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的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行业的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行业的研究报告

篇1

网络营销已进入

高速增长的收获期

总的来说,保险网络营销之所以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成为保险公司营销渠道的一个重要选项,是因为消费者已经被网络征服,并逐渐成为网络消费的追逐者。《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的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这种趋势。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1亿,使用率提升至35.1%,上浮了7个百分点。2010年用户年增长48.6%,增幅在各类应用中居于首位。”从这一结果中,不难发现,当前网络购物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收获期。仅仅在几年前,人们还在质疑网络购物的安全性,还在网络购物面前踌躇不前,如今这种快速的转变完全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在这种变化面前,任何行业都不能对网络营销渠道稍有怠慢,保险行业也不例外。

保险网络营销

小荷才露尖尖角

尽管业界关于保险网络营销的讨论如火如荼,但实际的情况却并不乐观,保险网络营销还远远没有成为保险营销的主渠道。根据保监会的公开信息,“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32家保险公司开展网销。2009年我国保险业网上实现保费收入77.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6亿元。”中国电子[0.79 3.95%]商务研究中心推出的国内首份全球性电子商务报告《2010-2011年度全球电子商务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与此相比,保险业网上销售的业绩更加微不足道。

另外,2010年有几家保险公司入驻淘宝网的消息被业界热炒,但笔者在淘宝网上搜索与保险相关的产品,却以失败告终。在淘宝网首页搜索栏中输入“保险”进行搜索,出现的几乎全部是保险箱和保险柜的产品信息;输入“汽车保险”进行搜索,出现的几乎全部是汽车保险丝和保鲜盒的相关信息;输入“意外伤害保险”进行搜索,出现的主要是意外和健康保险相关书籍的信息;只有输入“旅游保险”进行搜索的时候,才出现了一些旅游保险产品和旅游保险卡的信息。

可见,保险网络营销相比较其他有形商品的网络营销滞后,保险网络营销仅仅是开始,对保险网络营销的宣传就目前而言更多的是概念炒作,实际的营销运作远未成熟,这一实际经历还可以说明消费者当前购买保险的主要渠道仍然是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依赖官方网站展开网络营销,说明保险网络营销的竞争,当前主要还是公司品牌之间的竞争,保险产品的竞争还远远没有开始。这固然是由保险产品的无形等特点决定的,但也不能否认,保险行业在网络营销方面整体的滞后。

消费者是保险网络营销的

终极裁判

在任何情况下,营销面向的都是消费者群体。因此,不论如何强调网络营销的重要性,都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营销的核心目标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未来保险网络营销的推广,乃至于一家公司、一个保险人的网络营销,都要完全围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才有成功的可能。面对网购这一独特的消费群体,保险公司、营销员要补的功课还很多。

就保险公司而言,在网络营销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太多。首先,应加强保险行业形象和保险公司品牌形象的推广力度。在这方面,保险行业宣传的主要问题是“搭便车”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家保险公司所做的对保险知识普及和对保险行业宣传的工作,都会使其他保险公司获益,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公司对保险知识普及的热情。改变这一局面,需要监管部门的协调,更需要超然于市场竞争的第三方——诸如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努力。

其次,在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应当对网络消费者的构成、其消费心理和偏好展开细致的调查。调查结果不仅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产品的研发以吸引客户,还可以在推广方式上加以改进,让保险产品在网络上以一种能够为网购群体接受的方式出现,增加保险产品的实际销售量。

第三,要改进服务流程,实现网络销售和网下服务的无缝对接。当前,《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电子服务认证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陆续实施,困扰保险网络营销的身份认证、电子保单及在线保费支付等问题已经逐步得到改善,为保险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保险公司要做的,就是改进内部的承保和服务流程,让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保险后享受可靠的售后服务,克服保险商品与其他有形商品在网络营销平台上的弱势,锁定消费者。

篇2

历经两年的监管互动后,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在政策层面终获突破。

新年伊始,国务院批准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下称“160号”文)。“160号”文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试点范围为三至四家银行。

目前,银监会及保监会两大部门就如何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已确定了原则框架。在银监会、保监会多番公文往来之后,《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于1月16日签署。不过,据《财经》了解,监管层对于混业经营的推进仍持谨慎态度,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数量、持股比例等核心问题以及配套细则都在高层讨论之中。

尽管如此,业界已是一片繁忙。多家银行对入股保险公司已作了充分的准备,并与监管当局进行过反复沟通,希望尽快递交正式申请。《财经》记者获悉,交通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28,香港交易所代码:3328)、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1398)、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939)等,都锁定了保险公司股权收购的目标。

倘若一切顺利,2008年,有望掀起银行收购保险公司的第一波浪潮。

难得的突破

银行和保险的相互渗透为时已久。

银行与保险公司在基层销售网点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约30%来自兼业渠道,其中银行类兼业机构占据了兼业渠道的半壁江山。2007年前三季度,银行类兼业机构录得保费收入1006.45亿元,占兼业渠道的保费收入的61.49%。

银保合作,对于银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保险公司提升保费规模都有着重要作用。双方对业务合作亦重视有加,银保合作一直是战略重镇,多家大型银行与保险公司纷纷签订银保合作的战略协议,将银保合作由基层提升至总公司层面。

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兴起,更高层面的银行保险业务(Bankassurance)更成为业界讨论的新热点。银行保险以股权为纽带,银行、保险公司不仅仅在产品的销售层面进行合作,更是介入经营管理,在销售、产品、服务等各个领域寻求业务整合。

保险公司首先打开了入股银行的通道。2006年9月21日,保监会出台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并且在投资比例、资金来源、投资资格、投资目标选择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

