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篇1

【关键词】环境管理与规划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46-01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环境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日益加深,高等院校环境专业担负着为人类培养环境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优化,是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以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型、综合型、智能型、创新型高素质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

环境管理与规划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纵横交错、繁多、体系杂乱,加之现实的环境中经常发生环境纠纷案例,因此环境管理与规划作为环境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必须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在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的同时,还要会运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对环境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做到学为所用,这样才能培养出现实社会需要的真正的环境管理人才,使之为社会服务。而目前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很少甚至没有涉及案例教学,这样,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需要脱节,因此改变课程体系、增加环境中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也势在必行,同时也会改变该课程的枯燥、乏味,使之更具有生机,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环境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后,马上进行相关案例教学,能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发生的环境纠纷问题。

如案例教学: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化学添加剂的企业。1997年,该厂通过了区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在废水处理设施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生产。2000年,该化工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在没有向环保局申报的情况下扩建了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但是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相应地加以改造,在投入生产使用前也未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扩建的设备投入生产使用后,因原废水处理设施无法处理大量的新增废水,造成处理池废水外溢和直接排放,污染了附近的河道。区环保局接到举报后对化工厂进行了现场检查。但化工厂以保守技术秘密为由阻拦环保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并拒绝提供扩建工程的任何资料。经环保局对排污口污水排放进行监测,表明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请说明化工厂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些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分析:第一,该厂扩建的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属于对环境会产生影响的工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动工建设。该化学厂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即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二,该化学厂违反了“三同时”制度,即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该化学厂扩建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但是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相应予以改造,违反了“三同时”制度。

第三,该化学厂违反了许可制度。即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都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该厂在扩建有关设备以前并未向环保局申报,获得许可证。

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会清楚地理解这几个制度及制度的内容,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制度加深了记忆,改变了枯燥的只有理论的教学模式。

第二,通过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增加案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培养出同时兼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并能在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对环境中发生的“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案例,能够用所学到的法律法规制度给以正确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环境纠纷问题,为社会培养出满足社会真正需要的环境管理人才。

第三,案例对课程理论起到了强化作用。

第四,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然,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能充分体现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法律法规制度的典型案例,一定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突出性,这点非常重要,否则就达不到所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凯米斯.行动研究法(上)(张先怡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杨明全.行动研究与课程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篇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这导致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并导致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性气候变化频发等不利后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多次出现环境公害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能否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是减少环境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地区)、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注。许多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都已了环境审计指南。从实践来看,在西方国家,环境审计在政府部门、私营组织当中均得到了较快发展。例如,1992年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环境审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各类私营组织中,内部环境审计更是发展迅猛。1991年一项对75家加拿大私营公司的调查表明,有57家制定了环境审计计划 。1992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236家制造业、公用事业、天然产业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有许多公司实施了内部环境审计,其中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33%,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及相关的报告要求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40%,对内部环境政策与程序的遵循性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58% 。

1983年以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不断探索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并且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的日益加大,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实务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无论是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还是审计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人们对于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目标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及低碳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尤其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以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理论界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由于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相对成熟,有关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本文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有所帮助。

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

篇3

关键词: 海洋综合管理 体系创新 陆海统筹 集成管理

中图分类号:P711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对海洋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经历了80多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回顾国内外海洋综合管理实践与理论,我们不得不把目光移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丰富的海洋管理实践中提出了最初的海洋管理理论。1972年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标志着海洋管理已成为国家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随后各国不断加以丰富,相继提出了海洋管理法规、条例和政策。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宣言》指出,沿海国家实F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对海岸带实施综合管理,也是解决海岸区域的有效对策。

1.中美海洋管理范围、类型与手段比较

在阿姆斯特朗和赖纳合作完成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海洋管理被看作是将某一海域的海洋资源、海况及人类活动加以统筹考虑的特定空间的管理活动。随着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海洋管理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如美国对自然区域海洋管理范围的理解,经历了包括自然部分、管理部分、管辖部分三大范围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是自然部分,即表层水、水体、海床、底土;又如从海洋管理层次与类型对海洋管理的理解不断拓展,将海洋管理明晰为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管理等等,以此为依据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性海洋法律制度。

在我国,海洋管理范围有哪些?海洋管理的类型有哪些?海洋管理的手段有哪些?同样困惑着我国海洋实际部门和学术界。尽管我们经过了30多年海洋管理实践与理论的不断探索,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海洋管理体系,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鹿守本1998年认为,在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海洋事业等活动所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及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就是海洋管理。管华诗、王曙光2003年主张,海洋管理是指政府以及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

与美国相比,我国海洋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类型和手段有较大差别。一方面,是由于中美两国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体制等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主要是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权限、海洋管理机制等有较大差别。

2.传统与现代海洋管理内容、对象、方法和特征比较

现代海洋管理与传统海洋管理相比较,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内容?目前海洋管理部门和理论界尚无定论,主要反映在海洋管理的具体内容上有不同见解。

传统海洋管理,是指国家海洋行政机构对海洋的管理,是单纯的行政管理。随着时展,人类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程度与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海洋的依赖日益增加,而且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海洋比陆地有更多的不可抗力,决定了海洋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近百年海洋环境日益恶化,生态资源逐步枯竭、海洋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等现象足以说明,现代海洋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海洋管理的局限,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海洋综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涉海部门的利益调整,不仅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完善,而且急需培养一批熟悉海洋综合管理的人才队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是海洋管理的核心,关系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成败。只有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政策性强、业务知识面宽、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海洋管理规律、具有战略头脑、开拓进取、善于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海洋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才能适应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由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

3.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创新的主要内容

现代海洋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不断拓展,客观上要求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内容不断拓展和创新。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战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海洋科技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安全管理、陆海统筹管理、海洋区域管理、海洋管理组织等,作为创新与完善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 海洋权益管理

海洋权的产生与发展,在全球沿海各国和地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全球化以来,海洋权益的内容不断丰富,海洋权益管理不断加强。随着国际海洋法的不断丰富,国际海洋法规和现代海洋权益制度不断完善。中国海洋法制建设水平亟须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越来大的声音。在海洋权益的维权管理及海洋权益法制管理方面,沿海各国和地区对海洋维权管理的原则越来越明晰。海洋执法在维护所管辖海域海洋权益,海洋司法在解决国际海事纠纷和海上划界争议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全球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上,尽管存在不少分歧,但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继续发挥作用。

