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病区环境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病区环境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病区环境管理

篇1

【关键词】:病房环境;管理;优质服务;效果

病房是实施医疗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其环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近年, 我科为了提高护理优质服务效果,开展病房环境管理, 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0年1月至今开展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现有病床56张,将其划分为两个责任组,每组分别分管28张病床。两病区布局相同, 主要功能区包括护士站、治疗室、检查室、抢救室、病室、贮藏室、医生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等。采用优化病区环境,提高了优质服务的满意度。

2.方法

2. 1对病区环境管理存在问题进行调查

2. 1. 1 病区环境管理分层次管理不到位, 没有按照使用频率进行分类放置。如血压计、听诊器、心电图机、各种化验单, 治疗车未放置在方便取用的工作区。

2. 1. 2物品标识不明确, 没有定位、定量放置。如常用口服药、注射药品应在放置橱内, 有明确标志, 每一种物品未按需求量设立相应数量, 固定统一基数, 有些备用药物长期不用导致过期, 造成浪费。

2. 1. 3专人负责不到位, 科内工作区域未指定专人负责。如主任办公室、医师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更衣室。

2. 1. 4物品使用后放置归位不规范。未设立用量较大物品的专用位置, 如各类病历应用的病历专用表格、护理表格、检查申请单等。

2. 1. 5物品使用不注重环保, 存在浪费。领用的一次性物品未按时间先后应用、不注重有效期, 存在物品过期浪费。

3.实施病房环境管理

以优化病房环境管理目标, 实现病房医疗活动安全、方便、快速、有效。根据我科特点, 确定必备医疗设备和物品, 根据不同用物的日常用量确定周转基数, 整理不必要的物品、设备、文件。整理原则: 在保证病房物品有效供应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病房内不必要的物品。

3. 1重新划分物品放置区域

按照物品使用的频率重新划分放置区域, 如使用过的表格、交班本等, 放回库房存放。正使用的记录本、表格等保存在工作区域易取用处; 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等放置在工作区附近; 笔、听诊器、手表等随身携带。私人物品施行一人一柜, 集中放置。设立环保回收箱, 注重循环再用[1]。将没有保留价值的纸张集中在一起, 当草稿使用。

3.2 .施行专人专项物品负责制

按照班次的安排分配病房环境管理区, 如办公桌护士负责护士办公室的卫生, 所有表格的分类管理和计划领用物品的放置和标识有明确的记录; 治疗班护士负责建立一次性物品的分类放置, 设立明确标识, 口服药( 兰色) 、注射药有固定的清点记录本; 抢救物品、仪器、抢救车专人负责制, 每位护士专人负责制, 定时清洁、保养仪器, 测试性能完好, 有记录; 小夜班护士负责更衣室、休息室的每日卫生清洁; 医生办公室、主任办公室由每日值夜班医生负责每日清洁。

3.3 .常检查, 勤自律

每日下班前15 分钟, 每个人对当班的工作进行回顾, 物品摆放归原处, 标识不完整的进行整改, 清点物品不符合基数的及时补充。每班交接时注意工作场所的清洁、物品的放置, 备用药品的清点,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4有序整洁

护士站、医生办公室保持桌面整洁; 更衣室内个人用品全部放人衣柜; 治疗室、检查室内的物品除符合无菌及消毒隔离要求外, 还需按一定次序放置, 并养成用后放回原处的习惯; 将病人及家属的私有物品放人床头柜或衣柜内, 床头柜上放置与医疗有关的物品; 贮藏室内不同种类的物品分类放置, 并做好标签。

4 .效果

4.1 . 规范了病区环境管理病区物品的分类, 定点放置规范, 标识清楚, 基本达到目视管理的要求,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4.2 . 提高工作效率 30 秒内能准确找到所需物品, 减少工作失误,保证了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讨论:

病房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为病人和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工作环境, 为医疗安全提供帮助。我科对科室环境进行规范化管理后, 实现了人、物、场所的有机组合, 改善了工作环境, 使病房环境更加整洁、卫生, 工作流程更加有序, 保证了病人的医疗安全。对病房内的物品按使用频率分类放置, 使物品取用更方便、快捷。实行病房环境规范化管理后, 缩短了取用物品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降低了医疗安全隐患。病房的工作评价最终是以病人是否满意为标准的, 开展病房环境管理使病房的护理工作更加有序, 医疗质量得以保障,病人满意度提高。

现代医院需要不断的提升来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拥有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才能拥有信誉和病人[2]。通过开展病房环境管理,输液治疗室及病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服务,提升了病人及家属对科室和整个医院的印象。而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必然吸引更多的病人[3]。这样形成的良性循环,必将推动整个医院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玲,.5S管理法在手术间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2):97-98.