此后,保险机构已经有了数笔对银行的股权投资,中国人寿(香港交易所代码:2628、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LFC,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28)以56.7亿元入股广东发展银行20%;中国平安(香港交易所代码:2318,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则通过收购与整合,将平安银行完全纳入其金融控股结构之中。

保险公司入股银行以财务投资为主,惟有中国平安对于平安银行享有管理权。不过,平安银行规模尚小,银行保险的潜力并不能完全显现出来。

与此同时,银行业也开始寻找进入保险公司的通路。

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3988)和交通银行都通过海外分支机构,在香港设立了保险公司,从而在公司内部发展出经营保险业务的能力。这种取道海外的尝试,可说是中国银行业进入保险领域的第一种尝试。

随着银行纷纷上市,资本金得到充实,加上外部经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银行业务转型以及多元化综合经营的压力和需求都大为增强。而银行在中国境内进入保险行业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一年有余。

由于中国在混业监管层面首次开闸,金融监管当局都在谨慎地规划着混业监管的边界。银行入保险的方式和时间也随之一再调整。

据悉,2006年,就有多家银行向银监会提出了设立或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申请。结合商业银行的申请,银监会和保监会经过多次研究论证与沟通协调,探索推动相关工作。当年,坊间曾经传出银保共同出资新设立保险公司的说法,反映出当时银行寻求进入保险行业的一种主流思路。

然而,2007年7月确立的银行保险合作框架中,这种出资设立的入口已经被否决。“从资产规模来看,目前仍然是大银行、小保险。银行入股保险肯定会对保险行业带来影响,此外银行的网络非常强大,可能对保险人队伍也带来影响,所以保监会对此非常谨慎。”一位保险业的资深人士称。

银监会也在探讨银行入股保险的成功模式,花旗银行1998年收购旅行者集团(Travelers)的前车之鉴令人生畏,毕竟,保险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考核方式乃至内部文化都有所不同。

2007年9月,银监会和保监会向国务院正式上报了“160号”文。与先前银行方面提请的投资、设立保险公司的要求所不同,“160号”文只是放开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渠道,银行新设保险公司并不在这一文件的许可范围内。各家银行也已经据此纷纷调整了进入保险行业的计划,开始寻找潜在收购目标。

“银监会担心银行进入保险行业要面临的风险控制、人才需求等问题。以股权收购的形式进入保险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监管机构的担忧。”一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士表示。

不过,银行可以入股保险公司的很多细节尚未确定,目前市场猜测,每家银行可以投资一家寿险公司和一家财险公司。但接近监管层的人表示,目前银行入保险最多是四家试点,每家银行允许投资一家保险公司,或寿险或财险,不存在一家多投的可能。

“获得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政策许可,这是制度上的重大突破。下一步还是要以具体的投资案例来推动规则的明晰化。”知情人士分析称。

对于合作的推进速度,似乎也难以估量。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乐观地对《财经》记者表示:“银行能否控股保险公司,要看双方的商业谈判,一旦大的监管框架定下来,入股的个案会很快推进。”

银行争锋

虽然银行入股保险的放行绿灯尚未正式亮起,但已经有多家银行为此做好了准备。

“中国银行业这几年高速发展,有的银行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30%,但是这种高速增长的状态不会一直维持。相比之下,现有的银行市场已经成熟,而保险行业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维持高增长。从战略层面看,现在是进入保险行业的时机。”一位大型银行高管从银行业发展的战略做出如此分析。

据《财经》记者了解,多家银行早已做好了收购保险公司股权的准备。在“160号”文出台之前,交通银行已正式向监管部门上报了方案,拟收购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1%的股权,股权来自中保康联现有大股东中国人寿。

中保康联董事长何静芝向《财经》记者表示,有意洽购中保康联股权的买家有不少,外方股东对银行方面的买家比较欢迎,但此前一直担心政策限制。目前政策有所松动,银行方面的买家便可能成为首选。但何称,“目前有关公司的股权转让,尚未有确切信息。”

北京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169)拟收购ING集团在太平洋安泰保险公司的股份,也已经就此事与监管当局展开沟通。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尚处于改制过程中的中国农业银行,也有意向收购一家小型保险公司的控股股份,并就此事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意见交流。建设银行准备收购平安保险旗下的一个寿险牌照,工商银行也已经锁定了一家业务结构比较齐全的保险公司。

“银行入股保险可能是两种路径,一类是以获得牌照为目的,收购壳公司或规模很小的保险公司,将来主要由银行来管理;另一类是入股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保险公司,在已有的平台上发展。建行、农行属于前者,工行可能是后者。”一位市场人士分析称。

接近工行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工行准备收购一家保险公司“相当比例”的股份,虽然不会绝对控股,但会保持对入股公司的影响力。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消息一出,国际投资银行也纷纷对此事作出了反应。中银国际认为,中保国际(香港交易所代码:0966)将成为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主要受益者,“中保国际是惟一已经拥有主要银行股东(工银亚洲,持股比例6.9%)的上市中国保险公司;其次,中保国际控股的太平人寿已经建立了银行保险销售模式。它的保单的58.8%都是通过银行销售,行业平均水平只有30%;银行和中保国际之间加强持股,将使得中保国际能够获得更多银行保险的销售渠道,从而更好地激励银行销售其产品,并在相同渠道的竞争中先发制人。”

无独有偶,瑞信在报告中列举了中保国际和工商银行的种种关联,并且在报告中指出:“工商银行很可能成为太平人寿的潜在合作者,不过,也应该注意到,安联集团是工商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之一。”但《财经》获悉,工行与安联的战略协议中并不包括成立合资保险公司。

“多元化经营是当前大型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而消费者对风险管理与理财服务需求的多元化是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重要驱动力。”埃森哲保险行业总监罗卫华说。“品牌、渠道和客户资源是银行进入保险行业的最大优势。”

混业考验

由于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优势地位,银行进入保险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保险行业的神经。邮储银行、农行和工行,是众家银行中销售网络最强的三家银行。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上半年,上述三家机构的保费收入就超过750亿元,手续费收入约21亿元。此外,工行等机构还有强大的网上银行可资利用。

如果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这样的机构拥有了保险牌照,会不会在渠道上对自己的产品有所倾斜?会不会就此与保险公司展开正面竞争?保险业务又将会给银行带来怎样的业绩贡献?

