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能源分类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能源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08-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深人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为此,现将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树立德育观念,怎样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人物理教学中,作如下阐述:
1.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例如,在"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而在学习"回声"中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圆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2.利用物理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关系。又如:在"无线电通信常识"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手机的普遍使用,给人们的通信联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但由于电磁波的辐射对人体也造成一定的伤害。在"摩擦"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摩擦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教师在以上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这样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出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不仅是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4.树立以身作则的原则,对学生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古代教育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初中生仍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空前的增强,节能环保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制化,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去利用。例如:在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有一个关于能源分类的阅读材料,通过对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让我们更合理的利用能源。再比如在学习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时让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了解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和因此带来的恶果。再如声这一节中关于噪声及噪声治理的学习都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以此增强。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增强了节能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要不断结合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任务。在进行教学实践与尝试时,将这种教育方法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要将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加以解决,不断革新教育方法,不断与时代结合。做到立足于学生,立足于社会,将学生培养成新一代有道德、有抱负、有理想的复合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者只有将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教育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屈晓峰.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师者,2013,03.
[2]葛小波.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改前沿,2012,09.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人文素养 自然环境 节约能源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神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因此,物理教育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倡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与自然环境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人品养成和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物理教育的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初中阶段的物理不但使学生获得了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渗透了人文与科学自然观的品德教育。
一、物理教育中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角度看,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作为未来的公民,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历基本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了解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社会、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乐于参加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对自然的兴趣,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认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满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品质、自然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科学教育已关注到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自然环境的教育。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晓自然界的奥秘,而且具有保护环境的人文负载。
近几年,我们人类遭受了沙尘暴的肆虐,洪水的袭击,干旱的侵扰,都是我们人类无知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所造成的恶果。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环境的教育也是时代负于我们的责任。
二、物理教育中人文与环境教育的具体体现
1.保护生态,珍爱生命
自然生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各大水系的源头、森林植被、湿地、耕地、生灵都需要我们去保护。
教材中介绍的火力发电、核电站,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利用水利发电的同时也采取了科学的措施保护着三峡的生态环境。
土耳其著名的环保专家库拉勒博士表示,其实大自然的生态均衡极为微妙,而且敏感,即使移动一棵树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意识到爱护一草一木,不伤害生灵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2.保护环境,控制污染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我国政府把环境教育融于了各科教学之中。
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中,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的污染。认识到噪声会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中讲到,由于燃烧石油、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化学变化形成的酸雨,污染环境,危害生态,会使林木的抗病虫能力降低,使湖泊中的鱼卵不能孵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臭氧层遭到一定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气温逐年升高的“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学原料生成的废料、汽车排放的废气、装饰材料中甲醛含量的超标,都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
事实证明,环境的污染,正在危害地球上的生命。教育学生要养成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提倡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的良好习惯。
3.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有用完的时候,能源有枯竭的日子。全世界都认识到节能是继石油、煤、水能、核能四种能源之后的第五种能源。美国人封存自己的矿藏资源,日本人保护自己的森林如同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节约能源,保护我们人均很少的资源。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告诫学生,目前从燃烧中获得内能是人类使用的能源的主要来源,但燃料的利用给人类问,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的不科学获取,也可能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
