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

篇1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转贴于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2

关键词:体育高职;核心能力;教学方法;培养途径

一、前言

目前,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许多初创发展期的体育职业院校,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摆脱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大都受到“重理论、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教育理念的束缚[1]。加之对体育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的后劲和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体育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体育高职院校如何顺应就业市场需求,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培养和训练体育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适应素养,真正提高体育高职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院2010级、2011级在校高职生123人,年轻教师32人,共计155人。

2.研究时段

2010年9月—2011年12月。

3.研究方法

以教学活动、培训活动、水平测试作为研究载体,研究人员深入被培训群体。

(1)渗透式教学

根据企业、行业能力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因素,使书本知识与未来岗位需求结合,通过研究实践,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集中培训法

开办职业核心能力专题培训班,通过证书考试,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后达到的水平。

(3)其他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对比研究法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结果

本课题重点结合体育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展开研究,通过文献阅读、调查分析、课程实践活动、总结与讨论研究,初步建立了我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及评价机制,圆满完成了155人的效果测评,153人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通过率达到了99%。

2.结果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体育高职院校,应该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体育职业核心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引导学生模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首先,要重视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其次,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就业指导、班队活动、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等教育平台,把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三,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与一些贴近专业实际的社会调查,让他们在身体力行中了解社会现实,加深对专业知识、就业现状和社会竞争态势的认识,为毕业后走上社会做好前期的

充分准备。

(2)校企合作,共同打造职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对基础知识和体系进行介绍,更多的培养和训练就要在职业适应性岗位锻炼中进行[3]。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

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的岗位实践中,把岗位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全范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现场考评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及其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帮助学

生在真实岗位环境中,点滴积累实践经验、不断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真正获得就业竞争力[4]。

(3)对职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进行客观评价

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客观评价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系统地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综合性的评价,就必须改变将单纯的卷面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的做法,转而采取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合而成的考评方法,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水平进行开放式终结性评价。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线,运用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活动完成能力考查等多种考评形式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与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5]。

(4)把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范畴

随着体育职业就业人才市场竞争的压力,未来社会职业之间不断地转换加剧等复杂就业情形,为体育高职在校生提出了更高

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6]:不仅要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还要适应社会职业不断转换的就业变化;不但要掌握一定的体育专

业的行业技能,还要着眼于相关、相近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拓展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学生入校初期就树立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是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二是专业技能能力目标,全面实施双目标人才培养模式[6]。在体育职业技能训练目标的实施中,全方位渗透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目标的达成。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以突出职业能力为根本

体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充分发挥体育特殊技能和职业基础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在学生进入体育高职教育阶段后,重点实施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水平教育,在完成学历教育的过程中,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

上岗认证证书。在教育层次、教学资源方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把握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力争实现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文化底蕴的优秀高等体育职业人才的目标。

2.通过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促进体育高职评价体系改革

本项目在研究实践中,全方位注入体育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培

养元素,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职业能力的体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尝试改革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本课题组参研教师属九个不同学科、来自学院两个不同校区,课题的立项为教师的工作注入了更大动力,参研教师在各自学科教学评

价中积极开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与评价实践,课题涉及5个班级上百名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促进体育高职评价体系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3.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促进体育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参研教师先后进行了“与人交流调查问卷”“职业核心能力调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订了我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职业核心能力考核评价办法”等教学文

件。在研究实践的全过程中,我们重点采用了“学中做,做中评,学生做,多方评”的立体互动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与评价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真正的“我要学”,为站稳就业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体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课程方案和教学模式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的探讨才刚刚起步,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如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效果仍是难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实践与全面探索,推动体育高职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就业市场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在人生职场中铸就辉煌。

参考文献:

[1]丁辉,姚庆文.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4).

[2]刘阳,牛映雪.职校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科研,2011(45).

[3]杨南粤,张进.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1).

