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审计重点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管理审计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村镇中小学学校 财务 内部管理审计
引言
学生在中小学学校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生涯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对教育也开始实行教学改革。这一改革过程不仅仅针对教学,同样也涉及中小学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其中包括对各级的中小学学校进行评估,评估活动离不开审计。在这里审计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预算决算、财政收支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在其他活动中的各种执行及控制情况来进行独立的评价。如何将内部审计在中小学学校日常工作所起到的监督作用发挥出来,进而促进中小学学校的发展,是目前摆在中小学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面前的问题。
一、审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中小学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重点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1.审查公用经费收入情况,审查其是否纳入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和管理,有无隐瞒收入、转移资金、公款私存或将收入挂账等问题。2.审查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虚列支出、转移资金、滥发钱物等问题。重大经济行为是否经校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决定,是否实行政府采购,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3.审查“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及占公用经费支出比例。
二、中小学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审计发现,中小学学校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绝大多数报账员通过培训或自学都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务收支、财务核算更加规范。学校都制定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财务稽核,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有了良好的开端。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地遏制。但在审计中也发现少数中小学学校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公开不到位,个别校长民主理财观念不强,教辅资料代收代支操作不规范,少数中心学校分面上、本部两块核算,向所辖学校分摊费用等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内部审计人员。村镇中的各级中小学学校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校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学校员工主要由教工组成,在学校里有专门负责财务的人员比较少。与此同时,学校的负责人过分强调生源,认为在中小学学校里学校的主要工作只是教育好学生,认为财务、技术等活动不需要太过注意,也无须重视内部审计的工作。部分学校虽有内部审计人员,但由于学校的不重视,致使审计人员形同虚设,从而造成学校的大部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
2.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在各个中小学学校编制里,财务部门的人员不多,很难培养出能够实时更新财务思想的工作气氛。中小学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通常具有高重复性、比较简单的特点,所以很多的做账流程被固定化。中小学学校的财务信息不会像各个企业那样会得到社会的监督,所以中小学学校的财务人员就不会经常更新做账方式,也不会积极学习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大部分中小学学校的财务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强化中小学学校财务管理的各种需要。
3.中小学学校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中小学学校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各个控制点的设置不够合理。为了促进各个中小学学校教育改革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政府的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内部审计意见。然而,各种实践结果证明,这类审计意见对中小学学校缺乏强有效的可操作性。在当下,我国的各级中小学学校基本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内部控制系统来指导内部控制在各个中小学学校中要如何实行。
4.中小学学校中缺乏经济责任审计。这里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是要对学校的负责人在任时的各种经济状况给予考核与评价。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审计相比较,各个中小学学校的经济责任履行被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监督,从而无法监督学校的管理状况,也就无法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有实质性作用的帮助。
5.中小学学校的审计工作缺少有关的监督评价体系。在各个中小学学校日常工作中,比较重要的考核评价体系基本都与教学成果等问题有关,对于专门的内部审计还是比较缺乏,所以,很少有专门对学校的工作设定相应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即使有部分学校设有相应的体系,一般的内部监督也大都流于形式,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执行,甚至也会发生财务部门自己负责监督自己的工作情况。
三、如何对中小学学校内部的现状加以改善
1.提高中小学学校的内部审计意识,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重视,并强化中小学学校的内部审计的环境。首先,要使中小学学校负责人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高。单位的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的完整与真实性负主要的责任。各种工作都只有得到了负责人的认可,工作才会得到较有效的展开。其次,要在中小学学校中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与推广,要使学校中的教职员工都能对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才会推动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
2.在各级中小学学校中要有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并且还要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由于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审计等工作来说更重视教学工作,造成了学校内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的局面。没有符合要求的审计人员,对于开展真正的审计工作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于各级中小学学校来说,要在学校中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同时,学校还要监督学校内的财务人员加强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学校在不断发展中的不同要求。
3.对于中小学学校内部的控制要加强,避免发生资产流失的现象。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于学校内的财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在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建立与学校自身的情况相符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学校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学校的负责人提交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通过学校的实际操作,要对这一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4.在中小学学校日常工作中,要加大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大多数的中小学学校并没有对学校的负责人所应负的经济责任制定相应的界定与考核办法,也没有对于学校的经济责任设立相关的审计量化指标,所以,大部分学校负责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基本处于真空的状态。中小学学校自身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对于经济责任的界定方法,使之可以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可以对负责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也可以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5.按照“确认业绩,揭示问题,完善监督,改善管理”的原则,通过查阅财务制度、银行账户、财务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固定资产明细台账、债权债务清理明细表、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材料及相关文件、合同、协议和会议记录等资料,对离任校长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核查审计。
6.引进第三方对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中小学学校可以加强与第三方关于审计工作的交流。在各个企业中,不仅在企业内部会设有内审部门,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还会请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提出具体的意见,同时还会对企业自身的各种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相应的评价。对于各级中小学学校而言,这种方式也值得学校在工作中进行借鉴。学校也可以引进独立的第三方,对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地进行评价以及相应的指导,找到学校在工作中的缺陷与漏洞,使学校可以及时对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订正,防止学校的资产发生流失的现象。
结束语
通过审计,为村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得到了正确及时的评价。教育内部审计深入基层学校,强化审计监督,充分发挥教育内审的职能作用。同时达到了帮助学校把关理财,提高财经法律意识,健全内控,堵塞漏洞,预防警示的目的。村镇中小学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想在新形势下开创出新的局面,就要从本校的内部审计的现状出发,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问题找到各种解决方法,同时还要抓住教育发展越快,就越需要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审计的规律与机遇,为提高本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奋发工作,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05) .
