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休闲消费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3-0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人们拥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休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存在,更是一种作为精神状态而存在,其自由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它的本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特点是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勇于尝试、拥有丰富的休闲消费方式。大学生休闲消费是除了上课、完成课程作业以外的时间和个人时间的活动,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并且缺乏科学教育的引导,致使大学生们产生了休闲消费认知差、休闲消费道德失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及自身全面的发展。所以,关于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人文教育的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一、休闲消费的概述

自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快速的提升。同时,人们的休闲消费习惯心理也悄然发生了的变化,这就更加促进了“休闲消费”的产生。

休闲消费是什么?休闲消费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活动{1}。休闲消费主要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例如为了休闲,在日常生活商品、食品、衣物等方面的支出;其次是满足健康娱乐的消费,例如体育健身、户外旅游、个人喜好、家庭娱乐消耗品、享受型的服务体验等支出;第三,满足消费发展水平的需要,如图书、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支出,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第四,友爱和其他慈善活动,以及礼品等情感消费领域。

二、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是一个多样化的问题,首先是休闲消费动机,休闲消费动机是对个人的休闲消费活动进行刺激和引导,使休闲活动向着一定的消费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2}。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直接影响到休闲发展、休闲健身、休闲学习、休闲时间等不同的休闲消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行为。

休闲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普遍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课程安排相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各种假期,每年大约是170天休息时间,可以提供大学生们在一段时间条件内以实现休闲消费。

1.有理性,重发展,讲实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像有的人说的是主观的,没有计划,缺乏理性。因此,不应该把个别学生的消费或学生的个人消费都提及到所有的大学生。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更为理性,同时也注重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休闲消费。传统的“廉价”消费观念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中仍然认同,休闲消费时应考虑到实际使用,当代大学生是讲究实惠的。据调查,67.8%的大学生购物,将与商家讨价还价;96.5%的大学生在假期旅游期间有节约、环保意识{3}。

2.有攀比心理,重消费感受,讲舒适享受。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爱攀比,通过个别访谈认为:例如,一些学生为了流行的手机,或获得一双时尚的靴子,节省其他必要开支,或通过其他金融渠道来消费。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中,主要体现在交际费用和爱情支出方面。针对这些情况,他们更注重休闲消费的感觉。据调查,在通信消费中学生每月手机费高于100元的占43.3%,这说明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不合理支出是相当严重的,每个月花费100~200元左右的比例达16.2%。他们承认,恋爱和情感需要的投入,会使消费增加{4}。

3.科学理财观念淡薄,经济缺乏独立意识,休闲消费倾向追逐前卫。大学生虽然给校园带来了青春的活力,但要提醒大学生的消费要适度。据调查,做辅导或其他兼职学生,53.4%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为了获得独立,23.2%的学生是工作学习计划;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持闲置态度,和23.6%的学生没有做任何支出计划{5}。由此,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财务管理理念相对薄弱。

三、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

由于休闲消费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导致大学生们不懂休闲消费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不适当的休闲消费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高休闲消费现象趋势化。所谓高消费是相对于低消费而言,基本上指的是消费水平比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承受的限度,即人们的购买力消费{6}。休闲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父母的供给一直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追求奢侈消费和高消费是不可取的。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总额不到30%的真实成本,日常人际交往、买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恋爱、旅行等支出都是开销在他们的侧重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一直高于普通上班族。除了学习消费外,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也越来越多:一年的移动电话、电脑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有的高达4000元到5000元{7}。“一月五百是贫困家庭,一月千元才够用,二千或三千才是酷,四千、五千算大户!”这些顺口溜,是对大学生活的网络评价,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休闲消费的总体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增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面子工程”背后,是家庭经济的负担。

2.盲目从众型休闲消费现象普遍化。当代的大学生是具有成年人意识的,对休闲消费,他们喜欢时尚,但是相对盲目:不断“攻击”的电视广告,使一些学生不能忍受诱惑,在商家消费中,折扣销售,赠送消费等不必要的消费行为之前,“事后感到遗憾”,这种情况普遍存在{8}。大学生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这些休闲消费行为与休闲消费的概念是不一致的,是一种休闲消费伦理的缺失。

3.攀比炫耀型休闲消费在蔓延。攀比在一定的角度看,不一定是件坏事。如:与其他人的工作表现相比,要赶上其他人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休闲消费问题上,比较,炫耀消费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从高中时期就努力奋斗,通过独木桥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想成功,但到了大学后发现,由于激烈竞争,自己在高中成绩一流,到大学并不突出,成绩平常和专业技能一般,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差距和损失感。他们认为通过购买高端、名牌商品和其他方式炫耀,从而提高自我价值,从周围学生的羡慕中,以获得一些心理安慰。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为了不自卑,不在别人面前“羞耻”,看到周围的同学消费,自己也要不顾“囊中羞涩”,倾其所有,进行攀比。在他们看来,品牌代表身份{9}。名牌产品代表了一定的地位,可以满足人们的展示、比较心理。他们通过炫耀、比较休闲消费,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获得了一些同学的钦佩和尊敬,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可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对家庭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4.浪费型休闲消费在扩张。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节俭的大学生应该提倡和发扬。但是,现如今大学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却是愈演愈烈,节俭的理念已经不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了,甚至有人认为节俭是一种“小气”,浪费的体现就是“慷慨”、“时尚”。高校学生的浪费现象正随着发展潜力而在扩大。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是令人震惊的:只吃一口的米饭,剩下就被倒掉;一条鱼没有吃完,就扔进垃圾桶;面包只吃一口被扔在餐桌上。在个人生活用品方面:牙膏只用一半就扔掉,铅笔只用几次,毛巾也只是用一次。在人际交往方面:适度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理解,但在大学生消费支出惊人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的生日晚餐要花上千元;在正在谈恋爱的男女生的消费也很昂贵;恋人之间的交流礼物,有的高达数百到上千元。当然,这种休闲消费是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分不开的,但人际交往的成本很高,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是很容易陷入窘境的。这种现象不仅使人际关系变味,而且与“双型社会”时代的建设相违背。

5.休闲消费观念及动机狭隘。休闲消费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花费时间,而是应该被理解为“成为人”的过程{10}。大学生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动机的性质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休闲消费动机是消极的,他们沉迷于网络,通过浪费时间,使他们的学校生活过得宽松。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休闲消费是一种误解,认为消费是打发闲暇时间,是很宽松的,无尽的游戏;而休闲消费是在线游戏,购物等;存在休闲消费和“丧志”、“游手好闲”的困惑。从大学生的角度看,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就是互联网、购物、看电影、听音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观念的狭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消费,更多地意识到休闲消费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和提高素质。

