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风险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风险的涵义
风险,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一种不确定性状态,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在风险发生的全部过程中,一般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三个概念。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或产生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的要素,包括物理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等,是风险发生的间接因素。风险事故是指风险因素作用的最终后果,它是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减少的数量必须以货币单位来衡量。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解释:风险因素增加或产生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引起可能的损失,从而导致实际结果和预期的差异,形成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涵义
将风险引入审计这一研究领域,便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涵义。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涵义的解释,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其理解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
(一)狭义审计风险观点
目前我国和其它各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现的就是狭义审计风险的观点。持狭义审计风险观的代表有:1)《Kohlers Dictionary for Accontants》对审计风险的解释: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被审计单位范围存在一个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人员觉察可能性。2)1983年,AICPA在SASNO.47中提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3)《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审计评估与内部控制》中对审计风险的表述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际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的意见的那种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各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对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持该种观点的国内学术界代表是张龙平教授。
(二)广义的审计风险观点
国内代表学者徐政旦、胡春元(1998年)等持该观点,认为审计风险,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可见他们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持该观点的还有谢志华(1990年)阎金锷、刘力云(1998年)吴胜生(1995年)。该观点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
(三)两种观点评析
笔者认为将审计风险理解为广义审计风险概念不恰当,赞成将审计风险定义为狭义审计风险,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不能够形成和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第一,审计风险产生于具体的审计过程之中,是基于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产生于审计项目、审计范围与重点等具体的过程与职业判断方式、统计抽样方法等审计本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它的边界仅仅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这三项风险,而不是指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承担的损失,因为该损失可能游离于审计过程之外,是在审计发生之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广义审计风险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审计过程的技术性程序风险当作了事务所自身面临的商业风险。审计风险概念理应界定为属技术性程序的狭义风险范畴。
第二,广义审计风险概念的外生性使审计风险无法评估。我们知道,众多因素造成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可能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是无法预先评估的,带有很大随意性。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之时,无法预测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将采取何种行动,从而无法确定风险的性质,判断风险的程度。而狭义审计风险观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计算评估审计风险。
第三,广义审计风险观没有正确区分与审计风险相关的一些概念。商业风险(经营风险)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企业(被审计单位)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二是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经营目标的可能性。商业风险的极至是经营失败,经营失败是指被审计单位破产或者无力偿还债务。审计风险的极至是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往往是因为审计人员缺乏职业胜任能力、疏忽大意、舞弊欺诈等情况所至。
篇2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指会计报告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严重程度。《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定”。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会计或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
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贯穿于会计审计理论及实务中,但重要性水平则可以是针对会计报表、会计账户、乃至于各项交易,在多数场合是针对和首先针对会计报表的。
审计风险由审计行为带来,指由于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与被市项目真实情况不一致而承担审计责任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概念的意义不仅在于提请审计人员注重审计质量,承担审计责任,更重要的在于正确评估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内在关系
我国理论界公认的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它最根本的用途在于根据确定的预期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水平来确定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的价值在于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把审计计划与审计实施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不可分割使用的两个概念,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那么,在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审计报告对被审事项中的重要性错误未予极因,就会导致审计风险。因此,重要性是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和重点。审计过程中同样的事项,其重要性程度提高时,审计风险必然降低;反之,审计风险必然提高。因此,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是反向对应关系。
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首先要对重要性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要从数量和性质等方面来考虑。从数量角度讲,重要性表现为重要性数量水平,如“税前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一1%”,等等。在此之所以单独称之为“重要性数量水平”,是为了区别于一般论述中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数量水平”的作用在于作为会计报告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水平,评价所发现的重要性,进而确定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在实施审计前,审计人员对不同规模的重要性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同,即有一个大致相同的重要性数量水平,这个水平应该是相对数。重要性数量水平越大,如从5%提高到10%,则对同一个项目的重要性程度认识就越低,从而审计风险也越大;反之,审计风险就越小。所以,重要性数量水平和审计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审计风险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评价,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要素。所以,控制审计风险的要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根据审计风险决策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成正比关系。
从而,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对于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关系我们有理由进一步作如下推断:
1、如果检查风险水平趋向0时;即在审计中几乎不允许遗漏任何错弊,则重要性数量水平也应接近0;
2、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取值范围均在0一100%之间;
3、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格查风险水平在取值范围内的变化是连续的;
4、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变化不一定是均匀的。尤其在两者接近100%时,重要性数量水平变化速度应小于检查风险水平的变化速度。因为对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从理论上讲、即使审计人员愿意承担极高的审计风险,也不能采用100%的重要性数量水平。换言之,即使检查风险水平为100%,审计人员也不应将重要性数量水平定为100%、容忍所有的错误,而应将重要性数量水平限定在100%以下,对必要的进行审查后,方能提出审计报告,结束审计项目。
根据上述推断,试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Z=f(d)=ek/d
其中:Z表示重要性数量水平;k为系数、且必须小于0;d表示检查风险水平。
该指数函数曲线图示如下:
各项数值确定方法如下:
(l)审计风险水平
期望的审计风险水平应该控制在多大范围内才算合理?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有人认为,通常情况下,可允许的审计风险不超过5%,可以定为5%时。但在一定条件下,则要把审计风险走得更低。我认为,5%的审计风险水平还是太高。因为它意味着有1/20的引发审计风险的可能性,以我国一个中等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接受20项左右的审计项目为例,则该事务所每年就有一次引发审计风险,遭致审计诉讼的可能性。应该说,比较稳健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应该控制在2%以下,一般可定为0.5%-2%范围内。
(2)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水平
确定审计项目的固有风险水平,既要考虑该项目的内容、性质,又要充分考虑该项目所面临的环境。目前作为国民主要成分的国有企业尚未走出困境,其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还未健全,其它企业造假作假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将固有风险水平定为 10%-50%,比较符合稳健性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如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水平超过50%时,审计人员应改变审计方式,采用详细审计或拒绝接受审计业务,以使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检查风险水平必须依据上述3个方面确定。结合审计风险决策模型,试列表一如下:
