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计算公式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计算公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手工账务处理; 同步; 中职; 专业业务技能; 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 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② 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 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 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 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 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 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 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3小结
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比只进行传统手工账务实训教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间,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可以实现的。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耀武. 会计电算化[M]. 修订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物理 咬文嚼字 概念 定律 原理 性质 公式
现实中,初中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偏科现象,纠正偏科现象是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学生是从初二开始接触物理,对“文强理弱”的学生恰好是加深偏科或减轻偏科的关键时期,如果物理能够比较顺利地学好,会督促其重新审视学好数学;如果物理学得不好,会加重偏科的倾向。那么怎样学好物理呢?从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下面就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作了一些探索。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虽然初中物理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准确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还是应提倡咬文嚼字。只有认真地咬文嚼字,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中的有关概念、规律、性质、公式等,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差错,从而增加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一、对一些物理概念,定律、原理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原理的文字叙述,言简意赅。对一些物理语句在教学中就要咬文嚼字,辨词析句。
例如,物态变化中的“熔化”,是吸热过程,与“火”有关,所以要写成“熔化”而不能写成“溶化”;在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记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样就改变了入射和反射的因果关系;串联电路的“串”字,若在教学中结合若干个灯泡象冰糖葫芦一样连成一串,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若干个灯泡顺次连接在一起,再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式叫做串联”。同样“并”字,结合其字义字形,若干个灯泡并排排列的形状,学生头脑中就会很容易形成“并联电路”的概念。
二、对某些物理性质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的某些物理量的性质是处理问题的先决条件,忽略了物理量的性质,盲目地应用,必然走上形而上学的泥沼。
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就是快慢不变,速度不会因路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分析路程与速度,时间与速度关系时,首先就是要抓住速度不变的这个性质;质量,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会因位置,状态,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密度,比热容,热值等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也不会随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应该先认识物理量性质的典型情况。
三、对某些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也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有许多计算公式,还有许多公式的变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导用公式,差的就是对公式的咬文嚼字,以至于一出现变化就错误连连。
例如,电现象中的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如果注意了电流的定语是“导体中”,电压的定语是“导体两端”,电阻的定语是“导体”,那么在用公式I=U/R进行计算时,就可找准同一段电路中的I、U、R三个物理量:还有物理力学中所说的功的计算公式W=FS,S一定是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才满足这个公式的前提条件:F和S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四、题型里的某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均要咬文嚼字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文言诗句等无处不凸现包含的物理道理。近来在各种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题型。
篇3
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很多学生眼中电学部分的学习最为头痛。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对于不少学生来讲是个难学的部分。但再难的学习内容若我们能够掌握其中的方法、技巧、要领;注重练习,善于总结,成绩的提高也不为难事。
一、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转贴于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前面已说得较为详细,但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篇4
关键词:机械效率;利用率;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物理学中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机械效率来表示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越大(或者说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由于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的作用,相对运动的零部件间又存在摩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使得总功总大于有用功,机械的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是一个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且它没有单位。计算公式为:
η=■×100%=■
机械效率是建立在有用功和总功的基础上的。有用功是我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功。额外功是并非我们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额外功具体就是指机械运作过程中,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摩擦力等所做的功。
二、影响因素