6.休闲消费能力不高。大学生们虽然普遍“爱好广泛”,可是却谈不上多才多艺。因此许多学生的休闲生活是游戏,购物,看电影,听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技能是很低的。大学生在思维、想象上是不同于他人的,他们是一组高质量的社会群体,其休闲消费行为对其自身发展、社会变革和进步,以及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休闲消费问题,是学生自身与社会、社会与学校之间共同的问题。

四、大学生构建正确休闲消费方式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休闲消费内容的健康,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生活,要肯定其理性、健康的休闲消费模式,也应重视休闲消费的问题,开展有效的休闲消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1.构建休闲消费教育的内容。

(1)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认真细致地跟进大学生的实际动态调查,科学决策研究和引导有效教育。没有科学的调查,是没有根据的说消费,也没有实施教育和决策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倾向,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理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可以成就一个人。而大学生全年有1/2的休闲时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构建休闲教育体系。通过运用合理的规划方法和各种休闲消费活动的休闲消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时间和观念,自觉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高校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获得休闲消费技能,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雅的休闲消费环境和氛围。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念,合理的休闲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缓解压力,调试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回归生活的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活动。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灵活、合理的休闲活动规模,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参与休闲消费观念,掌握活动的技能,体验休闲带来的乐趣,最终达到提高休闲消费活动的目的。学校不仅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低消费场所的价格,为大学生提供娱乐的机会。让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活动不仅丰富,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

2.开展休闲消费教育的途径。

(1)根据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开展专题教育。相比于高中,大学生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缺少了很多约束和控制。对于时间概念管理不善的许多学生们开展专项教育。专项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可操作、易掌握的方法,介绍给大学生们时间管理模式和指导理论,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计划。传统的系列讲座并不应用于这种特殊的教育。参加专项教育人数应该是合理的,规模要适中,便于学生们的互动。进行这种专项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休闲技能,审美文化和休闲消费方式,便于他们在当前及未来可以利用好休闲时间,以达到休闲的真正目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费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用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考虑个人消费,不要忘记科学的休闲消费计划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合理的休闲消费。但是,如果不考虑个人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消费模式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社会消费现象,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合理的休闲消费心理和行动。

3.营造休闲消费的环境。

(1)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培养大学生消费观念。高校应该承担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的互动,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的课程培养良好的理财能力。

(2)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一个好的家庭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家庭在某些方面比学校、社会影响更大。消费环境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载体,高校应促进学业成绩。消费观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科学消费活动的输出。社(下转第216页)(上接第214页)会是一个大环境,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用正确的正面和积极的舆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引导学生走“健康与美”之路。

总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大学生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现象也会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者心理学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休闲作研究和指导,学校、家庭、社会也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在各个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与科学的休闲消费观。

注释: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刘小华.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伦理问题及原因探索.消费经济,2013,(17):119~122

{3}翟丽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解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电报,2011,(4):37~440

{4}李一男.简论大学生休闲消费.消费经济,2013,9(5):40~43

{5}http://.cn/o/2003-10-08/0649874922s.shtml

{6}薛秀军,吴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对策分析――以厦门、泉州四高校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11,12(2):69~74

{7}郝风龙.大学生休闲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4):53~57

{8}林婷.当代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013,9(2):92~96

{9}邓阳.“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特点的调查与思考.校园心理,009,3(3):166~168

{10}马秀峰,温利华.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7(2):160~162

参考文献:

[1] 耿富云.硕士研究生休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中国电子教育,2009(6)

[2] 谢丽丽(导师:王桂林).我国直辖市市民休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杨鲁(导师:邓国用).发展我国休闲消费问题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2

关键词:消费主义;社会责任感;弱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倡导体面消费、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资本主义市场扩张和扩大再生产的本质需要,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1]68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在全世界得以不断蔓延。加之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肆意宣传下,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足以引起全社会关注,它深刻着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的种种诱惑下,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尚未成熟,大学生在消费领域出现了畸形化消费和奢侈化消费的趋势。作为时代的精英力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不仅是个体价值实现的关键,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消费主义为背景,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特征内涵

首先,消费主义追求无止境的极端人生价值。它是以追求无止境的体面消费和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为目标,倡导从消费中获得愉悦,并将其视为生活终极目的的人生价值观。在物质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消费主义倡导和鼓动社会大众以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体社会价值大小的标准,鼓吹无节制的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消遣,并将其视为社会大众的生活目标。“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用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2]170

其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它倡导“消费即人生,人生即消费”的人生哲学,无视物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不追求物品的实用性,却将物品消费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无限扩大,其本质上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世间一切都是商品,都可以消费。他们认为,不仅物质生活资料、文化艺术产品、人际交往关系等可以用来消费,甚至个人的尊严、人格、甚至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消费主义者将追求价值符号消费作为普遍的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态度。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民族、种族、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比尔・麦克认为“消费主义是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3]15

再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者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在,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更是社会大众消费欲望的生产,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感望的无限满足才是社会生产的根本所在,不断追求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讲到,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由于物质消费容易为消费者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使消费主义极具迷惑性和诱惑性,使它能迅速波及全球,成为最受普通大众追捧的、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无限的拥有物质财富、及时享尽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二、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大量出台,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在近三十年里有了大幅提升,消费主义以其隐蔽性和非政治性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消费主义的诱惑力是异常强大的,甚至是极难抗拒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中的文章谈到:“一直以来亚洲以勤劳的道德观而声名远扬,但现在又有了一个追求奢侈享乐的名声,全世界的奢侈品生产者为此感到十分欣喜。”[4]128作为消费主义的主要传播载体,电视、电脑、手机等大众传媒直接将消费主义的商业运行审美标准通过影像传递给人们,在视觉刺激这种隐蔽渗透和诱惑下,人们的消费欲望被不断拉大。由于大学生理性消费观、价值观还未稳固成熟,部分学生在受到周围各种消费因素的诱惑与影响下,理性消费被大大削弱,感性消费欲望急剧膨胀,消费行为日渐趋向感性化。在消费实践中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实践就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主要影响表现在:

1.注重物质层面的高标准消费。目前,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个人日常生活消费、考级等辅助学习消费、娱乐休闲消费和日常交际消费四大方面的消费。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少数学生日益高涨的额外支出令家长们不堪重负。在学习消费和日常生活开支外,休闲娱乐和高档生活费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品牌笔记本电脑已经很普遍,新款品牌手机、数码相机动辄追逐产品的更新换代,交友应酬、高档化妆品、高档品牌服装在学生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他们在追求消费品牌方面具有较高的忠诚度,而且在少数学生中日渐形成攀比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事实。“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渊的黑手。”[5]