表一:
对上表一说明如下。根据前述所确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水平、控制风险水平的正常取值范围,抽出各自的最高值、中等值和最小值三种特例进行组合,以对应考察检查风险水平的情况。第一种情况,预期审计风险水平最低,但项目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水平也最低,因此可允许的检查风险水平较高;第二种情况,审计风险水平仍为最低,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处在最高水平,此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谨慎行事,将检查风险水平控制在极低的2%以下;第三种情况,准备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最高,同时又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制度,计算出的检查风险水平为200%,超过100%。由于风险水平以100%为上限,放在此改为100%。这种情况意味着审计人员充分信赖被审单位,主观上又准备接受极大的风险,因而检查风险水平就很高;第四种情况,预期审计风险水平最高,但被审项目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水平也很高,因而检查风险水平较低;第五种情况,前三个方面都是中等水平,检查风险水平也为中等。
(3)K值
,除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无论是准则还是审计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的一些指标:(1)税前净利5%-10%;(2)总资产的0.5%一1%;(3)权益的1%(4)总收入的0.5%-1%。
上述项月的重要性数量水平最高为10%,最低为0.5%,和上表一计算得出的检查风险水平对比,计算K的数值如表二:
表二:
(K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对z=ek/d,等式数,得InZ=k/d,因此k=dlnZ)
由上表二可知:k的取值范围大致在A-0.1—2.7之间,最佳取值范围为一0.4一1.4之间。在具体运用中,审计人员可根据使用者对会计审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被审单位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判断、对审计风险的偏好程度来具体确定k的数值。
三、重要性与检查风险的客观连接点
重要性一般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但完整地讲,重要性应分为以下4个层次:报表总额,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报表项目金额,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负担;账户余额,如现金帐户余额、银行存款账户余额等;业务发生额,如差旅费等支出类业务的金锁。根据项目的不同,重要性所针对的项目有税前利润、总资产、权益、总收入等。根据本文前论,可由审计风险水平计等确定重要性数量水平。但最后计算出的这个重要性数量水平应该首先对应什么性质、哪个层次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不同,评价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究竟以什么性质的项目作为入手处,我赞成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作为运用重要性数量水平的入手点的观点,理由是:(1)损益表上当期净损益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事实上已包括了当期的净损益。尤其我国现阶段国企效益状况不佳,成本利润不实现象严重,以资产总额代管税前利润或净利润有其合理性。(2)根据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负债权益共中的错误,又都能反映在资产类总额上。
将重要性数量水平作为评价资产总额的标准,然后将该数量水平按每一项资产项目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为依据进行分配,接下来就进入实质性测试,审查各项目,判断各项目的错误金额。最后加总计算全部错误金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将其与总的重要性数量水平进行比较。如前者小于后者,说明该项目审计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否则应修改审计计划和审计风险水平或采取其它的措施。
四、说明
1、以上论述是建立在以下审计假设的基础上
(1)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水平可定量评价假设。如,将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定在0.5%-2%,将固有风险、担制风险水平定在10%-50%。
篇3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审计风险管理,首先就要明确审计风险的概念。结合国内外对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审计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见不当论”,另一种是“损失可能论”。前一种风险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漏报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审计后,审计意见可能“不恰当”,影响企业的利益。后一种风险的发生主要是人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和财务报表等客观事实并没有多大关系。国际上一般将“意见不当论”的情况定义为审计风险,而我国则将“损失可能论”情况定义为审计风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里的定义和国际定义并不存在矛盾。
“意见不当论”审计风险是以审计技术方法为根本,也就是通过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风险;与其不同的是,“损失可能论”则着眼于全面质量控制的角度,将审计风险的内涵扩大了。正因如此,我们在理解审计风险概念的识货,应该注重理解的层次:其一,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我们也可以将其成为审计职业风险,这种风险是广义上的审计风险。这种审计风险不但包括审计主体引发的审计风险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还包括其他审计风险,诸如审计单位和审计环境引发的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其二,审计项目上的风险,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审计项目风险,也就是与广义审计风险相对的狭义审计风险,其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对存在严重错漏报的财务报表出具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这两种审计风险的定义看似矛盾,实则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如下:其一,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其实涵盖了项目审计风险,项目审计风险是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审计项目风险这部分看作是审计失败的情况,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损失的各种情况中,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也占据一定比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进行全面的审计风险管理,首要的就是极强对具体审计项目风险的管理,在出具具体审计意见的时候做到有根有据、科学恰当。其二,审计项目风险与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发展和升华,是理论界和职业界的一种进步。后者考虑了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损失,以此为视角进行研究符合风险管理学的一般定义,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以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来定义审计风险,能够引导人们对审计意见适当性的关注,在考虑审计风险的时候能够从单方面考虑转变为双重考虑,在应对和管理客户经营风险的前提下,能够兼顾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
二、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了更好地了解,对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为了更好地强化全面审计风险管理,我们就需要了解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方法。
(一)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
审计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可控性特征,偶然性主要是指审计风险难以有效地预见,只能采取相应地预防和管理措施;可控性说的是人们在审计风险全面并不是无事可做、无能为力,而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和预防手段来预防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是我们进行审计风险管理的前提。我们进行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把握审计风险规律,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预防审计风险。
(二)全面审计风险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预防审计风险,就需要将经济社会的一些具体的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设计成具体可行的制度,使社会尽可能达到集体理性,而管理方法正是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制度,其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还能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便于实务工作中操作与利用。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全面审计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
审计风险可能出现在审计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选择客户的时候,可能碍于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经济复杂性、业务特殊性等因素,最终选择客户将面临的审计风险较高;而当制订审计计划的时候,也可能由于计划不充分,出现错误审计决策的情况;当组建审计小组的时候,由于组员个人工作的预期过高,或是突发状况而导致审计风险;当收集审计证据的时候,可能存在证据客观不充分的情况;当编制审计报告的时候,审计意见不当也可能会带来报告风险,诸如此类。无论上述哪一种风险,都可能由一种或是多种因素导致,在整个审计执业过程中,这样的风险太多,而要更好地控制审计风险,就应该管理审计业务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主要着眼于具体审计项目,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也较为明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其中不但包括接受客户委托、业务实施,还包括计划审计工作和出具审计报告。
2.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
在实际的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其中不但有审计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评价、审计风险管理效果评估,还有审计风险衡量、审计风险决策。这些步骤构成了全程序风险管理的雏形,其中审计风险识别是全程序风险管理的初始程序,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是最为重要的。
审计风险识别主要是了解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引发审计风险的还可能是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等。审计主体是风险损失的承担者,审计主体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客体存在的经营风险往往容易被审计主体忽视,或是难以察觉其隐蔽性,从而对审计做出错误、有失偏颇地判断,进而导致审计失败。也正是因为这样,有效地识别审计客体,避免财务会计报表出现错报的情况,是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的关键。
