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

篇1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医学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是在体育学基础上与医学、生物学相互交叉派生而来。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外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发展迅速,为推动教学、科研、训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内院校该专业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费有限、设备配置不合理、专业实验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情况制约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但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分实验室完成,学科间缺乏交流,使学生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此外,局限于传统模式的实验室,很少能够与运动实际相结合,不能给本专业乃至全校师生提供健康促进、运动处方、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了参与实践的机会。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必须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教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 优化实验室设置,建立综合性实验室

我国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经费和研究条件,难以达到本专业今天高度发展的需要,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交叉和合作,通过多学科的合作解决一些运动人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把实验室功能单一,小而不全,很难形成有相当规模与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实验室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突出本专业特点,将原各学科实验室的师资、设备统一调配,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相关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水平。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应安明等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按教学、科研、开发三类和教学技术体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三个层次重新规划调整垒校实验室的设置,实验室由原来的85个调整组建为52个,减少了40%。这样基础教学和技术教学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或者说借助整个学校的力量,如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以及心理学系的力量,使实验室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

2 调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创新性实验室

运动人体实验可以本专业学科的内在结构,对现有实验进行重新调整,将以单门课程为基本单位形成的课程设置,调整为由几门密切相关课程共同组建的综合实验,形成功能明确、层次合理的优化结构。突破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模式,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使之从验证性实验向创造性、设计性转变,按照必修与选修实验相结合,现成与自创设计实验相结合,应用性与设计、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原则构建新的实验模式。建立起导师制,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探索运动人体科学中仿真性和虚拟性实验的实践与应用。坚持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更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实验方法、手段于体育实践中,进行人体机能测试、运动选材、体育康复理疗等解决实际问题。

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3.1 知识传播方式的开放

首先在实验项目上向学生开放,学生自选或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实行预约式实验教学。建立实验室网站,将全部实验项目制成网页,包括实验内容、要求,实验要达到的目标、实验方法,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自选项目或自行设计项目。或将部分仿真、虚拟实验推向因特网,可通过网页获取知识完成部分实验操作。

3.2 实验对象的开放

首先,实验室在完成其基本教学科研任务后,可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疗康复、心理测试、运动处方等,在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更好地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提供服务。其次,为各级体委和运动员选才提供相关服务,向各类运动会、运动队、健身俱乐部、民间体育运动会等提供机能测试、健康监督、康复服务、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帮助。

4 建全实验室队伍

实验室队伍建设是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多途径多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尽快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实验人员的知识面,打破了原有实验技术人员固定在某个实验室的格局,实验室全面负责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教学人员具有一专多能的要求,掌握相近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使实验技术人员至少掌握两门学科以上的实验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共享。周月娟认为实验室队伍建设是实验室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设立流动编制,聘请研究生当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室队伍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实验队伍建设可以参照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做法,一方面提高当前实验队伍的素质,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

5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动手能力。建立以为教学为主要目的的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综合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接近体育运动的实践,同时使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发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占坤,吴兰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7):68-69.

[2]孙建翠,亓建洪,于学美.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调查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88-90.

[3]范学辉,胡柏平,宋伟,张清安.高校体育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03-106.

篇2

一、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现状

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他们热衷于考级拿证、热衷于上网冲浪,而阅读诗歌、欣赏高雅音乐的不多。鉴于以上情况,许多高校开始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加快人文课程改革。经过几年努力,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建设出现了一些可喜势头,但总体来看还是十分薄弱的,大多数课程是依据教师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规划,课程安排不够严密,随意性较强,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对人文教育认识的重视,以及部分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性大学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较强,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医学人文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

医科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把人文教育曲解为人文学科教育,认为开设了人文课程、讲授了人文知识就是进行了人文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对学生的内化教育机制。人文知识被老师概念化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学生仅记忆这些知识的表面含义,而没有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人文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课程考核方法,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人文知识,且考试结果与学分挂钩,学生为获得学分而学习。此外,医学人文课程归为一般素质教育范畴,没有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1]。

2.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在医学教育上,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对立的局面。医学教育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单纯追求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为多,课时相对偏少,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匮乏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学人文教育横跨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但专业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医学人文教育多由人文科学教师、医学专业教师或医学教育管理者兼职,医学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教师缺乏医学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欠佳;较少开展对医学教育领域教师的人文课程培训,使得教师人文修养的后续培养不足。

三、医学人文课程实施策略

1.合理设置医学人文课程

按照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原则,分阶段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为人文课程基础内容学习阶段,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主要使医学生了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医学及医学这个职业的相关知识有正确的认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医学导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第二阶段为人文课程综合内容学习阶段,在大学三、四年级进行,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第三阶段为人文课程应用阶段,在大学四、五年级进行,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医疗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能力锻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集中见习、分散见习、案例讨论、实习等。三个阶段相互联系,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引进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的双领域人才、教师人文素质培训、聘请外校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等方法解决。此外,在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待遇、地位等方面加以重视,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鼓励其继续教育和深造,避免医学人文专职教师人才流失。

3.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为了保证医学人文课程的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人文课程的管理,规范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大纲,加强对课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三是为医学人文课程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规定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3

【关键词】输血医学检验;实习课程;设计

1检验专业实习现况

医学生实习阶段承前启后,至关重要。通过临床实践,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完善吸收,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1]。输血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学生毕业实习的重点科室。近年来,国内各级医院血库纷纷从检验科中独立出来,成立输血科,临床输血检验专业飞速发展;全自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分析仪的普及进一步推进了专业的进步。以往昂贵的血型试剂越来越平价,更多的供货渠道使试剂更易于得到。因此,目前几乎所有输血相关血型血清学检测实验都能在基层的医院开展。以往由于条件所限,检验专业学生在输血科实习内容匮乏,现今,学生在输血科的学习充实且有成就感,学到相关知识和技能。

