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分析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报分析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情报分析与研究

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情报分析服务 框架体系 实践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上升,高校的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基地,必须要进行模式的创新。高校需要对图书馆进行创新,以便为高校以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笔者认为,不仅要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还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且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一的详述。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

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服务工具。如数据库自带分析工具、文献分析工具、专利分析工具以及其他的分析工具等。2.服务方法和规范。服务方法有文献计算分析方法、引文分析方法、知识图谱方法以及社交网络分析方法,而服务规范有《机构人员学术影响力分析流程与规范》和《学科发展评估流程与规范》等。3.情报分析的服务的内容。这个内容可以包含丰富,可以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微观层面主要是面向课题组的课题人员,有定题服务同行对于与跟踪、分析研究领域专利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中观层面是面向院系的管理层,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学科发展的评估和学科发展的态势分析。宏观层面则面向学校,服务内容有机构人员学术成果与影响力的分析、总体专利的分析以及总体即领域发展态势的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整体框架体系,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切实落实好各个层面的工作内容,服务规范、服务方法和服务工具尤为重要,这是图书馆情报分析服务开展的基础。服务的内容也很重要,是服务工具和服务方法的决定因素之一,服务的工具和服务方法只有根据服务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策略

(一)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应用逐渐商品化、大众化、网络化和数字化,高校的图书馆也是其中的领域之一。高校的图书馆中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除了纸质的文献之外,还有很多的电子文献信息,期刊的种类也是数不胜数。如今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高校图书馆也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和发展更多带有本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整理、采购和加工,以便为教学和科研等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例如一些有研究生点和博士点的高等院校,可以将本校从建立博士生研究院和硕士生研究院以来各个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发表的论文收集整理起来,然后将其论文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为数字版本,再建立具有本校特色且独一无二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数据库》;还有一些高校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优秀的本科生在USTP、SCI等较出名的检索系统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同样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著名检索系统上发表的论文数据库》,为本校师生以及校外人员或者科研机构提供服务。以上所述情况,都带有强烈特色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二)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高校图书馆若想开展更好的情报分析服务,不能仅仅利用已有的文献和信息资源,还要不断对图书馆馆藏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对一些文献信息例如具有专业特色以及本校特色等这些信心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形成“研究报告”“评述”以及“综述”等信息产品,通过对特色信息资源的组合优化,创建出内容更详细、更深刻也更全面的信息a品,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数字化,变成多媒体信息产品,这样可以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一个收藏文献和提供文献服务的地方,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的服务中心。

(三)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网络也逐渐变成信息传播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开展情报分析服务,就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好网络,从网络中发掘资源并加以利用。如今的高校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都开始逐渐向网络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尽最大能力满足读者的这方面需求。如今的网络上,信息多而复杂,为学生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这也就要求高校的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化数据库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关人员应当对网络上的资源信息进行筛选,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要。这种对网络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馆藏的局限性,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的专业信息,形成特色数据库或者全文数据库,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人性化且全面的信息分析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报分析服务作为一种知识型服务,应当在高校图书馆中积极开展起来,笔者预测,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服务体系的内容、方式以及工具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达到为高校以及社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玲,王春.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点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3).

[2]吴跃伟,张吉,李印结,邱天.基于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保障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2,(01).

篇2

【摘要】了解该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运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通过问题提出、文献搜集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模型构建等程序。编制出高职生专业认同水平测量问卷,编制出高职生学习情绪的测量问卷,比较分析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与学习情绪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高职生 专业认同 学习情绪

一、调查问卷设计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及初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内涵的概念界定,认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适切感四个层面进行具体考察。依据以上四个维度的划分,本研究选定秦攀博的问卷进行修改,形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选定李亚玲的问卷形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试测,剔除问卷中无关的问题,最终形成实测问卷。

二、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本研究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50份,共回收问卷342份,其中,提出无效问卷17份,有效问卷325份。对本次研究的样本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呈现基本分布情况。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问卷结构

利用初始问卷进行问卷分析,目的是对初试问卷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各题项的相关度进行检验,在问卷结构的设计中,根据已有理论基础和访谈结果,形成课项的相关度进行检验,剔除与影响因子不相关联的题项,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科学的实测问卷。高职生专业认同试测问卷结构如表:

(1)高职生专业认同的现状

表中可以清楚反映出各认同水平的样本分布情况。可知,有17.2%的被试者在专业认同总分上达到高水平,62.2%处于中等水平,20.6%处于低水平,这个比例相对来说略高。

(2)不同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状况分析

通过SPSS13.0进行独立T检验分析,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在专业认同程度的不同维度及总体上的差异是否显著。表中可知,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P=0.002

(3)高职生学习情绪的分析

学生学习情绪的问卷采用李亚玲对学习情绪问卷的编制和测量,共测量11种具体的学业情绪,包括满足、放松、快乐、自豪、颓废、迷茫、麻木、厌倦、后悔、焦虑、苦恼。前文已对学习情绪问卷的效度作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李亚玲将这11种学习情绪的因子分成了四个维度,积极高欢性学习情绪(包括快乐和自豪)、消极高唤醒学习情绪(包括苦恼、后悔、焦虑),积极低唤醒学习情绪(包括放松和满足)、消极低唤醒学习情绪(包括颓废、迷茫、麻木、厌倦)。

(4)专业认同和学习情绪的关系研究

对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与学习情绪及其多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认同四个维度与积极低唤醒和e极高唤醒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专业认同四个维度与消极低唤醒和消极高唤醒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篇3

一、情报分析人员的智能结构与需具备条件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情报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文献处理领域也越来越宽,文献情报的选择、加工、存贮与提供过程等服务模式和营销政策越来越复杂,因此,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情报分析人员的知识结构便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具体地说,为满足社会对于情报的需求,文献情报人员除去服务精神之外还必须具有:(1)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2)较系统的分析知识;(3)较深的文献情报资源建设、开发利用的知识;(4)较强的分析吸收和综合各种知识情报的能力;(5)掌握、驾驭各类文献管理、检索和计算机应用之技能;(6)较清晰的语言和书面表达与传递、报导知识的能力;(7)营销科技成果和情报产品的知识与技能。

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职业类型按其功能可分为这样几类:(1)文献情报分析与数据库加工类;(2)软件开发与文献情报系统设计类;(3)文献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类;(4)文献情报市场开拓与经营管理类;(5)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的教育、培训和研究类。

在这五类情报分析人员中,文献情报的技术应用、研究与咨询、经营管理以及理论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是文献情报行业当前急需补充和造就的四类人员,他们是推动文献情报分析发展的主力军。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文献情报分析职业教育的重点。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现对情报分析人员的智能结构和要求作一概略分析。

首先,一个合格的情报分析人员,至少应具备下述两个条件:第一,文献情报采集、分析、存贮、传播和提供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二,理解熟悉受教育者所需情报内容,并能与受教育者进行情报术语交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知识构成应是交叉性的、复合型的,其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知识系统。

其次是文献情报人员的智力要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判断力等。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些要素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可形成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响应客观事物影响的综合反映能力。同样,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智力素质的要求中也应具备这五个方面,但还需突出以下两点:

⑴敏锐的洞察力,指对有用文献情报的快速发掘能力和对潜在问题的超前预见能力。文献情报人员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大量的文献情报中发现有价值的文献情报,才能对影响全面的或有长远影响的事物变化做出反应与预测。这也是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具备“文献情报意识”的基础。