近年来,经营战略受到了企业的广泛重视,其不但关系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效果,还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企业经营战略,大部分企业开始进入风险管理阶段。为了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企业应该将审计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从宏观的战略层面着眼,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从源头上把握审计风险。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审计风险研究集中在审计风险识别与防护上,而对审计风险决策的效果、审计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评估决策执行效果是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审计风险识别、衡量以及评价为审计风险决策提供依据,而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是执行了决策,加以执行就能够终结的,这就好比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并不能简单地以审计报告的签发为标志。全程序风险管理的前四个管理步骤虽然搭起了整体的制度架构,但是却难以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而风险决策的效果评估则是上述四个管理步骤的延伸,及时、有效地总结和评价上述这四个程序是提升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效果、健全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制度的关键。
效果评估工作可以进一步巩固、增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知识,积累审计风险识别的经验,不但能够很好地提高会计师风险领域的职业敏感度,还能够增强其把握客户经营风险的能力。为此,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会计事务所可以编制风险管理手册,建立客户风险档案记录,为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3.全员审计风险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已经逐渐为人所知,会计公司也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会计公司宝贵的财富。为此,在进行审计风险管理的时候,也可以把焦点放在“人”上,这个“人”并不仅仅指各级审计人员,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前者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各级审计人员应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观念,认识到自身审计风险管理参与者的身份。下级审计人员不能将自己看作是被动的服从者, 而应在遵从上级指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后者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我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和监控七个方面。
上述的三种审计风险管理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审计风险管理的程序是开展每一个审计业务都不可规避的,如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进行必要地了解,这就必然会涉及到审计风险的识别、分类和评估,而这些工作并非是由一个人员完成的,而是由不同的审计人员各司其职,人员记录的信息资料、得出的急乱,也全部会在档案上体现出来,以更好地为日后的客户委托提供基础资料。总的来说,“人”的因素贯穿在整个审计风险管理程序和过程中。
三、强化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审计风险的概念、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方法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要强化全面审计风险管理,应该从如今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总难免会出现违法规则和法规的情况,这并不是说法律法规不完善,亦或者是审计制度设计不健全,究其根本在于审计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导致了诸多的审计问题、错误。为了强化全面审计风险管理,就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熟悉与审计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此外,审计机关还应该深入基层,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审计失败案例,使审计人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审计风险,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警惕。
(二)构建完善的审计文化
审计活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管理行为,对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有着协调、约束作用,在长期的审计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我们将其称为审计文化。作为管理文化的一种,审计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不但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还能理顺审计关系,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做的就要构建完善的审计文化,审计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不但决定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而且对风险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审计文化能够约束和职称管理者的风险决策行为,推进审计风险管理的完善,不断加深管理者对审计风险管理的认识,使全面风险管理取得更好地效果。
(三)完善审计监督检查体系
为了做好审计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但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还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工作出现偏差或过错。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任务完成之后,再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对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降低审计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各级审计部门应该从内部管理入手,完善各级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体系,确保审计的各个阶段都能按照规定执行,这样才能降低审计工作中各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四)搭建风险管理信息平台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构建审计风险管理数据库。审计风险管理数据库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保存基本信息的记忆库,需要选择包含的数据类型及每种类型应收集的数据量,这些数据类型的多少及数量取决于经济单位认为是否满足的条件。该数据库还需要选择数据的格式、类型以及执行与其功能所需要的直接调用能力。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查、修改和补充数据库。其二,开发平台软硬件。在进行软件开发的时候,应该保证编制的软件与审计的实际特点相符、便于操作、程序简单,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确保系统具有较高的兼容性,能够兼容常用的电脑操作系统;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要满足涉密信息的安全要求;提高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人员的计算机软件知识。
(五)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当前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预防审计风险较为被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开展审计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要作用,塑造和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审计人员。以先进的审计文化指导,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审计实务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实审计人员的头脑,使自己成为审计的真正主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推动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审计工作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以往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已经发展到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无论是审计范围,还是审计对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审计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深化,面对更加严峻的审计形势,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审计的职能作用,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六)规避道德风险的发生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难免会碰见利益问题,一旦出现片面追求利益的行为,就必然会出现审计风险。而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各级审计部门就应该开展审计风险教育,提升审计人员对风险文化的深刻认识,强化这种非正式的意识约束。此外,由于审计风险会给审计主体带来负外部性的影响,有些审计人员躲避高风险审计项目,或者为了利益违背道德原则进行审计,所以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将审计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业务骨干要培养成为审计风险管理文化的业务骨干,在宣传教育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系统、规范的审计风险管理机制。
(七)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一直为很多学者所研究,这种研究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承认审计主体是理性的,能够发现所有审计风险,而风险规避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其没有发现审计风险。而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碍于专业素质、审计环境、工作经验等因素,每个审计人员都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如果站在展望理论的角度来看,当其把获得与损失相对参照,面临获得时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也就是说同等大小的损失和收益,与偏好水平相比,人们常常更不喜欢损失。加之现行利益制度的缺陷诱发审计主体的非理性风险偏好,所以风险偏好对审计主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正因如此,各级审计部门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牢固的审计风险防范体系,编制完善的审计行为准则。
四、总结
篇4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
