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审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审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审计方案

篇1

关键词:地铁;换乘车站;既有线;方案比较

中图分类号:U231+.4

1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地铁换乘车站成为线网规划和工程设计关注的重点,其核心就是如何解决换乘方式。因此换乘车站的建筑设计和设备布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沈阳地铁中医药大学站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2车站周边概况

沈阳地铁中医药大学站为10号线与既有2号线的换乘车站,位于北陵大街与崇山路的交叉路口。崇山路为沈阳市一环路,道路红线宽60m,在道路中央为跨北陵大街宽20m的高架桥;北陵大街道路红线宽60m,双向6车道,路口附近人行道较窄,其余范围人行道较宽。

交叉路口东北角为4-11层的兰亭宾馆及其门前广场,兰亭宾馆门前广场设有既有2号线中医院大学站A号出入口;西北角为5层的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和绿春江酒店,绿春江酒店靠北陵大街路侧设有既有2号线车站风亭结构;西南角为体育工作队7~15层住宅楼;东南角为5~7层辽宁省中医院及其院内绿地、停车场。(图1)站点周边主要为居民区、学校及医院,客流条件较好,四角客流相对均衡。

高架桥北侧控制性管线主要有管底埋深3.72m的φ1500的排水管、管顶埋深1.9m的φ1200的给水管、高架桥下有管底埋深6.11m的2400×2200的排水管。

2既有2号线车站概况

地铁2号线中医药大学站沿现状北陵大街南北向布置,车站位于现状十字路口北侧,采用暗挖洞桩法施工,主体为地下双层三跨圆拱直墙平底结构形式,12m岛式站台,车站顶覆土厚度约8.3m,站中心轨面埋深约20.9m,车站设两组风亭及三个出入口,1号出入口设置在交叉路口东北角的兰亭宾馆门前,2号出入口设置在车站东北角旅游学校宿舍楼边缘,正在实施,尚未投入使用,3号出入口设置在车站西北角,沿北陵大街现状道路设置,四号出入口设置在车站西南角,仅预留侧墙接口条件,尚未实施。在东南角的1号出入口转弯部位预留十号线换乘通道接口条件。车站南侧区间采用暗挖法施工,临近车站部位为标准马蹄形断面,区间顶覆土厚度约16.8m。

图1车站周边及既有2号线示意图

3主要设计原则

车站总平面和空间布局应符合沈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要求,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车站所在地区的详细控制规划相互协调,因地制宜并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妥善处理好与地面建筑、地面道路、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之间的关系,最终稳定站位、选定站型、合理控制车站规模。

换乘车站设计,应结合客流特征,统一规划、同步设计,优先采用付费区内换乘的换乘方式。凡两线建设期相近的换乘车站,换乘节点应同步实施;不能同步实施时,应预留换乘节点的土建接口条件。 换乘车站出入口应优先考虑共用的原则,统一布局、节约用地。

4方案设计

地铁2号、10号线中医药大学站换乘方案经现场勘察和方案论证与分析,有3种方案可以选择,方案详述如下。

4.1 方案一

车站为地下三层12m岛式站台车站,设置在崇山路高架桥北侧,与2号线车站呈L型布置,车站采用三层暗挖结构,区间下穿2号线区间。共设置3个出入口及2组风亭。3号风亭、4号出入口需占用练车场用地,5、6号出入口和4号风道位于路南侧。本方案区间下穿2号线区间,垂直净距约1.5m,车站覆土约10.7m。

两站通过中部的暗挖换乘通道相连,通道宽8m,长96m,换乘通道需下穿国防科技办办公楼。(图2)

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设备层,地下三层为站台层。车站总长146m,标准段宽度20.9m,车站站台中心处埋深10.48m,车站总建筑面积:15677.66m2。

本方案车站暗挖,不影响管线和交通,只附属占用练车场用地,且站厅同层,换乘顺畅。

图2中医药大学站换乘方案一

4.2方案二

车站为地下两层12m岛式车站,设置在崇山路高架桥北侧,路口西北角。车站西端将设备用房外挂,需占用部分练车场用地,车站东端风亭和既有2号线车站南端风亭与地面改造建筑物合建。车站长151.6m,标准段宽20.5m,加宽段总宽42m,总建筑面积12115m2,共设置3个出入口及2组风亭,其中4号出入口与恢复建筑物合建。

10号线区间上跨2号线区间,车站占用崇山路部分机动车道,需采用盖挖法,车站覆土约为3.5m。

两站通过半明挖半暗挖换乘通道相连,通道宽8m,换乘通道内需设置楼扶梯。(图3)

该站位对拆迁地块影响相对较小,并且车站可实现与地面建筑一体化建设,但需协调占地情况。

图3中医药大学站换乘方案二

4.3方案三

车站为地下两层12m岛式车站,设置在崇山路高架桥北侧,路口东北角,10号线车站与2号线车站L型通道换乘。

车站长198m,标准段宽20.5m,共设置2个出入口及2组风亭,左端风亭位于桥下,右端风亭需需拆迁妇幼保健院建筑,2个出入口均设置路南侧,北侧出站客流需通过换乘通道至既有1号出入口。10号线区间上跨2号线区间,区间垂直净距约1.0m,车站覆土2.5m。

两站换乘通道改造既有1号出入口,利用1号出入口通道作为换乘通道,1号出入口另设地面厅。

本站位所在区域管线更为密集,施工期间需迁改管线,东端风亭设置需拆迁妇幼保健院建筑物。

图4中医药大学站换乘方案三

表1 换乘方案经济技术比较

受既有2号线车站的影响,2号线区间埋深仅为16.8m,并设置人防段,限制车站的埋深及站位。路口空间局促,限制车站站位及宽度;并且车站工法的选择需考虑崇山路下管线迁改的路径及对两侧建筑的处理,且中间有高架桥,桥桩对车站位置影响较大。综合分析三个方案(表1),选择方案一,即暗挖三层岛式车站,与2号线车站通道换乘。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沈阳地铁中医药大学站的方案分析,在既有2号线中医药大学站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针对车站埋深大小,换乘功能强弱,受既有2号线车站及区间的限制情况,对既有2号线车站内布置的影响大小,车站施工难度大小,拆迁改移难易情况,对10号线中医药大学站的方案进行比选,得出中医药大学站的换乘方案。

