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绩效审计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绩效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在实施的时候主要围绕三个要素进行审查和评价,包含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也称“三E审计”。经济性主要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即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主要体现在商品、服务和关联资源利用的关系,即思考如何以较少的投入来取得较大的收益,简单的讲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主要是指项目、计划实施实际情况和预期结果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是否达到经营管理目标。绩效审计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而日益完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开始绩效审计,即按照规范的标准,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来对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公共项目支出进行核对、检验,并对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开展综合评估。当前,绩效评估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审计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1983年的时候,我国成立了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部门,绩效审计被引入到多个企业中。
二、集团公司绩效审计特点
第一,集团公司绩效审计指标的有机性。集团公司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将绩效审计引入到集团公司内部的时候要注重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和集团公司发展要求来选择适合的审计方法。第二,集团公司业务复杂,在实施绩效审计管理的时候会面临比较多的风险。和一般公司相比,集团公司具有业务范围广泛、业务规模庞大、所受外界干扰大的特点,在开展集团公司绩效审计管理的时候需要相关人员使用科学问卷和恰当的咨询来全面了解集团公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情况,根据社会政策和经济环境来选择绩效审计方法。第三,集团公司审计周期较长、审计内容繁多。集团公司的审计业务活动多,内容繁杂,既包含被审计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业务活动,也包含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在集团公司工作量不断增多的背景下,集团公司绩效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审计时间,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审计工作任务开始变得更加繁琐。
三、H集团公司绩效审计浅析
(一)H集团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H集团公司是一家国家级别的注册公司,从事仪表的生产销售,主要经营业务和业务模式、特点如图一所示,该集团公司由A信息集团公司、B仪表集团公司和自然人C共同出资形成,后来在长期发展衍变的过程中形成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体资产6亿元,几个集团的出资比例如表一所示。后来自然人C将持有公司股份的280万元全部转让给A信息集团,股权变更后的结构如表二所示。
(二)整个集团公司的业务内控流程
按照生产步骤包含采购和付款、生产和仓储、销售和收款等,如下所示:第一,采购和付款流程。集团公司的生产成本计划人员根据销售部门制定的销售计划编订出产品计划,在计划中展示出产品的拼成、型号等。经过批准之后,采购计划人员会根据日产品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来编订每天的采购计划,选择条件适配的供应商签订单次采购合同,供应商按照合同的要求来进行货物的供应。在货物被运输到仓库之后,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来对货物实施必要的验收管理,对于供应商,选择按照月份或者季度的方式来对其结算账款。第二,产品的生产和仓储流程。仪器仪表公司的制造部车间包含机械加工、电仪车间,机械加工车间负责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加工,电仪车间负责组装半成品,生产车间按照成本计划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日常生产。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抽检出具检验报告,不合格产品退回车间复查原因或销毁,合格产品出具合格检验报告,由仓储部门验收入库。第三,销售和收款流程。销售部门将整个企业的产品销售划分为多个销售区域,各个区域安排专门的业务人员进行管理。业务人员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和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并在每个月的时候按照预定的计划去审查和拜访客户,就客户的个人资信情况实施考察。集团公司制定的销售政策采取先付款后发货的方式来组织一系列销售活动,销售模式为30%比例的预售,30%比例的验货后收取。产品到达客户经调试验收后,由技术服务人员、客户相关负责人、销售人员在技术服务清单上签字确认,并按约定收取30%比例的货款,在达到一年保证期之后收回10%的尾款。
(三)所处行业的业务特征
按照产品服务和应用领域可以将仪器仪表行业细分为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系统、科学测试系统、专用仪器仪表、电工仪器仪表等,文章所研究的集团公司经营业务主要涉及到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产品。自动化仪表具体包含执行器、压力仪表、控制系统等,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到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电力、建材、石油、水处理等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从宏观层面来看,仪器仪表行业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和生产速度深受整个下游行业发展建设规模、发展进度、投资总额等因素的影响,整个仪器仪表行业发展也趋于一种市场成熟度较高状态,产品的生产数量和生产种类在不断增多。
四、H集团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宏观层面上的经济波动风险
现阶段,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生产的下游行业包含有色金属、冶金、化工、石油、轻工、建材等,这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也深受国家宏观政策制定的影响并与经济形势变化密切关联。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影响下,H集团公司发展面临国内及国际经济发展波动、资金整合利用效果不理想等风险,对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及产品价格的制定产生了复杂影响。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
H集团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包含电动执行器、流量计、信号调理仪表等,这些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由于该集团处于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的中游,产品的行业集中度较低,产品类型多,市场份额分散,发展动力较差。
(三)业务模式发展风险
H集团公司的业务模式包含自主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两个类型,与一些合作伙伴保持着长期的业务往来,在合作过程中会根据下游客户需要来安排生产产品。自主模式及国际合作模式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上,其中,自主模式下的产品由公司自主研发,采用自己的商标来进行产品生产销售。在与国际公司合作时,公司利用合作伙伴授权许可商标进行产品销售,国际合作下产品销售收入占据整个公司总体收入的比例较高,因此,H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对国际合作模式有所依赖。
(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审计在了解内部控制后,对H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即效果好坏)进行测试发现管理层的权利较大,容易出现随意滥用权利干扰企业发展的问题,集团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对管理层进行合理授权,为H集团公司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需要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五、H集团公司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审计评价
(一)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指标
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是1999年由财政部门、人事部门、国家经贸组织共同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绩效评价操作细则,整个体系中包含了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层级的内容,具体涵盖了八个具体项目的计量指标、十六个修订项目计量指标,八个项目评议非计量指标。集团公司开展绩效审计的目的是评价整个公司经营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委托目标,集团公司能否长远的发展下去,在实施绩效审计的时候,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效益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借助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能够清晰的了解到整个集团公司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文章所研究的H集团公司的财务评价指标如表三所示。根据以上绩效指标进行审计分析,可以了解到该集团公司经营绩效情况如下:第一,资产运作情况。受赊销规模扩大影响,虽然集团公司的总体收入在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仍然是低于总资产的增长幅度,流动资产增加较多,回款周期长,流动资产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降低。第二,财务效益情况。集团公司对市场变动及金融风险的应对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最终使得整个集团公司的报酬率降低。第三,偿债能力。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集团公司放缓了扩张速度,在财务管理上也采取稳健财务政策,导致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降低。第四,发展能力情况。公司销售收入增长率、资本累积率在三年期间都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可见,集团公司应对内外部风险采取的财务策略影响了快速发展。
(二)非财务指标体系构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集团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情况也变得更加复杂,仅仅使用财务指标来评价集团公司绩效,无法全面应对风险。为此,审计建议集团公司立足实际设计出动态的非财务指标,多方面评估集团公司绩效。1.行业竞争风险。H集团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在产品的总体销量靠前,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产品类型多,优势产品过于集中,在产品细分市场中有待填补市场空白。2.技术风险。H集团公司关于技术风险的指标数据如表四所示。审计在对表四数据分析发现,H集团公司的高端产品销售额呈现出小幅度增长的状态,但是主要经营的产品仍然是中低端产品,产品生产和推广销售缺乏核心竞争力。3.国际合作风险。H集团公司的国际合作商标授权产品销售收入占据整个公司总体收入的比例较高,公司的长远发展对国际合作模式有所依赖,当中断国际合作伙伴授权许可的商标产品销售业务时,将对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及盈利能力造成较大的冲击。
(三)审计建议
针对H集团公司绩效审计发现的问题,建议:第一,控制赊销规模,保证总体收入稳定增长,降低应收账款总额,防范坏账风险,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第二,集团公司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合理控制负债规模,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第三,在财务管理上采取稳健政策的同时,适当进行股权融资,增加高盈利投资项目负债比率,提高投资回报率。第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高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品盈利能力,达到集团公司下达的绩效考核目标。第五,进行国际合作伙伴公司股权并购,或者收购其核心产品品牌在国内的终生销售使用权,降低过于依赖国际合作商标授权产品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目的是通过检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来为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支持,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必须和财务审计结合起来。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个集团企业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在这样背景下,集团企业对企业绩效评价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财务指标是企业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其能够通过直观的报表数据来为相关人员提供集团企业的绩效信息。为此,在新时期,需要集团企业立足社会发展实际,简化以往的财务指标,剔除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在其中加入符合实际的内容。从而从多个角度更为全面的展现集团企业的绩效情况,科学评估集团企业发展绩效,强化反思,进而更好的促进集团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靓靓.集团公司绩效审计问题研究———以XX集团公司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11.