⑵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不论是文献情报开发系统、用户服务系统的筹建、市场的开拓、网络的分析、设计和建设等,还是服务于管理、决策的文献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规划预测或评估论证工作,都要求情报分析人员必须具备对客观事物的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素质。只有从最初的综合开始,即从一个多元协同系统的整体立场出发,来分析各个子系统(包括相关的外部文献情报流)特征、功能、异同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才能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形成有效的“综合――分析――再综合”过程。

情报分析人员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才能从繁杂的研究对象中分清主次,理清头绪,发现规律。“综合就是创造”――文献情报人员的创造思维就立足于此,这也是情报分析人员智力要素中的核心部分。

情报分析人员的知识结构、智力要素,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熟练地掌握从事文献情报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活动技能,即快速、准确地搜集文献情报的方法与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情报分析、传递的技术和能力,中外文语言的交流表达能力和编辑能力,较强的公关与组织协调能力等。情报分析人员不经过必要的基本技能素质的训练,是很难胜任文献情报分析工作的。

二、职业教育在文献情报领域的发展历程、体系和形式

职业教育是对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延伸和发展。这种与科研、开发以及生产任务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由于使受教育者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掌握先进技术和发挥创造能力,有效地促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领域,进而形成国际教育运动和培训制度。

职业教育模式是开展培训和再教育的规范。它既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新的培训工作的具体依据。科学的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准备、规划、培训实施、成果落实和坚持不懈。这五个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周期中不可缺少的五个基本步骤。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国3850万科技人员中,每年约有40%以上得到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我国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在50年代初期已初露端倪,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如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先后开办了情报学讲习班、训练班等,首开中国情报学科职业教育之先河,为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全国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先例。随后为了更快地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国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各类文献情报分析人员,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进修班、研究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促使职业教育在文献情报领域中有了较大的发展。

2000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科技部及各省市文献开发、情报分析等单位,就举办各种进修班、培训班几百期,受训人员近万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高校都在不同时段举行了“情报研究方法研讨班、情报分析处理方法进修班”。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总结我国文献情报分析在职教育的成果和经验,探索并研讨与企业相结合的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模式。

总之,从全国范围来看,对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事业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大提高了从事情报分析人员的素质和分析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文献情报行业的发展。

三、对情报分析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格与教学体系的建议

情报分析人员是新型的复合型人员。在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应以文献情报技术应用、文献情报研究与咨询、文献情报经营管理以及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教育为主要的分析方向,并体现出“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系统,在原有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补增现有文献情报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分析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强化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和研究能力的训练,使优秀人员脱颖而出。

1.为适应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应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规格和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系统。一般可区分为学位教育、等级培训和分析进修三种教学模式。

⑴在职学位教育。对于具有大专文凭的学员,可脱产或在职接受高等院校为成人教育系列开设的专科起点的文献情报分析本科教育,优秀者可获学士学位;已具有本科学历的学员,可在职或脱产攻读研究生课程,并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与博土生的文献情报分析教育是高层次文献情报研究与管理人员培养的主要途径。

但由于学员的背景分析不同,其培养目标应有所不同。

一类是持非文献情报分析学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因为已具有理、工、医、农、财、经类的分析知识和能力,又有一定的文献情报工作的积累,因而,其培养目标是文献情报的综合分析人员(软科学研究专家或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情报经理或顾问)和用户文献情报系统管理专家。

另一类是持文献情报分析学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由于他们经过系统的文献情报学科的分析教育,具有较完整的文献情报人员所要求的智能素质。所以,其培养目标是文献情报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教学人员、文献情报技术应用专家、文献情报机构的高级管理专家以及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教育专家。

⑵等级培训。这是非学历教育性质,但层次分明的正规培训模式。

参照技术职称的层次要求,可分成三个等级,一级和二级分别为已具有初级或中级职称的学员,在晋升中级、高级职称前必须接受一定学时的培训教育,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其主要内容是上述四个分析方向有关的分析课程以及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训练。

在二级证书培训中,可设立导师制以利于有业绩、有才华的中青年破格提升。

三级为高级文献情报分析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或中青年业务骨干的专题研讨班,或称研修班。这种职业教育形式是把高级人员自身的提高和文献情报行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或关键性问题)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科发展前沿或各地区、各系统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规划选择专题,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由专家共同研究,集中解决,既提高了学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又促进了本学科、本行业的发展,并为人员层次衔接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等级培训模式目前国内文献情报行业还未正式实行。它需要建立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政策环境,在培训目标与标准的确立、培训实施细则的制定等方面,还需组织高校教师和文献情报机构专家们共同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一旦这种等级培训制度建立,将使我国文献情报人员的职业教育朝着制度化、法规化方向前进。而且,也可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文献情报分析正规教育的发展,并有利于文献情报学科的建设和提高分析的理论研究水平。

⑶分析进修。这是相对于具有等级要求的正规培训而言的。

具体是指非常规举行的各种短训班、研讨班,或是根据工作需要到高校进修几门课程,或者是以访问学者形式出国研修的随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文献情报部门已有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得了较大的成绩。

2.在实施文献情报人员在职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有的放矢的进行职业教育,补充和更新分析知识。建议:

⑴应立足于人员的知识更新、补充、加深和拓宽,既要适应文献情报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应符合文献情报分析技术人员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进取心理。根据人员不同知识结构和岗位,举办时间长短不一的综合训练班和专题进修班、研究班。

⑵应重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强调分析知识结构的完善与独创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重。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社会需要针对制定计划、规划中的某一重大问题召开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

⑶应注重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对于文献情报人员来说,主要体现在对文献情报的洞察能力、选择能力和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

⑷担任职业教育的师资,既要有高等院校专职教师,又要有文献情报行业的有关专家,这两类人员的结合,将有利于新型文献情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⑸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与研讨并重,提倡在导师指导下的研修形式,以培养高智能的文献情报人员,并建立“证书登记制度”。

⑹提倡自学,鼓励和支持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年青同志参加电大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已取得大专学历者职业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或第二学位,有计划有条件地选送一些青年同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文献情报学系,作更高层次的学习或进修。

⑺对于那些已具备中级职称(馆员、助理研究员)者,以委托方式下达合适的研究课题,定要求,给条件,限期完成研究计划,结合实际业务促使其锻炼成长。鼓励中级以上职称的分析人员积极参加各有关学术团体和这些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开阔视野,启迪新思路,接受新的知识、技术和情报。

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分析性参观、考察、情报交易交流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分析人员的公关与营销能力。

为了保证上述途径之畅通,组织和动员大家接受职业教育,从而较快地提高各类分析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认真总结和筛选适合于信息社会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情报市场有关理论和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篇4

前言

大数据是一个众多信息相关高科技云集的时代。互联网、新媒体、云计算等都是获取消息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领域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现阶段,在海量并且复杂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消息是世界各国的情报相关部门重点开展的工作。现在世界上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信息相关学院和学科,打破只为图书馆培养专业情报人才的传统,使具有分析数据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够为全体所需要的行业服务。进而促进各个领域能够在科技社会飞快发展。

一、?D书情报相关专业学科中情报分析占据重要位置

新时期,全球都弥漫在信息的世界当中,并且这些信息都在结构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使各国的情报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情报分析脱颖而出,就显得十分重要。现阶段的情报处理的相关工作中,主要处理结构以及非结构两种形式的数据信息。一般结构信息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利用一些数学相关的理论发掘有价值的资源。但是,对于非结构的信息数据,数学与逻辑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就必须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在图书情报相关方面的教育中,处理结构信息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情报分析正好弥补了其对于非结构信息相关方面的处理。完善了图书情报对于信息数据的整体处理。使图书情报相关教育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所需要的相应人才。