教材《蒸发》中介绍了用喷灌的方式,以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来节约水能。1度电的作用,教育学生节约每1度电,了解每转化1度电都要消耗很多资源。“高压输电”减少电能的损失、“热电联产”提高废弃的热量的利用,这些都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节约能源就是节约资源。《开发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再一次激励学生要学以致用,要开发和利用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
三、人文与自然环境教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
1.将物理学习和社会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按教材内容的需要,适时适量的插入一些保护环境的例子。如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地介绍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原子能,既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2.看电视
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电视中人与自然环境的栏目,多看中央十套的《科学与教育》的节目,像探索、发现中的“极地跨越”“走进非洲”,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资源,了解曾经水草丰富,牛羊遍地的撒哈拉怎样变成今天的干旱、环境恶劣的大沙漠。
3.阅读报刊
让学生留意报刊中一些有关自然环境的报道,由于学生阅读报刊的条件有限,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素材的积累,配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增长一些见识。如《人民画报》中介绍的日本人处理垃圾的先进设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沙尘暴的危害等图片,可以让学生传阅。
4.举行主题班会
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讨论环境的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交流自己对生态平衡的认识,谈谈自己为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
5.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网络查找,了解本地区、全国、全世界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状况,了解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的保护工程”、兰州保护“母亲河”的具体措施。
篇3
关键词:立体化评价 初中物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51-01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体现在学生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提高上,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的评价也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导向,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被动的学习,在物理课堂上缺乏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迫切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措施来激活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1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有的教师在物理课堂上主要是采取单向性、统一性的教学评价手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有的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模糊,如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评价语不够明确,甚至是省略性的评价,这很容易让物理教学评价丧失基本的功能和价值,影响到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探究热情[1]。
再次,有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知识开展一些机械性和程序性的评价,如只是简单的使用一些“不对”、“很好”等评价语,对学生物理学习潜能的激发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也不利于集中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
此外,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忽略了对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引导,教学评价的主体过于单一,这也不利于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2 初中物理课堂上立体化评价的实施策略
2.1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富有层次
立体化教学评价的倡导以及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应用,要求物理教师的教学评价活动必须面向课堂上的所有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给每个学生的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敢于打破统一化、标准化的评价形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相对弱化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制定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多激励与表扬,减少过激的批评,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自信心[2]。如在初中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中,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不按分数排名次,多设计一些实践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如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等,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态保护意识以及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通过“分层评价”策略的巧妙实施,及时发现不同层次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2.2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好坏或者一个问题的回答对错都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不能因为一次结果评价就对学生进行盲目的表扬或过激的批评,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过分看重学习成绩,淡化物理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过程。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评价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减少结果性、终结性的评价,要把课堂教学与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物理学习过程的考核上。例如,在初中物理“简单机械”的教学中,会涉及到杠杆、滑轮、机械效率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不能单纯通过习题课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性,而是要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如对杠杆、滑轮等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何,是否能够应用杠杆、滑轮知识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机械效率计算经常出错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只有教师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实现了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积极转变,才能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面把握,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及时的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方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物理知识结构。
2.3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下,学生始终是评价的客体与对象,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评价,当学生有异议时都很难表达出来,这就制约了学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之间开展广泛的互动交流活动,这就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安全用电”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的用电行为和学习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学习和用电行为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展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活动,在集体氛围下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智慧光芒。
