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经济活动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事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系统设备的设置;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oday "people-oriented, life first", whether the design of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is reasonable and lega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he buildings.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processof the design of this system and some common problems during our design , and analyzes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Design of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system settings;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火灾的防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消防系统要求贯彻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使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内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最基本的理念是尽早发现火灾、及时报警、启动有关消防设施引导人员疏散,与水专业和暖通配合,联动控制相关消防设备,以控制和扑灭火灾。所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可靠性、稳定性等要求。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过程
2.1判断民用建筑是否需要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第11.4.1条规定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第9.4.1、9.4.2及9.4.3条等规定。
2.2 确定报警系统形式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形式和设计要求与保护对象及消防安全目标的设立直接相关。正确理解火灾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对合理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以下简称《火规》)中相关规定,相比较98年版,取消了保护对象分级,但在《火规》3.2.1条中明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的选择。
2.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的设置
2.3.1 火灾探测器的设计
首先选择火灾探测器类型,一般最常用点型火灾探测器。以下简单介绍点型火灾探测器的设计过程:
1)选定火灾探测器的类型,一般常用的有感烟,感温探测器
2)常见的布置方法,探测器数量的确定:N=
式中:N――探测器数量(只),应为整数;
S――该探测区域面积(m2);
K――修正系数,容纳人数超过10000人的公共场所宜取0.7~0.8;容纳人数为2000人~10000人的公共场所宜取0.8~0.9,容纳人数为500人~2000人的公共场所宜取0.9~1.0,其他场所可取1.0;
A――探测器的保护面积(m2),依据《火规》表6.2.2。
在探测器布置过程中需考虑梁高等障碍物对火灾探测器布置的影响。
2.3.2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火规》6.3.1条规定:“对于一般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30m。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宜设置在疏散通道或出入口处。”其设置部位应设置在出入口处有利于人们在发现火灾时及时按下的部位,安装方式为底距地1.3m~1.5m壁装,且应有明显的标志。
2.3.3 区域显示器的设置
根据《火规》6.4.1条规定,每个报警区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一台区域显示器(火灾显示盘);而宾馆、饭店等场所在每个报警区域都应设置一台区域显示器。当一个报警区域包括多个楼层时,可以在每层设置一台仅显示本楼层的区域显示器。区域显示器应设置在出入口等明显和便于操作的部位。安装方式一般为底距地为1.3m~1.5m壁装。
2.3.4火灾警报器的设置
设置部位:每个楼层的楼梯口、消防电梯前室、建筑内部拐角等处的明显部位,且不宜与安全出口指示标志灯具设置在同一面墙上,并在每个报警区域内应均匀设置。
声压级:不应小于60dB;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其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安装方式:一般为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大于2.2m壁装。
2.3.5 消防应急广播的设置
消防应急广播的设置部位:走道和大厅等公共场所。
功率要求:公共场所的每个扬声器的额定功率应大于3W,在客房内设置专用扬声器时,扬声器功率不小于1W。
数量的设置:保证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部位到最近一个扬声器的直线距离不大于25m,走道末端距最近的扬声器距离不应大于12.5m。 在实际的工程当中扬声器之间距离一般直线距离不要大于20m,留有一定的余量。
播放声压级的要求: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设置的扬声器,在其播放范围内最远点的播放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
2.3.6消防专用电话的设置
需设置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场所: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或企业消防站等处。
需要设置消防专用电话分机场所:发电机房、配变电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配变电室、消防值班室、总调度室、消防电梯机房、计算机网络机房、主要通风和空调机房、灭火控制系统操作装置处或控制室、企业消防站、其他与消防联动控制有关的且经常有人值班的机房及避难层,其中避难层每隔20m设置一个消防专用电话分机或电话插孔。
安装方式:消防专用电话分机,应固定安装在明显且便于使用的部位,并应有区别于普通电话的标识。壁装时,安装在底边距地1.3m~1.5m的高度。
2.3.7 模块的设置
对于需要监视其运行,故障灯状态的设备需要设置I模块,对于不仅需要监视其状态,还需在消控室联动控制的设备,在其控制箱(柜)或配电箱(柜)处设置I/O模块。
模块的设置部位:按报警区域相对集中设置在本报警区域内的金属模块箱中。
3 注意事项
3.1无法实现“切非”或切错
消防控制室在确认火灾后,应能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切非”是为了使火灾应急照明更可靠运行和保障消防人员的安全,该回路的配电开关应装设分励脱扣器,很多设计中虽然在火灾报警系统设计说明中提到了这点,但在配电系统图中并未表现出来,在要切除的配电回路开关中未装设分励脱扣器,以至于无法实施。
对于电梯配电回路是否要装设分励脱扣器?根据《火规》 4.7.1中规定:“消防联动控制器应具有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强制所有电梯停于首层或电梯转换层的功能。”对于非消防电梯不能一发生火灾就立即切断电源,如果电梯无自动平层功能,会将电梯里的人关在电梯轿厢内,这是非常危险的。电梯应具备降至首层或电梯转换层的功能,以便有关人员全部撤出电梯。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特点,先使发生火灾及相关危险部位的电梯回到首层或转换层,在没有危险部位的电梯,应先保持使用。所以对于电梯回路,配电回路可以不装设分励脱扣器,但应在电梯控制箱内装设I/O模块,监视电梯的运行/停止、正常/故障、开门/关门、所处层位等状态和指挥电梯按照消防程序运行。
3.2 与水专业的配合注意事项
常见问题:消防水池及水箱的水位信号、消防泵的电源及运行状况监控漏项。
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第11.0.5条中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消防控制室(盘)应有显示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信号阀、消防水池及水箱水位、有压气体管道气压,水泵的正常/故障、以及电源和备用动力等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并能在消控室控制水泵、电磁阀、电动阀等的操作。
在报警平面和系统设计中,应明确设置消防水池及水箱的水位传感器,将其水位信号以反馈模块接入报警总线,当水位过低时向消控室报警。对于消防泵的电控箱内,要加设I模块接入报警总线,以监视消防泵电源的有/无,泵的运行/停止、正常/故障等状态,另加设I/O模块,由相应的触发信号直接联动控制消防泵。
3.3 与暖通专业的配合的常见注意事项
常见事项:防火阀、排烟阀的消防模块选择不正确,应当选用I模块的却选择了I/O模块,应当用I/O模块的却选择了I模块,可能导致需要控制阀门动作的却动作不了,不需要控制的却造成了浪费。
正确的做法应该与暖通专业充分沟通,认真了解防火阀,排烟阀的类型及其与消防风机的联动控制原理。一般对于70℃或280℃熔断直接关闭、不需联动控制的防火阀,排烟阀,应选用I模块。对于平时常开、火灾要求自动关闭或者平时常闭、火灾时要求自动打开的受控型风阀,则选用I/O模块,不能选用I模块,否则无法的指挥其动作。
3.4火灾探测器的设置注意事项
1)车库火灾探测器的设置
新《火规》在5.2.2条中明确了地库宜设置感烟火灾探测器,但是在以前的设计案例中一直最常用的是感温火灾探测器,这一思维必须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感烟火灾探测器的误报率极低,而根据新《火规》表6.2.2中可以知道,感烟火灾探测器的保护面积要比感温火灾探测器大得多。
2)未考虑梁高对其布置的影响
根据《火规》6.2.3条的相关规定,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情况有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mm时或者梁间净距小于1m时。其他情况均需考虑梁对火灾探测器布置的影响。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特别针对地下汽车库,必须要和结构专业配合,要到结构的梁图,根据梁图布置结合建筑平面合理布置探测器。
