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基本反应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的基本反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的基本反应

篇1

例1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CH3+Cl2光照

CH2Cl+HCl

B.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C.CH3CH2CH2CH2OH +HBr

CH3CH2CH2CH2Br+H2O

D.C2H5OH+HOC2H5浓硫酸140℃

C2H5OC2H5+H2O

解析根据取代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C、D均属于取代反应;而反应B不属于取代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B。

知识点拨①取代反应的特点是“交换成分,有上有下”。

②常见的取代反应有: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酚等的卤代反应,苯及其同系物、酚等的硝化反应与磺化反应,酯化反应,醇与氢卤酸(HX)的反应,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有机物的水解反应。

③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主要区别:一是取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不一定有单质,而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一定有单质;二是取代反应一般进行不完全、速率慢,而置换反应一般能进行完全、速率快;三是取代反应无电子得失,而置换反应有电子得失。

二、加成反应

例2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CH3CH=CH2+HCl催化剂

CH3CHClCH3

B.CH2=CHCH2CH3+H2O催化剂CH3CHOHCH2CH3

C.CH2=CHCH3+2Cl2光照CH2=CHCHCl2+2HCl

D.CH2=CHCH2CHO+2H2催化剂CH3CH2CH2CH2OH

解析根据加成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B、D均属于加成反应;而反应C不属于加成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C。

知识点拨①加成反应的特点是“合二为一,只上不下”。

②常见的加成反应有: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与H2、卤素(X2)或卤化氢(HX)的加成反应,不饱和烃与水的加成反应,芳香烃、醛、酮、葡萄糖、果糖等与H2的加成反应。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一般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碳氧双键等不饱和键。

④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的主要区别是:取代反应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一般不变,而加成反应反应后分子数目一般减少。

三、酯化反应

例3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酯化反应的是()。

A.CH3CH2CH2OH+HCl

CH3CH2CH2Cl+H2O

B.CH3CH2COOH+HOCH2CH2CH3

CH3CH2COOCH2CH2CH3+H2O

C.CH3CH2OH+HO―SO3H(浓)浓硫酸CH3CH2O―SO3H+H2O

D.\[C6H7O2(OH)3\]n(纤维素)+3nHO―NO2(浓)浓硫酸\[C6H7O2(ONO2)3\]n+3nH2O

解析根据酯化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B、C、D均属于酯化反应;而反应A不属于酯化反应(因HCl是非含氧酸,且生成物CH3CH2CH2Cl属于卤代烃、而不属于酯)。

故答案为A。

知识点拨①酯化反应概念中的酸指有机酸(羧酸)或无机含氧酸(如H2SO4、HNO3等);醇不仅指醇类,而且包括含醇羟基的有机物(如葡萄糖、纤维素等)。

②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③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原理: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羧基上的羟基跟醇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即脱水方式为“酸脱羟基醇脱氢”),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无机含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原理:一般是无机含氧酸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跟醇分子里的羟基结合成水(即脱水方式为“醇脱羟基酸脱氢”),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

④常见的酯化反应:无机含氧酸与醇或糖等的酯化反应,羧酸与醇或糖等的酯化反应,羟基羧酸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酯化反应。其中,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羧酸发生酯化反应时,可以生成链状酯、环状酯或高聚酯。

四、消去反应

例4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A.CH3CH2CH2CH2OH浓硫酸CH3CH2CH=CH2+H2O

B.CH2CH2CH2Cl+NaOH

乙醇

CH2CHCH2+NaCl+H2O

C.BrCH2CH2CH2CH2Br+2NaOH

乙醇CH2=CHCH=CH2+2NaBr+2H2O

D.2CH3CH2CHOHCH3+O2

催化剂

2CH3CH2COCH3+2H2O

解析根据消去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B、C均属于消去反应,而反应D不属于消去反应(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D属于氧化反应)。

选D。

知识点拨①消去反应的特点是“一分为二,只下不上”。

②常见的消去反应有:卤代烃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的反应,醇分子内的脱水反应。

③与连有卤素原子或羟基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卤代烃或醇,才能够发生消去反应。

④由于苯环是稳定结构,卤素原子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卤代烃(如Br)或酚(如OH),既使与连有卤素原子或羟基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例5下列既不属于氧化反应,又不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A.2C6H6+15O2乙醇12CO2+6H2O

