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辩论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律辩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律辩论

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考试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和法律的教育,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中职学校学生生源层次不齐,个性突出,自律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学生有时连基本的礼貌都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二)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目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本为指定教材,教材中礼仪、道德、法律都占据一定篇幅,但中职老师在上课时,各自倾向不同,有些主讲礼仪,有些适当穿插道德,有些只讲法律。另外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有些内容已经有所接触。所以造成教学内容处理时教师依赖个人专长,忽略学生,忽略礼仪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内容处理失当。

(三)教学模式单一

大多沿用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实操性。

(四)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无论学生或学校都有一种认识,如果专业技能过硬不愁没工作,所以对德育课在思想不够重视。

(五)课程课时安排不当,任课教师倾向于某一专业

《职业道德与法律》包含职业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知识,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而且2008年国家下达的新的要求中指出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但有时保障不了课时,学生觉得课时紧凑,不够用。

另外目前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任课老师有些是政治课老师、礼仪老师或其他类别,倾向于自己专长。而一旦涉及专业法律知识时,尚不能做出十分到位的理解。有次参加培训时,某地方学校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犯罪的构成要素,他自身都无法理清犯罪客体“是什么、怎么讲”,如何对学生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二、对于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合理安排课程

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时间。

(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理顺教材教学内容顺序,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专业侧重讲解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例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加主要对外贸易往来国家的仪容仪表礼仪标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讲解国家网络安全的职业道德;针对会计专业,侧重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不做假账”的专业道德……

教师所授内容要针对性强,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也更有兴趣学习。比如讲解法律常识时,我们可以突出合同内容,找寻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面试问题、薪金问题等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突出实践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新的科技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轻松获得各类知识要点,解答“是什么”的疑惑。教师只有不断尝试、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才可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我们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变“是什么”为“为什么,怎么做”,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辩论会、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执法人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方法。我在教学中曾事先拟定一个生活中常发生的辩题:“欠农民工钱要不要?”让学生辩论。因这个班级人数较少,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看似简单的辩题,却需要学生课下做很多准备,查询更多信息,学生辩论积极性高涨。这种方式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完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法学和社会的认识,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排课体制

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只有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

学校应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资金、时间、业务进修、教师选拔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排课体制上可以尝试分阶段分教师上课,如:前半学时可以让礼仪、德育教师上课,后半学时可以尝试法律专业教师上课,既保障课程的教育性又保障了专业性。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 《广东教育》

[2]黄苏芳.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教育时空》

篇2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或典型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比较,情境式教学在设计上更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合理选择,通过借助多种方法,创设有效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对道德价值和意义开展深入思考领悟,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精心设计道德与法律比较分析情境,深化道德与法律知识理解。在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许多学生更趋向于法律的学习,而忽视自身道德的培养。究其原因在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道德强调崇高性,缺乏明确的预测和判定。实际上,从个人付出成本来讲,道德要优于法律。道德主要强调从关注他人需求的角度,强调对自我的约束,成本较低,甚至不需要成本,而法律强调他控,以法律规范和强制执行力来调整人,修正人的行为,一旦人的行为进入法视野,其成本将变高。另外,道德的崇高性,引导人们服务于外在环境,从外在大社会大环境的回报满足自身需要。因此,就法律和道德这两种不同的要求标准来说,对于个体成长产生的意义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设计一些道德与法律比较分析情境,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提高学生法律和道德素养。

2.巧妙设计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情境,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德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并结合当代新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进行道德教育,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德资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值观念、世界观,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例如,《论语》中通过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反复比较,引导人们树“君子之德风”,修“君子之德行”。

3.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有效引入现实问题情境。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实践应用。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巧妙引入现实问题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道德法律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探究、深入分析、解决,从而内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譬如,教师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诚信的缺失问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考试作弊、简历造假、恋爱责任、信用记录等问题,开展交流讨论,从而深化知识理解,增强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关注和调整。或结合社会上具体真实、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培养学生诚信做人的人生态度。还有采用专题教学、社会调研的教学方式,采取学生自寻道德故事、演讲辩论主题、有关社会和谐与环境和谐的案例,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案例分析会,还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文字和图片素材、自制多媒体网络课件,等等形式的普遍运用,使情境式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增强了吸引感染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收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二、总结

