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反映与核算辨析
“反映”是指按照反映论的原理,对经济活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对于将“反映”作为会计职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反映”包括观察、计量、记录、归纳、综合、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在内,是深刻地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过程。即“反映”是对过去、现在的反映和对未来的预测,是对表象和实质的反映,是对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深刻认识。还有人认为“反映的过程就是把大量会计数据转换为财务信息的过程。”
“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资金运动真实、准确、完整地进行记录、计算和报告。会计核算往往贯穿于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规定,而没有过多涉及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
从上述“反映”和“核算”的概念中可看出,两者反映的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采用专门的方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参与决策。两者的区别在于:1.“反映”比较抽象、概括,“核算”比较直接、具体;2.“反映”的范围大于“核算”,并且“核算”侧重于过程,而“反映”侧重于结果。
在讨论会计职能的过程中,究竟用“反映”还是“核算”的争议最初来自于对“观念总结”的不同理解,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还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或核算”。笔者认为,“观念总结”是指运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包括三层含义:1.利用观念上的计量标准和尺度(货币),客观、正确地计量和反映经济活动;2.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记账、算账、报账,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3.对经济活动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将“观念总结”表述为“反映”源于马克思关于会计性质、作用的论述,因此用“反映”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既符合“观念总结”的原意,又能体现会计的本质,还能弥补采用“核算”的不足。
二、控制与监督辨析
从会计角度看,“控制”是指会计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应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驾驭或支配,即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手段完成预期的目标。“监督”,一般理解为监察督促。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来进行监察督促,使资金运动符合财经法纪和规章制度。监督一般应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冲突的基础上,没有双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产生监督问题。由此看出,“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也有联系:“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
笔者认为应将“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其理由主要有:1.从词义上讲,“控制”所包含的内容比“监督”要全面,控制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监督、分析、考核等内容,而监督只是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2.“控制”符合马克思关于“过程的控制”的本意;3.“控制”比“监督”的要求更高。如果在《会计法》中将会计职能规定为“控制”(代替监督),在贯彻实施中就很难操作。同时,应看到《会计法》中的“会计监督”包括“会计的监督”和“对会计的监督”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而单位的内部监督是靠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实现的。
三、会计本质与会计职能
会计本质上包括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经济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信息,即“反映”;经济控制系统的基本职能是加强经济管理,即“控制”。会计职能体现会计本质,“反映”主要体现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职能;“控制”主要体现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职能。因此,会计的基本职能应是“反映和控制”,它高度概括了会计内在的功能,揭示了会计的本质特征。
四、反映职能与控制职能的关系
篇2
内容摘要:会计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会计实践活动之中。会计文化实质是一种管理文化,由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会计文化基本要素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虑。
关键词:会计文化 实质内涵 基本要素
会计文化及其内涵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传播。会计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和会计文化研究兴起和其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会计文化研究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不断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是综合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计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会计管理哲学,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而言,又是一种亚文化。狭义的会计文化,指在会计专业领域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的思想所接受并与其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会计思想的核心是会计价值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会计行为、道德观念、会计实务、会计信条和会计制度等。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会计文化(刘开瑞,1990)。
会计文化的表面是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作为会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是在中间的位置,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层,是会计文化的精髓。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所需的物质方面的文化产品,是会计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各种会计物质生活资料、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生活福利和基础设施,这些构成了会计文化的硬文化。会计物质文化,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同时,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丰富,反映了会计人员实践活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会计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会计物质文化。它对其他会计文化有重要的的影响,当会计物质文化适应其他会计文化的发展水平,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它起阻碍作用。会计物质文化体现会计文化发展的程度,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外在表现,是有形的物质财富,是会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会计制度文化。有些人认为会计制度文化是领导制度、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法律制度。还有些人认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由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的法律和行政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实施上述系统的物质载体和具体权力机构设施以及各种社会主体参与的会计事务(刘峻,1992)。一般认为,会计制度文化是指,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指导方针,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规则和条例,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业务流程、会计机构模式。它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调整会计人员和其他会计制度、会计组织之间关系的结果,具有时代的特征。
会计精神文化。有人认为会计精神文化是指范围广泛的会计思想、会计信念、价值观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概念、会计教育、会计人才、经济前景、会计审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等的结晶。还有些人认为,包括会计思想、价值观、心理素质、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哲学、审美观念等等。一般认为,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价值、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会计精神文化核心理念是价值观念,它被注入到会计人员的精神中,规范会计行为,会计精神文化将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髓渗透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是会计人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是无形的精神财富。
会计文化的功能及实质
(一)会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会计文化对有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行为的会计人员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指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和会计规则及法规。因此,会计文化对会计行为和会计价值,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会计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的价值规范和规则,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文化,引导会计人员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与实现企业的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使会计人员接受并内化价值观。会计文化的导向功能体现了会计个体行为和价值取向与会计机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趋同。当会计文化在组织中形成强有力的作用,就能够指导在会计制度内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一般公认的会计人员标准,从而促进会计组织系统的优化,提高会计人员思想道德文化、意识,使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符合会计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2.凝聚功能。会计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通过宣传,在会计人员中渗透共同的价值观使个人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会计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共同打造会计实体,构建相互促进、相互信任的个体和会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使会计机构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奋勇拼搏,使会计组织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会计行为的凝聚力。会计机构的成员作为一个社会人,由于互动的需求,这势必会相互吸引和影响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由于从众心理,最终聚合在一个共同的会计行为上,把会计人员的行为团结起来;另一方面,对会计的目标和价值观的凝聚力。会计文化使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因此,广大会计人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精诚团结、拼搏。共同的价值观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所有成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分散的力量作为一个整体团结力,促进会计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激励功能。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预期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机制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满意指当人都有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潜能的需求,“自我实现人”成为“经济人”和“社会人”之后的人性假设。同时,会计文化是一种以会计人员为核心的亚文化,它把会计人员作为一个“自我实现人”。在这一假说的指导下,会计文化激励功能强调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在会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形成组织内重视、尊重、理解和关注会计人的良好氛围,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会计人员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和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加强道德修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4.约束功能。会计文化不仅是会计行为的激励机制也是会计行为的约束机制。文化约束功能是指会计机构的成员所采取的行动将能够成功地完成组织的计划和发展战略,以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旨在约束成员的行为和规范。这里提到的组织的成员,包括上级领导、管理人员和一般会计人员。会计文化对会计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的限制。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表现为两大方面,制度约束和精神约束。制度约束是强制性的,而精神约束,需要会计人员的个人自觉。
5.补偿功能。会计文化补偿功能是指会计精神文化对会计人员价值观、道德无形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弥补会计制度刚性约束的不足。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隐性和最重要的部分。它包含了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以及会计精神,其核心内容是价值观。会计文化补偿功能主要有:会计法律规范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是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但法律从分析研究到实践,法规制定出台需要一定的时间,不适合实际的情况可能存在,或有明显的缺陷,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和法规需要修改。法律和法规改进和完善的会计期间,它的约束是弱化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需要更高的的会计精神和道德素质,通过无形的自觉约束,避免和弥补这些法律的刚性不足。通过会计文化的弥补职能,会计制度中的约束制度,形成一个整体的体制规则和无形的精神约束,形成高效、合理发挥作用的会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二)会计文化的实质
