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自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学习、模仿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第一任教师也就是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第一任优秀教师,营造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
那么,如何做好第一任优秀教师呢?
一、营造民主教养的教育氛围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是民主教养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引导;父母严格要求孩子,但不苛求;遇事同孩子商量,但不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民主的教养态度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实践证明,营造民主教养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营造宁静和谐的情感氛围
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家庭气氛:一是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二是小吵不断,但有一定的感情依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气氛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而气氛紧张的家庭,则使孩子长期在提心吊胆、极度不安中生活,形成忧郁、不信任感和情绪不安等性格特征。我们呼吁这样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千万控制自己的感情,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孩子作出楷模,努力营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未成年孩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用以模仿的榜样。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父母起着主导作用:一是要注意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世事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平常的心态,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与人和睦相处,尤其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影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形成了良好的性格。二是创造优美的文化环境。优美的文化环境并不是豪华的摆设,而是整洁、朴素,营造教育气氛。营造家庭读书学习气氛,父母要以身作则,喜读书看报,追求新知识,用勤学精神影响孩子。
四、营造勤奋好学的学习氛围
篇2
关键词: 农村幼儿 家庭教育 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试图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时代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任之由之;部分家长自视能力很强,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或“拔苗助长”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家长把教育简单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孩子品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项调查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思想上认识并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教养态度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居住环境日渐城镇化,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式抚养。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受什么委屈,事事包办代替,一味迁就顺从,造就孩子自我、任性、娇气。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父母就近上班的,年轻的他们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干涉。几代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代与代之间在子女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父母都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不受祖辈影响的,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极有限,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ipad,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重视知识教育(认字、写数、学汉语拼音等),忽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任性、个性极强;自私、霸道;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不懂得付出,生活能力低下等畸型发展趋势。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使十分不易。
4.家庭教育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孩子时,大部分祖辈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型,年轻父母脾气暴躁易发火则是极端型、严厉型,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是一种肯定的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次搬家,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过犹不及;文化修养
当今社会,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千家万户围绕着孩子的教育问题忙忙碌碌,耗费巨大。而家庭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个教育环境,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为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等奠定基础,也为孩子一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不良的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则刚好相反。
现实当中,一些家庭看似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实则他们的“家教”走入了明显的误区,孩子受这样的教育影响,有害无益。笔者在此想粗浅地谈谈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过犹不及”的问题。
一、在社会观的促成上,一些家庭夸大了社会的黑暗,导致孩子思想的偏颇、偏激
很多父母觉得自家的孩子很单纯,社会生活经验缺乏。为了使孩子走到社会中去时不上当、不吃亏,时刻保持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们会言传身教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懂得“这个社会有多黑”,所以要“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要“遇到事情躲得远,免得引火烧自身”。笔者听过不少类似的言论,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算是较为“中庸平和”了。这些家庭对社会黑暗的认识偏颇而偏激,有失公允。
诚然,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良现象,有些现象影响确实恶劣。为人父母,出于护犊之情用心良苦地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怎样去辨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从而适应这个社会,这无可非议。但“过犹不及”,你的认识是偏颇的、过了头的,你的告诫必然也是不合理的。不良现象并非现下社会一下子增多了,与以前相比媒体的发达使它们传播的速度更快才是事实。当一个不良现象发生时,往往同时会有很多可敬可爱的人事围绕着它这也是事实。闭上眼睛想一想,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今天的生活大大超越了过去,这更是事实。我们不能很不厚道地以已经过去的虚无的美好来否定当今社会的有缺陷的美好。