3.5 模块的设置
根据新《火规》6.8.2条规定:“ 模块严禁设置在配电(控制)柜(箱)内。”此规范在老规范中无,但在新规范中直接升级为强条,所以务必在设计中增加相关设计说明。对于6.8.3 条:“本报警区域内的模块不应控制其他报警区域的设备。”则要求我们必须在设计当中首先要确定好报警区域,并在设计当中注意规避。
3.6消控室设计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依据《火规》3.4.3条规定:“消防控制室应设有用于火灾报警的外线电话。”但在设计当中经常容易被忽略,应在施工图中明确表示出来。还有常见问题是其他无关管线穿越了消防控制室。这与《火规》3.4.6 条:“消防控制室内严禁穿过与消防设施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相违背,违反了本强条。
3.7 短路隔离器的设置
先前《火规》中对于短路隔离器并没有做出明确要求,但在新《火规》中3.1.6条:“系统总线上应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每只总线短路隔离器保护的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消防设备的总数不应超过32点;总线穿越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此条文为强条,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务必摒弃老思维,注意按新规范设计。
4 结束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过程,并及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加以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于2013版《火规》相对98年版规范,很多条文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强制性条文明显增多,很多老规范未涉及到的内容,新规范都予以补充,我们在设计过程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一贯做法,务必做到有依据的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2013.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2005
篇2
国际经济法教程学习心得体会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调整范围为。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也就是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商品、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交易流通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经济活动范围包括国际货物贸易及其相关的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服务贸易;国际金融业务及间接投资活动,涉及货币、有价证券的跨国流通、交易;国际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由这些活动引起的跨国收费问题,和国际争议解决问题。在以上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从而形成了国际经济法律规范和制度:1、有关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制度;2、有关国际投资的法律制度;3、有关国际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法律制度;4、有关国际货币金融的法律制度;5、有关国际税收的法律制度;6、有关国际争议解决法律制度;这法律规范和制度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内容和范围,他们构成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对象。以上是按照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活动的不同领域对这一法律制度的范围进行界定和分类;从法律规范自身的特点看,还可以把国际经济法分为2类:微观的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当事人之间地位平等,实行意思自治,这类法律例如国际货物贸易领域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属于私法或曰任意法。第2类是宏观经济管理法,是政府对国际经济领域活动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就是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体现国家对国际经济经济活动的干预。这类法律例如,货物贸易领域中的世界贸易法律制度,各国国内贸易管理法,它们是公法,是强制法。微观的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行意思自治--私法或曰任意法宏观经济管理法--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政府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干预--公法,是强制法。国际经济法是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法律部门,在内容上它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各国国内经济法。说它有边缘性是指它仅涉及有关法律部门中的一部分内容,不是全部内容。国际经济法在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调整对象、法律渊源等方面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内经济法、国际商法有联系、有区别。参加农场经济将发展。
国家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及法律渊源。先说主体问题。国际经济法的主体是指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主体,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的实际参与人和实施者。不是指立法主体,也不是执法主体。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个人:个人作为一般民事关系主体,有权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在国际货物卖、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国际税收征管方面,在国际争议解决中,个人的可以成为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不过,个人受财力物力的局限,他们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不是主要的主体。法人:包括公司、跨国公司与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这是国际经济交往中最重要的主体。法人可以参与所有领域的经济活动。国际组织:是国家直接提供条约、公约、协议建立起来的法律实体,根据建立该组织的条约、章程行使权力和义务。国际组织有自己的资产和资金来源,具有参与特定的经济和民事活动的能力,例如,联合国下属机构就从事某些采购活动。此外,国际组织制定的某些规范对国家实施的经济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主体。国家从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行为,通常由其授权的政府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机构实施。国家可以参加2类经济关系:作为管理者,依据国际经济管理法对跨国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制;作为一般民事主体,可以参加各种民事活动,受国际经济交易法调整。在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调整对象方面,国家经济法与国际公法有所不同,国际公法的主体只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它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在政治、外交、军事、领土方面的关系,经济关系虽然也属于其调整范围,但不占主导地位。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也不一样,国际私法是冲突法,它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参加一定的民事关系,但不占主导地位,国际私法只限于为调整跨国民事活动提供寻求准据法的指引,并不直接调整国际经济和民事关系。再说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指国际经济法的来源和表现形式,不同的法律,其效力也不同。主要有:国际条约:包括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正式的国际条约、协议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对于参加国有约束力,经过一定的转化程序成为国内法的一部分,国际条约按照其内容不同,有限可以直接在司法中适用,有限不能直接适用,有的属于强制性规范,例如,wto规范,有的属于任意性规范,例如gsg。国际商业惯例: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以正式文件形式颁布的规范化的商业惯例,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习惯和习惯做法。虽然国际商业惯例本身不具有强制性,但是由于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承认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由于许多商业合同中直接并入了商业惯例,承认他们的约束力,致使国际商业惯例成为调整商事交易的,事实上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广泛地使用商业惯例,这和国内商业交往不同,是一个特点。国际商业惯例如:《国际商事合同惯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内立法:包括国内判例法和制定法,不是所有的国内立法都属于国际经济法范围,只有那些调整国际经济领域活动的民商立法,涉外经济立法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围。通常,一国的法律只具有域内效力,当某种国际法律关系与该国具有属人或属地的密切联系时,或者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采纳了某种国内法作为调整国际交易的准据法时,该国的国内法具有域外效力,于是,国内法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部分。国际组织决议:一项重要的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ibrd)都主持制定了某些国际协议和决议,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般原则和规则,该组织成员国在制定国内政策法令时,应遵守国际组织制定的协议文件和的决议。国家经济法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作用,通常是经过国家完成的。