2实习带教课程

通常,医学院校的实习手册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在输血科轮转实习时间为4周,为了让短暂的实习期充实而有计划,我校设计了输血医学检验实习带教课程。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共23个内容,第一部分为自学部分,3个内容,第二部分为带教部分,20个内容。2.1自学部分自学部分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熟练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验带教过程中灵活运用,充分理解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结果。血型血清学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免疫学基础知识、血型理论和主要血型系统。

(1)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了解血液免疫学基础知识,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2)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和其它主要血型系统。熟悉血型理论和主要血型系统,才能针对检测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选择需要的试剂和仪器。

(3)血型血清学检测理论。提前熟悉各项实验标准操作规程,熟悉血型血清学检测原理和步骤也是必要的,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带教实习。

2.2带教部分

带教部分共20项内容:

(1)ABO血型鉴定(平板法、试管法、卡式法)。

(2)Rh血型鉴定(平板法、试管法、卡式法)。

(3)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法、凝聚胺介质法、抗人球介质试管法及卡式法)。

(4)不规则抗体筛检(盐水介质法、凝聚胺介质法、抗人球介质试管法及卡式法)。

(5)不规则抗体鉴定。

(6)抗人球蛋白试验(DAT、IAT)。

(7)血型抗体效价测定。

(8)吸收放散试验(冷吸收、热放散、酸放散)。

(9)疑难ABO血型鉴定。

(10)疑难Rh血型鉴定(WeakD)。

(11)新生儿溶血病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测。

(12)血液标本接收与处理。

(13)血液制剂的接收、处理、入库、出库。

(14)临床合理用血。

(15)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程序。

(16)输血不良反应实验室处理。

(17)临床用血质量控制。

(18)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19)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输血科部分。

(20)输血科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3实习带教内容

带教20项内容可分7大类。

(1)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最基本的血型血清学实验是输血科主要的日常工作。掌握常见几种血型的各种鉴定方法,熟练不同介质的交叉配血实验。

(2)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临床工作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受到患者年龄、免疫、疾病、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患者会出现血型鉴定和或交叉配血困难的问题。学生应熟悉常见疑难血型和疑难交叉配血现象,掌握正确的鉴别和处理技术,确保输血安全。

(3)抗体筛查与抗体鉴定。不规则抗体的出现,会影响到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造成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情况。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文献报道0.2%~2%[2],属于比较常见,交叉配血困难时,需进行抗体鉴定,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供应,学生应掌握基本方法。

(4)临床合理用血与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临床输血治疗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用血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3],医院等级越低,不合理用血比率越高;各种血液成分中以血浆不合理用血比率最高,甚至高达70%以上。学生应了解合理用血的重要性,掌握《输血技术规范》中内外科输血适应证的界定。熟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的输血程序,掌握输血相容性输注的原则。

(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文献报道[4],目前国内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其中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有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可造成患者死亡。临床科室有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学生应掌握实验室的处理程序和检测内容,及时反馈临床,抢救患者生命。

(6)新生儿溶血病相关检测。国内ABO-HDN的发病率为每140个新生儿中约有l个[5],Rh-HDN的发病率较低但更严重。重度HDN,可致新生儿核黄胆,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学生应掌握相应检测技术,积极宣传新生儿溶血病产前筛查的必要性。

(7)输血科实验室质量控制。广义上,输血科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覆盖临床用血全过程每一个要素的质量控制,狭义上,输血科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指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做好质量控制,才能保障输血安全。学生应该领会质量控制的要点,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综上所述,输血科实习时间有限,设计好的实习带教课程,会让实习学生的实习过程充实而不紧张,充分感受到输血医学的意义所在,培养对输血医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愿意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文献,高加蓉,邹利光,等.临床实习在医科生教育中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98-1400.

[2]葛云萍,于冠秀,李晓雪,等.反复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207-1208.

[3]刘慧南,林振平,胡文静,等.我国临床合理用血的状况及管理措施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2):138-140.

[4]滕方,张燕,孙桂香,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3):282-289.

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26-2

一、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中,各学科的发展存在寿不平衡现象

其中有些学科起步较早,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有些本身叉分为若干分支,学科研究向着更加深人的层次、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处于成熟或继续发展期;有些学科正处于初创阶段,趋于形成。广播电视艺术学科领域中的空白点较多,一些分支学科研究者共少。这种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似吸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作宏观思考不够,缺少对学科体系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卜仅仅是从各自所在分支学科出发并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去进行学科建设,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祷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缺乏对学科体系发展的榷休视野和锥体规划。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尚未与新时期传媒业改革问题的研究建立起互动机制,尚未走上同改革实戏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轨道

从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的建设来看,我们实际上遵循了一种“体系先行”的学科建设模式,即仅仅从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学科的建设,往往从学科的知识体系考察学科的发展,对休系作了片面的追求。这种“体系先行”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建设上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使作为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发展客观前提和现实土壤的活生生的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实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对发展变革中产生新艺术形式、艺术手段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并开展全面、深而入和系统的研究。因而从总体上看,在“体系先行”模式下所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有偏于纯理论研究之嫌。这使一些学科的分析跳不出陈旧的框架,无法吸引并得到广大电视工作者的认同和参起来。在改革大潮中难以确立应有的地位。这样,就不可避活动及理论探讨来进行学科建设,才能找准学科的生长点,免地在实践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力,既缺乏解释力,又缺乏指导力和预测力。

(三)广格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般来讲,学科体系的确认标准有三方面:其一,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原理,并正在或已经形成学科结构体系;其二,有专门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术团体、传播活动、代表作等;其三,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以这三方面标准来衡量,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不成熟和完善,虽然确立起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但还应当从深度和广度上积极拓展各门学科的建设。