与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评价结果不同,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对过程进行评价。如果不进行整合审计,审计内部控制无需对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即使进行整合审计,控制测试主要是测试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虽然可能使审计人员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鉴证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而不是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而旨在帮助审计人员确定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范围的审计风险模型,并不适用于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有助于其确定财务报表审计测试范围的概念框架类似,构建适当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也将为其提供相关的概念框架,以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测试范围,以及影响测试程度的关键因素等。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重大错报,而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如果内部控制存在一个或更多的重大缺陷,审计人员就不能认为它有效,而应当计划并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证据对鉴证期间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获得合理保证。需要说明的是,即使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其内部控制也可能存在重大缺陷,从而决定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为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和维护不存在重大缺陷寻找高水平的合理保证。
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狭义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是指“一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不恰当意见的风险”。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认为发现的重大缺陷风险并未降到一个足够低的水平,就不应发表无保留意见,因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定义应是“某一组织拥有重大缺陷但审计人员没有发现或发现但却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旨在帮助审计人员确定需要实施多少测试来保证未发现的重大缺陷风险控制在足够低的水平。重大缺陷可能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内部控制设计或维护的重大缺陷;虽然内部控制具有充分的设计或维护,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大缺陷。为了发现设计或维护方面的重大缺陷,审计人员应适当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如发现控制的不完善)、对内部控制是否改进进行适当测试。典型的评价和测试程序包括:检查(往往在问卷调查或其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控制流程图、阅读文件、观察、穿行测试和检查其他书面资料。通过适当测试控制运行的效率,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其中的重大缺陷,从而将内部控制缺乏效率的风险降至低水平,而适当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则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运行效率测试的数量和程度。
三、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定义表明以下情形可能出现重大缺陷:(1)用以防范固有风险的内部控制设计不充分;(2)内部控制设计不完善;(3)设计充分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未有效运行。为避免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与审计风险模型混淆,将其定义为不正确的控制意见风险,即ICOR。这三种缺陷都可能导致重大缺陷,审计人员要发表内部控制的无保留意见就必须确定这三种情况都不存在,即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是在固有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固有风险与内部控制实施风险的函数,由此得到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如下:
ICOR=f(CDIR/・给定IR;COER 若CDIR有效) (1)
式(1)表示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左边是审计人员出具不恰当控制意见的风险,它等于审计人员实施一系列测试后未发现实际存在重大缺陷的风险,是内部控制设计不充分或不完善的风险,以及虽然内部控制设计充分、完善但未有效实施的风险的函数。其中,ICOR为不恰当控制意见的风险,即当某一组织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但审计人员并未发现或虽发现却出具不恰当意见的风险。IR为固有风险,即假设不存在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认为某一组织存在一项或与其他错报汇总后为重大错报的风险;CDIR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改进风险,即审计人员认为某一组织存在内部控制设计不充分或不完善的风险,假定固有风险可以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总的重大错报;COER为控制实施有效性风险,即审计人员认为设计充分、完善的内部控制没有被严格实施,从而未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的风险(见图1)。
(1)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完善风险CDIR。固有风险是某一组织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它既包括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所有风险隐患,也包括某一具体账户本身的风险,注重的是重大错报而非重大缺陷。如果固有风险很低,无论控制怎样无效,重大缺陷风险也很低,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决定某一缺陷能否构成重大缺陷的标准是内部控制存在未能阻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数量多少和发生概率大小。然而,除了一些不重要的账户外,固有风险通常不低。审计人员在分析固有风险时经常假设客户的员工能力较高,客户的管理有方或控制环境和谐,但大量研究表明,这往往是错误的。因此,在分析控制风险时应当考虑这些因素,而不能直接断定其固有风险很低。假定固有风险的性质和大小,审计人员在分析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完善情况时,需要确定二者是否充分和是否需要改进,即要根据没有充分的内部控制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来决定现有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如果固有风险高,就需要加强控制来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反之,如果固有风险较低,需要控制的程度也较轻。如,一个企业的业务量很小也很简单(固有风险低),则可以简化内部控制;相反,另一企业的业务量很大且复杂(固有风险高),还需要复杂的计算机编辑,则审计人员除了检查报告、复核资料外,还要确保这些报告是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的前提下完成的。因此,固有风险在内部控制审计时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和需要完善的风险,即给定固有风险下的内部控制固有风险。审计人员通过考虑、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充分和完善确保它所引发的风险。
(2)控制运行效率风险(COER)。审计人员使用控制运行效率风险COER确定控制测试的范围,COER类似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检查风险。审计人员会用1-COER确定控制测试所需要的保证水平。只有当内部控制设计充分和完善时才需要进行控制测试。如果审计人员确定控制设计不充分并需要改进,则断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然后评估该缺陷是否重大,即控制运行效率风险是以内部控制设计的充分与完善为条件的。
四、扩展的内部控制风险审计模型构建
鉴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应评估组织的控制环境,尤其是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方式是否有利于促进有效的内部控制,如是否建立和推广讲求诚信和道德的价值观,特别是高管层;治理层是否理解并履行对监督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责任。这些都需要单独评估内部控制环境的设计、实施和维护的有效性。如果审计人员发现控制环境存在重大缺陷,就可能发现内部控制存在其他重大缺陷。因此,基于上述模型构成的内部控制审计概念框架,按照COSO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监督组成,笔者将这五部分分别按照设计、完善和实施三个方面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扩展(见图1下半部分)。
在国内外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之际,笔者从设计、实施与维护三方面构建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并初步形成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概念框架,这不仅可以明确重大错报风险、重大缺陷风险的含义,树立审计风险模型只适用于财务报表审计,不适用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降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风险,进而降低财务报表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高整合审计的效率、效果,最终提升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参考文献:
[1]袁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问题与改进――来自2007年年报的证据》,《审计研究》2008年第5期。
篇5
关键词:审计风险形成防范措施
0引言
从古今中外的审计发展史来看,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国家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探讨的问题。
1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应该如何界定审计风险的概念,在职业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审计风险的概念是从审计过程认识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客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其中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作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特征
1.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
1.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
1.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1.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
1.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审计活动中的固有现象,即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要想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则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即不仅要从外部给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事务所本身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2.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2.2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应该看到,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职业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2.3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首先,事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客户方面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其次,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2.4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法规,加强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讲座,让审计人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排除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使审计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审计评价符合依据,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教育,用制度规范、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防止、,和。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
