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目前的传播学本科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教学深度难以把握;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而无用”;教学与学术研究分离导致学科发展缓慢。
首先,教学深度难以把握。一般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把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很难在入学之初就对这个专业有一定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要学什么?”。因为这个学科需要一定的理论与专业基础,所以授课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课程的难度,逐步的深入,必要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做到教学相长。
其次,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而无用”。传统意义的传播学课程是讲授式的理论教学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教学,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面学了很多类似“概念、特点、分类、意义、功能等”这样的内容,考试也是理论考察的方式以记忆为主。然而,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理论教学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根本无法和实际建立联系,更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是“学而无用”。面对这样的困惑,后面的章节会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再次,教学与学术研究分离导致学科发展缓慢。上个问题中已经提到传统的授课方式,那么除了学生缺少实践联想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使学生失去很多思考问题的条件,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很难有所探索。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目前的传播学研究,往往仅陷于少数学者的范围内,而大量的传播学专业学生毫无科研能力。如果能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善加利用学生的科研成果,相信传播学专业会发展的更好。
二、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探索
鉴于目前传播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同时结合几年来传播学本科教学实践的一点思考,笔者认为:传播学本科教学应该坚持“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具体的说,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播学具体实务的联想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尽可能的帮助那些在理论与科研方面有更深层次要求和更高潜质的学生,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设计有效的研究方法,启迪前沿的学术思想。这一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可担当专业教学,可适应大众传媒要求,又可进行科研探索的复合型传播人才,适应全球化信息社会的要求。
为配合上面提出的“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下面介绍一个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渐进循环”教学模型。在“渐进循环”模型中,传播学的教学包括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1、经典理论的解析阶段。2、相应案例的引入阶段。3、传播实务的实践阶段。4、学术前沿的启迪阶段。
01
这四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由课堂的理论教学开始,结合教师经验的案例分析承接,以学生亲身的专业实践配合,最后启迪学生思考并研究学术问题为步骤的逐渐教育过程。而这四部分之间的循环则体现在,经过学生亲身调研、设计实验,论证之后对传统、经典理论的验证、深入、乃至发展之上。这样的“渐进式”教学,可以深入浅出的把学生逐步引入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解与研究过程中,解决以往教学中“学生认为过难”的问题。而由学术研究到理论发展的“循环”又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来自大学生的新鲜血液,能有效的解决前面提到“传播学学科发展缓慢”的问题。下面分别解释每一个教学阶段的含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以讲授“议程设置”功能为例,分步骤的逐一说明每个阶段教学的具体方法。
1.经典理论的解析阶段
理论教学是传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传播学教学的第一阶段,或者说基础阶段,就是对传播学理论体系下的经典理论与模型做深入的解析。这里所说的解析,不仅仅是对教材中关于传播学的理论的讲解说明,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经典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适用范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做细致的归纳总结。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传播学研究者,都编著了很多关于传播学概论性的著作,比如:麦奎尔的《McQuail’sMassCommunicationTheory》(2000);③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1999)。④虽然这些著作的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但是不难看出传播学教学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传播的不同分类、人类传播的过程、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等。其中关于传播过程的研究内容尤其丰富,包括了对传播者的控制研究、对传播内容的符号学思考、对受众角色的分析、对媒介功能的研究和对传播效果的深入论述。
在上述的每个研究领域中,都含盖了大量了概念、经典理论和模型,仅仅以传播效果研究为例,在著名传播学研究学者麦奎威尔的传播学导论中,收录的关键词就有几十个之多。因此,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这个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的?”,在这个领域内“目前用这个理论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无法解决?”。比如教师要讲解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议程设置”功能。首先,应该简述理论的具体内容(这一理论用来衡量一种媒介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公众脑海中的新闻事件、议题、或者人物的相关重要性,受到新闻报道呈现次序或者显著性的影响)。⑤然后要逐一解释其中的关键点:议题和显著性。更重要的是,要重点交代这个理论的研究历史,交论中涉及到的媒介议程(mediaagenda)-公众议程(publicagenda)-政策议程(policyagenda)的关系。⑥
2.相应案例引入阶段
在第一个环节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经典理论的体系与研究历史有了深入了解。因此,根据上面的解析,选取大量典型的传播案例进行形象的分析说明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典型的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案例之间的比较,以此引导学生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些规律。
仍然以讲授“议程设置”功能为例,要引入大量的新闻议程设置案例,同时分不同的媒体类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对当日〈新闻联播〉新闻议程的设置分析当天的重要事件;通过连续几日〈新闻联播〉新闻的议程设置分析最近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的〈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的设置来分析近一段时间媒体新闻议程的变化等等。
3.传播实务的实践阶段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亲自参加到各种传播机构或组织的传播活动之中去,以亲身的实践验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思路。虽说这个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仍然需要做相应的指导。要在学生亲身实践之前拟订详尽的指导书,内容包括:说明实践的意义,列出实践的步骤,建议实践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后做认真的总结,必要时要求学生上交亲身实践的作品进行讲评。
