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44-01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对于教育事业也开始提高重视程度,尤其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更是提高了教学标准。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提出,可以有效的改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但是,由于个性化教学法比较特殊,致使很多学校对其的应用程度还存在差别化,从而导致个性化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受限,导致学生并没有在个性化教学中获得较多的知识,这些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充分关注。
一、个性化教学的基本涵义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自身个性而施展的教学形式,即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等,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学生真正需要哪些知识内容,教师就根据学生的需求去开展哪些内容的教学,从而锻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利用这样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取得身心和学习双重发展的目的。而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目的,强调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个性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学生很多优势的个性得以发扬,从而让学生朝着阳光、积极向上的方向去发展,教师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理论研究的作用意义
初中物理学科实行个性化教学,可以极大的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对于教学理论研究有着非常好的促进意义。首先,从理论上而言,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个别学生或者个别群体,而实行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次,个性化教学是值得教师深入推广的一种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最后,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带给学生新颖的教学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传统化、忽视个性化教学优点
初中物理是学生开始入门的阶段,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很多物理教师仍是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化的讲课模式,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升,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还有的教师忽视个性化教学的优点,认为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从而造成学生的个性被压制,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无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提高。
2、教学重点突出不足、个性化教学无法体现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复杂,其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教师对于物理知识的重点突出不足,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有的教师将所有的知识都作为重点,要求学生必须记忆很多概念,掌握很多公式,经常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而忽视了个性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每天面对枯燥的物理课堂,很多自身的学习优势得不到发挥,这样教学重点突出不足的现象经常存在,也是教师对个性化教学法理解不足,学生自身需求关注较低带来的教学弊端。
四、增强个性化教学实践水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1、教学手段实践化、发扬个性化教学优势
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将个性化教学法做到实践化,即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应用个性化教学,充分的突出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从而保证物理课堂变得丰富有趣,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每组的特点进行授课,这样就会均衡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发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意识,自主思考能力,通过这样个性化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2、教学重点明确化、凸显个性化教学特点
初中物理教师要争取区分知识内容的轻重,即将重点与非重点知识合理的划分,明确的传授给学生,不能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的知识内容,这样的范围性的授课,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的。教师应该利用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将教学重点分为不同的层次,把重点知识串联起来,设定为特殊的问题,从而考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组或者每名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内容的同时,获得更多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入门时期,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物理知识水平的发挥和学习。而个性化教学就是主张因材施教,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模式转变为服务性教学体制,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树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使得学生在个性化教学课堂中,体验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敦福.物理课堂个性化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3,72:142-143.
篇2
一、厘清三个基本概念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三个彼此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厘清三者间的关系,而后才能有较为清晰的思路去研究和实践。
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形态,也是一种教育形态,是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种形态,它永恒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按照陶行知的观点,就人类群体而言,人类有了生活就有了教育,处处是生活,处处即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它存在于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也存在于学校教育出现之后。就生命个体而言,出世便是开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即便没有进过学校,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他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这样的生活教育伴随生命的始终。从上述意义上说,生活教育就是教育与生活二元一体,是自然而然的、原生态的。
生活教育理论产生于学校教育出现以后,是为解决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而建构的教育学说。学校教育产生以后,专司传承和教授人类累积的共性知识,并建立了丰富而繁杂的学科门类和课程体系,学校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扩张,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学校教育因此获得了独立的存在形态,被视为正式教育,而原始的二元一体的生活教育则让位成了非教育。与此同时,教育家们也注意到学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实际生活日益严重的分离给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所造成的障碍。1900多年前古罗马教育家塞南加就呼吁:青年之于学校,为生活而学,非为学校而学。然而,这种日益严重分离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止,反而渐行渐远。近世著名教育家裴斯泰诺齐、福禄倍尔、杜威、陶行知等,在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方面有着共同的认识。他们提倡生活教育,既不是要取消学校教育,也不是要全然复活原初状态的二元合一的生活教育,而是基于生活教育永恒地存在于人类生活全过程的基本事实,旨在发挥教育与生活不相分离的能动作用,克服学校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的危险。因此,他们建构生活教育理论学说,创办实验学校,以探索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现路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诸多生活教育理论之一种,他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实践杜威理论的启发。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新教育思潮涌向全世界,世界各国积极迎受这一新思潮。杜威是引领这一新思潮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两条主要的路径:一是他本人应邀在1919年来华讲学,历时两年有余,广泛宣讲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二是他的中国学生相继回国服务,运用他的教育思想改造中国教育。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也是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思想的接受者和实践者,但是他不同于杜威其他的中国学生,他很快发现并且反省杜威思想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开始建构自己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体系。可以这样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理论影响中国教育的逆向成果。