2.5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其一,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就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二,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行业协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其三,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从当前的诉讼案件中不难看出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上的弱小。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团结起来,利用自身的影响促成有关法律的修正,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2.6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审计人员的人身侵害审计的职业风险还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执法部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必然会涉及到被审单位、个人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审计人员参与查办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将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审计人员要注意审计工作方法,注意工作的隐蔽性和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新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审计风险形成防范措施
0引言
从古今中外的审计发展史来看,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国家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探讨的问题。
1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应该如何界定审计风险的概念,在职业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审计风险的概念是从审计过程认识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客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其中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作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特征
1.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
1.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
1.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1.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
1.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审计活动中的固有现象,即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要想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则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即不仅要从外部给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事务所本身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2.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2.2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应该看到,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职业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2.3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首先,事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客户方面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其次,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2.4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法规,加强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讲座,让审计人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排除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使审计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审计评价符合依据,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教育,用制度规范、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防止、,和。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
2.5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其一,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就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二,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行业协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其三,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从当前的诉讼案件中不难看出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上的弱小。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团结起来,利用自身的影响促成有关法律的修正,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2.6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审计人员的人身侵害审计的职业风险还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执法部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必然会涉及到被审单位、个人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审计人员参与查办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将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审计人员要注意审计工作方法,注意工作的隐蔽性和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规避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现状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现状
1.审计诉讼“爆炸”
进入诉讼“爆炸”时期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的舞弊案件激增,注册会计师形象一落千丈。国内外由于审计风险导致的重大审计事故层出不穷,“安然”事件,“世通”事件,深圳“原野”事件等给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敲响了警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2.“深口袋”现象流行
社会日益认同,受害方应该向有能力赔偿的一方提讼,相比因经营或财务困境而错报或舞弊的被审计单位,收入颇丰的事务所往往有更充分的赔偿能力。因此,失意的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常将注册会计师作为诉讼的主要目标,而法院也往往由于同情受害者而判定其赔偿受害者。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源自审计主体的审计风险
1.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局限性。(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有限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需要依赖审计人员有限的的专业判断和专业胜任能力,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师也会有误断的时候。(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谨慎态度影响审计风险。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但也会因为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风险意识、法制观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2.事务所内部治理风险。(1)人员管理风险。注册会计师的智力劳动是事务所审计业务得以开展的基石,失效的内部人员管理意味着审计人员能力和品质的低质量,潜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2)文化管理风险。事务所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遵守,进而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3)质量控制风险。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环节,经手人多,故审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会导致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从审计对象的演变来看,最初的会计账目审计阶段,随后审计对象扩展到资产负债表,进而扩展到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和管理政策进行审查。审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在所难免。
4.审计技术的局限性。(1)审计方法的固有缺陷。目前广泛采用的审计方法均以合理保证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前提,因此一定程度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2)审计工具的相对滞后。传统的审计程序和落后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环节对在计算机环境下生成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为审计意见的提出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
5.成本效益原则。作为盈利性组织,事务所不可能一味增加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而不考虑自身收益情况;成本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审计质量的局限性,也就意味着审计风险的必然性。
6.事务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事务所为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即使明知该客户的审计风险比较大,仍愿意去冒险。审计风险无法成为选择客户的标准,导致审计风险缺乏可控性。
(二)源自审计客体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风险。(1)被审单位严重舞弊。被审计单位为达到不良目的,有意篡改资料,伪造证据,使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掌握的信息出现严重不对称。(2)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无内控或者内控不完善,使财务错误或舞弊得不到发现或有效控制,从而产生控制风险。此外,一些企业表面虽有完善的内控,但实质上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或员工串通舞弊,极易蒙蔽审计人员。