篇2
(一)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经阶段从世界审计发展史看,政府绩效审计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增长,经济资源与需求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欧美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截至2005年,开展绩效审计的工作量高达80%以上。欧美工业化国家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已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内容、目标、标准和方法、程序、审计报告等做了规定,并制定了审计指南,但各有不同。由此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审计的必经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开支不断增加,公共管理的复杂性日益显现,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不断增强,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政府绩效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因此,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也是海关内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必须遵循的规律。(二)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实务发展的要求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实践探索始于21世纪初,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至2005年,试点探索阶段,随着建立高效、精干、廉洁的服务性政府机构的提出,如何利用绩效审计促进政府利用有限资源,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践探索变得迫切,我国开始试点探索政府绩效审计,主要体现在以深圳和青岛为试点代表的政府绩效审计。2006年至2008年,发展阶段,《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作为完成该项任务的保障,它标志着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2009年至2012年,全面推进阶段,《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机关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标志着我国审计工作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提升到全面推进政府绩效审计层次。十几年来,我国不断探索政府绩效审计的实现方式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样,海关内部审计也要根据国家审计确定的工作方向,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三)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加强海关内部管理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海关职能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根据当前国际贸易的形式和海关的管理结构,一项业务的办理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内部流转的环节较多,协调性事务不断增加,必然会影响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新一届的海关总署党组提出了“四好”工作目标,2013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要求完善海关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各直属海关“四好”绩效管理制度研究,在此情况下,海关内审部门也要围绕“四好”工作目标,开展绩效审计研究,提出绩效审计的实现途径,评价绩效管理制度是否可行合理,考核评价机制是否有效落实,为提高海关管理绩效,更好地实现“四好”目标服务。另一方面,从海关近年来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看,直接违反规定的案件不断减少,而用工作效率换取不正当利益情事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可以进一步加强监督,发挥事前预防的作用,防范廉政风险。
二、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现实基础
(一)合规性问题呈现减少的趋势,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近年来,海关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推进大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加强职能监控和检查,有效控制了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专门审计监督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海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督察等监督工作,发现和查处了大量违规情事。从审计监督的结果看,商品归类、减免税等领域的合规性问题呈下降趋势,发现的问题多涉及新的商品以及非海关审批权限所致,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结合部”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海关内审体制不断规范健全,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近年来,海关相继出台了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督察、内部控制等内审领域的署级规范,海关内审的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不断创新,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关内审法制、组织、评价、队伍体系,为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三)各领域逐步形成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权威的标准内审部门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要运用相关领域的考核评价指标,一方面评估考核评价指标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在当前海关系统,有的部门已经建立了或正在研究制定本领域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并逐步予以完善。这些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确立,为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检查评价依据和权威标准。(四)海关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海关开始探索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在前期试点和学习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海关自身特点,于2007制定了《开展海关管理审计的指导意见(试行)》,用以指导全国海关的绩效审计工作。经历了最初的试点后,至2012年,已对多个海关开展了管理审计,另外,许多绩效审计的要求分散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业务督察的相关规定中。通过绩效审计实践,海关基本理清了开展绩效审计遇到的主要问题,取得了一定经验。2013年,海关内审工作目标中,增加了绩效管理的标准,要求在内审工作中,围绕绩效管理要求,检查资金使用、进出口监管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揭示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
三、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首先,存在“依法行政”教条化的倾向。目前,海关已经从1998年腐败案件的阴影中走出,在十六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很好地发挥了各项职能,但是与此同时,有的执行者,甚至于有的管理层又走进了“机械执法”的误区,有的认为海关就是执行部门,只需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实现工作目标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效率、效益的问题,投入成本与实际产出是否成比例不是海关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对绩效审计的理解还不统一,一方面,我国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大多是“舶来品”,有的理论著作甚至是纯粹翻译国外的著作,同时冠以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绩效审计等全新的名字,还提出了“5E”、“6E”等诸多内容,而对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符合我国政府管理实际情况的绩效审计理论,则是较少涉及;另一方面,深圳市、浙江省的政府绩效审计走在了前列,其实务做法具有指导意义,但至今未形成一套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准则,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对绩效审计理解的不一致。再次,有的审计人员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时,往往难以找到问题的依据,最终的结果是相关不良绩效的问题作为审计建议提出,内部审计人员也多由此对开展绩效审计产生“畏难情况”,希望能在相关规定完善后再开展绩效审计。(二)绩效审计机制不健全首先,绩效审计制度不健全,限制了包括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在内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家都在摸索着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多少成文的规定,《审计法》及相关规章也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和法规审计而做出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考虑绩效审计的特殊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7年实施了《经济性审计》、《效果性审计》、《效率性审计》等关于绩效审计的内部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做出了一些原则的规定,但是这些准则一方面由于机构的原因,并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地位,只能供海关参考,另一方面其规定较为原则和理论化,对绩效审计具体操作实施的指导性并不大。海关总署自2005年至2007年在海关系统开展了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试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了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起到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但由于无成熟审计程序和标准可以借鉴,该意见并没有对海关绩效审计的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获得予以规定,因此,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理念启蒙作用远大于其实务指导作用。