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篇1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仅限于考试成绩而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管理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推动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对课堂教学评价不应仅限于“考试成绩”而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七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总和。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首先是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课堂上采取的各种方法,诸如形象比喻、实验演示、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但是,片面的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离开基础知识的所谓提高能力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理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是传播知识的机器,而是科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知识的交流,还有着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新知识的渴求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不喜爱所教的学科,又怎么能把这门学科的奇光异彩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没有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又怎能引导学生养成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用心去贴近学生。一方面教师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自信的神态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表情、手势一起学生的共鸣,一同感受知识的魅力,探索的乐趣。

1、关爱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2、提倡教学民主,以教师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共鸣,使教学活动轻松、愉快、和谐。3、教学相长,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迸发。

四、教学策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不只局限于解题技巧,是让学生从思想上、观念上形成一种学习的需求和意识。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主动地汲取知识,丰富自己,能够从生活中学习、进步。这些方法,不能单纯靠教师去教,要指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些只有亲身才会融于学生的思想、行动。指导学习方法是给学生创造机会去理解、思考和应用。否则,再好再多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教学策略要求: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得当,教学设计合理。2、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景,重视体验,强调探究。3、运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现代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是记住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交流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有“老师一讲就明白,自己一做就不会”或“打开书一看就会,合上书一想就忘”等类似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过多的教给学生结论性的内容,而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无关系。如果我们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放开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也许会多花一些时间,也许课堂会“乱”一些,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思考中进发出的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学到知识,感悟学习的乐趣,这不是比单纯的讲授更有意义?

六、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教学能力主要依据以下四点:

1、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准确、深厚。2、教学技能规范。3、语言表达准确有逻辑、流畅简洁。4、具有应变能力,灵活处理突发事件,仪表端庄大方。

七、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体现在:1、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2、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3、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乐于探索、主动钻研,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

篇2

我们现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方法,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为更好地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我们还是应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努力构建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今天我想谈谈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

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使诸要素之间联结起来,有利于促进教学的系统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所谓科学,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既切合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思想正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就是要求英语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创造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论哪种学科,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 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 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5) 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区别

教学设计有别于教学计划和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经验,有效性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不仅要追求活跃的气氛、丰富的信息输出,更要追求高效,只有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探索。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如下:

1.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比如,在学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这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一上课,先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做提示和归纳: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也使我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设计者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不作牵强附会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3.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4.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5.要注重有效地评价

有效地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6.要注重有效的教学延展

篇4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导学;探究;梯度

【中图分类号】G633.8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讲堂”为“学堂”。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六步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应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注的工具,它应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研究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推动整个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二、“六步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六步教学法”课型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自觉、合作、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1)导学:课前或课内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2)质疑:师生交替提出问题,创设学习环境;(3)探究:教师组织、点拨,学生创造性探究;(4)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5)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6)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在“六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六要素的程序也随之不同,实现每一要素的具体运作也不同,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必将变化多端。

三、“六步教学法”的尝试措施和途径

1.导学有尺度

导学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无论在课前、课中、课后,导学都要有一个导学提纲,遵照《课标》的要求,掌握教学尺度。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根据课标和教材学习提示和课后练习要求,并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出教学重点,有德育渗透内容。创设情境要达到两个引发:一是引发内容,新旧知识自然导入;二是引感,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应用发教、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进行自学,注意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2.质疑有力度

通过质疑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化学知识的思维价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化学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质疑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和教师在巡回辅导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而进行的。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的思维程度,这与教师的质疑力度息息相关。教师质疑应恰到好处,发人深省。

3.探究有深度

探究活动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索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程度决定着探究的深度,探究的结果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

4.精讲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精讲既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二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抓住重点“少而精”的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点拨,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

精讲要讲究方法。教师精讲宜采用“点拨式”教学法,针对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评。“点拨式”教学以“问题”作为载体,要求教师以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为前提,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方法点拨学生学习,关键是设计选择点拨点,点在学法指导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

5.总结有高度

教材的知识结构,由“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章节,由纵向沟通到其他章节,由横向联系到相关学科,这就意味当教学进入总结要素时,应该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总结,然后由发散思维转向集中思维,建立模型,产生创新意识。