正因为不合理的告诫长期作用在孩子身上,他的人格以及社会观就会出现显而易见的偏差,这样的孩子显然不会是家庭想要培养的孩子。
(1)这样的孩子会继承父母的思想,对社会的认识偏颇而偏激。他们既然认为这个社会是黑暗的,当然对社会上的一切人事都无好感,小小年纪也许已经埋下厌世的情绪。
(2)这样的孩子否定社会,就会转身特别看重家庭、看重小圈子。发展下去,必然丧失普世的道德观念甚至丧失基本的社会公德,一切以小圈子利益为重。
(3)这样的孩子最为看重的必然还是个人的利益,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去实现。
这样的观念,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
二、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一些家庭不恰当地过于注重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导致孩子认识狭隘,身心俱疲
这一点跟前文提到的父母对社会的认识有直接联系。这些父母们既然觉得这个社会复杂多变、生存不易,逃避总不是良策,于是咬咬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地把孩子推向“竞争的虎山”。父母们仍旧是言传身教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懂得敢于竞争学会竞争有多重要。一方面,家庭会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参加竞争,诸如:各种活动要参加,各类荣誉要争取。为了更有竞争的实力,各类辅导也要参加。另一方面,父母还希望孩子的争竞意识不断加强,只有这种意识强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诚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过犹不及”,当一户家庭把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看成是武侠小说里高手积累功力那样,以为越多越好时,问题甚至惩罚就来临了。
(1)孩子的争竞之心既强,往往从开始的自信逐渐演变为自负自大,容不得人,唯我独尊。
(2)当竞争激烈,正常的途径没法胜过别人时,不择手段就成了最后的手段。如果最终失败,还可能选择极端的方式。
(3)至于家庭,也会与孩子一起裹挟在竞争的风潮中,疲惫不堪、陷入困境。
三、在教养观的展现上,一些家庭执着于某种教养方式,尤其是家族中某种原先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知变通,导致家庭教育效果每况愈下
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胜过自己。但不少父母都不懂得儿童心理,不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不能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是沿用父辈教育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有的则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有的则道听途说接受社会上的某一理论而加以实施。这些都搞不好家庭教育。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也不例外,有其时空变化的特性,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只有根据时代、空间的变化,遵循教育的规律,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实施家庭教育,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四、加强文化修养,纠正错误认识,促进家庭教育效果的提升
从前文谈及的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过犹不及”现象来看,家庭教育实施者的认识水平如何,对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修养的加强。
具备高等文化水平的家庭教育实施者,因为其知识结构更全面、更深广,他(她)对于世界社会的认识也会更全面更理智,因而更正确。对于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会用更理智平和的心态加以对待,因而更合理。家长文化水平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也表现在家长对其子女的教养态度等方面。事实证明,高等文化水平的家长,更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而中等、初等文化水平的家长,则较多倾向于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
所以,加强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文化修养,提高其认识水平,是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的一条基本之路。
篇4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91―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园在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研究中,积极探索了与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园互动、指导“留守儿童”家长科学育儿的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我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我们对全园56名留守儿童的现监护人一对一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幼儿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家长科学育儿等方面。调查分析显示: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停留在生活照顾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上,缺乏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教育方面的正确引导;二是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更多关注孩子在园的识字、算数等。有的留守儿童家长寄希望于幼儿园,认为为孩子选择了保教质量好的秦安一幼,就基本完成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使命;三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大多为娇纵溺爱型、放任自流型、简单粗暴型等。
二、我园留守儿童的家园合作状况
调查显示:祖辈观念陈旧,配合幼儿园工作不积极;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困难;QQ、微信等便捷的家园沟通方式不适合留守儿童家庭。
三、应对措施
(一)提升教师素质。家园合作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以及指导家长工作成效的高低,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首先,组织教师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使之能够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最直接最实用的家庭教育策略。其次,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家长观。教师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具有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决定了他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家长,对待他们的孩子,而这种态度和行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合作的成效,并最终影响孩子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将所有家长看成平等的、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真诚沟通,促进家园互动的有效开展。
(二)多种方式促进家园有效互动。
