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研究

篇1

论文关键词:赊销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模型

 

一、概述

赊销[1]是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以一定信用为基础,通过协议的形式,由卖方向买方提供一定期限内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

赊销在我国自古有之,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赊销,发展至今,我国信用经济水平相比之下仍然十分薄弱,现阶段我国企业平均赊销比例只有20%,但企业平均坏账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赊销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选择理性赊销,应该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信用管理与控制体系,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不能只寄希望于客户,而更应该从自身管理环节着手,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引入“信

二、现在我国赊销管

赊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以企业为主体风险管理模型,其原因

外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指的是企业以外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状况以及行业总体状况的影响和客户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

内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是赊销风险产生的基础因素,属于企业可以自身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固守传统

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所担负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迫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企业信用管

但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赊销管理的理解就是“清欠”,一旦大量应收账款逾期甚至造成现金流极度紧张的时候,就会成立一个清欠小组,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清收,同时全面停止赊销,这些并不是企业决策的主要内容,这只是一种战术手段,企业真正缺乏的是对赊销的理性管理,企业缺乏理性管理具

基于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了对

1)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包括: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销售

2)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再造,改变

3)对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要涉及到技术或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

根据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下面将重

三、赊销信用风

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图 1 赊销信用管

风险管理的前提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首先要掌握本行业的各种环境信息风险管理模型,制定信用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包括赊销管理政策和应收账款管理政策。赊销政策是将客户划分等级,不同的等

筛选客户是赊销前的客户管理,属于事前管理阶段,对于风险的防范具有很大影响。具体的操作包括:收集客户

收集客户信息:买方市场形成后,由于客户资源有限,企业销售已经转变为一种竞争性的销售,赊销方式普遍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了解客户、合作伙

评估客户的信用,决定给予客户怎么样的信用额度和结算方式,是企业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信用评估是建立在经验

客户的防范与维护是属于信用管理的事中管理阶段,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赊销风险的高低。具体的操作包括:监控客

应收账款管理是信用管理的事后管理操作,根据客户最新的信用状况,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包括账款催收,坏账处理等操作龙源期刊。只要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就有可能出现逾期应收账款。企

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评估是信管部门对本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进行评

四、企业赊销信用风险

由上面提出的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我们可以分析出,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

图2 风险管理模

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风险评估,根据客户的信息对赊销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是我们从事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而我们事中和事后管理中

五、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赊销风险管理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的制定风险管理模型,客户的筛选,客户的监控与维护,应收账款管理和信用管理水平评估等五个方面,并分析了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认为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br> 都需要以客户的风险评价的指标来进行管理,所以风险评估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型结构

由风险评估模型,风险预警模型,风险决策分析模型等组成。其关系如下图2所示:

管理模型结构

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行调整。

业必须认真分析每笔应收账款逾期的原因,找到最佳处理对策,并马上实施追收。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最忌讳的就是拖延,很多本来能够收回的账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为坏账。

户还款信息及其它信息变化,根据变化的信息对客户信用风险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客户实施不同的处理措施。

基础上的,很难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科学的信用评估应该建立在经验和对信用要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伴和竞争对手的信用状况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扩大交易、提高利润、减少损失尤为重要。信息收集已经成为信用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基础。

信息,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客户,并且授予客户赊销额度等其它信用标准。

级授予不同的信用标准,包括客户赊销的最大金额,还款期限等方面;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是根据客户还款情况,对于应收账款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风险管理模型,比如账款催收,坏账处理等。

理流程

图如下图1所示。

。包括:逾期账款追收、坏账处理以及客户信用重审。

对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转移。包括:应收账款监控和信用风险合理转移。

的分析和决策。包括: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客户资信状况评估和信用销售政策(授信)决策。

up>[7]:

险流程

点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分析。

或方法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为信用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支持龙源期刊。

企业赊销管理混乱的现状。

部门、财务部门和决策层),并且理清管理组织内各要素间关系。

于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 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2) 仅以企业规模来判断企业信用好坏;3) 对客户信用额度没有限制;4) 不太注意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分析;5) 对应收账款缺乏严格的跟踪管理;6) 对逾期应收账款的催讨力度不够;7) 忽视老客户的信用管理。

理人员还要参加销售合同的起草和评审订单。某些时候,企业信用管理也被人狭义地称为赊销管理。赊销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自身可控的因素进行管理,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来规避企业可能会遇到的信用风险。

观念;缺少客户信息, 不能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

的影响;社会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相关法律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客户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等客户自身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理出现的问题

用管理”理念,从控制交易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建立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赊销程序,以增强企业风险防御能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企业呆坏账损失,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求得最佳平衡和实现盈利最大化。

率高及5%一10%,账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导致有人戏言到:不赊欠等死,赊欠了找死。这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企业界在对待赊销时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通过先交货后付款的方式,企业扩展了客户范围,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有效需求和销售额,进而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利润。

参考文献

[1]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李宝庆,中小企业发展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金融研究,2002.3,32-35.

[3]Manuel Ammann著,杨玉明译.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谭永智.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林均跃,谢旭.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上,下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8

[6]安贺新,信用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宏程,赊销与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The Committee 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 Enterprise RiskManagement Framework[M].Draft, July 2003.