篇2

关键词:ICU病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其集中疑难危重病例进行病情监测和积极治疗,其医院感染发生率比普通科室高,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控单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ICU住院患者219例,其中男152例,女67例,中位年龄41.5岁。

1.2研究方法 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医院感染情况。

2 结果

2.1发生医院感染41例,感染率为18.72%,其中男36例,女5例。

2.2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医院感染的90.24%,其次为皮肤软组织感染,为4.88%,较少见有泌尿及消化系统感染(表1)。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通过病原体分析,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列于3位,分别占51.4%、29.7%和21.6%,另外真菌感染也有不小比例,为16.2%。二重以上的感染比率较大,多数患者有2~3种病原体感染同时存在。

2.3分析ICU病区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发现,侵入性操作中以留置导尿管、深静脉置管和呼吸机比率最高,在各危险因素中,以气管切开、呼吸机及广谱抗生素使用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气管切开后发生院内感染为78.95%,远远高于其他危险因素所引起的院内感染(见表2)。

3 讨论

3.1高危易感因素 有报道,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0%~30.0%[1],分析与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及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ICU医院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分析与ICU患者多长时间卧床,患者大多数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能力,气道分泌物排除困难,加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等有关。

各种有创性技术的应用,如气管切开、动静脉留置管、留置导尿管、各种引流管、气囊漂浮导管等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机能,为细菌侵入打开了门户,尤其是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屏障,削弱了气道纤毛的清除能力和咳嗽反射,细菌随着导管进入下呼吸道并易于吸附并定植于此继发感染。气管切开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损害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再加上如果消毒灭菌操作方面疏忽,留置导管时间过长,气道护理不当,都极易导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2]。

呼吸机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Fagon等[3]曾报道,机械通气时间每延长一天,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将增加1%。因为呼吸机的通气管道结构复杂,且彻底为机器内部管道消毒灭菌较困难,加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对呼吸机管道的污染等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呼吸机成为院内交叉感染的源头。

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导致菌群失调,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应用可通过抑制某些产生抗念珠菌物质的肠道革兰阴性菌等途径促进真菌感染的发生[4]。留置导尿也是医院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但留置导尿、深静脉置管及胸腹腔留置引流管因为在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加之较易护理,在调查的患者中继发感染发生率较低。

3.2护理对策

3.2.1加强ICU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病室消毒隔离 定时通风,保持ICU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分开安置感染和非感染的患者;切实做好地面、物品表面清洁及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特别做好吸引、吸氧管道的更换消毒;合理控制家属探视。

3.2.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呼吸道护理 医护人员操作前后需认真、彻底、有效的洗手;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在抢救治疗护理操作中,应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用具需专人专用,吸痰盘24 h更换消毒1次,气管内套管每4 h煮沸消毒1次,外套管在气管切开处窦道形成后每周清洗消毒1次。气管切口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切口敷料每天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呼吸机连续使用时,每3~7d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并进行严格消毒,遇管道污染较严重者增加更换频次;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有条件时定期做痰液细菌培养;机械通气时,注意导管气囊的充气量,使导管固定妥当,避免导管滑动加重气管黏膜损伤或口腔分泌的倒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湿化,使痰液及时充分排出。

3.2.3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导致真菌感染,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及吸痰等操作使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必须严格把握抗生素使用指征,最好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病情好转后及时停药;避免滥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反应,明确给药方法,按规定时间给药,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疗效,及时合理抗真菌治疗。

3.2.4加强留置导管护理 严格掌握留置导管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组织,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确保导管连接紧密,密切观察置管处皮肤、黏膜有无红肿热痛,加强局部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双玲,王东信,吴新民,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03-507.

[2]黄先永,沈洪,张志强.危重患者急诊抢救中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4-26.

篇3

2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成功的医院都是以优秀的员工为基础。高玲将PDCA循环引入到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质量管理中,经过两年的实施,该院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的质量管理工作达到了标准化、流程化,效果明显。任定玉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用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调查和分析护理人员对护理继续教育的需求和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并实施该项目,同时做好效果跟踪和信息反馈、总结经验、循环反复,不断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结果显示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后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质量满意度、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整体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

