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2013 年1 月1 日起,事业单位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本文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特点和现状出发,就有关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使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规则更加完善。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及现状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特点
2013 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这一规定的提出改变了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历史,同时反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任何固定资产,不管是不是事业单位的,都必然会发生价值损耗。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大楼及设施等的翻修重建说明其固定资产仍存在着服务能力的降低和价值损耗。固定资产相对于流动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损耗是逐步进行的。这是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特征。对“计提折旧”的完整理解应是:计量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程度,并据以提取固定资产补偿基金。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现状
从以上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作为其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更加能反映固有资产运作过程中的耗用和补偿情况,成本核算更加明晰。新《准则》明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应当对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
新《准则》中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只有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用具装具计提折旧,当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文物和陈列品因为其本身存在的特殊性,虽然能够通过货币计量的方式反映其价值,但由于不能使用所以其使用价值并没有通过耗用而逐步降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属性被分割开,因此,不需计提折旧;图书档案因为在相当长的使用时间里价值降低极少,所以也不需计提折旧;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计提折旧。但是动植物作为生物性资产,实际上在科研和高校类事业单位中实验消耗量是比较大的,再加上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动植物单位价值不菲,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果对于这类动植物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将不能全面体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初衷。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不考虑残值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一般相对于其原始价值来说所占比例很小,即使企业中也不过3%-5%,并不属于事业单位的主要“盈利”,但是积少成多也会是一笔金额较大的收入,如果对这一部分金额不进行登记、计量,可能会是某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为中饱私囊提前报废固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外,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有些需要使用残值作为计算应计折旧基础的计算依据,如果不计算残值,计提累计折旧的方法将受很大程度限制。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过于单一
新《准则》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平均年限法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所以每个期间计提折旧的金额是相等的。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延伸和补充。这两种方法强调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短或工作量的大小,完全符合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这一特征,也符合多数事业单位是享受国家全额或部分拨款的实际情况。近些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逐渐增多,这些单位虽然具有事业单位的形态,但是本身却和企业性质十分相似,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这部分事业单位应该选择更为灵活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三、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完善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
针对使用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且其价值符合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科研院所应该纳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范围。通过预算管理、制定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购买。对于价值大的动植物固定资产按照一般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设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的名称、原值、可使用年限、折旧方法、已计提折旧金额等进行登记,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突出重点,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应减去残值
事业单位的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装具已不能再继续使用,没有使用价值,将其分解后变卖铜、铁从而获取一定经济收入。这一行为并不违背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反而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节约资源,避免出现一些可能出现的经济犯罪问题。所以当会计期满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残值应当作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中应增加年数总和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属于净资产类科目,从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我们也能看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同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消耗及补偿过程,没有体现在费用的金额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既然也需记录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那么可以依据它与企业性质的相似性选用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的使用既能解决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关注,也能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兼具企业的特点,前期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多,后期占用的少。尤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腐蚀性大、损耗快的专业设备年数总和法更加适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达50%甚至更高,但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规定阻碍了会计核算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反映,新《准则》的实施使这一缺失环节得到弥补。随着新《准则》逐步走向正轨,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中出现的不足,我们应该注意及时修改,通过日常会计核算的完善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2
(一)固定资产核算标准过低
界定固定资产的原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这一规定已明显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一些简易办公用品价值不断降低,并且容易损坏、经常更换,而将其纳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不但加重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而且造成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核算范围过于宽泛。
(二)固定资产核算原则滞后
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落后于单位的自身发展需求。首先,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物质资源,收付实现制仅对其取得和报废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对其使用过程则脱离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源。其次,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重视经济效应。仅通过现金收付途径无法满足单位对其资源的高效运用,也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各项资源运用方面的真实会计信息。
(三)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繁琐且不科学
把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直接列为当期支出,其原始价值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反映。通常情况下,除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外,这两者的金额相等。这样就会虚增当期的事业成本,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当期的结余虚减,成本核算不科学。
(四)固定资产未进行折旧处理
