脱贫意识。紧紧抓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五个关键环节,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加大结对帮扶督查考核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城乡一体、干群合力改穷貌、换穷业、挪穷窝、拔穷根的工作格局。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着力引领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扎实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夯实“545”发展体系,打造旅游升级版。以小七孔景区扩容提质升级为主抓手,加快推进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景区沿线村寨立面改造以及全域旅游的整体打造,实施好投资70.6亿元的大小七孔景区及周边环境重点项目建设。

做足做深“旅游+”大文章,用旅游引领一产、带动二产、引爆三产。一产方面,注重农(林)旅结合,将农业采摘与旅游观光体验相结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体验农业。二产方面,按照“一园、一核、四片区”布局打造全县工业园区,发展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电商大数据等产业集群,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2.5工业带和创意研发产业,推进中药材种植、民族医药研制,着力发展养生养老、运动健身等大健康产业。三产方面,按照全空间布局、全季节畅游、全产业融合、全过程服务、全社会参与的思路,构建“一带一核三重点五组团”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布局,把县域内能做成旅游村寨的地方都做成旅游村寨,把能开发的美景都开发打造成景点,推广玩水、科考、探洞、狩猎、飞越、星宿六大特色品牌。

以全域旅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村淘宝县级营运中心、各村级电商网点平台建设,做大电商经济。以智慧谷项目为载体,加快实现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以智慧旅游集散中心为载体,提升旅游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进城镇带动,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县城当作景区建设,大力推进老荔波古城修复、智慧谷生态城、月亮湖特色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体现“历史―现在―时尚未来”相生相融的城市发展格局。

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旅游景观型示范小城镇建设要求,打造7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每个乡镇创建1个3A级以上景区,构建“七星抱玉”小城镇发展格局。

实施“星宿计划”,全面推进全县100个特色民宿旅游村寨打造,形成县域“群星闪耀”的民宿旅游发展格局,把民宿旅游做成荔波全域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做成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推进“全域旅游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旅游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交通、公交一体化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旅游公路覆盖全域景点的“内优外快”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推进繁荣文化,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基层文化服务功能,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挥好邓恩铭研究院、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会、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民族研究所及布依学会等文化研究机构作用,挖掘和保护布水苗瑶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红色文化,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金融、体育、科技、现代农业等业态融合发展,为全域旅游注入强劲文化活力,唱响“抬头好花红、低头荔波绿”文化品牌。

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具有荔波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共建生态宜居家园。实施“绿色荔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樟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抓好“5+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构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落实好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

发展山地旅游业、大健康医养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业产业等。优化园区总体布局,突出园区主导产业,严格生态环境准入标准,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在企业、园区、单位和社会各层面大力推行“四节一环保”行动,实现生产、流通、仓储等各个环节的全面节约环保。

加快推进民生福祉,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卫生“五大标准化建设工程”。统筹做好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搬迁移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加大城乡敬老养老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加快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农危房改造、扶贫移民搬迁等民生项目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深入推进“421”社会治理模式和“三中心合一”服务平台创新。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快推进民主法治,着力汇聚团结奋进合力。健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制度,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制化。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强化执法监督,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支持司法机关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体系。加强统一战线建设,积极为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献智出力搭建平台,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光彩事业,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加强党管武装、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推动国防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