3 结语
总之,立体化评价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处于教学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而言,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角色和评价策略[3],充分尊重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课,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景娜.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评价之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200.
篇4
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36—01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有所增加,知识点的给出方式也更灵活了,往往通过实例给出知识点,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但这样一来,学生准确把握物理概念的内涵、正确理解概念的意义的难度却提升了,而高一学生本来就课程多、时间紧,导致物理教学的难度大大提升。因此,新课改下做好高一物理的起步教学对整个高中物理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在高一物理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认识到高中物理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物理学,高中物理教学是为造就专业的物理技术人员、培养物理学家打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关键。所以,从高一开始,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中物理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生产现象中体会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航天科技等息息相关,让学生认识到处处有物理,从而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思维能力,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二、了解物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高中物理已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其他学科成绩的好坏影响着物理学科的学习,其中语文、数学的影响尤为突出。物理与语文的关系:学生若文字功底弱,在审题过程中很容易出错,一旦审题出错,就无法正确获得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必然无法做出正确答案。物理与数学的关系:学生即使能正确审题,若数学功底差,也无法顺利完成解答过程。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运算基本功,而且要能灵活运用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形和圆的知识。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的起始阶段,一定要提醒学生,想学好高中物理必须重视语文和数学学习,其他学科也不能忽视。
三、注意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简单,课堂容量小,涉及到的物理现象直观,学生容易取得好成绩,而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复杂,课堂容量大,物理现象抽象,教学深度难度大大提升,学生想取得好成绩比较困难。就整体而言,初中阶段物理成绩的优良率比较高,一般高于百分之三十,而高中阶段物理成绩的优良率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一般不足百分之十五。也就是说,从初中到高中,大部分学生的物理成绩会下降,在初中常考九十多分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成绩也会一落千丈。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退步了,而是成绩的含金量不同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这种差异性,勇敢地面对挑战,知难而进,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听课
物理将万物发展本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促进科学创新的不竭源泉,是实用性强、适用广泛的科学。物理对于人类发展、科学进步、答疑解惑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下面将针对教学实践具体阐释。
一、学生学会听课
物理的特性促使一个特殊现象的产生,即物理课不难懂,物理作业难做的问题。物理课堂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要正确应用物理的原理规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收到较满意的学习效果。
1.做好预习准备
通过预习,对教授内容进行思考、理解,对难点重点进行标记,与课堂心得、教学成果相对比,深刻理解,反复思考,以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课后向老师请教,解答疑惑,课中细心听讲,尤其注意难点、重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听课。
2.做好课堂笔记
在笔记时有两个要点:及时迅速记笔记,不影响正常的听课环节;笔记工整有序,便于翻阅查找。同时在笔记的内容方面是有选择性的,比如不清楚的知识点、遗漏的知识点、未完全理解的知识点、老师的总结、经典案例分析等,这是对课本内容的重要补充。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全神贯注、有的放矢,创造个性的记笔记方式,讲究有效高速,提高记笔记效率和笔记质量。
3.做好听课主次区分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维持精神高度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时间内,始终保持这个状态难度较大,我们不妨站在老师的立场,分析课堂内容的结构和初衷,注意老师传达的信息,理解老师课堂的重点,才能提高听课效率。
二、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建立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人生发展服务的,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但不一定深刻了解了世界的本源,通过物理的学习,了解到世界的物质本源,探索世界的产生、宇宙的进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和价值观,更加理智、科学地看待世界发展,激励学生热爱科学,深入研究,投身于科学研究。
三、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物理的具体章节时,可以适当嵌入实际例子,具体操作实验,有利于自然引入知识点,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实验的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实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比如,讲授光学时,可以运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可燃的例子;或者在讲授能源时,紧密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出发,将日常生活的常见能源进行分类和阐释,正确把握太阳能、光能、声能、电能、核能等能源的特点和使用范围。通过联系实际和已有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片面追求物理考试高分,而忽视实验训练考核,这种偏颇的测试方式无法正确衡量物理优秀人才,忽视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高分低能,促使理论知识丰富而动手能力偏弱的严重偏差。实验是物理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操作,才能掌握实验的本质,感受操作的快乐,获得科学的物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成为真正的物理人才。缺少科学性的考核系统制约了物理创新的发展,限制了物理的发展,所以应大力提倡实验,将实验带入课堂,增加实验测试,完善考核机制,提高物理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物理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成果,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要打好理论基础,提高实验能力,细心揣摩,认真研究,促进物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兴男.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改进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0(11).
篇6
关键词:机器人;课堂教学;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55-01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机器人竞赛逐渐在青少年中展,其中以机器人作为教育内容的第二课堂和其他竞赛辅导形式也发展迅速。机器人与物理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管是机器人的电子原件还是结构上,都能从物理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学机器人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一、教学机器人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简析