中国哲学中体与用这一对重要范畴,是认识生活教育与生活教育理论关系一把非常方便的钥匙。生活教育是体,具有解释评判学校教育的内在价值;生活教育理论是用,具有指导改造学校教育的能力和功用。如果把世界众多教育家所建构的各种生活教育理论包括进来,那就是一体多用。形象地说,这就如同一体多面的棱镜,棱镜的任何一面都有其鉴照学校教育的价值,任何一面都不应该被忽略和轻视。
厘清上述三个概念的基本关系,其认识意义在于:(1)无论是裴斯泰诺齐、福禄倍尔、杜威,还是陶行知,他们建构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生活的问题;(2)解决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生活的路径有多条,理论有多种,没有是与非,只有合适与不合适;(3)国内研究者普遍地认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最符合中国国情,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是狭隘的、偏颇的,缺乏广阔的学术视野。
二、转换研究范式
众所周知,新造的房屋是设计图纸的实物呈现,建筑工人的工作就是按照建筑师的图纸依样画葫芦。教育实验活动可不是依样画葫芦那样简单,它虽然要按照教育家的理论设计进行,但往往不可能完全呈现理论的预设:或者有所不及,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或者有所突破,超出了理论的构想。因此,教育实验活动较之于理论设计更为丰富,研究教育实验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比研究单纯的理论文本更重要。教育实验活动能够起到修正理论、创新理论的能动作用。
周洪宇教授曾就教育史学范式转型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特别重视教育活动的研究,认为:教育活动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各种方式参与教育过程并进行互动的历史,是影响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发展过程的关键性因素。它既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起源,又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还是连接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中介和桥梁。教育活动史与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构成一种倒三角关系,教育活动史是起源、前提和基础,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是派生物和结果。没有活动史,就没有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他的见解对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转型,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要重视陶行知教育实验活动的研究。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著述,除了早期富有学院派的特征外,主要是他丰富的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他抛弃早年对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说的信仰,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他终生贯彻这一主张,通过行以求知知更行实现新知识的不断创造。譬如,他在中国的土壤里播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种子,收获的是生活即教育的果实。此正所谓桔生南为橘,生北为积。陶行知对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充满了自信,并以此指导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晓庄师范废除了传统学校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以及每日的课程表,学生从早到晚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全部的生活就是全部的课程。陶行知试图在回归生活与教育二元合一的原初状态中,探寻学校教育改造之路。他自己评价晓庄师范说:我们这里的教育是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他称这段教育实验为摸黑路。
晓庄师范的实验是相当成功的,同时又暴露出陶行知所未曾预料的问题:晓庄师范全部的生活课程,忽视了系统的学科知识,一度被视为反智主义而受到质疑。全国各地兴起的乡村师范和乡村简易师范虽然借鉴和运用晓庄师范生活教育理论,同时又保留了被晓庄师范抛弃的学校教育固有的课程体系和学科门类。晓庄师范的办学思想,也没有完全延伸到陶行知后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育才学校回到了按学科分组教学的传统,聘请战时撤退到重庆的知名学者担任教授,不再提及晓庄师范时期所信仰的农夫樵子、猪狗牛羊,皆能给予知识。这应该是陶行知对晓庄师范办学思想的修正,也是对杜威生活教育理论一定程度上的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立足文本固然重要,考察他的教育实验活动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更为重要。因为教育实验活动是他教育思想理论的真正源头。在那些教育实验活动中,我们可能会发现陶行知预设的理论没有实现的内容,更可能会发现超越了他预设的东西。加强陶行知教育实验活动的研究,傅有助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三、树立问题意识
理论研究不同于理论宣传,理论宣传是平面的介绍,理论研究是纵深的探索。理论研究的前提是问题,没有问题的发现,就不会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创立于1920年代,在当时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合时势的问题,这些可能成为创新和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动因和动力的重要问题,往往总是被研究者避而不论。譬如,他在1926年底对于乡村教育的批评: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造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更弱。这个批评在当时成为经典名言,被1930年代有关乡村教育的著述和教科书广泛引用。然而,现在拿它来批评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工商业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其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
这一现象警示我们,问题意识应该而且必须贯穿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陶行知本人就强调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试列举几个重要问题,以供同仁批评。
(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思想是美国工商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1920年代的中国主要还处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阶段,工商业经济虽然己经起步,但远没有长足的发展。因此,杜威的理论虽然在中国播下了种子,但是不同地区生长发育得不平衡,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可能生长得要好些,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传统农村则要差很多。陶行知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杜威理论进行了改造,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且首先在乡村进行实验,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己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农业社会形态正在衰退,工商业社会形态己经或正在形成,当时不适于中国的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现在是否切合于用?当年适合中国国情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现在是否会显现出局限?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二)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生活与教育合一;生活与教育分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个四阶段论是否科学,生活即教育是否代表人类生活教育发展的最新阶段?如果我们承认农业社会经济形态落后于工商业社会经济形态,那么适切于农业文明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果真比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加进步?
