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

篇1

疑问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的体现.正是这种疑惑推动他们主动思考、钻研和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物理知识时,要适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可能产生疑惑的知识点,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前做好备课工作,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预先准备相关的背景素材和知识基础;针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问题.这样建立的问题情境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素材可供分析,不仅可以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摆脱古板的灌鸭式教学,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充分发掘出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才能鼓励和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寻找解决疑惑的答案.为了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问题难度过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而难度过低的问题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物理教学也难以收获较好的效果.通过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主动参与到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又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充分运用实验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是物理学科重要的认识世界的环节,也是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重要根据地.物理实验有助于学生对课堂上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各种物理现象.然而物理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体内部的物理本质.从形象的物理现象中理解并掌握其中抽象的物理本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创设教学情境,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教学引导方式.在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掌握能够体现事物运动本质的物理属性.教师针对实验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先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从理论上分析对于实验现象可行的解释,然后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做实验加以验证.物理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物理实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需要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针对实验现象的可能解释,又需要保持严谨的推理逻辑,以确保分析过程的合理性.与课堂上不一样的是,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设备,验证自己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这种实验情境教学比课堂提问情境教学具有更加独到的优势:实验验证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加深对于相关物理知识的印象.

3建立讨论教学情境,锻炼学生思辨能力

篇2

关键词:物理 演示实验 教学

社会在与时俱进,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在逐步提高。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迅速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精心组织课堂,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本的教学要求,也是搞好物理教学的关键。

一、演示实验的课前准备

为了使演示实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中,我认为要做到目的明确、准备充分,还要有思考性。所谓目的明确,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必要进行演示实验、怎样设计、采用什么方法,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出发,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就应当下功夫多设计一些实验。比如关于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上是让木块处于静止状态下研究二力的平衡条件,如果我们再补充一个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挂一物体匀速上升或下降(一定要控制好匀速),再一次研究二力的平衡条件,这样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作为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补充的则要补充,不一定只针对重、难点,只要学生中存在问题,也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演示实验。比如学生通常都认为“磁铁吸引铁”,但铁是否吸引磁铁很少有学生考虑。如果教师用一个大铁块靠近小磁铁,磁铁被大铁块吸引过来稍加演示,会有助于学生弄懂相互作用的同时性问题,同时也可以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用实验去验证。所谓准备要充分,就是说实验准备不能马虎,要认真检查仪器,课前要认真进行试做。

二、上好一堂演示实验课的方法

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取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和精心设计实验演示方法加强演示效果来达到。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教学实践证明:一旦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说学生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便会取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例如课本上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如果教师先让学生看课本开头第一自然段关于历史上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再拿出“马德堡半球”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它在学生面前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它在中学生的视觉中就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能使演示实验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三、演示实验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一些基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操作的实验技能和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演示实验并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的效果。有时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台下的学生只能看到模糊的现象,有时候现象还与目标南辕北辙,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实验的尴尬,干脆把演示实验变成“口说实验”或“黑板板书实验”,不做实验,直接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告诉学生。这种教学效果,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就是“无效教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或操作演示实验,学到物理知识,深刻理解物理原理,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都获得进步。

学生学习合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作为教师,我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指导改正,以为开始我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没有关心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具体目标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等,把自己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只看到了学优生的表现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学生,只是注重了课时任务的完成、学生合作的结果而缺乏与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索的体验。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应该观察小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指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的见解或出现创新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为了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在每堂课上都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要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任务,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更要关爱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解读》。

篇3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中考说明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从近几年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可见,有学生实验,有演示实验,还有小实验,实验题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

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了实验教学,在实验考试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并在中考中增加了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实验的教学中,应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一、实验操作项目及考试内容

在平常实验操作技能检查中,可有口试、笔试、操作等。具体内容根据教学要求设定,时间可安排在单元结束、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