篇5

关键词: 学科教学论 师范生能力培养 作用与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师范专业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素质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这是师范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主要特点。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科教学论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高师学科教学论属于实践教学论,是体现专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学科教学论的实践属性确定以后,就要着力探讨其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高师学科教学论培养任务设定、教学内容规定和能力素质培养的途径等方面。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由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课程任务是课程性质的具体表现。学科教学论在普通高校师范专业教学体系中属于对于师范生进行职前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师范生掌握现代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能够适应毕业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能力素质的培养应该是教学论的首要任务。因此,学科教学论的任务应该是:使师范生掌握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学科教学的方法、技能和技巧,能够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为“能力型”教师。这种课程任务的定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习和研究一般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现代教学技术理论等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和本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根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学科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第二,学习和研究如何把一般教学论的理论应用于本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如何能动地进行学科教学实践的途径,创新更加适合学科教学的路径;第三,根据系统理论原理,把学科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来研究,突出学科教学的现象和规律,对一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等进行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学科教学理论。[1]

对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划定,可以克服现行学科教学论的缺陷:首先,体现了学科特色。学科教学论教学与基础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相联系,但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目前学科教学论移植自于一般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的迹象明显,缺乏本学科的概念、命题和实践,学科特色不突出。教学时往往花费很多时间重复讲一般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导致与教育学公共课程内容重复。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论课程与基础教学课程改革脱节,内容陈旧。因此,学科教学论的教学特色在于寻找教学理论的一般性特征与学科特点的结合,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合,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特色所在。其次,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更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多种生动的实践环节和实践过程进行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职前教学能力和技能。但在传统的学科教学论教学中,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很难提供学生技能训练和师生交流互相活动的机会。学生纯粹把学科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去看待,没有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对教育理论规律理解不足,很少去考虑理论的应用价值,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科教学论的考试也是学生“背条条”、老师“考条条”,致使学生在教学实习和工作岗位上,缺乏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要经过较长的教学适应期。因此,在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科教学论的实践特点,把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学科教学论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最后,彰显了课程的风格。不断吸收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新内容是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学科教学论的生命不是对学科教学理论的再研究和复制,而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断创新,基础教育实践是学科教学论成长发展的基石。在传统学科教学论教学中,仅限于对课程中知识理论的学术性理解,缺乏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联系与沟通,使教学限于“闭门造车”境地。学科教学论应具有与时俱进的风格,基础教育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是学科教学论成长的“田园”。因此,学科教学论必须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创新的切入点,全面提升课程“与时俱进”的风格。

由此可见,学科教育论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结合、实践、创新”。结合是指与一般教育课程相结合,在一般教学论的指导下,认真研究学科教学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实践是指把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现在和将来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是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对象,跟踪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能力的全新师资。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根据学科教学课程的任务,我们有必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问题,基于学科教学论的实践特点,而且这种实践就是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因此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理论教学部分的改革。

理论教学是教学论教学的基础,它包括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评价理论。第一,传统课程理论仅限于该学科课程本身,比较单一。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将课程置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系统之中,拓宽课程含义。增加课程资源理论,课程资源理论包括课程资源的意义、课程资源功能和分类、课程资源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设等;第二,传统教学理论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师生互动,注入式教学模式窒息学生思维,忽视学生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学理论应该以师生共同学习和重视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为切入点。在贯彻教学原则的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突出“因材施教”,增加过程与结论的统一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在教学途径上突出知识获得与自我生成的统一,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统一、课堂教学与掌握信息技术的统一;第三,传统学习理论是知识的传递与嫁接,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学习理论中应该突出学生自身知识生成、探究、研究学习的结合。自身知识的生成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通过探求知识的过程,一方面实现知识的获得,另一方面实现情感、意志和方法的培养。第四,传统教学的评价理论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依据,考试成绩是硬指标,这是出现“高分低能”的原因。评价历来具有导向性,根据学科教学论的课程性质,评价应该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突出实践特点、体现能力本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能力教学部分的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科教学论的能力教学部分必须体现新的特点。第一,课堂设计能力。传统课程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学结论掌握为标准、以知识复制为特征的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过程和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师范生转换设计理念,掌握基础教育课程超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特点,学会设计现代课堂教学的技能;第二,课堂教学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点,以“传授―接受”为模式。现代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师范生努力掌握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第三,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不断提供信息、选择切入点,补充有关知识、介绍方法线索,为学生学会组织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第四,尊重学生差异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新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因此在教学论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师范生研究教学对象,结合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认知程度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充分展示“人人都精彩”的教学观。

