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从广义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 把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如《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以及在生产中的运用。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来说也分两种:一种是平实简明,一种是生动活泼。基于说明文科学性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准确性、严密性。而表达方式常常表现为生动性、趣味性(尤其是文艺性说明文)。我们教学说明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懂文章内涵。那我们老师不妨从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和生动、有趣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一、探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因为这关系到说明内容是否真实与科学,也关系到说明内容被人理解的程度与层次怎样。只有准确、严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才能让人明事懂理。所以,要读懂一般性说明文,就必须学会赏析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对于说明文来说,在表述范围、程度、数量、方位、状态、性质、功能等方面要求用语恰如其分,用词、造句贴切精当,达到非如此表达不可的程度。下面从五个层面来探讨:
(一)动词、名词、数词等的使用
《苏州园林》第一段中: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教师解读或指导学生阅读时,需明确:“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名词非常简练、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二)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
准确使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大约、大多、最、一般、比较、几乎、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程度、限制等的作用。因为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大自然的语言》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等句,中考的试题经常出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明确文中“许多”、 “只”、“就”语言的准确性。“许多”说明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遣词造句准确,下笔严密。
(三)词、句次序的严密
词、句的次序先后安排关系到语言的准确和周密。
有出现这样的中考试题:“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句中“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可以删去吗?前后内容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好多考生对文本解读不深入,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原意。“形式优美”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而“结构坚固”是对桥的理性认识,即从感性到理性。用“不但……而且……”来表明二者的递进关系,意义表述准确、严密,合乎逻辑。
(四)词语在文中的前后呼应
遣词造句要注意一段内或段落之间的前后呼应,这样才能使表述的意思既周密又突出。
(五)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
有时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明清楚,让读者明白易懂,常常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27-01
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点线面”教学模式,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斧正。
一、基本结构
二、操作策略
1.“点”就是在阅读中抓住说明文中的要点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
②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找读相关的信息。
③方法指导。
破题法:引导学生读说明文的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或已包含说明的对象。学生用此法总是能很快地找到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一读题目就知道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信息筛选法:事物说明文里找能概括这个事物特点的相关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到三段里找到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还历史悠久。
2.“线”就是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顺序及理解文章结构特点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在文中勾画一些能表说明顺序的词语。比如空间顺序,在文中表现为相应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或左右或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更明显的是就是一些时间的词。
②再根据勾画的词语来判断说明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根据勾画的方位词,判断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根据勾画出的词:首先、其次,第三等,判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判断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事物的性质确定的。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按时间顺序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④根据理出的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初中阶段时的说明文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总分式和递进式。而总分式又是说明文中采用比较多的类型。课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结尾有的自然结束,有的再次归结特征。
3.“面”就是阅读说明文时全面品味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列数字,一目了然,易于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以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举例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扼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哕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③说明文的写作特色。有的说明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平实;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进,显得生动。尤其是趣味性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方法多种,如详细的描写,如修辞于法的运用,如诗句的引用,如大词小用等等,这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
