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

篇1

关键词:察雅县;基层团组织建设;基层工作开展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基本情况

察雅县共有13个乡(镇),村级建制整合后全县共有138个村(居)委会,其中135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一类村(居)有9个,二类村(居)有20个,三类村有109个。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基本情况有如下几点:一是团员青年分布不均,团青比例失调;二是团干部配备情况也不理想,13个乡(镇)中,专职团干部数量为零,大部分基层团干部由乡(镇)负责人兼任,部分乡(镇)因团干部工作调动,至今没有配备团干部。

2.基层团组织现状

察雅县没有独立的团组织,为工青妇合署办公,共青团基本组织不健全,基本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基层团组织基本呈现出“有组织有团员”、“有组织无团员”、“有团员无组织”等三大特点。同时,由于客观原因,地方党政部门对基层团组织的根本职能缺乏必要了解,通过调查发现,近80%的党政部门认为团组织对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一般,近60%的乡(镇)负责人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基层团组织。

3.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

在针对“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而进行的调研中,通过紧密围绕“基层团工作开展难度”及其原因,基层团工作开展频率以及主题,基层团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领导重视程度、群众支持程度,详细地调查了地方开展基层团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视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调研中,发现察雅县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素质较好,思想政治意识过硬,文化知识水平较高,基本业务能力扎实,在当地干群中有着很好的威望,但这部分干部所占的比例较少,大约为15%左右(以13个乡镇为统计单位,下同);第二层次有着一定的政治觉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能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较好地开展基层团工作,这部分团干部综合素质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65%;第三层次的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存在很大问题,这部分团干部政治意识淡薄,文化知识水平较差,对基本业务不熟悉,缺乏自主开展团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达不到团干部的基本要求。

同时,在察雅县基层团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对团组织认识不足,对团工作热情不高,认为团的工作没有硬指标、硬任务,是空的、虚的,干不干都无所谓,干好干坏都一个样,在开展基层工作时,照葫芦画瓢,缺少主见,思路狭窄,创新意识不足。

2.基层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农牧民青年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不懂汉文,文盲比例较高,不看书、不读报,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不关心、不了解,思想观念陈旧。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力度还不到位,上不了网络、看不到电视、听不到新闻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农牧区青年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和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宗教的消极影响较深。依赖心强,进取心弱,容易满足现状是基层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

3.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

组织建设不到位、思想引领不显现,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不完善,这是察雅县各级团组织所共同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察雅县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客观原因,团区委、团地委缺乏对基层团组织的业务指导,缺乏对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上级部门在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时,只限于听汇报、看简报,平时只注重安排工作,缺乏监督指导,无法有效地为基层团组织解决实际难题。

县、乡(镇)、村(居)团组织不健全,基层团干部业务不熟悉,基层团工作开展不及时,基本活动经费不到位,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团员青年感受不到团组织带来的温暖和福祉,对团组织不认可、对参与活动不积极,基层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开展的思考

1.加大培训,做到“一个提高,两个正确引导”

⑴加大对基层团干部培训教育力度,提高业务技能及为团员青年服务的能力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由于特殊的区情、县情和乡情,在,各级团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政治保障。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掌握基本业务技能,了解团历史,掌握团工作理论,学会团工作的方法,教育基层团干部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共青团工作,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前提。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向心力尤为重要,致富带头人,有号召力的干部更能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加强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逐步增长本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团员青年服务,才能更好地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认可。

⑵加大对农牧民青年尤其是农牧民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他们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信教的农牧民青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做好农牧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牧区青年特别是农牧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结合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切实把农牧民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帮助他们学习时政,认清形势,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团结,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把广大农牧民青年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增收致富,引导到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来,引导农牧民青年崇尚科学、崇尚文明,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⑶加大对寺院僧尼的教育培训力度,正确引导他们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公民

寺庙始终是我们的重要阵地,基层团组织要配合地方政府深入做好寺庙僧尼工作,在僧尼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爱国主义教育、斗争和法律的教育培训。扩大沟通渠道,借助我们的优势,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寺庙僧尼中,教育、引导寺庙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特点相适应,引导他们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典范。要把宣传教育同关心关爱结合起来,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察雅县,具有宗教思想的农牧民青年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做好爱国爱教教育,做好寺庙工作,对具有宗教思想的青年也有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各级团组织要把团建和团工作延伸到各个层面的僧尼中,将团工作战线拉长,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工作和团组织。

2.构建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发展青年就业创业中心,做好“组织青年”、 “服务青年”和“争取青年”三项工作

新时期,团员青年有着新的特点,新的诉求,基层团组织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必须构建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最大程度上地吸引和引导青年。在现阶段,构建就业创业中心,壮大就业创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基层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农牧区青年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给予就业创业的扶持和服务。要引导农牧区青年从事服务业、旅游发展业,培养服务业行家里手,将农牧民青年从传统的、单一的经济形势中拉出来。

3.强基固本,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团工作开展

基层团组织是与农牧民青年最直接、最密切联系的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因此,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团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部分,要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巩固基层团组织体系。

村(居)团组织负责人进“两委”工作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坚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及时了解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关心基层团干部,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多鼓励、多支持,增强基层团干部“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使基层团干部充满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团组织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要结合新时期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和新诉求开展好基层团工作,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引领、联系、动员、宣传、维护、服务团员青年”的作用,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凝聚起来,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基层团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走具有中国特色、特点的发展道路,为“小康察雅、平安察雅、和谐察雅、生态察雅”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贡献青春才智。

参考文献

篇2

一、当前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

1、空空荡荡的大空间,治安难防范。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生产带有明显的季节性,随着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建立在计划经济之上的群防群治各项措施在价值观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打工经济的产生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农村出现了空空荡荡的现象,且大多还是老人和儿童。这样以来,就给农村的社会治安带来了难以防范的影响,一旦发生各类案件,更是难以侦破。同时,各类案件发生更呈上升趋势,并有越演越劣之势。

