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我们正处在社会改革开放、多种新闻媒体、信息传播、多渠道、多元化,内容五光十色,其中良优参与其中,难分难辨,这对于处于朦胧期的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对它的影响千万不能低估与忽视。我们常说“一岁看小,三岁看老。”说明幼儿早期的道德教育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严肃对待。那怎样进行道德教育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认知观,放手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我们在幼儿教育中习惯使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用生态意识分析事物,即“非此即彼”。这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感性与理性、好与坏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可以对话,并且是一种共存、互补的关系。正是由于幼儿教育中这个辨证观使有些人认为是好的、进步的东西(如过早的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绘画,以免自己孩子落后于他人。)而对于那些特定年龄阶段中的特定儿童来说是不好的、不现实的,因而好与坏、进步与落后不是死扛扛,没有一条固定标准,他是因人、因时因环境而定的。

著名的和平主义者罗素他的儿子幼时玩了一个青髻公杀六个妻子的游戏。他是怎样对待这个游戏的呢?他说:“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抑制本能。人的本能是很模糊的,可以用很多方法去满足,因此品行教育的秘诀在于向人们提供那类能使他们有利地利用本能的技能。在孩提时代由装扮青髻公所粗糙满足的权利本能。以后便可通过科学发明、艺术创作培养、教育杰出儿童。还可通过其他的任何有益的活动来获得高尚的满足。如果某人只懂得如何打仗,他的权利欲就会使他喜欢作战。但他若有其他的技能,他就可通过别的方式来满足。然而如果他的权利欲在儿童时期就被扼杀于萌芽状态,他将会变得无精打采,即不会做好事又不会做坏事。这种弱者的善不是世界所需要的,也不是我们努力使孩子具备的……如果你能使他们获得高尚满足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不担心他们会停留在这个水平上。”

《礼记》中一段话也许会给我们启示:“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儿童教育中我们也应当至诚,听任儿童的召唤,任尽其性,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和天地一起化育儿童,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为儿童人格的建构播下种子,使之今后逐渐成为对世界充满爱心和具有自我认同感的人,成为既有独立自主性,又有合作精神的人,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2当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才能起作用。幼儿主体在表现出自主性同时也蕴藏着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上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四个概念有同质性。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非常重视个体发展所必需的心理安全和自由,他对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性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是必要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即幼儿在心理上避免承受不应有的压力和束缚。创建自由、安全心理的氛围是幼儿主体地位的保护,更是创建幼儿主体性发展乃至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幼儿的生命是整个生命进化历程的浓缩,其中保存有生命进化历史中的许多奇迹无数珍贵的东西。这种宝库应当由幼儿保存和掌握,应当按其天性与适宜的外部环境进行互动。这样宝库中的种子才能萌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我们的责任是:敬畏、认识、探索、珍爱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应当让他们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充分地表现、表达、发挥出来,而不压制他们、拔苗助长。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发展幼儿的独特性。我们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特长、需求、信念、情绪变化、家庭情况、态度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

3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可塑性、仿效性要及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他继长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然教育的不好,习惯养成了就不易改掉,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改。”可见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家长、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还要坚持发展性的幼儿教育,才是解放的幼儿教育,只有发展性、解放性的幼儿教育才能让幼儿的德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主的成长。人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把人分为身心两个方面,心又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整体的幼儿教育也被分割开来。长期以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行为的养成和情感的培养。幼儿教育为培养完美的人格服务,就要从片面强调知识、情感行为转向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4根据现实条件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要注重特色教育

因为过分溺爱会使老师采取的各种教育黯然失色,严重的会付之东流,前功尽弃。并且那样会使孩子的自尊性太强,而内心极其脆弱,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的恶性事件,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家长的警惕吗?

