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资源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资源

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教育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

篇2

关键词: 均衡性 小学教育资源 城乡差别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但不可否认,非均衡发展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报告均指出,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主题。就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江苏地区而言,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上。

笔者将以县级行政区口岸县的小学为案例进行实验研究,借用陆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标[1]:1.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年限、入学率、升学率、公立学校在校生比例等);2.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等);3.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平均班额、生师比、教师学历等)。从中选取第二、三点进行系统研究。这样可以了解口岸县小学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水平,尤其是城乡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全国城乡小学的办学条件现况与对比

(一)基础设施方面

2010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计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中提出并强调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但是,大量农村小学仍没有能力配备微机房、多功能教室,购置相应的教学仪器、学具、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等。城乡间学校规模、校舍环境、教学设备等存在的差距表现得十分明显。据2010年的统计,城市校均拥有计算机80台,而农村仅为7.5台,比例相差超过10倍。校均实验器材的差距则更大:城市教学仪器值校均82.08万元,而农村则仅有5.13万元,比例相差近20倍。可见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在设备、器材方面极其匮乏,这将导致一批农村小学无法开展教育部规定的课程。[2]

(二)教育经费方面

教育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的直接表现。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一组我国普通城乡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包括生均预算内经费和生均预算外经费,可以衡量生均经费的总体水平)的数据比较,摘录如下:[3](单位:元)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看,2000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110.7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647.01元,两者之比为1.72:1;在之后的10年中,城镇和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都在逐年增长,到2010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已达到5191.07元,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4560.33元,比例降为1.14:1。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政府对城镇与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都在逐年增长,两者的相对差距也越来越小,但是经费的分配还是极不均衡的,农村距离城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不能在短期内缩小的。

还应当注意的是2008年以后,由于大量小学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工资普遍上涨,城乡教师工资差距缩小,因此农村教育经费扣除教师工资之后能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则更少,这样将导致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更不足。农村小学能真正获得各项政府性资金并用于学校建设的大大低于城市,差距明显,这是城乡小学教育差距的经济根源。

二、全国城乡小学师资水平现况与对比

(一)城乡教师学历对比。根据1998―200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如下:[4]

由此可见,第一,虽然农村和城市的师生比差距日益缩短,但截至2006年还是存在大于10%的差距;第二,农村与城市小学教师的学历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全国教师学历水平整体提高很快,但中国现行的教师学历标准已经完全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农村,往往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带来相对高的教学质量;而在城市,拥有较高学历的教师因为对国家教育政策和改革方向了解更多,因此在教育理念上更先进也更敢于实践,这些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根据2001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如果将标准学历提高一个层次,那么整个江苏小学教师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仅占10%,农村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将低于30%。

(二)城乡教师年龄结构对比。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加之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的适龄入学儿童数量不断减少,这导致农村小学开始合并,教师队伍出现老龄化现象。教师整体缺乏活力又将导致后续发展受到牵制。再者,年龄大的教师大多知识体系比较固化,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上往往显得教学思路陈旧、教学方法守旧,这将使得农村的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相反,城市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多,学校多进行扩建或新建,恰有利于学校大量吸收包括农村骨干教师在内的新生力量,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年轻教师相比年长教师更有教学和课研的热情,因而更容易在教学水平上获得进步。这些都使得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访谈口岸县城乡两所小学校长记录

笔者选取了位于口岸县市中心的口岸中心小学和位于郊县的环溪小学这两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并访谈了两所小学的校长。

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崇化书院”的口岸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占地7200平方米,有教学班22个,学生1200余人,教职员工63人,师生比为1:0.525。其中就教职人员的学历来看,本科学历23人,大专学历29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就设备而言,学校拥有电脑室、自然实验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乒乓室等专用教室12个,设备齐全。学校每间教室都配备有电脑、电视、投影仪。办公室至少两名教师一台电脑。各方面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教育局每年都会按学生人数进行拨款(比如该校为10万/年)。在教师培训方面,会集中进行暑期培训(校内、教研室、基教科)。为丰富教师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多读书,以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定期推荐书目并且每学期每人发一本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同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专门建设有网络学习论坛。

而位于口岸县农村的环溪小学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360人,教职工105人,师生比为1:0.772。教师学历多为本科,也有部分来自专科院校甚至技术学校。政府对该校有一定的财政津贴,按学生人数,650元每人每年进行拨款。此拨款量基本满足学校的硬件购买,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与城市的一些小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最不能忽视的是,该校已经6年没有招进过新教师了,因而最年轻的教师也已28岁,导致师资力量由于没有活水的输入而相对较弱。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以校内进行校本培训为主,此外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情况也进行职前教学培训、专题培训。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虽然农村小学师生比略大于城市,但是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的专业支持,还是政府的经费补给,都远比不上城市小学。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成了阻碍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基础教育的不均衡性在口岸县是客观存在的。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县的教育质量均衡还处于较低层次,要实现其小学义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增加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教育投资体系。这是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根基。因此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基本目标。另外,应当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鼓励应届师范毕业生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在教育资源供给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教育公共投资的经验,将基础教育的费用合理分配到各级政府,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6]

