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德育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德育培养

篇1

砖厂制砖过程中不管是粘土、页岩、煤矸石等都按统一的生产模式生产出规格相同的砖块。应试教育仍然如此。不管学生是否接受,都按照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要求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读书本来是学生喜欢做的事,实则相反,学习成了学生的一大负担。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学习到晚上10点,有的更长。除吃饭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学习的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有的学生甚至因为经受不住这种压力,患上精神分裂症。

第二、应试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成了书本知识的奴隶、生活上的寄生虫。

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连煮饭、洗衣服等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谈不上参加社会实践;有的城市学生连麦苗与韭菜都分不清。

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

不管学生是否愿意、能否接受,都按照统一要求,培养成标准一致的“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事与愿违,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完全相同的人才,反而对人才是一种扼杀。

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不是可以随意加工之物。所以,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不能采取简单的教育方式培养。要利用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课无事所从,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一件事。对“差生”的教育动则严厉批评,这样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差生”常与教师对着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目前应试教育的悲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德育也要探索快乐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陶行知说过:道德即生活,我认为:德育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授,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他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认为:德育要注重心灵教育,要感化人的心灵。

为了使“差生”都有所发展,首先,我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进行正面引导。

我发挥所学之长,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如,组织他们进行了“花木的嫁接实验”、“盆景栽培”、“昆虫标本制作”、“卵石绘画”、“根雕制作”、“科技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使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参加这些活动之后,学生的成就感和上进心都有所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上课时违纪现象也大大减少。

有人曾说过,要想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

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我还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葡萄立体整形高产栽培试验”、“灵芝高产栽培试验”、“植物农药杀虫试验”、“树体输液法防治果树病虫害试验”、“葡萄透翅蛾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树体输液法改善葡萄果实品质试验”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

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都积极认真,不怕苦,不怕累,顶烈日,冒酷暑,按照试验要求认真进行试验以及试验调查,并作好记录。

与此同时我还指导学生进行了“多功能活动病床”、“立柱花卉(蔬菜)栽培器皿”、“下水道防臭器”、“煤烟净化器”、“简易测高仪”、“声光防火报警器”、“高层建筑空调水自动浇花系统”等多项发明创造,取得可喜的成绩。我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大赛,多次获省市级和国家级奖励。

体验式德育教育与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的性质特点完全相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型、自主性、探究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2

一是有名无实的德育。当前农村部分学校,纸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贴在墙上最显眼最醒目的地方,看起来一目了然,德育工作计划更是洋洋洒洒、头头是道跃然纸上,可都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实质性的工作丝毫没有起色,没有落实更何谈进展。如褪色的国旗下面从来没有进行过升旗仪式,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家长会不正常开,所谓的法制副校长更是难见人影。

二是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认识依然较严重。在中考、高考招生政策的驱动下,致使德育工作只有投入无产出。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都未曾改变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发展、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观念。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教师就有业绩,学校就有光彩,这些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往往成为趋之若鹜的对象;而思想品德总是呈隐性状态存在,其效益短时间很不容易凸显,因而,学校特别在农村中学不愿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花在德育上,学校德育工作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教学时间要多少有多少,德育时间剩多少是多少”的尴尬被动局面。

三是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较多的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目前农村平时的主人公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基本都出外打工了,孩子的教育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隔代老人的身上。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道德上,都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与问题。思想品行问题较多,依赖心理较强,人格发育不健全。

四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诱惑力越来越强。信息网络的出现,无疑为各方面的工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方便,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二、思考与对策

一是与时俱进,转变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农村中学德育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这样,才能使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摆脱“跟着感觉走”“围着问题转”的窘况。在教育要求上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现相互转化和渗透;在教育方式上要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二是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投入,改进教学设备,提高农村学校现代化水平,实施科学的教学手段,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创建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打破“唯分数”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建立以学科学习目标和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个性情感和审美能力等并重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使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在人才培养和选拔、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业绩评价中得以体现。