B.2CH3CH2CH2CHO+O2

催化剂

2CH3CH2CH2COOH

C.CH3COOH+HOCH2CH2CH3浓硫酸

CH3COOCH2CH2CH3+H2O

D.CH2=CHCHO+2H2催化剂

CH3CH2CH2OH

解析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B属于氧化反应;根据还原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D属于还原反应;而反应C既不属于氧化反应,又不属于还原反应(属于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答案为C。

知识点拨①氧化反应的特点是“得氧”或“失氢”;还原反应的特点是“得氢”或“失氧”。

②常见的氧化反应有:有机物的燃烧反应、有机物(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醇、醛等)与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苯酚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醛及含有醛基的有机物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的反应、醇或醛的催化氧化或被强氧化剂氧化的反应。

③常见的还原反应有: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④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的醇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有机物、芳香烃、醛、酮、单糖等能够发生还原反应。

六、水解反应

例6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乙烯与水反应生成乙醇

B.在一定条件下,丙酸乙酯与水反应生成丙酸和乙醇

C.在一定条件下,蔗糖与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D.在加热条件下,2-溴丙烷与NaOH的水溶液反应制2-丙醇

解析根据水解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B、C、D均属于水解反应;而反应A不属于水解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故答案为A。

知识点拨①有机物的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②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主要有:卤代烃、酯、油脂、双糖、多糖、肽和蛋白质等。

③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的条件是与强碱(NaOH或KOH)的水溶液共热,卤代烃水解可生成醇(或酚);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醇,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酸的盐和醇;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肽和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④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⑤单糖(如葡萄糖、果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七、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例7下列有机反应中,属于缩聚反应的是()。

A.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应

B.由3-羟基丙酸合成聚3-羟基丙酸的反应

C.由1,3-丁二烯合成聚1,3-丁二烯的反应

D.由HOOC(CH2)4COOH和H2N(CH2)6NH2合成高聚物的反应

解析根据加聚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C都是由不饱和的单体通过加成的方式生成高聚物的反应,则反应A、C都属于加聚反应;根据缩聚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B、D在生成高聚物的同时都有小分子生成(反应B生成的小分子物质是水,反应D生成的小分子物质是氨),则反应B、D都属于缩聚反应。

故答案为B、D。

知识点拨①加聚反应的特点是“加成聚合,只上不下”;缩聚反应的特点是“缩合聚合,有上有下”。

篇2

论文关键词: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教学

论文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在概念的形成和运用上更凸显了概念的重要性。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对以后的化学教学有所阻碍更多的是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谈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在举例出各种元素的原子和同种元素的几种原子,让学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四、及时总结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在元素概念的运用中会更得心应手。

五、深挖概念的内涵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在溶液中“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第一,定义的句子比较长,第二,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六、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形成之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

总之,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准确理解与掌握概念,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思路以及应用概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习对象的不同,基本概念的内容、难度不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断的对出现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进行总结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化学学科教育提到了“不可替代”的高度,笔者认为这是由化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化学是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合成的科学,它与社会、环境、生活息息相关。就化学知识来看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模糊的又是精确的;就化学的学习过程来看,它既是叙述的又是推理的,既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又是由相关理论指导的,所以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既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和情感的变化。化学学科鲜明的学科特点,为化学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化学学科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化学学科思想与化学学科教育

1.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教育的灵魂

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能力、化学学科思想构成了化学学科体系,其中化学学科思想是灵魂。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活动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思想意识,是对化学本质、特征及价值的基本认识。它虽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但它是从具体化学知识中提炼形成的,它体现了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化学的许多内容都可在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得以解释,同时化学学科思想引导着化学的发展和完善,是指导人们去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的最锋利武器。就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来看,化学学科思想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目标,它能使学生把握住学习化学的关键,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本质提供了优化的途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也必须把化学学科思想作为化学教育的灵魂,把化学最精髓、最本质的思想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去领悟,这对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增强认识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2.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的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要理解教材知识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因此要从所学知识身上读出其三方面的含义。

(1)所学知识承载着其他知识。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要使该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机地进行联系,使知识结构化,体现出知识的逻辑化。

(2)所学知识承载着它的产生及发展的信息,使学习过程总体上与知识的产生过程相似,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体现出知识的伦理性和人文价值。