(二)加大政府对完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控制力度,完善教育监督机制。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苏发(2005)15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因此江苏省教育厅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标准》也应当逐步进行适当的提高,同时国家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它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地方法律法规的力量直接干预学校、教师、招生等具体的教育环节,将办学条件、教师学历合格率等作为重要指标进行严格的审查。放眼江苏,泰州市小学义务教育应该有更高的起点和要求,因而可以制定高于省颁标准的更高的标准。

(三)实施倾斜而公平的投入政策,定期进行城乡教师流动。罗尔斯认为,在教育问题上,天生优势是武断和偶然的结果,因为智力、体能和能力的发展不断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和阶级意志的影响。[5]因此,教育资源的投入应当适度向资源配置水平低和教育质量相对弱的学校倾斜,以体现公平。具体来说就是在资源配置水平上,首先对低质量、低配置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的倾斜配置,在政策上给予其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组织定期的县域内城乡教师互换,以此逐渐缩短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

株洲市教科院院长吴刘光明说:“教育的均衡说到底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没有质量,均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对农村学校进行引导和指导,才能促进全县范围内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二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评估指标[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6]朱伟,陈琦竹.我国城乡小学办学条件差距问题研究――基于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分析视角[N].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冯学军.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6.

[4]汤爱丽,罗泽意.东西部小学师资均衡问题研究――基于高等教育需求主体二元论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篇3

一、学校基本情况

宝塔小学新校区于2017年5月在黄蒿洼麻塔村开工建设,2018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76亩,共有8栋教学楼及功能部室楼,校舍总面28230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面积9969平方米,综合楼4380平方米,实验楼5829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3942平方米,生活用房2142平方米,其他用房1968平方米。目前共有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58名,19个教学班,一年级10个班,二年级2个班,三年级2个班,四年级2个班,五年级2个班,六年级1个班。在校学生1008名,一年级550人,二年级110人,三年级110人,四年级106人,五年级88人,六年级44人。

学生用计算机110台,教师用机100台,学校设施设备多媒体已实现班班通,共20个,教学仪器50台,生活设施设备261台,班级内已接入光纤。

二、厕所情况统计表

我校为公办性质学校,新校区于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建设完成。现有厕所数量12个,全部为水厕,并有门围隔断,蹲位共240个,男生蹲位120,女生蹲位120个,

三、“20条底线”达标情况

学校已消除D级危房。新建校舍抗震设防类别高于重点设防类,满足综合防灾要求,每幢多层校舍建筑内不少于2部楼梯,楼梯坡度不大于30度,楼梯坚固耐用,护栏坚固耐用,教室和宿舍内外墙面平整,无明显尖锐突出物体,室内无裸露电线,窗台的高度符合安全标准。教学用房室内采光良好,照明设施完善,光线充足。实现1人1桌1椅(凳),并按国家标准配置满足教学要求的黑板。校园内设置旗台、旗杆,每周按要求升国旗。

学校灶房具备食品制作或加热条件,可以满足学生就餐需要。每班均配备开水供应设施设备,校舍内设置水冲式厕所,厕位够用。校舍内配置消防和应急照明设备,并设置明显的疏散标志。在校门、宿舍等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和报警装置。从根本上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四、存在问题

因学校整体修建还未全部完成,还在陆续修建中,体育运动场地因还未交付使用,没有进行软化,暂时还不具备开展体育活动的条件,也无法设置围墙和护栏,图书室暂时无法使用,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图书需求。

篇4

【关键词】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 有效性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现有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以缓解目前的资源短缺现象。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理论者的思想,是实践者的行动。要透彻认知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要有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与解决。

一、化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该在怎样的区域内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是国家级层面的,可以是省级层面的,也可以是县级层面的,还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会有不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探讨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

基本公共化学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调研中,我们认真比对上级的要求分析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对先进地区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对区域间的优势剖析发展上的差距;比对群众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认为当前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如果站在县级或者学校的层面,从大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那我们阐述的思想,就好似来自远方的雷声,要准确把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必须先了解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所在的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是辨证明晰教育均衡理念,从三个方面来增加对均等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到均等化,人们往往误以为就是人人享有一样的教育。无论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界,都应该对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的认识。教育均等化服务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对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浅层次均衡和教育质量上的高层次均衡的认识。在教育资源数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对待和补偿弱势的原则,通过“削峰填谷”使强弱双方在数量上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强弱双方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均衡。三是对教育均衡是有层次性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始终处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当一个均衡目标基本实现后,需要鼓励和推动一些学校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庸共教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谁来实施?也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要弄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谁主管教育资源?依常规,谁主管着教育资源,谁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在当前的形势下,客观来说,政府能够给足教育经费就很不错了,经济的发展问题、社会的稳定问题,政府都关心不过来,自然就无法顾及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只能由县级教育局来完成。真正说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但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必然有限,不可能由于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政府忽视其他投入只管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在一定经济与社会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教育资源丰富,还是贫乏,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都得进行,其主体有责任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产生最好的效益。推进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系统化学校教育人才存量资源的盘活与优化工作。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实施动态、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盘活存量资源,确保教育行业最大程度的人才使用率。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化学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要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其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自己手中有哪些教育资源?有多少教育资源可以用来进行优化配置