2.注重个人享受的超前消费。作为没有独立经济收入的青年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为满足个体的消费欲望,他们开始了信用卡、借记卡的提前透支消费,加之部分银行系统在各高校安排有专门的银行卡办事员驻点,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成为“持卡族”,这种非现金交易的各种银行卡消费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欲望,在享受提前消费所带来的物质的同时,也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无力偿还银行消费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手持更多的银行卡,利用“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款方法勉强度日。

3.注重精神层面的时尚消费。在消费主义的不断侵蚀下,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逐渐开始追求商品的时尚价值,形成攀比消费的群体效应。他们认为,消费成为一种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手段,对消费品的无休止的时尚追求不仅能带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还能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装饰高雅的用餐环境、价格高昂的惬意饮食情调是自我品味和精致生活的选择,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泡吧、健身、品茶、旅游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青睐的新潮流。

三、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责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就是做好应该做的份内事情, 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集体及国家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每个社会个体对其他社会成员所承担的伦理关怀和责任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认识自身所承担责任并为之身体力行的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消费主义的严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不再以个人支付能力为前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来追求时尚、追赶潮流,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从而在部分学生中形成攀比消费和负债消费等现象。这种行为在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学学业的同时,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学习、生活方向的迷失,进取精神的退化,从而使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和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不断弱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国家的责任意识淡薄。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注重自我物质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低或持不屑一顾的心理,对自己的民族精华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个体应承担的责任缺乏现实牵引力和动力,最终只关注自身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个人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

2.集体、公共责任意识不足。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即在公共生活中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利和自由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公共场所要充分体现公德意识,为公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爱护环境、珍惜资源。部分学生将经济收益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他们注重个人付出的回报、注重彼此间的物质攀比和个体享乐,对集体活动则淡漠处之,集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薄弱,与他人交往时,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趋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为应付考试、寻找工作的功利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日渐淡化。他们更关注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却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付出却要求低或视而不见,过分关注自我,缺乏埋头奋斗的实干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勇气。

3.自我责任意识缺乏。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训练下,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一直处于被家长老师管理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消费需要很容易被家庭满足,很少主动思考自身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努力,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对自身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自律意识。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前提与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自我责任意识 , 才能担负起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的社会责任。

四、消费主义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范畴最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消费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为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路径为:

1.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认为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消费最终目标是保障人的幸福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是要从个体所处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倡导健康、绿色和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加强对错误思朝的分析和研判,将消费道德和消费行为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保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将学生关注的实施难点、热点问题纳入刑事政策将于中,加强学生对世情、国情的全面了解,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个人实际的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主性消费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统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我国实际、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全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它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融相通,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紧密相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成员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责任,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过,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全球化潮流下,要明确时代要求与社会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得以加强,才能克服在社会转型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

3.切实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责任感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崇俭”、“节约”是中华传统消费价值导向的核心, 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息繁衍的精神力量,《弟子规》中有“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道家倡导“知足知止、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儒家的“倡俭戒奢”的消费观,墨子主张“节用”的消费观,这些传统消费思想都具有生态伦理消费价值,对引导大学生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都具有重要作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历代先哲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富裕的社会责任代代承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先贤正气,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精神血脉。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传统经典文化课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等系列活动,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防御和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扩大我国主流意识的影响力。

4.注重提高当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实践能力。责任感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主观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范畴。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养成习惯。通过多种渠道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通过志愿者活动、基层调研、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养成,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和学校亦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历史文化,积极建立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尽可能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励志进取教育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5.大力提升校园文化,营造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感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易于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广泛开展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中,使责任意识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行为的引导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成才和促进集体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自觉将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时代需求内化为个体奋斗成才的目标,形成乐观精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产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强大精神支柱,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劲推动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6.发挥新媒体影响力,扩大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维度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时代易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央提出“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强力措施下,广电、网络等社会媒体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有效的评判、谴责与遏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导向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道德楷模,倡导大学生励志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努力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马树林,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消费;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80-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活中的文化消费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成才。因此,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一直是社会、教育界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相关研究不断增多。

一、国内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在我国的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出现“文化消费”一词。直至1985年,上海学者程恩富在1994年出版了《文化消费学》一书,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文化消费”术语。但之后很长时间内,文化消费一直未在学术界开辟出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往往被划分如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学的范畴,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学、市场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探析[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其中文化消费的增加,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有关文化消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调查研究。许多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从不同的角度探析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

经过阅读整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有着同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内容不断充实。吴松、沈紫金在《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书中指出:“从大学生文化消费(学费除外)绝对数量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谈不上文化消费,90年代中期为每年400元左右,到2003年每月即为138.5元,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二是大学生文化消费受经济能力限制,存在消费水平的不平衡状况。在刘洋、刘天奇等学者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月生活费用在200―300元的低消费人群,大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5%;300―400元的同学占总数的5.7%;400―500元的占27.05%;500元以上的同学占60%。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与月平均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2]。三是大学生文化消费有“西方化”趋势。在学者李晓娟等人的调查中发现:问卷调查学生“喜欢并经常看的电影、电视”,结果选择欧美电影、电视的大学生占32.4%,选择日、韩、新加坡的学生占26.4%,选择港台的学生占23.2%,而选择国产的学生仅占18.5%。在对最喜欢的音乐的问题调查中,结果相似。这些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学生的消费心理[3]。四是电子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文化消费上升。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持续增长,同时,大学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设施,这些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便利的条件。

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学术研究中,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文化消费”为“篇名、关键词、摘要”作为检索条件,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仅120余篇,可见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不充分、不成熟。其次,经过阅读相关的文献、专著,可发现对于所存在问题的根源的探究往往浮于表面,结论相似,不够深入、全面。最后,提出的策略和建议效果不显著,针对性不强。因而,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入与完善。

二、国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西方关于消费的研究早在古典经济学就开始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理论,如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凡伯伦的消费理论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文化社会学研究兴起,文艺消费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文化消费的研究也随后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荷兰等国家相继诞生了许多文化消费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提出的理论,对文化消费进行了不同的解读[4]。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他们认为文化消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消费过程,是资本主义通过事先决定文化消费的结果,再给予人们自由选择文化消费内容的假象,来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凡伯伦、齐美尔、布迪厄等学者则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标示社会区分的方式。他们认为文化消费一方面提供了生存所需,一方面是展示个人财力,界定和维系了社会关系。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观点: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他们主张,人类的自我创造,以及文化的创制(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并不限于生产的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消费的特性所在。比如,要认识我的自我,就必须透过我原先从自我外化出去的东西[4]。

