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都是它的地域性。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以为黑龙江以丰腴的黑土而著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开禁放荒之后,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省。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迁入黑龙江的俄国侨民日益增多。国内外的移民的迁入使各地的区域文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文化对这些文化广收博采,丰富了自己,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排他性较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地区以及他国的事物,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并且融入到自己文化的系统中,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优良传统。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
与内地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文明的水平和规模与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渤海文化和金文化,而在这两次勃兴之后继之以长久的“断裂期”。到了近、现代黑龙江省表现的都不很突出。但流人文化的兴盛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北大仓”、没有今天的大庆油田。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既充分尊重了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统一,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的高度自觉性。
(三)黑土地域文化的边缘性
黑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带,黑土地域文化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的边缘地带。传统的儒学的影响相对薄弱,封建人伦礼教影响不深,保持一定的自由,具有边缘性。如“重实轻文”,“强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极具地域独特性的文化现象。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既要应对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对本土文化,特别是对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态的撞击、渗透、挤压与同化,同时也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并对外来的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进入采用宽容、妥协与吸纳等灵活姿态。这种双方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多元一体,既开放又封闭的边缘性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精神
黑龙江是一块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仅培育出丰饶的物产,也孕育出特色鲜明、昂扬向上、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在斗争、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几代、十几代黑龙江人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优秀精神,集中体现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示了黑龙江人民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过程,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递与创新的任务。有不同个性的特质的而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对社会认识的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对于构成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域文化来讲,是主文化,而各个地域文化相对于民族国家文化来讲是亚文化。地域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根基,它是民族文化的底层,是民族个性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黑龙江地域文化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存在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因子,这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规范行为的功能
一般来说,统一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起到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制约人的活动的作用。地域文化可以对当地人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地域文化的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群体行为规范,它对该地区的人民有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一方面,它通过将地区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向本地区个人价值观内化,是本地区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规范、指导、约束本地区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地域文化熏陶的人们群众,对本地区的声誉十分关注,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地区整体保持相同的取向。何时何地都自觉地按照要求办事,制止或减少消极行为、越轨行为、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这种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无形的非正式的软性控制,可以补充其他控制手段的不足,并有更强的持久力和影响力,对人民群众的行为发挥着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作用。
(三)认同的功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而越是多种文化交汇、碰撞的时候,地域文化的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相近或相似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习俗、语言,容易相互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对这一社会产生归属感,在社会群体内部自然的产生一种凝聚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可唤醒乡土感情,催生价值认同。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文化也都有着很强的认同感,通过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其为实现黑龙江又快又好发展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新功能
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创新积累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和血脉。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于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地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我国有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方文化具有的相互渗透和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广泛性的特点。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
(六)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地域文化对当地人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自发地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自然而言地对本地文化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为本地社会的发展发挥自治的真正价值。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的底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地域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子,所有这些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各个方面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发挥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优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培育和挖掘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黑龙江的发展与未来提供精神与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姜玉田、丛坤. 黑土文化[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
[2]董鸿扬. 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地域文化建设与提高城市居民素质研究[M]. 西苑出版社. 2000.
[3]刘伟民. 面向新世纪的黑龙江精神与文化[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4]刘中树. 关于开展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考[J]. 学习与探索.2012(2).