篇2

    会计部位风险点的形成一般说都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上是由业务发展与人员配置、人员素质不适应导致的制度把握不透、管理不到位形成的;主观原因是由于网点负责人或管理部门管理不严、监控不力,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违规违章操作,思想道德滑坡而形成。具体表现在:

    (一)管理检查不到位,监控不严

    一是网点、管理部门的管理检查不到位或检查流于形式,没有查出或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检查的内容、方式方法、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对检查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三是网点无专职风险主管,由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兼职造成的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监控不严。

    (二)业务推广与人员配置和业务素质的不协调

    业务品种的推出与人员配置和部分柜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业务处理风险增大。一是网点过分强调业务的发展而忽视了业务人员的配备,容易造成操作人员一人多岗、串岗、混岗等违章现象,潜藏着风险隐患。二是前台人员变动频繁,对新业务培训不足,业务不熟练,造成的操作风险。

    (三)新业务管理不到位,留存漏洞

    新业务的推出,由于配套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操作规程等的不配套,或者制度执行人、管理者对新业务掌握不透、管理不到位,留存漏洞存在的风险。综合客户服务系统上线后,由于操作系统的变化较大,也可能存在一些管理不到位衍生的风险点。如前台操作程序变化,库包、业务印章个数增多,单证管理分散,现场监管难度较大;网络运行故障影响前台营业,后台操作失误导致前台业务处理错误。

    (四)工作责任心不强,劳动强度大,思想教育不到位,道德滑坡

    一些营业网点由于业务量大,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焦虑问题,潜藏着会计失误的风险隐患。在营销指标和各种“数字”下网点也没有什么时间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一些员工对内控管理掉以轻心,有章不依,有规不循,不加重视,放纵自行。

    二、建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在充分认识会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如何以新巴塞尔协议提供的操作风险有效管理和监管的架构以及国外银行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金融体系的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应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管理获得强劲的原动力。其次,进一步强化会计集中管理,实现与总行的数据大集中。科学合理界定前后台业务办理范围,规范营业网点交易与后台核算分离模式。再次,不断完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要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审视制度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使各项制度在责任上有明确划分,使各项规章相互配套,相互协调。最后,各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严格推行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主管委派制、会计督导员、稽核员委派制度等办法,将风险管理人员与会计管理人员相对独立,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选手与裁判”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

    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是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首先,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制定涵盖全部会计业务和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通过各环节设置相互制约的职能岗位,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其次,严密程序,强化管理。要按照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对所有岗位都要制订制约措施,避免管理失控、制度悬空。再次,明确责任,奖罚分明。要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会计岗位责任制作出明确规定,把会计任务和工作职责具体分解到各个柜组和岗位,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

    (三)建立会计流程监督体系

    创新管理控制手段,应充分发挥高科技在会计管理方面的作用,在目前情况下,会计核算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应减少人为的控制操作,不断实现“人控”向“机控”的转变。首先,建立预警系统,对异常的资金活动,系统自动进行预警提示,复杂业务以及需要当时作出会计估计、判断的事项,应及时产生相应的报告信息。其次,建立符合业务发展需要的会计稽核模式。通过研究当前会计风险的特点、近期出现的共性问题确定专项稽核主题,制定稽核预案,明确各阶段稽核重心和稽核方法。再次、建立长效、系统、有序的监控机制。一是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测试制度。二是建立各项制度评估机制。三是建立、落实会计工作问责制度。四是要建立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及柜台员工风险防控能力评价制度。

篇3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融资活动是当前市场经济下众多企业经营中经常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EMC项目融资是以拟节能改造项目自身节能潜力的预期收入偿还债务,由ESCO筹资,使高投资的节能改造项目实现了在传统模式下较难完成的节能改造融资目标。由于EMC业务特点为“业主零投资,零风险”,故EMC项目融资潜在的风险必然全部由ESCO承担。融资风险不仅涉及ESCO企业的投资问题,也涉及EMC项目整个生命合同期其他风险。所以对融资风险进行研究是ESCO运营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EMC融资风险识别

EMC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将其纳入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其风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项目选项阶段风险、项目实施阶段风险、项目运营阶段风险。

1、项目选项阶段的风险。项目选项阶段风险是从EMC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出现的风险,包括能源审计、节能改造项目评估、能源管理合同的谈判与签署等系列工作。此时,EMC项目虽然还没正式运作,但是如果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不可取,即产生了融资前期成本投入风险。

作为投资者ESCO,在这项目融资前期工作中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其中的所作所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ESCO甚至要在世界范围寻找资金来源,同国内外银行、顾客谈判,取得承诺,安排贷款,而这些工作都要花费一大笔的管理费,即融资前期成本投入风险。如果项目具有可行性,ESCO与业主签成能源管理合同,融资谈判也成功落实,那么这时期需要资金预订购买相关节能设备和建筑材料,贷款利息也随着计入资金成本。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项目实施阶段是融资风险很高的一个阶段,包括节能改造方案设计,节能设备采购、工程施工及性能调试等系列工作。此阶段关系到运营阶段能否按预算的评估达到节能目标,能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随着改造项目施工的进展,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利息就会随之增加,而此时还未产生任何收益,ESCO面临的融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果出现了方案设计不合理、节能设备有缺陷、工期延误、建设成本超支或技术原因导致改造工程不合格等情况,都是完工风险的表现。完工风险都会与计划改造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和预测存在偏差,最终结果往往是达不到既定的节能效益。一旦以上风险超过预期,ESCO有可能在未来没有足够的收益支付生产费用和偿还债务,无法回收投资,更无利润。

3、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在实施阶段节能项目改造成功后,实际节能量效益满足计划要求,EMC项目就产生了现金流量收入回报投资,并偿还债务获得应有的收益。运营阶段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金融风险等。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业主的信用风险。节能改造后的受益方业主若存在诚信问题,则有可能故意隐瞒或转移改造后项目的节能收益,不按合同约定如期支付属于EMCO享有的节能效益部分,对这种风险应引起重视。