3护理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孙树英将PDCA循环法运用在门诊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调查PDCA循环法施行前后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护士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显示PDCA循环法施行后,门诊急诊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士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庄素芳等实施了护理隐患查找制度,并运用PDCA管理方法对查找出来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就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明显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投诉,增强了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4院内感染管理杨小燕通过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PDCA护理管理程序对控制白血病患者PICC感染并发症的影响,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PICC导管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护理管理程序进行PICC导管护理,在计划阶段对既往PICC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初步的护理计划;实施阶段为PICC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护士按照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护理;在检查阶段护士每4周及在患者PICC导管停止使用后进行检查,评估护理效果及护理不足;在处理阶段护士巩固已取得的护理效果,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结果显示护理组导管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蔡珺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分析和讨论可能影响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因,确定阶段性的主因,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组成监控小组科学规范地进行监测,将结果报告并反馈;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商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于成功的经验予以标准化,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解决。结果显示,在导入PDCA循环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明显加强,管理质量显著提高。

5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沈立燕在断指再植的护理实践教学中使用PDCA循环,参照PDCA循环的4个阶段实施教学计划,比较实施前后教学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应用PDCA循环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张红艳等为了比较PDCA指导下的临床带教方法与传统临床带教方法对护理临床带教教师有效性的差别,将护理实习生和带教老师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方法和PDCA指导下的新临床带教方法,学生在出科时用有效临床带教教师特征评分表为自己的带教老师打分。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护理临床带教教师有效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PDCA指导的新带教方法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带教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6病区环境和物品管理病区环境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医疗环境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影响。在病区卫生工作中,病区卫生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但由于卫生员文化程度低,培训接受能力差,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医院感染的隐患。陈正琼等针对此情况对病区卫生员采用了PDCA循环管理法。PDCA循环法实施两年后,卫生员工作质量合格率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之前有大幅度的提高,病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医疗废弃物是病区重要的污染源,熊雅等运用PDCA循环法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运用PDCA循环法对医疗废弃物的来源及护理人员进行评估,建立、健全管理监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严格分类、标识、终末管理。结果显示护士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减少了对病区环境的污染。

7其他PDCA循环法在健康教育管理方面也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黄小兰等将PDCA循环运用在龋齿儿童健康教育中,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儿的健康教育效果和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结果显示运用PDCA循环法后,患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患儿行为的改变程度、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除了在上述护理管理领域的应用,PDCA还被用于护理科研的管理,以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

篇4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院感染

【中国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96-02

在医院工作中,护理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医院感染有直接关系,护理工作始终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通过加强管理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 护理环节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

1、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知识。主要表现在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牢、基本概念不清、常用检测方法不熟,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质控要点不能完全了解。

2、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缺乏自觉性与自律性,如不进行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监测,对无菌物品的灭菌有效期、破损情况检查不细,随意取放无菌物品,不按要求洗手,器械的灭菌消毒措施不当等。缺乏双向责任心,过多重视自身防护而忽略对患者的保护。

3、技术质量原因。没有得到与本科业务相适应的感染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不到位,检查标准不统一,护理质控线与医院感染控制线达不到整体性统一。

4、医疗器具消毒不规范。呼吸机管路、氧气湿化瓶消毒效果不达标,体温计、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消毒处理不规范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的原因。

5、对环境的管理不到位。治疗室、处置室卫生不达标,各区分区不明确,物品摆放不合理;地面、空气消毒与记录不符,未达规定要求;病房内患者、陪护过多;基础护理工作淡化;非医疗用具污染,如床单位的反复使用,没有做到终末消毒,都可造成医院感染。

6、医疗垃圾处理不当。未按卫生部《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规定处理医疗废物,垃圾分类不明确、标识不清、回收运送不规范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二、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

1、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素质教育(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首先,健全护理管理体系中的医院感染监控组织,由护理部主任和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病区护士长、病区兼职医院感染监测护士组成三级护理管理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各科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的计划、标准、规范,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报告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医院感染管理预案,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2)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护理行为的好坏与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关系。护理部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培养护士做到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拟定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开展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加强“三基”培训,选派骨干护士外出学习院感新知识,并对全院护士进行传达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普遍预防理念。

2、严格护理管理规范行为(1)规范重点管理部门。对手术室、供应室、腔镜室等重点部门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工作流程合理,加强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案,并予以落实,直至达标。(2)强化洗手等基本操作规范的力度。规范洗手对控制医院感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执行手卫生制度,在操作间洗手池上方粘贴六步洗手法图解,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有效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3)加强一次性医疗器具的管理。健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专人管理,使用前认真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灭菌有效期内,禁止重复使用,避免污染。(4)规范病区环境管理。规范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的消毒隔离措施,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拖布、抹布严格分区使用放置。保持病室内空气及环境的洁净,按规范湿式扫床,卧具污染及时更换。(5)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严格分类放置医疗废物。收运垃圾的工勤人员要经过培训,配备防护用具,医疗废物须经清点并与回收人员核对无误双方签字记录后方可回收,并保存好记录资料。接触锐器物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损伤性废物放置于专用锐器盒,一旦被污染的利器物损伤,立即按职业暴露流程处理,防止在工作中意外伤害引起感染。

3、护理人员应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给药时间、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护士应将观察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严防因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4、推广循证干预方法。护理管理部门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护理质量感染控制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疗行为中常见的可致严重后果的难治性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

5、加强检查与监测。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进行环境监测,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进行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的监测及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的检测;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科室监控人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加强消毒隔离力度,强化无菌操作理念等各项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护理管理者要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保障作用,加强管理,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建民.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1(3):214-215.