三、主要特征
1.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贵有法。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尤其是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体特征典型的文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因此,在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对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提炼与筛选、破题法等。
篇3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题型二: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题方法是: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做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顺口溜为“打、下、列、举、分、摹、做、作、画、引”,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模式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明确其作用)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3)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第一种题型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加上套话“如果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四: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题型五:找出说明文所说明问题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1)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做分析。(2)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篇4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不失分、少失分呢?从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本固元,从兴趣上培养语文阅读爱好,提升语文素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修炼文化素养
(1)充分发挥学生图书室的作用,让学生读得起书。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使学生读得起书。(2)充分发动学校、班级的力量整合学生图书资源。(3)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拿一到两节课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独自领悟感受。(4)教师每学期给学生指定固定的读书目录并规定一定的任务:或是读书心得体会、或是故事会、或是经典诵读、或是诗歌朗诵会、或是读书心得手抄报等,并适当地给予奖励,在交流展评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有所收获。
二、授人以渔,让学生把握解决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一)读题目:判断文体,搜索对应信息。读题目,确定文体,快读文章判断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散文(狭义的散文),迅速将相关文体知识与该文体对应。
(二)读文章:明确内容,感知大意。读文章进一步明确文体,了解内容,知道讲了什么事、主要人物、主要观点(找准议论句)、抒发的感情(发现抒情句)。说明文的篇首句、段首句还有过渡句等常常就是把握文章结构的关键处;而议论文的标题、文章的开头及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对把握大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散文、小说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与文章的主旨及其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三)读关键句:明确主旨,抓住核心。读段首词、限制词(例如《看云识天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段首句(如《敬业乐业》);读过渡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段末句(《紫藤萝瀑布》《敬业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篇首句(《谈骨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影》);读篇末句(《紫藤萝瀑布》《第一次真好》《沁园春・雪》);读抒情句、议论句,直接与课文主旨密切相关。
(四)读问题:精读问题,联系语段。(1)仔细阅读问题,联系与问题相关的句子、段落,找出中心词、关键词。(2)直接作答:尽量用课文原句或是关键词回答(说明文居多),在答题时语言力求简练,切中关键,把握出题的方向。(3)提炼概括作答,在根据文章的抒情句及议论句把握主旨的基础上从关键句中提炼答案。(4)联系背景、主旨句、抒情议论的句子作答时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核心词。
(五)把握相关文体在答题时的语言内涵。比如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说明方法与说明文语言特点、论证方法与论据、语言特点与表达效果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一一把握,就不会出现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等混为一谈的现象。
篇5
第一步:统一符号
法国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做符号等于不读。”由此可见,圈点符号对我们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教师统一指挥,使学生所用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前后一致,教师可以规定统一符号。如用“”标记重要词语,用“―”标记精彩的描写语句,用“~”标记精要的议论语句,用“―”标记名言警句等。
第二步:确定内容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依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圈点的内容。记叙文确定以下内容:(1)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2)写景状物的语句;(3)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语句;(4)精辟的议论抒情的文字;(5)环境描写等等。议论文确定以下内容:(1)警句妙句;(2)引例设喻的文字;(3)富有新意的俗语、成语;(4)准确的限制修饰成分;(5)重要的关联词语;(6)同义词或反义词;(7)表明作者主张的句子等等。说明文确定以下内容:(1)恰如其分地说明事物的面貌、状态、性质、特点、变化、规律等语句;(2)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那些注重词句锤炼和修饰语运用恰当的文字;(3)明白简洁的文字等。
第三步:设题引路
圈点内容的确定,既可以使学生阅读时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性,也便于有的放矢地设计自学题,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如记叙文《内蒙访古》一文,就可以从两方面设题,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1)这篇访古游记,作者结合记叙和史料进行议论,请在文中用“~”标出这些议论文字,并体会这些议论文字对表现主题的作用。(2)请用“―”在第五自然段中标出对阴山的描写语句,谈谈本文生动具体的语言特色。如议论文《反对党八股》一文,可这样设题:(1)阅读全文,用“=”标出作者根据文化论述内容引例设喻的语句,体会议论文生动性和概括性的语言特点。(2)划出文中运用的俗语、成语,体会其对说明道理的好处。