由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可知,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比较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不能理解成“有用功多,机械效率就高”或“总功多,机械效率就高(或低)”。应理解为:当总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或有用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此外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机械效率与功率无关。虽然它们都是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由做功的多少和所需时间的长短两个因素决定的。它们分别表示机械的不同性能,没有必然的联系;(2)机械效率与机械是否省力无关。机械是否省力,是指动力和阻力相比较而言,当动力比阻力小就省力,它与机械效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提高效率的常用办法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电学 复习方法 五个专题
在电学复习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能记住为基础、能灵活应用为目标,采用对比的方法,层层过关,突破考点和难点,分五个专题来进行复习。
1.七个物理量
1.1记住七个重要的电学物理量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抱怨电学里的字母多、公式烦。其实,在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主要有七个重要的物理量,分别是:(1)电流;(2)电压;(3)电阻;(4)电功率;(5)电能;(6)热量;(7)时间。因为学生甚至老师平时没有重视,造成很多学生记不住这七个物理量用什么字母来表示,也记不住它们的单位用什么字母来表示,自然也就记不住用字母表达的计算公式了,要解电学计算题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记住这七个重要的物理量是学好电学知识的基础。
1.2复习方法
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中考专用笔记本上列表对比这七个重要物理量的(1)概念;(2)字母;(3)单位及换算等,然后采用朗读、背诵、互猜、抽查等方式来熟记这七个重要的物理量,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特点
2.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贯穿整个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是分析较复杂的电路的基础,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好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特点。
2.2复习方法
总共用两节课的时间,先让学生在中考专用笔记本上对比:画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用文字表达和字母表达这两种方式来描述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特点。对不理解和记不住的学生,要马上进行辅导和强化记忆,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带着不解和疑惑进入后面的复习,否则,后患无穷。然后精选、印发一些关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题给学生训练,力求全部过关。
3.电学实验
3.1三个实验器材的复习方法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电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实验器材,操作规范性强,所以要求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
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中考专用笔记本上对比写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1)电路符号;(2)连接的方法和接错时产生的现象;(3)读数的方法;(4)如何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的变化,并进行强化记忆,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然后精选、印发一些相关的、典型的题目给学生训练和巩固,力求学生能全部过关。
3.2两个用到“伏安法”的实验的复习方法
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和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电学实验中重要的两个实验,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它们有共同点也有区别,这正是我们要突破的地方,而突破的方法就是对比法。
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中考专用笔记本上对比写出这两个实验的(1)原理;(2)电路图;(3)实验步骤;(4)表格设计;(5)滑动变阻器的作用;(6)注意事项;(7)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然后精选、印发一些相关的、典型的题目给学生训练和巩固,力求学生能全部过关。
3.3四个用到“控制变量法”的实验的复习方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电学实验中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用到“控制变量法”的电学实验有:(1)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2)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3)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什么因素有关。(4)探究决定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
用一节课的时间,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这四个实验,体会一个物理量同时由多个因素来决定时,是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的。然后让学生练与这四个实验有关的典型习题,总结出关于“控制变量法”的解题方法,从而收到突出重点、分析难点、突破难点的复习效果。
4.电路分析
电路图是电学的重要内容。许多电学题往往一开头就有一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如果把电路图辨认错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计算就随之而错,造成“全军覆没”的局面。所以学会分析电路是学好电学很重要的一步,可以用两节课的时间来进行复习和巩固。
4.1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电路图,让学生分别用“电流法”、“拆除法”、“节点法”来识别。提高学生识别串、并联电路的能力。
4.2判断电压表是测哪个用电器的电压的方法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相关的电路图,让学生找出电压表连到电路的两个节点,分别把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到相近的节点之间的电路擦掉,剩下电压表和哪个用电器,那么电压表就是测哪个用电器的电压。
4.3处理复杂电路的方法[1]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复杂的电路图,教学生用以下的方法来处理。
(1)电压表相当于断路,可以把电压表和它的两根导线擦掉。
(2)电流表相当于导线,可以用导线来代替。
(3)如果一个电路图同时有几个电表,就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处理,每一次只留下一个电表来分析。
4.4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的方法[2]
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引导学生按“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变化”的顺序来分析。
在黑板上画出并联电路,引导学生按“电阻变化电压不变电流变化”的顺序来分析。
4.5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3]
先精选、印发一些相关的、典型的题目给学生练,然后总结方法。
(1)电路故障有两类。断路和短路。
(2)根据电流表来判断。①灯亮,无示数,是电流表被短路。②指针反偏,是正、负接线柱接反了。③指针偏转角度过大,是量程过小或有短路。④指针偏转角度过小,是量程过大。
(3)根据电压表来判断。①示数大,接近电源电压,该段电路断路。②示数小,接近零,该段电路短路。
5.计算题
在中考中,电学的计算题往往作为压轴题出现,是学生能否获得高分的分水岭。由于电学的公式较多,有的公式十分接近而又联系紧密,容易混淆,学生经常会用错公式。所以要学好电学,突破电学的难点,关键在于牢牢记住,并会灵活运用这些公式。
5.1公式的记忆[4]
电学公式相互之间有很深的联系,可以用推导和对比的方法来记忆。
5.2公式的选择[5]
面对这么多的公式,学生往往不知道选用哪一个好,而选择恰当的公式不仅可以加快解题的速度,而且可以为学生赢得更多的时间。
选择公式的方法。
(1)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选。
例如:一个灯泡上标有“220V 100W”,求灯泡的电阻。
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是U=220V,P=100W,求R=?