我们相信在未来,银行系的保险公司将会显著改变保险市场的格局。”瑞信的研究报告指出,“不过,银行进入保险市场的速度仍会受到限制,银行还是会继续通过自己的分支机构提供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并且逐渐发展自己的保险能力。”

“银行保险初期估计还是简单复制原有产品,给消费者多提供一种选择。对于银行来说,拥有资本和渠道固然是优势,但是对保险行业的理解,是否拥有这种人才储备等等,都是当前制约银行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中信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黄华民说。

罗卫华则表示,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优势,特别是个人存款客户,开发其保险需求,更好地将保险风险保障与理财功能相结合,推动中国保险行业渗透率的提高。“渠道固然重要,但渠道只是将产品与客户联系起来的纽带,我们更不能忽视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带来的市场竞争力,这三者的有效匹配是金融机构竞争的核心所在。” 罗卫华说。

另一方面,银行入保险业意味着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型。银行保险的协同效应和利润贡献,还要看今后的商业实践。

“银行以销售渠道保险产品是在风险很低的情况下获取手续费收入,现在开始提供保险产品,从本质上说是将负债业务转为或有负债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原来主要赚取息差的,现在变成了赚取管理费和‘三差’。”黄华民称,“银行具有渠道和客户的优势,进入保险行业之后银行可以把存量调整,把存款客户挖掘出来变成保单客户。但银行是否能够适应这种盈利模式的转变还有待观察。银行保险产品可以赚到1-2%的手续费,属于中间业务没有资本金要求,而保险业务尽管利润率高些但对偿付能力有要求。”

一位长期关注银保合作的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中国的兼业发展了20多年,虽然保险公司和银行在总部层面签署了合作协议,但现在的兼业主要是代销产品,在广告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都还有潜力可挖。资本层面的合作,还是要落实在具体业务内容上。”

混业经营无疑也向监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于2004年7月达成金融监管分工合作的备忘录,并建立“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对监管活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通过及时协调来解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

银监会常务副主席蒋定之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银保合作方面,银监会的设想,第一是资本主导,商业银行以资本为纽带,投资进入保险公司;第二是市场资源主导。银行网点渠道资源丰富,可以和保险业发挥协同效应,但在经营上仍然强调专业化。

他也提到,最近即将颁布的《银行并表监管指引》将为银监会监控银行综合经营后的风险提供基础机制。

纵观国际金融业百年历史,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始终在分业和混业之间摇摆。1998年,花旗集团收购保险公司旅行者集团,2005年又将人寿和年金业务售出,中间只不过几年的时间。哈佛大学教授、美联储波士顿分行前主席理查德库珀(Richard Cooper)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花旗收购旅行者集团之际,他曾经询问一位花旗高管收购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可以把客户名单合并”。

篇3

由于保险行业目前的估值处于底部,很多人将此现象与2012年银行板块低估时进行对比,由此认为保险行业的价值严重被低估,很多券商也将几大保险公司列入了买入评级。

但笔者认为,一方面,保险股的估值评判与银行股存在很大不同;另一方面,并不能因为保险股的股票价格与内含价值比(p/ev)创新低而认为其被低估。以欧洲14家保险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p/ev为参考,可以看出,这些保险公司2011年的内含价值明显下滑,其中更有13家公司的市值跌破内含价值。

 

历史新低

2012年,在盈利能力并未恶化的前提下,银行板块平均估值长期低于1倍的pb,有的银行股pb最低时曾达到0.7倍,跌破了清算价值。这样的现象在2008年-2009年许多国外大银行身上也出现过,主要起因于市场对银行坏账的连锁反应与还债能力的担忧,以及对账面价值的不确定性。

 

保险公司的估值方法不同于pe、pb等传统的依赖于账面价值的方法。保险公司的业绩具有显著的延迟性,账面价值忽视了公司的长期获利能力和成长性。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皇家控股保险公司采用内含价值ev来测定保险业务的真实价值,并得到行业的认可。内含价值的计算理论来源于精算技术,即以未来估测的现金流和相关的风险折现率计算出公司的经济价值。但是内含价值的计算仅局限于保险公司现有的业务,而不包括今后的新业务,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比较保守的估值。现在,p/ev成为了市场通用的对保险公司估值的一个指标。

 

当下,整个保险行业的估值水平为2013年预测内含价值的1-1.2倍,最低的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与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仅为1.06倍。因此,很多人认为,与2012年的银行股类似,在行业盈利能力没有出现恶化、业绩依然有保证的条件下,保险股的估值水平却处于历史底部,这也意味着保险公司的新业务没有任何价值,难道不是被低估了吗?