幼儿的道德启蒙首先是情感的启蒙,应以道德情感教育为起步,始终以他为重心。因为情感是认知的启蒙者为了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的生活经历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情感丰富、易激动等特点,从道德情感齐名切入,多次反复,达到移情、训练的效果。移情是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没有移情人就不会有彼此情感共鸣,共存和分享。文学家老舍曾深情地说:“私塾小学到中学,我经过有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和睦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还要不时地对幼儿的做法、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指导他们做这件事的好与坏,是与非,该不该、方方面面,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心有灵犀了。

篇2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1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期在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中,德居首位,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将很难形成。德育是人一生道德养成的基础环节,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将会使我们受益一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观察以及亲临幼儿园调研发现要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从以下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之一,游戏使孩子感到快乐、好奇。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能够学会判断善恶、好坏、美丑、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例如:在游戏《分果果》中能培养孩子从小事做起,不能自私自利,遇事多替别人考虑等道德行为,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角色经过自己的判断、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解决纠纷,从而启迪幼儿道德创造思维的过程。游戏往往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幼儿,热情积极、兴趣高昂、心情愉悦、乐在其中。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体验、感受成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进而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道德意识。幼儿的自制能力、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但是,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常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情绪,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求与动机,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

我们还可以从幼儿游戏中延伸到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幼儿平时不愿意干的常规活动与幼儿游戏中的角色结合起来,例如:幼儿平常不愿意干家务,不讲究卫生到处乱扔东西,依据幼儿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可以设立“小小值日生”和“小老师”的角色游戏,“爸爸妈妈”和“孩子”等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从各自的角色要求出发,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培养了幼儿自觉讲卫生、遵守纪律、爱集体等好习惯。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好的榜样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德育具体化、形象化的现实体现,幼儿身边的朋友是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接触最多的是身边的小伙伴,对于幼儿来说,身边小伙伴的一举一动是最容易被模仿的。但是,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所以,模仿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我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让他们照着去模仿,就能让幼儿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就会适得其反。好的范例有时甚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帮助有些幼儿不愿刷牙的坏毛病,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已经养成刷牙习惯的幼儿请到台上给大家表演刷牙的舞蹈,例如舞蹈《乐乐的小白牙》就是表演一个喜欢刷牙的小朋友每天怎么样坚持刷牙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将这些表演者的照片贴在宣传栏里。这样,无需教师讲很多的道理,幼儿就会照榜样去做。一段时间以后,宣传栏中孩子的照片会越来越多。舞蹈《我有一双小小手》表演的就是小朋友爱洗手的故事,教师可以配合榜样教育,出示两张画着小手的图画给幼儿,一张是肮脏的小手,一张是干净的小手,组织大家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孩子们在纷纷发言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一旦道理明白了,洗手自然逐渐成为了孩子们自觉的行为。

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品德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同事、邻里和睦相处、关心他人、尊重长辈、爱护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对子女施加一定的德育影响。家庭德育是一种渗透式教育,是通过与孩子的密切接触,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家长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谈话、看书、讲故事、讨论等,来帮助幼儿分析遇到的困难并用自己健康的情感去打动孩子,从而增长孩子品德认识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家庭教育,有责任感的家长,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对幼儿道德教育有着深刻地影响。

三.充分利用信息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变化无常,这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信息环境对幼儿品德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些外部信息包罗万象的,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对这些信息加以控制和选择,发挥有利于幼儿品德发展的各种信息,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健康发展。家长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有利于孩子品德健全发展的图书和音像放在家里幼儿经常活动的地方,避免一些不良书籍出现在家庭中。父母应多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内容,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等。孩子还可以从书中找到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家长不应该强制性的制止,相反,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喜好抓住机遇进行道德教育,在它们玩电脑看电视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剧终人物的优缺点以及让幼儿回答他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父母只要管理好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并对电视和电脑的内容进行筛选,大可以放心的让孩子玩。让孩子看一些玩一些有关道德教育的动画片和能促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游戏等。这样不但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德育,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的下一代定会成为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