会计文化的精髓是管理文化,由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构成。会计价值观是是指对会计的本质、目的、地位、功能、作用的认识、理解和观点。它是会计人员从会计核算和管理视角判断会计事物、工作、活动、现象等是非曲直的标准。会计价值观是会计人员、会计组织共同认可的价值,并按照指引提供方向和行动指南,给会计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它决定了会计机构如何看待股东、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价值的以人为本。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计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文化,会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以文化形式实现会计人员群体的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是关心会计人员,关注会计人员,尊重会计人员,研究会计人员。会计组织是否运作良好,本组织的会计文化是最重要的课题。建设会计文化,首要任务是关心会计人员,要善于发掘人性的光辉,要晓之以理,必须知道如何动之以情,去感动组织中的人(刘冰,2004)。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会计机构的重要资源。以人为本的会计价值,应该是真诚,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公平,诚实,创新和追求卓越。
会计文化的基本要素
(一)从宏观的角度
会计文化作为一个系统,从内容上来看,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具体分析如下:即:会计活动过程元素,会计活动的结果元素,会计精神现象要素,会计精神本质要素。
会计活动过程元素,包括直接会计活动过程,如研究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的会计工作的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发展会计规则及法规:开展各级会计教育等等(毛伯林,1993)。会计活动结果元素。包括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会计教育活动应能运输各级、各类德才兼备,从事会计学研究教学的经济管理人才,以及通过对会计实践向社会提供的精致会计书刊,为社会提供的会计服务,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会计精神现象要素。包括各种会计概念,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会计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会计惯例、信仰、会计准则、会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会计知识系统等。会计精神本质要素,主要是指会计研究、教育、会计从业人员,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职业本身的发展,作为职业理想和事业的追求。
(二)从微观的角度
从微观的角度考查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种子(或核心)要素;催化要素;品质化要素;物质化要素;习俗化要素。种子(或核心)要素的内容,主要是指会计价值观,精神境界和追求的理想,他们确定会计文化的内容和方向。催化要素是指会计教育和培训,科学与技术,艺术和法规,这些内容又可分别称为会计教育文化、会计科学文化、会计艺术文化、会计制度文化等。品质化要素,是指对会计专业的培养和提高认识。品质化要素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会计人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培育、塑造形成的。物质化要素,是指会计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服务,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会计职业教育的社会各级、各类高品质的会计人员。习俗化要素主要是指会计习俗、生活习惯和信仰,及会计行业内的信息沟通渠道等。
参考文献:
1.刘开瑞.会计文化初探[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0(2)
2.刘峻.试论会计文化.当代财经,1992(5)
篇3
【关键词】 导师制 目标驱动 会计学 本科教学
目前,国内80%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激增,毕业形势日趋紧张。市场需求,包括会计理论界、会计实务界、会计事务管理界对本科生的要求变化都影响着会计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目标和毕业规划。对国内外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会计专业本科生和教师的调查有助于分析目前会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外本科会计教学模式比较
1、各国的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存在差异
美国的会计教育一直把未来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这样在其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就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特别是注重职业界,如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国际大会计公司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反应。
我国关于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通才”与“专才”、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争论上。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根据学生是毕业工作还是读研究生的不同选择划分成两类。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关于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并未主导甚至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关于应具备的能力问题分析上,我国未建立起符合自身国情的能力体系,更谈不上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确定。
2、各国的课程体系不同
美国本科会计教育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又注重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全面培养其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英国会计本科教育通常与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紧密相连,根据考试科目与内容的调整做相应调整。大部分课程都很注意培养学员实际工作能力,包括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电子表格和电脑的使用技能等。
澳大利亚的会计本科教育分为三个部分:授课、小组讨论与辅导、课堂练习与辅导。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互相独立。虽然也有将考试与学校会计教育基本等同的院校,所用的教材就是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但这样,学生接受会计教育的目的就变成了考执业资格,有可能导致学生不专心学习其他课程。
3、各国的教学方法各有千秋
美国会计本科教育强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沟通技能、知识技能及人际技能,同时对专业还要有认同感。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英国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完教材的某一部分或某些文献资料,教师课堂授课是对课外阅读的补充和归纳。会计课程的授课学时并不太多,如会计实务课程,可能每周授课3个学时,但辅导课的学时却有4个。配备辅导教师,分组开设,针对作业或综合练习,导师指定某个学生主持,自由发言,再由导师点评。
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关注,局限在课堂和课本上,不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缺乏对会计工作环境的了解和对会计操作方式的形象演示。
二、对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调查
本调查在湖北省、河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5个省市各选取了6所综合性重点大学、财经类大学、独立学院,对学生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00余份,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结合会计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数据,作出以下分析。
1、高校会计专业分布不均衡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高校会计专业开设情况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重要关系。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一本院校的数量一般比较多,三本院校的数量一般都比较少,在一本和二本开设会计类专业的比例达到60%以上;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一本院校的数量普遍较少,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较多,在一本和二本开设会计类专业的比例在40%以下。
总体来看,湖北省高校较多,一本院校10所,开设会计类专业的比例为90%;二本院校22所,开设会计类专业的比例为68.18%;三本院校32所,开设会计类专业的比例为75%;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25所,开设会计类专业的比例为60%。相对湖北省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的会计市场,高校会计专业设置数目过多。
2、对培养目标的认可有差别
目前,大部分一本院校将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三本院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二本院校介于这两种定位之间。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一本及二本院校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接受,但也有约2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缺乏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协作交际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的培养。有56%的三本院校的学生认为本校的人才培养实际与二本院校没有区别,与培养目标脱离,没有自己的特色。
3、对课程体系的评价不高
平均有65%的学生对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评价不高,参与调查的学生反映教师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涉及社会、人文等领域的相关课程少,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课内容也比较局限,对如税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或专业外语等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不能较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同时某些学校对各种等级证书的硬性要求也让许多同学陷入苦恼之中。
4、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能一刀切
一方面,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来看,有38%的学生对目前会计教学方法不满意,认为应该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从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来看,有28%的二本院校和66%的三本院校的老师认为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互动能力和教师水平两方面。
5、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调查都显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与学校层次及地域都有很大的关系。在高校资源丰富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一本、二本院校,师资普遍得到学生的认可;平均有46%的三本院校的学生对师资不满意;经济欠发达省份和二线城市的高校会计教师普遍反映进修、参加学术活动和深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比较欠缺。
6、对会计实习实践的需求有一定差别
对于高质量的校内实验、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和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的需求,二本和三本院校比一本院校的学生要求强烈,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会计专业学生需求更大,这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的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有很大关系。
7、针对会计市场的调查
针对不同地域的会计市场的调查显示:会计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不太满意,认为本科生在校期间目标定位不明确,毕业后往往要有很长的适应期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工作或学习。经济发达地区对会计从业人员需求更大,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不太在意,更看重人员素质。相比之下,湖北省会计市场容纳能力有限,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总之,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会计专业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都显示: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培养层次过多,不同学历培养层次的院校之间没有分工协作,同一培养层次的院校之间也无横向协调,结合地域特点和教师特点的人才培养较少,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导师制下目标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1、目标驱动教学模式在会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的会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效率低下,各高校会计专业不能形成特色,培养的学生缺乏多样性、个性化、竞争力。笔者认为,建立目标驱动教学模式是适用我国教育现状、解决同质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可针对学生的地域和生源特点统筹安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人才的流向,根据学生特点分类引导教学,达到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错位发展,以适应不同层次的会计市场需求的目的。
2、导师制在会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教师同其他社会人一样,也会有“经济理性”,也会有“逆向选择”和“专业兴趣”。将学生需求、学校特点、社会需求、教师特点有机结合,进行导师制下目标驱动模式设立、过程控制和终端评价,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明确培养人才的职业流向,建立具有自主特点的会计本科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能适应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需求。
对我国会计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教学特点、科研方向、专业兴趣、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将有助于对教师队伍的科学分类,其目的是结合目标驱动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对应关系,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效应。