 

未可轻言低估

内含价值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虽然简单来说,它是以下三项之和:分配给适用业务的自由盈余、要求资本扣除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之后余额,以及有效业务的现值,但是它的计算是建立在许多假设的基础上的。比如平安保险在计算内含价值的时候,运用了资金投资收益率4.7%、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185.6%等诸如此类的假设。

 

尽管各国精算师协会组织对内含价值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是各公司仍然会对不同的保险业务采用不同的假设以及计算方法。比如,风险折现率的假设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再者,内含价值的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包含了一些未来的利润成分,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的发展情况与引用的假设不符,会对保险公司的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实际实现的投资收益低于假设,或者退保率高于假设,都会影响到公司的价值。

 

图1显示的是欧洲14家保险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底市值与内含价值的比。由此可以看出,除了zurich,其他13家保险公司的市值都跌破了内含价值。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投资回报的减少与不稳定,各公司内含价值在2011年都有显著的递减。这14家保险公司的平均市值比内含价值从2010年的82%降到了2011年的72%。

 

另外,内含价值的计算对有些假设的敏感度非常高。据德勤2012年7月发表的关于mcev(市场一致性内含价值)的研究报告,每当折现率减少1%, 一些西方大型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会减少15%-30%。

 

因此,尽管现在中国保险公司的p/ev都创下了新低,但并不能由此就断定其估值被低估了,它们的市值永远存在跌破内含价值的风险。

也许有观点会认为,中国保险公司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产主要投向为安全系数极高的债券、存款等,违约风险很小。这个没错,可是并不代表没有风险。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在最近6年里的投资回报并不稳定,而且有着明显的下滑趋势。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方方面面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股票的短期波动会受市场的信心以及投资者心理因素所影响。

 

另外,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主要来源于寿险业务,而中国的寿险行业的深度与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着显著的差距。况且,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中国的养老保险(寿险的一部分)基本是基于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险,对于个人来说,并不偏向于购买商业保险,而是通过多年的储蓄来解决养老的问题。其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是世界上高储蓄率的国家之一,并且商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无法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这也意味着,寿险行业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又存在着挑战,股票内在的价值无法在短期反映出来。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很多人都认为aaa评级的次贷不可能亏损,美国的信用评级不可能会被降级,持有主流货币发行的国债不可能有违约风险,利率不可能变成负数……这些曾被忽略的风险,被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一一发生了。所以,在分析一项投资未来的价值的同时,更要看清它会带来的风险。仍以中国平安为例,作为一只保险股,它的历史价格波动性非常大。如果用传统的var风险评估模型推算,以历史数据作为依据,它在一天里有5%的概率其跌幅会超过4.5%,在一个月里有5%的概率其跌幅会超过21%。

 

结合行业来判断

除了推算内含价值外,对保险股的判断,还应该考虑宏观经济的趋势、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最后还要看具体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影响力。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比其他发展完善的欧美市场更加具有经济活力。而且政府也一直以经济增长为重要的执政目标之一,加上这几年人民币正走向国际化,无疑是为经济注入了另一股强大的动力。不过,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也是有其风险的,再加上中国以增发货币的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带来不可控制的通货膨胀,以及资本市场的泡沫等,也存在争论。中国贫富差距的拉大,会不会造成市场动力不足,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篇4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AI)是一门研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早在1956年就已被提及。随着近几十年来计算方法的革新、硬件水平的提高和云计算大数据的共同驱动,人工智能得到了各行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在2016年Google的Alpha Go战胜李世石,随后Alpha Go升级版Master持续挑战人类顶尖围棋高手,保持了60场不败的纪录,使得人工智能名噪一时。

根据艾媒咨询的《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以43.3%的增长率达到100.6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152.1亿元,并于2019年增至344.3亿元。

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变革情况

一直以来,金融行业差别化的服务都是基于“人”的服务。然而,近年来,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的功能,批量而且更个性化的服务正尝试取代人的位置。依托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计算机视觉、自然语音处理、机器人、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中,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指出金融是人工智能最好的落地场景,因为它的核心就在于数据和数据处理。

(一)人工智能在银行服务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征信助手。从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无论是传统的信贷审批还是互联网产品,如P2P、现金贷等征信的搜集,风险防控一直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重要课题。在过去,对贷款人贷前识别、贷中监控、贷后反馈,一般会单纯地依靠大量的信贷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信用风险评估的片面性和失误性。目前,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搜集和认证客户信息。通过多渠道、多维度地获取客户信息数据,实现智能化征信和审批,可极大地加快银行信贷速度和限制增量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传统银行信贷风控模型中,变量覆盖只有20~30个,而基于用户数据累计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智能化风险控制体系模型可超过万级单位。澳大利亚证券及投资委员会(ASIC)、新加坡货币当局(MAS)、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多家机构已将AI引入风险管理。

第二,客户服务。在银行客户服务中,用户的咨询问题具有重复性特征。人工智能利用深度学习系统,通过前端客户数据搜集,如用户信息、行为动态等方面进行捕捉,而后结合客户性别、年龄、爱好等进行多维度、标准化营销。首先,各大银行通过推出可互动的高科技机器人代替大堂经理,提升客户体验,降低成本。例如,交通银行的“娇娇”、民生银行的“ONE”、农业银行的“智慧小达人”。其次,近年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先后建立“智慧银行”,颠覆了传统的银行模式。客户将在智能机器人的引导下办理各项业务,增强银行的科技感和服务的体验感。