[5]张凤琦.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08(4).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地方文化;融合途径
作者简介:朱有明(1980-),男,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31-05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强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文化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有效保障其内涵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相关概念
(一)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指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及管理建设,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文化建设等内容,与传统的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相比,内涵建设抽象性更强,衡量其内涵建设水平的指标主要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状况。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逐步由制度、管理建设向文化建设深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放在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结合上[1]。
(二)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一般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优秀的文化是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弘扬的,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如果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融合,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或称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师生价值观念的一种精神和倾向。学校文化具备了文化属性,其不以强制性作为建设手段,而侧重通过学校管理者及教学者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并对其思想行为加以引导。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关联较为密切。
(四)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文化,这种文化与地理空间存在较强的匹配性。在地方文化的形态和构成上,既可以完全按照地理空间及区位来划分,如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农村文化等;又可以将文化空间作为划分依据,形成诸如沿海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可以按照地方工商业特色分为徽商文化、浙商文化、苏商文化、晋商文化、粤商文化等,甚至于更小地域的特色工商文化,如江苏省无锡市的锡商文化等。现阶段所倡导的地方文化,其外延更广,涉及到区域人们工作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都可以视为地方文化内容。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又要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后续就业也具有高度的区域指向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及教学质量为中心点,在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为学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做好铺垫。此外,高职教育在学生就业上也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将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加以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文化归属感,便于优化及稳定区域人才结构,对区域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是对学校的制度、管理及文化等软性层面进行建设及规范,而制度及管理的建设又离不开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参与及指导。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一方面经历了高职生源扩招及规模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也凸显了高职内涵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众多高职院校纷纷注重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创建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在学校文化中予以体现,借助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对地方文化的提取和淬炼。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依托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够提高内涵建设的实效性,在将地方文化中与学校教育及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能够使高职学生深入及时地感受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创造条件。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程式化,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及定岗实习等环节,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局限在学校及实习企业中,无法全面接触到社会的各类信息,而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从校园中获取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保障其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准来开展人才教育及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2]。但在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上,在开设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教育模式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掌握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岗位需求上的更新变化。此时借助于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及时丰富高职课程内容,提高高职教学的前瞻性,也能够带动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进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基于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内涵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两种文化形式,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带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一方面其具备了互相融合的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又受限于各种因素而较难真正交汇。在此背景下,有些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往往将两者加以割裂,主抓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上也偏于一隅而无暇顾及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动,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完整度不高,无法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补。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不广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又需要在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贯穿[3]。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多数高职院校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寻求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并未彻底调动起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覆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方面,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规划性不强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是由中专院校合并升格演变而来,其不具备先天的文化底蕴,由此也使其教学、实践及管理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中专院校色彩。在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基础并不牢固,需要围绕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科学设计规划,以使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相哺育,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实力。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普遍存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规划性不强、融合过程随意性过大等现象,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机制上亟需完善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机制匮乏所致,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实效性和稳定度不强。首先,从法律层面上看,现阶段尚未制定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法律法规,两者融合的规范性无法保障。其次,作为社会企业来讲,其一方面能有效接纳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有效涉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看似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得以加深,实则其融合度尚有所欠缺。第三,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成立负责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专门机构,无法针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给予有效指导。第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隶属于省管,与地级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深度有效联系,更谈不上与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合作,缺乏沟通衔接的工作机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1.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注重凸显院校的办学特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院校的个性及办学特色为主要标志,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将之灌输到学校文化中,增添院校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在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提炼,提高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匹配性,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环境[4]。
按照上述原则,作为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主张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形成了浓郁的商科办学氛围。无锡的“锡商文化”源远流长,如民族工商业创业精神楷模的荣氏家族企业,缫丝业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团,面粉、棉纺实业家唐保谦、唐星海父子,以及现在的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灵动、务实、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公平细腻、正心诚意、勤俭自持、践约守信、谦让包容、勇往直前、审时度势的文化[5]。借助这些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充分利用了地方区域文化的精髓,强化了学校内涵建设,又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化和升华,是地方文化服务于高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典型。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强调地方文化的具体要求。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尤其是与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企业文化如何有效衔接,是开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及优势,丰富补充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要求等内容,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通过完善学校培训设施、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新能力等加以着重培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既凸显办学特色,又彰显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的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所处的地理区位较为优越,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无锡的发展主要依托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加工等制造业和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地方企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企业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在对地方文化加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的商科人才特质,以经营教育、管理教育、沟通教育、诚信教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6],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岗位素养及职业技能进行双向培训,为当地企事业提供了职业精神、文化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俱佳的高职人才。
此外,无锡历来就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的民营企业众多,曾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苏南模式”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地方政府也一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紧跟地方发展脉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全方位开展、对象全面覆盖的创业教育格局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7]。多年来,学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团队创业和岗位创业的先进典型,利用地方浓厚的创业氛围将创业教育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特色。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究
1.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其应科学认知作为一所高校所肩负的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及文化传承等职能,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重视,自觉将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加以结合,以提高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时,要强化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教学及管理中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课堂实施、实践活动及岗位实习中;另一方面地方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企业文化等地方文化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全面铺展开,为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创设平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学校管理者基于无锡围绕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形势,在进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跟踪,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校文化,将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辟了物联网技术、景区开发与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群,有效满足了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的大批量要求。
2.扩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应覆盖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覆盖面的扩展上,应主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8]。首先,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等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及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增进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衔接。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企业人士入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及报告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三方联动,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备相对明确的方向,避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沦为“假大空”。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基地,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见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地方文化教育与熏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专业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时,紧密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与无锡市文广新局合作设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机制、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等主题,结合无锡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项研究。学校还在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中成立了“非遗班”,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系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为师生的艺术设计增加文化内涵[9]。
3.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规划性。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应以学校文化作为着力点,通过校园文化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其融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规划,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加强交流,借鉴其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根植本地区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其次,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其在进行本区域的高校布局设计时,应注重分析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在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上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使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能够与地方文化有效互动。
4.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尽快制定相应的促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相关区域组织的职责加以划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章可循。社会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时,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加以明确,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补充完善提供参考。高职院校自身应针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着重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加以强化,做好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对其理论及专业操作技能加以强化的基础上,增强其认知及领会地方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自觉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桑江.基于文化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2]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9-43.