为了更好的了解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电视台或者报社进行一个短期的实践,比如让学生跟踪该媒体一天新闻编排的整个过程,指导学生注意分析电视媒体新闻的编排顺序,每条新闻长度的不同要求;报纸每条新闻所在的版面和字数要求等等。同时让学生对受众进行一个问卷调查,分析一下受众看了当天的电视新闻或者阅读了报纸新闻以后,认为什么是最近的“大事”,从而对照媒体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验证议程设置的功能。
4.学术前沿的启迪阶段
在开篇我们已经谈到过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其中谈到目前传播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的问题,那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前提下,针对目前传播学业的问题进行学术的探索,以发展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事业,同时学生也为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做大量的积累工作。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启迪学生思考目前的传播学学术前沿问题,指导设计研究方法,提供适当的文献支持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往往不具备系统的科研思维,因此教师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研的系统化、逻辑化、科学化、数据化。
以“议程设置”的不同功能相互作用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实际的问题。对于研究政策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可以启发学生研究一些对国家重大的政策、法规、或者决定的媒体宣传作用,比如“论两会报道中央视的重要角色”;对于研究公众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目前网络媒体中“BBS,Blog”等个人媒介的作用,分析“个人媒介议程对大众媒介议程的影响”。
三、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传播学教育
篇2
在这样的行业形势下,我公司结合自身生产场地和产品工艺的实际情况,于2011年购置了多台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MK920SS双工位平压平烫金(模切)机,该款设备突破了传统单工位烫金(模切)机一次走纸只能完成一次烫印或一次模切的局限,实现了一次走纸完成两次烫印或完成烫印后再进行模切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为我公司满足市场需求、保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投入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下面,就将我公司采用该款设备生产烟包产品的一些经典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给同行带来一些启发。
经典案例一:“苏烟(五星红杉树)”小盒
1.工艺简析
该烟包采用镭射金+全息烫印组合工艺,共18条电化铝,烫印套位精度要求较高,在MK920SS双工位烫金(模切)机上一次完成。
第一工位安装6条全息定位电化铝+6条镭射金电化铝,其中,6条全息定位电化铝走纵向,6条镭射金电化铝走横向,呈交叉走向;第二工位安装6条镭射金电化铝进行立体烫印,走纵向。
2.存在问题
安装18条电化铝进行大面积烫印以及电化铝横向与纵向交叉走箔的工艺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大面积烫印因电化铝剥离困难,容易造成电化铝与纸张分离不畅,从而导致叼纸牙片叼不住纸张,进而产生皱纸或烂纸现象;二是电化铝交叉走箔时,横向与纵向的电化铝交叉在同一水平面上,容易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从而导致电化铝走偏,造成烫印图案不完整,进而产生废品。
3.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遇到因叼纸牙片叼不住纸张而出现掉纸的情况时,通常的做法是将设备的吹风打开或者是将叼纸牙排上较松的牙片换掉。但是,当印刷产品是软包烟包时,此方法无效。这是因为软包烟包所用纸张定量一般在130g/m2以下,打开吹风会出现皱纸现象,但如果不打开吹风而是将叼纸牙排上较松的牙片换掉,则会出现掉纸或烂纸现象。对此,可采用如下解决方案:①与电化铝供应商探讨产品特点,改进电化铝剥离层,从而改善电化铝适应性,避免在烫印时剥离力偏大;②电化铝拉箔方向可采取部分正拉和部分反拉,以减小剥离力。
针对因电化铝交叉走箔而导致电化铝走偏现象的解决办法是:垫高其中一种走向的电化铝,使两种走向的电化铝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第二工位的立体烫金版进行装版时,底模的垫压非常关键。对此,我们采用了厚度为1mm的树脂版,将底模贴在树脂版上,这样有利于在树脂版下进行局部垫压,从而解决了因压力不均而产生烫印缺金等质量问题,保证了烫印压力的均匀性以及高速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尽管“苏烟(五星红杉树)”小盒的烫印工艺较为复杂,且质量要求较高,但借助有恒MK920SS双工位烫金(模切)机,同时通过工艺调整,我们仍实现了以最高5500张/小时的速度进行生产,每班产量达到了6.3万张。
经典案例二:“利群(神州)”小盒
1.工艺简析
该烟包采用全息+普通金满版烫组合工艺,两种不同种类的电化铝共15条,烫印套位精度要求高,在MK920SS双工位烫金(模切)机上一次完成。
第一工位安装9条全息定位电化铝+普通金满版烫电化铝(全息定位电化铝由华工科技供应,普通金满版烫电化铝则由库尔兹供应),走纵向;第二工位安装6条普通金电化铝,走纵向。
2.存在问题
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种类的电化铝同时进行烫印时,会出现温度较难控制的现象。全息定位电化铝与普通金满版烫电化铝要求的烫印温度不一样,一般,全息定位电化铝的烫印温度要求比较低,而普通金满版烫电化铝的烫印温度要求相对较高。
3.解决方案
①与电化铝供应商探讨产品特点,改进电化铝胶层,从而改善电化铝适应性,避免烫印时两种电化铝所需温度偏差较大;②将对温度要求较高的电化铝所用烫金版用瓦楞纸板密封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温度对另一种电化铝的影响。
经典案例三:“白沙(精品二代)”小盒
1.工艺简析
该烟包采用烫印+压凹凸+模切组合工艺,且三者相互套位精度要求极高,在MK920SS双工位烫金(模切)机上一次完成。
2.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3
两年前,我园开展了“幼儿园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绘本阅读实施一年后,我们发现:在绘本的不断熏陶下,孩子们的“眼光”提高了,孩子的内心积聚了大量的来自绘本阅读的体验和由阅读绘本而被链接的生活体验,孩子们需要有一块心灵的舞台去演绎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将绘本阅读延伸,提出了孩子自主创作小书绘本的实践研究。
本研究,源自孩子内在心灵成长的需求:从绘本阅读导入,感受、感悟绘本;运用仿编和创编的手法,用讲述和画图结合的方式创作小书绘本;最后搭建展示的平台,将孩子们自主创作的小书绘本进行展示、交流,引导孩子接纳“不同于自己的他人”和“不同于他人的自己”,张扬个性。而小书绘本的产生,必将推动孩子们更进一步地阅读经典绘本。因此,本课题研究,一方面,是对幼儿园经典绘本阅读的延伸和拓展,走出一条从大绘本到小绘本再到大绘本的循环路线;另一方面,旨在用创作的方式指引孩子正确表达情绪情感,培养健康心理,促进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实践研究中,我们为小书绘本创造开拓了三种通道,即教师导引式创作、家长纪录式创作和孩子体验式创作。
一、师幼共制小书绘本——导引式创作
教师研究绘本文本,启引幼儿阅读、感悟经典绘本,是整个小书绘本创作活动的基底。过去一年里,幼儿园对教师小书绘本导引式创作提供了诸多的指导与支持:收集整理国内现有出版社引进的经典绘本,请专家和利用理论书籍及相关网站指导绘本文本研究,开展专题研究促进教师深入研究阅读与创作,确立小书创作教学、教研制度,保证阅读创作活动持续进行;还建立民间性的儿童文学读书会和小书社团,定期交流。在这样的阅读创作模式良性循环下,小书绘本创作基底日益厚实。以下重点阐述了小书绘本课堂创作教学实践,突出在教师的导引下,师幼运用仿编、续编、改编、创编等自主创作方式开展的小书绘本创作活动。
1.仿编:仿照绘本中的某一鲜明特征,启发引导幼儿运用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绘本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仿编。①仿绘本故事题目:更换绘本题目中的关键词,幼儿来编内容,即变成了一个新绘本。②仿绘本故事知识点:更换绘本中的知识点,幼儿来编内容,即变成了一个新绘本。③仿绘本故事结构:按绘本故事结构,引导孩子续编下去。④仿绘本故事角色:继续用这些动物形象编不同的故事。⑤仿绘本故事题材:孩子可以根据季节和周围生活环境,用画图来记录观察内容。
2.续编:经典绘本阅读完毕,常常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我们还在为角色担心,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后来还会怎么样呢?虽然绘本中没有交代,可是,我们很希望通过孩子们的想象,把它表露出来。为此,我们在设计第二课时时,会选择续编方式创作小书绘本。
案例1,在第一课时《棕熊的神奇事》之后,教师开始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在创作前,师幼简单回忆故事内容,并出示绘本最后两页,引发幼儿遐想。
师:故事中,棕熊想干什么?
