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金融监管

一、离岸金融市场概述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定义

离岸金融市场是本土货币自由化和国际化的产物。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出现于英国伦敦,即由美国各境外的银行或境内银行的境外机构在英国伦敦联合发起的“欧洲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主要发达国家看到了离岸金融的优势,也逐渐加入到这一市场中,离岸市场不再仅限于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而是辐射到全球。

对于离岸金融市场是指,由银行或其他机构向非居民提供的金融业务。它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市场基础:

1、 机构多。比起单一机构的业务结算,多机构联合、归并,继而由同一个清算行统一结算,无疑会节省更多的人工费用,进而节约业务成本。而且,机构之间的联网协作,也将使得同行业之间的拆借更为简单便捷,资金的流动更加顺畅。

2、 规模大。离岸金融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一个巨大的国际资本供需流动的空缺。大量的国际游资需要一个利润更高,收益更快的市场,这是简单的储蓄或是实业投资所无法做到的。恰恰离岸金融市场正满足这些要求。

3、 税率低,甚至无税率。由于离岸金融是基本脱离本币市场政府的监管,这使得这些借贷、储蓄、期货等等的交易行为,无需付出太多额外的税费。这也是众多国际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偏爱在离岸金融市场运作资金的原因。

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离岸金融发展的现状

1989年初,招商银行率先提出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依托境外股东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设想,并得到了国家外汇局的批准。在此后短短五年间,招商银行吸收离岸存款3.2亿美元,贷款4.4亿美元,累计利润达到1346万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以及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也先后于1994年、1996年分别获准离岸业务的试点。之后的三年间,离岸金融业务迅猛发展,从1995年的22.32亿美元骤增至1998年的22.32亿美元,整整翻了一番。然而,因为遭遇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大量不良贷款出现,各行亏损严重,这项业务于1999年1月被金融监管部门暂停。

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终结。2002年6月,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可以在上海办理离岸业务。至此,离岸金融市场的到全面恢复,并在深圳、上海、香港三地形成了一个位于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新环境。

(二)中国离岸金融现状分析

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经过了而是多年的发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因为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

1、政策不到位。相关政策的空缺和实际政策的限制,导致在现有的离岸金融市场中环境不够宽松,如税收政策等没有及时进行落实,政策对于市场没有达到很有效。这导致在实际业务操作时,操作过程过于繁琐,并不是达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2、资金来源单一,资产较小,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离岸业务处于试点阶段,各行的离岸资产较小,资金来源途径单一,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差。这个问题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就已经体现;

3、离岸行开办业务的要求只需拥有不少于5个具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的即可,使得离岸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展望

(一)国内金融状况现状

有数据可知,2011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得外汇储备急剧缩水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始终处于每年稳步上涨的趋势,这对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处于市场化转型中,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和间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微观主体也尚无法适应快速机动的经济转型。一旦开放大量的资本项目,或者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很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加剧,严重打击国内经济市场秩序和发展。单一的宏观经济改革策略,无法正确反映具体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导致整体经济市场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因此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步骤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充分考虑到我国改革所需的阶段性计划和配套性政策。

(二)政府策略拉动人民币离岸发展

加快中国离岸金融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发展:第一,基于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离岸金融的发展经验,探讨战略规划和建设措施,从而准确探索并创造现实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最终目标。

自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的五十多年来,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从现有的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在离岸金融的发源地伦敦,或在传统的发达国家,或世界各岛屿的离岸金融中心如巴哈马群岛,无不通过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从而提升本国的金融实力,扩大了在全球经济的地位。最大限度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赚取客观的收益。但离岸金融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不好很可能是导致金融危机已经更大的经济危机。但另一方面,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刺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对当地资本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提供了一个过渡策略。发展中国家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系统地设计监理措施,保证良好的信誉,中国也可以成功打造一个发达健全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 李晓,冯永琦.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2)

[2] 余永定.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看人民币国际化[J]. 国际经济评论.2012(01)

[3] 颜超,陈平,何尔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研究――基于国际货币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2011(10)

[4] 李晓,付争.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与预期风险[J].世界经济研究.2011(09)