[3]肖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0):77,79.
[4]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6-8.
[5]王立人.在传承中丰富发展无锡工商文化[J].江南论坛,2008(6):8-11.
[6]朱璋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94-97.
[7]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57-60.
篇3
【关键词】以小见大;德育;学校教育
一直以来我都注重收集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来作为对下一届的教导作用。在形形的反馈信息中(当然招办分配的老师更有发言权)归纳起来一句: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可以,但是道德水准欠缺。为什么要从小事抓起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家住校外,每天回家,特别是周末,当走到校外见到一群又一群穿着校服模样的孩子嘴里叼着烟,手臂环搂着一看就知道绝对是学生的女孩时不知道各位老师会是什么感受?当见到一群接一群时髦的穿着校服的女孩高声阔语出口成“章”谈话内容彰显内心龌龊时,不知道各位老师又会有什么感受?当耳边常常听到街边传来“你看XX校的学生哟,啧啧”这样的议论看到他们摇摇头一脸不屑的神情时不知道各位老师又会有什么感受?——这是给学校在打广告吗?
我们都学过心理学,都知道以一细小轻微的举动来剖析对方所受到的教养程度或心理活动,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见到教学楼前也书有刘备的这句话,但是我们的老师对这句话给学生进行引导让它起到督导落到实处了吗?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那很小的事开始的。“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就比如丢垃圾——谁乱丢垃圾就是不爱校——也是不爱家园。我这里有两个关于小垃圾废纸的故事:
第一个,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废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 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相应改变了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大家说,这张废纸重要不重要?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第二个废纸的故事:当本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惊讶。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到处乱刮!大家试想想国外会什么样的评议!大家说这些废纸重要不重要?所以说,我让大家捡起身边垃圾,这就是爱学校或说是爱祖国的开始。“天下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垃圾捡起来”──这就是我常在班上讲的一句话;“从小事做起,学习技能的同时学技巧、学技术的同时学做人”也就成了我班定的座右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我们把它换成为 “学校兴亡,我的责任”不就行了吗?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校风不好,是我的责任;班上纪录不好,是我的责任;学校生源不好,我的责任;学生就业不好,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哪有不兴盛的学校?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我们应该教导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这才是教育,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学校才有希望。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学校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从小事抓起。再举一个小例: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你只指望几个工人做这个工作,说:“这是他们的事。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是什么观念?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来服务?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又比如:水龙头漏水,这样多学机械专业的难道还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学校的事”, “反正是学校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 这是错误的。浪费学校的水就是浪费国家的水,就是浪费国家的资源!我们每天为国家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你算算,我们学校四千多学生,每个每天节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省电,就是节省国家资源。又例如:一口痰随意吐在校内应该算是小事吧,但是如果你把一口痰随意吐在校外,你就丢了学校几千人的脸;上周到“秋田”齿轮去应试的25个学生,面试时随地吐痰,一个也没有被录取。这对学生来说只是求职路上的一点点小小挫折,也就一件小事,但是你错了,因为你代表学校,你千万不要以为“好汉做事好汉当”,你错了、你做不到、你不够资格当!因为别人说的就只会是:“你看XX校的学生哟”,还敢要这样的学生吗?还会来学校要人吗?下一届毕业分配的学生又怎么办?