3.2海洋战略管理

海洋战略及其管理决定了一国和地区海洋管理的顶层设计水平,也决定了海洋管理的基本走向。不同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等,产生不同类型的海洋战略及其管理模式。海洋战略管理体系,由海洋经济战略、海洋政治战略、海洋军事战略、海洋社会战略、海洋文化战略、海洋科技战略、海洋生态战略、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海洋安全战略等内容构成。我国海洋战略管理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洋的传统观念,树立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海洋强国战略管理、陆海统筹战略管理、海洋安全战略管理、“一带一路”战略管理等观念并付诸实施,形成全球视野的海洋战略管理体系。

3.3 海洋资源管理

科学界定海洋资源管理的分类方法,认识海洋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特性,选择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和海洋资源管理制度。

3.4 海洋环境管理

科学界定海洋环境管理的原则和任务,分析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在比较中外海洋环境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保国际合作、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的管理。

3.5 海洋人力资源管理

分析海洋人力资源海洋产业管理。明确海洋产业管理的形式、分类及其演进阶段,加强海洋产业组织管理、产业规模管理的职能、内容、途径,克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6海洋科技管理

明确海洋科技管理的原则、特性,分析影响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因素,完善海洋科技研发与应用、组织管理、应用管理,提出海洋科技产业化管理内容与方式,加速海洋科技产业化。

3.7 海洋信息管理

明确海洋信息管理战略在海洋信息用户培育与管理、海洋信息管理在海洋开发事业中的作用;分析制约我国海洋信息管理的相关因素、问题及解决措施,明确海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基础与实现途径。

3.8海洋安全管理

认识国家海洋权益安全管理的价值,分析我国海洋权益安全和海洋权益安全管理现状,从国家海洋经济安全管理、政治军事安全管理、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社会安全管理等角度,完善海洋安全支撑理论、海洋强国目标取向和海洋安全推进策略等。

3.9 陆海统筹管理

明确陆海统筹管理的地位、背景、价值、必然性与相关理论,陆海统筹创建海域经济带的时代背景、全程路线图解、战略价值认定、综合优势支撑用现存难点,制定陆海统筹管理的内容、陆海两域规划衔接、陆海两域资源配置、陆海两域产业结构整合、陆海两域科技研发、陆海两域基础设施建设、陆海两域交通网络完善、陆海两域环境整治、陆海两域金融市场和对外开放体系建设等规划及对策。

3.10 海洋区域管理

提出海洋区域管理的原则、目标、任务,明确海岸带、海岛和海域使用管理的目标、任务、原则、手段,分析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海岸带、海岛和海域使用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拓展大陆架以外公海、两极等的外海管理,明确内海与外海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外海管理的主要措施,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运用于外海管理。

3.11海洋管理组织

分析海洋管理组织的属性、海洋管理组织结构基础、类型、设计、差异等,认识全球海洋管理冲突,海洋管理组织在国际关系协调中的作用,海洋管理沟通机制和谈判过程和海洋管理组织变革管理。

在回顾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历程,分析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难点问题和国际海洋管理体制创新趋势基础上,研究我国现代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原则和模式,提出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思路和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 朱坚真.中国海洋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青岛:海洋出版社,2015.

[2] 马汉.海权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琪.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7.

[4] 李百齐,全永波.蓝色国土的管理制度[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8.

[5] 鹿守本.海洋综合管理及其基本任务[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3).

[6] 江红义.海洋综合管理研究述评[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25).

[7] 帅学明,朱坚真.海洋综合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 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

[9] 彼德・里基兹.海洋综合管理的有关问题[J].海洋信息,1998,(1)

[10]吴清峰,唐朱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综合管理研究――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分析[J].生态经济,2014,(01).

[11]王学俭.探索基于海洋政府管理的一部研究力作――《政府海洋管理研究》述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 28(1).

[12]全永波.海洋管理W[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3]董瑞华.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J].时代经贸,2011,(2).

[14]赵伟.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硕士论文)[D].烟台大学,2014.

[15]吕彩霞.海域使用制度与海洋综合管理[J].太平洋学报,1999,(04).

[16]张润秋.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海洋出版社,2013.

[17]陈吉祥.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思路探析(硕士论文)[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8]崔凤,王启顺.海洋管理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篇4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考虑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思想在物流中的具体体现。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必须大力提倡绿色物流。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基本概念,说明了建立绿色物流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在此原则基础土,构建出了绿色物流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物流;发展原则;物流模式

1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基本概念

从生态学意义上理解,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保护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一产品和用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所以,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现代化物流的内涵,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面向环境管理的理念,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

从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的含义可以看到绿色物流和循环经济其实质是相同的,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在物流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要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就必须注重绿色物流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依赖绿色物流,绿色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建立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世界大市场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的作用日益重要,绿色浪潮惠及的不仅是生产、营销和消费。物流的绿色化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可见,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

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可见,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

绿色物流还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据统计,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但当前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人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人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

绿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物流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是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环节。而绿色物流则是伴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绿色消费的提出应运而生的。试想再绿色的生产和产品。如果没有绿色无污染物流的维系,绿色消费就难以进行。同时,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意味着生活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连锁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经营,无不有赖于绿色物流,可以说没有绿色物流,就没有人类的休闲自在。

3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言之,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仍然可以满足消费者关于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而光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电话传输线中对铜线的作用。

(2)再利用原则。

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利用人们所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零部件设计,以避免更换整个产品。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将合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以增加消费品循环使用的频率。

(3)资源化原则。

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增建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资源化方式有二:一是原级资源化,这是最理想的资源化方式,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应该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以使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所谓循环经济仅仅是把废弃物资源化,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方式之一。综合运用3R原则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4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模式

首先,目前的物流模式之所以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是由于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存在管理割裂与运作分散问题,因此必须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实施有机结合,建立能够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整体优化的物流模式。其次,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以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为首要目标。在企业层面上,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在区域层面上,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品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综合上述两点因素,并结合物流活动的自身特点,本文认为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模式应包括企业、供应链、社会三种类型。

4.1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物流模式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物流模式是由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组成的闭环系统,其结构如图l所示。传统的企业物流模式一般是从原料采购开始,终止于消费者手中,企业输出生产品,副产品作为废弃物处理。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物流模式要求企业物流管理延伸到废弃产品的回收领域。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物流模式具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优势。首先,从技术角度,企业使用原材料的种类有限,企业熟悉其原材料的性质,具有再生利用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再生利用,可以避免浪费和减少原材料输入;其次,从管理角度,企业内部的循环便于操作,可以减少距离成本和避免交易成本。

4.2基于循环经济的供应链物流模式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基于循环经济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应涵盖所有供应链上的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其结构如图2所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此外,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或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种类型、多个国家的企业构成,并且存在若干个不同范围的资源循环。因此,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供应链物流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协调管理的工作。