[5] 殷剑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J].国际经济评论.2011(04)

[6] 何帆,张斌,张明,徐奇渊,郑联盛.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 2011(03)

[7] 李晓.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市场.2011(20)

[8] 王增武,范丽君.在岸离岸债券市场应协同发展[J].中国金融.2011(10)

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投资者;管理;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

国际金融市场是我们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特别关键的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不但可以满足各经济阶层的多元化、多方面的经济活动,同时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国际及融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良好,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讨论如何促进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现状

(一)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关键渠道,也是许多金融机构控制资金、实施经济管理与投资获利的基本渠道。国际金融市场的进入与发展有利于让金融机构促进我国的定价权,完善进出口的产品定价方式,建立资金、进出口的流通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市场化。

近十年来,在国际银行界流动性增强、我国货币升值压力较大、物价持续上涨、出口受到影响的状况下,中央人民银行利用和存款准备金等各种方式综合利用,在国际与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多方进行市场调节,增强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前提下,降低商业银行波浪型支付清算的巨大压力。2012年全年,中央人民银行总共引发中央银行的各种票据达4.07万亿元,正在回购过程中的达1.27万亿元。利用中央人民银行票据与正在回购以前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票据达1.02万亿元,大约是2012年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总计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50%。到2012年末,中央人民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12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完善,其影响不断提高,涉及种类不断增加,市场运行的模式、制度渐渐科学,资源配置功能持续提高,不但完善了我国的社会融资渠道,促进了各个企业与经济改革,而且在国际金融市场里的作用也大为增强。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当前黄金市场包括以下几项:现货市场(主要是上海黄金交易所)与期货市场(主要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各个商业银行以及柜台的买卖市场,以及许多现货和纸黄金等附加的经营内容。金融机构与生产黄金、投资黄金的企业能够通过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避免价格变化造成的风险。普通投资者能够在各个商业银行里买卖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在201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买卖黄金总量高达1828.13吨,每日的平均均教义量达7.55吨。由于黄金在全世界都可作为硬通货,以及交易的共通特点,当前我国的黄金市场已经成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交流的主渠道。我国黄金市场价格和国际金融市场互相关联,价格变化答题一致,差价在这十年持续缩小。在2012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差别已经减少到0.2元/克。

二、我国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如今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遇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从而需要积极主动的推动投资发展,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经济体制是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时代革新下来的,由于相对封闭分割而各自为政、未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因而表现出较多的矛盾: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投资者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会导致一定的问题出现。

(二)对国际经济的适应性不强。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后,相关的监管没有同步到位。在专心工作对国际金融市场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市场资金流动监督等,其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仅停留在表面。当前国内公司之间、业务之间现行体制没有理顺,没有完善国际业务货币供给、转移渠道的可控制监管,根据政府政策、市场调节的反映速度慢。经济发展快速时,不能及时调整其对私人投资的“惜贷”的贷款习惯,也客观给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洗钱创造了温床。

(三)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后,各企业投资管理不够完善。市场经济世界化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对国际金融中所得投资汇算清缴的理解偏差,对自身经营的理解情况,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各种风险。企业绞尽脑汁多方吸取投资者资金,但往往通过不记或少记利润、多计虚报成本等“对策”,以逃避利润分红。这些方式及时在一定的的时期中,能够让企业减少分红、多多吸金,降低企业的经济负担,然而从长远看,是无法真正地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反而伤害了我国的整体利益,影响力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声誉。

(四)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12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12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12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12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12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三、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与自身经济结构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在金融市场经济中大力推行科学化经济运行模式的,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把投资管理因素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把投资者价值纳入金融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之中,综合“经济——人性”价值,将其作为统一体共同发展;二是市场管理中将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期望重点衡量考虑,应遵循着资源投入产出最优的原则,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投资者的金融市场投资产出。

(二)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黄金市场的监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更加完整的规章制度存在着必要性。尤其在具体的监理中,要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各种项目、资产和资源、业务项目、债权债务等管理制度,对于资产、资源的承包和承包合同的签订,必须推行公开招标制与科学的决议制。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议事会、代表会、理财组织等民主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健全工作制度,确保这些组织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同时黄金市场要预先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高效的履行责任方案。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两个或多个方案,可以进行社会效益比较,优中选优。需要注意的是,方案中要质量关、成本开支、收支比例控制详细列入其中。多方分析各类成本支出,及时采用新设备、新方法、新渠道等,以此减少黄金市场投资者的成本、提高双方收益。