四、导师制下目标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摒弃“学校工厂、辅导班”式教育目标,定位于“信息平台”
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争论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类型方面,形成了“通才”与“专才”之争。笔者认为无论是何种说法得到认可,都不会是一个好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不应持有一种固定的目标、模式,不能让每个被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标准件,学校也不是考证辅导培训班。学生的能力差别、性格差别等因素导致了每个学生的职业选择不同。笔者认为学生可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最终还是取决于学校、老师的引导,自身对成就的欲望和努力的情况,这就是人才分流中的“看不见的手”。学校可以将自身定位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根据会计人才需求及其变化规律,以市场需求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并思考要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在这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自然会产生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
2、以市场需求为目标驱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目标驱动为导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不同类型的大学分工不同、各有所长,共同保持着整个会计本科教育发展的平衡。研究市场规律,开展实地考察,邀请各方面专家参与设计,分析会计市场与学生生源特点的需求配比,是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第一步。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规格分析,设计课程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课程评价与反馈调节,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教学。
3、基于选择教育理念的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的建立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学说”,要通过教育使人有所发展,必定要实行“差异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走班制,学校结合市场和学生需求提供多样的课程,学生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形成最佳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课程组合。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或学习小组选择老师,初步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学习内容与学生发展层次、发展潜能、教师水平的一致。
4、开放式、关系式课程选择
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依照外部环境、本校教师特点、学生层次、职业规划需求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学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确定会计专业必须开设的7—9门骨干课,然后根据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不同专业课群。这里有两个基本选择方向:一是微观管理层面,比如企业管理课群:市场营销课群、理财、审计等课群;二是宏观或者中观层面,比如行业课群:如房地产业会计相关课群,其主要涉及行业运营知识、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同时,还可以设置大量非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按照学习的难易程度由低到高,设置为1、2、3三个难度级别。在此基础上,加入关系式课程的组合,在学生自主安排课程时,难度级别为1的课程是大学任何学期都可以选择的。难度级别为2或3的课程中,有些是可以随时选择的,有些则需要学生学习且通过相应的基础课程后才可以选择。
5、教师发挥独特影响力,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跳出会计学会计,跳出会计做会计”的价值观,但往哪跳,怎么跳,则应由教师作出导航。师生可以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项目可以是教师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是课程专业知识专题,还可以是实践技能培养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就如何改进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教育界和理论界研究已久,但大多改进方案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社会、市场、学生和教师的切实需求。本文所提出的只是一家之说,但希望能为改进我国本科会计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导师制下目标驱动教学模式在会计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2011B08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家福:大学差异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肖念、阎凤桥: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之挑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陈翠荣:反思与构建——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只有强化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才能提升施工企业经济的根本利益,这也成为了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文章针对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
国有施工企业成本;内部会计;控制
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逐渐趋向白热化,建筑市场通过较低的成本创造出较高的品质,企业是否可以在市场中稳步前进,重点在于企业是否可以为业主提供一个品质较高,造价较低的产品,施工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管理已经成为了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基础条件。国有施工企业要迈向市场,确保在如此繁杂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加强成本的约束体制,创建及完善成本会计控制制度,构成一个可以将成本进行自我制约、自我协调、自我检查的控制制度。
1 国有施工企业成本论述
施工企业成本指的是进行工程施工的企业通过施工造成的支出,包含了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其他直接费用及间接费用等,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会计成本。对于国有施工企业来讲,它的成本费用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以下几点:
1.1 直接费用
指的是在项目施工时知晓耗费的组成项目实体或者是有利于完成项目实体建造的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费用。指的是在施工的过程里使用的石灰、沙、石、钢筋、水泥等主材、外购结构构件以及有利于项目完成的辅材料,同时也包含了周转材料的费用,在施工的成本里占有较大的比重,通常是总造价的65%左右。
(2)人工费用。指的是对于直接进行项目施工操作以及在施工现场进行构建制作的人员、现场运输材料、配料人员发放的基本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资津贴和劳动保护费用等。
(3)机械费用。指的是项目施工时运用自有施工机械的使用费用以及在外单位租赁的施工机械费用、油耗、电耗、折旧费用、维护费用等相应的费用。
(4)其余直接费用。指的是刨除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的在施工过程里产生的其余费用。
1.2 间接费用
指的是企业的所有项目部门为了施工进行的准备、管理以及组织施工生产时所产生的所有施工间接费用的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费用。不但包括了在施工现场产生的管理费用,比如施工现场管理时产生的施工辅助费用、职员探亲费用、行车费用、雨季施工补贴费用、冬季施工补贴费用、夜间施工补贴费用以及工地转移的费用等等;还包括了在项目部以及项目部上级部门产生的管理费用,比如员工的工资、福利以及保护费用、行政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工具的使用费用、业务的招待费、出差的差旅费、会议费用、办公费用等等。
(2)财务费用。通常指的是施工企业借款时需要支付的借款利息以及相关的费用。
2 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2.1 业绩审核趋于形式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当前,国有施工企业的上层人员,比如董事会、监理会、经理层的人员交叉现象,使得投资者、经营者以及监督者混为一谈。
2.2 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充分,使得控制的方法过于简单
许多施工企业对于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以及作用认识的不够充分,有些企业对于创建内部会计控制不予理会,认为只有“人治”才是“王道”,觉得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太过较真、较劲,这不但束缚了企业的活力,还对于内部单位以及人员的和谐关系有所影响,并且就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而言也十分不利,是否进行控制全靠领导的指示,会计控制制度存在与否无关痛痒。
2.3 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不够,控制力度较弱
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措施应当是较为规范及全面的,可是,一些企业把制度放在表面,并不付诸于行动,使得会计的监督失效,管理及控制较弱。
2.4 内部会计控制同其余管理控制没有协调性
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了内部会计控制以及管理控制两大部分,会计控制以及管理控制一定要共同配合才可以使管理有章可循。有些国有施工企业将成本内部会计控制以及管理控制机械区域划分开来,自扫门前雪,无法达成控制的效果。
2.5 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不够合理
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方案以遵纪守法、完善体系、成本利益等原则为前提,内部会计控制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灵活性、及时性等,使得目标非常明确,职责较为清晰,并要关注关键控制点。可是有的企业也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缺少时效性。项目部属于施工企业的成本部门,工程的成本控制是企业获得效益的重点所在,在成本的结构当中,材料物资管理控制非常重要。
3 强化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3.1 加强整体成员成本管理的理念,提升整体成员的成本管理素质
(1)企业所有领导干部应当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从企业法人到项目经理、队长、班长、组长等人员,都应当转变思想,丢掉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束缚,完全意识到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尽的,顽强建立起注重效益就一定要注重成本的观念,将抓成本管理成为长期的战斗任务。
(2)强化对企业员工成本以及市场竞争力、效益及成本、成本同员工之间的利益进行宣传教育,并透过创建合理的利益机构以及约束机构,加强员工对于成本的接管理念、成本的竞争理念以及成本的效益理念,激发出全体工作人员对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2 完善成本管理组织以及基础工作,创建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
(1)创建完善的专职成本管理机制,也就是通过企业财务部门内部设立成本管理科室,对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协调统一,规划企业内部成本的管理制度,对成本进行审核及分析,对企业的成本采取专业化的管理。
(2)不断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重点在于制定一个较为完整的工时和材料耗费、设施运用、费用开支、工程量计算、工程变更等一系列原始记录的填写、审核、传阅、保存的制度,从根本上严格把控,将成本管理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3)创建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制。将所有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真正落实下去,真正发挥出自身的监督、服务、控制、协调的作用,确保企业对施工项目采取的宏观调控,并将成本管理的责任层次进一步落实,本着企业为利润的核心,项目是成本的核心为原则,创建以法人为中心、项目管理为重点、作业层管理为基本的成本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立体化成本管理体系。
3.3 将成本管理内容进一步完善
(1)注重成本预算,做好投标报价工作。要建立一个非常有利的投标班底,并且,在投标选择之前要将成本思考融入其中,通过招标工作的具体特点以及市场供求状况、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员工的素质等,提升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
(2)强化工程索赔的管理。工程索赔出现在施工的整个过程,是承包商降低成本损失的重要方法,是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要建立专门的索赔部门,建立法律意识,加强索赔观念,全面、正确的把握施工过程里的相关信息,不断为索赔人员提供深入学习理论及方法的机会。
(3)加强工程质量,强化质量成本管理。从整体来看,提升工程质量以及降低工程成本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国有施工企业应当将经营的思想摆正,提升工程质量与科技进步的结合力度,加强质量成本的管理,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4)完善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不但要强化材料购物成本的管理,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在积极监督的同时,严禁乱借、乱用资金的现象发生,确保施工生产所需的资金不受影响。
3.4 强化宏观管理,改良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外部因素
(1)整理
规划建筑市场。国家立法机关应当尽可能快速的完成相关法律,这样不但可以将市场的行为进行规范,还能供应充足的法律依据,并且,所有部门都积极的推动建筑市场前进的步伐,国家应当针对投融资体系进行改革,不断完善法人责任制以及项目的资本金制度,并且行业应当改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
(2)不断推动建筑产品价格的转变。也就是国家要通过价值规律的需求,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变动,革新微利政策,让建筑产品的率润符合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只有建筑价格更加合理,才能保证企业的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激发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论证可以表明,我国的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由于管理方面不够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就一定要创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企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企业也可以得到更加稳步、健康、长远的发展,从而确保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明,杨建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6).