二、构建广播学学科体系的主要任务

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广播电视业产业化的大的国际国内传媒业发展背景下,广播业不管是内容改革还是经营改革都在快速地推进。广播学既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媒介环境,又要加快学术建设步伐,以便达到指导实践和立足于学科之林的双重目的。

(一)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科的研究客体、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的主要理论、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科的思维定式与研究路线和学科的方法论等。从广播学目前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在传统广播学研究领域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完备性方面还十分欠缺,尤其是在广播的网络化生存、经营与管理、道德困境与公信力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有的研究领域如广播伦理方面还未展开,大部分研究缺乏深度。对于广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即对于广播以声音传播为唯一传播符号的特殊传播规律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传播特征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而合理的学科体系分类既能够促进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能够涵盖学科研究对象实践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一门学科应当如何划分体系,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广播学界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调整和更新。目前,对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分类问题,学术界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同的分类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谢鼎新对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架构的设想基本具备了一门学科建设应有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特征。该设想将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概括为-两大领域、三大模块.,即理论研究和活动(现象)研究两大领域,基础理论、交叉学科和独特内容三大模块。参考其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架构,广播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架构可由下图表示:上图的学科分类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建设应当包括的所有内容,但这种分类方式也难免呈现出一种复杂性的表达特征。如何寻找一种更为简洁和易于让人接受的学科分类方法,学界的讨论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致意见,而按照广播史、广播理论、广播实务、广播工程与技术四大模块的分类方式并结合上图的学科体系分类方法,既简洁和公允,又全面、明晰和严谨,基本上可以描绘出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基本图景。实际上,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各种交叉学科均可以整合进广播理论和广播实务两个板块中去。此外,学科体系建设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在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会有新的交叉分支学科内容的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内容同样可以整合进以上两大板块之内。

(二)加强与广播业界沟通,增强广播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广播学学科特点看,实践性是广播学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因此,重应用、重实践应成为广播学研究的基本取向。广播学应当从纷繁芜杂的实践领域总结发现理论知识并指导广播业的健康发展,进而谋求实践与理论的良性循环。目前,广播学的研究队伍分为相互割裂的三个方面:一是学界研究者。这是目前广播研究的主要力量。但是,学界的研究者们因缺乏实践知识的积累,倾向于从理论到理论式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对于实践热点问题的把握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有时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二是以各地电台为代表的业界研究人员。这些研究者有着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经验,但是往往仅限于就事论事,就经验论经验,无法把实践中的新发现和新经验上升到必要的理论高度,并且存在着严重的规范性与严谨性问题。三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同志。他们往往从政策或监管角度对广播进行研究,但成果相对较少。广播学的学科建设及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相关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的过程。因此,打破研究各界之间的壁垒,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发挥各自的所长,是广播学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应当加大对广播研究的投入。对于广播业界来说,建立相应的广播研究机构尤其是节目、管理的专业研究机构是现代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播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有实力的广播电台应该在这方面先行一步。从目前各传媒类型在这方面的实际动作来看,广播业的科研机构建设明显滞后于报纸、电视等其他媒体类型。而各高校以及独立科研院所、广电协会也应当加强这样的机构建设以为广播学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其次,进行合理的分工。广播业界以及政府管理层在业务操作和行政管理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学界由于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创新方面的优势,应该着力于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再次,应当建立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合作交流平台。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及其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以及其他各类广播学研究刊物和各种各样的由业界、学界所组织的交流活动为广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这类活动研究角色错位、形式大于内容的成分较多,对广播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加以研究探讨。开展以合作为目的的各种广播专门研究,增强学界、业界及政府相关部门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广播学及其学科建设。

(三)完善研究与教学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广播专业人才

篇5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42-01

一、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经验

(一)学科门类向多样化发展,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科性、多科性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从以技术学院为主,发展到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当下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几乎都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而且水平最高的单科性学院(如医学院) 也大多是在综合性大学里。大学学科设置“由点到线进而由线到面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学科的繁衍能力。学科发展要以重点学科为基础,大力加强一批优势学科、积极建成一批先进学科、努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积极扶植一批新兴学科,使学科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深入和多个领域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重点大学的竞争中,成功的关键是看谁能在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学科方向的提炼上集优势、创特色、树名牌、争一流。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相对成熟的学科有6 000个左右,其中相互交叉的占45%以上,交叉性的合作研究在诺贝尔奖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率,据最近25年的统计,这一比率已达到50%左右。在麻省理工学院,交叉学科的研究十分活跃,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如怀特学院、电子实验室、雷达实验室等) 已超过64个,许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在跨系或跨学院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或实验室中工作。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是美国同行评比中排行第一的系,招博士生、硕士生涉及领域,每个领域又设10多个分支学科,累计有107个学科分支。

(二)发展特色学科

特色学科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秀的学科,是大学特色的标志。世界一流大学虽然各门学科发展水平都很高,但在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上,仍然强调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如:同样为经济学学科.哈佛大学偏重于经典理论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则与其理工优势相结合,并不热衷于传统的会计学、企业管理、财政学等领域,强势学科为工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作管理等。在商业领域,也是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理工基础,发展能够发挥其理工优势的后勤运输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等领域,特点鲜明的研究领域使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一直居于榜首。任何大学即便是世界一流大学都不可以拒绝走特色发展之路,放弃培育和打造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品牌。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内,或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领域内,集中力量发展一些特色学科,大学的各项工作将难以面对科技进步的挑战,也难以办出学校的特色,将丧失竞争力和生命力。相反,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大学就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以航空航天工程、天文学而闻名;华中科技大学集中力量发展激光专业,使激光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纵观国内外所有一流大学,无论是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是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它们并不是在所有学科均处于一流,往往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各有优势和特色,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办学风格,并提升和确立了整个学校的知名度、地位和影响。