换乘车站设计受既有车站及区间的影响较大,妥善处理好与地面建筑、地面道路、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之间的关系,最终稳定站位、选定站型、合理控制车站规模。希望能给类似换乘站的方案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刘夏润(1990- ) , 男, 助理工程师, 2012 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工程专业, 工学硕士。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鲍宁.城市地铁换乘站建筑设计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高嵩. 城市地铁换乘枢纽建筑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4]王继山.地铁换乘车站型式浅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9(10):30-32

篇2

摘要:建设项目投资失控是我国固定投资领域或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全过程工程造价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分析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探索相应改革措施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1 引言

目前,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着技术与经济相分离的状况。我国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把工程造价看成是财务、概预算人员的职责,认为与已无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往往只注重工程质量控制及工程进度控制,忽略对建设项目的投资进行控制。如果技术人员忽视工程造价,管工程造价的人员不懂得与工程造价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工程造价就难以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建设项目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情况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非常普通的现象。失控的工程造价增加了投资压力,增大了工程成本,降低了投资效益,影响投资决策,极大地浪费了国家资财,并容易滋生腐败或犯罪。全过程工程造价审计可通过对全过程工程造价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分析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本文将探索相应改革措施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2 全过程工程造价审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全过程造价审计的范围定义

全过程造价审计中,全过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认为,实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审计的项目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及项目后评价阶段。上述阶段又分为若干个小阶段。

同时,由于审计部门介入时的阶段不同,一般又可以形成:自项目建设书及可行性研究(策划)阶段开始至工程竣工的全过程造价审计;自设计阶段开始至工程竣工的全过程造价审计;自项目施工招标阶段开始至工程竣工的全过程造价审计;自项目施工阶段开始至工程竣工的全过程造价审计。

2.2 全过程造价审计的过程管理

全部过程通过各个阶段创造的结果相互联系,前一个过程的输出或结果成为后一个过程的输入。投资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就作为设计阶段概预算的依据,工程结算价以不超过概预算价为优。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概算不超估算,预算不超概算,结算不超预算”。全过程造价审计的过程分为四个过程组,每个过程组有一个或多个管理过程。

1.启动过程一一投资决策阶段:授权和批准造价审计项目的开始。

2.计划过程一一设计阶段:定义、明确项目目标,进行项目方案评价,选择出最优方案。

3.执行、控制过程一一招投标、施工阶段:协调项目人员和其他资源以执行造价审计计划,同时通过定期监控造价审计的执行情况,识别造价审计偏差,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确保全过程造价审计项目完成。

4.收尾过程一一竣工验收阶段:建设项目的正式接收并达到造价审计的目标。

2.3 全过程造价审计的沟通管理

进行全过程造价审计的沟通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造价信息被及时、正确地取、收集、分发、存储以及最终进行处置,保证建设项目内外部的信息畅通。为做好造价审计每个阶段的工作,以达到预期标准和效果,就必须在建设项目中涉及的不同单位内部、单位与单位之间以及项目与外界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快速、准确地传递和沟通信息,以利于项目内部各个单位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同时通过大量的信息沟通,找出项目管理问题,制定政策并控制评价结果。

造价信息在全过造价审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全过程造价审计必须建立在造价信息管理基础上,造价信息管理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掌握并充分利用造价信息,可以提高工程造价审计水平,有利于尽早发挥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工程造价审计中的自目性,加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3 全过程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研究

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是融合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并通过众多的工程造价审计单位和造价工程师,在长期的工程造价审计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发展出来的方法体系。工程造价审计部门通过对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进行确定和控制。

3.1 项目评价方法

1.财务评价方法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是项目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投资项目财务评价包括财务赢利能力评价和债务清偿能力及财务可持续能力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法

国民经济评价是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方法,它要求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宏观经济的战略高度来评价投资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带来了影响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为投资项目付出的代价。国民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费用一效益分析方法。它要求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国民经济参数,分析计算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费用和效益,评价项目投资行为的国民经济宏观可行性。

3.方案经济比较法

方案经济比较是技术政策、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和项目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各项主要经济与技术决策均应在对各种技术上可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计算,并结合其他因素详细论证、比较的基础上做出决择。

3.2 价值工程法

价值工程是指着重于功能分析,力求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生产出在功上能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组织的活动。

价值工程法主要应用在项目评价或工程设计方案比较中,它是评价某一工程项目的功能与实现这一功能所消耗费用之比合理程度的尺度。它是以提高价值为目的的,要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为基础,以科学的技术方法为工具。

价值工程在工程项目评价或设计方案比选中应用,并不是对所有内容都进行价值分析,而是有选择地选择分析对象。其对象是选择方法有ABC法、比较法等。

3.3 方案综合评价法

方案综合评价就是在建设项目各方案的各部分、各阶段、各层次评价的基础上,谋求建设方案的整体优化,并不是谋求某一项指标或几项指标的最优值,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所需的信息。

传统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列出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值以及反映其他效果的非数量指法,由专家们论证后由决策者决定或不经论证直接由决策者决定建设项目的优劣。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度,即先确定目标、评价范围、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双重,再确定综合评价的依据,最后选择综合评价方法,做出评价结论。这个工作程序中包括预测、分析、评定、协调、计算、模拟、综合等工作,而且是交叉和反复进行的。