(三)陶行知曾用鸟笼教育批评杜威的理论。他说: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就像把一只小鸟笼扩大一些,放进去一些花花草草。鸟笼还是鸟笼,没有根本性改变,这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他说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将鸟笼打破,把学校的围墙拆公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根据陶行知的这一论述,全国许多挂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验学校,他们所开展的更像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实践。
篇3
一、美国翻译研究派的理论观
1 从翻译史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勒菲弗尔认为,“不同的各种文化常把翻译视为理所当然。更确切地说。不同的各种文化常把自己演化中某一时期流行的翻译技艺视为理所当然。”比如:中国中古时期的佛经翻译,起初是“偏于质”(直译),因为,当时的许多外国译者不怎么懂汉语;但到了两晋时期。译者大多数熟悉梵文与汉语,译文就趋于“达”而“雅”了。讲究词藻,与当时的文风相近。当然,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容易接受这种文风,但更多的潜在原因恐怕是中国始终自以为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地位,缺乏重视另外一种文化的自省意识而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由此可见。翻译一方面绝不仅仅是语言代码的转换,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翻译技艺多个世纪以来都在不断变化。
2 制约翻译的七大文化因素。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勒菲弗尔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1)思想意识在形成翻译中的作用: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译者处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中。他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即译者自身的思想意识是影响其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2)赞助人的力量:赞助人依靠自己或团体的经济和地位,通过翻译工作者使文学系统纳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为自己服务。(3)诗学:由一系列文学要素(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和文学在社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两种因素构成。译者在原作诗学和自己文化的诗学之间进行妥协,以自己的译作影响着所处时代诗学的发展。(4)论域:指原作者和译者所属的特定文化的一整套概念、思想意识、任务和事物。原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形象、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文本类型、措辞、阅读对象及其所习惯的行为模式等都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策略。(5)翻译、语言发展和教育:首先,翻译丰富了母语表达的方式,如:词汇、修辞手段等;其次,翻译是学习外语的有效办法:但翻译教学不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是教会他们使用语外策略以制造译者头脑中的原文形象等。(6)翻译技巧: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想给出具体的规则技巧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的忠实决不能单纯从语言方面来解决。(7)中心文本和中心文化:代表了某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翻译文本必会受到严格的检查,如《圣经》在不同时期的译本,势必被要求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思想意识、诗学和论域等。
3 翻译是改写文本。长久以来,翻译都处于非创造性的文学边缘地位。相对源文本和原作者而言。翻译文本和译者似乎永远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和从属的。翻译也因此处于尴尬的非学科地位。然而。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是改写文本:如同文学批评、传记、电影、戏剧、编纂文集等一样,翻译是创造,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勒菲弗尔在他的专著《翻译、改写及文学名声的摆布》中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证。
4 翻译研究的地位。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翻译研究派突破了语言学和传统美学的翻译研究范畴,提出了文化翻译的系统思想。勒菲弗尔和其他代表人物,如霍尔姆斯(James Holmes)、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等一起,各自或共同和专著,主编“翻译研究丛书”,传播该派学说,力主提高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二、美国翻译研究派的实践评析
勒菲弗尔在《文学与翻译:比较文学语境中的实践与理论》尤其是第二章中,尝试着把自己的翻译理论用于具体教学,就语言使用的言外之意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分别举例并进行了论证,包括头韵、典故、比喻、新词、拟作、双关语、语域、情景和时间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例子都是孤立的,未能和自己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理想的翻译是既能表达原文的意义,又能表达原文的言外之意。但他也承认,在翻译实践中。一般往往只能完成第一个任务。他建议译者应学会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即:文化-文本-文本结构-段落-句子-短语-词:也就是说从宏观到微观。在微观层次上,译者可以运用他所学到的一切语言手段和阐释手段,但其最终目的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文本,而不是斤斤于词和句,要注重目的语读者的诗学和思想意识。
篇4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中国 重庆 401520)
【摘要】高校针对社会和企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制定了关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案,对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改革。本文提出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实验和实训和创新课堂教学三个方面论述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实施意在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和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针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本文提出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克服了以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创新能力培养不充分的教学方法的缺点,实现全方位地人才培养,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培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为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就要明确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明确知识理论原理与应用原理,熟悉课程中的概念和定理。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独立操作实验实训课题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大型项目,对相关知识运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提出创新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第三,情感目标。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各项创新活动,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三个方面的学习的紧密结合来设计。