[2]吴仲浩,姜鲲,孙辉.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民营企业绩效审计可行性分析———向荣集团考察实例[J].市场周刊,2019(6):2.
[3]董丽丽.关于集团公司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设计研究[J].经营者,2019,033(002):106.
篇2
关键词:公司治理 审计绩效 股权结构 董事会特征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资本市场对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绩效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近年来国内外证券市场上爆发的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已经危及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影响到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审计公信力的信心。审计质量的降低也直接导致了审计绩效的下降。行业监管部门为提高行业整体绩效水平,提出并实行了审计师强制轮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提高独立性等许多的措施与建议,试图借助这些措施来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绩效。但是,由于我国不完善的审计体制,这些措施的推行并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可以认为,审计绩效的提高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改善,降低国有股比例,提高流通股比例;避免董事会被内部人控制,保障监事会实际效力。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1)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公司治理的思想起源于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由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管理理念,多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希望能找到相对固定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环境的不同以及分析角度的不同,各国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界定有很多种。结合现有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李维安教授认为,狭义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委托人对受托人进行监督和制衡的机制,即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安排去合理地配置委托者与受托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一般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合理的治理结构来降低成本。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而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局限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相对广泛。本文采用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研究。(2)审计绩效的涵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审计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政策、审计职能、审计特征、审计本质几个要素。被审计单位作为审计的客体,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被审计单位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的审核监督。审计是以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履行为目的。审计最为突出的特性是独立性。审计的本质一直有多种说法,从最初的“查账论”到现在的“免疫系统论”都在不同程度的对审计的职能、特性等进行完善。综上所述,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基于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履行的目的,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同时对被审计单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规范优化其假设、原则、方法、程序的独立的经济控制免疫活动。根据《辞海》的解释,绩是指功业、成绩,效即效果、功用,是由行为产生的有效地结果。绩效应该是由一定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和成绩。但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对于绩效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绩效是在一定时间内,由一定活动产生的结果;绩效是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中自行控制、调整的行为活动;绩效是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及其结果。本文认为,绩效是由特定的行为产生的,对组织目标在数量、质量和效率上的完成情况。我国的审计,主要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种审计组织从事的审计活动(2001,张以宽)。本文主要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效果的影响。因此,本文所指的审计绩效是由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施审计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效果。(3)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的关系。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向委托人报告其经营状况的义务。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个方面,行为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社会性以及控制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而报告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报表。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掌握了更多信息的管理者在履行责任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如管理舞弊行为的“道德风险”,从而阻碍了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一股独大”、“产权虚置”等问题,同样影响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股东、债权人等委托层与受托管理层存在不同的利益冲突,为协调两方的冲突,需要有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和鉴证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保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独立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减少或消除委托中的道德风险,即可以通过审计职能的实现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的关系是由受托经济责任联系起来的。审计产生的最初重心在于查错防弊,独立审计的实施则可以起到保障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作用。然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等因素一方面阻碍了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外部识别其履行情况的难度。其次,审计理论与实务的不足也是导致审计绩效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审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也有可能在充分考虑审计成本收益的情况下进行审计。公司治理结构越不合理,出现管理层舞弊的风险就越大,利益相关者的损失就越明显,对审计的要求就越高,也就越需要审计师提高审计绩效。由此可知,受托经济责任不可或缺的联系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本文从独立审计的立场出发,针对目前我国研究成果较少的审计绩效,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研究的问题,对审计绩效进行层次性分析论证,对其涵义做出界定。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说,本文联系长期备受关注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选取合理的样本,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的相关性,为合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我国审计绩效,促进我国独立审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点依据。
(二)研究假设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许小年、王燕( 1997) 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效率,通过公司的经营绩效表现出来。因此认为,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审计绩效这一问题上,合理的股权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董事会治理与审计绩效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董事会的治理特征决定了其治理效果,进而影响到审计绩效。
(1)国有股比例。Fama and Jensen(1983)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情况下的委托—问题,所有者会监督经营者以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的目的。所有者通常会选择独立的第三方对经营者进行审计。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根据《2000 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我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国有股所占比重最大,超过40%,这就比较容易造成“产权虚置”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国有股股东只能通过政府委托的人员进行经营管理,人则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降低对审计绩效的要求。因此提出假设 :
假设1:国有股比例与审计绩效负相关
(2)流通股比例。刘立国、杜莹(2003)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中,流通股比例过低,流通股股东难以通过股东大会左右管理层行为。肖珊(2006)指出,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通过股东大会内部“ 用手投票”的方式得到保护。但是,流通股股东具有“用脚投票”的特权,可以拒绝购买或抛售上市公司股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人的行为。同时,流通股比例的提高必然使得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比例的下降,而缓解“所有者缺位”、“经理人篡位”的问题,从而提升人对审计绩效的要求。因此提出假设 :
假设2:流通股的持股比例与审计绩效正相关
(3)董事会规模。对于董事会和审计绩效的关系,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根据“资源依赖理论”,认为有效的董事会的作用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董事会所面临环境的变动性对董事会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中,一个能够应对复杂环境及时做出决策的董事会,对企业的公司治理效果和经营业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董事会能够有效履行受托责任,追求真实有效地会计信息,从而提高对审计绩效的要求。根据“理论”,认为经营者拥有的信息比董事会多,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董事会有效地监控经营者是否适当地为其利益服务。Lipton and Lorsch(1992)以理论为依据指出:大规模董事会会导致董事会内成员沟通困难以及互相推诿责任的问题,影响对经营者的监督,严重的可能被经营管理层控制,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委托人和审计对象界限不明,降低审计的独立性,从而降低审计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董事会规模与审计绩效存在相关关系,但方向不明确
(4)内部人控制度。内部人控制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或内部职工掌握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从而在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内部人的利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公司董事一般包括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何浚( 1998) 引入“内部人控制度”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公司内部董事人数与董事会人数之比。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4:内部人控制度与审计绩效负相关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关键的变量是公司治理和审计绩效,其中公司治理是解释变量,审计绩效是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的选择则参照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被解释变量审计绩效是指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审计绩效包含的范围较广,难以用某一单一变量作为替代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借鉴管亚梅、李银娜(2010)等的研究成果,将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作为审计绩效的替代变量。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OPTION)可分为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种,国内有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当审计师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时,审计绩效较高,当审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时,取1,当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取0,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为了检验公司治理和审计绩效的关系,本文选择了如下模型:OPTION=α0+α1 PERCENT+α2 CHAIR +α3 TOP4+α4 SIZE +ξ
(四)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了2010年和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资料来源于CSMAR国泰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研究数据库”。由于模型中数据的需要,对初始样本做以下剔除:(1)剔除所有数据不全的公司;(2)剔除业绩过差的ST、PT公司。这类公司一般都有很大的亏损,社会公众和监管当局往往会对其予以额外的关注,同时,审计师考虑到此类公司所具有的特殊的审计风险,也会对其区别对待。经过上述筛选之后,最终得到2010年的49家和2011年的51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2010年国有股比例平均值约为21.08%,最大值约为70%,最小值为0%;流通股比例平均值约为58.6%,最大值为100%,最小值约为3.9%;董事会规模的平均值为8.55,最大值为15,最小值为5;内部人控制度的平均值为62.33%,最大值为66.66%,最小值为42.85%,说明样本公司内部人控制度都比较高。两职合一的均值为0.29,相对较小。具体来讲,2010年的49家样本公司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14家,占总数的28.57%。由表(3)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2011年国有股比例平均值约为15.54%,较2010年有所下降,最大值约为79%,最小值为0%;流通股比例平均值约为57.3%,较上年有所下降,最大值为100%,最小值约为20%;董事会规模的平均值为8.04,最大值为14,最小值为5;内部人控制度的平均值为60.79%,最大值为66.66%,最小值为28.57%,说明样本公司内部人控制度较上年有所下调。两职合一的均值为0.39,较上一年有所增加,说明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比例有所上升。具体来说,2011年51家样本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的有20人,占总数的39.21%。
(二)回归分析 由表(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变量STATE 的系数是-0.325,Sig.是0.109,在10%范围内显著为负,说明国有股比例是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显著因素。国有股比例越高,审计绩效越低,相应的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由表(5)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变量TRADABLE的系数是0.061,Sig.是0.016,显著为正,说明流通股比例也是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流通股比例和审计绩效成正比,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为了检验董事会结构与审计绩效的关系,将变量DIRECTOR和INSIDER代入模型中,得到模型3:OPTION=α0+α1DIRECTOR+α2 INSIDER +α3 CHAIR+α4 TOP4 +α5SIZE+ξ。由表(6)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变量INSIDER(内部人控制度)系数是 -0.128,Sig.是0.215。说明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意见类型,但并不是影响审计意见的显著因素。除此以外,表示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的变量DIRECTOR不是影响审计意见的显著因素,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公司治理股权机构方面,国有股比例与审计绩效呈显著负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审计绩效呈正相关。在公司治理董事会结构方面,内部人控制度对审计绩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影响不明显。因此提出如下建议: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大对管理层的监督,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独立审计工作的难度,有利于其提高审计绩效;进一步规范独立审计,加强行业监管,实现法规系统化;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