三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校园是学生成才的阵地,更是实施学校德育地方。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盲目追求时尚,追求品味,其结果适得其反。本人认为,学校要立足实情,合理规划,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整治和管理好校园,杜绝脏、乱、差的现象。同时,应用好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此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篇3

意识就是人在头脑意念中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德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就学校而言,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是培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种种心理意识,从而让学生的意识正确地支配自己的言行活动,逐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重点要作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篇4

【关键词】学生;品质;德育工作

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要培养好这些学生,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优化他们的环境,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作为班级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班主任,做出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通过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在现代育人工程中描绘出灿烂的前景。

一、班级框架需合理化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第二环境,要组织好班级,就需班级框架合理化,班级框架就是指学生座位的排列,一般都采用秧田式排列。排列时需互相搭配好,即前后、左右、男女生、动静、学习态度、思想状况等要兼顾好,设计出合理的框架,这样有利于管理,有利于互相激励,更有利于团结同学,形成合力,为班级管理打下一定基础。同时也需注意教室的环境布置,挂一些伟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为老师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许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其原因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的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1.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然后,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有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个组织不能是静止不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每六位同学一组自由结合,组成一届临时班委,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同学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五位学生分工负责。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3.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班级除常务班委,还有 “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小组,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管理网络。而要建设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三、树立典型,全面育人

一个班级学生很多,班主任不可能每天都管住每一个学生,要提高管理效果,树立典型是关键。首先要树立正面典型,以班级中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作为典型,进行积极的指导,指出他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要求他在各方面都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树立思想暂时落后的转变典型。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肯定和指出他的闪光点,增强他的自信心,并以正面典型激励他,启发他,一点点一滴滴,他定会转变的,这样就可以以一带十,点面结合。通过典型的树立,全面育人,使学生更佩服、尊重班主任,就可以很顺利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四、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探索自我评价

常务班委和值周班长成员是班级的骨干分子,他们是在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管理的。他们的示范服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形的激励,正是这种无声无形的管理和激励使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声有形的班风蔚然形成。在这种风气中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一种示范激励的途径使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五、寓管理于各项活动之中

班主任充分利用好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在做好总指挥员的同时,寓管理于活动之中。根据各项活动的特点,制定开展活动的规则,来管理约束学生。通过活动的发动和组织,开展和总结,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同学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道德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集体主义荣誉感,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发奋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班主任在活动的安排和指挥中,很轻松地管理班级,从学生的语言、行为中折射出学生的内以世界,可使班主任寻找到管理好班级的新思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啸、鲁洁.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 1999年03期

[2]方强、钱旭升.论研究性学习的道德养成价值[J].辽宁教育研究,2002,(7)

[3] 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mainly from the view of cultivati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deology and morality in danc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evaluations.

关键词: 舞蹈教学;中小学生;德育功能

Key words: dance teaching;student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62-02

0 引言

舞蹈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人体动作艺术。它与一般的人体动作艺术不同,舞者将所要表现的情感、思想、人物的性格情绪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来,舞蹈可以传达出作者和舞者想要表达的审美情趣。在舞蹈活动中,由于舞者需要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舞蹈动作,这就需要一定空间场所和时间。舞者在舞蹈过程中要身着特定的舞蹈服饰与舞蹈道具,同时还需特定的音乐伴奏与灯光舞台效果。正因为这些特殊的要求,舞蹈才凸显出其与众不同,是一种特殊的动态造型人体动作艺术。

1 舞蹈教学的智育德育功能

学习舞蹈的过程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可以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组合排列练习。学生在学习之后,往往能够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并能自己进行一些构图变化,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

学习舞蹈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敏捷度的过程。舞蹈活动往往有着特定的舞蹈伴奏音乐,音乐具有节奏性,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有着重要作用。