2.1 理论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是学生继续学习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和创新开发的基础,主要以讲授法为最佳。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 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1]。讲授法并不是意味着老师讲,学生听这一简单的行为活动。言语的理解是一系列积极的、在经验知识指导下的操作活动[2]。在讲授法的条件下,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而是对教师语言的分析、理解和存储的整体的过程[3]。综合看来,讲授法具有在短时间内提供给学生大量知识的优点,使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学科需要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4]。在《教育大辞典》中解释: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各类型高等教育共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工程训练、实训、课程设计等[5]。实践并不是理论教学的简单的延伸,而是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将所学理论课知识得到感性的认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3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作,使学生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进行创新。创新教学方法就是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贯串在整个培养过程当中。
2.4 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三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各占一定的比例,不否定传统的讲授法和实验环节,在此基础上添加创新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节,具体如表1:
表1 各种教学方法所占比例
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创新设计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2.4.1 案例让学生找
教师将理论知识的应用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举出合适案例。首先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案例。其次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由于所占的角度不同,同学的讲解更容易理解的掌握,同时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习兴趣。
2.4.2 疑问让学生答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问,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在总结答案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再通过进一步的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得到综合性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4.3 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思想,进行创新创作
鼓励学生依靠所学知识进行扩展,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理解,在课本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创新知识的演讲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思考、参与教学的乐趣;对学生的想法与创作进行记录备案,给学生奖励。通过这样微小的积累过程,可能刚开始学生并不能提出多么有创意的制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创新思维之后,就后收到很大的效果,使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课堂教学方法不再单一,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 教学过程的实施
首先,教师必须熟悉课程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学科需要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设计提出指导意见,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评价和提出修改方案;对学生有耐心,课上讲解,课下交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沟通,鼓励学生坚持下去,对学生的研究能给予正确建议;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相关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二,学生不再是倾听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课堂上积极思考,课下查找相关资料、讨论总结所学内容,搜寻相关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大胆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见解,并经过实践发明创新。
第三,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
调整理以往考核比例,改为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创新成绩三部分考核的模式。理论考核仍以期末考试为考核形式;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平时的实践过程表现给予打分,成绩由教师、学生代表和学生本人三部分取平均值,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能力;创新成绩由班级组的评估小组依据学生在课堂及课下的创新思想和创新作品打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形成规范的实践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归档材料,以便作为考核依据和今后学生学习和借鉴的依据。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更加认真去研究和实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标准。
4 结论
通过对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得出,一是从讲授、实践和创新三个方面综合开展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拥有熟练的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创新的想法成果;二是该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付出比较多的努力,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个挑战;三是通过新方法的使用,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性思想得到了培养,对所学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总之,该教学方法的对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2-143.
[2]柏舟.言语理解过程中的记忆[J].现代外语,1989 ( 3):2-3.
[3]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教育研究,2008(7):64-72.