师:最后它当上爸爸了吗?
师:最后棕熊和棕熊小姐走向了一片草丛……,如果让你来说故事,你觉得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然后,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编写自己的图画故事。(一人不少于六张纸)
《棕熊的神奇事》之后续 作者:大一班孙寒青小朋友 文/图
P1 环衬
P2 熊先生终于在有一天找到了最爱的熊小姐。然后,他对熊小姐说:“你能帮我生一个孩子吗?”熊小姐高兴地点点头说:“可以啊。而且在明年的春天我们会有一个很漂亮的宝宝的。”
P3 第二天,它们就准备结婚了。然后它们还特地买了一辆小轿车来欢度自己的婚礼。
P4 第二年的春天,熊小姐的肚子咕咕叫了,原来是熊小姐真的生了个宝宝。它们一家快乐地去旅行。
P5 秋天到了,熊妈妈对它们说:“今年我要出去一下,熊爸爸你可要管好熊宝宝,别让别的小动物欺负熊宝宝。”
P6 冬天到了,熊妈妈也回来了,他们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地在家里过新年。
P7 春天到了,熊宝宝学会了骑自行车,他骑着自行车到马路上去玩了。
P8 很快,熊宝宝可以上小学了。爸爸妈妈开心地拉起宝宝的手,去马路上走路。
P9 环衬
心理点评:“结婚”对许多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就是热闹的婚礼,美丽的新娘子,漂亮的小轿车以及旅行。据说小作者上周刚喝过喜酒,对婚礼的印象自然非常深刻。图画中有很多细节可以反映孩子内心的喜欢和向往,而通过小书绘本,将此心情跃然纸上。
3.改编:我园的小书创作教学中,运用改编方式创作小书绘本有两种情形。①改编成歌曲来唱。即阅读某一经典绘本后,在第二课时师幼一起将绘本内容进行概括,提炼成歌词,然后选择孩子熟悉的歌曲旋律,进行填词歌唱。②改编故事中间的情节。即在阅读经典绘本后,大胆设问:“如果不这样,下面会怎样呢?”由此,根据孩子们的理解,改编成小书绘本。
篇4
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大的单元,第一个单元是信息技术实验的核心概念和过程,第二个单元是信息技术实验所需要的程序基础,从上期的案例开始,我们进入了对二值量的具体研究。二值量的最显著的作用是标志着一种常见的有两种状态的事物的当前状态,而二值量本身,可以用作逻辑判断的条件,二值量之间的组合可以用于表示更多种不同的状态,这一点在下一个单元“信息的编码”中会阐述得更为详尽。在二值量这个单元,我们主要了解二值量进入电脑之后计算机处理二值量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包括上期一个案例已经描述过的逻辑判断,和本案例中将要讨论的默认值、状态的可维持性和响应时间。
二值量的默认值和状态的可维持性
二值量的默认值是指在不干预的情况下一个二值量的默认状态,如键盘在默认状态下是不被按下的,键盘和鼠标左键这种触发按钮,状态改变后会自动地回到初始状态,其初始状态就是默认值,而对于电灯开关、电闸这类状态切换开关,它们切换到某一个状态之后,该状态可以维持,那么究竟哪个状态为默认状态,则视需要而定,如从节电的角度来看,电灯开关的默认值应为断开,从生活便利的角度看,电闸的默认值应为闭合。
二值量的响应时间
我们首先研究人对于一个二值量的响应时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感知、判断进而改变它的状态,如我们按下一个按钮再松开这个按钮,实际上这个过程经历了如下判断,为了简化这个过程,我们用Scratch来代替流程图(如图1),这其中经历了两次经典的感测与控制的流程:感知─判断─执行。而每经历一个流程都是人对按钮作出的一次响应,这个时间称之为响应时间。改变二值量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即称为二值量的响应时间。
使用图2这个比较“麻烦”的程序,可以测出人对于空格键状态这个二值量的改变的过程中,二值量每一次发生改变的瞬间。t1表示的是人执行空格键按下的瞬间的时刻,t2表示的是人执行空格键弹起的瞬间的时刻,t3表示的是人再次按下空格键的时刻,t4表示的是人再次使空格键弹起的时刻,我们不难发现图1中的按下空格键的响应时间应该为t3-t2,弹起按钮的响应时间为t4-t3。
复制上述的代码,即可测定一组按下空格和松开空格的响应时间,重复测量取平均值得出下表的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松开空格的响应时间比按下空格的响应时间要慢很多,这正是说明了做一件事情很难,放弃一件事却很快。
如果我们细分感测─判断─执行的时间,使用图3所示的代码可以测出在没有侦测模块的情况下执行500次的时间的平均值是0.442±0.017秒,这说明“将‘计时器’加入到链表中”每执行一次的时间大概需要0.001秒。
有趣的是,如果仔细研究链表的“执行时间”,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链表的时间差从第二项开始大概为0.001秒,但是第一项为0.061秒,远远大于其他各项。这一稳定的实验现象是一个挖掘具体数据的结果,如果我们提升顺序结构的次数,执行1000次时,链表第二项之后仍然为0.001秒,甚至常常出现0秒的情况,但是第一项为0.319秒,这说明这一时间与顺序结构的执行次数有关。
Scratch的循环时间的测定
一般来讲,很多Scratch初学者认为图3所示的程序与图4是等价的,而且使用循环可以使得代码长度更短,更易读。
但是如果我们再次查看链表“执行时间”,会发现执行500次的时间大大增加了,由原来的0.44秒增加至12.52秒,这说明每个循环时间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如果将时间和循环次数制成一个速度-次数图表,如图5所示,会发现这是一条直线。
篇5
关键词:VFP课程;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1 引言
Visual FoxPro(简称VFP)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是当前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首选数据库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数据库工作的基本原理,学会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方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能利用一种常用的数据库系统软件(Visual FoxPro)进行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和进行数据库程序应用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数据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严重影响了VFP课程的教学效果。
2 VFP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初次接触编程语言及数据库方面的知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程序、数据库等计算机课程会存在畏难情绪,VFP课程本身既包含程序设计知识也包括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感觉VFP课程内容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认为该课程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运用的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2 VFP课程学生入门相对较难
VFP课程前面章节的内容主要介绍数据库基础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较难理解,教学内容也相对枯燥,例如ER图的理解以及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模式等,在教学过程初期就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欠缺
VFP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复杂,理论内容既包括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也包括程序设计知识,程序设计包括过程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两种编程方式,教学课时一般为64课时,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编程思想以及实践练习相对较少,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据库实践操作能力缺乏。例如在讲解关系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时,简单的SQL查询命令学生容易掌握,例如单表查询,但对于多表查询、分组查询、嵌套查询等,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很少能够一次写出正确的查询语句。
2.4 学生对于VFP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VFP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面向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就有一部分学生认为VFP课程不重要,只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对讲过的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不理解的知识也很少提问,很难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3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3.1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数据库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利用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的组织与管理,而且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还能够保障数据的安全有效。例如,利用学校的图书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图书的检索,利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学生信息的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利用银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客户账户数据的管理,而且可以保障客户账户数据的安全,利用超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日常产品销售数据的管理,利用网上火车票售票系统不仅能够进行火车票的查询,而且能够进行车票预订、退票等基本操作,给手机充话费,需要访问联通或移动公司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学生和老师经常要访问的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等。在日常生活中,数据库技术与我们密切相关,通过数据库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告诉学生学习数据库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VFP数据库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式学习。