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才有希望──这就是“学校兴亡,我的责任”积极负责的观念,这就是我个人观点认为应该抓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彦才,郭翠菊.《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冯绍群.《行为心理学》.广州旅游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达
建筑,是一面镜子,形象而又具体的反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当地先进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灵感与启示。当人们从一个城市进入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从他们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的建筑和街区被那些形式统一、缺乏地域性、独特风格的建筑无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为此,我们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对地域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要让优质、引人的建筑从地域的土壤中培养出来,让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设计内涵里绽放出来。
1.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的综合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当地的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人们通过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成果,是沉淀与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隐蕴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这种种的不同,建筑设计者跟随不同地域的构思灵感,结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推动、不断演进的。
走进一座城市,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区域的人民都在追求着什么。以全球化为背景,放眼各国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欧洲的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美国的城市集中地带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这是在向世人们显示美国人看重经济效益,强调物质的实用性;再如我们中国,中国多于皇室建筑,喜欢修筑庭院、园林,这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正是因为这些性质,创造出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综上所述,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地区,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式建筑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如浪潮般铺天盖地。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使得建筑类型出现了趋同现象。虽然,吸取国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焕然一新,但各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却一点一点的被压抑了,致使建筑风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时,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点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设有理有据、势在必行,而且也是无可厚非的。
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每个地区若想展现他们的文化气息、民族风情,通过建筑艺术去表达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就拿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这种底蕴怎么既形象又具体的展现出来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摆在世人面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完美的举措,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要保护各地方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它被时代所冲刷,要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3.1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突出重点、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用形状建筑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篇5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广场;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作为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挖掘传统地域文化在其设计中的艺术魅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涵义的景观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宣扬主题
城市广场作为一个体现城市文化的核心,其景观是这个城市民族地域的文化象征。主题标志物作为现代城市广场的景观要素,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风格、生活习俗、地域特色等,而民族地域的内容差异则是将灵感集中在本民族典型的文化内涵上,寻找一种活力的源泉,通过载体――富于结构美的景观元素来表现这些本身无形的文化,营造出具有地方风采的典范,充分宣扬本民族、本地域的主题思想,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重庆市涪陵某现代休闲广场,景观主体浮雕墙设计以地方历史文化――世上独有的“水下碑林”――白鹤梁和传统榨菜手工制作程序为内容,反映了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形式、风格和手法上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可见,在当今变幻莫测的景观审美倾向上,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满足人们对民族的、传统的情感依赖,也是对未来地域特色城市景观一种精神主题的宣扬。
一个整体有意义的景观设计是由相对独立的景观元素通过某种内在的秩序融为一体,利用直观的艺术形式风格来构筑,达到功能、形式的完美统一。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建筑,其形式、手法也可多样化,创造性地表现主题景观设计,生动地再现地域文化格局及民族色彩语汇,不仅景观的感知性好,还赋予了新形式的景观内容,更加鲜明地宣扬了地域文化的精神与主题。
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内涵
1 地域文化
“地域性”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强调地域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与一贯性,也强调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的综合。地域文化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文化底蕴以及人们行为方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2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开放空间,是人们从事生产、文化、生活活动及科技交流的主要场所,是不同城市文化展示的舞台,更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的地方。广场作为其中一类独特的场所,将各个城市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相结合,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还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传承与发扬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地域文化的形式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既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艺术价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从一种观念找出一个民族文化的踪迹,体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血脉相连。将传统地域文化符号、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提炼、概括,运用形式美构成规律有意识地进行组合,传承其浓郁的民族地域气息。每一件景观作品,都是在追寻从随时光流逝中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的艺术结晶,传承一种民族艺术美,探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重视景观要素的风格和形式美感,更应重视它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因为文化内涵是颇具信息传达功能的,它既是民风、民俗的传承,也是从精神上对文化的一种延续。同样,带有某种精神内涵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品,也是大众所关心、熟悉、喜闻乐见,以及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从这点上看,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必然。