1. 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留守儿童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知识、转变观念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是专题讲座。我园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家长专题讲座,让留守儿童家长了解教养孩子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逐步改变留守儿童家长重知识、轻习惯的思想,让家长明白幼儿期是人性格品德、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直接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配合幼儿园,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 精简沟通方式,正面引导。在日常的家园互动过程中,由于留守儿童家长群体大多是祖辈,他们对于电子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弱,有的留守儿童家长手机也不太会用,而且老师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沟通的方式方法也与其他家庭有所区别。
一是面对面沟通。通过幼儿入园离园环节、半日开放等,帮助留守儿童家长解困答疑、转变教育观念,或现场指导,提高他们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是个性化家教指导。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结合留守儿童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养指导。指出该留守儿童要纠正和培养的方面,规范监护人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正确引导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的形成。
三是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定家规。结合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教养实际,帮助留守儿童家长为孩子制定家规,督促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严格执行,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家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作的协调发展、文明礼貌行为、社会交往能力、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篇5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应用
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于一对一个体心理咨询而言,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樊富珉认为:“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咨询开始逐渐应用于学生具有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格叛逆、性意识萌发、早恋、与父母沟通缺失等现象不仅成为学校、教师需关心的问题,更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使中学生不仅在生理上迅速接近成人,而且在心理上也迅速向成人过渡,即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同时这一时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性冲动等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生理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另一方面是由父母家庭教育方式所引起。中学生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教和监护。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权威,子女必须接受父母的知识观念。但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认知差异及同辈群体的出现使孩子开始寻求自己的解决方式。如果子女的解决方式不同于父母所认定的,就被认为不听话、不懂事,从而致使孩子逆反心理产生。
(二)性意识的萌发
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性意识和对异性的爱慕。青春期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初步具备了成人的体貌,但心理上仍然具有冲动、多变的不稳定情绪。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通常对性问题避而不谈,更不会主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在性生理成熟过程中,青少年渴望了解性知识,并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正确、成熟的性意识,中学生在对待两性态度和处理两性关系的行为上就会出现偏失。
二、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一些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行为表现和家庭教养方式成为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长行为表现不当
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社会行为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模仿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模仿是中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有逆反心理,性格变得叛逆、不听话,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就言辞令色、非打即骂,使孩子原本逆反的心理变得更加不服管教,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不愿与父母交谈。当孩子面对青春期产生的身心变化时,最终会在潜意识里选择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太合理
父母是家庭的主要养育者,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结构发生变化,性意识萌芽初生,想与异性亲近或交往,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很多家庭在对待孩子与异往的态度上过于限制,造成孩子与父母思想、情感上的隔阂,引起抵触、逆反心理。在这一特殊时期,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于严苛的家教或一味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态度会使中学生走向极端,这对于青春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三、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团体心理咨询的运用
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大多属于个体心理咨询,就团体心理咨询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但面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对于帮助与指导学生的普遍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帮助中学生重新认识自我,避免角色混乱,同时引导家庭关注中学生青春期,指导父母正确对待青春期产生的问题。
(一)通过移情训练模拟社会生活情境
移情训练是使学生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练习。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青春期中学生一方面难以对发生的事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不想被父母的观念所束缚。心理咨询师通过情绪追忆、角色扮演、分享体验、情境讨论、换位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模拟各种社会情境,以寻找和发现在这一时期合理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同时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体验父母内心的情感,逐渐化解学生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二)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善不良情绪体验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人的认知,C代表情绪和行为反应。青春期中学生从内在角度来说感情丰富、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外部角度来说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家长期望水平较高,从而造成中学生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倾向。心理咨询师通过ABC疗法能有效缓解中学生因心理压力所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减少情绪困扰和自我挫败行为,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具备处理问题与困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69