(2)管理风险。管理在项目的任一阶段都十分重要,即使节能项目成功改造后运行中的节能效益是显著的,但此时如果忽略运营期的管理或管理不足,势必造成节能效益降低的风险。因此,ESCO的项目负责管理人员切不可虎头蛇尾。

(3)金融风险。市场风险、利率波动风险、通货膨胀统称为金融风险。市场能源价格、通货膨胀、汇率和利率等方面的变化,有可能会引起从节能量回收投资减少和融资成本增大,导致产生融资风险。

三、EMC项目融资风险评估

对于EMC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方法有概率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等。本文引入另一类风险评估方法,即运用动态指标进行EMC项目融资定量风险评估。只有对融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评价融资风险程度,企业持续经营才可能实现。项目融资风险评估一般分为项目融资决策的风险评估和项目融资管理的动态风险评估。

1、项目融资决策风险评估。项目融资决策风险评估是通过计算累计债务覆盖率和项目债务承受比率两个指标,对风险进行评价与衡量。

(1)累计债务覆盖率。累计债务覆盖率是债务覆盖率的指标之一,项目债务覆盖率是指项目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有效净现金流量与债务偿还责任的比值,该指标可以通过现金流量模型计算出来。债务覆盖率越大,就意味有更多的有效净现金流量可用于偿还债务,但是根据EMC项目的特点,在选项、实施阶段时出现较低的值,这期间ESCO是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须给偿还债务一定的宽限期且须为公司保留一定比例的盈余资金。累计债务覆盖率是为了保证EMC项目能够持续地、经常地满足债务覆盖率的要求。累计债务覆盖率一般认为在1.5~2.0之间,多出资金部分才允许作为利润返还。

累计债务覆盖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DCR =

式中,NC :从第1年到t-1年的累计净现金流量;NC :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A:年金;E :第t年的年末汇率;D :第t年年初贷款余额;R :浮动利率。

(2)项目债务承受比率。项目债务承受比率是指项目现金流量的现值与预期贷款金额的比值,可用公式表示:

CR=

式中:NPV:项目在经济寿命期内的净现值;D:计划贷款额;E0:贷款时的汇率。

项目债务承受比率一般认为在1.3~1.5之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年结束后对CR指标重新进行计算,检验P{CR≥CR最小值}≥95%是否都满足。如果某年的CR指标不满足,就说明项目按期偿债具有一定的风险,为规避破产风险,投资者就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2、项目融资管理的动态风险评估。项目融资管理的动态风险评估是通过动态分析指标Bt,以及对Bt分析,进行融资活动的动态风险评估。项目融资管理的动态风险评估可以使用Bt,Bt为第t年有负债时自有资本报酬率与第t年无负债时自有资本报酬率的比值,自有资本报酬率为税后净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值。经过计算,Bt可用公式表示:

Bt=

式中:Yt:第t年项目实际负债率;Dt:第t年初贷款余额;PD:单位产品价格;KD:单位产品可变成本;T:所得税税率;Qt:第t年产品销售数量;F:固定成本(不包括折旧);Cd:按平均年限法计算的折旧; (1+INFi):通货膨胀因素。

这里可以根据公式计算的Bt≥1或者Bt<1的概率分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承受力。Bt的分布主要取决于Et和INFi的分布,这两者的分布可采用预测样式,利用蒙特卡罗法确定出Bt的分布。当P(Bt≥1)<95时,就应对项目的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其中的95为保证率。如果要进行资本结构调整,这时把上式的Yt、Dt和A当成自变量,利用上式结合蒙特卡罗法,计算Bt的分布,P(Bt≥1)=95。

四、EMC项目融资风险对策

EMC项目融资风险对策一般有三种: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

1、风险回避。EMC业务在我国刚起步,无更多良好业绩和经验可作参考,其特点决定了EMC业务是高风险项目。虽然在企业经营中,更多的情况是建议投资者在决策中回避高风险,但这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因为风险与利润共存,在回辟风险的同时也拒绝了利润,所以一味地回避风险是不合适的,会挫伤新生ESCO企业进取精神。作为一种风险应对方法,其使用原则应认为是回避那些远远超过ESCO企业承受能力或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的风险。

2、风险控制。融资风险对策研究应着重研究风险控制措施,并使控制措施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组织措施等。如选项阶段尽量做到能源审计、节能改造项目评估预测分析的准确,就可以把节能量定位在一定的水平上,以满足最低现金流量的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优良的业主,减少信用风险;实施阶段提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预防措施确保顺利完工,尽量降低完工风险;运营阶段指派专人维护节能系统、对节能量实施连续监测,降低设备维护费用等等。

3、风险转移。EMC项目全部转移的实质就是风险回避,一般提倡把部分风险转移出去,常用的有合同条款、保险等方式,将潜在风险转移给合同另一方或保险人。

五、结语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还处在政策上的引进和财税政策上的支持阶段,新生众多的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对EMC项目融资风险识别,可以使ESCO正确认识到各阶段风险,对融资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评价融资风险程度,努力做好与融资活动有关的工作,管理好与融资风险有关的工作才能较好地实现ESCO的投资收益和持续经营。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土建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杰.广东LNG试点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篇4

【关键词】财务预算;风险管理;措施

财务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看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企业通过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都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虽然国务院制定了《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许多企业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意识薄弱,预算管理松弛、不严谨,达不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更不能规避财务风险。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措施,督促企业改变观点,重视财务预算与风险管理。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及意义

财务预算是企业在经营预算与资本预算的基础上安排现金流量,制作一定时期内的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