篇3
绪论
实用型文章的特征(4点 p2—4。以下只标开始页)。
第一章行政公文
1.公文的特点(5点p10)。
2.公文各要素划分为哪三部分(p14)。
3.公文发文字号的构成(p15)。
4.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的涵义(p22)。(以下请同学自己找)
5.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请示、报告、函等公文文种的用途。
6.通报的分类。
7.通知、报告、请示、函等重点公文文种的写作。
8.会议纪要的特点。
第二章事务文书
1.调查报告的分类、特点及写作要求。
2.计划正文的一般构成。
3.计划的写作要求。
4.总结的分类及写作要求。
5.讲话稿的涵义。
6.章程、条例、办法、规定、守则的涵义。
7.规定正文主体部分一般应包括的内容。
第三章公关文书
1.推荐信 、求职信 、介绍信的涵义。
2.开幕词、欢迎词的涵义。
第四章财经文书
1.新闻标题的拟写。
2.新闻导语的涵义及常见写法。
3.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
4.产品说明书的作用。
5.产品说明书的特点。
6.产品说明书的写作注意事项。
7.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功能。
8.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9.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10.合同的涵义、特点。
11.签订合同应注意的事项。
第五章法律文书
1.民事起诉状、民事答辩状 、行政起诉状的涵义。
2.民事起诉状的核心内容。
3.民事答辩状正文的主要特点。
4.行政起诉状的正文时,怎样进行事实的陈述。
5.民事诉讼文书、刑事诉讼文书 、行政诉讼文书的涵义。
第六章生活文书
1.便条的特征。
2.字据的主要特点。
3.人们常用的检索工具主要有哪几种。
4.检索文献资料的主要方法。
篇4
关键词 民商法 经济体制 价值体现
作者简介:张玲巧,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
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经济活动亦是如此。民商法是经济法与社会法的结合体,构成了市场经济的标准规范,能够有效保障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状态,有效避免市场经济的局面失控。
一、现阶段经济条件下我国民商法的理论基础
(一)民商法以市场经济理念作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经济理念上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思想层面的质变,难免会让人们对新型市场经济活动产生新的看法及观念,并且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违法行为,因此,建立以市场经济理念为思想指导的法律法规,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市场经济理念的指导下,民商法应运而生,通过不断的内容完善,使其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活动运行秩序的核心。
(二)民商法以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理论
所有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法律文明的建设,在我国,法律文明建设的核心即是依法治国。而民商法也将依法治国作为其发展的基本理论指导,同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建设体系中,民商法的作用非同寻常,在我国相关立法部门,民商事立法所承担立法任务最重。从财产利益关系方面到社会民事管理方面,民商事立法都是以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理论方针,进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断地完善。依法治国基本理论的确立,提高了民商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提高了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使人们了解民事权利对自身的重要性,学会使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并形成基本的法律信念。
(三)民商法以私法作为核心依据
私法作为市场经济法律制定的依据,对相关经济法来讲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私法是相对于公法而言的。公法主要涉及到是公共性权利,其在上下级管理关系方面的作用具有很明显的强制性。而私法则主要涉及与公法相对的个人方面的利益及权责,特别强调了个人之间相互平等关系,其中民商法就归属于私法范畴领域。主张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下民商法最基本的原则。由此,保护民众个人的经济利益,明确经济权责,实现市场经济活动的平等公正,就成为了民商法的核心依据。
二、现代民商法的价值根本、核心和理念
(一)价值根本――以人为本
大多数人都具有较强的私利性,而人类的私欲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优胜劣汰来满足的,而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需要法律进行约束,否则就会引起社会混乱。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私欲的体现更为明显,民商法就是以约束者的身份存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活动是基于人的自由交易进行,如果没有人在商品数量个种类方面需求上的变化,商品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也不会这样形式复杂,这也同时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想象,进而创造出更多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以上这些与民商法相关的内容其实都是遵循一个根本,即以人为本,这也是民商法的价值根本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对未来发展可能性的预测,而是在于人类对现有知识的控制以及对当前发展形势的把握,只有将当前拥有的把握住,才有可能继续创造新的文明。而当前所拥有的所有事物都是以人作为主体,因此,必须要将人的价值把握住,才把握住社会的发展节奏,其中包括人的利益、权责以及关系等方面,这也是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根本。
(二)价值核心――市场调节
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法即是通过对我国社会中各主体之间关系的调整,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将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要求确立下来,以便更有效地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换句话来说,民商法的价值核心就是在于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中自由竞争的规律,优化资源的配置。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要求来确定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同时,该价值取向还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目标相一致,才能将民商法更好地融入进社会经济市场中,更便于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法律职能。
(三)价值理念――自由竞争
为加强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更好地维护民众的经济利益,民商法需要将自由竞争纳为其主要的法律保护涉及范畴。自由竞争一方面在民商法中集中表现为对人民权利的有效维护,这主要是因为权利决定了其在法律层面上具有的利益,享受权利就相当于主体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志决定相关利益的归属问题,并且由法律保护不受外界力量干涉处分该相关利益而不受其他力量的干涉。另一方面,自由转变为自治,需要主体按照自身意志进行自我负责和约束。目的在于在保障经济活动正常运行,不受政府等外界力量干扰、支配,完全由个人决定体现出自由竞争的价值。而自治的实现也需要通过法律行为来完成,而这种法律行为需要通过一定法律制度进行,以保证其规范性和有效性。因此,民商法需要根据自由竞争理念,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市场经济问题,通过主体的自我意志来确认市场经济与法律的关系,从根本上发挥自由竞争的价值,从而体现出民商法自身的价值理念。 三、现代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一)民商法保护民商主体的营利化价值
商主体一般指的是商户个体在一定的法律法制规范下,从事的一定的经济活动,主要以个人或者组织的形式存在,并在从事商事活动的过程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商主体根据从事活动的不同所具有的法律关系和成为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一般从事商业活动的,按照商法规定进行的都是商事主体,并且具备一定的商事法律关系;相反,一般从事民事活动的,按照民法规定进行的则都是民事主体,同时具备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正是基于此,民商法才得以确定民事和商事的法律地位关系,进而实现民商主体的营利化价值,因此,民商法是民商主体法律地位确定的重要法律依据。