3.4 概率分析法

概率分析也称风险分析,当某方案中有关参数值不确定,但知道其概率分布时,就可做概率分析。概率分析是在对不确定因素的概率大致估计的情况下,研究和计算各种经济效益指标的期望值及风险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项目决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选择,更多地用于工程招投标中投标报价的决策。

3.5 概预算法

工程概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最基本的方法,它是由建设程序和建设项目特点以及建筑产品特点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各种概预算方法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大体归纳为两类:一是定额计价法,二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在全过程造价审计中主要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1.定额计价法

定额计价法是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颁布的各种工程建设计价定额,结合工程图纸或工程资料,按照工程造价计算程序计算工程造价。它又分为工料单价法和综合单价法。

2.工程量清单计价法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指由招标单位按照《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包括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和项目编码、统一的计量单位、统一的工程量计规则),根据设计图纸计价工程量并给予统计、排列,从而得出清单。投标单位据此清单,结合拟建工程和企业自身情况进行报价,作为评标、定标和施工合同签订的依据,并据此进行工程造价的结算、决算。

4 结语

建设项目不同于其他产品,具有施工周期长、价值大、交易在先、生产在后的特点,这给建设项目管理带来了困难,也对建设项目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必须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实施审计。全过程控制建设项目造价是基建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加强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可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严玲,尹贻林.工程造价导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天津:2004.

[2]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日代建制理论与实务[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史丹丹.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

篇3

一、审计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已经正式。这份基于对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和对2010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跟踪调查研究的报告,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专题研究:教学培养评价”等三方面公布了相关数据。报告显示:在2013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名)中,审计学专业排名第九;2013届半年后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中,审计学排名第五,其他九个专业是建筑学、城市规划、播音与主持艺术、给水排水工程、小学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音乐表演、金融学、新闻学。

对于想要报考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份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于审计专业的需求。由于高职专科层次的院校开设审计实务专业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招生年限也较短,报告没有显示高职专科层次的就业情况。但是这样的结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推论到高职专科层次。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是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会计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会计行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该《会计人才规划》中得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会计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涉及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别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增长50%;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审计实务专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前景。

二、“能力与素养并重,岗证课一体,课内外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就业单位对各类审计人才的需求,分析了审计助理岗位、审计专员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电算化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能力,设定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培养目标,把课内教学培养职业能力,课外社团锻炼职业素养融合在一起,并进行多层次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

范红梅(2013年)在各知名网站上选取了全国各地对审计岗位人员的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几个特征:其一,从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职业不需要过高学历;其二,在强调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对不同层级职位的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均有较高的要求。以审计助理职位为例,要求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或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忍耐力强,能吃苦耐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强等。审计相关行业协会也对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能力与素养并重”。

如何达到“能力与素养并重”?首先,实施“岗证课一体”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岗位,通过证书,适应社会需求,制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其次,课内外融合。课内指在课堂上和实习实训中完成任务,获取能力。课外是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社团,在活动中锻炼职业素养,培养职业道德。

篇4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5岁(1986年3月23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9个月]

公 司:XX培训机构

行 业:教育/培训/院校

职 位:销售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管理科学

学 校:电子科技大学

自我评价

管理科学专业毕业,积极乐观向上、性格沉稳、善于与人沟通、真诚正直、与同学相处融洽。热爱学习,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优点,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对待工作,能够时刻保持着积极与独立的心态,抗压能力强,能够吃苦耐劳,有耐心,敬业精神强熟练运用SPSS等分析软件。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主管

工作经验

2011/4—至今:XX培训机构[ 1年9个月]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市场部 销售主管

1、带领组员往既定目标发展,完成保底业绩任务,冲刺更高目标等;

2、激励组员:通过励志视频和励志文章、目标愿景、成功案例分享激励,设定完成更高目标正激励,设定完不成底限任务负激励等;

3、辅导组员:培训组员认识产品卖点,分析客户群体所在,教导大家资料查找及获取,培训与客户沟通、短信跟进,沟通客户情况,促成等;

4、监督组员:检查客户资料、电话量,考核销售话术、考核产品知识、考核业绩完成情况等。

---------------------------------------------------------------------

2010/3—2011/3:XX会计师事务所[ 1年]

所属行业: 会计师事务所

财务部 高级审计员

1、负责编制审计总体计划,审阅分析客户相关资料信息并制定具体审计方案;

2、带领3至5人的团队执行现场审计,征询调查客户公司运营状况,分析内控流程和财务制度的设计以及执行情况;

3、总结审计调整事项、内控缺陷及改善建议并同客户交流沟通审计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

4、完成后期工作,负责编制内控管理建议书,起草审计报告和其他报表;

5、撰写审计工作小结和管理层建议书;

6、维持并发展与客户良好的工作关系,为客户提供内控管理咨询及会计税务咨询。

---------------------------------------------------------------------

2008/7--2010 /2:XX工程有限公司 [ 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仪表设备

技术工程部 工程师助理

1、负责机械(CAD、CAXA等)及仪表图的绘图工作;

2、负责产品专利申报、书写测试总结文档,办公室各种行政事务的处理、客户接待;

3、负责研发中心采购等费用票据的帐务报销等财务工作;

4、负责研发中心员工招聘、录用、培训、绩效等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 2.人员招聘与配置3.培训开发与实施 4.绩效考核与实施 5.薪酬福利 6.员工关系管理)

教育经历

2004/9 --2008 /7 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科学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 /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5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本文以实际调研情况作为基础,深入分析审计管理体制下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出的必然性,并基于此提出怎痈好的发挥决策优势,促进人力资源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 审计管理 体制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 措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国家印发了基础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下的,适用于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试点方案,这一办法的出台,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在此之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这一试点方案提出的必然因素。