1.口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仪器的选择及性能、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误差的产生和讨论等。从口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追问。从追问中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又能及时纠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及完整叙述。如在初四年级的实验口试中可增加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电流表,表盘刻度有什么特征?使用中应如何选择量程?使用不同的量程时刻度有何不同?如何调整零点?考试中要求学生画出电路图,说明各元件的作用并按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规律及公式的推导和论证,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器材,你能设计出几种测定导体电阻的方法。画出电路图,指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并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导出计算电阻的表达式。不管学生设计出几种方案,只要是切实可行的。说明学生是动脑了,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很大的。

3.操作: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是否会对实验仪器进行调整,是否能按正确步骤进行实验,能否在实验中正确测出实验数据等。如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把实验中所涉及的多种不同仪器放在一起,让学生挑选出合适的仪器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要求学生弄通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所选器材的型号及性能。

4.小实验:这几年中考试题中经常有课本上的小实验出现,如教科书中的:测自己的步行速度、真空不能传声、纸锅烧水、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蜡烛跷跷板、分子力、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等。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动手能力。

二、考前准备和记分方法

在每学期开学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将实验考试列入计划内,提前向学生讲清本学期实验考试的时间、内容和方法,以及实验考试成绩所占总分的比例(一般为15%~20%),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实验摆到重要的位置。考试中采用抽签的办法,将所考题目提前写好并密封,考试时全组老师(如果时间紧,教师又比较忙,也可以培训部分学生当考官)上阵当考官,口试、笔试和操作三项内容由监考老师当面讲评指出错误,也可先让学生自己定分,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最后得分。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效果;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物理学知识的传授,还应帮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探究未知的领域,培养分析和创新能力。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物理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设备、材料操控实验,使实验对象产生变化和反应,并通过对反应过程的观察学习、验证理论知识。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法,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验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能帮助学生更完整、全面地掌握物理理论,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实验结果未知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特点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物理知识设计实验项目,并通过项目操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量,还能帮助学生在探求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建立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认为,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科学家的物理研究过程,该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思考分析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逐渐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

篇5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在探究式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科学物理探究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一)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是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或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压强时,用为什么运输重型设备的平板车要用那么多轮子;而为什么啄木鸟的嘴又长又尖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摩擦力时,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 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气压时,通过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然后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的实验,使学生产生问题“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可以形象而又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这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声音”、“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活中的测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生活中的光现象”、“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教师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笔者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根据各种噪声研究减弱和防治方法,给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笔者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如:给学生提出探究式问题:“光污染引起的交通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交给学生探究式学习任务时,同时将探究评价量规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作为活动依据。笔者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内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可使学生自己学会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四、进行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由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中应注意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探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物理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与论证、讨论和交流。

总之,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为通过学生探究,直接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61-02

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避免实验秩序的混乱,使探究实验课上得更有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现结合《凸透镜成像》的教学,谈谈对此问题的体会。

以往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往往是按着教材的编排,先介绍实验仪器和物距、像距的概念,然后组装器材,学生按照课本表上的内容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内。这样的实验主要是机械模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对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在实际教学中还发现,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似乎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但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更别说交流与评估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效。

为了改变以上的状况,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合理分配时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展开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发现像,感受像的多样性——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

问题:凸透镜能成像吗?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地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看远处的树木和房子。

说说你的发现,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出猜想——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活动二】找像———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

利用实验器材找像,看哪一组最先找到像。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像。(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并强调实验中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活动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各实验小组分别在光屏上寻找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并关注蜡烛、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按照课前预习的学案进行实验,填写表一。

【活动四】整合探究成果———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

分析填好的表一,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填写表二。(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能力,使学生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活动五】教师用Flas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规律。

这样设计教学,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活动层层深入地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进行思考、讨论,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这节课的教学引起了我们对物理实验探究有效教学的反思。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根据课堂的结构安排,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从其最近发展区发展

