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教师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教师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教师;转型

一、前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二、大学教师的发展

大学教师的发展指大学教师在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其个体围绕着职业需求在认知、技能、态度、修养、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的变化,具体包括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等;同时,大学教师发展也是一种成人教育活动,它不仅要关注教学效果的提高,更要促进教师对工作以及活动的理解;教师发展是一种目的,以帮助教师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个体的发展(林杰,2010)。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术职业规模迅速扩大,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竞争对大学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李志峰,龚春芬,2008)。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大学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三、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作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定性分析为主,结合定量分析,以某一中医院校的ESP团队为研究对象,团队中的教师除了2位有着十多年ESP教学经验的教授,其他教师都是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为ESP教师的时间不超过2年,这些研究对象对研究ESP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1 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简高效,对于ESP教师发展这一比较陌生的领域,要制定多项选择的问卷可行性不强。本问卷的4个问题可以对ESP教师的动机、发展问题和对策提供研究素材。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份,收回25份。

3.2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指研究人员深入ESP课堂,通过摄像机记录、课堂笔记和课后聆听学生和教师反馈的方法对ESP教学状况进行调查。主持人为了研究ESP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变化,对研究对象中的全部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听课,重点观察ESP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反馈等。

3.3 主要问题

通过前期的调查和对资料的整理可以对研究对象向ESP教师转型中的主要问题归纳为2类―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

外部问题:

1)许多英语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充足的精力谋求专业发展;

2)ESP 课程地位不高,教师发展外部支持条件缺失。

3)ESP课堂沉闷,教师缺乏充足的反馈;

4)ESP理论及实践成果匮乏,ESP 教师发展缺乏可参照的成功经验。

内部问题:

1)内部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ESP 教师的发展:

2)部分 ESP 教师存在很严重的职业倦怠

3)教师原有思维定式的阻碍

4)部分教师毅力不足,ESP 教师发展半途而废。

3.4 解决对策

3.4.1 激发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师觉悟

束定芳(2008)把学习者的动机分为工具性和融合性动机。简单地说,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去学习的是为工具性动机,而出于对学习的真正热爱而学习的是为融合性动机。大英教师在转型为ESP专业教师的过程中必定困难重重,知难而退者,半途而废者并不鲜见,要想在ESP教学及研究方面有所造诣,教师本身一定要端正态度,重视ESP,激发自身对ESP的热爱,这是做好ESP的先决条件。

3.4.2建立学习型组织,为 ESP 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促进环境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这是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率先提出的管理概念。学习型组织的五大要素,即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对ESP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教师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过程,更是一个团体过程,尤其是对于ESP这块“硬骨头”而言,大英教师更应该通过学习型组织这一模式相互学习,相互激励,集体反思,共同进步。

3.4.3以校本行动为 ESP 教师发展的主要手段

校本行动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基本理念来看,校本行动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等完全一致,都充分体现了“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主要思想,通过校本行动ESP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本校ESP教学及研究,如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能力、ESP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与更新。然后通过学校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和达成问题的逐步解决,这样便能最终实现学校的ESP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特定目标,促进本校ESP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3.4.4 多渠道促进大英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变

鉴于目前国内ESP教学地位不高、教学体系混乱以及相关研究肤浅的现状,有志从事ESP教育研究的英语教师更是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寻求多种资源和途径促进自我在ESP方面的发展,如访问学习其他高校的ESP教学、组织和管理经验、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多与其他 ESP 教师进行交流等等,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ESP专业教师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自我的提升,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必经之路,可以视为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师在转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内外部问题具有代表性,而提出的相应解决之对策目前尚属理论阶段,还未付诸实践,期望将来有相关领域之学者进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306-308.

3)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5):20-25

4)陈明伟.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1.

5)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

篇2

关键词:三农 陶行知 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79-02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衰落、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恶化,中国农村生死攸关的现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建设农村的社会浪潮的推动下,乡村教育应运而生。中国当代先进的乡村教育改革者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作为其中积极地倡导者,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三农问题是中国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之首就要从乡村教育改革开始。

1、乡村教育的地位――立国之根本大计

陶行知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他深知如果中国农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不懂科学知识,就会长期处于愚昧的落后状态,国家也无翻身之日。他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的大国里,农村的教育问题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走向,进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他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乡村教育则是“立国的根本大计”。为了改变中国当时农村的社会现状,陶行知结合我国的时代特点和改革需求,指出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和发展的媒介”。陶行知几度提出,中国历来不重视农村的教育,即使创办了一些乡村学校也走错了道路,指错了方向。因此,陶行知提出教育下乡运动,以建设切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生活的活的农村教育。这种活的乡村教育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脱离贫困,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的经济状况和改善农业的生产技术开辟了新道路。

2、乡村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

陶行知在乡村教育改革运动中,本着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根本大计,从1926年开始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之中。他极力批判传统的乡村教育,积极提倡“整个的乡村生活就是乡村教育的内容”。他指出只有活的乡村教育才能开辟新的农村发展道路,他极力主张“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育不仅要依据农村的需要培养农民,还应该将出发点设置在乡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上,成为乡村改造的中心。当时中国农村教育完全脱离了社会现实,让广大农民产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错误的价值取向,使乡村教育陷入危机。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必须在乡村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才能把握好乡村教育改革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效果。整个的乡村生活就是乡村教育的活教育,乡村教育的内容要紧密与生活结合。过去开展的乡村之所以没有实际的效果,就是教育与农业生产严重分离,因此陶行知提出乡村教育要和农业生产“携手”,开展一条教育与农业携手的新道路。教育如果不能为农业生产结合,不能为农业生产服务,那么教育就是无稽之谈。而农业生产没有教育的支持,就不会改变落后的状态,无法脱离贫困。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是活的乡村教育,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内容都是在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他所讲的“生活”,是指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乡村教育的实质就应该是以人民群众和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而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前进的,所以陶行知也积极主张要对随着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生活而赋予乡村教育新的目标和内涵,在不同的时期按照社会的需要,给予农民不同的教育。