固定资产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计价,直至报废时才从账面上转出,对其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和磨损,不采取任何措施。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这种核算方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首先,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只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和实际净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不符合信息质量的要求,即不能可靠、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信息;其次,在固定资产处置或报废之前的各个会计期间均以账面价值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得以反映,或多或少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的总量,导致账实不符;第三,固定资产使用期内各会计期间的成本低估,结余虚增,最终导致收入支出表提供的结余信息不真实;最后,脱离了会计的正常核算和监督,管理人员疏于管理,容易造成固定资产低价转移和流失,损害国家利益。
(五)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在期末不对其实际价值进行估算,不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存在着与不计提折旧相似的弊端。固定资产的减值是由无形损耗引起的,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这种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弊端有:首先,报表上无法反映价值的减少,信息不真实;其次,游离会计的监督,固定资产更新不及时。
(六)修购基金的计提不恰当
规则规定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直接增加其他资本性支出的购置和修缮账户的金额,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任何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即固定基金账户的数额,又包括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基数不具有科学合理性。
二、新制度新规则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对策
(一)提高固定资产核算标准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这一标准虽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提高,但仍然低于《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标准。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接近企业化管理,建议按照企业制度的标准规定固定资产,即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对于专用设备的标准还可以适当提高。对于拥有较少专用设备的事业单位,可不区分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统一按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标准进行管理。
(二)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原则
第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能更好地核算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成本的会计制度。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权责发生制不仅记录资金的支出,同时还要记录资金价值的折旧。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新制度中已经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较好地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从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固定资产的全面信息,也有利于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第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会计核算上要求做到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如果后续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期间,应当属于资本性支出,列入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加以分摊;如果是经常性支出,仅增加当期的效益,则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的当期直接列支。
(三)合理简化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简化了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过程,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直接通过“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拨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包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应当按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同时还应对取得的各项固定资产按不同的资金来源,如外购、自建、接受捐赠、调拨等分别进行核算。
(四)增加并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
新制度基本上借鉴了企业核算固定资产的方法,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会计核算的缺陷,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状况以及期末净值、盈余情况;促使事业单位树立成本意识,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与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新制度对于计提折旧的方式一般规定为年限平均法,并没有提及其他的折旧方法,但是各单位可以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性质灵活选择折旧方法。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并对各类固定资产规定最短折旧年限,如房屋和建筑物为20年,专用设备、交通工具为10年,一般设备、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为5年。如果是电子科技类资产,由于其更新周期比较短,可采用年数总和法或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但是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要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为减轻工作量,实务操作时也可采取按类计提折旧的方法,在每年年底根据每个类别的固定资产余额按比例计提折旧。对于专用设备、图书、其他资产都按该类固定资产年底账面余额的1%计提折旧,一般设备则按其固定资产年底账面余额的2%计提折旧。对于文物和陈列品此类固定资产,鉴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其不计提折旧,取得时按成本入账,年终清查时应根据谨慎性原值进行价值评估,对明显发生减值损失的文物和陈列品计提减值准备。
(五)增加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
新制度中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减值进行规定,对固定资产的计量不满足谨慎性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在年度终了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建议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事业单位至少应在每年年末,对能够取得公允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法确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在资产负债表中,建议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净额”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实际价值。
(六)取消提取修购基金新规则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利润;方法;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85-02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的预计寿命,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数量。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现状
我国目前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长期采用同一种折旧方式,大多数企业通常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工作,年限平均法虽然具有核算简便的优点,但年限平均法在应用中却与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忽略了企业在生产效益良好和生产效益不佳时对企业折旧问题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企业固定资产所需要的维修费用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均采用了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可以明确地体现出设备资产在企业早期利用率高,企业后期利用率低的特点,来加速设备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从而减少企业在设备使用年限中对资产无形的损耗,并且在企业发展前期具有税收减免的优惠机会,有利于企业初期的经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一)年限平均法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年限平均法又称为直线法,该方法主要以固定资产的原值为依据来扣除资产的净残值,然后通过平均年限来进行计提折旧,年限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年限平均法的核算方式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企业在经营生产上的科技进步,在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保证企业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企业机器的稳定都十分有利。年限平均法计算简便,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因为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中可以获取的利润和利益具有差别。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前期的工作效率较高,因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使用年限后期中,工作效率与前期相比降低,因而获取的经济利益较低。