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的过程。所以,教学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出发,把教学层次要求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本节教学从【活动一】发现像,感受像的多样性到【活动二】采用比赛的方法找像,学生都是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在既轻松愉悦,又适度紧张的状态下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收获,只有唤起学生的积极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收获。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下,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高质量地整合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智慧处理都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本节实验可改革光源,用红色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状光源来代替蜡烛,可以避免空气污染,使光源的发光和其长度、形状都稳定,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像的长度(进一步研究像是增大的还是缩小的,增大了多少),还可以研究像是上下倒立、左右颠倒的。

三、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可利用课件演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当用鼠标拖动使光源移动时,所成的像跟着移动并变化,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学生通过对自己做的结果与演示的效果进行对比,很快就能总结出成像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多媒体呈现的动态过程给学生头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意对课堂事件的处理

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控制与指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能感知、关注和理解课堂事件(课堂事件具有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难以预测性),并能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出现“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中央”的问题,教师应强调实验前调节的必要性及教给学生调节的方法;当学生找不到“正立放大的像”时,教师及时点拨:像在光屏一侧,需透过透镜观察。

教师要在操作技能方面给学生作示范并予以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将实验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呈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平台上通过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五、注意利用学案进行任务导向

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习成功率。从实践来看,有效性高的课堂一般都有学案进行任务导向。学生有了学案,就明确了任务要求,从心理上会受到一种任务驱动,从而更容易投入学习中,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六、及时做好课堂反馈

课堂上要留出时间给学生巩固本课知识和进行反馈测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达标的情况。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必要的矫正与巩固,并进行后进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实效。

篇7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实验 创新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如果老师能带着学生一起,寻找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会科学家成功的欢乐,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将使课堂效率倍增。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今天,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是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1],作为 教师 ,应以创新的姿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实验精神要创新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知识高层次的迁移,是一种利用已有信息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就测定盐水的密度而言,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案。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要把"物理实验"淹没在" 科学 探究"中, 但是由于教学的需要或条件的局限,演示实验还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因此在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以取得更为直观的现象和效果。例如:在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将金属棒置于磁场中的金属导轨上,接通电路将看到金属棒在导轨上滚动起来,但由于金属棒质量大,而电路中电流较小,金属棒受到的磁场力太小,几乎动不起来,而如果将金属棒改造成外面是金属箔,里面是空圆珠笔心的接受式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增加,是值得肯定的,但专家提醒,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

二、实验情境要创新

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让初中学生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实验时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坚持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2]。如在浮力的教学 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 学习 中来。再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例现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 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 C、人可以倒着行走。 D、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 学习 物理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 学习 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 学习 ,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实验方法要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些新奇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如在平面镜成像的 教学 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上初二电路时,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电键、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的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 方法 ,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 情绪很高。

另外,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实验手段要创新

新理念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则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并使物理实验教学的现代特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

②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以前讲解"汽油机工作过程"时,学生面对的是一张静止的挂图,要讲清讲透还真不容易,找一台汽油机进行解剖也不现实。从网上找一个"汽油机" 课件 ,它能动态地展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活塞运动、火花塞点火情况, 教师 讲得轻松,学生也看得清楚。

③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材料。在实际上课的过程当中, 教师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像。如:针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播放磁浮列车的录像;在原子核一章中核能的利用可播放核电站的有关录像等等;这些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

五、实验意识要创新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成了其中的重点。我认为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时就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在 教学 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 教学 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学生的 学习 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 学习 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 学习 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创新是教师科研的永恒主题[4],应从基础 教育 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 教学 上,要不断地在教学科研 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徐玉琴.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3:50.

[2] 徐玉琴. 略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少年素质教育报,2011,1:5.