其次,绩效审计的开展方式有待明确,审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它在审计方式和审计方法上与传统审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海关目前的审计还大多停留在合规性审计阶段,使用的审计方法多为报表审查法、流程记录检查法等方法,并不能充分揭示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亦无法对绩效问题做出有效的评价。(三)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不同部门对某一项业务的考核有重复,都根据自身监控范围制定了评价指标,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计算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指标计算结果出现差异,内审部门在使用相关指标时,被审计单位常常提出异议,有时会出现内审部门无法做出评价或做出的评价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认可的情况;另一方面,指标应用的公信力有待行政高层的确认和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在本业务领域的适用比较顺畅,但内审部门在把相关指标整合成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时,则需要得到行政高层和总署各部门、各直属海关等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在现行行政体制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协调、逐步推进的工作。(四)现有海关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首先,绩效审计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资料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评价能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这就对绩效审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海关内审部门作为海关一个新生部门,内审人员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对开展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其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评价水平离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差距。其次,海关对内审人员的绩效审计业务的培训还需加强,近年来,海关系统每年都要举办内部审计培训,主要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题目开展内审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大多是工作任务的布置,合规性审计的方法和技巧,并没有针对绩效审计理念、绩效审计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再次,绩效审计师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绩效审计师需要经过海关多个岗位的培养,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海关对绩效审计人员的培养缺乏长远的规划,对绩效审计师与传统审计师的区别没有研究,这种缺乏人才储备和规划的情况都不利于今后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四、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发展对策
篇3
1.独立性。
绩效考核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控制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司的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体系及其目标责任体系、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等,其核心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实质是使员工个人的能力得到提升,并确保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作为一项监督评价机制,是公司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为了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不参与任何经营管理工作。
2.二者的关联度。
第一,二者总体目标相同。绩效考核已经从单纯对财务指标的衡量而逐渐发展为一个业绩评价的体系。评价方法着重于从长远的眼光看企业的发展,从而进行业绩的考核。第二,二者评价范围相似,但各有侧重点。绩效考核一般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几个方面对企业、部门或员工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主要侧重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这几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但不是直接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内部审计活动自身也需要有一套评价体系对其考核,而绩效考核过程本身也需要内部审计的评价。第三,二者作用互相促进。企业管理复杂性的增加使内部控制日益重要,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各项活动(包括绩效考核)进行监督,为其合理有效执行提供了保证;而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又增强了企业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有关内部控制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循程度,这又为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内部审计与绩效考核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首先,内部审计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进行内部审计的是企业内部机构,了解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具有审查问题及时、深入等特征,这为企业开展绩效评估提供了组织、人员、技能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其次,内部审计通过绩效考核得到延伸。绩效审计是传统财务审计的延伸。通过绩效审计,在确认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还能对企业经营目标、生产技术、成本效益、资金效果、经营决策等作出正确评价,进而帮助管理者分析原因,找出根源,从而改善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内部审计参与绩效考核应关注的问题
1.内部审计要在绩效考核中发挥长足作用,必须注重对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及绩效评价指标考核的全程监控。
要建立最高管理者分管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将审计机构负责人纳入绩效考核工作小组的领导层,确立权威性。在绩效考核办法制定阶段,发挥内部审计的分析评价职能,并结合审计过程中了解的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在绩效考核实施阶段,监督考核程序、考核方式、考核依据是否规范有效,考核结果是否公正,并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领导应高度重视。
只有领导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有效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对绩效考核的促进作用就越高。我们的工作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应注意的是,为保持高度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对绩效考核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否适当、考核程序是否规范、考核结果是否公正进行评价,而不应直接参与绩效考核工作对企业、部门或个人的业绩进行评价。
3.应配备各类专业人才,加快审计转型发展。
要想在企业绩效考核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不能停留在原来以财务审计为主的阶段,而是要加快审计转型发展,从单纯的财务审计为主转向内控审计、绩效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主,从单一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发展。要顺利完成审计转型,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才。
4.绩效考核是一项时效性较强的工作
篇4
关键词:绩效审计;对比;分析
绩效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也是审计理论联系审计实践的桥梁。审计目标是审计与外部环境的纽带,它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需求,影响和制约审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审计目标提出调整要求,进而引起审计实践的变革。同时,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有直接影响,有什么样的审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审计责任。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于绩效审计,国外有多种定义。据统计,有关绩效审计的提法多达20多种,例如: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管理业绩审计(management performance audit)、效率审计(efficiency audit)、效果性审计(effectiveness audit)、“3E审计”(economy,efficiency & effectiveness auditing)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审计部门规范了绩效审计在本国的称谓,比如美国的绩效审计、英国的货币价值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澳大利亚的效率审计、中国香港的衡工量值审计,最高审计机关称为效率审计。
国外绩效审计起步时间长,发展较为完善,但是各国绩效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绩效审计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各国所进行的绩效审计从内容、重点和形式也存在差异。
美国是最早开始发展绩效审计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其绩效审计逐渐走向准则化和法定化。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根据立法所赋予的权限制定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Standards For Audit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Programs,Activities And Functions)。这份被成为“黄皮书”的审计准则,突出强调“3E”审计(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重要性,并首次规定了如下审计目标:检查财务活动和遵守现行法律和规定的情况;评价管理工作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评价项目成果与预期成果的关系。直至今日,3E审计仍然是绩效审计的重要审计准则。