[4]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

[5]黄丽娃,王庭利.高职高专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

[6]张淑华,孙宗魁.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科教纵横,2010(07).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老年眼科手术患者

眼部疾病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老年患者身体与器官机能下降,心理脆弱且敏感[1],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耐心的照料,了解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需求[2]。运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解决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3]。本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为今后工作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眼科手术患者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8.12±4.85)岁。全部眼科患者疾病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排除全身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各36例,三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A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B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C组患者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三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眼科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术前对老年眼科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理解力、判断力[4]。简短的语言介绍主刀医生和麻醉师,让老年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及时解决心理问题[5]。巡回护士用娴熟的技术为患者进行护理,减少疼痛带给患者的不适。告知手术情况,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的自然状态。②健康教育:建立积极主动的生活,正确评价手术效果,加强患者的社会联系,促进疾病的康复。手术室护士向患者行出院告知,定期复诊[6]。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 检验,P

2 结果

本研究对三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分别为68.9%,89.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心理护理的开展,可极大满足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需求,老年患者由于对眼科手术的恐惧,易产生不良的手术应激反应。研究证明,通过对老年眼科患者耐心细致的讲解,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排除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为手术的进行做好充分配合[7]。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高老年眼科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晋辉.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2012,7(14):140-141.

[2]陈燕.眼科手术患者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3,23(5):75-76.

[3]张佩华.眼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2012(10):58-59.

[4]孔祥雯.眼科患者的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11,3(14):128-129.

[5]孙雪梅.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海南医药,2012,28(2):72-73.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的孕妇纳入筛查,在孕24-28周进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排除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将产检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64例根据年份分为接受过心理护理课程和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的护理人员,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护理健康教育的为观察组38例,未提供孕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指导的为对照组26例,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家族史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方法对选取的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即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出院时行综合满意度调查。观察组选择由接受过心理护理课程和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护理健康教育培训5-12小时,并在心理护理和护理健康教育培训前后进行统一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对照组由未接受过心理护理课程和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护理健康教育。采用4级评分,SAS总分的分界值为50分,高于50分为焦虑;SDS总分的分界值为53分,高于53分为抑郁。

1.3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4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指导内容

1.4.1建立健康档案 为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行系统管理,每月测1次血压及空腹血糖,血糖不稳定时增加检测次数,同时将检测结果记录在健康档案上。

1.4.2成立妊娠糖尿病管治小组本院内分泌专家和产科专家组成妊娠期糖尿病管治小组,对干预组每一个患者制订防治计划,落实干预措施,定期门诊随访。定期开设妊娠期糖尿病咨询门诊。每月随访1次,每3个月对患者病情进行1次评估。坚持对病人家属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及咨询教育。

1.4.3设立健教宣传栏介绍妊娠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预防、综合治疗及健康的行为方式,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为孕妇提供健康教育和服务指导。即孕24周前健康教育主要为孕期饮食、体重、运动和自我监测等方面的知识,侧重糖尿病防治知识和糖筛查必要性的教育,提供营养膳食和疾病防治宣传资料。孕24周后,健康教育以筛查方法及注意事项为主,专人指导孕妇完成筛查试验。通过系统健康教育和服务指导,使更多的孕妇认识了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危害,愿意接受糖筛查和服务指导的孕妇明显增多,孕妇的孕期监护意识发生了根本改变。

1.4.4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妊娠期糖尿病人可以随意走动,做些力所能及的运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宜。空腹避免做剧烈活动,以防低血糖,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受刺激,生活要有规律,随天气变化添减衣服,预防感冒。

1.4.5饮食治疗控制饮食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关键,也是最基本的措施,可使血糖、尿糖尽量达到正常,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对诊断GDM的患者,教育以控制饮食,控制体重为主,提供治疗性饮食处方,指导适量运动,监测血糖变化。

1.4.6低血糖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当病人出现头晕、饥饿、出汗、心悸,甚至发生昏迷等低血糖反应时立即让患者休息,及时进食或喝少量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及时送医院。定期复查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查血糖、尿糖等,根据结果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并教会患者或家属用试纸测试尿糖方法和判断结果。