(3)所学知识承载相关的化学学科的思想和观点,向学生传递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化学的方法,体现知识的方法性和思想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化学知识上升为化学学科思想。所谓将化学知识上升为化学学科思想,就是要读出决定所学知识的本质的因素,即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观点、化学思想等。如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节知识内容中,教师要理解并读出能量守恒及转化、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是决定这块知识基本的化学思想和观点。

以化学学科思想作为灵魂设计教学,就是把上面的过程反转过来,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在上述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组织学生开展分析、推导、实验验证、归纳等学习过程。

三、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说明

现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为例,谈谈如何实施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节教材主要是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铁铜的物理性质、铁铜的化学性质、铁三角及Fe3+的检验、铁铜化合物的应用。

1.教学设计

(1)关于铁铜的物理性质

①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指导,推测其可能的性质。②让学生观察实物。③归纳铁铜的物理性质。

(2)关于铁铜的化学性质

①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作为指导,推测它们可能的化学性质。

②教师展示铁铜分别与酸、非金属(氯气、氧气、硫)、盐、水反应的事实。③让学生发现铁铜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铁铜分别与不同非金属反应,产物中其化合价的不同。④指导学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尝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释。⑤归纳铁铜的化学性质。

(3)铁三角的转化

分别让学生明确,铁三角转化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氧化还原反应观点的指导下,结合铁化学性质的知识,推测出要实现下列各项转化,所需要的物质应具有的性质。①FeFe2+:需氧化剂,如S、Cu2+等。②FeFe3+:需强氧化剂,如Cl2、Br2等。③Fe2+Fe3+:需强氧化剂,如H2O2、Cl2等。④Fe3+Fe2+:需还原剂,如S2-、SO2等。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Fe3+的检验方法,并让学生明确只有Fe3+中加入KSCN溶液才显红色。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对上述推测的结果,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教师选择金属铁和Fe3+的反应作为重点,师生共同进行反应的可行性讨论、验证实验的设计、现象的分析、结论的得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测金属锌和铜能否使Fe3+还原成Fe2+。对锌的问题学生会产生以下两种推测:①锌比铁更容易将Fe3+还原成Fe2+,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排在铁的前面,它具有更强的还原性。②锌不能将Fe3+还原成Fe2+,而直接将Fe3+还原成为金属铁,因为锌能将Fe2+置换,所以锌不能使Fe3+还原成Fe2+。

根据上面的推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出锌的量决定了还原产物的猜想。然后设计出将少量锌加入到氯化铁溶液中看是否有固体析出,或溶液的颜色是否变化来判断Fe3+能否可被还原成Fe2+。对铜的问题,学生会有以下三种想法。①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铁和氢后面,所以不能使Fe3+还原为Fe2+。②因为铜具有还原性,Fe3+具有氧化性,所以铜一定能使Fe3+转化为Fe2+。③虽然铜具有还原性,但其还原性比铁弱,所以铜能否使Fe3+转化为Fe2+很难说。师生综合以上观点,形成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共识,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明确了铜能被Fe3+氧化的反应原理后,教师展示印刷电路板的构造,启发学生设计其制造过程。

(4)铁及铜化合物的应用

启发学生从氧化铁的颜色、一些含铁化合物的磁性、Fe3+的强氧化性等对应地找出它们在工业生产及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分析说明

(1)推测需要有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

在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猜想,但不是没有方向没有依据地乱猜,是要有一定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的,这种猜想应该是科学的推测。上面的设计中,在对铁铜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铁元素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学习中都强调了学生预先的推测。从整个过程中可看出教师始终把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的化学观点和思想,作为指导学生推测的依据。这种设计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并巩固了一些化学学科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是检验探究是否正确的标准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启思维,从理论上对铁、铜的性质进行探究,同时又非常重视让学生自行推测,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如铁转化中所选物质到底能否发生,铁、锌、铜与Fe3+到底可否发生反应等),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化学学科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思想,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认识化学的思想意识。

(3)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化学的基本思想,铁、铜性质的差异以及Fe、Fe2+、Fe3+性质的不同都是它们内部结构的不同引起,另外当学生掌握了物质性质后,都很注重将其原理推广应用,如利用Fe3+的检验方法应用于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根据铜与Fe3+的反应原理设计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方法、铁和铜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应用的对应等,都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使学生学会把握住学习关键,同时对化学本质、价值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从已知的知识中发现新规律