[2]于红.浅谈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对策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篇5
一、会计监察人制度的立法背景
日本《关于股份公司监察的商法典特例法》(以下简称《特例法》)对大型股份公司的会计监察人制度作了具体规定。日本于1974年制订该法后,截至1999年,已先后五次对该法进行修正。《特例法》的立法目的,在于加强对大型股份公司的财务监督,强制大型股份公司设置双重监察人。为此,《特例法》规定,凡资本额在5亿日元以上或最后资产负债表记载的负债总额在200亿日元以上的股份公司为大股份公司。鉴于大股份公司的股东、债权人、交易相对人、从业人员为数众多,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对社会经济有较大影响,大股份公司除应按《商法典》规定设置监察人(监事)外,还必须设置外部监察人——会计监察人,会计监察人必须是经国家考核注册的会计师或监察法人。
会计监察人的设置,使大型股份公司经营者受到监察人(监事)与会计监察人的双重监察。双重监察制度的设立,既可以弥补内部监察之不足,又可以防止公司内部监察人与被监察人相互勾结,是加强对公司监察力度的重要而有效的法律手段。
二、会计监察人的选任
1、会计监察人的选任。会计监察人由股东全会选任。由于股东全会事实上被董事会控制,为防止董事会操纵会计监察人的选任,从而导致会计监察人形同虚设,《特例法》规定,董事向股东全会提出选任会计监察人的议案时,应经监事会同意。监事会也可以以其决议,请求董事会将会计监察人的聘任作为股东全会的会议内容,或直接提出聘任会计监察人的议案。
2、会计监察人的资格。会计监察人应为公认会计师(含外国公认会计师)或监察法人。为确保公认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审计业务,《特例法》对会计监察人的任职资格予以严格限制,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担任会计监察人:(1)依公认会计师法之规定,不能对大股份公司之会计文件实行监察者。(2)因经营公认会计师或监察法人业务之外的业务,自公司的子公司或其董事、监事处继续接受报酬者及其配偶。(3)受业务停止处分,且其停止期间未满者。(4)其社员(成员)中有前项所载者或其社员的半数以上为第二项所载者的监察法人。
会计监察人的任期,于就任后1年以内最后决算期的定期股东全会闭会时终止。如股东会届时无另外决议,会计监察人视为于该全会上再次当选。董事向股东全会提出不再续聘会计监察人的议案时,亦应经监事会同意。
三、会计监察人的解任
为保证会计监察人审计的独立性和连续性,《特例法》对公司解聘会计监察人予以一定限制。公司可以依股东全会决议解聘会计监察人,但董事向股东全会提出解聘会计监察人的议案时,应经监事会同意。被解任的会计监察人可以出席股东全会陈述其意见。除被解任有正当理由的情形外,被解任的会计监察人可以对公司请求赔偿由此而产生的损害。
会计监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可以以监事会的决议将其解聘:(1)违反职务上的义务或怠于履行其职务时。(2)有与会计监察人不相称之劣迹时。(3)因健康原因,发生执行职务障碍,或不胜任其职务时。据此解聘会计监察人后,监事会应将解聘事由向解聘后最初召集的股东全会报告。被解任的会计监察人,可以出席上述股东全会,陈述其意见。
会计监察人职位出现空缺时,如股东大会未能及时选任会计监察人,则监事应以其过半数的同意,选任临时执行会计监察人职务者。
四、会计监察人的权限及责任
为充分发挥会计监察人独立审计之职能,《特例法》赋予会计监察人广泛的执业权限:(1)会计监察人可以随时阅览或誊写公司的会计账簿及文件,或要求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会计报告。(2)会计监察人为执行其职务,必要时可以调查公司的业务及财产状况。(3)会计监察人为执行其职务,必要时可以要求子公司提供会计报告,或调查子公司的业务及财产状况。
为加强会计监察人与监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防止董事滥用职权,《特例法》规定:会计监察人在执行其职务过程中,发现董事在执行职务中有不正当行为或违反法律或章程的重大事实时,应向监事报告;监事为执行其职务,必要时可以请求会计监察人提供监察报告。
为促进会计监察人谨慎、勤勉地执业,《特例法》规定了会计监察人失职情形下的审计责任:(1)因会计监察人怠于履行其职责而致公司遭受损害时,该会计监察人对公司负连带赔偿责任。(2)会计监察人在其监察报告书中,就重要事项作虚伪记载而致第三人遭受损害时,该会计监察人对第三人负连带赔偿责任。鉴于会计监察人毕竟不是公司财务报表的担保人,其审计责任应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因此,会计监察人能证明其对职务并未疏忽时,不承担赔偿责任。(3)在会计监察人应对公司或第三人负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形下,若董事或监事亦应负其责任时,则会计监察人、董事及监事为连带债务人。
五、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我国关于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制度的规定,散见于《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之中。其中,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上市公司聘用及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所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及报酬等事宜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表面看来,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与日本相差无几,但实际上与日本大股份公司的会计监察人制度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制度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1、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独立性较差。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董事会及经理层控制着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其权力日趋膨胀。权力制约的失衡导致董事和经理滥用职权、违法经营、侵犯公司及股东权益的现象相当普遍,因而上市公司独立审计的主要对象应该是董事和经理。有鉴于此,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及解聘程序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董事意志所左右,以免审计监督流于形式。为此,日本大股份公司会计监察人的聘任议案须由监事会提出,或虽由董事会提出,但应经监事会同意。我国《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只规定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由股东大会决定,由于股东大会实际上受大股东及董事会控制,这就意味着被监察人(董事会)事实上操纵着监察人(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难免因此大打折扣。
2、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限制过于宽松。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日本《特例法》对会计监察人的任职资格予以严格限制。它不仅禁止公司的利害关系人及受停业处分者担任会计监察人,而且禁止其成员中有受停业处分者或其成员半数以上为公司利害关系人的监察法人(会计师事务所)担任会计监察人。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从事上市公司独立审计的资格亦有所限制,但这些限制主要表现为禁止不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以及与上市公司有利害关系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至于其部分成员属市场禁入人士或利害关系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则不在禁止之列。这种限制显然过于宽松,有损于独立审计的公正性。
3、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权受限制。会计文件有时并不能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因而会计师事务所为搜集审计证据、履行审计职责,应该有权调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业务及财产状况。日本《特例法》即赋予会计监察人对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业务和财产状况的调查权。我国《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并未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调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业务及财产状况,虽然理论上会计师事务所可依《独立审计准则》及行业惯例为之,但这种行政规章及行业惯例的强制效力毕竟有限,以致在审计实务中,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拒绝会计师事务所调查其业务及财产状况的事例屡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
篇6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强制轮换 成本 收益
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是指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聘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强制更换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意在通过限定审计任期来维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以下简称事务所轮换制),但是从执行的后果来看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在已实行该制度近30年的意大利,目前尚无任何证据显示出强制轮换的优越性,而同样曾实行该制度的加拿大和西班牙也已经先后放弃。事实上,强制轮换是一种政府决策安排,而任何一项决策都需要进行“利弊权衡”,这种“利弊权衡”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当产生的收益(该收益应当是可预见的)大大高于支出的成本,该项决策才是可行的。因此从理论上说,是否需要强制轮换取决于轮换时信息的边际使用收益是否大于边际生产成本。其中,使用收益是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产生的价值,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而信息的生产成本是客户和会计师事务所共同为提供信息所发生的成本。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将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成本的必然增加,而希望通过轮换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预期目的却有待商榷。
一、事务所轮换制的成本分析
企业的各种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契约的安排和履行过程。强制轮换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之间要缔结新的契约。一般来说,在缔约过程要发生三类成本:(1)缔约前,关于交易对象、交易内容等有关信息的搜寻成本;(2)缔约中,讨价还价的谈判成本;(3)缔约后,督促条款得以履行的监督成本和业务成本。
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看,强制轮换将使其发生更多的初始成本支出。首先,强制轮换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初始交易成本(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的增加。事务所为了能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不断争取新的客户,因此会发生与寻找客户以及同客户签订合约有关的交易成本,这包括与新客户接洽发生的差旅费、招待费以及考察新客户发生的费用等。其次,现实生活中审计人员除了与客户之间存在签约成本外,也存在明显的与某一客户相关联的启动成本。一般来说,在初次对一个客户进行审计时,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花费更多的审计时间、投入更多的成本,以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原始的资产验证。西方有学者曾具体的指出:在初次审计委托中存在着明显的启动成本问题,这是因为:(1)审计人员需要证实某些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永久自然状态,如固定资产、专利权、留存收益等;(2)不得不证实资产负债表的期初余额;(3)对客户的经营活动尚不熟悉。此外,审计人员在对一个客户进行审计时会通过连续多期审计而形成许多专用资产,其中包括对客户业务的运作、流程和控制系统等的深入了解,而这些资产仅在合约关系存续时才有价值,一旦强制轮换,这些专用资产将遭受毁损,并导致审计的成本和价格大幅上升。因此,强制轮换使得审计人员因熟悉前任客户而带来的审计效率提高的优势随着每次轮换而丧失,这无疑会加大事务所的隐性支出。美国审计总署(GAO)关于强制轮换会计师事务所潜在影响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财务报表审计成本包括营销成本(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与他们努力获取或保留财务报表审计客户相关的成本)和审计成本(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实施公众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成本), GAO的调查显示表明,为了在第一年的审计中获取对公众公司经营、系统和财务报告惯例的必要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初始年度审计成本可能高于随后年度的审计成本(估计为20%以上)。同时该研究报告还认为,由于无法预测新的审计客户所处的位置,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可能导致审计人员的迁置成本,并指出会增加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成本。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强制轮换增加的成本,或多或少会转嫁到客户身上,从而提高了客户所承担的审计费用。GAO的研究报告调查显示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将会导致较高的审计收费,因为一旦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在有限的审计任期内收回额外的成本。同样,他们认为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将不会存在一个激励机制以消化吸收额外成本。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将会排除审计师与公众公司形成长期业务关系的可能性。
除了审计费用的提高外,客户在选择新的事务所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其他的成本。GAO的研究报告认为,客户在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情况下,由于雇佣新的审计师,将会发生选择成本(由客户承担的内部成本,用于选择新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公司审计师),和支持成本(由客户承担的内部成本,用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了解公司经营、系统和财务报告惯例)。该研究报告调查显示,在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情况下,随着审计师的变动,客户在第一年度与审计相关的可能增加的成本高于未变更审计师的情况下连续审计成本的43%到128%之间。
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除了将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成本的增加外,还会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加大,从而造成监管成本的上升。此外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本该是要对外说明轮换原因的自愿轮换,若以审计任期到了规定年限而强制轮换的信息形式,市场将会因少了一个信息说明渠道而变得缺乏效率,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总成本。