英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称为“货币价值审计”(Value-for-Money Audit)。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凭借其资本主义经济所创造的雄厚实力,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英国风光不再,但仍是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之一。就绩效审计领域来看,英联邦五十多个成员国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英国审计的影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公共支出的增加,英国的绩效审计开始发展起来。直至1983年《国家审计法》的颁布,第一次从法律上正式授权英国国家审计部门实施绩效审计。目前,英国的绩效审计大致可分为四类:对严重的铺张浪费、效率低下和控制薄弱现象的检查;针对特定的部门、重大项目、工程的调查;对管理活动的检查;其他较小规模的检查。
澳大利亚审计署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对联邦公共部门开展绩效审计。1979年,有关绩效审计的授权写入修订后的《审计法》。目前,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内设四个业务局,两个从事财务审计,两个从事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平起平坐。
加拿大审计署的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称为综合审(Comprehensive audit),审计资源中用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的约占43%。
德国的审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绩效审计始于1969年修改的《预算法》中,其明确了审计院具有开展绩效审计的权利。但是,总体来说,在发达国家中,德国在绩效审计方面的成就并不引人注目,其绩效审计主要任务并不是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而是经济合理性。
二、我国绩效审计
我国审计机关对于绩效审计的称谓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2007年前,一直称之为效率审计,中《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才提出:全面推挤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可见,直到2008年才正式使用绩效审计这个属于,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绩效审计。
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仍然以检查真实性、合法性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形成这一局面有其客观原因,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自恢复重建以来(1983年9月15日国家审计署成立)只有20多年,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家审计制度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尽管我国经济绩效审计的开展相对落后,政府和国家审计机关对于经济绩效审计的重视却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经济绩效审计的探索几乎从国家审计制度恢复重建时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审计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后,多次举行经济绩效审计的研讨会,各种审计学刊物也有大量的文章专门探讨经济绩效审计。
从使用惯例及我国传统来看,可以将针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非财务审计称谓绩效审计,把针对企业进行的非财务审计称谓管理审计或经济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就是审计人员采用系统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活动和政策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
《宪法》和《审计法》规定了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绩效审计出发点主要是资金的流出,所以绩效审计一般不关注财政收入。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大类:1.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经济绩效审计不仅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我国经济绩效审计实务也在稳步实施,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已在实践中初步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
三、对比分析
各国绩效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绩效审计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各国所进行的绩效审计从内容、重点和形式也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绩效审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
一、绩效审计已成为各国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
绩效审计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的工作内容。
二、绩效审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
西方国家大都制订了详细的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例如美国审计总署的出版物《政府组织、项目和职能部门审计准则》1981年修订本中,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准则,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随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不断发展,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先后编制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手册》、《绩效审计业务指南》,从而使绩效审计日益成熟,并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三、绩效审计的范围广泛且形式多样
西方政府绩效审计对象一般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家投资的公共项目和公共资金、公营企业等。绩效审计的开展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作为单独的一种形式开展,比如美、英、澳大利亚、日本、瑞典等国都是如此,也可以与财务审计结合进行,比如,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印度的经营审计就是其典型代表。
四、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手段
绩效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将一些科学理论,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运用到绩效审计中,广泛利用各方面专家的工作,增加绩效审计的科技含量。审计手段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对电子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审计,也将计算机运用于审计计划、管理、计算、审计数据库等方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财政管理;支付;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财政体系逐步从建设型向公共财政模式方向发展。但是,从当前我国的财政管理体系来看,不管是在财政体制、财政信息化程度,还是在资金管理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财政管理效率、质量,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提高财政部门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财政部门存在的典型管理问题
1.集中支付制度与管理体制存在矛盾
从当前的管理现状来看,通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能够很好的促进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能够对财政收支进行很好的管理,同时防范财务风险。但是,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与之结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缓慢与进度通报考核机制的矛盾方面。
该矛盾主要体现在项目资金方面。例如,从2008年开始,之前在财政基本建设专户核算体系中的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被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来给付资金。这必然导致国库资金结余较大,项目资金给付速度缓慢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地区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项目可能在第一年的10月份就不能持续进行,而国库支付的资金超过一半以上是在9月份给付的,这部分不能在当年拨付的资金就沉淀在了部门项目结余中。但是,预算支出进度考核机制对于一些支付进行较慢的财政管理部门而言显得进退两难,当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时,必然会造成资金结余增加;而预算执行缓慢通报、处罚等措施又使得他们必须尽量避免资金结余增加。
2.财政部门信息化流程处理滞后
在我国国家财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推行并应用了大量的财政管理及使用功能软件,诸如国有资产管理软件、部门预算管理软件、金财工程平台以及非税软件等财务管理软件。虽然应用软件种类较多,但是从本质上讲依然没有实现各个财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软件内部数据的共享,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兼容,种类繁杂的财政管理软件反而使得财政数据共享成本增加。长时间发展下去将会导致财政部门不能对拨付的财政资金进行实时的有效跟踪,造成资金投入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等问题。
3.专项资金监管亟待完善
部分政府部门在对待专项资金,诸如支农工程资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着监管职责缺失、职能重复等问题。最终造成了财政部门管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使得对专项资金的监管方面存在着管理分散的问题。
例如,以支农工程专项资金为例,对于同一用途的资金,在管理过程中将之分配到不同的部门使用,而且对使用对象的情况并不清楚。导致一些项目多、资金需求大的乡镇不能按照对应的规定获得资金,而且在资金核算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到位。另外,在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相互挪用资金、挤占资金等问题你,这些监管问题给财政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后,虽然当前监管部门对专项资金支出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较多,但是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与处罚策略体系,形式主义较为严重。这直接纵容了非法占用、挪用专项资金现象的存在。
三、解决财政部门管理问题相关建议