篇5

5S应用于病房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推广5S管理,收到良好效果。我科在在原来5S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形成了“7S”,分四阶段推行,“7S”同时也是代表1周有7天,每天有一个“S”重点的意思。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从5S里衍生出来的。将7S运用于护理管理中,将提供整洁、安全、有条理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素质,提供安全保障品质,节约医院资源,塑造良好的单位形象及护理文化、医院文化。

7S在病房环境管理中的运用方法

常组织(1S):常组织是全面检查,判断必需与非必需物品,将非必需的物品清理掉,将必须物品的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并使用分层管理-按物品使用频率分层管理方法。运用方法:“单一”就是最好,如一套工具/文具/一页表格、一小时会议、一站式患者服务、一站物料/文件集中存放、一天的事情一天做。

常整顿(2S):常整顿是研究提高效率的一种方法,对必要的物品依规定定位、定量、排列整齐明确数量,有效地标识。运用方法:计划统筹(划线定位)、实施计划(规定放置方法)、标识物品名称(目视管理重点)。

常清洁(3S):常清洁是自己用的东西弄干净-不是增加清洁工对设备清洁同时要检查是否有异常-清洁就是点检,对设备清洁同时要-清洁也是保养。运用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大清扫,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台面、物架等地方都要清扫。注意清洁隐蔽的地方,要使清洁更容易,尽量将物品离地放置。仪器、设备每次用完清洁干净并上油保护,破损的物品要修理好,定期进行清扫活动。履行个人清洁责任:清洁并不是单纯的弄干净,而是要用心来做。

常规范(4S):常规范是连续的、反复不断地坚持前面3S活动,就是养成坚持的习惯,并辅以一定的监督措施,通过制度化维持上面3S的成果。运用方法:认真落实前面3S工作。分明责任区,分区落实负责人。视觉管理和透明度。制订检查方法和检查标准。制订奖惩制度,加强执行。维持7S意识,坚持上班7S 1分钟,下班前7S 5分钟,时刻不忘7S。

常安全(5S):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质量的重中之重。护理安全管理方法:落实核心制度,培养慎独意识。

常节约(6S):在日常工作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滴水,节约每度电,节省每张纸。运用方法:倡导并形成员工的感恩文化,履行自己的职责,回报单位和社会,反之热爱自己的医院,爱护医院的每一件东西。

常自律(7S):常自律是要求人人依规定办事,养成工作规范、认真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素养的做法,持续推动前6S至习惯化。制定共同遵守的有关规则、规定。持之以恒:坚持每天运用7S法,使7S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加强5S法管理:每季度选定1周为“5S加强周”,纳入护理质量检查的内容。

具体做法

物各有位,物在其位:所有东西有清楚的标签和位置,需要的东西定位摆放。每个分区位置有负责人标签。物品要分类摆放一目了然。用物定量摆放,过目知数,取用还置方便,无寻找时间,30秒内可取出和放回物品(仪器、设备、物品)。告示板整洁、明确易懂。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病区护士实行责任制管理,分为3个责任小组,自愿报名当组长,床位包干到人,弹性排班,开展优质服务。病区的业务学习、学生带教、院感质控、护理文件质控、技术操作培训、基础护理服务、健康教育专人负责管理。病区常用物品件件落实到人,专人管理,并制定了审核标准和要求。病区办公区域卫生每一区域落实到人,专人管理,并制定了审核标准和要求。

重服务,重细节:提供温馨提示,细节服务,将优质服务做实做好。

管理更加规范: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各种操作前规范性语言,接听电话、传呼要有礼仪及规范性语言。制定并及时修定了各班职责。

篇6

【关键词】妇科;分级层管理;效果

作为当前护理管理中新型管理模式,分级层管理强调结合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以及学历等分层次,各基层护理人员均有其相应的职责,确保护理操作中做到游刃有余。特别对于妇科患者护理工作中,本身面临患者基数大、疾病类型多等问题,一旦护理不当,便可能引起护理纠纷问题,此时便可考虑借助分级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将就护理人员分阶层管理措施在妇科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妇科收治的患者42例,年龄24~45岁,平均(36.5±5.5)岁,均需住院治疗,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病史、意识障碍、不配合患者。同时,选取妇科科室护理人员15名,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为4名、5名、6名,均为专科以上学历。