关于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消费组织信息和研究中心在2006年针对本国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做的一个研究。研究指出,比利时青年学生在图书、音乐、电影等传统文化消费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电子信息音像制品及网络的市场也不断扩大。这些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受到家庭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但家长也受到青年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反作用。可以说,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给比利时的文化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也存有一些弊端,如消费对象的单一等[5]。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虽然起步早、研究多,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研究虽没有将文化消费的内容明确排除在外,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往往将消费的表达缩小为物质消费。同时,国外理论界的研究即使是针对文化消费,但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文化消费研究却是不足的。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哲学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决定了行为,在各种行为背后,支配着人们的是他们的意识,或者说是思想观念。同理,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背后,是个人的思想意识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影响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观念变化巨大。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特殊的一部分,他(她)们正处于吸收知识,接受教育,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成长期,接受能力强,却在心理成熟度和理性判断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

而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消费的内容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展,是培养健康的优秀的大学生人才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积蓄力量。

本文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教育研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首先,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个主题,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文化消费尽量对学生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消费的目的和功能同样是教育和提高人的素质,了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情况有利于开展正确的学生工作,利用文化消费中的积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使正确的知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而,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为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成果,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十的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就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同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往往会带动社会文化产业的走向和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当下的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思想观念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针对性,从而加强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二,在实践上。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首先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抵制不良的文化内容,防止不良习惯的产生。也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产品中,选择和接受良好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及健康的文化内容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加强大学生文化消费教育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消费关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而文化消费不仅关乎物质,更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四、总结

通过上文可见,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本人认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大学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研究的针对性更强,提出的建议更加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提高高校文化引导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闪.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9).

[2]刘洋,刘天奇,李晨曦,刘衡宇.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李晓娟,董娅.转型时期青少年对西方文化制品品种的消费倾向调查[J].青年探索,2005,(4).

[4]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

[5]丹.新疆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6]范周,齐骥,等.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大学生;流行文化;消费符号

结合当前社会以及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发展情况,对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生流行文化消费符号进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有助于青少年的教育指导,更好的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进步提供帮助。大学生流行文化符号有着自身的特点,注重个性化的实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消费理念,因此必须要强化研究指导。

一、探讨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流行文化符号消费的意义

如今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给我国社会以及文化建设带来极大的影响,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其流行文化逐渐发展,并关系到流行文化符号的消费。后现代语境下对大学生流行文化进行研究,明确其发展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加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防止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消费理念出现偏差,走到不正当的轨道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流行文化效果,使文化产业实现高效、持续进步。

二、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流行文化符号消费的现状

首先,审美出现异化。大学生流行文化符号消费逐渐发展,一些企业商业为了获得自身利益,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通常利用媒体以及广告等改造或包装审美,极容易发生审美疲劳的现象,出现审美方向的变化。在很多大学生眼中,时尚和潮流就代表着品味,奢侈代表着身份地位,审美的异化使得大学生的消费理念也发生偏差,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过分追求享乐主义以及物质。后现代社会注重自由与个性,大学生流行符号消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消费时追求个性与自由,由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理念相对不成熟,因此在消费中很容易出现享乐主义,过分强调物质。为了满足自身的物|需要,一些大学生还出现了校园借贷情况,盲目的攀比,使自己的理想以及价值理念被麻痹,经济以及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最后,失去主体意识。后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流行文化消费的行为以及理想并不是基于大学生成熟的判断,其实是一种伪个性,这是大众文化机械复制出现的。导致大学生不能再通过获取知识、理性思考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陷入到无意识中,社会大众的思想认识不假思索的接受获取,自我意识不足,缺乏个性,主体性意识丧失,将会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进步。

三、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流行文化消费符号的策略

1、积极引导大学生消费理念,正确认识处理符号消费

对于大学生流行文化消费符号的问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这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加强高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作用。国家社会应积极对流行文化加强管理,严厉打击社会中的虚假广告以及错误价值理念。

2、健全流行文化消费体制,约束管理符号消费

在大学生流行文化消费符号研究中,还需要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管理以及约束对大学生的符号消费进行有效的保护。国家及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关注和研究流行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及消费行为,如果在流行文化中有错误的价值导向,比如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等,就需要从具体的企业以及商家着手,强化责任整改以及处罚,保证这种错误价值取向得到有效的处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大学生的流行文化消费行为。

3、强化流行文化价值,提高文化产业竞争性

大学生流行文化中并没有整体的错误意义,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感,使大学生有好的休闲空间和机会,并积极影响社会文化产业进步,因此要科学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流行文化,使流行文化的社会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水平,凸显出流行文化的积极意义,保证大学生流行文化符号消费实现正面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文化中,大学生流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社会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对大学生流行文化消费符号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策略进行处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规范其消费行为,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消费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07-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中的主要群体,本论文主要在网络消费背景下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消费观培养的必要性和成因分析和对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1]。

一、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消费概况

本论文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随机抽样调查了300位红河W院的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问卷调查。根据网络消费问卷反映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2]。通过对红河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87%的大学生有过网络消费经历。由此可知,大学生在网络消费群体异常庞大。在网上购物的被调查者中选择结算方式时,73%的人喜欢选择在线支付,货到付款也占有17%的比例,在线支付主要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银行汇款共占。

在网络购物中,消费最高的前四种商品依次为图书31%、运动和休闲产品32%、电脑及相关产品11%、音像制品26%网上购物与传统形式的购物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大学生网络消费认为有物美价廉52%,跟所说的一致,货真价实17%,但也有被网上卖家欺骗的。购买物品后,对购买的商品的满意程度有26%的人感觉一般,满意的有27%。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概况的同时,不难看到一些问题也随之滋生。例如:在网络消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超额、超前的个人享受主义消费模式、网络消费中风险意识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很多同学选择超额、超前的个人享受主义消费模式。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有自我的独立意识(与众不同和“寻找自我”),大学生对于时尚的消费抵抗力低,有一部分同学购买大量的高额消费品,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极大的问题,个人享乐主义泛滥,不懂得正确区分消费需求和价值。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不理解哪些方面需要消费,哪些方面不需要消费,为什么要消费等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

网络消费中的交易方式和传统消费的交易方式存在明显问题[3]。在传统交易方式里,是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内容是可靠安全和有明确的法律保障的;而网络消费是利用互联网视图进行的交易模式,其存在很大的虚拟性。

政府对网络消费的监管力度和制度保障不尽完善。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相应的网络安全隐患随着产生,在网络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政府缺乏对网络商品的监察力度,缺乏对网络企业信誉的监管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企业网络营销及电子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和超前性,网络消费的发展是广阔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理解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存在着四个问题,根据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对策[4]。

1.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念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正确的网络消费就必须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理财的自我意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积累消费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积极主动了解消费常识;在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注重积累消费经验;在消费之后,应该注重售后服务的基本问题。

1.2学习消费知识,加强自身理财能力。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消费意识。

1.3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基础,提高维权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法盲。