(三)构建优秀学术团体

学科建设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中汇集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高门槛、“远缘杂交”和良性流动。如: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用和升迁上,哈佛大学要求教授进校,要广泛征求校内外乃至世界本学科一流专家的意见,以衡量其学术水准;编内讲师,聘期五年,到期非升即走,以保证其学术创造力,确保哈佛大学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地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丹尼尔・科伊特・吉尔曼为了保证新建的霍普金斯大学从一开始就有较高的科研起点,他不惜一切代价延聘名师。他请来了英国皇家军校的数学教授塞尔维斯特、弗吉尼亚大学希腊文教授格尔德斯利夫、生物学教授马丁、物理学教授罗兰德、化学教授瑞姆森,并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科研设备。依靠这些著名教授组成的人才高原,加之首创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它便一跃而成为美国的一流大学。

二、外国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建立合理的、完善的学科门类

首先,科学合理的构架学科结构,走集约化路线,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学科的分化和组合,保持和发展传统学科中的优势和特色。其次,正确评估自身实力,在充分发掘和重点发展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拓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空间,推进学科群建设。再次,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重视不同学科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标准。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是雄厚的基础学科和强大的应用学科相结合,互相促进,互相依托,并不断产生出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

(二)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科发展是无限的,即使只有一个学科,也有很多发展方向,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或所有发展方向上争创一流。世界一流大学也并非每一个学科都是一流。所以,我国重点大学在学科建设战略上也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选择最能发挥本校优势、最有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两个学科,重点发展,率先突破,以形成特色。特色学科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是大学学科建设的个性化特征。特色学科应宜精不宜多,特色一旦形成,应具有可持续性,在社会上具有较强和较持久的影响力。例如斯坦福大学被认为是美国二战以后发展最快的大学。这和大名鼎鼎的“硅谷之父”特曼教授密切相关。”20世纪50 年代,身为斯坦福副校长兼教务长的特曼大胆地提出了“学术尖顶”的构想,决定打破所有学科方向均衡发展的传统做法,采取特殊措施,吸引冒尖人才,重点发展一些有条件的科系,以把它办成学术尖顶。为此,特曼首先选择了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三个学科作为突破口。经过特曼等人的努力,斯坦福大学很快一跃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三)组建优秀的学术群体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凡是其学科发展较好的,除了有一批优秀的核心成员尤其是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之外,都有一个好的学术群体。只有建设一流的学术群体,才能建成一流水平的学科。而一流水平的学术群体,不仅表现为其学科带头人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而且还要求这支学术群体应具有一定的水平和实力。一般而言,一个学科仅仅有一两个学科带头人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杰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或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使他们逐步具备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科能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品牌效应,吸引大批优秀专家和学者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和学术群体。

总之,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我国大学必须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立足自身实际科学定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优势学科,创新交叉学科,重视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特色和质量取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公示语;语言意识;软科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38

1 引言

“语言意识运动”(language awareness movement)的研究历史并不是很久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而在中国该项研究始于20世纪末。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思维的培养,而语言思维是语言意识的高级阶段。在语言学的教学范畴中,如何让学生拥有英语文化意识已经成为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在我们的国民之中,由于个人的工作特点,所处地域特征,很多人会认为语言学习是学生阶段的义务,不想也不愿意再踏入语言学习的领域,这就是语言意识的缺失。如何培养国民的语言意识,不是仅仅课堂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也就是城市的软科学建设为他们建立很好的刺激与启发模式。

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仅要关注于它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虽然这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城市软科学的建设也是创造美丽,宜居,文明城市的必要支柱。一个城市的文化,人民的素质只能向外界展示着这个城市的特点和道德风尚。如何改善和创造软环境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举措,它是一项长期而持之以恒的过程。

秦皇岛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命名的城市,历史悠久,而且它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年适宜的海洋性气候都使它成为中外有名的旅游胜地。秦皇岛共有旅游景区47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一家,4A级景区15家。每年暑假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此一览城市的风貌。

2 公示语特点及全民语言意识调查

公示语(public signs/signage)也称标识语、揭示语等,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是向世人展示自己城市文化的一个语言媒介,作为城市软科学建设的一个部分,它以标志,路牌,指示牌,广告牌,旅游简介等形式指导,提示,限制一众受众群体。无论是外国友人,还是本国人,公示语都是不可缺少的城市软科学建设的一个体现。根据它的作用,公示语可以大体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指示型。例如,在车站等地经常会出现的information(问询服务)这样字样的地方,旨在向游客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在超市中我们经常会在货架上看到GE food(转基因食品)这样的字样旨在提示消费者此种商品的性质。

第二类提示型。例如,在饭店就餐或者在商场里经常会看到Slippery(小心滑倒),minimum charge(最低消费)这样的标牌,旨在给游客适时的提醒。

第三类限制性。例如,在影院或者会议厅经常会看到Keep Quiet(保持安静)这样的标识,在人行道上经常会看到keep right(靠右行驶),旨在对游客提出规范。

与此非常接近的是第四类,强制性。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No parking(不许停车),Do not walk(禁止通行),这类标志的语言比较生硬直白。由此可见公示语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对游客肩负着提醒,指导等作用,对于国民而言,它也是最直接最实用的语言教学载体。