[4]于 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篇5
一、究理尽性以至于命
道教中一般将《周易参周契》和《悟真篇》视为丹经之祖,特别是南宗更将《参同契》与《悟真篇》作为隐有丹法秘诀的宝典,这是对的。但在内丹学的圈子里,丹家似乎更加推崇老子《道德经》和《黄帝阴符经》,认为此二书也隐有内丹法诀,特别是南宗法诀。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一偏于阴阳双修,一偏于清净孤修,分别为内丹学南北二宗丹家所喜爱。《悟真篇》绝句云:“《阴符》定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由此可知内丹学南宗创始人张伯端是如何重视《道德经》和《阴符经》的。《道韵》第五斯所载拙作《内丹学南宗入室修炼理事举要》一文,皆从《道德经》立论揭示内丹法诀,便是遵循丹家的这种传授。在内丹家的传授中,不仅《道德经》、《南华经》、《阴符经》被视为丹经,连《黄帝内经》和《周易》(包括《周易》和《易传》)这两部书也被看作丹家的宝典,是指导内丹修炼的著作。丹家修炼讲理、事、法,理上以《周易》、《道德经》、《典帝内经》等为主,是统一的,事和法上各派传授颇有分别,入室修炼各有各的法诀。《黄帝内经・素问》首卷《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及《阴阳应象大论》等,诚为修道炼丹之通理。《参同契》云:“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封,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循而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显然以为丹道之理,首以大易为根基。《参同契》讲“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经路”,理是以大易奠定内丹学的理论体系,以黄帝和老子的著作为修炼法诀。《周易》、《老子》、《庄子》号称“三玄”,既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也是丹道文化的要籍。在道教中,《周易》一书多为占验派所宗,丹鼎派对《周易》的探讨尚不深入,这是今后丹道学需加强研究的课题。《周易》中隐藏着破解中国性命之学的密码,清代内丹家齐一明也曾意识到这一点,故著有《周易阐真》一书。
《易・说卦》讲“究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实际上是中国性命之学的纲要,是人体生命系统工程的基本步骤,是内丹学的修炼法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其核心皆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不过层次深浅有所不同而已。儒家罕言性命,其重点只在“穷理”,故只能以儒家伦理规范其行为,以“内圣”的道德修养而求治国天下的“外王”之道。佛教禅宗以“明心见性”为究竟,道家内丹学在“见性”之后,还有大事做,将性功修成称作“玉液还丹”,命功继之完成才叫“金液还丹”,由此完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丹道程度。以上所论,实是一般而言,因为三教中皆别有真传,从“穷理”中切入性命之学,如忠孝净明道以“忠孝”之儒家伦理入道,亦可达圣人境界。李涵虚《道窍谈》云:“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或谓佛修性,仙修命,儒治世,分别门户,盖不深究其宗旨也。愚按佛重性,而其中实有教外别传,非不有命也,特秘言耳。其重性功者,盖不深究其宗旨也。愚按佛重性,而其中实有教外别传,非不有命也,特秘言耳。其重性功者,盖欲人从性立命,能使性量恢宏,照十方而无边无际也。”自其同者言之,三教一家;自其异者言之,毕竟各有偏重,然都离不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大纲。要之,内丹学就是性命之学,在学问上分为性学与命学,在修炼上分为性功和命功,以修炼人元大庆为基本功法。
何谓性命?张松谷《丹经掼》云:“灵光一点,浩气常存,本来面目,性也。玄关一窃,先天至精真一之气,命也。性即神也,命即气也。神凝则气固,气聚则神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真人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渐定。本来二物互相亲,失却将何为把柄?”丹家讲“参透性命二字,胜读丹经千卷”。我为此遍阅丹经,私以为三阳道人张松谷这几句话,实是说到点子上,其中“凝神”之法,则是由性功转入命功的关键。丹家以“玉液还丹”了性之后,须以“金液还丹”了命。以完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命功做起来不容易,往往先从性功入手。故曹文逸《灵源大道歌》云:“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性功纯熟,于静定之中,生出真,真如原始星云般旋转,中心一穴,称作穴。丹家讲“昔日遇师真口诀,只是凝神入穴”。如此神2中,神相抑,如入穴中,即是穴,也是玄窍。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步功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以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二、丹经篇篇说阴阳
篇6
关键词 RGB颜色空间;颜色平均值;二维离散余弦变换;边缘直方图;纹理特征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正海量的增长。传统的以文本的查询方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 要求,因此,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中,颜色和纹理是人们使用的最为频繁的视觉特征。人们单一 的对颜色或者纹理特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算法,但是一种特征的方法只能表达图像的部分属性,往往满足不了人们的视觉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颜色和 纹理的图像检索算法。实验表明,综合颜色和纹理这两种特征可以得到比使用单一特征进行图像检索更好的效果。 2 利用颜色特征进行检索 2.1 提取颜色特征 在国际标准MPEG-7中建议了一种描述符颜色布局[1],它表达了颜色的 空间分布信息。在颜色布局描述符中,对分割好的8×8的图像取每一块图像的颜色平均值,形成一个颜色平均值矩阵,然后对其用二维离散余弦进行变换,取低频 分量作为颜色特征。考虑到本文所选的测试图片都是bmp图片,以及减少计算量,提高检索速度的因素,本文的颜色布局描述符[2,3]的提取方法如下: (1)将整幅图像分成4×4块,计算每一块中所有象素RGB三个颜色通道的颜色平均值,并以此作为该块的代表颜色(主颜色)。 (2)将各块的颜色平均值进行离散余弦变换(DCT),得到DCT系数矩阵。DCT是一种分离的变 换,是国际静止图像压缩标准JPEG的基础。由于大多数图像的高频分量较小,相应于图像高频分量的系数经常为零,加上人眼对高频成分的失真不太敏感,所以 可用更粗的量化。因此,在一般检索中可以利用部分DCT系数作为特征向量。 (3)对DCT系数矩阵进行之字形扫描和量化,得到DCT系数。 (4)对于R、G、B三个通道,分别从DCT系数中取出4个低频分量,形成12个参数,共同构成该图像的颜色特征向量。 2.2 相似度计算 国际标准MPEG-7中建议的颜色布局描述符在匹配时使用欧式距离公式,因此在本算法中匹配时也使用欧式距离公式,即为:
其中,各个分量的W为权重,Ri,Gi,Bi分别为各个分量的第i(i=0,1,2,3)个DCT系数。 3 利用纹理特征进行检索 3.1 提取纹理特征 在国际标准MPEG-7中建议了一种纹理特征描述符——边缘直方图[1]。边缘直方图是基于图像边缘的统计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目标的边缘和纹理特征,而且运算速度较高[4]。因此在本文中选取边缘直方图来提取图像的纹理特征。下面介绍一下提取的具体步骤: (1)将bmp图像转换成灰度图。每个象素的灰度值可以根据RGB颜色分量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到: 。 (2)将整幅图像分成4×4块。 (3)分别对16块1/16子图像进行sobel边缘算子运算,得到边缘图像。 (4)统计子图像中的边缘直方图,该直方图包括4个直方条。(横轴为0,1,2,3四个边缘方向,纵轴为该方向上的象素数占子图像总的象素数的比率) (5)将16个子图像的直方条综合起来,得到包括64个直方条的整幅图像的边缘直方图。 下面介绍用sobel算子[5]提取图像边缘的具体算法: 首先介绍一下sobel算子中用到的4个核模板:
(1)将图像中的象素点的灰度值分别与以上四个方向的核模板相乘。