站在不同的层面,教育资源会有所不同,如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资源肯定与一个学校层面上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本文讨论的是县级层面上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哪一个层面,教育资源总是丰富的,但是,可用于配置的教育资源却不一定很多。例如,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教育局就很难配置好区域内的教育经费了,同样,这样的形势涉及学校,学校也无法配置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了。要优化配置好教育资源,明确教育资源有哪些还不够,更要明确的是,哪些教育资源是可以用来配置的。比如说师资队伍存在学段学科及城乡间的不均衡。一是化学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缺失。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二是学段、学科教师不平衡。三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四是教师的招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如何才能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教育资源的含义

教育资源是指为了教育、培训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约束下所做出的决策,使其分配给不同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适应所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最佳组合。

(二)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和政府配置教育资源。一般来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两种配置方式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

(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1.教育性和服务性原则

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如何分配,除了坚持资源应用效率性原则外,还应发挥能够支持和强化教育的功能,突出教育性。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学习服务。

2.合理性原则

看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单位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分配是否合理,我们要看其资源配置是否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使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规模效益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仅仅是指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应考虑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与共享,同时还能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在考虑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要根据本地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合理地制定资源配置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六十条明确规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1]。共建共享中小学网络化教育资源不仅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正确认识网络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做法,对于中小学网络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中小学网络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现状

中小学网络化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学资源网,还应包括校园网资源等,目前,国家倡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学校建设新的发展方向,校园网资源的建设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环节。现在中小学教师上课备课基本上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资源,如果校园网在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有自己绝对的优势,将给教师查找资源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同样,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于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已经不再陌生,他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查找需要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如果校园网资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和资源并能共享,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

为清楚了解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建设及共享现状,笔者分别就合肥市十三所小学、八所中学的校园网以及芜湖市十所小学、八所中学的校园网资源分别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在调查的所有学校中基本上都存在同一个问题,资源更新速度缓慢,有些学校最后一次更新时间是一两年前,有些甚至是五六年前。国家投资建设校园网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不仅是方便学校的教学管理,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师生交流、共享资源提供平台,但是,学校却没有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平台优势。

(2)调查的学校对资源建设都不够重视,有的学校网站甚至没有资源中心这一相关栏目,有的即使有这一栏目,资源数量也很奇缺,这已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更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软件建设要求。

(3)校园网资源不仅数量有限,资源的质量也比较低下,大多仅限于文本资源,符合教学需求的音视频资源很少,内容也较为单一呆板缺乏参考价值。

(4)本地校园网不能和外地校园网在资源中心实现互通,若通过本地校园网的搜索引擎查找到外地校园网相应的资源,不仅可实现校园网间的资源共享,也使得数字化校园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5)资源建设模块中缺乏用户交互反馈栏目,因而,无法知道已建资源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应通过与用户的交互交流来建设用户需要的资源,这样,才会避免资源“建”而“不用”和“用”而“不建”现象的出现。可见,校园网在资源建设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存在普遍的重硬件轻软件现象。

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很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如:“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国教师教育网”、“K12”、“中小学教育联盟网”等,关于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各资源网建设标准不统一,导致资源重复建设、检索不便、资源难以交换共享,使得各资源网成为“平台孤岛”、“信息孤岛”。

(2)资源网平台缺乏与用户交互交流的板块,导致很多资源建设了却用不到,需要使用的资源却没有建设,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并不多。

(3)各资源网的资源大多是通过专门的企业开发建设而成,并没有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共同建设,所以,绝大多数是以盈利为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

(4)没有将资源按照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分类,而是将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资源都归为资源一类,不利于用户的查找。

(5)很多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缺乏专门的学生资源产品,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大多还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开发的产品,缺乏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

(6)缺乏强有力的搜素引擎,比如:针对关键字、篇名、作者等进行搜索,无法利用搜素引擎来方便自己的查找。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资源网存在重建设轻共享的现象。

鉴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和重建设轻共享两大问题,因此,探讨中小学网络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小学网络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化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共建共享需要从资源标准、资源建设、资源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具体讨论如下。

(一)多措并举,构建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或者群体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同时,要统一资源技术标准,为广大用户共享提供条件。网络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具体需要政府、学校、专家、企业、广大用户五方的协同努力,政府应当承担起政策制定、标准制定、资金支持和宏观指导四个方面的工作,并在协调各方的行动中扮]重要的角色;专家组主导并宏观管理相应学科的资源建设,进行资源开发、认证和评价;学校是共建共享的主体,应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资源建设和实施共享这些最重要最具体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企业则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运作机制也可能为共建共享注入活力;广大用户是资源建设的真正受益者和体验者,用户不仅是资源使用者同时还是建设者,为资源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局面。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资源建设