如重庆某休闲广场的景观设计,紧紧围绕蜀国古都的历史文化展开,其中以日(凸起向上金属圆雕,代表一种阳刚之气)月(凹下水池,代表一种阴柔之美)相辉映为主体,体现了刚柔相济、天地合一、阴阳相生的世俗传说,整个景观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象征某种寓意的神秘文化,体现了其地域作为理学发源地的特点。可见,根据民族地域的民风民俗及其历史文化合理地设计尺度空间,营造一种舒适亲切的景观环境,是一种独特文化观念的继承与发扬。总之,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融合传统地域文化,创造性地延续了地域历史文脉,传承了民族文化的信息,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 传统地域文化指导下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科学发展及主观认识发生一定的变化,未来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营造,应根据地球环境变迁,总结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人类视觉感受需求出发,创造性地沿袭与利用传统地域文化形式与风格,融合现代的观念和技术,创造科学的、各民族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另一方面,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深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应吸取传统文化生态知识,突出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借助自然设计一种传统的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的心理“意境”之园,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如: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形”“神”“意”综合作用下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依赖传统地域文化,综合运用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心理,是探求景观艺术至高境界的方式之一。
1 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广场作为人们进行交往、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场所。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广场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支持人在广场空间中的各种环境心理和行为表达,实现城市广场空间的“人性化”。
1.2 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设计延续历史、合乎时代的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是每个城市都面临发展的问题。怎样在已有传统与时代变迁两者之间做到平衡与结合,往往成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一大难题。文化需要历史文脉的积淀与继承,同样也需要随着时代激荡而创新与发展。
1.3 突出个性的原则
西方早期的城市美化运动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造成城市景观的枯燥与空洞和雷同现象。今天出于延续地域文化目的,对古代建筑形式的简单模仿依然不能起到传递文化的作用。广场景观设计中对地域传统景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融汇。形式上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提炼;材质上注重新材料、工艺和质感的表现;空间上注重对原有传统装饰元素本质特征的保留。
结语: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城市广场的理想景观。城市广场景观概念在文化层次上的含义也会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传统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运用使其构造方式、表现手段发生变化;发扬优良传统,借鉴现代设计观念,以地域性、民族性文化为旨归对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再创造,将文化在继承中创新,使其富有新的活力;保护、开发和创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的城市广场景观。
参考文献:
篇6
金沙遗址典型符号的出现为现代设计拓展了创意空间,典型符号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将这些符号科学的运用到设计中,这样的设计作品将会呈现深度和文化意味。如何成功提取和应用金沙遗址视觉艺术符号中独具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是本项目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深入发掘和借鉴借符号中的设计元素,使其能够丰富地域产品设计的艺术语言,使其蕴含一种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研究其设计方法。
1.构思与总体规划
(1)方案的构思
运用金沙遗址典型符号的设计一地域创意品牌,并结合其他的设计方法开发一组具有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的纪念产品。创意品牌命名:以人形为设计,取金沙遗址的“金”巴蜀的“蜀”人,谐音金属人,采用金沙的金器的金色,最终命名为:金蜀人。
(2)总体的规划
对金沙视觉艺术符号的收集整理,再提炼符号元素和平面设计的结合应用。以金蜀人品牌形象为设计主线,设计一组由符号特色的金蜀人物,赋予他们象征的性格,延伸设计公仔,饰品等产品及其招贴、包装等设计。设计成果包括下面内容:①符号元素提炼、设计②品牌的设计;③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整体方案;④系列产品的设计;⑤招贴设计;⑥包装设计。
2.元素符号提炼
根据金沙遗址青铜人形符号进行思考、分析,设计多个方案,最终确定使用符号原型特征的符号造型,结合典型的鱼鸟射箭图的双元素符号,设计出金蜀人品牌的标志。(如图3-1所示)
搜集分析金沙遗址典型符号,对符号进行提炼,主要是针对鸟符号、太阳符号、鱼鸟射箭图符号、虎符号和蛙符号进行符号分类分析、逐个提炼,最终提取了6个典型符号(如图3-2所示)。提炼后的符号造型简洁,蕴含符号的审美内涵同时也兼具现代设计的审美需要。
3.应用方法探讨
(1)典型符号的设计
金沙遗址视觉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在收集整理、分析提炼后,发现受众对金沙遗址典型符号的认识度较高;同时符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涵义深刻。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金蜀人” 品牌 (如图4-1所示),其命名的原因是巴蜀地域文化历史丰富,我提取了典型的金沙遗址青铜人形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取金沙遗址的“金”巴蜀的“蜀”,整体造型为人形,最后谐音金属人,又象征着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在典型符号的设计中,借鉴符号的造型,赋予它生命,象征着巴蜀地域的先民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品牌标志设计,借鉴典型符号的造型,对局部造型进行调整。这标志采用金沙出土的青铜人像(如图4-2所示),其造型独特、姿态优美,可塑性强,象征着先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其造型符合标志设计的简洁性、内涵性,同时在结合箭射鱼鸟图,使用典型的鱼、鸟视觉艺术符号,提取、简化、组合元素符号,最后形成标志的定稿。此标志设计整体造型简洁、形体自然美观,使用金沙遗址典型的金色来做设计的主题色,象征着巴蜀先民光辉夺目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又传递出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彰显了地域文化特有的味道。根据这种典型符号的设计方法,拓展出一组人物造型符号(如图4-3所示),给他们生命变成经过现代设计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的视觉艺术符号,这符号可以自如的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的各个类型中。
通过典型符号的再造设计,对典型符号造型特征和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挖掘,拓展符号内涵,在结合其他符号进行组合变化。这是一种符号运用有效的办法。
(2)结构再创造
抓住符号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加以提炼、夸张,对结构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原型符号打散再构,打散构成是一种分解合成的方法。既可以保留部分符号特征,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再造,创意出新的符号形式。结构再造的方法如下:1)地域符号整体造型分拆,拆解后的新符号重新拼合,也可以选择局部形态自身分解的重新组合。2)错位方法:打破原形符号的组织结构形式,重新排列上下左右的移动后重新排列。3)简化方法:将原形符号进行简化切割。注意构图和角度。注意保留最具特征的部分,再重新构成。比如说在金蜀人品牌设计实例中,就使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出有象征意味的造型。这个金玉双子象征造型(如图4-4c所示)就是采用了上述的第一种方法设计而成的。而错位方法就在金沙象征造型设计(如图4-4b所示)中体现,简化方法就运用在金陶象征造型设计(如图4-4a所示)中,可见通过方法论的研究为我的设计提供的广阔的创作空间,提供了无限的设计灵感。
(3)转化再创造
对已有的符号造型外形进行转化,创造出新的创意符号。从原形到二次造型的转化过程,这种过程通过添加、转化形成的新造型。在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在改变,月亮的阴、晴、圆、缺,四季的转化都是自然景象的转化。对于视觉艺术符号也采取添加、转化的方法。添加、转化是变化新符号再创造符号关键的步骤。成功的转化是看不到具体的造型,只把握其符号韵味和文化内涵,最后化繁炼简,变提炼为点、线、面的组成符号,让符号更具有形式美感和韵律美。根据这种方法的研究,设计出金蜀的象征造型(如图4-5所示)。新符号造型自然,符号更曾添了地域文化内涵,形成新的符号魅力和文化韵味。
(4)延展再创造
有两种或者两种符号元素根据宗教崇拜、神话传说、图腾象征意义组合构成新的独立形象,这个独立形象是现实中没有的,而是根据符号的文化内涵去延展再创造出来的。