参考文献:[1]于佳.对幼儿德育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6

[2]黄励华.从“境界教育”到“德育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6

[3]汪昱雯.童谣与儿童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0.5

[4].论德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研究2010.11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幼儿只需学学写、画、唱、弹、跳。事实上,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如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有针对性地为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等提供锻炼的好机会。

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各个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还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老师同伴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 “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心情不愉快时,不乱发脾气,学会控制、调整情绪。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不同领域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领域教学是开展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渠道。我们应很好地把握各个教学渠道,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故事是最能吸引孩子并能对其产生影响的文学载体。如给幼儿讲《小公鸡和小鸭子》要让孩子明白同伴间要相互友爱、互相帮助。讲《三只羊》的故事要让孩子明白人多力量大,要团结才有力量,教育孩子相互间要团结互助。音乐活动《小娃娃跌倒了》、《分果果》也是教育幼儿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别人的好题材。

三、在外出游玩时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区建设,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在参观游玩的同时,教育幼儿爱护环境卫生,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四、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品德教育

家园互动,家园共育,才能使孩子品德健康地发展。幼儿园、家庭教育要取得一致性。在幼儿园,如我们班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服装,组织“幼儿时装秀”表演;利用重阳节开展亲子活动,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园参加亲子游戏,这种家长与幼儿的互动,使家园教育取得一致,提高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家长如何在生活中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呢?

首先,家长应为幼儿树立品德的榜样。以身作则,在与孩子相处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去感染影响孩子。其次,激发幼儿爱的情感。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关心长辈,为他们分担忧愁,学会分享,为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4

注重养成教育,俗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如:在托班、小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本年龄段的幼儿,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差,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认为别人做的都是对的、正确的,继而去模仿,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习惯。针对这一特点和实际,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直接告诉幼儿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并尽可能依据幼儿共性及个体差异情况,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新颖的手段让他们理解、接受,可采用人物对话、故事表演、观看图片等直观的形式,实施德育教育,进而使幼儿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简单而正确的认知轮廓。

在中班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幼儿已形成对事物的初步判断能力,但不很准确,很难在对与错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这时他们的正确想法需要成人及时给以提示、引导、巩固、强化。对于他们不正确的想法,更应予以及时的引导、纠正、制止。比如:我班曾有一名幼儿带着火机来到班里,我提出暂时由我为他保管,离园时交给他妈妈,可他拒不接受。针对一件事情,我让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对他的选择给予谁对谁错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评,直接告诉他对的原因,错误的后果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在其稚嫩的心灵中确立一种是非的标准,从而自己做出简单的对错判断,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了。

在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已具备了模糊的自发认知能力,他们对一件事情已能自己去判断,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又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在教育时就不能一概而论,而更要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了。在因人施教方面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幼儿能力较强,已基本具备较好行为习惯。在教育时,应以此为典范利用公众活动对其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评、鼓励,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之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激发幼儿荣誉感,促其更加进步。

第二种是: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均表现出聪明、灵活、能力发展水平均衡的幼儿。可采用正面引导的办法,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其幼稚、顽皮的一面,如能正面引导,效果***,但引导不当,就比其他幼儿的教育困难得多。我接触过一个孩子,他聪明、活泼,各方面的能力很强,但很调皮,是班上有名的小淘气。有一次,他很喜欢一个小女孩的小手枪,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步冲过去一把抢过手枪,不顾小女孩号啕大哭,就带着胜利的微笑心安理得玩了起来。我当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走过去采取正面指出的方法。我说:"你这样做很不对!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你今天这样做老师很不高兴。"他看我非常认真严肃,只见聪明的他,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我今后不这样做了,我现在就把手枪还给她。"于是,他马上把小手枪还给了小女孩并向她赔礼道歉。然后回过头来说:"老师,我做错了,今后改正,你还生我的气吗?"我想了想说:"我想信你,一定能改正错误,如果你真的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我就不生气了,我们还像以前那样是好朋友,好吗?"他听了高兴极了,伸出小手和我拉拉勾,后来,他果然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正面教育的方法,一是因为榜样示范法用在他的身上是不切合实际的,二是他的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均衡,能力较强,使他有一种逆反心理,如用评价,讨论的方法就更不行,所以我采用了正面引导法,教育效果良好。