2、男走女去的长相离,治安存隐患。在大部分农村,有三分之一的,甚至二分之一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夫妻留下男的或女的在家照看老人或孩子。长时间的男女分离,导致夫妻感情的淡泊,从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婚外情、婚外恋,离婚率大幅度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暴力,财产分割,老人孩子的赡养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进一步显现,存在着较大的治安隐患。

3、老小相处的不和谐,治安有缝隙。大批青壮年夫妻或成人外出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由于知识、阅历的不同,辈份间隔的情感差异,导致老小相处间的许多不和谐因素产生,上辈埋怨孙辈不懂事礼,孙辈怨恨长辈管教太严,代沟越积越深,长辈杀害孙辈,孙辈毒害长辈的事件时常在有关媒体上见现。给社会治安的管理与防范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和盲点。

4、税费减免的大实惠,治安添疑难。在普遍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良种补贴、水稻种植直补、退耕还林、义务工的取消等等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原先已弃耕多年的农户(实际上村组已将土地重新发包)返回原管要土地、山林。一方拿着中央土地山林一定五十年不变的承包责任书,一方拿着经过司法公正的承包合同,到底谁是谁非,轻者对薄公堂,重者持械相斗,如若不行,聚众上访,静坐示威,给农村的治安增添了疑难。

5、征地补偿的兑现难,治安难确保。征用土地必须有偿进行,已写进《宪法》,除国家建设项目,赢利性项目外,新修乡村公路,兴办公益福利性事业等需要折迁房屋和征用土地,这些项目大多是民工建勤和上级给予一定补偿需地方政府(单位)配套的,按“规矩”办理,难以开工建设,不按“规矩”办理,百姓不拥护,经济难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扯皮上访、阻碍施工、打架斗殴会连环其中,良好的治安局面就难以保证。

6、上访查处的不满意,治安难协调。因政策因素,各部门综合协调不到位,个人基本素质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使许多上访者个人认为的不满意,不是那回事,不应当是这种结果等,导致其对社会和当事人进行强烈的报复和打击,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扰乱了治安局面,许多上访问题,治安部门也难以协调和解决,难以协调和解决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治安的混乱是刑事案件发生的导火索,民事和刑事案件的频发是经济发展的强度腐蚀剂。

7、办事程序的不公开,治安难把握。各级行政组织和各个部门办事程序及收费项目标准的不公开,“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产生与存在,村务、政务、校务的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都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不必要发生的事件(事故),加大了控制良好的治安环境难度,使故意扯皮、无事生非、寻衅兹事有了可乘之机,直接参与社会治安的单位和个人难以把握,更难以开展具体实施,是治安看不到的重大隐患。

8、组织的常搔扰,治安难追究。一些组织打着祛病强身,积德行善的幌子,经常深入到边远山区的农户家中,对老弱病残者进行大肆宣讲,出没鬼神,难以查处,且看似无妨于社会,一时半会也不好追究其什么,现实的恶果当现也不易概定,现行的法规也没有硬性的对初始者治裁的规定,只能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劝阻,使其有一定的参与性,并有扩展的态势。

二、基本对策

上述这些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存在,只是单方面的几种表现,并非完全是真正的内涵,社会治安是宠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各项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的特点和法规,使工作思路和对策具有科学预见性和现实针对性。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最初浅的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抓好,或许会起到一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要做好新世纪、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必须构筑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服务人民,维护稳定,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群众性地治安保卫组织为桥梁和纽带,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形成“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管”的态势,具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满意不满意上”,放在“认清形势,掌握基本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上,放在“强化标本兼治、加快经济发展”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的群防群治。

2、标本兼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农村社会治安的突破口。农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农村政治稳定的主要根源。农村农民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实际问题,并非不可收拾,而是缺少必要必须的解释、说明、理解,农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少数基层组织松懈和基层工作不力有关。因此,解决农村治安中存在的隐患和突出问题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消除帮派体系和地方恶势力,实行标本兼治。

一要加大对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领导重视力度,要有专门的领导与机构,有问题,有苗头,就解决,就处理,且不可堆成堆,垒成坨。

二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的工作人员,要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管理职责,建立起适应新形势下防范与管理的新规范、新制度。

三要要努力加强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工作,要广泛收集矛盾纠纷信息,改变过去“不告不理,不出事不管”的状况,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发展状态中。

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特点,研究探索新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

3、规范管理,把群众参与作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基础。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基层民众在社会治安防范中的作用,是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的必由之路。治保会是群众性的合法的群防群治组织,要发挥其作用和提高素质。

一要加强对农村治保会的组织和业务管理,要规范治保会日常行为,使其工作人员成为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收集信息,治安防范的治安重要力量。

二要加强对基层治保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巡逻防范业务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加大对初发事件的调解力度。

4、关口前移,把考核机制作为社会治安工作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治安部门要把关口前移,牢固树立“服务树形象、满意换民心”的思想观念,始终做到“发现矛盾纠纷(问题)走在萌芽前,调解纠纷走在激化前,回访解答走在反复前,查处问题走在事发前”。一级抓一级,层层化解矛盾纠纷(问题),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的思想,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融合在一起,做到统一部署,统一督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统一结帐,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由静态向动态模式转变;实现工作作风由机关办公向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转变;实现打防脱节向打防一体化转变;实现为广大民众服务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只有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广泛接触社会,做到有信息就收集,有隐患有排除,有问题就解决,有案件就查处,及时动员和指导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社会治安就会好起来。

5、落实目标责任制,把有偿防范作为农村治安工作的动力。要想使农村社会面达到良好的标准,除构建密集的防控网络外,必须建立切实的激励约束机制。长期以来,农村社会治安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保会作用发挥不够,有名无实。主要因素是缺乏管理和激励约束,如何改变?