学习舞蹈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过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创造。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开创出新的舞蹈动作与风格。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果的机会,在舞蹈展示结束后,要能够进行适当的点评与鼓励,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舞蹈创作,体验到舞蹈创作的乐趣。这样持续以往,学生就能够养成一个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习惯。

学习舞蹈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必须按照这些规定进行活动。舞蹈对学生的德育作用表现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舞蹈活动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体力,有时动作难度也较具有挑战性,这个过程也是让学生不断锻炼身体、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过程,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舞蹈是由很多人一起活动的艺术,学生在这种集体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培养一种集体荣誉感,学会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在舞蹈比赛过程中,学生会在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中,努力拼搏,争夺第一。这一舞蹈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谦虚明理、友好竞争,给人以性格、信念、思想等方面的熏陶,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 舞蹈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2.1 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舞蹈活动和其它活动一样,具有自身的活动准则与行为规则。这就要求舞蹈学习者必须在学习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活动规则,这也是每一名舞蹈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舞蹈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来进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舞蹈比赛中,学生同样要能够遵守一定的比赛规则,这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比赛心态。学校在组织舞蹈教学比赛时,要能够创建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诚信比赛、公平竞争的意识。

2.2 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可能是简单易学的,要想将每一个舞蹈动作学习到位,就需要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锻炼、练习,舞蹈练习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有时一个舞蹈动作,需要经过几天的反复练习,这就使舞蹈练习活动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很多舞蹈初学者往往因为不能适应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而放弃舞蹈学习。所以,通过这样的舞蹈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劳累、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拼搏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由此可见,舞蹈练习这一过程既可以传授学生一定的舞蹈技能,又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2.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一般的舞蹈往往都是男女组合进行的群体合作的集团舞蹈活动。这种集体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可以减少孤独感,改变离群的消极心理,能够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形成团结互助、乐观开朗的心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由此可见,舞蹈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2.4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由于舞蹈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极有吸引力,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由于舞蹈也有比赛的形式,在比赛中难免会有输有赢,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为成功和失败的人鼓掌。那种能够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人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学生在舞蹈比赛过程中,要能够养成积极的心态,重在参与,不要急功近利。

2.5 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培养感情 舞蹈是一个集体活动的过程,学生们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情感交流时相互感染,培养感情、增进友谊。只有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在舞蹈练习与舞蹈表演过程中有默契的表现,才能够提升舞蹈效果。由此可见,舞蹈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结识到更多的朋友,扩大彼此的生活社交圈子,提高社交能力。

2.6 陶冶情操与审美情趣 舞蹈有很多种,每种舞蹈都有其特殊的艺术特色及鲜明的风格。不同的舞蹈给人的感官享受也不同,学生在跳舞时,可以跟着音乐忘掉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与不快,释放压力与情感。舞蹈可以让人在享受艺术的同时陶冶情操与审美情趣。

2.7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 舞蹈动作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在一起,从一个人的舞蹈动作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素质修养。在参加舞会的时候,往往要求穿着整洁大方,行为举止要端正从容,谈吐要儒雅有礼。这些要求就能够有意识地提高一个人的社会修养,培养社会公德。由此可见,舞蹈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3 如何正确发挥舞蹈的德育功能