4.3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

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不仅应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流活动,还应包括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物流活动,其结构如图3所示。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使得自然环境系入的资源最小化,同时社会经济系统向自然环境系统输出的各种废弃物也达到最小化。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物流模式的运行机制。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构建过程中,物流活动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规范社会物流活动,促使企业采用低能耗、少污染的物流技术,并进行废物回收与再生利用,实现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优化。

(2)物流模式的运作组织。社会物流活动的规划、管理与执行,都是由一定的组织完成的。不同的组织模式与职能分工。对物流模式的运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资源利用和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构建过程中,应整合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运作组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3)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是承载物流作业的大型物流设施,包括运输线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企业内部的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对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具有很大影响,合理的设施布局可以减少迂回运输,提高运输设备利用率,进而减少尾气与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4)物流信息网络。在国际互联网、区域公用经济信息网等平台上,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可以实现物流信息集成与共享,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减少物流活动的不确定性与盲目性,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物质资源的消耗。

篇5

关键词:HSE;绩效管理

一、HSE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1.HSE绩效

HSE绩效是基于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风险控制有关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活动和管理效果的可测量结果。它反映了HSE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实施和运行情况,具体包括:对法律、法规、其他要求和具体运行控制准则的满足情况;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实现情况;事故、事件、疾病、环境污染、财产损失等不良现象表现的情况等。

2.HSE绩效管理

所谓的HSE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的HSE目标,对各级部门和员工进行HSE目标和指标设定、实施辅导、绩效考核、考核后续管理、绩效目标提升等持续循环的管理过程,它的目的是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的HSE绩效。

HSE绩效管理是组织整体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石油、石化等健康安全环境风险较大的行业而言,HSE绩效管理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3.HSE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

①HSE绩效管理的实施要求以人为本。 HSE绩效管理是HSE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是HSE管理要实现的最高目标。因此,人的因素是HSE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以人为本是HSE绩效管理的思想精髓,它贯穿于整个HSE绩效管理过程的始终。

②HSE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改进和提高HSE绩效 。HSE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要不断改进和提升企业、部门和员工的HSE绩效,无论是进行HSE绩效考核,还是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聘用人员以及雇用承包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进HSE绩效。

③HSE绩效管理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传统的绩效管理思想把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相混淆,单纯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这种忽视过程、忽视绩效管理其他环节的做法不利于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的HSE绩效的持续提升和改进。

二、HSE绩效管理的基本工作步骤

HSE绩效管理的基本工作步骤可分为准备、实施、辅导和改善四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对HSE绩效考核管理进行策划)。

1.量化HSE绩效目标,从HSE绩效管理的要素项开始分解目标,直到分解到基础方案内容。目标分解要做到“定时化、流程化、数量化、具体化、考核化”。

2.对HSE绩效考核进行流程设计,找出关键行动措施以及关键管理点。

3.对HSE绩效管理进行风险分析和资源要求分析,预知实施困难和风险,做好应对准备。

第二步,实施(确定关键业务程序的关键职责)。

1.从社区的角度来判别内部管理的关键岗位。

2.企业追求安全绩效最大化、常态化的工作品质决定了企业的团队水准。

3.企业级KPI指标代表公司战略、关键成功因素和安全技术能力,部门级KPI指标代表部门的职责、管理者和员工应该创造的价值。

第三步,辅导(理清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思路)。

1.通过业绩跟踪,系统检查管理者和员工在HSE绩效管理中存在的误区,防止出现个人HSE绩效管理盲区。

2.防止出现部门为阵、相互推诿、宗派林立的散乱局面,促进绩效团队的形成。

3.防止出人做事无人负责、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

第四步,改善(审视绩效管理过程,防止不良现象发生)。

1.绩效指标调节的方向是否符合指标设计初衷,防止发生初衷为鼓励A类行为,却奖励B类行为。

2.员工的行为规范是否符合正常心理意识,防止出现管理者和员工过分强调奖励分配而不讲价值贡献,为争分配而争职务的现象发生。

3.防止出现强调考核形式,而非量化考核行为的发生。

4.防止强调结果考核,而忽视结果与过程相统一的考核发生。

三、HSE绩效考核与结果应用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1.HSE绩效考核与结果的应用。

①对表现杰出员工的后续管理是根据其兴趣及潜力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为公司培养储备管理或专业人才。发展的方式有培训进修,指派其他工作,加大责任,参与或复制重大项目等。

②对表现欠佳员工的后续管理是根据其偏离情况,主管与员工共同制定出HSE业绩改进计划,提供帮助、培训和指导,如在合理的时间内员工仍无法达到要求时,主管应考虑为该员工换岗位,甚至辞退。

③考核的结果,作为设定来年目标和指标的参考,如业绩改进的指标。

2.HSE绩效考核与结果应用存在的问题

①对HSE绩效考核多以负面约束为主,是造成HSE管理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质量环保节能方面只有扣分的负面约束。如根据重大事故频率、排污达标率、原油泻出量扣若干分。因此,在HSE的考核手段以负面扣分惩罚为主,缺少正面激励,造成员工在HSE工作上市被动符合而不是主动改进。

②直接主管没有全程参与HSE绩效准备考核,影响主管的定位和权威。绩效考核由管理部门牵头,不同职能部门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对下属单位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交由绩效管理部门汇总计分决定考核最后结果,直接主管不能完全掌握考核结果。

③对于表现欠佳的员工,没有及时帮助其制定可操作的、详细的HSE业绩改进计划。如此以往,员工不仅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及改进,公司也不能充分地善用人力资源。

四、结束语

HSE绩效管理是国际公认的一套科学的安全环境健康绩效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化、持续性管理的过程与方法。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努力克服HSE绩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HSE绩效管理水平,激励各级员工参与到HSE管理中来,实现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石油工程,项目监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H S E管理中的“H、S 、E”分别是“H e a l t h(健康)、S a f e t y(安全)、Environment(环境)”,是目前通用于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三个核心内容,围绕着这三个核心内容来构建组织结构、划分岗位职责、明确具体方法、确定程序过程和资源利用情况。HSE管理体系充分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管理经验,是今天石油天然气企业顺应市场要求和社会需求、满足规范化运行标准的必然之举。

1、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我们所说的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职责、做法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

HSE管理体系的构成元素在第一时间通过科学的经营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动态管理系统。从它的功能上讲,它是一种事先确定自己的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为了减少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强调了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因此,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一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石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理工作中,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结合监理合同的约定,履行着法律、法规等规定的监理 HSE 工作职责与义务。监理工程师应根据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 HSE 管理的要求,做到如下内容。