2.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渐大,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为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亦即审计风险也水涨船高。
3.经营者既是被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的现实。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但在实践中,作为审计客体的被审计单位既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审计对象的生成者,同时又是审计业务的委托人。缺乏独立性,审计风险随之加重。
4.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随着会计电算化、无纸化办公的普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已由侧重人工转为侧重自动化。电子数据处理部门主导下的内部控制,往往难以预见和防范大额、异常、偶发的交易中潜伏的错误;未经授权存取、修改资料可能会不留痕迹;设计、修改应用程序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与舞弊可能长时间存在而不被发现。
(三)源自审计环境的审计风险
1.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是以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为背景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势必受相关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在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企业舞弊的概率相对较小,审计人员所处的审计环境相对良好宽松,审计风险也相应降低;反之,则审计风险加大。
2.审计报告的影响越来越大。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利益相关者越来越难以独立对企业状况做出客观认知,越来越依靠独立第三方的审计报告来评价企业或做出决策;网络等传媒的普及,使审计报告极大的公开化,使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大幅增加。所以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责任以及面临的职业风险也与日俱增。
篇8
在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中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加强审计工作风险防范,找出相关防范的措施,也是目前我国企业中审计工作中非常受到重视的问题。下面本文首先对于我国审计风险的主要定义和其特点进行研究,经过探讨发现,审计风险一旦出现在企业中,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随后还在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分析其审计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在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法律审计环境,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相应的人员素质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提出关于应对企业审计风险的能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改革手段。由此能够看出,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还需要进行良好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问题;形成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企业和政府中的审计制度在逐渐恢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将近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期间,我国的审计制度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发展的阶段,首先培养和锻炼出一个政治坚定、法律严明的审计队伍;其次以相关制度为核心的情况下,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体系;最后发现和探索出以审计制度为主的方针体系。审计风险在广义上指的就是与审计活动共同出现的情况。所以审计工作还需要在审计制度的监督下良好而合理的进行。目前为止我国审计风险的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审计风险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和展开,本文在审计风险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采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防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和解决,以期能够更好的加强审计风险工作的控制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保证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合理的展开。
1、审计风险的涵义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来讲是具有一定的特征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审计风险属于审计活动的内在属性,并且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审计风险的理论还是一个初级的阶段,所以很多人对于审计风险的认知度还不够。审计风险的具体定义归纳总结起来具有几点,首先就是审计风险是对于审计行为的一种不良行为的主要产生;第二点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最终产生的不良结果和错误的判断;第三点就是审计人员在对于财务等的相关事项中,发表了错误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情况的表述,不仅仅能够较为系统和准确的表现风险中存在的内在关系,同时也表明审计风险中存在的危害,与其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方向[1]。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审计风险主要存在于运动和相互之间联系的事物的过程中,并且主要是存在与现实的生活中,审计风险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这一点也表现出风险中存在的共性,这些情况都能够有机的构成审计风险的特点。因此审计风险中主要存在的第一点情况就是其客观性,这也是现代审计工作中风险具有的显著特点,还有一点就是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由此可见,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取决于企业中对于各种风险的控制。还有就是内部存在的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风险,这些风险的主要特征最终形成了审计中的风险。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同时想要控制审计风险的存在,以及减少审计风险的出现,也需要减少审计风险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和特点[2]。
2、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因素在现阶段的社会中,人们对于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越来越重视,因此审计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在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存在的影响范围也正在逐渐的扩大,因此人们对于经济过程中的决策,以及审计意见和结论有着越来越高的依赖程度。这样的依赖性也是审计风险客观存在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审计意见出现不适当的情况,并且与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情况出现严重的不符的现象,还需要对于使用者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一旦没有合理的管理和规划,还会将影响扩大,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审计风险随之加大[3]。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因素随着我国经济情况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的现象,就导致企业中的会计部门中会计人员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也在日益变得复杂化,因此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和几率也在不断的加大,这一点也随之增加了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风险。除此之外,审计工作所涉及的范围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截止到现今阶段,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和传统的审计工作远远的拉开的距离,在这其中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审计工作和审计对象的工作状态还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审计内容却在不断的变广泛,审计工作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审计风险也就变得越来越大,这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因素。(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因素在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中,以及被审单位中存在经济活动的具体特点,以及企业中的技术发展的趋势,还有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和强度,对于管理人员的拼字和素质的控制因素都会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过程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风险的出现。这也是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模型需要首选考虑的具有风险情况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现代审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全盘进行合理估计的重要理由。并且对于被审计单位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对于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在审计费用的情况中合理的表现出来,并且西方的审计职业中,对于确定审计的费用的时候,也考虑到审计风险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审计工作中固有的风险以及经营的风向[4]。
3、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工作氛围,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战略计划。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当要求审计工作的外界环境进行相关的配合,并且严格要求审计工作的内部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相关的工作操作,以此确保审计工作的良好进行。针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采取切实有效的科学防范手段,是未来发展审计工作的重点。转变人们在传统观念下对审计工作的认识,进行风险的预测与判断,采取专业的人员培训工作,是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果的重要内容。以下内容是针对我国审计风险提供的防范策略具体内容。