1.加强财政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财政管理上级部门应该适时的对财政管理考核机制进行合理调节,所形成的机制应该遵循地域差异,结合地域特点形成适合地方推行的财政部门管理体制。例如,在对县级财政部门进行考核工作时,则应该将资金支出进度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将之分为常规资金支出与项目资金支出两个部分进行分类考核,同时注重项目支出进度之外的其他因素进行考核,例如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等因素。同时,应该注重强化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分析工作,对影响支出进度的相关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会同项目实施单位制定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项目解决支付方案,达到提高项目资金拨付速度的目的。
2.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财政管理工作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财政管理体系信息共享程度,降低信息化操作流程中的成本支出以及资源浪费。同时,还应该基于信息化系统对相关财政管理工作进行强化。首先,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范围。在宣传工作过程中,可以在利用传统媒介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提高宣传工作的整体效果;其次,利用信息网络提高对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落实情况,实现财政管理工作规范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再次,做好财政管理工作,将问题整改工作结合起来,根据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在适应相关实际的同时,对各项项目业务进行适当的梳理与细化,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标准与长效机制。
3.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
(1)通过绩效管理审计的方式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管理水平。在实施过程中,要认识到虽然当前财政绩效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财政部门的管理绩效与成果评估工作中,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要结合项目实施的具体特点,将绩效管理进行明确阐述。
(2)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预算支出管理体系,打破传统的根据经费性质进行项目划分的方式。而是采用对支出细节进行明晰,确保财政部门支出更加透明。这样不但有利于审计和监督工作,同时也能很好的杜绝资金挪用、贪污等问题的出现。
(3)对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降低行政费用的支出比例,降低对部分竞争性资金的投入,持续提高对教育事业以及其他保障性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
参考文献:
篇6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3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3)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时,不但要注重其先进性而且应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高新技术,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因成本太高而出现亏损。(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当价格波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可以代表使用价值的增长,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则会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在审查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审计使用价值的增长量。
篇7
政府投资项目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受托责任的载体,对其投资效益和效果进行评价构成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尽管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中实行绩效审计能够缓解政府盲目进行项目投资,但是,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内容较多且关系复杂,现有的评价方法还不完全有效,这使得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效果不容乐观。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不断开展绩效审计,学者们也逐渐关注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宋常等,2006)。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投资决策、建设方案、计划管理、资金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往往会由于绩效审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对不同的审计人员同样的项目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对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平衡计分卡等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和层次化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并且具有可靠度较高、误差较小的优点。用AHP方法进行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时,一般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划分、重要性识别和权重设计;然后再采用AHP方法或结合模糊数学方法来构建其绩效审计评价模型。张宏亮和肖振东(2007)运用AHP方法构建了公共环境投资项目审计的一般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梁星和王凤华(2007)在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模糊数学和AHP层次分析法,对政府绩效审计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陈伟(2007)在对联网审计的实施成本、效益、审计风险控制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联网审计绩效评价的AHP层次结构模型。肖限平(2011)借鉴项目后评价的一些指标和方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一个水利建设绩效审计通用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在选用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指标后,通过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并结合专家经验打分法计算出项目综合评价值。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是以信息为基础,系统地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地平衡指标评价因素的一种新的组织绩效管理工具。借助平衡计分卡可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矩阵和对应的评价模型,但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平衡计分卡的维度需进行相应的改变。韩晓梅和韩朝莉(2008)根据新时期内部审计特征,从财务、客户、内部审计流程、内部审计学习和创新四个维度分别设计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企业战略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模型。于吉全和孙晓霞(2009)从影响建设项目绩效的因素出发,将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前期决策、项目管理、财务、项目效益四个维度,建立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和模型。张建新和冯彦妍(2010)将学校的筹集资金能力、产出效果、人财物的投入情况及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等内容作为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建立了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综观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千差万别,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统一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模型和方法。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只能根据具体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需求、审计人员的偏好等因素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而这些方法目前还主要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平衡计分卡等中选择。一般而言,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成果要紧紧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服务领导决策;二是服务群众的知情权。而现有评价方法在反映“用户需求”及其需求与评价指标的耦合方面尚存一些不足。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以下简称QFD)是最能体现用户需求、反映用户声音的一种方法。鉴于此,本文将质量功能展开及其核心工具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简称HoQ)技术引入到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中,提出了一种基于QFD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并通过算例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应用。
二、QFD技术与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
QFD最早由日本学者Akao Yo ji提出,它是一种能够分析用户需求,并能直观地将需求映射为产品设计要求的质量分析工具。QFD方法通过矩阵来呈现用户需求与产品设计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然后确定评价用户需求的关键设计指标,从而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质量屋模型是QFD的核心,其详细结构如图1所示。在质量屋构建过程中,用户通常都是以较为模糊的、不完备的语言将他们的主观感受表达成为需求内容,用户需求贯穿QFD的全过程。
本文将QFD引入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过程,首先分析影响投资项目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借鉴宋常等人(2011)提出的以“5E”为核心设计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基本框架,将政府和群众关注的绩效审计核心内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五个属性层看作用户的需求(一级指标),同时,为了简单起见,将文献[2]中的11个一级指标作为本文的二级指标,从而构建基于QFD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QFD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