第四步:熟读品味
篇6
从教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找资料、翻教参、看试题,不仅虚心请教,还细致总结要点,终于寻到了合理有效的说明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并把学习说明文的一系列知识点穿成一条线,整理出了“学习说明文的实用三步曲”。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有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如下:
“第一步曲”总的来说,是前哨,是根基,是铺垫。指在学习说明文之前,利用1~2节课时间,深入浅出地介绍学习相关说明文的知识点。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主动出击,教师备用提供”为原则,以“学生带问题思考,做出答案;教师做百科全书,提供给力帮助”为基本点,最后还要用几道练习强化重点。
“第二步曲”指典范说明文的教学。先进行说明事物突出、说明方法清晰、说明顺序明确等的文章教学,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选择《苏州园林》《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等,这样的文章虽在说明文学习上略有小小的难度,但学生结合第一步曲的学习,轻轻踮脚就能摘到胜利果实。
此步中,教师可根据以下板块灵活进行:1.认准说明对象;2.辨别说明方法;3.理清说明顺序;4.感受语言特点;5.总结说明结构。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共同分享。
“第三步曲”就是写作训练。在经过近两周的说明文学习后,学生在脑海中已有了清晰的框架,但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反馈。写作就是最佳选择。最好提前一天告知,给学生充足的构思空间。
如近期我们班的说明文学完后,我又一次惊奇地发现,学生的作文选材广泛、五花八门。有的写关于医学的,如大肠杆菌、甲型H1N1等;有的写科技方面的,如护卫舰、黑洞等;有的写生物方面,如草履虫、红鲤鱼等;有的写日常用品,如纸、水、压力锅等;有的写花草,如勿忘我、牡丹等;有的写水果,如草莓、火龙果等。当然只有好的选材难以让文章充满活力,得有血有肉、语言生动才行。这点学生通过三步学习掌握也不错。
如王鹤同学《花生的自述》一文开头就引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知道这是什么吗?哦,没错,是我的最爱――花生。”在文段中间,小作者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素把握精准,不惜用大量生动诙谐的笔墨来描述花生的外形,“有的像个老头,有的像张弯弓,有的像英俊少年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的像绽放的花朵弥漫着清香与甜蜜”。
篇7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第一步,通读全文。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第二步,辩清体裁。记叙文在标题中常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也有带外部标志的,如“记、忆、事”等,例如《羚羊木雕》、《刘胡兰慷慨就义》、《挖荠菜》等。题目中有“谈、议、说、论”字样的,就是议论文,如《谈骨气》《“友邦惊诧”论》。题目是一具体事物,且事物无比喻、象征意义,或介绍什么“方法、用途”的,就是说明文。
第三步,理篇章结构。在辨清体裁的基础上抓题眼,然后辨析题目的语法结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题目中“白雪歌”即为绘雪景,“送武判官归京”即为送别,本诗据此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介词短语按空间顺序描述了两个地点。按处所可分两部分。至于过渡段,看其结构作用即可确定算上算下。
第四步,作分析。分析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篇8
“过程体裁法”是近年来Badger&White 针对过程法和体裁法的优点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体裁分析理论把写作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写作是一种交际活动,写作是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某一交际目的,所写的文章是交际的工具。特定的体裁是特定社会情景的产物,是作者应对这一社会情景的手段。他们认为,写作应包括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技巧等要素。写作目的、语言知识和语境知识都可以为作者提供足够的输入,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调动学生的写作潜力;写作技巧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知道怎么说。因此,写作既是语言输入的过程,也是学生按一定技巧建构题材、内化知识的过程 ;过程体裁教学法具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把写作看成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改提高的心理过程”这一特点,。其宗旨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和语篇结构;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让学生既掌握语篇的意图结构,又能够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实施过程体裁教学主要是“体裁分析和模仿写作”两种模式,一般分四步实施,即输入、吸收、输出和讲评。根据我对过程体裁发的理解并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过程体裁教学法写作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写前信息输入阶段
写作教师应选择特定体裁的典型范文,向学生讲解与这种体裁相关的社会语境、交际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体裁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这一体裁的体裁结构、语言特点,以使学生对这一体裁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全面的了解,为下面的写作阶段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语篇模式包括一般—特殊型,问题—解决型,设定—真实型和匹配比较型。
“一般—特殊型”,作为最为常见的语篇模式分为“一般—例证型”和“预览—细节型”两种。在“一般—例证型”模式中,首先对事物作出一般的概括,然后提出特殊见解或者为了说明前述概括进行举例说明;在“预览—细节型”模式中,语篇开始时先给出一个总体轮廓,然后再说明细节。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倾向于应用“一般—特殊型”语篇模式。
“问题—解决型”共有四个组成部分,情景,问题,反映,评价或结果。这种模式类型结束的标志是问题的最后解决,所以常常英语在说明文中;
“设定—真实型”的语篇里,作者先在“设定”这一部分中先列举别人的观点,但不证实其真实性,而后在“真实”这一部分中,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支持或反驳前述的观点。这是议论文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语篇模式;
“匹配—真实型”往往用来说明事物的异同,如果比较相似之处,就属于“匹配相容”部分,否则就属于“匹配对比”部分。这种语篇模式应用范围较广,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书信中。
学生了解了体裁的语篇模式和语言形式,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体裁的范文,引导学生 对这种体裁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