1.4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2.高校增强网络消费教育

首先,加强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高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中将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整顿校园环境是从客观上给大学生创设了培养正确消费观的环境。其次,开设网络消费安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风险意识,以确保大学生在网络欺诈中争取有效权益。最后,老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对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3.父母培养子女经济独立的意识

首先,家长在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放手让子女从小事做起,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其次,家里独生子女的家长与孩子合作制定完整的消费计划。最后,父母应该减少孩子的过分依赖感。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

4.加强网络消费保障

首先,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优势作用。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常识。其次,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最后,网络消费交易的安全问题,网络消费目前还处于新的领域,国家对网络消费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所以国家应加强法制管理,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一方面约束商家的行为,杜绝虚假的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一方面要规范网络交易规范,是在个人信息操作方面,提高网络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可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小红主编《网络消费行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吕佳奇《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调查和研究》沈阳农业大学 2016年

篇6

【摘 要】 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同时探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与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感、生活方式、情感和大学生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最后对大学生网络消费提出了理性建议,以期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特征;影响;建议

一、引言

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的兴起和普及,对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一般侧重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这些研究大多只重视了大学生网络购物对经济的影响,而忽视了网络购物对大学生群体本身的作用和改变。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本文主要研究杭州某大学的大学生网购行为与认同、生活方式等的联系,以及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对杭州大学生网络购物用户的总体情况需要准确地把握,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网购的过程、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本章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杭州某大学的部分网购用户进行调查,同时访谈法,对个案进行深入访谈,做定性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杭州某大学的大学生网购行为与认同、生活方式等的联系,以及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为主体,共设计18了个问题。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对网购的认可程度和网购对其个人生活影响。本次调查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杭州H大学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出去预调查问卷共计发放150份,收回142份,回收率94.7%。

从调查显示来看,本次调查男生63人,女生76人,男女比例45.3:54.7。其中,年级分布为,大四学生最多,占总体的50.4%,共70人。大二、大三各16人最少,占总体的11.5%。大一学生共计37人,占总体的26.6%。

1、大学生网购商品类型

大学学生网购选择的物品,最为突出的是对服装饰品的选择。通常认为服装饰品一般是女性偏好。但这次调查来看,在大学生群体中,男女生对服装饰品并没有明显的偏好,这一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对服装需求较高,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青春时期,对个性的表达和对时尚的追求,都显得格外突出。服装、鞋子可以凸显出每个人的风格,服装更具符号化的意义,将人们塑造成一个他们想要扮演的角色。其余最多的是购票、学习用品、食品等。

2、大学生网购类型

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消费的情况,物品缺失性消费、季节性消费和冲动性消费分别占60.4%、15.1%、12.9%。相差很是比较显著,网站促销消费占到了8.6%,节日消费则只有2.9%。

物品缺失性消费、季节性消费和节日消费可以认为是有意消费,即因为主观某种需要、已有购物的意愿而实行的购买,而冲动性消费和网站促销消费则可以定义为无意消费,即由于外在客观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购物行为,无意消费更多表现为对商品的实际利用低。

3、大学生网购忠诚度

对于大学生的网购忠诚度的调查,本题着重考察,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忠诚度在哪里体现最高?问卷显示,选择网购平台的有52人,占37.4%最高,选择商家店铺的有25人,占18.0%,选择商品品牌的有41人,占29.5%,没什么明显忠诚度的有21人,占15.1%。

4、大学生线上线下购物商品差异性

网购在给人们对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购物习惯。对商品类型的选择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人选择没有明显区别,占总体的31.7%,而有79人选择对线上线下商品类型的选择有一定倾向性,16人表示出强烈的倾向性。共计68.3%的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类型上,线下与线上呈现区别。

5、大学生网购满意度

在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意向中,选择基本满意选项的最高,共有66人,占47.5%。很不满意的最少,只有2人,占1.4%。随着整个网购平台的不断成熟,对商家的监督越来越完善,网购流程也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体验还是比较良好的。

三、网购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购对大学生的消费刺激

在接触网购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是怎么样的呢?有51人选择了没有什么变化,6人选择消费支出减少,82人选择消费支出增加。从消费金额的支出上来看,有近6成的大学生因网购而增加了消费金额。但我们知道,网购的一大优势就是减去了商品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减少了许多额外成本,这样商品的价格就低了下来。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相同数额的金钱,在线上会比线下购买更多的商品。选择消费支出没有明显变化的同学实际上购买的商品是增多的,网购也是刺激了他们的购物欲望。

2、网购的影响程度

客观上,从之前大学生的购物习惯、每天浏览购物网站时长和消费支出等方面,都反映出网购其实对大学生的生活有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网购对其生活影响程度的总体判定,选择影响一般的有54人最多,占31.7%。选择影响很大的有11人最少,占7.9%。有78.4%的人选择一般程度及以上,说明网购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很深刻了。不仅是大学生的经济消费方面,对其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

3、大学生对网购主观评价

认为网购利大于弊的同学有68人,占48.9%。认为弊大于利的同学只有7人,占5.0%。还有44人选择了利弊差不多。这说明大学生整体上还是认可网购行为的,这也是由于大学生对网购满意度的提高。

四、大学生网购行为分析

1、大学生网购行为与群体认同分析

“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人,当我们被所在的群体接受和认同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而想融入一个群体的生活,必须具备共同的群体特征和价值认同点,这是一种集体意识。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将集体意识定义为: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现,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1]

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消费社会中的人为了进入到这一生活共同体中,就需要满足消费方式和消费选择上的群体内部一致性,即将个体的我转化为集体的我。在今天数字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被贴上消费大军的标签。人们的消费归属由群体的消费价值决定,大学生通过选择与自己观念和行为相同的群体来满足自己在购买中的需求。

人们的消费是与其所处的阶层地位相关的,所处的阶层地位不同的人,他的消费水平也自然有所差异。除了维持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的消费也是为了维护和再生产与自己的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认同。[2]在传统消费社会中,“名牌”商品的打造需要极高的成本,在有限的空间的商场内,各个商品陈列的位置就是一种规则和秩序,将商品的等级划分出来,也将不同的阶层人群区分开来。

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上存在着显著不同。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自己还没办法脱离家庭独立发展,他的家庭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就代表了他自身的社会阶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消费水平不平等的大学生在实际购买上的差异。“潮牌”是一块“遮羞布”,它可以掩盖大学生想追求品牌但却又被自身经济条件局限的尴尬,给大众化的商品贴上个性化的标签,网购一定程度上将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转化为了个性,有效消除了大学生群体内部由于消费水平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2、大学生网购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分析

网购对大学生对生活方式改变巨大,这首先与整体网络环境的改善有关,网速不断的提高,3G、4G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都使人们对网络的使用率提高了。