(一)完善审计法律环境如何完善一个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是确保审计工作准确进行的关键,也是发展和监督审计工作进行的标尺。树立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精神,需要依靠良好的审计环境进行。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但是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审计的具体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导致原本健康、公平的环境受到了不公正因素的影响,原本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了侵害,导致实际的工作内容受到阻碍。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违背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审计工作执行事件影响了整体的工作内容顺利进行。要确保社会和政府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坚决否定不良因素的产生和影响是未来营造审计环境的工作重点。坚持明确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内容,确保审计工作准确性[5]。
(二)转变人们对审计的看法转变传统社会对于审计工作的认知,转变人们对审计工作的看法,是有效深入强化审计工作防范意识的重点工作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执行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审计工作形象和品牌,为审计工作和审计部门打造一个品牌效应,成功优化审计工作本身的发展路径,进而满足社会对审计工作的需求,成就良好的审计工作形象,成功转变社会大众对审计工作以往的看法。面对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大,随之审计工作的风险也越来越严重。规范审计工作的制度和操作执行,都是有效完善审计工作的重点,也是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内容。
(三)做好审计风险预测做好审计风险的预测工作就是提出防范于未然的理念树立过程,通过工作前期的努力能够更好的进行相关工作的执行,也能争取的评价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这是审计工作体系完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进而实现对审计工作内容的熟悉,可以降低消费者面临危机的几率,这也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和工作实际出发点。想要完善一个体系的重点就是制定相关的体系制度,进而实现对工作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将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采取风险预测的评价体系和方式,能够充分的实现对审计工作的扶持作用。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强化审计工作力度的重要操作。定期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工作培训,在审计工作人员基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操守以上,进行更加优化的工作提升。除了相关的工作职能培训外,审计工作职能部门还应该针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内容的宣传和讲解,让审计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秉持良好的工作操守和责任性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不以个人得失影响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还可以以法律、法规之外的道德内容约束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素质的提升完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的观察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进行防范问题的相关研究。本次研究从审计风险的相关涵义入手,通过了解和掌握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进行审计风险的特征的分析。观察审计工作中存在风险的问题的影响因素,考虑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因素,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因素,以及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因素等内容,进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的研究。存在于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问题需要积极的面对和解决,采取有效的审计风险防范策略,可以优化当下我国社会的审计工作质量,并有效的提升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具体的审计工作优化和防范内容包含完善审计法律环境,转变人们对审计的看法,做好审计风险预测,并积极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促进我国社会审计工作的良好进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条件。积极地投身到审计工作的体系当中,以此实现更加科技化的工作目标,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欣.审计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新金融,2012,06:45-48.
篇9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其性质可大体归纳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法律环境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没有法律的保护,就不可能有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正常运转。按照权利义务的原则,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鉴定权利的同时,注册会计师负有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法律环境的变化,增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组织都不断变化发展,其间会发生大量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行为,其中的运作也日益复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价,造成审计风险扩大。另外,市场竞争的加剧,贸易的全球化,利率和汇率的多变性以及通货膨胀的日益加剧,各项交易和事项的日益复杂性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注册会计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不仅要审查其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还要审查其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审计对象越复杂,审计内容越广泛,收集审计证据的难度越大,审计风险也越大。
3、企业舞弊行为的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有意识地采取舞弊手段,而且舞弊的手段越来越隐蔽。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从原始凭证开始做假,沿着虚构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的顺序做账,形成假账一条龙。有意识的舞弊使注册会计师较难发现,并且其产生的后果的影响破坏性大,这就相应增加了审计风险。
4、期望差距的存在。所谓期望差距是指审计职业界对本身的认识与社会公众对审计界认识上的差距。长期以来,审计职业界一直认为,按照审计准则去执行审计任务,从而发表审计意见,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仅仅是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准则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错误和舞弊。注册会计师界与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责任的理解不同产生了期望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对检查舞弊责任的认识上。审计责任的加大,一方面适应了社会公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是指审计人员自身的因素对风险形成的影响。
1、审计人员能力的有限性。自审计产生至今,审计能力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始终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努力,但也始终无法达到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性,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中。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不强。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各种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审计人员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增大审计风险。
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应有的职业关注是一个职业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主要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以下主要的防范措施来减弱和控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一)树立法制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改善审计执法环境。注册会计师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必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定和完善工作,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快修改《注册会计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完善行业法律体系。注协要积极与司法界沟通,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清除制约行业发展的法律障碍。另外,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悬殊这一基本国情,行业管理各项政策措施要与之相适应,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又不能脱离实际,切实做到政策出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要防范审计风险,就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真实。首先,要规范审计行为,应当把严格遵守《执业准则》作为防范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其次,建立正常的会计秩序,加强对会计责任的监管力度。最后,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但约束了会计人员及单位领导更好地履行会计责任,如实核算和提供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且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同时又分清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减少审计风险和审计诉讼。
(三)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了解,缩小期望差距。通过广泛宣传,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进公众对会计、审计知识与工作的理解,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要使公众理解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只不过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而绝不是一种保证。还应使公众理解和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理解由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串通舞弊的特殊性、检查舞弊的复杂性和较多的成本代价,使得审计人员无法承担专门检查舞弊的责任,从而减少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执业能力。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是规避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根本条件。
1、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报考条件。现阶段,我国应把注册会计师的报考条件提高到会计、审计专业本科水平;而且要有在企业的会计、审计岗位上一定年限(比如3年)的实践经验,从源头上引进高素质人才。