为了了解民众对于公示语的认知程度,以及公示语存在哪些问题,项目组成员专门做了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100个在校大学生进行公示语关注度调查。调查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只有5%的学生承认曾经关注过身边的公示语。2%的学生注意到过公示语中的错误现象。8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公示语的正确解释。关于为什么不关注公示语的英语释义,很多学生的回答很是耐人寻味。比如:有手机不需要看标牌;没意识看英文;有中文为什么要看英文;英语是给外国人看的;英语字迹太小,英语公示语太少,看不清楚等答案。由此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主观的,客观等原因使代表着新生力量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都如此的薄弱,又怎么能期望学历不如他们,年长于他们的普通民众自觉地拥有英语意识呢?所以,在大学的英语教学当中,提高英语语言意识也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3 公示语翻译错误类型分析

项目组成员征集了大量的志愿者,通过对主要街道,重点景区,火车站,酒店等主要公共场合进行了实地调查取材,发现确实出现了之前问卷中出现的问题,双语公示语普及率非常的低,翻译不规范的现象比比皆是。总结一下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基本语言错误

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最初,一定会学习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拼写,语法,词汇等。特别是语法和词汇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语法是一本详尽的地图,词汇则像是一部豪华的越野车,只有二者兼具,我们才会领略旅途中的绚丽风景。可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这样基本的语言错误随处可见。例如,在北戴河的奥林匹克大道公园中,“轮滑博物馆”译为Roller Sakting Museum,显而易见skating被拼写成了sakting。在出口的地方赫然醒目的标牌way-outs exit,而大家都知道正确的译法则为exit。在英语标识语中,公园,大道,道路这样的地点标识应该大写,而在“平水桥公园”Ping shuiqiao park中park却依旧是小写。虽然不会对游客造成误解的困扰,却是城市风貌建设中的疏忽瑕疵。这样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景点中,在圣诞节期间很多大卖场会出现marry Christmas的字样,这种简单的拼写错误,就像小孩子才会犯的低级错误。

3.2 中式翻译(chinglish)

中式英语翻译指的那些“望文生义,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翻译”(丁衡祁,2002)。中式英语是一种基于本地文化的语言形式,相对于中式英语,还有日式英语,印度式英语等。他们都是由于本民族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母语的影响,生搬硬套了英语的语法规则体系,形成了带有中国自己语言特色的一种语言。可是这种语言在英语的词汇学习中却贡献了5%以上的词汇,所以英国《卫报》曾报道说,中式英语吸引了大批的狂热追随者。这种语言的蹩脚之处在于忽视外国本土人的文化等特点,多出在双语公示语和饭店的菜谱中。例如,在北戴河的奥林匹克大道公园的一处警示牌上,有这样一个指示牌“Do not cross attention to safety”(请勿跨越)。诚如前面所提到的问卷调查一样,中国本土人很少人去刻意注意它的英语,外国人凭借基本常识也可以理解这并不规范的标识。再一次让他们领略中国式英语的普遍之处。

另外,我们在一些饭店里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是一道非常有名的川菜,夫妻肺片――man and wife lung slice,这样的翻译让人啼笑皆非,也会让外国友人望而却步。这是典型的直译的类型,没有考虑到这道菜的文化历史。正确的译法应该为:pork lung in chili sauce.正确的译法才会让外国友人清楚的知道这道菜的材料配料,才会真正的大块朵颐。

3.3 英语公示语缺失

在秦皇岛某些旅游景区,例如,奥林匹克大道公园中,路标上鲜少见到英语公示语的出现,大量的俄语公示语,忽略了虽然不是游客主体的其他西方国家游客的感受。还有一些服务行业部门,都缺少必要的英语公示语,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作为一座以海滩闻名的旅游胜地,公示语作为一个城市展示给外界的语言形式,它的受众群体不是单一的,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它有着不可忽略的坚实地位。

4 全社会的语言意识提高

公示语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文化,风貌,素质的语言,它承载着诸多的内容,传递着诸多的信息,它的规范与否是各个城市软科学建设关注的重点。公示语的规范制定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也提醒着,督促着全社会语言意识的提高。如果一味的忽视漠视它的重要作用,势必失去这个城市的文化魅力。作为公示语的制定规范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统一的公示语规范标准文件,并设定常用地名,公共场所,公共服务设施的统一翻译语料库。

对于新增的路标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公示语,相关部门应给予及时准确的帮助。配备专业的翻译人员适时监督,检查各个公示语的正确与否。

而作为高校的英语教职人员的任务更是重中之重,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公示语的翻译纠错过程中,及时的给出修改建议,维护纯净的语言环境。而作为语言的传授者,更应该言传身教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关注英语,重视英语,参与到真实的语境当中去。公示语的修订,改正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毕竟一个城市的文明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5 结语

通过对秦皇岛大量的公示语误现象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这个以旅游圣地而文明的城市,它的软科学的建设过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一个部门的努力就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同时对于语言的教学也提出了警示,正如之前在调查问卷中所体现的一样,学生们对于英语的无视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赵湘.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J].外语教学,2006,(2):72-74.

[2]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4).