篇4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 衔接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5-01

初中生在进入高中后,普遍觉得在化学的学习上难度较大。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就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材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化学思想的培养和启蒙,只是简单的对一些化学知识进行认识,而高中的化学更注重的是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

2.学习方法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十分细致,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欠缺。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所学知识较多,内容较为复杂,教师更多的是对典型例题的讲解,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分析

要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1.教材的衔接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对初中教材内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目前化学的学习程度,找到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中的衔接处。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对于化合价、电子得失、氧化还原等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欠缺深层次的理解。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的教学时,要抓住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线,首先对失氧得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然后讲解化合价的升降情况,最后挖掘出导致以上现象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氧化反应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且要使其对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产物、还原剂等有很好的理解。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只是简要的说明了有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有所了解。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时,要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了解程度,针对初中涉及到的得失氧的内容开展教学,对其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

2.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走向成人化。在学习时,更加倾向于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更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新的知识。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类,并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写出反应类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发现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化学反应的本质得到表现,同时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学反应。然后从初中课本中得失氧的内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铺垫,将这种分类的不足进行展现,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再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实际的运用中与初中教学又有很好的衔接。

3.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主要采取模仿和记忆的方法。其不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是进行必要的引导,教会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定期总结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上就是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探讨。首先对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安荷香.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3):168-170.

[2]李彩芳.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教学实践,2010(10):52-55.

篇5

【关键词】 教学实践; 有机化学; 教学效果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医用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多,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深人展开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笔者近年来在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医用有机课程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精心设计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等医学院校,一般将《医用有机化学》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与《医用有机化学》同时开设的还有《解剖学》专业基础课程。许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针对这种现状,必须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用心安排好绪论课的内容,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离不开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为此,我认为在绪论课上除了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外,还要讲授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有机化学新的成就和贡献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备课时应该查阅文献,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列举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工作来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因为通常诺贝尔化学奖所表彰的工作是10年前甚至20年前完成的.但是这一评选则是以现代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化学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看法[1]。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化学诺贝尔奖至少有10项之多。这些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科学地认识到化学在生理过程、疾病的防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全面揭开遗传、变异繁殖、疾病、死亡等生命的奥秘必须依靠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家们共同努力..。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自己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让学生明白应如何学习该课程。有机化学教材一般是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体系划分章节,在每一章节,先学习命名,然后对其中一种或几种典型物质进行结构、性质、应用等内容的学习,并掌握它们同系物的相似性和规律性,有很强的系统性。医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学习简单有机分子的反应,掌握有机化学的普遍原理,并初步具备联等系体内复杂反应的能力。例如,醛与醇的亲核加成反应是糖的环状结构形成以及成苷反应的基础,含氮化台物的性质是蛋白质和核酸中涉及的一些反应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授予学生有机反应历程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孤立地陈述一个个具体的反应。因此绪论课上有必要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几大类型,使学生初步接触自由基、亲核试剂、亲电试剂等概念,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形成初步认识。

2 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课堂讲授、板书和实物、模型的展示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学结构、反应机制、电子效应等教学,因学生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故而在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实践中,在一些内容的讲解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按SNl历程进行时,碳原子由SP3杂化的四面体构型到SP2杂化的平面构型,亲核试剂有机会从这个平面两边与碳结合,理想状况下得到一个外消旋产物。若按SN2历程进行,则化合物经历一次瓦尔登转化,发生构型翻转。我们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直观地表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历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反应的详细过程和立体化学变化,学生对内容掌握较好。但是,同其他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其局限性,如果过多地使用,学生会感觉速度过快,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笔记等。所以,我们在讲解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时,仍主要采用板书形式,使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这样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 以“性质一结构”作为教学主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历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有机化学内容太多,头绪太乱,难记难学。其实有机化学课程的中心内容就是有机化台物的结构和性质,因此学习有机化学的重点应放在认识化学结构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结构性质”就是掌握有机化学的“金钥匙”。 在各章的教学中,讲解化学性质之前,以“结构决定性质”为出发点,对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反应特性作全面的剖析,使学生在接触具体性质之前,对结构这一内因对化学性质的决定性影响先有一个轮廓认识。有了这种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学生就会摆脱“不知其所以然”、“规律难寻”的状况。