2.写作信息输出阶段
(1)模仿写作
在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之前,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分步有意识地运用上一个步骤中所获得的有关某一特定体裁的知识,模仿某一体裁的语篇知识, 通过模仿,学生将对这一体裁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同时还能把这些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内化,确保其在以后写作同一体裁文章时能做到得心应手,发挥自如。
(2)独立创作
在信息输入与模仿写作之后, 教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构思讨论,让学生通过互动集思广益以确立论点,提供论据和讨论如何构建文章等,此后,拟写提纲,进行实际的创作,写草稿并成文。由于学生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体裁知识和语篇知识的输入,他们在进行写作时就不会受到过多的障碍,这也保证了学生能够比较流畅和自由的进行写作。
为了实现有效的评价,这一阶段主要由四个步骤构成:同级反馈、自我修改、教师批改和编辑定稿。
同级反馈是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丰富了写作者的输入信息,优化了写作者的浅层次加工过程, 同级反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尽量全面、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作文开展的情况,把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和答疑。
在同级反馈的基础上,自己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优化初稿内容与结构。 学生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稿精心完善:文章主题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充实;文体是否恰当;句型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得体;有无语法错误;有无拼写错误等。
教师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指导者,而且还是一位学生作品的忠实读者。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反馈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也对师生情感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及时反馈和有效帮助。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写作中的优点,做出肯定欣赏的评价,并因势利导,发展特长,同时也要指出学生作文的不足。这样,既能较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内动力,也能够提高其写作的兴趣和质量。
定稿是写作的最后整理和润色阶段,是学生在经过多次的反馈和修改后,对前几稿进行最后完善,完成最终成稿的过程。
3.写后反思阶段
篇9
一、思维导图的优点
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和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它的优点有:①采用能刺激大脑反应的表现形式,能有效挖掘视觉信息。②具有层次感的组织连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整体记忆。③运用抓“关键词”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④运用“放射状”的表达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二p中学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1.语文复习课容量大,任务重。语文复习课的总体要求是知识求深化、技能求熟练、方法求灵活、思维求深广。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把平时学习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由点、线、面整合的知识体系,同时,复习课还有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任务。这就要求师生高效合作,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根据命题迅速、准确地迁移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全面得到提升。
2.语文复习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复习课的所有任务都要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然而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和思维特点,他们大多不具备把所学知识深化和系统化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
3.语文复习课要生动而有针对性。复习课的有效性在于提高课堂的针对性,挖掘课堂的生动性。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让学生颇有收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整体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生动性的复习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巧用思维导图,优化中学语文复习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的策略,正好可以针对中学语文复习课的特点,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
1.巧用思维导图,让复习课“轻负高效”。
【案例1】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说明文的复习
步骤1:学生按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先安排学生整体浏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于园》等文本,再小组讨论所有知识点间的层次和联系,并绘制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在各组交流探讨p相互补充后,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常用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顺序等知识,形成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知识体系。该过程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脉络,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同伴合作互助,达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和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步骤2:在教师解析完2009年苏州中考题《我国水资源现状》后,师生合作绘制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思维导图,再引导学生掌握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的技巧。该过程可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更利于师生平等对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归纳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效内化。