1.5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患者的行为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不仅要做好患者的身体护理,更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通过对患者的认真观察或通过与患者及亲属的交流,了解其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解除对病症的担忧与焦虑,安心住院治疗。当患者对自己的康复失去信心时,听到护士热情的鼓励,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要针对某些患者不重视健康问题或不遵医嘱的心理进行指导,以达到既重视疾病又不恐惧的正向态度。心理护理应关心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1.6随访患者在出院后应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跟踪检测随访。并根据具体情况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复发倾向,需长期接受健康指导的慢性疾病患者。

2、结果

培训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培训前、后心理因子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护理人员在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掌握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如医学、护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健康教育理论。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才能提高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

篇5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需要重视学生自身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的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要以培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基本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社会心理成熟,造就品德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人才素质;培养方案

【Abstract】The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 training should enhance students'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pecialized skill, place emphasi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and ability of creation.

【Key words】Applied Psychology;Talent Stuff;Training Scheme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组建心理学系、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00余所左右,而上世纪初,还不到10所院校开设心理学类基础心理学专业。与其它学科专业比较,我国在基础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积累十分有限,大多数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基本上处于边培养、边探索经验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广泛而复杂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心理学理论方法的指导和支持。探索适合国情的应用心理学人才素质要求及其培养方案,造就大批优秀的心理学应用型高级人才,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应用心理学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及其培养

应用心理学人才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就专业素养来讲,首先,应用心理学人才需要系统掌握心理学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科学知识。心理学基础领域的学科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异常心理学等。心理学应用领域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等。其次,鉴于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质,它一方面带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1】,应用心理学人才理论素养应当体现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功底。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主要有应用数学、生命科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学等,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安排,或者倡导学生选修、辅修相关学科的课程。

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心理实验设计与实施技能、心理测量工具编制与实测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社会调查与访谈技能,以及数据统计与分析技能等。上述技能的形成是在学习心理学方法课程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自主探索达到的。另外,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运用计算机开发心理实验程序、使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研究和应用中的各类数据, 这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来讲,将十分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几乎所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都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育也不例外【2-4】。并且,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心理学高级专门人才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专业人士皆知,我国心理学类专业教材内容基本上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心理学本国化、或者说本土化过程任重道远。另外,在学术上,复杂性的心理现象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理论解释,各种心理学理论并存的局面仍将延续很长时间;在实践上,也不太可能有现成的解释和处理实际遇到的各种复杂心理和行为问题知识和技术。因此,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工作需要强调在已有理论知识基础上,仔细观察各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并选择出有效方法。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要求

心理学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心理学人才将来主要从事人的研究和人的工作,对于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来讲,其自身心理和行为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一个合格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方面,应当体现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自我意识和人格完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优秀、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比较成熟等。

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其自身基本心理和行为存在诸多欠缺甚至问题。另外,中学生在选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时候,往往缺乏对该专业的深入了解,大多是出于好奇或者从众,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出于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需要而报考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因此,在我国现有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可以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健康的心理条件、完善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情绪适应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独立与依赖心理并存、自卑与自信心理矛盾、内向自闭等等,是青年学生经常出现心理问题【5】。针对以上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比如健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自我、了解自我、调整自我,并让学生掌握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我们的专业老师甚至可以在一些个体和团体心理和行为咨询实践教学中,直接以自己的学生为咨询对象,来促进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其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优秀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将来主要从事人的研究和人的工作,对其道德水准理应有较高要求。从职业性质看,心理学工作者要有善心、爱心、利他、助人的基本社会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同时还要有遵守伦理、讲究人道、为他人隐私保密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另外,心理学的应用工作往往带有教育性质,心理学工作者不能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成熟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成熟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沟通技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形成和维护好人际关系等等。成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不仅与工作成效有关,而且与个人生活质量有关。社会成熟是一个在经验基础上慢慢发展的过程,青年学子因社会经验缺乏,常常出现自我中心、回避社会的反应【5】。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要指导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和社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角徐改革的建议(草稿)。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4期。

[2]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第6期。

[3]王琳。高职教育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468期。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融合关键环节

学生教育和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是学生教育的重点以及核心工作,担负着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现代化以及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和重任。思政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核心环节和根本保障,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事业观、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学生管理是思政教育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在我国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高等院校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1.学生管理的当前形势