以前,上网受空间的限制,人们只能呆在电脑面前,固定在某一处上网。但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升级,移动端足以满足人们上网的需求,再加上3G、4G网络的高速传输速度,人们对移动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增加的新网民主要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移动端的优势就是将人们从空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们可以将平时的“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浏览购物网站就是其中一种不错的选择。上课时、吃饭时、走路时,同学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内屡见不鲜。很多大学生就是将这些时间花在浏览购物网站上,根据本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都有浏览购物网站的习惯,且女生的整体的浏览时间高于男生,个别大学生甚至每天花去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来浏览购物网站。

3、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御宅”消费文化分析

“御宅”一词最早源自于日本的御宅族,而“御宅文化”则是指对于ACG(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产品极度痴迷的某一社会群体。[3]

大学生愈来愈多的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寝室上网一呆就是一整天,只通过电脑和外界交流,这在大学中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网络演化出了一个全新的人类之前都未曾见过或者敢于想象的消费空间,这也为宅男宅女进行网络购物提供了重要的环境。现有的商业体系和运行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御宅经济的影响,御宅族们人口基数庞大,这也为网络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御宅族的负面影响,网络购物市场导致了许多御宅族的诞生,而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上网购物花去了他们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就算是没有要买的商品,御宅族们也会黏在网上,毫无节制地浏览各种网络信息,而不管这样的信息是否对他有用。传统的生活模式被打破,随之取代的是以网络为核心的崭新的生活方式,网络世界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灵归属。当然,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御宅文化直接导致了许多御宅族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之中。

五、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网络购物的出现和兴起,不仅仅是对市场经济的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形成,并且同时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首先我们要承认其值得肯定的一面,新的互联网媒体文化就是从网络购物消费之中诞生的,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世界,像“淘宝体”这样的网络语就是一种网络消费文化。新生事物既会带来好处,同样也必然有其弊端。正如现在大学校园里所呈现的状态,大学生长时间的沉迷上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购物,而这种购物的目的已经偏离了自身的需求,而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寻求在网上的所得到的依赖感。

另外,无节制地追求商品品牌和社会标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名牌狂热,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给其生活无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而因个人生活开销无法负担,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面对和思考。

对大学生网络购物问题的解决,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和个人这五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学生网购中存在的盲目跟风和从众现象提出解决方法。

从社会方面来说,社会主流应该大力提倡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坚决摒弃奢侈消费和攀比性消费。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说“不”,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要与自己的孩子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指导孩子理性消费,从行动上约束大学生们的不当消费习惯,给他们灌输正确积极的消费观念。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理论的教育,多开设一些专门的常识性课程,传授一些理财知识。在生活方面,多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工作,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健康管理。只有真正能将自己管理好,才能有效的执行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习和增加网络购物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谨防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上当受骗。

总之,大学生养成理性购物的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也不能仅仅依靠其个人的力量。我们既需要宏观层面上政府的调控,也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出力,再有例如学校、家庭和大众媒体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切实帮助大学生群体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健康地进行网络购物。

【注 释】

[1] 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3-113.

[2] 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郑笑梅、张歌.网络社会中“御宅文化”现状及影响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参考文献】

[1] 夏永林.大学生网络购物感知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 安晓.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实证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4.

[3] 谭江伟.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9).

[4] 胡发刚.大学生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5).

[5] 肖风桢.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6] 黄飞.大学生网络消费偏好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杨 青(1993-)男,江苏盐城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

篇7

关键词:大学生;食堂消费;调研;建议

1.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消费观作为一种观念,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在当前就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大学生群体在饮食上的消费是他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食堂是他们饮食的主要消费地点,所以研究大学生的食堂消费状况是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部分全国重点高校大学生的食堂消费水平进行调查,统计大学生的消费数据,分析各层次不同类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承受力及消费观念。同时通过了解同学们对菜价的真实承受能力以及消费喜好等各方面因素,为学校及食堂提供信息,对食堂制定菜价以及食堂的饮食管理方面起到引导性作用。

2.研究方法

调查小组成员均为中国矿业大学的本科生,本身作为大学生,成员对本校以及周边学校大学生的食堂消费情况有所了解,也更容易了解其他大学学生的食堂消费情况。小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查采访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对众多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学校包括东北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等。最终汇集资料,分析大学生食堂消费情况。

3.研究结果

小组成员对多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文将以西南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将三所学校的大学生食堂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大学生的食堂消费水平。

在西南大学,75.35%的调查对象最愿意消费实惠的产品,52.44%的调查对象消费是有计划的,生活费的60%用于饮食消费,饮食消费的65%发生在食堂。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和稳定。大学生消费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供给,占88.97%,其次是获奖学金,占4.14%,而勤工俭学占2.76%,助学贷款占2.07%,亲朋资助占1.38%,其他来源占0.69%。另外,在大学生消费来源的相对比率中,城市学生依靠父母供给的相对比重偏高,农村学生相对比重偏低,而城市学生依靠奖学金等其他来源的相对比重偏低,农村学生相对比重偏高。

东北大学中83.3%的同学在被调查时表示,在食堂选择菜品时较注重菜品的口味,56.67%的同学注重菜品的价格,50%的同学注重食堂的卫生。68.85%的同学偏好消费质量较高的菜品,73.33%的同学选择实惠营养性的食物就餐。88.97%的学生消费来源为父母供给,少量同学的消费来源除了家庭供给以外,还包括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等,共占11.03%。从菜价方面看,46.67%的同学认为食堂菜价偏高,48.85%的同学认为食堂菜价合理,可以接受,4.48%的同学认为菜价较低,较为实惠。

从中国矿业大学的调查结果看,89.47%的同学注重菜品的口味,其次比较重视的分别是菜的价格与食堂的卫生情况。89.47%的学生消费来源为父母供给,少量同学的消费来源除了家庭供给以外,还包括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等,共占10.53%。在菜价方面,89.47%的同学认为菜价偏高,与物价水平不持平,10.53%的同学认为价格合理,可以接受,基本没有认为菜价较低的同学。

通过分析调查情况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较为理性,没有过多奢侈浪费的现象。大学生饮食喜好多种多样,整体较为健康,多数愿意选择营养实惠的食物就餐。大学生经济来源多数是家庭供给,且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更依赖家庭经济支持。从对于学校食堂价格满意度看来,不同学校的学生持有不同的态度。对此我们调查发现,不同学校食堂价格存在一定差异,主要由地区物价水平、学校补贴政策以及食堂经营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从整体上看,食堂物价水平在大多数学生承受范围之内。