步骤3:拓展训练《松鼠》阅读题后,学生自主绘制解题思维导图。该过程可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说明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整体思维意识,有利于综合性问题的解决。
【反思】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复习,能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层次,找出重难点。思维导图具有“梳理”和“浓缩”功能,它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关键信息及其相互联系组成一张图,这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梳理复习思路,突出重难点,浓缩记忆量。思维导图使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从中找到同化、吸收新知的固着点,这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实现复习课的“轻负高效”。
2.融入思维导图,优化复习课教学模式。
【案例2】初三F代文阅读的复习
步骤1: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图。借助该图,学生深入理解记叙文p议论文p说明文,小说p散文p诗歌p剧本各自的特点,形成现代文阅读的知识体系。
步骤2:师生解析典型例题。通过绘制解题思维导图1,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知识联系和方法,掌握现代文阅读中相关问题的解题技巧。
步骤3:拓展训练。通过绘制解题思维导图2,可巩固知识,熟悉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系统总结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反思】这种融入思维导图后的复习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全面分析学情,正确定位复习目标,精心设计复习提纲,智慧把握复习进程。教师精心选择的有针对性的复习题,能为学生树立规范的解题模式,便于学生迁移,并逐步形成解题规律、解题思想,提高解题能力。这样的复习课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最佳结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
3.运用思维导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首先,思维导图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分支,这就给学生创设了语言交际的情境,可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且知道从何说起。这彻底改变了复习课上学生的被动地位,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相互启发和交流,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几乎都有留下某些薄弱环节。在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就可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发展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篇10
1. 辨析说明对象及特征
(2011·黑龙江龙东)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请概括出曾侯乙墓编钟的四个特点。
编钟里的科技与奥秘
①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②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弘,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关系。
③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④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⑤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近1000摄氏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的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得极为熟练。
⑥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编钟表面被称为“枚”的突出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⑦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而曾侯乙墓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了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以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以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有:①看标题;②看首尾段;③看关键词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④逐段分析内容,然后归纳小结。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说明对象是编钟。特点:①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②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弘,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③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关系。④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本文是说明“编钟里的科技与奥秘”的事理说明文,并非说明某个“编钟”的事物说明文,回答“编钟”显然是不对的。对特点的概括表明阅读不仔细,第②③段介绍的才是题干指定的“曾侯乙墓编钟”,主要的特征集中于此。答案中第①点是编钟的特征,而非曾侯乙墓编钟的独特之处;而答案②只是介绍,缺乏概括;④过于啰嗦,对于特点的概括不够突出。
曾侯乙墓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它是世界乐器史上最重的乐器,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2. 指出说明顺序
(2011·新疆)选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从地震波到预警
①我们脚下的地面是会移动的。随着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漂移,一些大洲互相摩擦碰撞,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相撞一样。地壳,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外层,是有弹性的,但这种弹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的。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会弯曲变形,直到应力过大超过承受极限为止。此时,地壳便会突然断裂,过去几十年存储的能量穿透地球表面,震动它传播过程中遇到的一切。
②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地震发生。幸运的是,大多数地震很小,没有灵敏的地震检波器的帮助,我们是无法察觉的。在每天都会发生的地震中,断层面只会发生3-6英寸(约7-15厘米)的滑动,人们是感觉不到震动的。里氏5.0级的地震,大约有一两英里的断层面断裂,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移动,但现代的建筑物能够承受得住。而一次8.0级的地震将导致数百英里的跨断层面的破裂,而且能够延伸到地表,将一座建筑裂成两半。