3.2 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使学生能够尽快入门
按照书上的章节顺序进行VFP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开始主要讲解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首先讲解数据库的创建、表的创建以及数据库与表之间关系的创建等知识,然后再通过学生做过的具体实例讲解关系模型、ER图、外码等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不会在教学过程初期就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VFP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而且要把握数据库知识点的衔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使学生学会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一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深刻的启发性以及突出实践性等基本特点,通过经典案例的选取、讲解,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VFP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要经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循环语句时,可以采用实例:计算1+2+3+4+…+100的值,其代码如下:
CLEAR
SET TALK OFF
S=0
FOR I=
1 TO
100
S=S+I
ENDFOR
?“1+2+3+4+…+100的值为”,s
SET TALK ON
RETURN
然后让学生分析:求1到100之间的奇数之和的代码,求1到100之间的偶数之和的代码以及求1到100之间所有能被某个数整除的所有数之和的程序代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案例应具体生动,来源于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时钟控件时,可以通过闹铃程序讲解该控件的应用,该案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就会感兴趣,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3)紧扣教学内容,与相关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
在讲解SQL嵌套查询命令时,可以采用实例:查询选了课的学生信息。
第一步:查询出选了课的学生的学号,代码如下:
SELECT学号FROM选课
第二步:查询出选了课的学生信息(即学号在选课表中的所有学生信息),代码如下:
SELECT*FROM学生
WHERE学号IN(SELECT学号FROM选课)
然后让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查询没有选课的学生信息以及被学生选修了的课程信息等。
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VFP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3.4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任务中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相互间进行合作,最后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生也理解掌握了任务中蕴涵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得到了能力的锻炼。
在VFP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能够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法实施步骤如下。
(1)设立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并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让学生做一个考试登录窗体,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上机考试的时候考试系统的登录界面,把学生引入上机考试的环境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2)提出任务,将学习内容转变成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假设正确的用户名为“admin”,密码为“123456”,单击“登录”按钮,若输入正确,则弹出消息框,显示“欢迎使用本系统”,然后关闭表单;若输入不正确,则弹出消息框,显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窗体界面如图1所示。
(3)分析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将任务进行分解,提供一些线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将所有问题逐一解决,在本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完成界面的设计,提示学生需要用到哪些控件,使学生自己完成界面的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实现代码的编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衔接,例如将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与前面学习过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例如完善考试系统功能,让学生思考如果给3次输入机会,输入次数超过3次则显示“你无权进入本系统”,该如何编写代码。
在VFP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
3.5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VFP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重视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例如有的学生英语知识较差,导致在学习SQL命令时感觉困难,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3.6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VFP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经典案例的选择、任务情境的假设,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VFP课程的热情,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前预习,课后进行复习,鼓励学生多提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隐性课程;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21-03
从高职人才培养的原点
思考人文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原点的梳理应该从“高等”、“职业”和“教育”三个关键词入手。首先,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高”指的是高职院校具有普通高校的基本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这是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分野。再次,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职”指的是其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即重视技术性、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原点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精神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同时掌握行业高级技能的应用与发展应是高职人才培养并行不悖的两个要点。
目前,高职教育在办学目标定位上存在着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趋向,将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职责简单化为工具性的“制器”,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重视不够,使高职院校很多时候等同于职业培训机构。育人职能的淡化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利机制有密切关系,对于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而言,也没有承担起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爱因斯坦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判断力。”
如何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人格、道德,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满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
基于隐性课程文化的
高职人文素质提升策略
(一)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工具性、淡化人文性的问题与原因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看,许多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职或中专升格而成,带有浓厚的应用性、技术型色彩。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反映在专业设置上,就是按职业对象或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从课程设置上看,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用性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阻滞了人文教育的实施和延伸。这不仅对于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爱因斯坦说:如果学校仅仅是专业教育,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
由于没有很好地界定职业教育与教育的种属关系,缺乏从理论层面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差异性的理性梳理,使得高职人才培养多选择走立竿见影的“技术性路线”,将教育等同于培训,而将短时间内没有明显效果又缺乏定性、定量标准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置于装饰性地位或边缘化。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工具性、淡化人文性的根源在于高职人才评价尺度的单一狭隘和功利化倾向。
