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篇1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二元体制改革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两级分化严重,《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等音乐课程标准似乎并未在乡村小学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近五年来,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方针,力求在最大限度上覆盖农村地区的教育服务体系,但城乡基础音乐教育水平的差距仍然在逐年扩大中,这就要求乡村小学教育管理者把握历史机遇,因地制宜,大胆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的基础音乐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学对小学生“智”与“美”平衡发展的辅助作用

熟记乐谱的过程能够不断刺激学生完成瞬间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活动,在巩固其基础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大脑的潜能;视唱练耳和乐器演奏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或抽象或具体的思维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大脑发育,使其从小形成灵活敏捷的思维方式,为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乐曲。一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宽泛的、不确定的,这种朦胧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联想空间,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三、当前我国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

(一)乡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究其根本,当前我国乡村小学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漠视既有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经济实力薄弱,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当地小学的教育管理者也就无暇顾及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乡村小学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校方与家长普遍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是副科,学生应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语、数、外的学习中来。一些乡村小学取消了音乐课,部分小学减少了音乐课的课时、占用音乐课进行文化课的教学活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接受基础音乐教育的权力。

(二)乡村小学音乐课堂内容空洞,教学质量不高

现阶段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以演唱红歌为主。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社会历史积淀不深,不能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也就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导致其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审美能力无法进步。此外,乡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主体多为教师本身,教学方法以机械式的灌输为主,不仅使得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艺术表现力得不到锻炼,更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加之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设备配置不齐,教师多使用教材、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既无法适应当前新课标课程改革的节奏,也无法同国内外音乐文化的发展接轨,最终导致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四、因地制宜,优化乡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一)灵活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制造土乐器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声音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虽然现阶段我国乡村小学的多媒体音乐教学设备尚未得到普及,但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当地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创造基础音乐教学的物质条件,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例如,在竹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可将竹块做成响筒,通过置入容量不同、性质各异的填充物来改变其音色与响度,使之成为一套极具地域特色的土乐器。因地制宜,将自然物品进行创新性的手工改造,不仅能够扩充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丰富其自然常识与社会生活常识,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全面地发展成才。

(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本土的热爱之情

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设计的社会文化导入过程,鼓励学生把对家乡的热爱大胆地表现出来。例如,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乡村普遍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深厚的水文化积淀,当地的小学音乐教师可将水元素有机融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以《长江之歌》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不适合小学生演唱,教师可以巧妙地改编歌曲,力求在教学中加入当地主流的、经典的文化元素,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堂,使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音乐创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歌唱家乡、赞美家乡,既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五、结束语

篇2

一、创设语言情景

在学生进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语言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语言决定着学生对音乐的感兴趣程度。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语言优美甜脆、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就能让学生喜欢上音乐,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对教师所教授的音乐也能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要尽量使自己的声音轻柔暖和,如清风般吹过学生的脸庞,温柔又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魅力中不能自拔。

二、创设生活情景

音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同样也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影响,音乐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可以说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多彩多样,也让学生在生活中倾听到音乐的声音。如,教师在讲解《蜗牛与黄鹂鸟》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这首歌主要是描述蜗牛与黄鹂鸟在一棵葡萄树上的对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以此让学生将音乐融入生活中,更有效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意义。

三、创设情感情景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小班化;教学研究;合作

一、给学生提供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表现欲强,希望自己成为焦点,得到别人的重视。给学生提供舞台,学生就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发现自己的特长。在学习《春天》题材,让学生欣赏《小燕子》歌曲时,许多学生都自告奋勇地想演唱一曲,我顺势鼓励学生,给他们舞台和机会。学生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进行表演,有的学生用甜美的歌声打动同学们,有的学生边唱边跳,恨不得使尽全身解数来博取喝彩。学生在这种相互竞争的表演过程中,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学生的表演,不管学生表演得效果怎么样,重要的是在表演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篇4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评价 反思 课堂改革