③通过监测地震间的应力积累,地震学家了解到,许多地区的地壳接近于破裂。但地表以下深部断层的具体结构,仍然在地震以及地震破裂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个结构无法直接取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地震学家不相信可以建立短期预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个小时内做出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最多只能做到快速检测大地震,并发出警报。
④地震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感觉到的震动实际上是分阶段到来的。能量从地壳破裂处传到地球表面分为两种形式:P波和S波。这两种波同时从断层面上发出,这也是它们唯一的相同点。P波类似于声波,是一种压缩波,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不会携带很多能量。在一次地震中,你会感觉P波就像一个突然、垂直的跳动。S波更像海洋上的波浪,移动更缓慢,并携带大多数能量,带来强烈的震动,使地表垂直和水平运动。建筑物在它的冲击下,就像是波涛中的一只小船。
⑤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波都是相似的。它们有不同的波形,这取决于滑动区域的大小。较小的滑动发出的P波相对振幅较低、频率较高,是一个小而尖的脉冲。较大的地震则会造成更大区域的断层破裂,并产生更大的滑动,所以这种P波具有较大的振幅和较低的频率。两种P波的差异类似于小鸟吱吱的叫声与灰熊的咆哮。
⑥单独一台地震检波器就能基于上述信息估计出地震的震级。任何具有高振幅和低频率的P波都将触发警报。这种单一台站报警方法给震中区域发出速度最快的警示。但是地震断裂的特征千变万化,并不是所有的5.0级地震看起来都相同,地震检波器下面地底的一些特殊的沉积物也会改变P波。这些变化将增加误报(当没有地震时发生警报)和漏报(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没有发出警报)的风险。
有条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地依次进行说明,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多用来说明建筑物。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多用逻辑顺序。
从地震波到预警的顺序。
这个答案只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没有理论层面的概括。文章①—③段介绍的是地震的现象和一些科学家认为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④—⑥段说明的是P波和S波的传播形式和危害,以及利用波发出地震预警的可能性。准确梳理说明顺序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说明内容。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
3. 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2011·广东深圳)“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调查刑事犯罪时,DNA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重要特点,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这类题的答题格式一般是:不能删去/替换,“××”词的意思是……,生动地说明了……;删掉或者替换成“××”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了语言就不严谨了。
这个答案缺少对词语的解释和作用的分析,没有写出去掉后语言不严谨的具体体现,且没有结合文章内容。
不能去掉。“完全”表示“全部,毫无例外”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DNA证据有不可靠的可能”,去掉后,原句变成了“DNA证据不可靠”,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011·北京)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
④由此看来,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然而【甲】只有过量的核辐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乙】少量的核辐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合理使用还可以造福人类……
句子能否删去或调换是近年来的新题型,本质上考查的仍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是:分别解释两个分句各自起到的作用,比较删除或调换位置后效果的变化。
因为第一,【甲】句承接上文;第二,【乙】句引起下文;第三,调换位置后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个答案没有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只是泛泛地解释过渡段在理论上的作用。【甲】句之前有三个段落,从日本大地震的事情写起,接着说明什么是“核辐射”,第③段说明的是核辐射的危害。只说【甲】句承接上文,并没有答清承接的是上文什么内容,【乙】句同样需要写出引起的具体内容。
【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其一,【甲】句与前面的“危害”一句直接相关; 其二, 【乙】句与后面的“造福”一句直接相关;其三,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
4.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1·四川南充)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
(5)作比较:突出了……的……特点。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8)引资料:增强说服力。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一般是: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引资料和列数字,真实地说明地震与海啸之间的关系。
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画线句子明显是为证明“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而举的例子,而引资料需要有明确的出处,两者要准确区别。其次没有结合文章具体指出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
5. 材料链接题
(2011·浙江金华)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链接材料】
材料一: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生物芯片)技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
材料二:基因芯片正以其可同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分析数以千计基因组信息的本领而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基因芯片技术已经或即将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研究和未来医学临床诊断以及进行司法鉴定、疾病检测、药物筛选等。
材料三:基因芯片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技术成本昂贵,检测灵敏度较低,分析范围较窄等。
材料链接题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经典考题,材料内容通常是对原文内容的补充、印证、拓展。判断材料与原文的关系时,首先要准确概括材料内容,然后在原文中寻找与之照应的句子和内容,建立材料与文章之间的联系。
①基因芯片技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②应用范围广;③基因芯片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上一篇:古典音乐钢琴教学
- 下一篇: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