3.1 提高对舞蹈的认识 舞蹈是一门艺术,学生只有提高审美能力才能够认识到艺术的美感。因此在舞蹈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美术、创造美术的能力。这种教育可以按照一定的艺术标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会对生活充满信心,能够积极乐观地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坎坷,能够不畏困难,敢于拼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编舞可以设计出一些特定的舞蹈动作,将自己的思想情绪传达给观众。舞蹈能够使人保持形体的健美、能够提升人的气质品味,能够使人在生活中仪态优雅,舞蹈可以说是美的艺术。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训练练习时体会到艺术的美感与韵味。学校可以通过一些舞蹈活动、文艺活动的举办,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产生共鸣。学生通过舞蹈这门艺术教学,可以体会到人生的哲理,能够树立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理想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情商。审美在每一个舞蹈过程中都能表现出来,由于审美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感的思维过程,而舞蹈的艺术美感是一种内在的、含蓄的存在,所以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舞蹈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改变对学习生活的态度,让学生能够与朋友亲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3.2 加强日常的舞蹈训练 每一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史,舞蹈家也是如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虽然不会让学生以舞蹈为职业目标,但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拼搏、不怕失败的意志力。例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根据教师的口令进行动作训练,不可以做别的与舞蹈训练无关的事情,要能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在舞蹈教学活动训练过程中,也有严格的纪律性,舞蹈练习者要能够做到舞蹈动作的协调一致、动作姿态的准确。舞蹈训练是一种基础性舞蹈教学课程,学生需要加强训练、提高注意力,准确按照老师要求勤学苦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舞蹈是一门通过人的动作神态为主体的表演艺术,学生只有通过刻苦练习,才能够完成舞蹈动作的基本训练,才能够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只有经过艰苦的舞蹈教学训练,才能磨练出学生的持久意志力,才能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要能够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要能够让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尊师重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热爱学习,奋发上进。

3.3 教学中加入舞蹈历史知识 在人类没有创造出语言之前,人们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动作、神态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这就产生了最早的艺术――舞蹈。之后随着各种声乐的发展、语言腔调的出现,才有了音乐和诗歌。由此看来,中国的舞蹈历史较为悠久,五千年之前就有了舞蹈的出现。在学校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入学习中国民族舞蹈、古典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譬如在学习民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以及舞蹈的产生原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古典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古典舞蹈的服饰、装束,舞蹈的历史背景故事,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增长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总而言之,舞蹈是一种极具高雅的艺术,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能够欣赏艺术、理解艺术、表现艺术,能够受到舞蹈的艺术熏陶。在这一舞蹈艺术的熏陶中,教师要能够耐心地教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让学生全面发展。

4 结语

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艺术。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技巧地进行教学,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体现舞蹈这门艺术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小清.舞蹈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大舞台,2011,06.

篇6

关键词:德育、个性培养、90后大学生

一、个性培养的内涵

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特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显著特征。“个性”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复杂的含义,多种学科对这个词有不同的界定。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指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心理学则从两方面来解读个性的含义。第一方面是将个性看成“个人心理的面貌”即“个人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第二方面则是将个性理解为“个体特有的物质模式及其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在社会学中,个性则被看成不同社会背景的反应获依赖于社会背景。①

综合上述的不同学科观点,个性可以被理解为是个人内部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剖析,是人的较为稳定的主体性以及较为稳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包括个人倾向性个人心理特征个人社会人格特征三个方面个人主体性的发展是个性发展的本质内涵,个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每个人都追求并保持着独特的人格理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的过程。②

二、德育视域下,个性培养的含义与目标

德育中的个性培养是一种从大学德育视角出发,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思想和实践模式,是对大学德育现有的理解与深化,旨在培养学生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创造力的个性系统。德育的个性培养需要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个性系统中的优势部分挖掘出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强化;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这些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是个性释放与完善的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③

三、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一)、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

在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社会和家庭对这一代人的关爱以及网络的普及使得90后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表现在他们身上的方方面面,比如追求独树一帜的穿衣风格、思维独立、更注重个人权益的维护等等。然而在较强的自我意识必然导致他们相对较差的集体意识。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的问题。

(二)、功利色彩强,社会理想弱

当前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物质利益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这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很多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从而就导致了大学校园里为追求荣誉、追求名次的一些不正之风。

(三)、表现能力强,抗打击能力弱

90后大学生不同于以往任何年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苦难、没有落后。他们一出生看到的就是一个蓬勃向上、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以及科技文明、文化繁荣的世界形势。所以他们身上透着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因此,90后大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就尤为凸显。很多人乐于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校园活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然而大部分90后大学生缺乏历练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就难以承受,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会做出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不理智行为。④