二、世界各国对情报分析的探索方向以及相关学科的设置

1.国外涉及到图书情报相关专业教育中情报分析方面的课程

国外相关情报分析方面的相关课程主要有战略情报与商务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学、数位鉴识、信息识别、信息的可视化等[1]。可谓是种类繁多,而且学科特别全面,涉及了收集、分析、处理、储存、安全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第一,国外所设置的课程关联性比较大,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特别强。第二,将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与竞争情报作为情报分析方面教学的重点,所设课程都是围绕着这些重点的研究对象所展开。可见,国外对于情报分析方面相关学科的设计联系密切,而且设计全面,层次分明。

2.国内涉及到图书情报相关专业教育中情报分析方面的课程

国内高校所开设的情报分析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分析与预测、竞争情报、信息计量学等[2]。国内所开设的科目也是种类繁多,涵盖面也非常广。但与国外相比,第一,国内没有成立分析情报相关的实践项目。第二,尽管国内高校开设许多相关的科目,但是对其重视程度没有真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许多重要的课程都是选修课,而且学科之间较为分散,没有突出国内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第三,国内的相关方面的情报分析与现实应用有些脱节。国内把理论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缺少对学生相关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第四,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将数据分析作为专业学科,都是放在教学中基础学科设置的。

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教育中情报分析的发展变革方向

1.加强对于非结构化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

加强对于非结构化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的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现代需要的人才。如今在大量信息充斥的时代,采集的信息早已不单单是结构单一的信息,更多的是非结构复杂的信息数据。但是当前国内绝大多数的高校所具有的课程一般都是对于结构信息资源的处理。这对于处理非结构复杂的信息资源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在当前的图书情报相关方面的教育中,各高校必须尽快加强对于非结构化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的教学。

2.促进各个学科与情报分析相互融合

在当前的图书情报方面相关的教育中,必须要促进例如心理学、数学等学科与情报分析的相关融合。以此来完善图书情报方面相关的教育建设工作[3]。大数据不仅仅是数量上居多,其中众多信息之间还都具有较强的联系。将数学、心理学等学科融入情报分析当中,可以加强对于信息的分析整合,有限开展各领域的情报工作。

3.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的便利条件

如今,国内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面对如海般的数据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如计算机这样的现代化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有效缩减情报分析所需要的时间。利用计算机具有的高度智能方面的科技成果,可以有效的开展情报分析工作。

篇5

影像是直接呈现情报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情报的关键。在搜寻情报过程中,过于重视影像搜寻,反而错过其他类型的情报信息。影像只是真实的凭证,是传递的情报信息的载体。影像对于情报十分重要,但并不必要,因此影像在情报工作中需要适当的运用。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影像摄影来获取情报?如何拍摄才能更好展示情报?影像如何后期加工?影像该如何作长期的保存?

影像适用环境

影像更适用于户外营销活动监测,户外宣传活动等。赛立信竞争情报研究人员发现,在平常市场监测,例如竞争对手促销活动监测,由于促销活动时间短暂,地点不固定等因素,因此最适于用影像来记录竞争对手的活动情报。同时,竞争对手户外宣传海报、横幅、单张都适宜拍摄记录。这类影像情报,可归结为情景影像情报。

影像同时适用与文件拍摄,例如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政策文件,竞争对手渠道政策文件等。通过影像拍摄,更容易获取该类情报,而不必要复制拷贝。这类影像情报,可归结为信息影像情报。

影像如何拍摄

该如何对竞争对手的市场活动进行拍摄记录呢?如果你有Google Glass作拍摄工作,当然方便很多。其实影像情报并不需要Google Glass这么专业的工具,也不需要全程拍摄记录。影像情报只需要简单相机或手机即可,由于市场活动监测,更重视活动情景,因此在影像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活动情景。

赛立信竞争情报研究人员认为,不是所有影像都能传递情报,同样的影像在不同时间可能表示不一样的情报,不一样的影像有时反应的是同样情报。对于影像情报拍摄,情景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市场活动现场,观察者对活动已经有初步认知,根据所要传递情报信息选择拍摄相应的情景,若反应促销效果好,应拍摄更多的人流,若反应促销手段好,应拍摄促销活动的现场布置与礼品等。有所选择,才能有助于影像后期处理。

影像后期处理

情报影像收集回来之后,要处理与整理情报影像,为之后情报分析做准备。首先是影像归集整理,将反映同一样情报的影像归类在一起,将重复或不具有情报价值的影像删除。其次是影像技术处理,例如影像的修剪、补光、压缩等,力求影像清晰、传递信息明确。最后是影像的初步编辑分析,针对整理好的影像进行初步描述与说明,为后期的情报分析做准备。

影像情报分析

影像情报分析,即从影像抽取出情报信息。赛立信竞争情报研究人员认为,影像所含情报信息是孤立的,仅当与竞争形势、时间节点相结合分析,影像情报价值才能显现出来。例如,竞争对手与往常一样户外促销,若近期市场新进入者增多,竞争对手促销一定程度为压制新进入者,若校园开学临近,竞争对手促销则为了在校园市场抢占先机等。情报价值抽取过程,即是将孤立影像与前期影像相关联对比,通过长期的影像分析归纳情报价值。

篇6

关键词:情报分析服务

决策支持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35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07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深化发展,国内众多高校图书馆强化了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科研团队或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的情报分析服务,即主要基于科学/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工具,为服务对象提供科研产出绩效分析、学科竞争力或影响力分析、教师与研究人员学术影响力分析、学科领域态势分析以及与专利相关的情报分析等服务。由于这些服务与学校或院系的学科发展、科研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等主流工作密切相关,一方面直接支撑了学校各级层面的学科发展和科研管理与决策,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体现了图书馆的专业能力,一定程度上更显性地提高了图书馆对学校的贡献,提升了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在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国内众多学术会议上的学术报告中已不鲜见,国外大学图书馆也有相关报道,可见对此方面的探索已成为高校图书馆转型及深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比于常规的图书馆服务,支持管理和决策的情报分析服务(以下简称情报分析服务)更多地体现了图书馆的增值性智力劳动,是一个综合的知识服务系统工程。此类服务,从馆员角度来看,需要熟悉信息计量学和数理统计知识,具备挖掘分析数据的能力,掌握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软件运用,甚至在对领域态势分析时,还需要了解把握该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从图书馆来看,则要从资源基础、人力配备、技术支持、馆内外协调、馆员专业训练等多方面予以系统规划、组织和保障。另外,此类服务由于数据处理复杂、工作量大,所耗费的人力、时间及其他成本也均远高于常规图书馆服务。因此,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大多以收费或接受专项资助的方式来体现此类服务的价值。但总体来说,如果要将情报分析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类相对稳定的服务,保持其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要对需求、服务产品类型、标准、组织协调、平台工具、成本效益以及人员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量。过去几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上交大馆)以“服务产品化”理念而衍生“情报产品化”思路,在支持管理和Q策的情报分析服务方面进行了有序规划和探索实践,本文将对此进行阐释、总结。