一要调动广大民众和治保会人员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确定防范目标,多渠道、多途径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使民众增强治安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要在防范和化解矛盾问题中,实行有偿责任制,把有偿防范作为动力进行推广偿试。责任区民警包面,治保会包线,治保员包点,人人有职责,责任与利益直接挂钩,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提高防、控、决能力。

篇3

一、保康中心税务所概况

该所连年被旗局评为实绩突出单位,2004年被市局评为先进集体,2006年被通辽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一)、税源情况

一是建立了科学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严格税务登记管理制度,主动与工商、国税等部门搞好配合,及时清理漏征漏管户。

二是建立了月度收入分析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提高了分析质量,增强组织收入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

三是切实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和监控。对年纳税3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和新增项目进行全面的源头监控,确保主体税源和新增一次性税源的及时足额入库。对本辖区内新增项目、外来施工企业、公路建设工程的投资、完工进度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实施税源监控,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四是加强收入调控,合理分解税收任务,确保组织收入实现均衡入库。

五是加强执法监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执法水平。适时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对依法征税情况、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税收执法程序等进行检查,及时纠正税收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收到实效。

(二)、管理情况

他们深知要想全面完成好全年的收入任务,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化征管、依法治税,向管理要税收、向管理要效益。因此在税收征管中,他们以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强化税源管理为重点,在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上下功夫,功难关、打硬仗,取得了成效。

一是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对所有管户全部清理上线,对城镇户全部实行计算机定税,对具备条件的管户全部实行银行批量扣税,对达不到起征点和享受优惠政策的纳税户,实施动态监控,对农村牧区的纳税户,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按季征收税款的方式。并对旗网通公司成功地进行了网上申报,填补左中局网上申报的空白,使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建立纳税评估机制,根据实际确定对**旗中天电力器材厂、**旗清泉供水中心2户企业进行纳税评估,通过实践,探索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及税源预测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征管资料电子化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在2006年制做的户籍式管理电子档案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征收台帐、停业台帐、注销台帐、新开业户台帐、下岗再就业惠户台帐、失踪户台帐、非正常户台帐微机输出功能,大大减轻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另外,征收台帐还具备了自动分税种、分月统计功能,为预测税源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信息化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税收工作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还起到了监督、检查的导向作用。

三是他们对所有管户实行了分区划片管理,把辖区划分10个管区(保康镇内6个、农村牧区4个),对每一管区都确定了相应的税收管理员,要求税收管理员当好税收宣传员、纳税辅导员、信息采集员、税源监控员四个角色,做到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准确掌握管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与税收有关的其他情况,实行税收管理员对辖区每月两次巡查制度,并要将巡查情况记载在巡查记录中,使税收管理员的职责更加明晰,使税收管理员的执法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全面提升。

四是实行双人上岗,定期轮岗制度。他们于今年8月对税收管理员进行了管片大轮换,并成立税收征管质量监察专职小组,对税收管理员管户情况适时进行排查监督,对税收管理员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巡查面达到98%,从而使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六是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从服从服务于全旗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做好税收政策与地方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截止目前,辖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各类纳税人有324户,年减免税额达15余万元。受到了地方党政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纳税人的充分好评。

七是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实现纳税服务形式上新突破。他们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主动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个性化服务,如所长接待日、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制、预约服务、管理到户服务制、现场辅导等,及时满足纳税人的合理要求,把纳税服务渗透到日常管理中。

当然,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尖子和专门的微机人员较缺。受地方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税源短缺,税收基数过高,造成组织收入和征管难度都再不断加大,影响了地方税收的增长。

二、挂职的收获和

体会

本人认为保康中心税务所在工作集中体现了“发展、创新、务实”的特点:一是切身感受到保康地税中心所这支队伍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队伍,班子是团结有为,积极向上,敢于负责的班子,有一种立足征管、强化征管、争先创新、争创一流的紧迫意识。二是他们采取有力措施,克服税收任务高基数、高比例增长、政策性减免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和均衡入库。三是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收基础管理工作,制作、完善了户籍式管理电子档案,提升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四是实行双人上岗,定期轮岗和督查检查制度。促进了税收管理员廉洁从税、规范执法。

通过挂职,虽然时间较短,但从不同的层面启发了思路,给予我许多新的思考。

一是基层税收征管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税收事业的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要针对基层税收征管实际情况,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着力加强对税干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篇4

当前工作的现状一、目前“三访”事件的成因分析:

1、改革使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随着原来的利益格局逐步打破,新的格局不断形成,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出来,有些带有普遍性,处理难度较大,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一些群众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过于迫切,要求过高。随着法制的日益健全和工作标准的逐步提高,不少群众往往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工作,算陈年老账,尤其集中在企业转制、村级财务、土地等问题上,纠缠不清,也解释不清。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一是群众观念淡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使党和政府的旨意得不到群众的接受,引起群众不满;二是超前意识不强,没有通过排查及时掌握信息;三是存有侥幸心理,即使提前掌握了信息,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化解。

3、少数群众对现状怀有不满。一些群众生活不如意,加之个别党员干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这种不满情绪往往转移到政府身上。发生后,群众受不满情绪影响,把当地政府视作对立面,对政府的信息不信任,口耳相传成为了解情况的主要渠道,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信息的失真。也正因为如此,对政府缺乏信任感的群众,想方设法“把事情闹大”,以引起上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4、个别人素质低下。突发性的主体通常比较复杂,有的不懂法规,不守法纪,遇事喜欢聚众“斗狠”;有的不听劝阻,不服教育,一意孤行;有的煽动组织,利用一些善良而不明是非的群众以实现自己私利;更有极少数人以“上访”为业,以串联、拉拢、蛊惑为能事,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目前“三访”事件的特点分析:

1、人数众多。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法不责众”等错误思想的影响,突发性当事人为扩大声势,往往相互鼓动,组织串联,采取大规模行动,人数众多,动辄数十人,甚至成百上千。

2、行为过激。突发性一旦形成,群众的情绪相对比较激烈,主要表现为围堵、冲击机关、企业,拉标语、挂横幅、堵塞交通要道,甚至毁坏公物、袭击机关工作人员,严重破坏公共秩序,甚至不惜触犯法律。

3、处理棘手。由于人数众多,情绪激动,当事人的怨气和期望值随之升高,往往提出一些不现实、不合理的要求,解决难度甚大。由此往往容易形成大规模集体上访,甚至重复集体越级上访,向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政府作出无原则的迁就,以满足其要求。