4.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应树立良好健康的消费观念。从调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理性消费,但有少数同学消费盲目,没有规划,且存在饮食不健康的状况。对此,学生应自觉树立良好的消费和饮食习惯,注重饮食的合理健康化。学校也应作出相应措施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和饮食观念。学校可开展宣传课程对学生的消费观和饮食健康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态度,避免消费过度,奢侈浪费现象。食堂应提供更加营养合理的餐饮搭配,不定期推出新的菜品种类,同时应该注重菜品的质量,不应一味强调便宜而忽视了营养价值。

学校应注重食堂的经营管理。食堂的食品卫生关系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应确保食品安全卫生。此外,食堂应重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食堂不应因此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学生的喜好与建议提供更加新鲜、多样且营养丰富的菜品。学校也应对食堂食品质量、服务质量、消费价格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强管理建设。食堂管理者应参考这些因素,结合食堂的现状,进行管理与改革。用制度规范加以约束,用严密的措施保证饮食安全,严把食品加工关,严把卫生预防关,严把督查奖惩关。食堂的服务也应更加到位,中晚餐时期大量学生在食堂易形成拥堵现象,食堂也应注重维持良好的就餐秩序,保证食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饮食环境。

在食堂价格方面,学校和食堂经营者应重视学生的承受能力,在保证菜品卫生健康的同时,合理制定菜品价格。对于学生的多重需求,食堂可以制定多种价位的菜品,以及多种款式的搭配。每月食堂消费额过低的学生很可能是家境贫寒的学生,应该引起学校关注。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关怀与帮助,避免因过度节俭而生活质量过低,不利于其成长发展。建议食堂每天提供一些免费汤或其他免费食物供学生食用。

5.总结

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食堂消费水平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本文选择了不同高校大学生的食堂消费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大学生食堂消费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食堂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发现了大学生食堂消费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和食堂管理者的注意,注重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注重对食堂的经营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菜品多样且价格实惠的就餐场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31-02

目前在我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优秀品德的节约、节俭、节制的观念被淡化,大学生中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日趋严重,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增加了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在高校的蔓延。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消费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将对他们养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消费与消费教育

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狭义的消费专指生活消费。本文涉及的消费概念针对的是狭义的消费,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耗。它是人们维持生存和发展、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和行为活动。

消费教育同样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上来说,消费教育就是对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消费和生产经营观念,提高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活动[1]。狭义的消费教育主要针对消费者,也可称消费者教育。我国对消费教育的定义为:消费教育是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科学、和谐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消费已从过去的生活支出和学习支出,演变为集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需求。除了基本生活和学习消费外,大学生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个人形象消费及其他消费。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一步分析研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大连海事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分别组织了有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回收589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在有效问卷中,来自农村学生的有171份,来自城镇学生的有185份,来自城市家庭的有214份;男性受调查者318名,女性受调查者252名;一年级学生159名,二年级学生173名,三年级学生135名,四年级学生103名。

根据已有的参考文献,结合调查问卷及对大学生和学生指导员、辅导员的实际访谈结果,我们总结出目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攀比性消费行为严重

攀比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仿效和追求他人高水平消费的行为。在校大学生年轻好胜,虚荣心较强,往往不顾实际需要及家庭经济能力,一味攀比消费,追求时尚,比吃穿、比名牌、比时髦,达到自我炫耀、让人羡慕的目的,满足虚荣心。这样的攀比和炫耀导致学生消费不断升温,不仅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也形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学习。

2.个性化超前消费盛行

由于大学生具有追求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喜欢能体现自我风格的商品,因此,许多大学生正逐渐成为饭卡、银联卡、信用卡、购物卡及会员卡等“刷卡族”。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网络购物,这给信用卡流行提供了条件。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由48%的学生拥有信用卡,平均每月刷卡消费在2次以上的占16%。随着信用卡的流行,家境一般的学生会利用信用卡去消费一些承担不起的商品,以满足一时的物质享受。客观上,超前消费会给某些大学生“恶意透支”大开方便之门,引发校园内的诚信危机,最终导致整个校园的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和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2]。

3.消费行为两极化加剧

在对大学生月均消费的调查中,有17.2%的学生月均

消费为600元,有27.3%的学生月均消费在600~1000元之间,有36.4%的学生月均消费在1000~2000元之间,有10.6%的学生月均消费在2000~3000元之间,还有7.5%的学生月均消费在300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很大,两极分化严重。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差距是造成大学生消费两极分化严重的根本原因,“富二代”与“穷二代”大学生间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乃至人生观冲突日趋加剧,矛盾日渐增多。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1.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渗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加之国际间合作的日益紧密,西方世界流行的消费主义观念传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思潮,一些大学生也加入到推动这股新消费浪潮的行动中。部分大学生对消费主义思想痴迷,追逐物质利益的实现与满足,忽视甚至放弃精神追求,挥霍浪费、超前消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渐成其人生信条,进而产生崇拜物质利益的人生价值目标取向。

2.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欠缺

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没有合理预算,生活上开支随意,毫无计划性,导致经常是前松后紧,成为“月光族”,借钱过日子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十分普遍。很多大学生没有理财计划,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多数学生承认自己的消费已超出计划开支,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向他人借钱的经历,更有计划不周者在学期末需要借路费才能回家,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在回家前把钱花光,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储蓄意识。可见,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能力急需加强和培养。

三、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提出,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疏导大学生不适当的消费心理,提高其科学消费的自觉性,使大学生在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时,充分认识自己的消费行为对家庭生活、学校形象以及个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有如下深层次意义:

1.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是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群体消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他人资助。对于如何消费这些资助也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消费观念,反映了对这部分“非自己劳动所得”的消费的观念、态度、思想情感与方法技巧。因此,一所高校的主流的消费价值观,必然反映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当中。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消费,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情怀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主要是以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的资助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也是对经济来源资助主体的尊重,大学生应怀有对父母亲人资助的感恩情怀。但许多大学生却将其消费视为必然,对于父母的资助视为自然,缺乏感恩情怀。因此,在高校中开设消费课程,进行消费教育,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经济的来源皆来自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辛勤劳动,来自于社会的热切关怀,进而产生回报父母和社会的感恩的心理,宏扬中华传统美德。

3.有助于保护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实力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经常在消费过程中受到侵害。因此,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课程,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明确消费者权利,掌握维护自己权利的有效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有助于使大学生掌握理财能力

理财能力也是一种生活的筹划能力,通过理财,使大学生规划好自身的消费,从而进一步学会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生存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途径

1.开设消费教育课程

课程具有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多方面优点,开设消费教育课程可以以相对简捷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教育,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传播消费知识和技能,进行消费理财教育、消费审美教育、绿色消费教育及消费的法律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合理消费的倡导者。

2.开展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

聘请国内外研究消费方面的学者或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讲授世界各国不同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的文明举止以及消费的注意事项等等,更主要的是向学生介绍社会现实中各种积极与消极的消费行为、注意事项等等,让学生接受现实的消费教育,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创办消费网站,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