(一)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质量屋模型
建立质量屋模型是基于QFD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核心内容。通过质量屋中的用户需求与服务技术设施的关系矩阵和服务技术设施自相关矩阵,可以量化分析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通过多阶段质量屋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自顶向下的分解,直到分解到审计人员容易判断的评价指标。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 将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因素称为一级指标,影响一级指标的因素称为二级指标。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分析,本文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质量屋模型,通过建立二阶段质量屋模型将实现基于QFD的绩效审计评价。
图2所示的质量屋由左墙、天花板、房间、屋顶、隔墙和地板六部分组成。其中,左墙表示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左墙与房间之间的隔墙表示评价指标的权重wi;天花板表示评价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屋顶的自相关矩阵表示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房间表示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用矩阵Ri×j表示,其元素rij称为关系度,表示第j个影响因素对第i个评价指标的关联程度;地板表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第j个影响因素相对于各评价指标对投资项目绩效水平的权重用kj表示。
通常,各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权重、各评价指标间的关联强弱,以及各项影响因素与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都不能给出确定性度量,只能给出定性描述,需依赖专家打分确定。本文采用等级来描述,专家只需打出等级,无需具体打分,可以消除具体打分的非正常偏差。
(二)绩效审计QFD评价第一阶段质量屋模型的建立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QFD评价第一阶段质量屋模型如图3所示。质量屋的左墙只有一个评价指标,在这里表示为总绩效水平,天花板是影响总绩效水平的一级指标ci,屋顶是一级指标自相关矩阵,地下室由一级指标的影响权重wi和各个一级指标的绩效水平指数si两部分构成。
(三)绩效审计QFD评价第二阶段质量屋模型的建立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QFD评价第二阶段质量屋模型如图4所示。该阶段的质量屋将一级指标放在左墙,并根据评价指标的层次结合关系矩阵R'1×m和R''m×n将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后放在天花板。由于本文中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二级指标可以由审计人员直接给出评价结果,因此,质量屋的地下室存放根据评价结果构成的判断矩阵pm×n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kj放在地下室的顶层,而地下室的左墙存放一级评价指标的绩效水平指数si。
(四)关系矩阵的建立
第二阶段质量屋的中间房间均存放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第一阶段质量屋用R'1×m表示,第二阶段质量屋用R''m×n表示,其矩阵元素表示质量屋中下级评价指标对上级指标的关联程度。为了计算的方便,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用数字0—9来量化关联程度的等级。
(五)判断矩阵的建立
判断矩阵pm×n位于地下室,如图4所示。由于二级指标在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中为最底层级,也是审计人员最容易评价的指标。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书面或者口头询问、检查书面文书、现场观察、追踪业务流程、统计分析等形式获得具体数值。将获得的各个二级指标的评价均值记为cj(j=1,2,…,n),则判断矩阵pi×j的元素pij的值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
(六)计算投资项目总绩效水平
总绩效水平是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最终结果,它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计算得到的,先计算二级评价指标绩效指数,再计算总绩效水平。本文为了简便起见,在计算过程中,质量屋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Delphi方法。首先,将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pm×n和二级指标权重矩阵vl×n的转置矩阵相乘,便得到一级指标的QoA绩效水平指数si,该结果将存放在图4所示第二阶段质量屋中的地下室房间;然后,将一级指标的绩效水平指数si依次与一级指标权重wi相乘;然后求和;最后即可得到投资项目的总绩效水平。第二阶段质量屋中一级指标绩效水平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四、算例分析
下面以某市大型污水处理厂政府投资项目为例,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五个方面,采用本文提出的QFD方法来分析该项目的投资绩效审计评价过程。
(一)第一阶段质量屋模型的建立
绩效审计QFD评价第一阶段质量屋模型如图5所示。质量屋的左墙为项目的总绩效水平,天花板为5个一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关系矩阵R'1×5中各元素r'ij(j=1,2,…,5)的值。
(二)第二阶段质量屋的建立
绩效审计QFD评价第二阶段质量屋模型如图6所示。质量屋的左墙存放5个一级指标,天花板存放11个二级指标,地下室房间存放根据公式(1)得到的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p5×11,地下室的左墙存放一级指标的QoA水平指数si(i=1,2,…,5),地下室的顶层存放用Delphi法得到的二级指标权重kj(j=1,2,3…,11),质量屋的房间存放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到关系矩阵R''5×11的元素值,如二级指标“计划产出效率性I21”与一级指标“效率性”的关联度r24=7。
(三)判断矩阵的建立
判断矩阵p5×11通过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的关联度p5×11和审计人员对二级指标的评估结果计算得到。实例中,对于11个二级指标问题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最终得到各个二级指标的评价均值cj(j=1,2,…,11)。根据公式(1)计算出pij的值,如p13=9.313。
(四)计算总绩效水平
从二级指标开始自下而上,根据公式(2)依次算出各级评价指标的QoA绩效水平指数。如算例中s1=9.523*0.38+8.923*0.28+9.313*0.34=9.284,将所有一级指标的QoA绩效水平指数si算出放入图5地下室,将si依次与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后求和,即可得到本案例投资项目总绩效水平:
通过二阶段质量屋模型对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投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可知,该项目评价得分84.86分,其中“经济性”和“公平性”得分较高,“效率性”和“环境性”次之,而“效果性”需要改进提高,具体体现在“目标管理效果性”和“内部管理效果性”两个层面。
通过实际考察,该项目的实施基本达到国家环境标准和项目的设计要求,基本改变了雨水污水混流的现象,附近居民区的污染状况比过去有明显改善。但该项目由于建设单位管理不严,在建设管理费率、工程管理的科学性、进度管理的严谨性、工程监理的有效性、设计变更的规范性方面还存在不足,项目的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这些问题的存在。通过基于QFD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质量屋模型,能够直观、方便地找出 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现最需解决的问题所在以及影响项目绩效的关键指标。
五、结论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是一种伸缩性很强的工作,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规范的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如何根据我国实情开展绩效审计,目前审计人员仍在边实践边探索。本文将QFD技术引入到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中,提出了一种基于QFD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两阶段的质量屋模型,能够直观地反映用户的评价需求、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方便快捷地得到各级指标的评价结果。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下一阶段的研究将重点完善评价指标选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2004(6):3-8,34.
[2] 宋常,赵懿清.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与框架设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1(1):40-46.
[3] 卜美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进展及发展历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60-151.
[4] 杨锡春.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十大难点[J].审计研究,2006(2):56-58.
[5] 钱永祥.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研究,2006(5):29-32.
[6] 宋常,胡家俊,陈宋生.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新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3-9.
[7] 杨献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9(5):33-36.
[8] Satty T L.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Graw-H il,1980.
[9] 张宏亮,肖振东.基于AHP的公共环境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审计研究,2007(1):30-36.
[10] 梁星,王风华.政府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析[J].会计之友,2007(1):83-84.
[11] 陈伟.一种基于AHP的联网审计绩效评价方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5):47-52.
[12] 肖限平.水利工程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J].重庆与世界,2011(7):16-20.
[13] 陈思维,李霜.绩效评价矩阵和方位图: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审计工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7-9,38.