2、掌握与监理安全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为了使管理的工程项目监理实现“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的工作目标,监理必须熟知和执行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 HSE 法律、法规。例如: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审、查、停、报”的监理安全责任,作为监理工程师必须铭记于心。审:主要是指方案中有关 HSE 工作内容的审查;查:对方案中有关 HSE 工作进行检查;停:监理在检查中,如果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告知并监督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报:当施工单位拒绝整改或不及时整改,应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只有正确地履行职责,才能确保石油工程项目监督HSE管理目标的实现

3、建立与业主项目管理相适应的HSE管理体系文件

在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中,监理工程师要以业主的HSE 体系文件为标准,根据 HSE 体系对监理工作职责的要求,建立符合所承担石油工程项目建设的 HSE体系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在项目建设中,根据监理合同及 HSE 协议的要求,监理承担着项目建设的监理工作的 HSE 管理责任。为了确保项目建设 HSE管理目标的实现,要编制监理工作的《监理规划(含 HSE 章节内容)》、《监理细则》、《HSE 管理手册》、《HSE 检查计划》、《HSE 应急预案》、《HSE 作业计划书》、《HSE 作业指导书》、《HSE检查表》、《HSE 绩效考核办法》等 HSE 体系文件和作业文件,用以指导监理 HSE 管理工作的展开,实现 HSE 管理的目标。

4、开展与项目管理有关的 HSE 管理体系知识培训

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必须进行上岗前的 HSE 知识培训,学习有关HSE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可以使HSE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按照HSE体系运行的要求,结合项目管理文件和其他内容,用动态管理的办法,通过文件下发,定期组织学习、沟通制度来宣贯所有员工,让大家了解HSE工作要求,更好地开展工作。在 HSE 体系运行管理中,在HSE管理机构主管领导安排下,监理工程师组织对各方参与的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包括对承包商的项目经理、技术总监、QHSE 经理、专职安全人员组织的主管领导、HSE监督员、施工机组长、特殊工种等人员,努力实现最大的覆盖范围。通过培训和学习,使所有参建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对HSE 监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夯实石油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理工作的基础以及HSE意识。

5、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 HSE 活动,实现 HSE 经验共享

在石油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HSE管理机构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HSE活动:如开展“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活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安全生产教育月活动等,使各参建单位树立“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开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努力确保实现工程项目 HSE 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调查潜在的危险,防止违规行为的活动,加强监督检查频率和处罚力度,提升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及抽样检验业务,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并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使存在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可以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减少违规行为,确保项目施工生产的平稳运行。也可以进行每季度HSE工作经验交流,选择工作中典型案例分享经验,只要它反映了HSE管理事件,可以分享他们的经验,创造了良好的HSE工作管理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和经验共享,使HSE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安全生产的能力,而且还可以确保项目建设的安全运行。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建设施工阶段,建立了工程例会制度。及时向监理工程师在施工现场的HSE工作条件通知精神传达的文件要求,1周(月)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将上级主管部门传达的精神要以及一周(月)来施工现场的 HSE 工作状况进行通报:现场监督作业HSE检查过程中不合格的问题、HSE问题落实整改不合格的问题、事故处理的情况事故的处理情况、HSE 工作中的好的做法、展应急演练等工作重点向各参建单位进行通报,对下周(月)的HSE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例会制度对 HSE 工作的通报,体现了 HSE体系运行的预防工作,实现 HSE 工作的主动控制。

6、制定制度、开展 HSE 绩效考核、实现持续改进

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要建立 HSE 绩效(月)考核工作制度,施行 HSE 奖惩机制。在 HSE 体系运行过程中,按照制度要求,结合工程现场来开展 HSE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在月度会议上通报。通过考核可以发现各承包商在 HSE 管理工作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对需要改进的内容提出要求,以便施工承包商在下月 HSE 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纠偏处理,持续改进。

结语

本文总结了石油工程中实施HSE管理的现实需求,指出了现实原因和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人员对于实施HSE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希望能够为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晓秋,马永红. 国内外石油化工企业HSE管理现状比较与分析[J].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7 年第02 期

[2] 黄海滨,李伟涛,何社锋.HSE 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J].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8 年第06 期

篇7

关键词: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专业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应世界环境教育之趋势与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陆续成立具有教育、研究、保育、文化、游憩等功能的自然中心、环境学习中心等相关机构。中国内地在此方面亦有发展,称为“环境教育基地”。台湾的林业管理单位——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自2006年起将所辖八处国家森林游乐区发展强化成为自然教育中心。[1]然而,林务局在推动环境教育业务上,最大的限制在于“环境教育专业人力的缺乏”,“人员的专业发展”是主要面临的课题之一[2]。林务局对于其同仁在组织的核心工作之能力,均有相当的要求与培养。而自然教育中心属新发展项目之工作能力。故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讨台湾林务局人员在原本应具备的职场专业知能之外,对于从事自然教育中心工作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能。因此,本研究目标为:(1)探讨林务局人员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2)了解林务局人员对于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之看法,以及其专业发展之需求。

一、自然中心人员的专业发展

自然中心(nature center)与环境学习中心(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的发展有其历史意义与价值,自然中心是使用较早与较久的名称。[1]台湾林务局发展的机构“自然教育中心”,其功能意义、目标宗旨与自然中心的精神一致。在定义上,自然中心是在一片具有环境教育资源特色(不论是大或小)的土地区域内,整合环境教育专业人力、专业课程方案与适当的环境资源,整体发挥其能量,提供环境教育专业服务给第一线的顾客如学生、一般社会民众,以达成教育、研究、保育、文化、游憩之多功能目标的环境教育专业设施。而一个自然中心的成功运作,需要的要素包含方案(program)、设施 (facility)、人(people)、营运管理(operation)。[2]在上列要素中,欲达成教育的目标则需要有“人”去执行。相关研究也指出,一个好的自然中心应具备“专业的师资与活动引导人员”、 “专业的环教人员”[3-4]。所以,专业人员的具备,对于一个自然中心的营运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专业知能(professional competency),又称专业能力,指专门行业的从业人员欲成功地扮演该职务的角色,在工作上发挥其功能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态度。[5]而专业发展是设计用来提升专业知识、技巧及教育态度的活动。[6]但影响人员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专业发展实施的形式以及过程中的挑战等,可能影响他们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意愿、态度与成效。

农业委员会林务局自2006年起,将所辖国家森林游乐区,发展强化为“林务局国家森林游乐区自然教育中心”。包括东眼山、罗东、八仙山、奥万大、池南、触口、双流、知本等八处自然教育中心。在这项计划中,各中心皆组成专业成长团队,但在专业训练的课程上较缺乏系统性的训练与发展,对户外教学或是其他参访团体的学习成效之影响有限。[7]研究者认为,林务局在推动自然教育中心的挑战之一,便是缺乏专业人力、能力及缺乏专业发展的制度。故在先了解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能以及专业发展的需求后,应能逐步建立其在自然教育中心方面的专业发展培训课程与制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针对欲达成的目标,主要分两个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信息与意见,详述于后:

(一)第一阶段目标:探讨林务局人员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

先通过文献分析,搜集林务局相关学术研究与自然教育中心发展计划报告书、国内外自然中心相关书籍及网站、国家公园及博物馆教育人员环境教育专业知能与专业发展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理论、环境与永续发展、自然资源保育等相关文献资料[8-21],并结合林务局专业成长团队成员讨论结果,整理并草拟出林务局人员在自然教育中心方面可能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能架构项目。再进一步委请九位具自然中心相关领域专业之学者专家,及三位林务局负责自然教育中心业务推展且经验丰富的同仁,对研究者发展之《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架构之语义文字咨询问卷》之内容语义及文字适当性、内容完整性进行审核与修正。最后修正调整,形成“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架构”,共计四大项目与三十条细部内容。

(二)第二阶段目标:了解林务局人员对于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之看法,以及其专业发展之需求

1问卷设计

依据“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架构”,并参考相关的需求评估研究,进一步编制《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与专业发展需求调查问卷》。本问卷包含三部分,共44题,说明如下:

(1)应具备之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本部分目的为了解研究对象对林务局人员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之专业知能的看法。题目以李克特式(likert)五点量表之方式设计,填答者依据自身的看法,认为自然教育中心各类别人员(经营与管理、教育与解说、场域与设施)应具备各专业知能项目之程度予以勾选,分别为“非常不需要”、“不需要”、“无意见”、“需要”、“非常需要”。 (2)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发展之需求:过去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的形式、对于未来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形式的参与意愿、过去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时曾遭遇的困难、未来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时所需要的协助或支持。

(3)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背景之基本资料、林务局填答者曾负责之工作与年资,在林务局工作的总年资、非林务局填答者之专长领域与工作资历及在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发展计划中之角色。

2问卷寄发

①林务局行动研究团队: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发展计划执行之初,林务局八个林区管理处分别组成行动研究团队,并由林务局本部组成指导顾问团队,以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式,具体落实自然教育中心相关方案发展。其工作在于拟定发展蓝图及自然教育中心计划、研拟课程方案架构及内容、发展专业人力、建构在地伙伴单位、设施改善工作及经营管理运作测试及执行等。2008年5月23日将《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与专业发展需求调查问卷》寄发给林务局各管理处自然教育中心之行动研究团队①成员填写。取样为“典型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寄发单位包括林务局森林育乐组、罗东林区管理处、新竹林区管理处、东势林区管理处、南投林区管理处、嘉义林区管理处、屏东林区管理处、台东林区管理处及花莲林区管理处。

3资料分析与诠释

回收问卷后,即以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问卷统计、分析与诠释。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林务局人员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

通过文献分析、群体讨论、专家审核的方式,整理出“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架构”(图1)。该架构包括四大项目: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自然教育中心的经营与管理、环境教育与解说方案之发展与推动、自然教育中心的场域资源与设施。每大项目包含两到四项不等的中项目,中项目下又包含一到七项不等的小项目内容,所对应之意涵内容项目详述于后。

1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即能了解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理念与愿景、环境及永续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及其精神。

(1)自然教育中心之认识。 能了解自然中心(nature center)之定义、定位、内涵、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及其发展趋势; 能了解林务局发展自然教育中心的理念与愿景、从业人员之角色、责任与分工。

(2)自然教育中

心的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能了解环境教育的理念与内涵;能了解永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与内涵;能了解并落实自然教育中心的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之方法与策略。

2自然教育中心的经营与管理:熟悉自然教育中心营运之相关法规,并具有组织发展、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掌握中心公共关系之运作。

(1)相关法规。能了解中心人事、行政运作、环境及核心议题等相关法规。

(2)组织发展、经营与管理。能进行中心的策略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能了解中心的有效经营管理与领导方式;能掌握中心各项业务的标准作业流程;能建立与推动中心内部人员的专业发展与学习型组织;具有危机处理及风险管理的能力;能建立与落实中心的防灾救难系统;能进行中心之信息服务及管理。

(3)公共关系与营销。具备自然教育中心所需之公共关系与营销的知识与能力;能建立中心与小区的关系;能建立中心的伙伴关系网络。

3环境教育与解说方案之发展与推动:具备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环境解说,及教育基础理论之实务知识与能力,并能应用于课程与解说方案的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估。

(1)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理论及应用。能了解当代全球性、国家性与地区性的重要环境议题;具备环境教育与永续发展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实务之知识与能力;能有效执行非正规环境教育系统规划与推动。

(2)教育理论与实务。具备基础的教育学理论与实务知识、应用之能力;能了解与掌握国民教育之课程发展与状况。

(3)环境教育方案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具备环境教育系统规划与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能有效进行环境教育课程发展、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的能力;具备户外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 能引领环境教育与解说人员之专业发展。

(4)环境解说方案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具备环境解说理论、知识及应用的能力;具备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发展的能力;具备环境解说方案的发展、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的能力。

4自然教育中心的场域资源与设施:能在自然教育中心有效进行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并将永续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中心场域设施之规划与设计之中。

(1)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具备在自然教育中心有效进行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之知识与能力。

(2)永续规划与设计。能将永续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中心场域设施之规划与设计。

(二)林务局人员对于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之看法,以及其专业发展之需求

研究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为106份,有效问卷率为88%。填答者男女比例近1∶ 1,以31~40岁为多数。多数具有硕士学历,其次为大学,且多数之专业背景为森林科系;工作场域以在林务局为主,比例最高的工作经历为森林育乐业务,此工作与目前自然教育中心业务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最高年资为20年,最低年资不到1个月。以下依据问卷调查结果逐项分析、讨论。

依据问卷填答情形,勾选“非常需要”者配分为五分,勾选“需要”者配分为四分,三分以下则代表需求程度较低。故本部分之叙述以平均得分为四分以上的专业知能项目为主,以呈现较明显之需求倾向。兹针对参与运作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可能的三种类别人员(经营与管理、教育与解说、场域与设施)需具备的专业知能,对问卷结果加以分析整理如下:

(1)经营与管理人员。问卷显示需要“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及“自然教育中心的经营与管理”两大方面的专业知能。专业知能项目前三高分为“能了解中心的有效经营管理与领导方式”、“能进行中心的策略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具有危机处理及风险管理的能力”。此外,每项专业知能项目皆具有4分以上的平均数,故研究对象对于经营与管理人员需具备的专业知能可能具有较多的期待与需求,其需求程度整理如表1。 育与解说人员。问卷显示需要“环境教育与解说方案之发展与推动”及“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两大方面的专业知能,排序前三位的专业知能项目为“具备户外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能了解环境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具备环境解说理论、知识及应用的能力”。多数填答者亦认为教育与解说人员也应具备危机处理及风险管理、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建立与推动中心内部人员的专业发展与学习型组织等业务相关专业知能,其需求程度整理如表2。

