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

篇1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在班级开展了“我喜欢,我阅读”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并注重在以下五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创设课外阅读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以身垂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教师的以身垂范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是小学生,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启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根据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自主阅读质量。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学生们的心。我顺势启发引导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学生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与课堂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启发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启发引导阅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启发引导阅读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写作能力变得有趣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搭建展示阅读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艺术世界是浩瀚无边、精彩绝伦的,当前小学音乐课时不足的情况下,短期内想教给学生很多音乐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认清形势,从教学细节入手,多方面改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节奏里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塑造新一代高尚而又健康的灵魂。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本身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个性,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为小学生创造轻松而又愉快的艺术氛围和学习环境,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奠定基石。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1.重视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

开展小学音乐教学,以重视音乐教材选择为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教材选择要顺应时代要求,适合社会变化,更要适合小学生的要求和学习。具体内容方面有:由过去大部分以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红色歌曲到现在增加具有时代感的儿歌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教材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音乐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也可以为音乐教育使用。在这些新媒体选择小学音乐教学素材时,宏观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和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符合小学生的年轻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做到教材的选择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使教学内容适合小学生健康的持续发展,最终为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1)唱歌,在良好的姿势中生根。声乐界有句常用语: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演唱姿势是有效歌唱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好的演唱姿势会阻碍歌唱技巧的自由发挥,良好的演唱姿势可以让演唱者的声音更稳定、更通畅、更动听。学生想要得到发自内心的放松,就要从培养良好的歌唱姿势开始,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

(2)唱歌,在自如的气息中发芽。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不会呼吸的人就不能很好地歌唱。教学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吸气会抬肩,气息浅短,更不用说控制气息的情况,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歌曲需要设计一些练习呼吸的游戏,采用他们能够理解并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气息不断得到支持,能够自如地运用到歌唱中。

(3)唱歌,从清晰的发声中开花。歌唱以发声为根本,当掌握了无误的发声方式后,就能稳定清晰地唱好每一个音节。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发声训练,笔者认为应从轻声地说开始,不要整天讲一些太专业的术语,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能够轻声高位地朗读,发挥以字带声及字正腔圆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轻松并快乐地掌握演唱正确方法,为更好地表现音乐所蕴涵的情感而奠定基础。

3.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学校现成的教育教学资源,配合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针对小学生的接收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模拟情境。音乐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且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反感,教师可充分利用情境联想教学,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逐步积累和掌握乐理知识。如不同的音符学习可通过模拟动物叫声的长短辨别加强,学生更容易掌握音符的实值。

(2)示范演奏。教学音乐欣赏课程时,教师可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给学生示范一些比较熟悉的名曲名段,也可让学生自己登台演唱。在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审美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真正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音乐老师不能拖后腿,要学会利用计算机、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把多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作品时,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认识音乐。

(4)精心设计。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教师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上台演唱,对其上台行为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可以挑选不同学生上台演唱表演PK,过后对其进行打分及评价,课堂氛围活跃了,教学效果就得到了强化。

4.适当分析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分析音乐内在高雅、静谧美和描述的深层含义,让音乐散发出特有的魅力后,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领略音乐带来的无限魅力。在教学歌颂大自然景物的歌曲时,多简要介绍一些祖国大好山河,让学生为祖国山河的壮丽而自豪,更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教学赞美辛勤劳动者的曲目时,让学生体会到劳动者的不易,懂得怎样尊重并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中恰当筛选、整理和分析各种类型歌曲,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歌曲蕴涵的意义,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音乐学习将达到一定的水平,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傅美云.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音乐时空,2014.10.

[2]倪和平.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之探析.现代阅读,2013.1.

篇3

基本乐科是培养和提高任何一种音乐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基本音乐素质”课程。由于长期以来,基本乐科均分别以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作为专业艺术教育基础课的基本乐科也就分别有了各自的教学目的。“基本乐理:基本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所有音乐专业学习中最基础的理论。视唱练耳: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视唱、听音与节奏训练;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与表现力,发展音乐听觉的记忆力;掌握正确的正确地音准、节奏和基本的情感表达能力;能视谱即唱歌曲和乐曲;能听辨、分析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节拍、节奏、音程、和弦、乐句、乐段和终止等方面的内容,达到能顺利分析和理解作品,掌握和表达作品,为今后的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现状