3、乡村教育的方法――教学做合一

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适合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此,陶行知提出了适合乡村教育的教育方法论,即“教学做合一”。在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他认为只有从农业生产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适合农村需要的知识,而当时的乡村教育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教学在学”。陶行知特别强调“做,是“教”和“学”的基础和中心,教学做要在学生的生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相互结合,才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会本领,才能达到改造乡村生活的目的。可见,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做为中心,以教会学生学的教育方法,在乡村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乡村教育的实践

4.1乡村幼儿园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人的一生的重要习惯、态度等大多可以在幼儿时期形成,他认为幼儿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儿教育是最重要的的教育。在乡村教育运动中,他极力主张创办乡村幼儿园,并希望有志于幼教事业的人应该投身到乡村幼教事业的建设中来。早在1926年陶行知发表了《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和《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的文章里,他就明确提出来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开办幼稚园有利于让广大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得到解放,能够让农村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但是,在当时处于贫困中的乡村中创办幼儿园还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阻碍。陶行知在确立创办幼儿园的目标和方法的同时,也极力建议政府用自身的行政手段去推广和创办乡村幼儿园。在陶行知的努力下,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在1927年11月诞生了――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与此同时,陶行知也亲自创办了几所乡村幼儿园,以推动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在陶行知看来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推进阻力,除了费用较高、所收儿童多属贵族之外,还存在仿效国外,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严重弊病。为此,陶行知提出,我们现在所要创办的幼儿园,要把外国的幼儿园换成中国的幼儿园,把费钱的幼儿园转换成省钱的幼儿园,把贵族的幼儿园转换成平民的幼儿园。他所提出的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就是创办乡村幼儿园的总目标。

4.2乡村师范教育

陶行知坚信:“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他对师范教育认识的见解,不仅注意到师范教育对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从我国实情出发,把师范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救济落后的民族,改造旧社会,创立新国家的角度上把师范教育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陶行知要求乡村教师成为学校和乡村的指导者,成为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成为真理的传播者。他在《介绍一件大事》一文中,又从小学教师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而且指出教师要靠师范教育的培养,由此可见,师范教育对于民族振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在教育体制上,陶行知主张要从乡村师范教育的实际出发,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建立我国特有的乡村师范教育。陶行知为解决“中国学务不发达”的问题,在1922年《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师范教育的三原则,即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教育界各种人才要什么,就该教他什么:谁在那里就教谁。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我国师

范教育的体制,包括了初级一中级一高级―研究院的各级师范学校。其中,对乡村女师范教育的建立尤为重视,他认为乡村师范教育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重点。他提倡大办乡村师范教育,号召开展“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为了实践他改造乡村师范教育的主张,1927年3月他在南京北郊的小庄(后改晓庄)创办了南京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无论在招生、课程、考试各方面都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陶行知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趣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作为全新的培养目标。1932年秋,陶行知先生又在上海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在办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其最重要的方法是“即知即传”,每个小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先生,小先生不但要教人,还要教会人去教人,充分显示了中国普及教育的强大力量。乡村师范教育在迎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之上,深入农村,引导他们不断向前,创造新生活。

5、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为三农服务的启示

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调整,使农村教育受到极大地关注,甚至人们将重建农村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上。在此改革过程中,教育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无疑,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的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政策的影响之下,我国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仍然是以考试和升学为中心。在现阶段的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合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在县、乡一级领导衡量农村办学质量的标准还是升学率,农村教育的工作重点也仍是抓升学率。农村教育就是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要在意识到乡村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养目标。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生存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等等,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上来。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应以以实用性为前提,多开设一些与当地实际情况密切结合的实用技术课程。这样以农为本。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根本需要出发建设的乡村教育才是真正的乡村教育。陶行知为我国乡村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在乡村教育实践上开拓创新,开创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新道路。他为乡村教育所提供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对当今我国教育为三农服务提供了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l]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81.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1-162.

[3]程斯辉.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礼区的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6.6.

篇3

一、启程:培训合格乡村幼儿教师

村校幼儿园办园难,首先难在合格农村幼儿教师极度匮乏。在镇乡一级幼儿园兴许还有几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在村校幼儿园,就只有临时聘用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兼任幼儿教师。培训合格教师无疑是优质村校幼儿园创建的第一要务。优质乡村幼儿教师培训既要重视临时聘用人员和小学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也要关注和解决乡镇中心校和村校领导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专业成长的问题。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帮助所有与村校幼儿园建设有关的人员,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特殊性和专业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有四:

(一)理念先行

乡镇中心校校长是提升村校幼儿园质量的重要管理者,村校负责人是村校幼儿园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但是,他们通常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有限,很多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也从未参与过学前教育的相关学习培训,对学前教育的了解几乎为零。村校参与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的教师,对学前教育的了解认识也非常有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极度欠缺。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精心设计“走出去、请进来、参与做”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校长、书记等学校行政领导、中心园园长、骨干教师、村校负责人及幼儿教师等参观学习市内外幼儿教育的名优园、特色园;邀请市内外幼教专家来讲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统一认识,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大家更新观念,转变情感,参与创建。