(二)加速折旧法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
加速折旧法是指在企业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阶段时计提较多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因为在早期时固定资产的维修成本相对于后期而言要低廉。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均衡企业每年发生的固定资产成本,当企业固定资产的发生费用较高时,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则会相应较少,进而使得企业所得税的经济效益增加。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可以分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从使用年限最后两年前面各年算起,使用年限平均法折旧率的两倍来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进而得出各年的应提折旧额。到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最后两年时再使用年限平均法,将最后两年前的初始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的余额平均分摊在最后两年中。这种方法的假设前提为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前期存在较大的消耗,而在后期消耗较少,进而这种方法的特点为使用前期多折旧,使用后期少折旧,来达到相对加速折旧的目的。年数总和法是指使用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来作为折旧基数,并乘以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各期固定资产折旧额,计算公式是: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尚可使用年数,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
(三)工作量法对于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工作量法为固定资产折旧中直线法的一种,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仅仅单纯的将工作量法应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中,因此工作量法在固定资产折旧中也属于较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工作量法的方法首先等价计算固定资产中所生产的物品,从价值计算结果中判断工作量所产生的价值,最后计算得出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剩余年限。因此工作量法经常用于季节性比较强的固定资产,也应保证这类企业中固定资产的使用年度与固定资产间联系紧密。企业在使用工作量法时,通常会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企业的净利润,如若固定资产生产量少,就意味着固定资产具有较高的折旧价值;若固定资产生产量多,则说明固定资产的折旧价值较低。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所得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企业所得税直接与企业净利润具有紧密联系。如若企业的折旧额主要发生在前几年,则可以使用加速折旧法,使得企业在后期集中获得净利润;若采用直线法则会平均平摊企业每年所得折旧额。
三、合理采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提高企业净利润
(一)生产型企业调整加速折旧法对企业资金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建立初期均采用25%左右的所得税税率,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就比较应用于这一类型的企业当中。这类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采用加速折旧法,虽然在企业最初时会产生较大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但是会造成企业净利润计算中的降低,使企业股东所获得的个人利润降低。这对于缺乏生产资金的新企业来讲,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法的选择上使用加速资产折旧法,会帮助这类型企业在企业发展最缺乏资金的初期获得贷款和发展资金,十分有利于企业的起步、发展和日常的正常经营,当企业发展至后期时,固定资产丰厚充足,此时不再依赖价值过高的生产资金,并可以回报股东,兼顾了股东的财产和利益,十分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二)小型企业调整直线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影响
在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规则中,一些缺乏生产资金的小型企业较为适用直线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由于受到企业不同折旧年限的限制,适用直线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企业在净利润方面受到的影响较少,但是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中同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直线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使用直线法时,很可能有前期效益和后期效益不同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计算法计算出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差异,因此当企业具有建筑物、房屋这一类固定资产时可考虑使用直线法这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计算,如果企业具有机器等物品类的固定资产时,就该考虑使用其他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来进行计算。
(三)实体型企业调整工作量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部分企业中具有的固定资产价值较高,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时,应注意将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的经济损耗尽量减少,进而达到经济平衡的目的。当计算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应主要选取一些受经济影响不大的经济效益来进行分析,如若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一些运输设备或者是精密仪器时,最适宜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则为工作量法。按照工作量法的计算规则来看,企业在生产期间内完成工作量的情况和企业获得的经济利益收入成正比,有利于企业经济压力的缓解。如企业的工作面对的是房屋、运输工具和建筑物等一系列的不动产,则建议不要采用工作量法。原因是房屋、运输工具和建筑物这一系列不动产工具的折旧额比较小,而使用工作量法计算特点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使用工作量法计算不动产时,会使得企业各个阶段的财务情况和发生的税额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用工作量法计算固定资产价值时,应该先对企业的经济利益做出判断和综合的考虑。
篇4
关键词:重置成本;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前言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它的费用是在购买时一次性支出的,因此对于企业在核算它的费用时不能像其他资产那样进行简单的核算,目前我们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的是以折旧的方式计入会计期间费用。折旧额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利润和固定资产的价值,对于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总和法,其中年限平均法在实际中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因而运用的较多。
二、行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存在的问题
(1)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完全忽略资金的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中折旧额的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该公式中,各项指标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如果物价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对折旧额计算的影响不是太明显,但在物价水平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这样计算出来的折旧额偏离实际值会太大。固定资产的金额较大,周转时间较长,在这种完全忽略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中,折旧额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将相差很大,严重影响到了企业会计利润的核算。
(2)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不对称。在企业会计的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计算中通常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当期发生的费用要与当期发生的收入进行配比计算。在计算利润时,收入是以当期的收入为基础计算,而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对固定资产历史成本的分摊,不是对当期成本的计算。收入与成本完全不是在同一时期的,导致收入与费用是完全不配比的。这样计算出来的利润肯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重置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引进
为了改进弥补目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缺陷,我们将重置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计算中,接下来我们分别就这两个含义进行阐述:
(1)重置成本的含义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1]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重置成本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用重置成本去估算固定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时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将重置成本引进到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进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先折旧方法的不足,提高折旧额的准确性。