(3)场域与设施人员。问卷显示最需要认识“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自然教育中心的场域资源与设施”、“自然教育中心的经营与管理”三大项目,而专业知能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能将永续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中心场域设施之规划与设计”、“能建立与落实中心的防灾救难系统”、“能了解林务局发展自然教育中心的理念与愿景、从业人员之角色、责任与分工”。另外,在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的认识也是关切项目之一,其需求程度整理如表3。

(4)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人员应共同具备的专业知能,问卷分析结果显示,此三种类别人员皆有得分平均数较高、共同应具备的专业知能项目,可视为林务局人员从事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之工作者,必须共同具备的最基础之专业知能。包括“能了解自然中心之定义、定位、内涵、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及其发展趋势”、“能了解林务局发展自然教育中心的理念与愿景、从业人员之角色、责任与分工”及“能了解并落实自然教育中心的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之方法与策略”,是共同需具备的专业知能。这表明,研究对象大都认为先了解自然教育中心推动的整体性理念后才能在其业务上以自然教育中心的宗旨、愿景、使命与目标为基础,了解各角色的分工及其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各项符合经营理念的工作。

综合以上结果,发现填答者对于各项专业知能项目多抱持肯定的态度,且“经营与管理人员”及“教育与解说人员”对于应具备的专业知能显然较“场域与设施人员”为多。

(三)在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之专业发展需求

(1)过去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形式以“向资深同仁咨询”、“参与林务局举办之专题演讲、课程或研(习)讨会”为多。显示在遇到问题或需要专业意见时,倾向采取较方便且立即可得的解决方法,而专业发展活动亦提高人员进修的机会。

(2)对于未来进行专业发展形式的参与意愿:除了向资深同仁咨询外,包括“参观访问、考察”、“林务局举办之专题演讲、课程或研(习)讨会”、“举办座谈、讨论与经验交流”及“其他公部门举办之专题演讲、课程或研(习)讨会”等。显示研究对象重视信息分享、互动与交流的精神,及在对话中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能,并展现对于公部门办理活动的信心。

(3)过去进行专业发展时曾遭遇的困难:最多的挑战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与”,其次为“无法配合训练的时间”,再者为“课程缺乏层次与进阶性”等。显示出成人在工作职场中时常面对繁重的业务,即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意愿,但往往受限于没有时间参与,或无法配合训练的时间。此外,许多专业发展活动可能缺乏较完整的系统性规划,课程间的安排较独立,关联性低,或无明确的目标,使参与者感到成效不大。或者有时因课程安排太过浅显或艰深,无层次性与进阶性的安排,无法得到实质上的专业提升,而降低其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意愿。

(4)未来进行专业发展时所需要的协助或支持:期待的协助以具方便性、立即性、自主性,且具备较完整专业咨询内容的“建置数据库以提供适当的专业发展数据”为最多,如此一来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提供具有层次与进阶性的专业发展课程”亦是需求所在。尤其是环境教育教学法与活动设计、人员领导与人力规划、环境解说规划、执行、发展与经营管理等。此外,研究对象也期待“服务单位有清楚的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发展的目标和策略”,以便于自我的专业发展有所依循。

四、建议

本研究依据结果提出结论与建议,以提供林务局在规划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人员专业发展活动之参考。而对于其他有意发展自然中心服务的自然资源管理机构,以下之建议多少也具有参考价值。

(一)针对自然教育中心发展与运作之人员,建议课程内涵说明如下

(1)经营与管理人员:建议课程方向为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理念与愿景、环境及永续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及其精神、自然教育中心营运之相关法规、组织发展、经营与管理、公共关系与营销等层面。

(2)教育与解说人员:建议课程方向为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环境解说、教育基础理论、环境教育课程与解说方案的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估、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理念与愿景、环境及永续发展教育等层面。

(3)场域与设施人员:建议课程内涵包括自然教育中心发展之理念与愿景、环境及永续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及其精神

、自然教育中心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自然教育中心场域与设施之规划理念、危机处理与风险管理等。

(二)逐步建立系统性的专业发展课程架构及制度

建议林务局及其他发展自然中心类型的单位,能依据各类型人员的业务不同,制定明确的人员专业发展目标与策略,规划能提升各类型人员专业知能的课程内容,建立完整之专业发展课程架构及专业发展制度。

(三)规划以经验交流、参观访问、现场实务应用为主的专业发展活动

成人对于专业发展活动的形式较偏好互动性高、信息交流方便、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座谈会、讨论会、实际参观访问等。建议未来能规划较多元且符合成人学习需求的专业发展活动,以现场实务应用为主的内容,有助于达到专业发展的目标与成效。

(四)建构自然教育中心人员专业发展数字学习平台

建议林务局可建构自然中心之专业发展内容之数据库与互动之学习平台,内容可依据人员的工作情况与需求,建置与实务工作有关之经营管理方式、教育方案执行、场域设施管理等面向之个案讨论、实际问题解决策略等内容,使得平台不仅有知识及技能的内容,更具备与现场实务工作有关之多元议题讨论、交流的分享功能,引领同仁以数字学习的方式进行弹性、自主的专业发展。 立自然中心学习型组织

本研究显示,研究对象无论是过去参与经验或未来意愿,“向资深同仁咨询”是研究对象最能接受的专业发展形式之一。peter senge曾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强调成员间不断的自我充实与相互激发,共同塑造组织愿景。[22]目前台湾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的发展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亦是学习型组织的执行方法之一。因此,建议相关单位可以行动研究团队为基础,进一步组成学习型组织,让内部成员更了解自然教育中心的目标与愿景,通过对话、批判思考等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工作质量与整体团队的动量。

(六)建立自然教育中心专业发展的制度与规准

建议可建立一套专业发展制度与规准,以明确的规范,提高业务相关同仁的专业发展活动的参与率,并加强职前训练,或规划留任制度,避免因人事的流动而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导致经验无法传承与持续。

参考文献:

[1]周儒. 实践环境教育——环境学习中心[m].台北:五南图书, 2011.

[2]周儒. 寻找一个环境教育的实践场所——“环境学习中心”的需求与概念[c]//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年度环境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2001: 72-80.

[3]周儒. 另一种休闲产业——台湾的自然中心需求与可能[c]//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休闲、文化与绿色资源理论、政策与实务论坛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 2003: 2a7.1-2a7.22.

[4]周儒, 姜永浚.透过德怀术探讨优质环境学习中心之特质[j]. 环境教育研究, 2012,9(2).