篇6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生存质量;应对方式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具有"成人感",尤其在应对方式上更有自我主观意识。生存质量又称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者、情感上的支持者,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养成、学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某市一中学的三百名学生。其中男女各150人。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三百名被试进行施测。
在实际理论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有多种,但应用得最多的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性,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放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都帮他实现;权威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说了算,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
经过施测,结果显示,高中生生存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均相关,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显著性水平更加显著。其中母亲的权威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不利于中学生的学校表现和个人发展。根据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其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民主型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相对最好,而居住地为乡镇、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相对最差。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也存在相关,其中父亲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更加显著。结果显示,父亲越偏爱被试(溺爱型),被试在应对问题时越容易逃避,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良好的养育方式对积极应对产生正面影响,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则对积极应对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自尊心强,十分在意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同,因此,在他们面对强大的应激源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则会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合理地认识事物;而如果受到父母的责罚,则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导致他们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回避家庭和社会。这个结果提示: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温暖怀抱,更需要父亲的情感关系。
因此,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构建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必须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提高其对养护、教育子女的认识,普及有关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帮助研究和解答问题,并帮助家长形成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如今,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正在逐步提高,亲子乐园、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会等有利于家庭教育发展的机构孕育而生,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等宣传手段等传播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便利。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家庭教养方式的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变得更系统化。总的来讲,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提高其生存质量。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不同特点、气质和个性来灵活变动家庭教养方式。要想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3)对子女错误行为的教导要适度。要确实了解实情,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4)提高青少年受挫能力。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子女经受一定的生活上的饥饿、辛勤的劳动等方面的锻炼和磨练,指导孩子直面挫折.克服挫折的恐惧心理,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法。(5)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也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有所支持。与孩子经常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最有效的方法。
篇7
【关键词】父亲;幼儿教育;对策
近段时间,电视银屏上频繁出现养孩子、教育孩子的电视剧,中国传统教养观念中父亲的角色也重新提及起来,但电视剧反映出的仅仅是一种生活的升华。现实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表现的。国内涉及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文章多反馈出同母亲参与相比,父亲不仅在量上少,在教育内容及过程中也不及母亲好。为什么重视幼儿教育的口号喊的越来越响,投入幼儿教育的家庭成本越来越多,但父亲投入的“教育精力及成本”却未见提升。归其原因,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传统观念影响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态度。
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导致作为父亲的男人将在外工作打拼作为自己在家庭中地位高低的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将多数精力及时间放在工作、事业中,而家庭内部的事情,如育儿交给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
相关调查显示,不管父亲是什么样的职业,在教育儿女方面的态度均倾向于由其他人负责,自己则要赚钱养家。客观上作为男性的父亲在工作之外,还要为其事业发展占用闲暇时间,留给自己的自由时间较少;在中国的传统养育观念中,也看轻男性在养育、陪伴子女的作用,种种观念影响,让父亲有了充足的依据不参加家庭教育子女,让这种行为看似“名正言顺”。
第二,父亲的育儿知识和经验水平不足使得父亲参与热情降低。