教学机器人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门课程,它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融入我国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内容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机器人已经在课程中渗入得越来越多,成为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总结了教学机器人的特点,主要有三:
1、教学创新性
教学机器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其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教学活动与教学机器人的结合可以让其设计、活动模式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都具有创新性,学生在创新的教学活动中,其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2、内容综合性
教学机器人是材料、机械制造原理、能源转换、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集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将其融入到物理教学中,也将让教学内容富于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资源开放性
物理学科中教学机器人的应用是一种开放性的资源,它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性,拓宽了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的界限,能将各种教学资源与物理学科进行整合,从而高效的实现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机器人在应用于《杠杆》教学中
杠杆作为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较难掌握的内容,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关的探究性试验可以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进行理解,但是杠杆原理知识灵活性较大,能够供学生进行实验的例子却比较少,所以即便学生掌握了牢固的理论知识,但是要运用起来仍然比较困难。但是杠杆原理在机器人科学领域却运用得十分广泛,机器人的结构、运动系统及能量的转换传输等都与杠杆作用有着莫大的联系。学生在进行机器人构建的过程中一定会应用到杠杆知识,很多时候,为了能够更好的让机器人的功用发挥,他们不得不对杠杆原理作出深入研究。这种从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学习知识欲望远比书本上的文字知识来得主动和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都得到很好的激发。
比如,怎么样让机器人的机械臂更好的去抓住物体是一个让学生颇费脑筋的问题,笔者在利用教学机器人模型运用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首先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机器人的抓臂是什么类型的杠杆?(费力杠杆)它所具有的特点适合抓拿住什么类型的东西?机器人的手臂是具有什么特点的杠杆,它在抓取物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机器人的机械臂的幅度应该如何控制才不至于出现损坏问题,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学生一边运用机器人进行抓取物体的操作,一边积极讨论杠杆原理知识,教学所需要传授的知识就在学生的问题探究活动中印入学生脑海。这个教学过程不是填鸭式的说教,也没有“典型例题”的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主动汲取需要的知识。
三、教学机器人在应用于《摩擦力》教学中
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大致分为腿和轮胎两种。轮胎这种方式灵活性大、组织起来也较为方便,因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在不同的任务中,轮胎的选择颇为重要。笔者在此以乐高教学机器人为例:在基本的套装内有多种供学生在不同场地选择的轮胎,而学生选择轮胎的知识点就是摩擦力知识,传统教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非常抽象且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引入教学机器人之后很多知识点就有了具体的例证,这部分的学习也就化抽象为具体。笔者带领学生参加青少年机器人足球比赛的活动中,由于比赛场地太光滑,导致机器人出现打滑的现象,学生在中场休息时间中,用随身配备的简易工具在轮胎上划刻出一些纹路,打滑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缓解。比赛之后学生很自豪的向笔者汇报道:“老师,其实我们就是利用了物理学习里面的摩擦力知识,增加机器人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就解决了打滑的问题”,由此可见,机器人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很好的效果。
四、教学机器人在应用于《电动机和发动机》教学中
“电动机和发电机”这一内容在进行教学时,细心的学生经过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的有完全一样的内部结构,不同的在于外界提供电源时线圈在磁场中运动,而外界提供传动力时线圈中出现感应电流。那么,若是电动机的线圈先转动会不会让发电机发电呢?笔者拿出两个一样的电动机并将二者连接,先将其中一个电动机带动产生旋转,学生可以很快的发现另外的一个电动机可开始运转。这就足以说明电动机与发动机的构造是相同的,其不同的地方在于能量的转化方向不一样。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演示这一实验,看到学生惊讶的表情便知道这一知识点已被他们记住,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物理科学知识与教学机器人的结合对于课堂教学是事半功倍的。
将初中物理教学与教学机器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究过程中轻松了掌握了需要掌握知识,原本抽象枯燥的物理学知识变得有趣、形象直观,其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这也是物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邱雅番.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基于机器人的通用技术教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课程理念;物理复习;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31-02
实行新课程后,如何搞好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教学已成为挑战毕业班物理教师智慧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对学生们来说,总复习阶段已不再像学习新课时那样有充满探索的挑战性乐趣。因此,如果这时教师的教法如同“冷饭重炒”,就势必给学生造成索然无味的感觉,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整合、再设计,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旧知识,进而达到再记忆、再迁移,从而全面把握知识的脉络,实现温故而知新。
在复习教学中,我采用的教法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注重过程与方法,整合课本资源,夯实基础
第一阶段的复习以课本章节为主,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重建和重现上,注重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复习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形成物理知识链,逐步实现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刚学过的物理概念、现象、定律、实验和测量工具等的使用进行归纳整理,目的是巩固和加深理解基础知识,采用的方法如下。
1.采取“还原法”复习物理课中的概念。即在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每个物理概念的出处。先整体把握概念的内容,然后从概念定义的内容、物理表达符号、单位、定义式及测量所用仪器等几个方面逐个加以整理。例如:“压强”这个概念,它是一个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其定义陈述是“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公式p=F/S;单位pa。
2.采取“条件法”复习物理课的定律。采取“条件法”复习物理定律,就是说学生要掌握物理定律必须从定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等方面去入手。例如:要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个定律适用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力”,这个概念所揭示的是“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样,原来静止的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匀速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在几个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当这些力突然消失时,物体仍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采用“再现法”复习物理课中的实验和现象。采用“再现法”复习物理现象和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明确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从而把握、解释清楚物理现象。例如:通过再次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惯性”发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复习实验时尽量安排特定的时间让学生把重点实验探究全部重做一次。通过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再现”,便于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第二阶段,强化知识与技能,专题疏通,抓住重难点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我主要按两种专题来疏通知识、抓住重难点,以便强化知识与技能。