(二)民商法有利于交易顺利实现
不管什么商事活动,商主体的商品交换的目的都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得到做大的利润汇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商事法律的要求能够满足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事法律能够缩短交易的实践周期,提高交易的进行效率;另一方面,商事法律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成本。而民商法完全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通过预先设置规定多种交易方式,不但对交易的方式作出了规定,同时也对交易的客体作出了定型。预先设置的交易方式不会随着交易的类型、交易的时间、交易的地点的改变而改变。民商法在交易的过程中,对交易的客体实现定型化和商品化,同时对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具体的法律规定,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交易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另外,民商法在效率上确定了短期时效制度,通过缩短交易的时间能够有效减少交易进行中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提高交易进行的顺利程度。
(三)民商法有效保障了交易安全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事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上也变得繁琐复杂同时商事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给商事活动增添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另外,商事活动进行的风险也在逐年增加,这些风险会使商事活动在交易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而民商法通过对商事活动的交易流程制度的规范,能够缓解商事活动中出现的矛盾,消除不安全因素,有效提高商事活动的安全度。民商法对交易的主体和客体制定了严格的责任和义务制度,同时对交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详细的法律制度规定。例如,民商法在企业证券方面做出的相关行情规定,不但保证了商事活动主体的法律效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商事活动的安全程度,促进该商事活动的发展运行。
(四)民商法捍卫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原则
篇5
【关键词】民商法;经济法;法律价值;关系
一、民商法与经济法价值的基本概论
价值是用来衡量事物是否能够产生积极作用或者影响。法律价值作为法律体系的关键,是指法律通过它的规范作用所能达到的最终目标和发挥的积极作用。民商法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和涵义体现制度,主要是协调个人的财产流动关系。它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自愿和公序良俗。民商法注重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和协调,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权利的限制,达到了协调权利间冲突的目的,最终确保社会中自由能够完整的体现。经济法则是国家在社会公共经济活动中所起到的干预、管控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它注重的是社会利益,它的存在为国家管控市场经济活动起到了保障作用。
二、民商法与经济法价值的比较
(一)公平价值角度比较民商法与经济法。公平在法律层面上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分配能够保证社会利益的均衡。只有具有公平价值的法律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其对所有法律相关部门或者行动的指导性作用。
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中包括公平原则,该原则具有高度重要性,它对民商法的其他原则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这也是法律的公平价值在民商法中的体现。民商法的公平原则侧重于经济和条件的公平,由此可以判断出公平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体现较为抽象,它主要起到保证当事人具有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确保他们具有足够的自由度去实现主体利益最大化。但是民商法仅确保各个主体之间具有平等的待遇,其对于个体之间或者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不能发挥作用。经济法中的公平价值体现在所有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活动时,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最终实现利益均衡。经济公平对于市场经济主体实现市场交易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在我国,经济法的公平价值还体现在消除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关系,主要包括不正常竞争、垄断等。
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法律原则中都包括公平价值。公平原则是民商法的核心原则。但是从整体价值取向分析,民商法属于私法,其法律制度是以个人利益为首要考虑要素;经济法是介于公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律区域,其法律制度是以社会利益为首要考虑要素。“两法”在公平价值方面存在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点论述。首先“两法”公平产生的环境不同。民商法的公平价值是商品经济带来的。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则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不公平时产生时,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繁荣时的产物。其次“两法”公平原则的内容存在不同。民商法的公平原则是一种抽象的公平,它强调平等的条件、相同的起点、个体具有相同权利义务等。经济法的公平原则是一种实行性的公平,它强调公平的分配和发展等。最后“两法”实现的方式不相同。民商法通过公平原则对于市场经济活动和制度进行规范,从而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经济法则是通过国家法制法规对于市场经济行为进行规范,最终实现社会利益均衡。
(二)效率价值角度比较民商法与经济法。民商法的效率价值体现了法律中当事人的利益,它对于实现经济人的最大化经济利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经济法的效率价值体现在它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可以看出,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终极目标是一只的,即“两法”均是通过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确保个体或社会利益的实现,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
“两法”效率价值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首先“两法”注重的利益存在区别。民商法将个体利益看得比较重要,以个体经济效益推动社会整体效益的进步。经济法则将社会整体利益作为重点。其次“两法”的效益和效率追求层次不同。民商法注重维护个人效益和效率,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整体效益和个人效益、效率不成正比关系。在市场机制失效的情况下,民商法不能完全保证市场机制的效益和效率,而经济法重点关注社会整体效益,其通过对于经济的干预有效的矫正了市场的非效率情况。
(三)自由价值的角度比较民商法与经济法。民商法是私法,自由价值在民商法中体现为其自治原则。民商法强调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民事活动和处理民事法律关系。但是民商法的自由价值体现为消极自由,它是通过确保个体经济自由权利实现市场主体免受其他人的干扰。
自由价值在经济法中体现为其通过国家政策对经济施行干预,最终实现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法体现了国家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其积极自由价值。经济法实现政府和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平衡,最终确保社会整体经济的自由。从该层次上来讲,经济法的积极自由在民商法的消极自由观念纸上。
(四)从秩序价值角度比较民商法与经济法。民商法和经济法都追求秩序价值,但是“两法”的追求利益方面存在差异,经济法中的秩序价值更为显著和重要。民商法通过对主体权利的维护和制度的建立间接的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秩序。经济法则注重维护社会整体经验,它通过法律法规对市场秩序进行干预,最终实现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三、结语
民商法和经济法都是保障市场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法律部门,民商法注重社会个体的条件平等,提供自由交易环境,提高个体效益和效率,最终实现社会个体利益的增加。经济法注重社会整体利益,通过经济法可以有效排除干扰经济发展的因素,最终实现市场的稳固发展和社会整体效益、效率增加。民商法和经济法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协调运作共同促进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完整。
参考文献
[1] 陈载源.浅论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 2013(6).