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有机化学课程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基础课。特别是在目前理论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与理论课内容充分结合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可验证和巩固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化学性质,而理论又可作为实验的依据。如果某些理论内容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则在理论教学中着重强调基本理论、反应机理,具体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等可以在实验课上结合相应的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实验课上教师通过提问或与学生讨论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督促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所学的理论解释实验中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及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通过实验达到对理论内容的强化理解,加深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避免只单纯地做实验、敷衍了事、简单应付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机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一样,对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仔细观察、主动探索问题、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作风、搞科研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 建立多种考核方法

即使课堂讲授,大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基本内容都能掌握,但往往是期末考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有机化学的内容多,前后各章联系密切,学习后面忘记前面,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为改变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可以设想采用多种考核的方法,综合、公正、客观地给出成绩:①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书后习题作业、自学报告等都要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到总成绩中。②分散考核。把整个有机化学分成几个模块,如烷烃、烯烃、炔烃、共轭二烯烃、环烷烃作为一个模块学习后,进行一次小范围的考核,期末考试时,有关内容可以少考或不考,以减轻学生期末复习的负担。这样的模块可以分成几个,如含有苯环的、具有相似性质的化合物等,最后将期末考试与几种考核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得出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能使学生抓紧平时学习的时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考试前突击学习,考试后印象不深的局面,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有益的尝试。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艰苦、难度大的系列工程。在此只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我们会将此项工程伴随整个化学实验体系教学改革继续开展下去。医学有机化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跟踪科技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满足高等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益宁.21世纪医学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的改革设想.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37~139.

篇6

【关键词】化学自信心

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力图改变“繁、难、旧”的局面,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化学学习基础整体下降;此外,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差别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习惯于用统一的要求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是必然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化学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分析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建立模型,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新的师生关系尚未稳定建立;这种种因素使高一学生缺乏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帮助高一学生树立学习化学自信心的做法

一、把握教学内容,使学生不畏惧化学

我们知道,必修①、②两个模块是要求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旨在促进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部分老师因担心必修①、②内容较浅,从往届高考内容看,认为不能适应高考要求,而把很多选修模块中的内容,渗入必修①、②中,提早进行教学,致使化学教材内容又重复到旧教材“繁难偏旧”上来,致使学生望化学而生畏。我认为对必修①、②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切忌在教学中随意拔高、加深。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到这一点,敢于把必修①、②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来教学。例如:在必修 ②《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中从初三所学的原子基本结构讲起,再简介电子排布的最基本的规律,能量最低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P7表1-1-10总结各层电子数目的规律即止。对能级交错现象、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的轨道表示法等内容坚决不作介绍,留待学生在选修中学习,坚持按课本编排的内容,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这样做,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为后续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使学生保持学习化学的热情

新教材中,有很多STS教育素材,如专设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正是因为重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才更清晰地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深切体会到化学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主动性,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对实现学习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结构等知识均是从实验中得来的,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到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是积极创造条件,使化学实验从“讲实验”转到“做实验”上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怕麻烦,创造条件,真正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坚决杜绝以讲代做。二是加强指导,大胆组织探究实验。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了解探究的目的、过程和方法,克服探究时的盲目性,缩短探究的时间;其次,教导学生体验课本中探究实验的设置目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学会利用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的方法;第三,探究过程中注意指导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第四,在探究完成后,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结果,处理所得数据,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成与败,以保证知识的科学性。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大体掌握了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从总体上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

四、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化学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已知”,并认真分析学生的“已知”。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设置作业时给予相关提示和说明,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帮助信息顺利地完成作业。如在学习《离子方程式》这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将化学方程式正确地改写为离子方程式,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在布置作业时,在每一个需要改写的化学方程式后都加以说明,指出其中应写成分子式的物质,并说明这些物质的类型(水、单质、气体、氧化物、弱酸、弱碱)在上新课前设置相关内容的复习作业,提前探知学生的“已知”。上新课时,教师常常需要学生联系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而又不了解学生这部分知识的“已知”情况,这时,可以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设置复习作业。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类型前,提前设置复习作业,让学生分别写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实例,可以了解学生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掌握情况。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需要学生对化合价的知识掌握得较好,如化合价的基本规定,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也可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设置作业,让学生标出一些常见物质的相关元素的化合价,以判断学生关于化合价知识的“已知”情况。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篇7