1.2方法

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分级层管理方法,具体实施内容包括:①护理组长级层,主要以主管护师为主,工作年限均为5年以上,该级层主要负责每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以及护理人员安排,结合床位使用情况做人员调配。同时,对于科室危重患者,负责其护理与抢救工作,且适时做病房安全隐患排查,如病房相关设备设施等。另外,病案讨论、护理会诊、护理教学查房、护理质量改进工作以及业务学习等,均由护理组长层参加[1];②高级责任护理,主要由护师带领护理人员,负责具体对护理操作,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且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协助做好患者抢救与护理工作,并参与病案讨论与护理查房活动;③初级责任护理,由一般护理人员做基础护理工作,如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健康教育、病区环境管理、物品消毒等[2]。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分级层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涉及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护理文书书写等,评分各计25分,总分100分。另外,对所有患者利用问卷调查形式做护理满意率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护理人员基础操作、服务质量与态度等,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评价,取其中非常满意与满意患者纳入满意率计算范畴。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级层管理实施后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以及护理文书书写等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分级层管理实施后患者非常满意、满意例数分别为29例、11例,护理满意率95.24%(40/42),实施前非常满意、满意例数分别为22例、8例,护理满意率75.00%(30/4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妇科护理工作面临一定的难题,主要表现为疾病类型多、护理工作量大等特点,若出现护理差错事件,易引起护理纠纷问题。此时便可考虑引入分级层管理措施,其主要强调结合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以及学历等情况,做分级层管理,以此使护理质量得到保障[3]。本次研究可发现,分级层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且护理满意率分级层管理实施后高于十四号前,充分说明护理人员分级层管理措施应用于妇科护理管理中,可取得显著效果。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分级层管理措施应用下,对提高妇科护理质量可发挥重要作用,且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应在护理管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闵丽华,温贤秀,曾婧.妇产科护士按岗位分层级管理实践[J].四川医学,2014,35(12):1522-1526.

[2]彭文俊.参与式分层管理在妇产科病区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08):35.

篇7

1护理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

1.1护士方面的因素

1.1.1护理专业技能薄弱 由于我国很多护理人员多为卫校或职专毕业人员,其专业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年轻护士存在经验不足、协作能力差等问题,在处理突发事项或者紧急事项时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从而导致了病情的延误。尤其是对于新项目的开展和研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落后更是会增大工作压力,导致护理风险。

1.1.2服务意识不强 很多护理人员缺少相应的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在工作过程中不严谨、不细心,对于患者的基本资料核查不全面,导致护理风险[2]。另外很多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由于缺乏责任心,检查不仔细、核查不细心等,都可能会造成护理风险。比如,在操作过程中贴错药品标签,分发错药品等,都可能会耽误患者治疗,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另外,很多护士出现服务态度差、生、冷、硬等情况,对病人缺乏同情心,不能与病人良好沟通,使护患关系恶化,不但会引起患者的投诉,可能还会影响治疗效果。

1.1.3沟通不畅 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同时还要求护士与患者、护士与医生、护士与护士之间进行良好沟通,通过沟通可以发现护理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护理效果。但很多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不愿意与患者进行交流或不会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使得护患之间的关系紧张,影响护理效果。另外,许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喜欢“单干”,这样的工作方式会使得工作效率下降;护理人员不与医生或同事进行交流,会使得沟通不畅,也会影响护理效果。

1.1.4护理记录不规范 护理记录是记录患者的护理情况、病情发展情况、护理注意事项的重要病例依据[3],医生可以通过查看护理记录了解患者治疗情况,交接护士可以通过护理记录了解临床护理注意事项,避免护理误差。但是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并没有掌握护理记录的书写方法,对患者的身体情况、护理措施评估不全面,护理计划和护理记录不符,导致护理记录“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护理记录被随意涂改、错记、漏记等,严重影响着护理效果。

1.2护理管理方面的因素

1.2.1护士管理不到位 有效管理是高效完成工作的前提,但是很多医院的管理人员对于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并不强,放任自流,仅由一两名责任护士进行日常工作的核查和指导,却不能从根本上纠正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导致问题的扩大化。另外很多护士长、管理护士本身的职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有限,管理效率差。另外,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也会造成管理的困难,监管部门的设立不是为了限制护理人员的活动、工作,而是为了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做到有责可查、有责必究,从而真正能保证每个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做好护理工作。

1.2.2人员配备不足 现在很多医院都存在着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使得护理水平提高遇到极大困难,尤其是高学历的护理人员更是缺乏。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护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由于医院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护理人员,使得护理水平迟迟无法提升,护理水平与医院的医疗水平出现严重不协调,造成护理缺失。