篇6
1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作为民法原则的依据
民法通则中提到的诚实信用原则,原本是人类社会继承久远的道德规范,它有两层基本含义:诚实,是指言行真实,合符情况,无虚假、欺诈之意;信用,是指信守约定或承诺的规则,履行和承担由约定或承诺的规则所确定的职责。这两层含义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
信用来自诚实,诚实见诸于信用。两者结合,相互支持、包容,成为人际交往中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诚实信用原则的这种普遍适用性,是基于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其内涵和外延均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是一般的道德规范而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从单纯的人际关系、社会伦理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政治活动领域,它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发展。它仅仅作为道德准则来发挥作用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这是因为:
1.1社会需要将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上升为强制的法律规范
自古今中外,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一定的道德意识的制约或影响。诚实信用作为最一般的道德准则,自然会对人们由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影响作用。不过这种约束和影响作用,是以当事人的自律或习惯氛围为必要条件的,并不具有外在的强制性。因此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背信弃义、尔窦我诈、坑蒙拐骗,以谋取不义之财的丑恶行径还不足以构成有力的约束。这也表明单纯的道德制约还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诚实信用和社会的公正、公平。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把某些一般的道德准则上升为人人都必须遵守、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就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将诚实信用这一道德准则列为民法的一项原则条款,正是适应社会这种需要的逻辑结果。
1.2是克服成文法,滞后性的需要
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在一定时期制订的成文法,无论怎样完备,周详,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实际而言,总难免存在某些滞后性。这表现为已有的法律条文在适用复杂多样的案件时,往往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走出这种窘境的最佳途径是:立法赋予司法者在现有成文法条文的基础上具有不失社会公平、公正的一定自由裁量权。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一诚实信用,列为民法的一项一般性指导原则,这就为民法条文的实施规定了一个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法律准则。当司法者(法官)在遇到现有法律条文不能充分适用案情的条件下,可以为贯彻这一指导原则而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保证裁决的结果能够符合社会公平、公正的宗旨。在这里,诚实信用原则既是成文法进行必要延伸、扩展的法定依据,又是这种延伸、扩展的合理界限。在贯彻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过程中,应当把克服成文法的滞后性,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排除司法的随意性结合起来。
2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作用
首先,指导当事人正确从事民事活动。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项广泛适用性的民事行为规范,向当事人清晰地警示了什么行为受到法律保护,什么行为是法律所不容许;当事人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才不致对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这就为当事人如何从事民事活动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第二解释、评价和补充法律行为的作用。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指导原则,可以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进行裁量和判断,决定其法律效力以及引起的法律责任,从而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法律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公正与公平。
第三解释和修正法律的作用。一般而言,法律条文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适用于具体案件时,有必要作一些细化的、有针对性的诊释。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导来解释法律,有助于维护法律公平正义。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在法律解释上的作用。如前所述,由于现有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发展的变动性之间的矛盾,有时会使得法律在适用上遇到难以确准裁量的困难,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准绳,可以对法律中不尽人意之处进行合理的修正和补充,使当事人的利益及责任公平分配,从而实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第四对疑难案件起辅助定性的作用。案件的定性是适用法律的前提。现实生活中某些案件的性质含混隐密,一时难以作出准确的法律判断。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对这些案件的案情进行分析,有助于发展其中的真伪善恶,对正确判定案件性质和应适用的法律,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合理公平分配,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相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而言,已有的成文法律难免存在漏洞。对法律尚未有规定的地方,可以按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加以弥补,以便对具体案件进行恰当处理,这就是司法者造法的表现。对法律漏洞的弥补,为日后的立法、修法提供了依据和条件,这对法律制定的健全、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追求个别正义和社会公正的作用。法律不可能穷尽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方方面面,在司法活动中,将一般性的成文规定适用各种不同的情况,可能导致个别案件裁决的有非正义性。这里,根据现代意义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可以指导市场主体诚实信用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塑造市场主体的诚信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赋予司法者一定的解释、补充和修正法律的自由载量权,弥补已有法律的某些不足,为日后法制的进一步完善积累经验和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民法指导原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可以指导市场主体诚实信用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塑造市场主体的诚信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赋予司法者一定的解释、补充和修正法律的自由裁量权,弥补已有法律的某些不足,为日后法制的进一步完善积累经济和创造有利条件。
3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条件
篇7
(1)家庭对内共同生活的团体性。