(二)需求对接

在理念先行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设计了合格幼儿教师培训“需求订单”服务。开展具体培训之前,首先通过网络及实地进行调研,向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访谈,层层深入地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和需求。通过问卷、座谈会,我们了解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化”的理解比较清晰的乡镇幼教老师只占15.6%,他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如何实践”“去小学化之后教什么”“幼小衔接做什么”等问题困惑较多,渴望专业指导。他们希望的是形式生动、浅显易懂的培训,更具针对性,符合村校园实际情况的培训。

(三)“浸润式”培训

有了“需求订单”的目标定位,我们分层设计、分步实施了“浸润式”培训。培训努力扎根“农村”,立足乡土资源,努力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积极构建思考与实践的平台,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第一阶段,面向全体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更新理念,提高认识;第二阶段,依托村校幼儿园建立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游戏化教学等专题的实践基地,根据不同幼儿园的地域特点及教师专业化程度分片研修,让老师亲身参与到园所的资源开发、环境创设中来,由“被动”变“主动”,实现做中学。第三阶段,开展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互换式培训,与市级示范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村校幼儿园组建培训共同体,开展“同课异构”、“跟班研修”、“幼小互动研修”等大量互换式、体验式培训,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可能成为培训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四)梦想导航

从“看管孩子”到“智慧办园”,这是教育理念和行动的飞跃,需要通过构建共同的教育梦想,形成乡镇中心校校长、村校负责人、中心幼儿园园长骨干、村校幼教教师的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培训中,我们积极融入情感认同与教育良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科学的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领导管理由原来被动关注到主动关心的位移;领导能力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跃迁;教师教学由“教什么”到“我要教”的转变。有的乡镇校长萌发并开始了“办中国最好乡村幼儿园”的逐梦之旅!有老师正在构筑“许孩子一个真正童年”的美丽梦想。

这样的梦想是创建优质农村幼儿教育的所必需的。有了梦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最基层的幼教人团结起来,我们相信,达成梦想的过程,就是我们羽翼下的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过程。

二、跟进:开发优质乡土课程资源

“教什么”“用什么教”是长期困扰村校幼儿园老师的第二大难题。“一师一桌一凳,屋里坐一天”基本上就是村校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的全部。即使很多村校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设备,也仅仅是作为播放动画片和音乐的“播放器”在使用。支持幼儿发展与成长的园所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几近空白,课程资源开发无从谈起。教师的教育内容贫乏、低质、随意,孩子的玩耍和游戏乏味、低效、教育价值挖掘严重不足。

其实,村校幼儿园不缺课程资源,大自然在给予村校幼儿园蜿蜒绵长与群山峻岭的同时,也给予了更多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我们在创建过程中初步完成了“定向一开发一利用”三步走。

(一)精准定向。自然运动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定位明确的旅游新区。这里有国家5A旅游景区“黑山谷”、中国最古老的“龙鳞石海”、正在创建运动休闲之城。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定位,我们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生态、运动”优质村校幼儿园创建理念,力图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人文、民间游戏等资源,让“木头、竹子、石头、泥土、沙、树”说话,让万盛的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在儿童的心里筑巢生根。

(二)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1.人的资源的开发。村校幼儿园缺少专业幼教师资,但却不乏优秀的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专业的小学教师,特别是有体育特长的男教师。我们尝试挖掘村小教师专业与兴趣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人尽其才。通过问询了解、情感趋同、鼓励鞭策,启发他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兴趣。

其间,虽然也遇到来自固有经验、学习方式变革的阻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我们看到了效果。在汉苗聚居的关坝田坝村,“姚明、科比”走进校园,孩子们在“小篮球幼儿园”的氛围里练习投掷、奔跑,明白勇敢、坚持和毅力;在海拔1300米的石林茶园村,幼儿园里依然满目春光、红红火火,孩子们播种耕耘,沙池嘻戏、快乐涂鸦。

2.物的资源的开发。大自然资源丰富,慷慨无私。我们建立了“万盛经开区幼儿园本土资源库”,按照自然、旅游、人文、民间游戏等类别进行归纳整理。各村校幼儿园根据自己的资源定位,拟订《村校幼儿园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规划》。中心校校长带领乡镇幼教团队从大山里找来泥巴、木头、竹子;从湖南返空车运回长江沙……

(三)改造“旧”园。变“废”为宝

“旧”园改造,实现“干湿”分区、灵活多变――创建了攀爬区、创意美工区、森林小木屋、投掷区、民间游戏区、戏水区、养殖园、种植园、黑山谷生态旅游区等户外活动区域;创设了表演区、阅读区、农家乐、地面乒乓台、室内运动区等室内活动区域。

变“废”为宝,实现低成本、低结构――废弃的花园变成了种植园;教学楼的墙面增加篮框,画上五颜六色的图形数字成为了孩子们的投掷区;低矮的花园墙面稍加改造成为涂鸦区、泥塑区;沙池里堆放着竹筒、汤勺、盆子、筛子等玩沙工具;山里找来木头、竹筒、鹅卯石,请上一位会木工的家长,即刻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建构材料,再做两个独轮小推车,歪歪扭扭,孩子们合作搬运,乐在其中。

三、深化:供给优质精准教研服务

教研工作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村校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教研工作普遍存在“齐步走、欠深入”的问题,教研导向受到干扰,教研方式浮于表面,教研内容欠缺深度,教研效果事倍功半。