(2)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货币资本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差额。[2]不同时点上的资金在理论上是不能进行比较的,通常我们都会借助资金时间价值将其转化为同一时点上时进行比较。固定资产的周转时间较长,所以折旧的使用年限也就较长。因此我们要借助货币时间价值将其转化在同一时点上再进行折旧的计算。
四、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的改进
现有的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模型是,将固定资产的期初价值扣除净残值之后的余额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间内平均计提折旧,各期的折旧额是相等的。其公式为: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引进重置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固定资产折旧模型是,首先,在每一年都要对固定资产采用重置成本进行重新估价,将重估的价值与固定资产净残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剩余各期折旧额的计算基础。然后,利用等额序列资金回收系数的原理,依次计算出各期需要提取的折旧额。这样计算以后,在每一期计算后剩余的期理论折旧额是相同,但随着重置成本发生的变化,得出的每期折旧额可能会不同。假设折旧期为3年,其计算规则如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其中为每年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计算的价值;为每年按重置成本计算的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是折现率,是剩余折旧年限,是复利现值系数;为每年的折旧额。这样每一年的折旧额都可以按以上公式计算而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固定资产 会计 差异
固定资产是企业会计科目中涉及内容较多、会计核算较为复杂的科目。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存在较多差异,本文旨在对固定资产折旧的税会差异进行梳理,以期降低纳税人的财务核算成本,提高其纳税遵从度。
一、折旧起点的税会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从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当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
可见在折旧起点上会计与税法可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中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实际发生原则,税法上只有固定资产实际投入使用时,才发生实际支出,才允许开始计提折旧,这同时也是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折旧范围的税会差异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下列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以及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可见在折旧计提范围上会计准则与税法存在差异,其中差别最明显的是企业除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要求必须提取折旧,而税法则不允许扣除,这是因为税法上税前扣除遵循配比和相关原则,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其折旧费用没有相应的收入与之配比,与应税收入无关。
三、折旧年限的税会差异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第一,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第二,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第三,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年限,将全部固定资产分成五类,对每一类别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做了明确规定。
可见,会计准则是从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来预计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并据此提取折旧,没有具体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参考折旧年限;而税法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因而企业计提折旧年限常常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存在差异。这是因为虽然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长短,只是涉及缴纳税款的时序问题,但是国家出于年度财政收入的需要,若不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基本要求,仍然会影响到国家的税收利益。所以,国家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的共有特性,对不同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一个最基本的强制规定,以避免国家税收利益受到较大冲击。
四、折旧方法的税会差异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符合特定条件时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的,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最低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可见会计上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但是税法上加速折旧法是受限制的,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这是因为税法上考虑到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的要求,直线法一般能真实反映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情况,直线法计算起来也很简便,况且只要确定一个规则统一适用于所有企业,对企业来说相对是公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可以采取其他折旧方法,当符合一定条件时,也是可以采用其他折旧方法的。在会计上,企业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仍可以采取其他折旧方法,或者同时采用直线法和其他折旧方法,只是采用其他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在涉及缴纳企业所得税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五、预计净残值的税会差异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会计上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然后按照调整后的净残值在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年限内重新计算折旧金额。而税法只认可固定资产取得时企业确定的合理净残值的标准,因此一旦企业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预计净残值进行了调整,并据此计提折旧,则与税法允许扣除的折旧存在差异。税法上规定合理确定预计净残值后,就不得再变更,主要依据是企业确定预计净残值并不是随意和毫无根据的,而是必须尊重固定资产的自身特性和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如果企业并非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而是出于某种避税等非合理的商业目的确定预计净残值的,将被税务机关进行调整,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税法作出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防止企业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在年度之间随意调节利润,以规避税收。
总之,我们应精准把握固定资产的税会差异,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刘阳(1975―),安徽肥东人,法律硕士,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税法,税务筹划。]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政策;方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09-01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分摊,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组织,会计制度多采取收付实现制。根据原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从购入到报废的整个期间都只反映原值,不计提折旧。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损耗,从而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失真。
根据财政部关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应当在2013年度全面核查其原价、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并对这些固定资产补提折旧,自2014年1月1日起对这些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提高了计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标准:即通用设备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
(二)考虑影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一是原始价值:在使用寿命一定的情况下,其数值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计提折旧额的多少。二是使用年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需注意是,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三)遵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
计提折旧的政策主要有:一是按月提取:当月增加的从下月起提,当月减少的从下月起不提;二是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是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应当继续使用,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三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采用与自有资产一致的政策计提折旧;四是发生后续支出致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延长的,需重新计算折旧额。