高校是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基地,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贯彻我国教育部门的基本方针,全面落实人本理念,并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但是在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个性以及心理健康,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生搬硬套,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因此,只有将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才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2.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实现融合的关键环节

2.1明确主体地位

思政教育的两个主体为学生和教师,高校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首先,当代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主体,其个性意识更加鲜明,希望教师平等的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希望在教育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可以自由的说出个人看法,因此,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融合中,突出其主体地位;其次,教师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其利用个人的行为表现和课堂讲解,促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形成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集体意识,因此,教师需要以当代学生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为教育突破口,在传播思政知识中做到平等尊重,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帮助其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做到育人与教书充分结合。

2.2加强介体建设

介体建设是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点和前提。思政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在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中,高校需要思政教育介体融入到学生管理中。首先,要注重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将多种教育方法充分结合,摒弃以往说教式教育模式,突破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加强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的衔接性;其次,要强调思政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内容要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坚定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为目标,以弘扬民族文化和爱教育为重点,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心理内涵,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最后,要体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创新,教育目标要符合时展和学生需求,高校需要对教育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具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更加便于传授,以明确的思想和政治导向为核心,促使学生通过思政教育实现素质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2.3创新教育机制

首先,高校要通过教育机制创新弥补以往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促使学生管理实现和谐、透明和民主,保证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适合大部分学生心理,注重个体差异;其次,在教育实践中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实现常规化调查,完善管理组织机制,在学校内创设团结育人的文化氛围;最后,要将思政教育好方法、好举措以及好想法落实到学生管理中,推动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为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保障。

篇7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焦虑; 抑郁情绪; 社会心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而且对患者家属也是一个重大的精神刺激,患者家属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和自卑等急性情绪[1]。过度焦虑抑郁等急性情绪可通过中介机制消弱免疫功能,影响机体内分泌及其他功能从而危害健康。社会心理干预功能抵消生理和心理应激的负面影响,减轻患者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本文通过观察社会心理干预前后患者家属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变化,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对家属的健康宣教,即患者回家后服药指导、生活照顾等。观察组在常规精神科健康宣教基础上对家属采用社会心理干预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支持性心理治疗,由专业护士和患者家属交谈,鼓励家属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并以此为线索,让患者家属疏泄自己对精神疾病及照顾患者等方面的感受。护士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劝慰和保证。适时予以指导和鼓励。每日和家属交流30 min;(2)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就是给予患者家属交流精神分裂症知识指导,尤其指出焦虑、抑郁等复性情绪体验对患者家属机体负面的影响。要求患者家属在干预过程中以积极心态配合医护人员。每周举办两次讲座,允许患者参与,使患者及家属共同了解精神分裂症治疗动态,疾病转归等,树立同疾病斗争的信心;(3)调动患者家属心理社会支持交流,要求家人多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情感上的理解、支持,适时增加体育锻炼;(4)肌肉放松训练,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背景下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并根据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爱好及音乐欣赏能力选择曲目引导患者家属尽早进入意境增加疗效。

2 结果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致残率较高,反复发作,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特别是患者亲属心理压力大,情绪变化剧烈,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负性情绪是过度焦虑、抑郁。而过度的焦虑、抑郁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释放过多的茶酸胺等激素,降低机体免疫,不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也不利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患者家属的精神状态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3]。所以社会心理干预是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的重要环节,也对于提高患者家属的保健能力,消除和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2]。常规的健康教育往往忽视心理需求和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影响的重要作用,而运用一般性心理支持治疗、健康教育、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等,能够抵消患者家属生理和心理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患者家属生理和心理和谐统一[3]。帮助患者家属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学会控制情绪,以更健康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挑战。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家属通过社会心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均低于对照组(P

有文献报道,不同的生理心理状态会对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干预中给予患者家属的精神疾病知识指导及宣教,稳定了患者家属不良情绪,使家属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有效改变家属的认知,使患者及家属都能积极配合治疗[4]。良好的人格特征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通过对患者家属的社会心理干预,可以摆脱患者家属的自卑感及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同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及回归社会、家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泽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3):255-256.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1.