对照求电功率P的四个公式,马上就可以选用P=变形求出电阻R。
(2)根据串、并联来选。
因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相等,所以往往用P=IR、W=IRt、Q=IRt来算。
因为并联电路中的电压U相等,所以往往用P=、W=t、Q=t来算。
5.3解题的方法
可以用一周的时间,选一些典型的题目,专门训练如何解电学的计算题。然后,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方法:根据题意化简电路;判断电路的串、并联;选择恰当的公式来计算。
6.结语
总之,只要按以上五个专题认真的复习,不断积累解题的经验,就能达到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商瑞国.龙门专题 初中电学[M].龙门书局,2009.9:54.
[2]薛金星.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5:166.
[3]钟山.知识 方法 能力备考手册[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4:84,93.
篇6
关键词:物理;创新;兴趣;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物理新的课程目标和新的课程理念。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在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中也应当体现这些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在此,笔者结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谈谈物理规律教学过程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标准把“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所以,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的情景显得非常重要。在引入“液体压强”的课题时,我创设了以下物理情景。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副图片:1.潜水员穿潜水服潜水;2.潜水艇的结构特点——用厚钢板制成的;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常常会死亡。让学生看完图片后,相应地提出三个问题: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2.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3.你见过活的深海鱼吗?这些问题旨在设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此处,并很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二、让学生经历“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重心从强调知识的传承转化到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更要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1.在《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安排了以下实验探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演示实验:往一个底部和侧壁不同深度处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水,观察橡皮膜的变化情况。(橡皮膜都会凸出,但底部凸出最明显;越浅的地方,橡皮膜凸出越不明显)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这一特点,而且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学生分组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后,笔者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和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时,都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
(2)进行实验: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笔者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①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②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3)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通过设计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师生共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先定性、后定量分析法,即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之间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分析液体中某个液柱对它的下表面向下的压强大小推导得出定量结论。通过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不同表述形式的物理规律,都要使学生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并且在讨论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液体的压强》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内容:1.带领学生讨论82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成正比,而跟所取的面积无关”的结论;2.针对学生对深度与高度的概念混淆不清,画出示意图予以讲解。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列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注意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动手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揭示生活现象中所隐藏的物理规律,并理论联系实践,再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物理应用的能力。
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尝试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如在“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中,得出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公式后,笔者设计了以下内容:1.师生共同完成课文中的例题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简单计算;2.师生讨论83页“想想议议”中“拦河坝为什么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的问题;3.让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原理,自学船闸的工作原理及工程。
篇7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时期。
就现阶段的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他们富余好奇心善于探究,但缺乏抽象思维和学习持久力。所以经常觉得物理难,难在公式记不住,计算题不会算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物理公式、并灵活用公式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建立概念得出公式、理解应用、巩固公式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如在电功率定义公式导入中,利用将功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的的用电器(比如用1000W的电吹风和一个100W的白炽灯),分别接入家庭电路线路板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两次电能表的转速(或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快慢)明显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为理解电功率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实验探究是学生寻得真知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发展,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提升。更有利于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和得出物理公式。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公式前,先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再根据所得的数据推导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此顺理成章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公式: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其公式适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单位的统一性等等注意事项。