从相关研究的数据来看,科学的育儿观念并未全面普及家庭,目前家庭教育仍处于各家各言,零碎、片面的状态。加之专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机构尚未形成,仅仅是一些教育集团和机构的个人行为,无法保证其所说所行合理而科学。作为传播途径最为广泛的媒体也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未能起到科学宣传和推广的作用。那么,个人学习相关的育儿知识则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作为家庭主心骨的父亲既无法通过便捷途径获取育儿经验,也无法挤出时间认真学习,这便导致了父亲认为自己缺乏育儿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了自己对于幼儿教育的参与。
第三,家庭成员对父亲参与的态度、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夫妻关系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父亲的参与程度。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影响父亲参与教养子女时间频率的因素还有家庭结构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员对父亲参与所持的态度,在大多数家庭成员对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持积极肯定态度,期望父亲能够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这是好的方面。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家人对父亲参与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父亲参与持强烈要求态度的更是少之又少。家庭是多位家庭成员组成的单位,其他成员对待父亲参与教养的态度直接会影响父亲参与实际活动的积极性及持久性。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亲对于自身角色作用的认识不正确和个人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其对幼儿教育的参与。
面对现今幼儿教育的深入及普及,父亲这个家庭中重要的成员之一,担负的教养职责及角色塑造是必然要进行的。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提高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认识
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是科学育儿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成效的有力保证。要从源头抓起,厘清观念,提高认识,多途径宣传和引导。
首先,塑造正确的父亲角色观。新时代的育儿思想和理念也需要传播给父亲,尤其对一些传统的不正确的思想予以摒弃,将对幼儿的教育作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多参加幼儿园、托幼机构及其他机构进行的科学育儿培训或听育儿讲座丰富自身育儿知识,充分发挥其作为父亲的独特作用,更好的参与到对幼儿的教育中来。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不是小大人也不是大小人,幼儿期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幼儿父亲要理解和尊重孩子,重视幼儿的独立的精神世界,满足孩子生活、游戏、学习的需要,以促进他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富有个性的发展。
再次,要全面认识父亲角色的独特作用和对幼儿教育参与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自身对于幼儿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将有利于激励幼儿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幼儿父亲有助于帮幼儿进行性别角色定位和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同时,幼儿父亲应该更新对自身角色作用的认知,现代幼儿父亲不再以赚钱养家为全部责任,还要在赚钱的同时能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关怀照顾孩子,与孩子一起游戏,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二、调整工作和业余时间,增加与幼儿交往时间
幼儿父亲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与幼儿交往,尽管父亲工作比较忙,但是也有部分父亲参与时间少是因为偷懒、贪玩、觉得带孩子麻烦,不想在孩子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直接将教育幼儿的事丢给父母和妻子。这些父亲应该转变思想,牺牲个人玩乐的时间,多一点耐心,多陪陪孩子,在工作之余尽量将空闲时间留给孩子,可以陪孩子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加深父子之间的感情。
其次,对于那些经常出差和长期在外工作的父亲而言,参与幼儿教育也有一些特殊的方法。现如今,通讯设备越来越发达,在外工作的父亲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视频等方式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尽可能的增加与幼儿进行交流的时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父亲只要回家,一定要拿出完整的时间进行亲子间的活动。
三、丰富参与教育的内容,发挥父亲角色作用
幼儿父亲参与教育内容不均衡,在各个方面中,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关注较少。特别对于男孩来说,父亲增加对其日常生活的照料,将有利于其较快的形成男性角色定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学校的相关活动中,父亲应该积极的参与园所活动,主动参与家长会,与幼儿教师交流,了解幼儿在园表现;参与园所内组织的各亲子活动,亲密与幼儿的父子关系;积极参加各种育儿讲座和培训,了解最前沿最科学的育儿理念。总之,幼儿父亲应该均衡在幼儿各发展方面的参与度,积极全面的参与幼儿的教育。
四、转变不科学教养方式,做民主型父亲
在各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最为可取,其表现为对孩子有充分的爱,关心孩子,理解并且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使孩子快乐成长,但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原则让孩子必须遵守,是一种理性而民主的教养方式。幼儿父亲做民主型的父亲,既不能毫无原则的溺爱孩子,放任自流;也不能严格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的命令。在家庭中要克服自己的急躁脾气,更不能将工作中的烦躁情绪带回家中向孩子发脾气,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谈心,成为幼儿的“大朋友”。同时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和无理要求也不能一味的迁就,必须遵守着一定的原则,有的父亲认为自己是爱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
五、家庭成员转变态度,鼓励支持幼儿父亲参与
家庭中的成员应该改变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要给予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鼓励和支持,并多提供条件和机会促进父亲的参与。幼儿的母亲应该高度配合,并且协助父亲进行孩子的教育;幼儿的爷爷奶奶们也不能过度的溺爱孩子,自作主张的包揽了孩子的一切,过度的干涉幼儿父亲对幼儿的教育,是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而要与孩子母亲一起去支持、鼓励父亲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融洽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吴庆兴.试论当代父亲角色的定位与构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1).
[2]魏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篇8