“基本乐科是把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讲授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因此,基本乐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视唱、练耳和乐理。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综合性。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具有综合性是指:音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中还涉及到了有关和声、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且需要钢琴、声乐等音乐专业技巧的支撑;同时,学习基本乐科又对以上几门课程的学习和音乐专业技巧的提高起促进作用。这样,基本乐科从教学内容到形式的综合性,使学生能够完整的理解音乐要素之间的必要联系,获得较完整的音乐概念和结构框架,达到全面发展音乐素质的目的。2.渐进性和阶段性。基本乐科的学习过程具有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这是指基本乐科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的学习。即:建立了基本的音高、节奏、各种音程、和弦概念的初级阶段;对同主音大小调、转调练习、多声部练习以及少量现代音乐听觉分析有了较为深入理解的中级阶段;和对多媒体基本乐科课件的制作以及基本乐科教学法的学习的高级阶段。3.实践性。基本乐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有许多实践环节。可以说,基本乐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程。

三、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现状所引发的问题

我国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科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中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有所改善,但其课程设置结构等方面仍遵循这旧有的套路和思路,跟不上现今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造成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生源平均音乐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甚至相差悬殊。1998年以来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扩招,使得招生门槛降低,且音乐教育专业中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导致生源平均音乐素质下降。基本乐科的教学也受到波及。由于基本乐科的是以集体课的形式教学,扩招前,基本乐科教学的师生比是一比十几,扩招后十几人的小组改为四五十人的大班课。这样使得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增加了基本乐科教学的难度。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科教学特点。传统基本乐科教育并未区分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基本乐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减少了很多学习内容,缺乏“针对性”。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的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乐科教学所采用教材基本相同,或者只是在学习的深度上有所区别。例如:有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视唱学到调号为三升、三降或带变化音、转调的视唱,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二声部弹唱和现代音乐视唱。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的基本乐科教材。3.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将基本乐科划分成为两门课程进行教学。目前,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基本乐科将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基本技能分别称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划分为两门课程,由不同的专业教师任教。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基本乐科中两方面内容的重要性,但忽视了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之间内在联系,缺乏整体性,产生了较多的重复教学,浪费师资,降低了课堂效率,不利于基本乐科教学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这两门课的整合,否则割裂了基本乐科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基本乐科的学习将无从下手。4.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单一,缺乏多样化。传统基本乐科教学手段的老化,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教学设备也比较单一,利用黑板、粉笔和钢琴授课。

以传统的调式分析教学为例,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面对乐谱大多很难在心中形成正确音乐形象,靠钢琴视奏,因为题量大,学习时间紧,也只能一带而过,支离破碎,很难每题都做到完整。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面对乐谱头脑里的音乐形象被教科书中的条条框框所替代。这样恶性循环,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对基本乐科学习的兴趣。并且随着数字化音乐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武汉音乐学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教学大纲》。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音乐

一、音乐走进小学体育教学的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新的教改潮流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的教改中重点提到,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学的有效性。21世纪的体育课,已不再是一个单纯掌握运动技术的学科,不仅要使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要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体育课。

在教学中,结合音乐进行体育教学是一项不错的建议。现代医学证明,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欣慰、愉悦、兴奋、镇静等效果。在和谐的音乐伴奏下,学生练习、学习的过程成了快乐的过程。在小学体育课中引入悦耳动听、节奏鲜明的音乐,利用音乐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我国古代文献的《乐记》中就有记载:“乐者,心之动也。”其意思就是:音乐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通过人的声音或乐器发出的节奏旋律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听觉,使人产生情绪和情感的体验。那么,如何把音乐引入体育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下面就简单谈谈体育和音乐的有机融合问题,即让音乐参与体育课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享受运动,获得技能,快乐成长。

二、音乐走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有利因素

1.音乐能充分激发学生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课多以活动为主,很多小学生由于身心素质较差,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较弱。在体育课堂上适当地加入音乐,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体育的学习效率。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重复单一的技能动作练习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加入适当的音乐伴奏,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再进行同样的教学内容练习,小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高涨。学生练习的情绪高了,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音乐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协调学生的身心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节奏把握很重要,这也是体育教师教学的重点。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与节奏的千变万化分不开的。节奏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动作、技能,感受节奏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动作的韵律。而且,音乐又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积极、活泼、自由地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个人的潜能,身心得到协调发展。音乐还可以消除疲劳,使学生精神愉悦,调节学生的心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3.音乐能促进学生能量的释放,延缓推迟疲劳的出现