1.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财务预算管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战略性。预算在战略规划与经营之间起沟通桥梁作用,使得企业战略意图顺利落实。一方面,预算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目标与实际的比较分析,及时纠正战略目标与经营之间的差距,监督控制经营过程;最后预算还可评价各部门及员工的工作业绩,为奖惩机制提供证据。因此,财务预算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二,系统性。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过程、考核及奖惩各环节构成企业的一个完整体系,相互联系;另外,一个部门的预算目标未完成,将会影响其他部门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有权部门的权限批准。第三,全面性。体现为全员性、全方位、全程性。全员性是指财务预算管理涉及的各个部门,全员参与;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含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分析、考核及奖惩等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

2.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

财务预算管理在规范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成本费用控制、优化配置资源及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促进了企业计划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减小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财务预算能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提前制定计划,以免盲目发展,优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第二,促进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加强了内部团结。企业财务预算需要全盘考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调动了各部门与员工的积极性。第三,为考核评价、奖惩等提供了证据,有利于企业绩效工作的实现。财务预算对企业计划的数量化与货币化的表现,为企业的绩效考评提供了具体的证据,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及表现方面

1.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财务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生存的环境。一方面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化、全球化及信息化加速了环境的变化,还有当地政策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外部环境存在着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环境也在不断变换,企业的资金链的不确定性、人才的流动性及努力工作程度、资源的不确定性等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其中财务风险更甚。第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水平低。虽然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设置的内容繁多,但是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预算松弛,不能达到较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2.财务风险管理的表现方面

一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体现在资金储备、人才储备与技术储备三部分。财务风险贯穿筹资、融资、投资等财务活动的核心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务风险是一种可量度的可能性,即财务风险以认知风险为前提,若无法度量风险,就不能真正认识并解决风险,;也就无法保障企业经营安全。另一方面,财务风险与风险收益大小成正比,即高风险,高收益。取得的任何收益都要付出相应的风险成本。

三、财务预案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企业经营风险中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财务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而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企业要想规避财务风险,就必须管理好财务预算。因此财务预案管理与风险管理相辅相成,把两者的管理措施综合到一起,以便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明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避财务风险。

1.密切联系市场动态

财务预算管理之所以要密切联系市场动态,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财务预算把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用数字与表格展现出来,进而把企业所学的资源、人力等确定下来,如果企业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那么企业的生产活动就没有价值,企业的目标亦不能实现。同时从投入的角度,市场情况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调研的前提下企业制定年度战略目标及财务预算,而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企业不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变化调整战略目标及预算计划,那么企业将失去市场机会。

2.坚持战略管理导向

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组织,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管理者和股东会为企业的发展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而战略规划具体体现在每年的企业年度预算上,导致财务预算需要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坚持过程控制原则

企业财务预算最终要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考察企业及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结果,还要对执行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

企业坚持过程控制原则,能够及时发现预算计划具体实行过程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损失。同时,对过程进行控制,还是对企业部门及员工的考评,奖惩员工,激励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

4.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与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固定预算法、滚动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概率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一般而言,对市场情况掌握明确的企业,采用固定预算法;对市场情况把握不清的企业,采用弹性预算法。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编制方法。同时,预算与考核同属一个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的选择同样重要,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指标比较,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评价员工的工作成绩。此外,经过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便于企业总结经验,改进措施。

5.加强预算信息反馈

为了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需要加强预算信息反馈。编制预算是,需要的变量的不确定性,就需要一些近似值,在编制预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编制。第一,预算编制应具有先进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现实性的预算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预算的可验证性。预算的可验证性,不仅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还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有利于企业员工参与管理过程,提高预算的认可程度。

6.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控与预报,并且及时防范风险,建立预警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分配指标权重。企业经营活动的运行和发展的变化往往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指标展现出来,各指标相互关联。通过财务预警模型的关键财务指标进行拓展或根据经验筛选两种方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第二,确定财务预警指标的标准值。不同的企业、行业,不同的经营环境和企业条件,财务预警指标的标准值难以确定。财务指标一般可以采用国家标准、国际公认数、行业平均数、企业历史数值等。第三,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在前两步确定之后,对企业经营中的各项财务数值进行综合分析。

7.完善制度体系与组织结构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要真正落实并发挥作用,需要完善制度体系与组织机构。企业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是预算真正落实的前提,同时只有在企业的相关预算的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后,成为员工的潜意识,才会大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预算的编制不仅需要先进的科技,更需要相关的人才,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组建专业的预算管理团队,保障预算编制的顺利开展。

8.其他措施

企业还可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树立全员参与预算的意识,激励员工为预算编制提供自己的见解、纠正有关的错误。还可以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中心,明确并详细划分生产经营业绩。还可以建立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等等措施。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是企业的重要工作,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财务预算与风险管理,转变意识,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遵循一定的原则,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高智林,刘艳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与对策研究[J].许昌学院院报,2013.32(3):13-14

篇5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成功标准;风险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88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项目管理模式,而项目管理需要综合管理。项目管理是指“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项目管理要让其管理的项目得到高效率的指导计划,并且还要使其得到正确地指导与有序地组织。其目的是让整个项目在全程中相互协调,并得到最有效地控制管理。本文所说的科研项目管理指的是项目管理中一种特殊范畴。它有其自身的领域范围,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并且和普通的项目管理相比,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本文就科研项目管理自身的特点,分析讨论其成功标准和风险。

1 科研项目管理自身所具备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项目管理基本可分为9个管理领域。其主体领域分别是质量管理、费用管理、范围管理和时间管理。有4个辅助领域,分别为: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一项负责综合管理――整体管理,也叫计划管理。而科研项目管理是这些管理项目中的一种,这种管理方法是以科研项目为主的。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对科研项目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和控制,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把各部分有序分工,做到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资源,使资金和人才得到合理分配。