一、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用人机制不合理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试点方案提出之前,很多单位在用人机制上存在不少问题,单位领导在用人制度上仍然存在着传统的理念,严格招聘但忽视培训计划的实施,大多数的应聘者都是经过严格的与本工作内容相差加大的考试中经过审核然后应聘,导致对工作内容的不熟悉、不专业,大大打消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在传统的单位人员管理中,多数管理者对人员采取绩效薪酬来为员工支付应得工资,但是他们的工作目标又是管理者下发的,并不是由自身所决定,这种情况导致单位工作人员无法充分的调动积极性。

(三)审计人员短缺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单位在人员成本的支出上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单位对人力资源需求开始增多,除此之外,国家对各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资源,导致在单位内工作的人员减少,由于审计工作强度的增大、标准的增高,职工承受的压力开始增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由于人员的不匹配导致部分地区无法及时的审计,使得审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严重滞后。

(四)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审计人员采取传统的审计措施和传统的管理理念,导致招聘新员工时按照传统的招聘标准,并且给予传统观念和审计方式的灌输,导致单位内人员的专业性能得不到提高,此外,单位领导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经调查显示,在审计单位负责审计工作的员工中,30岁以下的人员不到全部员工的百分之二十,45岁以上的员工占全体员工的一半,单位职工的老龄化日益严重。

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完善用人机制

试点方案的提出,使得审计制度的实施得到改善,方案中提出的统一制定人员招聘和晋升机制,有利于改善用人方案,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招聘、统一选拔和录用,有利于人员的统一管理。

(二)完善激励机制

试点办法的提出,指出了单位中激励机制的不合理性,并基于此提出改革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努力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晋升和激励机制,将地方单位的人财物统一管理并统一下发,有利于保证党内工作的廉政清风。

(三)调动了现有人员的积极性

试点方案的提出充分调动了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了现有审计队伍的工作潜力,激发了人员工作的热情。办法的提出,有利于审计体制的进一步更新,开发了一种审计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单位领导层的管理水平,方案中将城镇中各人员的现有资源统一调配,重点在于强化‘数字化’审计模式,建立一种适用于各个层级党内机关人员适用的激励模式。

(四)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审计体制的改革不仅有利于人员选拔标准的规范,对于强化人员队伍专业素质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了试点办法推行之前在机关内盛行的传统管理方式,使各领导阶层开始注重对员工的后续思想观念更新和专业所需知识内容的培训,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标准也有了统一,不再是过去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自己理解的标准了,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的提高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还能使职工充分交流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让职工敞开心扉谈论工作,而不是畏畏缩缩不敢说话,为审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推动审计工作更加专业性。

(五)发挥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导作用

关于审计体制中人力资源的改革措施,有利于实现审计真正由审计体制改革主导的模式,使得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更加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无时无刻不放松的工作状态,为审计体制全面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确定审计工作使命的前提下,使工作理念能够与审计理念、时代潮流保持共同进步,使审计工作能够真正发挥体制改革下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明确了审计单位的职责,使得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人力资源工作管理更加完善,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作用,并强调审计的独立属性和作用。

三、结语

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审计工作开展又一重要的探索,改革中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保证审计工作更加稳步前行的重要途径,对于稳步推进审计工作开展,实现审计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成功度;项目生命期

建设项目管理是以建设项目为管理对象,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最优化地实现项目投资目标,对项目寿命周期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系统管理活动。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提高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确保国家建设计划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项目管理工作绩效的审计,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项目建成后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内容

建设项目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因此,只有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审计,才能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绩效做出完整、有效、合理的评价。

(一)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管理审计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直接决定了项目的规模和方向,根据项目建设意图进行项目的定义和定位,以便在项目建设活动的时间、空间、结构、资源多维关系中选择最佳的结合点,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的最优建设方案,并展开项目运作,保证项目完成后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投资决策阶段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努力提高工程投资的效益。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作审计主要包括:

1、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审计

前期策划工作审计的重点是:项目构思工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项目目标系统的完备性和实现的可能性;项目定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否编制项目管理规划方案,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建设工作结构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里程碑计划实施的程序性和可行性等。

2、可行性研究工作审计

可行性研究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主体资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的客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

3、项目建设决策工作审计

在本阶段审计重点包括:项目建设决策工作程序的合法性;项目的建设标准的客观性;建设地点选择的准确性等。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管理审计

1、设计准备工作审计

设计准备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项目建设目标是否明确,设计任务书是否完备,设计单位选择是否合理,设计所需的地质勘探等资料是否完整、准确等。

2、方案设计工作审计

方案设计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初步设计方案是否经过论证,功能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方案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设计概算是否控制在建设单位的期望值之内,设计是否经过审查,程序是否规范合理,设计进度是否符合建设目标等。

3、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审计

施工图设计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有无实行限额设计,各专业设计配套协调是否合理,设计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投资、功能和进度要求,结构、选材等方面是否合理,在满足建设单位投资目标条件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情况,设计文件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设计变更是否合理等。

(三)建设项目建设招投标阶段的工程管理审计

1、招投标准备工作审计

招投标准备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是否制定了相应的筹资计划,筹资是否经济合理,资金计划是否满足工程建设需要,项目的拆迁工作是否满足建设要求,项目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招标申请资料是否完整、内容是否真实,招标机构的组建或招标单位的选择是否合理合法等。

2、招投标工作审计

招投标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招标方式和程序是否合理合法,招标文件是否经过完备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审查,标底是否经过审计、是否体现优质优价,投标资格预审工作是否合理合法,开标、评标、定标过程是否规范合法,评委的选择及评委的评审工作是否公平公正,评标办法是否合理,评标报告是否真实合法,中标人是否在评委推荐的中标候选人范围内,中标结果是否进行公示等。