(二)人工智能在投资顾问中的应用

相比传统的投资顾问,智能顾问通过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构建和完善模型,利用采集的经济数据提供更加快速、可信、客观、可靠的投资方案。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自动撰写各类报告。比如,招股说明书、行业研究报告、尽调报告和投资意向书等。投资顾问先行者Ken-sho能够在两分钟内基于历史数据判断历年来美联储加息前,标准普尔和道琼斯指数的趋势,判断利好行业和潜力公司,而过去依靠人类分析师几天几夜都是很难达到的。花旗银行数据显示2012―2015年年底,智能顾问管理资产规模从0发展到290亿美元,未来将高达5万亿美元。北京资配易投资顾问公司人工智能系统(SIAI)可根据市场信号判断买卖时机和仓位规模。除此之外,国内外还有京东金融推出的智投、小金所的机器人投资顾问。2016年下半年,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莱德基金(Black Rock)花费1.5亿~2亿美元收购理财初创公司“未来顾问”(Future Advisor)、德意志银行推出的机器人投顾“Anlage Finder”等。

(三)人工智能在保险行业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更高效、更快捷的时代。首先,一直以来在传统保险行业中,如何存储大量的纸质或者影像的保单、证照、票据等数据是保险公司的一大难题。据统计,一个100人的数据录入团队一年的人力成本在200万元~600万元。然而,人工智能通过参与大数据和深度算法,数据构造后,存储空间可节约90%。其次,如何对存储数据进行传输、搜索和剖析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就可以为保险公司的产品定价提供精确数据。同时,通过机器识别参与保险理赔,可降低风险。目前,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例如,泰康人寿保险智能机器人“TKer”、平安人寿“智能机器人”、合众人寿人工智能“小Ai”、太平洋保险智能运维机器人、弘康人寿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日本富国生命保险人工智能平台“Watson Explorer”、台湾国泰人寿的“Pepper”等。

(四)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通过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工具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结算等业务行为。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阶段,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为传统金融业务提供网络化服务,即把保险、理财、基金、信托等金融产品搬到网络进行营销。现在,互联网金融则覆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多种模式。首先,人工智能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效率。通过自动问答机器人实现智能客服,在过去两年的“双十一”期间,蚂蚁金服95%的客服均由智能机器人通过语音识别完成了远程客户服务、业务咨询和办理。其次,随着《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在理财顾问、征信助手、智能风控和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等方面被逐步规范化和法制化。例如,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资金调节等问题日益突出。根据《2016年全国P2P网贷行业快报》,仅2016年12月,“跑路”的平台就有69家。人工智能的出现可有效地进行监管,规避风险。根据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的数据显示,网上银行在花呗和微贷业务中,将虚假信贷交易降低了10倍。利用OCR系统,支付宝证件审批由1天降低到1秒。百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教育信贷秒批。

篇5

伴随着资本市场行情回落,一大批投资风格偏激进的险企或将迎来大考,监管层不断发声,“保险姓保”的呼声正越来越强烈。

近期,保监会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经营情况,寿险保持较高增速,尤其是备受市场瞩目的万能险和投连险高达10647亿元,同比增长78.88%。然而,保费高速增长的同时,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819.50亿元,同比减少730.97亿元,下降47.15%。

其主要原因在于资金运用方面出现的收益率下降。三季度末,资金运用持续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128286.19亿元,较年初增长14.75%。实现资金运用收益4828.76亿元,同比减少1139.74亿元,下降19.10%。资金运用收益率3.95%,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

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一批投资风格相对激进的险企经营状况出现大滑坡。富德生命人寿是上半年保险行业中亏损最严重的保险公司,亏损达29.14亿元。君康人寿前三个季度分别亏损20.09亿元、1.77亿元以及6459.55万元,合计亏损22.5亿元。国华人寿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亏损2.33亿元。

根据毕马威中国近日的《偿二代2016年三季度公开信息披露分析》报告,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保费收入波动较大,以及因亏损或净利润减少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报告称,中小保险公司在快速发展业务的同时,应该兼顾业务的结构和质量,以提升自身的资本充足水平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险企中曾经大热的投连险热度正在消退。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9月,投连险账户单月平均收益为-0.49%,在连续3个月取得正收益后,再一次获得负收益。而从今年1―8月,可获取数据的投连险相关投资账户总体平均回报率分别为-10.72%、-0.23%、5.05%、-0.76%、-0.04%、1.79%、0.81%和1.12%,期间只有4个月的单月平均收益为正。

这种情况与2015年投连险的表现不可同日而语。纵观2015全年,在纳入统计的185个投连险账户中,仅有6个账户收益为负,其余179个账户全部获得正收益,排名靠前的账户往往能够给出10%以上的回报,有的回报甚至高达20%以上。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中短存续期的理财型保险产品调整力度。3月,保监会公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直接冲击了偏爱短钱长投的万能险。不过,当时的规定并没有将投连险、变额年金险等产品纳入,以至于部分寿险公司纷纷转战投连险产品,加大产品推出力度,意欲借此做大保费规模。

篇6

麦肯锡的数据显示,包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内,到2012年,全球外包业的价值将达到约1500亿美元。

印度在IT外包业领域目前是世界上的老大,据了解,印度IT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其外包产品的61%是售往美国,30%的市场在欧洲国家,但是一场金融危机冲击了印度IT外包业,使其全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都受到了影响,其中,印度最大的三家软件外包巨头,TATA、Infosys和Wipm的利润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并面临裁员困境。加之,中国在经历了2001-2005年的高速发展后,其IT外包业也越来越趋于成熟和理性,印度对于未来抢得这份蛋糕的信心越来越不足。

印度最大业务流程外包公司Genpaet首席执行官帕拉蒙・哈辛(PramodBhasin)2009年上半年对外表示,中国对印度IT外包业提出了最大挑战。预计未来两年,印度IT外包业将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