(四)掌握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方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为其成本,一般应采取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1.年限平均法:(1)每年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年限÷12。2.工作量法:(1)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总工作量(2)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五)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核查计价注意事项
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种类繁多、专用性强,管理比较松散,根据估算结果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核查时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计价过程予以全程监督。
(六)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有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启用日期和使用科室等相关资料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就需要查找历史资料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期初数据整理工作,按照新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并根据以前固定资产台账上记录的启用日期计算应计提的累计折旧。
把原来的“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并引入“折旧”因素;对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为:借“存货――种类(或规格、报告地点)”、贷“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使用部门)”,同时,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例如:某事业单位2012年1月购入单位价值为900元的打印机一台。当年的帐务处理为:
借:事业支出――类别900
贷:银行存款900
同时,借:固定资产――打印机900
贷:固定基金900
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处理即:
借:存货――打印机900
贷:固定资产――类别900
借:固定基金9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900、
对于达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的帐务处理为:借“固定基金――类别”、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例如:某事业单位2012年1月购入单位价值为1800元打印机一台。
当年的帐务处理为:借:事业支出――类别1800
贷:银行存款1800
同时,借:固定资产――打印机1800
贷:固定基金1800
按照新的单位会计制度来处理即:
借:固定基金18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1800
同时,要把以前年度应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一次性提足。假如电子设备使用平均年限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3年,若在2013年12月31日记帐时已使用两年则: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1200
贷:累计折旧――打印机1200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适同购入,按月提取折旧。
例如:某事业单位以融资租入方式租入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为40000~,分四期付清,每期支付租金10000元。发生运杂费、安装费1500元,已通过银行付讫。按照制度规定,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融资租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41500
贷:其他应付款40000
银行存款1500
借:事业支出1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融资租入固定基金10000
借:其他应付款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自下月起提第一期折旧: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融资租入固定基金1000
贷:累计折旧1000
参考文献:
篇7
固定资产管理对于高校来说意义重大,它是开展教务、科研的基础保障,不能盲目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思路,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行状况,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
1.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没有针对高校或者事业单位的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无章可循,漏洞百出,各单位互相参照,摸索前行,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导致很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固定资产工作混乱,以致大量的国有资产损坏、灭失,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1.2入账不及时,职责不清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松懈,固定资产在增加、调配、处置时,没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两个账套信息不匹配,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长期未入账的资产没有直接负责人,长此以往,即便有整顿固定资产的想法,由于登记疏漏、账簿缺失等问题的存在,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在年终提交报表时,为了报表数据美观,应付上级单位的例行审查,私自调整账目,以形成“完美”的固定资产报表。以至于问题越来越严重,形成巨大的财务损失隐患。
1.3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
部分单位购置固定资产,以部门为单位,部分固定资产的购置,只因某一部门的一时工作所需,之后该固定资产进入了长期闲置状态。而其他部门需要时,另行购置,造成同类或功能相近的固定资产购置重复。由于固定资产共享意识淡薄,对于经费不足的部门,即使工作迫切需要,也无法满足,导致工作进度停滞不前,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单位发展。国有资产不能合理共享,不能物尽其用,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同时,造成了国有资产浪费。
1.4内控意识不强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为国有资产,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有占有和使用权,事业单位对于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毫无压力感,对固定资产有着使用即申请、报废即更换的心态,致使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后期管理维护意识淡薄,固定资产购入后,使用单位没有合理的检修维护计划,盲目使用,加速了固定资产报废进程,而对于管理单位而言,固定资产没有相应的盘点计划,由于经手人工作调离、退休等原因,固定资产无人管理,丢失、毁损、灭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1.5固定资产尚未计提折旧
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这是一个工作量大的、执行困难的工作,以往,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并未进行此类操作,所谓万事开头难,这一项新的举措,难以施行。其一,固定资产账目不够清晰,固定资产存放地、负债人等需要重新落实,固定资产的初始价格、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剩余价值等,都需要逐一统计、确认。其二,此项工作的工作量繁重,执行起来复杂,突况较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配合,人员配备不足是头等问题,这使得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工作迟迟不能进行。
1.6管理系统落后
部分单位仍使用陈旧的管理系统软件,甚至存在手工登记现象,由于系统不一致,录入数据标准存在差异等问题,导致物资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脱节,没有统一口径,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2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2.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较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自身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由物资处、计财处、审计处及相关领导带头负责,在遵循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单位特色的固定资产管理细则,明确固定资产事前申请、购买、事后维护等各个细节,以此来弥补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有细则可依,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2.2及时准确入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
及时、准确地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此项工作涉及物资部门和财务部门,物资部门负责采购资产,采购员应将已采购物品及时入库,库存保管员核对后,将采购清单及时交于资产的系统管理员并录入系统。物资部门处理后,及时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入账。减少财务系统与物资管理系统未达差异。加大事后管理力度,由财务、审计部门组成盘点小组,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保证每月、季度为周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抽查盘点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工作,保证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保护固定资产安全。
2.3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制订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方案