第三种是幼儿能力一般或稍差一些,没有主见,总是符合别人的意思,听从别人指使,基本上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对待这种幼儿我认为最可行的教育就是采用榜样示范法。记得,我班曾有一名幼儿,把上厕所的几个小朋友堵在了厕所里,经调查,是受另一名小朋友指使的。于是,在集体活动时,我讲了一个主人公非常热心,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并且自己也很有主见的一个故事给幼儿听,讲完后,我有意请这两名小朋友,有针对性的回答了几个问题,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好像明白了老师请他回答问题的意思。回答中他们说到:"应该向主人公那样关心别人,别人说的话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对还是错,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像我刚才就做得不对。"对此事,全班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强化了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

还有一种是:能力水平中下,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利用讨论、评价的方法,效果可大有提高。如:有的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总是乱拖乱摔小椅子,乱敲乱打桌子,并在集体活动时不认真听讲。对此,我连续几次召集幼儿在旁边站着,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一片狼藉后,不点名地说明这种情况,让幼儿讨论,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许多不该这样做的道理,以及这样做对自己、对周围小朋友和对班级财产造成的影响。尤其让有这习惯的小朋友说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小朋友们一致认识到不该这样做,并且表示今后要爱惜桌椅和室内玩具等其他财产。经过几次针对性讨论,自此以后,几乎没有小朋友再乱摔乱打桌椅的现象了,并且每次自由活动后都争着帮老师整理活动室。常规教育效果也自然随之提高了。

篇5

一、为幼儿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

在幼儿教育的教学实践,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要比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影响大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容易被视界外的事物所影响,针对这样的幼儿教育实际,可以相应地为幼儿教育布置一个更加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教学环境。

(一)物质环境

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地,教室的布置至关重要,在教室布置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布置,充分考虑幼儿的布置意见遵循幼儿教育理念,可以布置公鸡长鸣图(中国地图)让幼儿时常能看到中国地图,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提高和爱国情感的培养,可以布置可爱的卢龙让幼儿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常怀孝敬感恩的心。

在教室布置中还可以设置自然角,养一些植物和金鱼、乌龟、蝌蚪等小动物,给学生们带来情趣的同时,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将幼儿散漫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幼儿有帮助的领域上去。

(二)社会环境

幼儿成长的环境除了物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因为幼儿教育时期的幼儿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更多的是对教师和其它成人的行为进行模仿,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每一个决定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本着对幼儿德育教育负责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是要把握住德育教育的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不正确的行为坚决否定,对幼儿高尚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褒扬宣传,让幼儿在潜意识中提高自我道德约束。

二、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教育之所以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围中来,就是因为幼儿教育有区别于义务教育的独特性,幼儿由于本身年纪较小,注意集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因素都要融入到幼儿喜欢的游戏中去,在幼儿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传教士似的说教,而是要将德育教育的因素渗透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去。

(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因素

幼儿教育的教学活动是琐碎的,很多人质疑幼儿教育,为什么简单的教学要进行如此之久,主要就是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差、自律能力差,导致幼儿教育活动多是琐碎的、反复的,而幼儿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琐碎和反复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可逆的重要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的琐碎和反复中去,在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幼儿园午餐时间,教师除了要安排幼儿安全有序的用餐,还要利用餐后的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食堂的叔叔阿姨的辛苦劳动进行参观,让幼儿对劳动有一定的认识,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在餐后带领幼儿参观餐具的收理和消毒清洗,厨余垃圾的收拾和处理,相信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要比简单的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说教更有效果。