篇8
关键词:物资管理;规范管理;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物资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使用等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合理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以及质量等方面的矛盾,衔接好生产各个环节,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实现物流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现代企业物资管理以其运行质量、流通速度、有效管理和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增加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实现物流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指导思想,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明确物资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要求”。一个中心:以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为中心。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充分发挥物资主渠道作用,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仓储,统一配送,统一调度,确保生产供应;二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搞好对外经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向企业外部要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实力和社会竞争力。其次,本着高效、通畅、合理的原则,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物资管理体制。第三,坚持“供、管分离”的原则,设置专门的物资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的物资公司,形成供管制衡的约束机制。
二、确定企业物资管理审计目标的方法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通过对公司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现状的审计,评价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程度,发现、分析物资管理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控制弱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提供给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以进一步规范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审查的范围包括电子商务部、财务处、各二级单位的原材料、材料、备件、低值易耗品等物资。测试物资管理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对象包括物资采购、验收、储存和领用各环节。为了满足专业要求,确保审计效果,将公司设备处、电子商务部和财务处有关人员作为审计组成员,参与全过程审计。
三、确保企业物资管理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途径
(一)选择合适的企业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的选择必须要科学、合理、适用,以下法规或者规定可以作为石化企业的审计标准:现有的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范、行业自定的规范、企业自己制定的有关规范。
(二)选择合理的内部控制测试方式
内部控制测试能够发现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的测试方式可以采用:询问管理人员 、检查物资管理记录 、查看其它有关资料、检查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查看有关的交易凭证和业务记录等。
(三)明确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重点
物资管理内部控制重点的明确的前提是了解该企业物资管理的各项弱点和关键环节,而后据此找出内部控制的重点。具体途径如下:首先检查物资管理是否存在关键环节; 其次有关的监督和检查措施是否执行;最后分析假若以上监督和检查措施失效之后,是否具有其他的后备方案或者弥补措施。
四、完善企业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物资新旧更替管理机制
对大的备台、备件要实行以旧换新,并进行备查簿管理,纳入物资台帐管理的范围;在废旧物资的处理方面,应加强各主管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保证物资处理的及时性。 以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资应严格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及时予以处理,并冲减工程成本,避免形成账外物资。
(二)简化程序 ,强化领料单据管理
物资领料单的传递程序、手续仍比较繁琐,应予以简化、顺畅。 重视对各类领料单据的管理,应分类编号,妥善保管,严格控制,未经授权不得接触。
(三)构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材料、备件领用管理及考核,对宽打窄用,造成物资压、毁损和浪费超过一定额度的,要实行责任追究。
(四)实现企业库存管理的科学化
如果企业的仓库当中存有大量的物资,不仅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还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容易产生物资浪费和物资流失的问题。因此,可以借鉴“零库存”的有关念,对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备件等进行科学的规划,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力来进行物资采购,优化企业的物资管理,控制物资管理成本。
五、企业物资管理后续审计的积极意义
在审计完毕之后,一定要认真落实各项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成果,否则以上措施便成为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既因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没有起到严格物资管理的目的,可谓是得不偿失。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方案,而后监督该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 唯有如此, 才能够真正落实企业的审计成果。所以,后续审计问题不容忽视。总而言之,内部控制及审计是石化企业落实物资管理制度、强化企业资产管理、确保企业财务收入和支持合理、实现预定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举措。
六、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降低采购风险
供应商管理的内容包括供应商开发、供应商评定、供应商联盟、供应商绩效管理等。其中供应商评定是供应商管理的重中之重。供应商评定是对现有供应商在过去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或对新开发的供应商作全面的资格认定。评估供应商主要着重于对他们的技术、质量、交货、服务、成本结构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定。物资管理或采购部门要建立供应商档案,并根据其资信程度、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供货价格、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协作关系等实行A、B、C三级分类管理,对资信较差、产品以次充好及利用非正当手段参与竞
争的供应商,要及时断绝业务往来,防止因选择供应商不当而给企业造成损失;对信誉好、有合作潜力的供应商应保持较稳定的业务关系,并积极与之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以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降低采购风险。
七、加强物资使用和回收复用管理,提高物资的有效利用。
提高物资利用效率加强物资使用和回收复用管理是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材料成本、缓解资金紧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大宗材料和设备实行追踪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制,延长物资使用年限,做到物尽其用;对废旧物资的清理回收实行利益挂钩制度,鼓励回收、修旧和复用。
八、实现物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信息,在信息社会,物资管理部门应该把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供应商等的管理纳人网络管理之中,通过网络把各供应和使用单位连接起来,及时掌握物资采购、使用、仓储、使用等情况,对物资供应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同时,还应建立起与外部市场相通的信息网络,使内部物资信息网络与外部市场信息有机衔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不竭的生机活力和信息源泉。
九、结束语
物资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活动或者日常经营,通常需要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来从市场上获取一定的有形物资或者无形服务来作为企业的生产资料或者经营资源,这一过程便是物资采购。在石化企业物资管理活动中,物资采购是需要严格控制的重点管理环节。 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物资采购活动频繁,并且存在采购过程的透明度不高、收受回扣、暗箱操作等问题,不仅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还在严重损害了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丽 . 内部控制与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 [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14-116
[2]闫声永.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内控的审计测评[J]. 山东审计,2001,(08) :102-106
[3]杨革.引入经典: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把握内控审计脉络[J]. 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2) :215-217
篇9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现状; 成因; 措施
一、引言
总理在两会答记者问时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而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高校综合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据调查,清华大学等高校2010年获得的科研经费如表1(单位:亿元)。
科研经费收入基本已达高校预算收入的40%左右,可见,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经济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对科学研究经费的管理应常态化,规范化。然而,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来看,科研项目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本文就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望更好地规范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促进高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稳定开展。
二、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的分类如下:一是纵向横向分类。纵向科研经费是指由国家、省部委等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指企事业单位或一些研究机关委托学校与学校合作所提供的科研经费。二是校内校外分类。校内自筹科研经费包括学校产学研结合滚动发展设立的科研基金,指导性课题负责人自筹的资金,以及学院直接从总经费中分拨出的专项科研经费;校外科研经费包括在省、国家立项的科研经费,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而获得的科研经费,也包括捐赠或赞助的科研经费。
目前我国高校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预算控制力度不足
首先,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由于课题项目负责人对财务知识和科研经费管理了解比较少,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在申请课题、编制预算时,认为财务人员参不参加无所谓,对项目的各项开支没有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往往按自己的经验、估计或申请的要求填列出一组数据,编制出来的预算大多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至于所申请的项目资金如何开支,经费预算中支出哪些内容则不完全清楚。
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申请的经费混用或不用。科研人员中,双肩挑科研项目负责人占绝大多数,经常一人进行多项课题的研究或一个研究所同时进行多项课题的研究,任务繁重。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将其所有的经费混在一起使用,不加以区分。另外,部分高校每年在遴选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时,将当年可支配的科研经费总额作为条件之一,因此部分科研人员便将其科研经费“积攒”来,留到以后年度使用。