合理共享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内,物资部门在处理固定资产采购申请时,应当严格审查,功能类似的固定资产应当限制购买,如没有合理理由,申请可以拒绝,但是,应当帮助使用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在不阻碍其工作进度的前提下,让各单位合理共享资源,同一设备或性能相仿,可以共用的固定资产多部门共用,达到共赢。例如我单位的大型复印打印一体机,由院办公室负责维护,全院教职工共同使用,效果较好。对外,对于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予以出租,其一,电子设备类的固定资产,合理使用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其二,利用闲置的国有资产可以增加收益,提高国有资产的价值。
2.4增强内控意识,做好固定资产后期维护
固定资产购入后,应当责任指定到人,由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后期使用、维护事宜,对于新购入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维护计划,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对于已经投入使用,但相应的责任人调离或是退休的固定资产,应当移交新的负责人管理维护。对于达到报废状态,不能正常使用或无维修价值的固定资产,相应的负责人应当进行报废申请处理。使得物资处和财务处紧密了解固定资产的自然状态,以便更好地安排固定资产相应的工作。
2.5制订固定资产折旧方案,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选择恰当的折旧方法。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已经要求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将无法合理估计资产的剩余价值、使用年限,会使已安排的工作事项受到阻碍。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大部分单位会采用第一种,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为其成本,公式如下:
年限平均法:每年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年限(每月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月份=每年应计提折旧额÷12(月))
该方法涉及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年限等因素。能对固定资产未来的使用状况有一个比较可靠的预估。对于尚未执行固定资产折旧的单位,应当全面核实固定资产的原值、截至目前的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来补提折旧,按照应补提的折旧金额,编制转账凭证,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进行梳理。
2.6与时俱进,推行先进的管理软件
我们处于现代化的信息时代,一套通用性、实用性极强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既可以把工作精确化又可以把工作简单化,它可以用于物资调配管理、财务统计分析、仓库管理等诸多方面。可以时时提供动态报表,随时掌握固定资产情况,一款与财务部门接轨的操作系统,能让两个管理部门对于同一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和管理,减少差异,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完善。
篇8
关键词:检验监测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一、新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变化
(一)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确认的标准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四十条提高了固定资产确认的标准,一般设备由原1998年的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500元以上提高到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由原1998年的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800元以上提高到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1500元以上。
(二)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
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还允许事业单位根据自己制定适合的固定资产的目录和分类方法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三)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行计提折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部分使用了权责发生制,对除图书、档案、动植物、文物和陈列品、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按月计提折旧。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科目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相应都得到了冲减,但折旧费用不计入当期支出。
(四)重新设置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有关的科目
首先,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有关的资产科目中,除了原1998年的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科目保持不变以外,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等;其次,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最后,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处置业务。
二、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及新制度的适用性分析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确认的标准的提高更符合现在物价水平,提高了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近几十年来随着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有相当多的检验监测日常耗材虽然很明显具有低值易耗品特征,但却仅仅是由于价值达到了原1998年的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核算标准而纳人固定资产处理,造成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低效。
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分类适合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配置情况。
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专门用于检验监测的设备,仅仅服务于检验监测活动,比如各类检验设备;二是用于整个单位的日常行政办公,比如办公用的电脑、打印机等;三是既用于检验监测的设备,又用于日常行政办公的通用固定资产,比如房屋及构筑物、汽车和办公家具等,四是各类图书、档案资料。2013年的新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所分类的六类固定资产可以很好的和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配置情况进行对应。
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符合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消耗情况。
新制度采用固定资产虚提折旧的方法,对收入支出表没有影响,不会改变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支出,又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了固定资产随着使用消耗后的价值,解决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旧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导致的资产虚增,会计信息失实,财务状况反映不真实的问题,同时又不影响报表支出与现金流支出的一致性。
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有关的会计科目设置更合理,符合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态。
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专业检验设备多,大多需要安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少固定资产已经达到报废状态,原1998年的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态做出规定,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照固定资产实际的状态分别归入不同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这样可了解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态,与现实相符。
三、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执行新制度的方案设计
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执行新制度方案应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制定相关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分类方法,各类折旧方法选择以及折旧年限、工作量的确定
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分类可以参照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分为六类。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笔者认为,折旧方法与固定资产分类非常相关,检验监测类事业单位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其实际工作中的消耗情况也不同。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家具、用具、装具因其价值消耗过程与使用时长有很大关系,故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专用设备的价值消耗过程与使用量有很大关系,所以宜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不计提折旧。
折旧年限、工作量目前也没有统一规定,笔者认为,使用年限平均法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应由财政等有关部门做出统一规定,而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的专用设备由于专业性太强,建议由各事业单位自主组织专业人员评估后交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
(二)固定资产清查
首先取得清查前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然后对照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逐项判断是否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照各项固定资产的目前状态,分为正常在用、在安装、建造、改建、扩建、修缮、盘亏或者毁损、报废几种类别,编制清查后固定资产明细目录。