1.3医院环境因素

对于医院环境的管理也是护理管理中一项重要的风险因素,因为医院环境管理不利,不能进行严格消毒和规范隔离,导致很多患者在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也严重影响着护理安全。

1.4病人方面的因素

临床护理过程中,病人方面也影响着护理效果。许多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入院后就会得到有效治疗,而患者治疗过程中如发生意外,很多病人和家属就会误认为是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而引发护理纠纷。另外,护理过程中患者的不配合护理也会导致护理风险加大,都会影响患者病情及护理效果。

2护理风险方法对策

2.1加强医院风险管理

首先要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医院管理。这个过程中,要求管理者对护理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事故等制定有效的紧急预案和防范措施,尽量控制护理风险。同时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和管理力度,选择临床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护理人员进行部门管理,并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将责任到人,真正使整个科室的护理人员提高责任心和护理意识。另外还要强化环境管理,意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病区内的环境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患者住院舒适性、安全性和整洁性,尽量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2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

对于护理技能不熟练、护理能力不完善的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加强培训、带教,使护士能够准确把握护理重点和护理内容。另外,医院引进新仪器、新设备、新护理方法时要组织集中培训,确保引进的新技术能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挥有效作用。同时要建立相关的风险责任管理监督机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使护理人员具有责任感和防范意识,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

2.3培养沟通交流能力

要想在护理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需要护理人员及病人的密切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就要掌握必要的沟通能力和技巧,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和生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同时在与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要掌握必要方法,真正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篇8

急诊病区具有病情危、急、重,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病区,急诊病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如何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鉴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体会如下。

1 急诊护理风险因素

1.1 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执行力度不够到位[1]:急诊病区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制度、预案,但最重要的还是执行的力度。急诊的特点突出“急”字,往往急诊病区护士长因现状而受困于眼前事物。认为简捷处置病人然后转送到专科病房即可,一切“简化操作流程”而重业务轻“管理”,往往只顾埋头干自己的业务,忘掉自己的管理职责,忽视或忘记管理者所承担的任务。

1.2 急诊病区护士缺编:三级医院床位与护士比为仅为1∶0.33,医护比例严重不足,导致“工作紧张”、“护士身心疲劳”。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代先进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者科学编排人员数量及合理比例,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3 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及护理操作技能不够熟练[2]:随着120急救网络的建立和健全,医院急诊病房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相应地对急诊病房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许多年资高的护理人员都想方设法脱离急诊病房,使得现在大部分急诊病区(急救中心、急救站)护理队伍明显年轻化。年轻护士缺乏临床多科室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不全面,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而急诊病人病情往往复杂多变,甚至出现全身多发创伤、多系统病变,涉及多科医疗护理知识,所以许多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观察出病人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抢救时机,致使病人与家属不满而投诉。

1.4 护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2]: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会发生恐惧心理,家属紧张焦虑,对医护人员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而护士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工作溃倦感,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缺乏与病人和家属的有效沟通,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情绪激动致使工作人员紧张忙乱,易发生差错。

1.5 医嘱执行错误或出现医护耦合性差错[5]:口头医嘱是急诊病区最常见的医嘱形式,在抢救病人时,护士都在无条件地执行口头医嘱,如果抢救结束,医生没有及时补写医嘱,那么一旦发生差错则缺乏相应依据,护士则不可避免地被置于纠纷之中。另一种情况就是医护耦合性差错,护士由于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或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不能有效地对医生医嘱进行把关,导致差错发生,虽然此种差错很少,而且是医疗缺陷在先,护理差错在后,但它仍然是引发护理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6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3]:对医疗文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护理文书书写不够规范,记录不全,未能及时记录重要的病情变化及治疗、用药后的观察没有记载等,导致医护人员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由于无法提供有利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影响护理安全的又一隐患。

1.7 环境因素:医院在尽力改善急诊病区环境和配置以适应需要,但因急诊病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某个时段(夜间急诊、节假日、重大突发事件等)病人过多,会让人感到环境嘈杂。急诊护士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急诊医疗任务,还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2 风险管理措施

2.1 科学管理要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应用管理工具科学管理不只是运用自己的技能与经验把事情做好,而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带领护士完成工作目标,护理队伍应具备良好正确的“执行力”,管理的目标要靠“执行”去完成,护理业绩最终也是要靠“执行”去达到,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还是要靠“执行”去落实。