在探索“优质乡村幼儿园”创建的路上,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合作、深入”为行动准则,努力加强和改善“教研微循环”。精准确定村校幼儿园教研内容,精准服务村校幼儿园发展,精准提升村校幼儿园教研实效。力争通过教研转型,精准滴灌,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精准输送到村校幼儿园这个基础教育的“毛细血管末端”。具体做法有三:

(一)组建“四级”课程管理共同体

我们组建了由区教研员,乡镇中心校校长,中心幼儿园园长,村校负责人(兼教师)组成的“四级”课程管理共同体,通过协商、合作,做好村校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立体化管理抓好“一日活动皆课程”常规管理以镇为单位整体设计作息时间、课程设置、课程时间、一日活动、一周计划、主题方案等,在主题活动及其环境中,逐步优化村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模式。

(二)实施“三人行”互助行动

“三人行”互助行动源于“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关注农村学前教育,每个老师、每个孩子、每个细节对我们都具有教育性。虽然解决问题的过程参与人数并不多,但我们仍然希望探寻一条提高农村幼教师资水平的有效路径。

“三人行”互助行动旨在构建“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引领村校幼儿园共同发展的‘乡村幼教发展共同体’”。我们建立了“三人行”区域推进研训制度,确立了定时、定人、定指导内容的教研方式。教研模式也随着工作开展层层递进:

“2+0”送教:由乡镇中心园的2名骨干教师对村校园进行送教活动,再根据送教活动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研修学习。

“1+1”同课异构:由乡镇中心园的1名骨干教师和村校园的1名幼儿教师分别提供2节“同课异构”教研课,再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研修学习。

“订单式”服务:基于前期的互助学习,由村校园主动提出“研修任务”,乡镇中心幼儿园根据任务设计下一次的行动计划,开展互助研修学习活动。

“个性化”研修:基于前期的互助学习,村校园根据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并积极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这个阶段由村校园申报下一阶段的“研修计划”。

精准教研,形成了中心园与村校园互帮互助的良好发展格局,“主动思考”与“共同发展”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有了一致的发展愿景,我们再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推出中心园与村校园的“周周牵手”计划、中心园长蹲岗指导计划、优秀园长输送计划等,及时有效地解决村校园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现在,我们的园本研修俨然变成了全校关于“学前教育”问题的专题研讨活动,并带动着大家主动思考“学校教育”中的共性问题,有部分村校以“优质乡村幼儿园”的创建为突破口,积极进行教师专业成长、幼小衔接、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篇4

【关键词】基层;幼儿教师;教育培训;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强化,每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家长格外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1]。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是孩子的启蒙教育,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而对于基层幼儿教师培训教育来说,财力投入不足、理论脱离实践、城乡差异巨大,这些问题均导致了幼师综合素质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幼儿教育水平,因此,提高基层幼儿教师培训教育水平刻不容缓。

1基层幼儿教师培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部门的重视度不够。调查显示,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到幼儿教育方面,大部分的工作都投入到初、高中的教育上,同样在初、高中的教师培训上也投入了大量的工作精力,在这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反之,对于学前教育却没有很大关注,相关部门的管理薄弱,重视度不够[2]。

1.2 教育体系完善度不高。事实上,学前教育同样也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教育工作应当抓住每一个教育环节,不能只重视初、高中教育,忽略学前教育。同样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应该如此,幼儿教师的培训中作也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不能忽视学前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1.3我国城乡化差距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比较来看,当今我国城市的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做得相对较好,培训工作做得相对完善,业务工作比较全面,教师水平相对较高。相反对于乡村的幼儿园,由于局限于财力、资源不够,教育单位对乡村教育工作重视度不高等原因,导致在乡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相对较差。导致出现了学前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

1.4理论与实际不能良好的有机结合。在某些地区和单位虽然也组织一些关于幼儿教师培训的相关活动,但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进行实际检查,导致出现理论和实际脱节,对教师的指导培训作用不大。

1.5教师培训资金不足。政府单位在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不够,相对的资金投入较少,财政预算不足。同时,许多教育单位也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上。导致教师综合素质不达标。

2基层幼儿教师培训教育的对策

2.1教育部门带头,加强对学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教育部门首先要认识到学前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将之放入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部分之一,使之其成为与中小教师培训工作有相同的重视高度,均有相同的工作重心、考核等布置。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带头建立相关的幼儿教师培训教育机构,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职能工作分配,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

2.2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幼儿教师教育也一样,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将之与初、高中教育体系相结合成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做好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培训工作重点的安排。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强化教育理念和工作实践能力。

2.3合理分配资源、缩小城乡幼儿教师培训的差距。如今,幼儿教师培训教育的工作在城乡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差异逐渐扩大的趋势。教育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利用城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优势,加强城市与乡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联系,使之形成城市帮带乡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工作效果。两者间可以相互派代表进行相互的学习调研,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逐渐提高乡村幼儿教师培训教育的能力。

2.4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实现幼儿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幼儿教育培训工作的进程中,不能只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其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培训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按部就班没有创新。例如可以进行声乐、多媒体等相关教学技能的培训,这样就能实现实现幼儿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2.5增加资金投入 教育培训资金是保障教育成功开展的必需品,是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原动力。首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意识到教育资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向教育部的财政部门申请,请求增加教育培训资金的投入,增加资金预算的额度,并实施足额拨付以及使用。另外,应该在政府、办学单位和培训教师之间建立起科学的分担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不同份额的资金,保障基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

结语

基层幼儿教师培训教育中面临种种挑战,对此,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3],完善培训机制,强化城乡资源结合,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种实际措施,促进基层幼儿教师培训教育的发展,强化基层幼儿教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夏婧,庞丽娟.我国幼儿教师培养政策:特点、矛盾与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04:35-40.