强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环节,是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宝鸡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专业进行了在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强化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的改革实验,形成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系列程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口语、板书和教态能力训练。

根据现代师范生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比较陌生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开始时,结合口语和书法课程的教学,进行板书、普通话和教态测试。主要方法是,由教师指定内容,由学生逐人进行讲演、板书和教态演练。教师随机进行讲评,使学生领会其基本要领,并在平时按照规范进行训练。

2.课程基本要素教学能力训练。

配合教学论教学中学科基本要素的教学方法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学科基本要素试讲练习。如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历史课讲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数理化讲授基本定理、公式、基本运算方法等。课程基本要素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是由学生在中等学校教材中选定一两个基本知识点,按照教学法的要求进行讲解。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科教学中的基本要素的传授要领。

3.微格教学能力训练。

配合教学论课程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的教学,进行微格教学强化训练。主要方法是,将课堂教学的技能分为组织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新课技能、提问技能、师生互动技能、总结巩固新课技能和指导学生学习技能等几大部分,学生每次选择其中一、两项技能进行认真备课后,在微格教学室进行现场演示,借助于音像设施,进行当堂反馈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技巧和要求。

4.课堂教学能力的系统训练。

配合教育实习资格考核和审查工作,进行备课和试讲。要求每位同学完整地完成一节课的备课和试讲任务,将学生编组分头进行试讲,由指导老师和同学进行现场评议。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备课和讲课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环节。

5.评课能力训练。

在试讲的基础上,各班选定2―3名同学,在全班范围内示范讲课,讲课结束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按评课标准和方法进行评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掌握评课技能及课堂反馈的方法。

6.说课能力训练。

在课程教学结束前,进行说课技能训练。基本方法是,让学生根据备课试讲的材料,按照说课的基本要领,在全班范围内说课,教师现场进行评价指导。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技巧,训练学生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几种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技能的全程技巧。[3]

与教学能力训练相配套的是对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计划的调整,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大实践环节课时,使其各自占总课时1/2,能够保证实践教学有充足的时间。另外,改革学科教学论的课程考查及成绩评定的方法。根据教学论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把学生教学能力的掌握和提高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取消命题答卷的考试方式,实行按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程度分项得分。学生在教学技能的训练中,每次实践环节都有教师的记录和评定,课程结束时由教师按分项比例综合评分,使学生成绩与实际能力相符合,以此促进学生提高教学能力的自觉性,初步扭转高分低能现象。

与此相适应的是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落后是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教学论教学必需的多媒体教学室、CAI课件、微格教学实验室,学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升了现代教学的技术含量,保证了教学论课程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忠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

[2]韦世滚.关于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J].河池师专学报,2003.4.

[3]赵克平.浅谈高师教学论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篇6

关键词:班级; 英语差异性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29-001

班级差异性教学即建立在班级学生个体差异背景下的针对性教学,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应充分立足英语教学特点,准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要素,确立有效的教学对策。

一、实施差异性教学应当准确把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管理模式

传统的中职教学管理是建立于高度统一的基础之上,以行政班级为单元,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分层次教学彻底改变了以行政班级为单元的教学组织,实行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组织,变统一授课计划、学目标、学进度、学内容和学考核的教学模式为分层制定教学计划、分层明确教学目标、分层安排教学内容、分层确定教学进度、分层提出考核要求的差异性教学模式。

2.学生管理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是以固定班级、固定教室、固定班集体、固定班级干部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实行差异性教学后,学生上课打破了原“行政班级”的界限,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开放。

3.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一般都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习惯于已有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应与世界外语教学新理念接轨,避免盲目,封闭。融入差异性教学理念的英语教学尤其要有新思路、新眼光。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无论是词汇教学,还是阅读或写作教学,差异性教学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对教学方法的直观性、灵活性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求增大,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调控机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中职英语差异性教学的对策