1.1 创新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除了包含这些基本的管理性质之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强调创新,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即把简单的顺序逻辑排列组合开来,形成一种新的方案。科研项目创新管理应用各种措施方案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在这样的氛围下,使创新管理在复杂的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另外,对管理本身来说,它也是一种创新,即寻求最有效的、成功的管理方式。

1.2 风险管理

科研项目具有创新性,因而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许多风险。有些不确定性因素可用灰色系统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还可用概率论或模糊数学的方法,科研项目可根据这些理论来分析。在管理时,第一时间对风险进行评估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预算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对风险采用有效监控手段,以最少的成本完成科研项目规定的总目标。

2 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

如今项目的质量、时间、成本只是部分重要的限制条件,而不是评价标准,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利益的满足才是项目中令人关注的焦点。项目管理专家罗伯特指出,在项目后的验收中,实现了商业价值就可以说项目取得成功。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会使研究结果更准确。科研项目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时间安排

科研项目有严格的时间规定,项目工程中的每个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目标,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时间安排,科研项目引进项目管理的方法,各个部分分工明确,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都得到了合理安排和管理,使得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

2.2 费用和利益

一个成功的科研项目应该是最小的费用支出和最大的利润获取。超出了科研费用往往只能被搁置,由此,费用管理显得相当重要。费用管理指的是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评估和计划管理。对成本进行监控,保证费用在项目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费用管理与控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都要进行,它是科研项目取得成功的基本要求。

2.3 创新性

科研项目需要创新,这是它的一大特色,没有创新也就不能称其为科研项目,创新越大胆,它的成功性就越高,科研项目在自身项目开始时就要追求最先进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技术创新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科研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

3.1 科研项目自身的风险

风险由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两部分组成,静态风险就是经济正常运行下的风险;而动态风险就是由于社会经济变动而导致的风险。风险因素主要有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两大类别,管理风险指在管理科研项目上管理技能不够完善而存在的风险,科研项目中的信息搜集的程度越高,管理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风险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搜集大量信息。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强,且风险程度更高。当科研项目达到另一个新阶段,系统比之前更加复杂多变,技术上的风险就进一步加大,因此,技术风险比管理风险更有难度。

3.2 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不能简单量化和系统化内容,风险管理大致分为3部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计划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就是辨别风险事件自身属性,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估就是分析以往数据,项目组人员自行裁断其风险值,这种量化分析了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便于应对。风险识别指找出潜在风险事件以防以外发生,在科研项目中,可对比其他科研项目进行分析,查找资料,其目的是找到造成科研项目失败的真正原因,以免重复犯错。风险应对计划的相关内容是做出风险的相应解决方案,这种应对方案是以项目成功为前提的,被作为系统标准来处理所遇到的风险事件。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永生.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5.

篇6

[关键词]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特殊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机构的核心。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这些金融机构在风险日益加大的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急需。盈利是金融机构的天性,但通常高风险与高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合规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最直接的表现在于金融中介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创新,使金融机构融资不在受到时间、地点、融资数额、融资对象等的限制。以银行为例,银行通过吸存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将分散的资金募集集中在一起满足大额投资的需求,克制了银行自身资金数额、期限的限制,满足不同期限的借贷需求。其次,金融机构能够起到提高资金运作率、增加运作的安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由于金融机构自身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对于存款者来说是比较信任的,对于借款者来说其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大大减少了借贷双方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而且金融机构又具有专业性、融资工具丰富、规模大、网点多等特点,有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

按照1993年底《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务院为领导的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商政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以有序竞争、统一开放、严格管理为目标的金融市场体系”[7]围绕这一目标我国已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其组成如图1所示:但它们都面临许多相同点风险。具体而言,首先,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如下问题:(1)持有的资产可能面临违约或信用风险;(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因而暴露于利率风险之下。第二,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负债提现或流动性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向负债持有者出售的债权凭证种类。第三,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承销的风险,不管是通过证券的出售,还是发行各种类型的表内或表外的信用担保。最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经营成本风险,因为金融服务的提供需要使用实际资源与后台支持系统。因为这些风险及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金融机构被赋予特殊性。

图1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降低家庭储蓄者的监督成本

对一般的储蓄者来说,直接投资于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将会面临收集信息将要付出较高成本,要是有人参与合同就会产生成本,收集信息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违约的风险就会越大。这时储蓄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许多小储蓄者把他们的资金放到金融机构,由这个金融机构把这些资金集中一起投资于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券凭证上。可以通过比较在没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和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来说明金融机构的作用。如图2、图3所示:

图2 没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图3 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二)增加流动性降低价格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具有分散部分但不是全部资产组合风险的能力,使其在向储户提供流动性较高且价格风险较低的各种合约的同时,又能够投资于流动性较低且风险较高的公司证券,并且在金融机构投资于风险资产时还能确保向投资者和储户提供流动。分散化就是只要不同的投资回报不是完全正相关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来分散大部分资产组合的风险。在美国和英国的实践表明,一项包含15种证券的分散投资可以给金融机构和资产组合的经理人带来显著的分散化效益。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利用大数法则,随着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证券种类的增加,资产组合风险就会以一个不断递减的速度下降。而对于家庭储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规模较小因而只能持有那些相对不太分散的资产组合。风险分散使一个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其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可以确保对家庭储蓄者的承诺以很低的价格或资本价值风险提供高流动性的债权凭证。