(2)比较四个乘积数值,取最大的那个数值,作为该象素点的新的灰度值。 (3)取适当的阈值T,若新的灰度值≥T,则认为该象素点为边缘点。 通过以上算法提取出图像的边缘。 3.2 相似度计算 仍然采用欧式距离公式作为相似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理论;实践结合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93-02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与中小企业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实践研究以及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的研究更是刚刚开始,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建设方面,目前国内有很多专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些专家学者有楼德华、傅黎瑛,他们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一文中对于中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意义提出了具有深度的见解。吴少平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对于中小企业如何在企业风险管控进行实践,提出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的重要性。李凤鸣在《内部控制学》中,对内部控制在中小企业的建设提出了成本效益学说。李凤鸣的相关研究对于强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起到了基石的作用。专家张松平认为,中小企业如若想要健康发展必须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专家董庆辉认为,银行在进行信贷时不应该歧视中小企业,应该在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基础上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二、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目前,大部分学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问题研究上,而问题研究都仅仅以既有理论为标准进行常规分析和判断,却很少对为什么企业没有按照既有理论的模式去管理企业去做相关决策。本文旨在通过对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寻求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完全从中小企业管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大公司数据为研究基础进行分析。不能对中小企业的切身问题进行深刻分析,特别是没有完全从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财务分析,例如中小企业由于处于成长期,规模小,资金不充裕,市场有待开拓。不能由于这些原因而断定企业存在问题,这是小企业成长的普遍问题。
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前提和假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财务管理理论以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为前提,而现实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空间完全没有资本市场有效性,这一点也恰恰证明商机的存在。所以,单一地用现有的一些财务管理假设作为前提进行中小企业的财务决策分析存在相当大的弊端。
三、黑龙江企业财务理论与实践结合性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大企业数量较少,而很多中小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中小企业能够发展好,壮大起来,黑龙江的经济总量必然能有较大的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靠宏观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引导,这包括二分配制度的确定,扩大内需的政策行;另一方面是考企业自身微观调整,这里面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财务管理。但是,很多中小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缺乏理论支撑。同时,理论界发表各种文章探讨他们管理的利弊,这两个方面如同两个世界平行运行,没有交叉。
这个问题对双方都有影响:对企业由于没有应用到先进理论指导,难免在做决策的时候有失偏颇,即便是有较好的盈利,也可能机会成本更高而不自知,更不要说很多小微企业存活期非常短;另一方面,理论界目前的研究区域,没有实践的应用,就等于浪费他们的笔墨时间。
因此,为了这些企业的良好发展,应该尽量促成理论与实践的交流,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强化企业财务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对策
第一,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企业不重视理论的原因,这里面既有企业自身的认识问题,也有理论体系构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这其中也有教育问题。
第二,将这些问题具体化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促进企业认识到理论的价值,引导理论体系结合企业实践应用。
第三,针对财务理论方面,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动机入手,引入风险机制,进而对风险进行计算、预测,将长短期预测进行综合考虑。
第四,对中小企业财务运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主要从财务理论应用程度、企业管理者重视程度分析,并调查背后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卢斯・班德,凯斯・沃德.公司财务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赵月园.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 胡国柳,卢闯,黄鹤.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摘要: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把食品检测工作提上了日程,全社会都对食品检测工作赋予了较高的关注度。本文对食品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究,分析了在当前情况下,在技工教育中如何改革理论教学以促进实验教学,完成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有机整合,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食品 理论 实验 教学
食品检验技术是中等职业教育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实践性强,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能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外,还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基本操作技能,以适用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达到所学即所需,不会空有理论知识而操作生疏,也不至于只会机械化的操作,而不懂得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调整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实操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在教学中实际情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的改进措施。
一、理论教学的探究
1.利用欢乐的课堂讨论与教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讨论是一种传统但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连成一个非常紧密的整体,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仍可保留,为适应现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作出适当的改动。如根据生产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做出总结,对各种答案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将学生表达得比较模糊的观点清晰化,锻炼学生的自主性。课堂讨论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制作符合课堂需要的课件