2.需求分析

上交大馆自2008年推出以IC2创新服务模式为品牌的泛学科化服务,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的使命,倡导图书馆全方位服务的学科化和学科服务的泛在化,经过八年实践,无论在服务的面上还是在服务的点上,均已走向成熟。随着泛学科化服务的不断深入,当然,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双一流”建设开展,以及高校内部人才强校、协同创新、交叉融合、国际化等一系列内外部改革因素的驱动,上交大馆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步伐得以加快。在此背景下,经过“十二五”的探索,“构建战略情报服务体系,深度支撑科研和管理决策”纳入了上交大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向创新型知识服务体系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2-2013年,为更好地开展情报分析服务,图书馆走访了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简称科研院)、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以及人力资源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了解到针对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要求,科研院非常关心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科研如何在学校更好地布局;针对学校大量的发明专利如何判断其价值、从而做出是否需要长期维持的决策,产研院希望能够对学校现有发明专利的价值做出一个基本的、相对客观的判断;针对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要求,人力资源处希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以相对客观的量化数据和标准辅助人才引进及引进后学术贡献的评判。为此,图书馆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力量攻关,当年即向科研院和产研院提交了《上海交通大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实力分析》《上海交通大学专利分析》《上海交通大学ESI数学学科贡献度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高端人才引进后成果和影响力分析》四份决策支持分析报告;同时,开始为人力资源处对高层次人才和特别研究员系列的人才评估提供辅助支撑,经过与人力资源处近3个月的不断尝试和沟通,初步形成了人才评估的数据采集标准、指标体系和分析范例,当年即完成对42位引进前和68位引进后3年的人才的辅助评估。

此后,随着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图书馆在此方面的工作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识,科研院、产研院与图书馆在专利价值判断、《知识产权通讯》编辑、知识产权培训、某些专题的领域和市场的分析(如《3D打印技术发展态势分析》《高温超导技术发展和学科发展分析》)、科学前沿探测与预见(前沿科技领域的态势研究)等方面一直以专项的方式保持合作至今。人力资源处则与图书馆在人才引进及聘期考核的学术影响力评估方面一直合作至今;按照学校要求,图书馆每年大约对130-150人次进行学术影响力分析,辅助学校专家组对人才引进前的学术水平和引进后的贡献进行合理判断。

除学校层面,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也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院系、基地、创新团队、智库以及重点实验室的对竞争力评估、学术地位评估、学科评估、团队评估、领域态势分析等的需求,并与两个智库(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战略研究院、城市科学发展研究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其定期提供国际发展动态和专题分析报告。

与此同时,随着服务的不断开展和影响力的扩大,来自社会的需求不断出现,如某著名企业为国际间科技合作或技术购买建立专题人员与技术筛选项目,需要进行相关的筛选标准研究并建立基础资源池;某著名科研院所需要长期对专题领域进行跟踪和综述分析,等等。

进一步归纳分析,上交大馆支持管理与决策的情报分析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

一是学校层面,主要以科研院、产研院和人力资源处等职能部门为代表,涉及学科布局、知识产权、人才评估、前沿分析等内容;图书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这一层面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需求,由于直接面向学校决策层服务,产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激发了进一步的需求。二是院系、团队层面,特别是智库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主要涉及竞争力、影响力的评估,以及领域态势分析、综述、报告等内容;这一层面,由于学校综合改革、院为实体等改革举措的力度加大,也形成了相对固定规模的需求,需求不断通过学科服务团队得到满足。三是社会层面,企业与科研院所均有需求,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有科学研究方面的,也有市场分析方面的,对这一类需求,以上交大图书馆现有的人力条件,只能选择性地满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上交大图书馆支持管理与决策的情报分析服务已形成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具有相当规模和相对稳定性的需求,产品化服务的最前端、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基础――需求已具备。

3.产品布局

根据需求和分析对象,上交大馆的情报分析服务产品,从布局上分为竞争力分析、领域态势分析和知识产权分析三大类。

3.1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分析主要是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分析对象的学术成果进行计量和分析,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为决策者判断分析对象的学术竞争力、影响力和相对定位提供客观的数据评判依据。从情报学专业角度来看,此类服务的最大特点主要是对学术成果的形式特征和计量指标进行分析,相对于各领域学术成果的主题内容挖掘分析,此类分析服务更符合图书馆员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也相对比较容易开展。上交大馆布局的竞争力分析服务主要包含辅助人才评估和学科评估两类产品。

(1)辅助人才评估。

人才强校是学校的主战略,合理评价各类人才,一直是高等学校不断自我完善的方向之一。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其中期、聘期考核,学校始终在探索更为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

人才评价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学术成果影响力,还涉及学术成果的水平、教学、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术荣誉、科研经费等多方面,而这些信息的获取对图书馆来说并无优势;最关键的是,人才评估的主体必然是学校。因此,图书馆在与人力资源处商谈合作意向时,就明确了自身的服务定位是对引进人才进行学术产出的统计、计量和分析,檠校对引进人才的全面评估提供客观参考依据。该服务自2013年始,至今已持续4年,从最初的评估范围只针对特别研究员系列,扩展至所有绿色通道人才,包括特别研究员、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讲席教授等,每年的评估规模约为130-150人次。

该服务开展初期,分析的重点在全面展现研究人员整个研究生涯中的学术论文(含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产出情况,数量与质量并重,且分析方法必须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学术产出活跃度和影响力两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和参数,主要以具体数据反映;报告注重可视化直观呈现,方便专家评委快速全面加以判断。随着校领导、职能部处专家、专业评委等对提交的分析报告中所涉及的指标及其价值、以及整体分析方法的不断理解,一方面不断肯定图书馆的服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图书馆针对这些要求,在4年中对指标、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整体呈现进行了2次大的修订,从以全部用绝对数值反映相关指标,到以绝对数值和相对比较值结合反映相关指标,如不但反映论文的产出数量、被引数量、篇均引用、H指数等具体数据,还反映与全球发文基准值比较、与全球发文被引影响力均值比较、与全球一流水平均值比较、与权威机构公布的该学科排名前列大学均值比较、与上交大均值比较、与C9高校均值比较等相对数据,并研究、设计了相对定位图进行展示(如图2、3所示),为专家评委更便捷、更科学地进行判断决策提供了更好的支撑。这种改变,虽然在做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进行学术定位和去学科化的数据处理,但由于更好地反映了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贡献大小和发展潜力,而不再仅仅是简单反映学术产出,因此专家评委和学者用户的普遍接受度都比较高,很大程度上为该项服务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以服务校内人才评估为基础,2014年,上交大图书馆接受某著名企业的合作请求,结合研究实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绩效,为其开展国际间科技合作和技术购买制定了筛选标准,建立了基础资源池,已投人实用。

(2)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在很多高校是图书馆为学校管理决策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在上交大,由于学校已有进行学科发展与规划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有十分强有力的专门队伍和丰富经验,因此图书馆并未在学校层面就这一方向进行总体规划与布局,而重点依托运作成熟的学科服务团队,满足各学院提出的相关需求。

2009-2015年间,图书馆承接了来自11个学院的13次评估需求,评估角度主要包含评估客体与标杆机构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体系数据比对、支持某学科进入ESI的人员分析、ESI某学科发展趋势分析、发文情况分析、高水平学术期刊投稿指南、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统计及热点研究、资源分析和研究文献汇编等。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服务规模。

2016年5月,教育部开展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由于近年来图书馆为管理决策服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在全校部署之初,就要求图书馆参与。图书馆主要从参与学校工作小组、数据资源获取、解答咨询、参评学科的数据信息收集、部分学科要求进行的标杆机构数据比对等4个方面发挥作用。

该项服务,由于有近年来学科化服务广泛开展的良好基础,进展较为顺利。

3.2领域态势分析

领域态势分析可以辅助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总体把握某个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或研究态势,为判断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有力帮助。此类服务,除了需要对领域内各类成果的形式特征,如研究产出规模、研究年限分布、研究机构、主要研究者、研究生命周期等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领域分支等特征进行挖据和分析,对于图书馆员来说,无论是数据处理的方法,还是“读”文献的工作量都会大大增加,对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更高,需要使用的工具也更复杂。