要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更新不及时、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共享等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中央教育部的行政优势并将权利下放,对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部署和管理,可以将全国的资源建设以区域的形式展开,建设符合当地需求的教育资源,各区域政府有效整合其它部门在资源建设中的优势,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资源库的建设,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同时,政府应规范资源技术标准,统一标准是实现共享的前提。

2.吸引广大教师、学校积极参与

以往很多资源网中存在资源“建”而“不用”和“用”而“不建”的现象,为了避免该种现象的发生,应该更多地倾听广大教师和学校的意见,满足他们对资源的需求,吸引广大一线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发动师资力量雄厚且信息技术实力强的学校参加到该建设中来,鼓励学校申报教学资源建设子课题,一方面可解决资源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于资源需求的方向。

3.建立“专家引领”的研究模式

只有在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才会更加规范,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为此,需要建立专家组引领的研究模式,成立由教研员、教育技术专家、教研专家、课程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小组,运用新理念和新知识指导教育资源建设发展方向,保证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4.引入“市场运作”体制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资金投入大,单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尤其要吸收大公司、大企业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引进和培育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网络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注入活力,减少技术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使之进入良性循环。

5.鼓励用户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行动中来

用户是资源建设效果评价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现在很多资源网都缺乏用户评价模块,用户的意见和要求应该予以重视,在资源建设中需要用户参与其中,用户可以对某个具体的资源建设发表意见和看法,同时,还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资源,资源网审核通过后将给予用户一定的奖励,以提高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区域性统一资源库和地方特色资源库

实施新课改以后,教材趋向多样化,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教材,建设区域性统一资源库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它是在政府统筹规划下,由政府出资,公司、学校共同建设的资源库,而且该平台对外实现所有资源全部共享。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需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方便不同系统之间交流资源,共享资源,要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实现统一的资源存取。[2]地方特色资源库主要是指以学校为基本单元,形成学校特色资源库或者县、区特色资源库,建设该库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各校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校本资源,定期对各地各校的资源进行评比,奖励成绩突出的地区、县或者学校并给与一定的荣誉证明,将其作为重点学校评比的一个标准参照,强化各地学校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各地优秀的学校资源升级到统一资源库中,这样各地各校的资源不仅会及时得到更新和维护,同时,也扩充了统一资源库中资源的来源途径,区域性统一资源库与地方特色资源库共享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性统一资源库与地方特色资源库共享模型

(三)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或地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是分散存储于该省、市的各个学校或该地区的不同学习资源网站上,应当采用何种机制才能对分散存储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呢?我们认为,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解决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3]其核心技术与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

中小学网络化教育资源中心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能覆盖本地区所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站的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以便本地区不同资源信息中心之间互相访问与资源共享。资源目录中心只存放各个资源节点的资源目录信息(即资源的基本描述信息),但是它并不存储资源物理文件,而相应的物理文件则存储在不同的节点服务器上。而且,还要有专人对该资源目录系统进行经常性维护,从而达到本地区范围内各资源站点目录的同步更新与统一管理。与此同时,系统还应提供专用的教学搜索引擎,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与检索;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应提供重定向功能。

2.对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中小学网络化教育资源网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用于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本地区学习资源中心目录管理系统中的目录信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实现网络系统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并提供广泛的基于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

总之,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的复杂过程,虽然目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将建设、管理和维护每个环节做到位,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和管理,相信教育资源将会在基础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Z].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2-4-25.

[2] 陆绍飞等.统一资源库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5,(4):11-

13.

[3]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理论探讨,

2009,(10):5-9.

[4] 杨玲.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8,(11):60-63.

篇6

【关键词】 陕西;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一、前言

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是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对促进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的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校园图书馆等网络信息库,以“中学体育”、“体育资源”为检索词,查阅相关期刊、书籍资料信息,为研究提供较为详实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就陕西省中小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师的配备、体育经费与信息资源等体育资源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效度为0.88,信度为0.82,满足调查问卷的技术要求。此次调查共涉及学校312所,其中城市中学90所,城市小学74所,农村中学73所,农村小学75所。其中问卷的回收率为98.72%,有效回收率96.79%。(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3对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情况比较分析

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体育教师一名”。调查数据显示,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平均数是1:501,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数量严重不足,低于国家标准的一半。但是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的数量要高于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例最接近国家标准的是城市中小学,城市中学为1:442,城市小学为1:443;师生比例较低的为农村小学,为1:2195,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极其缺乏。缺额教师人数最高的为城市中学,达到90人,缺额人数最少的是农村小学,缺额人数为37人。但这不能说明农村小学的情况好于其它学校,是由于小学在校人数远少于其他级别学校的在校人数所致。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只有6名,调查得知在农村中小学存在着大量其他教师兼职体育课的情况,农村小学尤为突出。

2、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配置情况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现状调查,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能满足使用的有33.11%,而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合计为49.34%。场地器材的配备不足制约了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城市中小学配备的体育场地使用状况达到比较充足及其以上的比例是23.33%和38.36%,高于农村中小学的比例5.4%和0.00%。而在能满足学校体育使用状况方面是城乡中学的比例高于城乡小学的场地使用情况。体育场地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是城乡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占到90.77%。