三、、图像数据推理公式
物理学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一门学科,从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定性描述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图像处理能力,数据分析和计算应用能力。
如在建立物质的密度概念时,根据探究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收集数据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者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图像知道m与V成正比,写出一般式m=Kv,代入一组(m,V)数据,即可算出k的值,得出结论,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对不同的物质,这个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就是物质的密度,从而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四、类推类比总结公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类比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对于热效率的学习,因为同为效率问题,可以先复习机械效率,由有经验的同类公式引导学习新的背景下的效率问题。
六、课堂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手段,也是课堂反馈应用公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能灵活运用公式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使学生既能灵活、全面的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七、知识框架联系公式
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知识结构中,基本概念和公式就是一个个节点,各个概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分离的,未能完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因此整理组建知识网络、画知识树等逐章总结,板块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章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归纳,每进行一个知识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结构图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这样连点成线,把零碎的知识点网络化,有助于记忆和联系公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物理概念、公式脉络,实现物理公式的对比联系与有效迁移。
八、精选考题运用公式
重视近年中考题、模拟题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导向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日常教学中,及时收集近年陕西和各省的中考试题,了解热点新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新背景、热点中的物理知识。重视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答题技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竞赛活动巩固公式
适时进行公式的扑克牌游戏、听写、默写、举行书写公式大赛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梳理物理公式与意义,记忆并巩固其单位。定期开展各种书写公式的活动,进行书写公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式的正确书写率、规范书写率。
十、实践活动升华公式
篇8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物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主动参与式;课堂;构建
近几年来,新课改步伐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当前初中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亟需改革初中物理课堂。在此背景下,提出构建初中物理主动参与式课堂,并以《光的折射》为例,以望对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一、激趣教学,提高探究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机,学生只有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对于未知事物极度敏感的年龄,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起参与的欲望。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在课堂开始,可设计“有孔的瓶子能装水”的小实验,准备一个塑料瓶,在瓶底扎几个小孔,往瓶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看见水会从小孔中流出。接着将塑料瓶放入水槽中,装满水,让学生猜想教师是不是有办法让水不从小孔中流出来。此时,学生已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好奇和兴趣,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将塑料瓶的瓶盖拧紧,确保其中没有空气后,从水槽中拿出,让学生观察,水没有从小孔中流出。通过这一奇妙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创设环境,营造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和谐课堂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自身角色,课堂语言中尽量使用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氛围。教学实践中营造轻松氛围的方法有多种,如开展游戏教学、创设悬念等,以《光的折射》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做个小游戏,如,师:现在老师在每个烧杯中各放入10个玻璃球,大家觉得自己能不能用筷子从杯子中夹出玻璃球。生:当然能啦,这么简单。师:看来大家信心还挺足的,那我们就推选出几个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将烧杯中的玻璃球都夹出来。(游戏后),现在游戏已经结束了,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这会儿的想法。生1:看起来很容易,但就是夹不到。生2:我明明看到玻璃球就在那个位置,但不知为什么去夹的时候总是夹个空。生3:刚开始确实是这样,不过我发现如果朝着玻璃球的下面去夹,就能夹到。师:几位同学虽然没能圆满地完成同学没交给你们的“光荣任务”,不过想法很有见地,通过刚才的观察,想必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想法,请大家来交流讨论一下。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适当地运用小幽默,并注意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寓教于乐。