1.按知识板块分类专题复习。板块分类,初中物理知识可分为: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等四大块。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先抓住“概念、材料、能源”这根主线,通过这根主线将零星的概念串成一个知识链,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物理知识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利用分类专题,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章节中相关的单一、零散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进一步掌握知识的要领。
2.专题复习方式是按中考题型进行专题复习。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解题的需要,复习时让学生熟练中考题型,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中考题型中必考题――计算题,尤其需要强调解题步骤。
一般解题步骤是:(1)审题:就是通过细读原题明了该题的题意,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判断该题的知识范围,知道解题需用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已知和隐含条件。(2)确定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问题,把握清楚研究对象的物理状态和过程,明确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以及所遵循的定律等。(3)确立计算式或方程,就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用规定的符号表达出来。(4)运算讨论,在进行运算的基础上再代入数据(数据要带上单位),必要时再进行一定的判断分析和讨论,最后再对解题过程的正误进行检验。
这类题是获取高分的关键,分析典型例题,突破难点(列方程、方程组)并坚恃每周两练。
我们说授学生以“渔”就是多教学生学习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不仅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
第三阶段,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
经过前两轮的复习,无论从知识的掌握,还是从解题能力上学生都会有所提高,但在临考前心理上很不稳定。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具体做法是:
1.通过仿真题模拟训练,查漏补缺,培养自查自纠能力。第三阶段的复习方式以模拟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测试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缺漏。要求毕业班教师编写仿真模拟题让学生训练,学生各自准备一本纠错本,进行查漏补缺和进一步自我反思:定期归纳整理自己的试卷和笔记本,找出以前所做过题中的错误,认真地分析出错原因,如今是否已经真正会做。如果学生能把几套综合试卷放到一起,就会很明显的发现,他们经常错的往往是同样或类似的问题,那么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他们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 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 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篇9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44-02
寻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根本目标。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笔者常常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听得懂、喜欢听我的课吗?2.物理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呢?3.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升教学有效性呢?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注重实验教学,把教材内容落到实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资源,想方设法提高实验现象的清晰度和成功率
由于物理实验准备的工作量大,实验操作的偶然因素多,我校物理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好实验员的作用,及时更新、添置器材,有时甚至从其他学校借用器材,保证教材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能安排进行,不偷工减料,并且确保做到两个教学班同时上课、两个学生使用一组实验器材。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教师之间为实验而临时调课是常有的事。在课前教师们都要与实验员一起,反复做几遍实验,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成功率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安排有“瓶吞鸡蛋”的实验,要求教师先演示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教师就和实验员一起研究:演示时应该把广口瓶放在多高的位置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视线不受阻挡;多大的鸡蛋才最合适被挤进广口瓶内;统一配发的细纸条要多宽、多长,着火时火焰多大,才能既完成实验,又最大限度地保证用火安全。
(二)对教材上的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确保实验获得最佳效果
由于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是微小、短暂的,不易被观察到,因而我校物理组教师就与实验员一起积极想办法对实验进行改良,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以增强实验的感染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惯性》教学中有两个常规的演示实验:一个是“用钢尺击打棋子”实验――用钢尺击打一摞象棋子中间的某一个,让棋子飞出而看到上边棋子由于惯性落回原位置。第二个是“小球惯性”实验――把一小球放在一小硬纸片上,一起搁置柱状金属管上,被拉弯的薄金属片快速撞击把纸片撞飞,而球由于惯性落回原处,没有随纸片飞出。我们改良后的实验装置是把教材安排的两个实验组合成一个,具体做法是:把小纸片和小球都换成了若干个圆形硬塑料块,它们的直径不同,由大到小往上摞着放置,且分别在边缘粘上不同颜色的彩色纸;而薄金属片选择的长度以只能击打到最下面的塑料块为准。演示实验时,教师在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拉弯薄金属片进行击发,可见到最底下的塑料块被击飞的同时,不同颜色的塑料块落下又紧跟着被击飞。学生在观看实验演示时都惊叹不已,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有效激发。
同时,我们利用课件演示,或者增加实物投影仪的使用等,把实验现象进行放大、提高可见度,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到,因而教师在完成实物实验演示之后要紧接着补充课件的展示,从而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额外增加动手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感性认识
教材上有些内容比较难理解,而教材上的实验或者案例又偏少,如果教师不对这些内容进行额外的实验情境补充,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且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也较少。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玩“比一比谁射得更准”的游戏:教师提供相同的一组器材,有橡皮筋(若干条)、薄金属片、薄竹片、小石头粒、纸片(若干),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选出代表做射手,想办法击中前方讲台上的模拟老鼠的靶子,每组选三人,每人有两次机会。又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流速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课堂上教师演示“自制喷水壶”实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一玩”,学生就会兴奋不已。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这个现象的实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学会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真正体会到: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实验的过程,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物理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二、巧妙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开展教学
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学,要求物理教师用心研读和精准把握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通过生活的感知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一)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
谈到物理,有些同学会觉得深不可测,不好学。这时,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渗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观察,就能学好物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杠杆》时,教师准备了一些学生见过的、在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羊角锤、镊子、树枝剪刀、指甲剪、开瓶器、蛋糕夹、老虎钳),请学生上讲台逐一展示这些物品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的感受,再通过分析、对比,就可以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并认识了杠杆分类的条件。