体育课上,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剧烈运动时,心脏跳动很快,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紧张,肌肉的紧张度也很高,呼吸系统在尽最大能力工作,身体各个器官都参与到运动中。如果突然停止运动,会造成返回心脏的血量减少,一时间出现脑部贫血和严重缺氧,血压下降,呼吸短促,造成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等。这时,音乐的应用可以使大脑的活动性得到改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减弱,肌肉的紧张程度得到缓解,使机体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通过平时教学中的比较以及学生自己的感受来看,音乐的应用能使学生精神放松,学生肌肉、心血管和呼吸肌无紧张和不舒服感,动作技能掌握得既快又好。在体育教学中,恰当地应用音乐,能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合理安排

篇5

一、树立语音形象,激发兴趣

高中学生的音芳赏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音乐这门听觉艺术中,教师利用有声语言的讲述中,也应该包含着一种艺术化的气息,充分地展示出音乐学科的特质,不仅要在内容上重视美,而且还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语音形象。尤其是在普通话的运用方面要下功夫,范唱的时候也要字正腔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为学生采取艺术化的语言教学手段,在教学语言上力求可以呈现出一种美感和艺术性。

例如在“孟姜女哭长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为学生朗诵歌词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朗诵的时候要做到饱含情感,让学生体味到那种悲怆的情绪,教师在朗诵的时候要做到字正腔圆;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范唱,范唱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语言形象。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还可以用一些感情化的语言来为课堂增添一些活力,比如说,“同学们,从孟姜女的故事中你是不是看到了夫妻分离的场景,是不是感受到了那种痛彻心扉的痛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语言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的宽广,而且还可以给予他们理解作品、表达观点的机会,在这样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便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艺术化的语言,不仅对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大有裨益,也可以如清泉荡涤学生的心灵,音乐教师语言形象的树立,对于学生性情的陶冶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在温和亲切、机智灵活的语言环境中去欣赏、学习音乐,就可以使他们的音乐素养在无形中获得提升。

二、设计导语,走进音乐意境

良好的课堂导入,对于音乐教学的成败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好的导入语是音乐教学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对于整个课堂氛围的营造和课堂过程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高中音乐教学而言,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得到了发展,教师在设计导入语的时候,要立足于高中生的实际,用心展示最具有感染力的音乐课堂语言。

例如在“我的未来不是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用这样的一段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从而使课堂在教师的魅力语言中构建出最美好的画卷:“理想是个诱人的字眼。理想是画卷,描绘着我们人生发展的蓝图,更像一盏灯塔,照亮人生前进的路程。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打桩的没有准备。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未来是未知的,梦想也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实现的,只有不断地攀登每一个人生的高峰,才会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那么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关于梦想的歌曲,一起来走进美好的人生画卷,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高中生是一个有梦想的群体,他们心中的梦想是需要教师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去开启这段梦想的征程,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歌曲中的情绪,用适合的导入语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语言评价,展示魅力

教学过程中的激励性语言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一种快乐的课堂环境中去欣赏音乐,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自信心,音乐课会因此而“活”,学生也会因好的评价而“动”,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美的滋润下,陶冶心灵,健全人格。

例如在“同一首歌”这节音乐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演唱的时候,要把握好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语言评价中,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的不足之处,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如:“你在感情表现方面做得很好,如果能把音唱得更准一些就更好了。”“旋律和歌词的配合方面如果再和谐一些,你将来就可以成为一个音乐人了。”

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获得极大的自信心,而且在音乐知识技能的把握能力上,也可以有所提升,比如说歌唱时候的快慢适度、音调准确、感情投入等。

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实质性的发展,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课堂气氛活泼而和谐,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取得这些阶段性成绩的时候,当我们冷静的思考,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行之有效?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一点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浅显看法。

一、教材分析具体细致,教学目标准确清晰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都是照搬照抄教参。而我认为,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因此,教师要具体细致地分析教材,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深入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中,并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一旦学生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地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必须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样的道理,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课堂中的角色,保证有效教学的落实