一、亲职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在国外被称为“双亲教育”或“家长教育”,指帮助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提供有关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及明确的教育态度,在生育、养育、教育三个方面传授为人父母的学问,使其成为称职父母的专门化教育过程。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主要依赖于父母的行为观念,家庭教育具有比学校教育更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婴幼儿时期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结尤为重要,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出现问题和父母的早期教育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因此,只有亲职教育的普遍开展,才能使学校教育顺利进行。
自1970年美国高登创建“父母效能训练”团体开始,亲职教育活动就和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03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对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进行了重新设计,考试“把加强教师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师的15项必备专业素质之一提出。英国的“家庭和学校协会”等团体提供母亲教育课程,学校增设的“社区服务”课程中,也包括双亲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日本,教育行政机构都举办了家庭教育讲习班,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各国政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亲职教育活动。虽然我国也有各种明文规定学校应开办家长学校,或者帮助家长形成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或指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但影响不大,收效甚微。
二、学校开展亲职教育的意义
亲职教育通过对为人父母者进行科学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子女形成良好的习惯,完善的人格,更有利于学校教育。
1.正确的教育思想有利于素质教育
中国家长心中普遍存在着较强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更多关注子女在学校教育获得了多少知识、学习成绩是否优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较突出,更多是以进名校或成名家的教育模式为范本。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思想不成熟,不知道自己爱好是什么,学习什么有价值,替子女选择。精英教育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过大的压力和限制也让子女缺乏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削弱了其他能力,甚至产生了心灵扭曲。亲职教育能够使父母认识到正确教育子女的观念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孩子天性、兴趣的思想。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亲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够自如地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论传授与能力提高,知识掌握与品德形成的关系,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为学校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明确父母的职责有利于合力教育
和上世纪中期相比,我国家庭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本的一对夫妻多个子女的模式转变为一个家庭一个子女的“421”模式。和中国传统的权威教育相比,子女更强烈要求民主平等;和国外父母注重培养子女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相比,我国的父母对子女生活过于关注,子女娇生惯养,同伴交往减少。亲职教育可以帮助父母明确自身职责,认识到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应只给予物质满足和过分的爱,更多需要给子女的是足够的安全感、良好的沟通和适当的指导,而不是严格的限制和过多的干涉,亲职教育能够使家长明确家长的职责范围,配合学校使孩子在自由中获得经验和发展,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与满足,在挫折中获得勇气与毅力,父母创设健康的心理条件辅助学校教育子女身心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成为称职的父母。
3.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学校适应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父为子纲”的思想使家长处于主宰地位,子女只能被动听从。近年来,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传入使家长了解到一些鼓励式或民主式的教育方法,即通过积极的暗示,不用消极的命令对子女的成长更有利。如今“把孩子打进北大”使狼爸、虎妈又成为了偶像,但这样的经验不可复制,我们如法炮制,得到的结果可能会让我们追悔莫及。亲职教育会使家长明确,严厉的父母所教育出的子女敏感多疑、偏执敌对、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过分干涉和保护的家长则易使子女做事没有能力,缺乏信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则子女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真正的父母之爱,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使其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积极建构自我。这样的学生才能在学校中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不会产生学校适应问题。
三、学校进行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1.学校数量众多、资源便利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从城市到农村,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学校到专科学校,学校的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通过国家政府机构开办亲职教育培训活动,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重新配备,浪费资源。学校有现成的桌椅、黑板、电脑、电视等教学设备,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学习场所,有具备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不用重新选拔亲职教学人员。而且从其他途径开展亲职教育,覆盖面较窄,很难将亲职教育普及到各个家庭。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通过学校开展亲职教育活动,每个家庭都有机会接受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尤其边远落后地区,都是传统的教养模式,几乎接触不到先进的育儿理念,而学校作为精神文化传播中心,使科学教养成为可能。
2.学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组织能力
有些家长平时也通过亲朋好友、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电话咨询、教养书籍、早教机构等获得一些家庭教育信息。但这些非正规的途径有些为了商业利益,有些道听途说,既不专业也不系统。正规学校的教师上岗都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则要求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的教育知识。有调查表明,家长对于亲职教育实施机构最信赖高校相关教育机构,占34.62%;其次是学校,占29.49%;社会儿童教育机构占17.95%;社区占16.67%;其他占1.28%。可见家长对学校权威的信任,因为教师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教学、组织能力。
四、学校亲职教育的实施
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家庭教育互不干涉,甚至很多家长只把教育看成是学习,然而教育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作为父母有义务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改良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素质。学校是父母接受再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学校应帮助家长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家校共育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系统的家长培训