三、目前基层工作的症结分析:

1、工作网络体系仍存在盲区。党委政府与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信息交换有欠及时与畅通,未能有效掌控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类信息,给工作带来了被动。一旦发生大规模的“三访”事件,往往措手不及,应对乏力。

2、与上访群众缺乏必要的沟通。一部分干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上访=造反”的陈旧观念,与上访群众存在隔阂,未能以完全客观公正态度倾听群众的意见,简单地把“平息事态”作为工作的唯一目标。不从根源上解决的核心问题,而频频以“抱薪救火”的方式维持暂时的稳定局面,缺乏长远的眼光。

3、与上级职能部门无法衔接。当前基层农村焦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环境污染等方面。而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速度加快,特别是《行政许可法》施行之后,基层党委、政府的行政职权与行政管理范畴已大为收缩,而基层党委、政府与拥有相应行政权的上级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因而使许多群众意见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在基层得到及时而合理的解决,构成了越级上访的主要成因。

面对当前工作的现状,如何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已成为维护农村稳定的当务之急。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结合新《条例》的实施,适时地推出“导访制”新模式,拟或能为农村工作开创出一条新思路。

导访制的运行机制

导访制的定义:导访指基层党委政府主动参与到群众过程之中,发挥合理的引导、疏导、向导作用。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上访;对一些不合理要求、不切实际的非份要求进行疏导;为群众提供合理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案,并充当陪同上访群众代表前往有关部门、机构的向导。

实施导访制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确保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新《条例》的规定与要求,从当前农村工作的实状出发, 总结农村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级上下联动,全程参与指导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疏导、帮助与协调。形成了源头上控访、依法导访、透明降访、服务减访、责任化访、综合治访的工作格局。

导访制的对象是各类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要求的活动。

导访制的操作程序:

村(居)主职干部与驻村指导员时刻关注当地动态,开展全面的信息搜集、纠纷调解工作,及时制止包括“三访”行为在内的非法、无理上访。对有合理要求的,陪同上访群众走访镇人民政府调处服务中心,或为群众代为传递信件。在源头上切实维护行为的合法性和有序性。

调处服务中心时刻保持与基层村(居)干部、驻村指导员、农村群众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矛盾动态,通过各种方式直接与上访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做好调查与解答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期取得上访群众的信任。

接访过程中,调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过程必须严格对群众提出的要求进行甄别分析。对能通过行政途径、司法途径、调解途径等其它方式解决的矛盾纠纷,及时予以疏导,给出解决建议与方案,鼓励群众通过合理途径解决存在问题,并在程序、方法上予以指导与说明,以期有效降低数量。对提出不合理、不现实要求的群众,耐心予以说服;对无理取闹者,予以警告;对屡教不改者,按《条例》规定处理。如实做好各类接访记录,及时上报。

调处中心应将群众反映的问题与合理要求及时与有相关行政权的职能办公室或上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联系,以在合法、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群众正当需求为目标。对在本级人民政府职能办公室管理权限范围内的合理要求,调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在与相关办公室取得联系后,陪同上访群众前往,由相关职能办公室负责处理;对确属合理合法而必须由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办公室应主动与相关上级局办联系沟通,商讨解决方案,并取得一致意见后,由调处中心派员陪同所涉及村(居)驻村指导员与群众代表(3—5人)在约定时间一起前往约定接待地点,帮助解决。在上访过程中,导访人员应主动担任向导,为上访群众代表提供指导、帮助,自觉维护上访纪律与秩序,制止过激言行。确保上访过程的依法、有序。在程序结束后,调处服务中心必须翔实登计导访记录,立卷归档备查。

导访制的实施:

当前,正值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潮之中。面对工作的新形势与新变化,我镇的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做到了领导重视、正本清源、意识强化、制度落实,使全镇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工作中对导访制的实施也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此处预留写具体例子

种种事实表明,导访制的实施对工作特别是遏止个访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社会化和“三访”事件的发生是有相当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导访制模式对处理于突发性矛盾,解决新近产生的问题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有效,而面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积累矛盾时,导访制的效果并不明显。如何才能使导访制作为一种成熟的系统模式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增强创新意识,确立工作的新思路。

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认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改革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矛盾的必然性以及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的紧迫性,从而更加自觉地从全镇工作的大局出发,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根本措施,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切实增强政治观念、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和责任观念,彻底扭转工作“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消极被动局面,主动改进工作,克服畏难情绪,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健全工作机制,探索超前化解矛盾的新方法。

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必须不断加固工作的基础。一是要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协助主要领导负全责,其他领导按分管工作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各负其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作责任体系。通过贯彻落实《条例》真正建立起对工作整体重视,层层重视的稳定长效领导机制;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规范化运行机制;加强宏观指导,明确目标要求,定期检查考核的科学管理机制;坚持各项领导制度,严格实行工作通报和加强责任追究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要健全基层工作网络,做到村村有工作组织、有接待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工作标准和制度。三是要建立灵敏、准确、快速的排查调处制度,强化预测、预警、预控能力。通过加强对问题的层层排查调处,牢牢把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超前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说服一批老户息访息诉,消除不安定因素,达到减少重复、越级和集体上访,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三)畅通渠道,拓展联系群众的新途径。

要树立大观念,确定大思路,建立大格局,形成方方面面共同重视做好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强大合力。一是要建立以导访制为代表的一整套综合制度。党委、政府、人大、纪委与职能办公室定期沟通情况,排查各类问题,制定预案,联手办案,增强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二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接待条件。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作为群众综合接待场所,发挥群体接访优势,让人来有地方坐,说有专人听,事有部门办,反馈有结果,不出接待场所就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三是要扩大视野,把人民代表、村(居)代表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纳入大网络,充分发挥代表们联系面宽、层次较高、信息灵和反映人民意愿最直接、最真实、最广泛以及做上访群众工作最便捷、最有说服力的优势,化上访为下访,化对立为对话,化消极为积极,使人民成为群众向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参政议政的重要窗口。四是要加大工作的协调力度。密切与各村(居)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联手办,综合治理,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活用三导机制,开 创工作的新局面。