*本文系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集团公司企业绩效与经营者业绩关系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6JJ408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有根、赵西萍、李怀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2]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篇3
摘要: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关键词:运营效益审计价值链成本运营链战略经营审计
一、运营效益审计概念的提出
运营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价值链分析来评估公司经营战略,对流程重组和战略层、管理控制层、作业层实施价值监控措施的一种综合审计方法。
二、运营效益审计产生的背景
在新经济环境下,公司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无论是虚拟公司还是跨行业、跨地区的公司联盟,都已扩展到公司外部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经营环境。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对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三、构建独立的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意义
运营效益审计从性质上看,属于公司运营管理的范畴,同时涉及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经营管理三大领域,是公司具有战略性质的高层次审计。它既区别于公司的财务审计,也不同于公司基于内部控制的常规经营审计。因此,构建其独立的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1.运营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目标不同。财务审计的目标是财务成果的确认符合公认财务准则框架内的公允性,是财务成果的评价阶段。而运营效益审计的目标是使财务成果最优化,是财务成果的优化阶段。
2.运营效益审计与常规经营审计的内涵不同。常规经营审计,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为手段,达到防止经营舞弊,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而运营效益审计则以评估关乎公司运营的价值链为手段,改造公司整体业务流程,达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的。
3.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行为的特殊指导意义。在公司运营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和努力方向。如营销部门为开拓市场要求开发新产品,生产部门为避免过多存货强调要有一个准确的销售量估计,而财务部门则大谈资金调度方面的难题。其结果从总体上抵消了公司运营效率。运营效益审计框架有利于指导审计行为从价值视角评估整个公司运营,整合生产、营销等活动,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四、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和方向
1.以增加客户价值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没有客户,公司就没有真正价值。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购买是公司实现价值的惟一源泉,也是判断公司存在必要性的关键因素。
2.以营销活动审计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方向。因为公司的生产性投资一旦建立,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营销活动便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市场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生产和财务管理均是围绕实现营销战略的支持子系统。
五、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构建
1.经营环境审计框架。
(1)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是否明确和切实可行,经营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2)公司形象与品牌定位是否合适,公司战略定位是否恰当。(3)公司的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财务原则运用是否有利于实现经营目标。(4)解决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的具体财务支持方案是否高效。包括: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财务资源有效利用方案;成本降低方案;纳税筹划方案。
2.实务审计框架。
(1)公司运营管理审计框架。战略管理层面。需要进行战略经营的审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公司核心竞争力,判断竞争对手状况、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等因素,进行公司各种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层面。这是对战略管理层面的适时审计监控,针对经营状况不断地进行价值增值分析,进行预算平衡和资金管理,对具体经营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估。交易作业层面。这是基本审计层面,管理控制层面审计的基础工作。包括账目、日常财务决策、税收支持、资产评估、应收账款审计等。
(2)成本运营审计框架。根据价值管理理论,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一条与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运营链”,它从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投入开始,到售后服务开支,表现为一种用成本计量的“负增值”形式。
成本运营审计是对公司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链”进行审计,剔除不增值或低效益活动,使公司的相对成本优于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六、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内的具体审计实施指南
1.经营计划审计。确定公司的目标,是经营计划的核心内容。应建立两种目标并对其审计:(1)财务目标。即审计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的财务报酬目标,包括投资报酬率、利润率、现金回收率等指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风险和机会。(2)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必须转化为经营目标,即对销售收入、销售增长率、销售量、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分销范围等进行审计。
2.经营预算审计。审计为执行各种经营战略所必须的经营费用,并且要以科学的方法控制支出,预算灵活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定价不但要补偿成本,而且要促进市场开发。
3.经营实施审计。对经营目标进行分解,审计财务资源分配。审计人员报酬制度和激励措施。为避免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评估和报酬制度不应以短期经营利润为依据,而应建立在长期战略目标基础上。
篇4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跨越式发展,高校的各项费用大幅增加。因此,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便成了高校审计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应注重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思路。
关键词 绩效审计 预算 高校
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与监督。高校绩效审计是指高校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从学校的经济活动各环节入手,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对学校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明确绩效责任,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督,提高学校效益的一种监控活动。
一、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我国高校的绩效审计推行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各高校绩效审计处于起步阶段,一般注重传统的财务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一)高校绩效审计缺乏重视,还未形成明确的绩效审计观念
从高校审计实践来看,审计工作主要是以注重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比较重视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不注重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理念还没有被积极推广,一般高校的绩效审计只在一些基建专项资金审计时开展,没有被广泛运用到对高校预算资金的审计中去。思想认识的不到位,使绩效审计缺乏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工作开展难度相对较大,不易被领导和部门理解。
(二)尚待制定统一的绩效审计法规和评价标准
我国的高校绩效审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如《国有资本效绩评价规则》、《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而对高校的绩效审计而言,还未出台针对高校绩效审计可操作性的具有准则性质的指导文件,在政策与制度上缺乏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指导纲领,导致高校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另一方面,绩效审计需要统一的评价指标标准,需要通过定量方法,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各高校虽然在积极摸索和研究,还未能制定出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未形成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形成了制约。
(三)高校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绩效审计是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能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充分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手段,了解高校的各项工作,能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对被审单位和项目进行评价和分析。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掌握财会、工程技术、法律和信息化技术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审计手段相对落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实施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提供质量的保证。这种审计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绩效审计的效果。
(四)审计技术手段尚待改进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一方面,仍按照传统的查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这种以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为主内部审计技术, 在开展高校绩效审计中存在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迫切需要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发展, 传统落后的手工查账审计方法和简单地运用计算机汇总处理数据与文字的手段将制约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将逐步被计算机辅助审计所代替。
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措施
(一)进一步树立绩效审计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首先, 审计观念要与时展同步,要进一步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创新工作思路,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审计工作,积极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地位, 把内部审计放在与财务核算和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其次,要加强与校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理顺工作体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为绩效审计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二)加强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重视制度建设
理论研究和立法研究,是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随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不断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积极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同时,要从制度规范建设出发,相应借鉴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制定出统一的高校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应的操作细则,为确保高校审计的质量创造重要条件。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提升审计结果利用价值
科学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全方位地分析评价被审单位绩效的高低,公正客观地提出评价意见。建立高校绩效审计体系,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效益性五个方面。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层次、动态的评价体系,将有关的法律法规、绩效定额标准、审计工作目标和程序、资金预算等纳入本体系;指标内容还应将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包含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经济实力、投入经济性、产出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以便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强化高校资金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
(四)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完善高校绩效审计
为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审计人员在使用审查、核对、计算等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同时,可以运用审计环境控制、内部控制制度测评、风险评估和审计抽样等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将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应用到高校绩效审计的各个阶段。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改变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而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将审计信息进行动态化管理,从而扩大审计的影响力。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将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数学等其他学科分析方法运用到绩效审计中去。
(五)改善审计人员结构,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绩效审计的特点是审计工作广泛涉及各领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该是具有多元化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大高校审计队伍的建设力度,不仅要抓好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全面掌握各方面专业知识,能适应绩效审计的基本要求;更要注重人才队伍配置,将审计队伍配置各方面的人才,可以将财会人才、法律人才、工程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人才进行科学的组合,还可以建立建全绩效审计的专家库,实施外聘专家制度,完善审计队伍。此外,可以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队伍建设中,通过招投标等市场竞争的手段,有计划地让一些高层次的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到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来。
参考文献:
[1]舒蓉雯.对高校开展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王立平.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财会研究.2010(3).