篇8

1借助于“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和求知欲 

“探究性”实验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尝试和探究,从而发现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实验的基础是教师首先要深入地了解“探究性”实验中所蕴含的知识和物理规律,难点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和物理规律充分地体现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并合理设计和组织知识的展现方式并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如果“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太过简单或者直白,就会导致物理问题、物理假说以及最后得出物理定理的过程显得形式化,从而无法完整地展现出物理知识和定理的构建过程.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应通过创设物理问题的情景来提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布置合适的任务和作业,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分析和发现,尽量减少直接和详细的提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能够更加深入地扎根到脑海中,并有利于借助以往的知识结构来构建新的知识,在实行的过程中,初中的物理课本以及课本中蕴含的实验案例是非常好的教学案例和方法,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作在一线的物理教师也可以结合平时的实验设计来进行创新,并努力将教学实践营造成一种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实现新课标对初中物理的要求. 

例如,在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可以大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尤其是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容易错误地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就越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要改变什么条件,观察什么现象,测量哪些数据,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必须先要确定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将平面镜换成玻璃板,用两只等大的蜡烛A和B,将A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前面,将B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位置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录下A、B蜡烛的位置.改变A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去寻找像与物大小与位置关系.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在明确的探究目的指导下拟定实验方案,避免学生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兴趣 

初中生开始接触物理学科的时候,一方面会因为物理学科的实验性非常感兴趣,另一方面,接触新的课程也会面临新的困难.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验的探究性也远超过验证性,加之初中物理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定律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所以探究性实验本身的“探究性”和难度也应该把握一定的“度”,因此在“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物理情景、物理问题和物理分析的教学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注重实验开放性的程度,并让探究具有一定的弹性,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让按部就班以及教条主义束缚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第三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教学中,对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也要做到“适可而止”,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可以找一个大的矿泉水瓶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让学生用手按住矿泉水瓶的一端竖直向下按压,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到空瓶只要没有完全浸没在水中之前的时候,按压的压力是明显感觉到随着浸没水中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的,但是当空瓶完全浸没到水中再继续增加深度时手施加的压力却不再变化.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实验现象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之间形成关联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降低实验的难度.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之前有压力变化,而后来完全浸没到水中后则没有变化呢?”,很显然,学生一开始会将眼前的现象和瓶子浸在水中的深度联系起来,但是当瓶子全部浸没在水中后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力却不变,由此可见,不是深度影响浮力大小,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影响浮力大小,并最终得出结论.因此本次实验要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果和思维特点,能够靠着自己的能力发现知识,而不是被物理定律和知识造成一定的挫败感,获得探究知识的乐趣和满足. 

3注重适时安排、循序渐进、一气呵成 

篇9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现状;措施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及物理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因此,重视物理实验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于劣势。

一、学校及物理教师必须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中学物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和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把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最好途径。

1.学生动手完成物理实验,会让物理知识深入内心,将学到的物理知识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想通过物理现象看实质的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其通过探究来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2.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够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依据,并正确、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建构物理模型,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形象化、具体化。

3.学生动手做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洞悉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培养也是在试验中训练出来的。

一言以蔽之,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让实验走进物理课堂,是实现物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完美相结合。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引领学科教学的提出,依靠分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逐渐被淡化,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已经被物理教育工作者接受。但是,笔者的调查现状是,物理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存在原因如下:

1.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农村偏远中学,课标上要求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都不能有效完成,甚至有的学校一个实验都不做,依然是教师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余毒不能消除殆尽。教师依然要求学生死记实验结论、实验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并不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当中考实验操作考题公开后,学校和教师开始准备需要考试的实验,让学生突击实验,这样依然可以取得一个高分。

3.教师的思维及教学理念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学校和教师对实验的认识及做法让学生感觉到,实验做和不做对升学影响不大。考前突击一下,分数很快能够提高,泡在实验室是浪费时间;一部分同学即使勉强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也是抱着玩的态度机械地做着实验,动手不动脑、完成操作不思考,不是带着题做实验。这样的实验已经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但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诸如学生认为实验课就是学习紧张之余的调节剂等,让人苦不堪言。

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极大地影响着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现状与物理教学目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物理实验教学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与时展对人才的要求很不适应。