(二)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尽管物理教师常常对学生说:“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是仍然会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没有敏锐的认识,甚至视而不见;或者,对生活的感知存在疑惑甚至是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怎么用物理知识解释”,或者对遇到的问题不懂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决等。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我想学”“我学会了”和“我能够用物理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紧扣学生关注、想了解的现象,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时,教师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身边常见的水、冰、霜等物质,以及自然界中雾、雪、雨等天气现象,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物质和现象在状态上是否相同?它们分别形成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最后,经过讨论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明白。
在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跟踪和关注最新的物理科技成果,如航天技术、新能源、激光应用、超导和纳米等特殊材料的应用等。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或疑惑时,再经过教师适时的释疑,必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找到相关的答案,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感受或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如果物理教师善于利用物理科的优势,尽量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选择一些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好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操作,哪怕是学困生,也都会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焦耳定律》时,教师先给一个电热丝在外的电炉通上电,然后请几个学生代表把手放在电炉旁边,感受电流的热效应。接下来,教师再拿出另外一个电炉(电热丝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小二分之一),也在220伏的电压下通电,让学生上台观察、对比:两个电热丝的发红、发热程度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功率大小不同,原因是因为电热丝的电阻不同造成的。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能从直接的实验观察中获得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50-01
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是传统的物理电学实验发展的产物,其对物理传统的实验学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创新。另外,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对其新旧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更便捷,使结果更准确的实验,在进行实验时学生的成就感被激发,进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电学探究性实验的学习兴趣。
1.高中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资源开发
无论是国家搞科技研究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所以,高中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的研究不仅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更关乎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高中教学这方面来讲,面对新的电学实验,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新的事物,学生更喜欢动手实际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对研究性物理实验电学有新的认识。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以快消耗殆尽,开发研究新能源势在必行,新能源的开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还可以生产更多的资源以备我们子孙后代用。但是,在新能源的开发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作为自然学科,物理的探究性电学实验的研究开发也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电学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物理实验室模拟探究性模拟实验,不仅节约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节约了实验材料,节约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高中探究性电学实验研究中,其发展不能依赖老师或学生某一方面,而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一方面老师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采取不同的探究性物理电学实验方案,简而言之,就是老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时,要积极参实验与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在理解不透的地方应及时和老师交流进而使其知识充分掌握。
探究性电学,顾名思义,其本身带有很强的探究性,也夹杂着未知的危险因素,所以,就教师而言,在学生进行试验前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应对电压、电流、电阻的量程范围再三确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其危险性,进而使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的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对进行观察指导,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就学生本身而言,在进行实验前要仔细听老师讲的注意事项,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
进行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的前提是对其物理电学理论知识有充分的掌握,并对其探究性试验的母体实验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在深入了解母体实验的实验思想,实验原理的情况下才能探究出更为经典的实验,进而使学生对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其探究精神。进行物理探究性试验的目的是找出更便捷、容易且准确性高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比较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进行比较才能突出优与劣,其比较也是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的核心思想。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时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资源,试验后做好回收工作,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高中物理电学探究性试验能力培养
现阶段的高中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其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做事认真的工作态度。另外,学生可以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和掌握的知识对实验进行创新,从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认识、了解各种电表测量仪器是学好物理电学的基础,并充分掌握其用途。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其基础工作,让每一个学生掌握电学基本仪器,从而进一步进行电学探究性实验。另外,在基础教学中,学生应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进行创新。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也遵循这个规律,其学生在掌握各种电路图的前提下,才能通过思考、观察等进而创新。
结束语:传统的物理电学教学以跟不上社会的需要。合适的高中物理电学实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而创新,从而使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和社会的需要接轨。而物理探究性电学实验就是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写的此文,以期对读者、对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治平.探究式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