[3] 刘琳,付凤珍.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4):961-963.

[4] 汪君芬,周卫文.心理健康教育对孕期焦虑及抑郁症状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0(10):80-81.

[5] 周小荣,张尚军,李小妹.放松训练的应用研究及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9-131.

篇8

[关键词]规律;科学;育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91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艰巨、辛苦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思想政治性,即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校育人方面起着核心和导向的作用;又具有社会性,它必须根据行业要求,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班主任工作既需要科学化,也需要艺术化。尽管它不是纯艺术,但是它那富有创造性的各种组织活动,都具有生气和美丽,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塑造美的心灵。这种工作艺术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而且可以使师生产生感情的交流和共鸣,从而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1全面了解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受人的身心发展所制约。因此,要按照规律指导班级工作,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必须认识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1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过渡与不稳定。中职学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少年期)向初步成熟(青年初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都呈现出一种起伏多变的不稳定状态。

(2)敏感与冲动。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容易偏激,感情冲动。

(3)热情与脆弱。精神旺盛、情绪热烈,只要自己喜欢、有兴趣,对人对事像一把火,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是在经受一点挫折后,表现出脆弱,灰心丧气,情绪低沉。

(4)早熟与失衡。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职学生出现早熟现象,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与身体发育之间出现不平衡。

(5)多变与可塑。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辨别能力较低,自控能力差,表现为多变化、易迁移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12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1)追求与实惠。他们讲求实际,不尚空谈,注重实惠,对“左”的东西反感,但又界限不清。

(2)自我意识强。他们过于相信自己,他们要求家长老师关心他们的前途和利益。

(3)尚思索、轻实践。当今的中职学生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富于探索精神,喜欢独立思考,遇事总爱问为什么,但是缺乏锻炼,轻视实践,重知轻行。

(4)开放而混杂。当今的中职学生思想开放,喜欢广泛接触社会,甚至对国外的一些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思想开阔,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看法,但由于受到思维不成熟、辨别和选择能力弱的限制,思想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美丑混杂的状况。

(5)单纯而片面。他们天真单纯,心无芥蒂,直率坦荡,勇于接受新事物,但由于受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使他们对事情很难从复杂性方面去考虑,而产生片面、偏激的看法和情绪,缺乏全面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的能力。

2科学育人

现在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既具有一般的发展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既须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适应其心理、思想发展的规律,又需要根据时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科学育人计划,并要注意探讨有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

21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1)要求知识化,体现趣味性。中职学生积极向上,求知欲强,喜欢新奇,爱好有趣味的事情。班主任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制作活动,举行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等,这类活动把知识、思想、活动结合起来,富有趣味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求信息化,体现开放性。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也要信息化,现在的学生比之于过去任何时代的学生见识广、爱思索和讨论问题。他们的心理及思想都呈现早熟趋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只有顺应这种趋势,因势利导,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和思想健康的发展。如开设信息课,举办信息报告会、时事报告会、班级新闻会、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和思想素质。

(3)要求多样化,体现选择性。教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内容形式多样化,使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拥有参加活动的机会和可能。多样化的活动也适合于学生有选择地参加,以发挥个人才智优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都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前各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正适应了中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但是活动多样性的设计,必须根据我们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心理、思想发展的状况,进行整体构思,融知识学习、思想教育、智力发展、能力培养为一体,务必使活动的开展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要求社会化,体现实践性。让中职学生联系社会,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心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5)要求民主化,体现主体性。学生不单纯是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每一项教育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参加受教育,而且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只有民主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只有体现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提高实践的自觉性,达到教育的目的。

(6)要求系列化,体现经常性。中职学生心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根据培养目标与班级学生的组成情况,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出系列教育内容,使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经常性,从整体设计上去考虑教育的效益,把每项教育活动都纳入整体教育目标,这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育内容系列化的安排,应符合这些规律。

22注意探讨教育方法

育人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科学地研究教育内容和过程,探讨育人的规律,还应当研究育人的艺术,注意教育方法的探讨。良好的教育方法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育人的有效保证。教育方法的选定应以教育对象的特点为依据。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学的逐步开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方法,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不少的好方法,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1)心理诊疗法。这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某种心理障碍进行激励或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对促进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稳定的积极的心理有着良好的效果。