(四)、认识能力强,执行能力弱

90后大学生普遍对新生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新生事物和新的知识。因此90后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上面超越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⑤此外,90后大学生普遍对社会国家政策、社会道德有着较高的认识能力,但经常会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对认识的执行能力较弱。

四、德育视域下,高校“个性培养”方法浅析

(一)、正确处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以正确的思想引导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

在90后大学生个性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应不断加强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纬度的教育。同时,教师还应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对少部分学生要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学校还应根据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高雅的文化熏陶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学校风气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弘扬本校优秀传统文化,应将本校优秀校园文化进一步弘扬。二是“以德治校”和“以规治校”相结合,严明校纪、优化校风。

2.强化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构建丰富交流平台。

首先,要注重校园环境精致的建设。大学需要有精致的校园文化设施,还要保留历史遗址,建立校史陈列馆。现代化、数字化、人文化的校园建筑,是传播文明,培养科学精神的生动教科书;浓缩历史的校园人文景观,象征未来的抽象雕塑,也是学校不断求索、进取精神的示范和延续。

其次,要注重发挥校园新闻媒体的整合作用。校园宣传版面、报纸、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必须进一步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而互联网以其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等特征,受到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这种新媒体的普及与运用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我们应不断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这样一个新媒体。

(三)、健全高校管理体制,以完善的体制帮助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90后大学生创造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当代高校个性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学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在制定制度和学生规范时应体现科学民主人本诚信等原则;在后勤管理上,管理人员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知行合一的目标影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011年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其中强调了希望青年人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90后大学生,认识能力强,执行能力弱的特点更加要求高校应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为此,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讲座、报告、论坛、竞赛、征文和文艺会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宣传国家大事、重要精神。从而引导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之路充满正能量,促进当代大学生进一步成才。

注解:

① 廖嗣德,当代个性教育问题的几点探讨[J]锦州师范学院院报

② 郭鹏,郑华萍,论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③ 雷涛、陈莉,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学生工作探讨

篇7

关键词:体育 中职学校 德育

一、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现状

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其德育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有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也兼顾了德育方面的教学,但是他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出现了片面化,边缘化的倾向,只是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另外,在德育教育时只注重表层现象的说教,而不太重视活动的实践,不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实质性的养成。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素质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

1.体育学习态度的养成。体育学习态度的养成是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把体育学习看作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那他们对下一步的德育教学就会更加不重视。在体育学习态度的养成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着健康的身体,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白,体育教学还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例如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等品质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教育。体育学习不是一日之功,而要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端正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热爱运动,把体育教学和智育相结合,不轻视体育课,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为了更加健康的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思想道德教育的养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工作当中就不能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就不能在人生旅途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所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真诚协作等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是中职体育德育教学的任务。

3.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较大,当他们进入中职学校以后,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如意,当他们碰到不如意之事时,其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弱,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务必要在学生中间进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受挫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等心理素质比起其它学科来说,更具有优势,是实施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最有效途径。

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应把握的原则

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想使德育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把握好相应的原则,才能使德育培养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1.把握好“度”的原则。“度”的原则就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所应达到的效果。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任务有落脚点,才能使教学任务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否则就不能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2.把握好“活”的原则。在德育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活”的原则。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要教授过程的“活”,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活”和教学方法的“活”,不能拘于一格。二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培养,一定要让学生全员参与进来,让学生来体验德育教育,如果他们只是像“小和尚听大和尚念经”一样,不活学活用,不参加互动,则效果欠佳,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德育,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无法正确看待德育建设,无法使自己参与到德育建设中来。

3.把握好“全”的原则。“一个也不能拉下”,这是中职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另一原则。中职学校是要为社会培养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有些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果这些学生只注重“智”、“体”的发展,当他们拥用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壮的体格后,则对社会的危害会更严重。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务必要遵循“全”的原则。