上交大馆自2012年起为科研院和产研院提供领域态势分析服务,至今已为校级层面的科研院、产研院,院系层面的学科团队、智库、研究基地,以及校外各类用户,提供了20余份报告。如《3D打印技术发展态势分析》《高温超导技术发展和学科发展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振动噪声领域发展态势分析》《水科学领域发展态势综述》《大肠癌研究态势分析》《城市科学领域发展态势分析》等。2015年,应科研院的要求,配合学校120周年校庆所开展的“120项科技预见”专项,研究、撰写了科学技术研究前沿、脑科学、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材料基因组、量子信息、高温超导电力技术、智慧城市等8份全球发展态势分析报告,作为《一个甲子的畅想――面向未来120项科技预见》。一书的下篇正式出版。由于这些工作基础,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战略研究院、城市科学研究院等国家和各级智库,主动与图书馆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由图书馆针对海洋工程装备和城市科学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及市场领域,定期为其提供动态信息跟踪和专题情报分析,有效支撑其发展,这也为图书馆此类服务的可持续性奠定了较好的需求基础。

领域态莘治龅某S檬据来源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数据结构相对较为规范的各类论文与专利数据库,这类来源的数据的处理流程相对固定;二是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各类资源,主要包括国际顶级期刊与网站推出的年度重点突破与热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政策、科技发展规划、经费预算计划、经费立项名录、行业发展报告、技术预见报告等,这类来源的数据尽管可以利用工具进行主题词提取,但提取结果仍然需要人工进行同义词合并、语义层次标引、同类主题归并与调整等工作。在研究方法上,各类调研方法尤其是内容调研法、引文分析法、突变词检测法、文本内容法等都要掌握,并且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完成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工具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在研究范围的调研与遴选、报告内容的模块确定、领域的细分和技术划分、主题的标引与规范等方面,馆员仍然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对专业领域的了解与领域专家的指导意见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技术分析体系,并对可视化展示的各类图表与表格进行深度解读。

3.3知识产权服务

知识产权是高校重要的知识资产,其中的专利更是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的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类资源。

2012年,根据科研院和产研院的需要,图书馆为其推送了《上海交通大学专利分析》报告,除了常规的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宏观分析、专利技术领域以及发明人及专利转让分析等模块,特别突出了“专利价值分析”部分,分析高价值专利的院系分布、高价值专利的发明人分布,并且展示了同类高校高价值专利的对比数据。以此为基础,自2013年起,科研院与产研院开始积极与图书馆合作,共同探讨学校的专利管理与数据分析。2014年,图书馆参与了学校申请的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建设项目,以优秀结项(优秀比例约为10%,31家通过验收的单位中有3家优秀)。在本项目中,图书馆负责专利战略制定,撰写5份专利发展战略报告;参与专利数据库建设,负责建设4个专利专题库,突出价值评估;另外,与科研院联合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活动,聚焦并深人探讨专利分析这一主题,针对十余个院系的科研人员进行专利分析全流程培训,主要课程包括专利信息概况、专利信息的检索方法、专利数据源及检索方法、专利分析流程、聚类分析方法、美国专利保护以及各种专利分析软件的使用等。2015年,职能部门的需求由宏观转为更加关注细节,图书馆也开始尝试应用多种分析方法,为学校提供《上海交通大学专利发展布局与技术转移现状分析》。例如,在“专利价值分析”部分,采用共被引分析、IPC聚类分析和专利地图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学校专利的聚集方向;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来探讨科研项目与专利间是否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并判定依存程度;进行专利维持与转化分析,主要考察院系(或个人)的专利实施许可和专利转让数量与金额分布,有效专利维持年限分布等情况,为学校的知识产权的转化、应用提供参考。当然,除此之外,在领域态势分析中,也大多会涉及大量的专利信息分析。

4.操作机制

如本文前言部分所述,情报分析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知识服务系统工程,除了需求和产品布局,相应的操作机制更是服务产品有效提供并不断提升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上交大馆在团队组织协调、工具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建立以及馆员能力训练四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为情报分析服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4.1团队的组织协调

总体来说,情报分析服务的前期准备、数据采集处理及后续分析的工作量都比较大,需要运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较为复杂,每项服务产品都需要团队共同协作来完成。

上交大馆根据现有的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备,制定了情报分析服务团队组织协调的基本原则:

篇7

关键词: 图书馆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产物。竞争情报的出现给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拓展和深化服务内容,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本文对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进行探讨。

1.竞争情报的内涵和研究内容

1.1竞争情报的内涵

竞争情报就是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而开展的一系列情报研究活动,是市场竞争激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国内外学术界对竞争情报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竞争情报是对整天竞争环境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竞争情报是一个过程,该过程是想要看到简单收集的统计数据、信息广告等以外的东西。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

由上可知,竞争情报就是将那些来自各种渠道的、广泛的、零散的、没有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客观评价、调查分析,最后转化为具有决策价值的情报并用于决策过程。

1.2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

可以从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与推广三个层面来研究竞争情报。其中理论层面上,主要包括:竞争情报的起源与发展,竞争情报的定义、特征、作用机理,竞争情报研究的内存、方法、流程,竞争情报的伦理与道德等。方法与技术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情报规划方法、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分析方法、传播方法、情报保密方法等。应用与管理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竞争情报在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和某些方面的应用,各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组织、内容、方法、效果及经验,竞争情报教育与培训等。

2.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规划

2.1竞争情报系统的规划

竞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评估行业关键发展趋势,跟踪正在出现的非连续性变化,把握行业结构的演化及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和动向,从而协助企业保持和强化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竞争情报系统一般可以分为: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竞争情报分析及处理子系统和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其中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是根据竞争情报经理确定的竞争情报课题,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并筛选出正确的、可靠的、可能有用的信息,通过分类等初步整理后,输入竞争情报系统,存储到数据仓库中,以备信息分析之用。竞争情报分析是根据所确定的竞争情报课题对信息进行分析,以得出能够辅助企业解决问题的有价值的竞争情报。只有掌握实用只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并不间断地进行竞争分析,才能发现市场变化和竞争者行动的趋势,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是竞争情报系统的输出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根据企业决策者和其他用户的情报需求,动态地为他们提供情报产品和情报检索服务。在向用户提供竞争情报产品时,应根据用户所处的管理层次而提供相应的情报报告。

2.2竞争情报项目的规划

竞争情报项目规划就是从企业全局出发,明确企业的情报需求,根据项目规划的原则选择关键情报项目,使情报工作与整个企业的战略和目标协调一致。首先,竞争情报工作的目标就是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情报需求,并生产出企业迫切需要的、可以作为行动依据的情报产品。因此,开展情报用户需求调查,正确识别与理解决策者的情报需求是一切情报项目规划的基础。其次,情报工作要有一定的原则性:目标性原则,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准则来选择关键的情报项目;充分满足原则,就是收集的情报必须掌握重要的、必要的情报,充分满足决策的需要;系统运筹原则,就是构建正规的竞争情报工作程序,广泛、持续和系统地收集竞争情报;成本核算原则,是指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时,应以较低的成本收集尽可能充分满足的信息情报。

3.竞争情报的搜集

竞争情报的收集要秉承多样性、重点突出、客观、保密、合法和长期性原则,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搜集:文献资源检索: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公开文献资源,虽然这些资源并不能直接解决企业情报问题,但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更多的信息或线索;网络媒体监测,互联网信息内容丰富,时效性强,而且信息的处理、加工、保存和调用非常方便,因此,互联网是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重要途径。竞争情报人员通常需要长期监测一些相关网站,及时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人际情报采集,人际情报网络中蕴藏着很多重要的情报,常见的有消息型、问题分析型、决策建议型等。实地考察法,是获取第一手情报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实地考察的形式主要有企业参观、市场观察和商品展销会等。