家庭是一个亲属团体,其成员关系非常稳定,基于血缘、婚姻而产生的这种稳定性是家庭特有的基础,使得其能与其他主体区别开来。家庭是成员共同的生活实体,家庭履行着扶养教育职能以及精神方面的娱乐、感情职能,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扶养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扶养行为被法律认定为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这些义务的履行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家庭是教育子女的主体,是成员之间的感情思想交流场所,也是休憩的场所。血缘是个体人最初的开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比拟的稳定关系,成员个人生活于这个团体中。如果家庭具有“权利能力”,那么自然人既可以得到家庭实体的保护,又可以享受更多的利益,同时有利于更好地区分并保护家庭实体与成员个人之间的利益。因此,家庭作为亲属团体,与其成员共同生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不容忽视的存在,需要法律给予保护。家庭成为民事主体,是家庭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抚慰的需要。
(2)家庭对外社会活动的团体性。
这种团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家庭是基本的税收单位。众所周知,古代法律赋予家庭民事主体地位,给予了家庭民事权利能力,古代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征收赋税。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迅速发展,个人财富不断增长,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调整收入分配和保障公平,近年来有观点提出在经济改革中将家庭规定为中国个人所得税立法的基本征收对象。①这种将家庭作为基本税收单位的现象,在国外已经屡见不鲜,也是全球发展的趋势之一。其二,家庭是基层治理基本单位。古代社会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服摇役,在刑罚中实行连坐制度。如今,农村修建祠堂、修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收取费用,卫生管理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实行奖励和惩罚。农村和城市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家庭作为社区(村、居委会)的基本服务对象,这既便于明确区域治理主体,又能加强基层治理组织与家庭的联系,同时凸显了家庭这个团体地位的重要性,肯定了家庭团体成员之间的责任性,符合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的传统风格。其三,家庭是市场经济的交易主体。在古代社会中,家庭是小农经济的主体,以其名义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如今,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以“两户”(指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体工商户,下同)、合伙等形式参与社会活动。根据我国的立法现状,家庭在作为“两户”或者参与个人合伙时,是被赋予“权利能力”的。现代家庭既是市场经济的生产实体,又是消费实体。[5]现代家庭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实体参与生产,以其名义从事生产、投资、经营、消费活动。家庭作为一个消费实体,有自身的财产,这些财产是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很多消费领域都存在家庭身影,如购买日常物品、买车、购房等。家庭作为实体参与交易,必然存在多种利益博弈,这需要法律给予区分与协调。这种利益博弈主体包括三种,即家庭实体、成员个人、交易相对人。法律明确区分家庭和个人两者的责任,这可以防止因家庭成员个人权利的滥用而损害家庭的利益,也可以让第三人及时清楚交易主体,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因此,只有家庭成为民事主体,才能合理区分家庭利益和成员利益以及第三人利益,保护这三者的正当利益,保障交易安全。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这种传统三元结构的民事主体判断标准,那么家庭显然不归属于自然人或法人中的任何一方,但考虑到家庭是一个稳定的亲属团体,以自身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因此,可以按照现代民法的民事主体判断标准,将其归为非法人团体。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切经济活动中,人们最痛恨的就是欺诈行为,轻者违法、重者犯罪。笔者前年主办了一个经济合同诈骗案件,罪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浙江省多个县市注册了五家私营独资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以合同的形式多进货少付款,合同诈骗成功了之后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受害单位和个人不少,涉案金额巨大。去年下半年,笔者又经办了一起徇私枉法,造成国有公司严重亏损,涉案金额高达3000余万元的特大经济犯罪案件,涉及到一个个体户〈另案处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在浙江杭州、丽水、云和等市县,注册了四家私营独资公司和私营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利用亏损的私营独资公司作控股的法人股,重新向外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私营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如此反复不断,一个国有公司为其经营担保数千万元,最后导致国有公司严重亏损。类似案件多的无法列举,为什么犯罪分之能屡屡得手?究其原因:就是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一种评判标准,没有建立一种国家信用制度。
一切经济活动,就信用而言,需要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行为规则。
这种信用制度,就是国家对所有从事、参与经济活动的法人、所有年满18周岁的具有完全刑事、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公民〉建立信用等级的一种制度。作为公民来说,只要参与经济活动,就有出示信用等级证件、提供信用保证的义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种评判标准,就是国家信用制度。是评判、衡量所有从事、参与经济活动的法人、自然人〈公民〉信用程度的一种尺度。使那些在经济活动中不讲信用的法人、自然人〈公民〉就没有立足的余地和生存的空间。
二、国家建立信用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所谓“国家信用制度”是指国家对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或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完全刑事、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公民〉进行信用等级鉴定,出具信用证明,规范使用方法的一种制度。当前,我国已经具备建立国家信用制度的基本条件,建立这种制度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建立国家信用制度的基本条件:
〈一〉我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政权的高度集中和最广泛的影响力,建立国家信用制度,可以在全国施行
经济活动就参与的对象而言具有最广泛性,间言之即任何单位、所有人都可参与。目前一些单位、部门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就建立信用制度方面作了大胆尝试,比如我国一些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了三“A”制信用等级制度,来证明客户信用程度,效果比较好。但是这些都是不完整、不规范的,作为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决定了在经济方面需要建立一种完整的国家信用制度,来保证国家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而这种制度需要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定,具有强制性。我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政权的高度集中和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可以保证这种制度在全国施行