篇5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基础阶段。1983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必须拥有一支整齐、有序、有质量的教师队伍,并以此为标杆整顿中小学教师队伍,努力使这支队伍具备合格整齐、学科优良、组织合理等特点,排除个别以次充好的现象,将站岗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師资管理制度,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1]。(2)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度的全面实施阶段。1986年5月颁布了《关于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文件的通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相关工作和任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对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聘任问题做了详细规定。从1986年起,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从试点开始,逐步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2]。(3)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度的全面发展阶段。1991年7月,国家教委、人事部印发的《关于当前做好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几点意见》使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走向了日常化。之后的《教师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都明确要求各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采用动态的人才任用机制。200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对教师聘任制做了进一步的深化。(4)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的完善阶段。2015年8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更完善的指导意见,这也使此次的《意见》成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再次改革的模板。2017年1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新鲜出炉,本次《意见》指出,职称评价将更为科学;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要向基层倾斜,对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等有一些特殊政策倾斜。这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无论是在职称评定或是职业发展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突出问题 

1.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偏离教学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内的一切工作都在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服务。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内容,而不是注重教学内容以外的条件。比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列入职称评定的范围内,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大量教师采取非正常的渠道“生产”自己的科研论文。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给教育学术领域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教师的教龄也被作为参考内容,这时最容易出现拼资格的现象。此外,各种无关紧要的荣誉证书也成为职称评定的额外条件。仔细思考,这些非重要的条件往往将优秀的教师限制在职称评定之外。 

2.职称评定限额带来教师之间的的病态竞争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是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所以,职称评定应该给每位优秀教师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不应该限定名额。但是,现行的职称评定划定指标,限定名额,众多教师为了争夺有限的名额而“各显身手”,必然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竞争趋势。一些有条件获得职称的教师都会想尽各种方式来获得名额,这样的风气滋生了一些腐败行为。另一方面,这种划定指标或名额限定的方式,对于发挥和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其不利。因为在职称评定的竞争过程中,那些善于使用手段的教师更有机会获得高级教师的职称,而同等条件,甚至比他们更努力、更优秀的教师因为缺乏有效的“途径”而与职称失之交臂。如果这样的事实不断演变,那些在职称评定中失败的教师,就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消极的态度,无法专心工作,阻碍自身专业化发展道路。 

3.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不科学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获得认可、自我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师职称评定过程的公平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教师职称的评定应该由谁来评才不失公平,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需要一个比较权威的组织对参评教师的各方面进行审核,运用公平合理的方法,对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进行认真考察,建立个人评定档案,整个评审过程应是公开透明的。然而,因学科重要性的不同,在职称评定中也会差别对待。比如,中小学校的小学科教师与主科教师相比,评职过程就会相对滞后,在很多情况下,小学科教师晚三、五年才能获得相应的职称,在评定中级以上职称时,尤为明显。无论是外出培训的机会或是学校中所占地位,小学科教师都很难与主科教师相提并论[3]。另外,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学历、资历、工作成绩以及是否有学术研究成果等,如果简单地将这些项目进行量化,而忽略了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学效果、日常工作表现等方面的定性考核,那么中小学的职称评定就有失公允。职称评定的标准极易把中小学教师引向不正确的发展道路,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打击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4.乡村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乡村教师晋升机会与城镇教师相比往往不尽人意,这是个极其普遍的问题,尤其在高级职称指标方面,乡村学校的名额更为紧缺。现实中,小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都很少,各级别的职称数量由本校现有职工总人数和相应级别职称人数确定,如果学校超过了固定数额,不会再得到多余的名额。另外,乡村学校中教师人数本就不多,所以那些达到中高级职称评定标准的教师也迟迟得不到分配指标。同时,职称指标是人事部门根据由省至乡的顺序逐级分配的,城镇学校、重点学校往往多于乡村学校,而且在下放的过程中职称指标容易被截留与挪用[5]。2007年,人事部、教育部联合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无论农村学校还是城镇学校,在岗位结构比例上都应该保持平衡状态而不能产生明显差异。但是事实上,城乡教师之间职称结构分配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三、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解决策略 

1.创新职称评审机制,实施评聘相统一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应全面反映教师的整体业绩水平,让优秀教师得到社会和业内认可。针对由谁来评审更公正这个问题,可以建立同行教育专家评审机制,改革之前陈旧的评审委员会组织,制定新的评审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包括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审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尽可能专业的水平、专业的视角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也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加职称评审过程,突出同行专家、一线教师在评审中的突出作用。当然也可以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在选择教师职称评审人员时,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邀请外地专家或全国性的专家评审团队。另外,为增强评审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的评审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肅评审纪律,明确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责任,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可推行最终结果的公示制度,并且在评审开始前开展公正、廉洁教育。最后,为发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实际效用,教师职称的评审过程可以与事业单位岗位实际的聘用要求进行结合,即采取“评聘结合”的方式,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教师资源,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教师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学校内的评聘工作将根据单位岗位实际的需求数量来开展,整个资格评审过程既与理论专业要求相结合,又符合实际的岗位聘用需求,实现职称评审、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教师人才资源的浪费,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2.发挥职称评审的激励性作用,促进公平竞争 