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看,职业的流动和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知识技能结构的复合化要求更高。高职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综合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二)基于隐性课程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学校里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等。(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应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实际,开拓隐性课程文化,营造基于专业课程之外的育人环境,通过潜在、多样、持久的“文化场”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格浸润与情感陶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多元取向,回到高职教育的原点,实现人文素质与高级技能的和谐发展。
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从食堂到咖啡座,从教学楼的外墙到楼梯间,从宿舍楼到实验室遍布着经过精心选择的各种名言警句,在细微处给学生以无声的引导,传达着学校的育人理念。在校园的角落结合地形地貌和绿化环境还设计了一些学习桌和咖啡座,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和气氛,营造了一个全天候的、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色彩丰富,对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情绪调节更为有效,有助于缓解学习的压力,激发学习生活的快乐感。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是全国首个创建3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校园。学院用仿明清川西民居风格的古典院落作为图书馆的丛书类藏书之所,取名为“博雅精舍”,并以收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给书房命名。这里的中文图书馆就是一所中国古典家具的陈列馆。为了营造古色古香的感觉,房间里并没有安装空调,而是通过地温循环调节室温。漫步其中,让人想起《红楼梦》中对潇湘馆的评价:“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学院院长阎红女士说:这样设计和建造校园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大博物馆中学习,置身在文化的‘能量场’中,使学生每时每刻都体验着丰厚的知识。文化校园孕育着他们在‘完成典型任务’、‘了然工作过程’的同时,能够基于有限的资源充满创意地快乐工作和生活。作为一个人,还会阅读,品咖啡,欣赏艺术品,谈古论今,健身保养,孝顺父母,珍惜友情、爱情、亲情,体会到一个绅士、淑女、文明人的生活是何等的快乐幸福。”
从以上两个学校的案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之外应该注重隐性课程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当学生无时无刻不置身于潜在的校园“文化场”中的时候,也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丰富,生命得到涵养,人格得到浸润的时候。以此回到高职教育的原点,实现人文素质与高级技能的和谐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经典诵读为途径提升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经典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根,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诵读就是读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上一切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经典。
经典诵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文化和智慧的浸润,是人文底蕴的积累,是情操的陶冶,是人品、人格、性情的熏陶。
从国家层面看,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质,有利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从高职教育层面看,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提升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我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内涵,通过文化育人,促进教育的和谐和人的和谐,并于2001年编撰了国学经典读本,在校园中掀起了读国学经典“口袋书”的热潮。
高职院校开展经典
诵读的策略与方法
(一)经典诵读开展的策略
1.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与校、院两级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对接,与学生的道德养成紧密结合,与全员育人工作紧密结合。
2.结合各学院、各专业的实际,细化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切近学生阅读基础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点,编撰内容、难度、风格不同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
3.校院两级成立“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活动领导小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开展系列诵读活动。
4.结合学生实际,各学院统筹编写“经典诵读”读本,免费赠予学生,作为本活动的物质载体。
5.定期进行总结、评价和交流,丰富本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二)经典诵读开展的具体方法
编写经典诵读的读本 (1)以读“经”为原则,以中国传统文化原典(主要为国学经典和部分蒙学经典)为阅读对象,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读本的编写。本方案主要针对有一定古文阅读基础和兴趣、有职业发展需要的学生。(2)对泛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美文、名句进行筛选,编写适合高职学生古文阅读基础、与日常学习生活结合紧密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选本,本方案适合于全校范围的高职类专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1)在经典读本编写的基础上进行晨读晚诵,各学院和专业根据具体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制定具体的时间与指导方案。(2)建立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会、国学社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经典诵读、解读活动。(3)组织院内教师、邀请名家开设国学经典讲座。(4)开展经典朗诵比赛、经典诗文书法大赛、“我读经典”演讲比赛、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竞赛和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5)学校和各学院每年举办一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周”活动。
营造经典诵读的文化场 (1)利用学校和学院电子屏每天字幕滚动经典诵读名句。(2)注重学校教学楼主体文化设计,在走廊、过道、楼梯等场所墙壁设置国学经典美文名句。(3)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学生刊物等阵地,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专栏。(4)宣传发动,舆论引导,在全院范围内向师生宣传“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的意义,营造活动的浓郁氛围。
经典诵读进课堂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在营造氛围、开展多样活动的基础上,还应进入课堂,这样更有利于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应开设全校性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指导类的选修课程。
以上结合我校近三年来的实践,对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对高职隐性课程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涵养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风格融合并凸显特色,则是各校都会有所差异的。
回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原点,重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不仅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要求的体现,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从服务地方经济出发,在明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找到专业课程体系与隐性课程文化、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与高级技能之间的平衡点,应该成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共识。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不同的校情为隐性课程文化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可能,结合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各地的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结合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并从校园建筑、景观、制度、社团文化、校风班风、校园活动等多层级多角度进行探讨和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3,155.