篇5
摘 要 近几年来通过扎实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力推动了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建设,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绩效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现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做如下探讨。
关键词 推进 审计 绩效
一、影响绩效审计成效发挥的因素
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有效推动了行政效能建设,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从目前绩效审计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绩效审计成效的发挥。
1.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审计工作缺乏有力依据
从实际需要讲,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应该有一个能具体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绩效评价标准,它是管理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工作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然而目前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规很少,至今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能适用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绩效评价标准,增加了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较财务审计而言,评价标准难以确定问题一直是制约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因素。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一般是无形的、非营利性的,给绩效审计的评估带来更大的难度。而绩效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关系到绩效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能否解决评价标准是关系到绩效审计能否规范、有序开展的关键。
2.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不够
由于目前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配套不到位等原因,绩效审计面临着结果运用难的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和审计作用有效发挥的“瓶颈”。与传统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发现问题一般较少有法律法规支撑,从而不能采取有力的处理处罚措施,也就很难形成对有关责任人员的震慑作用。而行政主体的一些绩效问题往往会直接造成国家财产大量流失或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其危害程度并不低于或其他违规违纪问题。因此要有效发挥绩效审计在行政效能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必须进一步理顺结果运用机制,确保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整改落实和行政主体受到责任追究,以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3.审计力量不足,难以扎实工作开展
目前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政府部门和社会对绩效审计认识不到位,受传统审计观念影响较大,同时审计人员也习惯于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对绩效审计的思考和分析不够深入;2.审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绩效审计综合性强、层次高,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而且还需要深刻了解政府工作,在评价政府部门业绩时具有准确的判断。当前的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未完全满足绩效审计的需要。3.审计力量不足,难以有效开展工作。由于受传统观念限制,审计机构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开展传统审计,而绩效审计通常需耗费更多的审计力量,审计机构却只是疲于应付,审计力量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1.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
要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对行政效能建设的促进作用,就需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工作绩效进行审查、评价与监督。因此应着手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这是全面评价政府绩效的前提。应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绩效审计项目,选择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在绩效审计项目实施中,应及时对各类事项的评价标准进行总结和提炼,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库、行业标准库、分析指标库等方式,逐步构建符合实际、可用、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2.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接受社会监督
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工作实践来看,实行审计结果公开是促进绩效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途径。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可以把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对行政效能监督的透明度,审计公告实际上是审计部门把审计结果和审计处理的监督权交给了社会,交给了人民群众,使被审计对象和相关部门自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促使有关部门自觉整改,不断规范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对违法违纪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通过审计公告还能有效促进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正确使用权力,也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同时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从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3.强化各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监督合力
要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对行政效能的促进作用,必须加大审计结果的运用力度,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绩效低下、影响效能的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对因失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坚决追究其责任。因此,应加强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1.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配合。审计机构要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上报审计结果,移送违纪违法案件,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互通信息,进一步发现和查实新的违纪违法问题;加强绩效审计与效能监察的协调互动,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不作为和效能低下等问题,可借助效能监察的作用,检查督促有关单位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坚持行政问责与行政问效并重,确保问题及时得到解决。2.组织人事与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积极稳妥地实施绩效审计,对领导干部其所在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监督与评价,进一步完善“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三是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沟通,与之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督促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审计监督 方式改进 制度完善 机制创新
监督是审计工作的本质,是审计活动的根本职能。审计工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从方式改进、制度完善、机制创新上不断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增强审计职能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审计监督由粗放低效型向精确高效型转变,实现审计的有效监督。
一、坚持以方式改进提高监督质量
审计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和转变思路,从整体推进和全面建设的高度,坚持科学先进的监督方式,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视野抓质量、谋效益。
1、不断延伸审计监督深度。审计工作要努力从事后审计向跟踪审计转变,静态审计与动态监督结合,查纠问题与预防帮建并重,将审计监督融入项目管理的大系统。一要正确把握审计定位。一方面,审计部门要逐步与被审计单位在提高管理水平上融为一体,剔除审计与被审计矛盾对立的局面,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沟通、协调、融合机制;另一方面,要防止审计偏离监督者的定位,侵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确保审计与管理的权力制衡有效发挥作用,促使管理活动规范、廉洁、科学、高效运行。二要营造和谐审计环境。跟踪审计对审计项目从源头到末端实施动态监督,不仅涉及审计人员工作模式的转变,而且涉及被审计单位在配合审计工作上习惯做法的改变。被审计单位在接受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在所难免。因此,审计部门应注重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营造有利于开展跟踪审计的和谐环境,使跟踪审计能够健康、有序运行。三要合理分步实施审计。审计部门应根据审计事项的规模、特点、风险程度,以及审计要求和审计资源等情况,将审计事项划分若干阶段或确定若干重点内容,分步推进、有序实施,使审计建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不断拓展审计监督广度。立足现有审计资源,今后一段时期审计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绩效审计。推进绩效审计工作,要综合考虑需求与现实,从宏观决策、资源配置、经济管理等方面找准审计切入点,灵活选择审计方法,科学确定评价标准,规范绩效审计行为,实现绩效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进一步倡导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应适时推开,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选取审计对象,着重关注审计对象的财经法纪落实情况、经费物资使用管理情况、事业任务完成情况、职责作用发挥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并对审计对象的履职尽责情况作出科学评判,促进各级干部勤政廉政,健全经济监督体系,推动审计事业发展。
3、不断改进审计监督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已对审计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审计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当前,以“金审工程”成功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契机,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充实完善系统功能,进一步提高审计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一是充分利用“金审工程”建设成果,确保审计所用硬件设施完善配套。不断挖掘现有技术手段潜力,总结信息化审计经验,改进完善系统功能,实现软件优化升级,使审计信息系统集审计资料抽样取证、审计数据统计分析、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信息交互共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满足信息化管理需求。二是分析、整理审计过程中取得的各类数据资料,集中存档保管,建立审计法规库、项目库、资料库等数据库,并积极研发相关管理、作业子系统,实现审计系统与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为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动态监控提供依据和支撑。三是尝试对新型审计项目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组建数据分析团队,集中进行电子数据分析,提高集中分析数据的水平和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审计方法体系,不断提升审计监督水平。