篇5

关键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特点;制约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94-02

1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的特点

远距离成人教育是以现代广播、电视、录像等为媒体,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面授辅导为补充,对成人学员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是集自学、视听和课堂教学优点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远程成人教育同普通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施教的广泛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用现代媒体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手段教学,施教面广、容量大,可以承担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初、高中毕业生的考后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继续再教育、培训学习,可以使初、高、中等农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覆盖到基层一线。

(2)办学内容的社会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加速科技培训进程,提高基层专业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发展特色农业,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增强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编设课程、组织教学时,都是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的,开设的专业围绕着农业发展这个主体,涉及各个行业,以满足工作及生产的需要。

(3)学习方式的便利性。由于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以及学习培训区域、场所、资金等的限制,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广大的农民不可能进行专业院校脱产学习,他们要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只能边工作生产边学习,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是送教上门,并且学习费用低,这正好适应了基层专业人员和农村学员的这一要求。

(4)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媒体除文字教材外,还有音像、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等教学辅助设施,通过采取自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书本与声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师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自身特点自愿选择、自由结合。

(5)学用结合的实效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根据学员的特点施教,结合当前的工作重点、新科技、新知识施教,学员大都不脱产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当前制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发展的因素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面向农民的远程成人教育学校,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目前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群众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远程成人教育的机构不健全、人力不足,对远程成人教育的宣传不够,接受教育的人员不多,普及科学知识的面不广,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2)教育经费缺乏。由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面对的是广大农民,他们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对他们的教育必须要投入比传统教育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再加之远距离成人教育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完成一整套教学过程的。因此,具备必要的教学设施,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发展,资金不足是制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由于大多远程成人教育工作人员只精通1~2门或部分专业知识,而农业是一门“百科书”,在实际教学当中往往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以及对当前的新知识、新技能学习不够。必须鼓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农民、农业服务。

(4)学员文化层次差异较大,整体提高学员素质的难度大。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文化层次各异、素质相对较低,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要想让他们尽快达到教学所规定的目的,有着比其他教学方法更高的难度,必须分层次开展培训教育,以实现远程成人教育的目的。

3改进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工作的措施

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工作就必须从大农业角度出发,按照远程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逐步摸索出一套更为适应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工作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措施和办法,保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办学体系。远程成人教育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科学技术来完成一整套教学过程的,因此,它要求学校必须建立和健全一个完整的办学体系、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才能达到远程成人教育的教学目的,为此,应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体系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办学体系:一是领导体系。远程成人教育的社会性特点决定的办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协作来完成。因此,各级政府应成立由教育、财政、科技、组织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建设以及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等方面起到组织协调、安排落实的作用。二是管理体系。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这种远程成人教育学校,有着“远、大、散 ”的特点,管理工作的好坏是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保证条件,只有实行规范管理,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序健康地发展,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因此,必须规范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即从组织、思想、工作管理等方面入手,完善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三是辅导体系。辅导是弥补远程成人教育师生之间不能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应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以科研、科技推广及生产等各门类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使所开设的各门课程的面授辅导按教学大纲要求得以保证落实。办学设施:一是实验、实习设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根据设置的专业,建立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实验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器材,有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才能使理论知识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促进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二是声像设施。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的经济文化、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差异,合理配置和选择卫星接收、录音、录像、标本、挂图、模型教具等多种教学媒体,使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2)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落实教学环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自学、视听、面授辅导等,自学与视听环节的落实,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要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必须注重自学与辅导相结合、视听与面授相结合。一是自学与辅导相结合:首先,要强化学员对自学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自觉自学的思想基础,引导学员明确学习目的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其次,指导学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使自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再次,加强自学过程中的指导,培养学员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最后,督促检查自学情况,提高学员自学水平,保证学习质量。在此基础上,辅导教师可根据学员自学实际,抓住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答疑、检查,解决自学中的实际困难。二是视听与面授相结合:在音像教学的基础上与面授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视听与面授相结合,则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热爱教育工作,要经常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强教师技能素质的提高,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工作,使教师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尽量做到一专多能、一人能胜任多门课的教学工作。采取自学、视听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员的层次结构,利用电化教学的现代化手段,灵活进行视听与面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打破地区界限,探索远程成人教育改革的新路子。要从大农业角度出发,打破地区界限,要“找米下锅”,主动地走出去,不定期地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乡村,调查了解社会需求情况,不断扩大生源,将农、林、牧、水等各相关行业的有志于参加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青年人都吸收到学员队伍中来,逐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当走长、中、短三结合的道路,即大专、中专、“绿证”、实用技术培训一起抓,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教育都应将“实际、实用、实效”的教学特色体现出来,全方位施教,更好地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6

一、企业经营困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企业经营困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难度更大了。企业经营困难时期最终的目标就是摆脱当前困难经营形式带来更好的经济价值和收益扭转经营困难局面,企业高层势必从整体上调整转变经营策略,然而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员工等靠要思想尚未转变,应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团队意识较差,另外产权制度的改革使部分员工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员工对改革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市场竞争持抵触情绪,义愤填膺、怨声载道已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主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趋向更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强有力地思想政治工作对把道理讲通、问题讲清,使员工支持企业调整转型发展,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增强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的情感,以此带动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

二、企业经营困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第一,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在新一届领导集体成立时曾开门见山的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并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善于运用各种载体、形式、方法和渠道,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引导广大职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采用技术创新、节支降耗、发展非煤产业等措施共同度过企业难关,实现企业在经营困难时期世界500强,位次再次前移。