[5]jarvis p.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0.

[6]guskey t r.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00.

[7]周儒.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国家森林游乐区自然教育中心发展计划结案报告书[m].台北:行政院农委会林务局, 2007.

[8]何森元. 探索林务局推动环境教育现况及未来发展需求[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2003.

[9]周儒, 蔡慧敏, 王喜青. 探索国家公园解说员环境教育及环境解说专业成长需求与课程架构[j]. 国家公园学报, 2002, 16(2): 61-83.

[10]向丽容. 台湾自然史博物馆教育人员环境教育专业知能与发展之需求[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2007.

[11]黄明月. 自我导向学习、专业社群认证与博物馆专业人员发展[c]//台湾历史博物馆.博物馆专业人员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历史博物馆, 2004: 269-292.

[12]day b a, monroe m 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communi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handbook for international practitioners [m]. washington: the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0.

[13]byrd n j. the nature center handbook: a manual of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ield [m]. logan: association of nature center administrators, 1

1998.

[14]evans b, chipmanevans c. how to create and nurture a nature center in your community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8.

[15]meredith j, cantrell d, conner m, et al. best practic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 for success [m]. columbus, ohi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ncil of ohio, 2000.

[16]moffatt t, jurin r r. frontline to back stage. surviving the transition from interpretation to administration [j]. the interpreter, 2007,3(6): 9-11.

[17]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audubon teacher naturalist workshop program design & delivery [m]. n y:audubon center, 2004.

[18]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initial prepa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m]. ga: naaee, 2000.

[19]wilke r l, peyton r b, hungerford h r. strategies for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eries, 25 [m]. paris: unesco, 1987.

[20]young a j, mcelhone m j.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unep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eries, 23 [m]. paris: unesco division of science,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6.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X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174-03

收稿日期:2011-07-10

作者简介:张 婷(1981―),女,青海西宁人,讲师,主要从事生态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 生态监测的定义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如近年来积极开展的福建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河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较早、近几年又做了大量工作的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应当看到,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必是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证。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水文学、环境经济学、人文物理学等的理论和实践对生态监测更是大有裨益[1]。

2 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2.1 监测基本原理

生态环境监测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准确性原理”,即监测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环境信息是环境历史和环境管理的记录、书写,是环境历史的“镜像”反映,同时体现环境和环境管理的真实性及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为了满足“准确性”的要求,生态与环境监测还衍生了以下 3个基本原理。

(1)代表性原理。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断面代表“无限”的环境整体(反映空间代表性),以有限的采样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环境变化信息(反映时间代表性),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的环境内部信息(反映数据量代表性)。

(2)完整性原理。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和“相素”、环境“压力”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完整性、复杂性,同时体现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3)规范性原理。监测通过实现环境监测制度化、技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体现了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2.2 监测对象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监测的内涵已获得极大的丰富,传统的“水、气、声、渣”已不能代表环境监测的对象特征。目前,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范围。包括区域的(城市 +农村 +自然生态)+流域的+全国的。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2)环境“要素”监测。包括各种环境要素(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环保部门主管的+相关资源部门主管的)+监测对象(如各种排气、排水、固体废物等)。

(3)环境“相素”监测。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悬浮物相、生物相、沉积物相监测,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相液相、固相等。

(4)环境“压力”监测是指广义的“源解析”监测,通过广义的“源解析”监测,可以回答环境变化与污染源排放之间的关系,找到环境管理的重点对象和目标等。

2.3 监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的本质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目标污染物(指标)各类信息的生产过程,即环境信息的生产过程。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或者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3 生态与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3.1 环境监测程序

3.1.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1.2 确定监测项目

应根据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本地区主要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来选择,同时还要测定一些气象及水文项目。

3.1.3 确定监测点布置及采样时间和方式

采样点布设得是否合理,是能否获得有代表性样品的前提,应予以充分重视;选择和确定环境样品的保存方法;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

3.1.4 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由于监测误差存在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只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数据,才可能得到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能上报。

3.2 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

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像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编制生态监测项目报表、针对提出的生态问题建立模型、预测预报、评价和规划、政策规定)[5,6]。

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无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 3S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

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3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资源与环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RS和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促进以定性描述为主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过渡,实行时空的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预测未来。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3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7,8]。

环境监测的方法必须上升到国家标准,并严格执行。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国家行业标准,包括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固体废物监测方法标准、噪声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空气监测技术路线、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生物监测技术路线等等,这些标准的全面落实是推进我国生态与环境监测事业的保证。

4 开展生态监测的建议

4.1 发挥环境监测体系优势

环境监测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内容,环境监测的实践丰富了环境监测体系,要发挥环境监测体系优势,使其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保证。

4.2 重视借鉴国外经验

发达国家对于生态监测已经开展较长时间,而我们才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对生态系统规律认识还不够,生态监测经验不足,特别需要吸取和借鉴其已有的成功经验,如一些操作性强的指标、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4.3 合理选择监测指标

我们现有的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从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和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对特定环境敏感和属于污染的因子开展监测,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待今后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扩展。

4.4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当前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作用,如3S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广泛得到应用,要使其和生态监测密切结合,并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效用。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将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 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 天,王玉杰,郝 电,等.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四川环境,2003(2):16~17.

[2] 厉以强,黄 卫,钱 江,等.开拓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生态省建设[J].环境导报,2002(6):46~47.

[3] 叶 青.开展生态环境监测[J].环境导报,2001(6):152~154.

[4] 刘晓强,申 田,连 兵.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00(1):71~72.

[5] 葛承轩,杨 琴.生态环境监测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2):92~94.

篇9

摘 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解决的首要难题。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对指导企业环境会计实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中的复杂个案会不断突破理论,给理论提出新的课题。因此,环境会计应在会计实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并进而推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本文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与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相衔接的、过渡性的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进一步提出推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核算体系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环境管理的实践看,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健全环境法律法规、解决环保技术问题,更需要加强管理,而加强环境管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对企业环境责任的争论中,企业的角色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准确有效地计量企业的环境盈利和损失,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问题至关重要。而会计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它与环保的有效结合,必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

国际上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当时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来的,但其在会计学界并不被重视。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于1992年发表的《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则标志着我国系统研究西方环境会计体系的开始。笔者利用中国科技期刊网和中国期刊网,以“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生态会计”为关键字,搜索从1980年到2010年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出论文1625篇,涉及刊物469种。从论文选题上看,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范围已比较全面,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大多数文章集中在基础研究和环境财务会计实务等少数几类选题上。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到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内涵、必要性、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会计计量、基本假设、信息披露、成本核算、环境审计、国外环境会计介绍等等。应该说,研究内容是非常全面的。但是,其中主要是规范研究,只有少数实证研究,而理论研究的成果却没有能够体现在会计实务中。