(二)利用节日活动,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幼儿园在欢度这些节日的时候要不遗余力地利用节日的文化价值进行德育教育,在三八节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孝心教育,安排幼儿为妈妈洗脚等力所能及又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在五一劳动节进行相应的劳动教育,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去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后的成就感,让幼儿从小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意识;在十一国庆节培养幼儿的爱国意识,可以举行幼儿爱国绘画展、爱国故事演讲比赛等,让幼儿开始对国家存在形式和祖国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幼儿心中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结合德育教育,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节日庆祝形式也加深了幼儿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以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围绕主题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因为教授的课程多数较为琐碎,所以进行主题活动将琐碎的教育元素链接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开展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专题活动时,教育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成人劳动、学习歌颂劳动的儿歌、看赞美劳动者的视频,让幼儿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开展主题活动我爱妈妈活动时,让幼儿自己回忆自己的生活中妈妈的奉献,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详细的叙述,幼儿质朴的不经修饰的语言往往最具感染力,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意识到妈妈在自己生活中的付出,从小就树立牢固的孝敬感恩意识。

(四)搞好各科教学,相机进行德育渗透

幼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寓教于乐,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将教师的教、幼儿的学和课堂的乐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才可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有利于幼儿道德素质培养的游戏模式,在玩中学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就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树立的游戏模式,在游戏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篇6

【关键词】 德育;幼儿园;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忽视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事实上,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且并不尽善尽美。幼儿期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引导、培养、强化。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如每周一各班老师带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随后老师在国旗下讲话,小朋友在国旗下讲话,让幼儿在升旗仪式中受到爱国教育,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又如,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和方法,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吃饭不依赖老师喂,饭后要漱口及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嘴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良好的习惯便慢慢养成了。另外在游戏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积木玩具,不争抢角色,学会合作及分享。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五大领域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主要渠道,我要利用领域教学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语言活动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是最容易吸引幼儿,使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如给幼儿讲《诚实的列宁》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三只蝴蝶》的故事,让幼儿明白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拔萝卜》的故事,说明了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听故事时,幼儿会全神贯注,此时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从而通过故事引发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音乐活动《分果果》《小娃娃跌倒了》等也是教育幼儿要有爱心,帮助别人的好题材。又如艺术活动《粘贴国旗》时,先让幼儿观察认识国旗,红色的国旗左上角有四颗黄色的小星星及一颗黄色的大星星,每颗星星都有五个角,幼儿从中既巩固了计算的有关知识,又在动手粘贴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了国旗,让他们懂得了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道理。

三、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三八”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以及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五一节”爱劳动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爱祖国活动,给孩子们讲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都是为祖国妈妈争光的,使幼儿懂得祖国妈妈小朋友一样都有生日,爱祖国就像爱妈妈一样,通过各个节日活动,无一不在孩子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四、在参观浏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带幼儿外出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幼(下转20页)(上接18页)儿观赏家乡的秀丽山河,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参观浏览,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乱大小便,爱护花草树木等。带幼儿到文化中心参观摄影展,从照片中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这些活动都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最基础的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相配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和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幼儿都是以“我为中心”,他们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变得任性、娇蛮、自私、无礼、冷漠。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会使他们失去所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家园共育”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培养幼儿爱劳动方面,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为幼儿代办,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事事都依赖他人。建议家长可以利用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食物,让他体验别人一起玩的快乐。在家里,父母要教育孩子给家人分东西,如吃水果时,先分给爷爷奶奶,再分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总之,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汪筱华. 幼儿园德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呢?只有建立社会、家庭、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为幼儿创设和谐、积极的精神环境。才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将幼儿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每天都在在组织很多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德育渗透进去,开启德育教育的新天地。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如,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

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如针对独生子女任性、自私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开展“做大方宝宝、比比谁的朋友多”这样的活动。