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中职;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3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17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是中职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职业观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模式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比较功利化,缺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传授。所以,德育教育并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学效果不佳。根据许多实践经验可以得出,情境教学法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在课堂上适度穿插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今中职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定义

按照一般的定义,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法,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借助外界的工具和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对教材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创设宽容轻松的教学气氛[1]。

二、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法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上的困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目前,中职教育注重书本教学,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构建。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这块,一直没有充分的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存在着教师不用心、学生不耐心、内容单调空洞等现象,学生缺乏积极性。针对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明显改善这些现状,打破传统式单调沉闷的节奏,利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情境、加入一些生动的案例、探究合作模式,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2]。

(二)带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为中职学生通常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社会状态缺乏认真的思考,所以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比较困难,也难以感受到课程的精髓。而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对于教学内容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一些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三、如何推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的构造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态度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情境更加直观化,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总的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教材内容,让教材知识生动化,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当代的先进人物,如王进喜,他虽然是平凡的工人,但他作为第一代石油工人,身上具有顽强的吃苦敬业精神,鼓舞着一线的石油工人,开挖出中国第一口油井。通过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反映这种职业态度,向中职学生展现一种精神品质,在学生阶段就拥有崇高的职业理念[3]。

(二)创设故事情境来强化认识

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能够消除学生的厌恶感,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小故事。并且在学生了解过程前,主犹岢鲆恍┬∥侍獍镏学生去思考,同故事相结合起来。之后进行相关的讨论,再加以教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解决思考难题,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认知能力。

(三)创设教学活动来充实教学情境

为了建立轻松愉快而富有竞争性的教学氛围,可以加入一些竞争性的教学活动来充实教学课堂,如小组学习、有奖竞猜、朗诵会、辩论赛等形式。当然除了一些常规性的比赛方式之外,还可以不断加以创新,使用更多的教育手段。在学习和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进步。这样积极的情绪将会产生正面效应,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4]。

四、推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虽然是一种推进课堂效果的良好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情境设计方案应符合一些既定的要求:首先,情境设计问题难度合适;其次,情境内容足够充实;再次,情境设计的问题不能和学生的能力产生太大的差距。

在情境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与教材内容产生紧密的联系、反映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与社会热点内容相契合。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从时间角度考虑,应当选择最近几年的热点事件;(2)从选择角度来看,应当选择一些在学生承受范围内的典型例子,对于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3)从情境设计的人物角度来看,应当尽可能选择和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生活阅历有关,对于学生产生正面作用的例子。

篇4

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时代背景,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其中第二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赏罚公平的建议,宫廷和相府对官员奖惩应有统一的标准,使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能依法办事,赏罚分明。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从而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习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汉字》专题,我们知道汉字蕴含着的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蕴含和美丽,同时为延伸此专题的内涵,在讲授时笔者结合汉字“法”的说文解字进一步阐释法的含义与美丽。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东汉时许慎《说文》中指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从水”强调法律应该公平如水,鹿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曲直,指在审理案件时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廌”辨曲直其实是一种审判活动。当人们相互间有分歧有争执时,由廌公平裁判,当人们的行为不端、不公正时,再由神兽行使处罚。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而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取之于教材,用之于法制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立足语文课堂,有效开展活动,拓展学生法律思维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深入钻研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断地利用有限的语文教材从而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拓展学生法律思维空间。语文教材中的《威尼斯商人》是全剧第四幕第一场,也是全剧的。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教学前我先从网上下载状、答辩状、判决书文书,先让学生学习,然后角色分工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夏洛克写状,鲍西娅为安东尼奥写答辩状,随后在课上展开模拟法庭进行辩论,让“法官”主持法庭辩论和审判活动,并最后写判决书在“法庭”进行宣判。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有效地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戏剧特点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法律文书知识,学习法庭辩论技巧等,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并利用语文课堂,及时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既自然直接,又快捷有效地开展活动,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

三、立足语文课堂,有效展开论辩,增强学生法律思辨能力

篇5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本学期初,我们德育科组教师协同广州市“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按照广州市教研室中职德育教研组撰拟的调查项目,对我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你对德育课感兴趣吗”中发现,有51%学生“不感兴趣”或“没有太大感觉”。当中的原因是: 60%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太抽象,上课内容枯燥”; 44%学生认为“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此外对 “你对德育课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项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发现: 90%学生认为 “德育课内容丰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67%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丰富的,有兴趣参与的活动”; 41%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或特长”。调查及数据告诉我们,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选择,对教学形式改革与活用。