我校处于城郊结合部,生源80%以上为外来农民工子弟。结合实际情况及课标的学段要求,教师对所教班级尝试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制定了一套音乐素养评价标准,并注意联系教学,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那么现行的小学音乐课堂模式的成效到底如何呢?我们由调查数据一看端倪。

一、研究对象

六X班全体学生43名,男生27名,女生16名。

二、研究内容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学科分段目标,确定了以下调查内容:

(一)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三、研究结果

优秀(100-90分)——A类良好(89-70分)——B类尚可(69-60分)——C类加油(59分以下)——D类

(一)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1.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A.24人56% B.13人30% C.4人9% D.2人5%

2.体验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不同情绪的音乐。

A.32人74% B.9人21% C.2人5% D.0人0%

3.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能说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风格。

A.9人21% B.14人34% C.16人37% D.3人7%

(二)表现音乐的能力

1.学习课堂乐器(竖笛)的演奏,能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A.14人33% B.13人30% C.9人21% D.7人16%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符号。

A.8人19% B.19人44% C.11人26% D.5人 11%

3.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在情节性音乐表演中担当角色。

A.29人66% B.9人21% C.6人13% D.0人0%

4.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A.13人30% B.15人35% C.14人33% D.2人2%

(三)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1.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A.9人21% B.13人30% C.17人40% D.4人9%

2.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A.7人16% B.20人47% C.9人 21% D.7人16%

四、研究情况分析及反思

(一)横向分析

1.由调查表可以看出在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这部分中,“体验和描述不同情绪的音乐”是学生最容易做到,也是优秀率最高的。而带有记忆特征的部分,例如熟知各地民歌、民间歌舞、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情况就不容乐观,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他们听得懂音乐,也能浅显地理解音乐。后者由于受到地理、人文等知识的局限,加上音乐课程设置的特性导致欣赏过程都是“一遍过”,学生所接受的新知识没能得到巩固和拓展,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浅薄贫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三多”,即“多听、多看、多感受”,并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设计加深音乐记忆。

2.由表现音乐的能力这部分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学生既乐于参加又有非凡表现。对于知识技能(认识常用符号)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显然没有这么浓厚,因此得分率并不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能力掌握先行,在此基础之上再认识相应的知识符号。对于器乐及歌曲演唱的部分,由于缺乏表演环境和自信,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有展示演练的机会,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人前表现的自信心。

3.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无所谓创造。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音乐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会想象、有智慧、很有个性。在艺术想象和创造力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其实是愿意表现和创造音乐的,但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创造它,而男生在这方面显得更欠缺,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如舞蹈、律动显然没有女生来得驾轻就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他们的思维创造空间。如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乐曲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片段:

师:在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哪些自然中的声音?(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风声、雷声、雨声等等)

师:我们能不能自己创造这些声音呢?小组讨论,用我们身边的物品创造、模仿出这些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自备物品和教室里现有的音源,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他们抖动塑料袋、纸张、书本表现风声,撩起水桶里的水模拟雨声,用铁皮的铅笔盒互相碰撞模仿雷声,教室里响起了风声、雨声、雷声等。)

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就是音乐的源泉,只要大家平常用心观察、发现这些声源和音源,并把它们运用于音乐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纵向分析

从学生的三类素养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音乐能力表现呈金字塔状,即:

1.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在塔底,最容易掌握,这部分的优秀率也最高,这说明学生的内心是愿意了解音乐的也是喜爱音乐的,因此在难度不大的这部分,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色。