[2](美)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等.课程文化[M].余强,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4.
[3]马妍.室雅何须大——感受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的校园建设特色[J].麦可思研究,2011(7):11-13.
[4]杜志强.高职教育视域下的通识教育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5]丛英姿.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的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6]高振强,刘自团.论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篇7
关键词:归零化管理;质量改进;PDCA循环;FDAR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15-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追求卓越质量为目标的持续改进成为提高组织整体业绩,使相关方受益的重要策略。在2000版的ISO9000标准将持续改进作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重点,并指出持续改进应当是一个组织的永恒目标。而归零化管理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与工作模式,对于提高和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质量改进水平,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因而倍受关注,越来越多企业将归零化管理与传统的质量改进过程相融合并开始推广和应用。
二、归零化管理
归零化管理是指为避免产品在各环节重复出现质量问题,从技术和管理上彻底查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采取适当纠正与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和保障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管理思想与工作模式。一般来说,质量问题可以包括故障、事故、缺陷和不合格等各类问题。归零化管理模式明确定义了技术归零与管理归零两条过程主线。即归零化管理对于任何质量问题都要求从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有则改之,无则防范,并且强调要将技术归零程序与管理归零程度紧密结合,深入挖掘造成技术问题的管理因素,分析导致管理问题的技术障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改进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序上实现了技术改进与管理改进的有机统一。企业在推行持续改进活动时,大都是遵循经典的PDCA循环模式,即策划(P)、实施(D)、监视测量和分析(C)及改进措施(A)。归零化管理的工作过程与传统的PDCA质量改进过程循环有类似之处,但其更倾向于以问题的发现与报告作为工作循环的切入点,称作FDAR循环,一般包括四个大的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质量问题反馈(F-Find & Feedback),由发现问题的部门汇报、反馈所发生的质量问题的详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质量信息表的形式及时上报上级质量与技术主管部门。
第二阶段,问题分配(D-Deployment),上级质量与技术主管部门收到质量问题反馈信息后,将该质量问题进行分配,对该质量问题分析、判定责任,再将质量问题的具体信息以信息表的形式发至相关责任部门。
第三阶段,问题接收与处理(A-Accept & Action)、相关责任部门在收到质量信息表后,应认真、及时地展开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处理,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并就解决的程度与效果进行汇报。
第四阶段问题归零(问题结案)(R-Review & Repot),问题责任方要对照计划要求,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及时总结归零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标准、程序、制度对归零成果加以巩固与落实。
与传统PDCA质量改进过程相比较,归零化管理过程具有明显的强制化色彩,对于FDAR的转换具有严格的节点与形态控制要求。上一阶段如未能通过,绝对不允许转入到下一阶段,从而确保归零过程的严肃性。同时,归零过程一般还都建立有完善的报表与单据体系,以支持归零体系的规范化。强调质量问题的归零化处理,是归零管理的又一特点。其核心思想是在一项质量活动中,通过体系与过程的保证,尽可能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将此成果用于下一轮质量归零的工作起点或辐射至相关过程与部门,以参与到更大范围的归零过程之中。基于归零化原则,能够有效地从制度上与程序上保证质量问题的解决过程与质量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机衔接,从而实现以零缺陷为目标的归零螺旋。
三、应用实例
某大型企业生产复杂机械产品,某零件出现某质量问题后,分析原因是设计部门的设计漏洞,由设计部门负责人下更改令改正,并采用该厂设计的质量信息处理卡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理。在此问题处理后又接连发现类似设计漏洞、设计笔误等问题。该企业虽然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处理,但在处理意见和处理结果中,只对该问题进行了处理,即只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并没有进行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对问题涉及部门没有进行辐射分配,导致在该质量问题出现后又接连发现类似质量问题,造成设计缺陷浪费和不必要的动作浪费(同一类型问题的重复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归零化管理的FDAR过程循环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在解决这些质量缺陷和故障时首先启动技术归零的程序,即针对发生的问题从技术上按“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技术归零报告或技术文件。然后进行管理归零程序即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管理上按“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管理归零报告或相关文件。针对该零件的质量问题,首先运用归零化管理及FDAR循环对质量信息处理卡再设计,按照FDAR循环“举一反三”要求,对问题涉及部门辐射分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总质量师总负责,质量部门归口协调与管理,问题辐射部门涉及设计所、资料室、工艺室,对存档、生产图纸进行彻底检查,共发现设计漏洞问题×处、设计笔误×处,下更改令改正,并严格设计后的审核程序。采用归零化管理后,此类问题再未发生,说明归零化管理在质量改进中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通过运用归零化管理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PDCA循环固然经典,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就工作过程与模式建立严格的制度与规范,往往是采用不定期、不定组织的松散的管理模式,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质量改进活动的随意性与随机性。同时,一些企业没有真正做到技术与管理两方面同时推进,导致形成了技术与管理“两张皮”、“两条线”的情况,而归零化管理较好的解决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FDAR循环中的D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质量问题分配过程中,通过问题辐射,分配至各部门按角色形成问题发现方、问题责任方等,协同处理、并将处理、改进意见送入A阶段,在A阶段对处理意见不合理之处进行二次分配,返回D阶段。同时,经过R阶段再次送入F阶段,通过“举一反三”将问题延伸、扩大形成问题的重新分配及再辐射,最终实现以零缺陷为目标的归零螺旋。