三、小组合作,创设参与机会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探究性的实验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实验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留出探索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应注意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进行引导,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在学习“电功率”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针对学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分别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实验前可让学生回想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根据计算公式选择相应的物理测量仪器,并设计实验电路图;实验中可让学生对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思考分析,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要求测三次电阻,“电功率”实验中也要求测三次电功率,二者目的是否一样?利用本实验还能计算小灯泡的哪些物理量?实验后可让学生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并谈一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设计问题时还需注意问题应有浅有深,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避免“只有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其他人多余”的现象,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此外,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索活动后,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活动情况、活动成果进行点评,通过点评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从中发现课堂活动中的创新点、闪光点及不足,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当积极采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城立.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实践——以摩擦力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3,(8):145-146
篇9
一、浮力计算的常用方法
1.称重法:F浮=G物-F拉
这是测量浮力时的计算公式,用这一方法解题的题目,实验
题居多,或者直接告知G物和F拉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经过公式推导,发现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都有关系。V排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个体积除非直接告知,否则无法求得。但是如果该物体浸没在水中,就有V排=V物。因此,看见题目中出现“浸没”的字眼,就便于使用阿基米德原理法求解浮力大小。
例1.将质量相等的实心铁球、铜球和铅球浸没在水中,他们受到的浮力最大的是____。
在使用阿基米德原理法解题时,除了“浸没”这一字眼,还有 “悬浮”“下沉”“沉底”等均可等同于浸没。
3.悬漂法:F浮=G物
浮沉条件告诉我们,当物体浸在液体中时,若处于漂浮或者是悬浮状态,即静止时受力平衡,此时F浮=G物。用这一方法解题时,必须确定物体是漂浮或者悬浮在液体中。除了题目中直接告知,也可以根据比较物体和液体密度大小得知物体的浮沉状态。
例2.一艘木筏漂浮于水面上,木筏的体积为0.4 m3,木筏的密度为0.6×103 kg/m3,(g=10 N/kg)
这类题,由于条件中告知了木筏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阿基米德原理法计算,却没有考虑到漂浮V排
二、综合性题型
在浮力的计算中,一旦出现物体的体积,学生就会混淆“阿基米德原理法”和“悬浮法”两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前者需要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是否浸没,后者需要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是否漂浮或者悬浮。因此,无论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法还是悬漂法解题,都要先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
例3.物体所受的重力为4 N,体积为5×10-4m3。将其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为_____N。(g=10 N/kg)
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多次的做题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固定思维,看到浮力的问题就会觉得题目很复杂,绞尽脑汁地在想如何结合多种浮力的计算方法来有效答题,却忘记了最根本的概念。
例4.将重为4 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个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 g,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大小为_______N。(g=10 N/kg)
碰到此类题型,很多解题熟练的学生会先求出物体的密度,再根据浮沉状态,判断应该是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法还是悬漂法。他们往往忽略了第三个条件“溢出水300 g”,这是排开液体的质量,所以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其实很简单。
浮力的计算方法有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理清正确的解题思路,归纳高效的解题诀窍,教师可以把题型大致分门别类。但是,知识是死的,方法是活的,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固定模式。在各种解题方法分析透彻以后,还需要尝试做一些灵活题目,让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自如。
(2013南京)用手将一重为5 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8 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N,放手后物体将_______(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N,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___m3。
这道2013年的南京中考题综合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初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科学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在解决科学问题过程中,模仿现有的物理模型,套用原理、公式或规律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错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透视和分析这些困难和错误的成因与根源,澄清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思维障碍和模糊认识,引导学生揭示概念规律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能够对掌握的知识脉络条理化、系统化。
探究这些方面的核心要素,乃是学习主体对科学概念知识建构过程中对于科学实质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弄清和处理好物理教学中“形”和“质”的关系。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习主体知识的可持续生长,将来更好地适应高一级的理科学习。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物理过程;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跨度较大,导致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产生了断层。知识面的断层,使得高一新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颇具难度,学生的物理成绩甚至产生严重分化。那么,初高中物理间到底有哪些区别造成如此大的断层呢?我们下阶段将如何来完成这两者之间的衔接呢?