2、抓好培训和后续教育。协会培训工作的重点是后续教育。抓好业务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注册会计师事业兴旺发达之本,是协会和各个事务所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战略任务。
3、奖励优秀人员。对钻研业务成绩突出者要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结合提升、晋升,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专业人员提高执业水平,淘汰素质差、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的注册会计师。
篇10
关键词: 审计风险;成因;防范;对策
审计风险是审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审计风险仍是在所难免。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审计全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防范审计风险是每个审计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就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与控制进行探讨。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近年来,国内外会计市场接连发生重大诉讼案件,许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牵扯到经济案件中。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不外乎是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一)客观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
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行为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并因此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审计范围的拓展和审计对象难度的增加
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和评价,而且还要就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3.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增加了审计风险
所谓期望差距是指审计职业界对本身的认识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界认识上的差距。长期以来,审计职业界一直认为,只要按照审计准则去执行审计业务就是履行了其应尽的职责,并把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区分开来,认为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仅仅是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准则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舞弊和错误。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与审计责任的理解不同产生了期望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对检查舞弊责任的认识上。
4.审计报告的越来越大
现代审计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没有它市场将会萎缩。因而,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都会关心审计,并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稳定性将会增加,审计意见会被更多的人依赖,审计报告的敏感性和审计风险也会提高。
(二)主观原因
1.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监控不严。我国颁布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计准则要求的基本规范,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如果事务所未能认真贯彻《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势必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混乱,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承接、人员委派、业务约定书签订、审计计划编写的不当;造成审计外勤工作、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和复核等工作严重错误和遗漏,审计风险随之发生。
2.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审计人员判断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审计人员从业质量,审计人员采用何种审计,收集多少证据,提出怎样的意见,都直接依赖,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拥有的一种重要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是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因为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过去实践的累积,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不一定能适应,因而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也会有误断的时候。
3.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
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必须具有扎实的、审计、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并不是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质量。
二、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为保证审计事业的健康和主义市场的有序运行,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强审计风险意识并对审计风险加以规避和控制。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几个重要方面加以阐述。
(一)完善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事务所整个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一家层次较高的事务所应当做到:(1)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对各责任人员进行考核;(2)建立重大审计项目审议制度,对特殊的、重大的、有争议的项目应开展审计案例分析,从规避审计风险的角度决定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3)规范审计业务的流程,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审核等各环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4)完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三级复核制度。三级复核制度对监督整个业务过程,规范执业行为,指导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审计准则,保证执业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后续,不断堤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后续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是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根本途径。注册会计师执业靠的是知识、经验和技能,因此注册会计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加强后续教育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职业道德教育,二是专业技能培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后续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由行业协会组织力量,根据注册会计师的需要实施分层次培训;二是注册会计师的自我教育,利用各种机会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谨慎选择客户
选择客户是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业务的起点,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外审计失败的教训可以得知,注册会计师如欲避免审计失败,降低审计风险,必须谨慎地选择客户。一是选择正直的客户,如果客户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它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往往也会蒙骗注册会计师,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可能承担很大的审计风险。二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中外上很多涉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例,都集中发生在宣告破产的客户上。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则应提高审计费用,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以转嫁审计风险的损失。三是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出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是允许的,但要有道理。但如果被审单位经常莫名其妙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后任注册会计师则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恰当评估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开展业务
1.坚持独立性
独立性被誉为审计的灵魂,西方学者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客观、正直的行为能力,同时还需要形式上保持独立,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独立性的概念。实践证明,很多诉讼案件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偏听客户的一面之词和屈从于各种压力。失去了审计独立性,就很难做到不偏不倚,也不能进行适当的审计规划,并按规划实施审计,也就谈不上审计风险的管理。独立性虽然不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但可作为审计风险预防性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2.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开展业务
我国自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十分重视执业规范的建设,特别是1994年开始制定独立审计准则以来,财政部批准了三批独立审计准则,它的陆续出台,对于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及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内外审计失败的教训来看,注册会计师不遵守独立审计准则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遵守独立审计准则不仅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还会为注册会计师摆脱因接受不良客户导致的诉讼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尽管许多具体中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办法,但是,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开始按照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在审计实务中全面贯彻审计风险的观念,就一定会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带动我国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更快发展。
1、刘安兵,试析审计风险〔J〕。财会月刊,2004年第4期。
2、李文胜,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3、周晴,浅析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J〕。经济师,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