二、坚持以机制创新提高监督效能
科学高效的审计组织和运行机制,能够使各内部要素协调运转,有效激发审计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审计既定目标,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1、建立审计决策控制机制。审计决策决定审计工作的方向。一是做好审计专家咨询工作。开展审计专家咨询工作,可以帮助审计决策主体了解形势,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提供修正和追踪决策的方案,并对审计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超越性预测,促使审计决策者在短期内纵观全局,关注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时,把握住长远性、本质性问题。通过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外脑”、“智囊团”作用,延伸审计决策者必需的“能力范围”,避免出现领导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二是做好审计决策论证工作。开展审计决策论证,对审计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修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研判,涉及审计战略目标与事业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要整合资源、优先部署。对拟确定的审计项目,要重点考虑项目的重要程度、审计的可能性、审计资源的可用性、审计实施的关键环节、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审计将产生的影响、审计结果的可利用性等,并进一步分析审计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为完善审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建议,促进审计决策科学化。
2、健全审计风险预警机制。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活动的始终。加强审计风险管理,健全审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对审计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在执行某项审计任务时,审计人员要根据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对存在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对审计工作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进行连续系统地分析,判断各种环境的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据此分析审计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损失因素。二要对审计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遵循稳健性原则,审计人员要针对审计过程和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对审计事项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风险损失的程度进行合理评价和估计,尽量减小自由裁量的弹性空间,并着重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原因剖析,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借鉴,特别是为党委首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三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根据既定的审计计划和对风险因素的分析,设立衡量审计风险程度的标准,并把实际发生的审计风险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风险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关键控制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措施、补救办法和改进方案,确保对审计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圆满实现审计目标。
3、完善审计质量监管机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当前,审计领域不断拓展,覆盖面逐步加宽,审计工作在量的增长的同时,更需要质的提高。一要强化审计全程质量监控。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从计划立项、组织实施、工作记录、情况报告、意见建议等环节,强化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全要素质量管理,对所有审计事项的审计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对照质量标准规范检查落实情况。二要积极开展审计质量考评。定期进行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和互查,落实质量管理、质量标准、质量考评相结合的审计质量管控措施,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等进行考查和评价,推动审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三要发挥激励约束作用。落实审计质量负责制,按照“以奖为主,奖惩结合”的思路,对优秀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树立典型,宣传推广,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加大审计人员和机构违法违纪操作成本,对于审计范围内出现问题的事项,严肃追究相关组织和人员责任,使审计人员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推进审计工作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坚持以制度完善提高监督效益
审计法规制度是组织和开展审计监督的基本依据,是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围绕现代审计建设的目标要求,审计工作要以国家《审计法》为准绳,积极推进法律规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统一的法规制度,切实推进审计工作向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发展。
1、健全审计工作规范制度。审计工作规范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审计事项作出规定,强调与审计客体关系的调整,解决审计部门“审什么、如何审”的问题,是审计开展业务工作的直接依据。从实际出发,当前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完善专项审计实施办法。紧跟改革与发展步伐,结合审计工作自身特点规律,依据国家、国际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准则,及时对现行审计法规进行调整和完善。对近年来开展的新型审计项目,制定相应的审计工作细则,进一步明确审计工作的范围、程序和方法,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如何审”问题,为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提供行为指南。修订不再适用的法令法规,废除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避免执法依据模糊。二是规范审计管理制度。依照国际通用审计准则,借鉴外国审计经验做法,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精细的审计管理标准,从内容、方式、方法上确保审计人员有法可依。加强审计管理,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质量责任及检查考评等制度,使审计管理法规体系趋于完备,增强审计工作质量的科学性。
2、完善审计结果运用制度。通过审计公示、审计问责等制度的建立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维护财经活动秩序,构筑抵御违法违纪的“防火墙”。一是完善审计情况公示制度。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审计部门应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审计报告及审计意见,抄送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开,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信息共享。坚持把发现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对于审计查处问题,协同相关部门督促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通报,避免将问题大而化之,甚至不了了之。通过公示与通报,提高审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审计结论执行的强制力。二是推行审计问责制度。审计问责制度的推行要与现行审计体制、法规框架和审计环境相适应,从制度执行的可行性和时效性出发,确定问责对象、统一问责标准、明确问责内容、规范问责程序、明晰问责后果。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注重对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责任追究,确保所有责任人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负责;关注审计结果的落实程度,使审计与问责相互配套,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管用的审计问责制度。
3、建立审计职业规范制度。审计职业规范主要是对审计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强调审计主体的从业资格、道德自律及岗位技能等,是提升审计监督质量的有效保证。一要规范审计岗位资格准入制度。适应不同发展时期审计工作要求,研究确定审计岗位资格条件,对从事审计工作应具备的道德标准、能力素质、工作经历等加以明确和规范,确保新任审计人员能迅速适应岗位、进入情况、开展工作,提高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二要建立审计人员任期评审制度。实行岗位资格复审续评,对从事一线审计岗位满一定年限,或负责重大专项审计任务的人员进行任期评审,通过审计人员述职、岗位能力测试等方式,全面考核评价审计人员任职期内的德、能、勤、绩,使审计人员始终保持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三要完善审计人员廉洁施审制度。强化审计权力的合理、规范运用,通过国家强制力固定和强化审计主体的行为模式,对审计主体的廉政职责、廉洁自律、监督方式等作出规定,制约管束审计人员的个体行为。实行审计人员岗位轮换,避免因长期处于某一岗位而出现寻租、舞弊行为,营造一个依法办事、从严管理、按职尽责的良好氛围,促进审计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事件频仍,涉及金额颇多,因此研究并购上市公司绩效成为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选取200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并购中的57家并购方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视角选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5项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市场从整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并购后绩效一直下滑的样本约占总样本的9%。
关键词:并购 因子分析 财务绩效分析
问题的提出
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事件多达2800起,涉及金额550.51亿元人民币。在并购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绩效问题值得研究。较早从财务角度分析并购绩效的主要有:Healy、Palepu和 Rubaek (1992)考察了1979-1984年间美国50起较大的并购事件,以其经营现金流量作为指标,与行业平均业绩水平做比较,发现并购方经过行业调整后的经营业绩在并购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高原因主要来自于资产管理的改善。Ghosh(2001)认为评价公司绩效应该与同等规模公司做比较,他选取同等规模的公司作为比较样本,通过对1981-1995年间的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得出并购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增加的结论。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考察了1994-1998年期间发生在中国的并购事件,选取主营业务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总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4个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综合得分模型来评价并购绩效。陈桂华(2010)选取2003-2007年期间发生在我国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事件中的63起事件进行研究,从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管理能力、成长能力四个角度选取每股收益等7项指标对于我国的被并购方公司进行绩效研究。