第二,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及传奇人物正能量的宣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正面引导,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受当前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复苏缓慢,开滦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做好正面宣传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只有唱响企业“转型、发展,特别能战斗的”文化主旋律、传播“侯占友、艾有勤、王焕明”等开滦传奇人物的正能量,并把握好时、度、效,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广大职工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才能弘扬百年开滦的特别能战斗精神,才能激发全体开滦员工凝聚共识、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第三,着力加快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企业经营困难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事关职工的前途命运、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上积极作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古人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企业经营困难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必须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重点是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渗透到每一个岗位,并充分利用企业飞信、手机党校、新闻早晚报、感动企业人物事迹展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打“整体战”、出“组合拳”、奏“交响乐”,“发出‘好声音’,宣传‘正能量’”,形成“大宣传”的工作格局,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推动形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四,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越是经营困难越应该从思想中注重引导职工是企业主人的意识,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要积极探索贴近职工、服务职工的新途径新办法,立足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职工个人实际,并根据不同职工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区别帮助职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选准自我发展的突破口,这样职工才会更加深刻认识自身的价值,及时在逆境中也会更加努力、更加长久的奉献,达到应有的职业生涯高峰。

篇7

××煤矿发生“10.4”透水未遂事故后,矿上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分析直接原因是当班班长××及全班工作人员违章作业,没有按照《××起底安全技术措施》中的第二项第六条、第十条规定进行施工,从班长××分析来看,本人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违章作业,起底后未能及时加固轨道,并违章站在碴车侧面准备作业,是该起事故的直接责任者,而副班长××对违章作业现象熟视无睹,未及时制止,且未对碴车采取固定防滑措施,现场监护不到位,从而酿成让人不可思议的安全生产事故。

痛定思痛,在吸取“10.4”事故的同时,我们要从科学管理的高度深刻地反思一下,如何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现有的班组长在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话题,如果我们的班组长在现场生产过程中能多留一个神,多说一句话,多提一个醒。多一点查看,多一个预防。多一项措施,对每一项工作都仔细检查,认真落实,严格按标准作业,那么“10.4”事故就不会发生。

笔者在煤矿基层工作多年,从我矿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来看,我们在科队级以上的管理层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重点工程加强了现场跟班,保障了安全正常生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科队级干部人员少,不可能面面俱到。煤矿生产组织点多面广。工序复杂,不能适应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形式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本人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班组长在煤矿现场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只有班组长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坚持“五个做到”,才能扎实抓好班组安全生产工作。

1、做到具有过硬的素质。一个好的班组长,应该是安全生产的行家里手,是一个班组的核心。我矿井下生产一线的班组长,一部分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农民协议工,文化程度不同,加之随着我矿改扩建工作的深入,矿井的机械化程度提高,这就要求班组长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会干”。能随时正确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要“会管”,就是对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加以解决,在职工的眼中,班组长就是带头人,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要求班组成员做到的,班组长首先必须做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体现一种思想,班组长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班组长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术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超前的预测预算防范意识,做到超前指挥,超前管理,发现事故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2、做到紧靠现场管理。安全管理的基础是现场管理,班组长紧靠现场,必须科学地有计划的组织生产,按章作业,坚持干标准活、放心活。我矿井下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回采工作面及掘进巷道顶板压力较大,巷道维修起底工作量多。加之21025走向长臂倾斜分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是××公司今年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现场管理工作难度较大,这就要求班组长时刻做到“三勤”(眼勤、手勤、嘴勤)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堵塞漏洞,做一台现场管理的“显微镜”对问题不论大小,不留死角,一抓到底,不能视而不见,麻目不仁,避免现场管理出现“盲区”,努力做到生产现场“小隐患不过班,一般隐患不过天。”

3、做到严反“三违”不留情。班组长在生产一线,最接近工人,对每一名工人的素质和安全意识以及生产现场状况,也最了解,对“三违”现象看得最清,发现得最早,因此要搞好班组的安全工作,班组长必须均起眼来抓“三违”,要敢当“黑脸”包公,铁面无私,要做“三违”的克星,使“三违”找不到任何存活的“空间”,我矿今年虽然加大了“三违”的处罚力度,对“三违”人员采取了罚款、降岗、辞退等一系列严厉的措施,但有些职工图省事、怕麻烦的懒惰心里,侥幸心里,习惯心里,甚至有些班组长自认为工龄长,经验多,技术高,为抢时间,抢收任务带头违章蛮干的现象时有发生,做为一名班组长,首先要认识到违章作业仍然是造成煤矿事故的根本原因,不出事故是偶然的,侥幸的,造成事故是必然的,任何姑息迁就,得过且过。甚至同情“三违”人员,都是害人害己。

4、做到居安思危,绷紧安全弦。班组长抓安全工作要常常反思,现场施工中还有哪些隐患,存在哪些薄弱环节,那些地方仍有不足需要改进,安全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止境,做为班组长。一方面要堵塞班组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跑、冒、滴、漏”思想,另一方面要对班组每名职工的思想、心理、个性、行为等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状况等做到了如指掌,克服影响安全的不利因素。再者对个别安全操作技能差,安全意识淡薄的职工要经常开“小灶”强化培训教育,对已取得的安全成绩,不能沾沾自喜,要居安思危,举一反三,时刻紧绷安全弦,念好“安全经”。

篇8

一、我市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现状

2006年我市五区市县返乡报到大中专毕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总量较大。全市大中专毕业生总计2930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1123人(含硕士2人),占38%;大学专科1426人,占49%;中专381人,占13%。二是大学生比例较高。仅专科毕业生就占49%,接近总数的一半,本专科生之和2549人,占总数的87%,远远超过中专生的比例。

我市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总数1612人,就业率55%,其中,在广安市外就业796人,占总人数的27%,市内就业816人,占总人数的28%,未就业1318人,占总人数的45%。从就业指标数来看,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比较低,表明在全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我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据调查,未就业毕业生中多数长期在外找工作,也有的在家复习备战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只有极少数人在准备自谋职业。

毕业生在市内就业分布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民营企业未能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今年国有事业单位吸纳我市毕业生就业644人,由于受机构编制的约束,绝对数量不大,但仍是我市毕业生在本市内就业的主要渠道,占市内就业总人数的75%。据调查,这部分就业人数主要源自基层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154人,仅占市内就业总人数的18%,这与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极不相匹配,仅2005年民营经济对我市GDP的贡献率就达66.7%。毕业生在市内其它单位如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非企业单位就业63人,占7%。