2.2 急诊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急诊护理专科特点,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采用灵活、弹性的排班制度,设立当班责任组长,加强检查督导。制订当班组长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24小时均有组长负责对组内护士的工作安排和调度,特别是当夜间接诊成批伤病人时,由组长承担起护士长的部分组织、协调、指挥职能.合理安排救护力量,负责物品准备,以保证护理组织管理严密性和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急救工作忙而不乱,所有病人都得到快速救治,真正体现了急诊管理24小时不间断的现代急诊管理模式[2]。高、低年资护士弹性组合排班,减轻低年资护士对抢救、疑难技术的心理压力,达到护士业务水平互补互助作用。设立护理二线值班制度。完善规范流程,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2.3 加强护士的“慎独”修养,增强“自律”意识[3]: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工作标准、操作规程,防范护理事故的发生。护士应具有丰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只有全面提高护理技术,才能在实践中具有病情观察的判断力,才能在急救领域中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和业务素质。

2.4 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更快、更有效、更舒适、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满足急诊病人的需要,是现代急诊的服务模式[4]。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告知义务,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处理技巧,使他们明白各项操作、检查等护理工作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素,让病人主动承担起风险义务。

2.5 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2.5.1 健全急诊管理制度和安全指引: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准确及时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推行五常法管理,抢救药品、器械做到“四固定”,随用随补,设备及药品完好率达100%,抢救现场要紧张有序,不说与抢救无关的话,认真做好抢救记录,做到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制定危重病人护送制度,病人转运前护士应准确评估病情并记录途中携带必需的抢救药品和器材。

2.5.2 建立健全各种常见的急症抢救流程:各项抢救流程化、规范化(例如:院前急救、危重、创伤抢救、抢救仪器使用、操作、病人不满投诉处理等指引)。

2.5.3 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急救各种仪器上均将操作程序写清楚,方便按程序正规操作。为防止各种遗忘性差错,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2.6 护理文书是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是疾病诊治过程全面、真实的记录:必须严肃对待、真实客观地书写各种护理文书,并认真做好病情观察记录,做到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客观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避免发生护理纠纷时护士被动。

2.7 良好的环境管理者要为护士提供安静、宽敞的工作环境,布局合理,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推行五常法管理,作到物品放置有序,保证护士在30秒之内可以拿到抢救所需的物品,确保抢救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亚卓,韩悦容,冯 洋,等.我国急诊护理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B):52.

[2] 陈君英.急诊科护理组织管理模式调整的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B):70.

[3] 刘 艳.慎独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3(3):185.

篇9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感染;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对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心血管内科591份出院病历,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1.2诊断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同卫生部2001年1月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确诊为医院感染。

2结果

2008年1月1日~2010年l2月31日,心血管内科出院患者591例,发生医院感染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5.8岁,感染率为5.41%。感染部位上呼吸道15例,占46.87%;下呼吸道10例,占31.25%;泌尿道2例,占6.25%;胃肠道感染1例,占3.12%;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占3.12%;菌血症2例,占6.25%;其他1例,占3.12%。

表1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构成比(n=32)

3讨论

从本次心内科医院感染临床资料显示,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由患者本身疾病特点所决定。本组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出汗较多,严重者大汗淋漓,加之各种检查、治疗、侵袭性操作等措施的实施而使患者暴露机会较多;空气中含菌量亦随室内人流量增多而增加,从而增加了感染机会。同时,心绞痛和心力衰竭时常用的吗啡、度冷丁等药物不仅可抑制呼吸中枢、影响患者咳嗽排痰、降低清除分泌物的功能,而且还影响呼吸道内有害物质的清除。另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病情重,卧床时间长,肺活量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防御功能减退,当咽部细菌下移至下呼吸道时可致感染。

泌尿道感染在本资料中占第2位,分析原因为:心血管内科患者易合并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症、窦房结功能低下,且经常服用阿托品类药物,使平滑肌松弛,引起尿潴留从而导致泌尿道感染;其次,插尿管可使尿道黏膜损伤,留置尿管时间过长,也为细菌生繁殖提供有利条件。

胃肠道感染住心血管疾病中并不少见,分析原因为:患者慢性心功能衰竭时,往往导致胃肠道淤血水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造成胃肠道感染,引起腹痛腹泻,同时患者多数伴有其他基础病,加之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抑酸药、鼻饲、禁食导致胃黏膜受损、胃肠功能紊乱及失调,而发生胃肠道感染。

4防范对策

针对心血管内科发生的医院感染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①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尤其是介入治疗发生感染的因素。②加强介入导管室的环境管理:严格划分区域,感染病人专用物品,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器械的清洗消毒等③病区的清洁消毒:防止发生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保持病区空气新鲜流通。④加强医护人员管理:在进行各项诊疗和护理活动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严格操作规程⑤做好手卫生及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发生。⑥加强介入治疗使用器械的消毒和各类管道的清洗消毒管理。⑦做好患者的卫生清洁,尤其要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⑧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治疗基础病时,需用抗菌药物,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密切监视有无菌种失训,注意患者咽部细菌的定植⑩科学处理医疗废弃物:介入治疗和各项处置后的医疗废物放人专用的黄色医用垃圾袋内密封,由专人集中处理。