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符号元素的提炼和借鉴,赋予符号新的文化内涵,宣扬地域文化精神。利用这种方法分析了太阳神鸟的符号结合宗教崇拜和神话传说,把符号进行延展变形设计,创造出金沙象征造型(如图4-6所示)这一新的设计符号。
对金沙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符号太阳神鸟符号、射箭鱼鸟图符号、蟾蜍符号及面具符号,结合设计探讨了应用方法。在设计中主要运用了典型符号设计、结构再创造、转化再创造、延展再创造等方法,实例研究符号在地域品牌设计及产品的开发运用。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篇7
在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综合自然地理概略、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区域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界将文化划分,所以地域文化属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同时又属于特定的时代。旅游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旅游吸引力,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并能够产生一定经济和文化效益。有些学者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如下四类:一是自然景观类,如森林、湖泊等综合类自然资源,戈壁、沙漠等地质地貌等。二是文史传说类,如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谣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类,如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服饰等。四是非物质类,如民间工艺、习俗、礼仪、信仰等。不同的学者分类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由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精神文化资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资源组成。
2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1西安地区旅游业概述
西安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例如,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秦始皇陵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有高垄断性的文物资源、古城遗址、寺院、庙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质量高,占旅游资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凝聚并承载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展示该地域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不但满足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差异的满足感,而且成为旅游的优势资源。虽然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同性质强。因此,需要不断挖掘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潜力,改善和保护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历史特色的条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3.1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准确定位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为变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过来旅游行为承载并传播了地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对应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才能使得旅游业繁荣发展。所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只有首先对旅游文化的地域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景观,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域类型初步定位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具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和旅游资源结构、旅游业综合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依据地域文化特点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可基本分为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和谐景观型和特殊环境型。对于自然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自然景观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态旅游;对于现代人文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该地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特殊环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物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和保护观光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避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被过度商业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开发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
3.3对旅游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多元化开发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还要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结合西安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开发。西安的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绝无仅有的类型吸引众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这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吸引有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强盛王朝在西安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而其他地方难以与其项背。
4结语
篇8
(2.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剧烈的全球化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剧烈的社会变革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使得走国际化路线的口号声音更加响亮,发展的背后有着对地域文化传承的隐忧,当前城市建设有诸多问题存在,雷同化的城市被一个又一个的复制,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城市国际化发展形成偏差。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层面上进行了思考,旨在探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
1 城市文化、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相关概念阐释
1.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性既指多与空间条件相关的自然地理,也指多与时间状况相关的人文地理上的概念,空间上存在地域、地貌、地质、山脉、海洋、气候、动物分布等要素,时间上涵盖天时地利的变迁,民族发展衰亡等特征。
1.2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就是针对城市进行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在把握城市形态的同时还要维持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自然和人作出一个最优化的组合,就是满足人类日益高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提高人们的审美品质的职能。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社会的传统特征,使各地的景观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 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
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两者相互作用,互为需要。城市景观设计离不开地域文化。脱离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因缺乏内涵而经不起推敲,很难体现时代的厚重感。地域文化可以总领景观设计的主旋律、支配景观设计各种元素的巧妙组合,优化景观作品结构。地域文化也离不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将文化抽象提炼出来形象叙述,使地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2.1 城市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城市地域文化可以通过语言、观念等无形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建筑、街道、雕塑等有形景观要素体现出来。离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城市的景观空间也就失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地域文化验证的景观设计即为人们生活规律所认证的景观,地域文化即为人的长期使用规律下形成的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要求,满足人的要求的景观是城市的需要,是人的需要,是经过实践验证后的景观设计。