4.竞争情报的加工与分析

4.1竞争情报的加工

竞争情报加工的实质就是把不同来源的、零散的情报汇集到一起,以信息的内容、客观的逻辑结构和主观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情报有效化的过程。情报加工包括情报筛选、情报记录和情报整序三部分。对情报进行筛选时、需要考虑可靠性、先进性、针对性三个方面。情报记录的方法有情报摘录法、情报浓缩法和数据表格整理法三种。情报的整序,就是将收集到的杂乱无序的情报资料按其性质、内容、问题及时间等标准分门别类地加以系统化整理,使相同的聚集在一起,不同的区别开来,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资料体系。

4.2竞争情报的分析

竞争情报分析就是对原始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使信息转化为情报,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和增值化。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很多,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一般分析方法,又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情报分析的方法可以划分为定性、定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三大类。

定性分析是指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质的规定性的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求同论、推朋法、原理法、综合法、反馈法等。定量分析法是指获得研究对象的量的特性的方法,它强调对数据的分析,一般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包括外推法、统计分析法、时间序列法、极值选择法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就是同时利用上面的两种方面,包括简单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典型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系统论证法和专家预测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地理画像;圆周假设理论;觅食理论;热点成像;情报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8

从微观层面讲,地理画像是对系列案件或特殊个案中的犯罪人基于地理位置特征的心理画像;从宏观层面讲,地理画像是对特定时空里的一类或多类犯罪现象基于地理人文特征的动态分布与变化趋势特点的分析。

一般来说,地理画像是一种犯罪情报分析方法。它通过研究系列犯罪案件或涉及多个地点的单一犯罪案件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分析案件发生地点之间的关系,判断作案人可能居住的地区范围、作案人继续犯罪的可能地点。在犯罪情报分析中,分析人员将已掌握的有关案件的时空、地理方位等信息在地图上“共时”展现出来,运用地理画像分析法中的圆周假设理论、觅食理论、热点成像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分析,获得增值情报,为犯罪侦查和犯罪预防提供帮助。

1 地理画像分析法中的圆周假设理论及其应用

西方犯罪情报分析理论中著名的“圆周假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一个连续作案的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地点的分布规律,大致判定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具体做法是:在地图上标出两个相距最远的犯罪地点,做一条连线,并以此连线为直径,在图中画一个可以包括这个犯罪嫌疑人已知的所有作案位置的圆,在多数情况下,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就在这个圆周里,而且很有可能在圆周中心的区域。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约翰・达菲杀人案例,了解一下圆周假设理论在实际侦查中的应用。1982到1986年间,英国伦敦地区连续发生了多起、杀人案件,伦敦警方及时进行并案侦查,但由于犯罪分子的作案地点不停变换,警方未能发现有效线索,一直未能破案。后来,伦敦警方尝试采用地理画像分析法,将几年间获取的有关案件要素(犯罪地点、时间、案件特性等)详尽的标注在地图上,并予以分类关联,分析罪犯的作案规律,推测罪犯大致落脚点所在的区域。

针对图1,根据圆周假设理论,我们可以看到:1982到1983年间,发生了3起犯罪案件,这3起案件的案发地点都靠近圆周的中心区域。由于犯罪嫌疑人在早期犯罪期间,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实施犯罪,所以圆周中心区域就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1984年此区域没有发生案件。1985年有十多起案发生,案发地点也由中心区域(落脚点)向四周扩散。犯罪区域的扩大,说明罪犯随着作案次数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暴力。甚至在1986年,不仅发生了多起案件,在犯罪圆周的边缘区域,还发生了三起杀人案件。

将犯罪嫌疑人两次最远处作案地点之间连线,并以连线为直径,画一个圆周,就可以把所有的作案地点包括在内。犯罪嫌疑人的住所大致处于圆周的中心地带,这与“圆周假设”理论基本吻合。若以犯罪分子的居住地为起点,根据大致的方位,将发案地点连接起来,就会发现,在早期,犯罪分子主要在靠近自己的居住地的周边作案,到了后来,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从居住地出发,放射状向四周散开。由此可以推测出犯罪分子是沿着公路或铁路远行,选择到离家较远的地方作案,然后再按原路返回居住地。破案后的调查表明,警方的推测基本符合犯罪嫌疑人的行动,他开始时在其住所附近作案,而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步向外扩展,到离家较远的地方作案。

根据地理画像提供的有效情报,伦敦警方推测出了罪犯的落脚点的大致区域,使得侦查范围大大缩小。而约翰・达菲是在警方划定的2000个重点排查对象中的唯一一位居住在发案区中心的嫌疑人,分析人员又结合后续情报线索,最终将其抓获。[1]

2 地理画像分析法中的觅食理论及其应用

“觅食理论”(foraging theory)本来是行为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概念,是指肉食动物为了获取猎物,逐渐形成了一种捕食策略或日常活动路径(也即觅食的线路);肉食动物在这种日常活动路径中能够以更少的体力消耗更容易地获得猎物。将觅食理论引入地理画像,也就是将系列犯罪案件的作案人视为一种“捕食者”,认为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与普通人一样以可预测的和常规的方式进行活动,并在连续作案过程中形成一种选择侵害目标或被害人的犯罪行为模式。

觅食理论包括机会理论、日常行为理论和犯罪风格理论。

篇9

[关键词]情报学情报工作转化

[分类号]G350

现在,我们应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以新的高度和视角审视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发展趋势,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求平衡,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结合我国国情,把握好学科方向和情报工作的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更有效、更可管理。据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IGF)2007年11月的统计数据表明,最近10年来,全球上网人数增长迅速,网民从1997年的700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亿人,全世界互联网的用户数于2010年将达到22亿。2001年以来,我国互联网每年以2000万人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08年6月为止已经达到2.53亿人,跃居世界第1位。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空间,对于以信息为基础的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来说,既要面对实体空间,更要面对虚拟空间,一些新的理论,新的实践和新的服务不断涌现,从而导致一个快速变革的情报学学科和情报工作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理论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情报学的10大基本原理:相关性原理、离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转化原理、小世界原理、对数透视原理、重组原理、隐藏原理、可视化原理、最小努力原理;其次是出现了定量学科: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赛博计量学(Cybermetrics),图1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大量的论文在情报学前沿领域探讨,例如,情报检索,包括智能检索、基于内容的检索、自然语言检索、跨语言检索;情报分析研究,包括战略情报分析、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学科分析、知识演化分析、技术前瞻、跟踪监测研究、比较评价研究、预测预警研究等;计量分析,包括引文分析、共词分析、主题结构分析、专利计量分析、h指数计量分析、网络信息计量分析、赛博科学计量分析(Cyberscientometric analysis)等等;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包括元数据、本体、语义、信息萃取、聚类、Web数据挖掘、智能搜索引擎、信息资源整合、开放存取、文本挖掘、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审计、知识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地图等等;网络用户行为研究,包括搜索信息用户行为研究、认知模型、HCI理论研究等等;情报学理论,包括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的理论、元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息哲学、信息生态学、社会信息学、信息化理论、泛在信息环境、数字鸿沟、震慑论等等;信息政策与信息法规,包括信息公平政策、开放获取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信息伦理等等;数字图书馆,包括数字化文献资源整合、数字资源保存、数字图书馆与社会互作用等;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包括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估、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定价与营销、智慧资本、智力资产管理、内容产业、知识服务业等等。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情报工作者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并进一步将方法转化为工具,为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发展以及情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反过来指导实践,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都十分重视将理论转化为方法,进而产生工具手段。例如汤姆逊科学情报研究所(Thomson ISI)是国际上知名的科技情报服务机构。该机构的情报研究人员将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结合统计数学和软件设计技术,引入到情报服务中,不仅为全世界提供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而且还开发了一系列系统――ISI Web of Science,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ISI Web of Knowledge,具有SFX上下文敏感性链接(SFX Context-Sensitive Linking)等功能的知识发现和管理检索引擎,凭其独特的检索机制和强大的交互检索功能,将来源于学术期刊、发明专利、会议录、化学反应、研究资金、网站资源以及其它各种高质量信息资源整合在一个系统内,提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与人文等多个领域中高质量的学术情报,兼具知识的检索、提取、管理、分析和评价等多项功能,有助于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趋势和动向,了解各个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科研机构、科学家、论文和期刊。英国德温特公司(DERWENT)是全球权威的专利文献情报机构。它推出的DII(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数据库,是将世界专利索引(WPI)和专利引文索引(PCT)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在情报研究人员努力下,发明了独创的分类编码和手工代码,能将不同国家授予同一项技术发明的不同的专利号合并在一个记录页中,聚成同族专利,从而对某一具体专利的全球专利授权情况一目了然,同时能进行快速检索、格式检索、专家检索、被引专利检索,协助各国科技人员检索和利用专利情报。各国也都在开发专利情报分析软件,如DERWENT DATA ANALYZER;韩国的INAS(有中国专家参与开发);美国的TDA和AUREKA;中国的汉之光华专利情报分析系统等等。在情报分析领域,各种各样的智能化分析方法和工具不胜枚举,数据挖掘方法和工具,知识发现方法和工具,知识结构演化的跟踪、监测和挖掘等方法和工具,情报预警方法和工具,经济和科技预测方法和工具等等。实际上,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利用本学科的原理、方法和工具达到预见性。