(三)建立健全国际金融市场经济风险评估机制

2007年下半年以来,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肆虐,并最终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其中很多人将矛头指向国际金融市场。对此次金融危机下的对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争议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中原因,最后认为市场投资虽有不完善之处。投资者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有着大量的市场资金和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如果投资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情况的评估和审核工作制度不完善,会使得资深投资处于风险状态。因此,在具体投资中,投资者要依据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业务、行业等相关信息做好风险等级和程度等级评估。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应该从全方位考虑,规避投资的主观盲目性。

(四)提高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透明度

国际金融市场北京下,各上市公司提高现行财务报表与市场资金相关信息的披露和列报要求。让投资者了解影响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如投资趋向、支出收益等,以及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披露,这样可以规避投资者盲目参与市场经济,使投资者理性参与、利用市场资金。实施绩效责任制。为了保证经济效率,这是经营的第一目标,同时过硬质量可以为上市公司赢得口碑、赢得投资者,继而为上市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铺垫。

四、结语

国际金融市场是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基础,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保持较快增长。未来,要综合各种方法来打造我国经济的助力,初步出现国内一批先进的上市公司。国际金融市场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经济的大潮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投资者的资金,处理好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管理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建设利用投资者具有长久性,不是一蹴而就。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需要及时检查和评估投资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风险监管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探寻更加完善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管理机制,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把握,制定相应的机制,让国际金融市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

参考文献:

[1]陈亚芳.国际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及其改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屠庆忠.对我国国际公司投资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3]汪拥华.浅谈企业所得税汇算工作的几点体会[J].现代商业,2008(11).

[4]黄燕文.试论外贸企业的投资[A].中国对外经贸会计学会中南区2002财会论文选[C].2004年.

篇3

关键词:次级债 次级债危机 金融投资 

 

一、次级债危机及影响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 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篇4

【关键词】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思考与研究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碳金融”理论简述

碳金融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其他相关交易金融活动的总称。从广义上讲,碳金融是限制碳排放的金融活动,在功能性上可以维护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在经济效益上可以拓宽碳交易链条的涉猎范围。从狭义上讲,碳金融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交易关系,在这种交易关系中,企业与政府在碳交易和治理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政府将权利授予企业,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控制碳排放量维护生态平衡。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碳交易是重要支柱性产业链,所以企业通常会透过金融机构,深入碳金融产业链条内部,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额度限制,企业都必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碳排放权利合理性的、科学性的、时效性的转化成金融交易活动。时至今日,我国碳金融经济发展项目已成为主导性产业结构,不仅在市场机制中占有发展优势,还大大弱化了其他经济体互相竞争的发展关系。据统计,我国2012年二氧化碳交易量5.45亿吨,远超过世界其他供应国,但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碳金融依旧处在低端消费领域,其减排量售价一直在8欧元/吨以下。参与程度低使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一直充当“卖炭翁”的角色,由此可见,我国要想推动碳金融市场高速发展,必须通过改革金融机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与世界市场的参与度三方面努力开展合作式金融活动。

二、金融机构介入然金融领域的作用

金融机构的市场融资功能性很强,且能够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扩大市场资本容量。在金融机构的影响下,碳金融体系对其产业结构的指导作用大幅度增加。

(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产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增加经济市场科学化产业结构的发展。在低耗能、低成本、高效率的低碳经济市场中,碳金融的发展价值更大。现如今,金融市场的成本收益大幅度提高,但是因其成本并没有体现出市场设置的高端价值,所以碳金融并不能完全融合到经济市场中。金融机构的渗透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还有利于碳消费成本的降低,同时也能提高国内碳金融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碳排放的价格优势。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商业影响,推动低碳发展理念向各领域产业渗透。