二、事务所轮换制的收益分析
如上所述,使用收益是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产生的价值,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质量与使用收益正相关。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将使用收益转化为强制轮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即强制轮换是否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西方学者DeAgenlo认为,审计质量的特征包括对会计报表错弊的“发现”和“报告”两个方面,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弊取决于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报告会计报表的错弊与审计独立性有关。因此,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有密切关系。
经济学认为,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因一系列原因而下降,这些因素包括工人对工作业务的熟悉程度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改进等,这称之为学习曲线效应。事实上,在审计工作中,也存在着学习曲线效应。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延长,审计次数的不断增加,审计人员将能更深入的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交易流程、运营体系和生产交易流程、行业的市场竞争地位、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从而更好的鉴别客户会计报表的风险,采取有效地审计程序、收集适当的审计证据,最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西方学者Coolbert认为,随着审计任期延长,审计人员对客户更加熟悉,更有经验,有助于进行复杂的决策和判断。而实行强制轮换势必造成审计人员对客户情况的丢失,丧失深入了解客户的优势,从而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美国质量控制调查委员会曾发现:在审计师任期的开始两年内发生审计失败的概率是之后任期内发生审计失败的3倍。此外对于现任审计人员而言,如果合同的时间是既定的,当他们意识到即使以高标准服务也不意味着能留住客户时,就会在审计的后期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失去提高审计质量的积极性。
经济学中关于有限理性的假设对于审计来说同样适用。审计人员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个体,他必然要使自身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即个人财富的最大化和相关风险的最小化,审计人员就是在这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中选择相应的审计策略,来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但审计人员的这种权衡与选择在短期和长期中是显著不同的。从短期来看,审计人员和客户“合谋”,即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所有人(或社会公众)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因为所有人在短期内是不会了解太多情况的,这样审计人员的短期风险就不会太大。因此在短期内一次“博弈”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和客户联合起来“欺骗”成功。但是在长期的反复的“博弈”下,情况就有所不同。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多次重复且无限期的游戏可能诱导人们守信,同时从长期角度来看,理性的客户和公众是能够发现和识别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提供者的,因此审计人员是无法凭着所有人对他的信任长久与管理人“合谋”共同对付所有人的。对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在长期中存在一种激励机制促使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将导致包括事务所、客户以及监管部门等社会总成本的增加,但其带来的预期收益却具有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强制轮换却有可能导致寻租和腐败行为的产生,因为事务所强制轮换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借口和手段,达到欺骗社会公众的目的。因此作为一项政府的政策制度安排, 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是否能达到其预期目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事实上,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独立审计其存在和发展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力量出于自我利益的驱动而提供制衡,这种制衡力量可以来自受害者,也可以来自市场中任何利益相关者,它是审计人员主动保持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因,因此是否更换事务所还是应以市场力量来决定,作为政府来说更应该关心的可能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制度根源,如不合理的股票发行和审核制度、地方政府对事务所的干预、事务所的有限责任组织形式以及与审计失败有关的民事赔偿机制的缺失等因素。
参考文献:
1.余玉苗,李琳。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经济评论,2003(5)。
篇7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制度; 投资者保护; 执业质量检查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股市投资者规模数量全球最大,股票市场开户数约为1.65亿户,其中机构投资者约70万户,个人投资者约1.64亿户,占99.6%。因此,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关系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及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投资者保护问题展开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我国也经过不断实践基本形成了由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保护、投资者自我保护、市场自律保护与社会监督保护相结合的多层次投资者保护体系。作为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出现后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注册会计师制度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特别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的重要监督力量,理论界也从多个视角对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功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投资者保护作用等进行了多维度的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注册会计师制度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Watts & Zimmerman,1986),得到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充分证明。
但是,注册会计师制度对投资者保护效用的充分发挥,不仅依赖于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依赖于其作为一种监督力量的本身威慑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制度本身的建设与完善。执业质量的高低是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其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本文拟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的视角,通过对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组织实施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来透视其投资者保护功能。
二、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下的投资者保护
(一)财政部门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赋予了财政部门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管理的职能,而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检查,则是其行政监督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1998年以前,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实行财政审批制度,自1998年起除少数特殊行业外,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由财政审批转为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了应对这种转变,财政部对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表建立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制度,从1999年开始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简称“专员办”)每年都对国有企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2003年,财政部收回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职能,形成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相结合的模式。2005年以前部分地方财政部门也自行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自2005年开始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地方财政部门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2001年2月20日,财政部《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以规范财政部门会计监督工作,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依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实施监督检查,其形式主要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抽查。为了构建高效有序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机制,2003年12月2日,财政部《财政部关于落实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职责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门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检查与处罚工作的指导思想、职责范围和有关要求。为了规范和指导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工作,财政部于2006年3月31日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对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的检查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2009年2月3日,财政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行政监督工作的通知》,以加强对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会计师事务所(简称“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监督。2009年10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要求财政部重点加强对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各省级财政部门重点加强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2010年6月1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精神,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工作的意见》。
这些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我国在财政部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下,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协调、运转高效”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起了专员办和各省级财政部门分别承担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和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监督工作,形成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专项检查和延伸检查相结合、日常监控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分析评价与处理处罚相结合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体系和长效机制。
(二)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结果剖析
1.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规模
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主要通过专员办和各省级财政部门分别进行,其检查规模如表1所示①。
表1所示的会计师事务所检查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2002年财政部收回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职能前,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只是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附带和延伸,而自2003年财政部《财政部关于落实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职责若干问题的通知》后,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检查便成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一部分内容。2005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开始系统性地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财政部2006年3月31日印发的《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就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进行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其中财政部组织专员办重点检查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则主要负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由表1还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每年通过财政部门进行执业质量检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维持在当年事务所的10%以上,其检查的覆盖面较高。