哈辛承认,印度外包公司处境“相当艰难”。但他表示,有些公司会从需要降低成本、保留现金的客户手中获得生意。他说,约占全球51%市场份额的印度外包业,虽然增速将低于近些年每年30%的水平,但仍会继续增长。

在谈到中国时,哈辛表示,“中国现阶段还没有什么大型外包公司,但他们的政府正在对该行业进行投资,(而且)很早就开始推行英语教育。”

毕马威(KPMG)合伙人兼IT咨询师埃吉迪奥・萨雷拉(Egiclio Zarrella)表示,中国可能会成为IT外包业的全球领头羊,为其国内企业和广大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萨雷拉表示,“中国正在崛起。他们不仅在学习英语,而且也在接受日语培训。日本是一个利润非常丰厚的市场,印度人一直在努力打人这个市场。”

德意志银行首席欧洲经济学家ThomasMeyer先生认为,中国服务外包业在人才数量,市场规模及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IT服务行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也证明了中国的巨大潜力,中国将毫无疑问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整合的受益者。

哈辛表示,中国政府的激励计划是一个明确信号,表明中国打算蚕食印度600亿美元的IT服务市场。但他承认,中国并非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

日前,国华威商学院(Warwick Business School)的一项权威IT及业务流程外包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20年,印度仍将在这一快速增长领域保持主导地位,而中国则难以与其比肩。

印度外包业三巨头公司的一些高管对中国日渐增强的竞争感到忧虑,并开始投资中国外包业。

日前,Wipro在成都建立了一家全球交付中心,该中心将为制造业、银行业、金融服务和保险行业提供服务,并将拥有英语、中文和日语等专业技能。此外该公司还在上海拥有一家分公司。

Genpact在长春、大连和上海等中国城市设有业务流程服务中心。

但全球咨询及科技集团Cognizant委托华威商学院完成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外包行业不那么成熟,其能否崛起仍远未确定。

报告称,“中国将成为(印度之外)的另一个选择,但它在西欧和北美市场将很难形成规模。”

报告作者之一、华威商学院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Outsourcing Unit副研究员Ilan Oshri表示,由于印度的顶尖公司已将业务范围覆盖至全球,该国的领先地位将保持至少15年。

他还列举了一些原因,英语是印度的一种官方语言,毕业生质量较高。以及本土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

篇7

刚度过59岁生日不久的曹远征已经在考虑退休后的生活。这位中国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不打算和工作繁忙的子女住在一起,也不想住在家里等待他们看望。按照他的计划,到70岁的时候,他会住进一个专门的养老社区,和他的同龄人一起做运动、看歌剧、互相扶持,优雅地老去。

在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长的中国,养老服务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市场。中国的多家保险公司、房地产企业正在发起一项新战略,建设和运营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住宿和生活各项服务的养老社区,进入规模在万亿元级别的养老市场。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表示,未来10年,泰康人寿将投资700亿元人民币,建设和运营养老社区。今年6月中旬,陈东升在北京昌平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体验馆亲自充当解说员,他说:“泰康人寿已经开始在昌平、上海崇明岛、海南三亚开建高端的养老社区,同时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70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推出15个连锁养老社区项目。”

泰康人寿连锁的养老社区除了五星级的酒店式公寓,还包括专门的社区医院、健身、护理、餐厅、剧院等多项配套设施和服务。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CEO刘挺军介绍,泰康人寿位于昌平的第一个养老社区将在2015年正式开放,第一期包括627套养老公寓,最终将可以容纳3000位老人入住。泰康之家是泰康人寿的子公司,专门负责养老社区的投资和运营。

除了泰康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平安集团、太平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已分别在河北廊坊、北京延庆、浙江桐乡、上海周浦等多地开建养老社区。

陈东升认为,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优势得天独厚:保险资金大多为长期资金,通常15年到20年才需偿付,适合长期投资于不动产;养老社区直接满足了保险公司高端客户的需求;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提供长期护理险、健康险等与养老产业衔接的产品。而且,通过将未来居住权与保险产品挂钩,解决了养老社区回报期长的问题。

这些养老社区瞄准的大多是那些拥有数千万元以上资产的富裕人群。根据泰康人寿已经推出的一项分红型保险产品计划,只有那些一次性缴纳200万元保费,或者同意在未来10年每年缴纳20万元保费的客户,才有资格在未来入住其养老社区。粗略估算,在这个养老社区中,每个人的月租金和服务费等平均在万元以上。

尽管价格不菲,这样的高端养老社区仍然供不应求。尽管2015年第一期养老社区才会开放,但泰康人寿的上述养老计划推出不到一年,已经有超过2000人购买,购买者大多是金融业人士或高级知识分子,曹远征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打算70岁之后入住。另外一个位于北京昌平的高档养老社区,汇晨国际老年公寓,提供温泉等多项服务,接电话的客服表示,单个健康的老人每月费用在6000元左右,早已没有空余床位。

高端养老社区的紧缺背后,是中国老年人数量正在急剧增长。截至2012年底,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27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9.4%。而根据联合国网站的一项预测,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0%。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一对年轻夫妇赡养4位老人已不少见。

在这些数量与日俱增的老龄人中,相对富裕的人群更能够接受社区养老。中国人更习惯于在自己家里养老,与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曾毅指出,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更容易转变居住观念,愿意选择养老社区,而他们的子女也愿意为父母选择条件优越的社区服务。

养老市场潜力巨大,申银万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在60张左右,而中国目前仅有20张,仍有很大投资空间,养老市场规模在万亿元级别。