(二)完善金融体系

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会事先拟定虚拟商品价格,根据市场交易情况和商品销售单价涨幅情况制定合理的交易方案。相对于其他产品交易内容,碳金融在制度与法规的双重约束下并不具备预想功能,其虚拟商品定价内容是变化不定的。所以在政策的催生下,碳金融引领了一种新形势的金融模式,在这种金融模式的庇佑下,我国国内金融体系有效的避免了交易风险和预想失误现象。金融机构接入碳金融体系促成了清算、支付、转移、管理、储备、聚集等交易内容的协同运作。

(三)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

金融机构增强了低碳产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弱化与其他产业的资源竞争关系,所以面对经营目的多样化的市场经济,金融机构能够转变传统企业经营观念,为低碳经营企业提供必要的创新服务和业务增长点,让企业融入到全球化的碳交易市场中,并联合多种金融机制创造出更具商业价值的经营管理方案。

三、金融机构融入碳金融的问题与建议

(一)主要问题

1.利益分配不均匀

碳金融会促进市场分割,政府在利益趋势下并不能建立良好的权利交易体制,碳排放权商品特性使很多低碳经济体出现资源追逐现象,这种不正常的竞争关系会加剧行政权力与经济市场发展的矛盾,进而造成政府与市场的权利冲突。利益分配不均会降低碳金融的议价功能,让制度在未实施前就失去了碳资源配置的自由掌控能力。

2.发展目标难实现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林业、农业碳金融市场的减排效率很高,但是并没设置消耗、制造限制的金融机构,其市场的制度设计仍存在诸多漏洞,并不能体现出市场运营结构、模式的发展优势。此外,在参与金融市场过程中,低碳产业的参与程度很低,并且其交易增长幅度缓慢,并不能体现出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无法实现碳金融与低碳产业共同制定的合作发展目标。

3.碳资产泡沫化风险

碳市场在金融衍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强有力的金融衍生效应,所以金融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中运营必然会存在诸多发展风险。资产泡沫化是碳金融市场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从长远发展战略分析,碳金融主要是通过碳排放量的大小来界定产业结构的,所以其衍生物会严重限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抑制金融泡沫的自我实现。

(二)解决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对碳金融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金融机构在满足碳金融发展需求的同时,还应均衡各方金融体制的利益,从需求入手解决盈利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从交易需求、融资需求、风险管理三方面入手,提高金融机构的主导性经济作用。

1.利用交易所提高业务拓展能力

目前,我国国内碳金融交易机构发展速度飞快,其主要经营业务受碳排放权的限制影响逐渐减弱,建立自由型交易所,可以为低碳经济产业提供公平、合理的交易平台,使买卖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型的交易模式,以充分体现出碳交易市场价格的职能。国内交易内容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分级费率会有所提升,交易所可以利用市场效率和总成本节约双重经济促进内容实现优势双赢的产业发展目标。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是提高贷款利差,所以在银行贷款项目中,回收率是影响其业务重心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银行已针对低碳经济业务的绿色贷款率上有所改善,经济业务的自由型放贷模式必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够帮助碳金融实现优质化的产业结构。

3.保险需求

碳金融市场存在很多经营风险,所以应通过信用保险、责任保险、道德风险等三方面入手,控制业务需求和交易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减排是降低买卖风险的主要手段,所以针对国际竞争市场,我国应大面积实施报酬常有交际,从信用保险的需求角度提高信用保险的经济效益。从需求上看,碳排放权卖方企业可能会因为制度、环境等难以规避和控制的因素无法完成减排任务。所以企业应加强对权利的交易控制功能,使交易发展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从企业实际运行角度看,碳排放量的多少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我国应根据实际保险需求,制定相应的交易管制项目。

四、结论

碳金融市场是各国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项目而产生的具有市场性质的条约,所以在世界贸易市场中,碳金融占有优先发展地位。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领域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生产离不开碳,所以目前以碳金融为首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大。有关碳金融的一切金融机构在发展上不能做到和谐统一,也就无法实现长远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波,肖苏原,田幕新.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2,13(08):110123

[2]马媛媛.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13(25):119123

[3]李朕.基于金融约束理论的中国碳金融发展思路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7):115123

[4]刘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7):109113

[5]黄鹂.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路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07):110123