“角色”对于音乐教师并不陌生,它产生于戏剧,但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有否考虑到自己与学生承担着不同角色的戏剧在不断上演。教师与学生表演的成功与否涉及的不单只是一出戏的好坏,更关系他们对这出戏是否接受,众多演员是否真正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并在其中发挥他们的特长,用心演好戏。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位心理研究者所说的话:“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师“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学生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交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了解音乐作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看法。也许我们会听到许多全新的理念,让许多古老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穿上时代的新衣。如果我们仍是传统式的教学法,板着面孔对学生,师道尊严的外衣永远脱不去的话,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学生的爱戴,更多的是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时代思想,无法与他们沟通。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用天平衡量好与学生间的砝码,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树立平等的活动教学观,成为以探究为中心,认知与情感交流相互交织、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的自我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培养落实“低负高效”的关键。在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教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音乐教学要根据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用艺术化的手法创设音乐学习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使学生的音乐在教师范唱、范奏中准确地表达,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实践中做新的尝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音乐教师逐渐开始尝试布置课后作业,在现实的教学中,设计出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好方法。

1.体验型的作业。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教完《难忘岁月》单元,我这样的布置作业:“课后演唱《游击队歌》,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意境。”又如,欣赏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后,我将音乐复制给学生,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布置体验型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

2.合作型的作业。它有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锻炼学生的配合和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具体做法如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业。比如,当学完一首歌曲后要求学生背唱给家长、长辈听,这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自信歌唱的能力。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于落后以及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探索性地提出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实施策略与建议。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开始,这就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实施重要手段的音乐教育,面临着进一步的深层次变革。音乐教育关系到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健全发展。但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存在,对于上述目标能否实现,着实令我们担忧。本文欲就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于落后以及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探索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虽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农村小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入。部分学校始终无法跳出“升学率怪圈”。对于小学的音乐教学来说,小学音乐始终以一个“副科”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与教师面前,“砍掉”音乐课的呼声时有耳闻:并且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非音乐专业老师代课的现象,可见农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观念,是造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总之,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小学音乐教育都“心存偏见”,致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淡化: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缺乏有效培训

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仍是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他们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岗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这些民办教师多没有受过专业化音乐教育。多是出于兴趣、爱好,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使自己在音乐方面有了一技之长,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对于音乐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可谓是无从谈起,如:钢琴不会谈。对于好不容易配备齐全的教学设施,因为教师个人技能问题,却闲置不用,成了学校的硬件摆设。如果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历史遗留问题,那么不能对音乐教师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则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失职。不能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只能会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学校教学水平越来越落后。因此,急需重视与加强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三)小学音乐教学设施落后,不能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在当前众多农村中小学中,音乐教育的设施可谓是极其落后,缺乏专用的音乐教室,甚至连音乐教学书籍、挂图等教具都严重缺乏,更不用说专业化的琴房。对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最常见的占乐教育设施就得属于破旧的风琴了,至于其他音乐教育辅助工具则很少有。因此,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分不清竹笛和箫的区别,对于音乐教材中提到西洋乐器更不知为何物。在农村小学生的概念里,只要能发音的器乐都是“琴”;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设施的严重缺乏,导致有效的音乐教学不能开展,进一步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已能够正常开设小学音乐教育课,但却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将音乐教育课开设成“唱歌课”,甚至“流行歌曲课”。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一方面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缺乏,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师以流行歌曲应付了事。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音乐教材与小学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开展教学。加之,小学音乐教学资料缺乏,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音乐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彻底抛弃旧的教育观念。首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开展与新课程改革标准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其次,需要农村小学的直接管理者~小学校长们摒弃“主课”与“副课”的旧思想,确立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同等重要性。再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们要有敬业精神,切实提高师德素养,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真正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地吸引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都已经设立并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每年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通过为他们提供发挥专业特长与聪明才智的舞台,相信会有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走进农村小学。另一方面,要彻底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就需要不断地扩大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招生数量以及师资力量,动员优秀毕业生后到农村工作和发展。农村学校也可亲临各大音乐院校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工作。同时,还可以到音乐院校聘请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开展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加大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可以说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力,而音乐教学设施条件如何、音乐教师素质高低又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多年的今天,我国成功解决了中小学的危房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也获得了有力保证,因此,我国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中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如:修建专业化的音乐教室,配备钢琴、电子琴等音像器材以及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设备等;还可以通过在图书馆、资料室中增加相关音乐教学书籍、杂志以及音像资料等,供小学音乐教师们自学和研究使用。