学校可以开办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家长学校,通过办学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理论培训。苏联著名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针对学校进行亲职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家长们在自己孩子上学前两年就进家长学校,一直学习到孩子毕业为止。家长学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为250个课时,按孩子年龄分班,每班每月上两次课,教学大纲是师范学院相应课程的全部章节,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等内容”。考虑到我国的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亲职教师可以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担任,系统性地对家长进行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如何经营自己婚姻”的家庭氛围教育;二是“怎样做父母”的尽职教育;三是父母“如何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的高情感教育。家长学校特别要针对学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如智力开发关键阶段,入园、入学准备阶段,青春期叛逆阶段和性教育阶段,定期举行由学者、专家关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专题讲座。通过培训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亲职教育的重大意义。如FranMullis对澳大利亚家长开设的“现代积极的家庭教养”和“积极的青少年家庭教养”两项亲职教育课程进行效果测试表明,家长在进行课程培训后,他们在对子女行为的认识方面更容易发现子女行为积极的、有责任心的一面。
2.个别的指导咨询
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育儿理念、教养方式、儿童性格各不相同,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通过一次或者几次短时间的培训是无法满足的。统一的理论培训应用到每一个家庭会形成千差万别的效果,家长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家庭教育的模式或方法。学校可以结合学校教育目标,根据家庭教育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家长按家庭教育问题类型进行分组(如家庭教养方式问题、离异家庭存在问题),考虑家长的不同需求,以家庭教育实际的问题为出发点,对家长进行父母效能等专项团体训练;可以帮助存在发展共性问题的家长组织建立家长沙龙、家长互助组、家长QQ群之类群体,进行家庭教养经验交流,探讨子女教育对策,资源共享;还可以开展父母教养问题专项家长会,共商教育策略,评价家长的家庭教育进步状况,选拔亲职教育模范。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不应只面对学生开放,同时也应该面对家长,找出学生问题的家庭根源,针对家庭教育问题,有的放矢地干预和治疗。
3.现场的亲子活动
对子女教育的问题,家长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子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行为。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在现场的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旁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以指导、改良家长的教育言行,给父母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让父母在实际活动和训练中,理解教育的理论,掌握教育的技能。活动可以是孩子自愿选择的游戏类型,也可以是学校根据特定问题选择主题。即使亲子教育不存在问题,现场的亲子互动活动也能使家长与子女建立更亲密的情感联结,增加彼此的交流,更有助于家庭教育。无论什么活动,侧重于家长教育技能的提高和亲子沟通交流,是学校、老师给予家长和孩子最好的亲职教育方式。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体现了教师、家长与孩子三者之间的互动[6]。
4.开设辅助亲职教育课
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子职教育课程和婚姻教育课。子职教育是指以当前社会既有伦理道德传统为依据,以增进亲子关系与家庭功能为主要目的,协助为人子女者认识自己对父母及祖父母应有的态度及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教育活动[7]。由于受精神分析等观念的影响,认为父母对于子女性格形成、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格,不断修正自我,调适自我,通过自身的成熟和发展去影响父母。且中国有“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可以通过子女去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建立和谐家庭环境来辅助家长教育。现在也有人提倡把婚姻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因而可以利用学校这个便利的途径开设婚姻教育或亲职教育必修课,几乎每一个学生,未来都会成为父母,与其在学校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通过心理咨询来治疗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如在学生成为父母之前未雨绸缪去消除其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患,尤其高校可以开设类似的课程使大学生在成为父母时能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子女的行为。
5.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概念是多方面的,包括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活动,Epstein(1992)区分了不同的家长参与教育的类型:(1)家长在家里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2)家长监督和指导学校课程,交流学生的进步;(3)家长自愿参与学校的活动;(4)家长与学校交流学生在家学习活动;(5)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通过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使家长明确子女所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家长还可以参与学校的学术研究。Hill(2004)等人通过对7~11年级的儿童的父母参与学术研究与问题行为、愿望等进行纵向实验研究发现:家长参与教育学术研究的高亲职教育组中,子女体现较少的行为问题,体现更多的成功和期望。学校可以配合高等教育院校和科研机构申请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或者家校合作教育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家长一起完成教育课题研究,使家长更清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家庭的素质是社会素质的基础,亲职教育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重视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整合组织资源、教育资源、物力资源,将学校教育与亲职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互相的沟通交流、互相配合,共同关注并积极投入到亲职教育的活动之中,开展切实有效的亲职教育活动,造福于广大家庭,更有助于学校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 段飞艳.从学前教育管窥家庭之亲职教育.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
[2] 刘艳梅.试论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研究,2007(1).
[3] 吴涤.当前我国家长教育问题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8.