篇5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篇6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实现条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地提升,随之而来的同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身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帮助自身和周边国家度过了这次危机,同时也为人民币创造了良好的声誉。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趋势正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地位在世界上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人民币在中国的某些周边国家被作为支付货币和清算货币普遍被接受,而亚洲某些地区和国家也已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与此相对应的,人民国际化议题近年来成为了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但是对于这个议题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尤其是对于中国政府是否应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存在较大分歧。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讨论过货币国际化条件。Tavlas, George S,Ozeki,Yuzuru(1991)把货币国际化条件概括为币值稳定、开放且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全球出口占比较高。Iwami (1994)认为国际贸易、经济规模、产品国际竞争力等实际经济因素比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更重要。而Iwami, Toru, Sato, Kiyotaka(1996)和Hamada, K. and Horiuchi, A.(1987)则都认为实际经济因素和发达金融市场都很重要。Mundell(2003)从经济实力、政治实力、贸易额、金融市场、经济开放程度和外汇管制、币值稳定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完全国际化的货币需具备的条件。

一、经济实力分析

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条件。蒙代尔也认为,“关键货币是由最强的经济实力提供的”。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可以为该国货币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该国货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保障。本文将从工业产值、GDP三个指标来考察国家经济实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工业产值条件

工业发展水平既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经济体抵抗危机、维持经济实力的强大保证。

美国在1944年左右,工业产值居于全球第一,取得全球经济的超级霸权。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工业产值占全球比重都比较高。意大利的工业实力不如德、日、法,这也许说明工业发展水平对货币国际化比较重要。中国2008年的工业产值已经很高。但德、日、法、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均工业产值都非常高,而中国的人均工业产值差不多只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印度则更低。所以,事实是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

(二)国内生产总值条件

德、日、法经济实力是很强的,尽管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总GDP相对不高,但其人均GDP却非常高。这里意大利的人均GDP相比较低,也许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对货币国际化很重要。中国在2009年GDP总量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但2008年人均GDP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可见中国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总之,从产业结构、工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中国并不具备人民币国际化所需的经济实力条件。

二、政治实力分析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决定的,它是大国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葛兆强2009)。蒙代尔(1983)也曾指出:“最强的货币是由最强的政治实力提供的,这是一个具有历史传统的事实”。

(一)人口和领土面积

人口和领土面积是传统上衡量一国政治实力的标准,古代社会一个国家被称为大国,往往是因为该国人口较多或领土较大。但在现代国际社会,某国人口较多或面积较大,只能说明它成为政治大国的潜力较大,而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关系。瑞士虽然较小,但其的人口和领土也具有一定规模,不能算特别小的国家。可见货币国际化至少要求该国人口和领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的人口和领土都比较大,尤其人口几乎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这说明中国成为政治大国的潜力较大。

(二)在国际重要组织、机构的话语权

在现代社会,一国的政治实力可以从该国在重要国际机构的投票权中得到集中体现。政治实力越强的国家,其对国际事务的干涉权甚至决定权就越强。

货币国际化最成功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在IMF的投票权牢牢占据前五位,而货币国际化程度不如上述五国的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的排名则比较靠后,这证明了政治力量对于货币国际化有很重要的意义。从表中还看到,中国尽管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而且人口、领土面积都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但在IMF的投票权却与其身份地位极不成比例,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国际社会还缺乏话语权,政治力量较为薄弱。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缺乏国际话语权,政治实力不足,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条件不具备。

三、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大多数学者在讨论货币国际化时,都会考察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于一国货币要实现国际化,就要创造条件方便其它国家(地区)持有该国货币资产实现资产的稳定和增值。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最强,而德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次之,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金融体系再次之,而中国、俄罗斯的国际竞争力最弱,并且与上述各国有较大的差距。与此相对应,祝丹涛(2008)、徐建炜和姚洋(2010)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他们都认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金融市场最发达,而德国、日本、韩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次之,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则都逊于上述诸国。