一、改变教学内容

(一)繁杂的内容简单化。

这是指把繁复零碎的内容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第六课第七课的内容整合为一个系统,先让学生认知近期目标、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的概念,学生再通过课堂预设的“沙石游戏”来理解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教材的思路,把这一系统内容分成几个课时几个知识点讲授,学生感觉繁琐和乏味,就会渐渐失去耐心。通过适当整合内容,把比较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则更容易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活用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当中。

(二)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体的易于学生理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或事物表达和阐释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比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中职生对于“量变”和“质变”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是很抽象的,笔者则引用 “水——冰——气”三种物态的变化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量变和质变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了。然后让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大部分学生都会引用“滴水成金”、“聚沙成塔”等等的典故来阐释概念,这说明课堂已达成了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做到活学活用。

(三)陈旧的内容时代化。

这是指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着日新月异的时展,与时俱进,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资讯新动态紧密结合。比如: 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时,笔者增加了几个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畅谈感受,如“小悦悦事件” “最美老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等。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单元时,笔者增补现行新颁布的法条和行政规章条例,学生通过学习能及时更新法律常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更好防止青少年犯罪行为。

(四)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这是指把单调乏味的知识点通过各种课堂活动灵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积极性。比如:在讲《职业生涯规划》第十课第三框题“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时,笔者开展了一场模拟招聘会,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说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求职的方法,而不是把“求职方法”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再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课《展示职业风采》时,笔者创设各种办公环境,让学生参演,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从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能够真正掌握职场礼仪。

二、改变教学方式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

新课程改革方案告诉我们,教师拿着课本干巴巴地讲解和做成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的快乐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比如: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入门介绍课上,利用由网友改编《同桌的你》制作的FLASH动漫《酒醉的你》来导入本学期课程的中心内容“道德”与“法律”。在幽默的歌词和有趣的动画的配合下,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是和我们中职学生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这门课。在讲完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时,笔者播放了电影《秋菊打官司》,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和电影里鲜明的人物特征,让学生理解到在司法过程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看视频、听歌曲、看电影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乐”中得到积极的感悟。

(二)让严肃的课堂变成轻松的故事会。

中职德育课程中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 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故事、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故事、案例就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 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哲学与人生》这门课上,如果教师一味地讲理论,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不浓,假如灵活地把课堂变成生活故事会,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培养乐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便能更好地理解哲学原理。例如,在讲“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原理时,笔者把“愚人吃盐”和“笨人吃饼”这两个经典的故事给学生描述了一番,让学生分析“愚人”和“笨人”的行为,从而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为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可自由讲述故事。学生对讲故事感兴趣,一个接一个地讲,又能紧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实践证明,运用有趣的哲学故事总比教师一个人声嘶力竭地说教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倡导德育课采用活动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法是指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查、谈、演、仿、作、画、辩等)的方式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方法。它能让每位学生快乐地参与到教学中,并且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去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理解“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结合知识点排演小品。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幽默和欢乐的活动中,学生能够针对小品准确指出案例所属的违法行为,并大谈感受。可见,用活动形式教学,学生乐于参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是很高的。

(四)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问题性,“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要使学生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必须巧妙地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然后由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答案。教师不单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 也不单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境, 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例如:笔者在讲授《职业生涯发展》这门课中就业观和择业观这一知识点时,就设置了问题“你认为毕业时应该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为什么”,学生积极讨论,激烈辩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综合考虑是否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五)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体验性。体验是指有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也强调体验式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是德育课程的重要体验途径。书本能够给学生的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事情如果学生不去尝试永远不能真正了解。如: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中,除了课内开展有效性实践体验外,还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社会、了解各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撰写调查报告;仔细观察周围同学的行为习惯,认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模拟招聘会的现场,认识就业的竞争压力,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这种课外体验活动中,认识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解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篇6

但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仍没有超越“知识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说教,轻学生体验、感悟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种现象弱化了思想品德课程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有效帮助及正确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体验性活动教学十分必要。