2.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情况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能够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起到必要的震慑作用,有利于提高其执业质量,但较高的处罚比例在说明我国财政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监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反映了我国注册会计行业执业质量不高的现实。历年被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②。
由表2可见,自2006年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在会计师事务所检查上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处罚比例总体上要高于以前年度,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更是达到了32.72%和24.51%,此后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以及2006年2月15日的新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有关。
对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主要是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截至2011年底,我国7 996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54家,从业人员数量超过全行业的十分之一,但收入却占据行业的半壁江山。因此,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财政部也一直十分重视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行政监管,每年都通过财政部专员办对其执业质量进行重点检查。2009年专员办所检查的43家事务所(其中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20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分所20家)处理处罚了41家;2010年专员办所检查的56户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全部受到了相应的处理处罚。2009年以前财政部门作出的处理处罚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2009年财政部通过专员办所处理的41家会计师事务所全部为整改、约见谈话提醒或监管关注的处理而未有行政处罚,2010年所处理的56家会计师事务所除了1家为罚款外其他的55家均为整改、约见谈话提醒或监管关注等非行政处罚。从处罚的比例看,近几年被检查的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大部分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说明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监管是强有力的;从处罚的类型看,被行政处罚的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很少,说明我国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整体上执业质量较高,对投资者利益作出了应有的保护,财政部门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监管是有效的。
三、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下的投资者保护
(一)注册会计师协会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虽然中注协1996年7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决定》,1996年12月30日颁布了《会计师(审计)事务所业务检查制度(试行)》,但基本上以查案件主,对特定事务所进行检查,检查覆盖面不够,执业质量缺乏有效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真正建立并在行业内得以全面实施则始于2004年,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建立阶段。以中注协于2004年颁布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为起点,开始了对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实施以5年为一个周期的执业质量检查工作,2007年将证券资格事务所的检查周期由5年缩短为3年并由中注协直接组织检查,2006年12月24日中注协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惩戒委员会暂行规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诉委员会暂行规则》,以规范对会员违规行为的惩戒,从而建立起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第二阶段,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发展阶段。在对第一个周期五年来行业检查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中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进行了修订,于2009年7月28日了新修订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中注协2008年10月15日了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第三阶段,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阶段。以中注协2011年7月16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改革方案》为开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进入改革与完善阶段,中注协还修订出台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
(二)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结果的解析
1.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规模
自2004年开始,中注协组织全国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了5年一个周期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2007年中注协开始直接组织检查组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3年一个周期的执业质量检查。历年的检查规模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每年通过中注协直接组织检查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检查的事务所占当年年初事务所的20%左右,保证了5年一个周期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目标的实现。由于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对象有其特殊性,基本上是以上市公司审计业务为主,其执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资本市场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对投资者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自2007年开始,中注协直接组织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开展检查。表4反映了2007年以来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自2007年起便由中注协直接组织检查组做重点检查,5年来共计检查了181家事务所(含分所),同时也委托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的执业质量进行了检查。
2.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业惩戒情况
对于在执业质量检查中存在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理,主要是行业惩戒和移交相关部门进行行政处罚两种,如2004年移交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处罚案件8起,2005年移交财政部门处理处罚事务所111家。中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历年惩戒情况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8年来受到行业惩戒的会计师事务所共有1 490家,占被检查事务所总数的13.48%,其中2004年、2008年的比例均为30%以上,说明中注协及地方协会对存在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惩戒力度较大。另一方面,受到行业惩戒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268家下降到2011年的88家,其比例也从2004年的32.52%下降到2011年的5.17%,说明虽然每年受检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均在20%左右,但在注册会计行业诚信建设的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的效果很明显,提高了其执业质量,减少了被行业惩戒的比例。
另外,由表5还可以看出,对于中注协直接组织检查的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由于2007年是第一年由中注协直接组织检查,其受到行业惩戒的比例较高,达到了18.92%,随后逐年下降,近两年均在4%以内。同时,相比较中注协所惩戒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总所与分所)比例与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所惩戒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比例,除2007年外,其他各年前者均明显要低于后者,说明在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下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不但得到了提升,而且执业水平整体上要高于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也进一步说明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体系的实施下,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在保护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财政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与启示:
(一)不断完善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体系成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基石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主要是由财政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行政监督的完备制度体系和中注协所构建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体系,不但建立起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制度体系,而且为执业质量检查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操作标准与指南。另外,财政部2009年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行政监督工作的通知》和中注协2009年修订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分别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检查进行了分工,突出了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重点监管和执业质量检查。这些不断建立与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其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要基石。
(二)较高比例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是投资者保护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体系的建立仅仅是从制度上为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而事务所执业质量要得到真正的提高,还必须使这些制度得以有效运行。每年的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覆盖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制度运行的效度,具体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自2005年始,财政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所检查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比例基本上达到了30%,注册会计师协会更是确立了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3年和一般会计师事务所5年的检查周期,较高的执业质量检查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执业质量的提高,不同类型事务所不同的检查周期也突显了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重点。
(三)较大力度的违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处理处罚是投资者保护的信度
对违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理处罚不是执业检查的目的,但通过处理处罚能够在行业内产生重大的威慑力,从而有利于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执业质量,也能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资本市场第三方监督的形象,进而在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建设的同时增强了对投资者保护的可信度。财政部门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执业质量检查中所处理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具体情况如表7所示:
由表7可见,2004—2010年间,财政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处理处罚的事务所占到了被检查事务所的15.09%,其处罚比例较高。从各年来看,处理处罚事务所占被检查事务所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2.78%下降到2010年的9.47%,这种趋势说明执业质量检查的威慑力得到了体现,执业质量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财政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与监管中,对违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较大力度的处理处罚,使其惩戒和威慑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增强了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保护其合法利益的信心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1] 张立民,唐松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权功能:演化与延伸[J].会计研究,2008(8).