课件制作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应尽量避免过于花哨的制作方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展示内容应贴切。如,我们在教学还原糖含量的测定时,由于讲的就是一个实验操作过程,我们不再以某位教师的专业操作作为播放内容,学生看一个不认识的或者认识的教师在操作一个实验,都是很容易分心的。我们把实验内容制作成相应可操作的动画,通过鼠标操作来完成这个滴定,必须仪器组装顺序正确、试剂添加顺序正确,实验才能一步步接下去反应,偶尔动画显示操作错误,实验则会卡住。这样的课件生动活泼,学生反应积极,踊跃参与理论课堂的动画演示,当在实验课程中开展实际的相关检测项目时,学生通过对课堂动画的回忆,很快就能掌握相应的操作方式。
3.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每节课上课之前,应该先对上两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对那些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根据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进行记录,登记为平时成绩,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课本上死的东西可以鲜活地应用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环境当中。而食品课程的现实指导意义也相对较强,应该把课本中定理式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中最密切接触到的食品材料联系起来,这样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实验教学的探究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所有实验材料、操作步骤整理好,由学生按照一步步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地使用仪器,不会灵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增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部分,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和平台。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并通过所学过的微生物和食品检验技术课程,自主设计实验的流程,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每一种食品样品进行检验时的操作流程应当如何。
2.实验与教材与生活三者紧密结合
可以根据现在授课的章节内容,或者已经讲授过的内容,挑选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操作。例如在讲授食品中酸奶的乳酸菌时,我们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如何制作酸奶,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酸奶生产的工艺流程,同时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进一步了解酸奶中乳酸菌是如何发酵、把液态奶发酵变成酸奶的。而在还原糖的检测项目中,根据普通糖产品当中含有的还原糖的含量,我们又设计实验,从市面上购来各种产品的糖,让学生进行检测。由于这种实验的现实指导意义都很强,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踊跃参加实验,非常多的学生课后还进行讨论,进一步了解相关实验的知识。
篇9
关键词:兴趣;探究;互动;独立自学;个别教学;自我评价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孕育了新的教材,新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功能上。新教材不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科书而是凭借它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 “教教科书”的课程,变学会“用教科书教”。这对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另一方面在实际驾驭教学中,不断开发与教材不同的目标,获得教材规定以外的效果。基于以上理论,我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在具体教学环境下,对新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谈谈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实践和探索,以供交流。
一、优化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创设真实亲切的语境。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是课堂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会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对英语有亲切感,对教师的言行去积极模仿,主动接近英语,这样,教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会激发学生热情,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我经常采用情景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或趣闻典故作为开场导入,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多种形式的导入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猜谜、记者采访、游戏、小组竞赛、演讲、背诵比赛等,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扩展交际情景,渗透英美文化,培养爱国意识,激活思维。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功能话题的交际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有关英美文化的内容,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别意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使用语言。正如胡文仲指出的那样“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多的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习俗,要作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延伸,不应只局限与练习其特定的语句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
二、灵活处理教材,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实效
我在构思教学步骤、制订教学方案时,对教材的某些板块进行了灵活处理。听力材料文字较多,篇幅较长,且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时获取的信息较多,这就造成学生对听力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兴趣。为此,我在备课时结合学情,重组听力练习,努力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逐步获得听力技能,实现教材要求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材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情景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现在的课堂不能仅限与教参提供的知识,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激活教材,激活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生生活中,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三、充分利用学生群体这个强大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通过教材中介绍的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加强对说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学语言也要积极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备课,找好切入点,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不知不觉随着教师进入文章所设计到的话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与自由发挥,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为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总之,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在新课程总体改革的理念下,我会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发展个性,树立自信,成为充满求知欲和合作精神的人。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 《英语教育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篇10