篇10

[关键词]虚拟企业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系统

[分类号]G35

虚拟企业是Goldman于1991年最初提出的概念,但至今仍无确切的定义,学界通常从组织形式、运行技术、运作方式三个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本文认为,虚拟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能力独特且具有互补性成员公司组成的一种动态的、相互信任又合作竞争形式的虚拟组织,其目的是以最少的投资、最短的反应时间对市场机遇做出反应。虚拟企业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新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青睐,随之虚拟企业如何获取竞争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难题也迎面而来。

众所周知,虚拟企业竞争力的获取和竞争优势的保持离不开竞争情报系统的支撑。竞争情报系统(CIS)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构成,具有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开放系统、战略系统等方面的特点。虚拟企业CIS是虚拟企业感知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系统,也是成员企业内部情报共享的信息系统,旨在快速、高效地获取和整合各领域的核心竞争信息,协助虚拟企业及时获得内外部环境下的变化信息,为虚拟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和调整经营方针提供指导,最终增强虚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的目的在于剖析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特征,明晰其CIS构建的核心问题,进而分析虚拟企业CIS的要素,最终构建出适合虚拟企业的CIS。

1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现状

当前,针对虚拟企业CI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活动和竞争情报工作方面:文献在阐述了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刘虚拟企业的竞争对手及动态联盟的信任管理进行了探讨;文献指出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搜集对象向多样化转化、搜集方法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搜集内容向互动性转化。上述两篇文献都从某一视角探讨了虚拟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或活动的特点,为虚拟企业CIS的构建做了前期铺垫。文献针对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及特点,提出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策略及构建的相关支撑技术和安全控制方式,但其着眼于策略层面,尽管也支持了相关的支撑技术,但仍然没有详细的方案。

笔者认为,虚拟企业C1S构建的详细方案仍需要借鉴传统企业CIS构建相关理论中的合理之处。因而,下面也需对传统企业CIS构建的文献进行简述:王日芬等分析了信息集成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信息集成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构想,并从实施要素、架构与功能等方面论述了系统的构建方案。何绍华等从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内在关系出发,分析知识管理环境下的竞争情报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探讨基于知识管理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黄雪等借助本体论研究了如何构建具有语义功能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苏新宁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系统框架,将竞争情报系统分成信息采集模块、信息处理与组织模块、情报分析模块、情报策略模块和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平台。

这些研究对构建虚拟企业CIS具有启示作用,有侧重于整体和功能角度探讨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的,有从技术角度探讨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的,有探讨虚拟系统建没中的细节、运行或技术问题的。但虚拟企业的CIS与传统意义上的CIS又有不同,真正借助这些研究来指导虚拟企业CIS构建,还需因地制宜,合理借鉴上述理论。

2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特征

2.1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的观念变革

传统企业竞争强调竞争的对抗性,与竞争者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为获取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着重在成本、质量、营销、服务等方面培养竞争力,强调对企业内部进行整合与改善。虚拟企业的出现和不断推广,改变了传统企业竞争情报的观念,虚拟企业重视在组织界面上寻找提高生产力和竞争优势的战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竞争情报观――合作竞争。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的观念,已经从完全竞争变革为合作竞争。合作竞争情报既强调竞争,又强调合作,追求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并主张共同进化,改变了过去竞争情报主要关心竞争对手的劣势、侧重于寻找对方薄弱环节的工作重心,而注重于收集对方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情报以寻求合作的基点与契机。

2.2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的生态特征

虚拟企业各成员常常在某一职能领域内(如生产、研发、设计、营销等)拥有核心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虚拟企业的成员会根据各自的优势组合成一条产业链。这条链不单单承载着资金、人员、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流动循环,还承载着信息、知识和情报等特殊生产力的流动循环,虚拟企业成员之间构成了一个生态圈,在生态圈内,成员企业间的竞争情报力争达到生态平衡性,以解决信息冗余、清除垃圾信息、消除信息孤岛,确保竞争情报流通渠道的畅通。因此,虚拟企业竞争情报也具有生态特征。

2.3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的矛盾特征

虚拟企业成员在与合作方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合作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共存的矛盾特征。一方面企业成员之间为获取更高的利益而有共同的目标,成员之间要合作信任,信息共享,将不同企业所掌握的情报汇集整合起来,为决策服务,以获取虚拟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共同对付市场的挑战;另一方面,虚拟企业的组合具有灵活性,且项目结束后有解散或重组的可能,因而企业也需要注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护,防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流失,随之保护企业核心知识与核心竞争力的反竞争情报也逐渐得以重视与加强。

2.4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的集成特征

虚拟企业具有企业形式虚拟性和成员经营实体性,因此,缺乏实体的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必须由各成员各自的竞争情报系统集成协同完成。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分散存在于成员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之中,决定了虚拟企业竞争情报必须具有集成的特征。集成作为一种情报管理手段,可以将分散在成员企业中的不同平台、不同类型的情报整合协同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情报集成平台,以实现成员企业情报的充分开发利用和外部情报的实时快速监控,满足虚拟企业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以及成员企业分散信息的管理需求,从而提高虚拟企业竞争情报能力,进而确保其竞争优势。

3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

3.1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的原则

3.1.1 独立分布各成员的竞争情报系统自身可独立运行,虚拟企业CIS在物理上分布于各成员竞争情报系统,但逻辑上应集成为一个协同的CIS。

3.1,2 重构扩充虚拟企业成员是流动的、动态变化的,这要求虚拟企业CIS具有动态的快速可重构性和

可扩充性,以保证成员退出或融人虚拟企业。

3.1.3 动态开放 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间应能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3.1.4 信息安全在各成员系统互连条件下,各自的保密信息必然存在着泄露的巨大风险,虚拟企业CIS在信息交换和共享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安全。