【关键词】绿色化学 高职院校 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绿色化学在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它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其在节约能源、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类安全与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教育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高职院校应在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实施绿色化学教学,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的意识。

理论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在理论上要实施绿色化学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绿色意识,只有具备了绿色化学意识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效果,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使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因此,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对于绿色化学的有关知识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接纳绿色化学知识。绿色化学理念提倡的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教学方法多样性。因此,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化学教学中,要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绿色化学理念通过图、文、声、像和三维动画等方式展现出来。

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1.采用微量化实验,实现资源节约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是指在微型化的实验装置中,尽可能少的采用试剂来获取化学结果,这种方法能使得中间生成物的转移的过程尽可能的减少。微型化学实验的优点是现象明显、节约实验材料、节省实验时间、减少污染、实验效果好、安全且携带方便。一般情况下,微型实验的试剂量是常规实验试剂量的1/10~1/1000,与绿色化学的宗旨完全吻合,因此,应该大力提倡并且给予实施。高职院校应该在保证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的前提下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实验中用常量仪器降低试剂的浓度,以及试剂的用量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如与原来的实验相比,乙酰水杨酸实验微型化、乙酸乙酯合成实验微型化试剂的用量减少了l/10~l/5,也缩短了实验时间。微型化学实验一方面降低了经济成本,另一方面还具有环保价值。

2.尽量选择系列化实验、串联实验或组合实验

选择系列化实验、串联实验或组合实验有利于实验产物或中间产物循环使用。用前一实验的产物作为后一实验的反应物,以减少试剂用量和环境污染。如乙醇系列实验:工业酒精-95%的乙醇-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及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乙酯-苯甲酰乙酸乙酯;乙酰水杨酸系列。在合成实验“硅钨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中,学生合成的产品粗品可以为基本操作实验“重结晶”之用,学生精制以后的乙酰水杨酸纯品又可为基本操作实验“熔点的测定”之用,同时又可为薄层层析实验所用,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作为样品进行红外吸收光谱测定实验。在“乙二酸绿色合成与表征”实验中,对合成的乙二酸粗产品可作为“重结晶”实验的原料;重结晶后的产物既可以作为“熔点测定”实验及“酸碱滴定”实验的试剂,又可以作为“有机元素分析”实验的样品。

3.重视“三废”处理,实现污染最低化

绿色化学的宗旨是从源头上对污染进行阻止,因此,应该用化学的方法对实验室的“三废”进行处理,采取回收再利用的举措。一方面实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另外一方面节约了实验开支。在进行绿色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重视“三废”处理,实现污染最低化作为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从学生刚开始接触实验室时,就应该将“三废”不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的危害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树立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化学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增加研究实验后废弃物无害化的处理这一环节,使得学生对于回收实验废弃物有足够的重视,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从而将污染控制到最低。如常见有机溶剂的回收利用,废气的吸附,校园雨水酸度的测定及水质净化,含重金属实验废液的分类回收处理等实验。这些实验贴近实际生活,在实验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加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的意识。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运用和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降低实验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能将设备比较复杂、反应速度慢以及操作条件苛刻或者是一些常规实验无法开展的实验用生动的多媒体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有一些药品消耗量大或易燃易爆、操作不易控制或者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实验,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将绿色化学的教学理论渗透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如芳烃和卤代烃的性质实验,改用计算机模拟教学,无污染,实验现象明显,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将来责任感的一项重要的举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环保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从根本上阻止污染,改善环境,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康华,曹小华,谢宝华.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2010,29(05):123-126.