实地考察得知,城市中学体育场地相对比较宽裕,体育场地种类多样,大部分有田径场地、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等运动场地,比较高级的中学还有标准塑胶田径场、体育馆等设施,场地设施比较规范,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求。而农村中学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田径场地,有的只是规划出一块空地作为运动场地,有的只有简单的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且场地设施不规范,设备陈旧。但是因城市规划、学校的商业开发的行为,城市中小学的运动场地呈现出快速减少的趋势。

调查发现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器材的可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5.96%的中小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充足,有24.5%的中小学校认为仅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使用,而35.10%的学校认为较为不足,严重不足占28.15%。从整体调查的数据来分析,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况。从城乡学校情况来看,在体育器材“比较充足”方面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城市小学、城市中学、农村中学和农村小学。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合计比例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农村中学、农村小学、城市小学和城市中学,比例分别为68.92%.、63.25%、52.05%和46.67%。调查得知,由于城市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但学校体育器材的增加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体育器材的不足。最近几年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学校的数量也在减少,器材的增加或者更新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器械品种单一,设备陈旧,远远落后于学生的需求。

3、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差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陕西省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但从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学校体育经费(2012年度)调查得出:城市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的金额是1万元以上。农村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集中在5千~1万和1千~5千元。体育经费投入达到1万元以上时,城市中小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中小学。随着体育经费从1千元到1万元的逐渐增加,城市中小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城市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远远好于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数额和比例。

4、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信息化资源差异

2004年,陕西省“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信息技术设备开始装备农村中小学,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进入陕西城乡中小学和改善陕西省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状况最好的是校园互联网,拥有率为56.73%,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部分城乡中小学都配备了互联网设备。但农村小学的普及率最低,只有28%。城乡中小学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学校占到19.43%,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从学校所拥有的现代教学设备数量来看,城乡学校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城市中学学校各方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较为齐全,所占比例比较高,而在农村小学无现代化设备的学校数量达到41.33%。从这种差距中我们看到一些问题,即国家在推行一些新的教育政策和实施一些新的教育方案时都是先以满足城市学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去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这样使得原本就有差异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显著。

5、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比较分析

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开展和实施状况方面,体育课能够严格执行学校数量比例占到了44.91%,基本可以执行学校比例占到了47.22%,偶尔执行和不能执行的学校比例只占到了6.47%。这说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在体育课的实施状况良好,有部分农村小学不能执行,占7.8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体育课时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而在调查中城乡中小学校每周体育课的开课率为2节的比例最高,占到70.04%,在开设2节以上的比例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学占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只有农村小学存在有每周开课在2节以下的情况,占到33.56%。

在陕西省城乡学校中体育课教学时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主,城市中小学使用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其中城市中学达到了80.31%,农村中学达到67.38%,城市小学达到了75.76%,只有农村小学比例较低为37.54%。在这三级教材中,有36.79%的农村小学无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可以看出:在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要高于学校自编教材的比例,这一方面说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仍按国家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的,教学内容缺少本地区特色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说明了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和体育理论知识水平欠缺,没有能力编写出适合自己学校现状的个性化课程教材。在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学校是没有体育教材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陕西省专职体育教师缺编比例超过国家标准的一半,其中城市中小学好于农村中小学的情况,师生比例最低的为农村小学。(2)50.66%的城乡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能够满足体育工作需要,城乡中学要好于城乡小学的情况;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况。(3)城市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的金额是1万元以上,高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投入。城市中学各方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较为齐全,而农村小学无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比例为81%。(4)城市中小学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没有体育教材;体育课每周2课时以上的学校只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学好于农村中小学。

2、建议

(1)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农村体育教师权益保障,使农村体育教师不流失,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2)根据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要求,配足必配类场地器材,配好选配类器材,达到一定的配备标准,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物质资源得到基本保障,为上好体育课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3)学校要按课标要求满足体育课的课时要求,特别是农村学校,这是“开足上好体育课”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蓉蓉.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差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2] 任姗姗.江苏省扬州地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D].扬州大学学报,2011.5.

[3] 黄珂.浅析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J].新西部,2010.24.

[4] 冯发金.黔南布依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2.12.

[5] 洪克明.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篇7

[关键词]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新《义务教育法》精神的推动下,各地开展了通过教师下派、交流以均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一些省、市还制订了包括教育资源统筹的城乡教育统筹规划。这些活动,从理论(特别是法理)和实践上看,都有其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如下问题:从优秀学校派遣教师导致了教育资源均衡中的“削峰”问题,薄弱学校的复杂性导致了“削峰”资源难以“填谷”。此外,城乡教育统筹视野局限在中小学,忽视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供给功能。

城乡教育统筹不应是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削峰填谷”,而应是二者的双赢共进;城乡教育统筹不是区域内学校间的“简单拉平”或“城乡混合”,而是初等教育与中、高等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融合和良性互动。因此,在城乡教育统筹中,既要“造峰”,促进优秀学校可持续发展,又要“扬谷”,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发展。其中,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角度讲,关键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多渠道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提出几个对策。