(三)降低交易成本和期限中介

如同金融机构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提供潜在的规模经济一样,在交易成本上也能提供规模经济。如自1975年5月1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的固定佣金就被取消了,所以小的零售购买者就面临着比大的批发业务的购买者更高的交易成本。通过将其资产集中于金融机构,由他们大批量购买资产,家庭储蓄者就可以降低购买资产时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期限不匹配能够创造出新型合约,例如在向家庭提供长期抵押贷款的同时仍能通过短期债务合同融资。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要求金融机构在充分、全面的认识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处理与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受市场、客户、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的风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所以为使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受到风险影响最小化,首先应当确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体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范畴,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开展。

风险管理中无论面临的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或是什么样的风险,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其风险管理的程序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1)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就是调查是否存在风险以及存在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是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调查风险的方法通常包括:风险调查询问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在对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除了调查风险还要分析引发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而分析风险是识别风险的关键。一般采用风险清单、威胁分析、风险逻辑树分析和暮景分析等分析方法。(2)风险衡量。风险衡量一般是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并借助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精算工具进行,以风险发生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强度为主要测算标志,对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估算。(3)选择管理风险的方法。在确定风险种类和影响程度之后,应进一步的针对风险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4)风险管理的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的执行就是对前面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执行,定期的修检风险管理的目标,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机构风险种类很多,可能使金融机构收益,也可能使金融机构受损,对风险的管理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能引起盈利变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管理;对能引起利润增减变动的因素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1)回避风险。风险回避一般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不采用回避的放大,因为它是对付风险最有效的、最彻底的手段之一,在实际经营中进行经营决策时以方案有无风险为标准,尽量采取无风险或风险小的方案。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经营中风险和利润是连载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大的利润。(2)减少风险。在风险经营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因风险出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主动控制风险的类型,能够体现管理者的聪明才智。(3)接受风险。这种对策是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能够接受并应对风险带来的损失。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贷款就会有信用风险,市场波动就会有经营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应采用接受风险,即每期存放一笔钱留做准备,用做将来风险出现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补偿,这是一种被动的风险管理对策。(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转出可能发生损失的项目、财产,转入相对安全的项目或者财产进入金融机构。一般可以采取期权、期货、远期、互换交易等金融衍生品来转嫁风险;或者通过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转移风险。

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有承担着,明确承担者的权力、责任、利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只有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中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的决策,以全部注册资本作为承担风险的资本,明确的承担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以商业银行为例,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时,发生风险没有部门来承担风险,最终只能以国家资本承担金融风险,当风险金额不断扩大时最终造成财政巨赤,为弥补赤字国家就会通过印发货币来满足货币的流动性需求,接连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最终是让整个经济体系来承担金融风险。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非常重视,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风险管理工具是不断创新并且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开发了在线价值VAR计量模型还开发了量化风险的计量模型。相比之下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相对落后,管理能力薄弱,风险识别、度量的不够精确,不能够提供衍生金融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需求。模型化和量化是西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我国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头寸匹配的水平上,对量化、在险价值、持续期、信用计量等概念不够熟悉,不能提供最直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应对风险时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发达国家不是单一的注重风险规避、创造利润,而是注重两者的结合风险和收益相匹配,风险管理的同时兼顾收益。而在我国通常会把风险和收益放在对立的位置,不能够正确的认知风险和收益应该兼得,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了金融机构、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就是采取正确的手段、突进对风险进行规避、管理及转嫁,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以损害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为代价,还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2]。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打破传统的束缚,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金融体制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利,风险管理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在金融服务体系中,中介服务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保证了投资者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减少了信息部队称造成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缺少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的金融机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信用,缺少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束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规避,如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时是以信用等级来确定利率水平,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不能给以企业正确、合理的信用等级就会使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其次,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运作不规范,缺乏可信度,给出的验证结果不能得到行业普遍的认可。再次,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校企之间沟通不畅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

五、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对风险的关注度

一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各个经营管理环节,没有高度关注利益背后潜藏的危机,没有加强企业、个人诚信建设,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存在破产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时应该加强诚信建设,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隐患。

(二)强化内部控制,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金融机构在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要注重国内外宏观环境、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判断,要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和资产流动性的配置,加强各类风险间相互研究,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在创新业务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及时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规避,保证金融机构在创新中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虽然创新带来利润,提高了市场效率但金融创新不能滥用,尤其是在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措施,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三)转变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兼顾收益,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把风险管理的过程变成创造收益的过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正确处理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等活动,站在局外能够更清晰的认识风险,调整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吸取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更好的规避风险。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做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作。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扩大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想国外扩展;(2)转变风险管理模式有原来的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3)转变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批、放贷分离向完善管理发展;(4)转变风险管理内容的单一性,不仅针对一种风险而是针对多种相互结合的风险;(5)转变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向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6)转变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是单一的贷款而是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管理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完善中介服务

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良好的金融中介机构有利于金融机构正确的识别、度量风险;有利于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金融中介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做出正确决定规避风险。

(五)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最强大的对手就是金融危机,在面对金融风险时金融机构需要拥有良好的对应措施。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高风险的外币债券所传导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立足于国内市场时应以稳健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不要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一方面选取高评级的债券进行投资,加强新增外币的风险控制,控制持有量预防和缓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外币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币风险管理制度,计提减值准备。不盲目扩张境外投资,以安全、稳健为投资前提,谨慎开拓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参 考 文 献]

[1]柳才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66-167

[2]王丽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2(4):70-71

[3]马嘿克补.浅谈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2013(1):117

[4]龚礼红.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1(4)

[5]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4(3)

篇7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最为基础的工作。只有正确识别了风险的种类及其原因,才能对风险的大小做出准确的评估,然后才可能采取可行的对策和措施。风险识别要求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面临的特殊风险有明确的了解,密切注意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新风险,提高对风险可预见性的认识,掌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企业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如流程图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分解分析法、暮景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保险调查法、专家调查法。从便于操作的角度看,比较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主要还是流程图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以及保险调查法,前两种方法能有效地从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两方面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第三种方法则能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专业的风险识别,这三种方法相互补充,只要综合运用好这三种方法,就可以比较全面地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加以科学的识别。