(四)配合新课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满足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要求,需要我们对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积极的改革。首先,要注重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如:在上课前可以选择性的给学生播放学生爱唱爱听的歌曲,将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与这些歌曲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其次,积极改革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本地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民间的音乐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如:在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

总之,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全力配合下,相信新课程改革会实施的更加顺利,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水平会获得跨越式的提升,学生也会在“音乐”熏陶下更加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贤忠,刘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8,(07)

篇8

关键词:农村学校 音乐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就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城乡差别表现尤为突出--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体现于城市,而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状况仍令人担忧。现在国家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学校艺术教育规程、音乐课程标准等的相继出台又给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广大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无论从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还是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来说,都有自己的、有别于城市学校的特点。所以,只有充分挖掘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潜力,有效实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和探索,才能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整体地、全面地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一、发挥校本优势,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在国家大力夯实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得到了落实,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的配套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的学校音乐教育专用设备配置较好,有的学校供师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的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配备齐全,有的学校和音乐密切相关的设备设施配置较好(如广播网络、礼堂,甚至少数学校还有多媒体教室,建立了高速的校园网络等……),这也是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广播站的学校可配合音乐课堂教育的需要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具有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常规性的歌咏比赛、文娱活动、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农村学校还可根据学校实际举办“艺术节”,这样一来,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就会得到拓宽,就会有效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农村学校的有限条件得到了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环境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将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二、开发艺术资源,丰富课外音乐活动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内容是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构成。但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只对其中部分领域或一个领域、甚至是一个领域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教学的现象,音乐教育呈单调的状况,甚至是线形的发展状态,这完全不符合音乐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农村学校分布“广、散”的特点又给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接触和相互促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多维度发展。部分学校的秧歌、戏曲和民族音乐舞蹈进课堂就是成功的尝试。

三、因地制宜,土“洋”结合,推动农村音乐教育向纵深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广播、网络已逐渐走入农民家庭,这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音乐教育潜力。与此同时,选择一些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小乐器学习音乐已不再是农民的负担。但各地区、家庭的状况又不尽整齐,音乐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学习音乐”、选择一些“洋”乐器作为学具进入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选择功能齐全、性能优越的乐器,如电子琴、风琴、木琴等;经济条件滞后或一般的地区可选择经济适用的乐器,如竖笛、口琴等。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处于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学生就选用了几元一支的竖笛作为学具学习音乐,无论是在器乐教学的普及上,还是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上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好评。

四、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科研,走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特色之路

农村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除了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投入诸方面的原因外,教育科研也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的音乐教育往往是步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后尘,照搬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结果由于自己本身条件的限制而收效甚微。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要求我们针对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对音乐教育的观念、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科学的教育体系,让我们的农村音乐教育走自己的特色化发展之路。音乐教育科研,距离农村学校及教师其实并不遥远,也并非神秘而高不可攀。它跟其他学科的教育科研一样,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可以是事实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理论性的研究。只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具体实际展开研究,为新时期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做出有益的探索,为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理论和经验,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必将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我国的中小学中有70%左右的地处农村,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整体进程。广大农村学校及教师只要从实际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以音乐为本,以人为本,农村音乐教育将是教育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瓶颈”破解――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谢懿(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9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如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①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应使他们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人们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尽管现在也增加了不少选修课,但它们有的已变成必修的选修课,有的成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的虚设课程。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音乐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②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所占的比例。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致使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严重。

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应当包含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第三,通过学习音乐培养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③(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把音乐课当作德育、娱乐性教育课到审美教育课,再到素质教育课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音乐能力,即音乐教师能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进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挥并评价他人的表演,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应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三是专业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④因此,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其专,而应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⑤据此分析,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从本质说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原则,改变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⑥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做法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实践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等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⑦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另外,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以便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母机”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①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一期;

②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一期,第39页;

③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④[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页;

⑤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载《音乐研究》,2002年第一期,第15页;

⑥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70页;

⑦姚思源:《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文选[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页;

篇10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

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

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扩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

,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总之,对教育来说,21世纪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的作用,坚持“三个面向”,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0-386;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61-262;

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15-22;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27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