四、币值稳定程度分析

币值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人们持有某个国家的资产,是绝对不希望该国货币贬值的,因为那样意味着投资收益兑换成本国货币时将蒙受损失。一方面,货币币值的稳定有利于维持投资者的信心,降低由不确定性导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币值的稳定也减少了投资者为规避汇率风险而产生的成本。一个国家想要实现货币国际化,就必须为投资该国资产的投资者确保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

(一)对内币值稳定

德国、日本、瑞士、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几十年里对通胀的控制是比较成功的,而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通胀水平较高,尤其是意大利,这三个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将通胀控制下来,这有两个结果:一是意大利由于币值不稳定,失去了货币国际化的良机;二是加拿大、澳大利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低通胀为其货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通胀水平从1996年左右开始就比较低,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二)对外币值稳定

从各国汇率走势上看,除了法国以外,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在1980年后都进入了至少10年的升值时期。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实际汇率不仅很稳定,在2000年左右都开始进入升值通道,为两国货币国际化创造了条件。人民币自1993年左右开始汇率也较稳定,截至2009年,人民币升值幅度也较大。人民币对外币值稳定的条件是符合的。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币值稳定条件是具备的

中国在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上的不足决定了中国在21世纪初不能实现货币国际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下,如果贸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不能维持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甚至还会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危及中国经济。因此,中国政府在经济实力、政治实力、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时间表。

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努力提高经济实力,包括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缩小贫富差距等等;二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话语权。要提高自身政治资本,努力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话语权;三是培育国内金融市场,包括发展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引进国外金融业人才、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开放度、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当上述三个条件都实现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自然会顺理成章地实现。

参考文献:

[1]葛兆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J].海南金融,2009,(11).

[2]彭丽红,戴丽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6,(6).

[3]王信.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如何调整经常项目失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5,(5).

[4]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J].世界经济,2010,(6).

[5]祝丹涛.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和全球经济失衡[J].金融研究,2008,(8).

[6]Hamada,K.and Horiuchi, A. Monetary, financial and real effects of yen internationalization.in Arndt, S.W. and Richardson, J.D.(Eds), Real-Financial Linkage among Open Economies, MIT Press, Cambridge,1987.

[7]Iwami,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yen and key currency questions,IMF Working Paper,1994.

[8]Iwami,Toru,Sato,Kiyotaka.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 with an emphasis on East As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Bradford,1996.

[9]Mundell,R.A.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Outlook for Asian Currency Collabor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3.

[10]Mundell,R.A.International Monetary Options.The Cato Journal,1983.

篇7

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经过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在现下金融逐步自由化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本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一、简介

(一)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金融的创新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由于金融的发展逐渐自由化和金融管制逐步完善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由此也给了金融衍生工具一个发展的机会;而人们对风险的规避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优势在最近几十年,金融贸易逐步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

(三)双面性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较大且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逐步健全完善规范这一市场.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现状分析

从宏观上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者是交易所交易,是指在正规的交易所进行买卖,后者则是场外交易市场交易。而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逐步发展,其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据报道,2010年一年,全球交易所交易期货的总价值高达258.68亿美元,这比2009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虽然2014年、2015年总价值稍有下降,并没有前些年的上升的那么快速,但是,却也充分说明了期货市场的炙手可热。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过程中,外汇期货的增长率最高。利率在交易过程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八十年代之前,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出现的还不够普遍,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才刚刚兴起。但是发展到1984年时,其交易量竟然高达200多万亿美元。这期间,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其中原因归结如下:

(一)减小金融投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在一些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下,金融风险逐步增大,投资者需要寻求更加安全稳定的投资方法,于是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满足了金融投资者的需要,成为一种减小风险的有效方式被人们使用。这时候,一些西方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货币调整政策,而国际间收支不够平衡,金融收益风险加大,也促进了一部分衍生工具为大家所熟知、运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减少金融风险、降低投资的危险。

(二)各种金融机构开创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由此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不断进步发展。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促使每个国家间的金融贸易更加密切,国家银行与其他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以降低收益提高投资者利益的方式去吸引投资者。并且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问题,国际很多银行都被波及,信用危机、信用贷款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大。为了银行业的复兴,增长一定的利润,银行开始积极地发展衍生工具的市场交易,巩固自身地位,降低收益风险。这在一方面促使银行不断发展新型业务,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其他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来,促进了其间的良性竞争,间接促进了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