如针对当前孩子缺失的感恩心理,利用节日契机,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父亲节和母亲节来临之际,采用表演、对话、讨论等形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之情;每年的助残日,组织小朋友到“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为他们演节目、送礼物,还进行“为残疾小朋友募捐活动”使孩子们懂得了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如为实现对幼儿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本土资源,让孩子参观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碑认识那些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们,使孩子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的生活。

二、将幼儿德育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德育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父母要成为幼儿的表率,要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响幼儿。幼儿对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想学,父母母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会对幼儿起很大的作用。有的家长怕孩子到幼儿园吃亏,就嘱咐孩子说:“别人若是打你,你就使劲打他。”一旦自己的孩子真的吃吃了亏,就不依不肯,甚至恐吓对方。还有的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家长不但不批评教育孩子,反而说说:“幼儿园的玩具那么多,拿一点回家没关系”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要检点,以防一时疏忽,在幼儿心灵中留下不好的影响。

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凡事要有一个“度”。力争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健康成长,以致不出现心理畸形。

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教育,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父母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合情合理、坚定不移、经常一贯和孩子所能接受的。然而,家长的要求有时尽管是合情合理的,但对幼儿来说,毕竟还是外部的东西,要使合理的要求变成幼儿的意识行为,单纯用简单生硬、绝对命令和急于求成的办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循循善诱、启发自觉,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一岁看小,三岁看老。”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德育工作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前提。

篇8

关键词:幼儿学前 德育

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幼儿品德的教育的重视往往都不及智育。以至于在幼儿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社会适应性差,成为非个别现象,并令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感到十分担忧。

一、幼儿学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不完整。德育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的德育中,它一般被概括为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近年来,有的学者又提出,德育的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亲社会培养等四个不同层次的部分构成。这四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分别反应了人的社会特性构成的四个方面:政治特性、哲学特性、道德特性、和合群性。其中合群性(亲社会)的培养是整个德育中最基础的层面,也是幼儿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但在我们调查中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得将普通教育学领域中的德育内容投射到幼儿教育德育领域中,即为“幼儿德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幼儿教育是“用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对幼儿进行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教育学范畴中,道德品质教育甚至是思想意识教育构成了幼儿德育的基本内容,合群性教育没有被引入到幼儿教育中。

2、教育主体的责任不明确。幼儿教育不同于其它层次的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因而,在这些层次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而幼儿教育则更多的是一种行为教育,这种教育的主体既是教师,也是家长。即在校是教师,在家是家长,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既缺一不可,也不可相互取代。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与家长间都有很好配合,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有的学校与家长间则明显缺乏应有的沟通与配合,学校不管孩子在校外的一切,家长也是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把一切责任都交给了学校。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长个人的事,或把家长看作是教育的主体,自己则只有配合之责。而有的家长则认为子女进了学校,教育子女的事就应该是学校了,自己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配角。这种学校靠家长,家长靠学校的现象,必然引起幼儿教育中出现真空地带。

3、教育目的不当。在目前的幼儿在教育中,教育目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受片面的成材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学校和家长都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成材。这原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标准才叫成材?那么,在许多家长(甚至是一些学校)眼里的成长标准是什么样的呢?在他们看来,成材就是要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考上大学、研究生,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能出人头地,能挣大钱,能光宗耀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不少学校和家长都把向幼儿多灌输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即重智育而轻德育。有的学校和家长甚至还错误地把德育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有的则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还不到教育的“时候”,这种自觉、不自觉的重智育而轻德育的思想观念,必然带来对德育教育的轻视。

4、环境教育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教育。幼儿活动的范围虽然比较单纯,一般都是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地方,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受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大,识别能力差,他们对于来自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学校、家庭和周边环境中的许多不良行为的吸收则比较容易。因而,家长、老师的正面教育往往抵挡不住这些来自环境的负面影响,使正面教育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二、加强和改进幼儿学前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说明,加强和改进幼儿德育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怎么才能加强和改进幼儿德育教育呢?