所谓体验性活动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中采用体验性活动教学,符合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有利于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改变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而且体验性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这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去呢?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要实施体验性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动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体验。例如:在教学《积极对待挫折》时,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了残疾夫妻王丽和库海洋的感人事例,他们两个人靠仅有的一只手撑起了一个家。这样的情境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把学生一下子引入学习的主题。然后笔者顺水推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环环相扣的问答,从中导出了挫折的概念、起因、心理反应的内容,让学生懂得了挫折的两重性。重点揭示了挫折带给人的升华、增力、清醒作用,最终引导学生认识“挫折是生活的常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感知、感悟、感化。教师应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体验中去,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能为学生创设自主、轻松的学习气氛,实现学生管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促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保持乐观心境》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进步、人际交往等方面体验快乐并与大家一起回味分享快乐。因此笔者特意安排几位优秀学生交流自己从学习中亲身体验到的快乐,由于是同学的现身说法,所以对中等生更有说服力,对后进生更有教育意义。最后笔者鼓励其他学生以这几位同学为榜样,努力去尝试体验学习的快乐。实践证明,课堂讨论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笔者欣喜地发现,班上的一些后进生平时上课应付了事,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热情特别高涨、思维特别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在班上举行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

现代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社会,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笔者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轮流进行演讲,让学生针对当今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自选题目、自定讲稿,并将自己的观点融入选题中间,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为了准备演讲,学生在课余时间纷纷主动看报纸、听广播、上网浏览新闻,全面关注社会生活,广泛收集时政信息。通过自己查找感兴趣的资料,并经过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形成书面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进行演讲,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实际到理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的过程,也是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

四、适当地举行座谈会,通过座谈会体验课堂学习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好奇、积极、主动、爱发表意见、自制力差都是他们的特点。因此,教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教师可以挤出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

例如,笔者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讲授第一个问题:“我所遇到的新鲜事”,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并且能在课堂上穿插入掌声、笑声,甚至还有歌声。体现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赢得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五、让学生进行辩论比赛,体验课堂学习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他们往往都有了粗浅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教师和家长大出意外。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当然这种“辩论”式的体验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或符合社会生活。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思想品德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比赛一样,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

比如,我们在学习“法律与道德”一框时,可以把学生分成道德组和法律组两大组进行辩论。由学生选出主持人,选出四位评委进行评分。先创设好问题:(1)道德与法律哪一方面更重要?(2)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然后两组分别说出自己方重要的理由,理由充分者由评委给予加分,不能构成理由者适当扣分。学生通过参与就能把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圆满解决,教师也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六、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通过实验去体验课堂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中也能引入物理课或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象行为。

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需要共同目标团结一致”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各学科之间是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七、在课堂上插入歌曲、小品、游戏等文娱形式

歌曲、小品、游戏等都是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偶尔插入歌曲、小品、游戏,能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教学“大自然在哭泣”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太湖美》,在优美的歌曲声中,教师及时提问:歌词中提到的太湖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而今天的太湖变成什么样了呢?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以后应该怎样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又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异乡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陌生人的摩托车后,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学生一方面能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篇7

一、课堂作业类型的选择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和资源有限,课堂作业应选择耗时、耗资较少的作业形式,如阅读字数较少的文字材料、观看短小视频、口头回答问题等;辩论、游戏、问题讨论等需要学生集体参与的作业形式也适合运用于课堂。

1.预习目的下的课堂作业

专业课程是中职生的学习重点,占用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德育课程不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用来预习新课,而只需要在新课进行前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学生通过作业了解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可。预习作业一般选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等形式。

2.教学目的下的课堂作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多以活动形式展开,一般由活动体验型和问题探究型作业构成。

(1)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律规范部分、《哲学与生活》中的哲学原理部分等,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多,且知识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的作业形式。通过组织游戏和竞赛,为学生营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并结合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

(2)以政策为主的教学内容,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一国两制”方针、“和平外交”政策等,为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可以多采用讨论的作业形式。教师精心选择和该政策相关的案例和热点时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评判,通过各种思想相互撞击,加深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以导行为主的教学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中的求职礼仪、《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可以采用模拟表演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在仿真的情景和环境中分辨是非、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以达到价值认同和行为导向的效果。

3.复习目的下的课堂作业

以复习为目的的课堂作业一般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或某个知识点讲完后进行,旨在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在每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束前可以采用传统形式的复习作业,即由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回答,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布置的题量有限,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因此,可以在讲完某个知识点后(某个单元或某个模块),通过诉惑、梳理知识点等形式的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复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二、课外作业类型的选择