《电工学》[1]教学内容包含电工技术模块和电子技术模块,二者内容联系密切。电工技术模块主要讲授电路、电动机、继电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和电工测量等知识;电子技术模块主要讲授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知识。课题组主要针对电工技术模块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优化探索。
电工技术课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观念陈旧,有待更新优化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优化效果。陈旧的教学观念会制约教学过程的创新。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各院校电工技术教学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是按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展开学习,而非教师“因材施教”,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变化而实时调整教学方案。这一情况下,学生好比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只负责往容器中加料。陈旧观念的弊端是重理论轻实践,这早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作岗位要求。
1.2 师生关系沉闷,活泼性有待加强
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比较沉闷僵硬。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玩手机现象严重,课堂沉闷,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也不喜欢老师。长此以往导致理论教学低效、实践教学无效。
1.3 理论和实践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不足
电工技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有大量的教学辅助资源配合才能完成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强效融合。然而当前电工技术“网络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理论和实践的整体优化。任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源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技能提升。
2 理论与实践教学整体优化教学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知识素养的两大重要手段。对学生来说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的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竞争力。国内很多院校往往偏重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大部分学生仅仅是被灌输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其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差。那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因?椤岸?手能力不强”被用人单位嫌弃。培养出“精理论,擅实践”的双效人才是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体优化的根本目的。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体优化教学措施
电工技术课题组主要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三方面进行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体优化。
3.1 理论教学
在有限的理论授课学时数内,进一步增强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根本方法是构建活泼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老师”。其次,进行恰当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授课模式创新。课题组成员勇敢地将参与式教学法[2]、项目教学法[3],比照推演式教学法[4],翻转课堂式教学法[5]引入课堂,来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兴趣提升了,师生关系活泼了,师生了解深入了,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中越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则越能向老师有效地反馈学习情况。教学互长,氛围融洽。
3.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教学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但它对课程的整体优化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格外重视。课题组针对之前“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响应学生需求,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使之与教学环节、实验项目、实习环节形成一种强化和对应。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实践素质的相对弱化也影响实践教学效果。为了丰富和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实战经验,课题组专任教师积极到相关企业全脱产式挂职锻炼半年,通过在企业工作实践,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养和专业实践技能。
3.3 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
交流和沟通是增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体优化效果的一项关键措施[5]。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社交平台已经为教学互动、沟通的便利资源。为此课题组专门开展了《“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在这个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答疑,学生间可以交流操作经验和学习心得,教师间也可以交流教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平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调研和学生疑难问题的及时解答都具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这一网络资源学习交流平台的建立,对于解决当前电工技术课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来说是一种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