3.1.5 信息一致信息在成员间传递或进行状态转换时,整个系统中信息保持语义上和内容上以及共享上的一致性。

3.1.6 平台交互各成员的竞争情报系统必然具有平台差异性,为了满足各成员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必须满足各成员系统异构平台的交互需求。

3.2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本文提出的虚拟企业CIS构建的基本原理是:将虚拟企业成员的竞争情报系统抽取出一个逻辑上独立的竞争情报单元,作为联系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和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桥梁,并将每个成员企业的竞争情报单元有机地集成起来,消除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异构,最终构建出一个物理上分布于各成员企业,逻辑上集成于一体的具有情报需求分析、情报搜集、情报处理组织、情报分析、情报服务及情报评估等功能的虚拟企业CIS。

3.3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的瓶颈及其解决思路

虚拟企业CIS构建的瓶颈是:成员企业原有的竞争情报系统是异构的,要从各自竞争情报系统中抽取出独立的竞争情报处理单元,并将之消除异构,集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协同的虚拟企业CIS,同时又能保障各自竞争情报系统的安全性。

其解决思路是:剖析虚拟企业CIS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明确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上述要素及要素关系映射到成员企业各自的竞争情报处理单元之中,利用本体技术消除上述处理单元间的异构,用Web技术将之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并用防火墙、存取控制、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保证成员企业各自的信息安全,建立虚拟企业CIS调度机制,协同各成员间的情报合理流通。

4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要素分析

4.1 组成要素分析

4.1.1 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由众多在某一职能领域内(如生产、研发、设计、营销等)拥有核心能力的成员企业动态构成,其竞争情报的需求、服务和评估独立于成员企业,但竞争情报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又依托于各个成员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

4.1.2 成员企业及其CIS成员企业的核心职能领域是虚拟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有部分领域不在虚拟企业的范畴之中。成员企业在核心职能领域方面拥有大量高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也具备该领域竞争情报的强大获取能力。成员企业的CIS有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等多种模式,但不论哪种模式,都肩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为企业各个职能领域提供竞争情报服务,更需要剥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竞争情报单元为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服务。

4.1.3 虚拟企业协调机构 由于虚拟企业组建的分布性及动态性,应设立虚拟企业协调机构来担当虚拟企业协调员、激励者、监督者的角色。此外,虚拟企业协调结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协同成员企业CIS衍生出为虚拟企业服务的竞争情报处理单元(采集、处理、分析)间的任务调配工作。

4.1.4 网络平台 虚拟企业CIS的网络平台具有分布性、范围广、异构性、复杂性等特点。虚拟企业各成员通常分布广泛,且不同企业的网络构架和平台也不尽相同,各成员间需通过特定技术手段实现跨平台交互,并用Internet实现互连。

4.1.5 竞争情报环境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环境分为两方面,虚拟企业内部环境和虚拟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成员企业间相互进行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所形成的环境;外部环境指既有同类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客户、虚拟企业产品的替代品或服务、虚拟企业的上游企业及新成立的同类虚拟企业等综合形成的竞争情报环境。

4.2 功能要素分析

虚拟企业CIS的功能必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4.2.1 需求规划功能 情报需求规划主要是根据虚拟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其竞争情报需求,并对需求进行描述和分解。情报需求识别主要依靠虚拟企业决策层的判断,而虚拟企业CIS的功能则在于提供KIT/KIQ(关键情报主题/关键情报问题)框架,为各成员企业描述和输入KIT/KIQ提供向导,提供自定义情报主题,同时对情报需求进行管理。

4.2.2 采集获取功能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信息采集由各成员企业CIS衍生出的独立处理单元的信息采集子单元完成,其功能包括信息采集任务调配、识别和选择信息采集源、信息采集及存储等。

4.2.3 组织加工功能综合运用自动化智能技术和人工技术针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加工,包括多样化信息结构的预处理,信息内容甄别及矛盾识别,信息的聚类与分类,信息的清洗整合与关联,信息的本体刻画与语义标注,基于数据仓库的信息存储等。

4.2.4 分析功能将传统情报分析方法、联机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综合得到最佳的分析结果,并提供可视化的情报分析结果。其功能包括竞争情报分析模板(如SWOq、矩阵、标杆、波特五力模型等)及向导、基于数据库的比较分析(如自动完成对人物、事什、地点、时间等的比较分析)、数据挖捌与文本挖掘等。

4.2.5 服务功能 以虚拟企业情报用户的情报需求方式传递情报成果供其使用,包括分析报告和竞争策略大纲、报告模板与撰写向导、信息预警、智能推送情报、竞争情报个性化定制、情报讨论与交互等。

4.2.6 评估功能竞争情报的评估功能是虚拟企业对竞争情报服务效果进行评价的阶段,形成的经验教训会被融入下一个竞争情报流程中。

5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

解决了虚拟企业CIS的核心问题,剖析了虚拟企业CIS所包含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就可以着手构建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本文认为,一个完整的虚拟企业CIS,必须包含以下子系统:虚拟企业竞争情报需求规划子系统、虚拟企业竞争情报采集子系统、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组织加工子系统、虚拟企业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和虚拟企业竞争情报评估子系统。一般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见图1。

构建图1所示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要原因有:①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体现出竞争合作、集成协同及生态特征,因而虚拟企业CIS应体现出情报竞合、平台交互、动态开放等特色;②虚拟仓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为分布式或分布式基础上的高层集中式,这就要求虚拟企业CIS应体现出独立分布、重构扩充、依托网络等特色。

图1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分别针对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一项功能,上述六大子系统分别实现了竞争情报系统的情报需求规划功能、信息采集获取功能、信息组织加工功能、情报分析功

能、情报服务功能和情报评估功能。这六个子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相瓦作用、彼此依赖,相邻的两个子系统互为前提和结果,形成了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的循环系统,而这种循环外现为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机制。

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运行机制是:虚拟企业的战略目标产生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这些需求可分解成更为详细的情报群,进而将之映射到虚拟竞争情报采集子系统中,由于虚拟企业本身没有实体,所以竞争情报的采集必须通过虚拟企业竞争情报协调平台,将之按成员企业情报搜集的优势和特长分解到各成员企业驻虚拟企业的独立情报处理单元巾,由具体成员企业的情报采集模块完成虚拟企业竞争情报采集。完成情报采集后,再通过协调平台返回到虚拟组织CIS中,完成后续的情报组织加工和情报分析过程。同样的,虚拟企业竞争情报的加工或分析也需要通过虚拟企业竞争情报协调平台来协助完成。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是虚拟企业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的后继子系统,其按照成员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将虚拟企业竞争情报按需分配到成员企业之后,由虚拟企业竞争情报评估子系统对情报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反馈到新一轮的虚拟企业竞争情报需求中。另外,在该系统中,成员企业采用何种竞争情报系统,对虚拟企业是屏蔽的,成员企业之间不仅仅存在的是合作情报,还有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

在虚拟企业环境下,各子系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需求规划子系统起指导作用,决定了虚拟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策略和内容;采集子系统起汇集作用,将各采集器中的原始信息采集和汇集起来;组织加工子系统起整理作用,将无序的信息序化整理为有序的信息;分析子系统起淬炼作用,从纷繁的信息中萃取提炼出有用的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起服务作用,将竞争情报分配到其所需之地;评估子系统起反馈作用,及时反馈竞争情报使用中的成功与不足;协调平台起交互作用,是成员企业间竞争情报的交互器、协调器与转换器;独立竞争情报处理单元起接口作用,是成员企业与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