二、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比较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目前国内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层次,而且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没有达成共识,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定型的实践模式。笔者认为,不仅要看到这些技术上的障碍,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和揭示存在这些障碍的内在根源。

通过对国内环境会计的认真研究和思考,笔者初步总结出制约环境会计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缺乏推动环境会计实施的动力和必要的激励机制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推行缓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外部不经济性”没有内在化。所谓“外部不经济性”,是指那些由企业经济活动引起的,尚不能确切计量,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之所以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固然原因很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企业确实能够从环境破坏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环境污染所形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没有得到内在化,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资源被无偿或低价使用,使环境破坏者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因此,众多的环境污染者无所顾及地破坏环境,而根本不考虑进行有效治理,甚至根本不进行治理。根据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环保部门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非常有限,无从形成震慑,更无法与企业造成的社会损失相提并论。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企业缺少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所谓计量,就是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的货币表现。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虽然目前我国不少学者在借鉴环境经济学估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学术界就计量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时缺乏依据,同时,企业之间在环境问题上不具有可比性,客观上为环境会计的推广制造了障碍。传统的会计计量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学者们对其计量方法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笔者认为:虽然这些计量方法的提出都比较独特,但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务操作存在一定难度。

(三)与实施环境会计配套的业绩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企业引入环境会计,客观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整个系统都与环境挂钩,企业中的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也不例外,评价和奖惩活动都应包括与个人或团体相关的环境问题。比如企业现在有几个投资项目可供选择,其中,有一项目根据评价指标测算,其盈利状况比其他项目稍差,但若考虑环境因素却是最优项。在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下,该项目可能被认为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的行为而不被提倡,导致企业经理们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行为。可见,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已成为实施环境会计的一个障碍。

三、对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建议

实践证明,不断完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的、规范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完善法律制度

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有法可依。虽然我国近年相继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规,但这些法规主要是通过罚款等财务手段强化企业内部工作,没有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其结果必然是减弱企业的环境保护压力,影响相关人员的正确决策。国家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进行约束和强制。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会计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研究工作要分阶段进行,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加强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各级研究机构,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西方会计同行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方面比我们先行一步。一些西方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早已开始着手通过连接环境资源统计与国家会计账目的关系来确定清洁污染的经济成本。在美国,有些州已修改法律,要求那些引起污染的部门

承担清洁环境的成本,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经济原则。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早已按照有关国家财富计量的要求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加入了自然资源的内容。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应吸收各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借鉴其实务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设计出适合我国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方法。

(四)搞好试点工作,由点带面,逐步推广

考虑到我国特有的国情,实行环境会计不能照搬他国现成的模式,只能在吸取他国好的经验的同时,通过环境会计在本国的实践,不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制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行业或企业进行环境会计的试点是一种即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试点工作,不断验证和完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在其他的地区、行业或企业加以推广。

(五)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ISO14000系列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系统之中,如“为环境而设计”、“绿色融资”、“绿色采购”等。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绿色(或环保)理念”,以绿色理念重塑的企业整体的经营运作流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六)作好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由于环境会计的复杂性,实行环境会计,必然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会计人员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意识,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时展的要求。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更加重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只有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环境意识,才能保证环境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通过充分的宣传,要使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理念。“绿色消费主义”是指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不从环境保护不力(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绿色消费主义”的理念将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迫使整体产业都“绿色”起来。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实行环境会计,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成为企业的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字】 物联网 技术思想 应用

物联网是现代科学信息技术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形成的一种集成应用与系统创新的产物,关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方面都有所关联。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被认为是第三次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是建立在计算机大发展和互联网普遍应用的基础之上,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原因,最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已经迅速变成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发展的焦点而被作为战略性高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物联网关键技术思想和应用,旨在不断完善物联网的结构,使其在现代信息科技中获得更大的应用。

一、物联网的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在是研究传感器网时由MIT的Ashton教授提出来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使得世界上重要的国家开始重视传感器网扩展为物物相连的网。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物联网,但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关于物联网的相关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等问题。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技术,可以认为是依靠射频识别(RFID)、红外摄像机、激光扫描仪等传感器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无线运输系统等,根据预先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如设备、设施、各种商品甚至人与动物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或运输,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总之,物联网是集成和综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是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可进行智能交流,创造一个智能世界。物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促进信息领域的发展和革新,主要在于有了十余年的积累。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被将受到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重视和使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始于发达国家,而且目前其已经发展的比较先进和成熟。物联网技术起初被用在商业、零售、物流等领域,一开始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条形码以及 RFID 技术,之后涉及到传感器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结合创新,使其应用范围逐渐涉及到了环境管理、智能、设施构建、生物医疗等行业方向。

二、物联网的技术思想

物联网是网络层的一种延伸,包含很多业务应用,可以实现网络间信息的传递。由于物联网中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移动,因此物联网的运行需要支持网络设备的异构接入,就这样物联网技术灵活多变,可以满足物与物、人与人实现短距离之间的无线通信。物联网体系的业务与应用层还可以存储信息,决策应用,发挥计算技术的信息处理功能,保证物联网的应用价值。物联网具有多域间资源融合与服务共享思想,承载的数据信息内容多、目标大,是一种的融合性的现代化信息业务,打破了多网域合一的局面,使物联网技术实现领域整体融合,满足了不断变化的现代市场的需求。

三、物联网的应用

目前,物联网主要在物流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等方面被广泛的应用。在生产管理相关领域的应用主要为满足智能化生产相关的等重要流程当中,来做到智能化的运输。在制造业相关领域,物联网是信息化和自动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网管、地理信息、资产管理的融合被作为主要的系统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维持以手工管理作为主要的形式而计算机管理被作为辅助的方式,传统的制造业中员工在进行各种物资运输管理时,往往需要浪费掉大量的时间,自动化水平建设不够,这样最终导致时间的浪费和在运输的过程当中容易产生突发的错误。所以通过物联网的应用使制造业能够从硬件和软件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应用物联网系统时,由于平台是构建在对应的物联网的基础之上,由于物联网自身的特点导致其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例如,网络攻击、伪造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所以在以后的道路当中,很有必要对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进一步提高其在各个领域方面的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论:物联网技术以其先进的技术思想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满足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实现各平台的可视化生产、管理等过程。 因此,根据物联网的技术思想和技术特点,我们仍然需要完善其技术处理和服务共享能力,实现其更广阔、更完善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吴宇,胡君,唐茂文.云计算在电能信息采集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J].电气应用,2015(S2).

[2]黄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发展的探讨[J].信息运输技术,2010,10(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