一、互动式: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

2006年,沈阳市2000名城市教师被派往农村学校任教,拉开了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的帷幕。这种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的“互动式”教师资源均衡,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了解和认识了薄弱学校及教育发展的失衡。因此,在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上,这种“互动式”的教师资源交流应当是继续保持的教育资源均衡手段。

在实践中。这种“互动式”的城乡强、弱学校间教师交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难以派出优秀教师。因为升学竞争,派出学校不愿意选派优秀教师(通常是派出非骨干教师)。二是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这些派出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恐被别人笑话;如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又恐派出学校因竞争学校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悦。三是派出教师使用不科学。薄弱学校因不需支付派来教师费用,就尽可能多排课、多使用,缺乏与教师的心理沟通。此外,还缺少对教师的生活关照,这些派出教师生活不便,他们到农村学校后,从住房、生活节奏、人际交往到资料收集等都感到不便。无疑,这些问题会影响互动式教师交流中下派教师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使“互动式”城乡教师交流发挥作用,需要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

第一,“捆绑”城市优秀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为了克服不“派优”的走过场、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等现象,应当合并对口支援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校领导班子,将两个学校的发展“捆绑”纳入考核范围,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从资源共享、捆绑发展角度试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在中小学校干部选拔中向有农村教育经历者倾斜的制度。

第二,建立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教育履职制度。为了解决派不出教师的问题,一方面要规定所有新人职教师必须有一定(如3-5年)年限的农村教育履职经历;另一方面还要规定在职城市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例如:根据入职时间规定,2000年前入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1年,2001年人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2年),并将此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第三,制订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待遇政策。为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派出,可规定: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享受浮动一级工资的津贴、补贴的政策;或模仿日本经验,在统一城乡教师基本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每年多1个月的奖励工资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同时,改造薄弱学校的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下派教师与原校教师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在交流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可以设计“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根据农村交流教师较为年轻、教学水平较低等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农村学校交流教师的学习计划,切实提高其教育水平。

二、生成式:薄弱学校输血式的教育资源供给

“互动式”的城乡教师交流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派往薄弱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薄弱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大量需求;二是交流到优秀学校的薄弱学校教师有限,许多农村学校普通教师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提升。同时,这种“互动式”教师交流有“劫富济贫”之感,而且还存在拆散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组合、影响优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互动式”的教育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所以,在保留“互动式”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同时,农村薄弱学校要探索具有“造血”性质的生成式教育资源供给途径。

第一,营造薄弱学校生成教育资源的环境。利用政策优势为薄弱学校造就获得教育资源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初)高中招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第二,增强薄弱学校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薄弱学校如何立足自身情况,生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薄弱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方法是: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包括如上所述,要在“互动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包括下文将要探讨的薄弱学校教师在师范院校进修中的教育能力提升,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不仅邀请在岗的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而且聘请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三是实施“内发式”战略,建设学习型校园,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通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基础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强学校计算机配备和校园网建设,同时调动师生开发、交流、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输血”性的“互动式”教师资源交流,“造血”性的“生成式”教育资源开发均有其合理之处,应当值得保留。但这种局限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统筹视野需要得到扩展,要从教育系统观出发,在中小学与高校之间探索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其他供给途径。

三、联动式:师范生顶岗实习与教师轮岗进修

十余年来,一些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它在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在职工作沟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性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对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大量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大量师资,缓解了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此外,这种方式对促进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二是薄弱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学习新理念,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方式的可行性非常高。师范生顶岗实习有培养经费保证,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是专业持续发展所需,这种方式又不影响优秀学校教育资源的原有组合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它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薄弱学校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师有组织地输送到高师院校接受培训,实现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联动式”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针对师范生顶岗实习中暴露的问题,科学制订培养计划,精心设计顶岗实习进程,加强顶岗实习指导;二是科学设计薄弱学校教师的轮岗进修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下,对进修教师在年龄层次、学科门类、水平差异等方面做好组合,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轮岗进修;三是切实解决薄弱学校进修教师的进修困难,特别是培训经费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助经费的办法支持这些长期在农村学校艰苦岗位T作的教师进修;四是提高培训质量,特别要针对农村教师的智能基础与接受偏好、教学水平与业务需要、教学研究的困惑与问题等因素,设计适合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总之,师范生的顶岗实习为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薄弱学校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教师培训实现薄弱学校“造血式”的教育资源建设。四、资助式:高师院校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支持

在探索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不能忽视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功能,要探索高校对中小学资助式的教育资源支持方式。

高校尤其是高师对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支持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在师资支援方面,有派出实习师范生支教、派出青年到中小学支教、选派专家指导中小学教学及研究等形式;在资料支持方面,有编写与赠送图书资料、录制与赠送影音教学资料、向薄弱学校流动/巡回式开放实验室/科学馆,博物馆、提供教师教研资料等;在提供途径上,可以采取高校一中小学直接对口式的支援、高校一地方教育行政一中小学间接式的支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高校在对中小学资助教育资源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资原则。长期以来,高校对中小学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本上是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重复;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化,基本上是“教师独白、学员静听”;二三是培训方式单调,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缺少合作探究、指导自学等形式;四是培训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员报名注册后缺席,没有参加培训,但之后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拿到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五是培训费用较高,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可见,高校需要树立真心支持、有效服务的思想。