3、建设项目合同订立工作审计

合同订立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是否真实,是否按照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的内容订立合同,合同条款是否齐全严谨公平合法,承包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双方责任划分是否清楚,合同是否对工程分包提出相应的资质、能力、范围等规定,招标项目合同是否进行备案等。

(四)建设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审计

1、建设项目施工准备工作审计

施工准备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是否认真进行了图纸会审,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现场条件,是否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各项目参加方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是否建立,物资供应渠道是否落实、能否满足建设项目建设需要等。

2、建设项目施工工作审计

施工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各项目参加方是否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内控制度并有效执行,相互间是否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施工期间各环节的畅通,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目标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物资采购供应是否满足进度要求,工程计量支付是否按照合同文件进行,计量的基础资料是否真实完善,工程变更和签证的审批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程序,工程索赔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和合同文件,工程验收、资金到位是否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等等。

3、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审计

竣工验收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承包商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项目是否通过预验收,如未通过预验收,承包商是否在规定期限进行整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组织竣工验收,项目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或形成生产能力,承包商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整改,竣工工程结算是否真实、准确,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是否完整合理,工程财务决算费用是否客观合法等。

(五)建设项目使用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审计

本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缺陷责任期的保修管理工作和项目后评估工作,审计工作侧重分析项目投入使用后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与项目前期策划所确定的目标相比较,以判断该项目实现预期目标。

二、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指标的设立

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管理审计质量,必须使审计工作规范化,科学评价建设项目管理绩效状况,如何建立项目管理审计的评价标准或评价指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刚刚引入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法律法规对其绩效评价指标加以界定,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予以参考,从而加大了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对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一)建设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标准的特征

1、客观性

评价标准应当能客观地反映工程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科学性

评价标准必须科学、合理,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客观。

3、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保证能够做出客观评价。

4、可比性

不但要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纵向分析,而且要对不同地区同类项目进行横向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5、权威性

评价标准应当能够反映同类建设项目管理的真实水平,能够被评价者、评价对象及有关部门所接受。

6、完整性

评价指标应当完整,不能有遗漏,保证做出全面、完整的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是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因此,对建设项目管理绩效审计应当从目标审计和过程审计入手。

1、建设项目目标成功度

项目目标成功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项目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对照原定目标完成的情况,检查项目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分析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项目目标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项目目标评价可以从项目的系统目标入手,从功能目标、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方面进行评价。

2、建设项目过程成功度

由于项目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整个生命期,对建设项目的过程审计,是对项目立项决策、建设实施及运营管理全过程的系统总结与回顾,全面评价项目前期工作及实施过程中各主要环节的工作绩效,分析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原因,为今后改进项目管理工作积累经验。根据建设项目生命期项目管理的任务,建设项目过程成功度可分为:

(1)建设项目策划阶段成功度

可以从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可行性研究费用和质量、项目决策周期、决策程序的合理性、决策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审计。

(2)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成功度

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财力、物力集中投放和耗用过程,它对项目能否发挥投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阶段成功度可以从勘察设计工作、招投标工作、建设环境、项目变更情况、施工组织与管理、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和安全情况、项目竣工验收等等方面进行审计。

(3)投资执行成功度

主要审计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可靠,资金总额是否符合项目开工建设的要求,资金供应是否适时、适度,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等。可以从建设资金筹措、施工期各年度资金到位率及投资完成情况、工程竣工决算与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的比较分析、工程投资节余或超支的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审计。

(4)项目运营阶段成功度

主要衡量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测情况或其他同类项目的运营情况相比较,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项目运营阶段成功度可以从项目运营管理水平(达到设计能力、财务状况等)和项目效益预测(达到设计能力状况及预测;市场需求状况及未来预测;项目竞争能力现状及预测;项目运营外部条件现状及预测等)等方面进行审计。

三、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审计范围涉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的技术方法有:观察法、比较法、归纳和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类比法、数学法、实验法等方法。在审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特别注意指标的可度量性,尽量使非数量指标定量化,以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二)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相结合

建设项目管理绩效审计,不但要对项目全生命期有关指标进行纵向分析,而且要对同类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

进入21世纪后,项目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增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可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如挣值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以保证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四)注意项目管理与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区别

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一般从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方面进行,其重点是从整体上评价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是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结果是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度量,而项目管理绩效的结果则反应了建设项目绩效的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汤爱臣.对工程项目管理审计工作的思考[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10).

2、辛侨.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5).

篇7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全过程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23-01

1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原则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综合性活动,需要各项目参加者相互配合协调,使各项工作形成合力,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在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时,必须明确工作目标,合理定位,开展工程跟踪审计工作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服从项目总体建设目标。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包括进度、功能(质量)和投资,跟踪审计时必须明确具体要求,围绕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对各建设目标分析和评价,做好各建设目标的平衡与优化。二是以投资控制为中心。建设项目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投资,因此在进行跟踪审计时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监督建设资金的运用、投资的控制情况,同时,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

2 跟踪审计的内容

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其目的是通过协助业主控制项目建设成本和对整个项目各环节的程序监督控制,使工程项目合规合法,工程总造价有效控制在成本控制目标之内,并顺利完成竣工决算,因此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一般实行建设前期、建设期间、竣工决算几个过程(本人认为民间投资的跟踪内容在建设期间有一致性,因此不单独展开),主要内容分别为:

(1)建设前期主要跟踪审计的程序性内容有:建设项目法人制是否建立;建设项目可研、立项、初步设计、概算、规划、消防、土地征用和环保等内容是否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项目是否列入年度建设计划,资金来源是否合规、合法;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重要设备材料等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并签订合同;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超越规定资质要求;预算或标底编制是否符合定额规定,工程的计价依据和原则是否合规、合法、准确;建设项目的管理单位(如代建单位)其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如拔款会签制度、工程变更会签制度、无价材料会签制度、会签的各级权限设置等,并在项目实施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2)建设项目实施期间跟踪审计主要内容有:概(预)算执行及调整的真实性、合法(规)性,有无超出批准概算范围投资、挤占或者虚列工程成本等问题;项目是否存在边设计边施工,或因投标原因而提出的不合理设计变更,此种现象在大型景观工程和装修工程中较容易发生,因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后,投标单位会存在不平衡报价,中标后往往会以各种理由使投标报价中低报价的内容通过设计变更变换,建设单位如没有严格的工程变更内控制度,非常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缺陷,最终会造成增加投资和损失浪费现象;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无价村料定价等进行适时审计,审查其是否真实、合理;根据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结合现场的形象进度,核实由施工单位上报的,经监理审核的月进度款支付计量报表;参加监理例会和各种涉及投资变更的各种会议;帮助业主单位及时督促施工等单位做好造价及各种工程验收资料,做到项目完工,资料也能及时完整上报,以便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3)竣工决算内容主要有:工程结算审计主要审查工程量计算,套用定额或采用的清单综合单价是否准确,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和索赔等事项是否真实,材料差价核实是否合理,工程费用计取是否合规,招标文件中约定的人员、机械、质量、工期等是否按履约承诺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审计主要审查待摊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利息和资金占用费用是否真实,其分摊是否合理、有无挪用资金、有无挤占工程投资支出,工程投资是否真实合法,竣工图纸及相关资料是否真实、竣工资料与实物是否一致,建设单位管理费的计取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超出概算金额等。

3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1)跟踪审计工作的定位作为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方,跟踪审计人员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务必保持审计独立性,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在开展跟踪审计过程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应正确处理好与基建管理、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保持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将跟踪审计工作等同于传统的事后审计,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与工程建设的其他工作隔离开,只关注工程造价,不能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也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合理、有效的审计建议。因此,审计工作一定要定位准确。

(2)提高跟踪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传统审计工作重点放在事后对数据和文字资料的审核上,审计人员很少深入施工现场,不了解新工艺和新材料而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失真。再加上部分审计人员对全过程跟踪审计理论和方法

缺乏了解,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从而使跟踪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因此,要高效地开展跟踪审计工作,首先要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树立崇高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其次,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审计制度,让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制定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和实施细则,保证跟踪审计有效实施;最后,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注重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质量。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由于建设项目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一次性非重复性工作。因此,跟踪审计方案必须与工程项目相适应,切忌生搬硬套,否则非但不能起到指导性作用,反而让被审单位认为跟踪审计只是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施工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跟踪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切实可行,真正对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4)设置审计查证作业关键控制点根据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工程造价的形成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都密切相关。因此开展跟踪审计时,应当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为主线,对建设工程全寿命过程实时跟踪。为了保证跟踪审计质量,应对建设工程全寿命过程中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环节予以重点关注,在实施审计时,可在设计、招投标、签订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变更签证、索赔和竣工决算环节设置审计工作关键控制点,制订各环节跟踪审计细则。确保建设项目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4 结语

开展跟踪审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跟踪审计;加强对投资效益的审计评价,采用多种方法对公用、公益投资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符合绩效审计这个大方向。工程审计应当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的延伸,将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按照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要求,做到关口前移、全程监控,在全面全过程的审计中找准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规范工程建设行为,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促使工期、质量、功能和投资最佳化,争取最佳投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梅炎,冯彬.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刘钟莹,徐红.建筑工程造价与招投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陆惠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尹贻林.工程造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贾震.中国建设项目审计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全处人员围绕制定、贯彻整改落实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注重可操作性,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明确责任、明确措施。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和要求,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在统一认识、深入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内审工作发展以及搞好学校审计工作的各项措施,把创新内审工作,提高内审工作效率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

整改方案制定后,采取会议和网上公示的方式向拟参加满意度测评人员通报,接受大家的监督。及时召开整改阶段动员会,安排部署整改工作。“整改提高显成效”是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做好整改提高工作的动员部署,是搞好整改的基础。

二、解决整改方案中的突出问题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处坚持边整边改,主要的做法及成效是:

1、继续抓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

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通过学习,大家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全处人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2、更加明确了内审工作的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学校内审工作一直扮演着“经济警察”的角色,而忽视了内审工作“免疫预防”的功能。通过这次学习,大家结合学校内审工作的实际,主动将内审工作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认为:学校内审工作的灵魂就是要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健康安全的科学发展,保证学校经济的规范运行。为此,必须在工作中将审计的关口前移,不仅要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更要发挥审计“预防、诊断、治疗”的“免疫”功能,将审计监督职能贯穿在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

3、对内审工作的重点工作领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校内审工作什么是重点,如何突出内审工作的重点进行审计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通过本次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认为:学校内审工作的重点,应该与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内审的监督服务职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我校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我校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这一目标中,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但重点工作就是要把学校的教学、科研搞上去,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社会经济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内审工作必须围绕这一重点,对教学科研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设备采购、“211工程”建设等重点项目经费实施重点审计,确保经费的安全,确保各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4、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责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内审工作是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必须要转变审计理念,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要在学校各项经济工作中,主动发挥服务与监督并重的保障作用,在审计过程中要为被审计部门、被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咨询,通过开展“参与式”的内部审计,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内审工作“免疫”功能的作用,促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在审计工作中坚持内审工作规定的独立、客观、公正的要求,重视审计结果的落实,并通过后续审计的方式,督促他们尽快改正,使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

三、今后内审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

正确的理论是指导一切工作的明灯,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重要理论,也是指导各项工作的理论武器。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刻地领会其深奥的科学内涵,进一步解放思想,并且做到贯彻落实的方法措施得力,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审计工作,把我校的审计工作做得更扎实。