2.位于塔中的是表现音乐能力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不只停留在聆听和感受上,而逐渐转化到愿意合作表演,用身体、声音或者器乐表现音乐,融入音乐。只是这时候的一些知识技能对很多学生来说还稍显困难,比如,在学习《跳柴歌》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演这首歌曲:校合唱队的学生采取了演唱的形式;有的学生采取打节奏或打柴的形式,因为他们更擅长节奏的演奏;有的学生在歌曲前奏时采取朗诵的形式。这是学生从形式上与经验自觉联系的范例,在评价时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想要的“桃子”。这样,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更浓厚,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才能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少,自然也就想得少、创造得少。因此,每每遇到需要孩子发挥具有童真的想象时,一个个课堂中的“精彩”都似乎变得可遇而不可求。当然,艺术想象与创造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学生的大胆协作,尝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甜头,学生才会明白什么是创造音乐,如何创造音乐。我们不该让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项目上,而应该让学生投入到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

其实,擦亮一根火柴,我们就可以点燃一片天空,新时代的音乐老师要走在教学的前沿,做那手持火把,带领学生进入音乐天堂的引路人。让快乐的音乐课堂能够还学生一个梦想舞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生;课前准备;教学方式

音乐教育贯穿于人们的整个学生时代,是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是养成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阶段,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

一、课前的精心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对音乐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掌握。要能够深入准确地理解教材,从而清晰地了解教材的思想内容。而且教师要能对教学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只依靠教学参考。此外,教师要能够深刻领悟教材文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教材进行深入开发。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从而选择那些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抓住契机,激活学生思维。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1.趣味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喜欢表现自己。通过设置一些课堂小游戏,例如,举行音乐知识比赛、猜歌名、歌曲接龙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搜索信息积累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的竞争,为了个人和小组的荣誉学生会认真地学习,也会主动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合作学习,学生积极主动而富有激情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能力和才华的机会,也为课堂营造了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2.发现学生优点,适时鼓励

小学生渴望被人重视,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讨论中,虽有师生之分,但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机会,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交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下的一种责任感。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锻炼。每组教学完成后,要安排适当的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精心编选测试的题目,逐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好的评价。

3.巧妙设问,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提问与否,问什么,怎样问,都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要选择提问的合适时机、得当的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如果问题提问选择不当,会打击学生自信,影响课堂气氛。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被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播放一些学习视频、教育视频和适合小学生的电影等,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形式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勇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当前的科学技术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配合多种乐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受能力

在日常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带有一些乐器的辅导。如果一首歌曲表演有了乐器的伴奏,会给表演增添不少色彩。同时,乐器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乐器的演奏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分辨音乐作品的音高和音低的区别。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加强节奏感受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根据节奏打拍子的习惯。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比如说先让学生学习四二拍子不带附点的句子,然后再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锻炼学生节奏的打法。学生在这种打节奏的训练中,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受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乐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了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给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特点,导致小学音乐教学存在很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乐器演奏相辅助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推进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舞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45-02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对学生“音乐实践及音乐创造”的能力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亲身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从实际音乐活动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而这种实践活动的实现,完全可以通过音舞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下音舞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音舞结合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传统地教授一些基础音乐文化、音乐技巧了,已发展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等。而舞蹈的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它已由原来单纯的美化肢体动作、完善情绪表达扩充到协调形体气质、体现情感表达、愉悦身心健康体魄。其继续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根本原因而在于它满足了人体需要,达到深层次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健康体魄的作用。

2.丰富学生情感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较少部分是非语言形式。在一些场合,非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甚至要高于语言表达。现如今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表现力。在语言产生以前,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肢体表现,而舞蹈则是这种肢体表现的艺术升华。具有与音乐一样的性质――体现某种情感。古人云:“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即是说当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就通过朗诵的方式补充表达,当朗诵也不能很好表达时就借助舞蹈动作来体现想表达的内容。舞蹈动作有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文化内涵,若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舞蹈动作,便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方式。此外,学生要想掌握好舞蹈动作就必须增加自己对舞蹈的体悟和创新。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若是能结合舞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展潜力。当学生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就能获得自信,并且逐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方法。