(三)帐目调整
按照新制度设置新科目。
由于固定资产确认的价值标准提高,将有一部分固定资产转为低值易耗品。转帐时,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清查与确认与否的判断进行分析。对于达不到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作为“存货”科目核算,并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事业基金”科目;对于按照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应作为“在建工程”核算的固定资产金额,转入“在建工程”科目;准备进行处置的固定资产,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上述工作步骤全部完成后,就可以按照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固定资产相关的日常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夏旭.刍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J].经济研究导论 2015第8期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趋同 建议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算会计体系改革的重点。
1、会计制度体系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会计制度作为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规则和方法的指导性文件,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动下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迁。2007年1月1日正式执行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迈出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同步的实质性步筏。1997年的的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明显跟不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步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也是我国会计制度体系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事业单位自身不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经济的飞越推动我国事业单位自身不断改革和发展,随着国库集中收付等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1997年的原《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如原《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从而无法提供其实际价值,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又如原《制度》没有对资产按流动性分类,相对的也没有对负债按偿还期限长短进行分类,这不利于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风险分析。
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推行的需求。2012年初修订并推出了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迫切需要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具体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达到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评价的目的。在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下,本着于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政部于2012年底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二、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
1、会计科目上的趋同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将原"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 "应交税金"科目改为"应缴税费",将"材料"、"产成品"、 "成本费用"合并称为"存货"等等,这些都与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相呼应。
2、会计记账基础的趋同
会计记账基础是收入、费用应计入哪个会计期间的确认标准,目前我国的会计记账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记账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只采用收付实现制,针对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及核算要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9条首次将权责发生制应用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如:对外提供经营劳务收到劳务费时就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另对财政补助收入在年终注销时也可按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这一变化是事业单位经济事项核算的需求,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趋向于企业化的必然要求。
3、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的趋同
(1)对损耗价值的计量与核算。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发生损耗直至报废,为了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企业设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来计算资产净值。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引入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以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磨损价值。提出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以"非流动资产基金"账户反映资产的净值。这样既满足了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需求,也反映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使用中的价值消耗情况和当期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加强了资产细化管理,兼顾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重需要。
(2)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和基数。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采用了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事业单位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在折旧基数上有差别,企业计提折旧时要考虑预计净残值,但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4、资产管理的趋同
企业接受资产捐赠有相关凭据的,按凭据注明金额加相关税费作为入账成本。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依据活跃市场的同类或类似资产估计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入账成本; 没有相关凭据,也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成本。事业单位确定接受捐赠资产成本的方法与企业相似,但对没有凭据也不能可靠计量的应以名义金额(1元)入账。与此相似的情况还有资产的无偿调入和盘盈等。这样杜绝了账外资产的存在,避免了资产的流失。
三、 对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1、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现行制度要求一般I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也造成了在同一类单位业务核算中同时出现两种会计记账基础,不利于会计人员实际操作。为实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准确、真实地提供会计信息,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成本管理、绩效考评,事业单位应在核算基础上加快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避免会计核算中出现"双重标准"。
2、规范统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为了对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的项目名称,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一个依据。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的设置与部门预算编报存在不一致,给会计人员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造成会计口径不统一,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横向、纵向可比。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使用期限长但易损坏、价值没达到标准的大批办公设备也划分到固定资产,不利于资产管理,造成会计信息可读性不强。
3、完善健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完善了整个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财务报告的内容及列报要求都做了明确规定。目前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没有包括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编制的,反映其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其作用是对"货币资金"项目进行分析。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及业务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及往来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越来越重要,另外,随着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的推广,收入支出表显然不能满足对事业单位现金流量的现状进行分析。事业单位应考虑将现金流量表纳入财务报告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财政部,2012.