2.2 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地域文化的塑造
作为一个概念,地域文化需要借助于某些形式表达出来,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媒介,成为叙述文化的语言。城市景观设计如何反映地域文化、引导地域文化、延续文脉都是现代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个城市文化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景观文脉的传承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积淀,并为大多数人不自觉地接受,成为了城市的一种不易言喻的气质和与众不同的特征。设计意味着在历史景观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城市景观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3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在地域文化层面上出现的问题
3.1 缺少人文与地域特色
在当今的中国,西方强势文化急速蔓延,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历史文脉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空间一味追求雷同的“现代化”风格,失去了特色与个性,缺少深层次的文脉表达。而且,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都似乎成了经济发展、开发建设的绊脚石。一些城市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时,将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进行“脱胎换骨”的打造,使之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换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城市空间。
3.2 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误解
曲解“中国古典文化”就是“中国文化”,把“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特色”混为一谈,提到“中国”就联想到“传统”,想当然地从古典景观文化中去拿。有的设计师在设计中简单加入传统形式的景观小品,如古建的亭、廊、榭等,似乎只有搬出传统的形式才能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这种不了解传统真正内涵、仅仅简单照搬的复古主义,不仅没能解决城市景观的特色及文脉问题,相反对现代城市的景观功能起到了破坏的作用。
4 发掘城市地域文化,营造城市景观特色
4.1 顺应和保护自然环境
现在,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改造、主宰自然的思维定势, 树立新的自然生态伦理观,在尊重爱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并改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当然是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顺应自然,珍惜自然景观资源, 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石都要精心设计,物尽其用,力求实现天人合一,才能取得理想的审美效果。否则, 纵然单个景观设计自身是完美的, 也会像一块鲜艳的补丁, 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败笔。
4.2 保护老城区整体空间环境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 保存街巷空间的历史记忆, 是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增添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手段。老城区都是前人精心选址、长期经营的结果, 一般都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较多的名胜古迹、与众不同的乡土建筑, 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应视为凸现城市特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疏散古城人口, 合理确定古城主要功能, 改造更新古城基础设施, 缓解古城交通压力, 以达到保护古城空间特色的目的。
4.3 充分展现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景观必然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但城市景观如何利用城市文化资源, 形成自己的特色, 就要靠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了。一般来说, 独特优美的城市景观设计,除了巧借自然景观外, 还要传承凸现所在地域既有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4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对老城区及名胜古迹的保护, 主要是为了传承历史文化, 满足人们的审美、怀旧等心理需求, 促进旅游业发展, 而不是食古不化, 抱残守缺, 让人们沿袭过去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 对老城区的保护也不是原封不动, 一切照旧, 而应是在保留其空间格局、整体风貌的目标下, 对那些无历史文化价值的破旧建筑进行清除, 对那些不符合城市发展肌理又妨害周边环境的城市用地进行功能调整。对历史建筑物内部的生活办公设施进行改造, 以满足当代人生活工作的需要。在新区的景观设计中, 恢复或模拟个别历史文化景点, 以体现地方特色及景观的整体和谐, 满足当地居民的审美要求, 是合情合理的, 但不宜过多, 更不允许粗制滥造。
5 小结
地域文化是是地理、历史、民族、民俗等方面文化元素的集合,发扬地域文化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也是城市景观设计一个思维理念。将建筑、雕塑、绿化、公共设施等诸要素进行综合、艺术的布局, 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 城市景观设计应结合当地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 形成有品位、有个性的地域文化特色。改变现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拓展现代景观设计新思路、研究地域文化景观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
[2]岳忱瑞.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东北地区城市景观设计探讨[D].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9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的主题,应该充分的依托于该城市的历史文脉。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应该依据它所在的环境和场地来确定,以选取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表达这一主题,而且所选取的素材必须要是公众所熟知的。例如,武汉的大禹神话园就是以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传说中,武汉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大禹作为古代先贤和治水英雄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大禹充满了敬仰之情。大禹神话园根据大量的历史记录和广泛的神话故事,用雕塑的形式,像公众展现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苦经历,体现了武汉地区悠久的治水文化。这从本质上切中了广大群众的心脉,凝聚了武汉人民的古往今来的治水记忆,从而使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获得广泛的公众认同感。此外,主题确定后反过来也能帮助我们对于城市地域文化进行更加准确和深入的理解,通过深入诠释已有的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以公共视角来认识和判断地域文化的价值,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武汉的洪山广场楚风浮雕壁画,将楚文化元素符号完美的融入之中。通过对楚文化图像和文物的形式及艺术特点进行拆解和总结,形成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个以楚文化为主题的独特城市景观。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看见相同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
二、公共艺术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形式语言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选择最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这些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并非不仅仅是简单点的将历史进行重现,而是在没有背离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历史精神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表达要充分的考虑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往往突出其叙事性的表达,这种来自史实内容的叙事决定了作品形式语言选择的纯粹性,如纪念馆《纪念雕塑》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重现的基础上,又运用写意、夸张等表现手法,深刻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痛苦与无助,直击人心,让人铭记历史。而对于构成风格的作品,则要更多地从形式感和语言层面去表达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北京地铁壁画的《京华神韵》以人物剪纸和中国传统花纹构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华国粹京剧文化。通过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构成语言,充分展示出了地道的北京京剧文化特色。在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常会赋予作品十分独特和强烈形式语言,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显然会有一个标准,如果艺术家的独特语言与公众审美眼光背道而驰,那么公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公共性而变得毫无意义。