篇7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做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为例,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介绍了基于项目管理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53-03

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立校”和“科研兴校”的思想,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区别:教学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主要表现为个人或部分参加者的研究活动,科研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根据已知探究未知、创造新知的行为和过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意味着高校教师必须担负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为此,在实践中两者又常常发生冲突,成为一对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教学、科研对时间、精力的客观要求,导致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二是教师个人特长的局限性与教学、科研内在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会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笔者认为,搞好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对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探讨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为目标,以项目管理为契入点.打造高绩效的教师团队.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依据与借鉴。

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组建与管理

(一)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原则

教师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团队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为本、以能为本的“三本”原则,以及专业化、校本化、项目化的“三化”原则。教师团队建设要遵循项目化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策略手段和方法,将各项重点工作当做项目来实施,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任务实施到完成评价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设置要围绕学院发展规划,服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的设置要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团队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一般可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科研团队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科研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团队改革的目标一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实现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高效运作和一体化发展:二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三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减轻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组建与管理

推进院、系(部)和教学团队“三级”绩效管理工作,发挥教学团队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群)、课程(群)和实训基地为建设平台,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层组织单位。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选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和选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批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以及双师结构,团队规模适度、成员相对稳定,校内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7人(含校内兼课教师),并聘有一定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1)专业(群)教学团队。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招生规模大小,按专业(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专业或专业群名称命名。专业(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组织专业建设调研,编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各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2)课程(群)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组成情况和教学规模大小,按文化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课程或课程群名称命名。课程(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本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规划,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实训室建设,承担各级教材建设项目,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3)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实训基地等设置教学团队,以校内实训基地名称命名。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实训基地承担的实训课程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规范实训基地管理,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训项目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等29个专业教学团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等8个课程教学团队,精密加工技术实训教学团队等5个实训教学团队(见图1)。

学院、系(部)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教学团队日常工作考核由系(部)负责实施,教学团队需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展一次常规工作考评,主要考核教学团队主任、副主任履行职责及成员完成工作任务、执行工作规范等情况。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验收由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每年开展一次阶段检查考核、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考核,主要考核立项项目的任务落实、建设成效等情况。学院、系(部)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评,评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并给予经费奖励,优先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院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组建与管理

科研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团队建设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团队资助建设期为三年.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检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每年的阶段检查考核以任务书中的分年度建设任务为依据,由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进展报告。第一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将责令整改。若第二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院将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项目建设期满后,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总结报告,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对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学院将加大建设力度,继续滚动资助建设: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学院允许其参加新一轮院级科研团队的遴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学院将停止该团队参加新一轮院科研团队的遴选。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应用科研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

基于项目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第一,按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如何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出发,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即形成若干个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是组建高校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础。

第二,根据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客观要求和项目团队建设思想方法建设教师团队。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内在客观要求和每个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来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这是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有效合作,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层组织。

第三,应用项目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理论和方法,在教师团队内部建立有利于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这是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教师团队内部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要在广泛征求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然后再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并经过问卷调查、投票等过程,通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书面材料和规章制度。

第四,应用公司项目治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高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体系。高校教师团队的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仅靠教师团队这一基层组织的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校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如何建立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根本。

篇8

[关键词]创意产业 家具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38-01

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文化艺术设计和商品生产的结合,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它强调创意和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由于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产业人才还不能适应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高校的设计专业将是创意产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平台。

实践教学是家具设计课程中重要的环节。希望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快速发展的家具行业培养高层次的设计研发人才。家具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选题、调查与分析、方案的确定、模型制作、设计的完善。下面将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题的选择

(一)自拟课题

这类题目自由度、选择的范围较大。但往往只是对造型的改良设计,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小。我们可以把命题范围扩大,只给概念性的限定。如:椅子的设计,可以延伸为对“坐”的设计,只需满足“座”的功能即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竞赛课题

这类题目既允许学生发挥创造性,又能和实际的项目进行结合。通过设计大赛可以检验学生的水平,有助于学生进入良好的设计状态,锻炼学生设计的感悟能力和把握能力。在强化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为其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师做铺垫。

(三)实际项目课题

借助企业提供的实践课题与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项目的整个设计制作流程,这样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直接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项目实践中获得全方位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学生在参与实际的项目的同时,对设计会有更进一步实质性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设计是一个妥协的过程,想要把设计变成产品,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二、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设计调查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一,是设计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包括:产品的调查和对用户的调查。其中,产品调查涉及产品的功能、材料、造型、技术、人机、使用方式及使用环境。用户调查需要考虑生活方式、使用动机、审美情趣、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要学会过滤、筛选并加以提炼和整合,最终得到主要信息,并进行分析,得出我们的设计定位。这个过程很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现在的学生往往做得不够,信息基本都来自于网络,信息量少且片面,缺乏真实性,对资料的整理分析不够深入,没有起到设计依据的作用。

三、方案的确定

方案构思是整个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手绘草图需要快速准确地表达设计的意图,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一对一辅导,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运用各种创造技法,多途径探求可能解决设计问题的新方案。通过这个过程,老师可以把握每个学生设计的能力及优势,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最终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最佳的设计方案,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模型的制作

模型是将设计方案、设计创意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的一种途径。它能直观地展示我们设计的成果,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模型的制作由于条件有限,目前只是做一些粗模、草模,这个阶段学生分小组完成,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模型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讨论,参与制作,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设计最终表达的过程,对材料、结构、工艺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设计的完善

借助草模,对方案进行反复推敲与修改,最终选定可进行深入设计的方案,并完善方案的细节设计,进行色彩、人机、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这个步骤往往被学生忽略,一般都认为模型制作完成,设计便随之结束,所以,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草模来完善设计方案。

在创意产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潮中,我们应该培养出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文武双全”的设计人才,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创意产业背景下社会对家具设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许柏鸣.家具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中专 食品微生物 检验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5-02

一、授课说明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为了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特聘请职业教育专家来我校听课,听课时间安排在2012年11月29日,周四上午第4节,共45分钟。

我上课的课程名称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授课内容是酱油中菌落总数的测定――菌落计数、菌落总数计算和报告,上课班级是10级食品检测班,即中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三年级学生,上课地点是我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楼403)。我们利用周二的四节课,进行了实验前玻璃器皿的包扎灭菌的准备工作、酱油的制备、10倍梯度稀释和接种的工作内容,然后周二上午进行了培养,温度是36°C,48h,刚好周四上午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和报告。下面我用一个表格说明我们的实验安排,供各位同仁参考。