3.提升学生综合气质。舞蹈,是人类动作的艺术化。舞蹈教学即是教导、训练人的身体动作,此外还需要投入自身情感和精神,以达到协调一致的舞台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消耗体力,还要消耗脑力,在无形中就刺激了舞者中枢神经,训练了其支配意识。动作的训练还锻炼了韧带的柔软程度和肌肉对骨骼的牵引密度,能够改善骨质、稳固关节、提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度。此外,好的舞蹈要以准确的舞蹈动作(如收腹、挺胸、提臀、低头、回眸等)为基础,所以舞者需要长时间、高频率地做这些动作,于是就逐渐改正了那些不雅的形体姿势,培养了优雅的气质。

二、音舞结合教学形式在小学课堂开展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小学生这一群体的身心素质、年龄层段、实际需求,采用相符的舞蹈动作,将其尽可能地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降低动作变化的频率,同时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音舞的兴趣。如此才能达到音舞结合的最大益处,带领学生欣赏音乐舞蹈、学习音乐舞蹈、编创音乐舞蹈。具体策略如下:

1.舞蹈编创趣味化。兴趣是一切活动的不竭动力,使学生主动进行某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新课标较之于过去进步的地方则在于它将主动学习的权利赋予学生,由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由吸纳式学习变为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虽然音舞结合有众多的优点,但若是脱离学习主体这一客观实际,所有的优点都将转化为不可忽视的缺点。那么,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对参与音舞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增加舞蹈动作编创的童趣性,把舞蹈动作教学的简单化、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让音舞结合教学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特别是让部分动作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较差的同学以及大多数男同学积极的参与舞蹈动作即兴创编。那么,在音舞结合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怎样才能增加其童趣性呢?如:舞蹈动作中强调眼神与手势配合的,在音舞结合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模拟“摘成熟的果子”这一生活实例来训练。这是因为摘果子是一连串的动作,而摘成熟的果子就是一连串动作和眼神的结合,需要通过眼神去寻找,在差不多找好的时候伸手去摘。在这一模拟过程中将舞蹈动作与生活实例相结合,既避免了舞蹈动作教学的枯燥性,还降低了教学难度,调动了学生表演的欲望,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还可模拟创设某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既能展现天真活泼的本性,又能增添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民族舞蹈儿童化。纵观整个音乐教育的历史,虽不断改革创造出众多新体系,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仍是殿堂级人物,他们创造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世界的音乐教育都具有引领作用。他们都发源于其民族优秀文化,且符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对整个世界的音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论之,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56个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我国的民族舞蹈大多都保留着原始风貌,朴实豪迈、热情自然。教材中有很多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表演与聆听。比如:蒙古族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土家族歌曲《乃哟乃》;朝鲜族歌曲《桔梗谣》、彝族乐曲《快乐的嗦》、新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等,虽然小学生受其年龄局限并不是很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舞蹈成品赏析内容,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编创过程中所需要的舞蹈元素。通过欣赏优秀舞蹈,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舞蹈动作的即兴编创打下基础。考虑到小学生的特性,其舞蹈动作应尽可能的儿童化、典型化。

3.国标舞蹈游戏化。舞蹈种类众多,国标舞、芭蕾舞、民族舞均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国标舞还具有大众性特点,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在小学音舞教学中加入简化的国标舞动作,能够在学生间提供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日常仪态。但国标舞较小学生而言相对成熟化,不大容易接受。所以,可以在国标舞的中融入游戏教学,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爱尔兰民族的踢踏舞,既有弗拉戈舞的热情火辣,也有古典芭蕾的优雅和现代舞蹈的精致,动感十足。教师就可以抓住其典型动作:踏步、踏点步、抬跳步等,将其组合成一个小朋友们熟悉的带有游戏性质的集体舞,比如:集体舞《找朋友》、《校园多美好》之类的,规则根据具体舞步而定,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舞步并记忆歌词,完成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再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独特的国标舞情景游戏,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一段国标舞的形式,学好后跳给其他学生看,并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跳得最好的一个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国标舞的兴趣。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让家长参与,比如在班级期末音乐会中,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一起感受音乐与舞蹈结合的魅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常态化,涉猎更多的音乐舞蹈领域的知识。在音舞结合的教学中,教师针对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进行多方面系统的查阅,了解新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音乐的本体出发,研究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艺术,而舞蹈是视觉艺术,只有两者完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声与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只要搞清楚这些,音乐课堂中的音舞结合教学就可以进行下去了。只有大量的阅读借鉴,多利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将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研究的有深度,有底蕴。将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的具体课程圆满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婉铮.乐舞教学法在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教学小机智 创新