课外作业一般以将知识内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和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两个目的为出发点,侧重点各有不同。课外的时间和资源都比较充裕,可以考虑将阅读较长文字材料、观看较长视频、写作、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进行课题研究等耗时较多的作业作为课外作业。但由于中职生还有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任务而且一般课外生活比较丰富,是否需要布置课外作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没有必要每堂课后都布置。

1.养成目的下的课外作业

中职德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它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养成目的下的课外作业需要走进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可以选择社会实践、实习或公益活动和劳动等形式。养成目的下的课外作业所需的时间较长,可能是几天,可能是几周,也有可能是一年半载,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具有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和勇气。

2.拓展目的下的课外作业

篇8

一、问题导入――从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凸显德育课实用性

关于学生偏科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对自己有用”的课程更有学习积极性,学生偏向于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我的做法是:围绕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前让学生预习列出问题清单,挑选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在每节课教学中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在绪论的学习,学生对教材中“中职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我们没有升入普通高中而进了中职学校,我们还有前途吗?”这个问题揭示了刚进校的中职新生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对前景缺乏信心的消极情绪。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问题导入,围绕“读职业学校有前途吗?”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学生课前上网搜查美国、日本、德国三大经济强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资料,让学生了解无论是近代和当代,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发展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视职业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柱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成为促使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搜查让学生明确职业教育并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完成中职生的自我角色认可。另外,和学生一起分析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前景,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中职倾斜,而且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的情形下,人才结构失衡现象突出,技能型人才短缺,中职毕业生一直在其中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我校每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稳定率超过85%。中职毕业的学生,都可以很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条件和意愿选择可谓“四通八达”的出路,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像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读大学,更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参加成人高考,获取工作、学习的双丰收。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学生摆脱了自卑心理,确信中职生也有广阔的前途,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程对自己的帮助。问题导入在运用中要注意两点:第一,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最好来自学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引起学生关注的作用;第二,问题的解决不要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和参与,这样问题的解答不会使学生质疑。

二、活动教学――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体验中迸发激情,增强德育课吸引力

德育课不受学生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只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讲授法,相比之下,活动式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在德育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活动式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会等。

例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职业道德”内容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小组为单位创设主题为“在职场”小品,学生通过职业角色扮演,通过在职场上正、反面例子的演绎,诠释他们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理解。活动激发学生极大参与热情,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在参与编排节目和演出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深化了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又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交往礼仪”部分时,采用情景模拟法,教师设计几个学生学习、生活和职场的交往场景,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展示交往礼仪规范。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劳动资格证书制度”时,开展“学历证书比劳动资格证书更重要”辩论会,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越辩越明,最后双方从自身实际出发,达成了两点共识:1、中职生学历水平有限,因此劳动资格证书显得特别重要,一专多能,证书越多越好;2、在有限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下,劳动资格证书要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侧重、有计划地考取。学生通过辩论会,自己做出了比较,得出了正确的观点,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实现了课程的德育目标。活动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目标合理选择具体的活动,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还应注意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给予必要的点评和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

三、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中拓展职业能力,增强德育课实践性

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经验继续不断的重组和改造。”他强调“从做中学”。实践教学法的精神和目的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德育都强调“知行统一”,但目前是:“知”多“行”少。学生在理论学习外,开展调研、参观、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实现“知、信、行三位一体”的德育目标也是至关重要。“实践”的教学是“知”的延伸。

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认识职业”中,我设计了“走近职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群,根据自身条件初步选择理想职业,采访一个未来的同行从业者,了解行业和职业的入职要求、工作条件、工作要求、道德规范等情况,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小组交流与展示。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职业礼仪”教学中,开展名为“神秘顾客体验服务”活动,要求学生在销售服务行业中选择营业范围相同的两家本地企业(如肯德基和麦当劳、大润发和佳乐家),对两家企业服务者的职业礼仪表现进行评价和比较,记录在体验反馈表中,在课堂上交流调查情况,分享调查活动体会和收获。

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展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知识,还积累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鱼渔皆得”,增强了自我学习和修炼的自觉性,提高了综合的职业能力。

四、心理疏导――体现德育和心育功能,增强德育课针对性

传授知识不是德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情况,对症下药进行及时的心理和思想的疏导工作,才是德育课程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目标。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心态,构建发展的阶梯。对于初中阶段就已经被放弃的学生或是因高考失利而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如何走出失败的阴影,重新树立成功的心态,这是课程教学应该实现的德育目标。