保险公司正是看中了这块市场。陈东升表示,为中产阶级服务的养老社区是泰康人寿未来的核心战略,泰康人寿将把能够用于不动产投资的资金全部投入养老社区。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保险资金能够用于不动产投资的比例,最高为15%。

在美国,保险公司主要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方式拥有养老社区,采取酒店式管理,收取会员管理费或护理费等,同时开发高端的养老保险客户。养老社区的年均回报可以达到10%以上,超过普通商业地产的回报。

除了保险公司,不少房地产企业也在开发养老社区,包括万科集团、保利地产等在内,销售额全国排名前50名的开发商中,目前已有10余家涉足养老地产。“我们希望在两三年后,养老产业能够达到今天商业地产的规模。”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明在今年7月该公司的成立20周年媒体会上表示。

但投资养老社区并非没有风险。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耀辉表示,在美国实际上大约90%的老人仍然是居家养老,“美国的社区养老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普及。”招商证券保险业分析师罗毅则在今年9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养老社区的回报周期通常在10年以上,配套设施高档的社区,回报期会高于20年。

篇8

基本年薪15万元至20万元

据计世资讯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

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至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3G到来之后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空中网的相关人士表示。

2、网络媒体人才

年收入在10万元至12万元

目前,类似于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

“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新浪网的一位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颇有信心。据预测,年收入应在10万元至12万元。

3、物流师

现在1年就能挣10万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

据相关人士透露,壳牌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由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年就能挣个7万元至10万元,估计4年之后只会多不会少,因为能源越来越紧俏。”该人士表示。

4、系统集成工程师

估计年收入10万至20万元

一名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这是记者从智联招聘网获得的消息。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再到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据招聘网站人士预测,系统集成工程师在未来的年薪估计会在10万元至20万元。

5、 环境工程师

年收入将在8万元至10万元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

记者从相关途径获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据预测,年收入应在8万元至10万元。

6、精算师

年收入在12万至15万元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准精算师”40多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

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炙手可热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元,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元以上。4年以后,随着人们对于保险认识的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据预测,年收入应在12万元至15万元。

7、报关员

年挣10万元很轻松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得对报关员的需求增加。据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显示的资料,报关员目前的收入每月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目前在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报关员月薪都在七八千元。

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报关员的工资涨幅一般在年10%-20%,到那时一年挣个10万元几乎不是问题。

8、中西医师/医药销售

年收入至少应在6万元左右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及牙医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三是继续深造。”中华英才网校园部总监孙卓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相信4年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薪金水平。据预测,年收入至少应在6万元左右。

9、注册会计师

年收入将在10万元左右

篇9

近日,中国平安以2.6亿英镑入主英国地标劳合社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保险圈内引起不小的骚动。“后续将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携巨额险资海外投资。”一保险行业内人士如是说。

2.6亿英镑固然是大手笔,但在中国平安不动产投资版图中并非特别重要。事实上,中国平安在房地产投资领域一直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商业地产。上市6年来,中国平安投资性房地产资产总值已经从2007年的40.51亿元扩张到2012年底的150.49亿元,位于各险企之首,6年增近3倍,从而成为房地产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而平安信托多年来是中国平安不动产投资的主力,此次出手劳合社也正是平安信托所为。

地产投资6年增3倍

早在2010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平安副董事长孙建一就曾提出,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开放,中国平安会逐步加大对商业地产和其他新投资渠道的投入。无独有偶,平安信托董事长童恺曾在中国平安媒体开放日时也表示,平安信托对商业地产的投资比较保守稳健,一般要求租金回报率在6%以上。

平安信托物业策略部去年的一则题为《保险资金的房地产资产配置》的研究报告认为,房地产显示出介于债券与股票之间的投资收益表现,是中等回报及风险的资产类别。从保险公司运营环境来看,商业地产类资产长期稳定的现金收益及其较大的资产增长潜力在各资产类型中不容忽视,可以较好地满足保险公司对于资产负债匹配的要求,符合保险资金投资期限长、注重稳健收益的投资偏好。

正是看中了不动产投资的价值,中国平安对此领域的投资出现了较快增长。中国平安去年年报显示:2012年,平安投资性房地产资产总值150.49亿元,同比增长63.47%,相比2007年的40.51亿元,6年翻了近3倍。从总量规模横向对比来看,太平洋保险2012年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总额为63.49亿元、新华保险为16.35亿元、人保集团为84.5亿元、泰康人寿为17.37亿元。

相对来说,平安的房地产投资的体量是最大的。但从占比来说,中国平安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总额仅占总资产的0.53%,低于太平洋保险的0.93%、人保集团的1.23%;投资性房地产占比较高的是生命人寿,其2012年投资性房地产资产总值103.17亿元,占总资产的9.16%。

从趋势上看,中国平安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呈现出一高一低间隔波浪形的投资增速。比如,2008年,中国平安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总额为65.51亿元,同比增长61.71%;2009年增速则是负增长;随着2010年9月初《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的,宣告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正式开闸,中国平安对不动产投资更是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当年中国平安不动产投资同比增长37.75%;2011年增速再次下滑,同比仅增2.05%;2012年又达到一个顶峰63.47%。

双平台协同效应

2010年9月保监会并未出台明确法规允许保险资金直接投资不动产,所以,保险公司通常以自用物业的名义进行投资,在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框架内,平安信托也就成了其地产投资的主力军,深圳最先成为平安信托的试验田。

2007年,平安信托出资20亿从中信集团手中收购了中信城市广场,2011年10月正式更名为“新城市广场”。此后,平安信托一直在经营管理新城市广场,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大面积升级改造。2007年5月,中国平安斥资约35亿元购得北京燕莎商圈的美邦国际中心。