二、影响我市毕业生留乡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从毕业生角度看。一是有些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误区。许多毕业生认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固定,不算就业,因此想尽千方百计进机关事业单位,目前的“考公务员热”和图三的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和市内其它单位就业的情况就印证了这一点。还有不少毕业生及其家长以跳出“农门”为目的,宁可少挣钱,也要到城区、到大城市而不愿回到基层和农村工作。二是部分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与过高的就业期望反差较大。不少毕业生抱着挣大钱、干大事的想法,不从自身能力出发量力而行,不从基层做起,不善于积累经验,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好高骛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三是有些毕业生的专业已超出我市目前的实际接收能力,如:石油、外贸英语、艺术、文学等专业毕业生回我市后难以选择对口职业。

(二)从用人单位角度看。一是用人标准提高造成初次就业难度加大。刚出校门的毕业生,自然缺乏实践经验,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现在用人单位多数不愿承担培养毕业生成长的费用,他们要的是有工作经验、进来就能用的人才。并且部分用人单位故意抬高学历标准,本来中专生可以干的岗位,偏要招大学生来干。二是对毕业生的有关权益未给予应有的保障。部分用人单位用工制度不完善,给予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随意性较大,不落实国家养老、社保等政策,不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

(三)从求职平台的角度看。一是人才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受财政资金限制,我市各区市县人才市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软硬件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各区市县人才市场之间供求信息不够畅通,没有形成推介网络。二是供求双方对本地人才市场的认可度不高,部分民营单位习惯于自行到学校选拔人才或在本单位门外贴招聘广告的方式,致使人才市场提供的招聘信息量较少。

(四)从政府政策的角度看。一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作为用人主体,按照严格控制财政给养人员增长的要求,受编制限额约束,人员招考次数和规模都有限,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较少。二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监管者,其相关职能部门在保障劳动者相关合法权益方面力度不够,在落实培训、奖励、科研等方面政策时,对待民营单位就业者与公有单位就业者差别较大,影响了毕业生到民营单位的就业积极性。三是按照现行规定,我市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部门报到,使师范类毕业生择业没有进入人才市场,影响了对此类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等工作。

(五)从社会生活环境的角度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毕业生待遇整体水平较低,生活环境距大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毕业生尤其是大学生在我市基层就业,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个人发展等问题之外,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如:谈恋爱、结婚、生子、养家、买房、赡养老人,这些生活问题都要考虑,使得毕业生对留乡工作不抱热情。曾有选拔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坦言:“在乡镇工作,交际面有限,找对象都难!”

三、推进我市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必须紧紧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抓人才建设、抓经济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要加强人才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由政府组织牵头,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由市级延伸到乡镇的领导协调服务机制,建好并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搭建平台,大力办好人才市场。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作用,财政应当安排适当的资金投入公益性人才市场建设,办好人才网站,并加大各区市县人才市场之间的联网贯通,形成人才信息网络,提供便捷的选人择业渠道。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中心结合市场服务,应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在档案保管、职称申报、党(团)关系挂靠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就业者提供全方位的人事服务,促进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三)落实政策,加强监督,保障毕业生权益。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用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督促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政策,落实培训、奖励、科研等方面政策,对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内就业的人员要“一视同仁”,把毕业生应享受的权益落到实处,真正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二是在税收、工商、信贷等方面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创业,尤其要大力鼓励毕业生投身种养植(殖)、农贸等急需人才的农村产业,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三是将教育部门管理的师范类毕业生与人事部门管理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统一纳入人才市场管理,形成人才大市场。

篇9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等①。本文所谈的工商管理专业指的是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自1999年国家推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第一届扩招大学生毕业,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以后逐年递增,2008年511.9万人,到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8.7万,整整比2003年翻了三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麦可思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在第六位[1]。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本身是比较广的,可是由于整个人才市场供给量的逐年剧增,很多需求单位对管理类岗位在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上不断提高,致使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从2009年开始,目前已向内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两届毕业生,共267人,学院现有在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445人。根据学院学工办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截止毕业当年9月,2013届和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初次签约就业率(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34.4%和19.4%,“初次签约”就业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调研结果

为了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即将毕业的2011级及在读的201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58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第二部分是对已参加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及学院专职教师进行访谈。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

(一)就业形势

在调查问卷“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一题中,有52.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34.8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只有不到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容易就业。

(二)就业观念及职业定位

在调查问卷中“您在大学期间是否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一题的结果主要集中在“想过,但不明确”,占被调研人数的65.8%。在“期望的工资”一项中,选择“1000-2000元”占3.3%,“2000-3000元”占9.2%,“3000-4000元”占31.58%,“4000元以上”占55.92%。在“就业的首选地区”选项中,主要集中在“家乡”和“内地省会城市”两个选项,占72.37%,而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的只有11人,占7.24%。在“是否有志愿去基层就业”一题中,有57.24%,即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有可能去基层就业”,34.86%的同学选择“不会考虑或暂时不考虑去基层就业”,只有7.9%的同学选择“决心到基层就业”。

(三)教学满意程度

在调查问卷“您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一题的结果中选择“满意”的占27.63%,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教学满意度“一般”,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22.37%。在开放式问题“您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一题中,很多同学提到了个别专业课教师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比较死板的情况。

(四)课程设置

在调查问卷“您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安排、课时和实训课程等)”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22.67%,选择“一般”的占“60%”,“不太满意”的占14.67%,“不满意”的占2.66%。在“您对教师在专业与就业的衔接活动的评价”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30.67%,选择“一般”的占“57.33%”,“不太满意”的占10.67%,“不满意”的占1.33%。在开放式问题“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一题中,很多同学提出应该增加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课程。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大环境,而大多数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念相对落后,期望的工资偏高,缺乏到边远地区及基层就业的意识,但通过调研也发现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可能去基层就业的情况,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中某些错误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适应性

从上述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一般。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多而不深,理论课程偏多。公共管理学院很多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是包含在理论教学课程当中的,任课教师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不好,学院也尚未制定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在教师队伍上,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不足,个别教师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也不够深刻,因而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适应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难找的局面。