新教材内容以单元主题形式展现,每个单元都围绕主题由唱歌、欣赏、实践与创造四大块组成,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样多元化的音乐内容让教师的教育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那么在这种不断追求思索与创新的教学时代,教学机智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再缜密的教学设计也会在课堂实践中面临各种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所以教师要善于随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机智地化解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正所谓教学小机智让教学方法“活”起来;教学小机智让音乐课堂“美”起来;教学小机智让教师学生“笑”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抓住教学小点滴进行尝试与研究、反思与完善,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来与同行们共同研究与探索。

一、学科综合的快乐

在第13册音乐书第六单元教学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把《雪绒花》的英文纳入进来;但是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有的同学展现了对英文的兴趣和好奇,于是我马上留了这样的作业:课下同学们自己学会歌曲英文的朗读。在下一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朗读英文,然后复习汉语的《雪绒花》,最后由学生们演唱英文的《雪绒花》,并且让学生们用英文与汉语对唱合作。整节课气氛优美,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声音圆润、感情真挚,而且体会了学科综合的乐趣,音乐和英文相得益彰,师生们都感受了音乐的美和快乐。

二、美妙和谐的合唱

如在歌曲《踏雪寻梅》的教学设计中,由于考虑到合唱的难度和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把合唱作为教学内容;但在教学实践时学生们学习歌曲非常快,而且兴趣很高,非常喜欢这首歌曲,我看到这种情况灵机一动,引入了低声部的教学尝试。学生们同样显示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感觉很新鲜又充满乐趣,学得十分开心,唱得也很投入。然后我把学生分成声部进行演唱,并对双声部的配合与演唱提出了要求和提示。学生们演唱的声音更纯净了,在配合中找到了和谐的节奏,感受到了和声的美好,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增进了对歌曲的情感再现和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节拍律动,激活心灵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机会并不多。首先并不是每一首歌曲都适合律动,而且初中生们也少了小学时候的活泼好动的特性。因此,教师要恰当地抓住有这样风格的歌曲特色,给予学生们适当的机会进行展示,让学生们快乐地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如在第15册音乐书第五单元《我的祖家是歌乡》的教学中,由于歌曲旋律简单、歌词朗朗上口,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歌曲,演唱得比较有热情。这时我针对不同班的不同接受程度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1)特别不爱动不活泼的班,和学生们一起做书上的拍手活动配合演唱。(2)对于接受比较快并且相对活泼热情的班,不仅和学生们边唱边拍手,而且站起来简单地律动,活跃课堂气氛,唤发学生潜在的热情。这样的教学尝试在不同班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节拍和律动的引入带动了音乐课堂的快乐气氛,课堂像Party一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深情导入,创设情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教学导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热情程度、专注程度、感情投入情况都会因为教师的不同导入有波动。因此一个深情的导入、优美的语境会给一节音乐课创设良好的音乐气氛,为学生们打开快乐之门。如在学习《桑塔露其亚》歌曲时:(1)教师用如诗的语言介绍歌曲的背景,结合书上的背景画和学生们对海的认知描绘一幅优美的欧洲风景画;(2)启发学生们用诗一般的声音深情朗诵歌词,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脑海中再现歌词画面,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感;(3)向学生们简介八三拍的特色、船歌的风格、歌曲的力度。在这样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进行深情导入,唤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感情积累,为学习歌曲创设良好的情境和心理铺垫。