二、风险评估

企业的风险识别确认后,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及其影响进行评估。评估损失时,不仅要评估直接损失,而且要评估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其中定性分析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系统分析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情景模拟分析法、管理评分法和专家决策法等;定量分析法主要有单变量模式法、概率分析法、期望值分析法、“利息及票据贴现费用”判别分析法、Z计分模型法和企业经营安全率及资金安全率计算法等方法。

现代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及其值域和临界点。例如,反映市场风险的关键指标有: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销售费用率、产品差异度、替代品的性价比。反映顾客风险的关键指标主要有:合同履约率、顾客投诉率、赊销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供应风险的关键指标主要有供应品价格增长率、采购合格率、供应商对价格和品质的控制能力;反映财务风险的关键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率、毛利率、总利润率、纯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收入利润率等。从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因为这样的风险评估方法直观、针对性强,便于中小企业准确迅速的找到问题所在,从而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当然这要求中小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注重搜集各种资料并定期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三、风险处置

企业风险处置阶段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它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具有不同损失程度的风险,制定应对风险策略。

(一)风险转移。企业以一定代价(如保险费、赢利机会、担保费和利息)采取某种方式(如参加保险、信用担保、租赁经营、套期交易、票据贴现等等),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承担,以避免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首先是向专业性保险公司投保。企业只需定期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即可在巨额风险损失发生时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其次是风险共担,如实行合资、联营、增发新股、发行债券、联合开发等。第三是风险主体转移。即把全部的风险全部转给另一主体。如通过技术转让、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租赁经营和业务外包转让经营风险;通过委托开发、购买专利来转移技术风险。由于风险转移必然带来利益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当在识别风险的类型和大小,权衡得失后,选择恰当的方式转移。对中小企业而言,自然风险宜用投保,现代保险制度是转移风险的最理想方式,中小企业应增强保险意识,加大在财产、医疗等方面的保险力度,把可能存在的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对自身风险进行充分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把那些较大的风险通过合同条款转移给对方承担。实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二)风险自留。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承受风险损失时,可以采取风险自担以及风险自保的形式自行消化风险损失。风险自担就是在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或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就是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计提风险基金,如呆账损失、大修理基金等。这适用于损失较小的风险。中小企业在实施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再做决策。

(三)风险组合。将具有不同风险且没有相关性的产品和投资项目进行优化组合,通过产品或项目的盈亏补偿,达到减少整体风险损失的目的。第一,高风险项目与低风险项目适当搭配,以便在高风险项目遭受损失时,能从低风险项目受益中弥补。第二,所选项目数适当。第三,要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给定一个风险承受的临界点,以此作为风险组合的标准。当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多种原因所形成的产品单一性和趋同性,尚不具备开展多种经营的条件,因而一般中小企业应慎用该策略,即使选用这种策略,也必须围绕自己的优势,结合企业资源条件来进行,不违背自身的经营战略。

(四)风险规避。对突发性、高风险,其损失巨大而又难以回避的,有意识地采取避险措施。风险规避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战略风险规避、项目性风险规避和方案风险规避。过多消极的规避风险,会使企业安于现状,丧失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中小企业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增强同大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又因为风险承受能力差,必须避免过大的风险给自己造成沉重打击,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中小企业决策者是一个考验。

篇8

关键词: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经营已经成为各国银行业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手段,网络银行应运而生。网络银行,是银行的一个虚拟平台,主要是通过IT技术来拓展银行业务,同时,网络银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新型现代化银行服务。但是,网络银行所固有的虚拟化的特征,逐渐显露出其潜在的风险,我国传统的银行业管理受到了挑战。倘若银行无法及时地控制风险,我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影响。因此,做好网络银行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是当前银行业的首要问题。

2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银行业务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

网络银行属于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

2.2 网络银行的经营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网络银行自身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可供借鉴,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完善。

2.3 网络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往往就在内控制度的薄弱处产生。

2.4 现存监管模式无法适应网络银行发展

网络银行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去洞察到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将其规避掉,而目前的监管模式显然无法适应。

3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

3.1 政府层面的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

3.1.1 大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相对还比较落后,我国网络银行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对我国的网络银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银行风险减少到最小,我国应该发展本国自主研究的计算机系统,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

3.1.2 健全网络银行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因而远远跟不上网络银行的发展要求。对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优良经验,不断完善与之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制裁失信行为,通过法律规范信用行为。同时建立一套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统一规范,统一监督管理,促进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3.1.3 加强国内外网络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与合作

国内方面,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机构主要是:人民银行、银监会,各机构之间需要不断交流,取长补短,切实提高网络银行的管理水平。

国际方面,网络银行依靠IT技术为国内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可以为国外客户服务,但同时增加了网络银行的跨境风险,所以更有必要加强与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之间的密切合作,以便建立起全球监管体系。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跨境活动的管理工作中,研讨如何统一规范和管理网络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境业务活动。

3.2 行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3.2.1 及时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观念

随着网络银行的迅猛发展,金融服务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以后的金融业务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化,从而向客户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完善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对银行的监督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3 企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透彻的研究,强化内部监察,防卫违规行为及法律风险。同时要对日常安全加强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严格办事,树立银行的良好形象。开展全员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顺应时展的高素质队伍。

3.4 社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参与网络银行监管的有专业性强、拥有各方面专业人才的信息科技、安全管理、公安部门、电信部门等行业。只有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聚合到一起,网络银行才能规避掉可能出现的风险,顺应时展的潮流,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楼凤.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探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1:4,27-30.