[2] 郜进兴,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J].会计研究,2009(1).
[3] 杨时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沿革与发展[J].财会通讯,1995.
[4] 张立民.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历程的产权视角回顾[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1).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影响;对策
1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及意义
信息是了解事物和反映事物的一种媒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相互关系中产生的反映。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起到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真实有效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使用者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反之,虚假错误的信息则为使用者带来错误的引导,具有负面的影响。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场所,是各种经济信息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对企业决策的发展和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而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中重要的内容,直接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综合实力,影响到企业财政决策的实施和企业稳定地发展。
2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
资源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能够生存的源动力,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也是对资源的一个消耗和再生成的过程,但一些具有消耗性的资源是不具备再生性的。如何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究的问题。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使资源配置得到不断优化,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同理,资本市场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部分,在对资源配置中,为了充分提高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高效性,就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细致、客观的分配,使资源得到最优化、最充分的运用。
3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政策法律因素
资本市场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润,资本市场的运行,必须要符合国家政策法律的标准,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简而言之,资本主义会计信息是由国家会计政策决定和调控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要满足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要结合国家自身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具有统一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坚持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这就要求各个企业能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进一步对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国家财务政策法律的颁布不仅要符合资本市场的发展,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还要站在国际的角度,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发展。
3.1.2市场因素
在有效的市场环境中,价格会随着新信息的出现迅速做出反应。根据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决策内容,以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以及强势有效市场三种,下面就对这三种市场因素进行具体分析。(1)弱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其会计信息质量比较低,它反映的是过去的历史价格和交易信息,所以在根本上不具备时效性,对当前的财务决策作用不大,缺乏市场性和有效性,而且投资者对这种信息的依赖程度也比较低,甚至不参与到财务决策中。(2)半强势有效市场。如果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可用信息,如:证券的价格信息、公司财务有关的信息、公司财务决策和经济调控方面的信息等公司财务的相关政策,则是半强势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公开的市场信息使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更有把握和更能做出科学、严谨的判断。(3)强势有效市场。顾名思义,强势有效市场则是证券价格都能正确的反映企业内部和公开所有的相关信息。强势有效市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信息扩散公正、公开,避免信息的炒作和牟利,保障了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财务信息与实际不符的现象,能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实现资源最充分、最优化的配置。除此之外,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有限,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了解企业情况,除了要结合过去的历史价格和企业的财务报告以外,还要了解企业在发展中的基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措施和战略目的等,以刺激资本市场的发展。
3.2内部因素
3.2.1管理者因素
管理层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情况和财政盈利能力,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但目前,部分企业为了片面地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制定财政策略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忽略企业的战略目标,导致企业在长远发展中存在一些的安全隐患。第一,管理者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夸大其词,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粉饰,不顾结果,只注重过程,隐瞒对公司不利的信息,或者用词不当,故意模糊概念等,造成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反映不客观,质量低,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如果市场未能及时辨别其中的问题,则会误导投资者,对社会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影响,并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企业的发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其前提是在谋求企业稳定的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3.2.2财务记账因素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一些会计问题仍需要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判断,如会计计量方法等,需要会计人员结合自身的会计经验和专业的会计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科学的决策,这就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具体对策
4.1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4.1.1加大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力度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和完善政府的监管手段,以促进全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同时,相关的部门要对企业信息进行核实和实时的跟踪、调查,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善证券交易所对企业信息的抽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测试,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立即采取措施责令整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整改的,将计入黑名单。
4.1.2鼓励资本市场持续创新
资本市场的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化接轨的重要措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激发投资者的投资乐趣,使市场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控作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4.2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制度
4.2.1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监管体系的完善是提高市场调控,保障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的守法、知法意识,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会计法、各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部分企业容易抓住这些法规法律的漏洞,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而且我国的会计人员就整体而言,专业水平还比较低,综合能力差,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会计人员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内容、政策法规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定期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对证券市场企业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普查,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对达不到要求的,应及时进行整改,整改不通过的要采取强制措施,强令其退出证券市场。
4.2.2完善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评价体系
中介机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和评价功能至关重要,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被审计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有连带的法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单位的各项审查评估,包括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测试、出具的审计报告等,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保障机制。为此,应加强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市场中介机构的信息监督评价体系,建设一支独立的具有高水平和良好职业操守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不定期地对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对不符合规定、违法违纪的人员严厉惩罚,确保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合法,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4.3建立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4.3.1建设规范的企业经理人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就需要建立规范的企业经理人市场,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合理、科学地分配好企业管理结构和权责分配关系,以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管理效果,以共同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前提,打造和谐、统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良好的委托关系需要市场具备完善的经理人制度。建立社会信息的交流和传输机制,提高市场人才的流动性,在公开、公平和竞争的原则下,提升经理人的准入门槛,建立档案,对经理人的履职经历进行严格跟踪、记录和考评,逐步实现完善的经理人考核与能力评估机制。
4.3.2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实力的一部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职业操守和信誉,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能够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各类问题,并运用一定的手段激励带领企业员工为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企业应为企业经理人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赋予企业管理者一定的职权和决策空间,并创造相对宽松的企业社会环境,明确具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经营管理人员是企业核心的理念,将经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为其提供支付相应的薪酬,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作者:李华晋 单位:天津市路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严兵.大力发展西部资本市场[J].发展,2010(33).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 成本控制
一、人力资本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理论界中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研究已经日趋成熟,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众多难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式的不确定性,目前一部分人认为用货币计量的方式处理人力资源,另一部分人认为不能用货币计量,因人力资源还综合了员工的技术、知识、忠诚、态度、能力等各个因素。主要表现在:理论尚未完全成熟。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紧密相连又相互区别,虽然在原有人力资源价值确认方法的基础上,现在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但不难发现深入分析后,仍存在许多漏洞;账务处理存在缺陷。目前采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还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原因就在于,当人力资源投入时,我们一般会根据总体价值评估,而员工退出时,往往由其个人价值决定,而人力资源的个人价值并不一定等于其总体价值。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及模式
人力资源会计是组织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计量和报告,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分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这两种会计计量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不足。目前,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成为了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两个主要表现方面:“成本法”的观点中,成本价值符合客观真实性原则,同时计算方便快捷,人力资产应当将取得和维护所有的开发过程中,根据其实际成本的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成本价值;“价值法”的观点中,企业获取、维护和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支出与人力资产的真正价值常常不一致,所以应根据其实际的价值,而不是根据其成本,针对最终的测量输出值计量人力资产的产出价值。
这表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种模式的落脚点有所差异。结合现有的人力资源计量方法、不同级别的稀缺层次人力资源应该使用的不同方法,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其中企业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数量较大的一般员工,专门从事简单的、机械的工作,具有一般知识水平;另一种是相对稀缺的企业管理类型和最稀缺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由于两种人力资源的不同特质,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计量。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手段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弹性控制
人力资源成本作为消耗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后必然为企业带来一定量的产出,站在企业资本经营的角度上,人力资源成本决策的首要衡量标准是经济效益的高低。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增强人力资源成本的弹性控制:建立分析体系。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弹性分析与控制体系,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来寻找适宜于企业的标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水平。改进生产经营。不断地扩大产出,并刺激销售收入的增长。例如加大科技投人、调整产品结构、采取有利的产品组合战略等。企业应持续性地保持其创新能力,以保证在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减少冗员。企业应严格限制和控制、减少无效消耗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减少冗员,弥补工作中的堵塞漏洞,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资源的无效部分成本支出。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比率控制
目前许多企业在比率控制方面存在着收人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这将威胁到企业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比率控制的措施主要为:细化控制标准。将行业内各种不同类型企业进行细化,建立行业内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分析与控制体系,以衡量企业完成的人力资本成本控制和管理情况。通过宏观调控对比率控制采取措施。对于比率控制较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维持在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地提高工资总额,不仅提高员工收入、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目标的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比率失控的企业,必须将过高的人力资源成本通过员工的薪酬调整降下来,使人力资源成本能够与增加值、销售收人、总成本等数额形成合理科学的比例关系。
四、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企业运作的整体、全面及全过程。现在的社会经济正在逐步淘汰高管理成本、高资源消耗、严重资源浪费的企业。只有正确地、科学地使用适宜于企业自身和各层次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和方法,良好运用所涉及到的会计账户,其中一般员工采用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式;比较稀缺的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最稀缺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采用价值计量方式。同时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科学的反映、有效的控制,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坚不可摧。
参考文献:
[1]顾阳.基于会计角度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商界,2009,(02).