综上所述,以往对于并购绩效的研究所采用的样本数据比较陈旧,财务指标选取的标准和研究时间跨度还存在较大差异,且对于绩效不佳的原因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文章选取参与2008年并购活动的并购方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考察这些样本公司在并购前3年(2005、2006、2007)、并购当年(2008)以及并购后2个年度(2009、2010)的财务绩效变化情况。
研究设计
(一)财务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有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
(二)绩效分析模型的建立
综合得分公式为:
(1)
公式(1)的含义是指各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Yi与其对应的累计方差贡献率di的乘积的和,再与所有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和∑di作商求比值得来的(薛薇,2008)。
其中,m表示主成分因子的个数。利用该综合得分函数公式分别计算出每个样本公司的综合得分值,通过样本综合得分值的变化考察并购方绩效的变化。为了从总体上考察所有样本公司的绩效变化,本文计算出所有样本公司的年度综合得分平均数、比较均值差值、正值比率。其中,均值是指综合得分差值的算术平均,表示整体企业业绩变动的相对程度;正值比率是指综合得分差值为正的样本数与总样本数的比值。
(三)样本数据来源和选取
样本来源:清科研究中心。财务指标数据来源:网易财经,新浪财经,和讯股票网。样本选取标准:所选样本均是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剔除ST上市公司和银行类金融上市公司,若一家上市公司在并购当年有多起并购事件,则只取交易金额最大的一次作为样本;并购方公司都是2005年之前的上市公司,上市时间相对较长,并且一直未退市;剔除财务数据异常或者财务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
(四)样本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行业门类角度对样本公司进行划分,以能源、矿产类和食品、零售类为主,能源、矿产类并购近些年来一直都是传统并购行业中的热门,而食品、零售类并购所占比例高与当前刺激消费的政策方针有关,食品、零售类公司参与并购,能够扩大自身规模和势力范围,提高竞争能力,但也要防止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发生。另外,在传统制造业当中如机械制造,以及新兴行业如新能源、软件等门类中也都有并购活动的发生,制造业并购的动机主要是获取关键技术、人才、市场等。
实证分析
(一)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
2005-2010年KMO值分别为0.719、0.685、0.730、0.658、0.764和0.688,KMO均>0.6,说明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005-2010年的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分别为158.335、165.181、164.069、166.255、220.941和146.452,观测值均比较大,且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于0,也说明适合作因子分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绩效分析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提取主成分因子和方差解释
如表1所示,2005年提取3个主成分因子后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3.644%,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份因子时一般要求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对原有变量信息的解释力度在85%以上才较为合理。本次提取主成分因子后累计方差率为93.644%>85%,说明提取3个主成分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解释力度达到了93.644%,提取的因子对原有信息的解释能力较强。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给出2006-2010年的统计分析中得出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值,依次为93.179%,93.460%,93.808%,95.982%,92.152%。
(三)根据主成分因子得分和方差贡献率得出绩效综合得分函数公式
(2)
(3)
(4)
(5)
(6)
(7)
公式(2)-(7)为2005-2010年的各年综合得分函数公式。它们是由各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Yi与其对应的累计方差贡献率di的乘积的和,再与所有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和∑di作商求比值,得出2005-2010年的各年综合得分函数公式。每一样本公司每一年度都有一个综合绩效得分值,代表该公司当年的绩效(赵息、周军,2010)。
结论分析
单个的样本绩效分析意义不大,因此本文对于所有样本的绩效综合得分值加权求平均数,利用综合得分平均数来反映每个年度所选样本公司绩效的整体状况;为了考察样本公司纵向绩效的变化,本文使用同一个样本相邻的年度的综合得分值做差来反映该样本公司当年较前一年的绩效变化,并对所有样本数据综合得分值的差值再次求均值,以此来反映所有样本公司当年较上一年度绩效的变化情况。再利用正值比率,即在相邻的两个年度中,样本中综合得分差值为正的样本个数占总样本容量的比值来从总体上反映相邻两年度中当年绩效较上一年度上升的样本比重,统计数据如表2和表3所示。其中,Z2005在此表示2005年所有样本综合得分的平均数,其他年份意义相类似。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2007年当中所有样本公司的综合得分平均数依次减小,但不显著;2008年开始受并购的影响,公司的绩效得分平均数在2008-2010年先减小后增大,说明绩效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从表3中综合得分差值的均值来看,受2008年并购的影响,综合得分差值的均值从2007年之前每相邻年度只下降0.24、0.08,而2008年开始则迅速下降为1.55,下降幅度较为显著。从表3中正值比率的变化情况来看,2008年并购之前的2006-2005、2007-2006两个相邻年度中每相邻年度绩效上升的样本公司占样本容量的比重从40.35%上升到57.89%,2007年底随着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购绩效为正的样本比重开始经历两次下降,在2009年之后绩效为正(绩效较往年好转)的样本比重又迅速上升到91.23%,说明样本公司的绩效开始好转。为了更为直观反映出绩效的变化情况,本文绘制出样本综合得分平均数和正值比率的折线图,如图2和图3所示。
但图2和图3仍不能反映出样本公司中具体有哪些公司在并购后的绩效一直下滑,笔者进而对样本公司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并购后连续两个相邻年度正值比率取值一直为正值的样本数有16个,并购后第一个相邻年度正值比率为负、而第二个相邻年度正值比率为正的样本数有36家,换言之,受并购影响上司公司绩效呈现出良性趋势的样本数为52家,占到了统计样本容量比重的91%;而并购后正值比率取值一直为负值的样本有3家,并购后第一相邻年度正值比率为正、而第二相邻年度为负的样本数有2家,这两部分是并购后公司绩效呈现恶性变化趋势的组成部分,约占到样本容量的9%。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结果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尽管部分样本公司在并购后第一相邻年度财务绩效出现了下滑,但是在第二年度还是扭亏为盈(艾杰、李汉君,2011)。对于占样本容量9%的绩效不佳的公司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涉及海外并购的能源矿产类、食品类并购绩效不佳,如华菱钢铁并购澳大利亚金西资源和国投中鲁并购新加坡新湖滨最终的财务绩效一直都不佳,而国内并购绩效不佳的企业主要涉及能源矿产和房地产等领域。
参考文献:
1.Healy,Paul M.,Krishna G. Palepu,and Richard S. Runback.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31)
2.Ghosh,A.Does operating performance really improve following corporate acquisitions?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2)
3.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
4.陈桂华.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分析及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2010(8)
5.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摘要:2011年3月,国务院研究决定中央各部门要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该决定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三公经费”一词也迅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财政资金是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高校“三公经费”也应向社会公布。如何利用公开的“三公经费”信息,使之为财务审核服务,是提高我国高校“三公经费”审核、审计效率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高校“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三公经费”审查
公共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高校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的特点, 高校的预算内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一般占资金的45%。此外,各类专项经费, 也占高校资金的15% 以上, 985、211 高校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关于“三公经费”这一话题,焦点以往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近年来,对于高校等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公开和审查的问题,关注也越来越多。
“三公经费”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雷闯,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向全国113 所高校申请公开2012年“三公”经费各项支出的具体金额。截止2013年年底,共有30 多所高校公布三公经费,总额达6884.73 万元,其中浙江大学最高,达1107.8 万元,广东体育学院为零。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拒绝公开。本文认为,雷闯的申请以及各个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情况可以为“三公经费”的审查提供一些思考。
第一,结合各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情况制定审查方案。从逻辑上看,高校信息的透明度是和其信息质量相关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目前对高校等事业单位,主要是通过其自律和上级预算单位进行监管。高校“三公经费”,主要还是学校自身根据自己特点,自行予以安排。如果一个高校的“三公经费”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晰且得到真实的记载,高校会趋向于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公开的“三公经费”信息不仅可以作为审计人员的审核资料,也可以依据公开情况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审查方案。以成都大学公开信息为例,成都大学2012 年决算“三公经费“决算总额304.29 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23.29万元,因公出国境组2次,出国境8人,实际发生因公出国(境)费支出23.29万元,主要用于差旅及培训。成都大学对因公出国支出的金额、人数、次数等信息的公布,为审查人员与计财部门提供的信息相核对提供便利。而广州体育学院公布的“三公经费”为零,其合理性值得审查人员思考。虽然各个高校由于级别不同,公务活动的频率也不同,但作为高校,没有任何业务招待活动几乎不可能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公开信息的错误,也可能是“三公经费”的虚报,也可能是会计处理的技术错误。针对这种极端现象,审查人员应该更为注意。