一、初高中物理间的区别
1.从中考和高考试卷中的分值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1:下表是2010-2012年绍兴市科学中考中物理计算分和浙江省高考理综中物理计算分的大致统计。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高中物理对定量计算的要求远远高于初中物理,并且在整个物理部分中占到了绝大部分。而初中物理的重点则是知识点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和定性的分析。可见,初高中物理在分析计算上有较大差异。
2.从中考和高考的试卷结构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2:下表是2010-2012年中考科学(物理部分)和高考理综(物理部分)试卷结构对比。
从中看出高中物理基本上延续了初中物理的基本结构,但高中物理将初中物理中考查基础的简答题分散到了选择题和分析计算题中;并且新增了最能体现高中物理特点的不定项选择题。这使得原本初中的排除法已经不再适用,每个选项都需要学生彻底弄懂,举出实例。这让学生认识到了,高中物理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应用,更应该认识物理的本质,在认知程度上较初中物理更深一步。可见,初高中物理在对知识本质的认识程度上是不同的。
3.从教材编写中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3:下表是初高中物理部分力学物理量的不同描述。
从表中看出,初中物理课本表述概念时以定性分析为主,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内容浅显直观;并且初中物理课本中往往图文并茂,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中物理课本在表述概念时相对抽象、严密,并以定量分析计算为主,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且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要求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可见,初、高中物理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
4.从物理计算公式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4:下表是初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的统计。
从表中看出,以运动学为例,高中物理公式远远多于初中,对公式的定量分析计算要求远高于初中。这说明,高中物理更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5.从对数学工具的应用中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案例5:下表是初高中物理对数学工具应用的统计。
从中我们看出,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讲述的物理知识更抽象,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深化与提升,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学生的定性分析和知识点的应用;而高中物理注重的是学生定量的分析和知识点本质的理解,并且对数学工具的要求较高,这使得初高中物理间产生了较大的断层,导致初中毕业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由于思维方式自然延续了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很难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节奏,因而导致物理成绩的严重滑坡。
二、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措施
初中教师一般只熟悉初中教材,并不清楚自己要在初中阶段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到哪个程度才能适应高中;而高中教师一般也只熟悉高中教材,也不熟悉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原先的认知程度。同理,只有让高中教师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的认知深度才能对学生对症下药。那么,怎样才能让初高中教师都能熟悉对方的教材呢?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加强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学习,逐渐替代现有的只有初中教师或高中教师间的单向教学交流。
2.制订详细的衔接教材,让高中教师和学生能详细了解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由教体局层面出发,由教研室指定专家级教师(最好是在初高中都进行过教学工作的老师),对比初高中物理教材,找出教材知识点的不同,然后进行汇总、归类,制订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材。
3.在中考中设计衔接试题,自然引导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做好衔接工作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在科学中考中设计初高中物理衔接类型的试题,此为引导初中物理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延伸和思维的拓展的最有效措施。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由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更具抽象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尽量把物理过程图形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如,在力学、电学部分一定要在初中阶段养成画受力分析图和电路连接图的习惯,使得学生审题时养成边读题边画图的良好习惯,而此项习惯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在电学中,把复杂的电路图简化成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这是解题的关键,这一步在高中物理电学学习中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此,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即为整合能力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拓展了抽象思维,教师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综合能力。
5.改变教师提问技巧,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定性的判断,所以教师提问或试题中往往是问“是不是”或“是否正确”,至于问题的所以然,学生却不能举例说明。因此,教师提问应多触及知识的本质。如,在初中学习能量知识点时,提问:(1)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举例说明。(2)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吗?举例说明。
教师有指向性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高能力,能为高中物理不定项选择的题型奠定基础。
6.注重初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高中物理间的断层,主要是因为知识难度上升幅度和知识间的跨度大于学生认知水平上升的程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是缩小初高中物理差距的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说明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学好物理的兴趣,自然就会消除学习物理的畏惧感。同时要引导学生延伸物理知识,撰写物理小论文。另外,展开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7.将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逐步升华到定量计算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最大区别就是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区别。因此,物理教师在初中阶段应逐步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不仅仅局限在定性的判断和分析上,还应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定量计算,便于总结出物理规律,领悟并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初高中物理间存在着较大的断层。虽然断层无法消除,但我们可以在策略、教师和学生层面共同努力,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缩小差距。我深信,不久的将来,物理将不再是高一新生畏之如虎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金伟娟.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