(2)思想交汇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把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挂起钩来,实行交汇。这种方法避免了教育内容和学生思想脱节,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容易使学生的思想产生感应,发生共鸣。运用这种方法时须注意,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和思想脉搏,选准思想交汇点。

(3)情景体验法。这是根据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条件,引导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悟出一定道理的教育方法。

篇9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与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在自我意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等方面获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水平。这是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2,对于少数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第二,方法和手段。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提高他们的人格水平。

3,设立心理咨询和指导。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达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健全。

第三,具体年纪目标。

1,初一年级目标: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主动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感。

内容(独立教育):

(1)驾驭控制自己的中学生活(学习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友爱)

(3)一个快乐的人(乐观态度)

(4)我是谁(自我意识)

(5)兴趣温度计(培养兴趣)

(6)如何诊断自己的行为习惯(自我检测)

(7)自我改变妙法(行为矫正)

(8)筑起防范城墙(防范意识)

(9)当不幸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

2,初二年级目标:

掌握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自我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做到能够慷慨大方得体地与异性同学接触。

内容(自我控制):

(1)镜子中的自我(悦纳自己)

(2)青春的喜与忧(认识青春期心理)

(3)交往心态(人际关系)

(4)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防范能力)

(5)不下苦工何以乐(意志培养)

(6)开发大脑潜能(思维锻炼)

(7)生涯大舞台(职业意识)

3,初三年级学习目标:

培养初三学生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自我控制的心态,调整情绪的方法,提高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决定。

内容(挫折的承受能力):

(1)生活发展的六个阶段(心理发展)

(2)品味生活(人生取向)

(3)坚持努力奋斗(意志力培养)

(4)成功者的个性(成功启示)

(5)掌握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篇10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由于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营养摄入不均衡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因而心血管疾病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加强对心血管疾病以及并发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1]。本院在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50~85岁,平均年龄(67.5±3.5)岁,其中高血压25例,高血脂15例,心肌炎7例,心肌病5例,心肌梗死8例。对照组患者30例给予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两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药物治疗和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除了运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以外,再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进行治疗,具体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大部分的老年患者由于对心血管疾病缺乏全面的认识,因而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就比较紧张,特别是看到有的患者出现死亡以后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从而出现焦虑及恐慌等情绪,住院的时候由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较少,因而会产生孤独的感觉,因而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对心血管疾病认识不深的患者,要宣传相关的疾病知识,以加深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了解;对缺乏信心进行心血管治疗的患者,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还要保持热情周到的护理态度,以增加患者疾病治愈的信心,保证患者的机体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针对患者抑郁的情况还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患者,以减轻其孤独的感觉,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1.2.2健康教育 对老年心血管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有:①宣传用药知识,护理人员告诉患者用药的禁忌、剂量、注意事项等,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并做好记录。②培养患者健康的饮食习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让患者多食用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低脂等的食物。③对患者进行禁烟酒教育,吸烟会导致微血管收缩,进而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因此护理人员要将烟酒的危害详细告知患者,帮助患者做好戒烟酒的工作。④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叮嘱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并定期到医院复查等。

1.3评定标准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及焦虑的程度进行观察分析,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实行打分制:≥85分为非常满意;60分~85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在P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抑郁、焦虑情况对照 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改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情况对照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的满意度73.33%,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对影响心脏以及血管一类疾病的总称[2]。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退化以及组织器官的老化,使得老年人因抵抗力的下降而容易患各种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影响老年心血管发病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心理以及社会等[3]。

有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焦虑以及恐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因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以消除老年患者抑郁及焦虑、恐慌等情绪对心血管治疗的不良影响,进而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加深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病因、预防知识及临床表现、临床治疗的认识了解,使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以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有效的调理,进而树立老年心血管患者疾病治愈的信心,最终提高治疗效果。

综述,在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老年心血管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晓芳.62例老年心血管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2013,17(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