2、强化咨询服务职能,坚持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不放松

学校内审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不放松,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在发挥“预防、诊断、治疗”相结合的“免疫”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服务与监督并重的保障作用,强调在审计过程中要为被审计部门、被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以便确保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确保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保障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确保学校资金的安全完整。

3、构建内审工作新模式,坚持改革创新不放松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随着其环境、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学校内审工作也不例外。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审计模式必须要改革创新,审计人员必须要改变观念,审计手段和方法必须要现代化。今后我们将通过建立审计监督常规机制,科学配置审计人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审计效率和

质量,切实把握“突出重点”的方针等途径,构建内审工作新模式,以便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学校内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内审工作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发挥学校内审工作服务监督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审计;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

中国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审计理论的制度经济学基础分析

制度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将人和组织放在种种制度约束之下加以考虑。制度经济学特别强调规则和规范认为在所有的约束之中,制度是最为紧要的。其中契约经济学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约经济学在审计中的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1 从委托-理论方面来看:

契约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受委托经济责任,是将委托-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依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也就是说,委托人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成本。因为人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且其利益通常与委托人利益不一致,使得委托人须“通过人进行适当激励,以及通过承担用以约束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来“使其利益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外部监督则是能够降低成本、维系关系的有效手段。监督正是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

2 从审计制度建设方面来看:

从本质上讲,审计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经济控制的同时,也是一种特定的契约安排,是对审计关系相关各方权利、责任、利益及基本行为规范的约定。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契约经济学就成为了审计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契约经济学在审计中体现。

首先,从契约经济学本质角度来理解审计的独立性,可以看到,审计只有保持客观公正,才有可能被委托-相关各方所接受;其次,从契约经济学中的契约费用与成本角度来分析审计制度合理化,可以看到,只有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及适当增加激励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来有效降低审计监督的成本。最后,从契约经济学原理来看,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基础是信息披露。审计收费、审计规范、重大审计决策、审计质量检查结果等,都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予以公开。

因此,现代的契约理论研究的成果,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使我们可以更科学地认识审计发展的规律,更全面和客观地考虑我国审计制度的建设问题。

二、审计理论的产权经济学基础分析

产权经济学,又称产权理论,是60年代以后流行于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它主要研究在一定制度框架下产权的界定以及社会制度和经济秩序(包括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运行中的交易费用如何对稀缺的社会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的问题。

现代产权经济学向审计领域的延伸促进了现代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具体体现如下:

1 从审计基础来看,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与扩展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所以审计产生与发展有深厚的产权经济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受托经济责任学说是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及变更的产权理论基础。

2 从审计的本质来看,审计实际上是以协调财产所有者与财产受托管理者间内在的利益冲突关系的一种外在社会保险机制,它既要保护委托者的利益,又要体现财产经营人的利益,按产权经济学的观点则是满足不同产权主体的平等要求,审计理论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

3 从审计的发展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有可能影响着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及其所体现的经济责任关系。经济运行机制与产权制度之间有着严格的逻辑对应关系。而审计在监督与评价经济的运行的同时,它所鉴定、揭示的经济信息同样反映该时期的产权关系现状。也就是说,单一的产权关系往往只需要简单的审计监督,而多元的产权结构则需要较为严谨与完善的审计制度来支持。随着产权关系的变化及产权结构的变革,审计理论及其实践必定会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发展,其表现之一便是现代审计的产权博弈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的产生本身就是产权博弈的结果和进一步博弈的工具。因此,现代审计理论中不断体现着产权经济学的内容。也就是说产权经济学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开阔了我们对审计理论研究的视野。

三、审计理论的技术经济学基础分析

在1930年,由格来梯教授编写的《工程经济原理》初步建立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技术经济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经济应用科学。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技术经济学,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技术、资源等具体条件,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以保证所采取的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审计技术方法中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审计中的技术分析方法,是指对于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评价,并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分析技术,简言之,就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方案进行比较为最佳决策提供依据。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而采用任何技术都会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花费代价,但不管怎样这种代价应该是适宜的。也就是说要求在采用技术的同时考虑其经济效果。如果脱离了经济效果,某项技术是好是坏,是先进还是落后,都难以准确衡量。

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中,需要运用技术分析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活动进行评价,从而提出使效果最佳的各种改进建议。这些均体现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审计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基础,并且极大丰富了审计理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殷才,制度经济学派,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2 埃瑞克・G・菲博顿,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

3 冯均科,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15

篇10

关键词:审计判断 框架效应 不确定性 优化 风险

引言

1979年卡尼曼(Kahneman)与特维斯基(Tversky)合作并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真实模式。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大多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前景理论揭示了人们为了避免损失,而情愿非理性地冒着比实现收益大得多的风险。前景理论为现实中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人们如何做决策提供了一种框架。研究发现,受益时人们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而受损时人们选择风险较大的方案,这种因决策环境的变换而导致行为主体对同一问题选择偏好的改变所示范的效应被称为框架效应。

理论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背景

1979年卡尼曼(Kahneman)与特维斯基(Tversky)合作并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用以替代期望效用理论,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真实模式。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两个特征:一是不对称,呈现S形。受益区呈现凸形,表明风险厌恶;损失区呈现凹形,表明风险追求;二是不同斜率,同样损失的效用大于同样受益的效用。受益区平坦,损失区陡峭;在参考点处变化最大,如图1所示。

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前景理论为解释框架效应提供了主要理论框架:对受益和受损进行中立的描述;可能的结果被定义为受益或受损;通过S状价值函数描述人们的选择。

(二)文献回顾

有关框架效应最早是由Kahneman和Tversky(1984)和Tversky和 Kahneman(1981,1986)提出的,暗示决策有可能受语言的描述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对环境的判断认知是可以通过问题的语言描述方式来影响的,进而可能影响到最终判断或决策。研究发现,受益时人们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而受损时人们选择风险较大的方案,这种因决策环境的变换而导致行为主体对同一问题选择偏好的改变所示范的效应被称为框架效应。