由D阶段的工作模式可见,归零化管理是一项涉及到全企业、全过程的质量活动。并且归零化管理还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工作模式: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作为质量改进的突破口与切入点,以彻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为阶段性目标,以解决过程为主线将改进机会扩散,辐射至组织内外的相关环节并借此寻求新有改进机会,以改进成效复验与归零评审为阶段改进成果的里程碑,以“举一反三”将阶段改进成果加以放大与延伸,以制度化的方法将成果加以固化,进而较好地实现了阶段改进与持续改进的统一,并有效地避免了质量改进活动流于形式、难以深入的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归零化管理的简单介绍和分析某企业产品零件的质量问题案例,可以看出归零化管理是一种处理和预防质量问题时的规范化、过程化、协调化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思想,是确保产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防止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质量改进水平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祝宝一.ISO9000族标准通用教程[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英语口语;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40-01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
良好的学习气氛的建立对教师课堂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讲笑话、用IQ题、随堂小测试等,和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课堂教学也可以项目化、具体化,对进步的学生及时提供激励。同时还需要丰富教学内容,例如结合自己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等,避免教学内容枯燥化。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普及也为魅力课堂的打造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将口语教学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譬如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形式都能为良好的口语学习氛围锦上添花。
二、提升口语教师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
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通常是从喜欢老师开始的,教师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是打开学生口语学习兴趣之门的钥匙。教师衣着专业得体,性格开朗,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语速适宜,会创造一种心理宽松的课堂环境。口语教师的亲和力可以增加口语学习者的自信心,克服口语表达过程中的焦虑和胆怯。口语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于渊博的学识、灵活的教学方法、涵养、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宽容的心态、满满的正能量等等,这将有助于师生情感交融和共鸣,促进教与学默契配合及良性循环,融情感教学于课堂教学中,促进有效教学。当教师真正地尊重学生、认可学生、爱学生,口语教学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促进精神愉悦的活动。口语教师传授口语知识点及技巧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打造坚强的意志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将一些重要的人文素质如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职业道德等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教师不能只懂得蜡炬成灰的奉献,更注重用小太阳般的正能量滋润学生。
三、捕捉学生口语学习敏感点,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决定着口语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因此,口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可以以兴趣培养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话剧表演、电影配音、英语歌曲比赛、英语辩论赛、小组活动展示等。在课外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或者网上教学作为延伸学习的平台,组织以节日为主题的英语口语活动,如万圣节、美食嘉年华,每月定期举办英语工作坊,如英语话剧、音乐剧、升学面试工作坊、学生自办工作坊、英语网上电台等。这些课外活动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教学,可以采用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或者工作坊引领课堂的方法,即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解决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工作中的某个项目的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采用案例分析法,把校企合作企业中的一些经典案例拿来分享;采用视听教学法,让口语学习者模拟一些经典的商务情景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譬如如何有效使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询盘还盘、预定酒店、宴请宾客、签订合同等。对于出国移民类的口语学习者,可以将雅思托福考试的内容、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等作为核心组织口语课堂教学。
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挖掘不同层次口语学习者的潜力
合作学习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口语学习氛围,小组一起活动可以减轻个体压力。关注度和评价的范围从个人转移到小组,也易于从情感上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譬如有些同学思维比较宽阔,就充当军师来出谋划策;有些同学表达能力比较强,就充当演讲者展示集体智慧的结果;有些同学基础不太好,可以多参与一些重复性练习,巩固基本功。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袋的方式记录每个小组及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定期进行组间的竞争活动,制定小组奖惩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鼓励小组长起带头作用,制定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获得成长和展示的机会的措施。创设独特真实的口语教学情境,如举行模拟VOA或者BBC语音语调比赛;模拟经典电影对白及配音比赛;模拟电视真人秀“职来职往”招聘比赛;模拟“奔跑吧兄弟”进行项目PK赛;进行经典电影、电视剧台词PK赛,如《功夫熊猫》;模拟“播报多看点”进行小组新闻比赛,等等。有效的小组合作可以争取到口语锻炼机会的最大化,培养学生在合作和良性竞争中品尝自己口语进步的果实。
五、通过赏识教育降低口语学习的焦虑感
赏识教育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提问、等待时间以及反馈。在口语教学中,开放性、发散性及启发式的问题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且语言结构会更复杂。教师提问也要注意创造真实的语言情景、提前告知一些关键词且重视提问的技巧性,譬如在讲“house”这个话题时,可以让学生发挥绘画特长,设计自己的理想住房,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丰富口语表达。在讲到“relationship”这个话题时,可以让学生模拟真人秀“非诚勿扰”或者“百里挑一”的模式,来描述自己的理想女生和男生的模型。
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有耐心,Rowe认为,当教师能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到5秒或更长,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都会提高。当学生发表意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应该尊重学生,耐心等他讲完再指导。
教师反馈应尽量使用肯定积极的反馈。教育根本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力及价值感,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的自尊和自信会成为他们学好口语的原动力。
总之,口语的提高要在坚强的意志力的促使下,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口语学习习惯,多听、多模仿、多交流甚至多背诵。口语教师应适当地给予学习者一些负面的反馈以及压力,促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杨志峰.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情感因素[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 (3) :172-175.