第二,适切性原则。高校对中小学的支持不适合中小学需要是一个常见现象,例如:一是赠送的图书内容陈旧,不符合中小学需要;二是培训内容不符合中小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需要,培训方式不能有效激发、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派遣实习生时“就近避远”,因为经费等问题,往往就近派遣实习生,不愿意向偏远农村学校派遣实习生;四是派遣非骨干教师支教。派出高校因为怕影响本校的工作,就选派非骨干力量前往支教。总之,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资助应站在城乡统筹、均衡、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到对薄弱中小学教育资源支持的适切性。

五、多媒体式: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获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这种方式有其独特优势:基于信息传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资源输出学校在向薄弱中小学输送资源时,不会失去教育资源,仍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薄弱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多媒体式的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它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相比单纯的教帅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所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实践中,不妨将其作为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当然,薄弱学校还要研究这些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利用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移植,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因此,基于“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薄弱学校对多媒体教育资源校本化利用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使用目的:薄弱学校发展、学生公平发展。要明确使用目标,把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的功能彰显到极致,改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声誉,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薄弱学校利用多媒体资源的灵魂是“为了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多媒体教育资源支持下获得公平的、良好的发展。

第二,明晰使用条件:基于薄弱学校水平、学生水平。这要求薄弱学校在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重视自身与优秀学校的差异,具体分析、比较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在发展目标、办学目标、领导风格、师资水平、设备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类别差异、水平差异,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在薄弱学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时,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还要重视、尊重学生在诸如知识与能力、兴趣与爱好、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多媒体教育资源使用的必要性、适应性。

第三,掌握使用技术:“在学校中”具体设计网络资源的使用。要精心设计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利用技术,特别是建立适合薄弱学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组建预习网站、指导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多媒体自主学习、监督课后多媒体材料复习。

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 小学音乐 课堂

小学音乐作为教学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促进小学音乐效率的提高,是音乐教育的关键。音乐老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新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学现代化带来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利用信息资源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其二,信息化教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近年来,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三,信息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够揭示事物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二、运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课件、音频和图片等综合材料,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和音乐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力,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此外,由于传统的音乐赏析模式较为单一,在欣赏课堂上老师作为教学主导,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很难从音乐赏析中理解歌曲深处的情感,而信息教育资源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欣赏、学习音乐曲目,借助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声形并茂、效果极佳的学习过程,学生更容易被作品感染,加深体验,缩短了与音乐中人物、环境的时空距离,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提问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发展、历史背景、作品由来、伴奏乐器等等,辅以教师的解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相关知识,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牵引和启发。教师配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简短的话语就很好地起到“点拨”的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设计课件时要充分把握住该学段学生的心理,基于教学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并主动发问。本策略课件演示引导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小学生从全方位思考问题,步步深入,利用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组建能力。

四、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选择新人音版第九册第三单元,农家乐,器乐曲《打猪草》为教学案例。首先,运用“微课学习”,播放黄梅戏唱段《女驸马》学生观看微课并填写“自主学习单”,在师生交流的同时,进入听辨音色练习环节,认识黄梅戏主要伴奏乐器:板胡、三弦,听其音色。随后,进入新课学习环节。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曲库,欣赏器乐曲《打猪草》。并设问:你能在乐曲中找到我们刚才认识的两样民族乐器吗?听到后模仿演奏方式。复听乐曲,引导学生感受第1乐段和第二乐段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看教科书上的插图,说说乐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劳动生活情景?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随后,简单介绍乐曲的故事。

再听乐曲第2乐段,请男、女学生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模拟两人的“对话”,只做动作不发出声音,以免影响聆听。观看视频《对花调》片段用“嗯”哼唱曲调。跟视频尝试学唱《对花调》,教师指导学生用对答式问话的语气来歌唱。最后,分角色有表情的进行表演。

小结:在案例选取上,选择该选段,教学内容包括该唱段的模仿、身段形体训练,还涉及到黄梅戏常识行当、唱腔、伴奏乐器的简单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引导提问、唱段练习、知识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将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和行动体验相结合,贯穿每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能力。

五、结语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应用信息教育资源,丰富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4,(24).

[2]林秋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篇9

关键词:连接主义理论 农远工程 资源建设与利用

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①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2005 年 7 月 3 日,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国家用 5 年时间投资 100 亿元,为全国 53 万余所农村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电视机、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教室、光盘等教学设备。百亿工程将在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为全国约 11 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初步建成38.4 万所农村小学卫星教学收视点, 基本满足农村 8142万小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使 3109 万农村初中在校生能够逐步分享3495 万城镇初中生的教育资源。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共享同一片蓝天”,让农村的学生能够获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所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关键。

目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也已经进入尾声,都相继进入应用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入应用期之后,资源问题就更加凸显。资源是保证工程应用、发挥工程效益的关键。要想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真正推向深入,发挥工程的应用效益,资源问题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研究的问题。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主要分三个模式开展的。