1.以人为本: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需要

以人为本的教学人文精神相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说到底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教学思想要求我们从“以分为本”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上。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思想还包括跨文化交际思想。真正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积极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放眼未来:确立开放式教学系统

英语教学在吸纳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求学生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国际外语教学形势变化很大,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必然也要随之发展和变化。因此,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开放式的活动系统。

3.合理分组:推行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研究学生,立足学生学习实际,合理分组,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组织保障。差异性教学的基本含义是“同类组合”,根本目的是“共同提高”。因此,分组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差异性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占有详尽资料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准确分组意义重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自行完成基本词汇、句型的积累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口语交流平台,实现口语语境学习途径。

4.注重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

要探索建立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就必须不断研究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活动的过程,每一课堂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系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一是教师的信息处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二是学生的信息处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这两个系统之间也无时无刻相互作用着。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迸发思维火花,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同时要加强研究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一堂课效果如何,课堂教学结构合理与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并不是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堂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是整体结构。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必须依靠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遵循教学目标和规律的要求。

5.重视学法:建立学法指导系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由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多种特殊性,所以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可能只是简单的某种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首先学法指导应立足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这种习惯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素养。其次,学法指导应重点突出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再次,学法指导应体现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英语学习有别于一般课程的学习,把英语作为语言来学习是基本的方法指导。

6.多元评价:建立良性评价系统

差异性教学本质上是因材施教,评价机制也应该“因教而评”。即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难度、进步程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评价工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不惟分数的评价观念是保证差异性教学实施的坚强后盾,因为任何教学工作效果的优劣往往依据一定的参考评价体系所提供的指标进行评价,假如没有灵活的多元评价体系,差异性教学势必夭折于习惯的评价体系的“襁褓”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冬桦.素质教育和教法与学法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97,(5)

篇7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音乐;教师角色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信息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学习的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不再单纯地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信息化时代给学校教育以冲击,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甚至有时会受到质疑。那么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让课堂更加有吸引力,如何让学生更多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如何让学生得到知识、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有效教学。

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全面的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二、音乐教学的基本特点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校教育中教师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是严厉的长者,也可以是和蔼和亲的朋友;可以是你分享心声的倾听者,也可以是你犯错误时候的责罚者。教师的角色多样化也是教师职业的关键特征之一,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呢?首先我们要清楚音乐教学的基本特征。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中指出,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突出音乐性、突出审美性、突出过程性。

1、突出音乐性。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这是音乐本身的特点。音乐教学要特别关注这一特点,关注音乐本体。

2、突出审美性。音乐艺术的情感性是极其强烈的。人们常说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音乐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语言或是其他的任何学科。因此,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审美渴望”。

3、突出过程性。音乐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实践的艺术,是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呈现的,是听者作为独立个体所感知、体验的。音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感受。

三、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角色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处在对知识、对世界懵懂未知的阶段,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对于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他们就像著名教育家洛克所说的一张张纯净的白纸,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中大部分的决定权掌握在教师手里。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孩子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就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主人公马修用音乐净化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师在有效教学中主要扮演以下几个角色:

1、音乐的热爱与感动者。音乐本身具有感染性,在教学中通过老师及教学媒体进入到学生的认知及感知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对音乐有着极强的热爱之情,且具有一颗容易被音乐感动的柔软的内心。所谓:将你的工作当成职业来对待,你或许能得到名利,将你的工作当成事业来对待,你得到的是一生的幸福和财富。小学音乐教师要有意培养自己对音乐事业不竭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有一定教龄的老师容易故步自封,停滞不前,逐渐会淡化甚至失去对于音乐的热爱。这就需要我们自己随时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多接收新鲜事物,多吸收新的内容,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学科内外的知识。只有我们自己丰盈了,才能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合适的音乐素养;只有我们自己首先被音乐感动了,才能把这份感动带到教学中去,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被音乐感动。

2、美的传播者。在《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一书中,作者提出美的范畴在音乐上大致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喜剧美和悲剧美。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最多的音乐体裁在美的范畴上一般涉及到优美、壮美、欢乐美,其中以欢乐美体裁的音乐为主,而崇高美、喜剧美和悲剧美则很少接触。