五、了解学生差异,完善教学设计

即使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而且一个音乐教师往往会教好几班级,这时教师的教学设计就不能一视同仁,使用同一个版本。音乐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班级有个清楚的认知,在教学设计时给予合适的教学梯度与策略;并在教学中找到适合每个班级特点的教学方式,把握这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来完善教学设计,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班级学生视谱能力音乐接受能力都较强,我就会采取视唱法教学或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有的班级学生视谱音乐接受能力较弱,我就会采取模唱、学唱等方法展开教学,教师多示范多引导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感受音乐的美好。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而且社会需求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的展开,新的教材的实施,都在深切地呼唤着教师的进步与发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和宗旨要求教师是智慧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应该是充满机智的;做一个研究型、学习型、反思型的新时代教师,更应该用发展的目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展开教育教学研究,充满机智地进行教学实践,跟上时代滚滚的教育潮流,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绽放美丽的笑容,收获美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师.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13册、15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8

首先,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篇9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一、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时代的含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众所周知,传统媒体无非就是电视、报纸、广播等,这些传统媒体对音乐的宣传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要。当歌手发出唱片时,以前人们可能会因为消息不灵通,错过很多洗涤心灵的歌曲,因此,新媒体的诞生刚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新媒体是随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应运而生的,互联网在近年来已经不是新鲜的词汇,大众对于互联网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被提出来,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新媒体不仅代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因为新媒体发展模式让大众与艺术更加接近,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媒体的认识。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真是含义就是一个让社会普通人民与艺术更加亲近的时代。

(二)新媒体时代对音乐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新媒体时代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音乐人而言,娱乐圈主要分为演员和明星,而明星中大部分都是歌星。高校音乐系学生大都梦想自己成为歌星,但是在传统媒体时代,给予学生们成名的机会是有限的。即使你有动听的嗓音和极强的创作能力,没有合适的机遇让大众看到自己,也只能被埋没在人群中。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音乐创作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天窗。音乐人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将自己的音乐呈现在互联网上,也可以通过一些第三方软件,如抖音、快手、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发表渠道的增多,大幅度的增加了音乐人成名的机会。第二个方面是对听众而言,以前人们听音乐的形式主要是电视音乐频道,很难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而且有时间的限制。通过购买音乐专辑,又会浪费很多的钱财。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后,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想要听的曲目,随时随地可以支持喜欢的歌手。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听众而言,更容易通过音乐获得好的心情。第三个方面是对社会发展而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音乐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无论是奥运会的开幕式,还是一年一度的春晚,都离不开新媒体时代下的音乐创作。新媒体不仅对音乐方面有很大的好处,对于社会信息的传递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互联网为国家政府的政策传达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互联网为让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更加严格,互联网作为一项时代科技产物,为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条件。第四个方面是新媒体时代对世界音乐的作用,因为有了新媒体模式,才能让全世界各国音乐之间有更好的交融。世界各国的文化之间不断切磋融合,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的教学现状

(一)新媒体教学的认识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在认知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校对新媒体的认识上,由于现在高校将学生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学历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扩张学校的知名度,所以,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以后,不会因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淘汰。目前高校的老领导不能接受和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认为那不是正经的渠道,从而导致学校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第二个方面是老师对新媒体认知,高校的老师一般都是比较年长的,有丰富的传统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和课堂上都能够轻车熟路的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工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课堂上也就不会注重音乐教学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高校教师,他们通过传统的教育学理论熏陶,对新课改和新媒体等新鲜事物比较陌生,不能顺利的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这样教导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从而形成一个死循环的状态,让高校教学得不到很完善的改革。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虽然高校学生处于最美好的年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他们大多都不懂得利用新媒体时代,充实自己所学知识。当教师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刚从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中过渡过来,所以很多学生还不能接受利用新媒体教学工具。对于一些高中学习时期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到了大学以后压抑不住自己对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需求,经常通过互联网打游戏、看电视、看娱乐新闻等,不能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帮助。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学校方面对于新媒体的认知上,还是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认知上,都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对音乐教学的需求。