(三)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从小被灌输“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2]。通过对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一方面希望老师增加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又出现了很多学生不愿意亲自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的尴尬局面。公共管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布置了暑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的任务,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同学在假期由于缺乏指导教师的监督,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四、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定位

在大学培养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晓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虽然比较广,但是并不意味着一毕业就会从事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初次就业时要顺应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尝试选择去更具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毕业生应该调低对初次就业的薪酬期望值,通过基层工作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才会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薪酬。再次,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尝试自主创业,2014年,政府办公厅已经印发通知,着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万人创业行动”,扶持1万名大学生创业。对在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以及经人社部门认定的其他创新创业平台内孵化的创业项目,给予创业团队或项目不低于1万元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3]。政府政策的出台,给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调整课程设置现状,及时引进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把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课时数做实,建立健全教师实践环节教学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使专业课授课真正实现从理论型向实践型的转变。再次,学院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等,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做基础准备。优化师资队伍,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首先,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学校可采用与企业合作、考察,利用假期或特定时间到企业就职的办法,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针对某些特定的课程或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并且符合高校教学层次需求的人员任教。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灵活性,多开展研讨教学和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将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生产制造企业;竞争力;全面预算

现代企业的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的保持与提升,已经不再仅仅依靠扩大产量、研发新产品以及增加人力财力投入这种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而必须将管理和经营的中心从外部扩张逐渐转移到内部管理上面来。预算管理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生产制造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生产制造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生产制造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因此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管理难度大、财务风险系数高等典型特点。而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财务管理的重点与核心自然落到了预算管理上面,然而近年来,虽然预算管理从各方面都得到了完善,但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以及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预算管理的一些典型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首先,预算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成体系的地方,许多生产制造企业仍然习惯于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诸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部门,而对内部管理不够重视。预算管理往往只是由财务管理部门兼管,不仅不具有系统性,专业化程度也不足,导致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其次,企业缺少预算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造成管理与实际脱节。这样不仅难以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还会制约其他部门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良性运转。

2生产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生产制造企业的预算管理不仅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切实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而工作推行首先就要从预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入手,这样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生产制造企业想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笔者认为,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制造企业想要实现预算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做到系统性与全过程管理。但是,生产制造企业涉及的环节、流程、部门及人员众多,不同产品也有不同的生产工序,还有应收账款、现金与非现金等众多管理项目,如果不能做到系统性与全过程管理,则直接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质量。第二,全面预算要求管理工作具有全面性,而生产制造企业的部门比较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更需要加强组织性与统一性,但从目前工作现状来看,企业管理者对包括预算管理在内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无法真正起到组织协调和主导的作用。因此,组织性和统一性既是生产制造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也是工作开展的难点,需要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第三,全面预算管理重在执行,只有切实执行才能取得实际效果。然而在生产制造企业,执行问题一直困扰着领导层和具体管理人员,因为生产制造企业的部门众多,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构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但是,长期以来的现状是预算考核的目标制定不够科学严谨,从而让考核工作缺乏力度和效果,导致许多企业的预算考核只是走过场、做表面文章,难以发挥考核的真正作用。因此,生产制造企业如何让预算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推行的重点和急需突破的难点。

3加强生产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生产制造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市场对企业的外在要求,更是企业在新时期、新经济背景下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生产制造企业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寻找相关解决措施,才能切实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质量。

3.1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而一切管理活动和行为都要以企业的发展目标及战略规划为依据,这样才能将管理活动落到实处并产生真正的效果。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同样离不开企业发展目标的指导,具体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思路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服务。

3.2企业决策层要高度重视

决策层的支持力度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践行程度。企业决策层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全面预算管理,还要采取具体措施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此外,决策层的大力支持能够带动企业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工作人员配合相关工作,从而为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的运转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3.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只是确立一项制度和设置几个岗位,其重点在于全面,要做到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将其从一个孤立的工作项目升级为一个系统的管理网络。(1)设置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全面预算管理虽然属于财务管理分支,但存在许多自身特点,也需要有更多的专门人才进行专门管理,所以设置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十分必要。而人员配置方面不仅需要涉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部门负责人相互协作,还应该聘请全面预算管理的专门人才参与管理。此外,企业还要确保工作开展既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又能满足市场的变化发展要求,避免管理工作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2)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框架。企业要做到预算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与协调性,搭建管理框架必不可少。第一,企业应加强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虽然两项管理工作都能够实现资金、物资的优化配置,但如果两者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就容易出现管理漏洞或者计划与执行脱节的问题,不仅丧失了管理的意义,更会造成财务管理风险。同时,企业在加强成本控制要结合预算管理目标,让成本控制有的放矢,而不仅仅是为了节约而节约,从而既能保证产品及服务品质,又能够满足预算执行需要。第二,企业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固定资产作为生产制造企业的重要生产力,长期以来也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典型问题,同时还存在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等现象,不仅浪费资金,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和隐患。企业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首先要推行固定资产的采购招投标制度,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暗箱操作;其次,企业要加强固定资产常态化维护保养,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既浪费金钱又增加了生产制造的危险系数;最后,企业尤其需要加强报废回收环节的核查工作,严格推行经办人、使用者、监督人的三方会签制度,明确落实管理责任,避免出现违规行为。第三,企业要加强对后勤保障环节的预算管理与监督。后勤保障的预算管理由于项目多、金额小、人员多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企业预算管理的死角。企业加强后勤保障预算管理也应该与成本控制相结合,在推行常规办公用品集中采买、精细化分配的同时,将诸如保卫、清洁、食堂等与企业业务无直接关系的部门,通过外包形式承包出去。这样既能够节约管理成本,又能让管理者有更多精力去处理工作中的事务。(3)加强绩效考核。企业要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质量,而在考评体系的目标设定上,应引入平衡计分卡工具,从客户层、财务层、学习成长层及内部管理层4个方面确立考核指标。这样就能够避免单一财务指标制约企业未来发展,让非财务指标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让全面预算管理摆脱“直接经济效益”的限制,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东明.生产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财经界,2016(8).

[2]胡蓉.A汽车制造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