三、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如今趋势

(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最近这些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一个对比,以此来体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是否脱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近3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扩大了近30倍,但期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却没有翻一倍。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仅仅只是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已经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倍。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的增长速度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

(二)区域不均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交易量还是增长速度都相差甚远。英国依旧作为世界金融贸易重心,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风险更小且交易量增长更快。而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发展。

(三)参与主体由个人转变为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刚发展的时候,参与主体大多为个人。目前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其特有优势带来的利益吸引,参与主体已经发展为机构。

四、结语

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以其降低投资风险、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运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这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把握机会,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冯福来,高燕.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04:38-40.

[2]翟立荣.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3]王刚.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4]马晓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国际监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

[5]肖丽.建行吉林省分行代客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及风险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金融创新;财税政策;高新技术产业

一、前言

金融创新是指国家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目标,利用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技术,让金融体系中的基本要素重新组合,从而推出新的服务、市场、工具和新的制度,创造一个新的高效运作的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创新和发展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金融创新的成果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帮助我国的大中小企业直接或者间接解决了融资问题,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的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金融创新与财税政策的结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金融创新和财税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理论十分重要,本文着重从金融创新与财税政策的角度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外部金融机构广泛介入中国金融市场,将直接带来创新业务,竞争的加剧也将迫使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同时,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金融的金融局面将呈现宽松状态,同时,国际上的外部环境也会促进国内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发展期。

目前,外资金融企业已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已渗透到各个行业。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的规模会迅速扩人。因此,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成为中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财税政策的作用原理

1.财税政策作用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加

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纵轴代表成本或收益。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存在溢出效应,所以高新技术投资的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R)高于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其中,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0)与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0)交与点H0确定了较低的投资水平(I0)。政府可以实施财政政策,比如通过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等手段进行财政的转移支付,这样的财政政策可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边际收益从而促进投资的增加,图(1)所示,政府的财政政策使得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MPR0上移至MPR1,这时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1)与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0)交与点H1确定了较高的投资水平(I1),在图形上表现为由投资水平I0沿着横轴向右移到I1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加后,通过投资乘数的扩大效应,最终能够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增加值远远大于投资增加的数额。

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通过减免税和降低税率的方法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下降,从而导致投资增加。如图(1)所示,税收的优惠政策会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向下移动,由原来的MC0移动到MC1处,此时边际成本曲线MC1与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MPR1相交于E2点,从而确定了更高的投资水平。除此之外,企业成本的降低还会导致其产品利润的提高,从而会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供给量,进而会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额度。

2.财税政策作用下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增长

财政政策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的增长和上文略有所同,其中政府购买可以起到直接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的作用,而财政补贴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品消费增长。本部分重点介绍税收优惠政策如何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增长[6]。如图(2)所示,假设消费者可以选择高新技术产品或其他产品,未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之前,无差异曲线U′和预算线I′确定消费者均衡点为P1,这时消费者消费高新技术产品和其他产品的量分别为X1和Y1。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之后,减免税或降低税率同样会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因为高新技术产品属于正常品的范围之内,所以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会使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在图形上表现为,财税政策的作用使得消费者均衡点由P1移动至P2,相应的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由X1增加到X2单位。

以上是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财税政策可以通过刺激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和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财税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分析。

四、结论

本文从金融创新和财税政策激励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较为迅速,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注入资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均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处于成长阶段,而此时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正好迎合了高新技术产业大量需求资金的缺口,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通过财税政策的调节与激励间接刺激了该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双重的刺激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局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解释,旨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海玲,孙兴莲,邵笑冰,等.试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80-83.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21-01

引言: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环境等方面所采取的创新活动,推动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在初级阶段,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研究对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受金融体制的制约

金融上的创新必须要有正常的信用环境来做保证。而我国的信用度在很大程度上为负,因此,金融市场环境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社会大众对现有金融创新产品的认知度较低,使得商业银行难以进行业务创新,也助长了一些银行经营管理上的惰性。