[2]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2012]22号
[3]姜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0)
篇10
一、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原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性质
事业单位指从事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由国家机关出资建立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建立的,主要为社会进行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宗旨是公益服务。这些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建设的,并且单位的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均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国家出资建立的。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的规定: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这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主要原因。
2.事业单位的分类
现有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十八类: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科教事业、教育事业、交通事业、城市公用事业、体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信息咨询事业、中介服务事业、勘察设计实验、地震测防事业、海洋事业、环境保护事业、农林牧渔水事业、知识产权事业和其他事业。将这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仅能够使事业单位摆脱不必要的项目维护,还能促进事业单位核心项目的发展。
3.事业单位原有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按照原有会计制度进行年度财务结算时,会出现财务收支状况不清楚的情况。事业单位对部分项目支出明细没有进行分类记载,使当年和往年项目收支出情况出现明显差异,容易造成财务报告失去可比较的性质,将导致事业单位对这些支出无法做出评估,容易对事业单位的考核造成影响。并且,相关项目的性质难以界定,会使支出资金难以划分,从而使结算结果不准确。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设置责任到人制度,对批准相关项目支出的负责人建立责任承担,明确相关项目支出情况,提高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的合理程度,降低财务报告不合理程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的主要方式
1.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规定的方法,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对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进行分摊。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只反映固定资产从购入到无法使用期间的原值,不计折旧,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无法进行评估,使会计信息出现缺口。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的虚提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根据现今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对旧会计制度的改革,并且创新的提出固定资产虚提折旧概念,也就是事业单位在计提折旧过程中对单位的流动资产和基金的控制,不计算到支出中。同时提出固定资产提足折旧概念。当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固定资产情况是否能够继续使用,都不再进行计提折旧。并且,当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使用年限,但是已经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也不再补提折旧。对于已经进行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如果状况良好,能够继续使用,那么事业单位应该进行维护和管理,继续使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计提折旧不仅能够满足事业单位的正常支出预算,还能提升财务管理价值。这种创新性的制度反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时间越长,其耗损价值越高。能够推动事业单位落实事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额计算方法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额是固定资产的成本,采用工作量法或者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工作量法:(1)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值÷预计总工作量;(2)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年限平均法:每年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年限÷1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名目繁多,而且部分固定资产专用性较强,进行折旧计算时,应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科学、合理。
4.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规定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众多,可以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集中招标采购的固定资产,另一类是集中招标采购的固定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对集中招标采购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规定,而集中招标采购的固定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时可以参照其他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进行。事业单位对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所依据的年限主要参照固定资产折旧的最低年限,主要有:轮船、机械、火车、飞机和其他相关设施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最低是10年;轮船、火车、飞机以外的运输工具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最低是4年;房屋等建筑物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最低是20年;电子设备固定资产的使用最低年限是3年;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最低为5年。对于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时,相关部门应该进行严格审查和复核。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中存在的问题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使用短期计提折旧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按月为单位进行,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账目清晰程度。这种方式使事业单位每个月都要对自身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核算,将事业单位财务物账目明细细分化,但是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很大,极大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其他项目的进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此,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例如:可以将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分组,将财务工作按照项目重要性进行划分,并且安排专门人员进行专项项目的财务管理,将财务负担分化,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只有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开展的各项工作的进度,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事业单位自行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已经用旧,或损坏情况的固定资产有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以进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可以根据自身单位情况和资产的状况进行自行确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权限。这种方式容易让部分事业单位谎报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给国家资金投入造成压力。因此,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该项漏洞,应该建立审核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率,防止部分事业单位虚报情况。
3.合理选择折旧计提方法
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折旧计提方法。对折旧年限、折旧总额等各方面根据固定资产的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折旧方法,年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属于直线法,而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属于加速折旧法。例如:现今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产品的淘汰率较高,对此类固定资产,应该采用加速折旧方法,使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更加科学、合理。
4.准确进行固定资产消耗评估
固定资产由于外力的作用造成磨损,是有形消耗,容易分辨和确认。但是存在无形的固定资产消耗,主要是指由于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加强,相对原来的购置价值,固定资产价值降低。继续使用原有的固定资产会无形减少经济效益,导致固定资产虽然能继续使用,但是实际效用降低,可能提前淘汰。对此,事业单位进行计提折旧时需要关注固定资产的无形消耗,准确进行消耗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