二、教材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我们采用了最新的高职类教材,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名称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雅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形式比较新颖,基本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编排,但本人以为内容太过简单,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不够详细,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掌握水平,以及学校实验条件,综合考虑安排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我校食品检测专业学生化学和数学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尤其对文字和语言理解能力差,更适应直观教学,看到的才能理解好,因此采用视频直观教学法和演示直观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现象比较严重,较少懂得团结合作,因此设计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目标,他们依次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各个目标在设定时要明确说明掌握程度,比如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好是本节课实施过程中能够培养的真真切切的目标,看得到,摸得着,落实得了的目标,与前两个目标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便于实现。

知识目标是掌握菌落计数原则、方法,掌握菌落总数计算方法与报告方法;

能力目标是能够熟练进行菌落计数,正确进行计算和正确报告,以及在分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要培养学生做事细心,工作有责任心,不伪造数据,尊重实验事实的良好品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定

教学重点是本节课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目标,可以是知识目标也可以是能力目标,重点内容要着重地讲、练,使学生掌握,达到教学目标。难点是这节课比较难讲难学难理解的地方,需要用教学手段进行难点突破,使学生最终掌握重点内容。

这节课的重点是菌落计数原则,菌落总数的计算和报告,难点是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重点1――菌落计数原则,我严格按照国家最新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知识讲解,由于原则性内容文字枯燥难懂,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这部分知识的同学们,我就用示意图的方法,一一图示原则内涵,使原则条款一目了然。学习的目的就是会使用原则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图示来理解原则内涵是个很好、很直观的办法。重点2――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国家标准中分了六种情况,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按照国标要求一一讲解,为了使讲解更为直观,我用表格举例的方式汇总了较为简单的五种情况,对于第六种情况,我也通过举例的方式,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将公式简化。最后通过做几个练习题,练习菌落总数计算原则和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讲练结合,实现了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六、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情景的设置

本次课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方法讲解理论知识,采用分组教学法学习,统计实验结果,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果的汇报,采用任务驱动法,引领学生完成菌落计数、菌落总数计算和实验结果的报告,完成酱油中菌落总数测定试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任务驱动法的引领作用,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该学习什么,这样才有了学习的目的和动力。那么这个结果就那么重要吗?教师要注意点出测定结果的重要意义,顺理成章地将本次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来,让学生实践体会,感受并内化成一种品德。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实验结果,因为这是他们花了一天时间准备实验并接种,用了两天时间来培养的实验结果,自然学生会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急于知道自己这组的实验结果。

幻灯片在教学讲解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用示意图和练习题的方法,很好地及时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使难以理解的文字一目了然。所以课件的制作也非常关键。

七、教学环节的安排

首先是复习先前的知识,并将以往所进行的内容进行梳理,然后自然地引出今天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贯穿教学始终,然后下发任务单。一看到任务单,学生就会想我们如何将平板上的菌落数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正确报告我们的实验结果呢?那么今天的知识很自然地就要好好学习和掌握了。

正文部分,采用讲练结合方法,结合精美有效的幻灯片,讲解菌落计数的原则和方法,学生都掌握了吗?好,那就按照刚刚学会的方法,将你们培养了48h的实验结果认真统计一下,统计过程中要尊重事实,不得编造数据,实事求是,认真完成。很自然地完成了部分任务,并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菌落计数。刚刚听老师讲了如何计数,现在就要亲自动手计数了,这样就有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更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

计数完成后教他们如何进行稀释度的选择,如何进行菌落总数的计算,这么多个数,我们到底用哪个数报告实验结果呢?好,接下来教师就要讲解菌落总数计算问题。按照国标会出现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在国标中是通篇的文字叙述,理解文字内涵,对他们来讲是件难事,所以我又结合有效的幻灯片,讲简单的5种以举例的方法进行了汇总,对于最难的需要计算的这种,即同时有两个在30~300之间的,因为难,所以我放在最后讲,也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公式,也教会他们如何进行报告了。

下面学生分组进行各自的菌落总数计算和报告,最后完成表格,各组一一汇报实验结果,简单分析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认真细致地总结实验结果对学生收获很大,对今后得出正确实验结果意义重大。所以这部分要多花些时间认真总结,给学生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机会。

八、收获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深刻地意识到要上好一堂中专微生物检验课,一定要用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于学生接受所需知识和技能。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第一,语言要得当,时刻围绕核心任务展开;

第二,注意教学情景的设置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第三,教案要规范,三个目标要写清楚掌握程度;

篇10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 学科群 平台管理

2011年7月,农业部经过长期调研,为了解决农业科研领域长期以来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首次在国家层面以学科群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农业科教机构间建立了30个学科群。学科群以联合协作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科技资源使用效益和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为目标,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重要意义。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凝聚了最优秀的科技人员,聚集了最先进的实验设施,是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供给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2%,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学科群自建设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按照学科群部署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就是把过去“一个一个建”的方式改变为“一群一群建”。学科群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应急性和长期性技术问题,顶层设计重点实验室布局,统筹部署科技力量,通盘谋划人才团队、平台条件、基地设施等建设,对提升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科学布局和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学科群的网络化布局,点线面结合,上中下游衔接的方式,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优势。我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运行和管理中还存在资源统筹困难、经费缺乏、实验室之间差异大,难以考核,学科群内业务交流合作不够密切等问题。

1.学科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依托不同单位,难以统筹管理

30个学科群包括重点实验室228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269个,每个重点实验室和观测实验站的基本上都依托不同单位建设,因此,这样就有差不多500个单位,分布于全国各地,这些单位有些在大学、有些在农科院、有些在部属三院,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对同一个学科群而言,包括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实验室和科学观测实验站少则有10来个单位,多则有40多个单位,因此,在这个学科群内,要统筹人员和资源或组织人员互相交流都有一定困难。