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037-01

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现代项目管理开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初是在美国军事项目和宇航项目上发展起来,后来蔓延到各种类型的民用项目。项目管理对计划、采购、合同、进度、质量、风险等诸多方面都有充分重视,并形成有机的管理框架。20世纪90年代以后,项目管理开始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顾客需求和实施人性化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建设工程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和成本核算制为基础,以管理层和作业层相分离为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生产经营的内在规律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种施工管理制度。它是对整个工程的计划、执行和完工考评等整个过程的管理,它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起始阶段是为整个项目准备资源和制定各种计划,执行阶段是监督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完善各种计划并最终完成项目的目标,而结束阶段是对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及各种善后工作。

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风险是由于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或财务的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就是在项目管理活动或事件中消极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工程风险不仅包括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包括技术性、管理性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是根据工程风险环境和设定的目标对工程风险分析和处置进行决策的过程。包括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识别及评估方法及模式

2.1 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风险识别可以从风险分类着手,采用专家调查法、幕景分析法或者故障树分析法进行有效辨别。其中专家调查法是邀请专家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并做出对其后果的定性估量,没有要求作定量估计。主要有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故障树法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更加具体的小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

风险按照造成后果可以分为纯风险和投机风险;按照分布情况分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按照控制程度分为不可避免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和有利可图的投机风险;按照是否可管理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按照影响范围分为局部风险和总体风险;按照导致风险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其他风险。那么,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主要有可行性研究阶段存在的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可靠,分析模型不合理,预测结果不准的风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设计内容不完整,设计存在缺陷、错误,采用不恰当的规范,未考虑地质条件,未考虑施工可能性,有关数据不足或不可靠的风险;施工中存在的工艺落后,施工技术方案不合理,施工安全措施不当的风险;工艺流程不合理,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风险;自然环境中的洪水、地震、台风、雷电、泥石流、地陷等不可抗拒力的风险;组织管理中的缺乏项目管理能力,组织不妥当,目标不适当,缺乏管理协调的风险;进度计划中的管理不力造成工期滞后,劳动力缺乏或劳动生产率低,材料供应不足,不可遇见的现场条件的风险;成本管理中的不适当的工程变更,不适当的工程支付,预算偏低的风险;合同签订中合同条款表达有误,合同类型选择不当;索赔管理不力的风险;人员配置中业主、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工人素质的风险;在材料供应上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供货不足或拖延,数量差错,质量规格有问题的风险;设备上施工设备供应不足,类型不配套,故障、安装失误的风险;资金上的资金筹措方式不合理,费用超支,资金不到位的风险。

2.2 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之后,对工程项目风险的量化过程。它是指采取科学方法将辨别出来并经过分类的风险按照其权重大小给予排序,综合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引起损失的后果。对于不同权重的风险,管理者应该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风险评估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AHP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等风险图法。综合评价法是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水平或风险事件进行评估,然后综合整体的风险水平,对风险进行排序。AHP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创立的一种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偏好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在层次分析法中一般要采用标度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决策者的偏好程度,该标度方法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是对事物直觉地层次剖析和比较,从人的思维分辨率和知觉的灵敏度看都是合理的。模糊评价法是利用模糊集理理论评价工程项目风险,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或三角模拟等方法度量风险,并可以通过改变参数而多次模拟项目风险,得到模拟仿真计算的统计结果,依次作为风险度量的结果。等风险图法是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构成的二维坐标图上通过画出等风险曲线来比较风险的大小。

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及控制措施

3.1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事件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影响项目的潜在相关后果。风险分析可以使用进度网网络模型,寿命周期费用模型或者快速反应速率模型来考察分析工程项目的风险。在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确定项目过程优先级时考查工程进度风险和工程项H费用风险,多用进度网络模型和寿命周期费用模型。在工程项目资金出现问题时候多用快速反应速率模型来确定该项目规划的各种备选方案所需的预算分配。风险分析可以从整体出发弄清楚锌个风险事件之间确切的因果关系,以便制定出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同时可以考虑各个不同风险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研究如何才能把威胁化为机会,进一步量化已经识别了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减少这种估计的不确定性。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普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中随机抽样150例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78例、女72例,最低年龄为17岁,最高年龄为73岁,年龄均值为(43.24±8.53)岁。采用计算机法将150例患者分为75例观察组和75例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构成因素经统计学检验后P>0.05。

1.2方法

7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作为组长,挑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建风险管理小组[2],并对患者的基本病情,既往病史手术方式及护理经验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完善的管理制度。②加强培训力度。大部分风险事故是由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主动服务性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普外科应定期组织护理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③加强风险防范力度。在针对普外科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期间,需要及时帮助患者翻身、扣背,调整,保证患者治疗环境的安全性。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次数,掌握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适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措施,有效落实健康教育,从而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等各类护理风险。在护理管理期间,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完善风险事故管理流程。针对75例对照组普外科手术患者,依照普外科常规护理要求及医生医嘱对患者实施基础性的护理管理及治疗操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15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分组接受风险管理及常规护理管理后,风险事故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1.33%,详见表1,实验数据相互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人数多,存在较多的急症、重症,病情具有复杂多变,发展迅速的特点,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因此成为医疗事故的高发区。有报道指出[3],全面、高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设定风险点进行预警、预判、控制和处置,对预防和降低护理风险事故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本次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偏高,出现跌倒、错误用药/漏给药、压疮、非计划性拔管等风险事故的几率明显降低,实验数据相互比较P<0.05。由此足以证明,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更加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石文芹 单位:四川省屏山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米卫华.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