最后,科研经费结题不规范。近期,许多高校对科研经费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结题,但大多数都没有结账,资金还滞留在已结题项目中,甚至还出现别的项目结题时,将项目经费转到已经结题的项目中,从而不能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有的虽然已经结账,但剩余的科研资金转到新设的项目中,重新可以按照原项目开支用途进行开支;甚至还可用于项目以外的支出,致使学校财务无法顺利进行完成项目的经费决算;有的项目经费簿变成了课题负责人的私人存折,致使高校科研经费沉淀资金越来越大,使科研经费没有发挥最大的科研作用。而对于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在结题、验收时只注重技术、成果的验收,更不要说进行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
(二)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
因为高校大多数课题项目负责人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将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即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费支出,以及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科研工作中耗费的单位办公设施、水电能源动力费等没有纳入科研项目进行核算,而在学校教育事业费中列支,无形中加大了教育事业费开支范围,造成虚增教育事业费支出、虚减科研项目成本的局面,使科研项目成本不能完整地在科研经费使用中得到体现,从而造成各高校每年的科研经费余额沉淀很多,而事业经费永远不会有结余,甚至年度预算紧张,不能保证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真实、合理。
(三)资产管理混乱
高校资产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学校投资计划、采购计划、资金安排和资产日常管理分属基建、财务、资产、设备、总务、图书等部门,由于各部门责任不够明确,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课题组的开支是各自为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许多项目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购置了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并且这种设备大多数成为了课题组的专用设备,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重复购置,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且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了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益,极大浪费了一部分教育资源,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
科研项目活动中无形资产的管理就更缺乏。高校现行财务制度中没有对无形资产管理制定具体规定,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对无形资产专利权没有入账管理,有的高校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产权、专利权、版权、软件等未及时进行知识产权登记保护,以致被侵权,使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果浪费严重。
(四)管理制度缺失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比较滞后。医科院校执行的各项科研资金管理都是参照前几年制定的国家各项科研资金管理办法,比较笼统,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比较多,不同的经费来源其执行的制度又由其特殊性。近几年,好多高校也意识到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根据国家的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从而就给具体执行者财务部门带来压力。
(五)监督机制不完善
科研经费不能科学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归咎于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到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检查意识不强,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等问题。现有制度不健全,缺乏明确的制度办法,忽视经费使用效益,对科研项目的使用、结算等没有完善的制度来控制。
部分高校没有开展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跟不上科研工作社会化的发展。结题审计不到位,结题报告支出不实,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手段,造成科研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职能缺失。
(六)管理意识淡薄
科研经费的审批人一般是项目负责人,其预算管理意识普遍淡薄,缺乏经费预算编制的意识。虽然科研经费主管部门要求高校财务人员要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工作,但在实际的经费申请过程中,科研经费预算往往没有经过科学论证,造成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预算的准确性不高,从而失去了预算应有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项目负责人大部分是学术型人才,欠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知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比较随意的现象,时常出现前紧后松,科研任务完成进度与经费使用进度不相符,以致出现项目已经结束而经费结余很多的现象,甚至造成此项目支出了彼项目的经费,导致项目经费的使用没有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和控制形同虚设。
三、管理措施与建议
(一)加大预算控制力度
高校要制定相应的预算控制办法,将预算控制与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相融合。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做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核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以及有关财经法规使用科研经费。
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按有关规定使用科研经费;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经费使用由项目组长负责审批,项目组长发生的各项开支,由其所在单位领导审批。学校牵头与其他单位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转拨,应向科研处、财务处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必要的资料,必须由学校科研处和财务处共同审批、办理。具体流程如图1:
(二)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科研经费的全额成本核算,将在科研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参照企业会计做法,按照权责发生制划分为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将现有的间接费用,即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费支出,以及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科研工作中耗费的单位办公设施、水电能源动力费等纳入科研项目进行核算,改变其在学校教育事业费中列支,避免科研项目支出挤占高校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虚增教育事业费支出、虚减科研项目成本的局面,使科研项目成本完整地在科研经费使用中得到体现,保证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真实、合理,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同时也要注重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打破以往分项目、分部门购置科研设备的局面,资产管理部门应按时清理、清查纳入高校资产统一管理的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防止科研设备重复购置,保证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均属国有资产,高校应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目标,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科研项目负责人应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保管、维修、报损等工作,尤其是在项目结题时,应及时办理资产的清理、移交、变更手续,谨防账外资产的流失,提高资产利用率。
此外,高校也应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拥有的无形资产数量巨增,对学校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出台无形资产核算管理办法,以便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管理。
(四)完善经费管理体系
根据国家教财[2005]11号文件《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并对科研经费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过程控制、全成本核算制度,使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各高校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财务法规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健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做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提供科研资金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强化绩效意识,对其所提供的资金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要加大科研经费的绩效考核力度,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提高各项经费使用效益。对于绩效评价比较好的,在再次申请经费时,给予倾斜支持;而对于绩效评价差的,在再次申请经费时,给予拒绝或适当扣减经费总额。
(五)完善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日常监督和审计,定期对各课题经费进行内部审计,以便及时发现、解决科研经费使用中的问题,防止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重视研究过程中有关实验报告、数据记录、手稿等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管;向相关协作单位支付的重大协作费时(如基因检测等),引入跟踪审计机制,由审计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观察、见证相关合同的履行情况,并出具过程记录的审计文件,为经费的结题审计做好准备,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由事后控制转化为事中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管理,避免延伸审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使科研经费使用真实透明。
(六)提高科研人员的管理意识
科研人员中,双肩挑科研项目负责人占绝大多数,其中部分人员工作繁忙,学习财经法律、法规知识的时间和机会少,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深,存在科研经费为个人所有的思想,认为只要有票据,就可以报销,不管其支出结构合理与否,经不起分析、延伸审计,对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的差异理解模糊,这种思想,干扰了科研工作秩序,必须在科研人员中加强财经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遵守有关财经法规,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或互联网、橱窗等形式进行宣传,使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科研经费,强化合理使用经费的意识。
四、结论
科研的兴衰成败事关民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科研经费管理是否科学,科研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着学术风气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实施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完成这一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和高校及时、切实地正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控制,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让高校科研经费不但用得好,还要用得巧。只有科学地管理科研经费、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才能推动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佘三元.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
[2] 付希贤.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8(4).
[3] 姚震,金云美,孙思惟.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56-58.
[4] 孙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务与金融,2009(1).
[5] 权凤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09(8).
[6] 岳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