1.2学科群内交流较少,运行和管理还有待完善

学科群从成立开始就建立了各种规则和制度,并确定了一些交流机制,如学术内人员、技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研效果。这些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为学科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没有很好发挥体制的优势,也许是因为经费的限制,学科群内的交流也比较少,在共同培养人才和协同产出方面,几乎没有多少进展和突破,即使有也是成立前的合作基础。

1.3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影响研究目标实现

学科群基本上都是从事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校,经费大部分都由国家支持,但学科群从建立至今,目前还没有稳定性经费支持,运行费基本上是依靠各依托单位自筹。没有稳定的经费,就没有基本保障,学科群的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都会因经费的不足而停滞不前,甚至建设目标会因经费缺乏而落空或改变。经费不足也会导致研究团队不稳定,因此会导致学科群的目标实现,也影响了这个创新体制的潜力的发挥。

1.4各学科群科研基础不一,难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

学科群的评估是个必然,学科群评估主要目的是全面检查和了解学科群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学科群更好地实行“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群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学科群内隶属于学科和产业,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成立前各学科群的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和研究基础都不是在同一起跑线的,甚至差距是相当大,而且不同产业和学科发展也处于不同发展水平,这些都给考核指标的设计和评价带来很大难度,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学科群的绩效。

2.加强学科群运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充分发挥农业部及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统筹协调作用

要将不同区域的资源和人员统筹起来,农业部要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这一方针政策,用学科群的建设模式在人员和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使各方面的优势资源相互补充,为共同的产业发展协同攻关。其次因为学科群内涉及单位多,分布广,单靠农业部来管理往往会管理不到位,因此,农业部应充分发挥各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赋予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应有的职责和权限。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不仅要充分发挥“龙头”的作用,在完成本重点实验室科研活动的基础上,要团结带领本学科群所有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实验站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中长期科研目标,制定工作规则和工作计划,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联合承担国家任务,有计划地组织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活动,推动科技资源的共用共享和成果信息的有序流动;还要发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组织协调作用,负责对上对下的沟通交流,日常事务管理,设立专门的人员或机构,活跃学科群的各种活动,保证学科群的运行有序。

2.2加强领导意识,保证学科群机制高效运行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要努力打造“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就要学科群主任重视学科群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学科群体制的运行和管理,充分意识到高水平的管理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才是实验室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一方面要健全学科群的组织机构,保证学科群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按时召开学科群学术委员会和学科群工作会议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群机制建设和管理,重点要加强学科群内的学术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使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试验站之间建立有效地交流与联系机制,搭建学术研讨与科研合作平台,实现科学数据、技术及大型仪器的共享,资源和人才的配置优化。

2.3以项目凝练目标,给学科群稳定的经费支持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稳定的经费支持,是学科群建设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持续攻关在相对稳定的方向上开展创新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要想将创新体制发挥作用,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要给予经费的支持。但是经费的给予方式也很重要,重点实验室依托的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其运行费和人员费一般都有,增加这些费用之后改善不是很大,近年来修缮项目也较多,基本上完备了仪器等科研基础条件,所以各单位缺的是做事的钱。因此,应该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产业需要,以项目的形式给予学科群稳定的经费支持。首先农业部可向学科群征集项目,形成符合支撑产业发展的项目库,然后以专项经费形式或在转基因重大专项、产业技术体系、行业科技和计划等项目中,适度分块支持,有针对性地倾斜,逐步形成稳定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局面。学科群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能进一步凝练学科群目标和研究方向,协调和配置优势科研资源,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学科群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使学科群的优势资源能相互补充,因而有利于推动学科群体制创新,进而推动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2.4以促进学科科建设为目的,创新学科群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估是加强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环,通过考核与评估,一方面能为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凝练方向,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实验室在开放管理上实现更好的交流与合作。科技技术的评价本来就是个难题,何况30个学科群因为学科不同和基础不一,起点本来就不一样,如果用统一的指标评分来相互比较还是有失公平。况且评估的目的本来就是以评估促进学科群的建设,更好地凝练学科群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而不是以淘汰为主。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学科群学科的分类不同,给予学科群特色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自我比较的方式,通过对学科群的研究方向、战略规划、科研水平、队伍建设、开放联合、管理能力以及产出效益等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对学科群运行的效果、效率、影响、持续性和问题进行的综合价值评价。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到农作物周期长,受外界影响因素大,出成果较难等特点,考核时间节点应以中长期为主,结合年度考核的方式进行,以五年为一个考核节点,进行评估和交流比较。学科之间的还可以以发展速度、机制创新或科研创新为亮点,每三至五年进行一次交流,让大家能相互借鉴经验,共同促进学科群的发展建设。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实验室的动态调整作参考,但调整不宜太快,要针对问题给机会重新调整,第二次评价结果仍然不通过才实行淘汰。

学科群的建设和发展是个长期过程,为了将学科群建设更人性化,我们还要重视学科群创新文化建设,给予科学家更大的环境与空间,还原科研原来的本色,能让科学家在宽松的氛围中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建立有利于促进创新、鼓励原创、符合团队建设需要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开拓创新、务实奉献、敢为人先”的良性竞争文化;利用学科群年会、内部培训等有利时机,通过专家报告等形式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弘扬作风严谨、讲求诚信、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参考文献:

[1]秦长平、刘彬.关于我国新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6)30 24-27

[2]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EB/OL]http:///zwllm/zxfb/201107/t20110720_2064557.htm(2011-07-8)

[3]王欣.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研究[D].硕士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2004

[4]苏丁丁、熊兴耀、程鹏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