模式一:

由电视机、教学光盘和 DVD 播放机组成,教师主要依靠教学光盘和电视机进行教学。

模式二:

模式一加卫星接收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电视收视单元组成,教师通过卫星下载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卫星资源,进行讲授或用用电视机进行播放。

模式三:

除了模式一和二的内容外,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也可以在计算机教室内进行教学。

笔者以云南省的几所中学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了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状况,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状况,及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1.硬件资源不足

硬件设施配置严重不足,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计算机的数量非常有限,大部分教室都没有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教师和学生要利用互联网或多媒体只能是在课后。这一硬件措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第三种模式的使用,所以三种模式中第三中模式应用最少。

然而和另外两种模式相比,第三种模式提供的资源更加丰富,交互性强, ,提供更好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由于投入的不足,这一模式将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后续工作需要摆在突出位置的一项任务。

2.教学资源不足

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教材,要求各个版本都应当有相应的多媒体资源,但是 “农远”资源不能提供所有版本的多媒体资源,所以资源与教材不匹配;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适用于学校。教师反映通过光盘和卫星提供的资源存在着讲授方法单一,信息单一,信息陈旧等问题。所以教师使用积极性不高,资源下载后很多都被束之高阁,使用率很低。另一方面,教师认为新的模式加重了工作学习负荷,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对于“农远工程”的实施也非常不利。

根据“农远工程”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资源运用,资源是保证工程应用、发挥工程效益的关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点解决策略:

2.1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建设

Siemens提出连接主义( connectivism)的观点: “知识不是存在于心智之中,而是分散在许多个体、图书馆、网络上的各种站点和软件之中。” ② 连接主义以网络学习为基础,它包含两个元素:节点和连接。节点是可以用来连接到其他元素的成分,是可以用来形成网络的外部实体。它可以是人、单位、图书馆、网址、书籍、杂志、语料,或任何其他信息源。这些节点的聚合产生了网络,网络可以合并形成更大的网络。学习的行为是创建节点的外部网络, 从而形成信息源和知识源,这保障了知识的现时性和学习过程连续获得、经历、创建和连接外部的新知识。

网络中的知识不断出现,学习内容不断更新。此时如何连接到新的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创建连接非常必要。连接的创建使学习内容得到及时更新。学习者将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信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学习不再固守于校园之内,社会、社区和同学对学习有重大作用。学习从教室的学习延伸到以连接为基础,网络创建的学习。这将最大程度上丰富教学资源,缩小教学资源的城乡差异。

2.2引入远程教育网校

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重点中学集中了大量的特、高级教师,这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农村中小学望尘莫及的。然而目前很多重点中小学用计算机和网络建起了一所所全新的学校,这些学校没有围墙,却可以让学生的天地无限延伸;没有教室,却可以在科学的殿堂里任意翱翔。附中附小远程教育网是应新时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也将在信息化教育中发挥巨大的力量。

21世纪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是依托现代信息平台的合作与创新,基础教育的制高点之一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有机整合。全国有不少优秀的中小学都建立了网校,比如北京四中,北大附中,成都七中等。每个地区教育局可以根据自己地区使用教材的版本,统筹规划为每个州或每个县引入和教材相配套的网校,为农村中小学提供城市重点中小学中小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资源。

以北大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校为例。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校实行“天、地、人”三网合一的教育服务模式,通过三网把优质,新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传送到各地。天网指卫星传播:北大附中的课堂实况、校园活动被实时拍摄下来摄下来,然后通过卫星传输到各地学校和网校的家教中心,教师和学生可随时点播收看。 地网为互联网传输:北大附中老师的同步辅导课件、各种参考资料、经典试题、多媒体演示等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各地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和北大附中师生交流,充分发挥了网络及时、互动的优势。人网为面授交流:网校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面授班,对远程学习进行有效的补充.网校针对学校的现实状况提供教学内容。一般学校通过现有的设备就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联网”内容或“课堂实况”内容。③

对于城市优质中小学而言,北大附中网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农村中小学学校来说,北大附中网校是雪中送炭。去北京是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梦想,如果还能够坐在北大附中教室里听一堂北大附中老师讲的课,这是对他们极大的殊荣。北大附中网校用“天、地、人”三网合一的方式,近似于把北大附中搬到外地学校中去,使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能享受到特级教师的优质课程,这无疑对于农村师资力量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仅是以一所远程教育网校进行举例,云南省各个地区教育局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引入和自已地区相适应的远程教育网校,利用全国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加快缩短城市农村教育差距。当然, 如何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库与城市优质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整合,是我们亟需研究的新课题,也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云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项目编号:GY11032。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省略/jrzg/2010-07/29/

content_1667143.htm(2012-3-20)

[2]胡壮麟. 谈Siemens的连接主义[J].外语电化教学, 2008,9.

[3]北大附中网校介绍 省略/gb/jybzt/2002zt/jyjs/53.htm (2012-3-20)

[4]张筱兰,郭绍青.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5]杨晓宏,郭治虎.西部“农远工程”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60- 61.

[6]陈庆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06,(12).

篇10

【论文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