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德育培养的影响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培养,任重道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对德育培养的影响。

1.常规体育教学促德育培养

在常规体育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德育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体育动作要领上,我要求每个学生动作要做得标准,如有一个学生做的不对,则全班人都要重做,“一人错,则全班都错。”因为班集体不是某个人的,其荣誉需要靠大家共同来维护,否则其集体荣誉观就没有。在一次长跑训练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围绕着学校的操作跑五圈,可是有些学生想投机取巧,给我打马虎眼,趁我不注意时,走捷径,从运动场的中间跑过去,当被抓住后,全班集合,告诉他们:因为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规则去完成任务,所以全班刚才的训练全归为零,重新开始,因为你们是一个团队,可是有些同学为了个人的享乐置集体利益不顾,所以“厄运”必然会降临到你们的头上,大家要共同来接受这个惩罚。通过这样的训练,所有学生有了不懈努力,团结协作,不怕苦,不怕累的高尚精神,同时也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

2.课外体育活动促德育培养

中职学生体育教学中德育素质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一些体育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比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课余时间或者利用迎新年,庆国庆等一些重大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等活动。年轻气盛,活泼可爱的学生为了赢得胜利,大家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出谋划策,为小组的胜利而相互团结。为了培养中职学生互相帮助的道德品质,还会举行肢体接触较多的比赛,例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通过比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有同学受伤时,在旁边观看比赛的学生就会跑上去给予他们帮助,从而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

3.邀请优秀毕业生 “言传身教”促德育培养

教师在体育课堂只是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效果是微小的。没有实际的案例去说明他们,他们对此很难信服。在体育教学中锻炼时,不会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有一次体育课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们顽强的意志力,布置了1分钟仰卧起坐训练,很多学生做到三十多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不想继续进行时,我告诉他们: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可是学生根本不听阻劝,坐在地上,怨叹体育课的苦和累。课后,我打电话邀请了一位那是上课积极的毕业生,让他在我的体育课教学中“现身说教”。此毕业生在课堂中,首先告诉同学们,现在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在工作中做不出成绩来,别人就会取代你的位置。当自己在工作岗位上遇到许多很难解决的困难时,也曾想打退堂鼓。当每次要对困难屈服时,就想起了在学校体育课堂中所接受的锻炼――要以良好的身体素质,顽强的意志力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才能取得成绩,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结束语: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中职学生在工作岗位取得优良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这类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中职学校对他们的教育。体育教学又是学校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德育培养的原则,了解德育培养的具体内容,把德育的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把中职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品德高尚的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洪志发.《论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江西教育2013(12)32―34.

篇8

关键词: 德育教学 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构成教育的最基本的对象,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课堂教学的意识,将决定着德育课堂教学的成效。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树立新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时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事,看成是自身素质提升和为人生做准备的一种必然,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德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彻底改变对学生的态度,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并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把着眼点立足于学生。教学中应多问问,多看看我们在课堂是不是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观是不是得到实现。只有如此,德育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提高,并使学生愉快地热情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人格的舞台。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本质上要求教师重视教育对象――学生的作用,并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对话,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学习才能起作用,就是要把学习的要求变成学生的需要,把学习的意识和他人的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去探索,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的教学方法如何先进,而在于他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启迪学生的智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是导演、是教练。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经营者,教师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构思与灵活的安排,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的伙伴或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中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对话和沟通,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和前提。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自主,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能把学生只是看作自己要施加影响或改造的对象,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师生双方在相互承认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发挥。教师要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思想,将学生平等看作教育活动的主体,承认和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师生间要相互联系、相互理解、和谐交往、共同发展。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去创造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发现并掌握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真正获得智慧,获得个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课堂教学的意识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启发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性地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并主动及时予以解答,以满足学生思维的需要。