篇8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区别 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订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

一、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及必要性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

(一)基本要素

1.目标。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2.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3.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4.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5.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6.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

(二)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境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

2.形式/功能原则。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3.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

4.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5.实用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6.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三、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一)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都在完成任务,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都结合在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开原本在课堂中进行的语言操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偶尔穿插一两个任务。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没有情境的语言学习,容易导致课堂的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二)传统教学的步骤是,通常是由教师先行讲解某个语言项目,然后由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操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活动较为突出,然后让学生操练,最后让学生用该语言项目进行表达。三个步骤没有侧重,同等重要。而任务型教学淡化了操练,重点突出了表达,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下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在课上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传统型教学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力,把语言知识考核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依据。传统教学大多围绕具体语言知识点展开的,因此属于练习,仅仅是围绕语言的形式。而任务型教学法更注重意义,信息的搜集、处理,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且活动量大,“任务型”教学法也更注重语意的传达,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寻找合适的机会给予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四)在传统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写技能,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支配整个教学活动,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性地位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统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通过任务来实现对语言的意识和感知。

四、任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主体程序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布置任务)―帮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模式重在以过程为定向,充分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Wills(1996),Pica Kanagy & Falodun(1993)对任务型的分类,我认为有五种任务型活动途径适合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列举型任务(Listing tasks)

列举型任务是指对人或物按一定的分类或标准进行介绍。

2.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 gap tasks)

信息差活动是指交际一方有信息同时愿意提供信息,另一方又想获得信息时双方进行的交际活动。

3.比较型任务(Comparing tasks)

比较型任务是指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4.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

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创造性任务(Creative tasks)

创造性任务指任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注意任务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学生只有根据目标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才能达到交际效果。

2.让学生用英语真正能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对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更重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融合。教师应设计出各种使学生讲话的冲动及表达的欲望的活动。

3.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难易合理。任务维度的权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组织任务,深入开展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实施者的研究。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任务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完成较难任务时对学生也不能使用母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讲英语。

4.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在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成果。可用分小组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教师进行评价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完成任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永胜.浅述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增刊).

篇9

关键词:高效课堂 亮点

一、有效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

对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可以说所有的老师都没有异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又都喜欢喧宾夺主、“鸠占鹊巢”。课上自己讲得不遗余力,学生却只是看客。不可否认传统的课堂可以教会学生知识,但由于教师过分“强势”而往往导致学生被动应付,所以传统课堂大多数学生只是“被教会”而非主动学会。高效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高效课堂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还政于民”,让学生自己当家作主。这种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把学生真正推到了学习的前沿阵地、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而高效课堂把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学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问题意识,究其实质,乃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掌握知识具有不可预估的积极意义。

三、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能说会道”将成为个人提高社会竞争力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高效课堂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将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教学中的许多任务都是要求先由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将各自讨论的结果进行很好的归纳总结,然后由小组代表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讲给位同学听。大家都知道想要把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道理说明白,说话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种反复讨论、不断归纳总结、展示的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培养了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团队合作,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社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内各个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必须要改变自己独断专行的做法,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每位学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学习行为,为同伴提供更多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谦让、团结。实验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住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篇10

【关键词】 教师 言语行为 策略

引言

教师言语行为在语言课堂上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又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来源。在组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师言语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学习目标语的信心; 同时,教师用目标语向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可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语言是重要的信息输入。正确有效地使用教师言语行为,对外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相关理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是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它独立于“会话原则”之外,是对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说明为什么说话人有时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而采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大准则:(1)策略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5)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1.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J.R.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他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就产生了间接言语行为。他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对“字面用意”作出一般性推测而得出的言语行为,称为规约性 (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二是通过取决于说话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的言语行为,称为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他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信息,加上听话人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断能力,说话人与听话人所交流的要比说话人实际说出的要多。

1.3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于语言交际。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其造成原因是缺乏自信心或者焦虑( Krashen 1985),即这些原因阻碍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 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克拉申认为,习得能够获得足够的语言摄入,情感因素起着过滤输入的作用。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者加速语言的习得。 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最佳情感条件有: 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学习者充满信心和学习者心情舒畅,没有焦虑感。