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教师职称评审,都应该以人为本,以教师自身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激励性,在公平竞争的模式下进行职称评定过程。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到三个方面:第一,针对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建议使用标准参照式的评定方式,因为与常模参照式的限额评定方式相比,前者更易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到自身方面,以标准条件为参照反思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动力,而常模参照式评定则容易让教师产生对比心理及不健康情绪。为了确保教师职称评定对中小学教师的长期激励作用,可以考虑将职称评定与教师日常工作考核制度结合起来。第二,应适当删除目前实际职称评定中非重要的附加条件,注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实效。比如,教师日常教学的表现、所教学科的教学总结与反思、师德素养、精神风貌、师生互动的成果等内容。这些标准不仅能让教师感受到教学工作中的成就感,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为了保持教师职称制度激励作用的长效性,避免教师产生一劳永逸的懒惰心理,根据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实际规定,职称制度产生的激励性效果在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如何避免职称评定激励作用的闪电效应,是教育管理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遵从课程改革的号召,追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改变过去过分注重教龄、等的倾向。首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考察,坚持把教师的品德修养放在教师职称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校完全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师生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教师的职业操守和教学行为,强化教学育人责任,坚守道德底线。其次,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针对教师职称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建立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最后,将目光聚集在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实际的工作业绩和真实的教学水平。改变应试模式下教育教学方式,钻研新的教学方式,引导青年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专业技术评价标准方面,应努力保持城乡之间教师评审的平衡状态,对基层的、农村地区的教师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重点关注对实践教学经历的考核。因为与城镇教师相比较,农村中小学教师享受不到同等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成长环境,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5]。 

4.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为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让每一个乡村的孩子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教育水平,对偏远、穷困、人口稀薄等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给予更多的支持,慢慢减小城镇、乡村地区间的师资水平差距,国务院在2015年内相继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号召各地及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对乡村教师的特别支持计划,确保通过制度使乡村教师得到同样公平的待遇,使整个农村教育事业获得较好的发展[6]。虽然我国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目前还不尽完善,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实际作用。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乡村教师和薄弱地区的教师在整个教师职称比例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应实现不同地区教育的相对公平,在职称评审制度中,可以适当向乡村地区和薄弱地区给予照顾。比如,城镇教师晋升为高级职称的标准中要求必须有乡村或薄弱地区的任教经验,这样不仅突出了薄弱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又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师资力量合理地流动。 

参考文献 

[1] 施贵菊,王珏,杜尚荣.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问题反思与对策建议——基于2015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2). 

[2] 张健.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蔡群青,夏海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J].教育探索,2016(5). 

[4] 丁山,杜桂娥.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探析[J].时代教育,2016(4). 

[5] 蔡群青,夏海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J].教育探索,2016(5). 

篇6

关键词:乡村学生;阅读教学;利用资源

我国乡村学校及教师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都处于弱势,立足乡村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乡村特有的语文学习资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尽量开发学生潜在的

智力

倡导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是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整个阅读过程需要自己去经历,主动探究,从“会学”到“学会”,使语文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明确阅读方向

我们的祖辈曾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它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够理解和运用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学生理解层次的不同,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建思维,重新认识。

2.引导学生多角度想问题,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由于农村孩子涉入社会的面比较狭小,阅读和考虑问题往往会停留在某一个“点”上,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稚态,点拨开导他们的思路,使阅读效果更丰富更精彩。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相长”的规律,将会完善和充实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阅读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阅读任务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二、合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成为学生展现自己阅读实践的舞台

近年来,农村学校的硬软件设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

乐园。

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它的局限性,只涉及它的表面。电脑还没有普遍走进农家,有的事情不能凭空假设和想象。如,《我家跨上了高速公路》一课,对于我校学生来讲,无论如何也无法对网络的神奇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利用学校仅有的一台电脑组织学生上一次网,亲身体验网络查询、发送邮件的神奇和快乐。

三、联系乡村生活环境,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起来

1.特定的学习环境造就农村学生人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

本能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相对贫困的乡村生活使学生从小就成为父母的好帮手。洗衣、做饭、喂鸡、拾柴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田间地头还可以见到他们帮助父母种田的身影。因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农村学生活生生的现实体验。作为乡村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现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心灵碰撞相融合,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2.纯净的生活空间,塑造学生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情感世界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淳朴,更具有人性化,有利于学生形成乐于助人的性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一触即发,学生自然萌发善良的心灵。以实际的例子耳闻目染,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人道德风尚。如,当雅安发生巨大地震时,我校学生自发为灾区人民捐献爱心,一幕幕感人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比比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与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而获得的受益终身的知识是无法比拟的。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可以渗透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说说发生在农村学生身上的事例,从而促使学生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形成热爱阅读的内在驱动力。

3.挖掘乡村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学生,他们从小跟着自己的父母,间接地了解和参与农事活动,教材中反映“农情味”的作品正是他们的生活再现。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把课内阅读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具有催化剂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重要性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1]。许湘云[2]指出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不仅表现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主体,是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材料。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视使得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而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优势资源,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也受到了肯定。纵观近年来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1)小学语文中收纳的儿童文学体裁非常丰富,主要有: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童话、寓言、儿童科学小品、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和儿童剧本等。(2)从儿童文学纳入量的数据统计来看,儿童文学选文总数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减少,以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第1学段选文总数为147篇,第2学段选文总数为127篇,第3学段选文总数为97篇。但儿童文学所占小学语文课本的比例却都不低于57%,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分别从儿童文学对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叙述思维、提供间接经验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阅读儿童文学能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