总之,心血管疾病发生医院感染治疗比较棘手,很难治愈,死亡率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及家庭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心血管疾病日益增多;介入检查及治疗的广泛应用和各项侵入性操作,使心血管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医院所以必须加强对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索的认识,严格掌握使用各项操作规程和抗菌药物的原则,注意无菌损伤,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消毒火菌和隔离防护,才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宝花,赵秀芳.血液透析期间并发低血压的原理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l2(33):984―985.

[2]王凡,胡长春,单端萍.低温透析预防血相关性低血压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6):3765.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效果。方法: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大人力资源配备,改革排班方式;简化护理文书,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护士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落实基础护理,开展专科特色服务;完善激励及质量考核机制。结果: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会明显提高,全面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队伍综合素质。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成效显著。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

2010年3月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为了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应该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我们可以在护理工作模式、排班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和改革,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方法

1.1 成立组织机构,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科主任及高年资护士为成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小组。召开动员会及专题讨论会,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此项活动中来,并根据具体办法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

1.2 转变服务观念、统一思想认识。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加强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医院护士对基础护理的态度存在明显误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加强护士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教育、引导护士正确认识基础护理对病人的重要性。另外,提高分级护理收费,增加护士夜班费,奖金分配上向护士倾斜等方式,尽可能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使护士的观念得以转变,劳动得到尊重和有效激励,从而促成护士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3 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我们可以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看是否有必要重新修订了护理工作制度、各科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基础护理服务规范等。重新修订了优质护理责任制排班形式下的各班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等,能使责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

1.4 加大人力资源配备,改革排班方式。“以护理程序为主线,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实行责任制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高、低职称分别护理较重、较轻的患者,对所的负责3~6名患者全程负责。多途径协调上产房班的助产士和上病房班的护士在年龄上、经验上的搭配,而护士长全面监控护理质量。

1.5 简化护理文书,提高工作效率 。 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按卫生厅《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我们可以依据其要求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护理文件书写表格和标准,尽可能采用表格化护理文书记录,从而达到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减少非直接护理时间,使护士有更多时间深入病房,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1.6 加强护士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对全科护士实施三基训练和专科技能培训。要制订低年资护士及轮转护士的培训计划,设专人负责,定期考核。同时采取“送出去”的方法,把年轻助产士依次送到高一级的妇幼保健院学习脱产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更好的为孕产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1.7 落实基础护理,将基础及专科护理有机结合。 落实责任护士责任,要求到病区协助一切生活护理,不断调整护理重点。责任组负责本组输液及其他所有的治疗及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变化。责任组长对分管小组进行工作安排、督查及评估。护士长利用日常查房及不定期抽查,检查各班次的护理工作质量,并将检查结果在晨会上反馈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展专科特色服务。开展孕妇培训学校,并根据不同层次设计课题实行。

1.8 实时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完善激励机制。 设立优质护理专栏请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随时进行监督,吸取好的建议或不足之处。定期发放护理工作满意调查表,从工作态度、仪表、入院宣教、能否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操作水平、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病房环境管理等8项标准进行调查,评选出每月“星级护士”,在病区“护患沟通园地”中公示,并予以奖励,以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2 成效

2.1 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提高。 基础护理是护士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护士通过真挚、热情、细致、周到的基础护理服务增进了护患间的感情和沟通。依据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工作态度、仪表仪容、入院宣教、能否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操作水平、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病房环境管理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成效显著。

2.2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提高了护理质量。 由于转变了转念,统一了思想,采取简化护理文书,加大人力资源配备,明确岗位职责,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分配制度向护理倾斜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护理执行力和护理质量。

2.3 开展优质护理后能提升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三严训练和专科技能培训,送助产士外出脱产学习专业技能,通过全方位、多途径的培训,明显提高了护理队伍业务素质,年轻护士独立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定期考核显示开展优质护理后护士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总之,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践,明确了岗位职责,理顺了工作流程,夯实了基础护理,提高专科技术,对病人入院到出院,提供全程、专业、周到、无缝隙服务,能让患者得到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实践证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让患者满意、医生满意、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 陈美环. 基层医院护士对基础护理的态度和落实现状的调查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 32(8):1322-1323.

[2] 王玉英.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认识和实施现状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8,14(2):231―232.

[3] 刘苏君.基础护理一一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