三、饱含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是对公共精神的体现
地域文化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不能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内容上,还应对文化元素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进行表达和传承,并且和当代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现代人精神追求。城市地域文化中的内容和形式转化让公众对历史文化产生一种十分直观的感受,并能产生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城市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则是对于“公共性”的诠释——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和公众接触十分紧密的艺术形式,必须和社会共同发展,与时代并行,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公共精神的表达,艺术家要以时代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人文思潮、文化观念和审美眼光的变化。公共艺术作品的精神表达不仅要发掘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要结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历史的情感,并将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通过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向公众传递了情感和文化,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城市文化中不能言喻和难以用文字描绘的东西。通过公共艺术来表达恰当的精神思想,能使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深层性,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四、结语
篇10
由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居民生活环境差、农村建筑的自主发展性导致农村建筑设计感不足、缺乏相应的时代感、艺术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等。此外,中国的景观设计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盲目模仿西方景观的表现方式,千城一面,使得景观设计缺乏相应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把景观设计当成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我们应该在城市及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中创新地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使景观设计在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不断进步发展,亦使民族特色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实体中得到传承与发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南北气温差异大,地域特色鲜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主张人与自然互相融合,强调自然体系和文化景观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共同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在地方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的不同物质空间中。浙江具有丰富传统江南水乡元素,水巷、古镇、马头墙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符号。各个地方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俗习惯,成为我们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基础。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便是深入地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而在现代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古镇、街市、场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代之以风格混杂的欧陆风情街区、楼盘以及雷同的时尚现代建筑,出现了景观小品设计“国际化”趋向。加之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景观影响着农村景观,西方文化冲击,造成了地域文化特色消失,城镇地域文化没落,中国的农村景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衰退。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再创造
地域特色源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体化特征,历史文脉的传承从传统地域的更新发展中获得延续。因此,在解决复兴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1)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材料与细部;(2)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全新的空间却依然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3)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虽然景观的材料与细部是全新的,空间营造也是全新的,但传统园林的造园精神犹在;由此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复兴与发展探索一条统一的出发点。比如可以针对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中的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新农村的建设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风格。在创造现代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方面,我们应该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景观小品的模仿、抄袭。设计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探寻地方材料、传统技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传承。如笔者设计的景观休息座椅的材质,便是运用了江南水乡常用的木质材料,因木材种类繁多,有天然优美的花纹,相对于石材与金属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温暖舒适感,可以表达出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小品设计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一)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进行景观小品再现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具有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在造型方面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笔者设计的这组景观小品造型灵感来自于江南古镇屋檐角的弯曲弧度,结合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其特色不仅具有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古朴气息,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并且能与周围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一些现有的设计小品造型生搬硬套与地方历史文化不协调、与环境不融合、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小品,失去了设计最初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二)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进行再改进,赋予传统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加工手段、先进的材料对景观小品进行有机更新,使小品在具备现代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同时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景观小品自身的魅力。现在大部分景观空间中的小品材料运用的较为单一,很少见到用新型材料对旧物的翻新。若以笔者自绘的景观小品为例进行复兴延伸,那么在考虑木质材料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运用较为新型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满足地域文化审美需要的同时跟上科技的步伐。复兴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地域景观小品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与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地方纹样中汲取精华,在地方性景观小品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