目前,大学生是网络上的活跃分子,利用消费网站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是一条便捷的途径。通过在网络上设计消费行为测试,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的调查活动,从而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此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消费技巧和消费的注意事项,引导他们戒除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还应设定一些评价指标,向学生提示一些不良的消费网站、消费商家等,让学生形成防范意识,养成理性消费的良好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陶美重.论教育消费的本质[J].教育与经济,2007(4).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消费对策

网络消费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消费群体享受到了一种新型快捷方便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了解网络消费这个新生事物,并逐渐接受它,因此大学生消费群体在网络消费群体中的比例日益攀升,为这种新型的网络消费形式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网络消费在大学生中的盛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消费侵权,而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学生们很难通过有效的方法或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大学生的网络消费问题应该受到重视,我们也应该去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不成熟的消费观

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往往表现出跟风消费、过度消费等一些不理性的消费观念,对网络消费缺乏理性的认识。

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群体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青春、时尚、易于接受新事物,然而这些优势有时也成为大学生们的劣势。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人生观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当今时代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网络。大学生平时的生活中缺少家人的监督,他们的消费观很容易出现问题。在我国,网络起步较晚,尤其是网络购物属于刚起步的一种新事物,管理并不完善,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前锋最先接受它,然而在接受网络消费的同时,也接受了大量的未经筛选的文化,对于消费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期的大学生们来说未必是件好事。虚荣心、攀比心理等消极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高价位”、“高品味”,这让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追求,但他们追求时尚新潮往往比较盲目,随大流,在自己能力之外的也要去过度追求,其结果就是增加父母的经济压力,也不利于养成正确的消费观,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认知水平低

“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对网络消费的了解一般是从几个方面得到:(1)在学校老师教授;(2)自己上网摸索;(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认知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合理的理论去指导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因此也很难达到正确运用网络进行消费的目的。

大学生们对网络认知水平较低,并不能完全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他们分析辨别能力有限,对于网络上那些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很难区分其优劣,稍有不慎就会落入那些不良经营者的彀中。

三、缺乏对网络消费法律法规的认识,交易中存在风险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日益发展,网络消费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保障网络消费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大学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维护网络消费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普及工作做的尚不到位,大学生消费者普遍对这些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无法很好地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消费行为,在网络消费遇到消费纠纷时,他们不能及时有效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传统消费模式中,交易是现场发生的,对于产品和服务是可以现实感受的,不存在延期交易和虚拟交易等问题,所以交易安全不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网络购物环境并不能跟欧美等发达地区同日而语。一方面,在我国网络消费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有畸形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又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做保障,销售者素质良莠不齐,使得国内网络购物环境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涉世未深,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商家的服务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对于在虚拟空间中交易的网络消费,更容易出现针对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网络诈骗现象,使大学生受到经济方面的损失,尤其是个人信息和账户的安全没有保障,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安全。

四、外界环境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教育和引导滞后

在大学生网络消费时父母、老师和同龄朋友对他们起着教育和引导作用,他们对大学生正确网络消费观的形成有促进和帮助作用,但现实中这些外界作用对大学生网络消费方面的教育引导力量发挥的明显不够。具体表现有:一是父母对网络消费的了解相对缺乏,这就导致了家庭教育中难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网络消费观的教育;二是老师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相对滞后,在大学生遇到网络消费问题是老师不能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三是大众媒体对网络宣传缺乏针对性,缺乏针对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的媒体宣传;四是同龄朋友之间的网络消费经验交流具有单一性,片面性。正是由于缺乏外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而自身又不能正确地解决。

五、网络消费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

网络消费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消费者所接受,但是他们为了在网上选择一件称心如意的商品,往往要在电脑前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浏览多个网购平台,比如淘宝网,当当网等,在这期间消耗的能源也是非常多的,比如电力资源。而从选中商品后到收到商品,商品需要经过数次物流的转运,根据平时我们跟物流打交道可以知道,几乎所有的物流公司对货物的包装通常是反复多层的,里层是塑料泡沫,外面再裹上多层报纸或牛皮纸,最后再用塑料袋封起来,这个环节就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而收到货物后,我们对物流包装的处理也通常是随手弃掉,又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这与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相违背。所以看似网购方便快捷,其实在网购背后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是广大大学生消费者所忽视的。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在网络消费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面对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合法的网络消费观。

参考文献

[1]黄珊,刘跃.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分析及对策[J].价值工程,2004(7)

[2]张峰林,陈彬.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2003

[3]张峰林,陈彬.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2003

[4]冯翠翠,毛雪平.浅析中国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J].现代营销,2011

[5]郑燕.网络购物行为研究综述[J].经贸观察,2009(3)

[6]孙旭红.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一些思考[J].剑南文学.2010

[7]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8]李鲤.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校园文化,2011

篇10

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1)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消费群体,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消费中却表现出时尚、新潮的消费特点,在消费过程中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他们不仅要求商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还需要商品美观、能够满足心理上的愉悦感。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还不够,大多依靠感性认识,当外界事物对他们的情感产生一定影响时,他们就会跟着感觉做事。而且随着大学生独立性的逐渐增强,他们在消费时更多依靠直觉和情感,容易感情用事。

(2)形象消费

当前的大学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学生,他们追求时尚、感性、率性,在消费时容易出现冲动。在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的紧张,大学生们不得不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形象魅力。

2.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1)盲目消费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愿在消费过程中听从家长的安排,开始要求自我选择,自己对消费性行为进行支配。大学阶段的学生十分愿意交朋友,聚餐、出游等活动都需要经济条件作为基础,并且这些资金都能够为自己的所支配,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就需要依靠家长的帮助,但是这种突然由自己进行金钱支配,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计划会出现盲目消费不理性消费的情况。

(2)虚荣、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满足了自身的物质以及心理需求后,需要获得尊重需求,他们所做的各种努力就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在消费领域中,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求其实是一种炫耀的心理表现,而攀比心理是一种好胜心,在消费过程中相互攀比、追求时尚与流行。

(3)恋爱消费和超前消费

在大学生的恋爱过程中,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也是比较强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不仅是甜蜜浪漫的,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的。而且当前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大学生中出现很多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现象。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观念的途径

1.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影响的,因此大学生应积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做出科学的规划,消费计划要与自己的经济能力相符合,并且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大学生在消费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出现盲目攀比、虚荣等消费心理,很多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自己的情感的影响,盲目做出消费的决定,因此应在大学生中提倡文明消费的行为,避免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2.学校要加强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

学校应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做好教育工作,邀请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指导。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对比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个别指导,更好的了解学生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应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作为长期的工作重点抓,教会学生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为学生寻求更多勤工俭学的工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