心理学家对框架效应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Tversky和Kahneman(1981)借助“亚洲疾病问题”向人们显示了决策者的风险偏爱依赖于选项被如何描述,即框架。亚洲疾病问题是框架效应的典型案例,其中决策者被要求在生还(正面框架)或者死去(负面框架)的情境下,对一个确定选项和一个概率(风险)选项进行选择。然而,Tversky和Kahneman实验研究发现:用正面框架(生还)和负面框架(死去)叙述相同的问题,人们选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结果显示正面框架下多数人(72%)选择保守方案,负面框架下多数人(78%)选择冒险方案。即人们在正面框架下表现出受益时偏爱规避风险;负面框架下表现出受损时偏爱追求风险。以上受益时偏好保守而受损时偏好冒险的抉择行为打破了“不变性原则”,即对一抉择问题做相等的阐述应该引出相同的偏爱顺序。

在审计领域,尤其是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方面,国外很多学者对审计判断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实验验证。这方面的研究从Tshton(1974)的“一个内部控制判断的实验研究”就开始了,以往的研究基本是从“优化”的角度描述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内部控制系统同样也可以从“风险”的角度进行描述。McNeil和Pauker(1982)等人发现,并非只有外行非专业人员会有框架效应,即使专业人员也很容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

Kida(1984)以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为实验任务,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审计师在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中是否存在框架效应进行了检验。Kida将被试的审计师分为两组,首先给两组被试审计师提供完全一致的公司相关资料。然后要求其中一组被试审计师预测该公司持续经营(正面框架)的可能性。要求另一组被试审计师预测该公司经营失败(负面框架)的可能性。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审计师的判断结果差异不大,因此,Kida认为在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中不存在“框架效应”。Trotman和Sng(1989)在Kida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持续经营审计判断研究发现,当公司经营条件良好时,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中的框架效应显著,当公司经营条件恶劣时,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中的框架效应并不显著。

除了持续经营审计判断,有学者以其他审计判断案例为实验任务,对审计判断中的框架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其他审计判断中也存在框架效应。Emby(1994)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审计师在进行实质性测试决策时是否会受到内部控制系统框架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审计师在进行实质性测试决策时会受到内部控制系统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首先要求审计师在阅读了公司的基本介绍和库存内部控制基本信息后,对库存系统的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做出一个初步决策。然后在考虑了库存内部控制系统中7项特定的附加信息后,审计人员被要求对库存内部控制系统做出判断,并且对实质性测试数量决策做出修正。实验结果显示:在“风险”框架与“优化”框架下,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的数量选择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在“风险”框架下,审计师选择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显著多于“优化”框架。并且,那些在实验中处于“风险”框架中的审计师平均更倾向于对实质性测试的决策进行修正。

上述在审计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多数支持了框架效应理论和前景理论的预测。在审计职业判断中,容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但是,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是以美国的环境及人员为基础形成的,在我国,关于审计判断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只是一些规范性的研究成果。张继勋(2002)对审计判断进行了界定,认为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张继勋、刘成立和杨明增(2006)对审计判断质量进行了实验检验。杨明增、张继勋(2007)和张继勋、杨明增(2008)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和代表性启发法下的偏误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均未涉及框架效应问题。杨晓磊、代文娟(2009)简单介绍了框架效应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张继勋和陈颖(2009)在激励因素对审计判断影响的研究综述中仅就预期复核意见、诉讼风险两个负向激励因素和经济因素这一正向激励因素对审计判断影响的研究加以梳理,尚未涉及框架效应因素。

国内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局限性

通过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国内对审计判断的研究起步较晚,将框架效应引入审计判断领域进行研究刚刚起步。截至撰稿时,笔者仅发现杨晓磊、代文娟(2009)简单介绍了框架效应对审计判断的影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在国内开展审计判断领域的框架效应研究主要面临以下两点局限:

1.研究方法。任何研究课题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审计判断领域的框架效应研究也不例外。参照国外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围绕该课题大都选用了实验研究法。而实验研究方法有别于经验研究,经验研究的数据来自经验、统计资料或报刊杂志。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库获得经验数据。而实验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学者设计的实验,数据的获得过程比经验研究难,特别是关于审计判断的实验研究。由于审计判断的主体是审计师,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可以以MBA或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而言。难度大幅度增加。

2.研究设计。实验研究在国外已经发展非常成熟,国内学者进行实验研究大多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文化情景的差异、东西方人思维方式以及教育背景和程度的不同。容易使最终的实验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结论相差甚远。因此。在国内的实验研究设计中,须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情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及教育背景和程度的差异,只有在研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其研究结论才符合中国的实际。

(二)未来研究展望

由于框架效应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下各不相同,研究跨文化情景下框架效应的影响很有意义。国外学者已经对审计判断领域的框架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国内很少有学者将框架效应引入审计判断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未来研究中,笔者将尝试利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在中国情景下,框架效应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以及影响是否显著,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并探寻背后的真实原因。

参考文献:

1.Kahneman,D.andTversky,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3

2.Tversk,A.and Kahnem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Science,1981,1

3.Tversk,A.and Kahneman,D.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J].Journal of Business,1986,10

4.Kahneman,D.and Tversky,A. Choice,value and frame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4

5. Emby,C.Framing and Presentation Mode Effects in Professional Judgment:Auditors`Internal Control Judgments and Substantive Testing Decision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4,13

6.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张继勋,刘成立,杨明增.中国审计判断质量的实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6)

8.杨明增,张继勋.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J].审计研究,2007(4)

9.张继勋,杨明增.审计判断中代表性启发法下的偏误研究[J].会计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