篇9
恰逢西班牙建筑奇才安东尼.高迪逝世八十五周年之际去了趟巴塞罗那。它被称为“高迪之城”,有圣家族教堂、奎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约之家等十多件不朽的建筑杰作。可以说,整个城市就是高迪的建筑博物馆。
在那里巧遇一位马德里大学的建筑系教授,他强烈建议我们去高迪的故乡―巴塞罗那附近小城雷乌斯参观高迪中心。高迪的早期作品都有精心绘制的图纸,后来就变成只画草图,然后依靠模型作蓝本。而高迪中心的最大价值,就是用高科技手段以众多模型阐释高迪建筑的独特原理及创造性设计。按教授的说法,多少人为了看高迪建筑大老远地来到巴塞罗那,但在巴塞罗那只能知其然,要想知其所以然,还得去高迪中心。
参观高迪中心的最大体会,是发现高迪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强调低碳、环保和节能的理念。以奎尔公园为例,高迪就地取材,打地基时挖出来的土石就直接用作建筑材料,相当环保。其露天广场的排水方式也非常有新意:雨水渗入土中,通过沙石过滤层排入容量为1200平方米的地下沉淀池,如此,便可将回收的雨水循环利用。不但如此,高迪还尤其擅长利用各种废弃的材料,例如用空酒瓶的碎片来装饰屋顶,或是把当地工厂废弃的碎瓷砖加工成马赛克。据说,高迪是第一个将废料循环使用的建筑师。
而巴约之家的自然通风设计,更是成为当下可持续性住宅设计“低技术策略”的经典案例。作为地中海沿岸的早期生态住宅,巴约之家的设计蕴含了一整套精密的空气流通系统,为海风穿越整个建筑提供了别具匠心的通路。例如它将阁楼设计成洗衣间,并通过设置百叶窗最大限度地利用海风来吹干晾晒衣物。就连厕所的小窗都很贴心地设计在马桶旁的位置,让住户在炎夏如厕时,能享受到海风带来的凉意。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 机电传动与控制 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06-03
《机电传动与控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电工电子学、电力拖动、电路等多学科,高难度的课程。对教师讲授课程和学生学习课程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电类课程设置较为简单,有些课程学生没有进行提前学习,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一头雾水,教学进程缓慢;另一方面,该课程中诸多理论环节的讲解需要实践或实验支撑,而由于目前教学课时的压缩及部分高校实验条件的匮乏,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停留在简单的认识或似懂非懂的状态。上述因素严重挫伤了学生对机电传动课程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悖于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对机电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善教学效果,该课程教学团队引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传统的、被动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式、自发式、探索式方向发展。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改革,该校机电传动课程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学生的考核成绩及实践动手能力也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
1 教师教学准备
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体系沿用传统教学方式:40个理论课时+8个实验课时。首先,由于该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机械设计、电气工程、电机学、电子技术、PLC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且理论课时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仅能涉及面上的知识,学生学习以了解和熟悉为主,缺乏课程理论体系的系统认识;其次,课程安排的8个学时实验多数是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鉴于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该项目针对目前学校机电专业现有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机电传动控制技术基础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机电传动控制基础知识以及常用的各类电气控制元件及符号,除了常规理论课讲解之外,增加动画演示以及实物教学环节(课题组前期已购买部分常用低压电器用于实验教学);(2)继电器控制基础部分:此部分重点讲述各类基本控制电路以及典型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由于此部分实验设备的缺乏,该课程利用仿真软件protus对各类基本控制电路进行仿真模拟,在典型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分析中让学生设计特殊功能的控制电路并进行现场仿真、纠错和完善;(3)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技术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编制PLC程序以及实现为主,本项目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一是针对课堂讲解的任何PLC程序进行模拟仿真及创新设计(仿真软件);二是课题组前期购买了PLC可编程控制器,而且已经开发了部分程序,需要学生在学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PLC程序实际开发、写入及调试,达到学生对PLC控制器更直观的认识;(4)设备调速控制技术:此部分主要是讲述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伺服以及步进电机的调速控制技术,由于该部分电机学理论知识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快速掌握电机调速的理论。因此教学过程中先从宏观上教授学生动力设备如何进行调速,微观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或者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其次,增加实物电机调速实验(实验室已购置部分电机及驱动设备和控制系统)。
2 学生学习要求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经过多年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团队积累了几个行之有效的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总结如下。
(1)借助于翻转课堂的理念,改革学生学习从被动式到主动式。首先给学生布置2~3个问题(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分组进行问题的解答,问题的难度适中,需要学生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下一节课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讲解(适当给予一定成绩)。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提高了,也更容易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部分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除了验证性实验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并自主完成之外,增加几个创新性实验项目。例如在现有实验设备及仿真平台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一套关于交流电机调速控制系统(硬件设备已有),需要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书(包括实验目的、采用的仪器、测试方法、结论),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3)结合机械专业学科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机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设计大赛经典案例为依托,在授课过程中增加部分经典案例讲解,可进一步提升各类学科竞赛的水平。
3 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
该课程采用超星慕课(MOOC)平台进行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此网络平台主要包含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视频、微课、作业、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随学随考,减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图1是超星网络平台的界面,只要点击需要学习的课程,丰富的文字、视频、声音课程资源将会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图2是平台学习过程中一个典型的反接制动电路的仿真,更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 考核体系研究
目前总体考核体系:平时成绩40%,实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30%,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将逐步缩小甚至取消。(1)平时成绩:出勤成绩10%,课堂表现30%,课堂表现主要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及课堂回答问题、问题讲解等情况;此外增加课后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未及时或正确回答上一节课布置的问题,可以采取课后回答,同样可以计入平时成绩;(2)实验成绩:其中验证性实验占15%,创新性实验15%,创新性实验会提前2~3周规划好实验题目,根据现场实验效果及实验报告给予成绩;(3)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题目的难度适中,可以在网上上传部分题库供学生复习。如果学生平时成绩加上实验成绩达到合格标准,学生允许不参加期末考试,成绩按照前两项成绩之和计。
5 翻转课堂案例
下面针对机电传动课程(自动循环工作控制电路部分)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翻转课堂的方案设计:
(1)教学改革内容:自动循环工作控制电路(继电器控制技术基础部分)。
(2)教学方案设计(按8:00~9:35时间进行授课)。
首先在上一节课布置两个题目:多机自动循环控制电路和电液控制电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熟悉各部分低压电器的符号及作用,能够绘制控制电路图,并对电路图的原理进行讲解;8:00~8:10,上课后教师先用10 min左右时间总结回顾上一节内容,并进行提问,记录学生回答情况;8:10~8:15,布置该次课教学安排,讲授该次课主要讨论的问题。8:15~8:45,选取(或报名的方式)两组学生对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必须要有板书。8:50~9:00,学生提问质询环节,根据回答及讲解情况记录成绩。9:00~9:25,教师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该次教学任务进一步总结。9:25~9:35,自由提问阶段,学生可以提问一些该教学内容相关问题,由教师讲解;其次,教师可以提1~2个创新性问题,例如:多机自动循环控制电路如何实现启动按钮之后整台设备循环往复运行(非单次循环)。布置作业及下一节课要预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1-44.
[2] 王才东,杨文建,王辉.“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73-74.
[3] 卜彩丽,马颖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13(7):9-11.
[4] 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21-25.
[5] 尹久.“机电传动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49-50.
[6] 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