(二)金融创新的制度缺失

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进行,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我国的银行业陆续进入改革的议程,原来由国家管理陆续变成市场化经营,因此,我国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很短暂,这就导致与其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原来的部分规章制度不适合现在的金融环境的要求,这就导致有些的管理措施缺乏相应的政策作为依据,限制了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三)我国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现在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主要掌控在五家大型的商业银行手中,国家信用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度体现的,但商业银行的信用度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四)服务创新能力弱,服务方式、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国内银行现有的金融创新主要有扩张原有金融业务、重新包装传统业务的,创新产品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以及高附加值等特点。因此,并没有解决原来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人才因素,无论对金融的原型创新能力还是对其他金融创新进行模,这都需要金融人才主观能动性。现在我国国有银行中从事基层金融工作的员工有很多在业务能力和金融知识上较为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创新的要求。金融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熟悉金融业务并且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但高端金融人才目前在国内是比较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创新。

第三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因素。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人们的金融生活。网络技术与银行业务的结合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为金融安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目前我国在金融创新实践中,有限的技术能力是创新过程中短板。我国现有的网络技术水平还不够高,银行网站建设、银行网络安全防范等问题限制了网络银行的发展速度。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几点策略

(一)创新金融服务意识

金融创新的前提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金融服务意识的创新。银行员工的服务态度代表着银行的服务质量,保证文明热情的服务态度,对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服务方式,取得相应的信任;树立客户作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随时了解经济环境化变化时顾客的金融需求,改变由需求推动的被动型服务方式为主动的服务方式;树立与客户共创成功理念,探索潜在价值内容,帮助客户制定理财计划,解决资金问题等来寻求银行的有效利润,达到银行与客户共创成功的目标;树立服务先行的观念,拓展服务内容,及时调整金融服务渠道,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树立金融创新理念,拓宽金融服务空间。

(二)金融创新要着眼于需求,要加强产品的营销力度

金融创新是银行业获取经营效益的重点,是增强银行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每种金融产品的创新,都要与客户需求密切的联系,要寻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各个银行,无论做那种金融创新,都需要将市场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考虑,衡量好创新产品的利与弊,做好市场、客户与利润这篇大文章。对于处在介绍期的产品,应该加强广告营销投入,努力做到让客户群发现新产品的优势,寻求能够鼓励客户群、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方法,开发潜在的客户人群。

(三)金融产品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中,原创型金融创新较少,导致现有的金融创新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运营效果。在选择金融创新主要内容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选择原创型金融创新为突破口。这是因为:第一是原创型金融创新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潮流。第二点是在我国仍处在较为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原创型金融创新受到管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更容易实现。

(四)提升金融技术支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

将新技术应用的金融创新中去,加大新金融技术开发的投入,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提高银行运营利润,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培养符合现代金融管理要求的人才,形成自己的金融创新团队,加强现有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创新意识和业务能力。

结论:决定商业银行运营好坏的主要因素是服务质量的不同。现在金融环境下,加快银行金融创新,提高银行服务水平,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占领金融市场,实现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世杰,蒋波.商业银行创新管理: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国际金融,2012,01:43-45.

[2]蒋波.基于市场需求的商业银行创新机制研究[J].武汉金融,2011,04:68-70.

[3]赵健.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发展状况探究[J].当代经济,2011,13:124-125.

[4]应海芬,林键.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2011,10.

[5]陈小宪.强化风险监管促进银行创新[J].银行家,2010,01:54-58.

篇10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三)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新的风险分类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反映着经济周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不断影响各种企业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下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影响本国经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由内生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条件下的高成长性风险。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产权制度、企业经营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生命周期、发展前景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行业的明显过热,其中银行贷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而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大量的信贷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起步不久,市场信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法制环境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失信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诈骗、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这往往导致了商业银行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从众”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房地产金融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居民消费贷款,都体现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终由于屡屡发生的借款人逃废债务问题,使得银行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

2.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银行的环境,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追赶型经济”的特点,其目标是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银行主导型而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之后却隐含着金融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在我国,首先,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其中,股权融资曾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1%,2004年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率。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度向商业银行集中。

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净化,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应是勉为其难的。随着经济发展转轨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断加大。 

(二)主体风险管理现状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