[4] 张蕾.家长学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
[5] 张爽.东北边远地区亲职教育现状实证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
篇9
关键词:隔代教养 幼儿 个性发展
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教养形式的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改变,表现为: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呈现增加趋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大多数农村幼儿成为留守儿童,主要采用隔代教养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本文分析了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幼儿个性发展的建议。
一、隔代教养与幼儿个性概述
1.隔代教养的含义
隔代教养,通常是指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普遍存在“隔代教养”的国家之一。在国外,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家庭中孩子很小就会进入幼儿园、托儿所,一直到小学、初中最后大学毕业,孩子成长中没有隔代教养问题。
2.幼儿个性发展的概念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
二、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1.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
隔代教养有其自身的优势,黄海波教授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的优势,他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爱。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幼儿的意愿能够被祖辈家长耐心地倾听,内心非常容易得到满足,在心境上也就比较平和,有利于幼儿稳定情绪的形成。
(2)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祖辈们由于已经脱离了以前的那种社会环境,心态比较平和。
老年人有着孩子似的心理,比较喜欢小孩子,不像那些年轻的父母那样情绪冲动。他们愿意用自己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耐心的照顾他们,听他们的叙述,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
祖辈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更多的传统中华美德,不但可以让幼儿接受文化熏陶,而且可以传承这些美德。祖辈对幼儿的爱是没人可以去代替的,可以为幼儿提供心理支持,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利于幼儿得到心理支持和情感安定,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以让父母全心全意地去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2.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1)过分溺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
隔代溺爱源于祖辈们的一种补偿心理,他们年轻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不能让自己的子女有高质量的生活,这些造成了祖辈心理上的一种愧疚感,为此他们会竭尽所能地去满足孙辈们的要求来减少内心的愧疚感。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另外当孩子犯了错误,也因为对孩子的疼爱一味地去宽容,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性格,导致幼儿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所有人为自己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过分迁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隔代家庭对待孙辈一般是溺爱大于教育,祖辈的姑息纵容和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普遍现象。对孩子一生来讲,尤其重要的性格形成期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失去了与父母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并且由于祖辈对孩子过分迁就,幼儿会因为自己的意愿无法从老人那里的到满足,情绪变化快,导致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3)隔代教养影响幼儿学习接受能力的发展
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祖辈大多教育程度不是很高。更不懂得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因此多数老人根本不了解社会需什么样的人才,也不可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
篇10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学习主动性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的特征概括。很多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很大关系。在家庭成员互动交往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孩子,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包括学习主动性这一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
自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婚姻家庭关系以来,父母的教养活动就开始存在并延续至今。但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研究却是近两百年的事。以往的研究者们通过种种研究手段,建构起了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种种观点。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习的关系这一维度来看,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过度干涉型、严格奖惩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引导型。
1.过度干涉型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对待子女时,总是对孩子的行为诸多限制。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只需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指令。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没有主见,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由于长期处于父母的严厉监管下进行学习,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将失去学习的自觉性。
2.严格奖惩型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总是以严格的奖惩作为掌控孩子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如果孩子考得好,学习提高快就给以孩子想要的奖励;如若孩子考得不好,就当众批评甚至是打骂孩子。这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不能正面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让孩子迷失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动机。
3.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足够的关心和关注,亲子关系淡漠。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以致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荒废了学业。
4.民主引导型教养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能够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以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在对待学习问题上,民主引导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会给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学习氛围,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必要时,给以孩子科学的引导。这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比较有主见,具有主动探索的意识,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二、给家长的建议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诸多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笔者认为父母应该从转变家庭教养方式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1)父母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在相应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改变父母教养方式,首先应该革新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这就要求每位家长都应该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教育子女的实践活动,并根据子女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来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自由全面发展。
(2)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应将重心放在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专制性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每天严厉监督着孩子的学习。一旦孩子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他各个方面的提高也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儿童树立好的学习榜样。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具有良好的学习交流习惯,这将有利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4)多鼓励孩子,慎用惩罚。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因此需要家长给以他们细心的呵护。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和对自我的评价。很多父母以成绩论英雄,孩子考得好,就给以奖励,到处炫耀;孩子考试考得不好,就当众批评甚至是惩罚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会挫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和肯定,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学习上的成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5)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父母在指导孩子的学业问题上,要民主地对待孩子,不能过于专制蛮横,更不能动不动就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要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鼓励孩子自己进行探索学习。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康娜.小学低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教育对策[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2]高德凰.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李芳.基于家庭教育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