〈二〉微机化管理程度较高,信息运转速度快,查询快捷,便于管理
国家信用制度的施行,单从硬件方面来说,从中央到地方需要较高程度的微机化管理,我国已具备这种条件。目前我国微机化管理已初具规模,办公自动化正在全面推进,对主管部门和使用者来说,从日常管理到使用方便、快捷。特别是使用过程中对持证人基本信用情况进行查询、验证的时间缩短了,工作效率提高了。
〈三〉公民信用意识提高,各级政府也认识到建立国家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健全,国民对经济建设软环境非常注重,特别是对参与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人,要求提供信用保障的呼声很高。各级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也发现大量的不讲信用导致案件、事件发生的情况,司法机关每年要打击、处理一大批这类违法犯罪分子。据统计某省2001年、2002年经济犯罪案件中涉及信用方面的案件分别占16.8%和18.3%,主要表现在涉嫌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秩序、妨碍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类犯罪突出,这就要求政府拿出具体防范、控制措施,减少犯罪因素。这种措施就是建立国家信用制度,这是治本的措施。
〈四〉我国成为WTO会员国之后,国际贸易活动更需要建立一种信用制度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国家信誉是至高无上的。这种国家信誉其实就是国家信用,是建立在国家法律、信用制度、国民信用素质基础上的一种法律制度。
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政府面临新的考验。世贸组织规则被称为“国际行政法典”其约束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影响最大的是政府的管理体系、经济调控方式、市场运行秩序。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部国家信用法律,政府还习惯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办事程序不简便,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缺乏诚信,法制不健全,这些明显与世贸规则中的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开放原则相冲突。也就是说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政府目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建立国家信用制度,以此来提高国民的诚信程度和提高国家的信用程度,在国际贸易中符合世贸规则三、国家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使用
国家信用制度的建立包括确立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机构和制定国家信用的法律制度等。国家信用制度的使用包括确认法人、自然人〈公民〉的信用等级、提供信用证明、规范使用范围和办法、进行年度审验和日常管理等。
〈一〉国家信用制度的建立
〈1〉确立主管部门。国家信用制度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一项措施,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政府、人大的多个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等。为了便于工作,建议由政府专门设立管理机构为宜。
〈2〉建立相应的机构。国家设立信用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名称待定〉,负责全国的信用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市〈州〉、县〈旗〉建立相应机构负责各级国家信用管理工作。
〈3〉制定国家信用的法律制度。
〈二〉国家信用制度的使用
〈1〉确认法人、自然人的信用等级。目前一些地方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部分主管部门在对企业法人的信用等级确认、施行方面作了一些实践,效果比较好,在为建立国家信用制度提供了借鉴。但是这些都是不完整的,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国家信用制度的使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认法人、自然人〈公民〉的信用等级。这种确认行为不是对某一类别法人、自然人的确认,而是对所有的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自然人〈公民〉信用等级的确认。
〈2〉确认信用等级的内容。一是任何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自然人〈公民〉都要被确认信用等级。比如使用三“A”制;或者一、二、三等;或者优、良、一般、差等;二是制定确认信用等级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在第一次确认法人、自然人〈公民〉信用等级时,被确认人要如实申报经济活动史,国家信用管理部门要予以调查、核实后再确认信用等级;三是实行一法人、一自然人〈公民〉一证件终身制。法人信用等级证件号码与工商法人登记号码相同;自然人〈公民〉证件号码与身份证号码相同;四是确定不予确认的对象。凡涉及到经济诈骗犯罪,原办的公司、企业严重亏损,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巨额贷款无法归还等没有信用的法人、自然人〈公民〉,国家信用管理部门就不予确认。
〈3〉出具信用等级证件。国家各级信用管理部门,在对法人、自然人〈公民〉确认了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发给“国家信用等级证件”。凡是国家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确认信用等级工作中徇私枉法、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用等级证明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规范国家信用制度的使用范围和方法。
国家信用制度的使用范围:凡是注册工商法人、从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信用等级证件。
国家信用制度的使用方法:一是持证人出示信用等级证件;二是向发证单位查询、调取信用档案资料。
〈5〉年度检验。信用等级证件实行年度审验制〈具体办法可参照机动车辆。年度审验做法〉。凡是没有经过年度审验,没有注明审验信用等级的证件一律无效。
篇9
1.商主体的独立性。
商主体的营利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主体的独立性,因而要求具有特殊的组织形式、行为规范、以及责任承担方式。
中世纪的商人基于其获得的特许状,尚可以成为得以经营商事行为的特权阶层,法国大革命以后的近代商法赋予商人以独立的商主体资格则纯粹是出于一种技术上的安排,除了使其获得了从事商经营的“特权”外,并未赋予商主体以任何特权,而且通过对商行为的市场严格准入限定以及对商主体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商主体设置的较原民事主体严格的多的限制。因此说,中世纪商人身份昭示的是一种非商人所不能企及的特权,近代以后的商人身份则只是意味着商人营业能力与资格的确认,而并非特权。 在现代社会中,何者可以经商,经商者应该具备那些条件,经商者的权利义务如何,都是与商主体相关的基本问题,并通过商主体的确立而确定。国家、政府、社会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干预、引导也主要是通过对商主体的调整来实现的,同时,商主体也是实现政企分开、区别营利部门与非营利部门、营利行为与非营利行为的法律依据。正是由于商主体资格条件等对于其他方面的特殊要求使得实践中传统民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力调整。
而商主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阶层,不再单纯作为一种身份的特征,而是具有了直接的可转让的财产内容。从以上商主体的确立、特性可以看出抽象的商主体概念及其基本制度有着独立的价值,在商事基本制度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商行为的独立性。
商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既具有法律行为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征,而正是这些专属于商行为的特征,使商行为表现出独立的特性。商行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商行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商法以促进和保护商事交易中的利益实现为主旨,具有营利性。以营利为目的使商行为区别于行政行为、司法行为、公益行为等非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传统商法更以营利为商事实施主体的终极目的。此营利不是一时的短暂的,而是行为主体应当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不间断的从事某种同一性质的营利活动,因而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职业性营利行为。