(二)新媒体教学设施问题

新媒体时代,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措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关于艺术的学校院系中,没有和新媒体时代有关的高科技教学措施和教学理念,会严重的影响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只学到基础的理论知识,很容易和新媒体时代格格不入,这样的教学也满足不了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首先在教学设施上,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一部分先进的学校采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作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更应该时刻响应国家的号召,将高科技成果应用于课程教学中。部分高校虽然具备新媒体的基础设施,但是没有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学生们接触不到最新型的技术,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音乐改革的途径

(一)增加新媒体教学设备

要想让高校音乐教学不和社会脱轨,学校必须给学生配备先进的新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新媒体时代的好处。首先是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学校的新媒体设施,对当下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自己创作的音乐进行思考,如何能让听众喜欢。其次是让学生通过新媒体设施,通过查阅关于音乐创作的资料,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高校在安装音乐教学用的设备时,要注意合理的安排音乐软件和硬件,硬件设施能够让学生更完美的演绎歌曲,通过采购先进的教学设备,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更高级的音乐舞台。音乐教学软件和流行软件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学校在对音乐课程用软件进行安装时,要注意参考社会上流行的软件,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寻找流行音乐素材,并能够顺利的宣传自己的音乐。

(二)教学观念的改变

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从认知方面,教师和学校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切实的体会新媒体时代到来后,社会音乐方面出现的变化,并能够将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完美的融入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传统的音乐及音乐模式固然优秀,但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在不断的改变,就比如古代流行的诗歌,诗歌内容具有丰富的含义,而且非常的押韵,但是随着人们思想境界的不断改变,依然被社会流行音乐取代。所以,高校教师要懂得随机应变,让学生也能够接受新型的教育模式,不能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一成不变。学校在新媒体时代也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限制高校音乐系学生使用手机和流行软件。传统的音乐模式虽然非常经典,但是已经不能符合所有听众的需求,尤其是很多零零后们,他们聆听音乐的方式主要是一些直播软件,所以,学校要对所有的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产物一视同仁,并鼓励学生去研究新的音乐软件。

(三)提高高校音乐教师整体素质

高校教师因为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关于教导音乐传统理论知识没有问题。但是在新事物的接收方面,因为高校老师的阅读和娱乐习惯比较高端,不能及时的接触到社会流行的新媒体,所以课堂效果不会很理想。音乐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需要大众听到自己的创作,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只有让自己的音乐创作被大众接受,才能证明自己的音乐创作实力,并因此成名。所以高校音乐教师也要扩大自己的信息获得方式,争取能够让当下流行的音乐曲目和音乐软件更好的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音乐的推广方式,最好能给每一位学生找到合适的娱乐公司,让学生通过在公司中实习,真正的了解到音乐的发展和需求。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使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时代的大众软件,让学生从中了解大众的喜好,并能够按照其喜好,进行流行音乐的创作。所以,当下高校音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需要音乐教师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变,从而让学生自身和学生的音乐创作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声乐实践教学;个体差异;歌唱技能;考核方式

近年来,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结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声乐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从中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歌唱技能而轻实践,应将技能与实践密切结合。新形势下的声乐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新方法,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实践教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助益,激发他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一、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有助于声乐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是人的心理发展变化和内心冲突最为强烈的时期。大部分学生是出于热爱艺术而报考音乐教育专业,但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一般,以及艺术院校收分较低的缘故报考音乐教育专业。另外,由于每位学生还存在着生理及心理上的差别、声乐基础好坏的差别、音乐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差别,故他们在声乐学习的努力程度上及实践水平上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学生各方面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教师的实践教学,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条件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学业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积极主动的,而少部分学生是急躁的、懒散的、学习被动的。积极主动型的学生学习稳定,进步明显,实践效果较好;急躁、懒散、学习被动的学生则进步缓慢,实践效果不好。而歌唱技术的掌握主要是靠大脑神经支配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除了掌握发声技巧外,还要注意音准、节奏,力度变化及语音、语意的表达,这都要靠大脑两半球交替协调工作,所以说声乐学习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头脑、准确的思维和正确的思想,而教师就要细心地了解每位学生,并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学习主动型。教师对这类学生应做到宽严适度,不能过度偏爱,应对其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让他们熟练掌握歌唱技能外,还应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