阅读是能够获得乐趣的。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供给儿童文学的滋养,而且供给儿童精神的滋养。儿童文学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儿童世界、宝贵的童年经验是儿童所必需要的。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童话《笋芽儿》将儿童的个性融合在笋芽儿这一形象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笋芽儿成长的经历,笋芽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历程隐含的是儿童的成长历程,文章结尾处笋芽儿发出了“我长大啦”的呼喊,符合儿童语言活泼、生动的特征。文章选取的形象、运用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经验,文中一系列的拟声词、叠成以及动词的恰当运用也使文章充满童趣。极大的增加了儿童的阅读乐趣,引导儿童向热爱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二、阅读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藉由想象来解释这个五彩缤纷、充满未知的世界,在个体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世界。儿童文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材料。儿童文学选文中的儿童诗、童话、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丰富着儿童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空间里,儿童可以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我想》),可以跟着小猪、小鹿、小兔一起去走山路(《走山路》),可以跟着风娃娃到处吹大风(《风娃娃》),可以除妖降魔(《除三害》),可以在荷叶上唱歌(《荷叶圆圆》),可以跟牵牛花说悄悄话(《小鸟和牵牛花》)……儿童文学给儿童提供了源自生活又超出生活的经验感受,从而拓展儿童的想象世界。

三、阅读儿童文学能发展儿童的叙述思维

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又是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叙述对于儿童来说也是重要的,在生活中儿童几乎是用故事表达着自己的一切。儿童叙述思维的获得是后天习得的,儿童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发展叙述思维能力。儿童文学选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叙事作品。儿童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中学到叙述的方式,掌握叙述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段以童话、儿童故事为主的叙事作品一般比较简单。故事主题明显、角色单一,着重于故事起因、经过、结尾的交代,较少着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多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到中高年级增加了儿童小说的体裁。叙事作品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倒叙、插叙、平叙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儿童的叙述思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阅读儿童文学能给儿童提供间接经验

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在接触一个经验世界,从他人的情感经历、思想经历、困难经历、成长经历、认知经历中获得间接的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识、磨砺个人意志。在文本中,思想、情感经历往往融合在困难、成长、认知经历中。

儿童文学选文中,《用心灵去倾听》、《我的舞台》、《难忘的启蒙》、《剥豆》等作品展现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体验。《风筝》、《槐乡的孩子》、《乌塔》、《菜园里》等作品向儿童传递着富有乡村、田园特色的生活经验,在讲述乡村孩童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乡村、自然的景色和风貌。《曹冲称象》、《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将相和》以及一系列的成语故事等作品呈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睿智的战斗谋略,但文章重在叙事,对古代人物的礼仪、服饰、风俗较少着墨。而像《寻找春天》、《一次有趣的观察》、《小蝌蚪找妈妈》、《我最好的老师》等作品体现的是儿童在认知上的经历。这些文本提供的间接经验或者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或者超出儿童的生活经验。前者给儿童以生活的参照,后者给儿童以经验的丰富。这些从儿童文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有可能作用于儿童之后的现实世界。

2008年,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发动一批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文本教学应聚焦文本中的形象和感情,注意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完整性,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出童真、童趣;而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同时也有益于教师[3]。沈红[4]也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跟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以及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其文本的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关系,避免利用文本灌输知识,利用文本进行思想教育,让儿童文学散发儿童味、文学味,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读出文学味。由此可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要以童话课文作为载体,还应该不断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加强教师对童话的审美教学,改变以往的陈旧教法,营造出美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王泉根.赵静等著.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18

[2] 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篇8

[关键词]培养兴趣;创设情景;善于表扬

【中图分类号】G623.31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英语的重要性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凸显出来。如今,各行各业都将面临尽快熟悉国际规则、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压力,所以对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地增加。此外,随着中国旅游市场日益开放,外国游客将会大量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如果没有一定的全民外语普及率,就会在生活、商贸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很难想象,一个英语水平很低的东方大国,能够融入未来的全球化,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可见,社会发展对全民教育和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乡村的初中英语教师,怎样适应社会教育改革的需要?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英语学不好?我们投入的时间不少,学生买的学习资料也不是不多,但学生往往雄心开始,灰心结束?所以,如何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改革目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其中重要一个环节。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气氛的前提,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兴趣是成功的基石。然而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使用程度并不够普及,由于地域或者环境不周还存在着差异。尤其是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滞后,更为缺少使用英语的机会。社会环境势必对在校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学生中间经常听到"英语学不学,反正不出国,学了ABC,同样挑泥箕"的说法,或是学生往往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仅仅表现在初始阶段。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渐渐消失,最后变得荡然无存。表现为低年级时学习英语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到了高年级学生缺乏原有的热情。教学过程无论对老师或学生都是"苦差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并使其形成学习动机是各位外语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有了信心势必促使学生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并且积极探索成功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英语老师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二、互相沟通、全面了解学生。

作为一个科任教师,接触到一个班集体,必须逐个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思想动态以及平时的表现,这样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全盘掌握。如果一个教师长时间连自己班里的学生的名字都对不上,要建立师生关系和谐性谈何容易?虽然目前我们乡村中学大部分英语老师担任都是多班级的教学任务,但花一定时间来熟悉学生对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学生也喜欢受到教师的尊重与理解。如:我经常把我班每个学生的生日记在一个小本子里,每到他们的生日,我和班里其他的学生课前为他或她或他们唱唱生日歌,或是亲手制作小卡片呀,让每位学生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自然地他们的学风会更浓。特别是我们乡村留守儿童很多,我们老师的点滴关怀,都可能给学生极大的温暖。我们对待学生的热情和友好,已为课堂教学迈出了关键一步。