2009年之前,平安信托的物业投资实际上主要做的是持有型物业投资,就是把已经建好的物业买过来,很少介入房地产项目开发。2009年之后,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平安信托开始介入房地产项目的前期投融资环节,并将产品往“基金化”发展。

平安信托2012年年报显示,旗下直接涉及房地产投资开发的子公司就有8家、建筑工程公司1家、物业管理及出租的子公司5家。在具体的项目中,往往是以旗下一家或几家子公司作为出资人的形态出现。

篇10

截至5月31日,共有78家中外资财险公司披露了2016年年报,保费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保险公司共有11家。保监会数据显示,11家保费收入约占行业总额的86.61%,利润占90%以上。剩余的67家中小型财险公司盈利微薄,甚至有经营5-10年的公司仍在亏损中挣扎。

浙商财险去年承保亏损高达6.5亿元,成为“亏损王”。而亚太财险、燕赵财险、华海财险、信达财险、国泰财险、富邦财险和中煤财险等公司的亏损额均超过1亿元。

亏损的背后是经营困局。一位中小财险公司的高管称:品牌认知度较低、业务结构雷同、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成为中小公司发展的掣肘。

中小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转型势在必行。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称,近年来,监管层尝试多种财险牌照,加大了非车险业务的扶持政策,引导中小险企朝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开发尚未满足市场需求的领域,希望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称,中小财险突破盈利困局的过程,也是中国财险市场不断细分、开发的过程。

“泥沼”之困

近年来,虽然中小财险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的财险市场依然延续着寡头主导的格局。

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保费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保险公司共有11家,保费总和达8025.02亿元,约占全行业保费收入的86.61%,其余67家险企的保费总和为971.9亿元,占比约为13.39%。

“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仍然是行业巨头,2016年这3家公司的保费占行业保费总额的63.07%。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国内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发展问题研究报告》指出,100亿元保费规模是区分大型财险公司和中小财险公司发展的门槛,保费在这个水平之上和之下的财险公司在发展理念、经营思路、竞争优势和竞争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

郝演苏称,中小财险公司近年来在资产规模、投资收益、公司管理、产品战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整体而言,发展依然步履艰难。

前述中小险企高管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确认了这一点,他分析称,目前中小财险主要有如下几大困境:

首先,品牌认知度较低。中小财险公司进入市场时间短、规模小,处于业务拓展期,对客户的吸引力有限。

其次,抗风险能力不强。中小财险公司业务区域集中,机构覆盖率低。险种结构较为单一,选择话语权较弱,缺乏保费的增长点,经营中存在明显的系统性风险。

再次,投资渠道狭窄。目前监管对中小公司在投资工具和投资范围上的限制较多,譬如产业基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小财险公司难以涉足,投资收益水平不高。

此外,公司治理结构欠完善。一些小公司股东行为不规范,管理层动荡,公司内部治理落后,甚至严重影响了公司的业务发展。

业务单一、过多的倚重车险,被认为是中小险企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车险业务一直是财险市场的主角,占超过70%的份额。但是,依靠车险盈利却并非易事。目前,除了“老三家”以外,仅有阳光产险、安邦财险、永安财险、国寿财险、华安财险等几家公司实现了车险业务盈利。

前述中小险企高管坦陈,车险始终是大型财险公司的天下。在商I车险费率改革后,一些大型财险公司通过高额补贴抢占市场份额,这些补贴包括给予业务员、中介的费用,以及客户的补贴等,使得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小险企因为没有规模,做车险无法摊薄固定成本,所以处境愈发困难。

此前,不少中小财险希望通过投资端的收益弥补承保端的亏损,但是鉴于目前的投资环境,使其生存日益吃紧。

未来之路

中小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转型势在必行,但是出路究竟在哪?

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称,此前监管加大了非车险业务的扶持政策,引导中小财险朝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譬如,支持发展保证险、投资型财险;加大政策型农险财政补贴等等。

本刊记者了解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保证保险以其较高的费率,吸引了不少险企。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巨头纷纷开拓这一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盈利。

而“亏损王”浙商财险去年就曾“踩雷”保证保险。受侨兴私募债违约事件拖累,浙商财险的保证保险业务承保亏损3.7亿元,拖累整体业绩表现。

前述中小财险高管称,虽然保证保险市场有大量需求,但是高风险、高赔付使中小险企面临操作上的难题,即便开展了该业务,也不敢盲目扩大规模。

至于政策型农业险,前述高管表示,很多中小财险公司并没有县域一级的分支机构,所以很难涉猎该类业务。

虽然中小财险公司经营深陷泥沼,但是各路资本仍觊觎财险牌照。《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统计,2015年至今,保监会批准了26家财险类开业或者筹建,数量远远超过人身险公司。截至今年1季度,在国内开展业务的中外资财险公司共有82家,另有15家财险类公司获批筹建中。

市场主体的增多,会不会有更多财险陷入经营困境?

保监会财险部一位人士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保险市场,行业的发展也必然产生创新经营、市场细分的内在需求。

他进一步解释称,今年获批的保险牌照中已经开始了多种尝试。譬如,广东粤电财险自保险、中远海运财险自保公司获批,标志着国内首批自保公司正式进入筹备开业阶段,这是自保领域的新尝试。

此外,保监会还批准了众惠财产相互保险公司,开展相互保险试点,有助于扩大保险覆盖面、渗透度和普惠性。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未来,我国保险市场上一定会出现一批聚焦细分市场、独具特色的保险公司,其市场规模未必很大,但经营效益一定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