篇8

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一些学习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概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承认,初中化学的学习是有方法可循的,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倘若学生能够掌握好一定的方法,化学的成绩是能够有保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学的过程是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所以总的来说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要想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方方面面的准备和完善,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入手,着力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化学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最大动力,初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来说也正是如此,所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就是我们教师应该怎样诱导学生,引导学生对于初中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年纪的学生是比较活泼爱动的,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化学知识会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展开,兴趣逐渐降低,因为随着化学课程的深入展开,将会涉及各种各样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大量的专业术语以及陌生的化学元素符号也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兴趣就会降低,学习起来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关的名人事迹来激励学生燃起对化学的兴趣。

比如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因为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因而获得诺贝尔奖,以及门捷列夫总结的元素周期表,通过这些化学方面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的兴趣,这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就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因为化学总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们都会看到化学的身影,由此可见化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与生活相关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提高化学的兴趣,这样的实验可以使用鸡蛋壳以及食醋来实现碳酸钙和醋酸的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鸡蛋壳的表面会产生气泡,通过等类似的小实验来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话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就能够得到提升。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良好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教育方法的运用。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科学地安排教学的课程内容,这样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更加合理和科学,我们教师教起来也更加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知识,效果更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呢?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对于教材的内容念一遍就算完成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学到东西,这样的话才会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涉及的主要知识包括化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元素以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等几部分。知识点的分布也是比较多的,在教学中倘若单独看待某一个知识,显得比较复杂,学生记忆起来效果也不会很好,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基本概念是来说明某一化学事物的,基本元素则是该化合物的组成,基本原理表明的是怎样的发生化学反应,相关的化合物就是反应的产物了,这样联系起来,知识体系就会显得比较层次和系统,学生也就容易接受,抓住了内在的联系再进行归纳对比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三、重视教材,联系实际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是我们教学过程不可脱离的依据,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教材。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于课外的辅导工具来进行教学,一味地教授教材之外的知识,脱离了教材,过分地强调方法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作用,但是就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因为长时间后会出现对过多的方法遗忘甚至混淆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就不能做到有理有据,所以基础知识才是根本,重视化学教材,这样的话打得好基础,才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初中的化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对知识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多多联系实际,比如光合反应,比如葡萄糖在人体内分解的反应,类似的例子多多举列,学生通过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印象,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长此以往地积累下去,学好初中的化学课程就变成了简单的事情。

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化学知识来说要想学好,应该更多地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复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会更深刻,学习的成果就会更好。我们应该在这方面更加重视,在课堂上对于新的知识进行讲授之后可以随时提出与该知识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对于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得到激发,对于知识也能够得到掌握。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作业的布置不一定要量大,运用题海战术,这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是不被提倡的,作业布置要求可以概括为“精、准”,精是题目的数量上应该精简,准是要求题目对应的知识点要准确,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后作业的效果才会更好,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篇9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 有效衔接 衔接方式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学生是在知识经验不丰富、学习方法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接触化学的,所以初中化学体现的是“启蒙性”和“基础性”,让学生从身边的物质入手学习化学,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并对实际问题能进行初步的探究解决。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学生在高中接受的任何领域的学习和教育都是为了给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基础性的前提下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对学生的要求自然更高,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方法分析解决化学问题,敢于质疑与思考,逐步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由此可见,高中化学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初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初高中化学衔接的认识。

一、深入研究初高中教材,做到平稳合适地过渡

高中教师在教学高一新生前,有必要对初中化学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对教学的把握更精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知识衔接的两个案例。

案例1:在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中,我先给出分散系的概念,让学生回忆这跟初中学习的哪一知识类似。学生根据分散系概念:“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几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很快联想到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然后让学生回忆溶质、溶剂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分散系中如何定义分散质、分散剂,通过对比法,尝试说出两者的定义。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通过回忆、联想、对比,学生很快掌握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而且对溶液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后面的进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进一步回忆,哪些属于分散系?能否举例?学生想到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并进行举例,这三者最本质的区别是物质分散性质的不同。然后告诉学生,如果从物质分散大小进行判断,溶液中溶质粒子100nm,那么粒子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什么呢?很自然地引出胶体的概念。

这样的知识过渡和讲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很快地掌握新的概念、新的知识,学生比较乐于接受。

案例2:在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我们在哪里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类似概念。学生很快想到在初中学完O2后,给出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再让学生写几个氧化反应并加以归纳,学生得出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实际上,在初中化学的知识延伸中,已经对氧化反应进行了延伸:凡是物质与氧的反应都叫氧化反应。这是一个得到氧的过程,那么很自然失去氧的过程就是还原反应。再让学生尝试写出初中学习的反应还有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举例:C、H2、CO还原金属氧化物。这些中都有得氧失氧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再进一步深入,还有别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能否从别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让学生分析刚刚写出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除了得失氧外,还有没有其他共同点?有的学生很快思考出所有反应中都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这就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种方法:凡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再让学生举例初中学过的哪些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可以得出活泼金属与稀HCl、稀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再让学生归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复习中已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通过进一步学习,归纳起来更得心应手。