2.鼓励学生质疑。质疑能引起大脑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这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进行自主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3.把课堂的主要空间让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排得满满的,要留有空间给学生去学。教学既是教又是学,这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有些教师为了突出自己“教”的表演才能,整节课滔滔不绝,甚至连下课都讲不完。这种独自完全占有课堂、剥夺学生课堂空间的行为是严重违反教学规律的,这样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所以课堂的主要空间要让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二)教给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正确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走向学习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德育知识的方法,获得具有选择恰当方法学习德育知识的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回顾已学过的知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要学习的知识。

3.教师示范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习过程。

(三)关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在认识与实践的活动中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价值与主体能力的一种意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现代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重视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实现德育工作最实效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主置的现状

当前德育模式是以开设德育课程与教学为主,在我国中职学校中德育课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德育课程是学校事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展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渠道。当前对于德育工作多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老师只是一味的进行教学,学生听不听的进去又是一回事,教师只是单纯的将课程传授完成,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所遇到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课程教学为主,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过于注重教材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想法。德育课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严重阻碍了德育教学的改革。德育课教学缺乏对教学功能的认识,只知道教书育人却懂得的发掘学生的潜能,导致学生的个性无法发挥。德育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总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二)传统德育模式阻碍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传统的德育模式将重点放在教材的教学上,德育教师努力备课,付出了劳动,但却不被学生接受,部分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不理解,感觉乏味,缺乏兴趣。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于教学讲解的内容似懂非懂,在课堂上因缺乏兴趣就自己干自己的事,对于德育工作的内容根本不去思考,无法实现德育工作的教学目标。

(三)无法突破原有教学法考核模式

当前的德育课程采用的是陈旧的考核模式,阻碍了德育教学课堂的改革。在进行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水平的评价中,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笔试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更深层次的体现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德育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校必须加以重视,对教学考核法加以创新。

三、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培养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思想和工作体制。

1.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自信心。在德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懂得赏识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教师不能简单的用理论进行教导,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于问题加以讨论,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从而认同教师的观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不能单纯的加以否认,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指导思想上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措辞,要注重引导,使学生发现自身的错误,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与缺点,在批评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运用,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批评,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的进行改正,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2. 创设学习氛围,改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主体意识在不断的增强,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注重民主与平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要重视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师生之间要平等的进行交流,要相互的认同与理解,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会学生的感受,考虑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商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的。在教育的工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与需要,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等,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其个性发展符合教育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在民主的氛围下学习,确保学生能够在心情愉悦下学习知识,主动接受知识,自觉的在教学活动中领会教育的内涵。

3. 创新职业生涯教育。中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不安,缺少完善的择业观,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学习习惯与学习的动力不足。学校要创新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更为客观的认识自己与社会,以实现更好的就业,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开展职业生涯的教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重点,依据一定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如新生的教育上,就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上,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在实施的方法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入学教育,或者是进行新生的军训,为学生介绍专业,提供一些专业的咨询。学校可以让学生填写职业生涯规划表,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树立学生为目标而努力的信心。

篇10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与之相应的是社会意识、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等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的巨大变迁。现如今,人们越来越看重实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导致人们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品德修养。这种不良思潮也出现在校园内,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在物质上追求,攀比之风盛行,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究其原因,应该是道德缺失。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然而,教育应以“德”为首。事实上“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要素”。涵盖的东西很多,仅仅以思想品德课本为阵地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我们应“寓德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祖冲之、祖暅、刘徽、秦九韶、贾宪等,中国古代数学研究自秦汉到明代以前历时1800余年,代表着世界研究的主流,明清之后日衰,主流西移才开始了外国人名充塞数学文献的时代。近、现代我国又涌现出了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等享誉国际的数学家。

这些史实增强了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介绍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959年5月,华罗庚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域数学之为用》,精彩地叙述了数学的各种应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难怪人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战(火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战(原子弹),海湾战争是数学战。数学对于整个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技)水平的推进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这四个方面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从数学的重大应用中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和学习兴趣。

三、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创新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合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等。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领悟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四、揭示数学之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