第二,根据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特点制定审查方案。各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有不同的特点。就公布信息的30所高校而言,“三公经费”的三公组成中,共有10 所高校的接待费用占了整个“三公”费用的半数以上,有部分高校的公务接待费用甚至超过了七成。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教学交流,召开的研讨会、讲座,国内专家的来访使得业务接待费往往成为“三公经费”的大头。在党政机关,一些部门处长都会有专车,学校则不可能,往往只有校级领导才有专车。对高校而言,因多校区办学发生的校区教学通勤车辆的购置与运行费用,以及学生上课、实验、实习等应由学校负担的车辆费用,上述费用为高校正常的教学业务费用,并非是公务用车的范畴,而是为教师、学生服务性的开支。这部分购置支出和使用支出并不划入“三公经费”的审查范围。因此,公务用车购置和使用费用较低。高校因公出国(境)支出在各个高校中的差异比较大,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九八五高校,其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比较多,因此,因公出国(境)支出的金额会比较大。而级别相对较低的高校,则这部分支出往往比较少,有些高校这部分的支出为零。本文认为,我国高校从985高校、211高校、一般本科高校、专科高校,各个级别的高校不仅财政经费的划拨差异巨大,而且由于高校活动的差异“三公经费”支出特征明显不同。因此,各审查人员应该根据高校的级别、教学管理活动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审查计划。第三,合理确定“三公经费”的界限。根据已公布“三公经费”的高校信息,总体而言,“三公经费”的总额并不高,除了总额最高的浙江大学达到1000 多万,位列总额第二、第三的天津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分别为527.67万、516.83万。作为规模大、人员多的高校,这样的金额并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三公经费”的经费来源和界限划定有关。各高校公布的“三公经费”仅限于财政拨款中的“三公经费”部分。但是,高校一般都有自筹自支部分,通过自筹因公资金支付的因公出国(境)支出、业务接待费、公车费用则不会进行公布。如何界定高校“三公经费”的支出是属于财政拨款部分还是自筹自支部分是审核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规范“三公经费”的制度、标准已经出台了不少,如财政部2011 年颁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工信部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这些规范、办法往往只局限于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所属部门的系统层面上,表现为宏观性强而可控性弱的特点。虽然《201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明确了因公出国出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公务用车购置费等四个“三公经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实际工作中,因为没有具体实施细则,“三公经费”的内容并没有清晰地划定,各部门的核算口径也不统一。不同于党政机关,高校老师有很多课题和项目,科研项目或多或少会涉及到业务接待费等费用,但是有些经费会直接放入项目支出之中,而不会直接计入行政管理的“三公经费”。项目活动涉及的“三公经费”支出究竟如何划归对高校“三公经费”的总额影响很大。不同高校的会计核算部门由于自身的管理理念、处理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三公经费”的最终结果。审核人员在前期与被审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是明确审计目标、提高审核效率的必备环节。
信息公开是审核监督的开始。如果高校“三公经费”仅仅是披露数字,而没有对于数字背后的问题进行思考,没有为“三公经费”的审核提供便利,没有为“三公经费”相关制度提供借鉴,那么,公开的“三公经费”只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作为“三公经费”审核的人员,务必要通过各个高校公开的信息,适时调整审核方案。对“三公经费”的公开信息与审核相结合,可以提高“三公经费”公开披露的可信性,也可以利用审计专家的建议提高各个部门“三公经费”使用效率。针对高校科研经费中涉及“三公经费”的开支,就要求高校相应加强科研项目管理。项目审批立项时,都必须明确预算科研项目预算,并对预算内容进行细化,严格按预算执行、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包括“三公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同时,出台明确的惩处问责措施,如对于公开信息不准确、经费支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切实启动和落实问责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纪兵“. 高校经费( 含“三公经费”) 公开”模块与制度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篇9
1.内部审计外包是基于波特的价值链与竞争力而产生的,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1)全外包。这种形式下企业将全部内部审计职能整体交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企业也可设置或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这种形式最受内部审计外包反对者的指责,其主要缺点是使内部审计丧失了主导地位,容易产生“套牢”效应,而且内部审计也失去了“连续性”特点,而这是内部审计实务操作的重要方面。所以这种方式主要在本来就没有设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企业比较流行。
(2)合作内审。合作内审是指企业内部保留少数几个内部审计人员,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在合作内审中,内审人员自始至终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在合作审计项目的规划、决策和起草最终报告中都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CPA和其他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等专业人员开展临时性的审计工作。
2.我国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形式的定位
针对以上两种内审外包形式,我国集团公司应选择合作内审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能够使内部审计的过程和结果更符合企业集团的特定情况,因为在合作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和外界专业人士就审计方式、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内审人员可以帮助外界CPA及专业人士熟悉企业自身情况,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询问并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尤其是企业集团这样一个集团公司,如果全部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则很难对审计过程进行过程,势必会增加集团公司的风险。同时,合作性的内审外包能够聘请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在合作审计下,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聘请不同领域、行业中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相对于内审全部外包全部交给一家会计事务所的情况,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管理过程的效率。
二、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缺陷
集团公司内审外包存在着一些优点,例如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节约成本、缓解审计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以及可以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但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
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集团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过程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集团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的判断和对企业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
另外,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有权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集团的各个组织部门进行观察,因而他们对企业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细致的了解,他们可以深入到集团文化中去,透彻地了解本行业及本企业的经营特点,从而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而外部审计人员尽管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毕竟是企业集团外聘的定期执行审计的人员,其所负责任及对企业情况的了解远不及内部审计人员,所以其对集团公司的一些具体或特殊情况,以及关键领域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的理解深度都不能与该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无法让整个集团公司利益人放心。
2.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比较低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命运与整个集团公司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管理层决策的成败往往与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有关,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会更多地从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而得出有利于集团长远利益的审计结论。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对自己所在的企业忠诚,必须考虑到其所做出的发现和建议在整个集团内可能引起的影响和副作用,因为其本身就是集团组织中的一员,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然具有较强的忠诚度和较高的责任感。而外部审计人员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他们和作为被审单位的集团公司没有风雨同舟的利害关系,其忠诚度比较低的,在审计过程中很难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因此,他们的审计结论是很难以从被审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的,并且很难以高度的责任心去考虑被审单位的特殊情况。
3.容易降低审计的权威性
集团公司内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不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但取决于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公司员工的广泛拥护,也取决于相关法规制度的有效支撑。而外部审计的“外部人”身份很难取得企业集团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所以其权威性比较受限,此外缺乏权威性的审计是很难在企业内部权力制衡中大有作为的,比较容易被排挤或是被收买,从而使其独立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此当外部审计力量进入到集团公司时,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将会大大的降低。
4.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可能会受合同限制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广泛的审计范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为集团公司提供服务,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不会受到限制。而当集团公司聘请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外部审计人员会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服务。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即使发现可疑情况,如果超出了合同约定的范围,在未获得委托人的允许之前,他们不会对可疑的事项和风险进行跟踪和深入的调查。尤其是出现突况时,就会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方便程度和灵活性。
三、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策略
1.对内审外包进行风险分析控制
集团公司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着风险,内部审计作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的有效与否对整个集团十分重要,而且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各个方面,内容琐碎繁杂,而且有些内容可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提供者时,必须考虑其职业信誉、职业经验和专长。
此外集团公司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控制:首先是外包商所能提供外包服务的项目或范围是否与企业现在外部审计业务冲突,是否影响二者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作业的管理及计划的执行过程;最后是预估的审计总成本或小时费用率,企业集团公司根据以上三方面,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对外部审计师就内审服务的业务交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范围、保密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企业外包的风险,进而更有保障的将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做好。最后,需要明确的是外包最终要走出一条“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演化路径。因此外包企业要注意标杆跟进,从中不断获取新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努力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进而提升整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
2.加强外部审计师的内部审计知识培训