三、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学生需要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以及学习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老师不能凡事包办代替。

四、常听、说英语。

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重视了知识的训练和掌握,读、写训练到位了,致使学生对听力的认识是茫然的。"哑巴英语"现象还广为存在学生只能看懂而不能听或说出英语。英语在中国属外语,我们缺乏英语环境,因此,初中生一定要加强听英语、说英语。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用英语互相接触、互相了解的活动,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意识,让学生尽量多接触同学,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对英语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还要向学生介绍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充电",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教师能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一)是训练听力的好方法,如遇到生词,写到黑板上,用动作加以解释,学生可以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学生学习的好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都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小密切相关。我抓住青少年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经常从各种书刊、报纸、杂志上摘抄下别有情趣的小故事,或是自己用一些简单的单词组织语言,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每节课,我经常在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英语故事,学生特别感兴趣。这样天天讲,经常听,学生的听力也随之提高。听故事,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二)是训练说英语主战场,因为在师生互动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不要怕犯错误,也不要怕别人笑话,只有敢说才能达到会说的程度。教师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为学生创造听的机会和环境。授课前用英语相互问好,请值日生用英语向大家介绍等,并营造外语教学的特殊氛围。授课时,以课文为主要教材,每上一节新课,都要坚持用英语叙述课文内容,并适当介绍与听力材料有关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背景知识。

五、善于激发和表扬。

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个意识激发出来的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只要学生的思路准确,老师都予以表扬。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批评多于表扬的班级,其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紧张,而表扬多于的班级,其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扬,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同学之间互助合作、充满关爱。

六、大胆采用孟昭彬教授"EEPO"课型方式上课。"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平台互动这些方式可操作性强,能使学生的主体得到真正体现。听、说、看、想、做、动、静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活力。昔日"听话"的课堂变成了"对话"的课堂,众星捧月的课堂变成了"群星灿烂"的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形成的立体思维网络,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天堂,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

总之,活跃英语课堂气氛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摸索,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在45分钟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生活教育的延伸。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一般以直接感知、实际训练、欣赏活动、探究行为等形式,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展开,普及艺术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美术教育发展状况不均衡,部分乡村中小学校在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成因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强化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担负着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进入新时期以来,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成为人类未来精神文明构建的重要前提。小学美术担负着学校美术教育的重任,对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枯燥、乏味的挂图式或演示式教学模式被美术教学所摒弃。教师在创设知识情境的前提下运用流媒体呈现知识,使教学目标、内容能够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情境等契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成为适应时展的主流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确立和实施,需要在新时期下广大教师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的推动。

二、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教学形式固化

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程度较容易下降,在美术教学中,单一的示例型教学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能力训练、作品展示等多个层面有固定的程式化流程,从而完成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堂、不同环节的多维度交织,实现课堂主题选择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小学美术的课堂是自然,是生活。当学生置身于美术课堂中,很多光、影、色彩、图形都被隔离,失去了艺术的源泉。教学模式的固化在一定程度上以标准化的模式推动了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进程,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和学生审美倦怠的出现。

2.师资力量单薄

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四线城市与乡村小学美术课堂的硬件设施得到显著的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的美术教室在广大的小学中出现,解决了美术教学中的硬件问题。然而美术教学中的软件问题要靠教师的软实力以艺术浸润的形式解决。部分偏远地区小学存在美术教师由文化课教师兼任的情况。可喜的是部分地区开展了特岗教师计划,并在其中加大了对小学美术教师的岗位设置,通过政策的利导鼓励教师长期留教。

3.数字化应用不足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受限于空间或时间,在效果上与自然情境相比有所欠缺。随着小学美术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美术课堂数字化革新得以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电子白板和新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多以PPT为主要呈现形式,难以完美解决示范性的技能教学、感性知识的说明和印证、教学内容全真模仿、学生审美感受的培养等问题。

4.课堂创新能力不高

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中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更容易接受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部分教师在课堂气氛营造上存在不足,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学生自身创新思维发展的限制。同时,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其对部分创意作品的评价略显偏颇。

三、提升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水平的有效策略

1.构建新时期的师资队伍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应以高素质的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为己任,不断增强小学美术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职责感,将美术教育的岗位行为和新时期基层党建的要求相结合,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为区域教育发展助力。同时,有关部门应以改善基层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条件为目标,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手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2.以信息技术能力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应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使美术课堂教学还原、呈现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共享层面的运用,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师作为微课课程的研发者,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以微课为平台,可以完成教学模块的交流,完成对课堂更深层次的理解、驾驭,为自我研究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最优途径。

3.区域的集团化办学打破教育不均

集团化办学能够把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带给学生,用师资的调配或对标培训弥补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缺憾。同时,集团内部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将优秀的课程作品共享给广大小学美术工作者,拓展教育培训的外延,有效地让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美术天赋和兴趣有更为精准的认知。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协同;幼儿教师;城乡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农村幼儿园对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学性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除了系统的培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价值外,研修活动反复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多轮次的协作设计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幼教专家在线指导下,通过多轮次的网络协作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协作设计活动,以城带乡,使农村幼儿教师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出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园本主题活动,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