三、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对策与相关措施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形成原因很多。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对症下药。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1.加大实验资金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实验顺利开展。学校应建立健全对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制度,在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实验教学并落实到位,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及定期补充易耗品,制定实验教学的管理监督制度,使实验教学不流于形式。同时,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适当减轻物理教师的工作负但,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进行实验教学活动和研究,使物理实验保质保量地开展。

2.改革考试制度,增强师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中考物理试卷对实验有考查,但不能反映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考有“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但考查内容单一,还是提前给题,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考查的内容狭窄且公开。考试之前,考查的内容就已经公开,几乎所有学校和教师都将考查中的实验操作步骤印发给学生,这样的考查没有意义。第二,考查内容片面、单一。实验操作考查应该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考查,如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设计表格、得出结论等全面进行考查,这些在实验技能考查中根本做不到。第三,考查评分流于形式。中考实验技能考查中,一名教师同时监考几个学生,只能依据学生对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确定,而实验的结论学生早就知道。因此,教师给出的评分只是一种形式。

如果把实验操作考试真正纳入中考中,就应该从出题、监考直至评分做到保密、科学、慎重、规范。唯如是,才会引起老师和学生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探究、方法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才能得以足够重视。

3.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必然引起物理老师的关注。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等,这都给每一位从事物理教学的老师提出了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做人,要意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 创造能力

在当前新课程成改革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正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平台。为了能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首先对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几点措施。

一、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现阶段,实际实验的开出率并不高,实验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当前多数中学对实验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资金投入方面也不少,但是这仅限于化学、生物方面的,对物理实验存在普遍不重视的现象。多数中学的物理实验课程安排尚未达到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第二,部分中学及物理教师存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轻具体实验操作的现象,多数认为做实验的效果比讲实验的效果差,不值得浪费太多时间做实验。这些想法造成了物理实验教学名存实亡的结果,多数教师将实验教学变为讲实验、背实验以及演示实验。这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体现出教师对物理教学认识的不到位。导致了教师忽略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而造成实验教学的手段、方法等的单一和陈旧。教师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减少。他们仅仅为了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而进行实验,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难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老化、僵化,实验教学方式过于呆板,仍是传统的一个班学生在统一的时间里,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以及同样设备去完成同一个实验,最终以得出同一个结论。这样的教学结果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大多学生出现依样画葫芦的现象,其中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数据以及思考的能力。

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为学生多提供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提高其实验技能。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培养是培养及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每次实验时,物理教师必须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及了解,教会其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熟练掌握读数以及处理结果的方法,能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推理,进而得出准确结论。例如,在进行电学的实验过程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反复地告知学生电压表、电流表具体的链接特点与“+”“-”这两个关键连接柱的具体接法,使学生会运用欧姆定律对量程进行准确的估算,可有效避免出现量程过大而导致测量值误差大的现象,或是避免由于量程过小而导致损坏仪表的现象。只有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自主去探究其它的电学实验。此外,可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验操作。

2.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往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归纳分类、洞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敢于提问的勇气。提问实质上也是一个创造思维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来启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敢于挖掘新问题的习惯。教师不应将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直接摆上台面,不应将课堂当做是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通常,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常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情境。运用一定的演示实验,经过巧设疑问后,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诱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自然也就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培养创造能力,逆向思维是关键。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通常学生习惯了顺向思维,这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日渐僵化,难以进行独立发展新思路。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则必须以逆向思维进行思考。运用逆向思维往往能让问题化难为易。在光学实验中,逆向思维运用的尤其多。如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把平行光会聚到焦点上,反过来,有一个正在发光的灯泡放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上,利用逆向思维并结合实验知道通过透镜后光线又将平行的射出去。通过实验,促使学生敢于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展开探索,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充分把握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进而开发其的创造力。创造本质在于创新,因此,只有通过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机会,才能使学生在更多的科技活动、实验活动中,主动形成创新性思维,开发创造潜能,从而实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莹莹,代富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探讨[J].科技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