[2]邓云岚.浅谈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3]段志群.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处理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6).
篇10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作为目前全国高校中会计学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级财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也是中央财经大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要试点单位,在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紧密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从全面拓展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发展出发,结合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构建了“大学适应与兴趣拓展——学术前沿分析与实践运用——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层层递进的创新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实效。
一、基于创新素质结构,设计人才分层培养目标
1. 会计学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院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对会计学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了严密论证,赋予创新素质结构新的内容。传统观点认为创新素质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统一,却忽视了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随着他的社会阅历的丰富与专业技能的增长不断完善,是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根本,它既有广度上对多方面知识的涉猎,又有深度上对专业知识的钻研与巩固。即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等三个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对客观规律的发现与研究。创新知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复合性”(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应用性”(夯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相结合;创新能力方面的特点为“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综合性”是指能够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践性”是能够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熟练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艺的操作运用,并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具体素质结构要求如下图所示。
2.基于创新素质结构的人才分层培养目标设计
根据素质模型,转型时期,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创新知识上要求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综合知识、开阔的职业视角;在创新能力上要求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自我发展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与决策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在创新意识上,要求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尝试的气质及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
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是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主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准备展开,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遵循专业学习与职业准备的导向。结合已有的实践基础,我院在落实培养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对以上创新素质加以提炼,将其划分为:专业学术素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发展三个横向目标。而纵向上看,人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上升过程。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也经历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个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因此,纵向上我们可以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大学适应与兴趣拓展——学术前沿分析与实践运用——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层层递进的分层培养目标,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社会需求,深化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1.立足经济全球化背景,增设“国际管理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校会计学院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高级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10年新增了“国际管理会计”专业,提升学生的战略管理意识与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国际化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该方向紧盯国际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前沿、实践发展及技术创新,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成本管理、财务风险预警、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等重大管理会计问题展开研究。本学科专业方向的主要特色有:(1)致力于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思路,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整合战略框架下的预测、决策与评价等管理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2)与国外研究机构展开紧密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英国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开展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使本学科的研究水平紧跟国际领先水平;(3)重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的推广与应用,本学科非常重视与企业界的交流,并为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提供直接的解决思路。
至此,我院本科生教学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国际管理会计”四足鼎力的学科专业结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立足学生引入“行动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把教师由“讲演者”转变为“编剧”兼“导演”。所谓编剧,是指教师必须将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教学问题,问题应带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学生在具有合理自由度的思维空间探索上的需要,问题既要立足于教师所强调的目标上,也要设立在一个更开放的目的上(不单是学会知识,还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旨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导演,是指教师必须制造出一个建构活动的意境(情景、氛围),就像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关系和作用,让他们处于一种真正“搞”学问,而不是学“学问”的情景中。创新型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008年本科生教学评估以来,我院致力于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于2010年引入了“行动学习”教学模式。“行动学习”是以小组团队决策的形式解决现实难题,在解决难题的同时达到能力和组织发展同步提升的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讲授法”强调“教材中心”相比,行动学习突出“学生中心”与“活动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小组合作研讨——小组决策——学员分享”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实现心智模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催化师”的角色,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巧妙地提问和归纳,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研讨。
三、搭建第二课堂学术竞技平台,促进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
在学生创新素质结构中,专业知识与部分技能的学习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获得,而对专业知识的升华,以及深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则有赖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紧密配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余,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科研创新、实践创新氛围,借助学术竞技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前瞻眼光。学术创新素质的提升,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敏锐性,提高其在实践工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院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尤为重视,拓展第二课堂育人空间,面向高年级本科生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信息加工能力、学科前沿动态的解析能力、实践领域问题的解决能力;面向中低年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析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具体包括:(1)启动“学术创新论坛”项目。为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院启动了“学术创新论坛”项目,该项目培养过程中以论坛(Seminar)方式为主,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主要培养环节包括文献阅读与汇报、讨论;课程与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比赛,以及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2)举办高端论坛。自2008年开始,我院举办了三届管理会计论坛,围绕“响亮.会计——金融危机下会计师的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师生研讨,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3)丰富学术竞技平台。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公会等用人单位合作,举办“普华永道杯”会计知识大赛、“德勤杯”论文大赛、“海问杯”论文大赛、“毕马威”商业精英挑战赛等学术竞赛;承办IMA首届管理会计案例大赛、CIMA 2010—2011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华北区总决赛、“中华会计网校杯”财会实务大赛北京赛区决赛等大型赛事。十几年来共有三千多名学生参与各类学术赛事,荣获多项各级奖励。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我院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自2006年起,我院与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本科生成建制班海外实习等,截至2009年底,我院已经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2个,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成为我院“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教学实践基地。
我院依托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教学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结合不同课程的特征加以设计,主要包括:参观访问模式,即根据课堂授课的需要,安排老师和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调查,使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参观中现场答疑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联合培养模式,即根据培养方案,调整学生课堂授课时间和内容,专门安排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的整班实习;联合研究模式,主要是与一些大企业、银行签署联合研究课题,使老师带领学生与大企业、银行的人们一起研究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而用人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和聘用单位急需适用的人才,这两个方面需要对接和协调。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单位并不太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用人单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单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两者之间存在某些错位。而这种“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这一错位的产生。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为例,2006年9月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之后,我院连续3年组织各系系主任、教学干事修改培养方案,调整课堂教学,每年派出若干高年级本科生到安永完成9个月或3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由用人单位在工作现场培养学生,既完善了教学单位本科教学体系,促使本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为本科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使用人单位降低发现人才、招聘员工的成本,并扩大了用人单位在社会上的影响。
五、建立学生成长助推体系,全面推进职业素质发展
创新素质结构包括一般素质与创新素质两个方面,前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应用型创新人才进入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对此,我院创造性地建立了学生成长助推体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兴趣拓展等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个人品格、正直诚信的品质、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清晰的自我定位、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等胜任未来职业的优秀品质。
针对一年级学生,组建“我的大学成长工作坊”,以兴趣拓展和大学适应为主要培养目标。邀请相关教师在班内组建围棋、演唱、辩论与演讲、心理素质拓展、话剧、篮球等不同的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开发兴趣,拓展潜能;组织学生参加优秀校友交流会、职业规划分析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做好大学四年学业规划。
针对二年级学生,组建“我的生活日志成长工作坊”,采用直接陈述与实践参与两种课程形式。以主题教育、团日活动、基础团校为契机,开展系列人文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为学员配备职业规划师,指导学生完成寒暑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开设“时间管理”、“认识自我”等课程,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针对三年级学生,组建“我的未来成长工作坊”,各班每月月底邀请大四学生、研究生或已经毕业的校友对小组成员的职业规划与自我探索开展经验分享;以职业训练为主题,开展职业素质大赛。
针对四年级学生,组建“我的职业成长工作坊”,每月中旬邀请不同就业方向的校友回校与小组成员交流求职心得与求职技巧;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由此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学生成长主推体系,帮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做好大学规划及未来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映池,张平.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郭婷.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理论导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