(二)紧张型。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及采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增强发声器官及各腔体的活力,多让学生做些松弛的动作,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三)懒散型。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做快速练习,同时多念几遍歌词体会含义,来促使学生的歌唱情绪高涨,使发声器官的各机能准确无误地配合,巧妙地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积极歌唱。

(四)学习被动型。上课时教师可以多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内在听觉细心地分辨自己的声音,同时还要让他们分辨对与错的声音及内在感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也可有意安排学习主动的学生和比较被动的学生在一起实践,慢慢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声乐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正视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在掌握歌唱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以传统教育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歌唱知识技能,以致许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发现本科学习的歌唱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实用性,这都是声乐教学中未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欠缺实践经验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在学生掌握了基础歌唱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比重。

(一)多元化教学观念。声乐教学应多增加学生的实践与讨论等双边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学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还能使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效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注重专业技能与实践相联系的应用性。在努力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声乐基础理论与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密切联系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拓宽实践教学资源。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声乐课堂的信息量,将学生带进形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互动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歌唱技能。(四)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比赛;也可组织学生观摩声乐比赛或音乐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自觉的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校声乐教学应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考核方式的调整有利于声乐实践教学的实施

专业考核历来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教学往往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学生的声乐成绩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考核,大都以期末考试为准,未将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列入考核系列,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实践不努力,临近考试时突击一首考试曲目,其结果造成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扎实,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难以实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的整体声乐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因此,考核方式的调整也应该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核方法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只有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声乐学习成绩的考核,可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为辅。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他们的整个声乐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促进声乐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平时成绩,成绩比重约占20%。这种形式应多样化,可包括课堂考勤、上课质量、课后练习情况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关要严,对其完成演唱作品的目标要求、练习时间、完成质量要有明确规定,既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一年级上学期,可让学生演唱基础发声练习6条,结构练声曲3首,中外艺术歌曲各3首;三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演唱基础发声练习6条,结构练声曲3首,中外艺术歌曲各1首,中外民歌各1首,中外歌剧咏叹调各2首;学生每学期应有1次学结,阅读相关论文12篇或书籍一本。

(二)实践成绩,成绩比重约占20%。艺术实践形式包括观摩音乐会、参加舞台艺术实践、参加教学实践音乐会、参加各类声乐比赛等。如一年级上学期观摩音乐会2次,参加舞台艺术实践1次;三年级下学期观摩音乐会3次,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教学实践和声乐比赛各1次。这样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注重学以致用。

(三)期末成绩,成绩比重约占60%。期末考试由演唱歌曲的难易、技术掌握、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组成。声乐教研室可对学生每学期的考核内容进行规定。如一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的歌唱技能还不够扎实,考核内容可选择演唱结构型练声曲或较简单的中外艺术歌曲;三年上学期由于学生的歌唱技术较熟练、水平较高,可在考核内容上选择中外歌剧咏叹调;而在三年级下学期由于学生弹奏水平提升,可考核中小学歌曲的自弹自唱。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强调了专业性,又突出了师范性。这种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的优点是:1.减少期末考试比重,增加平时考核和实践考核比重。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2.减轻了部分学习努力但先天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的考试压力;3.优化声乐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改变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调动教师备课、授课、研究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4.拓宽教师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虽然高校音乐教育声乐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声乐教学改革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声乐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