第二、商行为一般是商主体所从事的行为从各国商事立法的情况来看,任何法律行为都是由特定主体所从事才会具有相应的法律所规定的法律效力。因此,商行为即商主体所实施的营业行为,也只有商主体所从事的商行为才能体现这种商事交易的特殊性。商行为明显不同于一般民事行为,理应以特殊的规范特殊规制。因此,商行为更加强烈的体现出商法的独立特性。
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意识在逐步提高,经济诉讼呈现上升趋势,司法经济鉴定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也更趋重要。司法经济鉴定是指协助司法机关查明经济案情,是对案件所涉及到的经济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出具书面经济鉴定结论的一种法律服务活动。司法经济鉴定应该包括会计、基建工程计算、房地产及设备价值评定等等。如何做好经济鉴定,写好经济鉴定报告,是每一位鉴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为了规范鉴定行为,分别在2001年11月16日和2002年2月22日了《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法发[2001]23号)和《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法释[2002]8号),国家司法部也就鉴定问题制定了《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笔者通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司法鉴定情况,就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紧扣经济鉴定委托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以及司法部2000年8月3日在《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中,对鉴定执行人作了有关规定,但对鉴定对象没有进行明确说明。正确理解鉴定主体,有助于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明确将要鉴定工作的空间范围,以及正确辨识在鉴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经济事实。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的会计主体为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童宇明(湖北省精诚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湖北孝感432100)工作的空间范围。在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中诉讼主体为当事人,即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拘束的人,当事人可能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1]。由于当事人为其已共同发生的有争议经济行为发生诉讼,为之鉴定的主体应为待审判或仲裁原当事人之间为一定经济行为或者是其共同组织、共同经营的事项而形成的关系体。这种关系体可能是一个经济体内部间纠纷产生,也可能是不同个体间因经济合同或预先约定产生纠纷而形成,但真正可作鉴定主体的,必须为已经处在司法诉讼(或仲裁)当事人间,有争议的事项所形成的关系。因经济纠纷发生诉讼(或仲裁),因诉讼(或仲裁)而产生鉴定主体。发生经济诉讼可能是一幢待结算的建筑物,可能是合伙人为共同完成的经济业务、利润余额,可能是因事故而发生机器价值确定,这些都需鉴定人按规定的程序和手段完成鉴定结论。尽管鉴定人依据有关专业知识作出的鉴定结论对审判产生重大影响,但鉴定内容不是由鉴定人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真正能左右鉴定结论的因素,只有是当事人提供出的符合法律事实的证据。用于鉴定的主要事实是当事人在发生诉讼前已形成,鉴定人进行鉴定如同法官进行案件审理一样,只能被动地接受已发生的事实,然后去研究、分析或鉴别事实曲折原由,为顺利审判提供可靠的证据。鉴定人不可能是鉴定主体。鉴定人通过鉴定得出的鉴定结论,从真正意义上看,也只是一种法官用于判决所需的法律事实。在实践工作中司法经济鉴定往往与司法会计鉴定相混淆。正如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工作[2]。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人们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专门地计量与记录而形成会计这门专业性管理。事实上,不仅仅是在会计这项工作需要专门地计量与记录,在工程建造如房屋建筑物、大型机器船舶、水利公路等等,都需要细致地、专门性的计量与记录工作。会计只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管理形式,司法会计鉴定也只是司法经济鉴定中的一项内容。在实践工作中,鉴定人不能仅凭会计工作中有关程序,去推理判断所有需要鉴定的经济问题。只有根据鉴定委托主体具体情形,合理选择经济核算程序方法。行使诉讼双方当事人具有特定性,鉴定主体也就同样具有特定性。作为鉴定主体只能是正在进行诉讼或仲裁期间相对具有债权债务的特定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但不应包括因诉讼而发生到第三人之间的,如因担保、商业汇票等而引起的连带之债。这里所述的债权债务不单纯指当事人之间直接发生的债权债务,也可能是因为诉讼当事人间因违法或违约而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正如民法所述“,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处于鉴定的各方都应是平等的。鉴定如同法律判决一样,也应是公正、公平、合理。这就要求鉴定是在法院委托下,直接对法院负责的前提下进行鉴定活动,也就是说,鉴定所涉及的范围同时也应受法院委托的限制。
二、搜集整理计算经济鉴定的法律事实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第2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由此,鉴定所需的证据应主要来源于法院,来源于正在执行诉讼程序的法院审判庭。在开庭审理期间,法官根据当事人双方争议的技术问题,委托技术部门进行技术鉴定的同时,也应当根据鉴定部门的要求,依职权指挥和引导当事人举证。但这并不等于由法官对鉴定进行大包大揽,也不是针对一个案件进行不同委托目的鉴定。笔者认为,鉴定人与当事人之间应当不存在任何关联,尽管鉴定人所需的鉴定费用由当事人支付,但鉴定人只有通过法院独立鉴定机构并在其主持下依法进行鉴定活动,取得、收集鉴定所需的技术资料。经济鉴定所用法律依据主要为国家颁发的各种规章制度、法令,如建设部门的《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交通部门的《公路定额及编制办法汇编》、财政部门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地方性的法规政策等等运用各种法规制度应当结合鉴定主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在鉴定过程中,当事人出于各种目的,拒绝提供或部分提供有关鉴定物,可能导致鉴定结论的错误,直至影响案件的处理。这就要求鉴定人在鉴定前应充分了解即将鉴定的诉讼基本案情,分析判断可能引起鉴定结论错误的各种因素,选择恰当的法规制度。显而易见,鉴定人在鉴定的整个过程离不开法院的支持和协助。由于发生经济诉讼案件的大多数是因为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协议责任不明确;原始证帐不全;建筑原始图纸或变更设计与实物不一致;管理不规范、手续不健全、涉案时间长等等,鉴定人在处理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时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地寻求诉讼双方已达成的协议或共同认识,以此为出发点,合理选取认定可靠的证据。在实践中,司法鉴定机构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标准,证据的选用完全凭借着鉴定人的主观因素和经验,这必然会产生同一经济案件的同一待定事实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鉴定结论。限制或减少鉴定人因主观因素和经验引起的鉴定结论差异,鉴定人应该就鉴定中的涉案主体和涉案事实与审理案件的法官取得共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审案法官与鉴定人应该就鉴定主体和鉴定事实进行必要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