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是个性的,因此,师生单对单、面对面的德育和心育效果一般比较理想。但是,德育课堂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只能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开展教育引导,要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我认为除了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外,课后通过作业采用心理疏导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德育和心育的效果。如《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第一次布置的作业是开放式题目“我的职业理想”,从这次作业能了解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前的职业梦想,以及进入职业学校后的心理状态,这为进一步开展心理疏导和理想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每次批改作业,就如走进一个一个有着丰富思想的又急需正确引导的内心世界,有的学生在作业里写道:“进中职学校是不是低人一等?”流露了刚入学新生自卑的心理;有的学生在作业发出:“我的理想真的能实现吗?”,这是在理想奋斗中无助的声音;也有实习前流露出来彷徨与无助的心情:“实习,我还没有准备好!”,还有对社会道德缺失现状的困惑:“诚实守信会吃亏,是吗?”……学生把老师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在作业里向老师敞开心扉,这就为教师的实施心理疏导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批阅作业时,教师注意采取“引导式”、“建议参考式”、“激励鞭策式”等评阅方式,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思想、情绪、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关注、帮助和疏导,使学生走出思想和心理的误区。

篇9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有效学习

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教学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是学习的促进因素。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就必须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制约及影响,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采取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第四课第二节“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课题为例,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一、对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指导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能够指导和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强化学习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本课例中,通过播放视频“振超绝活”,从中职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入手,设置出探究的问题“什么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有什么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引发学习的意向和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导入课堂学习。

2.结合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通过例举学生们喜欢的本专业著名人物李东田和王森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热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刻苦勤奋的工作精神,从而引起思想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围绕设计的问题“他们获得成功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你在学习和班级工作中又是怎么做的?”深入探究、挖掘,进而合作自主探究出乐业、勤业和精业的定义、表现以及要求。

3.利用已有的学习需要来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已明确了职业道德的作用,认识到各行各业都要遵守职业道德。本课就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地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突出和突破。

二、对学生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针对自身特点而积极主动使用的方法,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教会学生学习,通过在课堂中呈现学习策略知识,设计运用学习策略的问题情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使学生在教和学的积极互动中最终学会学习。

1.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清楚“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岗敬业,明确爱岗敬业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理解乐业、勤业和精业的具体要求。能够自觉选择正确的工作态度,学会将“乐、勤、精”的要求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为将来践行乐业、勤业、精业做准备。崇尚职业道德榜样,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理念。

2.加强教学内容的体验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小品“跳槽”,引发学生课堂辩论“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让学生得到教学内容的实际体验,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真正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欣赏本班级三位同学在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作品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受到自己同学刻苦勤奋的影响,并产生主动探究“勤业和精业”的愿望,从而能学以致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采用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策略

本节课以情境问题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用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情境精心设置探究问题,学生依据问题学习讨论、启迪思维,步步深入,密切联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实效。

三、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指导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最终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感受人生,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增强情感学习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学习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掌握一定学习能力的过程。

1.视频“振超绝活”抓住导入环节,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开启心智,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认知学习的能力。

2.案例“刘谦和魔术”、“李东田VS王森”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门人物和事例,通过学生的情感活动或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情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观察的能力、搜集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问题“你打算如何将勤业、精业的要求落实到学习、工作中?”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交流,积极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发学生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学生从行为上能够与自觉选择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以致用的技能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1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思品课的育人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感,紧扣教材知识,并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如来佛准备论功行赏,可师徒四人都认为自己功劳大,如来佛很为难。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来为什么为难?二是如来如果奖赏不公平,师徒四人将会怎样?天宫又将会怎样?由于同学们对《西游记》中人物很感兴趣,发言十分踊跃,激情澎湃。通过课堂辩论,同学们明白了公平的定义,不公平带来的危害。知道了为实现社会公平应该履行我们的职责,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增强公平意识,做一个负责人的好公民。

2 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3 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4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德育教育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我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特点,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多的采用了讨论课、辩论课、讲演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比如,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现实中比较泛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最终引导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进步的人生理想。还有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焦点访谈、道德与法制等节目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观看这些节目,让他们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判断力将得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也会逐渐五、创造条件,扩展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要求,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出发,思品教师们要在校领导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参观调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无形中得到提升。促进正确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5 思品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