集团公司在进行内审外包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是两者在审计目的、内容、职责等方面仍有很多不同,仅依靠外部审计的工作方法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外部审计师定期进行适当的培训,强化内部审计执业资格认证,加强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等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使之同时具备内部审计师应有的素质,进而提高外部审计师在内部审计工作上的胜任能力。
3.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组织相结合,可以补充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是要削弱或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应该一直关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熟悉,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公司业务过程的分析与评价上,并对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在合作内审中内部审计部门应处于主导地位。同时,集团公司还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内部审计力量,例如及时选拔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审人员,从集团成员企业中抽调内审人员建立兼职内审队伍,鼓励内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等。
4.确保良好的沟通
对内审外包中的合作关系应该实施良好的沟通,集团公司实施内部审计外包,应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公司设想、任务、价值观以及审计原则等,以使他们充分了解集团管理层的期望,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尽可能缩小外部审计师工作效果与内部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集团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师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外部审计师是用更富效率、更经济的技术来帮助他们的,这才能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
篇10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领跑者正在出现。纵观过去40年东亚地区产业链从日本向其他国家转移的经历,成功承接产业链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多年领跑。今天中国产业链的大规模内移将推动一些中西部省市经济脱颖而出。
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形成三个梯队:作为第一梯队的沿海省份经济增速回落。珠三角长三角过去30年走过了高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生产成本上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速排头兵的位置已经不能维持。第二梯队是中西部成功承接产业链的“七小龙”,未来5 年将领跑全国。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六省一市增速引领全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梯队。其经济增速领先的优势包括: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地理与交通的便利;基建设施的改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良好的工业基础;外资与私人资本的涌入。第三梯队是中部的“八小虎”,经济增速略逊于第二梯队,但也将超越沿海。东北与中部的其他八个省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梯队,由于交通与工业基础等原因承接产业链的规模不如第二梯队,未来增速可能略逊于第二梯队,但是由于正处于经济起飞期,增速会高于第一梯队。两大重点城市:重庆与武汉,未来五年可能成为中国大城市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且经济增长的质量较高,有潜力跻身成为中西部的“深圳”和“上海”,并带动相邻城市圈的发展。长沙、合肥、成都等城市也将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第二梯队省份的消费和投资将有更高增长潜力。第二、三梯队的投资与消费增速已经大幅超越第一梯队。我们认为产业链转移会推动处于第二梯队的地方政府财政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使得这些省份的投资和消费会在未来几年领先于其他梯队。
浙商开放创新发展研究院:京沪津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全国前三
浙江浙商开放创新发展研究院2010年11月25日的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指数研究报告指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辽宁、重庆分别为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指数排名1~10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指数评价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国际化水平、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等7个方面。该指标体系是国内首次推出的比较科学和系统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以为企业和政府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从全国层面来看,转型升级的能力正普遍提升。然而,中、东、西部在转型升级方面差距比较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排在末十位省份中,西部地区就占了7个,表明东部省市在全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引领作用。其中,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能力指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五位。浙江省在技术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第四位,节能减排能力指数排名第三位。
中国三产化研究课题组等:宁蒙陕地区三产化排名前三
三产化的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和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此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联系。三产化程度越高反映此地的产业结构越高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越好。据2010年11月17日甘肃农业大学、中国三产化研究课题组的2010年《中国城市和地区三产化排行报告》显示,排行榜前三甲是北京、上海和天津,排名末尾的是河南、广西和云南。
报告称,和2009年相比,2010年全国省、市、自治区三产化排行榜提高最快的是宁夏,从2009年的23位提升至今年的14位,其次是内蒙古、陕西和海南分别提高了4个位次。
按照报告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市2009年三产化程度最高达223.85,河南省三产化程度最低为28.47。在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市三产化程度最高,重庆市三产化程度最低为43.54。
目前中国城市已掀起三产化的浪潮,许多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大城市,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迅速扩大,大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进行第二产业退出城市市区,第三产业进入城市市区的“退二进三”,同时必须推行工业退出城市市区,进入方便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处理的开发区和工业区的“进城退区”战略。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潜力有30个百分点,有75%的增长空间;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有37个百分点,有111%的增长空间。在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中国的就业潜力在于第三产业,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例将相对下降,吸纳就业人员将相对下降,但第三产业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等:三亚、深圳、海口中国“绿色经济指数”排前三
2010年11月14日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联合国工业经济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机构等组织联合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表明,中国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968,资源环境效率极低。报告以北京作为中国绿色经济指数的基准城市,以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为基准计算其他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区间为0~1,指数值越大,表明绿色经济水平越高。
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三亚、深圳、海口、厦门、北京、惠州、广州、玉溪、温州和上海。同期,七台河、白山、石嘴山、贵港、大同、吴忠、池州、忻州、广安、中卫排在绿色经济指数最后10位。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南方污水多、北方烟尘重”的特征没有改变。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杭州、漳州、来宾、重庆、苏州、上海、无锡、南京、东莞、常州等前10个城市全部来自南方,上海这些改革开放的样板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工业废水排放的样板城市。以往,杭州、苏州、无锡、上海环境优美“甲天下”,如今工业污水“甲天下”。
数据表明,工业烟尘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唐山、重庆、广安、大同、鄂尔多斯、临汾、郑州、三门峡、忻州、包头等城市名列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前10名,唐山成为全国工业烟尘排放冠军城市。
报告称,目前,中国273个城市经济结构总体落后,服务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只有35.2%,不到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是中国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273个城市经济结构出现恶化的趋势,服务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平均下降了1.6%。在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排名前后10名城市中,有9个城市经济结构恶化。深圳、上海、天津这些破坏母亲河的城市已经失去发展的基本条件,被亮起红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粤京川接收捐赠列全国三甲
2009年是中国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一年。在经历了2008年“慈善元年”的轰轰烈烈之后,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进一步提高。社会科学院2010年11月2日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我国社会捐赠量达332亿元,比2008年的321亿元增长3.5%,广东、北京、四川为接收捐赠总额三甲。
蓝皮书指出,从接收捐赠额总量看,广东为经济发达大省,也拥有侨胞捐助的丰富资源,2009年共接收21.65亿元捐赠,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因拥有较多的中央部门和全国性慈善组织,2009年接收了15.59亿元捐赠;四川因为灾后重建持续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2009年接收了约12.38亿元的捐赠。
蓝皮书指出,2009年,教育、救灾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仍然是国内最能吸引捐赠资源的慈善领域。其中,有353笔捐赠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领域,总额达37亿元。
2009年各地区接收捐赠总额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等:鲁苏冀最具区域带动力县市上榜数量最多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到2015年达到52%,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据2010年10月23日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全国人口的75.2%。200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从分布地区来看,山东、江苏、河北分列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数量最多的前三名。其中,山东以11个县市上榜,成为上榜县市最多的地区。江苏省有7个县市(区)上榜,河北省有6个市(区)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