1.4互动假设理论

Long 提出的互动假设认为,“双向交际”比“单项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在双向交际过程中,当一方无法理解另一方时,有机会与对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交互调整,从而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可理解输入必须与交互调整相结合,才有利于语言习得。可理解输入假设和互动假设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在于,教师应该更多关注课堂行为的互动性和由此给学习者创造语言输出和意义协商的机会。

2. 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基本要素

2.1丰富的情感

教师必须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言语里,涌腾出来的应该是一股股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教师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言语行为,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教学情感是指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情感状态,是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关系、情感效应和活动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习离开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热情,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没有动机,学生自然不会去专心倾听。而学生的专注程度作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能力,将极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过丰富教学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启发性的问题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在现实社会中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因循守旧,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教师通过设疑和启发,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2.3活跃的思维

课堂教学要注意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言语行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观察和联想,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并通过推理和论证,发现结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是“建构知识”。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言语行为,与学生相互交流,激发学生兴趣,设置问题,启发思维,是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关键。教师如果将知识作为“现成结论”交给学生,那学生是不可能产生求知欲望的;相反,教师把知识当成“一种媒介”,是学生借以认识其它事物的基础,如此才有可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方法。

2.4积极的反馈

教师的教学实际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交流信息需要反馈,这样交流者才可以确认他们发出的信息是否被对方接受,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和纠正。作为有效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一个基本要素,积极的反馈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建立师生良好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作用,认为积极的反馈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存在问题,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发现,并及时给予辅导;通过学生积极的反馈,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起到补充、强化、督促和纠正的作用。

3. 课堂教学的言语行为策略

3.1礼貌策略

礼貌原则规定人们通过语言来表示礼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目的是以最礼貌、最含蓄的方式使言语交际双方既能成功顺利地交流,又能相互理解、坦诚相待。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礼貌原则,师生间就可以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助于缓和课堂气氛,减少与学生之间的摩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话语中恰当对待FTA,尽量使交际双方在正、负两方面的面子都得以保留。针对 FTA,Brown 和Levinson提出的礼貌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正面礼貌策略,满足对方面子正面的要求。表明共识的言语行为,包括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赞赏、兴趣和观点方面的认同等。(2)负面礼貌策略,满足对方面子反面的要求。不强求,给听话人自主,他可以不接受说话人的观点或要求的言语行为。(3)间接礼貌策略,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接触对方的面子。说话人通过暗示的方式间接表达自己意图的言语行为。

3.2面子保全策略

师生会话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要保证课堂环境下的师生对话成功,以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师生会话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它是一种技巧。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尤其是面子需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少给学生压力,避免伤害他们的面子。由于言谈中的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总在威胁着交际双方的面子,于是为了保住双方的面子,使交际顺利进行,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策略。这就要求在话语中恰当对待FTA,尽量使交际双方在正、负两方面的面子都得以保留。

3.3互动策略

根据交往行动理论对交往行动的认识,交往行动实际上就是交往主体之间为取得一致、达成共识、彼此默契、相互理解的过程,语言是这种交往过程中的工具。教师与学生课堂内的交往大多是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来实现的。杜威(John Dewey)也认为,教师的提问行为在课堂中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既然提问行为是指导学习的关键,那么教师的每一个课堂提问行为都要具有公平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男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于女生,优秀的、反应快的学生回答问题多于后进的、反

应慢的学生。为培养后进学生的集体感,促进他们积极地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使用以下策略:合理的问题结构的策略;适当的等待时间(wait time)的策略;教师的评价策略。

结束语

英语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策略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正因为如此,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基本理论及其基本要素出发,着重讨论了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策略,希望对英语教师组织课堂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美)塞尔,张绍杰导读.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2]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辛雪艳.大学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调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5]徐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1):62-68.

[6]袁建萍.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者动机的强化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7]郭林花.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3).

[8]Christine Richmond(2004).Classroom Behavior:A Practical Guide to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Management, and Colleague Support.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9] Jack c.Richards and Richard Schm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