这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实践问题。但是,我们认为无论如何复杂和艰巨,尊重幼儿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按幼儿教育规律办事则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即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设计都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理的特点。具体地说,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德育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即人性的启蒙。因而,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必须围绕“启蒙”这一核心。近年来,有的教育工作者把这种启蒙教育进一步细分为:主体性启蒙、情感性道德启蒙、养成性道德启蒙、活动性道德启蒙、协调性道德启蒙。这种细分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所谓主体性启蒙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情感性道德启蒙就是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使之逐步积极的情感经验。养成性道德启蒙则是要教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活动性道德启蒙,则是指将经过筛选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德育准则和价值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或活动促进道德的发展。而协调性道德启蒙则是要教会幼儿正确地与周边的人和谐相处,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由于幼儿的可朔性强、识别能力差。因而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情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导师,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生活最为重要的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

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得好: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好友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此外,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4、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领域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与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诸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

篇9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首先,每天幼儿入园时,园长、一名教师和保健老师都站在大门口迎接幼儿,互相问好,遇到有幼儿生病时,亲切询问耐心指导。教师之间互助友爱,同事之间谁家有困难互相帮助。班上有哪个孩子生病了,教师打电话问候安慰,条件许可时让幼儿也说一句安慰的话;有公益活动,教师带头给灾区捐钱捐物,积极参加助残活动;让大班的孩子帮助小班的孩子学穿衣服,扶着小班的孩子爬楼梯;让小班的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送给大班的孩子玩;让快上一年级的孩子把图书送给小班的孩子看。通过营造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给孩子爱的熏陶,养成好的德育行为。再次,在图书角里多放一些《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故事,让幼儿明白谦让、勇敢团结等道理。在区域角里,可以种些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定时给花草施肥、浇水、拔杂草,学着喂养小动物,如给小兔子喂青草,给小鱼喂小虫子等,关心小动物,让抽象的道德情感变得具体生动,培养孩子爱护自然、关爱生命、勤劳勇敢、善良等的良好品质。

    四、打破常规领域和思维模式,渗透德育内容

    说到德育教育,我们就会想到社会领域。其实,社会领域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如语言领域中有一个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故事中鸭妈妈说它的宝贝就是鸭宝宝,我就因势引导孩子们“你们是谁的宝贝?”,同时播放了班中孩子们与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感悟妈妈对孩子的爱。因为这是一个半日开放活动,我还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在集体面前大胆向妈妈示爱。孩子们一句句“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也是我的宝贝!”让孩子们理解了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学会感恩、去爱别人;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爱护和正确使用操作用具,学习分享、合作和互助的规则等都是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培养幼儿良好德育行为

篇10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以提高对幼儿的道德教育。

一、尊重幼儿,重视的主体观念

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文明礼貌、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准则,只有让幼儿去自觉追求,才会积极地付诸于实现。教师须留心观察每个幼儿,并找出他们喜赞扬、乐成功的共性,同时又注意到幼儿的不同个性,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发挥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例如: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将德育观念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如: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德育练习等,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在晨间活动中,细心观察,找到"突发事件"对幼儿进行是与非的辨认,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巧妙的将教材中的闪光点,如: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的细节中,注意用仪表、言行、体态去引导幼儿发现、分辨身边世界中的真善美;诅咒、厌恶身边的假恶丑,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受到熏陶教育。

又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实施道德教育

德育观念并不意味着严肃多于微笑,刻板多于活泼。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教师可以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抓住孩子求乐心理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叔叔阿姨劳动真辛苦,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食堂阿姨真辛苦》和《能干的理发师》。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让幼儿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在班级环境中设置"花儿朵朵",让幼儿在节日花、生日花、风采花中将开心的照片,祝福的话语送到班上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的成功喜悦,快乐的健康心理。在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孩子们在不断的快乐中,体验自立、自信、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并将这种愉悦转变成自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优良品质的形成。

四、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