学生再思考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通过方程式的对比分析及得失氧与氧化还原的关系,得到:对于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反之则是还原反应。

再进一步思考,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回忆初中课本中《离子》一节:NaCl的形成。学生很快从微观角度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分析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再进一步判断得失电子与氧化还原的关系。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对知识点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有效的知识衔接。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的过渡,合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很重要。教师要研究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差异,分析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能力,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初中生可以多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对于高中生则要进行系统教学,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由于高中化学的知识量明显增加,就要从原来的“细嚼慢咽”学会“快速消化”,不是简单地模仿和记忆,而是学会理解、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对大量的知识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本质的规律。

总而言之,初高中化学之间的有效衔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需要,才能让学生尽快投入高中化学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元素符号 化学学习思维 实验教学

1、引言

化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由于在小学以及初中低年级中没有接触过任何化学的基础课程,因此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有些吃力,这种情况也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教育经历深刻的认识到,如果初中化学知识储备不足,那么对于学生高中甚至大学期间的化学学习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甚至导致学生讨厌化学,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从教学的本质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

初中化学是学生认识化学的开始,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实际教学出发,认为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教学途径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1 从元素符号入手,夯实学生基础

化学元素符号是学生认识化学的开始,也是所有化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清楚各个化学符号的意思。在初中化学中,课本后面都附有完整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只需要记住前20位的化学符号就可以了。但是,从学生学习的长远出发,应当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所有的化学符号。对于化学教师而言,通过顺口溜、歌曲的形式让学生牢记化学元素及其符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与化学元素符号相对应的另一个化学基本知识点是也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物质反应及物质结合的基础,将化合价与元素符号对应教学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化学基础。例如,氧元素的化学符号是O,可以形象的跟学生说当我们张嘴呼吸的时候,嘴的形状的一个圆圈,我们所吸进去的是氧气,所以,氧的元素符号是O,我们不能一次就完成呼吸,所以氧气的符号必须是O2,并且只有氧气的化合价是0价不掺带杂质的时候我们呼吸才是安全的,所以氧气中氧的化合价是0。可以依次类推,单元素组成的物质其元素的化合价都是0。

2.2 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化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直观了解化学、认识化学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教学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仅仅将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用来验证理论的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化学实验的价值,因此也是很多学生无法通过实验掌握化学知识。例如,以基本的酸和铁反应为例,通过试验学生能够明白,基本的酸和铁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氢气,并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很多教师当实验到了这个阶段时候就结束了。其实这个试验可以进行深入的延伸,例如相同质量的铁与足量的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哪一个产生的氢气多,为什么?适量的稀硫酸、稀盐酸和足量的铁反应,哪一个产生的氢气多?像这样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明确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且能够有效的联系基本的化学理论方程式进行试验和理论的较差验证。另外,实验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小问题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用醋消除水壶中的水垢等。

2.3 强化化学语言,让学生建立化学学习思维

要学好一门课程,必须具有课程的语言及学习思维,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化学知识的初中学生而言,建立化学学习思维无疑更加困难,这对于化学教师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通过实践教学,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应用化学语言,建立化学学习思维。第一,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初中化学中,很多名词过于抽象,学生很难一下子接受,例如“物质的量”。这一个名词是经常出现在化学知识中的基本单位,同样它也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的物理量之一。从定义而言,它是一定数目的集合体,而从本质上,它仅仅是一个比值。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一名词,应当从它的定义入手,并且将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明确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前后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串联,形成有效的知识链条,才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学习思维。第二,鼓励学生使用化学语言。初中化学知识很多都可以用化学语言进行描述和分析,例如最基本的铁与稀硫酸反应,在描述过程中,要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这样不仅能够加深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前后知识串联,形成有效的学习体系。初中化学的基本内容并不多,但是如果将每个知识点进行孤立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内容过于零散,不利于知识体系建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的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明确前后内容的关联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建立化学学习思维。

3、结语

在初中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层层递进,从基础的夯实到思维的养成整个学习过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地位不能改变,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帮助。

参考文献

[1] 于润清.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略议[J]. 青海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